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艺术专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专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专业的特点

第1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艺术专业学生 文献检索课 教学策略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用手工方法和计算机方法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知识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同时又是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全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服务的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

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献检索是了解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已掌握的概念、理论的有效环节。文献检索能完成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整理研究、分析综合、批判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掌握课题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同派别的观点、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在学习心理上具有自我意识突出、心境较高、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在学习行为上又具有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性、缺乏恒心与毅力,学习兴趣极易发生变化,学习目的功利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文献检索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1学习心理特殊性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有效进行文献检索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以下特点。

1.1.1自我为中心

一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评判标准往往以自我感觉为标准,在学习中表现为喜欢则学,不喜欢则放弃。二是自视清高。艺术专业学生普遍眼界很高,总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无论是看待老师还是其他人。

1.1.2心理不稳定

心理不稳定性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性格、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全成型,身心都没成长到成熟的地步。艺术专业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情绪波动十分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情绪极其不稳定。艺术生专业学科特点,追求个性张扬,这极易造成他们不遵循应有的学习规律去认真学习,而是追求一种不随大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不学习、不作为,与老师对着干,等等。

1.2学习行为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以下极鲜明的特点。

1.2.1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性

艺术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更愿意选择“听”而不愿意“讲”。对于课后上机练习作业也不会主动完成。很多本应在课外完成的内容却要在课内由老师指导完成,课后的非强制性作业也都必须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1.2.2缺乏恒心与毅力

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起伏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在学习中明显缺乏恒心和毅力。很多艺术专业学生不能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半途而废。尤其是一些内容较多、强度较大、任务较艰巨的学习,他们更容易知难而退,有的为了应付而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做。

1.2.3学习兴趣极易变化

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发生变化,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往往只能集中在很有限的时间段内,对同样的内容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倦、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2.4学习目的功利性强

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烈,他们常有选择性地投入精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艺术专业学习当中,因为专业学习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引人注意。他们迫切希望付出学习精力之后,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尤其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家教赚钱,或者就自己的专业如绘画、舞蹈、音乐等方面面向中小学生开班招生赚钱,虽不是坏事,但这种功利性极其容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不扎实,为求功利而荒废学业。

事实上,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心理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2.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在文献检索教学中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新颖,常常能碰触到世界各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实用,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性课程;它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对检索对象、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它技巧性较强,不同的检索途径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它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的开始,要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不同专业(美术、音乐、舞蹈)的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利用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类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2.2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网上的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逐步普及,成为高速度、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已成为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从原来的以手工检索教学为主发展到以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为主,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进而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详细讲授现代信息资源分布和检索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种类与分布、数据库知识、机检技术与技巧、光盘检索、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常用搜索引擎和Internet基本功能与服务等,并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信息基础知识、检索语言,讲课侧重于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手工检索,因为在机检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手检可与机检互为补充,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机检内容,同时包含手检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手段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推出,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开发最新的信息资源、最佳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提供网上检索馆藏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单位把信息资源电子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必须及时将新的网络数据库信息传授给学生,以充实教学内容。另外,由于艺术专业方面网站层出不穷,如国内出现不少绘画美术及鉴赏方面网站、音乐网站、舞蹈网站、影视网站、文艺演出综合网站等,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及指导学生准确获取那些比较著名的、有权威的而又安全的专业网站,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检索技能。

2.3改革教学形式

数字化环境带给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在单位时间内可最丰富的信息,信息的描述形式灵活多样。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2.3.1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仅凭教材、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枯燥,缺乏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在讲授检索工具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以其“方法”课特有的应用性、工具性等学科性质更适用于多媒体教学。2004年以来,我院文献检索课一直使用多媒体授课,对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操作进行改革,利用投影屏幕进行计算机检索示范,采用网页拷贝做成课件来播放、模拟上网实习,等等。特别是在实习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生动直观地演示计算机检索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网上检索的内容和过程。

2.3.2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建立和应用,Internet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利用万维网检索信息已成为计算机检索信息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许多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等,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Internet的万维网检索服务,如DialogWeb、DialogSelect等,用户通过远程登录(Telnet)检索这些网站,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各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上,出现了国内外各类型数据库。这就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和利用这些珍贵的网络电子资源的力度,已经成为文献检索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国内其他信息网和国外信息网上的免费资源,在介绍文献信息、数值信息、事实信息、全文信息和新闻动态信息的检索中,选用一些专业对口的数据库和搜索网站,引导学生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2.3.3提供大量的上机实习机会

