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生产要素;非市场活动
一、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认识误区
企业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几个误区,表现为“五个等同”: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由上述公式可以推出: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或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利润)。利润是一个绝对值,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量,二是生产成本。利润总量增加或减少是否会使经济效益提高或下降,需作具体分析。有时利润总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只有当成本不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才一定会带来效益的提高;而当成本下降或提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有时是经济效益的不变甚至下降。同样的道理,利润总量的下降也不一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坏。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本文通过在《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选取工业增加值率X1、总资产贡献率X2、流动资产周转率X3、成本费用利润率X4、全员劳动生产率X5、产品销售率X6、负债权益比率X7、流动比率X8、资本保值增值率X9等9个指标来表征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
(一)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调用SPSS(16.0)相关模块对9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和数量级影响),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由于篇幅有限,故略去)。相关系数矩阵数据表明指标之间既存在正负相关也存在强弱相关,大部分指标彼此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说明指标之间反映的经济信息有较大的重叠,不可用原始数据直接进行分析。其中,KMO的值为0.703,比较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二)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值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值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1)。主成分的贡献率表示该主成分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累计贡献率表示相应几个主成分累计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
由表1可知,Y1、Y2综合各指标的信息分别达到57.969%、29.807%,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7.777%,表明两个主成分累计反映各指标综合信息为87.777%,所损失的信息只有12.223%,满足累计贡献率≥85%的要求,因此取前2个主成分分别作为第1主成分Y1和第2主成分Y2。综上所述,将原来的9项指标转化为Y1、Y2 两个综合指标。
(三)因子初始载荷矩阵
因子载荷代表了主成分与原变量的相关系数,由表2可以看出,Y1与ZX1、ZX3、ZX6、ZX7、ZX8、ZX9的相关系数较大,其中与ZX3,ZX6,ZX7成正相关,与ZX1,ZX8,ZX9成负相关。可以说Y1集中反映了各省工业企业经营情况,主要反映的是工业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能力、经营风险的大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销售能力和营运能力,称之为经营效益因子,占信息总量的57.969%,是权重最大的因子。Y2和ZX2、ZX4、ZX5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和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均较小,其中与ZX5的关系最大,相关系数为0.863,集中反映了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可以定义为生产效率因子。给出两个主成分各自的线性组合:
Y1=-0.798ZX1+0.512ZX2
+0.877ZX3-0.523ZX4+0.356ZX5
+0.834ZX6+0.818ZX7
-0.949ZX8-0.94ZX9(1)
Y2=0.506ZX1+0.774ZX2
+0.264ZX3+0.774ZX4+0.863ZX5
+0.482ZX6-0.371ZX7+0.033ZX8
+0.206ZX9 (2)
(四)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回归方法估计出两大主成分得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主成分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Y,即
Y=(57.969%Y1+29.807%Y2)/87.777% (3)
上式即为西部各省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将各地区的数据代入该式,可得出各个地区的综合评价指标Y的得分,以这个综合得分的大小进行排序,就可以排列出各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见表3)。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02
1我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及原因
1.1现状分析
如今,许多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开始进入到我国。这一现象给原本就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本国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施工企业开始面临更加严重的施工耗能大,建造成本高但施工物质量不佳,甚至还面临着利润低甚至长期亏损的局面。
1.2原因剖析
第一,市场管理混乱。虽然国家和政府在施工企业市场管理问题上进行过大力整顿,但混乱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恶性竞争,权钱交易,恶性压低价格的行为仍然可见,此外还存在部分企业恶意拖欠施工工程款项使得施工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这类现象。
第二,施工企业供大于求。近来,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应运而生。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生存变得困难。例如招投标时,竞争压力过大迫使施工企业持续压价,从而把更多的风险转移给了施工企业,盲目要求施工单位缩短工期,拖延工程款导致施工效率低下。
第三,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欠缺。正所谓事物发展的根本在于其内因,而外因只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故决定一个企业发展轨迹的根本在于其内部。比如在预算管理制度的欠缺会使得企业无法很好的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成本控制与资金流结合不够紧密。施工过程对资金流要求高,使得施工企业往往会通过较高的资金成本筹集资金,却很少从控制成本入手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这样的举措会增加施工企业的总体成本,降低其经济效益。
2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1改变承包模式
在竞争愈加激烈,施工行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形势之下,施工企业向完善的专业化清包模式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大包模式虽然实现的产值大,但创造的利润少,同时也会造成大量利润外流。从曾经的大包、分包承包模式转变为清包带劳务队,通过项目管理人员高水平且细致的全程管理来细化管理工作防止利益流失,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客户满意度双赢。
2.2做好前期策划
施工前期策划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先发生并处于首要地位的龙头,是施工企业项目实施和完成顺利与否的根据和基础。一个完整的前期策划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的预测性以及对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前期策划工作包括根据《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来进行临设布置,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写,人员设备的合理安排用以保证工程按时完成,施工方案的优化等等。笔者认为,只有做好前期策划以此来确定项目任务,安排任务进度,协调统筹各项工作,制定相关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3做好标后预算
