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课程实施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第1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关键词:通识性培训;课堂用语;实践策略;困惑

春去秋来,新课程已伴我走过了漫漫长路。

每天都在实践,每天都在错误,每天都在觉醒,每天都在回忆,每天都在成长……

实验伊始,通识性培训,教材分析,思想洗礼,心灵净化;啃读教学用书,学习教育理论,实施实践过程。课堂用语更多的是: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划一划、圈一圈、比一比、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写出哪些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排队吗?怎样派车合理?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帮助他吗?你准备怎么办?“你”的自主,“你”的创造,“你”学得多么主动、活泼生动啊,“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一天天成长,“你”已经上三年级了;老师为“你”建立了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袋,并考查“你”的口语,这是课改的启迪和智慧。

一、实践过程中的策略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师是学习的媒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找准自己的角色,教材的落实在于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找准学习的兴趣点是重中之重。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的策略是:

第一,“课前导学”以教材为主(因为现在的教材力图体现为学生的学材),教材在学生的手里是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教材的图画情景讲出来、摆出来、做出来(当然要争取家长的支持),课前收起来,反馈接收一些信息,起到局部的“导学”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用老师教,你能行。)。

第二,课中导学以教材为辅,以学校及学生实际为主,捕捉生活现实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课标明确提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由于课程要兼顾农村及城市,而农村客观存在的硬件跟不上,教材图画情景的动态难以实现,所以,选择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是对老师的挑战,且现实情景比图画情景更能激起求知欲,课中质量的提高与活动设计密切相关。

二、实验中的困惑

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经过多次的对话、交流,发现实验中也有一些困惑。

第一,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差异。观念的改变与实践的反差较大,教师“应试”“灌输”的比例仍大,有些班级中午留学生,下午6点才放学,这是因为担忧评估而造成的,而这些班的考试成绩也相对较好,教师也能顺利评优,但这样做学生会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

第二,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间的差异。在“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得以贯彻落实,但部分家庭教育成了负数”,如:礼貌用语、家长不会用、宽厚待人、家长做不到(这只是局部问题),所以,课改从娃娃抓起,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教师、学生的过程评估的机制。

第三,重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与学生个体实践间的差异。

教材提倡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但实践过程中,学生却不易接受或接受较难,他们只选择自己的方法完成,而教师选择最优化方法,是不是又在“灌输”?而且引导使用最优方法后,部分学生仍用自己的方法,特别要求表达解题过程时,学生困难相当大,这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发生了冲突,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四,问题意识的建立与强化。一册教材的应用题是图画情景,数量小,与生活较接近,学生较熟悉,他们口述结果时充满自信,但让他们提出问题时眼里却充满困惑(我都知道结果了,你却老让我提问题,这是什么意思),笔者认为问题意识的建立还是需要强化训练,特别是二册以后,仍以应用题出现较妥当。

第五,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大班额授课制的差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需在指定条件下进行。

第2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新课程实施 困境 策略

音乐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音乐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在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境,诸如音乐教师不乐意教,音乐教师不知道教,学生不愿意学生,学校其他学科教师不重视,学生家长漠视等现实而具体的问题。面对如此问题,学校、音乐教师、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积极寻求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推动音乐新课程实施。

一、初中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困境

1.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的热情不断遭遇来自社会和学校压力的冲击,许多教师没有信心去进行音乐教学。因此,音乐教师把音乐课程的教学当作“任务”来完成,认为音乐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是多余的,音乐教师缺乏自信心和学科自尊,似乎音乐教师比其他主课教师矮一截,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2. 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课程

对音乐新课程来说,学生是不太愿意学的。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主课的学习,即使是音乐课,他们仍然我行我素,任凭教师如何讲在音乐课堂上不要做与本课堂无关的事情,但有些学生在睡觉,有些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所以一节音乐课当中,半数以上学生是没有去上音乐课的,更不要奢谈积极参与了。

3.学生家长漠视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家长对于音乐新课程不但不支持,而且还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当前,还有许多学生家长认为,音乐学习再好,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不行也没有用,所以在这些家长眼里是没有音乐课程的学习的,他们认为只有所谓的主课学习,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上的。因此,音乐新课程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支持。