检索实习是这门课的精华,通过加强上机实习环节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的方式,组织好实习课,并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实习环境:充分利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及学校公共机房,为学生提供联机检索模拟实习、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实习。对于实习课题,除了教师拟定有关的实习题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及专业方向自定练习内容。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实践表明,艺术专业生在上机实习这个环节表现极佳,迟到、缺课的现象较之理论课少,并且作业提交率达到百分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文献检索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检索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实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知识信息,更可以在与图书馆不断的近距离接触中挖掘自己查找资料的乐趣,引发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至少在碰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应该怎样查找资料。

2.4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

2.4.1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学校公共机房的计算机设备的功能,还添置投影仪,做到一人一机,从而创造师生同步操作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在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增强,教学的形式也会丰富起来,不再是死板地讲解一些概念、理论、步骤,而是教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技能,从而收到巩固、熟练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文献检索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4.2构建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已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由执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应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外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网络检索课程,全部放于网上,完全开放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现在一些大学已将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搬到了网上(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表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网络化教学的初始阶段。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新一代的“远程文献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块,放在图书馆的局域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上网操作技术,又能降低上网费用,解决部分学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习的矛盾。同时,该课程还能使想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

2.4.3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献检索课程的种种独特之处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某一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参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培训、进修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积累检索实例和检索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献实际检索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检索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进而使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156-157.

[2]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7,(5):16-18.

第2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改革;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刘伟(1969-),男,四川泸州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22-03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其自身的特点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用性广泛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非常广泛,它不仅和很多相关的专业有很多融合之处,并且在实践中,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要求极高,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大量的实践,学生能够发挥创新思维,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最后,要求学生的实践和完成的作品能够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这才完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实践性强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之后能够从自身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即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更注重的是实践,所以,无论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师还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对实践有足够的重视。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用在艺术设计专业上,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占用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因为,没有足够的实践,是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甚至得出一些创新的想法,所以实践应该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的源泉。

(三)创新性要求高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和以往的实践不同的是,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不能等同于复制一个实践过程,可以说,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应该是不同的,每个设计作品都是一次创新的成果。而纵观我国的一些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学校在创新上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甚至很多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开展上更像是集体复制[1]。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和西方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相比,我国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明显。起步晚,理论发展不健全等原因决定了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问题很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就是:

(一)教育理论欠缺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和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比,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没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即使是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理论,也是不加以区分。照单全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上看,这门课程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创新性的启发,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就是创新性的东西少,大部分的思想都是借鉴而来[2],很少有自己总结的一套教育理论,教学作为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真正的发挥理论创新的作用。如此一来,不仅学生没有真正的学到艺术设计中灵魂思想,并且,学生们的思想也会越来越僵化,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二)专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在一些大学中设置,在一些高职学校中也有安排,虽然,从范围上得到了普及,但是,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发展不平衡,从教育资源的分布上来讲,在一些专门以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作为重点的学校,教学资源更加的丰富,基本在这样的学校中,集中了我国70%-80%的优秀人才,自然这样的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展上有着更多的优势。而另一边,在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就显得少很多,首先,教师的资源明显缺口,其次,现有的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上又不够,最后,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原因加剧了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三)实践环节少,技能培养少

我国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课堂讲授为主上,和西方国家相比,学生的实践环节非常少。思维得不到发散,自然就不会产生什么好的作品了,笔者在很多高校发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然后在课下给学生不知作业,而学生们的反应大多是,在距离交作业还不到一天的情况下,开始上网搜索,参看别人的作品,然后在匆忙之中就完成了一次作业。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学校在教育上难道就没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学校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并且,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上也存在过失,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

(四)学校之间相互模仿,没有特色

除了几个发展相对快得学校之外,大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还很缓慢,并且呈现出的趋势就是,互相模仿,没有自己的特色,整个的教育过程就像是被复制出来的一样[3]。作为国家来讲,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领域的政策并不多,即靠国家的扶持不太现实。因此,学校在这个专业的发展更多的要靠自己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帮衬,但是,相互帮助并不等于相互模仿,以至于失去应有的特色。相互帮助的本身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就是说,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首先要自我发展,其次才能借鉴发展,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发展规律。我们要知道,长期的互相模仿不仅发展不出自己的理论,同样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第3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专业; 内涵式发展 ;艺术能力; 人文修养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具备综合艺术能力和高素质人文修养的人才的重要手段,更是高校教育类专业设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陕西省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发展却存在多种问题,下文从对专业的认识、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五方面论阐述。

一、对艺术教育专业的认识问题

(一)问题分析

对于艺术教育专业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具体实施、前景等问题的清醒认识是开设该专业的先决条件,它们决定着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持续性。通过调查本省3所高校,发现对该专业的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综合艺术课师资这一层面上,但对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终极价值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的认识。

