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第1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痰湿体质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中七分法的一个病理类型[1],是指由于人体脏腑阴阳偏颇,气血津液运化失司,造成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形成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主要表现有体态偏胖、口黏、痰多、胸闷、多汗且黏、身重不爽等。

痰湿体质作为基本的中医体质类型之一,与多种生活习惯疾病有关,如亚健康、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5] 。痰湿体质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痰湿体质形成的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上述各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原理概括为: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等4个基本原理[6]。

其中,环境制约论认为,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可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7]。

同时,我们可以从当代疾病谱的变化中,发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如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天增加看电视2小时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险。[8-9]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尤为巨大[10]。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痰湿体质的影响及在2型糖尿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 膳食结构变化对痰湿体质的影响

饮食物具有滋养五脏,增强体质的作用。如《素问 ・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而膳食结构不合理,会损伤人体体质。如《素问 ・五脏生成篇》则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 … 此五味之所伤也。”

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类食物为主,特点是低脂肪、低能量密度、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膳食纤维[10] 。2000年中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国民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而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费量下降,与1992相比,有明显差异,这是一种“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结构,造成脂肪摄入过高及健康食物摄入减少,慢性病危险将因此增加[11]。

与之相对应,调查还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前一次调查,具有明显增高[12]。超重的人群更是在1989-2000年的12年间,超重率由15%增加至28.2%,增长幅度为88%[13]。

而胡以松等人的研究表明:食用油、蛋类、奶类、糕点等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呈正相关;深色蔬菜、畜肉、禽肉等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呈负相关 [14] 。

中医学认为,此种膳食结构属于偏嗜肥甘,即是《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肥人……

其为人也,贪于取与;”《素问・奇病论》:素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此种膏粱厚味,油腻腥膻,易积湿生痰,而成痰湿。故有《张氏医通》:“膏粱过厚之人,每多痰”及《杂病源流犀烛》:“饮啖过度,好食油麦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之说。更有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湿“(《格致余论》)之著名论断。李东垣亦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失节,过嗜膏粱酒醴,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痰湿内停。

同时,现代研究发现:脂肪摄入过高,造成的脂代谢紊乱(表现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产生“痰浊”的重要生化物质基础[15]。

因此,膳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结构,是痰湿体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 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职业性体力活动的强度在降低,家务劳动在减少,人们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活方式趋向静态的变化,体力活动严重不足。

2002年WHO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每年由于体力活动不足导致全球190万人死亡;12%缺血性心脏病,11%缺血性中风,14%糖尿病,16%结肠癌及10%乳腺癌由体力活动不足引起。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病关系密切,并可增加患直肠癌、乳腺癌、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危险性[16]。

2002年中国人群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调查显示:人群中有11.7%、20.5%、44.7%和23.0%的调查对象分别从事非常轻、轻、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虽然,从事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人,有44.7%和23.0%,但是考虑到技术革新和进步,此种工作强度仍在不断的下降之中。人群中只有18.04%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9.0%和16.0%。3.74%的人采用静坐生活方式。因此,体力活动不足,是我国目前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17]。

江国虹等对天津人群的研究发现:在每天锻炼少于30分钟的81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413人,占50.8%。而在每天体育锻炼超过30分钟的2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6人,只占21.4%。统计分析显示:每天体育锻炼超过30分钟,可以有效地预防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每天运动30分钟时慢性病的保护因素。而在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的54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06人,占37.9%;在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的29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13人,占71.5%。统计分析显示: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患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增加0.89、0.79、0.47、0.45倍。静态活动时间过多是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8]。

全国各地,如吉林[19]、上海[20]、南京[21]、河北[22-23]、浙江[24]、广州[25]等地的研究,均得出相同或类似的结论。

中医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体力活动不足,多静少动,易造成“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论》),《吕氏春秋・尽数篇》谓: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故,使中焦壅滞,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生痰湿。

王琦等对通过对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低运动水平、喜食油腻之物是影响痰湿体质的重要因素[26]。

因此,在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中,要重视对痰湿体质进行研究,其中膳食结构与生活方式是两个重要因素。同时,要对重点人群进行体质辨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从而提高2型糖尿病防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

[2]颜平.平衡观――中医调治亚健康的根本[J].江西中医药,2006,37(2):13―14.

[3]邹志春.从中医理论探讨亚健康及其与运动的关系[J]. 江苏中医药,2005,26(4):7―8.

[4]姚晓天,程志清.社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4,(8):352―353.

[5]刘艳骄,王琦.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2) ):34-39.

[6] 王琦 王睿林 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7,Vo1(22)No.9 :627-629.

[7]王琦,于卫东.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10.

[8]Diabetes and Obesity:Time to Act;International Diatebes Federation 2004.

[9]Debate on Obesity;The Observer, London UK25/01/2004.

[10]杜树发,吕冰,王志宏,等.中国居民膳食的变迁[J].卫生研究,2001,30(4):221-225.

[11]翟凤英,何宇纳,马冠生,等.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85-488.

[1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13]王惠君,翟凤英,杜树发,等. 1989-2000年中国部分省份成人超重流行趋势分析[J] .营养学报,2004,26(5):329-332.

[14]胡以松,翟凤英,何宇纳,等.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与食物摄入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8.

[15]徐济民,蔡沛源.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 :256.

[16]毛淑芳,刘岩.体力活动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21(1):67-70.

[17]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246-251.

