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传统文化的兴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兴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兴起

第1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33-02

知识经济条件下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组织层面的学习行为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培养企业的学习型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组织建设以及学习修炼等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对于现代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文化相比较,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

1.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学习型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主要是系统思维方法和心灵转向的自我超越,这是学习型企业文化源源不断的主体创造来源。在这种企业文化中,企业组织成员从最高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系统、全局、动态地思考与认识企业各种价值链,都能注重成员自身的反省与体悟,是对分割的、片段的、静止的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

2.学习型企业文化与组织学习具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型组织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所面临的竞争更残酷,唯有通过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来提升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组织在激烈竞争中的优势。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普遍的学习。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组织中,员工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文化、科学技术学习,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进行修炼式的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重视组织成员的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人真正成为组织的中心,组织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利润,为了资产增值,更是为了给每个成员创造一个能施展个人抱负、进行自我超越的环境。因此,我们说学习型企业文化更关注员工的发展,它比传统组织更多地营造适合员工发展的组织环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管理。

4.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包括三个层次,即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其中,个人学习是组织信息获取和加工的基础。在学习型组织中,通过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塑造,积极引导员工加强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同时倡导员工树立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使企业全体员工在这种学习型文化的影响下,建立与企业愿景一致的个人学习目标,全心投入,不断修炼,自我超越,将学习作为个人的终身学习。这样,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引导形成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5.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共同愿景的学习文化。员工学习过程要实现自我超越,必须将个人目标和组织愿景联系起来,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文化中的共同愿景可以使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工作和学习的目标趋向一致,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进取心和信任感,有助于团队学习精神的形成。因此,培育一种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使命,也是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现代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诸多相通之处。现代企业在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共同愿景的建立

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指出,兵家的制胜之道,以“主孰有道”为首,所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2]在《淮南子》中,也有“上下一心,君臣同志”的论断。可见,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共同目标的建立,并希望通过“上下一心”来强化组织的整体意识,激发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从而形成众志成城、摧城拔寨之势。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向往的意象,包括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它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鼓舞和感召的力量,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共同愿景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传导到组织各环节中,从而引导人们团结协作、共同进退,提高组织的整体性和效益。共同愿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念,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能够在员工心中注入活力,促进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提升。

共同愿景是建立在个人愿景之上的,个人愿景的力量来自于个人对愿景的关切和信心,共同愿景的力量同样来自于组织成员对愿景的关切和信心。所以,共同愿景应该是人人衷心向往的愿景。在共同愿景下,每个组织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从而达到精简机构、效率提高的目标。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团队学习的形成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同时,“和谐”观也要求人们倾力合作,精诚团结。“和而不同”揭示的就是不同特质的事物、不同特点的人之间,可以通过和合的方式,达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存在。先哲们的这一思想与现代的“团队”意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温故而知新”,对于当今提倡团队学习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团队学习,它是建立在“和谐”和“好学”的基础上,是发展企业员工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动过程,它鼓励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形成整体大于个体的学习效果。

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学习型组织最本质的特征。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提升方式,也是一种增进团体智慧的过程。团队是最佳的学习单位,它必须学会如何萃取成员的智慧和才能,确保整个团队既具有创新性,又能协调一致地行动。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它不但可以改善团队的搭配与和谐,减少组织成员内部的消耗和磨损,还可以共享知识,产生创意,使团体智慧远远高于个人智慧的总和,而且在复杂的问题上,能够做到比个人更有洞察力,更为聪明。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心智模式的改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文化,注重对自身的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念都首先要求端正自身心态,然后对他人进行判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一样,员工们不能总以原有模式来观察和分析世界,而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站在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应,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的经历的积累,包括社会道德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阅历和历史传统等。这些长期的积累导致不同的心智模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改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获得成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心智模式的正确性,才能不断改善个人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获得进步和成功。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整体思维方式的构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传统哲学提出的“气一元说”、“阴阳五行学说”,甚至中医理论提出的经脉论、脉象论等,本质上都是系统论。这些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是一种系统思考的方式。企业组织也是一种系统,是由一些部门、人员等相关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通过多种复杂的方式和渠道相互之间发生影响。系统思考的修炼方式,就在于要求扩大人们的视野,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理解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顾全大局,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处理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找到持续有效的解决对策。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思考,就是把需要研究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分清其中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并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加以处理和分析。根据系统思考的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对企业组织现实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控制和协调的时候,不能局限于细节和局部,而应该从全面和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以把握长期和近期、全局和局部、静态和动态之间的关系。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自我超越的实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在孔子看来,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可以视之为个人思想道德的成长过程,以及个人品性的修炼过程。儒家所推崇的“为己”和“为人”的思想,注重“内圣”的追求,也是人格的完善过程,其目标是要达 到理想的精神境界。道家的修炼思想与儒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中的代表人物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就是要求人们摆脱各种名利的束缚,回归人的本性,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思想的自我修炼。