(二)解决方案

第一,改变传统教学中认为艺术教育只是传授艺术技巧和知识的观点,转而关注和开发艺术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和人的情感因素,这是正确认识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性质特点的首要理念。第二,从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和鼓励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发展审美“通感”能力。

二、培养目标的设置问题

(一)问题分析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机构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是所培养的学生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调查中发现,对于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过于迎合学生就业需求,过于职业化,比如培养“中小学艺术课师资”、“培养艺术团体艺术策划”,这么具体的培养目标不仅改变了科研学术类大学的整体培养计划,使得其类似于职业类学校,同时也缩小了该专业的就业口径。

(二)解决方案

我们提倡从专业培养的终极目标角度去设定该专业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和人文修养”。所谓综合“艺术能力”是指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就是不同艺术之间的联通能力。“人文素养”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关怀精神,具体表现为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

三、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课程是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培养人才的预想蓝图。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高校专业的办学质量。在接受调查的3所高校中,虽然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丰富,但基本上都是同时选择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的基础学科进行简单相加,而具有明确针对性、能够体现综合性艺术课程的特点、能够很好的体现不同艺术之间的互通性的课程几乎没有。

(二)解决方案

首先,借鉴华东师范大学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大学,2015年起对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转型,将原本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类课程转向针对学前儿童的艺术类课程,比如主要专业课有:儿童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等等。其次,艺术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由学校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研发的特色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对应又相互补充。

四、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范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展。在接受调查的3所高校调中,按照艺术教育专业的要求基本没有形成具有科学性或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还是按照原来单科音乐学、美术学的培养模式,所不同的只是艺术学科门类多了、对每门学科的艺术水准要求降低了。这种与单科艺术教育专业低水平的竞争是导致该专业不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方案

为了避免与单科艺术教育专业进行低水平重复或竞争,根据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特点,特设计出两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即“单科切入,兼及数科”模式和“主题任务”模式。“单科切入,兼及数科”是指在教学中以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它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例如“音乐切入,兼及美术”、“美术切入,兼及舞蹈”等等。“主题任务”模式是指在某主题的统领下实现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不分主次的完全综合,例如“母爱”、“幸福”、“节奏”、“韵律”等。由于同一人文主题或艺术要素的引领,使原来彼此割裂的单科艺术内容被自然地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3]肖川.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版.

第4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1.1对象我院艺术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121名,其它专业(包括文、理、经济类专业)相应年级学生489名,总计610名学生。

1.2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查问卷(即16-PF),在教师指导下对受试者进行测量。

2结果

2.1总体比较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艺术专业学生的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和紧张性明显偏低(尤以前3项差异更显著),而稳定性、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怀疑性、忧虑性等则偏高(前2项更明显),见表1。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缄默、喜欢独来独往等个性特征;由于偏重专业课学习,轻视文化课学习,因而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往往沉溺于艺术世界而对人情世事的关注、了解和能力较缺乏;其幻想性、有恒性、自律性较高,则可能与专业的学习、培养和熏陶有关。

2.2艺术专业男生与其它专业男生比较双方个性特质的差异与总体比较的差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中增加了敏感性项差异,而少了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等项的差异。

2.3艺术设计专业女生与其他专业女生比较双方个性特质的差异与总体比较的差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中增加了敏感性的差异(与艺术设计专业、其它专业男生间敏感性差异不同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男生的敏感性偏高而该专业女生的敏感性则偏低,故而在总体比较时两者在敏感性上的差异不明显),而没有了在有恒性、怀疑性、世故性和紧张性上的显著性差异。

2.4艺术设计专业男女生比较男生的乐群性明显低于女生,而敏感性则明显偏高。此外,男生的怀疑性、独立性偏高,而幻想性、世故性、紧张性偏低。

3讨论

3.1要重视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均分22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不善于人际交往,性格表现较为内向(乐群性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更多的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专业的学习、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悟性”,因而在生活上、行为上往往给人一种“怪”的感觉。

第5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研究对象;内涵;外延

当今时代,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众多专业中的热门专业之一。2011年前,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主要分为工科和艺术类两类招生。艺术类的工业设计在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后改称产品设计专业,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则依然延续原专业名称。这样一来,从专业名称上确定了工科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区别,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事业。但是我们必须清晰深刻认识到,对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改称为产品设计专业,不能因为专业名称的改变而否定其工业设计教育的性质。同时对于产品设计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区别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明确,以便能分别根据艺术类和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建构既能体现工业设计教育共性又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体系。这是在艺术类学科独立并下设设计学等五个一级学科这一大的背景下,关于工业设计教育的一项必要且重要的研究工作,明晰产品设计专业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正是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产品设计当然也不例外。

