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行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经营理念;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是属于农业政策性的银行,它是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和农业的重要性手段,也是支持三农的重点,它的支农方式是将信贷与财政资金相结合。
一、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农村政策不全,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作为农产品价格而言,农业发展银行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它的身上,而忽略了生产领域的重视度,对于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善方面的重视度和支持度不够。就目前而言,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部分是收购贷款,对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业务基本上不联络,甚至是根本不支持,导致国家的产业政策性的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融资成本比较高,较差的市场化筹资能力。作为财政拨付而言,大都是有着限度而且按时到位性比较差,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渠道是向中央银行进行借款和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因此,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就变得比较困难化。此外,基于不断上升化的筹资成本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惠民性贷款的巨大的利益性缺口,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就变得非常之大。此外,一系列的其它原因导致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流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3)资金运营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有属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三级管理与一级经营模式,此外层层委托也是其实行的策略。对于一些农产品等资金也依托农业发展银行来进行支撑。此外,农村企业基于压力从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之后,更加激化了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参差不齐的比例,形成不良性贷款。(4)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逐步萎缩化,日趋显现的出路问题。伴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缩小了业务范围,现实生活中,导致此原因主要是:一是经营化市场的不断冲击,对于粮食价的规模和范围有所缩小,但是那些处于非保护价范围的粮食则渐渐开始扩大化。二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面临了新的挑战,关税有所降低,国外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而且根据WTO的农业协议规定,摆脱以往的传统性做法,比如投入补贴的做法。(5)整体资本规模偏小化。相比较于国外来说,国外的政策性银行有着充足的资本,并且大部分高于农村发展银行,例如泰国为20.63%、印度为39.5%,而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在注册时资本仅为200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国外,甚至是处于低水平的行列。因此,导致农业发展银行对于风险损失进行弥补,同时对于新业务领域进行不断拓展的直接性原因的是偏小化的资本规模。
二、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主体的作用
当下,如果利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化改革,比如增加功能、国家补助、划分区域等思路进行。依据企业经营与一系列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各方面原则,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和业务领域,对于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一些新型业务,要积极进行发展,确定良好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将主体性的收购贷款的业务做好。对于那些龙头性的企业和农副产品等腰进行大力支持,将农村经济发展提上发展日程,给予其提供一系列的贷款业务,对于中间业务,要实行发展补充的原则。
(1)合理界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边界,拓展业务范围。对于社会性的资金成本,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而此类按照商业原则进行运行的、且回报率比较低以及能够收回本金的就属于社会性资金成本。同时政策性金融也支持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企业。对于存在薄弱环节的商业金融机构中,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就形成了互补和主辅的关系,这里不是指的竞争和非替代关系,他们二者的关系使得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性的发挥。对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运作机制而言,国家和自治区要进行建立和健全化,明确将支农的范围进行界定,不断进行整合一系列的农村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且围绕业务的发展方向,对于各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化,对于那些经济的传统化,要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转变成为现代化,以现代化的理念支持农业战略化的调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农业的转变,以此推动其它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加大竞争力度,以竞争性促进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那些生态环境型的企业,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点,加大一系列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支持型企业,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有效实施。(2)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那些农业区域,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和补助,应该通过政策性的银行来实施和落实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一系列补偿性的财政支出,中央银行应该根据实际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并且将金融风险资金进行建立健全化,给农业发展银行的贴息或者相关损失的弥补,社会资金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将部分资金发放给社会,使得农村产业或者农业获得补贴。重要业务用作政府委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部门依据政府委托的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免征措施。对于资金的安全、流动要进行合理配置,以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式提供政策性信贷。(3)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机制。对于资金的筹资而言,都是想筹资那些具有优势的,例如长期的、稳定的和低成本性的,这就要求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实施。一是借款,借款给农业发展银行,并且是国家提供的无息形式的,收回时在到期日进行,如果再进行贷款的话,也可以通过央行,并且它的利率应该与其它银行有着共同之处。二是进行统一性管理国家有关的支农方面政策,例如统一进行对于被支持产业的资金发放或者回收管理等。三是对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进行扩大化。为了增加中长期性质的信贷资金的来源,必须增强自身的筹资能力、及时抓住机遇和时机,合理性地运用筹资的资金。四是对于资金的来源进行广泛的开辟化,对于那些具有低成本而且稳定性强的资金比如社会保险类、邮政储蓄类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类资金纳入筹资的范畴。五是进行启动境外的筹资,对于国外的优惠性的低息的贷款可以积极进行争取,要把握住时机,债券的发行也可以在国外进行尝试,对于低成本资金进行筹资,还可以对世界银行和承揽亚洲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与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要不断尝试和借鉴有关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对于产权改造进行整体化进行,因此,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进行扩充资本规模,而且对于人而言,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由此农业银行的政策进行了优化性,政策成本也实现了最小化。所以说,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打造高效、经济运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而不断努力。(4)更新经营理念,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当下,鉴于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理念还不够成熟,比较缺乏一系列的绩效激励机制,同时由于员工均比较陈旧落后,同商业银行相比之下,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素质还比较偏低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当下,人才有时候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更新农业银行员工的陈旧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要高度重视起来,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进行改革,正确对待银行内部的各种竞争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改革方案,不断强化农业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策略,发挥其支持作用,力求发展成为优势性的银行,即每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郭树华,梁东,杨琦.《农村金融与农村政策性银行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关键词: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信贷;新农村建设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66-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xpanding commercial credit busines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rural economy. In view of thi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s are required to conduct commercial credit business in a well-ordered way and lend support to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le promoting policy-related business.
