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茶文化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文化的目的

第1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同步观察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和2的实验内容。两个实验采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将两个实验合并操作同步观察,两种装片,一目了然。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一、实验材料的处理

1.洋葱幼根的培养

剥去老皮,稍去老根,置于玻璃槽内,注水以浸没根基部为宜。25℃左右下约4~5天根基部即长出大量2~3 cm长的幼根,提供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

2.低温处理

在实验前1天,待幼根长出2~3 cm左右时,将实验所需材料移入4 ℃冰箱中,继续诱导培养24~36 h。

3.苯酚品红的改良

母液A:取3 g碱性品红,溶解在100 mL的70%乙醇中。母液B:取母液A 10 mL,加入90 mL的5%苯酚溶液。取B液45 mL,加入6 mL冰醋酸和6 mL的37%甲醛,此为苯酚品红染色液。改良苯酚品红:取10 mL苯酚品红染液,加入90 mL的45%冰醋酸和1.8 g山梨醇即可。

二、方法步骤

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采用“统一时间”“同步操作”的原则;

2.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间组进行,按表操作,上课时,在第一时间剪取根尖解离;

3.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实验设计方面的探究;

4.采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两组间对比观察。

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按照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设计,经过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检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展示了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显微观察效果的确很好。

参考文献:

[1]郭丽红,王淑静.提高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效果综合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3-14.

第2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慢游;茶文化;旅游产品;建议

慢游是以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慢旅行、游览速度,停留更长时间以获得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1]。慢游独有的节奏慢、体验深度化等特性与茶文化旅游特征有着众多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讨慢游这样一种新思路,将有助于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的旅游体验项目。

1茶文化旅游与慢游理念的联系性

1.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1.1.1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作、营销、品饮全过程。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饮有关的茶艺与茶道[2]。

1.1.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的界定当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姚国坤认为:“茶文化旅游属于休闲文化,也是一种茶文化活动”[3]。马海云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分支,它将茶文化相关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和深度开发,使旅游者得到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一种文化旅行”[4]。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以茶文化为资源载体,充分利用传统茶文化及其相关资源,借助现代旅游开发的理念,为旅游者提供茶区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茶俗观赏、购物等围绕茶文化要素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1.2慢游的内涵

慢游,首先是从国外出现并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国内对此种旅游方式主要侧重于现象的描述,比如通过对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发现,有关慢游的文献大部分都停留在“快旅慢游”的口号表述上,对于慢游深层次的研究较为匮乏。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有关慢游的文献,本文认为慢游是指通过低碳交通的方式出行,在游览过程中追求慢节奏体验和观赏方式,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加深旅游体验,获得更多旅游乐趣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1.3两者之间的联系茶文化与慢游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

一是节奏方面的联系性。从茶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体验茶文化的方式较多,但体验茶文化不是一种快餐文化的方式,而是需要心神怡静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生态茶园观光,还是茶艺观赏,亦或是茶道养生等都需要游客节奏舒缓、平心静气,而这些正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的特点之一。这与慢游的慢节奏旅游形式有着明显的契合点。二是参与体验性方面的联系。慢游要求加深旅游体验,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这与茶文化旅游活动当前的开展形式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联系。慢游的出游方式要求低碳出行,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地区开展旅游活动也追求环保意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对于产茶区的生态环境就有较严格的要求,也就是注重原有茶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旅游开发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对于文化内涵的诉求联系。慢游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而茶文化旅游的载体正是基于茶文化内涵,旅游者在茶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茶文化来展开,其文化诉求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比较符合慢游的特征。由此可见,慢游和茶文化旅游是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慢游的旅游形式将茶文化贯穿其中,进而加深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体验,提升旅游品牌的口碑。

2开展茶文化慢游的相关要求

在开展茶文化慢游这种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旅游产品开发应重视节奏慢的要求

慢游的基本特征在于节奏舒缓的游览方式,可以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茶文化旅游要开展慢游形式,就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体验节奏,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而是通过环保的“慢”交通工具、线路节点的精心设计、游览内容的丰富多样等方面来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2.2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而慢游要求旅游者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重视低碳减排。所以,慢游从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要求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或降低旅游碳足迹,在游览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或减少对游览区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按照慢游理念对交通工具采取低碳化标准,比如:景区观光车以电动车为主,或者开展骑行游览,以及步行游览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以畜力为交通工具的形式,禁止或减少机动车进入景区,从而降低旅游碳排放。除此之外,在旅游过程中也注重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力度。另外,不只是关注生态环境,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为了使游客更真切的体验茶文化,还必须对原有的茶文化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保证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2.3深度体验性的要求

