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的知与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 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但是在目前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将英语教学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相脱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降,从而影响了职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职业学校英语的学习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不同,比较复杂,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走入小学阶段,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英语学习,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都不是特别好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更没有兴趣去学习英语。
第二、教师人数较少,教师教学的精力有限。这类院校的英语师资配备不全,教师质量不尽如人意,由于这些原因。因此,现在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课堂进行授课时,主要围绕教材进行讲述,没有把文化纳入教科教学之中,重视语言教学,却忽视了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空间,使职业英语教学逐渐转化为应试英语,难以体现出英语教学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性渗透的原因
1.通过不同的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差异性的渗透,这样一方面可以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传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了解英语教学下的文化差异。这样能够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英语思维的固化得到缓解,使其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差异性渗透是必要的。
2.英语教学本身就具有文化差异性。对于英语教学,必须了解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还表现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各自的风土人情等。这样一来,英语学习在职业院校中本身就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性,所以,要使学生学好英语,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必须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背景和未来发展的使用空间。西方人在语言表达时,会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东方人更讲究含蓄,这就构成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英语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性渗透的意义
1.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英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现文化的内涵。由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了解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等,在了解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并学会用英语去进行表达。同时,学生也要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在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学纳入课堂,不但能够使学生对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还能够使学生对各国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中外文化混合进行讲授。比如,圣诞节和春节,可以放在一起讲,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
2.进行文化差异渗透,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职业学校都是为社会培养是专门的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职业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性院校,为了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目标已经发展为全面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之间的不同,从文化之间不同的涵养中汲取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英语教学的文化差异性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更好地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如果能够达到交流自如,对文化非常了解,学生日后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英语的学习不单是指英语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本国的文化,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
(2014)01_006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1.24
本文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并与单用单硝酸异
山梨酯进行了对照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患者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符合2010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
1]?排
除标准: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病?重度神经官功能?颈椎病所致胸痛
者,合并有中度以上高血压?重度心律失常?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
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男34例,女
28例,年龄52~68(61.32±3.95)岁;对照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53~69(62
.45±4.1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观察期
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拜阿司匹林?ACEI或者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
他汀等),同时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糖尿病患者使用木糖醇)+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
液
40mg,1次/日,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250ml注射液+灯盏花素(
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mg,1次/日,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
患者用药后心绞痛症状?体征,心电图以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观察并记录治
疗中的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1]①心绞痛: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
痛发作次数减少>80
%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为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电图: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显著改善;压低ST段回升≥0.05mV,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或由平坦转为直立为改善;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为无改善?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版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
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各有1例因头痛退出,其余各例未发现不良反
应,且对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影响?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其发病机理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
血管狭窄和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并引起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密
切相关,易发展为心肌梗死[2,3]?
灯盏花素是从中草药灯盏花中提取的一种注射溶液,总黄酮是其有效成份,具有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的作用?贾俊海等[4]观察灯盏花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血管紧张素
Ⅱ(AngⅡ
)?醛固酮(ALD)?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探讨大鼠心肌缺
血再灌注(MIR)损伤的机制,结果发现灯盏花素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
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_PX)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减轻脂质过氧化和自由
基损伤,改善心肌组织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灯盏花素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
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血粘度明显降低,因而能显著改善冠状动脉及心肌微循环的灌注量,有效
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及心电图缺血改变,总有效率为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
究与黄豫军[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且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互补作用,减轻了
单硝酸异
山梨酯长期用药耐药性及副作用的发生,安全性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
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
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
[2]Yiadom MY. Emergency department treat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Emerg Med Clin North Am,2011:29(4):699-710.
[3]Piras O, Travaglino F, Autunno A, et al. Chronic systemic inflammatory synd
rome in patients with aecopd presenting to emergency department[J]. Eur Rev Me
d Pharmacol Sci,2012,16 Suppl:1571-61.
[4]贾俊海,陈素仙,苏一星,等.灯盏花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江
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6(6):477-480.
