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大学思想政治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思想政治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思想政治课

第1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课 困境 对策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

(一)课堂出勤率低、纪律差

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管理。很多学生上课自觉性不高,长期不上课。课堂上,学生看手机、电脑、睡觉、打游戏、看其他书籍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基本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方法,进行一些师生互动。但是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三)对思政课缺少认同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增强认同,树立正确的“三观”。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认为这门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用处,常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不受学生欢迎。

(四)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落实

思政课需要一部分课外实践作为理论课的有益补充,但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其原因普遍是学生人数多、教师人员不足、经费难题、安全问题及校外实践是否与校内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在思想政治课改革中,首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愉悦、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1.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培养能力,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2.增加热情的“情境表演”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课堂上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释放,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和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从而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组织激烈的“课堂辩论”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浪花,激发创新热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课堂辩论这一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置诸如“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的辩题,这些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辩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及择业的先后选择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外管理――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外的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要紧跟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实践的方式可以是:思政课教师兼职做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1.思政课教师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

在大学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大学生的老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进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他(她)们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领者,是大学生的贴心人,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全面负责。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有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经历,这不仅对自己能力的锻炼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可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

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做学校内党员培训班的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给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校是骨干,走上社会以后,其中一部分将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需要思政课教师为之倾注心血。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带有政治性、公益性、学术性与娱乐性等。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

3.思政课教师兼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三观”塑造的有利时期,常常会出现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特点。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有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大学生会因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诸多矛盾。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有近两层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然而,目前各个大学的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往往人员不够,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不多。而思政课教师教恰好有便利条件,接触并了解学生多,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教课之外的业余时间里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则一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4.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紧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实践活动。2013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现代工业、科技发展中心、贫困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进行调查研究;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胜进行参观考察。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课指导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针对当地的实际状况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进行行业调研,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岗位体验、指导学生政党志愿者,等等。

(三)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师应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积极的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时候,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只能采取全面综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的方式应重在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考核的方式可采取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可由:论文、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出勤、作业、社会实践报告(调查)等多项组成。平时让学生写论文、体会、调研报告等,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一套行之有效、灵活宽松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只有适应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思;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TMTD1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感知敏锐、积极进取,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或者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急先锋。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得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困惑、就业困惑、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出现思想品德滑坡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罗卡娜案、东莞理工大学男生未遂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等。此类大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堕落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不得不引起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自身教学实践和高校德育现状情况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

首先,教师是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所以,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熏染,上课不认真备课,马虎应对,不能很好完成这份神圣使命,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一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以至最终堕落到犯罪地步。

其次,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1]所以,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这个主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了,“90后”学生跟“70后”学生相比,从思维方式到行事风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和“80后”学生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从与“90后”学生交流来看,“90后”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和分享喜忧,多数学生在言行表达中流露出乐观、阳光的积极信号,因此,在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以往学生。同时,“90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观念较强,喜欢离经叛道,对传统权威、秩序、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自己喜欢的事不遗余力,甚至不计后果。比如:近来网络上各种所谓“门事件”,“90后”主角占相当大比例。因为“90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宽松,条件也更优越,对事业成功及其相关结果的理解比以往学生更简单直接。所以,他们善于沉迷做梦,不善于踏实做事,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例如,很多学生希望在大学就能创业成功,发大财,成为暴发户;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容易使公平竞争变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娱乐精神”,标榜生活高质量,吃苦耐劳精神退化;集体意识不强而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目标利益化、功利化、短期化等等。[2]这无疑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2]这套教材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心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从教材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为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 “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城乡的差别,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都对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与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起主要影响。从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校园事件事看,肇事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差别与独生子女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略为脆弱,这源于社会沉积而成的城乡差别。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投资还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己成为不争的事实。”[3]这些软或硬的文化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熟本科层次的大学学习氛围相对浓厚,竞争意识强,学生身处其校,更利于其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层次较高的院校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大学生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内在的素质。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大学生往往处在社会坏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影响“90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如上因素,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动人。受“爱的教育”启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不要以为大学生是大孩子,就可以对他们讲大道理,不必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反,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产生会一些“怪异另类”式的新思想,来与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老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没有能力对学生讲出个所以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仅不会喜欢你上课,还会慢慢疏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政老师应更加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思维加以表扬,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谈心交流,加以举例说服。比如学生有见解、有胆识、敢表达等优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应该多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易冲动和早恋现象就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服。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90后”大学生平等真诚相待,情感共鸣,形成谈话式教育而不是说教式传授的教学方法。