深度体验是慢游的核心理念。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受心理内驱力的影响,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都有追求更高品质的心理期望。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要营造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的条件,让旅游者能够全心感受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多设计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比如采茶节、采茶歌舞、茶艺修学、茶道养生等旅游内容,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心理与情感过程,达到与茶文化产生共鸣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游客有可能获得深度旅游体验,满足其慢游中了解和融汇地域文化的体验诉求。

2.4多元包容性的要求

慢游是旅游者在追求形式个性化的旅游活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带来一些观念上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但慢游的精神是追求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所以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做好多元化的处理,加强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包容性心理建设。

2.5社区参与性的要求

除了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之外,如何将地域特有的茶文化展示给旅游者,这就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相对于文化旅游而言,本地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的参与,因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展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及最具有鲜活性的文化载体。此外,社区参与不仅能提升茶文化的体验氛围,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茶区旅游扶贫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

3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的几点建议

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除了满足以上几点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3.1积极引导慢游意识

当前,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还是以观光游为主,而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的群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慢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方式,对于国内传统的旅游者而言还缺乏了解,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机遇,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激发旅游者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引导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对慢游理念的宣传,借助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型媒介诸如互联网、节庆、会展等渠道,主动出击,积极引导旅游者关注和了解茶文化慢游产品。

3.2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

现阶段我国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游客环保意识淡薄这样的顽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茶园景区的开发要求,同时也是慢游者追求的理想目的地。因此,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对旅游者的环境保护宣传,避免和减少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只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才能真正打造一个理想的景区来迎接四方来客。

3.3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鉴于我国众多茶区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等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一些较高开发价值的项目,以便带动当地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3.4打造适合慢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要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特色,创新旅游项目,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出适合慢游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

3.5倡导和实现低碳旅行的慢游理念

在交通系统方面,为了营造茶文化慢游的有利条件,需要对旅游线路展开科学设计,开发相应的慢游交通工具,减少因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慢游专线,将慢节奏和沿途风景相结合,提升旅行体验。总之,鉴于茶文化旅游与慢游形式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低碳环保、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产品。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慢游的发展是复杂的,茶文化如何正确地展示给游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君轶,唐佳,张高军.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J].思想战线,2012(06):118.

[2]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

[3]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6.

第3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4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职业素质教育;高校;实施方案

在顺应新时期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特征,近年来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始终。但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似乎职教理念传播的力度要大于实际的执行力度。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其可归因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还需要理清诸多内涵性的事物,所以目前仍在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阶段。第二,职业素质教育对于我国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仍属于新鲜事物,在模仿国外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还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形态,所以当前仍聚焦于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中。可见,要提升高校素质教育水平不仅需要从教育理念的转换上下功夫,而且还需要通过引入中国元素来夯实实践步伐。由此,将茶文化纳入到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之中,也就成为增强中国元素的应有之义。

1高校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结合笔者的教育管理体会,当前高校职业素质教育面临以下三个主要挑战:

1.1教育目的不清晰

或许不少高校管理层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但却缺乏理性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的更突出教育者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这直接关系到今后如何形成有效的校本教育模式。然而,在集体认同职业教育素质的重要性之后,不少管理者并不清楚应给予学生植入何种程度的职业素质,以及也不清楚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一来,就使得高校职业素质教育演变成为了一门课程,并以公选课的形式在全校开设。

1.2教育手段不稳定

在以前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笔者感到职业素质教育的手段较为单一,但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则显示,职业素质教育的手段略显得不太稳定。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有趣的现象,是由于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校际交流中必然会存在着“弱校”模仿“强校”,强校在探索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手段,而弱校也在模仿中不断调整已经成型的做法。所以,教育手段就显得不稳定。

1.3教育评价难实施

高校职业素质教育同样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来审视学生被教育的效果,以及对今后教育模式的调整提供素材。但现实表明,由于学生的职业素质的习得属于内隐性信息,所以通常的教育评价手段几乎无能为力。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的出现,即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在“我向思维”下,来构建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2茶文化应对挑战的功能分析