早期出版普洱茶类图书的学者,并非官学体系的茶学专业出身,而是在私学领域里进行实践而结出的果子。归类下来,这些经典的普洱茶书籍有:黄桂枢主编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这本书选编了第一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的42篇论文,总结了普洱茶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普洱茶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观念;云南农业大学的周红杰教授主编的《云南普洱茶》,让人们对普洱茶获得了系统与理性的认识;邹家驹先生的《漫画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画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茶》,这两本书真是漫画,轻松诙谐,将普洱茶知识娓娓道来,发人深省;雷平阳是云南著名作家、诗人,《普洱茶记》是雷平阳先生的一部普洱茶专著,也是大陆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原创专著,并被韩国、台湾、日本、香港等地翻译出版,这本专著开创了一种当代优秀文人对普洱茶的诗性写作。
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来,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还有后期撰写的《普洱茶续》,是为《普洱茶》所做的内容上的补充与完善;石昆牧编著的《迷上普洱》《经典普洱》;香港陈智同编著的《深邃的七子世界》;杨凯老师是研究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独立学者,他的第一部著作《实战普洱茶》,相信不少爱好者已经读过,目前唯一一部号级茶专著《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也是出自杨老师之手;何景成编著的《下关沱茶复刻版专辑》等等,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普洱茶热潮,在茶行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专门为普洱茶撰写的大散文《品鉴普洱茶》。余先生写这篇散文,看似简单却是在普洱茶的陪伴下整整准备了,从想写,到应该写,到动笔,周期之长为先生散文生涯极少有的现象,从中可见余秋雨老师的严谨。他从一个普通爱茶客的情怀出发,尽可能客观地引领你走入普洱茶的深邃世界,又用带有魔力的文字给普洱茶文化度上了一层美学的金边。
此外,“茶叶复兴”的发起人周重林,这几年陆续出版的以茶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也成为畅销书大卖;云南知名作家、《普洱》杂志总编王洪波先生、编委何真老师所著的《茶的河流》《古道 六月的背影》,通过散文的方式,记录普洱茶文化的河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下普洱茶市场对以青春话语书写、以故事化叙事表达的文化读本的需求之大,而这百年断代留给我们可以去填补的空间也还很大。当代普洱茶的体系建构已经日趋完善,所以,我们相信,百年断代这个路障,已经在普洱茶文化复兴的路上被扫除,不再成为人们认识普洱茶的障碍了。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普洱茶出现了私学现象。从唐代的茶圣陆羽创设的茶学私学教育,历经千年,直到20世纪才由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开创了茶学官学教育。如今,一些茶学文化讲座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起,还有一些茶书院或茶学院在举办茶会之余,会招收一些对普洱茶感兴趣的有志之士前来习茶,这种只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教育形式,逐渐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所谓“私学”,就是非官方的,使用私人或社会力量办学。纵观中华文化史,私学最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最包容,文化交流最频繁,最容易出文化精英的时代。
普洱茶学“教育机构”是在迅速发展的普洱茶文化中最滞后的一个环节,这似乎又和国情不谋而合了。相较四年前,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但依然能看得出这仍是一块短板。大学茶学院还是那些茶学院,而且茶学院与培养普洱茶消费者无关;茶艺培训机构还是以技能培训为主,以考各种职业证书为主要目的;普洱茶消费群体的教育还是主要由茶商完成,缺乏系统性。当今社会,依然是官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私学还未成气候,当我们把视野缩小到普洱茶这个小小的行业,会发现这样的需求日甚。
近年来,茶叶消费逐渐从一般的品饮性消费中分化出一部分更重视精神消费的群体来。喝普洱茶,不再只是好喝的层面了,还涉及到茶器、茶空间的设计与审美享受,涉及到茶美学的生活方式,涉及到茶道的精神境界。所以,普洱茶作为最复杂多变的茶类,其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的传播,更需要精神内质的培养。当这些在官学领域无法实现的时候,私学的作用便开始逐渐显现。
众所周知,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有一个共性就是私立。私学教育与官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型不同。自古以来的私学,都是围绕着私学教育者来进行。集课堂的讲述与实践的检验为一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一体。
在2010年创办了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的马哲锋老师说:“对于我,能够朝夕与茶、学生相伴,就是最为理想的生活”。每年的春天,马哲锋老师所带领的学生,都会奔赴云南茶山,探访普洱茶的名山名寨,参观普洱茶企I,拜访普洱茶专家学者,在游历中观察、学习、思考,并将其付诸实践。马哲锋老师以一个教育者投身茶学私学教育的亲身实践经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茶学“私塾”,堪称普洱茶私学的典范。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开发
广西是产茶大省,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近年来,广西以游览、科技展示等方式开展了茶文化旅游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显现出不少问题。深入研究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茶叶经济发展,实现茶文化旅游业的腾飞,并拉动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1.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地理优势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茶叶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区中,接受日照时间长,除桂北等少数地区之外,年平均气温可达19℃—22℃。在这样的环境中,广西茶叶年生长期达10个月以上,茶叶的采摘时间较长,甚至在12月份也可以采摘茶叶。且包括广西在内的华南茶区,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等多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及其丰富。
1.2旅游资源优势
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桂林山水名贯古今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丰富的水景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园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各具特色,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产业。基于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及人们的推陈出新,广西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丰富,东西南北各有所长。
1.3政策优势
广西政府对茶文化十分重视,茶产业规划已于2008年通过评审并组织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广西的茶产业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扶持来促进茶产业发展,打造“桂茶”特色品牌。近年来,广西还经常举办大型的茶叶、茶艺展示和交流等活动,主要茶叶产区也推出了自己的茶文化节庆,活动期间,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客商来观摩、采购,无形中为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2.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的意义
2.1茶文化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
茶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化产品,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潮流。茶文化旅游消费是最大限度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众所周知,茶是健康饮品,且具有药用价值,是旅客在旅游途中的最佳饮品。因而茶文化旅游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并将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档次。
2.2利用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本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本地区与外地的文化交流,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人们的精神文明意识。
3.广西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3.1对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认识不够
广西茶文化从唐代即开始发展并形成了深厚的底蕴。茶树、茶产地、饮茶习惯等茶文化的研究是广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依托,且少数民族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但人们对广西茶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许多茶文化产品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和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没有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开展更广泛、层次更高的茶文化旅游。
