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管理阶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通信公司EAM系统的个人资产日常管理主要分为资产展示和资产日常管理两大模块。其中资产展示主要包括:责任人资产展示(用户为责任人的资产)及使用人资产展示(用户仅为使用人的资产)。调离部门/离职资产退回、部门内资产责任人变更、使用人资产退回、名下资产分配、资产信息修改、地图展示及定位。业务管理主要分为任务展示与查询和业务管理两大模块。其中任务展示与查询分为:
任务查询与任务展示。业务管理主要包括:在建工程暂估转固、零购资产新增、资产盘点、资产巡检、资产调拨(含部门内资产地点调拨、部门间资产调拨、地市间资产调拨)、地点信息修改。
A通信公司的EAM系统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是改变以往固定资产的调拨方式。在A通信公司以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下,由调入部门填写纸质的固定资产调拨单,经调出部门签字确认,财务部门签字审批才算完成固定资产调拨手续。在但实际工作中,这种纸质的调拨手续繁琐,落伍,效率低下,无法有效跟上A通信公司的实际需求。EAM系统实施后,结合目前人人有手机的现实,固定资产调拨变成信息流,在手机APP上方便快捷地完成了固定资产调拨。 在使用EAM系统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入RFID技术[3} oRF.是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其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双向通信(交换数据)以达到自动识别目的,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写距离远、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数据存储量大、存储信息可更改、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等特点。
我们国家的华为公司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在华为财务总监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到,华为公司已经在其全球办公场所实施RF工D物联固定资产管理方案。2016年该方案已经做到覆盖全球52个国家、2382个场地、14万件固定资产。RF工D标签每5分钟自动上传一次位置信息,每天更新一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华为公司总结使用电子标签后只需要数分钟即可完成固定资产盘点,每年减少资产盘点、资产巡检的工作9000人/天。从华为公司的案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RF工D电子标签相对于传统的无源条形码标签的明显优越性。
笔者在深入研究华为的RFID电子标签以及A通信公司个EAM}3}系统后,发现两者可以成为有益的互补,两者结合效果加倍,相得益彰。此外,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把电子标签的物理地址变更信息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地址相链接,做到实时跟新地址信息。以华为公司为例,其电子标签每五分钟上传一次物理地址,新的物理地址链接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自动跟新,这样从根本上实施保证固定资产地址信息的准确可靠,并且通过EAM系统做好相关调拨手续。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A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66 -03
固定资产(设备)是影响企业生产能力重要因素,在资产价值中占有效大的份额,是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劳动资料。它使用时间较长,单位价值较高,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随着企业不断壮大,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及科技信息的公开,使原先以投资生产拉动的企业不太重视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导致利润低下变得明显。导致当前固资管理不善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流程不畅的问题,而流程不畅主要是因为无效流程过多。步骤间缺乏沟通,过程接口不够吻合,过程接口不够吻合、步骤间缺乏沟通、无系统支撑等造成,必须要通过再造来解决。
一、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的内涵
(一)固定资产流程再造的概念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EAMRP)是指面向企业的管理需求(降低设备闲置率、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利润),打破企业原有的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以使流程中的对固定资产管理有效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它方面的内容最小化,从而实现相对高效、准确、实时、动态、低投入满足管理需要的相对自动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二)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的原则
1、围绕最终结果而不是具体任务来再造业务流程。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劳动分工将工作细分给不同部门完成,由于各部门具有不同职能,因此一个部门会更专注于自身的工作而忽略了总的工作目标及与其他部门协作,流程再造打破了职能部门的界限,将多个人或多个部门原有的工作合并成一个工作,由工作组来完成业务的所有步骤,并有明确的产出。
2、弥合过程接口,沟通前后工序的联系。正如流水线的高效在于每一道工序的时间和步骤都是明确的,而且前一个工序的接口和后一工序的接口十分顺畅,因此十分流畅。流程再造要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各自为主、各自为政的思想,要有团结协作,将原来的多个部门里的多件为多部门围绕一件事为一个结果,以总体大局为重。
3、将地域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使用。传统的企业由于缺乏信息系统的支撑常常将一项工作分割成多个小项,由于不同的部门完成后再将结果拼凑起来,由于每完成一个小项目都要有资源的支持,而对于企业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导致各部门对资源争夺最终使集中的资源分散而非效益优先的使用,其产生的效果远低于集中使用产生的效果强大,流程再造就是要通过信息系统的技术将分散资源和集中资源互融成为可能。
(三)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的步骤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阶段、流程规划阶段、流程分析阶段、新流程设计阶段、流程评价与持续改善阶段。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再造重点在项目启动阶段,以是否符合公司总体战略为主对是否到达开始EAMPR的时机及是否再造进行决策,在流程规划阶段则以是否找到核心流程、找到固资管理的需求是什么为主,在流程分析阶段主要分析管理没达到目的原因和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可以删除、简化的方面。在新流程设计阶段围绕目的(顾客)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在流程评价与持续改善阶段根据反馈评价对新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
二、A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分析
(一)A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概况
A公司是以一家国有电信公司,有专业通信的背景,正式成立于2002年,隶属于国资委管理,是作为集团公司在当地的授权机构,负责经营当地范围内的社会公众电信业务和部分专用通信业务,其各类业务覆盖市五大区域,其下辖9个分局(另含4个经营部),员工人数约180人。
长期以来,A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沿袭着“总部一一省公司—各分公司”的计划管理体制,具体情形如下:
从纵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分级管理、授权有限”的原则。与计划的逐层分配相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内部实行,各级机构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审批、指导、监督、检查的权力。
从横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集中管理、监督到位”的原则。在各级机构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权集中在财会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组织计划的编报、执行和监控,完善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与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及接受稽核部门的监督。