Key words: policy-related business; commercial credi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随着国家粮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由单纯支持粮棉流通向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贷款对象由单纯的国有粮棉企业向各种所有制粮棉经营企业拓展。农发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做好政策性贷款业务外,还要做好商业性贷款业务。
一、目前农发行开办的主要商业性信贷业务品种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主要是粮油业务和棉花业务两大类。一类是粮油类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粮油流转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贷款,粮食合同收购贷款,种用大豆贷款和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等。再就是棉花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商品棉贷款、棉花良种贷款、棉花企业技术设备改造贷款及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四大类。
流转贷款的贷款对象是在农发行开户,自主从事粮食(含油脂)收购、调销、进口业务的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购销企业,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粮食经营资格的各类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其具体用途分别是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从粮食市场收购粮食的合理资金需要;用于解决借款人从其他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以及粮食副产品的合理资金需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贷款对象是经地、市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以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用途分为收购贷款、调销贷款、其他流动资金贷款、基建技改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或从粮、棉、油经营企业调入粮棉油商品的流动资金需要。其他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与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过程相关且必需的其他短期流动资金需要。基建技改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从事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资金需要。
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对象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企业,包括粮食系统的加工企业和其他所有形式的用粮企业。具体用途分为: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粮食和从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的流动资金需要;解决借款人与加工转化粮食相关的其他原材料、费用支出等所必需的其他流动资金需要等等。
二、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存市场定位问题的认识
首先,是农发行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的需要。纵观农发行成立之后十年的具体工作实践,我们回过头对它的成长和发展进行重新认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农发行建行之初,外部政策环境固定,职责任务清晰,原有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都是明确的。但随着1998年国家粮棉改革政策的出台及不断深化,其业务范围和阶段性职能不断作出应对式调整,原来的职能定位逐渐从模糊不清发展到现在的重新寻找,运行十年之后,好像又回到了原地,不得不对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再一次进行审视和探索。应当承认,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粮棉改革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发行建行之初的基本职能和业务范围已经有所改变,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越来越小,商业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不断扩大,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已使农发行这一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不得不面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相对独立又相互兼容的境地,这是改革的必然。
其次,是农发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农发行要实行“三分、两减、一深化”,即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分别经营,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行政色彩。其主旨是要求农发行在两类业务并存的前提下按现代银行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国务院对农发行提出的目标任务已非常明确,只有正确面对农发行既存在政策性业务,又存在商业性业务这个客观现实,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在发挥好农发行政策性业务这一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毫不含糊地追求商业性业务的自身效益最大化。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和实践在坚持政策性银行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建机制,在发展商业性业务,释放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功能的环境中立规矩,在完成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和谐发展的统一中营造环境。因此,要确保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去适应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共生共存的现状。反过来,两者只有共生共存才能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农发行延伸信贷支持环节,将粮食收购、存储和加工各环节的资金流转全部置于农发行信贷监管范围内,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成效,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整体服务功能。
三、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意义
在新的改革形式下,农发行在坚定不移地履行好政策性职能,办好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适度、审慎地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国家粮棉宏观调控。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同政策性贷款一样,都是国家实施粮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只不过二者作用的方式和机制有所不同。随着粮棉油市场的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已逐步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粮棉油购销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从而实现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已经接受政府委托,承担起地方粮、棉、油储备和平衡市场供求的任务,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
此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调控粮棉油市场的载体,将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现有棉花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逐步扩展到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和其他粮食营销等企业。农发行通过发放商业性贷款对这些企业及时提供金融服务,为粮、棉、油的生产、流通、加工转化、技术改造以及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将在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粮、棉、油市场,确保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国家“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商业性贷款支持的客户,除了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粮棉的购销企业外,还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一头牵着粮、棉、油消费市场,一头连着粮、棉、油生产,可以根据粮、棉、油市场需求,引导粮、棉、油作物的种植以及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内容等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但由于这些企业的低效、弱质,决定了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不会大量进入,只能由农发行对其提供商业性贷款支持,支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和增加附加值,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分享生产和加工环节利润,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无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
