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财务收支审计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收支审计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收支审计重点

第1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上级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县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大局,着力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着力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线索,着力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对策建议,着力推进统筹全县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财政金融审计

1、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对年度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使财政支出更多地向保民生、扩内需、调结构倾斜。重点检查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和公开环节,特别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追加调整的规范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检查财政超收增收和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检查预算执行结果与人大批准的预算在规模及结构上存在的偏差,推动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从而对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作出客观评价。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加强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2、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调查(省定)。

3、镇级财政决算

木港镇财经所、枫林镇财经所、颡口镇财经所、兴国镇财经所、陶港镇财经所镇级年至年度财政决算情况审计。

(二)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审计

1、农业专项资金审计

(1)县扶贫资金审计(省定)。

(2)县区外迁移民资金决算审计(省定)。

(3)县年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市定)。

(4)年水利资金审计。

(5)年国土资金审计。

(6)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

2、财务收支审计

年度县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及下属单位专项资金及财务收支情况审计。

(三)行政事业审计

1、县计生事业费及计生政策落实情况审计调查(省定)。

2、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审计(省定)。

3、县科技专项资金审计(市定)。

4、县教育局及城区所属学校和二级单位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5、县司法局年至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6、县工业园区(城东新区)管委会及所属单位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7、县文化体育局年至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8、县人民政府驻武汉办事处年至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9、县人民政府驻办事处年至年财务收支审计。

(四)社会保障审计

1、县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审计署定)。

2、县卫生局及所属医院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3、县疾病防控中心年至年度财务收支及专项资金审计。

4、县民政局年至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5、县残疾人联合会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五)经贸企业审计

1、鄂东南粮食储备库管理情况审计(省定)。

2、县公路局及下属单位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3、县经信局及下属单位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4、县供电公司年至年度电力附加费收支审计。

(六)政府投资审计

1、关注民生资金,进一步加强对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监督,对项目的实施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国家惠民政策的执行(省定)。

2、为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保证投资资金运行的安全、高效和完整,对新建县垃圾处理厂工程、县人民礼堂维修改造工程等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七)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以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法定职责情况、贯彻执行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情况,突出查处涉及经济责任的严重弄虚作假、严重违反财经纪律、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和个人经济犯罪等问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根据县委组织部门委托而定,为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2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一、按照大财政审计理念,以“四个结合”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一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突出审计重点,根据资金流向,延伸审计和调查相关部门、单位和项目,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促进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和使用效益的提高;二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政府投资审计相结合,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节约使用,防止财政资金流失;三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收入征管审计相结合,促进征管部门认真履行征管职责,强化征收管理,保证财政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四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促进财政预算编制完整、细化和部门、单位预算收支核算、反映规范。

二、对年度计划审计单位进行分类,分别实行就地审计和报送审计。通过审前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对年初计划安排的审计单位进行分类,根据各单位收支规模大小,经济业务繁简,分别采取就地审计或报送审计。对收支规模小,经济业务比较单一的单位实行报送审计,下达审计通知,要求被审计单位按规定时间将单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相关资料送审计机关审计,减少到被审计单位的往返时间,节约审计费用。同时在报送审计中,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对仅通过账面资料审查难以做出审计判断的审计事项及时进行审计调查,确保审计结果客观、正确。

三、按照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审计的要求,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乡镇、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任务集中、审计内容更广,时间要求较紧特点。为了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乡镇、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党委选用干部提供审计依据,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把乡镇、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结合。一是对当年计划已安排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单位,按组织部门要求,其单位领导干部属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我们及时调整审计项目计划的实施时间,将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进行,避免审计重复,浪费审计人力时间。二是对上年已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当年计划未安排审计的单位,其领导干部按组织部门要求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要求审计组充在分利用以前年度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情况的基础上,按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求,抓住重点进行审计,使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能有效结合,实现审计成果共享,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3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一)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性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其中,加强审计项目质量备受各方重视,从审计主体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很重视审计项目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机关应当针对与审计项目质量有关的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对特定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客观评价项目组做出的重大判断以及在准备报告时得出的结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内部审计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对于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一方面关系到审计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出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