这种管理看似填密严谨,监督到位,但实际上却是效率低下,无离现场,形式主义严重其模式还停留在原有铁路少调拨不经营的各自独立分散建账的静态资产管理模式下,铁路的资产由于不需要经营项目一经建设完成、设备一旦到位很少再进行位置变化,内部板件的互调更是极少,因此固定资产的管理一般停留在务和现场两个环件上,第一是财务管账,即资产的价值是否关入当期账务中,是否列入相照的科目,是否按时按要求提取资产折旧,第二就是基于现场的实物手工台账管理。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 固定资产 管理
一、采油厂固定资产构成
本文围绕采油厂的固定资产进行分析,主要指的是生产油气的设施和各相关的办公设备与办公大楼等。油气设施包括油水井、储罐、油气管道等,这类资产都是根据油气储量,分区块按产量进行产能建设,是集设备、房屋、管线、供水、供电等一体的油气生产设施。
二、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完善的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资产管理规定》、《固定资产清理管理办法》、《闲置资产管理办法》等资产管理规定,使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有据可依。
(2)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通过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管理
采油厂分季度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坚持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确定资产分合的标准,即能合并的就合并,能拆分的就拆分,对每项资产都配有条形码,不论是按系统还是按区块,都能及时查阅到资产的归属信息和使用信息。
2、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固有问题及原因分析
(1)固定资产管理粗放,领导意识不到位
“重取得,轻流动;重占有,轻效益”的陈旧观念仍然存在,缺乏资产运营意识,即使存在闲置、待报废、处置的固定资产,也不愿意在油田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互相调剂使用,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投资重复建设,资金过渡浪费。
(2)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采油厂处于油田企业的最下游,由于其行业特点,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数额巨大;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固定资产审批部门有时为了少数人或少数单位的局部利益,忽视了整个油田企业的发展,随意核拨投资指标,重复购置固定资产以及购置大量无效、低效的固定资产,难免导致资产的闲置与浪费,不仅阻碍了采油厂正常的生产经营,也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
(3)固定资产整体利用效率低,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首先表现在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或低效率的情况经常发生。部分单位缺乏对固定资产进行维修和保养,致使大量资产过度使用,加大了资产的老化程度。其次表现在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当前,油田企业内部各单位对闲置或予以报废的固定资产实行自行管理,且管理方式不一。
从人员专业素质来看,采油厂存在着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合格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财务资产管理及资产现场管理等专业知识。采油厂内部资产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很多单位都是兼职管理,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致使资产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衔接。很多管理人员缺乏现场实际工作的经验无法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资产类别、形态、技术、规格以及性能等方面的信息,无法实现对固定资产全方位的管理。
3、特高含水期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的新矛盾
特高含水期阶段的采油厂面临着最大的挑战为油气产量的降低与采油成本的持续增长。作为采油厂的主要的资产,固定资产一直是作为非可操作成本进行会计核算,但随着开采难度的增大,采油厂对新型设备的引进也在增多而这些新设备普遍存在技术含量较高、更新速度较快、容易贬值,采用何种会计折旧方法,对成本与利润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特高含水期阶段,地质储量的降低,采油厂在油气开采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开发,而原有建设的井站等会出现空置、报废现象。这种情况,会随着油气含水量不断上升而大量存在,此时如果仍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常规计提折旧处理,将不能体现采油厂真实的成本构成。
三、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对特高含水期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
1、油气资产
指各油气区块内的油气井和相关设施,是不移动资产。根据新的会计准则规定,采油厂可以采用产量法对油气资产进行计提折耗。根据地质储量和相关产量对矿区权益、井站及相关设备价值进行分配,把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与产量、储量挂钩,使资产的价值和生产经营得到合理配比,在特高含水期阶段产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此举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相对提高。
2、固定资产
对上述固定资产固有的管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1)采油厂应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以每季度的固定资产清查为基础,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摸底,同时对主动上报闲置固定资产的单位进行合理的奖励,对以主动改进新技术、新方法盘活固定资产价值的单位予以奖励,同时对大量闲置固定资产的单位进行处罚,争取做到固定资产在各个单位间合理流动,同时保证拥有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单位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2)在固定资产投资环节采用项目有偿制和项目责任制的方式,项目从提出、论证、管理等层层落实责任人,并把项目效益的好坏纳入责任人的业绩考核,减少盲目投资、盲目上产;强化对项目效益的跟踪制度,充分体现以效益为中心的宗旨,根据实际可采储量来确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严格论证资本投资回报率,实现投资和费用化的清晰界定,真实反映投资成本。
(3)加大对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尽量配置专职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每个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都比较庞大、种类繁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每月都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报表管理、每季度要进行资产盘查,工作任务繁重;同时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是在不断更新中,采油厂应当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大对闲置、报废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固定资产养护意思,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年限。