自我超越的目的在于创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自我超越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突破极限,通过技巧的精熟,战胜自我,不断进步,实现个人技能和人格的升华。自我超越把企业愿景作为驱使员工前进的目标。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它以提高个人才能为基础,却着眼于更高的目标;它关注精神的升华,但又不局限于精神层面。自我超越需要人们全身心投入,不断进行创造和超越,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终身学习。

由自我超越的员工所组成的企业组织,以个人的学习为起点,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前进,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成员从契约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即从工具性的工作,转变成精神层面的工作,建立组织内良好的互助关系,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提高每个员工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学习精神,从而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德,剑平.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和谐基层央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09-02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和的本字为“”,意思是“调谐”,也就是通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中国古代一直十分崇尚“和”理念,“和”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晏子说“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而“礼之用,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则是我国古人对“和”重要性认识的具体表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民银行党委所提出的“构建和谐央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顺乎时代潮流的理性选择,是央行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目前,学术界及金融系统专业人士对如何构建和谐央行已有一些精辟和独到的建议,在此笔者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和”理念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启示。

一、“和”是我国历代统治者安邦治国的理想境界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2]“和”强调的是一种协调、顺畅、有序关系,它是对我国几千年安邦治国之道的浓缩提炼,是“大道”,是“至德”,正如《中庸》所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和”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最高追求,范仲淹所阐述的“政通人和”、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无不体现出古人对“和”、“和谐”的向往及渴求。儒家学说强调“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子认为通过礼义教化,则“人皆可为尧舜”;东汉刘向则提出了“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的主张。到了唐代,唐太宗明确提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的治国方略。于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4]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统治者的治理之道。及至后来,历代统治者都主张利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礼法互补的模式来管理社会。

二、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德法并用是我国历代统治者实现“和谐管理”的精髓所在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奥的“和谐管理”哲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以德为先。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5]一个有德之人从政,就像北斗星一样,众人都会围绕团结在他的周围。古代的德无外乎“仁、义、礼、智、信”。“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论语》中也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他们都认为管理者只有修身立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属、领导下属,从而有效地施行管理。

2.以人为本。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荀子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警句;尉缭子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名言。可见古人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视的。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重视对人的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员工、体贴员工、理解员工、包容员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工作的开展。

3.德法并用。汉代以来,我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的“仁爱”、“德治”相标榜,但实际上都是外儒内法,德法并用。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7],也就是要用“王道”对付好人,用“霸道”对付坏人。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子融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明确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势、术三者合一的管理统治方法。“法”指健全的法制,“势”指领导者的的权力,“术”指实施管理的策略和手段。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为秦始皇所赞赏,成为秦统一天下的理论基础,使秦的综合国力跃居战国诸霸之首,而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当然法家、特别是后期法家的消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片面的强调“下约民众”,忽视了“上约君主”,对民众严刑峻法,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是,法家对制度、规则的强调仍然有其积极意义,现代管理理论同样认为,制度是管理的基础,领导者必须依赖良好、健全的制度才能发挥其才能。