第一,自然状况。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等自然条件会对工程造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工况相同的两个施工项目如果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下,则两者的工程造价是有一定差异的。
第二,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从而确保标预算的合理性。
第三,社会经济条件。对成本的把握最终会落到项目盈利中去,因此在做标后预算时应该对成本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并且在对成本均线的控制中,理应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例如在定额采用中,材料、人工以及机械设备的选择应以市场价格为基准,并且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第四,建设资金。施工企业如果出现资金周转较慢或是建设资金准备不足问题时,可能会采取银行贷款这一解决措施,这就会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五,标后预算评审。工程项目承建企业内部的总经济师应对标后预算进行初审,之后分发给内部各评审小组,经其严格审查后统一意见,最后结合该企业对项目管理和项目要求上的细则,完成最终评审。
简而言之,做好标后预算既控制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又使得施工企业在遇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工程量变化等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应调整,维护自身利益。
2.4搞好变更索赔
施工工程因为具有工期较长,外界环境复杂多变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遇到市场材料价格上涨、货币贬值、相关国家政策和法规变化等情况。而这些变更往往会导致工程量变化、施工进度变化、施工费用增加以及工期变化,同时发包方与承包方也易因执行合同而发生争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方面临并非是由于自己过错且应由业主承担责任的情况所造成实际损失时,应该向业主或者人提出补偿请求,以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取得合理权益。
在进行变更索赔时,应该尤为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树立变更索赔意识。施工企业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索赔权,普及变更索赔意识,对发现合同变更线索的员工给予奖励。第二,索赔工作最好由专人负责。避免遇到变更索赔时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脱的情况,同时负责索赔工作的专人应该加强合同文件的学习,仔细研读招标文件等。第三,变更索赔资料的积累。理应研读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行业技术规范、工程所在地的水文气象资料,仔细收集和整理资料所发生的变动以备后用。在积累资料时要特别注意索赔资料的完整性,这是顺利完成变更索赔的必要条件。第四,把变更索赔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时刻将所实施的工作与合同规定加以比较,及时发现变更索赔存在的潜在机会,获取收集索赔资料证据的最佳时机。第五,细化责任。在进行变更索赔报告的编写时,应对变更责任进行清楚准确且有理有据的分析,对变更情况更应该做到一事一报、一事一力,据理力争。第六,及时提交签字。编写完整且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索赔报告,交由负责人及时签字,掌握索赔时机。
2.5加强过程管控和效能监察
施工计划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实施,企业的经济社会责任和信誉是否能得到良好维护,这些都与施工过程的管理息息相关,因而加强过程管控意义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重心在于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因此企业在项目进行阶段应采取有效的分析及控制方法,对工程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监督控制,做到及时纠正,汲取经验,以实现管理目标。与此同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也尤为必要。
效能监察作为施工企业对项目进行管理监督的有效方式,在提高效益指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避免管理浪费。效能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领域中的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
第一,大力宣传该项工作。适时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对施工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培训,对广大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在该方面的思想认识。第二,企业内部建立完整监察体系。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的监察机制和监察制度,力求对各方面进行规范。第三,找重点抓关键。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重心,重点着力于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第四,充分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针对性,连续性以及规范性。第五,只有当效能监察工作做到方法明确,分工明确,工作标准明确,责任明确时,才能够达到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
2.6转变经营模式
供水企业管网漏失率是衡量供水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降低管网漏失率更是供水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国供水企业普遍存在管网漏失率偏高的现象,这不仅白白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水资源,也严重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降低管网漏失率,是供水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供水企业管网漏失率产生的原因
1、管材质量问题。
管道的材质是影响爆管、管网暗漏的主要问题。国外使用的管网材质为球磨铸铁管、钢管及不锈钢管,小于等于DN600mm多为UPVC塑料管。国内使用的多数为灰铸铁管(据考察国外已多年不准使用),还有国外从未使用过的预应力混凝土管,室内管道材质相差更大,国外进户管多为不锈钢、紫铜、铝芯塑料管,而国内多为镀锌管和普通塑料管。我市已前部分工程使用的铸铁管质量太差,运行中漏点多,返修率高达60%以上。引松工程使用的欧文斯塑料管,现厂家已不生产,无备件;部分淘汰普通塑料管还在运行;工程建设中使用的阀门型号不统一,部分阀门不合理或是淘汰产品,给运行和维修带来很大困难。管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供水的水质及管网的使用年限,质量不合格的管材容易老化、出现管网渗漏及爆管等现象。
2、管网老化锈蚀
我市2012年末供水管线总长度1979公里,解放前铺设的管网还有377公里仍在运行,占总长的19.0%,是暗漏、小漏的多发区。50-60年代铺设172公里,占总长的9.0%,70-80年代铺设453公里,占总长的22.9%,管网比较陈旧。由于供水管网的老化锈蚀,管道断面减少,管网压力提高,经不起温度的变化、地基下沉、地面负载的重压,极易造成管网漏水爆管现象。
3、管网施工质量问题。
国外管道施工质量有严格的规程要求,保证措施严谨。国内管道接口在施工中的一些技术和材料上的问题还需解决,由于交通运输的增加,管道的动载负荷增大,原有施工规范不适应新的施工环境和条件。施工管理中的不良人为因素也在增长,偷工减料不负责任情况时有发生。存在着管网施工管理不严,容易出现管网敷设基础不好、地基下沉,造成管道接口松脱;管网覆土不实过浅或受力过大造成管网接口开裂;支墩后座土壤松动,回填物不符合规范要求,都会引起爆管漏水。
4、闸阀、消防栓漏水 。闸阀丝杆的密封圈长期被水浸泡,易生锈,而经常开关闸阀,使闸阀丝杆在旋转过程中磨擦再加上压力水的冲挤,漏水闸阀较多。地上式消防栓也时常因人为因素或被撞坏,造成漏水。
二、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的措施
1、严把供水管材的质量关。要严格选择符合国家认定标准信誉好的厂家采购管材,积极推广新型优质管材。从目前来看,球墨铸铁管是广泛推广的优质管材,从其材质的特性上看,有强度高、延伸率大、抗腐蚀、抗老化等优点,其接口采用柔性橡胶圈接口,安装方便,应力释放能力强。为了节约金属消耗,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门早已提出推广使用新型管材,如PVC、PPR、PE等管材,该类型管材具有重量轻、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耐压强度高、流体阻力小、耐腐蚀性强,不影响水质等优点,也是供水企业常用的管材。