3.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山地较多,旅游基础设施能力的发挥受地形地貌限制,可接近性差。同时由于广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不甚理想,使旅游项目开发资金有限,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茶文化旅游开发时,园区道路条件较差,茶文化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且分散。
3.3茶文化旅游活动缺乏特色
目前广西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开发不多,大部分都是围绕茶叶研究和生产,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和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多为游园采茶、品茶观艺等方面,多具雷同性,没能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将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
3.4品牌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
广西的茶品牌很多,但由于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另外广西的茶多是作为原料供应给省外茶商,不但经济效益低,也不利于茶文化品牌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展。
4.关于发展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4.1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相结合的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完成重点景区的道路、标识系统、供水、供电等设施基本完善配套。
4.2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和提升旅游活动的内涵,参照国内外茶文化旅游的经验,跳出“走马式”观光旅游的局限,开展茶专题旅游,增加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并通过与旅行社等的合作,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开发茶文化旅游专线,或者在区域内将茶文化旅游线路纳入游客行程中,以吸引游客,增加景区收入。
4.3加强茶文化形象设计和宣传力度
应通过茶文化旅游形象的设计,树立广西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形象,培养人们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可通过举办和参与茶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并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西茶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结语:广西茶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亮点,深受游客青睐。广西茶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应全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茶文化的挖掘力度,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加强宣传力度,使广西的茶文化旅游向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琳燕,孙云.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茶叶科学技术.2011(3):39~44.
关键词:园林设计;茶文化元素;美学意义
园林景观设计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或区域内,利用设计手段和艺术思维对区域环境的地形、植物、园艺、建筑等开展人工再造活动,以此赋予园林景观新的生命力,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在满足人们对园林布局、规划、空间结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致力于增加园林崭新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性,同时能够保护神态环境的发展,促进生态条件的优化。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项建筑活动,更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实用、美观,在实用、美观的基础上追求深层次的审美价值。茶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茶文化的传承、升华与融合过程,也是彰显美学意义的过程。
1园林景观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
1.1茶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已成为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园林景观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促使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求对茶文化元素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也就要求将茶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展示[1]。此外,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涉及众多部门,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因此,也就为茶文化元素传承的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使得文化的传承在一个较长时期中进行,更加增加了茶文化元素传承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茶文化元素的影响力。
1.2茶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升华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不同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政治背景、文化底蕴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文化底蕴的差异,而文化底蕴的差异又是通过城市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活动来体现的。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深刻的反映了一个城市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自然环境,也是见证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茶文化元素加以设计,在彰显茶文化元素内涵的同时,也能赋予茶文化元素新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文化元素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民族人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缩影。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茶文化元素再生产的过程,通过社会群体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催化,茶文化元素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并逐渐得到升华,使得茶文化元素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更加鲜明。
1.3茶文化元素与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
茶文化元素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客观存在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现象[2]。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也是园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的繁盛,社会上已形成一种特殊的园林文化,并对社会成员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园林文化的形成是离不开茶文化元素的熏陶的,可以说,园林文化中包含着一定的茶文化元素,而茶文化元素中也蕴含着园林文化的因素。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制造活动,两者不断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园林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园林文化作为小范围的环境文化逐渐受到大范围茶文化的影响,最终带给社会成员崭新的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
1.4园林景观设计与茶文化元素结合更有艺术感和社会价值
园林景观设计与茶文化元素都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两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其他元素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艺术与茶文化元素的结合,使园林设计成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茶文化元素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大为增强,两者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价值观念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其他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享用园林景观和茶文化元素的结合物,人们将会感受到巨大的美学意义,并开展更富有效性的社会活动,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园林景观设计中茶文化应用的美学意义