(二)运用精益管理方法优化审计项目流程的必要性

精益管理的突出特点是消除浪费,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将精益管理方法运用到审计项目流程优化,可以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现有审计项目进行过程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环节,实现审计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资源使用效率等多重目标。

(三)整合审计项目流程化的可行性

整合审计项目,即在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中,将部分审计项目合并开展,例如,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查看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财务收支、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情况,翻阅会计凭证及账簿时一次性查找出所有存在问题点,应用于不同审计项目,避免重复性工作,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本文将难度较大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研究。

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向管理层提供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制度建设、重点岗位设置、关键环节控制等情况的审计,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中风险点的管控。实践中企业内部控制作为财务报表的制度保障使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两审计的终极目标都是提高被审单位财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升企业自我防护和“免疫”功能,促进企业管理上水平。将两审计整合进行,审计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相互利用和印证,可以减少许多重复审计工作、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达到“1+1>2”、项目组工作相互资源共享的协同效应。

二、整合项目审计流程设计

(一)整合审计流程设计的目标

整合审计的核心目标就是“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质量的一致性、整体性的提高,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实现”。

(二)整合审计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运用精益管理方法,梳理目前审计项目流程,建立审计项目流程规范。针对财务收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来说,财务收支审计是针对时点上的财务收支状况展开审计,具有一定的静态性特点;而内部控制审计具备动态性特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情况,最终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三)整合审计流程设计

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审计流程得出整合审计流程,如图1所示。内部控制审计小组审计工作实施流程:?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同时选择关键的控制进行测试。根据上述内控制测试的结果进行控制缺陷评价,若内控存在缺陷,则提出整改意见并运行至期末再次进行测试;若被审计内控有效,则在期末针对相关控制进行一贯性测试。

财务收支审计小组审计工作实施流程:会计期末,审计小组首先进行风险评估,其次与内部控制小组保持相互独立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性沟通,直到双方达成协同,依次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内部控制审计组在期末再次进行控制改进测试或一贯性测试,财务收支审计在实施了实质性测试后,双方进行出具审计报告前的再次沟通,最后分别出具审计报告。

上述整合审计流程的设计其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指导两审计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并在完成各自工作的基础上相互利用彼此的工作,进而实现整合审计的目标。

第4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内审工作目前由于受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仍有少量单位部门领导未能将部门的内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确定或安排专人(兼职工作人员)从事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二是部分部门单位的内审从业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对开展工作存在凝滤或畏难情叙,效率不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三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促进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和行文不断规范。

二、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2009年内审工作计划安排项目10项,现已完成11个内审项目,即:教育局4项(1)对*完小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内部审计,(2)对*中心校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3)大河中心校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4)*县职业教育中心20*年1月至2009年9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林业局1项对核桃三率建设抚育管护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公安局2项(1)对公安监管场所进行专项审计调查,(2)开展20*年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收费进行专项审计;水利局1项对*县*厂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县农业局3项(1)对*县种子管理站债权债务清理审计,(2)对20*年*省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项目审计,(3)20*年*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项目资金审计。

2009年12月10日止,审结项目11项,其中:专项审计调查2项,财务收支6项,专项审计3项,针对存在问题共提出整改或审计建议15条,通过审计纠正了被审计部门的不规范行为和事项,健全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财务收支中,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不够熟悉致使账制不够健全、核算不够规范;二是存在少量的白条支付和坐支行为。

三、下步内审工作安排

(一)工作指导思想

继续以贯彻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巩固和发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新成效,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做好部门的年初内审工作计划,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从保障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出发,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中,着力推进绩效审计,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创新和民主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功能。