2、抓好管网工程施工管理。管网施工要严格遵守国家施工规范要求,按施工规范标准施工,杜绝出现不合格工程。要严把工程监理关,从管沟开挖,管网基础施工,管道安装,沟槽的回填,路面的修复等等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最后,把好工程验收、资料归挡工作。
3、加大管网改造力度。有计划的逐步对年代久远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在管网改造工程中应及时废除旧管道,对支管掐头进行严格管理,做到及时彻底,必免水的流失。
4、加强测漏队伍的建设。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爆管(即明漏),可以通过即时抢修得以恢复,而另一部分由于地面结构原因, 漏水从地下流失(即暗漏),恰是这类暗漏,隐藏性强,流水量大,危险性高,地下结构复杂给探漏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此,公司应投入大量资金配备相关仪、听漏仪等探漏设备,培养专业的探漏人员,以提高检漏率,减少水量漏失。
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以最少的成本消耗和成本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建筑企业从事的是建筑产品制造活动,主营业务是建筑施工,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来源,由于建筑产品比其它产品更具有特殊性,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特性是:(1)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多样化;(2)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和变动性;(3)建安工程量的波动性和工程收入的不稳定性;(4)建筑产品的总体价格水平游移不定性。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生产活动客观存在的特殊性,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价款收入与工程成本支出不容易确定,从而加大了审计核实和认定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难度。
建筑企业的产品工程项目最终完成大致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工程项目承接过程(包括工程合同的签定)。(2)工程项目施工生产过程(包括交工验收)。(3)工程项目竣工结算过程。(4)工程项目交验后回访保修过程,(5)工程项目剩余工程款清收过程。所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紧紧围绕以上环节进行,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作简要阐述。
由于建筑产品与其它产品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按期限可划分为:(1)前期审计。(2)中期审计。(3)终期审计。按经济活动内容划分为:(1)对工程项目的经济合同进行审计。(2)对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3)对工程项目预算、结算情况进行审计。(4)对工程项目成本支出进行审计。(5)对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6)对竣工工程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7)对工程项目内部承包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经济责任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审计。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前期审计
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营销情况、与业主《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和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施工管理各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
(1)确定工程项目营销成本和营销效益,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营销部门在该项目的投标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如:办工费、差旅费、投标人员工资、业务招待费、营销人员奖金、中介费、招标费、市场交易费等)。对费用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核,审核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无扩大开支的费用,有无已发生的费用或应该发生的费用在账面没有反映的情况,根据核实的数据确定工程项目的营销成本。根据预算部门提供的工程项目中标价和工程项目施工预算(中标价和市场价)确定工程项目营销效益(也称标价分离差)。《建筑施工合同》的计价方式多种多样,对工程的中标价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①分析中标价的构成结构;②折价让利幅度;③计价是否完整,有无漏项内容;④市场价格的潜在风险。由于好多工程现在实行中标价一次性封顶包死,将来出现市场价格的高低也不再进行价格调整,所以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别大,我们要用科学方法,对市场潜在的风险做出正确评估,这样就划清了营销效益和施工生产管理效益的界限。
(2)审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首先,审查是否签定了合同。工程合同是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就工程有关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工程合同的签订是施工企业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把好的重要环节,工程施工合同不但明确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包含有工程必须达到的质量等级、施工工期,采用何种材料,何种价格以及价款支付期限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对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双方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内容齐全,逻辑严密,双方的权利义务对等,工程项目成本就可能合理,否则工程项目成本可能偏高,施工企业就可能蒙受损失。其次,审查合同双方是否有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履约能力,合同条款是否合法完整,责任、权力、利益和相关事项是否明确,合同是否存潜在的风险和与此相关的约定。
(3)工程项目施工准备工作情况的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先进,施工现场施工队伍、机械设备和工程物资等是否满足需要,各生产要素配备是否合理,工程项目管理部的设置、人员数量、人员素质能否符合管理要求。
(4)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的审查:是否编制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费用预算、资金预算等,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内容是否完整,预算额度是否合理。
(5)对内控制度建立的审查:企业与项目部是否签定了内部《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是否建立了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劳务管理、工资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安全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分包队伍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各项制度是否完善。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施工过程审计
施工过程审计也称中期审计,主要是围绕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的事中审核,及时发现施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堵塞漏洞,努力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1、工程收入确认的审计