(二)以德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就必须应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德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更要有教师的高尚品德。因此,“正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自身先做到德才兼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品德高尚,德高望重,才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佩服、喜欢,乐于接受教导,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长期受学生尊敬和学习,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三)以爱感人。“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感情内涵具有广泛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地交流沟通才能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可是,现在“90后”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教师缺少沟通和平等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容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同其心,感其痛,对于他们的寂寞空虚、迷惑彷徨,要感同身受;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于群体,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能更乐群,学会妥善将自己的个性与群体、团队和谐相容,增强社交能力。

(四)以事动人。在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案例故事“来扣响学生的心弦,讲清道理、切中要害,既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空洞说教,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思考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深入人心。”[5]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往往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若能讲述一段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就会远比书本里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当然,思政教师要选取最具时代感和离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教师所讲所教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且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甚至是发生在自己班级、寝室的事例。这样,思政课就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共鸣与震撼的效果。[4]

(五)以趣引人。在思政教学中,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思政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的思路,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主导不是主宰,不一定非要老师主宰课堂。教师主宰课堂,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往往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思政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要设计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陪着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

(六)以诚待人。“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生意讲究诚信,同样,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代的教学也要讲究诚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发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辅导。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做得不足时,要辅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歉意,促使自己进步。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成果。因为诚信就像一股清泉,它可以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可以让清澈小溪汇流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应当事先设计好种种教法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现在,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不能无视大学生的积极发问、“奇思妙想”而不调整教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飞.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 刘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7.

[3] 邱秀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创新教学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9 (11):34.

第3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人格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47-02

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经过对多位学者和其著作的分析综合,可以对大数据进行简单解释,大数据就是针对非常庞大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获得相应庞大的经济效益,以此来引导和服务于实践。

一、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高校教育是丰富知识的来源地,这里也是大数据应用最明显的区域,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法、思维形式产生重要影响[2],同时,还对高校如何教育和管理大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怎样在大数据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完善教育对象。过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单独的个人,开展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部的大学生,开展的教学内容是庞大的数据信息体系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可以使用非常多的数据信息,来说明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发展数据庞大以及信息加技能发展更全面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查找和收集大量数据信息,开展知识的分析和研究。

2.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复杂化。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有限,难以判断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正确,或者有没有用,最主要是这些信息的出现我们无法规避,并且这些信息内容量比较大以及复杂,所以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学习,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复杂。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人格一般指个人基本稳定且相对重要的心理特点的综合,指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水平、性格变化[3]。在大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现在性格思维的发展,进行一定规划,对一定的教学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目的教学的状态,即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行为以及使其朝向现代化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是必须要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格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和指导,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和目的,在人格教育的发展中可以表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培养人格发展的能力,为了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就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以下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提出两方面关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大学身良好人格的表现和意义。

1.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表现。提升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需要通过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实现,同时也反应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学生的能力。

高校政治思想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基本的思想知识,还要使学生将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学习思想知识来完善自身修养和知识素养。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身品格的完善,能够拥有远大的报复理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去注意和及时了解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极端思维的情形,就会造成学生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阻碍学生的思想修养的形成,就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性格和思维独立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注,将教学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以及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身性格相联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性格特征、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的完善和发展,并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较好的素质和人格品行。