(三)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一是通过“扶优限劣”的信贷杠杆优化市场主体。成熟的市场是促进产业良性、健康、长效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市场主体是关键因素。在打破了对国有流通企业的垄断局面后,通过商业性贷款择优扶持,发挥对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促使经营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市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对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信贷支持,促进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平等享有市场资金配置,有利于粮棉市场主体所有制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二是通过对贷款的风险控制,促进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实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方式,尤其注重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控制,使客户更加尊重与关注市场,注重对市场行情与走势的分析,逐步扭转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顾市场价格风险、盲目经营的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作用。
三是通过商业性的市场设施贷款支持,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促进市场体系完善。
四是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的产、购、销相互衔接。目前,越来越多的粮食购销企业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行了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其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农发行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可及时解决企业购进粮食资金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粮食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产销区结合,减少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主观认识上来讲。农发行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主体,政策性银行只有承担政策性业务才是它的初衷和本来面目。现在既让它承担政策性业务,又让它承担商业性业务,势必会走向两种可能,要么变得似是而非,要么同化为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商业性业务追求的是银行自身效益,两者既矛盾又对立,很难达到和谐统一。正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左右摇摆,造成了具体工作实践的举步艰难。
(二)从基层行目前的具体工作实践看。以夏粮收购为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收购、由地方落实利费补贴和价差亏损的地方调控粮收购,贷款政策已非常明确,按计划供应,足额提供贷款;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方式,由于是重新拓展业务,贷款政策也比较明确,按风险管理的规定运作,但除此之外的中间一大块商品流转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说它是政策性,但基层行首先必须考虑市场价格因素带来的贷款风险,对企业也提出明确的防范风险条件,要求办理资金抵押、规定自有资金比例和风险保证金比例及信用等级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商业性业务的经营要求。说它是商业性业务,又没有完全按经营性贷款的要求来操作,在具体执行中却有许多政策性痕迹,农发行要防止出现空白点,要防止农民卖粮难,担心粮食企业收不上粮,政府有压力、有怨言,害怕农民因卖粮难告状,新闻媒体曝光,农发行既想争取自主发展的空间,又怕触及政策风险挨板子,处于两难境地。在粮棉市场已经全面放开的情况下,让农发行去承担非市场因素的政策意愿,显然对农发行有失公允。
(三)在处理商业性业务的实际操作方面,农发行与被支持对象在观念上产生错位,难以对接。经调查得知:由于多年来受粮食敞开收购,农发行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即“收多少粮棉、贷多少款”的影响,长期以来给地方政府、粮食主管部门及购销企业产生一种错觉,农发行成了为粮棉企业无条件提供贷款的工具,以至于在粮棉市场、价格、收购全面放开的今天,个别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没有完全觉醒,对农民卖粮仍存有大包大揽思想,生怕粮农卖粮难,农民有意见。而对粮食购销企业,则长年处于国家粮食政策保护之中,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及与个体粮食经营者的竞争能力,不能及时树立或难以树立起必要的市场风险意识,以至于农发行在对粮食企业进行商业性贷款支持时,提出的贷款条件和贷款方式,购销企业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总认为贷款门槛抬得太高,再加上外部环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发行在支持收购时往往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被告的角色,成为“代人受过”的对象。
(四)受政策环境影响过大,在完成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和谐发展中,没有自己驰骋的空间。从近十年的运行实践得出的感触是: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之大,超出所有任何一个行业,既受“三农”政策大的影响,又受粮改政策的具体影响,还受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的牵制。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商业银行法》在营运中进行自我保护,农发行只能依据国家粮改文件和政府的意愿。从这一层面上讲,农发行的发展权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信贷管理模式。逐步改变原来的政策性银行信贷管理的老模式,真正参与到企业改制及经营当中去,实行既严格、统一,又灵活、全面的信贷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的风险防范预警,建立和完善全程参与、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信贷管理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并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调控能力。
(二)探索和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资金优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对商业性贷款业务,依据各基层行的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等择优配置,对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的给予资金倾斜。同时,强化信贷资金与信贷计划的衔接,适度加大资金调控力度,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区域和优良信贷业务品种流动,达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努力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客户,要果断制定和采取收贷退出措施,有效规避贷款风险。要建立贷后评价制度,定期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检查评价,重点对商业性贷款开展贷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四)应明确农发行兼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任务,并且两者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在坚持政策性银行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在有必要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毫无顾忌地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应当认识到政、商合一混业经营并不是混淆经营,不能把政策性业务按商业性贷款的运作模式来要求,更不能把商业性业务看成是政策性业务,追求政策保护,降低贷款管理标准和风险防范标准。
(五)既然国家粮、棉市场已全面放开,就应当尊重市场规律,让农民、粮棉购销企业、农发行及地方政府完全在市场的机制下来运作,不能人为去干预,更不能因农民不卖粮就发慌,国有粮食企业收不上粮就紧张。对于转轨过程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从深层次分析原因,寻找答案。同时,农发行需要的是学会运用现代银行管理办法,去寻求支持购销企业的有效途径,发挥自主选择贷款对象的权力。
(六)农发行是根据国务院有关组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改革政策而设立的,但至今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国外的政策性银行,都是以立法为基础,依法进行组建和运营,同时根据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通常还及时修订调整有关法律。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已基本完善,只有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农发行经营活动所依据的国务院文件和章程的有关内容,早已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因此,建议应尽快出台政策性银行法,明确农发行的法律地位,对农发行的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管理体制、运行规则、风险补偿等进行规范,彻底解决农发行主体地位不明确、业务标准模糊、权利与责任不相对应等问题,保护农发行的合法权益,使农发行有法可依、合法运行,进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昌.建立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12).