三、传统文化“和”理念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启示

当前,基层央行各项改革都在不断推进。而改革就必然会触动某些方面的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新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管理氛围,传统文化“和”理念对此颇有借鉴意义。

1.树立“和而不同”的领导理念。和,讲的是和谐,指通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也就是通过调整“过”与“不及”,而达到“中”、达到“和”。但和谐不是无矛盾、无冲突,更不是放弃原则、放弃自我、一味苟同,所以古人说:“和则生物,同则不济”。自然万物各不相同,但它们和谐共处,才能生生不息,这就是“和则生物”;但如果自然界只有一个物种,那怕是最高等的人类,也将是“同则不济”。构建和谐基层央行,领导要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求大同、存小异,海纳百川,不仅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而且要鼓励下属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些不断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人才是央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那些唯唯诺诺、一味苟同的人则是最值得警惕的小人。

2.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基层央行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管理问题。因为基层央行的各项工作必须由员工来完成,只有员工心理认同、行动积极,才能履行好基层央行的各项职责。一个单位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人既有不同的个人利益,也有不同的人生需求,相互之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管理者应继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协调好人际关系、实现“和而不同”作为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科学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制定政策、实施决策、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员工的利益;在规范员工行为的同时要重视员工的需求,尊重员工的个性,懂得员工的心理,营造“和悦、轻松、亲切”的氛围,尽量为下属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友爱、互相信任、积极进取的和谐工作关系。

3.夯实“制度管人”的管理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8]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就是凡事都做到恰到好处,以和为贵。但是有行不通的地方不用一定的制度去加以节制也是不行的。所以在继承“以人为本”传统理念的同时,要正确面对人性的负面及弱点,并从法规制度上对其予以限制。而荀子认为礼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对人的节制、约束作用:“礼起于何也?曰: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因此,礼与规章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和”的两块基石。对基层央行来说,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法规制度来规范业务的运作、约束员工的日常行为是基层央行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构建一个和谐、高效、规范、有序运转的基层央行,首先要制定科学实用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再次要严格执行严明的奖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业务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才能使各项工作的运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轨道。

4.倡导“仁爱礼让”的传统美德。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9]意思是说用政法来引导、用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虽不犯罪,但不会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育,用礼教来治理,老百姓就会人心归服了。当前部分基层央行过分迷信“法规至上”,好像只要有了制度,一切问题似乎都会迎刃而解。诚然,加强法规建设、严格制度执行在基层央行的管理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任何制度的执行都是要靠人去完成,正如古人所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所以要实现和谐管理,就不能片面地依赖法规制度去管理,还要通过以德管人。要通过读书学习、演讲辩论等有效方式加强员工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用仁爱、诚实、宽厚、正直、礼让这些传统美德来熏陶员工,进一步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增强员工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实现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诚实互信、团结协作,使之自愿为实现建设和谐央行、效率央行、团结央行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6] 《论语・子路》.

[2][8] 《论语・学而》.

[3] 《礼记・中庸》.

[4][9] 《唐律疏议》.

第3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一、国学的内涵及人文教育的渊源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国学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兵家、先秦诸子百家、易学等为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即公元770年~公元220年间,世界出现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于是产生了儒学、佛教和圣经。中国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的“侠义”、庄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有所为”等理念,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它合理的内核。

(二)国学是当今人文教育的源头

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以其博大精深。底蕴十足而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6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国学不是书斋里发霉的书本,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更不是竹筒上难懂的文学,她更像是孟子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我们汲取的就是这永不枯竭的甘泉。

二、国学的兴起是当代人文教育和文化的回归

带着思考,我们阅读着国学经典,带着探究我们审视着当代人文教育的某些缺失,我们想在圣人经典的国学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回人文教育断层的有效方法,从而去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从“四子”那里挖掘精神财富,因为那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的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而不断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着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国学的兴起是文化、教育的回归,国学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来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沉淀。不同的政治国度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需求、思想精神。中国儒学已沉淀在民众的人生价值中,沉淀在民俗的追逐和崇尚中,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支柱。当今要振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培养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就要回归儒学的原始精神上来,去了解中华文化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的核心儒学,使当代人的心灵可以直接涵泳儒家的学说。

