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物质的化学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化学老师,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线进行的,它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干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的基础与素材。许多化学用语、实验探究、定量计算等都是围绕元素化合物知识展开的。所以,在整个化学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但其内容繁杂、零碎、分散、难于记忆。对如何将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整理为较有序的材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进行粗浅探讨。
一、把握课标和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复习的根本。化学课程标准中都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归人“身边的化学物质”,大体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五部分内容,对每部分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作了详细的达标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每部分内容时都要认真研究、把握课标,准确理解每个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把握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由收集整理例如对“钢和生铁”这两种合金,只要达到“知道”的要求,在复习时不必挖掘太深。
二、构建知识体系,精编学案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内容繁乱,而且很多知识点需要识记。所以对这块内容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高于教材,对所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分为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中的水、碳和碳的化合物、金属和金属材料、常见的酸和碱、盐和化肥、常见的有机物等七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精心编制一张学案,在课堂上供师生使用。学案上设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完善知识体系、方法形成、课堂检测五部分内容,比如“复习目标”是将本专题中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复习任务;“基础知识回顾”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基础性的涉及本专题知识的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本专题知识;“方法形成”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典型例题,经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堂检测”中设置一些基础题和能力题来检测复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围绕学案展开复习,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练结合,以提高复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教材,遇到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书本中找答案,或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印象就会深刻得多。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并标记疑问;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最后我们及时点评,指出还需完善之处和注意的问题。这样处理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已学过相关内容,复习时借助教材、笔记等材料再现知识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查漏补缺,体现合作精神,教师的最后点评有利于提炼精华完善体系、升华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构建了知识网络后,已基本掌握了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教师在完善知识体系时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2.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吗? 3.能用通过水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吗? 4.将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
现象? 5.《石灰吟》这首诗歌中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
四、及时反馈,巩固知识
关键词:中职化学;任务教学;设计任务;指导;拓展
所谓任务教学,是一种通过设置问题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问题任务中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转化为任务、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分析和讨论,寻找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并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合作的学习,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所学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如何实施这种任务教学呢?下面,笔者就以几个案例加以阐述。
一、紧扣目标,设计任务
所谓目标,就是指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价值目标:从本学科的知识系统看,明确哪些是已学过的知识,哪些是后续需要学习的知识,而这些后续需要学习的知识,重点要落实什么,难点又是什么,如何突破;从学科的教学系统看,除了落实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外,还必须考虑学生获得哪些新知识,怎样锻炼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教学设计要完成的潜在教学价值与目标。
没有目标,则无法设计任务;目标明确,还需要考虑这部分教学内容有没有必要设计任务,能不能设计任务,设计成怎样的任务,总任务下,又将如何分解为几个小任务,以便学生围绕任务展开活动。也就是说,具体的教学任务,是把总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串,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具体的问题串,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实现目标。
[案例1]
“铁及其他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内容,铁单质的性质已分散在其他单元中学习过了,对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学生也已基本了解。因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落实Fe(OH)2和Fe(OH)3的制备、Fe2+与Fe3+的互相转化及检验方法等。据此,本节课可以拟定三个任务。
任务一: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究Fe(OH)2和Fe(OH)3的制备方法。
任务二: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探究Fe2+与Fe3+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怎样才能实现它们的互相转化。
任务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相关信息,归纳Fe2+与Fe3+的检验方法。
本案例通过三个具体的任务,对“铁及其他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相关性质设计了探究性的三个学习任务,既巩固与深化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又获得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了单元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明确重点,呈现任务
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但对知识体系而言,我们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地通过问题串展示出来。根据建构主义原理,我们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探索中,逐步揭示事实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生逐步进入状态时突破重点,更有利于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合理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案例2]
“硫的转化”重点是明确如何实现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来达成任务,使学生在这些任务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
问题1:自然界中含硫元素的物质有哪些?
问题2:标出这些物质中硫元素的价态。
问题3:如何实现这些不同价态硫的转化?
问题4:实现上述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5:从物质氧化性及还原性的角度分析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浓H2SO4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6:完成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关系图,并写出有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7: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用上述系列化问题串,为讨论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建立清晰的框架,重点是突出问题3,即如何实现这些不同价态硫的转化,最后落实的目标是问题6,即掌握实验室实现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原理,让学生在明确任务中明白学习程序后,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合理而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通过指导,完成任务
我们已经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了一系列的任务单,形成学案,这是实施任务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单呢?换言之,就是如何实施教学呢,即课堂教学要做哪些事情呢?