[18]江国虹,李静,潘怡,等.膳食、体力活动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94-96.

[19]丁冬,汪丽萍,张锡斌,等.吉林省居民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关系[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8,7(4):238-239.

[20]向会英,王人卫.上海中老年妇女体力活动现状及对体质健康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9,1(7):269-270.

[21]洪忻,殷晓梅,梁亚琼,等.南京市居民体力活动与2型糖尿病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128-1130.

[22]王晓波,王跃进,李建国,等.高血压与膳食和体力活动相关关系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020-3022.

[23]王晓波,姜红,王跃进,等.河北省农村成人超重、肥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75-777.

[24]陈雅萍,俞敏,韩晓军,等.浙江省成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关系[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8):1-2.

[25]邓木兰,麦劲壮,刘小清,等.广州市中年人群体力活动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4):12-15.

第2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回族医学是一门以“四性”、“四液”、“真一七行”等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1],以“理气调性”为主要治则,以“香药”为主要方药特点,对各种疾病进行系统诊治的学科。其中“四性学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回族“体质禀赋”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和成熟,回族“体质禀赋”理论中的诊治体系的量化、标准化成为可能。因此,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回医医学研究所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中,提出了“回回体质”这一假说,以期形成一套从“概念”、“生理”、“病理”到“诊断”、“治疗”、“养生”和“预防”的诊治体系,更好地为回族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笔者对“四性学说”和“回回体质假说”的关系进行论述。

1 四性学说

1.1 基本内容

“四性学说”由天人合一论、性智本原论、禀性论和四性气质论四部分有机地构成。(1)天人合一论即人(小世界)与宇宙(大世界)的统一于“真一”。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之本性,乃无极样式,此身之本质,……无极虽受真主之命乾坤万物,其生死贵贱之权,必不由无极太极所能自主也。”可以归纳为“一元论”;(2)性智本原论即“真一”分化为“性”与“智”。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体仿佛一个小世界,‘性’和‘智’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与人形影不离,相伴终生。”“性”者:根于大命中之性而起,人之所以然。‘智’者:根于大命中之智而起,物之所以然。”也就是说:性和智被认为是人和物的最直接的根据和本原。可以归纳为“二分论”;(3)禀性论:“性”和“智”与生俱来,与命共生、共存。a.“智”的基本特征:思想、意志、信念、情感、智能和知识。b.“性”可再分为“真性”和“生性”。《清真指南》[2]中说:“性有二等:一曰真性,二曰生性。真性与命同源,乃仁、义、礼之性,是人的本性。生性因形始具,乃水、火、气、土之性。二者和合则为‘禀性’。”可归纳为“四分论”;(4)四性气质论即“禀性”的四种特征。《天方性理》中说:“一曰安定性,属风(气);二曰常惺性,属水;三曰悔悟性,属火;四曰自任性,属土。”可以归纳为“四特性论”这四个理论一步步地分化为最后的“四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回族的一种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2 理论体系

回族医学[3]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生命体身心性智为响应内外环境变化,改变内部禀性、气质、体液机能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综合态势。回族医学称之为“禀性衰败”,回族医学的重要典籍《回回药方》以此为纲,提出“病理根源”说,即是“四性学说”的具体应用。“四性成化”、“四性流行”(上下流行、单行与相搀、四时成于四行、积阳之气与四性)、“四性功著”、“四性生克”、“四性显微”(四性互化、四性显级)、“四性的生理与病理”(禀性热者、禀性冷者、禀性干者、禀性湿者)、“四性与四液的病理”、“四性体质与发病”等均是“四性学说”在具体疾病的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丰富了“四性学说”的内容。

2 回回体质假说

2.1 假说的提出

任何科学假说都是人从个人或前人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的积累中通过分析和综合,对所选课题可能得到的预期结果进行解释[4]。“回回体质”是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回医研究所通过对大量回族文献的整理和在多位回族著名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假说。

回族医学的“四性学说”已经是一个完备的学说,在坚持回族医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诊疗手段,并借鉴“中医体质学”中的相关方法学,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体质分型体系,并对特定的人群建立一套“横断面研究体系”和“疗效评价研究体系”,并且在对相关方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最后形成一套“回族的临床与科研体系”。因此说,“回回体质假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验证方法

“回回体质假说”的建立同一切假说一样,都要运用形式逻辑中的类比(类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我们将首先对宁夏回族人群中常见、多发的几种疾病进行研究,来论证“回回体质假说”(归纳推理:即由个别到一般);在“回回体质假说”这一前题具有充分合理性后,再以这一假说来指导其他疾病的研究(演绎推理:即由一般到个别)。并且在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中贯彻类比的推理方法(随机、对照、盲法和可比性原则)。在归纳的基础上演绎,在演绎的前提下归纳,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思维活动逐步深化。

2.3 构成体系

2.3.1 概念

“回回体质”是回族人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获得(宗教、饮食和地域)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①某些生理特性方面;②对自然及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③在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过程中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2.3.2 研究范畴

(1)体质人类学[5]: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现代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以及人群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灵长类行为等。从研究涉及的内容上来看,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概论,包括了形态结构特征、机能、代谢特征,并兼及了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2)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质”概念,按中国解剖学会体质组的研究内容来看,其概念主要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包括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各组织、器官相各功能系统的形态特征与正常范围。(3)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中的“体质”概念尚无统一定义,应用也比较混乱,除上面所提出的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质含义外,有时则仅属“素质”的同义词。精神病学对体质所作的定义为:体质系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能状态和躯体形态特征。以上各学科中的体质概念,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但内涵的确定方法,无不是本学科研究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而学科性质与研究目的,也就成为该学科中概念的定义原则,“回回体质”研究亦是如此。