那么如何看待茶文化在应对上述挑战的功能呢?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2.1茶文化助力教育目的的形成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构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时提出了建构起他们的人文素养。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于,形成具有中国元素的人文素养,将有助于他们在职场上的人际交往,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能形成自我抗压体系。为此,茶文化助力教育目的的形成便在于通过将茶文化的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综合进行提炼,通过发挥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品茶体验,在引导和启示下完成对其人文素养的建构。关于这一点,思路是清晰的。

2.2茶文化助力教育手段的稳定

当前素质教育手段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思路的不稳定性,这从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教育者的功力心态使然。第二,教育的着力点具有不稳定性,这主要归因于还未能形成校本特色。随着将茶文化导入教育手段之中,便能在茶文化相对收敛的元素体系下,完善大学生的人文涵养和心性修养,从而就使得教育思路植根于茶文化的传递始终,最终获得稳定性。再者,突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以及建立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觉,则使教育的着力点锁定在特定的环节了。2.3茶文化助力教育评价的实施前面已经提到,由于职业素质具有内隐性的特征,所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趋于失效。通过引入茶文化,就能借助茶文化的显性元素来将学生的人文涵养和心性修养外在的表现出来。因此,这就起到了助力功能。

3引入茶文化功能的路径思考

3.1对茶文化引入结构的思考

这里已经明确了茶文化的功能定位,那就是用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涵养和心性修养。由此,应该怎样组配茶文化的显性和隐性元素来支撑起这一功能呢?从笔者所在高校的经验可以得出,若是突出显性文化元素那么对于茶具、茶道等的引入必然需要伴随对教师的培训,即使教师能够胜任这一教育环节,但现有的教育场地仍是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最终的思路应在于借助显性文化元素的启示作用,最终导向对茶文化隐性元素的解读。

3.2对茶文化引入空间的思考

显然,高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往往将其作为一门素质实践课程来开设。其中,就是对教学场所的一种考虑。但对于茶文化的知识传播和最终所要导向的结果来看,仅仅从教学层面来对待茶文化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还需要在充分挖掘大学生社团的职能来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另外,茶文化若要起到助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功能,那么茶文化必然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传播,所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开发性和环境植根性的优势,便能起到较好的传统作用。

3.3对茶文化引入程度的思考

毫无疑问,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这里需要思考茶文化的引入程度问题。具体而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不能对教师产生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往往在于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驾驭茶文化的传播,而且茶文化的传播已经超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程度。第二,茶文化的传播应建立起问题导向,这样才能防止其走偏。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起实施方案:

4.1校本要求下提炼茶文化元素

目前,在高校所进行的素质教育领域,大都未能形成校本特色。这样一来,就无法使素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能力融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即职业素质能力开发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型,从而在非智力因素的支撑下来增强专业能力这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效果。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之中,就必然要考虑到与本校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分析不同专业群学生在人文素养的短板。第二,针对短板来提炼茶文化中的各类元素。

4.2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课堂体系

我们不能排斥现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形式,只是认为需要将职业素质教育拓展到课堂以外的时空范围。为此,这里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融入机制,使得茶文化能与现行的课堂教学形式相适应。笔者建议,可以设置茶文化知识教学专题,或者在专业实训环节设置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项目,然后将茶文化教学和茶道引入到职业素质养成训练项目之中。这里需要大力挖掘实训教学对茶文化的承载能力,从而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要求。

4.3拓展学生社团对茶文化支撑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别十分丰富,尽管不同类别社团的活动主题不同,但其都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因此,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素质拓展社团,这在不少高校被称作:社会实践部。在这样的社团中,可以通过举行主题讨论、校园宣传等活动来推动“茶文化与人文素质”之间关系的传播。从而,激发大学生能从身边最常见的品茶项目中来反思自己的职业素质养成问题,以及借助茶文化的清新淡雅来梳理自身的心绪。

4.4形成引导启发式的教育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之中来,需要在启发式的教育模式下来开展工作。不难理解,大学生在现有的成长阶段上已经具备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还存有青春期所赋予的叛逆心态。因此,若是采取说教式、批评式的教育模式,这将在大多数学生心中产生腻烦情绪,从而不利于茶文化助力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见,选择引导和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5展望