教育学生是开展教学的目的,而教育学生的目标就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以及完善的人格。基于高校教育,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实现大学生人格教育完善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通过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表现,可以充分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行,即良好的人格。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较快,大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网络交流和通讯,在网上查阅以及浏览信息,由此可知,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就比较广泛,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大学生的思维中产生印象,有的不利于大学生性格的发展,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大学生主观接受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习相应的知识,积累相应的经验,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大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高中所学的思想政治课,只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和社会发展,在高校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学习高中所接触的基本思想政治课知识,同时还要学习正确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道德法制观、社会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观教育等,在这些教育观念中,正确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是基本的知识理论,道德观的学习是思想政治课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掌握,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促进大学生自身知识的增加和打下良好人格教育的思想观念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形态和知识经验,来开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行适合社会的需要,避免学生极端思想的出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发展、学生思想行为、社会发展的现状,营造相应的生活和社会氛围,设置相应的学习场景和经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并且主观上愿意进入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培养学生自身知识、学习经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进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还学习各种各样的观点理论,使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形成正确、可行以及适合的思想观,同时,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教育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自身人格中的缺点进行自控和改善,使大学生形成建好的人格,积极并个性化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是信息量庞大的时代,也是难以控制的时代,在高校中体现在学生普遍运用网络学习和通讯,在网络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信息,有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时还会导致学生性格扭曲,不适应社会现在的而发展,而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发展,在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修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大学生人格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前者是后者的主要方式和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和目的,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人格教育全面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国双.新课程视阈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第4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1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称为“苏格拉底法”,它是问题教学法产生的源头。苏格拉底法大致分为诘问和助产两步。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若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也不立即纠正,而是根据不正确的回答提出新问题,使学生陷入矛盾中,最后逐步归纳帮助学生纠正得出正确的结论。

2杜威“五步教学法”

在苏格拉底以后近2500年的时间内,问题教学的发展进入到停滞状态。直到19世纪末,问题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流派才重新得到复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五步教学法”,他反对传统的教条式教学,提倡学生从事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出问题;③搜集材料并对之整理,提出假设;④接受和拒绝试探性的假设;⑤形成的评价结论。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是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得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成为主体深化学习、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要素和基础。学习应当包括三个过程:习得———获取新知识,转换———处理知识使其适应新任务,评价———检查处理知识的方式、过程等是否合理。所以,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让学生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学生要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辅助者”,而不是“领导者。”

4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

20世纪60年代中期,问题教学创始人之一的马赫穆托夫在他的两部著作中《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1972)、《问题教学基本的理论问题》(1975)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传统教学着重发展的是记忆和复现性思维,是发展教学的低级类型;而问题教学发展的是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是创造性思维,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研究具有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的特色,成为了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1]

所谓的“对话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相互作用的各种形式。而“认识性作业”是指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还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马赫穆托夫认为:“采用对话设计这种直接交际的有效手段,与认识性作业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条件下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这里提到了问题情景。对此,马赫穆托夫有着独立的见解。他说:“问题情景并非一般地被看作是与思想进程遇到意外‘障碍’相关的那种智力紧张状况,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意外的困窘总是使人感到惊异、困惑,并促使人进行智力探索。“紧张”和“困窘”的区别就在于:引起紧张的新知识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是无联系的,而引起困窘的新知识同学生以前所了解的某种概念与事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2]

马赫穆托夫认为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设计问题,那这里所谈到的“问题”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定义,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性问题”,即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作出回答,这样的问题不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而是在现有的“大脑仓库”中寻觅现成答案,并不使脑力紧张工作。另一种问题是“问题性问题”,即问题的答案既不存在于学生以前的知识中,也不存在于所提供的信息之中,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智力“困窘”的这样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信息性问题”和“问题性问题”的区别,并以“问题性问题”为主,“信息性问题”为辅,使两种类型的问题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1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问题教学法开展的前提,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就需要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公平和鼓励。所谓公平,是指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地位以及成绩等而对学生有所偏倚或疏远,要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课堂参与机会,平等的提出和回答问题的权利。所谓鼓励,是指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要采取非批判性态度,尽量避免消极言语或者否定言语,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后讽刺和挖苦。只有在这样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不计较得失的提问,才会有兴趣的提问,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理解新知识,这就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积极、主动、活泼的基调,避免思想政治课独白式枯燥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师生互动参与的精神。

2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准确恰当地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思想政治课的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笼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生涩和抽象,对知识的吸收也显得较为被动。因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运用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来思考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还能够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呢?首先,问题情境是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进行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来解答问题;其次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只要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兴趣点包括国内外时政热点、社会焦点问题,或者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这些都可以成为问题情境创设的参考点。最后问题的设置应该抓住课堂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激发学生的认真思考和积极性。我们可以先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和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自然处于高度激发的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

到了。[3]

在适宜的问题情境创设后,如何准确有效的提出问题呢?问题的提出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形式解决问题;二是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这两种方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交替使用,并且能够以第一种为主要的问题提出方式,第二种作为补充。在两种方式的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探索的潜能,增进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4]

3及时有效地“提炼”问题,积极主动地归纳总结

在问题教学法指导的思想政治课堂中,“问题”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整个课堂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还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众多问题进行“提炼”,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精炼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去解决这些“疑难杂症”,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了学生因为繁缛的问题而无法体会每节课的主旨,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由于在问题教学法所获得知识大都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因此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对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成为系统化的、能够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理性知识。

四问题教学法下的课程反思

为了更为详细的论述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在这里笔者将以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六章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为例来加以说明。

1传统“独白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步骤一:在上课一开始,先通过一个问题的与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来引出对爱情定义的思考,问题如下所示。

爱情是什么?