[2]孙芙蓉.农村金融是建设新农村的命脉[J].中国金融,2006,(7).
1.1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
三十一团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缘位于巴州尉犁县境内。南至塔克拉马干沙漠东北边缘,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南缘,两沙漠交汇点最近处不足2km。塔里木河的下游近30km河道贯穿其中。由于解放以来几次大的农田开垦活动,使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每年由于沙漠侵蚀农田的危害性日益加剧,自然环境沙化现象使得团场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加之日益频繁的沙尘暴的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团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对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沙漠化侵袭严重
团场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东南部的库鲁克沙漠极端干旱,纯属沙漠景观。塔里木河从2沙漠之间流经,注入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近10a来,孔雀河干枯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频繁,2沙漠之间已有百余处汇合,大有合拢之势,绿色走廊濒于消失,等待挽救。
1.3风灾沙害严重
由于两河来水剧减,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气候恶劣,干旱少雨,风灾沙害严重,全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蒸发量是降雨量70倍左右。由于团场紧邻塔拉玛干沙漠,每年春夏的大风、风沙和浮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1.4林业资源衰退严重
2河下游,土地盐渍化严重,荒漠林、草植被长期缺水,出现大面积死亡;林草野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沙漠面积扩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团场干部职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林业发展,就没有农业的丰收,要生存发展,要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把生态戍边作为屯垦戍边的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团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生态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前提。只有提高认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保护力度,使团场全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扩大建设生态区,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治理并举,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2.2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加强公益林管护建立各项生态资源管护制度,签定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保证公益林管护4个到位,即做到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和野生资源免受破坏,恢复发展公益林的长期生态效益,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绿色植被的违法行为。积极发挥林业站的各项职能作用加强林业站对管辖区域的监督、管理,制定林业生产阶段目标管责任制,依法治林,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严禁破坏自然植被、野生资源。加快对人工防护林的建设,做到耕地林网化、道路绿荫化、城镇花园化的环境格局。
2.3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要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在原有基础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严禁毁林开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植树种草的成活率;要保护好现有的防风林带,禁止乱砍乱伐;要扩大生态保护区范围,在各自然保护区,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缓冲过渡区,确保保护区的安全。
2.4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
加大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合理调整和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以林养林,加强管理。生态经济林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团场农田起到防护作用,也提高团场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5科学的开展植树造林
在靠近农田较近的荒地,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抗风、抗旱、抗碱的植物种植,改善农田环境,对棉花种植起到保护作用。生态林种植的树种主要以耐盐碱、抗干旱、生长快的乔灌品种为主载品种,主要以胡杨、沙枣、红柳等容易成活的品种,形成乔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防风基干林的形成,又能达到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的效果。
2.6有效实施节水灌溉造林
节水滴灌造林,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地、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独特优点,可避免人为沙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沙治沙、控制土地沙化的新途径,是一项集防沙、治沙、开发沙地资源、扩大绿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于一体的技术。
2.7加强森林有害生物病虫鼠害防治
关键词:褚橙柳桃;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其长期以来一直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导致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处境都居于劣势,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伴随社会水平的发展,农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供应链延长、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增加、分工日趋细致而市场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食品不安全、市场不稳定、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营养和健康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源于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的巨大前景预期,在市场发育不足,因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而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的中国农业,也得到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重视。
褚橙、柳桃、潘苹果――随着一批名人参加和资本的投入,农业一时间仿佛顿成营销推广的秀场和资本运作的戏院。然而,从市场经济的逻辑出发,正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及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就不难明白,这是市场自发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农业自身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可以为资本投入提供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长远、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另外,各级政府针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行业市场寻找出路的沉淀资金,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农业模式
(一)事件介绍
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网络中炙手可热的新词吸引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应,二则一种新的模式。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资源无偿代言,为家乡推销苹果,为“潘苹果”。褚橙亦为“励志橙”,从褚橙到励志橙,讲了切合时代脉搏的励志故事,一个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创业的励志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联想控股斥资数十亿元投资农业,并从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着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许,“金艳果”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食品质量安全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现代人对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消费者很看重这种对质量细节、食品安全及励志精神的追求。联想继而推出猕猴桃与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组合装,内含2.5公斤顶级“褚橙”和2.5公斤顶级佳沃金艳果,售价在300元左右,售价虽高,市场反应却很好。这是农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发展有限的产业的一次华丽亮相,以农业为题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苹果等热点事例的共同点,也是现代农业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同样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褚橙柳桃”却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费者格外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几点。