2.3.3 内涵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由两层因素合成的,即理论背景和经验基础。就回族体质研究来看,其经验基础是对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观察与总结;其理论背景则是人们对这种个体差异性的基本看法。例如:人群中个体差异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是形态、功能,还是心理因素?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着回族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发展模式。因此,进行回医体质研究,必须探明“回回体质假说”的基本原理——“内涵”,包括以下5点:(1)禀赋遗传论(阿拉伯后裔);(2)宗教制约论(信奉伊斯兰教);(3)地理制约论(地处我国西部);(4)心身结合论(饮食习惯及信奉宗教带来的心理问题);(5)年龄发展论(小儿、成年、老年及妇女)。

2.3.4 外延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糖尿病(DM)的发病有两大特征:第一,发病率高。①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地汉族人群。1979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宁夏回族DM患病率为1.95%,显著高于当地汉族。1996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宁夏回族DM患病率为2.82%,仍明显高于当地汉族。②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国内、外。雷晨等[8]报道宁夏回族DM合并高血压和尿毒症的发生率为43.2%和3.4%,显著高于国内的发生率31.9%和1.2%。2001年全国DM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9]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高于国外水平。第二,发病人群以老年DM患者为主。雷晨等对2587例宁夏回族2型DM患者年龄进行调查发现[9-10]:平均年龄为(53.8±13.4)岁,且年龄与高血压(1.717%)、脑血管疾病(1.735%)、心血管疾病(1.590%)及下肢血管疾病(1.718%)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宁夏回族老年DM的防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将对宁夏回族糖尿病人群进行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并在多位著名回族专家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学证明有效的回族古方中筛选出方药,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包括人群的自然情况研究及多种疗效评价的确定及验证)。

3 两种学说的关系

综上,“四性学说”是“回回体质假说”的理论来源,而“回回体质假说”是“四性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在现代医学和中医体质学说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其他少数民族医药已经结合了本民族的医学典籍中的体质相关内容,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体质诊疗体系。因此,我们也要在坚持回族医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诊疗手段,并借鉴“中医体质学”中的相关方法学,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体质分型体系。

参考文献

[1]单于德,马成义,陈卫川,等.中国回族医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学文献整理丛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224-231.

[2]马注,余震贵.清真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23.

[3]孙涛,牛阳.回族医学哲学基础[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6.

[4]贲长恩.医学科研基本思路方法与科研程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8.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3.

[6]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3):678.

[7]向红丁,童关焕,李康.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3):131.

[8]雷晨,张如意,何兰杰,等.宁夏回族糖尿病住院患者并发症的13年回顾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6):450-453.

第3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310-01

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生物磁学、磁性材料研究以及磁疗在康复中的应用、普及度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治疗方法上,磁疗分静磁场疗法、动脉磁场疗法、交变磁场疗法、磁处理水疗法和磁电综合疗法等多种。这些方法除了在局部和神经节段应用之外,我国还开展耳磁和穴位磁场等颇具特色的疗法。下面就磁疗的治疗技术和方法评述如下:

1 磁疗的基本原理

磁疗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磁场对人体的作用而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磁疗可以利用高科技的磁性材料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和患病部位,通过磁场使磁力线透入人体组织深处,以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效果[1]。

2 磁疗的治疗方法

周万松将磁疗的治疗方法分为了贴磁法,旋磁法和磁电法[2]。然而磁疗中应用的磁场类型有恒定磁场、交变磁场、脉冲磁场和脉动磁场等。根据治疗过程中磁场作用的特点,磁疗法可分为静磁法与动磁法两大类。静磁法包括磁片直接贴敷法,如:磁带、磁帽、磁背心、磁裤、磁袜等;间接贴敷法,如:磁电、磁针、磁珠、磁椅等。动磁法包括旋转法、电磁按摩法、电磁法等。

磁片贴敷法属于静磁法,是用胶布或其他方法将磁片固定在治疗部位进行治疗。根据病情可贴敷一块或多块磁片,常用异极对置法。磁片与皮肤在距离越大,作用于组织的磁场强度越弱,因此,常将磁片直接贴在皮肤上或只垫一层薄的纱布。 贴磁法主治头痛,咳喘,胃脘痛,泄痢,婴儿腹泻,遗尿,腹痛,胆囊炎,痛经,风湿痛,挫伤,外伤后遗症等疾病。尤其在治疗急性腰扭方面并取得了明显效果[3]。

磁疗时间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磁片贴敷可连续进行,根据病情定期复查,一般贴敷一周后休息1~2天再贴。在剂量选择上,应考虑到病人情况,病变性质,治疗部位等。年老体弱,久病,儿童,过敏体质等开始先用小的场强,而年轻体壮者可用中或大的场强。急性疾病开始时用小或中场强,慢性疾病开始即可用中或大的场强。

3 磁疗的临床应用

3.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对磁场作用最敏感的是神经系统,而其中又以丘脑下部和大脑皮质最为敏感。有人通过对疲劳状态下驾驶员进行穴位磁刺激,观察发现磁疗法有利于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疲劳[4],磁环穴位内植对癫痫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5]。