三、国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传承,是对当代教育理念模式缺憾的补偿

国学教育是从最早的天地人的人文教育开始的,传承到今已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是新时期的义务教育观念或高等教育阶段在国学的学习和普及中还有很大的缺憾,都是缘于应试教育和某些西学的理念,使得国学快成记忆了。应试教育学箍咒的收紧,使得青年一代品德的形成,人生观的树立,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困惑,以至诚信都有误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好多青年人没有礼仪的思想,不知感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年人却以我为中心、自私、刻薄、偏执,恃才傲物,使我们的校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打折扣。当代教育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的某种缺憾,如今国学的复兴和回归,在教育的认同上,理念的填充上,教育模式的完善上都给予了有力的补偿。

四、国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人珍惜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和谐的最生动体现

第4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寻根文学致力于展现传统文化,因而,许多作品就植根于传统的文化背景之下,或是放在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表现当时当地的民族地域风情和乡土文化风貌,来表现当地的文化特色。或是放在古老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其传统意识和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人生态度。阿城的的倾心力作《棋王》就是寻根文学的典型代表。很明显,阿城将王一生这一人物形象植于古老的纯净的传统文化中,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来建构这一人物形象,使其不因生不逢时而怨天尤人,相反,能在这样一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仍能保持一颗淳朴、淡然的心,大有道家学说的意味。这大抵应该就是《棋王》之所以被称为寻根小说的原因。

王一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从“棋”和“吃”这两个字上来展开。小说名为“棋王”自然少不了“棋”字,对于“吃”字作者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下棋”和“吃饭”是作为人生存的两种追求来写的,一个是精神追求,一个是物质追求,两者有机统一从而成功地塑造出王一生这一形象,可以说王一生是不一般的普通人。不一般在他能在动乱、艰苦、贫困的年代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并能乐在其中。下棋就是为了自己高兴,自己乐意,不求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下棋,挑战棋艺,吃饭就是为了免受饥饿之苦,只求有饭吃,能填饱肚子。这种纯粹的追求表现了一种禁欲,无为的清高,但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本真的乐趣。

“棋”之高妙境界

王一生爱棋,对象棋的喜爱和痴迷达到了无人能比无人能及的程度。“何以解忧,唯有象棋”这是他反反复复说的一句名言。他把下棋当作是人生中最快乐最享受的一件事,只要下棋,所有的忧虑、烦恼都能烟消云散。沉浸在棋中,没有对未来的任何奢望,只为下棋而下棋。棋王下棋并不是将其作为他的谋生手段来赢取相应的物质需求,相反,他只是单纯的追求棋艺的精湛而且恪守棋规,把下棋看作是神圣不可玷污的。

在棋道上,他是一专人。就是在这动乱的年代,面对着生活的艰难,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他仍能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寄情于棋道。在他下乡插队期间,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但他仍然要下棋,更为甚之,他苦于周边找不到对手,请假外出走上几里十几里地找棋艺高人对弈。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是在下棋,他的心灵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并获得了广泛的自由。借助于下棋,王一生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并渐渐在对弈中找到了灵魂的创造,心灵的超脱和生命的自由,在对弈界驰骋疆场,挥洒自如,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王一生的棋品极高,他宁愿对一位棋艺高深的拣破烂的老头顶礼膜拜也不去拜一个连古人留下的残棋都走不通的“国内名手”为师:在他知道倪斌是用祖传的乌木象棋来换得其参加地区比赛的资格之后,他断然放弃;在与九位高手的连环大战中取得下盲棋的胜利后,他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活着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就是这样,他借着象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总要有点追求,有点精神,才有意义才叫活着。