根据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计算,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目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由于受客观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要求计算收入,具体表现在:(1)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较低,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者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更充分地得到实惠和利益等目的,可能操纵收益多计收入;有的为了以长远打算,将当期完成的工作量隐瞒不报留在下期再报,造成人为的少计收入,或待工程决算以后再冲回或再计收入,(2)建设单位或业住按形象进度审定的工程量不及时和不准确(仅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参考依据)。(3)与建设单位或业主工程决算审定严重滞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由工程项目的工程预算员编制工程形象进度预算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为提高审计效率,应凭借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有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1)可以通过检查工程项目累计结转收入和累计结转成本是否基本配比,来发现收入确认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难以判断工程项目确定的工程完工程度是否可靠。(2)可以取得建设单位或监理公司监督审批的工程形象进度工作量作为工程完工程度参考。(3)根据工程项目部与企业签定的《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中的合同额、责任成本、各项承包指标、上交的毛利等进行工程完工度的确定。(4)在审计中,可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繁简程度以及所编制工程预决算来确定工程完工度。(5)深入现场对已完工程量进行实地盘点和清查来确定收入。(6)还应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确认方法是否合乎规定,注意查明有无随意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本期收入的情况,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
2、工程成本确认的审计。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过程中搞好成本控制,达到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目的,是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特别重要的环节,对施工过程中成本审计主要通过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等构成成本的各要素审查,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和建议。
(1)人工费的审查,由于自有职工较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人员多数使用外来的劳务队伍。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月已完成的工作量,而任务单的结算却在隔月进行,造成当月外包人工费成本少进;有些工程采用月度预提人工费进成本的方法,又会出现月度预提不准确,最终结算一次性增减大量的成本。都影响到当月成本的真实性。在审计时要以施工预算实物量作为基础,以劳务分包合同约定的价格为依据,审核任务单是否真实、准确,劳务分包队伍完成的工作量计提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有无多提少提或乱提现象,计提资料是否完整、合规有效。工程项目现场自有职工的工资、奖金发放是否与经济效益挂钩,有无不按规定多发工资、奖金、补贴,有无违反规定将其它费用列入人工费,使人工费超支。
(2)材料费的审查,材料费是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品种繁多,审计过程中不可能每样材料都检查到位。根据当前建筑结构的特点,要重点审查钢材、水泥、木材、商品混凝土、周转材料、塑钢材料、砂石料、装饰装修材料、水卫材料、电器材料等等。以施工预算用量为依据,分别检查材料部门和财务部门帐簿和报表,检查帐与实物、账与帐、帐与报表是否一致,看其收入、耗用、结存是否一致,其耗用量与施工预算用量是否配比、是否正常,从而确认成本是否进足,是否真实。重点审查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耗用是否按制定的内控制度执行,手续是否完备,材料质量是否合乎要求,材料价格是否合理,各项台账是否建立,有无损失浪费现象,是否进行了材料节超分析,库存材料是否按时盘点,周转材料是否按规定进行摊销,周转材料的租赁是否按规定的管理制度执行,租赁价格是否合理,租赁的周转材料是否及时退场,租赁费结算是否准确。
(3)机械费用的审查,主要审查机械台班计提资料是否准确、完整、真实,如果是外租的机械设备,租赁手续是否齐全有效,租赁价格是否合理,租赁费用结算是否准确,有无机械费用的超耗和浪费现象。
(4)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的审查,审查直接费和间接费用的开支是否严格控制,有无违反规定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乱挤乱列成本的现象,费用摊销是否合理。
3、安全、质量、工期的审查,审查施工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拖延工期,拖延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办理了工期延期签证,是否存在只抓进度而放松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有无违规操作而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造成经济损失。
4、工程项目法律事务、经济签证与索赔工作的审查。工程项目受自然、环境、客观因素、人为因素等制约,工程项目难免出现原设计的变更或原使用功能的改变,打破了项目原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有时出现返工和窝工以及拖延工期现象,这样会给工程项目带来很大经济损失,所以,检查工程项目是否建立了签证与索赔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度,有无专人负责管理,签证与索赔办理是否及时,办理的签证与索赔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5、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审查各项内控制度是否贯彻执行,有无流于形式而造成管理失控,对分包工程和分包队伍是否进行有效管理,是否存在只包不管或以包代管现象,有无因管理不善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现象。成本核算制度是否健全,成本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终结审计
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结果是反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工程项目最终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对已完工程项目的各项资产物资进行清查核实,防止资产流失。
2、审查是否完成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有无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3、工程是否按期交工,并办理竣工结算,财务列账是否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4、工程项目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是否完整真实。
5、工程期间有无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分析原因及责任。
6、是否按国家规定及时全部交纳了各项税金及规费。有无拖漏、少缴行为。
1.开发成本。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资源开发是消耗成本的一大环节。而开发资源的前提,就是需要拥有煤炭资源。而这,也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煤炭企业便可以大致了解到煤炭资源储量,然后根据煤炭储量情况和当地的地势环境等内容来科学地设计接下来的开发工作,并且根据具体的设计规划来开展矿井建设。这样一来,才具备开采煤炭的基本条件。而从这里可以得知,在煤炭工程中,资源开发成本也就包括着矿井的建设成本、勘探成本以及设计成本,包括其中涉及到的设备、人力成本费用。2.生产成本。从实际情况来看,煤炭工程的生产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包装物等,另外还有职工报酬、外购燃料动力和煤炭生产相关的费用支出、设备费用等等。其中,在煤炭工程中,辅助费用的支出通常是比较高的。因为,为了确保能够安全生产,煤炭企业通常会发生一些辅助生产和安全保护费用,比方说通讯、排水、防火等费用支出。另外,由于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而且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比较大,所以煤炭企业为工人支付的各种津贴、补贴也比较高。3.技术成本。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生产来说,煤炭生产是很特殊的,生产的全过程都在井下,不管是生产组织,还是成本管理,都非常困难。而且,由于所涉及到的生产环节比较多,所以采掘机运通缺一不可,是一种多工种、多工序的联合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所需要的人工、机械以及技术也面临着很高的要求。