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

中国的历史变迁使农业积累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从整体条件来看,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并不容乐观。地少人多、资源匮乏、草地退化严重、农业污染加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科学家极具眼见地结合传统农业优势和现代科学技术,针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国外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中提出并形成了与我国国情及农业模式相适应的配套技术。而这一初步成就引起了国际范围的广泛关注,并被视作国际农业领域的重要发现和贡献。现代生态农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对自身进一步发展找准定位,总结传统农业的精华,结合新时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特点敢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突破。

1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积累了大量传统农业的精华,层出不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绽放在我国的各大地区。纵然我国在实践方面已有不错的成果,但无法忽略的理论研究缺陷仍摆在我们面前。由于缺乏深度的研究和针对性的总结,我国大部分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仅仅处于经验水平。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设计规划、不同生态农业的模式组合和空间分布、生态农业的标准及价值评估,分类与动态转换等各大方面在理论上缺乏说明与论述,因此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农业的纵深发展。

1.2产业化发展的落后

我国现有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环境设备条件有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小规模、高分散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无法跟上市场的基本需求。农业企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落后,农民专业素养不足、学习能力不够,基础设施供给有限,产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1.3技术缺乏进步与创新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生态农业的发展问题上过分追求模式,过分追求花哨的组装[1]。例如,把重心放在模式中的物种搭配,而不是计算模式中各物种恰当的比例、选择关键环节的配套技术。现阶段,生态农业相关的各项技术不过硬,大部分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更值得重视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在生态农业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和抵制。像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自动化农业和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触礁,导致生态农业无法完成与时代同进退的发展目标。很多人一味地加重沼气技术、间作套种技术等传统农业技术的应用,着力点偏离,不利于生态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2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2.1开展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

正确而系统的理论是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农业系统要想得以稳定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需要在于我国特点相适应的基础上依托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针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目标,开展有效的理论研究指导进一步实践极为重要。例如,根据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间歇的物质传递、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存在于农业生态亚系统之间、农业生态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处于相互作用、互相依赖及制约的状态。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维持并延续生态系统的有序结构,合理地处理好系统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实现农业发展的协调和稳定。

2.2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这一助力,选择市场化的道路是为我国生态农业赋予生命力的重要举措。但随着市场与小农经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向产业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利用本地区生态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开辟一条生产、经济和环境友好型道路[2]。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相对成熟的标准和体系,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量化,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标准化需求。

2.3强化实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高科技现代技术的运用应作为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的重点。例如,接口技术,这一强调以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为主的技术,对其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好、良性循环的微生物还原生态系统。再比如,通过规范化科技的运用,进一步规范了生产行为,从而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相应对策的实施与优化,未来的生态农业将以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加规范的实践操作、更加科学的管理决策、更加完整的信息网络、更加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目标不断进步、趋于完善,现代化、市场化乃至更高层次的统一的全国性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第2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目前,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4小结

第3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所谓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保证人类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的协调。

所谓效益农业,是遵循市场学原理、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力求以最少投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是效益农业发展的前提,效益农业是生态农业成果的最终体现。只有果敢地冲向生态农业,才能摆脱困境,减少代价,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结合实际,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是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西农业生产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农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其发展速度明显缓慢,生产水平明显偏低。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9.01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2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平均每年递增4.5%,同其他产业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均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119.7元提高到2000年的995.4元,虽然有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相比却呈扩大态势。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8.2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79.9亿元,平均年增长10.9%,发展还较为平稳,但同一时期占全国GDP的比重却由20.7%下降到10.2%。从人均主要农产品来看,2000年山西粮食人均占有量为263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却达到357公斤;棉花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3.4公斤;油料山西人均占有量14公斤,全国人均占有量23公斤。从2001年目前农业生产形势来看,这几个主要指标人均占有量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二、农业生产效益偏低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以山西较高水平的1998年为例,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林牧渔业产值为5609元,比1999年提高了1.8倍,劳动生产肉类为95公斤,然而这两项指标分别仅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74.6%和54.3%。