参考文献: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单位在经营运转过程中持有的,权属归本单位所有,可以在日后的经营运转过程中长期为单位创造价值的各项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资产总称。无形资产具备使用期限长、不具备实物形态、可以为单位创造价值等特点。科研院所的无形资产按照是否可以识别并加以确认计量分为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两类,其中,可识别的无形资产是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研发的各种专利、非专利技术、发明创造、科研成果等,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包括科研院所在研发建设中形成的单位号召力、信誉、影响力等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管理我国相关财务制度将无形资产的研发管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研究阶段,二是开发阶段。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管理是截然不同的,根据准则规定,由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并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形成最终的技术成果,所以一般将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作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而开发阶段由于前期已经做了充足的研究工作,研发成功以及形成后期技术成果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准则规定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科研院所对我有资产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国有房产、设备、资金等大型实物资产方面的管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尤其是管理难度较大的研究开发阶段的财务管理,一直存在问题。
(一)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支出混淆由于我国财务制度规定对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所发生支出的处理不同,科研院所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支出的情况。由于我国相关财务制度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划分的规定属于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只是根据研发支出形成技术成果的可能性笼统的区分为两个阶段,尚缺乏明确的区分细则,导致科研院所人为调整的弹性较大,部分科研院所为了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业绩,人为粉饰财务数据,混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将本该属于研究阶段的费用化支出划分为开发阶段,虚增所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利于无形资产的准确剂量。
(二)无形资产研发核算科目不统一由于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管理在科研院所中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凌乱的状态,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关于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财务核算也一直缺乏统一的规定,尤其是关于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研发核算会计科目的选用,任意性较大。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一直缺乏对于类似科研院所性质的科研机构无形资产研发的可操作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尤其是科目的选用各科研单位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企业当中,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无形资产的研发,研究阶段的费用化支出一般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直接冲减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一般计入“研发支出——开发支出”进行累积,等开发完成后一并转入“无形资产”。但在科研院所中,由于对无形资产研发的科目使用缺乏细则规定,很多单位不加区分的与其它行政支出一并计入“本级支出”,核算不能清晰反映单位真实情况。
(三)无形资产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无形资产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是当前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重研发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当前各科研院所的日常管理中,对于无形资产研发过程中,以及无形资产研发完毕后的管理,尤其是关于相关研发成果的财务信息披露问题长期缺乏统一的要求。科研院所在研发项目结题验收时,或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报关于无形资产的研发进展时,重心在于技术层面的汇报,研发过程中财务方面的信息由于核算管理不足或一带而过,导致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
(四)无形资产财务管理人才匮乏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科研院所的发展除了需要研发领域的专家予以支撑,同样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来提高包括无形资产管理在内的各项财务工作的水平。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研发过程中账面财务信息的准确确认计量,还包括对无形资产实际管理中的资金核拨、支出审核、以及使用效益管理等综合性实务工作,需要财务人员除了精通本领域的专业财务技能,还须掌握科研院所的业务研发的程序和基本内容,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当前科研院所的财务人员多是只停留于账簿的核算和资金的划转等简单工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去完成资金使用效益评估等深层次的管理工作。
三、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落实制度,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精确性科研院所当前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混淆不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粉饰财务数据,任意扩大开发支出范围的根本症结在于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当前财务制度规定没有关于何种内容的支出属于研究性支出、何种内容的支出属于开发性支出的确切规定,在国家出台落实办法之前,各科研院所单位主管部门可以在不违背国家财经制度的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制定或要求科研院所自行制定关于本行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并报相关管理部门备案,在实际执行中严格按照实施办法执行,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准确性,杜绝肆意调整无形资产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范围的情况。
(二)细化核算,做好无形资产管理的统一性针对科研院所无形资产财务核算科目使用混乱的问题,应细化核算办法,做好无形资产管理的统一性。科研院所可以咨询当地财政管理部门,或者通过行业协会将共同面临的核算科目不统一的问题进行规范,例如,将无形资产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统一通过“本级支出——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将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统一通过“本级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进行专门明细核算,细化核算工作,做好无形资产的核算工作的统一管理。
(三)充分披露,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透明性加强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透明性。科研院所在无形资产研发过程中以及研发项目结束后,均需向有关管理部门及有关委托单位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可以通过项目汇报工作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财务信息的相关披露,要求科研院所在进行汇报时必需公布关于研发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益,并与研发建设成果相结合进行披露,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透明性。
(四)引进人才,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深入性为了解决科研院所无形资产财务管理浮于浅层的问题,需要加大引进专业人才力度,促进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和深入性。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方式引入各大院校专门的高学历财务人才,通过本单位的培养成为适用型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人才,直接将具备本行业的丰富实践经验财务人才引进到单位中来,带动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性。