而且,生产技术方面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工程成本的高低,比方说工艺过程采煤方法不同、机械化程度高低等,都会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水平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关于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1.积极地引进先进的工程技术,注重科技创新。在社会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如今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无形资产也开始在各大企业的资产中占据着更大的比例。而且,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其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若是想要有效地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那么也应该积极地树立起“技术服务于成本”的价值观念,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比方说提高采煤工艺的先进性、技术性等,将其应用到降低成本中去。这种将技术与成本有效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且,企业还需要充分地意识到科技投入与成本管理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其实就解放和提高生产力。虽然这方面所需要的一次投入性大,但是在减少成本支出方面的效果却非常好,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另外,有效地协调采掘比例,也可以大大地减少材料的投入。而保证采掘的适当比例关系,也是实现稳产、高产以及减少材料成本的重要途径。2.根据企业实情调整成本战略,加强对成本源头的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各种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都在不断创新,各个行业的生产也已经逐渐向标准化、专业化以及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境下,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这个时候,煤炭企业的领导层也应该从内心深处去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并且考虑到如何控制成本的源头。比方说,煤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强材料采购计划的审批管理,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来确定各种材料、器件、办公耗材等的采购量,合理选择不同的采购方式,做到不超储又要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针对煤矿机型淘汰比较快的采煤机、综掘机配件,也可以通过代储代销的方式来保证供给和降低配件储备量。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少煤炭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消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3.合理地安排支出,加强控制工程生产方面的成本。从本质上来说,煤炭企业若是想要在这激烈的市场当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那么就不需要做好成本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除了需要将成本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环节中之外,企业也应该积极地宣传成本管理理念,积极地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让他们都能够加入到其中。另外,煤炭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起员工工资、奖金与经济效益挂钩制度,根据员工效益的好坏来合理安排工资支出。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各种消耗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在间接的程度上减少人力成本,并且提高生产量。另外,在现实情况下,煤矿也经常会受到火、瓦斯以及冒顶等因素的威胁,所以煤炭企业通常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来保证安全生产。但是,在这里,煤炭企业也可以通过实物控制和考核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工作,以此来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物资;管理方法;经济效益
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组织货源、验收入库、保管保养、材料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材料核批发放、跟踪检查、废旧物资回收等工作内容。将以上物资管理中的每项工作作为“节点”,从严控每个重要“节点”入手,对整个物资管理流程重新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对重要“节点”的管控,对各项工作的分析、检查以及及时考核,实现物资工作流程的闭环管理。各企业单位制定了物资的各种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在原有的物资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货源组织工作
物资进货的价格高低、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的高低。现在物流业为物资运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企业所需的大、小批量的物资都可直接向厂家进货,不通过中间商进货。因为中间商除了和企业直接向厂家进货的费用成本一样多外,还要加上自己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有些企业认为是中间商先垫付了资金,是赊欠了中间商的物资,实际上中间商会把拖欠的利息、利润、费用都算进去。对于零星的物资采购,同样需要价格监审,监审要事前监审,事后复查。集团公司地面生产性质不一样的各单位也有许多使用一样的材料,集团公司地面各单位物资供应科、价格监审部门每季度按类别划分每种物资进行进货价格对比,像城市物价局每月公布物价一样,每月进行内部交流物资进货价格,一是相互监督,二是参考比较。现在很多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导致许多物资价格上涨,在市场价格现在处于不稳定时期内,更要注意材料的进货价格,有些厂家借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理由,过分抬高自己的物资价格,有很多物资了解了基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可推出物资价格的上涨幅度。通过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控制物资上涨的合理幅度。
二、物资消耗定额工作
物资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合理消耗物资的数量标准。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资,物资消耗定额的合理制定,可以有效降低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利用率,加强物资消耗定额管理是开展增产节支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物资消耗定额制定方法常见的有三种类型:经验统计法、写实查定法、技术计算法。在一个企业,生产用的物资常常有上百种、上千种甚至上万种,在制定物资消耗定额时,要先重点、后一般,逐项研究,怎样抓住重点,针对这个问题,运用经济学家巴雷特的ABC管理法(也叫ABC分析法、重点管理法)。将物资类别分为A、B、C三个管理类别。巴雷特揭示了一个经济现象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即在社会经济现象中,都存在一个“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巴雷特规律)。我们运用这个方法对一个企业的全年物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全年物资消耗资金排列图管理类别A类B类C类合计物资类别比例15%、25%、60%、100%,分别占用消耗资金比例75%、15%、10%、100%。结论:A类物资消耗资金占用高,是重点管理物资。用这种方法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在每个类别里再找出重点物资,进行严格的消耗定额的制定。在制造、加工企业里单项工程主要材料采取写实查定法、技术计算法进行制定。但对于为单项工程服务而发生的日常辅助材料消耗定额不好掌握,可采取经验统计法确定,根据各基层单位性质不同,可采取定额、定量、资金限额不同方法管理。
三、对企业生产辅助材料的管理