(二)审计工作思路

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在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新成效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公平公正,以涉及群众医疗、住房、教育、交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政策执行、投入、使用、管理情况为审计重点。二是突出发挥内审建设性作用为审计目标,通过内部审计检查、改进、完善部门单位的制度建设、政策执行,督促整改,促进规范行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管理行为。三是突出绩效审计,提高审计项目效率效果为审计目的,加强对资金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项目涉及经济活动、投资行为等重点环节的各种价值因素、效益因素、效益指标,使经济投资活动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突出创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审计方向,内审工作要更加关注能源矿产、水电、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财务收支领域扩张到宏观管理分析调控、决策领域,以审计促管理,以审计控制投资成本费用,少花钱,多办事,节约建设投资资源和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少投入,多产出,营造和谐友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第5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审计工作会议和区委**全会精神,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方针,紧紧围绕*新区建设,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区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抓好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审计,为维护财经秩序,推进*大建设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审计内容

(一)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20*年对区本级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推动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服务。继续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重点加强对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审计;继续加强预算支出审计,实行本级预算支出与补助支出审计并重,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完善财政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今年,按照省、市审计工作要求,对涉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土地出让金等进行联动审计,并跟踪检查相关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对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提高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以促进项目建设单位管好用好财政建设资金,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今年,区审计机关根据《*区基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监督规定》和《批转区监察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继续对*工业区建设项目、*新区建设、“*春天”建设小区、民康·葛大店花园、花园路二期工程、*路中学等区重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同时,还将根据区财政基建投资情况开展相关的工程决算审计。

(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为规范区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检查、监督有关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执行“收支两条线”情况,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优化部门支出结构,今年计划审计区水务局、林业局、科技局、民政局、建设局、教育局、*中学等单位。

(四)街道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为了加强街道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规范街道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街道依法理财的意识,今年计划对宁国路街道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检查以前年度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和街道实施准预算管理体制后的财政情况,并对20*年街道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情况进行审计调查。

(五)乡镇财政资金审计

重点检查乡镇政府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上级拨入资金是否按规定使用,应缴上级收入是否足额上缴;检查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以及粮食补贴资金的落实、拨付和使用情况。有无向农民转嫁乡镇、村债务负担,有无挪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及乡镇财政收支结构是否合理、合规等。

(六)事改企单位审计

开展对20*年进行事改企单位后续审计,审计重点是资产、负债的真实状况,职工分流安置资金的落实到位情况,改制相关资金的支付管理情况,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及剥离资产的管理情况,挂牌出售股权的收入情况,检查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处置的合规性、合法性,保证区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七)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为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今年区审计机关继续贯彻中央两办和省、市有关部门规定,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方针,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程序和规定,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及区委组织部门的委托,将安排6-8家单位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第6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一、引言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审计构成,作为审计监督体系之一的内部审计,有着自身的作用机制和完善的体系,它是组织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查、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组织内、外部环境、内部审计的目标、方式方法、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也由以前单一的监督职能,向监督、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应有之义,是与内部审计的目标密切相关的。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能否作为一项新职能,尚未获得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认识上也不尽一致。

事实上,我国目前无论是内部审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内部审计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比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内部审计评价的原则、标准及技术方法体系,了内部审计评价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就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评价理论与技术的框架体系等进行初步探讨,以便规范内部审计评价的行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重新认识

(一)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固有职能

审计署于1995年7月14日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1995年第1号)中,指出了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为经济监督,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经济条件相适宜的,对于检查、监督组织内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人们习惯称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在内部审计的目标、内容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由单一监督职能向监督、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是一种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组织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在于检查、监督组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性,而且要为组织内部生产、决策、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动态管理,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与服务,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组织创造价值。同时,内部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内容由原来的以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以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以事前、事中为主的综合审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事实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有关中,曾使用“审计评价”“业绩评价与比较”等说法,但都是就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及其质量而言的,在我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有系统地明确提出。

(三)监督、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在组织的生产、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以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