从耕地生产率来看,山西每公顷耕地农林牧渔总产值1978年只有739元,1998年达到8211元;每公顷粮食产量1978年为1915公斤,1998年达到3280公斤。但农业主要指标的耕地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有一定差距,每公顷粮食产量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2.9%,棉花为84.7%,油料仅为67.6%。

从资金产出率来看,以比较适中的1996年为例,按农业总产值和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近似计算的资金产出率全国为303%,山西为249%,按农业增加值和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资金增加值率全国为180%,山西为140%。山西农业资金的产出效益明显偏低。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达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绝对水平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指标,因为它是农业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直接结果。以1995年至1997年的平均值为例,按当年价格计算目前山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绝对值为331.03亿元。产出能力占全国的1.5%,在全国的排列位置是第22位。同时选取六大类25个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要素指标通过计算,山西相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值为0.71,即相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山西农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一、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脆弱

自然条件的影响仍然是山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十年九旱更是尤为突出。

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灾害保障率低。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日趋突出,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目前已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弱,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实际处于减少趋势。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仍显不足,没有实质性把农业基础设施问题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加以统筹安排,尽管从数字上看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数字较大,但如果从增长速度相对指标来看,可发现政府投资额仍显不足。

二、农业生态条件不断恶化

山西省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都居住在自然资源贫乏、缺少可耕地、农业生产条件低下、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而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增加了对有限资源和脆弱环境的压力,其直接后果是,人们由于生活需要而对森林、耕地、草地等资源过度利用,甚至滥砍、滥伐、滥垦、滥牧,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破坏,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竟然达到9.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0.8%。生态条件退化,反过来使土地生产率进一步下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还较落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必须适应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提高其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目前,山西农业还存在耕作粗放、结构不合理、规模化难度大等问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难以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不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不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

一、土地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山西土地资源中,尚有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3944万亩,其中宜农面积450万亩,宜林面积1458万亩,宜牧面积达2036万亩。山西共有滩涂面积297万亩,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有51万亩。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2/3,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亦大有可为。

二、农业产品具有独特优势

目前山西广为种植的杂粮品种有玉米、高粱、谷子、莜麦、荞麦、大麦、燕麦、糜子、黍子、马铃薯、红薯、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豌豆、红小豆等17个品种,占到全国粮食品种资源库的105以上,居全国首位。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好,山西杂粮营养含量比周边省区要高出2—3个百分点。

此外,山西苹果产量已占到全国产量的10%左右,成为中国五大苹果产地之一;红枣产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占到全国的16.1%,近些年因种种原因产量增长不快,但2000年仍占到全国的8.7%;核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15.2%,已成为仅次于云南省的全国第二核桃生产大省。

三、农产品加工前景广阔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的后续产业,是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其附加值高,具有增值、增效之功能。通过对农产品的多层开发,多层增值,产生聚变效应,从而达到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之目的。

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适宜氛围。目前山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已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集团,亦形成了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名牌产品。

依托山西资源特色和优势,强力开发十大农副产品系列化加工前景广阔,即:以苹果、梨为主的水果系列;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系列;以小米、莜麦等杂粮为主的低糖食品系列;以老陈醋为主的食醋系列;以玉米、土豆为主的淀粉系列;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料系列;以肉牛、肉羊为主的食草动物系列;以鸡、猪为主的家畜、家禽系列;以牛奶为主的奶制品系列;以沙棘为主的野生植物饮料系列。

四、典型示范,经验可资借鉴

山西各地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已经涌现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其思路清新,经验丰富,具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运城市竭力发展质量效益果业,使苹果的优质果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5%,全市共有214万亩果树,预计2001年质量将达到24亿公斤,成为全国重点产果基地。据本市盐湖区龙居镇王吞村村支书介绍,目前农民种出的苹果质量高、果面好,加上连片种植,货运便利,1亩果树平均能收入2000—2500元。

朔州市大胆确立了“优玉米,精杂粮,稳油料,扩蔬菜,增牧草”的“十五字”农业发展方针,逐步实现“三三制”目标(即1/3的耕地保证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1/3耕地发展名特优新产品,1/3耕地发展饲草、饲料)。