1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渊源和关系

产品设计专业是在原来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首先要考虑到其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性质。我国高校发展工业设计专业肇始于江南大学的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类专业“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1986年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首次招收“理工类”生源学生,并在全国率先形成“艺工结合”的教学体系。从此以后,工业设计专业逐渐形成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与招收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并行的局面,本科毕业生分别授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下设设计学等5个一级学科。设计学下属的产品设计专业二级学科,也就是原来设计艺术类的工业设计专业授予艺术学学位。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则依然作为工学学科门类机械设计所属专业,授予工学学位。这样一来,明确产品设计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彼此的区别和共性称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当然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传承和当前的学科属性,探讨产品设计专业研究对象的内涵

从学科渊源看,产品设计专业的研究对象应该与工业设计专业尤其是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对象一脉相承,与工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有一定的差异性。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研究的是现代工业产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当今时代,随着工业设计的不断发展完善,其研究对象已经不局限于工业产品,而是拓展为工业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人――机――环境”系统。该系统既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功能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因此,工业设计是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各学科有机统一的创造性活动。在产品设计专业正式命名之前,艺术类和工科的工业设计区别不是很大,所以研究对象基本一致,也是从单一的工业产品研究演变为业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人――机――环境”系统的。2011年以后,设计学已经升级为一级学科,并下属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等八个二级学科。产品设计在设计学所下属的二级学科中,其跨学科边缘交叉的属性最为突出,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设计学学科工学与艺术学、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特点。因此,其研究对象在传承原有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应该体现出鲜明的设计学专业特色。以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开创者江南大学为实例,其产品设计专业由原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调整而来,主干学科是设计学,包括产品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学等课程,研究对象的内涵主要是各类轻工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的改良与创新设计、产品人机交互设计等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设计。

3 基于当今时展背景以及产品设计专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产品设计专业研究对象的外延

产品设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科学、艺术和经济等多个领域。按照传统定义,工业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可以理解为工学、美学等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这个工业产品主要指现代化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是产品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家电产品、交通工具当然都属于这个范畴。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等信息产业的相关产品也成为工业设计的重要研究对象。直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尽管现代工业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批量化制造的工业产品依然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然而,工业产品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涵盖当今时代产品设计的所有研究对象了。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拓展和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研究对象的外延。当今时代,用户交互界面设计、信息艺术设计、服务设计等早已突破了原有工业产品概念的束缚,成为产品设计专业的重要研究对象。再有,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等商学知识密切交融,产品的策划也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统一老坛酸菜面这一产品的市场热销就离不开统一企业创新团队的产品策划与创新,这也应该纳入产品设计的研究范畴;信息作为产品设计的研究对象而催生了信息设计这一新兴研究方向,信息设计是基于信息技术与文化的专门领域、是艺术设计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是信息领域的产品设计;服务也成为产品设计重要的研究对象,形成了服务设计的研究方向。服务设计是关于如何有效地计划和组织服务中所涉及的人、物、设施、时间、交流方式以及情绪等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客户体验和服务品质的设计活动。

对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建设来说,我们应该既要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传承和专业属性,保持并完善传统研究对象的内涵;同时,又应该顺应信息时代背景需求而不断拓展研究对象的外延到产品策划、信息设计与服务设计等领域。

参考文献:

[1] 袁涛.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教育与展望[J].装饰,1997(06):13-14.

[2] 熊玉平,金国斌.工业设计的内涵与思维方式[J].包装工程,2002(4):11-13.