审计署2003年3月4日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4号令)及部关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规定中,都明确提出了“评价职能”,与原有的监督职能相并行,并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从审计署新颁布的关于内审工作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监督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监督职能是评价职能的基础和前提,评价职能是实现组织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组织价值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内部管理部门,除监督和评价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咨询、服务、鉴证等辅助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功能体系,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以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

(四)突出内部审计的“内向”的特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目前,我国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工作重点是审查凭证、会计帐簿及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工作的任务是“查错防弊”,对组织的经营管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很少去、评价。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及各种风险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中心要由原来的“查错防弊”向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转移;内部审计要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现代审计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的模式由“外向型服务”向“内向型服务”转变。

三、内部审计评价的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审计是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目的是加强组织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的目标,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履行,是实现组织经济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为组织的经济目标服务的,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发挥和履行,要受到内部审计评价内容的复杂化、内部审计评价方式、方法、手段、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评价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内部审计评价信息的客观性、性、相关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过程复杂,具体操作繁杂,它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一种就事论事的简单评价,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反映组织在管理、决策、经营、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未来趋势,以便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作用,创造组织价值。

(一)定量的方法

1 总量分析与评价:就是从总体上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查、核对有关帐户金额、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帐簿的登记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分析判断组织的会计处理是否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利润的构成比例及总额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率,组织的盈利水平和营运能力等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价,从而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情况作出一个总体上的分析、判断,并形成审计报告意见,以满足组织管理层的决策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2 差量分析与评价:根据实际发生值与目标值(设定值)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方法。通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际提供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成本、收入、费用、利润等)同原来设置的目标值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差异(正差异、负差异),通过对差量的分析判断,可以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盈利水平和营运能力,以考核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活动是否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从而为被审计单位或项目作出一个恰当的分析和判断,以便组织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3 比率分析与评价:把组织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若干相互关联的项目进行比较,出比率,通过比率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以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揭示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比率分析有三种方式:结构比率分析、效率比率分析、相关比率分析。其中,结构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一经济指标的构成项目占总体项目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反映组织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如: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等等。效率比率分析,是指组织的某一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分析组织某一经济事项的盈利水平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如: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相关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经济事项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分析组织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4 趋势与评价:是指组织选择某两期或者连续若干期相同的指标进行比较,百分比,通过百分比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指出其存在的,对组织的运营绩效、盈利水平及未来的趋势,作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以促进组织加强经济管理,实现其经济目标。如:比较财务报表法、比较财务比率法。

5 相关分析与建立模型:相关分析,是指组织的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以是正相关的,也可以是负相关的。建立回归模型,是指组织的一个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或者一个变量变化引起若干个变量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建立如y=a+bx(a为常数项,b为回归系数)的回归模型方程,对变量之间的变化加以分析、判断、评价,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组织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进行量化,通过回归模型估计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及误差率并对新的数据进行预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利用相关分析和建立回归模型,检查、分析、判断组织经济活动中,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及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指出组织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组织更好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二)定性的方法

1 经验判断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很显然,由于这种方法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工作经历、主观意识等多种因素的,所以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意见,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随意性和不真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2 调查询问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采取询问有关财务负责人、当事人,调阅有关的账簿资料,查看会议记录及有关规章制度和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这种评价方法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内部审计评价与相关技术方法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具有内在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损益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反映组织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水平并揭示未来组织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是否真实合理,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有用性和客观性,同样,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变化情况的,将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分析、判断和掌握组织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揭示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完善内部审计评价工作。

(二)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关系。内部审计评价的,既有真实性、合法性,又有效益性,内部审计关于效益性的评价与管理部门业绩(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代替组织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两者在评价的程序、标准、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效益性方面的有关资料信息,满足管理部门绩效评价的相关需要,以帮助管理部门进行绩效考评,确保管理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三)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内容也从单一财务审计领域,向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多种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的评价已经渗透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的内部审计评价信息具有全面性,能满足相关方面对信息的需求。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内部审计评价的信息,指出组织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实现经济目标。

