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第1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药学;课外实践教学;标本观察教学;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50-03

Explo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Geng WU Qinggua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ies and served as a bridge of contact for other disciplin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subjects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equipped with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They should not only use ord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our university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and specimen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is course provides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o reference.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Specimen observ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xperience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1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特点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

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 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

除了课堂实物标本和图标教学外,我校“中药学”教学还开展野外采药认药和药圃、药馆见习等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法既增强学生对中药材的感性认识,又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后在课外实践学习药材,增进了对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学习效果也更好。

第2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科研能力 中药学 课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科研的提高为基础,对医学生加强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1]。尤其对中药学这一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学科而言,必须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为学生的科研思维奠定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中药本科专业中开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地理解中药知识。

2.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应用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须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订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

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 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单位:张彦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

汪兴军 魏彩霞

第3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第4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1.1缺少实践教学大纲和规范的实验指导

我校新版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中药学》教学大纲在学时分配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但具体内容仍然围绕理论授课,细化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相应的实践环节,未做明确的规定和规范的指导,无法有效落实实践教学计划、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这一薄弱环节既给任课老师在实践教学把握和安排上造成困难,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带来不利。

1.2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授课脱钩

目前我校中药实践课开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饮片标本馆见习,动物实验课以及野外认药三大部分,其中野外认药部分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只能安排在暑假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来开展;中药饮片见习和动物实验课穿插安排在中药学理论授课当中。按照授课计划,我们安排了12学时的中药标本见习课,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普遍反映标本见习的时间太少,并且滞后于理论授课,虽说有助于理解和巩固中药药性理论知识,但很难把握相似饮片性状的鉴别,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临床诊疗的水平。另外,动物实验课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一定锻炼,但是更多学生反映希望实验部分能增加一些对今后临床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内容。

2《中药学》实践教学的设想

基于以上实践教学的体会,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对中药学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优化设计,积极完善教学环节与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便为今后临床服务。具体设想如下:

2.1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实验指导

在我校新版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中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中药学》实践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包括各个实践环节的项目名称、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学时安排及考核要求等。我校理学院的科学实验中心,以及药学院所属的海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等部门,拥有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学校这些有利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按照理论授课进度表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具体实践项目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适当调整。

2.2让中药饮片识别教学走进课堂

为了强化中药饮片标本见习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准备相应的中药饮片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一边学习不同中药的药性理论知识,一边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加强感性认识。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与直观的形态同步结合,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我们还会保留每学期12学时的中药标本见习课,充分利用学校的中药标本馆资源,在见习课时间,给学生系统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特点,相似及易混用品种的鉴别、真伪药材的鉴定等,从而强化学生对常见中药饮片的辨识能力。

2.3依托实训平台,构建中药实验室

目前我校正在筹建新的实训楼,其目的就是整合现有的临床各科设备、人力资源,由教务部统一组织实践教学,对各专业学生的医疗基本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为今后迅速适应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可以依托学校全新的实训平台,构建体现中医特色的“中药实验室”,在以往单一的动物验证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中药学基础知识实践教学,如中药的炮制和煎服方法,中药的药理药效实验研究等,这样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才不至于出现“懂医而不识药“”医药分家”等尴尬局面。

2.4利用BB平台,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第5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规律 关键 比较 实践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是古代本草学和现代药学的联系点,使传统的功效、作用与现代生药学、药理学、成分化学及临床研究相结合,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中药学、中药化学等学科奠定了基础。

药用植物学学科利用植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分类学知识和方法,讲述药用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植物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其与植物亲缘关系的相关性,药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有关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该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名词术语较多,分科较细,内容复杂,特别是有很多抽象概念,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常感到枯燥乏味,掌握起来很困难。

笔者作为一名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平时就对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经常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笔者在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时非常用心:课堂上紧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明确老师的教学目的,理清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课后及时给予复习,因此笔者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药用植物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提高大家对该课程的学习效率,增强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的过程中摸索得出几点心得,在此作出总结并和大家共享。

一、抓规律

尽管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内容较多且繁杂,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植物的基本构造都是由细胞组成组织、组织组成器官。每一种组织是由几种细胞组成的,而每一种器官又由几种组织组成的。种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等、最复杂、适应性最广泛的类群,与药用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的教材在讲述种子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时,都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的:组成―形态―类型―显微结构―生理功能―药用情况。而植物的分类又是遵循植物进化的规律,即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学生在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时,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掌握各章节知识的规律性,因而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确实有章可循、条理清楚,听课时的思维活动就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