A.现实式。这种爱是非常理性的,非常现实、实用地看待爱,仅仅考虑是否来自相似的家庭背景、是否对事业发展有利。

B.利他式。无私的、利他的爱,温柔、忠诚而且付出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

C.游戏式。把恋爱看成是一场游戏,不太会专一,只是希望赢得“爱情游戏”。

D.伴侣式。双方在一起相互陪伴、相互关爱、分享彼此的悲伤和喜悦。

步骤二:通过花季少女周岩被烧一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从而引出爱情的道德和责任。

步骤三:讲述大学生恋爱的注意点。

步骤四:讲述婚姻的法律规范。

步骤五:讲述家庭的组成和美德。

2教学反思

整合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反应来看,这节课值得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运用“独白式”的授课形式过多,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较少,课堂上知识的输送方式多为单向性,因此整个课堂的教授方式显得尤为生涩,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度都不高。二是问题情境设置缺乏针对性,问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的讨论,课堂内容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总体性思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整个课程老师讲的枯燥,学生听得无味。所以参考前面所阐述的问题教学的方法,这节课应当转变教师为绝对主角的模式,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者,设置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来获得相关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和有趣。因此,根据这样的一个更改理念,笔者对这堂课进行以下的反思和变动。

3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有人说爱是折磨人的东西;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我们也曾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世浪漫所倾慕,也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所感动,那到底什么是爱情呢?我想听听大家对于爱情的看法。

爱情是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课堂开始对学生们提问爱情的定义,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爱情的概念。

【情景一】通过正反两个例子作为案例,一是通过多媒体图文展示画家吴冠中和他的妻子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故事(正例);二是通过多媒体图文展示花季少女周岩因与男友分手,而被男友严重烧伤的事件(反例)。通过正反例的对比,让学生的内心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同样是爱情,一个是一生的厮守和甜蜜,一个是无尽的伤痛和悔恨,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通过案例对比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在爱情的道路上得到并不都是甜蜜和幸福,有时还会有伤痛甚至是生命危险。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爱情有了非常直接的情感体验,并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的讨论得出在爱情的道路上应该注意什么避免什么,最后总结出大学生恋爱的准则与注意点。

在对爱情定义和对大学生恋爱的准则与注意点进行探讨后,接下来就要对婚姻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那么婚姻是爱情基础上的升华,在婚姻相关法律知识的教授也是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情景二】案例一:李小姐年近30,家人一直非常忧虑她的终身大事,尤其是身患抑郁症的母亲,对此更是紧张。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小姐的母亲到公司探班,见到了李小姐的同事张先生。李小姐的母亲在与张先生聊过之后,对张先生产生了很好的印象。随后,她就不断向李小姐施压,要求李小姐和张先生谈恋爱。起初,李小姐不以为意,能躲就躲,没想到母亲步步紧逼。不但把李小姐锁在房间里不让她出门,还扬言如果李小姐不同意结婚她就自杀。为了这件事,亲戚朋友都来劝说李小姐的母亲,但是这反而激化了她的情绪,几次在听到亲友劝说时,她就摸出药瓶要吞安眠药。母亲的逼迫让李小姐十分烦恼,同时又担心患有抑郁症的母亲会做出过激行为。2011年2月,李小姐无奈与张先生进行了婚姻登记,但两人并未举行婚礼仪式,也没有共同生活,感情也一直不好。这种婚姻是否有效?如若无效,其违背了结婚的什么条件?

案例二:结婚20多年的刘玫,与李明1985年登记结婚。2010年前后,她得知李明在外有了第三者并生有一女儿,2010年两人经民政局协议离婚。刘玫称,离婚后李明多次找她要求复婚,看在多年的夫妻感情和孩子的分上,两人又复婚。但复婚后不久,她得知丈夫李明与第三者韩某于他们复婚前一个月,在外地登记结婚。刘玫与李明的婚姻是否有效?如若无效,理由是什么?