五、结论

(一)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应有之义,是与内部审计监督相并行的一项新职能。

(二)内部审计评价与内部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作用的必然要求。

(三)内部审计评价已经形成一系列基本原则和标准,实务中需要结合具体业务研究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

(四)内部审计评价具有多种多样的比较分析与判断评价的技术方法,实务中需要结合具体业务研究采用有效地分析评价技术。

(五)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业绩评价和综合评价技术具有内在关系,可以有效地研究利用其他相关分析评价的结果。

主要:

陈秋金,2004,“浅析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变化”,《农业》第5期。

(美)理查德·L·莱特里夫等编著,1999,《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国审计出版社。

荆新等主编,2002,《财务管》(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常、刘正均,2003,“完善与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思索”,《审计研究》第6期。

孙立、刘宝珍,2004,“发挥内审功能,增加公司价值”,《统计与决策》第10期。

佟晓明、陈丽玲,2004,“浅谈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冶金财会》第9期。

第7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财政部最新制定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要将以政府为主体的所有财政性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之中,如财政收入不但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还包括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支出方面则按政府职能活动和开支具体用途设置了政府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可见,国家已对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本资产运营分配管理和整个政府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常规的预算执行审计也亟待相应的转为对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即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大财政审计和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的任务也已然摆在了审计机关面前。

(二)一个完整的财政资金收支循环是从年初预算的编制下达开始,然后是年初预算的执行实施,最终止于年终决算。现行法律却将财政资金收支循环这一有机体人为的割裂为几个环节,并规定审计机关不得对本级财政资金收支全过程中最重要的预决算环节进行审计。随着财政预决算编制的不断细化、规范和国库集中支付等的深化改革,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大都可归绺于财政预决算的不规范、不公平、约束力低和暗箱操作,财政等各部门单位原在预算执行中的资金分配权已基本在编制财政预决算时就已确定或已埋下“伏笔”,而常规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少,常规预算执行审计也难以发现预决算编制中存在的更为隐蔽的问题。如在年初预算中人为打包切块项目资金、少列当年收入、隐藏可用财力,任由大量滚存结余资金财政体外循环等,以及在年终决算中人为坐收坐支超收财力、虚列结转下年支出项目、隐瞒决算应缴上级收入等。

(三)预算执行审计应逐步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收支预决算全过程审计的转移,实现由常规预算执行审计向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全过程审计的转移,以切实强化大财政审计,逐步实施政府预算执行审计。

二、预算执行审计思路目标和重点要求有待创新深化

在现行法律法规未作相应修订之前,可实施逐步推进、不断创新和有效突破的预算执行审计思路目标。一是可先将常规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向预算执行的两头延伸,即向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两头延伸突破,以间接对整个财政预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向预算内外收、支和预决算管理三个方面深化,进一步满足大财政审计的需要。二是以部门预算审计为龙头,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预决算级次管理审计为主线,对财政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进行监督,真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焦点,把握难点,以进一步拓宽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逐步过渡到对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三是最终实现对整个政府预算执行进行全面审计监督。大财政审计或政府预算执行审计要求对以政府为主体的各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全面的综合性审计监督,而不是仅对其中的一部分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大财政审计或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尤其是要强化对各种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虚拟资产等的审计监管,强化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审计监管,并立足于从整个政府资产管理运营和财政财务收支管理运行机制、体制上来分析揭示问题。

三、审计对象监督空白问题有待突破创新,审计长期不作为的职责风险有待防范和化解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由于受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严重不匹配等影响,省级财政决算、国税、海关和银行、保险、国企等基本长期处于政府审计监督的空白之中。这些部门行业所拥有和管理分配的资源和财政财务收支总量往往比一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总量要大得多,这些部门企业一旦“有事”往往都是“大事”。如违法融资理财、监守自盗、偷逃漏交税收、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行业垄断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无不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这些部门企业审计监督的长期不作为,将给审计机关带来很大的审计不作为风险;还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二)审计长期不作为的职责风险和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有效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有效加大全国审计资源、审计力量的统筹调配力度,加大全国一盘棋的行业审计力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有效化解审计长期不作为的职责风险,解决好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有效性问题。