四、结语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这一阶段从开始,主要是探索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以缓解日益加重的财政负担。
建国以来,国家对文化资产采取了分级归口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权、监督管理权、国家投资和受益权以及资产处置权等权能被宣传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影视部门和文化部门等机构分割行使;在纵向上,文化资产管理职能被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自治州)——县——镇(乡)等各级政府纳入本级相应文化行政机构之中。同级政府统管人事与财务,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业务。
自1978年起,我国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文化领域也在模仿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文化单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企业管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新闻单位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各种媒体开始多种经营。同时,基层文化馆、站也开展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文化经营活动,以补充国拨经费的不足。1987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全国各地方文化事业单位纷纷建起文化服务类的第三产业。1989年财政部发文指出:鼓励与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差额预算管理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自收自支管理向企业管理过渡。随后,我国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企业单位或文化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改革探索是在维系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是仅强调文化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权,而忽视了资产所有权;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三是承包经营只负赢不负亏,经营风险由国家单独承担;四是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所的归属不清,短期行为盛行。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国有文化资产流失和资产无效率并存的现实。
二、改革深化阶段(1992年——2001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主要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在政企分开之外,首次提出了政资分开的概念。同时,在阐述企业产权关系时,“决议”也第一次引入了“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的概念,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1996年1月15日,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组建文化集团的序幕。到2002年初,全国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这批国有文化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突破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开始进入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1994年2月24日,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明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随后,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基地)、湖南电广实业有限公司(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歌华有线)、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类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直接或绕开政策壁垒间接上市,成为中国上市文化企业的第一军团。在这些企业中,国有文化资产体现为一定份额的国有股权。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进入了资本管理的新阶段。
1998年,国务院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打破了按“条”、“块”管理国有资产的格局。国有资产监管领域出现了“五龙治水”的局面:即国家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门管资产登记和处理,组织人事部门和大型企业工委经营者任免。在此之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出现了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宣传部门、计委、经贸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企业工委等几个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行政管理与资本管理混合,公共管理与出资人管理合一,管理效率低下。
三、深入拓展阶段(2002——至今)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挂牌成立,代表国家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国有资产。此后,各省、市(地)也纷纷组建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领域也逐步改变了“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经营管理方式,努力向构建“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代表”的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迈进。
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形成了以“控股公司”为主要特征的重庆模式、以“联席会议”和“委托监管”为特征的上海模式、以“不完全授权”为特征的深圳模式、以“双重授权”结构为特征的湖北模式和以“联合监管”与“精确考核”为特征的宁报模式等几种各具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一、现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方式粗放
国有企业对资产管理的管理手段单一,有些企业没有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制度,但在执行中缺乏约束力,管理手段单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对资产的管控作用。轻视对资产的保养,常常存在用修理来替代保养,错过质量保证期内维护,增加维修成本支出,且导致了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目前企业资产管理注重阶段的划分和顺序性,从项目的规划设计、资产采购、工程建设、投入运行和退役报废等各个阶段往往是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各个阶段的管理部门只注重本阶段的管理目标,重投资,轻管理,缺乏对资产管理全局统筹的思考。例如资产的采购决策,如果缺乏对资产的扩建、技改、检修等方面的综合统筹考虑,就难以实现资产管理的最优化;另外企业多注重资产的购置和处置,但对资产进行状态监测和中期维护的意识相对较少,从而增加企业运营中的资产成本。
(二)资产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支撑,以固定资产为例,目前固定资产仅通过财务核算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进行管理,一方面该系统使用群体多为财务人员,资产使用管理部门较少使用,部门协作的脱节容易形成信息的滞后及缺失,影响信息的准确性(例如资产的转移使用部门未及时录入系统并和财务部门沟通会造成期末盘点账实不符)。另一方面该系统仅用于资产的财务信息记录,无法涵盖资产前期的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等前期管理,以及资产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调动、封存、转移等资产运行后活动,直至资产处置、报废的整个资产生命周期,不便于管理者进行事前规划和过程控制。再者,目前的系统无法提供对比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等多维度数据分析,缺乏预测分析模型,无法对投资项目提供现金流和成本费用影响的分析决策报告。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资产管理的短板。