今后,还需要将茶文化传播与高校的通识教育联系起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学分要求高,学生压力大,不少学生为了修学分而选择通识教育课,这就使通识教育课的效果打了折扣。问卷调查中,对于“通识教育课对提高知识素养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32%的学生回答“有效果”,34%的学生认为“不太明显”,24%的学生表示“没有效果”,还有10%的学生说“还没有上通识教育课,说不清楚”。与会专家分析称,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一是对高校管理者的绩效评价内容较单一,致使多数高校过于关注专业课程设置,却常忽视通识教育;二是大学传统院系设置、课程安排与通识教育存在一定冲突,过多的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分和学习时间,使得通识教育的开展空间被压缩;三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随意,且师资严重缺乏。由此,当前还应在师资引进和对现有师资进行人文元素培训上下工夫。

6小结

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关注高校在职业素质中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并重视茶文化在应对挑战中的功能。茶文化的应用的实施方案可围绕着:校本要求下提炼茶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课堂体系、拓展学生社团对茶文化支撑、形成引导启发式的教育模式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作者:周澜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丹,程芳.创业型经济视角下弹性学制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24):125-126.

[2]吴小明.新经济形势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2013(10):57-59.

第6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1翻译语言学理论概述

翻译是以准确通达为基础,将一种语言信息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活动。而翻译语言学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抽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体系,其以翻译实践活动为原型,将翻译所涉及的语言现象、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的方法进行系统构建,以理论的视角对其研究分析,从而促进语言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塑造。从唯物辨证注意的观点来说,翻译是在翻译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翻译语言学理论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方法论。翻译与翻译语言学理论在辩证中统一,在统一中互相融合。

1.1翻译的概念及其原则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其通过一定的语言规则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不仅包括文字翻译,而且图片以及符号也都是其所属的范围。所以,翻译的内容是较为广泛的。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埃及,其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但是翻译理论体系却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才开始建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翻译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直到新航路的开辟全球经济的融合,翻译才被视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行为。另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行为,其通常以“信”、“雅”、“达”为主要标准。“信”是指翻译必须遵从其原有意思,保证原文的真实度,完整而准确的将原文信息表达出来,不得曲解原作者的意思。而“雅”是指翻译活动中应当以雅俗共赏的文字将原文进行翻译,注意翻译的遣词造句。“达”则是指翻译的通畅性,译文的语句表达流畅,没有逻辑错误。

1.2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体系构建

卡特福德把翻译依此分为音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个等级,然后又结合翻译的性质将其分为逐字译、直译与意译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即原文与译文完全或部分相同。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将词汇的特点、语法规则以及句子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然后初步构建了翻译语言学理论体系。而后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等值理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同媒介与不同音位学之间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进而也阻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20世界70年代,德国的汉斯•弗米尔根据翻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目的功能翻译理论,并首次将目的论引入了翻译语言学的框架中。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语言学理论是指翻译行为必须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原文的意思对其进行整体翻译,不能完全束缚于翻译等值的模式中,对于不能以直译或者意译方式翻译出来的句子,可以通读全文然后运用抽象概念的形式对其进行构造翻译。总之,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产生较晚,但是其发展进程较快,其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2茶文化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2.1翻译手法单一,尽失茶文化的深层意蕴

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抽离出来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孕了茶学、茶画、茶歌、茶故事,还涉及到了茶曲、茶书以及茶诗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仅用汉语的形式就难以道尽,更何况将其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从漫长岁月里走过来的茶文化,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后,愈发耀眼夺目了。但是,其却在纸醉迷金的现代社会陷入了发展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漠然之态,甚至不认同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我国的翻译人员也由于其自身对茶文化的认知比较浅显,导致其难以将茶文化的深层内涵翻译出来,更无法从民族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独特化翻译。另外,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英语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手法也较为陈旧,依然以等值翻译为立足点,根据字面意思对茶文化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立足于茶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所寓含的文化历史内涵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入翻译,从而外国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一片空白。