许多评论家指出,王一生的棋是道家之棋,无为而无不为。的确,一方面,棋王淡泊名利,不为世事所困,沉溺于棋的神圣道义中,达到了生命的超脱性的自由。另一方面,棋王单纯追求棋艺的精湛,达到了游刃有余的高度,的确是要下很多功夫的,也就是说,要达到超乎常人的棋艺水平,并能达到在对弈中逍遥自在的境界光有一颗淡然的心是不够的,(当然,这种超乎世外的心态是首要的)还要有能保持这种心态的资本——高超的棋艺。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达到了道家的逍遥自由的高度,这是作者阿城极力要表现给读者的传统文化之根。

“吃”之淳朴心态

王一生爱吃,不是要吃遍天下美食,相反,顿顿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吃饭是王一生物质追求,不管吃什么,只要是饭只要能填饱肚子他都乐意都知足。作者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王一生的“吃”,对他的吃描写的很精细。他“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拇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抿。”由此可以看出,王一生对吃是虔诚的,生怕浪费一粒米,一滴汤。表面上看,吃饱是一种幸福,但是,王一生的吃有所不同,他对吃的专注与重视也只是为了能够有充足的体力来维持生命,来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沉迷于吃的享乐中。他不像其他知青那样因为菜里没有油水而愤愤不平,“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这是他所信奉的,简单、朴实而又乐在其中。

人要知足常乐。王一生对吃的态度正是体现了道家的清心寡欲的思想。《老子》第46章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强调人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禁欲,要的东西太多,反而成为祸害。简简单单,平平凡凡就是最大的不简单、不平凡。保持虚静恬淡的心境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这就体现了道家追求的对世俗和生命的超脱。

一“吃”字、一“棋”字,将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吃”只为身体之必需,“棋”只为精神之超脱。在人的这两大欲求中寻得一个平衡点,既不为物质享乐所诱惑,又不因精神追求而迷失自我,在这两者的和谐统一中达到人生的极乐。“从王一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庄思想影响下的一种文化人格,既顺乎自然,又自强不息;既淡泊自守,又积极进取。这恐怕正是作家要寻觅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种‘根’吧。”2整部小说,作者阿城将王一生植根于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中,来写他无为而无不为的淡然人生。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着力刻画,深刻表明了作者对老庄哲学中人生态度的推崇以及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识。(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参考文献

第5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当现代化的浪潮袭面而来,发展迅猛的大众传媒使文化日益世俗化、娱乐化,我们能否紧紧抓住传统文化的手,执子之手,与子共生?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流行文化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和深厚的底蕴。流行文化是以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当它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相背离时,它只能带来思想的浮躁与浅薄,沦为“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时、昙花一现。譬如市面上一些改编的刊物和影视作品,其内容竟是贾宝玉与众姐妹进行多角恋,唐僧与众妖女谈情说爱,庸俗得不堪入目。还有某些包装华丽内容空洞的书,同样是缺乏价值的。

流行文化只有与经典和传统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餐上的主菜,而不是甜品和开胃酒。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只有这样,流行文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成为明日的经典。在这方面,韩剧的兴起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近些年来,荧屏“韩风”越刮越猛,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剧中普遍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谦等传统品性的弘扬,而这些正是一些国产剧所缺乏的。如热播剧《大长今》,就处处有传统文化的身影。

传统文化不可抛,忘本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执起传统文化之手,流行文化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真正促进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当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传统文化也能借此契机再次流行;当手机成为最平常的通讯工具,言简意赅的“红段子”也能随之成为时尚;当学者的课堂从校园搬到屏幕,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论语》《庄子》《史记》等经典著作的再次火热;当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并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效果,我们不能不被传统音乐的美妙所吸引......

这便是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魅力!