基层各单位所使用的限额辅助材料费用、用量指标制定方法:(1)指标是根据近二年各单位实际限额辅助材料消耗费用平均而定。(2)系数(比率)是依据各单位近二年的月平均产值和月平均辅助材料费用消耗量而定。(3)本费用的考核办法是根据各单位产值的高低而定各单位的辅助材料费用的多少。(4)每月初按计划科所排各单位产值、按照比率制定各单位的辅助材料费用月指标。若月中间产值增加,按万元产值增加其辅助材料费用。(5)其考核办法采用累计考核法、实际月考核、年累计考核法。上月超领的辅助材料费用,在本月扣除所超部分。(6)辅助材料原则上交旧领新,特殊情况需经主管厂长签字后方可办理领料手续。(7)各车间由设备科提供配件费用,由设备科办理有关手续。(8)锅炉用原煤考核为专项费用,按取暖季节和日常用煤季节考核。(9)各车间每月生产产值比较平均产值有差别,超减产值部分的费用指标按万元产值升降率(比率的60%)计算。(10)本办法各单位对于辅助材料应严加控制,本着节约资金、降低成本费用的精神,加强管理,尽可能降低辅助材料费用的支出。对物资储备资金的管理,可同样运用ABC管理方法进行,这种方法与物资消耗相比较,可以发现有些物资在物资消耗资金ABC管理方法中是A类,而在物资储备资金ABC管理方法中不一定是A类。可以分析变化的原因,综合更准确的确定重点管理物资与一般管理物资。如铁运处1类物资主要消耗的是内燃机车用的柴油,它在物资消耗资金ABC管理方法中是A类,而在物资储备资金ABC管理方法1类物资不是A类。原因是机车用柴油不储备,由石油公司加油车直接往机车上加油。组织货源时,在燃油市场平稳时期可作为一般管理,在燃油市场紧张时期要作为重点管理。通过物资周转天数的计算,根据周转天数、储备量及属于长短线物资等情况,及时调整物资进货量和储备量。
四、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工会管理;企业;经济效益;提升
工会作为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的重要载体,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实现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原本所拥有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价值挖掘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路径是企业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能够长期支撑自身发展的核心力量主要在于人才和技术这两方面。工会作为服务劳动者的公共组织,对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新性有着十分明显的功能。近年来,企业对于工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提升到了一定的层次,明确了工会在员工潜在价值发挥方面的优势,并通过一些可行的方案来构建以工会为核心的职工创新体系,调动职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强大动力。
一、工会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价值
工会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企业各项业务和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当前职工物质需求初步满足,逐步向精神文化需求过渡的情况下,企业仅仅依靠传统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难以满足职工发展的要求,甚至会阻碍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基于此,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手段,通过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各种寻求并创造良好的需求实现路径来激发和满足职工的发展,让职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从而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助推良性发展。而工会作为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平台,能够密切职工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让职工有一个充分表达自身诉求和关于企业发展建议的渠道,促进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体来说,工会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促进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会管理能够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工会管理是对职工自愿组成的工会进行的日常事务和组织管理,其通过对职工工作乃至生活中的状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为职工排忧解难,使其能够踏踏实实地在企业工作,专心于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内容,而不会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影响自己的工作心情和行为。同时,工会管理作为正式性组织,能够将党和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企业的一些制度进行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让职工热衷于服务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并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职工工作中遇到的合法利益遭受侵害的情况,工会也会以劳动者的身份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职工的权益,避免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使职工能够信任和依托工会。工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结合企业情况的变化来灵活开展多样性的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工作,将企业文化、价值观等内容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传递到职工的内心,并实现与员工自身的价值观吻合,从而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工会管理能够优化企业的内部流程
内部流程是企业各项业务和工作顺利实现的步骤的具体化、智能化和部门化,是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总体的发展目标而根据工作内容等相关的情况来进行的合理设计。对于企业来说,内部流程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企业运营效率和效果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企业长期的发展情况。在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和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企业是否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就在于发展的实力。而拥有一套优化的内部流程能够保障企业的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并且能够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甚至人员的职责,营造透明化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工会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最终是为职工和企业发展服务的,并且其自身的一些特性也注定了工会在处理企业与职工关系以及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发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价值。通过工会管理可以对企业的内部各个流程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黏合,实现企业目标的最大化和公共化。
(三)工会管理能够节约企业各项事务的运作成本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依靠两种路径,即开源节流。在当前行业间、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源投入成本正在逐年增加,对于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的稀缺使得企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而为了实现运营成本的最低化,企业在其他与业务发展无关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对比较少。同时,传统的凭借薪资待遇方面的优势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手段在当今人才流失率偏高的情况下逐渐失效,人才在考虑企业选择时往往更加注重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愿意为能够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企业做贡献。因此,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到其招聘和能否留住人才。工会管理作为企业职工自己形成的组织,在利益诉求方面与职工保持一致,这就拉近了工会与职工的距离,取得了职工的信赖。并且工会的非正式组织和部门的属性让职工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方便掌握职工的心声,并将相关的诉求经过整理以后传达给企业管理者,从而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为职工价值的发挥创造良好的路径,使其能够长期地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这方面来看,工会管理能够有效节约企业在人才资源方面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工会管理价值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工会管理属于日常性的管理工作,并且涉及到的思想层次的工作内容比较多,而基于每个人实际情况的差异,工会管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就当前企业工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说,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难点。