太谷县致力于新的做好,优的做强,小的做大,一大批农业种养大户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了规模、质量10个全省第一的农业典型。本县范村镇发展旱垣日光温室目前已突破2400个,该镇西河村仅温室收入全村人均达到2100元,创全省旱垣温室规模效益之首。

大同市市民李良浩自投资金300万元在大同县倍家造镇南河湾农牧场建成100亩固定喷灌田和2700亩移动喷灌田,节水率达到80%。同时,他引进了速生杨、速生柳,使林木产品逐年增加,还购进了一批小尾寒羊、肉狗,使养殖业也兴旺起来。用树叶、树枝作饲料,羊粪、狗粪肥了田,作物不用施化肥,生态农业得到真正发展。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山西省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国营、乡镇煤矿的长期开挖,土地塌陷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全省煤矿采空面积已达2000平方公里,全省已累计塌陷土地100万亩,电力、建材工业累计损坏土地300万亩,其中耕地占到60%以上。此外工业“三废”及化学农药对河流及农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全省主要河流85%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于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和目前回收处理能力,从而使山西省土地的污染程度名列全国前茅。

二、农业水利资源浪费严重

山西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但水资源浪费现象却十分普遍,从而使有限的水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灌溉方式原始、落后,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二是自然降水利用不充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三是土质差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四是地表封闭不严密造成不保水;五是部分地区私采乱挖破坏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农业种养规模明显狭小

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山西绝大多数农户依然是抱守土地,小块承包,多项种植,兼业经营,客观上形成了家家有地种,人人有活干,分布零散,经营规模狭小的生产格局。2000年,全省每一农村劳动力经营耕地只有5.9亩,每一乡村农户人均养牛0.3头,养猪1头,养羊1.4只,饲养家禽8.9只。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并束缚着科技因素的广泛、快速导入和推广以及生产率的提高,要素资源组合聚变艰难。

四、农业市场化程度过于偏低

在农产品价格基本放开以后,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骤然加大,农业丰收并不意味着农民必然增收,关键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普遍。山西省同发达地区相比,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档次低,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进程。

发展效益和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一、勇于借鉴先进经验

发展效益农业,在山西关键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山西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且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也有相当大的距离。以荷兰为例,谷物种植产品除了人们直接食用外,其余部分基本为畜牧业所转化,种、养业的产品全部经过加工才能进入市场,2/3的农产品还要经过深、精加工之后才进入市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份额达到28%,而山西省目前仅占5%左右。以周边邻近省份为例,河北省以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惜斥巨资,集中财力一个一个地扶上马送一程,继承德“露露”集团之后,“三鹿”乳业集团又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品集团。此外,内蒙的伊利集团,河南的春都火腿也誉满华夏。

二、大胆实施资源开发新战略

首先,要从资本高投入、重复建设转向提高创新和吸收能力;其次,要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要着重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要把耕种土地的思想改变为经营土地的思想,使广大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不断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始终保持超前之势。

三、继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取决于农业的投入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争夺和吸纳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据统计,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全省财政总支出增长了6.8倍,而财政支农资金仅增长了1.2倍。因此,政府必须从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调整财政、投资、信贷结构,提高农业资金的投入份额,要通过充实完善《山西省农业投资条例》,将农业基建投资在省筹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农业生产建设性投资占省级生产建设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稳定在17%和34%以上。同时,今后对农业的投入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全省性的跨农业区和跨流域的骨干基础设施应由省政府负责投资管理;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以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和管理主体,省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则主要由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负责投资和管理,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此外,对可独立化和单位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小型水电站、水渠等实行“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或将经营权、使用权和租赁权拍卖、转让给个人,以提高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的产权效率。

四、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在山西目前应采取多元化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一,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倡农民自办、联办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兴办农场;其二,有计划地调整细碎、分散经营的地块,给农民提供相对集中的连片土地;其三,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耕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对土地进行转包转让,使土地使用权合理地流动起来;其四,建立合作服务组织,把农户的分散生产和大市场联结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之,不论通过什么经营方式,只要能够使农民在经营土地中获得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效益,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方式。