(三)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通过多年来对资产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国有企业基本上已形成了一套资产管理制度,但是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尚有不足。例如制度上多规范货币资金、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重大资产的管理,但是对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等项目规范较少。另一方面,资产管理考核机制不足,主要表现在奖惩力度不够,或是有考核机制但执行不到位。虽然估价加强了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的考核力度,但是由于该考核指标涉及范围较广,不能充分完全地反应出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对资产管理的考核、促进作用有限。
二、改善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资产管理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但是站在国内外领先目标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目前资产管理仍有一段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如何规范、有效地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效用和效益,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和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资产价值管理链条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资产实物与价值管理一体化,切实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对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探索一条”规范与效益并重”的资产管理之路。
(一)革故鼎新,变革管理理念,强化制度保障。
国有企业一般都家大业大,资产管理工作必须得到企业上下的高度重视,上至领导层,下至每位企业员工,都必须提高资产管理的意识和认知。
创新理念,转变方式。十之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也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资产管理在理念上必须有所创新,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有所突破,才能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新需求。在国有资产管理”两个保障”――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引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实现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四大业务的横向融合,以及各级公司之间的纵向贯通,最终实现资产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综合最优。
完善制度,强化保障。目前在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的现象。为了有效防止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切实从制度抓起,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与内控制度相融合,建立健全资产投资采购制度、资产日常管理办法、资产报废退出机制等,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资产管理创新,“资产管理,制度先行”,让制度为企业的资产管理保驾护航。
(二)多措并举,加强管理方式,提升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集成系统,实现手段信息化。搭建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是资产管理决策的有效支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信息化模式对于国有大型集团化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资产管理系统应当包括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子模块,覆盖资产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完善而有效的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实时了解企业资产现状,对闲置、损坏、维修频繁、废弃资产及时预警,为领导分析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来源。只有资产管理实现信息化,才能促进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确化,才能为绩效评估提供有力的支持。
重塑流程,实现管理科学化。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框架内,建立以“流程管理”为导向,流程与职能相结合的跨部门协作管理的模式。目前的资产管理办法,相关职能部门只参与资产管理的某个阶段,并只对该阶段负责。而采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之后,将彻底打破条块管理的限制,让相关部门完全参与到资产的全生命周期中来。促进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交互,既要充分考虑原有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又要引入流程管理的新理念,为实现资产管理目标提供组织保障。在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跨部门交接的流程关键控制点设计,相关职责需明确,通过关键控制点设计确保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完整闭环管理,真正实现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三)强效塑身,抓住管理重点,提高贡献水平和营运能力。
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手段,增强企业现有存量资产的营运能力,提高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
严格履行程序,健全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目前虽然资产金额庞大,但是通过分析,资产中存在不少水分,一些资产权利上存在瑕疵,一些资产已经完全不具备使用价值,仍在账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置,一些资产由于使用不得当,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因为我们很有必要对资产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挤掉存在的水分,做精做实企业资产。加大对问题资产的处置力度, 加强资产处置预案的管理。资产投资的审批立项必须相应附有原有资产的处置意见和办法,尽可能地减少闲置睡眠资产,防止资产规模虚假庞大。
提高存货周转,加强营运能力。提升预算管控水平,提高存货周转率,控制库存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重复采购,特别是一些低值易耗品、周转材料等,更应该加大预算的执行力,有效合理的利用。
完善投资决策,控制投资风险。从项目的投资立项上,就要充分考虑资产规模效应,不能盲目追求大干快干,忽视客观实际,“要以节约为主线,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忌盲目追求大投资、大项目,切实控制企业的投资风险。
(四)双管齐下,着力管理推动,加大预算考核力度。
通过预算和考核的方式,从两个不同角度,促进企业资产管理精细化,落实资产管理责任。以预算促进管理,将预算管理与资产投资管理、资产的使用管理、资产的处置管理相结合,严格控制资产投资的规模,提升资产管理品质,完善资产处置过程。以考核强化管理,全面、可行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是确保企业资产管理落实到位的重要推手。通过制定包括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生命周期成本的关键考核指标,建立一整套适应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在设计指标体系时,相关的考核依据能够全面覆盖资产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对于衡量工作的效率效果能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并通过考核切实促进资产管理相关策略和流程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高速公路;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02-01