第6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舞蹈高校;钢琴艺术;课程设计

在我国,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和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钢琴艺术指导的概念、作用以及发展方向,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实践中,很少有专业的舞蹈院校把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及研究,甚至简单地将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混为一谈。这种认识的误区,极大地阻碍了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科建设及发展,也必然会给舞蹈院校舞蹈教学理论及实践带来制约,认真、科学、深入地审视钢琴艺术指导理论,搭建有利于教学的钢琴艺术指导学科架构,是值得学界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著名钢琴家萨穆埃尔•森德斯(SamuelSanders)率先提出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对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进行了区别,强调了钢琴与其他合作者或合成乐器的平等地位以及艺术作品的团队创作属性而另立的名称,他的理论被北美及欧洲广泛采用,钢琴艺术指导遂逐渐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波士顿大学、法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等欧美国家的高校,为此设置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专业教学。近年来,我国的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也开始设立了本科及硕士层面的专业教学。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科建设以及理论研究逐渐开始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然而,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实践观念的局限,我国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发展仍显稚嫩,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上的不到位。作为新兴的学科门类,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各音乐专业院校中仍然处于和钢琴伴奏界别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高校师生对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认识,尚游离在伴奏与指导之间,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差强人意,不适应新兴专业的发展要求,制约和阻碍了学科建设的科学、规律地进行。专业特点不明晰。在已经设立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地仍然存在实际课程与专业设置发生错位,知识结构不自信以及视阈不广等现象,国内高校钢琴艺术专业处于特性不突出,指导功能不强等浅层次的低位徘徊的状态,与国外的同类学科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国内高校的钢琴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以伴奏艺术和合作艺术为主,钢琴仍旧处于从属和配合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系统、独立的设计,专业教材极度缺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尚未形成专业的教学体系。社会调研不全面。笔者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最终目的是需要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检验,促进就业和实现学科发展以及服务社会,三者缺一不可。但就目前的高校钢琴艺术专业的设置,普遍存在“欲设还羞”的半遮半掩的状态。这是由于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程度不够造成的,没有把握住社会对钢琴艺术专业的关注点和需求点,从而造成高校专业设置的固步自封,逡巡不前。

二、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教学原则

早在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中就提出:课程开发是基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社会对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要求的增高的基本维度,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以及学习者自身需求的层面上。使得传统的舞蹈教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舞蹈和音乐(节奏)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完美地展现艺术的魅力,艺术表达也会显得界线不清。在舞蹈教学中,钢琴以其交响乐般的多层次声部、超广音域等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广泛地应用在舞蹈课堂教学中。这为舞蹈院校设置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提供了基础与可能。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课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和舞蹈的艺术特点,结合钢琴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有效认知,对舞者能更加完美地塑造和表现特色鲜明的舞蹈艺术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惟其如此,也才能使舞者不仅仅是人体关节技能的节奏型劳动者,更是有综合艺术修养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笔者认为,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同一原则。坚持同一性原则,首先在舞蹈基训课上,要彻底摒弃钢琴单纯地只是为舞蹈教学伴奏的观念,将钢琴艺术指导与舞蹈基训课同设计、同实施、同教学,在课堂上将钢琴所展现的舞曲,不仅从节奏上,更要从音乐内涵和音乐表现上进行分析,使舞蹈基训课真正体现“音为舞之声,舞为音之容”的舞蹈艺术形式和艺术状态,以课程体系为目的,以钢琴教学和舞蹈训练为主要的内容,构建起科学实用、目的明确、有机统一的课堂模式。交际原则。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的表演形式,但又不是纯粹而机械的肢体动作的组合,舞者通过舞蹈语言与受众(欣赏者)进行交际,同时又是对音乐内涵的深刻诠释,从这一方面来说,和音乐也进行着交际。而掌握舞蹈艺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舞蹈艺术的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这里的接受信息,显然是接受音乐所传导出的内涵信息,舞蹈艺术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则应以交际原则为目的,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文化原则。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者不仅需要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也应该对该民族和地域的音乐特点、节奏风格、甚至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都应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另一方面,一首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的不同,甚至倾向性上的差异,都会影响音乐的内涵意义和表现张力,如果舞蹈习练者没有对音乐背景知识、相关历史时期的文化准确的把握,显然是很难通过舞蹈准确表达音乐的深层含义的。这就要求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中,须刻意强化文化理论知识、音乐以及舞蹈的背景、风格、历史和专业分析能力。认知原则。在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课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强化钢琴伴奏与钢琴艺术指导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认知特点倾向于场依赖型,有的学生倾向于场独立型,而且,不同思维习惯、动作习惯和记忆习惯的人对同样的学习任务有不同的学习策略。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