二、初中音乐新课程实施策略探讨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的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和音乐传统,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

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二)改进音乐课程评价

1.音乐课程评价目标多维化。音乐课程评价目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2.音乐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音乐课程评价主体需要实现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三)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1.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

2.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欣赏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

3.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不同于生活共同体,它的形成“超越了课堂同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原理相通的共同体”,同时它由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同一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转变家长观念

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让家长认识到:音乐新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其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更需要让家长明白,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引下,学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音乐智力是其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只是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非智力因素同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音乐课程在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需要重视音乐新课程的价值,而不是采取漠视的态度。

(五)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1.增强音乐教师的知识涵养。音乐教师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没有标准的音乐专业技巧和音乐专业知识,很难胜任的,音乐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器乐演奏技巧等。

2.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既有教学的能力,也要有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中学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只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就能得到丰富的经验,并使其上升为理论。

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其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审美体验价值,而且还有创造性发展价值和交往价值。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新的音乐教学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推进音乐新课程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在课程评价方面,国内外已有较为权威的界定。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课程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认为,课程评价过程在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张华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进行描述的过程[2]。国内专家也对校本课程评价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江苏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孟宪平认为,校本课程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综上所述,校本课程评价是指由学校自主进行的旨在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发展性评价,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具有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将直接体现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以学校为主体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自我评价

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理所当然是课程评价的主体,有责任制定配套的评价方案,组织实施评价。以学校为评价主体,使评价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评价完后可直接诊断、改进课程,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针对性。评价主体除了学校的管理者之外,还应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有关人员、家长等的参与,形成一个由与校本课程有关的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主体网络。他们均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相关人员,对此有较深的了解和体会,具有较大的发言权。通过各相关人员的集思广益,可从各种角度完善校本课程。

2.以促进校本课程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区别于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更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校本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尊严和感受,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发展性评价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将评价结果恰当地、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从而对自身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完善自身的不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师评价上,可以使教师看到课程自身的缺陷,激发教师继续改进和完善的欲望,从而使教师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得到拓宽,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在校本课程自身的评价上,强调以改进为本,建立促进校本课程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

3.贯穿于课程开发始终的全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环境与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各个开发阶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修订。具体来说,校本课程评价应包括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两部分。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对学校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评价。校本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是指校本课程实施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影响。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终结,而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步骤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进行理性决策的过程。

4.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课程中身心的发展,更注重教师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中专业素质的提升。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不能以划一的标准去评价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个体,要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进行评价。另外,校本课程的实施除了本校的教职员工外,还可以是校外的专业人员和社区有关人员等。因此,校本课程评价不可能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必然会因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 校本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1.多方参与,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要改变过去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实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多样化。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信息流动的过程,在多元主体的多方面参与下,实现信息的有效流动。教师和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课程评价专家则是掌握校本课程评价理论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可以为学校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学生家长、社区代表也要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的教育需求与期望可以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各相关人员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动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2.以人为本,制定一体化的评价标准

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坚持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以人为本,旨在发展的一体化原则。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一体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从纵向上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必须首先进行相应的背景性评价。在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必须进行同步的质量监督性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所进行的判断。从横向上看,课程开发的每个阶段又要制定多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中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知识与技能、中间层――过程与方法、最高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分为知识、方法、情感三个层面。因此,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评价,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努力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层次化和一体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显著差异,评价的标准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应拘泥于单一尺度,力求构建一体化的评价标准。

3.灵活多变,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校本课程评价涵盖的内容颇为丰富。从纵向上看,主要是指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各个阶段的评价。从横向上来说,包括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学业成就评定。正是由于校本课程评价内容的广泛化、多元化,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进行背景评价时可以采用系统分析、调查、访谈、座谈、诊断性测验、文献法等方法。在进行过程评价时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故事评价、个案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在进行成果评价的具体操作时,可以借鉴档案袋评价、实作评价、测验法、问卷法、观察与访谈、360度评价法等方法。

4.积极对待,认同多样化的评价结果

校本课程的评价以改善校本课程质量为目的,是一种重视课程开发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必然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并且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而且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性格、倾向、兴趣、需要及家庭环境,评价的结果也必然会多样化。但是,这种多元性的结果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理应接受评价结果的多样化。只有积极对待不同的结果,才能使校本课程体现其本质内涵,即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而设计的理念,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只有积极对待评价的结果,才能为学生与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全面而详尽的信息。