3.2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强磁场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伴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11-羟皮质酮的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胰岛、甲状腺、性腺等都对磁场的作用有感受性。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电磁场刺激反应最为敏感,因此集针灸穴位刺激和磁场效应于一体的磁疗贴可提高癌症患者化疗后免疫力,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磁场对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作用[6]。随着生物磁学研究的进展,磁场对肿瘤的生物效应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在磁场抑制肿瘤增殖效应的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研究资料。由于磁场治疗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副作用小、无痛苦等优点,部分成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7]。

3.3 止痛镇痛作用:磁场有明显止痛作用。磁疗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如软组织损伤痛,神经痛,炎症性疼痛,内脏器官疼痛和癌性疼痛等。磁疗止痛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磁疗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代谢,因而纠正由缺血、缺氧、水肿、致痛物质聚集等所致疼痛;磁场能提高致痛物质水解酶的活性,使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水解或转化;磁疗还有降低神经兴奋性的作用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颜面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为颞颌关节局部疼痛、关节弹响及张口受限三大症状。采用曼吉磁贴穴位贴敷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8]。

除了上述治疗作用外,磁疗还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抗炎消肿等重要作用。

4 磁疗的未来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磁场的生物作用和生物体内磁现象研究的不断深人,以及磁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磁疗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创伤性、经济、准确、方便等优点,正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及治疗中。如今就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磁性材料,如铁氧疗磁、铅钻镍合金、稀土钻疗磁合金等。这些材料大大增强了场源强度,为磁疗法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最近又研制成一种用磁场控制的兼有热疗和化疗的新方法,可以增强抗肿瘤疗效[9]。相信磁疗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相当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李刚 . 磁与生活健康 [J] . 中国市场 , 2008 , 3 : 129.

[2] 周万松 . 磁疗法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J] . 人民军医 , 2003 , 46(2) : 112-113.

[3] 钟锐球,洪明飞 . 贴磁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 [J] . 中医正骨 , 1995 , 7(2) : 26.

[4] 李增勇,焦昆,陈铭,等. 汽车驾驶员疲劳状态下穴位磁刺激效应分析 [J]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2003 , 37(1) : 127-129.

[5] 刘振满,张国平 . 磁环穴位植入治疗癫痫临床研究 [J] . 现代康复 , 2001 , 5(3) : 108-109.

[6] 邬仁华,郑玲,谷焰,等. 磁疗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J] . 现代医药卫生 , 2011 , 27(18) : 2812-2813.

[7] 程婕 . 稳恒磁场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对阿霉素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R] 第四军医大学 , 2009 , 4.

第4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冠心病 羊藿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大疾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心肌缺血、缺氧是引起冠心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和病理环节。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寻找着对此类疾病预防及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羊藿很早就被应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复方中药中,但其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直到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大量临床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笔者就这方面的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1 单味羊藿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一般归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多发于老年肾气渐衰之时。其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为正虚邪实之证。脏气亏虚是其发病的基础。著名医学专家邝安堃教授曾明确指出:“其位在心,其本在肾。主要累及心肾两脏,其次是脾脏,而与肝肺亦有一定关系。”因此,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发生的根本机制与五脏亏虚有密切关系,在正虚的基础上产生淤血、痰浊、气滞、寒凝等实邪闭阻心脉导致本病的发生[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心血瘀阻型、痰浊壅塞型、心肾两虚型、阳气虚衰型等多种证型[2]。羊藿来源于小檗科多年生植物羊藿属,为传统的补肾壮阳中药,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羊藿在民间沿用已有千年历史,在胸痹证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亦甚广。

羊藿主含羊藿总黄酮、蒽醌类化合物、多糖、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蒋淑君等[3]发现羊藿总黄酮可选择性阻断离体及整体动物心肌β-受体而对气管β-受体和血管平滑肌α-受体无阻断作用,此结果为临床上使用羊藿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关利新等[4]对羊藿苷扩血管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扩血管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钙通道的阻滞作用有关。曾靖等[5]采用常压耐缺氧法、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法、断头法及失血性休克法研究羊藿水提取液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发现羊藿对全身性缺氧时所致心肌缺氧、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耗氧增加引起的心肌缺氧及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心肌缺氧有保护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羊藿水提取液通过拮抗儿茶酚胺类来降低心肌耗氧,从而对缺氧心肌起保护及改善作用。王英军等[6]观察羊藿总苷对麻醉开胸犬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发现羊藿总苷能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心肌血流量和心搏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及心肌氧摄取率;降低冠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心脏供血供氧平衡。

大量的试验已证实羊藿治疗冠心病作用与其所含的黄酮类成分有关。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羊藿总黄酮能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和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它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于莉等[7]用羊藿片治疗冠心病140例30天,改善心绞痛总有效率77.8%,改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74.3%,且临床观察发现羊藿之疗效随着疗程的延长而增强。

2 羊藿复方制剂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

含羊藿药材的复方在胸痹证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也很多。孙秀峰[8]观察了冠心康胶囊(人参、附子、羊藿等)配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12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83例,好转28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中治愈24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62.28%。张晓春[9]使用单盲法观察神农心脑康胶囊(银杏叶、羊藿、苏合香等)治疗本病40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且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说明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段景文等[10]采用自拟补肾活血汤(羊藿、红花、丹参等)治疗冠心病56例,结果显示心绞痛临床总有效率92.85%,心电图总有效率58.9%,硝酸甘油减停率69.0%,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说明本方能有效治疗冠心病。

转贴于

3 小结

羊藿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已经明确,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成分为羊藿总黄酮,其作用可靠,有开发前景。我国羊藿资源丰富,因而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羊藿制剂。因此,运用祖国传统医学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探讨其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制剂工艺和临床药理作用,精制提取羊藿总黄酮,尽快开发出安全、高效、易于广大患者接受的冠心病新药物,为治疗冠心病开辟新途径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邵念方,骆丰,许荣廷,主编.冠心病中西医综合治疗[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22.