1 前言
工程资产作为高速公路建设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具备无形、自然垄断、公益性、规模经济性以及网络经济性等多项特性,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项目工程管理效果等均密切相关。同时,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资产存量逐渐增加,但其资产管理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效果以及工程施工效率,急需进一步改进和革新资产管理。本文笔者主要以高速公路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其相应管理对策,现简要论述如下。
2 高速公路资产管理问题
当前形势下,我国许多高速公路建设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不足,仍存在多种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主要有:①行业制度不健全:基于行业体制来讲,我国高速公路一般可分为“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两种,其产权与所有权均属于国家所有,其中经营性高速公路的资产投资主体较多,投资目标各异,其资产收费的经营权、所有权是相互分离的,这就导致高速公路资产管理工作比较复杂,需要科学、合理、可行的行业制度来指导和规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该行业中尚未建立高速公路资产价值管理制度,且财务核算机制也尚不健全,无法对高速公路工程资产进行准确的登记、评估与入账管理,影响其资产管理效果。②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现行的“公路法”中,缺乏对高速公路资产管理的规定,且也并未明确界定其资产性质,导致许多项目工程中的资产管理部门较多、权限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无法确切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管理效果不佳。③资产管理工作被分解:由于高速公路资产具备公益性与网络性,故其工程资产需由政府专业部门负责和管理;但现阶段,在许多经营性高速公路中,其资产管理部门已经由原来的交通主管转变为当地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同一省份中,有≥2个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负责和管理,且其各自的收费与服务标准、养护方法以及管理目的等均存在一定差异,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统一开展,易造成资产配置不合理或资产浪费、流失等,管理效果并不乐观。④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工作来讲,其资产实物管理是相互分离、脱节的,有些建设单位的资产管理未依照财务标准规范操作,而是仅仅设置了总账,却并未对明细账进行分类评估与核算,财务设置管理工作不科学;同时,在许多高速公路的资产处置工作中,随意性较强,管理不规范,且并未及时核销淘汰或报废的工程资产,易导致账实不符,政府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高速公路资产的实际运用与存量情况。
3 相应管理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速公路资产管理制度
现阶段,各高速公路建设单位需依据工程资产的购置、实践运用、后期修理与报废等多项内容,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以便对实际施工中的各项操作行为进行科学指导和约束。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单位的设备管理部门需依照既定的制度规范操作,财务管理部门需严格监督每笔资产的运用过程,避免资金流失或资源浪费,且还需为单位法人建立“制约机制”,以便从上至下的规范资产使用。同时,各高速公路建设单位还需推行“经济移交”制度,要求资产管理人员在任期间需及时、准确的报告工程资产保值、增值及其实际存量等,若报告不完善或存在漏洞,则禁止岗位调离;若单位法人违反管理制度,需一视同仁,认真追究责任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以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建设,转变政府职能
对于高速公路建设来讲,其经营管理行业范围较大,涉及领域较广,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内容均具有密切联系。结合上述中的法律法规缺失问题,笔者建议现阶段政府需依据该行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实践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制度规范,并及时转变自身职能,有选择性地减少行政干预,促进高速公路资产管理工作在制度规范的前提下自由、快速发展。同时,制定和完善与“特许经营”、“转让收费权”等多方面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工程资产管理中的收费标准及其调整机制,并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系统,保证对各施工与管理环节均可做到严格执法与全程监管。
3.3 做好高速公路工程资产的清查与审计工作
首先,资产清查。高速公路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需定期清查、核实工程中的相关资产,明确清查范围以及具体的工作目标,同时制定清查节点,准确记录账外资产底数,之后依照相关制度与法律规定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若发现有的高速公路相关资产并未入账,需认真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同时,依照既定的“产权登记管理”规定,对于高速公路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均纳入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考核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以提高高速公路工程资产的清查工作效率。另外,若高速公路资产管理及其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需及时改进管理措施,为以后的资产配置与调拨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资产审计。各高速公路建设单位的内审部门需客观评价工程资产投资效益,科学分析已有资产投资、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或革新有效措施,以节约投资,减少资产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其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雨虹.浅析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08):112.
[2] 王巍.探索高速公路资产管理的价值管理问题及其实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0):240.
[3] 刘春妮.高速公路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02):72.
[4] 陈荣.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低碳世界.2016,(21):215-216.
关键词:独立学院;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表现出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归纳和总结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找到存在的缺陷,以便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调整,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一、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独立学院数量不断增加,教育生源比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本质上来讲,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也是独立学院办学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反映独立学院运行效率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现阶段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益一直得不到提高,甚至影响到独立学院正常教学活动开展,急需进行改善和调整。从上述三个角度来讲,开展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缺陷