1.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大师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工具。它以树状的思维样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然后将各个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发射,各个主题下的要点又通过更细的分支标识出来。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话说就是“知识树”。这种思维导图,将学习的知识点(学习的任务)连成线,使信息量丰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以直观的图示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方便知识的提取和灵活应用。将这种思维导图通过板书的方式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于主题,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使记忆过程更简单快速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愉快地吸收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硫的转化”知识图:
2.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引导
任务单和思维导图像“导航仪”,是教师先行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引领和驱动学生有条理地进入学习状态,但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在难度上感觉有难有易,在时间上有快有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任务的汇报、交流和评点,要对探究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并及时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任务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根本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及时将任务所隐含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硫的转化”教学过程中,针对“问题5:从物质氧化性及还原性的角度分析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浓H2SO4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氧化还原的特征以及元素处在不同价态时表现出的性质,从而掌握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浓H2SO4的性质,进而完成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关系图。
3.给学生一个拓展知识的余地
让学生积累化学知识,还不是主要教学目的,还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探究的余地,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如,“硫的转化”,我们设置问题7:酸雨的成因及防治,这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丰富了环保意识,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一、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SO4,HCl,HNO3,CH3COOH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WTBZ]
[1]陈永红. 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 遵义师专学报. 1996(1).
[2]邸来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3]石郦. 新课标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关键词]物质的推断;化学;解题;突破口
物质的推断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运用物质的特性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未知物质或被检验的样品中所含的物质。推断题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综合性强,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中考命题中的难点题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尝试。
一、物质推断题的关键
解推断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初中阶段可作为突破口的主要有特殊颜色、特殊沉淀、特征气体和特征反应。
1、以气体特性为突破口
气体 特性
O2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H2 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仅为水,密度最小的气体。
CO2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排入空气中
能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CO 使人煤气中毒
SO2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大气污染物,排入空
气中能形成酸雨。
NH3 具有刺激性气味,溶于水呈碱性,且能使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HCl 具有刺激性气味,溶于水呈盐酸,且能用湿润
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2、以离子的特性为突破口
离子 特 性
OH- 1.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能与可溶性铜盐反应产
生蓝色沉淀3.能与可溶性铁盐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
SO42- 先加过量的稀盐酸无现象,再加氯化钡溶液,能产
生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Cl- 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既不溶于水也不溶
于酸的白色沉淀
CO32- 与酸溶液反应,能产生使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NH4+ 与可溶性碱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3、以特征反应为突破口
条件 类型
通 电 通电分解水
高 温 石灰石高温分解,木炭高温还原CuO,
C、CO高温还原Fe2O3
用到催化剂 H202的分解,KClO3加热分解
4、以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物 质 颜 色 代 表 物 质
固体物质颜色
红 色 P(红磷)、Cu、Fe2O3(铁锈)
黄 色 S(硫磺)
蓝 色 CuSO4・5 H2O
绿 色 Cu2(OH)CO3
黑 色 C(碳粉)、Fe(铁粉)、CuO、
MnO、Fe3O4
沉淀颜色
白色沉淀,
不溶于稀硝酸 BaSO4、AgCl
白色沉淀,
溶于酸产生气泡 BaCO3、CaCO3
白色沉淀,
溶于酸不产生气泡 Mg(OH)2 、Al(OH)3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溶液颜色
蓝色溶液 含Cu2+的溶液,
如 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
黄色溶液 含Fe3+的溶液,如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溶液
浅绿溶液 含Fe2+的溶液,如 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
紫红溶液 KMnO4溶液
二、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技巧
例1、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