1.产品品质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个人与公司的名誉、信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此他们格外在意质量细节。“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不同于其他冰糖脐橙,“褚橙”每棵果树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产量又保证果实能够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机肥。“柳桃”即“金艳果”果长且成圆柱形,美观整齐,肉质细嫩,风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特耐贮藏,远优于国内其它猕猴桃主栽品种,“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是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许诺,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会讲故事。以“褚橙柳桃”为例,他们背后都有段受人关注的故事
褚时健和柳传志,一个是宝刀未老的80多岁创业者,一个是中国企业元老级的人物。他们曾经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开始“务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的经历本身都是一个好故事。现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故事,他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励志故事的认同。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是其成功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3.新颖的营销方式
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当前最热门的推广销售渠道。同时,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就是创意。去年“褚橙”刚开始销售时,因为王石在微博上对褚时健的评论,一下子让“褚橙”成为“励志”的代名词,很快卖断货;其次,“打包销售”也是一种叫好叫座的方式,实现了名人“1+1>2”的效应。2013年,为了拉近褚橙与年轻人的距离,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在微博上征集当下的流行用语,印在褚橙包装盒上;邀请蒋方舟、韩寒等人参与拍摄“中国青年励志榜样”系列视频,同时,向微博达人赠送褚橙做体验式营销等。
4.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
据了解,目前,佳沃(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是通过电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连锁专卖店以及团购和大客户四个主流渠道供货,包括麦德龙、沃尔玛、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质的产品面向高端客户,从而可以把销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这是准确定位并实施市场控制的关键。
(三)新模式的优势总结
“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是“褚橙柳桃”不愁卖的关键。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满足了这两点。
1.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价格低廉已经不再是他们购物的主要推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将褚橙打造成励志橙,则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随有网友调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励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个名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的人生故事的认同。因此尽管名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们给消费者一个“不惜代价,也要做好质量”的印象,因此消费者愿意埋单。
2.2012年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成功后,今年则是通过“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两个主题持续的制造媒体的热点,利用网络等营销手段持续的传播和扩大。这样做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的市场价格曲线往扩大市场的方向位移。如下图所示,实线为理性的市场价格曲线,褚橙的市场定价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贵3-5倍,这种高品质橙子的市场规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过营销的手段,扩大消费者在购买橙子时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图中虚线),也就扩大了市场需求。
3.不同于传统农业,名人跨界打造的现代农业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借互联网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通过电商直接网络销售也是其一大看点。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的快速渗透,用户购买习惯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纷纷触网是顺应大势。农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后,一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二来能砍掉中间无数个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对新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褚橙柳桃潘苹果”的事例告诉大家,“农产品现在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思维。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营销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对农业最大的助益,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支点。但同时,事件营销这种常见的市场推广手段在农业题材上取得轰动效应,也凸显了农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状况。而这种落后面貌的改观,仅仅靠名人的背书和资本的介入显然不够,而需要数量庞大的中小农户的成功转型为基础。
“褚橙柳桃”的走红固然堪称亮点,但在考虑到中国农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存在的问题时,也不乏启示,细究其竟,必须看到它们中的多数仅仅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单纯的投资层面以及经验观念的引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营销推广上,往往难以为资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够切实普惠广大中小农户,实际意义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炒作。以励志故事获得市场成功的褚橙为例,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令人赞叹敬佩。但也应该看到,他在创业之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所拥有丰厚人脉和资本资源,非他人可以具备;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烟草业的经验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种植上,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功路径,在精神激励上效果强烈,但在现实层面难以复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似地加以推而广之。
三、现代新农业发展趋势
对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新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总的来说是科学种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防止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产品差异化,创立独特的品牌。现代农业的产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与过去不同,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定位清晰,差异化战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体现: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
(三)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控制。这是现代农业投资特征之一,综合利用国内外好的农业技术、品种、管理等,实现投资者与当地农场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和农民、农场主相互合作,实现品种、农业技术、产品标准、农资农具、品质监督、销售渠道的统一,做出具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项目的风险,并获取各产业链的赢利点,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业模式创新。近些年来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农产品示范生产+会员制及配送模式;农产品连锁销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新农业的一大特质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压缩渠道,直达消费者。未来的新农业,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联网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即新农业的网络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国现代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面临的问题
基于前述分析,未来新型农业在许多领域存在潜在投资机会,“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现代农业也显现出“前景无限”的魅力。不过,真正的农业投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1.农业自身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均农业资源的匮乏,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农经济业态,依然是未来农业增长的一大瓶颈;城乡差距的鸿沟、农民收入不足,而且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土地确权不到位,不能使得农民从土地获益。
2.缺乏现代市场化营销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受到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固有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并未带来太大的质的改变,农业模式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滞后。