参考文献

第4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一、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实践价值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三点实践价值。

—是精准导航课程目标。在编制《学科课程纲要》以前,作为任课教师,对于学科的学段、年级、学期、单元教学的联系性、系统性思考不是很多,对于学科思想的理性思考也很欠缺。教学凭的只是教材、参考书和已有的教学经验,常常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在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中,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视野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开始审视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施与评价,力图在教学中体现“标准一目标一教学一评价”的一致性,使教学由经验型转变为专业型,由非理性转变为理性。在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时,教师深谙每个单元或模块教学内容的目的性,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指向性,教材编写的连贯性,知识点缀连的科学性等,这些都使得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而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的体现是日常教学的课时目标与阶段性的单元目标乃至学期目标和学段目标勾连的关键。同时,能够让教师提纲挈领地梳理所教授的知识要点,领悟其背后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二是设定、实施课程内容。《学科课程纲要》把教学任务细化到每一个课时,犹如军事作战时模拟的沙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达到让学生“一课一得”,学生在教师精心构建的完整且规范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扎实走好每一步,课课收获,走向深刻。当然,在编制纲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精确把握要点考点,同时兼顾到不同学科的人文关怀,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大胆取舍的详略安排,更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情、学情,对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输出渠道进行深入思考、用心选择、有益改良,用尽可能适合又不失新颖的实施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做到切实地执行,让教学成为“缺少遗憾的艺术”。

三是积极跟进课程评价。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课程纲要始终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纽带。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如何判断“教”得适切,“学”得有效?课程评价的存在,就摒弃了过去仅仅基于经验或教材来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行为,而是通过设定科学的评价方案或跟踪监测手段,不断获得与学习目标的紧密联系。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学业上是否进步的“证据”,让教师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矫正,有效避免学科教学中的随意性,保证教学的合理性,使教学任务达到最大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学生在细致全面地认知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同时,以课程评价为标尺,不断地调整自己,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增加了自觉性和针对性。就这样,教师和学生在不经意间通过课程评价产生默契,心心相印,它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要点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充实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与升华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从茫然无从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更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高质量的《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实施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安排更合理;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使资源整合更到位;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使学习更有效;可以很好地回答: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有鉴于编制课程纲要的实践价值,各地日渐重视和采用了这一教学设计,而在具体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既要考虑国家意志,又要考虑学生需要。学校课程是一个渗透国家意志与学校办学思想理念,服务于人的终身成长的整体性结构系统。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它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都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应的学校、教师在实施课程、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时候,既要充分考虑到体现国家的意志,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最便捷的桥梁。作为具体的课程纲要编写和实施者,对课程纲要的参悟、理解程度,是保证国家意志得以忠实贯彻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

二是要做到基于学生实际,基于课标和教材。课程纲要的编制要做到两个基于:一要基于课程实施的对象——学生的实际;二要基于课程实施的标准和媒介——课标和教材。课程标准是根本,课程纲要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形成的。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是编制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纲要就是学程纲要,要让学生体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目标;根据学期的总课时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课时分配和课时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合理设置和使用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学习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教学评价时,应按学生的程度、学习的内容有统一和分层次的要求与测评方式。

三是要科学使用,要能贯穿整个学期,要能指导教与学。《学科课程纲要》是对学期教学的整体规划,是对学期教学实施的精彩预设。每学期开学前,每位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纲要,因为每个学校课程纲要的编写不仅是个人魅力在集体智慧中的熠熠闪光,而且是集体的心血凝结,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育思想、教学智慧交流碰撞的和谐统一。同时,在开学的第一课上,教师更应该与学生一起分享课程纲要。这种教学安排不仅能规范教师的教,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可以让学生明确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只有这样的“热身”和准备,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才能得到优化。但对于课程纲要的使用绝不能仅局限于开学第一节课,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指导教学、引领教学的实施层面。要将课程纲要贯穿在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中,使其始终“立”在课堂,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帮助教师始终系统地思考、审视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科学设计每一节课(目标要切合学情;实施要有多样性、可行性;评价要具体化,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理解每一节课的意义,始终兼顾“森林和树木”,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明确学习任务,知道如何利用学习资源,知道采用何种学习方式,知道如何借助评价手段改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要学”、“会学”和“学好”。如果师生只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与课程纲要略有接触,随后就不再关注,就很难让他们人脑人心,编制课程纲要也就会流于形式,教师会把它仅仅当作一项任务、一个程序,无法产生高效。另外,在开学的家长会上,也可以和家长分享学期学科课程纲要,利于家校合作,助推学生发展。