第6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响. 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关键词]:现代设计;传统文化

有人说文化与设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我觉得两者是不可分开的,人类已经有300万年的历史了,那么完全可以是设计的有300万年的历史。设计可以说是一门最老的学科,但同时可以说他是最新的容貌。我们说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范指一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狭义是专指艺术设计与人有关的各种造型领域。包括建筑. 日用品. 装潢等。设计是应用绘画来欣赏,来审美,设计是以艺术和技术,并以应用使二者结合的事业。

设计是制造工具. 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必须有目的的。设计的对象是产品,设计的本质目的是人。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有些艺术家总想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的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1 ]

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直到今天,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淘汰掉了,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人类从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在设计,如果说设计是一个有广阔的发展的事业,那么他就最前卫的。中国的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其青铜的礼器和鼎,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兽面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20世纪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发明出来的新工业产品,包括飞机、汽车、远洋轮船、电灯、电话、电报等等,对于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的解放。

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2 ]

20世纪90年代,简约主义自北欧的瑞典兴起,它凭借简单而实用的形式、天然绿色的材料,成为瑞典先锋设计的主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近乎修道式的清心寡欲、朴素天然的风格,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难以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以一种从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的影响了无数设计师、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突出影响,我们不应忽视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启示作用,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没有传统的辉煌和历史的积淀,就没有当今绚丽于全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就像法国印象派兴起的时候,连街头擦鞋的女子也会谈论莫奈的油画,中日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宋朝宋徽宗崇尚道教,导致了街上卖烧饼的老人也会说道。

这不也说明了我们设计在引导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反过来,人引导设计的时候也引导自己,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影响意识,意识也影响物质。当人们有一定的共同认识即(共通语言)设计与人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这时用什么来做为共同语言呢? 无疑最好的还是“传统文化”。毕竟传统文化还是离我们较近的,如我们一些生活习惯,中国用筷子用了这么多年,如果改用叉子,还是有点不习惯的。这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怀。设计师如果把握住这个情怀,一切问题也就好办了。

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参考文献

第7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和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来实现。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如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第8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指运用在绘画、服装及建筑上的部分意象,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体现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一些风俗习惯、符号或形象。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包括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以及我国的对立统一思想等。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且兴起不久的应用学科,它也是一种存在于环境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强调作者的艺术观念表达以及与环境的融合、依存关系,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也体现比例尺度、空间体型、材质肌理、光影色彩等造型语言,以便作品更好的融入环境中。环境艺术设计一般包括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室内装修、建筑装饰、室外设计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很多都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设计风格的园林艺术及传统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去除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糟粕、汲取精髓,在融合西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眼光,去创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并永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艺术魅力。例如,建于1988年的上海经贸大厦,它就是在处理、转化、提取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而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1.进化和变异

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经常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抽象再重构、提取、转化,具体地说,就是设计者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发现并捕捉各种美的元素,再提取比较合适的元素作为相关的创作素材,并抽象、转化这些原始元素,按照设计形象的构成,采用现代的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重构传统文化元素,发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并结合西方文化,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2.仿制和复制

目前,设计者经常将具有象征性的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直接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以创造表达新思想、新情感和新志趣的视觉形态。此外,设计者还经常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元素既有传统文化元素神韵和形似,又有现代大环境艺术设计形势和意味,以体现民族的理念、精神和气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可将传统文化元素直接放到新的载体上,并利用传统图形,以体现新的语言、视觉环境,充分发挥传统图形的重作用,体现设计者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隐喻与创新

隐喻是利用特定的环境组成形式和构成元素,以体现环境自身以外的其他精神,如价值取向、寓意、文化内涵等高层次文化信息。古代的室内装潢和建筑艺术,都能通过陈设和文化图案体现文化的深厚内涵,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但目前的社会条件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是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体现环境艺术是中国的、现代的,还能充分体现相关地区的文化及民族特征,这才能称为好作品。

4.继承与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通常都继承了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并与现代的形式结构艺术和审美取向相互融合,形成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特征,又有中国现代的建筑风格的建筑,这就体现了建筑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亦是如此,它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也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

三、结语

第9篇: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2010年至今,我国自然村落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近十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数量大幅度减少至270万个。如何更好地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模式对自然村落进行保护和经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非常丰富。以文化兴起的传统村落如“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洛阳平乐村、“中国画里的乡村”安徽西递宏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丽江古城、“生态民居的活标本”荣成东楮岛村等都各具特色,可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韩村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东韩村概况