二、抓关键

通过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学生能学会辨认常见的药用植物,这也是药用植物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花和果实的形态结构相当稳定,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引起形态上的变化,更具有保守性。我们在判断药用植物的科、属、种时,主要看花和果实的特点,如十字花科的十字花冠、四强花蕊、角果;豆科的蝶形花冠、二体雄蕊、荚果;菊科的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伞形科的复伞形花序、双悬果;葫芦科的瓠果;芸香科的花盘和柑果等特征。通过识别主要特征,再查寻相关的检索表或植物志,我们就能够确认植物的种类。总之,抓住了这些关键,就是牵住了“牛鼻子”,我们学习药用植物的特征或者是辨认药用植物时,就能从关键点快速突破。

三、抓比较

系统比较、纵横联系是学习药用植物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相似植物、植物类群或器官形态、组织构造,既要比较其相同点,又要比较其不同点。另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我们也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如块根与块茎、茎卷须与叶卷须、叶刺与茎刺、平行脉与网状脉等。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对本单元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其中较复杂或有一定规律的内容可用列表或图表形式进行概括,如罗列出果实的类型比较、根的初生结构与茎的初生构造比较、根的次生构造与茎的次生构造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比较,等等。通过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比较,学生对知识结构就能够一目了然,切实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抓实践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丰富感性知识。植物随处可见,花草树木、菜蔬瓜果中不少就是药用植物,给我们观察、比较创造了极好条件。耐心细致的观察,可增进我们对药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全面认识,再结合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学习药用植物学最忌讳的方法就是脱离具体实际去死记硬背。笔者所在中药班的同学喜欢的课程之一就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尽管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太阳晒、虫蝇毒蛇等的骚乱、居住条件较差、翻山越岭非常疲惫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同学们都反映野外实习使他们收获了很多,非常怀念这段实习生活。野外实践的开展,对药用植物的认识与感知,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基础知识;此外这次实践也培养了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我也非常重视药用植物学实验的学习。通过开展药用植物学实验,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能够将待鉴定药用植物分类到科的水平,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药用植物,能观察描述药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并能准确识别重要内部构造类型,为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药用植物学实验,笔者巩固和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初步具备了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笔者通过实验也掌握了一些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技能,如熟练使用解剖镜、显微镜,掌握蜡叶标本制作技术、石蜡切片技术、显微技术等。

第6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四法联动;辨证用药

中药学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却很大。一方面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如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中药学课本中,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8章,除总论的中药基础理论外,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需要课堂讲授的药味达三百余味,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都很多。而绝大多数药物要涉及到三个及以上功效和主治应用,内容较为枯燥细碎,不易记忆。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前期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虽然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但是中医思维建立尚属初步,灵活运用已学到的中医基础知识分析新知识能力还不足,因而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师生从教与学上共同努力。

1.辨证用药的思维方法是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思路。学习中药学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辨证用药是中药的根本使用原则,因此学习中药学就需要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单味中药,具体理解和运用辨证用药的原则。例如四气理论,气寒凉的中药具有清热功效,用于治疗热证,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使用原则就体现了中药辨证用药的思想。

对于各论单味药,围绕“证”去理解效和用之间的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围绕辨证用药的思想,建立中医药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辨证用药的指导下围绕功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联起以功效为核心,辐射炮制、药性及应用的知识体系。例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之效,“积”为大肠积滞不通之证,又结合大黄苦寒,因此大黄可用于实热积滞之证。此外,课本中单味药的临床使用既有病名,又有症状,围绕“证”把单味药应用中多种病名统一起来也便于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1]。如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可用于热毒证,但是热毒证包括的疾病非常多,如果不对热毒证加以理解记忆,单纯记忆疾病名称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遗漏,对于药性理解也难免以偏概全。

总之,以辨证用药的原则为指导,功效为主线串联应用、药性、炮制等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法,学会使用中药,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中药学的核心方法。中药中功用相似、药名相似、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入药等易混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初学者容易混乱,摸不着头绪,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更准确地掌握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进一步明确中药之间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首先,在每一章节概述中,概括了此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单味药物,而忽略概述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一章节所有药物后,结合章节概述进行总结归纳,既要分析药物共性,更要对比个性。例如学习完发散风寒药后,总结分析这些药物发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功用异同,哪些药物药性完全符合味辛性温,归膀胱经和肺经,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规律性的要点,哪些药物有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例如麻黄、桂枝均性温而味辛,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荆芥、防风性微温而味辛,因此其主要功效不以散寒为主,而以散风为主,因而可主治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总以散风为主。