第5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本文中,教学策略的现代模式和传统模式都应用于软件技术(高职)专业计算机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的单元教学评估中。此外,将现代和传统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包括各自的限制或优化),作者将之称为混合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课教师应自问:组织课堂,开展教学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方式是什么?本次实验的最终结果,即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成绩进步程度将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个标准。进一步来说,为了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具体的教学单元,究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还是采取现代教学模式?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就此进行了实验。本文中实验的学生来自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软件技术(高职)专业二年级的三个班级。本文中涉及学生成绩,没有特作说明的,都是指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1 实验说明

2015年3月至6月,该实验研究以软件2013级甲班35人、乙班32人、丙班33人为样本。这三个班级的整体学生水平(包括智力水平、基础成绩等)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所谓的优班或差班之说。公共基础课程的周课时为4(共计约3小时)。本次实验的教学单元包括:线性表、树与二叉树、查找与排序。在甲、乙、丙三个班级,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和混合教学模式都被轮流实施。每一次教学单元结束都要对三个班级进行教学评估测试。在此,作者将该研究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实验前阶段(Pre-experimental stage):该阶段主要是确定好每个教学单元实施后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可称作准备阶段。

“线性表”单元在甲班执行传统模式,乙班执行现代模式,丙班执行混合模式。“树与二叉树”单元在甲班执行现代模式,乙班执行混合模式,丙班执行传统模式。“查找与排序”单元在甲班执行混合模式,乙班执行传统模式,丙班执行现代模式。见表1。这样设计使得每种教学模式都在三个班级里执行过,便于比较三种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成效。为了比较和研究教学模式对于班级的影响,该阶段下,作者对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这些尚未教学的单元的内容和能力测试。本文中将教学实施前进行的这次测试统称为初始测试。

表1 三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班级和教学单元的对应关系

[教学单元\&班级\&教学模式\&线性表\&甲\&传统\&乙\&现代\&丙\&混合\&树与二叉树\&甲\&现代\&乙\&混合\&丙\&传统\&查找与排序\&甲\&混合\&乙\&传统\&丙\&现代\&]

实验阶段(Experimental stage):该阶段下,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真实发生。因此,该阶段也可称为教学阶段。按照事先设定的每个班级每个教学单元下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学生都要接受教学评估测试,最终形成各班的测试成绩数据库。

实验后阶段(Post-experimental stage):该阶段主要分析学生测试成绩,也可称为分析阶段。通过比较三个教学单元在三个班级的成绩,结合教学模式的选择,得出相关结论。

2 实验目标

2.1 总体目标

1)确定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意义、教学实效,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

2)实现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模型,通过比较这些模式下的教学测试成绩,确定三种模式的实效。

3)通过累积性测试成绩,确定教学模式的实效,量化和比较学生们的表现。

2.2具体目标

1)重点观察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二年级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成效。

2)通过教学实践,详尽说明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教学项目的模型。

3)比较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单元下的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学生成绩。

4)根据教学评估测试成绩的分析与观察,包括学生的典型错误,确定补救措施。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 研究假说

1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传播知识的状况下,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估过程,学生的表现会更好。

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融入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的主动性。

为了实现预设目标和上述假说,作者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观察法(观察学生行为)、对话、问题意识、记录学生学习进步的测试法、个人评论和讨论组等。在甲、乙、丙三个班级的三个单元的教学实践中,作者采用了传统、现代和混合的教学模式。

4 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前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于三个班级学生的初始测试。初始测试建立在学生们先前基础之上,测试内容是即将要进行教学的三个单元的内容。初始测试的成绩见表2。该表可以反映出三个班级的平均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在实验前,三个班级的整体学生情况相差无几。