2.2翻译理论陈旧,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华而成。所以,茶文化思想的复杂体系结构可见一斑。然而,我国的茶文化在被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却忽略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没有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具体的翻译,大多只是从我们中国文化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没有考虑到翻译国本土的语言文化特色,进而导致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与本地人的思维表达习惯不相符,从而在无形中阻碍了茶文化的传播,降低了其影响力。再者,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理论也较为落后,而且大部分翻译人员固守于一种翻译模式,没有利用现代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英语翻译进行科学构建,其所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不合时宜的标签,也无法满足外国受众的需求。总而言之,翻译人员的素质能力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茶文化英语翻译的质量,僵硬的翻译模式以及固化的翻译思维对于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而言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3翻译语言学理论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3.1以语言翻译的原则为指导,不断完善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曾一度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然而,我们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却不及日本茶文化。究其原因,我们茶文化的精粹都没有被翻译出来,不能为外国人所知晓。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应当审慎遵循语言翻译的原则,将信雅达作为茶文化翻译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翻译的技巧与手法,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首先,翻译人员应该以提高自身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结合茶文化的不同文化形式,逐步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艺术形态,在把握了茶文化的核心要义后,再以准确通达的翻译标准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再现茶文化的原有文化面貌。其次,翻译人员也可以从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着手,对不同的茶文化内涵进行分层翻译,具体而言,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茶文化内涵的不同表达方式,结合不同的翻译理论选择与之相应的翻译手法,进而推动茶文化英语翻译向完善化与系统化发展。

3.2立足于不同文化的异同点,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诞生,其自产生之处便沾染上了我们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在千年的传承中所汲取的本土民族元素更是不可胜数。所以,翻译人员应当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采取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对中国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体系进行全面构筑。一方面,翻译人员可以从茶文化的社会性与文化性出发,应用翻译语言学理论,从深厚的茶文化内涵中提炼出传统文化元素因子,而后以此为突破点,尽量以直译的方式对茶文化内容进行翻译,而不能直译的则采用目的行为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进行归化意译,充分发挥翻译人员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翻译人员也可以翻译国的本土的文化习俗特点为切口,根据其当地的语言交际模式以及思维方式,对茶文化进行地道化的翻译表达。当翻译人员进行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时,面对难以翻译的古文茶文化其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在脑海中构图概括,再从茶文化精神着手,依据翻译国的文化信仰以抽象翻译的手法将古文中的茶文化以英语的形式阐释出来。同时,翻译人员也可以从翻译国的俚语入手,从中挑选与茶文化意思表达相近的语句对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注释,从而帮助外国大众加深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

作者:王博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敏.对《乌镇旅游指南》的翻译质量评估———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37-138.

[2]罗灵江,陈宇.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及技巧运用[J].中国商贸,2012(21):221-222.

[3]吴晓燕.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新闻英语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v.28;No.196(1):78-80.

第7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含义

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活动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是茶与文化的融合、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因此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发源地,发展至今茶文化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文化艺术、保健养生、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等多个方面。当代中国茶文化精神为“廉、美、和、敬”,即追求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二)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旅游资源,以物质实体文化为载体,依托茶园景观,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将茶产业与旅游业通过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层面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链条。信阳市作为全国绿茶茶叶种植第二大产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茶产业已具规模;同时,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为信阳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一)促进信阳茶产业与旅游业共同进步

信阳毛尖茶品牌驰名全国,随着产茶技术的提高,茶产量逐年增加,但信阳毛尖茶仍以内销为主的市场策略不足以应对茶产品对市场的需求。同时,信阳市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利用丰富的毛尖茶资源,通过推出茶文化旅游产品来提升经营效益已逐渐成为企业共识。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不仅能为茶产业开辟新的市场,充分满足茶农和茶企的利益需求,也能塑造具有信阳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进步。

(二)促进信阳茶文化传播,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要打造优质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必须以茶文化为核心,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和精神。茶文化生态旅游宣传和普及茶文化知识,旅游者在游览和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茶史、茶俗、茶道、茶艺,得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和身心体验,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大大加强。

(三)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旅游者旅游目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了解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感受茶艺精神,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引导和讲解。此外,丰富和研发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也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参与。因此,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必然要培养一批专业和知识复合型人才。

三、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一)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特色突出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兴起于宋,繁荣于清,品牌形成历史悠久。在气候上,信阳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四季温润,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肥沃呈酸性,加之没有工业污染,茶树生长缓慢,春季嫩芽较多,叶片肥厚茸毛多,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酸、可溶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毛尖茶色碧绿、鲜浓爽口的滋味特征,造就了信阳毛尖“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二)信阳茶品牌形象好,知名度高