四、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监管工作有待创新强化

(一)各种经济管理财会业务往往要经过本单位、主管部门、财税部门直至各级政府等多层次的内外部监管审核,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仍能在经过各层次监管部门“严格”审核把关后轻易地“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关监管部门未能很好履行自己的监管权或履行不到位,以致出现颇具中国特色的“多龙治水,旱涝无责”的怪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审计机关未能有效追究各专职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由此,审计机关不能再对有关政府部门“监管权”缺失、缺位或形同虚设的情况见惯不怪,审计机关要力求走出这种治标不治本、“荒自家田去种人家地”来包打天下又事倍功半的怪圈,要注重搞好对各层级监管权运行的再制约和再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三)要努力改变目前审计机关在前方疲于奔命且事倍功半式的“单兵救火”,而负有直接监管职责并握有直接监管职权的有关部门单位却在后方悠闲自得乐无其事的现状。审计机关要在真正解决好人人争监管权却又无人负监管失职之责等普遍性问题方面发挥好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监管的应有作用,运用好四两拨千斤法则,有效强化整个国家经济内外部监管体系和各种监管资源,以切实化解现有审计资源与应担负审计任务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

五、审计在制度创新和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帮促作用有待强化

如对政府无偿投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或混合制经济的财政资金的定性和监管问题,企业集团等的行业垄断问题,以政府为主体的大财政资金的运用、投向、监管和效益问题,历年滚存结余结转项目、资金的多次再分配使用监管问题,现行财税分配体制的“劫贫济富”问题等,就亟待在体制机制上给予解决。

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新要求,这对我们进一步探索搞好效益审计,尤其是在探索搞好生产要素综合利用开发方面的效益评估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由此,审计在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预算机制、公共财政机制和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在制度创新、改革发展和与时俱进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且可以发挥更大的审计帮促作用。

六、预算执行审计职权和成果运用有待创新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养分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审计机关仅对被审单位违纪违规事项进行“就事论事式”的审计查处,而对其今后继续争取财政资金和项目等缺少实质性影响,这也是不少问题之所以屡查屡犯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职权和成果运用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和创新深化。如审计机关可力求广泛推行年初部门预算听审制和年终部门决算审签制,争取本级政府和人大根据部门预决算审计结果来审定调整各部门的本年预决算拨款数或下年预算拨款数,根据下级财政预决算审计结果审定调整下级政府当年预决算拨款数或下年补助标准、转移支付数等。在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查处时,审计机关能对违纪违规被审单位的财政性资金预决算分配审核说“不”,不但大大提高审计威慑力,还将有效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屡查屡犯。

七、常规预算执行审计难以深入和关注的若干重点方面

(一)财政部门只将合计线以上的税收超收部分作为当年的预算超收收入报同级人大批准,其合计线以下的超收部分和年初预留财力等往往被财政部门自行调整安排或坐收坐支。

(二)在年初预算中人为少列下级上解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和补助收入等线上或线下收入,为自行调整安排或坐收坐支这一部分超收财力留下余地。

(三)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搞支出预算科目调剂,随意串换年初支出预算科目和项目,人为弱化、逃避年初预算约束。

(四)财政年度决算报表中支出变动表中的“其他”栏,成为随意安排调整串换支出项目、坐收坐支线下超收收入、随意搞年终结算补助等的常用工具。

第8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一)问题:审计重点把握不够准确。笔者调研中发现,区县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没有摆脱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往往用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二)对策:紧密围绕经济责任,区分不同审计对象,准确把握审计重点。紧扣经济责任,就是要按照《规定》对经济责任的界定,紧紧围绕经济责任确定审计重点,即围绕“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确定审计重点。这里,最重要的是紧紧围绕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所“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在这些职责和义务之中,一是要重点关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二是把握好“有关经济活动”的度,切忌将无关经济活动的社会管理等既不属于审计范围、又难以通过审计进行查证核实的内容及事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畴,更不应当将此列作审计重点。