案例三:徐某(男)、王某(女),双方于1989年9月20日登记结婚,并婚生一女,现女儿在上大学。徐某认为,与王某登记结婚属于法律规定禁止结婚的情形,故请求判决双方的婚姻无效。同时要求依法分割共同财产,债务共同负担;婚生女儿由男方抚养,女方支付部分抚养费等。法院查明,申请人徐某的母亲与被申请人王某的父亲系亲兄妹关系,徐某与王某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这样的婚姻是否有效?为什么?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通过呈现三个案例,让学生在书中找出答案,从而得出婚姻法规定结婚的三个条件。而三个案例分别是从无效婚姻的其中三个方面为侧重点(分别是违反自愿原则、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来反向导出结婚的三个条件。由于有了很好的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能够归纳出结婚的三个条件,教师根据师生的归纳分析,设计另一个问题:既然婚姻的建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那婚姻的解体需要什么条件呢?从而导出离婚的方式和注意点。

【情景三】通过图文展示一则新闻报道,是有关某户人家因为婆媳关系不和,导致婆婆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孙子跳楼,导致二人双亡的惨剧。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此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美德。

【课后小结】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做好了,整个教学活动开展得就会很顺利,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所以实施问题教学法,必须在问题情境上下功夫.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重视知识面的拓展和丰富,能够形成一个情境库,并且做到不断更新和贴近学生的实际。

总之,问题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教师的教学从“独白式”变为启发式,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构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问题教学法有着广阔的实践前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之一,但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关于“问题教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8).

[2][米·依·马赫林托夫.问题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89(2).

第5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蒙语授课大学生;民族地区

是全国第一个在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自治区。建国以后,民族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区37所普通高校中有17所开设了101个蒙语授课专业,在读学生24968人,有25所开设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班和民族班,在读学生4600人。蒙语授课大学生主要是从小接受蒙古语言教学的蒙古族学生,也有少数的达斡尔、鄂温克族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蒙语授课班学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这对蒙语授课大学生的成长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大多数蒙语授课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应冷淡,学习态度消极被动。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蒙语授课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牧区的蒙古族学生。他们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与汉族学生不同。经过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相关测试,都证明了蒙语授课学生的认识、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一般的汉语授课学生相比没有显示出悬殊的差异。可是,与汉语授课生的学业成绩比较却存在一定的差距。蒙语授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欲望方面远不如同等层次汉族学生。似乎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派生于、从属于“外在”的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的结果——目的一旦难以实现时,作为其简单谋生手段的准备——学习,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最近几年,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严重影响了蒙语授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下降。

引导蒙语授课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内蒙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蒙语授课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笔者对呼和浩特市的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总计发放1700份,回收问卷1653份,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610份、内蒙古大学244份、内蒙古农业大学180份、呼和浩特市民族学院356份、内蒙古医学院263份,回收率为97%。问卷调查既考虑到了不同级别的高校,又兼顾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大一学生707人,占总人数的 42.7%,大二542人,占总人数的32.7%,大三396人,占总人数的23.9%,大四11人,占总人数的0.7%。调查问卷是2010年10月至12月,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到以上几所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记名的形式由被调查者自主填写完成,因此,问卷具备很强的代表性及说服力。

二、蒙语授课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

蒙语授课大学生是自治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生长在农村、牧区,从小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影响较深。进入大学环境后,接触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思想信息,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表现的尤为突出。蒙语授课大学生以上的特征也充分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当中。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觉得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吗?这一问题时,2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3%的同学选择了一般。根据以上数据,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很有意义,但由于农村牧区相对落后的环境造成蒙语授课大学生从农村牧区来到城市后,面对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在回答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时,回答很努力学习的占44%、为考试学习的占51%、不理会的占5%。以上数据说明,大多数蒙语授课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行为比较自觉,但也有部分学生持考试而学习的态度,认为60分万岁,多一份浪费。在对思想政治课的出勤情况的调查中,从没旷课的占57%、偶尔旷课的占39%、经常旷课的占4%。由于蒙语授课学生人数少、竞争力相对小,没有学习的紧迫感,再加之从小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虽然一半以上的学生坚持上课,但总体旷课率比汉语授课学生高,课堂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老师授课方式以及教材的态度