[2] 谢秀琼,主编.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8.

[3] 蒋淑君,许兰芝.羊藿总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报,2004,32(4):60~62.

[4] 关利新,衣欣,杨履艳,等.羊藿苷扩血管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1996,12(4):320.

[5] 曾靖,黄贤华,叶和杨,等.羊藿水提取液的耐缺氧作用[J].赣南医学院报,2002,22(4):326~328.

[6] 王英军,唐炜,孙英莲,等.羊藿总苷对麻醉开胸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66~68.

[7] 于莉,李恒昌.羊藿治疗冠心病1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杂志,1989,8:26~27.

[8] 孙秀峰.冠心康胶囊治疗冠心病120例[J].陕西中医,2005,26(7):635~636.

第5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血栓;动物模型;冷光源;血流速度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814-02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如何进行有效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已为国内外普遍重视。在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建立了许多动物血栓模型。因此建立与临床病理生理机制相似的血栓模型对于抗栓药物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1]。在以往的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中,光化学法动物血栓模型的建立各不相同,因此,根据笔者实验室自身的实验条件等各种因素,所建立的以光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动物血栓模型所做的各项工作做如下报道。

1材料

1.1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合格证号:SCX(辽)2004-0018)。

1.2药品孟加拉红(四氯四碘荧光素钠,RB)由北京化工厂提供,批号:870627。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由Alfa Aesar提供,批号:A12488。

1.3仪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BL-420S),微循环观测系统(AC85V-265V), 冷光源(LGY-150)。

2方法与结果

2.1方法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Ⅰ)、阿司匹林组(Ⅱ)、孟加拉红组(Ⅲ)。Ⅰ组尾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mL/20g,Ⅱ组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红溶液15mg/kg,Ⅲ组腹腔注射阿司匹林溶液10mg/kg 30min后,尾部静脉注射孟加拉红溶液15mg/kg,然后用0.3%戊巴比妥钠麻醉60mg/kg,将小鼠耳部平铺于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和微循环观测系统的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小鼠耳廓目标血管的血流状态,用波长为540nm的冷光源照射小鼠耳廓目标血管,观察并记录血流状态,以不同时间点血流速度及血流完全停止的时间作为评价血栓形成的指标。

2.2结果见表1、表2,图1,图2。

由表1可见,将小鼠腹腔注射10mg/kg的阿司匹林30min后,再用15mg/kg的孟加拉红溶液给昆明种小鼠尾部静脉注射,用冷光源照射后,孟加拉红组的小鼠耳廓血管的血流速度明显比阿司匹林组减慢的快,根据统计学原理,生理盐水组与孟加拉红组的比较P

由表2可见,阿司匹林组对光化学血栓模型的血流停止时间具有延缓作用。根据统计学原理,与孟加拉红组的比较P

3讨论

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很多,可分为物理损伤法和化学损伤法。物理损伤法包括机械损伤法、股动脉异物法、电流损伤法和结扎法;化学损伤法包括胰蛋白酶血栓形成法、过氧化氢血栓形成法、角叉菜胶血栓形成法、三氯化铁血栓形成法和光化学法。机械损伤法是依据血栓形成基本原理,在动物体内形成血栓,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100%,术后24h 即开始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制备静脉血栓模型,主要适用于动态观察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形态及血栓变化规律的研究、评价药物溶栓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与形成和溶解血栓有关的其他实验研究[2]。股动脉异物法可靠易行,重复性好,血栓由血小板、白细胞及纤维蛋白构成。目前多用于血栓放射免疫显像方面的研究[3]。电流损伤法模型操作简单,但受动物年龄、环境温度等的影响较大,标准差较大,因而应用时有一定局限性[4]。结扎法一般在结扎后2h血栓形成率约为60%~80%,此时处死动物主要观察血栓形成百分率。6h后血栓形成率为100%,此时应观察血栓质量。此方法多用于判定溶栓药物的体内抗血栓作用[5-6]。胰蛋白酶血栓形成法所形成的血栓富含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类似于临床上动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可靠,重复性好。用于抗血栓药物的筛选和研究[7-8]。过氧化氢血栓形成法所形成的血栓以白色血栓为主,符合动脉血栓的特征,可以用来探索防止血栓形成的方法[9]。角叉菜胶血栓形成法可为研究体内血栓形成全过程提供一个简便、直观的动物模型[10]。三氯化铁血栓形成法不足之处是动物的颧弓被去除,影响动物进食,不利于作长期观察等,此法还有待改进[11-12]。而光化学法是当今制造动物血栓模型比较前沿、先进的一种方法。光化学法和其他造模方法相比具有模型成功率100%,模型制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短时间内即可制作较多的供各种研究目的使用的模型;模型动物存活时间长、动物死亡率低;避免了对动物血管和组织的机械性损伤;模型可造成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抗血栓药物及预防血栓药物的研究提供可能性。因此,光化学法是实验过程中比较好的一种血栓造模方法。由于该模型的形成过程与人类脑血栓形成发病机制、血栓形成过程、损害程度较为相近,加之光照或光敏剂对血管本身无机械性的损害,与临床上的血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上的发病机制极为相似,因而可广泛用于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康复医学的实验研究[13-14]。但是,由于大部分的文献所报导的光化学法动物血栓模型的建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基本上都是国外进口的,价格上比较昂贵,操作上比较严格,基于笔者实验室在科研经费上的不足以及实验条件的差距,选择可以建立以光化学反应为基础,操作简单、快速、方便、可靠、易行、价格低廉的动物血栓模型的方法是十分迫切的,也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为临床和科研上关于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光华. 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7.