其次,在单味药物学习时,对于功效相似、药名相似、同一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等易混淆的药物要进行比较归纳。例如金银花与连翘、黄连与胡黄连、生地与熟地比较等。

再次,要重视分散于不同章节但具有相同功用药物之间的异同比较,要结合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药物主要功效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析药性,药证相合。如均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如紫苏、黄芩、艾叶、桑寄生等要对其安胎作用加以区别。因苏梗可理气安胎,因而用于气滞妊娠恶阻之胎动不安;黄芩凉血清热而安胎,用于治疗血热扰胎的胎动不安;艾叶可暖宫安胎,因而用于宫寒所致胎动不安;桑寄生能补肝肾安胎,因而用于肝肾虚损之胎动不安。

比较归纳学习法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对于同类药物,掌握相同功效及应用的同时要了解相同中的不同,即同中之异,提高中药使用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2]。

3.案例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把药性特点、功效、使用等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辨证用药的理念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一章药物学习完进行总结复习时,针对重点代表药物或者药物标志性功效主治设立病案,旨在通过分析案例中疾病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药物,学生之间可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特性,同时针对具体药物进一步延伸分析相似药物的异同。例如在分散风寒药总结复习时,可针对麻黄宣肺平喘的功效设置案例,加深学生对麻黄此功效及临床使用的理解[3]。

4.兴趣引导法是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中药学内容多,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若干次的“疲劳期”,学习信心下降,学习效果不佳,因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期”也应是围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关注点。

首先,精心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饮片标本很有必要。例如,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集中在总论的“中药的炮制”一节中,涉及炮制方法也比较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此时播放炮制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在讲授总论炮制内容时简略介绍,而在相应单味药时应用炮制录像、炮制对药性功效的影响的具体讲解收到了学生较好地反响。例如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又分为蜜炙、酒炙、醋炙、羊脂油炙等多种方法,在总论时可简要介绍,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解炙法的含义即可;在讲授大黄、黄芪、羊藿时,相应播放酒炙大黄、蜜炙黄芪、羊脂油炙羊藿的录像。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利用炮制录像既加深了对炙法的深入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特点,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可根据课时、大纲等要求适当安排饮片辨识、标本馆参观、校园认药用植物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形象化认识[4]。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如记忆需要重复,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又如结合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学情,围绕辨证用药的核心展开教与学,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较归纳法的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对药性的理解,以兴趣引导学习,以期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学这一门课程内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84-85.

[2]张尹,王洪云,马光宇.中药学多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4):91-92.

第7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教学模式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第8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中药学考试模式改革。方法将2013级2个中医班随机分为实验班和传统班,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该考试模式效果。结果实验班学生在满意率方面显著高于传统班(P<0.01);期末考试成绩高于传统班(P<0.05)。结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中药学考试改革能显著提高学生中药学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台;考试改革;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后的又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中医学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中药学考试存在着题型单一、呆板,不外乎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考试方式多采用期末“一锤定音”的闭卷考试,以一份80题左右,120分钟完成的试卷成绩作为结课成绩;考试模式忽视过程,偏重分数,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学与用严重脱节。由此形成了一个学生考前几周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课本和学习笔记,考试蒙混过关,假期基本全忘的怪圈。这样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现不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甚至会导致个别学生铤而走险,试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以及Internet已在高校中全面覆盖的新形势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化考试是医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基于目前的中药学考试的现状和Internet的优势,我们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建设中药学网络课程,尝试着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中药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探讨,希冀为信息学模式下中药学考试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试验于2014—2015第一学期启动,分组前对2013级中医学本科1、2班同学的中医诊断学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班学生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遂随机将1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传统班,为排除因教师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合堂授课的方式。