在回答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怎么样?这一问题时,回答内容丰富 的学生只占37%;而31%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内容空洞;32%学生则认为教师授课方式呆板枯燥,应该加强实践性和趣味性。另外,蒙语教材的陈旧、滞后也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表示满意的占27%,回答一般的占66%,表示不满意的占7%;在回答有辅助教材吗?这一问题时,回答有的占42%,回答没有的占58%。蒙语课程的开设不能与教材同步,学生们不能及时拿到教材,往往借助于汉文教科书,这对汉语相对差的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困难。

三、改变蒙语授课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忽略对学生能 力的培养,把育人活动简单地等同于“教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不同,它主要的目的不是知识传授和一般能力培养,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它不是像某些人所讲的,是一种政治说教。在当今的中国,国门的打开,造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导致不少人的价值取向移位,道德失范,文化心态失衡。在这种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坚持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取向,既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也决定了中国21世纪的社会走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人为本”,更多地是体现在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和思维特征,结合本民族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理论吸收、消化成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利益多元化的进程,并且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蒙语授课学生同样面对多种多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选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最终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在教学内容上,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来编写课堂讲义,重在阐述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怎样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改造世界。着力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教条化的“”不是真正的。我们要解除对的歪曲和错误附加的内容,真正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从旧教条中解放出来,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去重新整合我们的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课堂提问、主题讲演、观看影片等多种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对于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授课方式,25%的学生选择了照本宣科或ppt授课,49%的学生选择了应用多媒体资源,24%的学生选择了结合时事,注意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2%的学生认为课后探讨没有作用。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方式得到多数蒙语授课学生的欢迎。通过图文并茂的影视资料,与实际相结合的课件内容,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更具体的吸收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蒙文多媒体技术还不够成熟,以及蒙文网站的稀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内蒙古地区各类高校的蒙语授课班的多媒体使用率不够乐观。纯粹的课堂理论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理论术语,因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并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才能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注重教材出版、立项,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教材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蒙语教材是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组织蒙语、双语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为加强蒙文教材的建设,内蒙古高校专门成立了蒙文教材编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及组织实施蒙文教材的编写、编译计划,审定编写、编译教材的质量,组织教材出版印刷等各项工作。虽然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现已经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辅助教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目前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教材结构严谨、理论性强,但样式和表述相对传统,有的没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与题解资料,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蒙语授课学生应向普通学生看齐,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将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中,有利于培养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特别是民族观教育,需要有机结合民族院校实际的教材和相关课程来保证。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蒙语教学与实践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思路,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特点,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图雅、斯钦,,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探析---内蒙古高校为例,高教探索,2010年06期。

[2]赵图雅、斯钦,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第6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师生互动

[作者简介]侯继虎(1974-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学。(江苏 淮安 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子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JD71003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32-03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当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抽象,理论深刻,较为枯燥乏味,加之教育者常把自己定位在传授者的身份上,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尤为突出。笔者拟结合自身多年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分析当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原因,进而阐明当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力图探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某些新思路和模式。

一、当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思维严谨,工科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也较强,但对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表现出轻视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开小差者比比皆是。笔者认为,产生此种反常现象实与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理工科院校的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就业无关的人文知识缺乏兴趣,常常把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看成是不必要的。这种功利的倾向造成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如有些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对艺术作品、音乐、美术的认识和理解几乎是个盲点。

2.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差。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也很差。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和合理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部分大学生会产生焦虑、强迫、神经衰弱、抑郁和情感危机等心理问题和障碍,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心理和精神疾病。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而精神疾病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①

3.思想消极,人文精神缺失。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思想消极,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造成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有些大学生奉献精神差,考虑个人利益多,自我中心的倾向明显,毫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情淡漠,还没有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

当代我国理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也直接影响到当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摆脱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困境,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以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也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自古就有,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现代研究表明,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后者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善于发现新问题,再及时解决新问题。②当前要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做到:

第7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因此,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当今的时代,大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发展的理念。发展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最为关键的元素。第一,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不断加强自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开展相关的工作。第二,高度重视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要对发展的规律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另外,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科学是尤为重要的,只有重视科学,才能够从实际出发开展各项工作。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之外,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很多高校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招生和就业等方面,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在一方面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大学生们逐渐漠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味地注重实用价值。这样不但会逐步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边缘化程度,而且会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其次,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为系统的思想教育任务,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来加以支持。要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需要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不断努力,还需要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将各方的力量进行高度协调统一,才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课程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要想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加以支持。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偏向于理论灌输,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但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能切实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方法陈旧落后,依然是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这样,不但不能为学生提供切身的体验,而且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实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职人员以及高校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他们不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力量。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但缺乏明确的分工,还存在工作上的交叉,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下降。另外,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在一方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学习和生活上也经常无所适从,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再加上网络世界的诱惑,导致其现实交流能力的弱化,这些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也逐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但是我国教育方针对各大高校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只有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够使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一味地依靠灌输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工作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逐步贴近,结合大学生实际的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逐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其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将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不但可以为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验性。另外,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总而言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最佳选择。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首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结合时代和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紧密结合到一起,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除了要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之外,还要加强对其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8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学习思想政治,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认知活动学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没有一个老师能够把思想政治“教”好的;所谓好的思想政治老师,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思想政治,能为学生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搭建认知舞台,使他们不断增强探求新知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现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大家都苦于讲不完。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下,有谁叫我们必须都讲完呢?没有。上课追求“面面俱到,讲深讲透”既不可能,更无必要。学生上完一堂课,感到什么都不懂,这当然不行;但如果感到什么都很懂,恐怕也不好。学生在课前是一个个“问号”,而课后都成了一个个“句号”,这绝非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为此,老师上课不好“言犹未尽”,可以采用“不完全讲授法”,在教学中多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余地,鼓励他们去独立钻研,尽情想像。

二、教师自己不断充电

我告诫自己:要想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先要当好勤勉的学生。记得刚教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时,既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教学资料,我就广泛收集,筛选整理,硬是在一年多时间里,制成了4000余张习题资料卡片。虽然这项工作几乎报销了自己饭后茶余的空闲时间,但是获益匪浅,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业务水平。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我抓住一切可以“充电”的机会。每天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纸、半月谈、杂志等是我枕边必不可少的东西,养成了睡前看半个小时的习惯,努力实践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近年来,为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出要抢占两个制高点:一是教育思想现代化,二是教育技术现代化。为此,我也把治学的重点提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方面上。当然,这对自己是更大的挑战。后来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兴起,必将对21世纪的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是机遇,更是挑战,“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会生活在过去”。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落伍,而贻误青年一代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正是这种教师的使命感促使我立即行动起来,边干边学。我认真钻研多媒体技术及教学设计理论,与其他老师合作,精心设计,开发制作了不少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

第9篇:大学思想政治课范文

摘 要: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渠道,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应时代的发展,确立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对教学改革创新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对内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上涌现出的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渠道,需要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结合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就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影响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90后”的大学生对家庭和学校比较依赖,初入社会遇到点挫折往往会不知如何面对,加上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其在思想方面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甚至会出现“退学”、“厌学”等行为,更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差生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人生观。因此,如何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很多西方的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念也通过诸如经济、科技、文化进行渗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对真、善、美的正确鉴别能力。如何大学生摆脱外部大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提高其政治鉴别能力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另一难题。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新平台、新视野,有助于高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既浪费了时光又荒废了学业;沉溺于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会产生了隔阂,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消极心理等),容易造成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及网络的发展,中、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影响,冲击主流文化,“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影响,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和继承现有各种教学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增强观察辨别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有利于增强高职大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

一方面要解决“9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的问题(例如:个性特征较强,承受挫折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单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不断扩大的差距及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也在不断承受着压力和挫折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通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创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高职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3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3.1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增加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潜能。主要可以采用理论教学、集中讨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了解学生心中真正的想法和疑虑,授课教师加以引导,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更加可以对高职大学生存在的隐性的心理问题加以疏通和引导,以使其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与案例有机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并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3.2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注重职业技能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专业人才,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教师应向大学生介绍所选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发展前景等问题,强调学习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将其培养成职业技能熟练、人文素质高的合格的人才。

3.3 创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积极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具体可采用实践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及实践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等方式,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有利于发挥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合格的职业技能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萍.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7-39.

[2] 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1(3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