解析:该类题中往往会有明显的现象特征,解题时就以此为突破口中。(1)中“上层溶液为无色”可推得无“氯化铁”;“白色沉淀”有两种可能:碳酸钙或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2)中“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中的“部分溶于”可知既有“碳酸钙”,又有“硫酸钡”;而有硫酸钡时,则一定含有硫酸钾与氯化钡。但整个推断过程中,始终无法确定硝酸钠的存在与否。
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钾和氯化钡,一定不含有氯化铁,可能含有硝酸钠。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如图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表示反应一步完成)( )
A、X是CaCO3,Y是CaO,Z是Ca(OH)2
B、X是BaCI2,Y是Ba(NO3)2,Z是BaSO4
C、X是CuCI,Y是Cu(OH)2,Z是CuSO4
D、X是Na2SO4,Y是NaCI,Z是NaNO3
解析:BaCO3高温煅烧生成CaO,CaO与H2O化合生成Ca(OH)2,Ca(OH)2和CO2生成CaCO3;BaCI2和AgNO3生成Ba(NO3)2,Ba(NO3)2和Na2CO3生成BaCO3,BaCO3和稀HCI生成BaCI2;CuCI2和NaOH生成Cu(OH)2,Cu(OH)2和稀H2SO4生成CuSO4,CuSO4和BaCI2生成CuCI2;Na2NO3和BaCI2生成NaCI,NaCI和AgNO3生成NaNO3,由于所有的钠盐和硝酸盐都能溶于水,所以NaNO3无法转化为Na2SO4。
例3、由钙、硅、氧3种元素组成的某化合物,其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Si∶O=10∶7∶12,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则40x∶28y=10∶7,x∶y=1∶1,40x∶16z=10∶12,x∶z=1∶3,x∶y∶z=1∶1∶3,即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SiO3。
例4、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镁、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钾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
(2)向(1)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3)在上述(1)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根据上述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肯定没有_____,可能有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______。
解析:根据(1)可判断混合物中没有硫酸铜(因为其溶液为蓝色)和碳酸钠(其不溶于水);根据(3)的现象可以推知混合物中肯定含有碳酸钾,因为所剩物质中只有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硝酸钠和各物质都不反应,无法判断它的存在;根据(2)的现象判断没有氯化镁(因为氯化镁能和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碳酸钾的溶液显碱性);综合各分结论可以得出最后的总结论。
总之,在解答物质推断题时,可以概括为如下解题关键和解题基本思路:
1、抓住“题眼”,找突破口,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即有关物质的特征,如特殊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及特殊的化学性质等);
2、大胆假设,确定物质;
3、顺推、逆推,得出结论;
4、代入原题,验证结论。
参考文献:
[1]《云南2013年中考面对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版
一、抓住性质、理顺关系
只要抓住物质的性质,就可以理顺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等之间的关系,且能将这些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1、结构一性质一用途
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容易分清,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如氢气的密度小,可以用于填充气球;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热量,可用做燃料;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能与多种物质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氨、制盐酸等。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如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安静的燃烧;而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常会发生爆炸。为什么?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从氢分子与氧分子的接触情况入手考虑。纯净的氢气燃烧只是在“表层”与氧气接触,“内部”并无氧分子侵入;而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中,两种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充分接触。所以,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激烈程度就大不一样。
物质结构知识包括若干方面,在研究单质的化学性质时,主要联系原子结构特点。如氢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能以这个电子与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如氧原子、氯原子}结合,故氢气易与氧气、氯气等反应,即表现出可燃性、还原性。在研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主要联系分子结构的特点,即所给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各元素所显示的化合价如何等。如不同的酸之所以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不同的碱之所以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里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2、性质一存在一制法
物质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它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形式。如稀有气体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在自然界里以单质形式存在;而铝、锌、铁的化学性质较活泼,故地壳中它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反之,若某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那就说明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这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形式,又决定着这种物质的制备方法。如空气中含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氧元素,工业上就直接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像氯酸钾、高锰酸钾等化合物中含有-2价的氧元素,实验室中就可用加热的方法来分解氯酸钾、高锰酸钾,使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上升为零价,这样,氧元素就被释放出来,得到氧气,这就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制备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具体典型物质多,实用性强,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在学习时要用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深化。