(一)工会管理缺乏必要的深入性
工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同职工的联系,从职工的角度来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随着现代化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职工的在需求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改变,需要在精神层面满足更高的自我需求。而这种需求无形之中会融合和体现在职工日常的工作之中,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而这就需要工会来加强同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做一个倾听者和朋友。但是就当前工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注重对集体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并且工会管理人员数量方面的限制也使得日常的工作很难对应到每个职工身上,导致工会管理在效果方面仅仅停留在浅层次,没有深入到职工的内心去。
(二)工会管理的方法滞后
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性工作,需要注重一定的方法来实现,并且对于工会管理工作来说,由于其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所以需要方法的合理性和效果的权衡性。就当前企业工会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往往在方法上沿袭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化式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一定的目的,但是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职工往往无法发挥调动其积极性的效果。在日常沟通和工作过程中,职工出于面子或者自尊心的考虑,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直接表达出来,导致一些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有很好促进作用的想法和点子并没有真正被意识和重视到,造成企业有效资源的浪费。
(三)优秀工会管理人才缺失
工会管理作为一项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其对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既要懂得如何从心理方面思考和把握职工的各种想法,又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来准确定位职工的诉求,且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满足其需求,从而使其产生存在感和成就感,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必要的贡献。但是就当前的企业工会管理工作来说,从业者往往是一些缺乏相应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平时工作中只注重对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缺乏与职工的频繁沟通交流,并且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够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造成工会管理滞后与实际的企业发展需求。
三、优化工会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作用的路径
针对上述工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总结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管理层面的思考来寻求对应的解决思路,在实践中探寻有效的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路径。
(一)提升对工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工会管理是支撑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之一,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会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和效果直接对企业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就当前工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深入度不够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对工会管理工作的重视度缺乏,往往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业务板块,造成工会管理工作的开展出现资源的缺乏,难以开展常规的管理工作,导致职工的一些合理的诉求缺乏应有的处理,最终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鉴于此,企业要从思想上提升对于工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企业要明确工会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进行细化和明确,强化企业尤其是管理者的正确意识;其次,要进行工会管理工作的日常交流和检查,督促相应部门和人员做好工会管理工作,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第三,要加大对工会管理工作的资源投入,保障工会各项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切实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工会管理的方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和电话沟通以外,QQ、微信等移动社交软件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呈现出了一定的优势。而对于企业工会管理工作来说,其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获取职工的诉求和建议,优化企业的发展,而这些实时的沟通软件在功能方面能够满足此方面的需求,并且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同时也能够对沟通者的身份进行保密,因此,可以将其大量运用到工会管理工作中。当然,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供企业工会管理工作开展使用的方法也在丰富和完善,企业要明确工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围绕这一目标,凡是对工会管理工作有积极促进意义的方法均可以进行尝试和实施。
(三)吸收和培养优秀工会管理人才
工会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不能够以一般水平和能力的管理者来主导,需要企业吸收和挖掘一批有能力和经验的人才来从事。首先,企业要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企业工会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招聘相应的具有强硬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管理人才来服务于企业的职工,切实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企业要从现有的人力资源情况出发,来选择那些管理能力强的人员作为工会管理的主体,切实保障工会管理效果的实现。
四、结语
工会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基础部分,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当前企业所处环境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企业唯有以自身实力的强大来支撑经济效益的实现。针对企业工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的管理理论来加以研究和实践,切实保障工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姚先国,李敏.韩军.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01):25-30.
[2]何红燕.提升煤矿工会的服务管理效能研究[J].商,2013(06):175.