在实验阶段,学生们先后学习了三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收获了新的学习习惯和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的认知,以及学习策略上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三种教学模式都选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1)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教学策略包括:系统介绍、知识点讲解、问答式对话、练习、引导观察等。这些教学策略的应用着重于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用心讲解,学生努力听讲。

(2)教师提出正确观点和概念,学生努力接受。

(3)对于作业或学习疑问,学生们经常复制或直接采纳教师传播的知识。

2) 对于现代教学模式,主要教学策略包括:探索学习法、启发式对话、问题意识、案例研究、对比法、韦恩图、期待引导与概念图等。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师起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解释概念、过程和术语,引导学生团队协作,经常提问,表达或支持某种观点,并尽力完成任务。

3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系统介绍、练习、探索学习法、启发式对话、问题意识和韦恩图等。在课堂上采用这些策略时,学生经常会直接采纳教师教学中提供的信息。此外,学生们也会联合他人解决问题,继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力、知识和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的认知。

实验后阶段主要是对于三个班级评估测试结果的数据应用。教学评估测试的题目类型主要包括:配对连线、填空、单项选择、思考题和结构化论述等。三个班级的成绩情况可参考表3~表5和图1~图3。

为了分析三个教学单元的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变化,作者进行了同一个班级的三个教学单元的成绩比较。同一个班级的三个教学单元的成绩情况可参考表6~表8和图4~图6。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现代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各个班级的教学评估测试成绩都明显更好。为了进一步分析,作者设计了一个三维比较图,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三个班级在各个单元测试的成绩情况。见图7。

5 结论

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评估测试结果,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要点。

1 )实验前测试中,三个班级进行了皆未教学的初始测试,平均分极其接近,说明这三个班级在实验前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能力都旗鼓相当。

2) 在实验的教学单元评估测试中,三个班级的平均分数高于各自的初始测试分数,而且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有所差异。

(1)甲班的初始测试平均分为62.7,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平均分升为64.5,在紧接着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混合的教学模式中,平均分为71.5,在以互动教学为主的现代模式中的平均分为79.5。这说明对于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非足够有效。对于知识点,学生有一般概念,但还不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乙班的初始测试平均分为64.0,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平均分升为72.5,在混合模式中,平均分为81.5,在现代模式中平均分为85.5。这说明现代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学生们被鼓励探索他们需要的信息,通过分析和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解决了实际问题。

(3)丙班的初始测试平均分为65.5,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平均分为68.0,在混合模式中平均分为74.0,在现代模式中平均分为86.5。这结果更说明现代交互式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而两者的结合也可能取得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成绩。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研究之初设定的假说。从最终结果可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较多的模式下,取得的成绩和表现明显高于以一味介绍或解释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当传统模式下给予教师一个主动的角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表现也会明显提高。

第6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一、《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特点