区分不同审计对象,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就是要对被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根据不同审计对象确定不同的审计重点。县区审计机关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一般包括乡镇(街道办)党政主要领导、县区党政工作部门(含直属机构)、县区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以及相关的下属单位等。由于县区国有企业陆续改制,多数企业已不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因而县区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中企业的比重已经很小。关于乡镇(街道办)党政主要领导的审计重点,主要应当包括本乡镇(街道办)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本级政府的财务收支情况等,同时兼顾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重点项目决策及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情况,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由于县区财政体制改革使乡镇(街道)组织财政收支的功能弱化,因而财政收支的审计也不再成为乡镇(街道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审计的重点。关于县区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作进一步划分和区别,其重点内容应当包括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同时兼顾经济决策及其贯彻落实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或廉洁自律情况。

二、关于审计方法

(一)问题:审计方法过于简单。一些县区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只满足于查看账目、翻阅会议记录和个别谈话,缺乏对“过程”科学性、合规性的进一步核查,使得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得不到准确反映,审计评价也显得笼统、空洞。

(二)对策:对于审计重点,既要重视对 “现状”的审查,还要重视对产生现状的“过程”的分析,甚至还要合理预测其未来发展。例如,对于内控制度的测评和审计,既要检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还要查看被审计人在内控建立健全时所起的作用,更要看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特别是被审计人在内控制度执行中的监督管理和率先垂范作用。不能用内控制度的健全性代替其有效性。又如,对于用举债进行的基础性、公益性等重点建设项目,既要现场查看项目实施情况,还要检查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执行情况,以及查看会议记录了解民主集中制决策情况,特别要检查被审计人在项目的决策、招投标、建设和管理中所起的作用,用事实来支撑对被审计人在本领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再如,对涉农乡镇负责人的审计,还要审查其对上级党委和政府关于“三农”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存在只重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农民得不到实惠的情况。对于审计人员无法判断发展趋势的项目,审计组可以聘请专家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更准确、更科学地评价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还有,对于被审计者廉洁从政的情况,要结合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财务收支审计、国有资产管理以及下属单位经济活动审计审查等情况加以判断,不能只根据廉洁从政调查表下结论。此外,对于有举报情况的,还需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调查、核实和取证,无论是否属实,都要有相应足够的证据支撑。

三、 关于经济责任划分

(一)问题:经济责任的划分不够准确。由于没能准确划分经济责任的类型等原因,一些审计项目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也就未能划分准确,有的甚至张冠李戴,一些审计项目干脆用“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表述代替《规定》划分的经济责任,还有一些审计项目用“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取而代之,更有甚者只提查出什么问题而不提经济责任。这些都是没吃透《规定》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对策:严格按照《规定》划分的三种责任类型,做到“对号入座”。《规定》将被审计人员应负的经济责任划分为直接责任、分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种。直接责任包括:领导干部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即领导干部直接违规违法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法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即领导干部操纵、庇护他人违法违规的行为;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即不执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领导行为;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严重后果的行为;领导者应承担直接经济责任的行为。是否承担直接责任的关键是看领导干部是否与违法违规行为有直接关系。如果领导干部直接违规违法、操纵包庇他人违规违法或者不遵守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决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那么就应承担直接责任。

主管责任包括:领导干部对分管工作不履行和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严重后果的行为。是否承担主管责任的关键是看出现问题的相关工作为该领导干部分管,是否存在对造成严重损失的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把关不严。

领导责任: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以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实际上是领导干部对经济活动监管不力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 关于审计评价