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并不缺少农产品,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越来越少。优质产品的缺乏是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解决办法
1.没有什么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高科技,从育种、种植、检测、灌溉、除虫一系列都需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鉴“褚橙柳桃”的生产模式以解决农业自身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科技有效的运用于农业,则需由传统小农户模式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变成能够科学养殖并且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形式。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让投资者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资金,进而借助充裕的资金对生产技术及营销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创新。
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两个鼓励:一方面,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这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态度,也给了有意投资于农业的大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2.为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体系,是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的确是一件耗时耗力且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还可有追溯是农业长期获利的保障。联想的“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褚时健十年磨一剑的“褚橙”都是这一关键的体现。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结合的高效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走出特色,走出创意。同时克服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大规模培训以及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障碍。
五、结论
总体而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型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投资价值,从市场到政府,新型农业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大时代已经到来。现代资本应该有效运用高科技,抓住时代机会,投身于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
[3]檀学文.新型农业模式如何体现未来方向[J].绿叶,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资价值及潜在机会分析[J].产业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场控制能力: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与探索―以中新农业猕猴桃项目为例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
[6]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战略;业务;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已然无法继续采用原来的发展战略来应对这场激烈的市场较量。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全新竞争格局面前,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主动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型来谋求发展,为自己赢得先机以及竞争优势。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本质与政策目标难以协调统一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之后的产物,因而在成立之初,农村商业银行便承担着大家对其支持“三农”的期待。改制之后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是以自身盈利作为最终经营目标的企业主体,但是地方政府为农村商业银行所制定的政策目标却是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与进步。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本质与其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协调和统一,因而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限制。
2.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集中,因而经营风险较大
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初期的业务范围局限在所在城市。在经济体制的变化下,这种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并成为阻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一,地域限制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一家银行只能将业务范围限制在同一个城市,那么银行势必只能在这个城市中寻找可开发的项目和产业,贷款目标因此也会相对集中,而这种行业与客户集中度过高的情况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比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旦这个行业或是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出现经济问题,银行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
1.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即:服务三农与中小企业。根据这一定位,农村商业银行就可以朝着社区型零售银行的目标逐步迈进,通过巩固农村金融市场以及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市场来壮大自己。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生态农业、“三高”农业以及旅游观光业进行重点支持,提高对农村重点企业的服务水平,并通过放宽贷款条件的方式支持新兴产业与外贸产业;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着力于扶持小型高科技企业、城市的绿化建设、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城镇居民可以从中获益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能更好地发展。
2.扩大业务范围
扩大业务范围是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较低的经营风险都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想让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需要着力扩大业务范围。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通过业务的创新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扩大质押、抵押范围,并开发农民出国务工贷款、生态农业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新的贷款类别,巩固农村商业银行在中小型企业中的信用贷款地位。此外,还可以为小型企业以及农户提供金融、经济信息以及经济政策的咨询服务,让他们更加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而促进小额贷款交易。
3.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1)提高控股人的持股比例
股权的过于分散很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层意见的分歧,基于这一点,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奖励措施来鼓励小额股权人将银行的股权转让出去,从而提高控股人的持股比例,当持股人成为控股股东以后相应的就会提高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关注,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2)吸引实力雄厚的投资者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一些实力雄厚、潜力大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得到改善,同时还可以通过投入资金规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力来优化公司决策。此外,战略投资者的加入还可以弱化内部专制现象,让各位受益者之间相互制衡,而他们所引入的先进经营理念也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3)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度
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有助于其充实运营资金,并推进其股权与资产结构的改善,让农村商业银行的决策层有更多的制约力量。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大力进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度,让其成为现代化金融行业的标志性企业。
结束语
由农村合作信用社经过改制所形成并发展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度与资本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但是只要可以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进,就一定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来逐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首先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然后通过业务的创新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此外,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控股人持股比例、吸引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市进度等方式来实现。只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农村商业银行才能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下生存并发展。
参考文献:
[1]麦瑞勇.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战略选择——基于对端州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J].南方金融,20119(8).
[2]汪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3(19).