通过对于多所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堪忧,存在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造成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的局面。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不强。在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每年都会设置专门经费去增大固定资产投资。但是,很多独立学院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固定设备的购买上,忽视固定资产的维护和管理,使得很多固定资产都没有能够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的同时,也表现出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不强的缺陷。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以附属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没有独立的部门,以分派任务的形式交给其他部门管理人员来处理。一般情况下,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维护工作权责不明确,常常出现内部控制失控的状态,从而难以发挥固定资产的真实效益。
(3)固定资产管理方式过于落后。目前,分类归档管理模式,依然是很多独立学院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各个部门负责各个管辖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这样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纰漏,主要反映在:其一,管理部门的数据信息难以实现对接,不利于统筹规划管理工作开展。其二,资源不能够实现共享,一旦出现信息变更,各个部门都可能会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进行账目操作,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失真。
(4)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涉及面比较广泛,往往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去开展,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但是,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其一,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难以认清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意识上跟不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节奏。其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技能不强,难以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下去。其三,独立院校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培训活动,使得其难以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求。
三、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很多急需改善的地方。对此我们应该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使得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朝着高效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1)树立责任意识,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针对现阶段独立学院固定资产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积极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到学院管理的日常议程上去,形成比较浓厚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氛围,为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其二,积极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得教职工深刻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去。其三,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章程,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去带动整个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
(2)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是现阶段独立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我们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依据自身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资产购建审批,交付,调拨条理规范,保证一切固定资产的处置都在严格的流程下进行,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二,制定完善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以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去衡量近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出现账面与实际不符合的地方,以岗位责任制度进行问责,其三,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维护制度,对于已经失去价值的固定资产,应该依照程序进行更新和置换,使得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得以全面提高。
(3)调整管理方式,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由于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内容繁多,并且处于分散状态,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管理方式的调整,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增加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投入,健全硬件软件管理体系,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专业系统平台,为促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其二,做好系统平台的应用能力培训,使得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人员都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平台,以保证切实发挥系统的管理效益。其三,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促进数据公开,形成资源共享渠道,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处于高效地运转状态。
(4)关注人才发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素质。首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独立部门,积极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人才,形成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其次,注重开展系列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培训工作,积极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原理纳入其中,使得参与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得以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素质得以提高。再者,积极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员工参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现阶段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也需要树立全局意识,统筹规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去。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将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明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以及对策[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08):30-31.