三、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并没有专业的教材,多是按照一般钢琴演奏专业,必修和选修部分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均显得不专业,特点也不甚突出。以武汉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指导为例,该专业的必修课为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音乐史论等,选修课为钢琴合奏、合唱、键盘和声、即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复调音乐分析基础、钢琴演奏赏析等课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多地体现在伴奏艺术、合作艺术教学方面,仍然没有走出单纯地为声乐和少部分器乐学生伴奏服务的定位,艺术指导的特点仍旧不突出。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则是摆在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让我们先看看国外的情况,就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来说,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课程大致有钢琴课程、歌曲伴奏、总谱改编、数字低音弹奏、不同历史时期歌曲学习等。法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课程有器乐与声乐伴奏、总谱改编、和弦低音发展、移调、作品风格赏析等。两家音乐学院都把总谱改编纳入了专业课程,同时也重视钢琴技巧和文化内涵以及背景知识的设置,这为我们国内高校也带来一些启示。以笔者所在的舞蹈院校为例,舞蹈基训课上普遍存在钢琴伴奏教师仅仅是为舞蹈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段合适节奏的音乐,而舞蹈课上,似乎对钢琴伴奏教师的要求,也仅仅是一个带有音乐节拍器。纵观全国舞蹈院校,舞蹈课上钢琴伴奏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科学的设计、没有规范的钢琴伴奏音乐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歌剧总谱摆在教师面前,如何在不改变总谱上钢琴织体的基本面貌的情况下,编配适合舞蹈课堂教学的伴奏音乐,其实是钢琴老师的二度创作,这也恰恰就是总谱改编课研究的问题,换言之,这也应该是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之一。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系教授黄嘉敏提出:“舞蹈教育应肩负起通识和精英教育两方面的责任。两者之间虽然有不同,但也不能完全对立。”教育部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课程综合化是当今教育的主要教改问题。”明确表示,未来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是多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专业教学之中的不断融合渗透。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是集舞蹈与钢琴艺术为一身,具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特点,因此,这一专业的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以及各门学科的特性,科学设置,合理设计,充分展示这一新兴学科艺术魅力及实用价值。Candlin认为,课程设计(coursedesign)主要是对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阐释。Nunan则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教育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和行政工作。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的课程设计,同样应该遵循这一概念,合理地设计课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的目的。笔者认为,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调研阶段。即对影响舞蹈艺术实践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上舞蹈从业者的基本情况及工作和生活状况;社会对舞蹈的需求方向,舞蹈学习背景、社会和个人对舞蹈从业者的认知态度,以及国家政治环境和民族环境的调查等,调查的结果可以帮助确定钢琴艺术指导教学的基本环境;确定目标阶段。课程设计者在对舞蹈的社会及个人需求进行分析后,结合课程要求和大纲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阶段。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的具体细化,教学目的和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主要构成,对教学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做出选择,就是大纲制定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级,则是大纲制定主要任务。编写教材阶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准备教学材料,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专业教材。教材编写显然需要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选择恰当的材料,再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方式等因素,对材料的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控制或者分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艺术指导的课程设计过程,也是基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计划,同时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的过程。Bell指出,调节式系统(adaptivesystem)是一种理想的课程模式,其实质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行调节。显然,这种调节的过程,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反馈内容影响课程设计方案再次修订、完善的过程。下图中“输入”表示教学材料、素材的选择以及学习者的选择等;“过程”表示实际教学实施和培训过程;“输出”是指经过此次培训后的学习者;“接受系统”是指社会及目标用人单位。“测试1”通过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信息反馈,包含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和实际成绩情况。“测试2”通过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主要包括应用性程度以及社会影响。从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不难看出,有两种测试向课程设计者提供反馈,课程设计者通过这两种测试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改进组织模式。因此,不断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借鉴新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的每一个环节,是优秀的课程设计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态度.显然,这种调节过程绝不是自我完善的,自我修正的。从输入到输出再到接受系统,经过理论及实践的测试,又会反过来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内容。这种循环过程不断地重复和完善,最终为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课程设计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又具有了较高的理论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和个人对舞蹈表演艺术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切忌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做大量的有关课程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设计审查制度,惟其如此,才能使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走上内涵化、学术化、实用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祝炼坪.对钢琴艺术指导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武汉音乐学报.2015.2.

[2]周慧.高校舞蹈专业钢琴课的艺术特性及课程整合范式[J].河池学院报.2015.12.

第7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策略一、影视表演专业中进行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而言,声乐课程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声乐艺术更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艺术技能之一。众所周知,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声乐、台词、形体以及表演四个项目,其中除声乐课程外,其它三门课程均有机会在影视剧表演中得到具体应用,因此声乐知识的应用相对薄弱,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训练在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的声乐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更可以在声乐训练中进一步发掘自身的音乐艺术潜质,丰富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全面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意识。此外,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音乐艺术与戏剧、音乐与影视表演艺术的相通之处,通过全面、综合的艺术训练,完善学生的艺术品格。

二、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大艺术高校在影视表演专业中均开设了声乐课程,对声乐教学体系也不断进行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自身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影视表演专业入学考试过程中,均有声乐项目的面试内容,并且还要通过初试、复试及三试等层层筛选,但是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声乐素质对学生的选拔并非占决定性作用,学校在进行声乐面试时要求相对较低,还有一些院校只重视影视表演专业课程,对其它课程有所忽视,因此学生的声乐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进度。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某种程度而言,师资力量的强弱会对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课的师资配备存在很大问题。虽然有些专业院校设置了声乐教研组,但是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教学任务重,老师们也很难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这些势必会对声乐教学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艺术院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所开设的影视表演专业甚至未配置声乐教研小组,通过外借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学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教学模式的不适用