1.2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即时网络学习,即时生成学习成绩。只需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任课教师审核批准之后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即可。学生可在线查阅学习材料,接收课程通知,向老师提问,提交作业,完成在线测试;教师可向学生学习资料、答疑解惑及布置与批阅作业,并通过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系统统计的学生登陆情况、提问情况、测试成绩以及教师批阅的作业成绩等,给出学生平时成绩,进而搭建起集学习积极性评价、探究积极性评价、作业成绩评价和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形成性评价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学习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和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向学生说明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四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2探究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在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向教师提问次数、课程讨论区发表话题次数、课程讨论区回文次数、课程讨论区被回文次数,综合评价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第一堂课给学生设定每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次数。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2.3作业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的在线作业成绩生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在线布置作业,一般不少于四次。作业要难度适宜,既有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作业,也有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按百分制在线进行批阅,取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4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的在线测试成绩生成。教师掌握好在线测试的次数,一般每章结束后测试1次,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每题1分,学生提交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成绩,学生根据成绩,可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课程结束后教师将各章测试成绩汇总,算出总分后,按百分制折合成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学生满意度分析2班共发放99份问卷,收回99份,回收率是100%。实验班51人,满意的44人,学生满意率为86.27%,较传统班(48人,32人满意,满意率66.67%)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班,90分以上5人,80~89分18人,平均分76.04分;传统班,90分以上3人,80~89分4人,平均分69.56分。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班平均成绩及及格率较传统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班,分析原因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监督,敦促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关。我校《中药学》网络课程于2011年底通过了学校的验收,成为校级网络示范课程。学生登陆后可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等模块。其中教学材料模块又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视频材料、中药学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精彩授课视频,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的全程授课录像等。并且建立与许多免费的网络资源的链接,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制作的“中药学网络课程”等。学生可随时登陆,查阅资料,查看最新课程通知,完成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向教师提问或同学间进行讨论。对因特殊情况耽误课程学习的同学可在线或下载教师授课视频,以及时跟上学习进度。

教师可课程通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布置作业、在线批改作业及进行限时测试等。教师可将学生提问比较多的问题拿到课堂上统一解答。该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考试成绩更为合理。如探究积极性评价环节,学生要与教师、同学在线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前提是认真地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身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积极性评价环节,敦促学生经常登录教学平台,查阅学习资料,改变学生下课上网玩游戏、看韩剧的现状,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成绩评价环节可强化重点、难点问题;在线测试成绩评价环节,按章节在线测试,有时间限制,避免学生临近期末再做,避免出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2-3]。该考试模式改革将极大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可改变以往“粗暴”、“一锤定音”的评价模式;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无纸化的特点使其前景无限广阔。中药学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全国中医院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学习中药的人数很多,若推而广之,必将使很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永华.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及应用研究[J].高教论坛,2013,10(10):57-60.

[2]刘利丹,王德山,刘慧慧.关于建立网络化考试平台优势与不足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220-221.

第9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高职高专;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03-0007-03

Some Inspira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raining Teaching fromSome Inspira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raining Teaching from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kills Competitionn

GaoChengxi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Zhou GuiYang 550081)

Abstractt:According to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objective,the paper analyzed teaching of pharmacy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training of pharmacy from arrangement of program,distribution of period,equipment,contents,methods and cost of training etc.by preparation for training contestant of Chinese medicine skills competition of national vocational college .

Key wordss:Chinese pharmacology;higher vocational;training of teaching

2012年6月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传统中药技能大赛,根据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规程及要求,我院为大赛作了相关的选手培训等准备工作,涉及中药材鉴定、中药调剂及中药炮制等多个学科的技能知识,针对“培养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技术能力。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从课程的合理安排设置,学时分配比例、实训条件与设备、实训的教学成本、实训开展内容及实训开展手段几个方面对中药学专业的实训教学有下面一些想法:

1.对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此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传统中药技能大赛选手培训等准备工作,在学院选拔时发现一个问题,作为马上要实习的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及中药调剂等专业课程才开课,还不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从最基础培训,而时间又非常有限,从而给选拔及准备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对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进行更合理的设置刻不容缓。

一年级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就只有药用植物学,中药学课程都没有开展,一般来说,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时学习兴趣最大,是培养专业兴趣的最佳时机,比较适合开设例如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药用植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年级第一学期应该在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专业课程。