东韩村地处西安市邑区北郊,占地面积1.4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000余人,共计250余农户,西户省道穿村而过,28公里直通西安,拥有便利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对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994年,东韩人以“新农村――绿色村庄――农民画庄”为主题,开始东韩新村建设,风格独特的别墅式住宅,依托着浓厚的时代文化信息,以户县农民画享誉中外,被誉为“陕西第一村”,年接待量达40000余人次,其中不乏来自德、英、美、法等各发达国家的游客,打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发展的平台。

东韩村发展模式探析

1、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东韩村是新时期农民画最早走向市场的发源地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画大门因而打开,政府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其中,村中以潘晓玲、王乃良、曹全堂三位画家为代表的农民画销量显著,为拓宽销售渠道、便于交流展览,还建立了多个独立画室,吸引广大艺术爱好者来此参观拜访,如著名画家潘晓玲画室,年访客量达1500余人,年收入约七八万元。

村委会非常重视农民画发展,重新组织绿化和设计农民画宣传牌;组织人力对村口道路进行改造,设置文化墙和宣传画廊;村委会积极为村民谋发展,规范餐饮住宿业标准,通过定时的培训与监管,实现了星级化水准,为更高效地接待游客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的再就业问题,在保护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保证了村民的基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壮大了集体经济,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2、以工促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东韩村自有的 “西安旋播机厂”在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的科技研发、管理升级、市场推广等,最终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复式作业农机生产基地,使东韩村80%以上家庭的农作物喷水灌溉实现“设备化”,“以工促农”,在耕地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缓解近年依靠进口补给农产品需要、粮食进口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外资企业不断注入,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周边以机械制造兴起的企业蓬勃发展,工业园区面积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改变了村民原本的仅依靠农业就业的局面,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

3、引进城市新元素,提升村民生活品位。通过引进城市新元素,提升村民生活品味:一是大力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由村委会统一管理上下水管网,进行合理资源配置;二是兴建各类基础设施,如建立中心V场,增加各类休闲、健身等基础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满足村民生活娱乐的基本要求;三是提高通讯水平,引进无线宽带业务和数字电视,拓宽村民对外沟通的渠道,通过新兴媒体更有效、及时地接触各类信息。多方位地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加快东韩村城市化进程,使村民提前步入城市化的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4、打造O2O平台,大力推广农民画特色文化产业。为迎合时展需要,使“东韩村”更好地“走出去”,以人民群众得实惠为目的,走特色发展之路,致力打造O2O平台。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与走访,决定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已有的农民画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村民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环境幽雅的村容村貌,在有完整经营思想和丰富管理经验干部的带领下,结合东韩村特色文化产业――农民画销售,建立O2O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业务,随着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壮大,鼓励O2O平台深入发展到每一家每一户,并集中进行培训和指导,带领更多村民享受信息时代高效便捷的运作方式,拓宽农民画的销售渠道,解决农民画因季节差异导致销售不均的窘境。

制约东韩村发展的主要困境

过度商业化

传统文化村落发展的初期,由于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极高,农民画得以快速有效的发展。然而在东韩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旧的农民画作品内容形式陈旧,表现技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无法紧跟时代潮流以致被市场淘汰,从而使农民画的宣传和发展进入瓶颈。为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农民画作者开始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创作,农民画风格发生巨大的变化,逐渐走上“装饰画”的发展道路,一些作者不再仅仅依靠个人主观及艺术感受作画,导致农民画艺术水平有所下降,对农民画价值的发掘也逐渐减弱。如用丝网印刷来批量制作冒充手工绘制的农民画,盗用他人名义作画卖画等,将农民画创作活动过度商业化,丢失传统的艺术特点。致使作者们根据市场需要不断重复现有作品或减弱对艺术的更高探求,作品也就因此失去了艺术的独特性与自主性。违背文化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初衷,转变为单一地追寻经济利益最大化,传统文化的发展未能与村落发展同步。