一些艺术院校虽然开设了影视表演专业,也设置了声乐课教研小组,但是教师通常毕业于音乐学院或者师范类院校,他们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多延用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声乐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侧重于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体现出“专才教育”的特点,在设置声乐课程时,也未结合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这种不适用的、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提升十分不利。

三、提高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从某种程度而言,进行声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自己打造成一件优良的“乐器”,因此声乐表演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与技术性,只有实现脑力与体力的高度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声乐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声乐基础,包括发声技巧、歌唱语言以及歌曲的表现能力,等等,此外,还要加强乐理知识的训练。高水平的演唱表演不仅要有优美的声音、动人的情感、准确形象的语言,还要有运用自如的声音技巧,才能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准确的表达出演唱者的情感,由此可见,发声技巧的基础训练对声乐艺术的表现有着重要作用。

(二)遵循声乐课程的教学规律

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人的声音具有思维性,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发声的好坏与表演者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才能进一步提升其声乐表演水平。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发声训练要有的放矢,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进行综合练习时,避免过于强调声乐技术,尽量释放声音的天性。其次,注意中声区的发声训练。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其具备浑厚、清晰、富于弹性的声音特点,以提高其在表演过程词的感染力,因此声乐训练也要与这一特点相结合,侧重于中声区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稳定、放松的心态,从最松弛的声区开始,放松喉咙,慢慢适应。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学生表演时不像歌唱演员那样存在较多的假音混合,因此发声训练要与学生的个人条件相结合,不能盲目的扩展学生的音域。最后,一切训练以自然说话为根本。不管哪门艺术技能,只有让观众产生亲切、自然的感受,才能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声乐训练同样如此。因此,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歌唱时以说话为基本声音框架,然后加入其它结构。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语言发音位置,再对其它细节进行逐步完善。

(三)声乐课程的设计要与影视表演专业密切结合

1.与台词课相结合

可以说在影视表演专业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声乐训练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舞台语言表现能力,这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得到的结论。苏联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在其《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提出:“我的探索最主要的结果是:在我的说话中出现了音响的不断的线,它跟练声中所出现的线一样。没有这种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语言艺术。”因此,通过有效的歌唱气息训练、咬字及吐字的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台词课与声乐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编写教案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

2.与表演课、形体课相结合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而言,表演课是一门受到学生普遍重视的主课,因此声乐课可以与表演课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进行歌唱表演时,可以适当的将一些表演内容引入进来,比如情绪的表达、想象力的发挥、肢体动作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行二次创作;根据实际的教学安排、曲目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声乐课、表演课、形体课结合起来,自己编排一些音乐剧目,进行单一、多人的声乐表演。这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表演欲、创造欲充分地激发出来。

总之,声乐教学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加强交流,掌握更加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声乐教学的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冬.戏剧表演声乐教学特点初探[J].艺术学院学报,2012,(3).

第8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人才培养的特点

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带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与发展。2002年全国就有2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与室内设计及环境艺术相关的各类专业[1]。把握市场的需求特点,向社会输出适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特点:

1.综合型人才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综合性艺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包含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施工技艺技法等各个学科。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以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正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广度和技能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2.创造型人才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艺术的创造,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离开了创新型思维,任何设计都是不能出彩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环境设计也有更多新的要求。科技的进步、工艺的发展、审美的提高都要求着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不断的创新,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创造性的设计我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创造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3.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所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设计师工作,它要求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丰富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设计材料和施工都要有全方面的了解;第二种是表现型的绘图师,这种要求要精通CAD、3D等两门以上计算机辅助软件,有较好的艺术功底和设计修养,能把设计师的思想准确的表现出来;第三种是施工管理人,这种要求对材料了解透,精通施工工艺,有较强的沟通和管理能力。这三种是我们社会上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类型的人才。因此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从以上三个方向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建设和完善。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据调查统计,我国建筑装饰行业2008年完成工程产值一万多亿元,多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2]。市场的需求必然带动教育专业的建立,教育专业的建立必然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让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改善实践教学过程,让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更为明确合理;有利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利于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能力型、应用型综合人才,让人才培养机制更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的问题。

三、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方法

1.完善理论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兴学科,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美国哈佛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景观设计名师,40多门课程分为三类:设计课、讲座与研讨课、独立研究课[3]。