如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开始很湿,过一段时间,墙面要逐渐变硬、变白。但在墙面干燥过程中,常发现墙壁“出汗”。如果用炭火烤一烤,墙面会干、硬得更快一些。上述现象都与二氧化碳气体有关。在学氧化碳时,应运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性质,深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通过分析可知,石灰浆是氢氧化钙的悬浊液,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相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质地坚硬的白色固体一碳酸钙,所以墙壁会变硬、变白。但内部的氢氧化钙还要继续与二氧化碳反应,由于这一反应中有水生成,水的蒸发速度又小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速度,因而变硬的墙壁上常会“出汗”。当用炭火烘烤时,一方面由于炭的燃烧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大,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所以墙面干、硬的更快了。
三、把握规律、明确范围
无论是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还是讨论物质的存在和制取,都要涉及到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还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两大类。为此,必须做到:
1、明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适用范围
金属活动顺序是判断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重要依据,但它只能用来说明在湿态{水溶液}进行的置换反应。如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就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即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关于在干态(加热)下发生置换反应,如:H2+ZnO Zn+H20金属活动性顺序就不适用了。
2、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
酸与碱、酸与盐、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盐、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此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生成的沉淀是难溶性物质,要从溶液中脱离出来,生成的气体要从溶液中逸出,生成的水与溶液中原有的水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认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至少要有某一生成物脱离反应体系。
四、科学记忆、讲究方法
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只有善于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化学知识是分层次的,对记忆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些知识理解后必须牢固、清晰地记忆,如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有些知识需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规律去记忆,如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等;有些知识则不必记知识内容,只要记知识的隶属范围,在用时查找即可。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记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将各部分知识分成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取得较好的成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l、疏密记忆法。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知识多采用先密后疏、反复强化的方法。
2、音韵记忆法。这种方法是将所有记忆的知识编成口诀、顺口溜等,以此减轻记忆难度,如化学基本操作,元素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等。
3、特征记忆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简化记忆。如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过滤操作中的“一角二低三靠”,溶解度的“四要素”等。
4、对比记忆法。抓住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着去记,如分子与原子,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酸、碱、盐的通性,氢气、碳、一氧化碳的性质等。
5、理解记忆法。对一些知识需要认真理解,抓住实质或规律去记忆,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
关键词: 无纸化考试 高职哲学考试 优越性 尝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也大规模展开,崭新的课程理念向传统的考试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树立新的考试理念,对传统的考试形式作出比较大的变革。无纸化考试有望改变我国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当前以考试内容规定教育内容、以考试状况评估教育水平的弊端,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有积极作用,它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无纸化考试及其优越性分析
所谓“无纸化”考试就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是以教学大纲和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优化的题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由计算机从已建立好的题库中随机抽选试题组卷,考生一人一机一卷,根据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题目用键盘输入答案;在考试结束时,计算机自动对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评分。它是帮助教师进行快速高效的统计分析与管理于一体的无需传统纸介质参与的一种新型考试形式,具有试卷管理、自动阅卷、试题库更新、随机生成试卷、学生成绩管理等功能,具有试卷生成快、阅卷快、试卷保密性强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考试组织时间比较长,流程比较复杂,工作量大、效率低,反馈周期长、反馈能力弱,资源浪费等缺陷。具体讲无纸化考试有以下优越性。
1.节约性
常规考试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出题,然后印制、封装、拆卷、核分、登分、分析试卷和上交封存。一次考试需要多个部门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是很不划算的,也是很不科学的。无纸化考试通过已有的数据库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自动组卷、评分、登分、统计分析、保存,大大提高考试效率,使教师从不断的出题、评卷、计分等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流程周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减轻了劳动强度,从而节约了考试成本。
2.灵活性