五、充分发挥区域产品比较优势

山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只有因地制宜,抓好本地区原有或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实现其优势所在,获取可观的农业经济效益。

玉米生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由于山西实施“玉米高产战略”,玉米产量已成为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随着21世纪朝阳产业的迅猛发展,玉米生产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重点推广玉米增产适用技术的同时,应大力推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速农业科技的扩散和科技含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同时,对14个玉米基地县,亦应进一步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发挥其支柱和辐射作用,从而为玉米的加工转化不断提供雄厚的物质保证。

油料生产处于优势领域。油料作物是山西省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已达600万亩以上。目前我国成品油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只要山西能够提高制油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增加部分先进设备,改变落后加工工艺,提高出油率,降低可比成本,油料生产的前景将不可估量。

干鲜果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山西干鲜果品资源十分丰富,核桃已成为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近年来水果生产已稳定在200万吨以上,迈入水果大省行列。目前,多数水果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苹果低40%,梨低70%。山西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生产的干鲜水果品质处于上乘,只需采用先进科技的加工和包装方式,便会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

此外,组建产品集团也是发挥区域优势的重要手段。山西应以平遥牛肉为品牌,组建牛肉加工集团;以武乡、沁水小米加工为核心,组建小米集团;以山西燕麦片厂为基础,组建燕麦加工集团;以右玉沙棘饮料厂为龙头,组建新的饮料集团;以吕梁地区为主,组建山西红枣集团;以万家寨食品公司为龙头,发展羊肉制品集团;以山西陈醋集团为基础,扩规模,上水平。同时,在组建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争取在近几年内使山西优势农产品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六、竭力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第4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自然规律;创新模式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理论,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核心,因此统称为生态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既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是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发展农业的一种新思路,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

生态农业所蕴涵的理论和科技内涵,不仅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解决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必将成为农村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对生态系统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农业经营管理模式重组、优化,施行无公害的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和环境优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一)建设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生态农业的根本所在,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丰衣足食,更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活宽裕所带来的物质方面的增加,更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所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生态农业恰恰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动力。

(二)建设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人们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以现有的资源为代价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农民为了追求农作物高产,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大气和水污染,建设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当前盘锦市不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有效与合理利用的最佳选择,生态农业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因此,它也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生态农业提高生活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产地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实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三、搞好生态农业建设

因地制宜在推广立体结构型、共生互惠型、资源多层利用型和种-养-加结合型等多种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全力打造发展模式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建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重点推广试验了新技术:一是推广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是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三是推广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四是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及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养猪、棚菜、厕所);五是推广增施农肥技术;六是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七是推广林粮、林菌、林药栽培技术;八是推广庭院工厂化育苗技术。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实施,不仅节约了农业资源,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对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生态农业建设虽然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资源短缺、能源浪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以及化肥和农药的长期或过量使用,加剧了地表水及土壤的污染,并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一)理清思路: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农业开发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树品牌,上质量,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资金扶持使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政府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事业。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宣传“榜样”抓好建设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积极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在广大农村,形成领导重视、农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加速生态农业的推广实施。财政部门应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吸引企业等其他团体的资金,并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自身投入。通过拓宽投资渠道不仅能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上的难题,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相关的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进而提高农民施行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三)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态农业的实践中,既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又要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提高技术效益外,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可行的科技成果,应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发挥典型农户的带动作用,搞试点推广普及生态农业。

第5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为原理,使用经济合理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精华,从而合理利用资源展开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粮食、能源、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必须根据秦皇岛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为支撑,提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在经济活动内完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自我维持和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除去人为政策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系统自身效益的情况及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也表现在农业生产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确保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保证。

 

二、秦皇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秦皇岛市的气候资源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渤海之滨,市辖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海港区、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秦皇岛市地貌特征多样,以低山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3%,全市的耕地面积共有293万亩,多数为棕壤褐土质,占整体耕地面积的72.7%。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上河流众多,覆盖范围大的河流主要有48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28亿立方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均气温为11.1摄氏度,无霜期约为170~188天,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年日照量在2700~2900h,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形成了春季干燥多发,冬季寒冷少雪的特点。本市从事农业的人约为190多万,人均耕地不足1.5亩。秦皇岛共有20万亩浅海和6万亩沿海滩涂,这一天然资源为秦皇岛水产养殖业提供最佳的天然环境。本地区粮食作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花生等。气候、水资源、土壤等有利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适合大面积的耕种农作物。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之后,秦皇岛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状态。