关键词: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发展;作用;规模化;经营模式;生产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业生产规模随之扩大,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应加强农业机制改革,逐步加大各项扶持力度,使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自身改革,在农业发展中显现价值。
一、涟水县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涟水县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和培育力度,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营管理规范、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家庭农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规范化家庭农场983家,其中省级23家,市级55家;全县培育11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9家。“十三五”以来,涟水县争取省市级资金573.98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66个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条件进行了装备优化。向市财政争取了100万元资金,在红窑镇建成了集粮食烘干、大米加工、农产品展示展销、农民培训等为一体的家庭农场集聚区。立足古淮河沿线、涟沭结合部两大重点片区,重点培育打造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为龙头的优良平台载体,吸纳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100余个。加强项目争取力度,助力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1200万元,打造青芦笋种植基地,推动红窑农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园区。南集镇成功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并获各级财政扶持资金5945万元。积极推动陈师百药园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大对县级园区创建奖补力度,推动县级园区全覆盖,已建成11个县级园区。突出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促进家庭农场由数量向质量转变,重抓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实体化经营。目前各类专业合作社2472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31家、市级19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集团,培育销售超亿元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
二、新型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农业规模扩大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结构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绝大多数家庭农场在发展中逐步迈向规模化,营业收入来源渠道越发丰富,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1]。2、丰富经营模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能够起到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效果,从而让经济模式更加多元,使农业获得良好发展。并且,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不是单一经营模式,而是在发展中实现三者利益联结目标,最终一同防御市场风险,从而使农业稳定、健康发展。3、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利用土地转让最大限度完成利益联结目标,有助于农业提升,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农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农业逐步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经营生产。
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问题农村地区土地承包转让十分普遍,部分农户不重视土地承包权,采取口头交易形式将土地承包给他人经营,且承包时间较短,若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正常运行。并且,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流转规模较小,难以实现规模化以及集约化发展,最终影响了农业的整体发展。2、资金问题目前,家庭农村土地承包租金上涨幅度较大,新型农村发展中要解决好资金问题。有的农户资金筹集方法匮乏,存在问题很多,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无法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国家农业贷款门槛很高,许多家庭农场和企业未达到贷款标准,资金大量缺失,若遭遇自然灾害,会出现巨大经济损失,制约农业发展。3、管理问题随着农业管理相关规定相继出台,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但是,由于农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工作时执行力缺失,影响了管理效果,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部分管理人员思想较落后,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无法满足管理需求,国家各项政策的应用落实会受到限制。
四、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化措施
1、完善各项土地机制农业发展中,需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根据涟水县实际发展情况,设立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各项土地经营机制,实现市场目标体系统一,最终确保农业市场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完善与优化土地流转制度的结构框架,明确土地所有权属,让土地在交易时具体统一的规定,根据法律法规最终规范土地流转各个环节[2]。2、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程中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地政府部门应重视此项工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高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创新优化农业补贴模式,可以采取奖励补助或者贴息方法,设置专项农业奖励资金;对于一些企业以及农业养殖人员,要根据其实际经营发展状况,运用分类奖励手段,使些新型农业主体品牌流入市场,并表现出一定价值。涉及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项目中,相关部门要引导广大农业经营人员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完成对产业链延伸。3、加强监督和引导应结合涟水县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际,制定可行管理措施,形成完善、科学的企业经营制度,并将各项内容落实到实际生产中,从而解决各项农业生产经营问题。同时,还要不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考核模式以及财务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强化内部管理力度,确保不会发生财务情况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运转规范合理。加大市场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市场质量检测政策,保障农产品质量[3]。
五、结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要从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涟水县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寻找更多发展路径,确保农业生产与经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静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J].中国市场,2021(8):36~37.
[2]何芳.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J].山西农经,2021(4):33~3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28-01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整理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关键词:有机农业;重要性;对策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李小典(1976―),女,河南洛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53-03
1有机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三聚氰胺、瘦肉精、西瓜膨大剂等事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当前发展无污染、不损害人类健康、富有营养的有机农业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有机农业是指在无污染条件下生产的农业,具体来说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原料,而使用有机肥、人工除草、通过培养土壤自身净化系统除虫,在动物养殖中不使用饲料、瘦肉精、添加剂等成分,按照动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进行养殖。不使用转基因种子,按照物种的自然属性进行生产。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称为有机产品。
目前有机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比较好,而在中国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少。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超过120万个有机农户,总面积3 220万hm 。截至2006年底,我国内地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100万hm [1]。可见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有机农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比较发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包括现代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早,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石油、化学农业在发达国家经过充分的发展,其弊端也充分的暴露,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的共识;政府从市场、资金和技术上进行积极的推动和扶持。
2我国目前有机农业落后的原因分析
(1)有机农业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不足。有机农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古代的中国进行了几千年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早在东魏(531~550年)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就写就了鸿篇巨著《齐民要术》,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成就。对园艺、种植、嫁接、畜牧乃至酿醋制酱都有详尽的描述,还对旱地如何防旱保墒,如何通过轮作保持地力,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利用微生物及救荒备荒的措施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但是近代以来,现代化学农业生产方式传入我国改变了这种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由于产量高、投入劳动少而受到了现代农民的青睐,所以目前中国的农民中大部分都没有继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而老一辈农民虽掌握这项技术但是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就导致很多有机农场尽管想生产有机食品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2)公众对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认识不足。有机农业这个词在很多消费者的心里还比较陌生,不清楚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机食品的价格较高,所以对有机食品并没有兴趣,导致有机食品难以销售。