[2]陈铁军,陈瑞芳,杨果杰. 一种家兔股动脉血管内制作血栓模型的简便方法[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7,14(2) :33.

[3]万卫星. 血栓动物模型的99m TC2重组水蛭素显像研究[J].中华核医学杂志,1999,19(4):201-203.

[4]张丽萍,牟善初,余霞君.蚓激酶对实验性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1995,10(1):679-680.

[5]Reyer L.Failure of asprin at different doses to modify experimental thrombosis in rat[J].Thromb Res,1980,18:669.

[6]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11.

[7]郭丹.中国黑眼镜蛇毒蛋白酶natrahagin抑制血小板凝集和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1,15(1):27-30.

[8]Imura Y,Terashita Z,Nishikawa K.The role of thromboxane(TX)A2 in rabbit arterial thrombosis induced by endothelial damage[J].Thromb Res,1990,59(1):195-205.

[9]谢协驹.降低红细胞压积对家兔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学杂志,1995,5(2):198-200.

[10]胡三觉.一种新的体内血栓形成动物模型[J].中华血液杂志,1993,14(10):541-542.

[11]Rosa M 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carrageenan[J].J Pharm Pharmac,1972,24:89.

[12]刘小光,徐理纳.一种能评价溶栓和抗栓药的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J].药学学报,1995,30(9):662-667.

第6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摘要】 证素辨证是一种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文章对证素的概念、证素的特征、证素的确定原则、证素及证素辨证的具体内容、贝叶斯网络在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证素辨证体系的特点和优势等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证素; 证素辨证; 实验指标

证素辨证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文锋教授近年来创立的一种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1,2],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以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揭示出了辨证思维的原理和内在规律,符合临床辨证时的实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性,是对中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辨证新体系。现将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证素概念的研究

朱文锋等[1,2]提出,“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关键,是建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统一体系的基础。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黄碧群等[3,4]认为“证素”是对病变本质所作的判断,而不是现象。因此,证素不是指症状、体征等病理表现——证候。证素是具体、基本的诊断单元,还不等于完整的证名诊断。

2 证素特征、证素确定原则的研究

朱文锋等提出,中医辨证体系中所称的“证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证素是根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证素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证素的内容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确定的;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病性证素是对正邪相争的本质概括;证素为具体诊断单元而非分类纲领;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某些证素间可有重叠涵盖关系[5]。朱文锋等认为,要根据证素的特征而确定证素,证素设定要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证素应当体现“精”“要”,不宜过细,证素的确定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证素的特征及相互间的重叠涵盖关系,所有证素都必须符合脏象、病因、病机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尊重中医辨证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符合建立辨证统一体系的要求[6]。

3 证素及证素辨证具体内容的研究

朱文锋等[7~9]对古今医家所提出的约120项具体证素概念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出50项共性证素,即:病位证素19项: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病性证素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朱文锋提出,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由证素组合为证名,这就是新的“证素辨证”体系。证素辨证体系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约800个临床信息的规范、量化;50项证素的规范、基本特征、判别和组合规律;由证素组合成的约150个常见证的诊断标准及判别方法;疾病中证素的分布规律、演变规律。其中最关键的是对症状与证素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即明确每一症状在不同证素中的贡献度[10]。

4 贝叶斯网络在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的研究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是用于不确定性推理,带有概率注释的有向无环图模型。它可根据先验知识和现有的统计数据,用概率的方法对未知事件进行预测。朱文锋等[11~13]采用经验建模与计算建模相结合,将贝叶斯网络用于中医辨证诊断数据中症状与证素间隶属关系、证素之间组合关系的研究,运算结果表明其与中医专家经验有很高的吻合性,中医辨证贝叶斯网络能计算出症状-证素-证名之间的量化关系,为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统计数据。认为若能将证素辨证贝叶斯网络的人工建模与计算机建模相结合,综合先验信息和后验信息,并反复交叉而使之不断完善,则可提高其应用的准确性。

5 证素辨证体系的特点和优势的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但中医辨证的普遍规律、思维认识特点还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学内涵尚未得以凸现和规范。吕翠田[14]认为证素与证素辨证的提出,是对中医辨证思想的升华,对辨证体系的提炼、总结,是奠定中医学研究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础。朱文锋、吕翠田等研究后发现,证素辨证体系具有诸多特点和优势。证素辨证体系所确立的辨证思维模式,揭示了辨证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学习时便于理解,临床时容易掌握,既有规律可循,又能体现中医辨证的圆机活法,并能克服辨病分型、以证套症的弊端,从而使辨证准确。以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抓住了辨证的关键。只要把握50项左右证素的基本特征和组合规律, 便抓住了辨证的核心和本质。认为以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体系,具有继承性、整体性,整合、包容、涵盖了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证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概念欠确切、内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错杂的弊端[1,10,14]。