2.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本质———“比德”与“悦心”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项社会性的生产实践活动,也是彰显文化美学意义的重要途径之一。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形式,受到了美学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也是美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生动体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本质是美善统一,同时将遵守伦理道德作为美善的行为准则和基础,倡导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感悟自然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茶文化元素的社会美学观点是“比德”,即将社会伦理道德、道义转移到自然景观上,自然景观则成为抽象道德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比德”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3]。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比德”则在植物配置环节得到了生动体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挺拔虚心有节”等古代诗词都体现了园林景观中“比德”的设计理念和美学思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常有的植物有“四君子”:梅、兰、竹、菊及“岁寒三友”松、竹、梅。“比德”强调的是儒家学派的社会审美观念,主张利用道德伦理对社会成员进行约束,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通过欣赏并运用自然之美,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状态。虽然自然中的花鸟植物并没有思想意识,但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即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实现了自然物的社会价值,扩大了生命形式。而“悦心”则主要是针对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设计而言的,合理的空间划分及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精神体验,园林的功能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也是建立社会联系、优化社会关系的重要支撑。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是情感、观念及思维方式的综合,通过欣赏园林景观的设计,满足了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双向需要,产生愉悦的社会体验和身心感受。
2.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形态-“乐而不、哀而不伤”
茶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乐而不、哀而不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第一,人与人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秉承尊重之心,追求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适当;第二,人对自然、历史、规律怀揣敬畏之心,保持中立的态度;第三,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爱惜,追求本心的真挚和纯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乐而不、哀而不伤”,在古代,往往以制度作为实行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古代的社会制度,即要求各个社会群体严格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更是要严格服从宗法制度的约束,而社会阶层低的人士需要掌握系统的社会礼节。“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美学特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则体现为景观设计的层次感较为分明、具有规则意识。园林景观设计追求的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价值准则,也就是“中庸”的思想,包含了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调和折中,十分推崇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惠而不费的处世态度,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追求的恬淡、静美、安逸等效果也是折中思想的体现。“致中和”便是园林景观中常见的处理办法,即世间的万事万物可以通过统一的调配和导向,形成最佳存在的状态。可是社会经济总是向前发展的,人的欲望和要求也随之产生,要想达到“致中和”的状态,必须使得世间万物各得其位,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社会活动,促使自然、社会、宇宙达到和谐共存。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协调,使自然景观达到和谐统一。同时,“致中和”的美学思想也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情趣。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讲究寓意于物的表达方式,不断探究园林景观的美学特性,发现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美学意义,以此带给人们丰富的美学享受和美学熏陶。通过对茶文化元素的不断发掘,逐渐增强园林景观设计活动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提高其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是茶文化的传承、升华与融合过程,深刻体现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本质-“比德”与“悦心”、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形态-“乐而不”与“哀而不伤”的美学意义。同时,随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茶文化也逐渐得到繁盛,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不仅仅极大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也为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晴.羌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刘宁.土家族文化元素在其聚集地域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关键词】杭州 “中国茶都” 品牌促进
研究背景
“中国茶都”品牌由来。众所周知,杭州的西湖龙井茶在众多名茶评比中位居全国十大名茶之首,还拥有径山茶、天目青顶、雪水云绿、千岛玉叶、千岛银珍等名茶,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杭州是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拥有国字号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国字号茶文化社团组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因此杭州是较早开展茶文化活动的地方,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同时,杭州是我国茶叶科研、质检、教育和茶科技人才中心。在杭州有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有一个国家级和一个部级茶叶检测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还有浙江大学茶学系,是全国茶学教育的重点学科,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是全国首家提供本科学历茶文化教育的机构,树人大学的应用茶文化专业也在业界享有相当的口碑。另外,杭州盛行饮茶,茶叶生产和旅游贸易、茶馆业、茶饮料产业欣欣向荣。杭州茶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形式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为海内外游人所喜爱。2005年4月,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
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当今世界,经营城市的理念正在从主要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转变为主要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①杭州的特色是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传统消费领域特别适合创业,比如女装、丝绸和茶。在明确了城市品牌之后,“茶”成为杭州重点打造的行业品牌之一。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国茶都”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中国茶都”的品牌地位,将“杭为茶都”真正打造成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为在杭茶文化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复合主体――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的有效组织方式