 

(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秦皇岛市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水库防洪标准不高、河道险工险段较多、灌溉工程老化、地表蓄水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本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设置完善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因不合理的建设和生产等人为因素,致使秦皇岛市有些河流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滑,水土涵养能力逐渐减退,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

 

(三)农村市场设施比较落后

 

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创建电脑信息网络,与外界信息沟通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步骤迟缓。秦皇岛市的海阳和昌黎县是本市农副产品发展最好的地区,2012年,秦皇岛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69个,产业化经营率为67%。本市多数市场交易设施比较简陋,配套服务落后,市场规模不大。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现阶段,秦皇岛市某些龙头产业依然出现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本市有8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屈指可数,拥有现今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的龙头产业仅有1/4,同时名牌产品不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团队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三、秦皇岛市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机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种植业必须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设,逐步落实农业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和旅游业,在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升单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增加优质小麦、甜玉米高淀粉玉米的面积,逐步提升农产品产量,扩大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种植面积,达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化。采用延长产业链条,创建绿色生态型农业模式,提升整个种植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林木业根据秦皇岛市人民的加快林牧业发展建议,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工程为重点,依照水体流失和开发利用合理结合的原则,给予生物、技术、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种植乔木、灌木、草地创建水木防护林,为涵养水源、改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提供最强大的支持。根据秦皇岛市整体的规划纲要,以建设重点区域森林绿化工程为基础,促进长城沿线生态防护林和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大力开发风能、地热能,从而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

 

(三)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严格落实国家的良种补贴、种子产业化等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市场有针对性的引入不同优良品种。增大繁育和推广力度,促进品种快速更换的程度,从而创建完善的营养良种繁殖体系。创建土壤信息化平台和专家施肥系统,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提供统测统配各项服务措施,从而达到平衡施肥产业化、系列化的服务。引进一系列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成果,有助于现代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大力开设农村成人教育,借助农业、广播、科技等方面的优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继续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力度,提升全体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和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秦皇岛市优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开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6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对策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威胁着人类生存。因此,生态安全研究已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少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可以说,生态安全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一、概况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少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可以说,生态安全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我县生态系统结构相对不稳定,对干扰因素反应比较敏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在定量地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程度、分析其生态安全变化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对策,对指导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所决定的。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的生产特性。也就是说,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既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动植物本身生产发育和繁殖后代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这是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最大区别。农业自然再生产存在周期长、季节性、区域性,以及对自然环境要素依赖和受环境要素多变的影响,易影响产品的质量和造成产量的大起大落,所以,农业又被称为弱质性产业,其生产循环不仅需要外部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般认为,农作物可以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太阳光和水制造碳水化合物并且能释放出氧气,对环境还有正外部性作用。但农业不合理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环境同样产生负外部性影响。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主要考察外部系统和农业生产内部系统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二、我国农业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环境观念

从认识上,要提高认识,认识到农业环境问题不仅是农业的环境问题,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环境问题不仅要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意义;还具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的生活意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到既发展农业也对周围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针对我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强领导,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资源环境执法和监督。在该地区建立耕地、森林、水资源等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在进一步完善《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的基础上,实行资源环境一体化管理。以坡耕地整治、生态公益林建设、企业技术改造、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提高施肥技术,科学施肥,提倡使用有机肥、绿肥和秸秆还田。利用当地独特的寒地黑土资源,鼓励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或有机食品。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再则,从政策上,围绕总体是建立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环境污染立体控制体系,建立系统的农村(户)环境管理计划,引入环境评价机制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还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种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建立和大力推广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生产方式的试点示范,加大对农业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力度,促进各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发挥技术的优势