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是我院的主干专业,《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在东北地区主要研究制热方向。一方面,它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如《锅炉原理》、《热工仪表与自动控制》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热工分析与热工计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测试技能等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该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是学生公认的较难的课程。尤其对于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高职层次)教学来讲,由于学生高等数学基础薄弱,很多学不好本课程的学生,主要问题是出现在数学基础上。加上学时(56学时)有限,让初次接触该课的学生难以入门,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如何使《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里做初步研究。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本课程主要是研究热功转换及热传递规律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在热能工程问题上的应用。针对本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和线图多、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这些特点,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努力做到:①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精简公式推导,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实质,不必过分强调公式如何推导。②强化实际工程应用,将大量实际热力工程知识引入教学,列举大量工程实例,使学生能用热工知识分析和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突出热工知识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运用图表分析,紧密联系实际。图表分析是热工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无论是工程热力学中的过程、循环、热量与功量分析,还是传热学中的换热分析计算,都以图表分析为基本工具。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现场教学法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了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①头脑风暴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的讲解,应多引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工程应用的实例。教师引出问题,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最后老师总结,选取最佳方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圆筒壁导热章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保温饭盒具有保温性能,并设计几种提高保温性能的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再引申到工程实际-供热管道保温问题上来。②案例分析法。在《热工技术与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握理论教学联系实际案例的教学思想,突出热工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热力过程与循环时,联系到热力设备是如何制热的。讲解水蒸气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对应关系时,联系到锅炉热力设备额定工作压力与温度的调解关系。在讲到传热学稳态导热部分时,提出冬天怎样穿衣服会更温暖等问题。学生往往会反应热烈,感到热工学就在自己身边,热工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从而消除了畏惧心理,提高了学习兴趣。然后再从身边的问题引申到工程实例,比如锅炉等动力设备的工作原理、热工计量测试仪器仪表的设计开发等,由浅入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提高的了学习效果。③现场教学法。利用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等途径,组织学生现场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我们学院地处哈尔滨,冬天特别寒冷。学院有自己的供暖锅炉房,夏天正值锅炉维修期间,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锅炉房现场讲解锅炉炉墙的组成结构。冬天是锅炉运行的季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现场体会锅炉炉墙的保温效果,并可以参与锅炉的热工测试全过程。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考试改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无论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主要是通过课程考试来实现,存在评价目标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简单化的缺陷。所以,应该在评价标准方面做改进,督促学生学习。为了体现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和使用,克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弊端,使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应探讨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有助于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院是骨干高职院校,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其他院校,我院的特色和优势是更加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应用开发、研究、科学咨询和技术转换能力的训练。因此《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作为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更加注重行业化的专业方向、应用化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达到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课程设置上条理清晰,内容关联性强;充分发挥教师备课的创造性,有效避免照本宣科;更能适应行业就业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敏.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徐红梅 .高职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M].中国西部科技,2006,(16).

[3]李广华.关于热工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建议[J].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7.

[4]黄凯旋.刘建华.热工课程教与学改革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01,(9:73.

[5]宋雪静.浅谈高职高专热工基础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7):784.

第7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一、加强学习,积淀智慧底蕴

教育专家指出: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重要通道。所以,体育教师除了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研读体育专业著作外,还必须在哲学、教育心理学、文学、艺术、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要不负众望,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就必须读一些“垫底”的书(摘自教育家朱永新语)。通过系列学习,可以让我们体育教师掌握最新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使自己始终保持满满的“一缸富有生命力的活水”。也只有这样,我们在室内体育课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的智慧与自己的智慧激情碰撞,释放出室内体育课的精彩。

二、整合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虽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课程,但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与信息技术整合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效。室内体育课教学,我们一般以体育常识、卫生保健、安全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若是光凭一张嘴来讲解,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打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兴趣、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有违体育新课标教书育人、强身健体的初衷。我在教授足球的带球突破过人这一技巧时,把学生带进了教室,整合信息技术,实行室内体育课教学。课前,我把学生喜欢的世界球星马拉多纳、贝利、梅西带球过人的精彩片段进行了剪接,制成了教学课件,给学生慢动作展示球星带球过人非凡技术,并附上详细的技术要领讲解,在让学生领略世界级球星风采的同时,轻松领悟带球过人的动作要领;图文并茂的知识讲解,让学生们学习兴趣大增,他们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就地取材,丰富教学内容

新《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因此,室内体育课教学时,我们应打破时空的限制,充分挖掘、利用起教室内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桌、板凳等进行室内体育课教学,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此外,我们还可以将桌凳进行合理摆放,变成简易的双杆、山羊,让学生原地支撑、模拟练习;将桌凳混合摆放,拼成简易的“海绵垫”,让学生进行仰卧起坐、俯卧撑的练习;也可将桌凳摆放成“迷宫”“单边桥”,让学生模拟闯迷宫、过单边桥,训练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游戏时,我们应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避免不安全状况的出现,让学生在室内体育课中既得到身体的锻炼,又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练体、育人的双重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四、即时评价,达到教学目的

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引自小学体育新课标)。结合室内体育课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室内体育课评价时,采用即时评价更为适宜。评价时,我们要以人为本,以积极评价为主,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收获自尊、自信,满足自我需要。如在室内体育课对学生的仰卧起坐、俯卧撑进行评价时,则可适当降低评价标准,不看重数量,只注重动作质量;“不错”“好极了”“很好”“继续努力”……应成为即时评价的常用语。而对游戏项目等进行评价时,则着重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态度、规则遵守等进行即时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受到激情鼓舞,激励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崭新的竞技面貌参与到室内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第8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关键词: 电子焊接 实训教学 创新教育策略