打响“杭为茶都”品牌,丰富的茶资源固然重要,更需要一种新的机制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茶资源整合起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各方力量朝着共同目标进行藕合,形成整体合力。②社会复合主体,就是以事业发展、项目带动为立足点,积极鼓励和推进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多方参与、主要以协商方式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合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克服了层级制度的弊病,具有发达国家新型社会组织方式的某些特点,并适应了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示范意义。③社会复合主体创新还有利于一种社会资本、公共精神和公民文化的形成。杭州市通过社会复合主体创新,正在实践这种理念,正在培育杭州市民和居民的参与感,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正在成为杭州市民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早在2004年,杭州市就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在杭8家“国字号”茶研究单位共同成立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联盟。2010年,利用社会复合主体的创新理念,响应和推进公共治理模式创新的“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成立了。这一组织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培育茶文化有关的社会复合主体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新型社会创业平台和机制,提炼形成和谐社会主体建设的“杭州模式”,对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正在努力做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旅游委员会的指导下,运用各发起单位本身作为茶文化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联合在杭的多家知名涉茶企业,并获得了杭州各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已经被杭州市政府社会复合主体工作委员会评定为“4A级社会复合主体”。
品牌活动――“中国茶都”品牌促进的有效载体
“中国茶都”的品牌促进需要借助于一系列公众关注的品牌活动,提高城市品牌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杭州的茶人们着手打造的第一个品牌活动就是“全民饮茶日”。
“全民饮茶日”的倡议于2005年春天。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杭的八家国家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提出了“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爱茶人以及专家学者在杭州西子湖畔就此专题举行高级论坛并发表了“杭州宣言”,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宣传科学饮茶。2009年,作为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于4月20日(谷雨日)顺利举行,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在组织上采取面上活动和重点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顾了活动受众的广度和活动内涵的深度。面上活动方面,在全市设立了将近100个饮茶点,范围涉及沿西湖景区、学校、机关、写字楼、社区及茶楼等,开展了向市民提供免费茶水、赠送青瓷杯、分发《茶与健康》宣传册、万人参与签名活动及其它宣传活动,达到了非常好的茶文化普及与宣传效果。重点活动方面,主要由启动仪式广场茶艺表演、广场茶文化咨询与竞答活动、“茶与健康”研讨会等构成。活动得到北京、上海、青岛等10多个大陆城市和台湾地区的响应,所有响应省市均在4月20日前后,以统一标志,统一口号、统一宣传内容和形式开展了“全民饮茶日”活动。
品牌活动的价值在于扎根与延续。2010年4月,第二届“全民饮茶日”以1+1+1+1+1为活动形式,即一天春茶大派送、一场启动仪式、一次赈灾义卖、一个主题研讨会、一场大型茶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全国30余个城市联动,展现富有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与创新的茶文化与运河文化。第二届全民饮茶日较之于第一届,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大,参与面更广,涉及度更宽泛。2010年4月18日下午在杭州运河博物馆报告厅举行的“茶与运河”研讨会,是以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的一场内容别开生面,既有深度又有感染力的开放性学术报告。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运河沿岸的城市把茶文化与运河文化紧密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会议将对如何把茶文化与运河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和喜爱,如何更好保护茶文化和京杭大运河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在场人士获益匪浅。
2010年的“全民饮茶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响应。杭州与运河流域33个城市以及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联动,展现出了富有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与创新的茶文化与运河文化。各地的“全民饮茶日”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整个茶行业都倾力打造和推升着“全民饮茶日”的知名度,以期更多的人能“知茶、爱茶、饮茶”。台湾地区更是以台中为中心,在全台湾十五大主要火车站举办了“全民饮茶日”之感恩奉茶活动。
“茶人精神”的核心是“奉献”。这一点也在参与两届“全民饮茶日”活动的众多茶人、茶机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了龙井茶进社区活动;中国茶叶学会联络了国内和台湾地区的有关城市积极响应活动;杭州市茶楼业协会组织了50多家较大的会员企业积极参与了茶馆、景区和写字楼赠茶活动,还组织中国茶都(杭州)茶艺表演队进行广场茶艺表演;中国茶叶博物馆组织了“茶与健康”研讨会;运河博物馆组织了“茶与运河”研讨会……另外,“全民饮茶日”活动也得到了有关茶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活动很好地整合了个人、机构“奉献”出来的资源,统一理念、统一组织、统一宣传,形成合力,取得了单一活动起不到的效果。
可以说,“全民饮茶日”是杭州各界人士合力打造的品牌活动。目前,杭州正在争取“全民饮茶日”永久落户,以进一步强化杭州作为中国茶都在国际视野中的地位。计划通过有关国字号茶机构认证,明确每年农历谷雨这一天为“全民饮茶日”,并将杭州作为该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使其成为标志性的茶都活动。通过若干年努力,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发出“世界饮茶日”倡仪,打造“世界茶都”。
除了“全民饮茶日”,杭州各界茶人还在精心策划更多的品牌活动,包括联合有关研究机构,每年开展茶叶培育、生产工艺、消费习惯、贸易流通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研究和活动;为杭州茶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持的杭州茶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面向世界各地游客、茶文化及文学爱好者等推出的“南方有嘉木”精品茶文化旅游线路;为进一步推动东西方生活文化的融合,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程度而实施的“茶与咖啡”对话活动等。通过对这些品牌活动的组织与宣传,将进一步提升“杭为茶都”的行业品牌。(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
注释
①叶泳生,姜海,覃凡:“城市‘特有资产’与城市品牌建设”,《城市问题》,2005年2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茶文化传播
茶的种植源于中国,迄今为止业已超过了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种植茶树、加工茶叶产品、制作各种茶具、茶叶烹煮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等多种领域的精神传统和思维方法,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循序渐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外传,眼下已成为了国内外的一种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思想潮流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
1茶文化传播积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内涵、概念、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礼仪、礼俗活动。它们能够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理解,讲究礼仪,培育他们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茶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传播,可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们的怡真和静的理念,将原本并不复杂的饮茶活动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到哲理层面和人生高度,产生了系统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领域中的至高层面,是它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茶事活动中,赋予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与品性,它既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怡情修身,促进人们心态的动态平衡,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1]。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总总的茶事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涵盖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幽静的意境。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诗、茶艺、茶与茶故事等多歌方面。这些元素异彩纷呈,成为了国内优秀茶文化的菁华。