从技术上,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加强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各项技术标准的制定,大力推广成熟的生物技术和各项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提高生产资料如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开展综合防治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筛选出关键防治技术、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

4、发挥市场的作用

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长效机制。过去,我国环境制度过分强调行政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市场及社会的力量,个体化责任突出,社会化责任强调不足,环境保护制度效率低下。解决的途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行政加市场作用的双轮驱动的长效机制。在农业环境综合治理上,要鼓励多元投入,强调社会责任,形成政府、社会和各市场主体的整体合力。对那些做得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评奖,树立典型示范。

5、加强对农田和土地的综合治理

(1)严格保护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积极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效治理农业污染。大力推广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全面实施“肥土沃野工程”,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技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兴修水利、拦洪蓄水。在充分考虑到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前提下兴修水利,可变害为利,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同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采取旱改水等具体工程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改造中低产田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改造低产田,主要通过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合理的耕作方式,

努力培肥地力,控制耕地的盐化和碱化,并尽力改造现有盐碱化和沙化土地,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上发展。

(3)治理盐碱化土地。针对我县盐碱化土地盐碱含量高(耕层0.3%-0.5%),质地粘重,低洼易涝等特点,对低洼易涝盐碱地可发展水田,有效抑制土壤返盐;利用轻度及中度盐碱化土地种植优质牧草,并与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而且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于重盐碱地包括连片的大面积碱斑,选择耐盐碱性强的先锋植物,如黄花草木樨、碱茅等,建立人工草地,发挥其生物改良作用,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方法。

6、维护生态环境的其他方法

(1)发展旅游产业,加强现有的资源观光景点,用有限的耕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一线四带”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可以建设林果牧产业示范带;可以建设无公害高效种植业示范带;可以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和水面种植示范带;也可以建设绿色奶业示范带。以自然风景区为核心,以度假村、省高新农业示范园的形式,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安全工作。

(2)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县业技术培训机构多、新人驻企业用工需求多的优势,抓好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解决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问题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同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切实享受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从根本上做好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3)完善有关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立法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法规相比,生态保护方面法规较少,工业、城市污染治理受到重视,而农业生态环境则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而长期被忽视。第二,重点源污染,轻区域治理。它忽视了自然界的物物相关性及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将各环境要素以及工业、农业环境看作是孤立的,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第三,重末(两)端控制,轻全过程控制。我国在环保法律上虽确立了预防为主原则,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估、“三同时”等预防性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的制度,但缺少必要的支持系统。所以,应加强支持系统外,关键是不能把末(两)端控制与工业、农业生产及资源开放过程相割离,重视和加强工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控制,避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的积累性的不可逆的潜在危害。

三、结束语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就这个目前大家关注的课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探讨,重点探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农业环境治理的一些相关对策,以期给相关工作带来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晓辛: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5(1)

[2]张树彬等:发展农业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J],吉林地质,2005(3)

第7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牧场粪便变肥料

当天上午,与会人员先后来到平顶山市鲁山、宝丰、叶县,现场学习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先进生产经验。

鲁山瑞亚牧业集团是该县辛集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的龙头企业。“我们现在存栏奶牛2000多头,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利用德国技术进行处理,经过干湿分离、沼气工程发酵后,沼渣制作成有机肥,沼液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附近的牧草基地,或者输送到果园里。”瑞亚牧业集团董事长关绍峰介绍。

在宝丰县康龙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猪舍内传来悠扬的音乐声。宝丰康龙实业集团董事长王世杰介绍,该公司年出栏生猪15万头,生产生态菜、粮8200吨。“我独创了‘百亩田、千头猪’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王世杰说,就是以百亩农田为单位,建一条饲养1000头猪的育肥生产线,该模式便于复制推广。该公司建起4座沼气工程,沼渣、沼液变成肥料回到了土地中。

秸秆回收用途广

禁止焚烧秸秆后,秸秆如何回收利用?在宝丰县康龙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内,工人正在将秸秆压制成方块。“这些秸秆压成块后,可以用作燃料,提高冬季日光温室、猪舍的温度,燃烧后的草木灰作为肥料还田。”王世杰说。