未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农民画作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应在联系和发展其他行业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对当地文化、旅游、相关衍生品行业的带动和辐射,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村落建设的贡献,还是农民画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农民画应该是重点和中心。但东韩村当前农民画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如农家乐、技能培训、电子商务村等并无明显的联系。农民画已不再是促进经贸、餐饮等各行各业的融合与发展主力,甚至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脱离,使其市场价值和巨大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处于落后趋势,老一辈原创作者越来越少,新一代鲜有人继承,因此农民画思想内容过于老旧,无法融入新鲜血液,无法紧跟时代潮流,违背了传统文化村落发展的初衷。

传统文化村落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作为以农民画兴起的传统文化村落,仅仅围绕如何扩大“画”的销量,并未提到如何保护与传承特色“农民画”文化,且至今村中知名画家仅有3位,导致农民画产业的发展具有局限性,无法深入到其他产业推动其发展。其次,画的生产、销售、宣传、培训等仍处于单一模式,农民画的创作缺乏创新性和市场适应性,导致农民画难以发挥更大的整合能力。由于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尚处于摸索探寻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无限的未知,并无优秀的、成型的模式得以借鉴,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之路尤为艰难,东韩村目前也仍未对此现象想出具体的具有创新性的有效解决方法,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模式还有待探索。

解决东韩村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严格规范农民画商业化发展

农民画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引导、组织、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也缺乏详尽的产权保护体系,从而导致农民画复制品、盗用品、残次品丛生。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挫伤了农民画家创作的积极性,还降低了农民画质量水平。

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应加强引导、给予扶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应有的规章制度,普及相关知识产权信息,为农民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统一规范农民画的制作销售渠道,严格控制农民画销售点的开发数量,提高可售出的农民画标准,杜绝粗制滥造、成品大量复制的行为。与此同时,实行“创作”与“销售”的分离,为画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画家只专注于农民画的创作,保证作品的特色与质量;借助专业机构进行销售,由机构进行市场调查、文化宣传、产品销售等工作,增加农民画的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农民画的销售数量。合理分工,增强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优势

作为三大画乡之一,拥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东韩村,应在原有资源上加以利用和创造,将传统农民画与手工业、制造业相结合,如手工制品、工艺制品、纪念品、传统家居等,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工业当中,创造出具有当地文化气息的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开展各类以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如文化艺术节、农民画创作交流等,邀请全国各地的不同文化代表进行沟通和学习,提供与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合作的机会平台,在交流与融合中创新,同时对当地特色产业起到宣传推广作用。开设特色旅游专线,如展馆参观、农民画村庄农家乐体验等项目,完善集餐饮、旅游、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游客到来,将传统文化融入特色产业之中,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多元化发展模式并存

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依靠单一的发展模式无法实现长期的发展。第一,a品多元化。以农民画为中心,在已有基础上开发创新同类产品,淘汰守旧落后的产品,推陈出新,创造市场活力,并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满足不同领域消费者需求。第二,人才多元化。重视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文化积淀大多过于陈旧,现有的艺术家也多以上一辈老艺术家居多,因此文化村落的传承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新一代农民画画家继承者,使之更具有竞争力。第三,技术多元化。加大电子商务发展力度,创新传统宣传模式,改革商业活动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进行有效宣传,扩大市场需求,优化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渠道。

要在物质文化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充实人力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价值,以技术创新为辅助,为其开辟宣传发展之新道路。使三者有效结合,多元化发展。

结 语

西安邑区东韩村农民画作为极具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优势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地位不可替代,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传统文化村落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在创新文化村落发展过程中,经验还尚为欠缺,模式还尚不成熟,发展道路还存在各种问题和弊端,但无法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之路,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各项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支持下,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当地村民的努力下,传统文化村落必定会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东韩村应该在坚持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加强文化交流,在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将农民画推广出去,做大做强农民画产业,创新农村发展模式,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加快当地文化经济的繁荣、对促进城乡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光.传统村落[D],2013.

[2]农业银行市场营销缺陷及改进策略[J].中国商界,2010.

作者简介

刘怡聪 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金融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