(一)问题:不是根据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即对不属于经济责任范畴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审计查证事实不足的问题或事项进行评价。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而是对领导干部履行全部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远远超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有的审计项目甚至在评价上搞“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被审计单位的“工作评价”;有的审计项目对领导干部作出的评价缺乏有力的审计证据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增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第9篇: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审计监督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农村集体财务审计,有利于规范村级财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遏制贪污挪用、挥霍浪费;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管理不规范,违反财务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少数地方监管不力,财务监督缺乏连续性;三是少数地方集体财务不公开或假公开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部分村干部,甚至贪污受贿,损害农民利益,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开展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已成为我市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镇(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时期开展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作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实抓好。

二、扎实抓好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的各项重点工作

1.农村财务收支审计。一是审计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法、有效;各项收入是否及时全额入账,有无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及套支坐支现金;有无贪污、挪用、铺张浪费等违纪问题。二是审计村集体组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集体资产有无被侵占和无偿使用现象,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是否履行了报批手续。三是审计村级项目建设程序是否合法,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四是审计各种专项资金、上级下拨和接受捐赠的资金、物资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有无被挤占、挪用和改变用途的现象。

2.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一是审计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二是审计财经法纪执行情况;三是审计农民群众关注的财务公开、专项资金管理、土地发包、债权债务管理等热点问题。

3.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项审计。一是审计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是否严格按照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进行规范管理,实行专户管理制度。二是审计农村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情况是否经过规定程序,支出时手续是否齐全,有无被挪作它用等。三是审计是否将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一是定期审计各项涉农收费情况,有无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等现象。二是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否存在违反程序、超范围、超标准筹资筹劳和将筹资筹劳款挪作它用现象。三是审计政府各项补贴和转移支付资金到位、使用情况。

5.财政转移支付村级补助资金审计。重点审计市、镇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镇有无截留、侵占、挪用、平调等行为;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

6.来信来访案件审计。凡到省、市级的有关农村财务方面的上访,由所在镇(区、园)负责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上一级批复单位报告。重大上访案件,由市委农工办负责安排组织进行重点审计,并将结果向市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报告。

7.其他审计。除以上审计内容外,对农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可进行审计。

三、严格规范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形式和程序

(一)审计工作形式

1.联合审计。对部分经济业务发生额较大、集体土地征用面积多、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村(社区),以及重大上访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农经济问题,由市委农工办统一部署、抽调人员组成联合审计组,对农村集体经济或涉农部门及其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

2.交叉审计。根据工作需要,由市、镇两级农经部门,集中组织抽调审计人员,选择适当时间,进行异地交叉审计。

3.常规审计。市、镇两级每年要对本辖区内村集体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经济发达的村每年进行一次,欠发达的村或经济业务量少的村进行三年轮审。各镇(区)要建立三年一轮审长效机制,并根据村的数量、规模,每年初制定审计计划,分解落实审计任务,并报市委农工办。同时,建立审计季报制度,并结合实际,重点围绕村级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审计、土地征用补偿费和村级项目建设资金以及反映突出问题的专项审计等,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确保每年完成1/3村(社区)的审计。每年底将审计结果报市委农工办备案,市委农工办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力度,确保三年一轮审工作制度落实到位。

4.内部审计。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各村(社区)监委会要组织村民理财小组定期审查每月的收支情况和有关账目,并向村民进行张榜公布。

(二)审计工作程序

各镇(区)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前要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审计方案,下达书面审计通知书;审计过程中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审查和核实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记录和有关证明材料要有规范的文书格式,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除涉及商业秘密等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审计结果应向被审计单位及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对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建议书提出的整改或处理意见要督促检查,抓好落实。

四、切实强化对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农村财务审计各项工作,明确职责,抓好落实。市委农工办要配备精干力量,具体抓好农村审计的组织实施工作;市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审计决定的执行力度,坚决查处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及违规案件;市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保障审计正常工作经费;市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帮助农经部门开展审计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市公安、金融、法院等部门在审计的调查取证、账务核查、审计决定执行、案件及有关涉案人员查处等方面,要加强协作,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