二年级第二学期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及药事管理学核心专业课程。

按以上课程设置,各个课程循序渐进,学科层次分明,也适合传统中药技能大赛的时间安排。

2.应以传统技能实训为主,完善仿真实训室建设

高职高专层次学习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比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更重要”〔1〕。应对此层次的实训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实训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继承和发扬中药的传统技术。有人认为传统的操作实训,学生仅需按实训指导,逐步操作,实训过程比较简单,似乎不具备什么科学性,如同“照方抓药”、“按菜谱做菜”,不能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然而这些传统的实训却是锻炼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必要手段。这些传统的技术看似简单,实则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操作才能掌握,如同做菜,不是看着菜谱就能做出好菜。更何况课本对一些操作的描述很模糊,很抽象。比如,炮制技能操作中火力讲到“文火”、“中火”、“武火”,这些怎么掌控?一句话:都是靠经验。就像菜谱上的盐适量、油适量的判断需要靠经验一样,技能操作中的细节内容,不经过实际操作,就无法体会。所以鉴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培养目标,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中药贮藏室的基础上,按照医院或者药店的中药房枫斗的中药饮片顺序及要求,建立中药调剂实训室。加强对中药调剂的实训技能培训,为实训教学。劳动技能鉴定工种的中药调剂员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提供实训保障。

在现有药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中药材标本室,尤其是各种药材的正品与伪品药材的收集,并加强对中药炮制品品种的收集,完善中药材资源库。

进一步完善中药炮制实训室。

建立中药材多媒体资料库,把实训室中的药材、腊叶标本、实训操作拍成照片或者Flash作为网络教学或者精品课程的重要资料库。

3.创新实训教学内容,降低实训成本

在中药鉴定及中药调剂课程中需要用到很多中药材标本及饮片,而这些药材在储藏养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材质量会发生变化,很多药材会变色变质,需要定时更换。而中药炮制更需要大量的药材生药饮片进行实训操作,现在的药材价格都不便宜,例如太子参为500元/kg,大黄为40元/kg,甘草为36/kg,百合74元/kg,党参118元/kg,川贝为2980元/kg。在常用药中,随机取70种单价在400元以下的常用中药材,根据其市场批发价格,算出它们市场均价为59元/kg,如按一个班60个学生,每个学生参加炮制实训,平均每次用药0.1kg,在实训中要炮制38种中药材,共需要中药材的成本为0.1*60*38*59= 13452元。而在中药鉴定及中药调剂中每隔3年要更换的药材常为100-300种,价格为2-4万,甚至更多。如何创新实训教学内容,降低实训成本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替代品作为药材来源,例如在切制枇杷叶时,可以用和枇杷形状、大小及叶质地类似的广玉兰叶替代,作为叶类药材的丝状切制,也可以用价格低廉的土豆替代黄芩、槟榔、赤芍及黄芩等药材的切片,通过用替代品,能让学生多次实践,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降低了实训成本。

通过以激励的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训药材的准备,例如陈皮来源与芸香科植物橘及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在橘子成熟的季节可以激励学生在吃橘子时把橘皮留下阴干作为实训药材的来源。苦杏仁、桃仁等也可以在成熟季节收集种子作为实训药材。鼓励大家养蚕作为药材僵蚕的来源等。

通过野外采集药材作为实训药材。有些药材野外较多,例如蒲公英、土大黄、夏枯草、商陆等,可以在野外实训时采收作为实训药材的来源。

通过建设药用植物园,种植药用植物作为实训药材的来源。贵州作为“云贵川广”我国四大药材基地之一,中药材种类丰富,可以种植很多种中药材。可以根据实训的特别需要,种植相关的药材。

4.实训开展手段以实训室操作为主辅以多种参观、实训、实习等多种手段

实训的开展手段应以在实训室操作为主,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除了基本的在实训室进行实训之外,还要结合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提高综合能力。

可以在实训前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实训正规操作的视频,例如中药饮片炮制前后的对比,让学生对某种制法的操作过程及各种炮制品有感官上的认识,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该炮制方法,尤其是由于条件限制实训室不能开展的实训,通过多媒体展示,至少能让学生有感官上的认识〔2〕。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途径走“校企结合”的路线,组织学生到药用植物园、中药GAP基地、中药材集散地甚至“药都”、中药饮片厂等参观学习,虽然目前的状况还不允许学生在企业能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是实地的参观实习也能让学生对实际的生产、各种设备、流程及生产状况有所了解。

还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到一些药用植物园、中药GAP基地、中药材集散地甚至“药都”、药店、医院药房,药材公司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中药,也可以让学生对中药材的应用现状、中药的处方应付也能更好的有深入的了解。

组织中药专业相关的多种技能大赛,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办法,通过竞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中药炮制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课程结束后进行一周左右的实训以强化训练,更熟练的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费时比较长的综合性实训,平时可能由于课时的安排无法正常开展,可以在实训周集中时间完成。

总之,中药专业的实训的开展手段是多样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技能达到高职高专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