重视环境艺术专业在课程结构上的设置,不但要注意每个学期课程之间的联系和难度由浅至深的递进,而且也十分注意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大一是学习基础课,让学生掌握绘画、色彩、构成等基本知识;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如工程制图、软件操作等,为专业课学习打下牢实的基础;大三、大四开设专业课,让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实现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建立实训基地、成立工作室,把课程变成课题,作业变成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有效的办法。对外走市场化道路,利用工作室资源优势,联系企业,承揽业务;对内提供教学实践与科研,使专业教学能更有效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架起专业教学与行业技术密切发展的桥梁,为师生的课堂带来大量来源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和课题,从而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3.强调创新型教学

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未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判断性思维,以养成学生锐利创新的习惯。要让学生尽快尽早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课堂讨论式教学,可根据对市场的调查,了解市场动向,甚至拍摄实例,在课堂内展开自由讨论,进行课堂教学,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模拟教学,帮助学生熟悉设计师的职业特点,熟悉从立项到完成的全过程,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针对所担任的职业、社交和个人行为情景的需要开展学习。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9篇:艺术专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笔者是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的英语老师,曾在06―07学年度、09―10学年度担任该校06级艺术设计专业及09级美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笔者就这两学年的教学体会,谈谈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方式及教学建议。

一、学生的英语情况介绍

艺术类学生,是指报考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考生,专业考试合格且高考成绩达到该院校录取分数线被录取的学生。这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除了要参加高考外,还必须参加所报考学校或者本地区组织的专业考试。表演、美术、音乐等都属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但是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不高。在大学学习期间,大部分艺术类考生非常在意专业课成绩的高低。笔者曾作过调查,发现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重视所学专业,而且课堂之下花费在专业课上的时间也是最多的。笔者现在所带的艺术类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学习英语的热情,有一半以上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并且课下能够预习所学课程。而且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就是表现欲强,思想活跃,活泼好动,课堂上气氛活跃。那么教师如何把握这一状况,组织好一堂课的内容呢?笔者就教学的经验谈一些心得。

笔者所在学校的艺术类学生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综合教程》。该书的特点为:内容知识味性强,练习题材丰富多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适应高校英语能力考试;内容新颖而地道。笔者结合该教材,谈谈如何改进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二、方法和途径

1.创造课堂互助模式,增强教学趣味性。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活泼好动、能歌善舞的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笔者利用这一特点,用有趣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设计分组学习,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革命性的教学改革模式。从教师“一言堂”变成教师为组织者,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新模式,即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这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创立并使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能有效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具体来说,笔者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英文对话。以该教材第二册为例,在学习“Modern Communication”一课当中,组织学生表演用英语打电话,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课后习题也是采取多人合作的方法,具体为一组5―6人,比如,翻译与文章相关的汉译英句子。学生分成几组,采取比赛的形式,哪组全对为胜,错误多的一组需要表演一些与英语相关的“游戏”。这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即使不会拼写的单词,也要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力求准确无误。对于一些英语的“游戏”,也是异常有趣。笔者要求学生用十个英语单词描述自己的性格,或者笔者说出一些常用的单词要求学生做与之相关的动作,甚至也可以是一段听力,要求学生画出听到的东西。结果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即使是英语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也愿意接受“游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有利于良性循环的形成,因为游戏的采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2.鼓励与教育并行

艺术类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自信心是困扰他们的首要问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总是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首先对于课堂提问,如一些主观性问题,笔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对于一些句子的翻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组和短语表达同一个句子。此外,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或基础较弱的学生,安排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逐步深入。同时给他们举一些优秀学生的例子,尤其是和他们专业一样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上所取得的成绩,激励学生以例子为榜样,努力学习。

3.把多媒体看成是学习英语的另一途径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下课之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笔者在网上给他们提供了学习英语的资源,如在笔者网络个人空间里定期更新一些学习英语的技巧、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甚至也包括语法在内的英语文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参阅提供的学习内容。这样一些乐于学习并有更多精力的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能学习英语知识,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传统教学向其它用途转移

笔者在调研这一课题的同时,发现很多有条件的院校根据社会的需求,给大三、大四的艺术类学生开设与之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以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认为这非常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这种方法也是一个非常可取的模式。笔者所在的院校,一般大一、大二的学生才开设英语专业,学习的目的也往往趋向于同大学英语四级挂钩的学习。但是笔者和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更偏向于口语的学习,他们更愿意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笔者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对每课所对应的话题讲解一些常用的口语,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帮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积极的学习者能学到更多,因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目标参与学习过程,而这些目标不仅为他们提供获取知识的框架,也为他们带来获取知识的动力”。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难度大。学生基础薄弱,上课不愿意主动学习,这是每个有经历的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考虑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吸引学生的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在鼓励的同时更伴有人文主义的关怀,那么给艺术类学生教学就不再是“烫手的山芋”,而是与学生一起享受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