信阳毛尖茶不仅是信阳代表特产之一,更是信阳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将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宋代文豪坡赞誉信阳茶“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时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在国际国内更是获奖无数,2010年,信阳研发出“信阳红”这一新品牌,改变了长江以北不产红茶的历史,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成为世界认识信阳、了解信阳的标志。

(三)信阳茶区分布广泛,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

信阳是全国第二大绿茶种植区域,全市共有128个产茶乡镇,茶区分布较为广泛,形成了五云、两潭、一山、一寨、一寺的信阳毛尖驰名产地。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等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分布其中。此外,信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淳朴宁静的乡村已成为大众旅游消遣的热点,茶乡旅游颇受游客喜爱。信阳三季采茶期分别为谷雨前后、芒种前和立秋前后,都是旅游的旺季,市场需求旺盛,非常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四)信阳政府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茶产业是信阳市重要产业之一,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为提高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保驾护航。连续25年举办的信阳文化节成为了拓宽贸易、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形象展示的优质平台。信阳市政府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茶企业创新品牌产品;举办关于茶文化旅游园项目的研讨会;开展信阳手工炒茶大赛并为毛尖炒制技艺成功申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信阳多个茶产地采用“旅游+茶产业”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开办采茶游、农家乐,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消费,有力推动乡村建设。

四、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信阳对茶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对茶文化价值内涵利用不足。以信阳市每年举办的茶文化节为例,活动主要为经贸活动和文娱活动两部分,涉及订货会、洽谈会、文艺演出、焰火晚会、电影展映、歌咏比赛、书画根雕盆景精品拍卖等等。活动内容偏重经济价值,活动形式创意不足,对茶文化交流与传播着墨较轻,导致部分群众对茶叶节的认知仅局限于订货会和歌舞表演。这种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思维模式极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信阳缺乏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缺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数据支持。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旅游形式,茶旅产品从最初的茶叶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茶文化旅游、茶教育旅游、茶商务旅游、茶会展旅游等多样产品。目前信阳所开发建设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中,游客依然是赏茶园、品茶汤、买新茶,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文化与参与体验不强,这种流于表面的开发形式难以让顾客印象深刻,不易产生回头客,更不利于茶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信阳主要的茶产区和茶园大都分布在乡镇和农村,虽然景色宜人,但配套设施相对薄弱。通往各茶乡的公共交通不健全,缺少关于茶乡的指引和介绍;乡镇住宿接待设施数量较少,设施落后,难以留宿客人、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缺少特色购物商品,除了买茶,顾客对当地土特产缺乏了解,无法促进消费;缺少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降低了旅游者的游览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深度开发利用茶文化,全面塑造茶都形象

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茶文化历史和价值内涵。在节庆活动的举办中,做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将茶业的经济贸易和茶道、茶艺相结合;可建设茶文化公园,微观展示采茶制茶全过程,设置茶文化历史演进长廊,让全面系统的茶文化走近大众的生活;推进茶文化教育进课堂,开办茶艺兴趣班,普及茶文化知识,注重茶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总之,在茶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好活动与茶文化的链接,以期实现信阳市全民知茶懂茶,真正打造“茶都”城市形象。

(二)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要想可持续发展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丰富开发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关键。加强茶产业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合,利用鸡公山、南湾湖及附近产区开展山水茶、利用灵山寺、净居寺等宗教圣地开展禅茶文化游;在旅游活动中,开展游客参与式项目,例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歌舞、现场学茶艺、猜茶谜、听茶戏、吃茶宴等;针对不同年龄及消费能力的旅游者设计针对性的茶旅产品,例如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推出茶园观光生态游、针对中老年人群推出茶品保健游、针对爱美女性推出休闲塑身茶旅等。另外,要延长茶旅产业链条,丰富茶产品结构。改变信阳茶只有毛尖和信阳红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开发茶的保健功能,将茶和食品、中药结合,生产以茶为原料的小吃、具有保健功能的固态及液态茶饮,设计茶艺术品装饰品等,迎合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以丰富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培养专业人才

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平台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宣传推广;利用通讯设备发送官方茶旅广告信息;增设直通茶园的公交车;打造高质量的“农家乐”和“民宿”,提高茶区接待能力;利用互联网建立快速便捷的客我交流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游客满意度。另外,相关部门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人才茶文化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进行校企合作,打好将要从事生态茶旅工作人才的基础,引进生态茶旅方面的专家等。

参考文献:

[1]刘爽.茶文化基于RMP模式的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3-125.