6 证素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

证素辨证提出以后,不少学者进行了证素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杨丽蓉等[15]探讨了中医证素与血液、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尿素氮与寒、饮显著负相关;肌酐与饮显著正相关,与气虚、亡脱显著负相关;尿酸与肝、血瘀、阴虚、阳亢、胃、肺、少腹、气逆显著负相关,与气滞、气虚、血虚、肠非常显著负相关;尿素氮与肌酐比值与热、阴虚、阳亢显著负相关。认为中医证素与肾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肾功能检查可以为证素诊断提供参考。甘慧娟等[16]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发现阴虚病理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实热病理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呈负相关。张少崇等[17]的研究显示气虚与血虚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气虚、血虚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值之间均存在着相关性。

7 结语

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能明显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对科研和教学亦有直接指导意义。在证素与证素辨证的研究中,要运用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增强中医辨证理论与其他科学的交融,为其他学科的介入提供契合点,将属于思维科学、非线性科学的中医辨证,将比较模糊、不易被人接受的中医辨证原理,用复杂理论、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数学技术、数字量化来表达,构建客观化、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使证素辨证具有明确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在证素与证素辨证的研究中,还要注意和临床结合、和具体的疾病相结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证素予以确定,建立具体疾病的证素辨证,增强证素辨证的实用性。由于证素辨证是一种辨证新体系,在继续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让广大临床医生了解和接受,使这种科学的辨证新体系在临床上能得到广泛运用,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

[2] 海 霞.朱文锋教授谈证素辨证新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4-01-05(5).

[3] 黄碧群,朱镇华.证素等概念的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273.

[4] 黄碧群,朱镇华.“证素”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中医研究,2005,18(6):6.

[5] 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 (1):17.

[6] 朱文锋,甘慧娟.证素内容的辨析[J].中医药导报,2005,11 (1):11.

[7] 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1.

[8] 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

[9] 朱文锋,晏峻峰.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5,26(1):69.

[10] 朱文锋.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5.

[11] 朱文锋,晏峻峰,黄碧群.贝叶斯网络在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67.

[12] 朱文锋,朱咏华,黄碧群.采用贝叶斯网络运算进行中医辨证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6):449.

[13] 朱咏华,朱文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医辨证系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3(4):123.

[14] 吕翠田.对“证素辨证体系”的认识和思考[J].中医杂志,2005,46(9):652.

[15] 杨丽蓉,李灿东,林端宜.中医证素与肾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73.

[16] 甘慧娟,杨丽蓉,黄守清,等.热证虚实病理与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2):1.

第7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壮医妇科学;教学法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1-0300-02[收稿日期]2019-12-16

随着民族医学院校的逐渐发展,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的家传、师承或寺庙教育,民族医学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医学专业人才是近年来民族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1]。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医药作为壮族地区群众防病、治病的医学,开展壮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2]。

壮医妇科学是壮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壮医学理论,认识妇女的生理,研究壮族地区妇女疾病的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药的一门临床科学,以研究防治妇女月经、带下、妊娠、分娩等疾病为主要内容[3]。壮医妇科学等教学课程多开设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生尚未接触真实病例,故普遍感觉知识接受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病例,或进行真实病例诊疗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围绕常见的妇科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措施,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及应用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也称苏格拉底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希腊时代,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4]。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此来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严重滞后于临床实践的状况,从此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不断推广和应用[5],故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学、民族医学教育中是对成功教学模式的借鉴,具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等应用价值。

二、案例教学法在壮医妇科学中的应用

(一)壮医妇科学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临床医学的教学案例多来源于临床病例,教学效果的优劣与临床案例的选取结果密切相关。根据壮医妇科学的教学内容特色,提出“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案例选择法。第一,“因时”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顺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的发病特点选择案例。如每年6月至7月前后是广西的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适合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易引起女性的阴道炎、宫颈疾病等妇科病,“因时”选择上课时节多发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时节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二,“因地”进行案例的选择。例如广西地区妇科癌症中宫颈癌发病率较高[6],教师在讲解妇科癌症相关知识时选取宫颈癌的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增强地域认知感受进而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第三,“因人”进行案例的选择。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的少数民族以壮族为主,故在对少数民族班学生进行教学时尽可能多选择少数民族的案例,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三因制宜”案例选择法,综合选择出具体真实的临床案例进行备课,课件的准备应有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治疗器具、药物等实物、图片或视频,通过增强学生视觉感受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每学期开始前教师将学生组成3至5人的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左右将具体临床案例发送给各个学习小组进行预习及案例情景模拟的演练。

(二)课堂讲解

教师可根据壮医妇科学课程特色,从“辨病”“论治”两方面进行临床案例讲解。壮医诊疗首先“辨病”。壮医的疾病可归属于身体的“三道两路”(气道、谷道、水道,龙路和火路)五大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教师可首先从临床案例提取主诉、体征、检查和检验结果等临床资料分析疾病可能归属的身体的系统,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疾病诊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辨病”思维。教师在根据案例讲解“论治”时,应围绕壮医“专病专方”对相关疾病的主方进行重点讲解,再分析具体临床病因,启发学生对主方进行加减。通过“辨病”“论治”两方面的临床案例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强化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