除了用作燃料外,秸秆还有哪些用途?泌阳县农业局局长赵太宽说,泌阳县的秸秆利用还可以饲料化、基料化。泌阳县是养牛大县、食用菌栽培大县,其中4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每年青贮玉米秸秆25万吨以上;群众把秸秆腐熟后用作基料生产草腐菌,每年利用秸秆9.7万吨。通过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技术,耕地质量也有了改善。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试点地区摸索出不少好办法、好经验,让与会者大开眼界,相信我们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省农业厅计划处处长汤其林说。

打造示范试验田

为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工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8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8部委联合制订下发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第8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80133048

前言

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的重要课题,它对全世界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产生了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具有平衡性,当科学进步到相应水平,生态环境的维持就注定会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有着影响,也对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作用。很明显,生态环境的维持包含自然物质以及对能量科学实行的研究和讨论,这样才可以探究环境,探究人类与生态环境维持的关联。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概念上相对相似,但生态环境从定义来说跟自然环境也有些差别。根据自然环境的定义来说,它的范围较大,在探究中可以把每样天然因素当作自然环境,但根据生态环境来说,只有具备相对生态关系的总体,在探究中才能称作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能够发现,农业科学发展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农业生产的特点来自农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2者间的互动所出现的特点。有很多成分会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产生作用,所以,农业是一种弱势产业,农业的发展只从政府方面取得资助是无法确保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生态环境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水、气候资源等条件的全称。一般来说,农作物对空气质量有着影响,能够对环境产生正面作用,但是如果农业生产出现缺陷,也有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

2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態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

2.1提升环保意识

农业环境问题不仅是农业环境的问题,它和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农业环境问题的处置,不只和生态问题有关,还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关,把问题解决好还能够保障食品安全,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动农业领域的迅速发展,确保农业优良的生态环境。

2.2增强对生态的建设、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还有一些状况,根据这些问题应当对人口数目实行合理的管理,并且还应提升人口素质,降低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为了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案,需要有效地完善有关措施,提升环境资源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栽种植被、建设田地,能够进一步提升方案的水准。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治理水土流失、使用避免水土遭受污染的方法等。施肥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施肥水平,将其与秸秆还田思想相结合,让其发挥最大影响。依据区域土地的特点,可以激励农民栽种一些科学食品,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普及水平,进而得到人们的关注。

2.3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从技术上说,要进行检测以及考察,改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制,提高对环境质量改善的各项技术标准,全面宣传成熟的生物技术和各项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提升生产资料的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改善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进行综合防治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挑选出重要的防治技术、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

2.4将市场作用发挥到最佳状态

构建一种长远体系,发挥市场的最好作用。以前的环境机制都是偏向行政机制,但不重视社会和市场方面,把个体责任体现出来,不注重社会责任,进而造成环境保护制度的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了处理这种现象,应该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国内,建立市场和行政共同发展的长远体系,对农业环境实行整体性处理,鼓励多样化的投资加入,提高社会责任感,鼓励、奖励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并且取得不错效果的企业,并将其当作行为榜样。

3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必要的发展目标和途径,在发展过程中,不只要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还要主动使用环境科学的措施手段,这样才可以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造福全体人民、大众以及社会,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优秀的外部氛围,从而达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陆章.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188. 

[2]龚瑞祥.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2):88-89. 

第9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

1.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我国应在汲取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还要学习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和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保护与有效利用,这种新型的农业形态能够使得自然资源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利用,生态得到良性的循环,这就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为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长能够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由于生态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生态效益体现在它能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从而为社会提供多样化、营养化的生态农产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由此可见,发展生态农业,必然是我国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强有力后盾。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根治这类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我国农业市场可以合理的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纵观近几年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不难看出生态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生态农业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将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是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将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增效和实现农民增收三者相结合,从根本上制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逐步达到“三效合一”。

其总体思路:一是要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效的改进农业的生产条件,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生态保障;二是要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有效减少农产品过剩的问题,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三是要有效的遏制目前市场流行农产品污染问题,做好安全保障措施,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1.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当前要抓好以下几個方面的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来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加强与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评价指标、物种改良等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