(3)有机食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有机食品退出市场。有机食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机食品的售价应该高于无机食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生产者知道食品的质量,而消费者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辨别哪些是有机食品,哪些是无机食品,所以就算是有机食品,农民应该索要一个高的价格,但是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他们无法确定是否是有机食品的时候,是不会掏高价钱的。这样,有机食品无法卖出高价,只能卖和无机食品一样的价格,农民生产有机食品的结果是赔钱,所以不愿意再生产下去了。以猪肉市场为例,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因为付出了更高的饲养成本必须索取更高的市场价格,消费者也愿意为不含添加剂的猪肉付高价,但是有些管理部门人浮于事,工作不到位,不去检查市场上销售的猪肉质量,消费者也无法用肉眼辨别哪些是不含添加剂的猪肉,最终只会选择价钱便宜的猪肉,这样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就会退出市场。
3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
3.1发展有机农业是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选择
按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要生产和出口自己在成本上相对比较低的产品,这样才能通过国际贸易增加自己的收入。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说明:一国只有充分使用自己资源禀赋比较高的要素生产产品才能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如果一国的资本比较充裕,那资本的价格就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一国的劳动力很丰富,劳动力的价格就比较便宜,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就比较低。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少,这正适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充裕,资金技术不足,所以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生产成本比国外高,质量比国外低,在竞争中不具有任何优势,造成了“农业真危险”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生产有机农产品,就会改变农业的状况。我国的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劳动力比较少,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这就使得我国有机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有机农业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应该利用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生产自己并无优势的无机产品,这样符合现实的需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强大的竞争力。
3.2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在1994年7月批准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这个观念在我国的农业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多少应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根据生物生长的化学属性来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根据植物生长需要不断往土地增加氮、磷、钾等化肥、氮肥。实践结果表明这些化肥、氮肥虽然一时促进了植物的高产,但是长久使用的结果是土地板结、环境遭到污染、微生物系统被破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而有机农业是根据农业的自然属性依靠微生物技术来改变土壤的质量,因而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生物物种就能够和谐共生;水资源不受污染,人蓄可供饮用的水资源就增加了,可以缓解大旱时期的水危机,粮食产量从长远来看是增加的,科学家研究证明,有机农业的是现代化学农业产量的3倍[2]。
3.3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大大节约了劳动,造成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目前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他们大部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只能进入简单的产品加工行业,收入低,没有固定的住所。农民工在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进城打工,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又失业回到农村。所以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受苦受穷的命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而发展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有机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不会那么多了。农民不用进城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这才能造就美好和谐社会。
3.4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济参考报调查发现2009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约有6.5万人,其中投资移民申请人数较2008年增长数倍。财富精英偏爱移民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少人认为国内空气、水的质量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不能保证。这些数据表明三聚氰胺、添加剂、瘦肉精、膨化剂、农药等已经让人们对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6月的调查报告称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家庭超过100万户,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近年调查称中国有机食品只占食品数量的1%多一点,表明我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的有机农产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要。
4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4.1.1加强有机食品的宣传
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知识的普及不应该是某一个有机农场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而应该是政府的工作。这项工作如果由企业和农场来做一是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同时这种广告自吹自擂之嫌,说服力不强。所以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来做。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媒体来做公益性的广告,或者通过电台、电视台专题栏目来介绍有机食品的知识。让消费者明白有机食品与无机食品的区别,在消费中真正愿意消费有机食品,并愿意为有机食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4.1.2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解决有机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我国对出口的有机食品已经采用了严格的认证制度,出口产品都贴上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签,而且出口产品也受到进口国严格的标准检测,所以销售比较好。但在国内的销售中则没有实行销售证制度。有些产品虽然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但是并没有专业的、权威的认证机构标志,这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消费者不知道销售的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在购买中害怕自己上当受骗,因而不会轻易购买这些食品,所以建立严格的销售证制度是让信息对称的一个办法。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严格把关,对有机食品做到认真检测,对真正符合有机标准的产品颁发销售证,使得真正的有机食品能够卖出有机食品的价格,树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心,放心购买有机食品。
4.1.3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发达国家有机农场会吸引许多硕士、博士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有机农场的实践中,很多农场的发展都面临着技术和人才不足的困境。技术与人才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出资鼓励农业高校研发更高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为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应该看到有机农业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扩大农业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并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学费上的减免政策,鼓励高素质、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2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快有机农业的发展
4.2.1引入风险投资,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家一户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正在被小规模的有机农场发展模式所取代。有机农业由于对原始生态没有任何破坏,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云南好宝箐生态农业园100亩的小农场投入400万人民币还是每年亏损的状态。日资在我国山东莱阳的有机农产品基地1 500亩,计划投入1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还要投入220万美元用于弥补亏损。可见有机农业的前期投入资金非常大,见效还比较晚。单个企业很难支撑持续不断地投入和亏损,所以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合法经营,把企业的产品和规模做大做强,做成上市公司,而且目前有很多风险投资基金看好有机农业的前景,愿意把资金投入有机农业。
4.2.2多方面开辟销售渠道,保证有机农产品货畅其流
有机农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关系着生产者能否顺利收回成本,继续再生产。所以生产者要多方面建立销售渠道。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专卖店和超市供货的情况,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场来说比较合适。但是对于单个农户或者小规模的生产者来说这种营销模式会提高营销成本,所以可以考虑与某些团体和单位的对口联系来销售产品。就像前面讲到的机关农场一样,农户对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实行直供,双方的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农户还可以按照顾客需要的数量进行生产,不会导致生产太多卖不出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