[2]罗伟,刘保丽,程丛喜.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33-135.

第8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0 引言

茶俗是民俗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旅游形式的一种。民俗旅游以见识各地风俗为目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领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生活、文化的差异。在我国对数茶乡有悠久的种茶历史,采茶的歌舞手口相传,极具地方特色;饮茶的习俗、茶的传说、茶礼是长期积淀的精神财富;不同民族对茶叶的使用方法各异,保留有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存;所有这些现象是一个地区民俗的鲜活表现,也能够成为民俗旅游的特色形式。茶文化旅游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种体验,而且还融合了多种文化旅游、自然景观等休闲旅游产品,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注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得茶文化旅游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断推出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1.1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的种植范围已经遍及全国各地,茶除了作为一种饮品之外,更多的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国家的文化与历史,因而茶文化旅游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有效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再加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渐渐转向了多元化,使得旅游从最初的景点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换,而茶文化旅游正好是把茶叶资源与旅游进行了结合,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的旅游。

1.2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的旅游观念也不断发生着转变,就目前传统的旅游已然不能够满足于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此来满足于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不仅能够让游客通过旅游的方式体会到我国有关茶文化的深厚,而且还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

2 目前茶文化旅游所存在的形式

2.1 茶叶种植园

由于我国的茶叶分布非常的广泛,因而除了一些个别不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基本上都有种植茶叶,而且每个地区因地域性的特点而盛产不同特色的茶叶,例如,杭州的西湖龙井、安徽的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都是我国比较有名的茶?~,这些地区凭借自己所独有的优势把茶叶种植园与当地传统的旅游业相结合,并在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体验式的旅游为主,有效,丰富了游客对景区旅游的体验。

2.2 制茶工艺展示

制茶既体现了一项科学技术,同时又是一种民俗文化,通过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把制作茶的工艺与种植茶叶园旅游结合起来,可以让游客加深对茶叶制作工艺与文化的了解。在制茶工艺的展示过程中,有着较强的互动体验性,从而让游客感受到传统的制茶技艺,感受到自然古朴的制茶情趣。

3 茶文化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其利益的吸引,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盲目的开发,过度的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很容易影响到茶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则容易导致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不出当地的特色。

3.2 对茶文化旅游内涵的挖掘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例如茶文化的历史、茶叶的种植与制作、饮茶之道等,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其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很难形成当地所独有的特色,从而导致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同质化的情况。

3.3 茶文化旅游结构单一

茶文化旅游结构的单一化,是目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尽管每一个茶文化旅游景区都是有关采茶、品茶等茶文化的体验,但由于茶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呈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特点,因而很多的游客在不同地方的茶文化旅游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体验,无法满足于游客个性化的需求,这种结构上的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3.4 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少

由于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少,严重影响到了当地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与创意,从而影响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效果。尽管有的茶文化旅游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但却对茶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很难把茶文化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因而影响到了游客对茶文化的体验。

4 茶文化旅游发展应对策略

4.1 依托多媒体大力推广宣传茶文化旅游

4.1.1 建立网络社区营销模式

通过互联网信息,在一些相关的旅游网站上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内容,从而吸引游客的注意,或者通过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对茶文化旅游的观点,形成舆论氛围,进而达到对茶文化旅游的广泛宣传。

4.1.2 成立专业的茶文化旅游网站

通过所建立的茶文化旅游网站,不仅可以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宣传,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信息,并与茶文化旅行社形成合作的关系,从而有利地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当然,在茶文化旅游网站中可以重点突出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设置一些游客留言板,通过对茶文化的讨论,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4.2 开发多样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其重点就是要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因此,这就要求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与自身相符的特色,从而形成固定的客源。例如,借助于一些大型的活动,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与推广,并对当地特色的商品进行研发,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再如山东日照在开展当地的茶文化旅游时,把茶文化有效的与竹文化、陶文化相结合,不仅使得日照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特色之外,还促进了不同领域的经济发展。