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是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电子焊接部分作为维修电工三个项目之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电工电子实训的基础。维修电工的电子焊接部分一共有两套试题:一套是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的焊接与调试;另一套是基本放大电路安装与调试。两套试题中焊接都占很大的比例。电子焊接的重点是焊接和调试。

我们现在上课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把电子焊接作为其中一个项目,然后将电子焊接分为三个部分:焊接训练、检测与焊接和通电调试。一般来说我们直接教授焊接技巧,然后焊接训练,之后讲解检测方法,最后焊线路板通电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焊接训练枯燥,学生无法坚持太久。一般刚接触焊接的学生在一开始会很有新鲜感,希望老师少讲一些,直接开始练习。但是开始训练以后,学生就会认为一直重复着一个动作很枯燥乏味,就会没有耐心,直接放弃。但是焊接训练本来就是基础重复的动作,不反复练习的焊点根本达不到标准。

第二,检测方法采用理论教学,从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等。两三节课的时间讲解那么多元器件的检测,导致学生很容易混淆。也许开始边讲边测的时候是清楚的,但那只是短时记忆,过一个星期后再练习就会发现,学生又不会了。但是焊接的训练一般只有两套板子,每次都教一遍检测也不实际,但是这样教过就忘显然不行。

第三,调试步骤多,学生记不住。电子线路部分的调试比较复杂,因最后要计算电压和电流的调整率,所以要接负载,串万用表。测电流和测电压的量程也不一样,所以万用表的表笔也要进行插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万用表的使用要熟练。对于各电压、电流的测量要正确,否则调试的值会有明显的错误。

从焊接的训练到最后的调试,按照以往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

一、改进方法

改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焊接训练对于电子焊接部分来说是第一节课,我认为必须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具有创意,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

举个例子,学生不喜欢重复的动作,焊接时他们没有耐心。我们可以换个方式,发一块比较大的通用板,然后发一些练习的电阻,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焊接成各种造型。当然,必须注意焊点的美观。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有的将电阻焊接成了“龙”字;有的焊成了飞机的造型;有的焊成了兔子的图案,等等,千奇百怪,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一举多得。

二、语言活泼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机电专业的各种专业教材的内容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但定律、法则、原理内容冗长,不方便记忆和理解,难以让学生接受和喜欢。其次,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够理想,总体素质每年都在下降,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也没有主动性,能力不理想,照搬照抄,不思考不创新。最后,专业教师喜欢按步骤或者按条理,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贫乏没有起伏,根本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在不影响专业理论准确度的前提下,非常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表达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练习与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网络便捷,更是出现很多新潮的词语和句子,比如辞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有改编版解聘的“世界那么大,我想让你去看看”。学生正是赶潮流的时候,我们可以以流行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幽默的表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个例子:在教学中通俗语言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否则上课时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涟漪,专业课尤为重要,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专业理论事例,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关理论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和喜好。一件事情只有喜欢,才会愿意做。所以并不是要让学生“学”,而是要让学生“乐意学”,但乐学的核心还是学。我们要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怎么学上,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卢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实训强调的是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实际演练中,并且在实训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专业技能,进一步将理论和实际串联起来。

比如在讲到二极管的测量时,有一个重要的特性: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即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加反向电压时,二极管截止。实训时可以用万用表证明,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电路。又比如在讲直流稳压电源时,我们可以以电子产品导入。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充电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找一些坏的或者不用的充电器,拆开研究。这样让学生自己摸索着逐渐掌握一些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而学生有成就感并且自己寻找和拆卸的过程是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过程。

这种让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学生技能的教学。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