(三)课堂案例情景模拟与点评

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案例情景模拟并加以点评互动。首先让各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患者家属、护士、导医等各类角色,模拟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相关场景,着重对医生诊断、医患沟通、医护协同治疗的全过程进行模拟。案例模拟结束后,让学习小组进行相互点评、提问,问题由模拟学生团队给予解答,对于提出的不同诊断和治疗措施,教师不必规定统一答案,让学生们通过问答讨论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问答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模拟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明确诊疗思路与提出最佳方案,最后由全班同学共同投票选出当天课堂上的最佳案例模拟小组。教师可对最佳案例模拟小组进行表扬或给予增加平时成绩等作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

三、讨论

第8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关键词】 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 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 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 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 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 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 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 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 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 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 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 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 der 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 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 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 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态学,第1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7.

[6]向近敏.分子生态学,第1版[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第9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80-02

一、引发脑血管痉挛的原因

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病人多数是学生,特别是高中高考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睡眠时间不足,完全没有放松的机会,最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失眠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青年女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血液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包裹血块压迫、血管营养障碍等引致血管壁结构破坏;氧合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并释放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其他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5-HT、儿茶酚胺、血红蛋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缩血管作用;颅内压增高,过量脱水治疗而不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血管壁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另外交感/副交感的平衡,脑血流的自身调节机制等也都是研究的热点。

可能是由于血肿或血凝块,对颅底动脉机械性牵拉、压迫,下丘脑释放的神经介质改变了交感神经张力,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脑血管痉挛。体液中的血管收缩物质增多,如血栓烷素A2,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5羟色胺增高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二、脑血管痉挛的检查

脑血管痉挛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CD)等。

CT诊断发现SAH准确率达99%以上,但对于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仅为34%,因此不能作为病因诊断的唯一手段。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CT显示的出血量估计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即Fischer分级。根据该标准,0级为未见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约为3%,1级为仅见基底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14%,2级为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38%,3级为广泛SAH伴脑实质内血肿,4级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相应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均超过50%。

TCD也是监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可以在一天内多次监测,动态观察SAH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其基本原理为通过血流速度的变化估计管腔狭窄的程度,最重要的检测部位通常为双侧MCA,也可监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的血流状况。

三、脑血管痉挛的预防

1.合理膳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品。推荐饮用红葡萄酒(50~100mml)和绿茶,食用黄色食品(如胡萝卜、红薯、玉米、西红柿等)黑木耳和燕麦片。

2.适量运动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掌握“三五七”的运动是很安全的。“三”指每天步行3公里,时间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运动五次以上;“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170。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强度。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慢跑、俞迦、打太极拳、骑车、游泳等。在运动量相当于步行或慢跑3公里者中,可以预防脑血管痉挛。

3.戒烟限酒

吸烟的危害不容置疑,应下决心戒掉。如尚不能彻底戒烟,建议你每日吸烟限制在5支以内。可适量饮酒,建议饮少量红葡萄酒,啤酒不宜超过300ml,白酒不宜超过25ml,不可酗酒。

4.心理平衡

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最为关健。消除对疾病的顾虑,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几乎可以拮抗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

四、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1)脑血管扩张剂及扩容剂早期使用可明显减少和终止TIA临床发作。可选用倍他啶20mg加入5%葡萄糖500ml,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ml静滴。维脑路通、西比灵等也可能有一定效果。

(2)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如无溃疡病或出血性疾病者常用阿司匹林治疗每日50mg--300mg不等,多数认为以较小剂量为宜,若长期服用剂量还可减少。潘生丁(25mg每日3次)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起协同作用,且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如病人不宜用阿司匹林或服用阿司匹林疗效不理想者,可改用噻氯吡啶(Ticlopidine200--250mg每日1--2次)或力克栓(ticlid)250mg,每日1次),治疗中,均需注意加强对出血等毒副作用的防治。

(3)抗凝治疗对发作频繁、病情严重和逐次加重,且无明显抗凝治疗禁忌者,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对减免发作和预防脑梗死均有积极意义。常用肝素12500U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滴,同时第一天可口服新双香豆素300mg或双香豆素100--200mg或华法令4--6mg。每天检查凝血酶元时间及活动度,待稳定后每周测一次,以调整口服药量,要求静脉凝血时间维持在20--30分钟,凝血酶元活动度在15--25%。以后维持量为新双香豆素150--225mg,双香豆素25--75mg或华法令2--4mg。治疗期间应注意防治出血并发症。停药应逐渐减量,以免发生“回跳作用”。由于此治疗难以控制药量,且出血并发症多,目前我国较少采用。

(4)钙拮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钙离子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具有防止脑动脉痉挛、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和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一般多选用西比灵5--10mg,每日一次。

(5)其它如体外反博、紫外线光量子疗法和血液稀释方法,以及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中药也可选用。

2.外科手术治疗

经血管造影证实有颈部大动脉有明显狭窄或闭塞病变,药物疗效差,病人一般情况允许,且有条件者可考虑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支架放置术或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对消除微栓塞、改善脑血流量和建立侧支循环均有一定疗效。由于并非根治方法,且手术指征及效果尚未肯定,国内尚较少采用。

3.中医治疗

传统医学认为,人的生命由气、血构成。经络是全身体各部位的通路。“气伤则痛,血伤则肿”,所以在临床上,中医非常重视通过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而治病。中医理论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