4.3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素养

在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茶文化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效促进茶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茶文化也要精通,并能够把茶文化与旅游专业知识相融合,以此来提高茶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素养,当然,对于在职员工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茶文化知识储备,进一步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茶文化体验。

4.4 深化茶文化内涵,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品位

第9篇: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近些年高校都相继增设了摄影专业,在摄影专业中《建筑摄影》是摄影专业的必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摄影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学习兴趣,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而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是课程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需要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茶文化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机制。

关键词:

《建筑摄影》;课程教改;茶文化;思考

《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目前的《建筑摄影》摄影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传统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上就是需要提炼茶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实到《建筑摄影》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1传统的《建筑摄影》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传统《建筑摄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

尽管各个学校的摄影专业对《建筑摄影》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建筑摄影》的知识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述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在测试中也以专业知识的测试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反而会使学生在功利作用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1.2目前《建筑摄影》课程教改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高校的《建筑摄影》课程改革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相符合,缺乏教学的时效性。很多改革措施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能跟上高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建筑摄影》改革必须重视时效性,完成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

1.3今后《建筑摄影》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也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现在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建筑摄影》课程教学中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的思考

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广泛的种植。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饮茶的习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领略这个过程中的美好意境,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茶文化。这种茶文化是中国人们对世界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中国民族的文明和礼貌。而茶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上的一些元素,是摄影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十分必要。在引入之前需要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进行思考:

2.1茶文化的元素解构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为了很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去需要对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解构。根据《建筑摄影》目前注重知识传输的情况,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隐性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茶文化的精神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很难理解某个地区性文化,因此为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状况,在《建筑摄影》教学中要注意提取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2.2茶文化的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途径

要想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宜于对整个教学情况做出过多的改变,以免为教师的备课过程增加大的负担,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教学中去。第二,茶文化进入到《建筑摄影》课堂中要考虑到逻辑性,使整个的融合过程显得十分自然,不唐突,这易于被学生接受,给茶文化的传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茶文化的引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当的内容,与教学板块需要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是茶文化在融入到《建筑摄影》之中需要具备的要求,在坚持这三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摄影技巧。

2.3茶文化进入《建筑摄影》课堂的评价

由于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个程序并不十分完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引入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表现情况应该是评价的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反映学生职业素质的隐性信息。

3茶文化功能分析

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建筑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增加涵养功能

学生的涵养是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是一个无形的帮助,在学校的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进行涵养的教育,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涵养。茶文化作为文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提高涵养的功能,通过饮茶、品茶等各种程序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将茶文化引入课堂十分必要。

3.2修养心

目前学生中的个性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内心极其浮躁,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耐心和毅力,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而《建筑摄影》课程对于学生的心性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程中的融合出现了可能性。

3.3培育耐心功能

目前,学生在《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就会出现为难情绪,最后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茶文化具有培育学生耐心的功能,需要积极引入茶文化。

4对将茶文化引入《建筑摄影》课堂途径的探索

通过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引入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

4.1采取集体备课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模式

将茶文化引入到《建筑摄影》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前各个学校并没有教学先例,所以,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制订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组织摄影专业的教师组建教研组,对茶文化进入课堂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使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茶文化如何在《建筑摄影》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涵养、心性和耐力。对教师的看法进行总结以促进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其功能。最后,按照总结出来的模式进行试点教学,教师还需要开展观摩教学,通过观摩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2对摄影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知识的培训

要使茶文化在《建筑摄影》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茶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学校安排一些专门的培训课程,由茶文化专业人员和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教师。对该专业教师进行茶文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茶文化的知识、茶文化与《建筑摄影》的联系、茶文化与摄影专业的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内容的培训可以采用教师之间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最终使教师对茶文化和将其融入到课堂之中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3应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与传统的《建筑摄影》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将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茶文化对于摄影专业学生软实力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摄影》课程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建筑摄影知识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发挥茶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于将茶文化知识与建筑摄影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软实力。

4.4建立以学生为指导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建筑摄影》课程评价都是通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的,这种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感受,不利于日后的改进。所以要建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形式的看法,真正为教改深入提供借鉴和指导。

总结

摄影专业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到《建筑摄影》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茶文化的巨大魅力,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促进学生的涵养、心性、耐心提高,使学生成为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怡洁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影视摄影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毕雪微.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4):174-17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