在稳压电源的调试时,教师讲解调试步骤是苍白无力的,有时还会忘记一些细节,学生第一次实训,没有参照物,无法想象。讲解完你会发现很多学生仍旧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弥补不足。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微课,将调试的步骤录下来,配上解说,在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如果有部分学生掌握较差就可以将视频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多看看。这样弥补了实训课的另一个不足:出了实验室没法继续。现在,出了实验室学生一样可以学习。当然,我们也可以建立课程网站,放些相关内容和视频,等等,让学生自主学习。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维修电工的实训主要训练学生的技能,模拟工厂生产,树立学生安全与文明生产的意识。我们操作的过程均是按照国家、部委、行业等权威机构颁发的电工作业操作安全规程,根据这些规程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安全操作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先预习、后学习,在上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找出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预习成果检查并且给出评分。凡是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就不需要再次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做好理论讲解的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学生如果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易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对笔记做出要求:间接明了,书上有的记页码,不是重点的记关键词,重点问题画横线,难点问题画重号,以便课后集中注意力解决。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心理学中有一条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及时、尽快复习,是防止遗忘、加深记忆的关键。

总之,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能顺利通过电子焊接这个项目的考核,更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尹晓荧.谈电子电工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2]刘利群.职业技术院校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第9篇:德育课程实施策略范文

关键词:儿童视角;教师课程能力;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70-03

钟启泉教授指出:“新课程的课程发展观,可以用‘儿童本位’来概括。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儿童。”“对儿童和儿童学习的研究是教育学中最根本、也是无法回避的内容。”[1]成尚荣认为:“对儿童的认识,对儿童的发现,引领儿童的发展,真是我们的第一专业。研究儿童,它就是为了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引领儿童的发展。我坚定地认为,儿童研究,应该是我们的第一专业。”[2]

课程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有效课堂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应以教师研究儿童为基础,以儿童学习的觉醒为保证,以儿童的自主学习为标志。”[3]关于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往课程开发把教师排除在课程之外,教师所有的课程活动都只体现在“课程实施”的阶段。也就是说,教师只需要考虑“如何教”,至于“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样一些课程设计、评价等问题是课程专家的事,教师无需关心,也无权干涉。[4]

2011年,我校着力“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我们把“研究儿童”作为课程实施的起点,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高度关注具体的教育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领域各种有意义的背景,转换研究视角,变革教学方式,积极引导教师自主建构课程能力。

一、基于儿童学情,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具有超前性和计划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程文本、学生情况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并能在自身及教师共同体经验的指导下对三者进行统筹分析,通过合理的取舍和最优化的安排,帮助学生在系统设计的情境下不断超越自我;另一方面,计划只是一种理想,并未能考虑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变化,所以课程设计的弹性限度不容易把握。[5]关于“儿童研究”视角下的课程设计,我们的落脚点在儿童,是基于学情展开教学。其首要任务是研究教学的起点,把备课的重心从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转向备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旨趣成为备课的第一步。我们采取了“学情前测”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测试。主要方法有三种:习题检测、调查访谈、日常观察。通过这些方法,获得学生学情的具体数据,然后针对数据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诚实与信任》第二课时所编制的学情前测题:

这份前测题总共有五道题目,前四道是客观题,答案固定,主要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四题虽然也是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第五题是开放题,出题意图是检测学生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关注。根据学生的习题反馈,整理成下面两张表:

根据以上前测数据,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不必在文章内容理解上多花时间,而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的拟定以及对话的表达形式。

有了精确的数据分析,可以使课程设计指向儿童所需,指向儿童旨趣,从而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二、基于儿童学习,进行课程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的评价,它主要体现在对学校课程本身的价值判断及其运行状况的评判、对学生学业表现与成绩的评定以及对教师课程实施行为的反思与评析等方面。[6]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评价,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进行镜像研究。

镜像研究是教师自我观察的一种方式,需要通过录像来辅助完成。教师可以邀请电教组专人拍摄教学过程,也可在专门的录播教室实现自助式的课堂教学信息的采集。通过回放教学视频、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进行研究,反思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镜像研究的时候关注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教学细节和问题环节,要求站在儿童学习的立场反省三个问题:1.儿童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保障;2.儿童的自主活动时间有没有得到保障;3.儿童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这节课有没有得到发展。这些问题虽然是粗线条的,但是可以帮助教师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的学习服务,为儿童的发展考虑,为儿童的成长谋划。

通过自评和互评等不同方式让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反思、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课程开发、实施能够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7]

三、基于儿童行为,进行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