一、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公立医院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我国,医院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事业单位,因此要求其开展国有资产管理时,要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重视行政管理,忽视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改革虽然能够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但是,很多公立医院比较重视行政管理,主观上忽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作用。实际上,传统资产管理方法不仅无法适应新时期市场发展需要,更会增加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同时,很多医院模糊发展战略目标,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方向不够明确。
(二)制度流于形式,资产管理机构尚未健全
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现阶段,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方法和模式还比较落后,且不能完全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未能将国有资产实物管理原则应用其中,导致制度建设流于形式,进而导致国有资产管理与实际相脱节。由于资产管理机构配置松散,常常出现资产流失现象。
(三)忽视管理流程,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国有资产管理通常要先制定管理计划,然后实施相关方案,同时要及时对实施效果做出科学评价,并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改进。因此,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应该是动态的,且整个过程应处于不断循环之中。若忽视管理流程,则对导致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使用效率低下最为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严重制约了国有资产的保护工作。
(四)约束机制匮乏,国有资产信息不准确
现阶段,很多公立医院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尚未建立健全高效的约束机制,一定程度上给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部分医院沿用传统记账方法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当使用者违反资产使用程序时,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对资产信息进行调整,因此常常导致国有资产记账状态与实际状况不符。
二、改进国有资产管理策略
国有资产改革要求公立医院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不断探讨经济运行模式,进而为资产改革创造便利条件。针对上述几点现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应摆脱行政命令桎梏,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淡化行政管理,并将其与资产管理充分结合,这不仅仅是各级公立医院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矛盾的可行办法。首先,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国资产管理应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针对人为因素的影响,可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等方式,及时掌握资产管理现状。同时,调动各个科室、医院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资产管理献计献策。
(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
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在相关职能部门指示下,全面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并在医院内部开展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为此,要不断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中长期资产管理目标,注意应遵循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同时,结合当前医院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对国有资产管理岗位权责进行明确。其次,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注意考核指标必须与岗位职能相匹配。最后,完善资产管理机构,分解医院发展战略,形成全员范围内资产管理的统一管理目标,并使其满足医院未来发展战略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考核指标要具有时效性、权威性,方便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整。
(三)突出资产管理流程,提高资产使用后效率
突出资产管理流程的重要作用,制定管理计划,并努力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对管理效果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和改正。同时,要保证国有资产管理流程的动态变化性,进而使评价指标具有针对性。根据实际工作反馈出的问题,要在医院内部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系统,掌握国有资产主要构成、资产分布情况、固定资产状况等。另外,公立医院应根据公益性相关要求,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市场实际需要,将内部生产要素与医疗活动合理、科学的组织起来,进而提高效率,实现成本良好控制。为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和配置效率,要对资产预算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进一步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医疗活动相关耗费,并对资产管理质量做出综合性反馈,为相关决策提供现实依据。为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求院级核算与科级核算相结合,并由疾病种类核算向医疗项目核算逐渐过渡。
(四)建立相应约束机制,保证资产信息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使资产管理工作能够不断向规范化和严谨化方向发展,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夯实基础。加强经济管理,清晰呈现医院各种物资管理情况,使管理者明确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并注重投资回报和效益,促进各级人员主动投身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中来。与此同时,要在约束机制下,采取有效措施对医疗活动中所产生的人力成本、财物成本进行严格控制,确立核算对象,并确定成本支出范围,进而促进国有资产的正确分配。另外,要在医院内部建立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力度,一方面可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同时也可实现对资产信息的有效监控,使其满足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对资产配置进行不断整合和优化,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国有资产。另外,对资产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可为资产信息、数据共享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财务信息与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对接,为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