我国茶文化的鲜明特征是重德、崇俭、尚和、贵真,这种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德是传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文化的这个特征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最大努力,灵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交往和活动提供价值尺度与标准。崇俭的字面含义是崇尚勤俭,高校学生会受到茶事崇俭、以俭育德思想的强烈影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朴实无华的思想理念。贵真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矫正和塑造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茶文化,领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化解他们的精神困惑,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1.4茶道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茶文化内容应该以茶德为核心,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坚决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倡导义重于利,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尊敬他人,强化养德修性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态平衡能力,化解学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地调节心态,聚精会神地静下心来,既能够乐观,又积极地迎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茶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2.1积极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深厚渊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采取单调的课堂讲述,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体现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述效果,弱化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4]。强化学生的自主体会以及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内化这些茶文化知识,尽可能发挥茶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品行的作用。在创新茶文化教育领域中,高校应该采取茶艺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和宣传我国的茶文化,打造优良的茶文化传播氛围。很多高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但是并未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制作和设计,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推广、宣传与教育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时,必须紧紧地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精彩纷呈的视频文件、图片等多种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读性强、便于观赏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创新传播茶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5]
2.2培训茶文化中的茶艺
不少大学纷纷组织茶艺表演,组建了相关的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因此也是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亮点。这些社团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训练和运用。组建了相应的茶艺表演组织,定期开展茶道、茶艺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学生纷纷关注茶艺表演活动,积极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团中去。很多学校每年都设立茶道文化周,开展茶艺培训。接受茶艺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比如邀请不少茶学学者或者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积极地理解和宣传传统茶道文化及发展脉络,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等,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必须科学地宣传优秀的茶道文化内容,引领广大学生摒弃其中的诸多陋俗与恶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宴活动,比如品茶或选茶,感受茶道的深层次内涵。在举行茶宴的过程中,应该添加相应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歌,茶音乐、视频赏析与茶书法方面的比赛。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扬光大我国的茶道优秀文化内容,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6]。
2.3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承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要强化理论指导的作用,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茶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理论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茶的烘焙、种植、采摘与烹制等环节中,接触从种植到品茶的具体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具备学习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严寒、肯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丰富茶文化知识,以理论指导自身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将扎实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实践结合起来[7]。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动
在茶道文化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开展与茶道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茶道、茶艺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茶馆品茶,在茶馆中举办文化活动。如此以来,可以有效地弘扬和光大优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够联系茶道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调查和研究与茶道文化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扩展茶文化传播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2.5锤炼学生具备茶文化的内在品质
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茶文化认识,然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的日常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茶文化既是朴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具有深层次内涵的高雅活动,让学生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快节奏的态势,不少大学生心浮气躁,缺乏平常心,不能从容地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个人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品质与背后的价值理念、精神传统和道德素养,积极地培育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综合素养。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淡定轻松、从容不迫的稳定心态,体现出茶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气魄[8]。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和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过茶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结合,借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高校学生的错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导高校学生群体形成灵活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3],[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6]孟丹.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277-278.
关键词:茶元素;现代室内设计;应用情况
室内设计是人类进步的一项体现,标志着人们从最初的抵御风寒的物质追求过渡到了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室内设计更加丰富多样化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室内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茶文化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文化,历史的发展伴随着茶文化的不断改变,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通过品茶来享受生活,提高自身的素养,这就是最原始的茶文化,而今茶文化多与艺术相结合,茶文化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现代室内设计就是尽可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将茶文化渗透其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还可以展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要求