一、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历史阶段
在施工企业,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本考核或成本评估阶段。这一阶段侧重于成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认定,时效性不强,是一种事中或事后的考评。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和改进企业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核定,由依据成本考核结果对项目进行评价到依据项目对指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是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一大飞跃。但这一阶段的弊端也很明显,即指标的核定不完全是依据评估测算,经验因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指标一年一定,科学性和时效性都不是很强。可喜的是,这一阶段由于加强了考核指标的兑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项目管理水平在这一阶段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加强了对项目经济效益的事前评估,在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上给予了充分重视,经济效益评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均有所加强。
(二)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的具体做法
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是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项目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主要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划分两个层次、实施三个阶段、实现一个目的”。
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提高项目综合管理水平为中心。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效益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划分两个层次,即公司评估和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基础,公司评估是保障。
实施三个阶段,即项目评估按开工前初评、施工过程中评、竣工后末评三个阶段进行:
1.开工前初评阶段,主要由经济效益评估小组组织实施,评估小组预先安排项目先期上场人员收集整理项目中标通知书、业主招标文件及补遗书、投标文件及降造前后预算对比资料、施工合同、联营体合作合同及任务分割合同、施工组织设计、上场施工队伍及施工机械设备配置、物资采供渠道及质量要求等资料;评估小组到达现场后根据项目提供资料逐项调查核实,同时要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对项目部的定员定岗、经费开支标准、外部劳务使用等工作进行指导,科学预测工程项目效益目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初评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评估小组的组成要包括计划、财务、工程、劳资、物资等部门人员,特别是投标过程中的报价和施组人员一定要参加;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切忌“走马观花”;三是评估过程中对可能引起成本变动的地方政策、民俗及其他事项无法准确估计时,要专门登记作为评估报告的特殊事项,在今后的评估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四是对项目部人员和经费标准做出硬性规定,避免项目经费开支过高,侵蚀项目效益;五是对于初评亏损的项目要制定合理的扭亏指标,扭亏指标是指令性的,任何项目不得拒签。
2.施工过程中评估阶段实际上是成本管理过程监控阶段,在这一阶段要重点考核工程质量与安全、工期进度,控制工程计价结算、财务数据的真实与准确,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修正初评结果,对于初评阶段专门登记的特殊事项发生变化的也要及时修正效益指标,并对中评阶段项目的工作给予评价,阶段兑现。对可能发生大额预亏事项和工程款拨付滞后、拖欠严重的工程项目要及时采取跟踪监管措施,确保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评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中评主要由项目成本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并定期将中评结果上报公司领导小组,公司领导小组仅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评估;二是中评和成本考核均是项目管理的连续过程,要定期进行,不能机械地理解为项目中期进行一次评估。
3.竣工后考评阶段,指项目竣工移交后,结合对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一并进行。将审计结果与前两个阶段工作业绩进行全面综合对比考评,根据最终结果做出项目评估结论,提出奖惩建议,报公司领导小组审定。
末评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将本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竣工并初验结束后进行,对前两个阶段评估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提出奖惩意见,并对终验前的工作给予布置,结合变更索赔、工程维修、劳务队的清算等情况对项目责任人下达扭亏增盈指标;第二个小阶段为项目终验后,对上一阶段的工作和指标单独考核兑现。
实现一个目的,即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经济效益评估面临的矛盾及问题
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在施工企业经历了由无序到有序、自发到自觉、经验到科学的一个过程,尽管成绩明显,但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标过程中的成本测算同经济效益评估相矛盾的问题。根据评估经验资料反映,经营承揽中的成本预测往往同项目上场之后的效益评估表现出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编标人员没有实地踏勘现场或不认真,走马观花,编标过程中对一些问题没有认真分析和调查,而是凭个人经验想当然地判断;二是项目上场后由于资源配置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二)内部定额的使用问题。为规范经济效益评估和成本核算,各个施工企业均制定了《内部施工定额》,但从项目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一是定额中部分工程项目单价与当地市场单价差别较大;二是部分工程项目周转材料一次性投入较大,而《施工定额》规定按次摊销;三是公司在建项目地域差的调整系数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
(三)项目缺乏经济效益自评的过程。从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大多数项目上场以后没有对经济效益进行自评,或虽有自评但不是基于客观实际的原则进行,个别成本项目数据脱离实际,甚至个别项目将虚增的费用开支和大额工程维修费作为效益评估的成本项目上报,给公司经济效益评估工作人为设置障碍。
(四)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估,亟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企业偏重于经营工作,弱化了计划部门的职能作用,使得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只能依靠财务和审计部门进行,受专业的限制,评估结果准确性不是很高,影响了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效果。
三、对策及措施
(一)建立经营报价交底制度。工程中标后,投标报价人员应收集整理投标报价资料,主要包括:招(投)标文件、预算资料、降造比例等,重点应说明报价依据和成本预测。以上资料分别移交公司评估部门及项目人员,实现经营报价的交底过程,便于评估部门和项目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也便于领导正确决策。
(二)合理运用内部定额,定期价格信息。企业内部定额是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建筑市场错综复杂,价格风险瞬息万变,作为市场价格依据的行业定额不断调整,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价格日趋上扬,施工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一成不变的内部定额境遇非常尴尬,按期价格信息作为对内部定额的补充应该作为企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