1.实用要求无论怎样,室内设计都要有最基本的功能,为建筑内部营造更好的环境,最基本的还是要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娱乐的要求。现代室内设计依旧要遵循这个原则,不过可以在实现最基本的原则上充分考虑实用功能,使得室内环境合理化,科学的思考室内空间以人正常活动所需要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等等条件,这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实用要求。2.精神享受现代室内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要尽可能追求精神功能的作用。现代室内设计干涉的范围主要是通过环境的不同对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产生影响,将茶文化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去,就可以加深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设计者应该讲理论和技术手法有效结合,科学的设计室内的各项构造,设计出的产品可以冲击人的精神感受,这样的产品才可以被大多数人所喜爱。
二、茶文化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基础
茶文化是中国的一项传统艺术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占据有一定的位置,以茶文化为基础来设计室内的艺术表达形式,是审美价值的体现。所以,将茶文化和现代室内设计结合起来,是社会文化的体现,给了现代室内设计许多灵感,可以将更多的文化纳入其中,空间的设计,无论是什么样子,都是会映射出一种文化精神内涵,有其想要表达的精神语境,反映出设计者的审美价值,从小的方面反映出社会文化。另一个角度来说,设计都要有一个主题,可以归为文化,设计往往都是在某一方面来反映文化,如果没有文化,设计出来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设计是从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文化可以从设计的内容中找到映射,二者依靠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设计。
三、茶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要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必须要突出其古典理念的精髓,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法,在室内对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绿色景物的摆放位置,室内主体色彩的选用,都是突出茶文化非常重要的方法。1.与室外环境融合一体茶文化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与自然环境非常搭配。众所周知,茶叶的生产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这就导致了茶文化不能很好的普及,所以茶文化发展比较好的地区都是茶叶产地,那些地区风光秀丽、空气宜人,自然环境极为优越,所以,这些地区可以被设计为景观设计景区。我国茶文化对于养生等健康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可以以茶文化为内核,融入环境特色,逐渐发展为项目的发展口。但是上述的所有计划都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多,好的自然环境比较难的,对优美的环境必须要加以实质性的保护工作,重视自然环境,避免环境受到破坏。2.结合室内环境条件室内景观设想要有很要的市场,就需要知道室内设计的重点是什么,室内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紧密融合。所以在设计前,需要向现代室内景观设计较为成熟的地区学习,学会怎样将茶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去。在投资模式上,则要引入多种投资模式,降低设计和建设的风险。3.加大室内绿化设计力度传统茶的种植外部需要大量的绿色植物,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筋水泥的面积越来越多,给人带来的沉重感需要用绿色环境来协调,这也是传统茶古典建筑外观设计的主要手段,这样还会为外部的娱乐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优化了环境,路过的人看到绿色心情也会随之变化。这种设计的初衷是以人为本,这就给许多茶客提供了思考回归生命的灵魂空间。我国地处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就是四季分明,所以在传统茶外环境绿化上需要多多考虑植物颜色的搭配,尽可能保证在四季中,传统茶建筑可以长时间的保持着绿色。具体设计可以使春天使用迎春花、碧桃等植物;夏天采用紫薇、紫藤等开花植物营造氛围;秋天使用枫树、银杏等展现秋的特点;冬天采用雪松、腊梅等可以带给人坚强品质的植物。开花的植物和绿色植物可以刺激人的感官,使人的心情产生变化,这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保持一个好心情才是一天工作的基础,增加室内的魅力,使得室内更有感染力,适当的搭配一些外观好看、较有古代韵味的植被,也可以用当地特色的植物还营造传统茶的本地特色,加以岩石点缀,二者相互映衬,充分展示传统茶的特点。4.室内多元小品设计室内还有搭建起别的景物,比如说小亭子,以木头为原材料所建的亭子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周围的绿色之中,使得一切都浑然一体,像是在山间所建造的幽闭之亭,这同是也是一个平台,是人们进行娱乐的场所。建设位置的选用也要科学合理,要照顾到所有顾客,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儿童娱乐设施周围建设休息设施,方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将茶文化传输给孩子,形成茶文化的一脉相承,将人与茶联系在一起,形成和谐的传统茶内部沟通关系。
四、结束语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茶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无论是茶文化理念还是茶文化元素,都要通过有效融入和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室内设计要有一定的创新,如果不能将消费者的需要与其融合,则设计的室内活动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将茶文化和现代室内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就可以试想室内设计的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宇丹.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91-92.
[2]孟岩.浅谈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82-83.
【关键词】茶文化 日本 中国 茶道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中国博士后基金(2013M53201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JK1787);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基金(Szxky1211);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12XSYK05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波及世界。而在古代中国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内,日本由于毗邻中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尤为深远。茶虽是一片树叶,却承载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茶叶向日本的传入
唐代以前,日本既无原生茶树,更无饮茶习惯,茶叶传入和茶道文化的形成均源自中国,而在此过程中,遣唐使尤其是其中的僧人发挥了关键影响。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在:首先,这一时期饮茶成为一种精致的文化现象且风靡于整个社会。其次,出现了“茶圣”陆羽及其名著《茶经》。再次,茶艺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操作步骤均在这一阶段形成,如宫廷茶艺、文人茶艺、民间茶艺、宗教茶艺(尤其是佛教)、女性茶艺等。第四,茶文化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中国的茶文学(体裁主要是诗歌)由此开始形成,如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再如齐己的《咏茶十二韵》:“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杜牧的《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茶文化在唐代的流行必然影响到遣唐使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使得遣唐使将茶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茶叶与其他唐代先进文化一道引入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提及日本佛教天台宗始祖最澄(767-822),最澄于公元804年入唐求法,归国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典籍,还将茶树引入日本,从此开启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而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二个人物则是日本临济宗始祖荣西(1141-1215),荣西于1168年前往中国求法,并再次将茶种带回日本,开启了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之风,荣西之功一是在于他将中国茶叶的加工方法介绍到日本;二是在于他使日本人认识了中国茶文化中的“茶德”,并将其在日本推广,使日本对茶叶功用的认识从物质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三是荣西写就了日本文化史上第一部有关茶叶的专著《吃茶养生记》,荣西在书中指出:“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
此后随着日本茶树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日本人的饮茶习惯逐步形成,茶文化不断从皇室贵族和寺院向民间传播,从而使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和茶会文化开始形成,到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1522-1591)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首先,“禅”与“茶”文化的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流行与佛教有着莫大关系,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茶与佛教形成了彼此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佛教使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茶促进了佛教徒的修行。唐代佛教禅宗盛行,禅宗倡导以坐禅的方式修行,并以饮茶的方式提神来促进禅修,这使得在有唐一代,寺院僧侣饮茶之风大兴,并由此形成了寺院茶艺和禅茶文化,最终实现了佛教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禅”“茶”形成一体、融为一味。
中国茶文化中的这种“禅”与“茶”的关系深刻影响到日本对宗教与茶文化关系的认知,并引发了它们对这一现象的学习和模仿。这在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有着鲜明体现,针对此前村田珠光(1423-1502)和武野绍鸥(1502-1555)的茶道思想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不足,他提出饮茶应以佛法修行为根本,过于强调外在形式和器具,会失去茶道的本意。为此,千利休努力提升茶道的精神境界,他将禅宗精神、寺院清规、僧侣修行方式与日本茶道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草庵茶”,并将起自村田珠光、经武野绍鸥发展的“鞑琛蔽幕发扬光大,使之普及民间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茶文化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日本茶道文化推崇的“鞑枥志场本辰绾头钚械摹昂途辞寮拧毙盘酰同中国茶文化所追求的“和、静、怡、真”有着相通之处,共同体现了对茶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社会功能追求。
其次,喜饮绿茶及煮茶的传统。有唐一代,花茶以及红茶等发酵茶尚未出现,制茶以蒸青为主,因而成茶均为绿茶,唐人饮绿茶的这种习惯对日本茶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唐代制茶,以饼茶为主,而在制作饼茶的过程中,蒸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去除茶叶的青涩之味,同时保留茶叶的色、形和营养,这种制茶工艺后来流传至日本,一直到今天都是日本制茶的重要程序,对抹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日本不仅从中国继承了饮用绿茶的习惯,还坚守着在中国已经遗失的煮茶传统,中国茶文化以明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此前以煮茶为主,而在明代以后,中国人饮茶方式演进为泡茶,至此,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日本一直坚持使用从中国学习来的煮茶方式。因为这种煮茶方式,在日本还兴起了“铁壶”文化,铁壶源自中国,后流传至日本并逐渐发展为两大流派,即以观赏为主的关西铁壶和以实用为主的南部铁壶。近代以来,煮茶所需的铁壶已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强调礼仪、程序的日本茶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使用铁壶煮茶之风渐次形成了向中国的回流,这成为一千多年来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再次,饮茶是一种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的生活方式。唐宋两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饮茶不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促进自我境界升华的生活方式。中国茶文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日本茶道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在日本演变成一种生命美学。近代日本文化大师冈仓天心(1863-1913)在名著《茶之书》中指出:“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①在推动日本茶道文化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过程中,高僧空海(774-835)起到了关键作用,空海于804年入唐。在806年回到日本,同其他入唐日僧相似,他同样对茶非常爱好,并且对中国朝廷寺院内茶文化发达的情景非常羡慕,非常想在日本国内也营造相同的文化氛围,并使茶叶上升到更高、更伟大的地位。②
在使日本茶道实现哲学化、美学化、道德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北向道陈、千利休、山上宗二、南坊宗启等人均功不可没,而以千利休影响最大。千利休对茶文化物质层面进行了极度压缩,与茶文化相关的一切外在形式在其看来意义都微不足道。村田珠光的茶室为四张半榻榻米大小,而千利休的“草庵茶室”则仅有一张半榻榻米。千利休之所以为饮茶设计出这种不能再小的空间,意在提醒世人物质需求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绊,超越外在事物的束缚,从而实现无我状态,达到“和敬清寂”的至高境界。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思考
自隋唐至今,中日之间茶文化的交流已持续千年,这种交流是同时期中日两国整体交往的一部分,但借此也可一窥东亚历史的演变和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分野。
首先,中国茶文化是包括日本茶道文化在内的东亚其他国家茶文化的母体。中国是世界最早培植茶树和饮用茶的国家,从隋唐开始,中国茶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向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内容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茶种、饮茶器具、饮茶方式等,精神层面包括茶文化、茶德、茶礼仪等,可以说中国茶文化为其他国家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全面性借鉴。中日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两国文化整体关系的一个缩影,正如日本近代研究中国学的著名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所认为的那样,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为古老的文化,但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对于两者的关系,内藤湖南曾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他认为,日本文化如同磨成的豆浆,依靠中国文化的卤水才凝集而成豆腐。在内藤湖南看来,日本文化是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长。③
其次,中日交流是中国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交流是一个文化扩展自身影响、增进其生命力的有效渠道,具体到中日交流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上,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茶文化的传统在日本得到坚持。著名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认为,日本的巨大魅力之一是它大量移植并保留了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它的建筑风格甚至著名的“日本茶道”,包括那相当苦涩的烂泥状绿茶、漂亮的碗和所遵循的精细仪式,都完完全全是那个时代从唐朝的中国学来的。④另一方面,茶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使中国茶文化在域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日本发展出极为讲究规程、场所、礼仪的“茶道”文化,并将其深深嵌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使之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理想和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尤其在二战后,茶文化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与日本茶道的传播有着重要关联,这可谓是中国茶文化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的再生。
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日交流史上,大部分时间是日本在学习中国,日本借助对中国的学习,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步伐,体现了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现在中国也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探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带给我们很大启发,将学习外来先进事物与本民族传统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创新之路,从而推动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日]冈仓天心:《茶之书》,谷意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第15页。
②[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第12页。
③[日]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刘克申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IV-V页。
④[美]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南出版社,2004,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