常规考试后留下的大量试卷往往受人力及空间限制,不可能进行集中统一的保存和管理,往往十分分散、容易损坏,而且保存时间也不可能太长,这些都给以后的参考、统计、查核等工作带来不便。由于无纸化考试不但过程简单、题型规范、评分迅速,教师可以任意地按学习的进度出题测评,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障碍,为教师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可靠的、精确的、有效的数据,增强考试的灵活性,而且每个考生的试卷能被及时保存,便于教师和考生在网上查询,从而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方便,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
3.保密性
常规的考试方法要经过命题、制卷、考试、阅卷等很多环节,周期长,接触试题的人员也相对复杂,给试题安全保密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无纸化考试系统则大大减少了考务环节,它采用电子试题库方式来提供试题来源,考前无任何成套试卷,考试时考生考卷由计算机现场随机生成,各考生试卷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时间考试试卷也不一样,考生之间互相抄袭失去意义,避免互相参看导致作弊现象。电子试题库可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减少其他人员接触电子试题,也可对于电子试题库采用口令加密和文件加密等方式防止题库泄漏,组卷方法还可以根据每次考试的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从而增强试题的安全保密性。
4.客观性
在常规考试中,由于教师长期承担同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因出题的习惯爱好往往导致试卷题目的重复率较高,而且在判卷、改卷过程中,每位教师的评分标准不尽一致,对于主观题的评分可塑性大,会影响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无纸化考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题组卷方式,考试题量多,题库内容覆盖知识面广,试题抽取面相对较大,同时也生成多套试卷。试题按照统一的命题原则和要求,达到系统化规范化,考试内容难易程度一致,可以全面考核考生的实际水平,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全面学习、理解和掌握,使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防止按教师划重点范围突击复习或临考前盲目猜题、押题、作弊得高分等现象,从而保证考试的客观性。
5.公平性
无纸化考试实行“教、考、评”相分离,一人一机、一机一卷、随机组卷、自动阅卷,既可杜绝学生考试时作弊行为,又可杜绝考前泄题事件的发生,还可避免因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出现的错判、漏判、分数计算错误及人情分等问题,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二、高职哲学实行无纸化考试的尝试
哲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改革考试方式是深化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哲学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从命题标准、考试内容、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力求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方法和手段,并实现“教、考、评”相分离。我们在2009级高职学生中进行了哲学无纸化考试模式的尝试。
我们首先请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为我们制作了一个软件,这是一套在Intemet和局域网上实现集无纸化考试、帐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和成绩统计等于一体的集成软件。系统采用B/S架构模式,这是目前无纸化考试系统中最优且首选的模式,这种模式无需安装考试客户端软件,即可实现Internet和局域网在线考试功能,考试结果交卷后自动保存在网络考试数据库服务器内。考试管理员可随时查看某份试卷及考生当前的状态,如“正在考试”“已经交卷”或“出现异常”等,并用不同的标识标明,可以随时了解考生考试进度,并动态显示考生的登录时间、在线人数和交卷人数等。试卷出题采用“试题随机”模式;试卷显示方式为“逐题显示”,有效防止了考生作弊。在试题中插入漫画图片(BMP、JPG和GIF格式),插入音频/视频文件(WAV、MP3、MPG和AVI等格式),实现了多媒体试卷。系统提供“单选类”“多选类”“诗句、漫画赏析类”“音视频赏析类”“综合分析类”五大类基本题型,“诗句、漫画赏析类”“音视频赏析类”“综合分析类”都以不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交卷后由计算机现场自动评分,不及格考生可申请集中补考一次。
题库建设关系到考试结果的质量。我们以新编的教学大纲和最新版的高职哲学教材为依据,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广泛收集资料,建立一个完整的材料新、覆盖面广、符合学生学习要求、能够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够突出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无纸化考试题库。为了提高无纸化考试的信度,减少试题重复的几率,我们加强组内协作,发挥团队作用,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进行试题的改编、筛选与录入,从而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题库。题库作为教学测评的工具之一,最重要的是它的准确性,为此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反复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试题背景材料,对试题进行逐一仔细推敲,反复多次讨论、校正、修改和审核。
最后,我们确定试题的组卷方案。一个高质量、合格的试卷,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能充分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知识范围要大,覆盖面要广,并能全面、准确、客观地检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考试时每人考一份要求相同但内容各不相同的试题,不会互相干扰。我们将试题按照知识点、难度、题型等相关系数进行组织,有利于考试随机组卷。组卷方案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控制量:各类题型的试题量、试题的相对分值和答题时间、试卷的平均难度;每章节的题量、题型、难易度及分配比例,以保证达到知识覆盖率的要求、能力层次的分布要求。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对试题的内容、知识点、难度系数等不断进行更新,以保证随机组卷科学、规范、实用。
在哲学尝试无纸化考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无纸化考试对考试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比较高,要有能力较强的监考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解决考前、考中的技术问题,学校的条件一时还跟不上。二是由于受到机房计算机数量的限制,学生需要分多批次参加考试,同学之间互相替考就比较容易,可以不用费劲找到“”,为此还需建立严格的考生身份认证系统。三是对题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问题。如每次考试结束通过判断考试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通过对试卷的难度指数(P)和区别度指数(R)的分析(当0.5≤P≤0.7,R≥0.15为理想试题),不断充实、更新与修正题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无纸化考试的科学性和可信性。这是单个教师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学校有组织地集中相关教师协作完成。
总之,无纸化考试实现了考试管理和考生成绩管理与分析统计的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化,大大减少了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使广大教师从繁重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及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推进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而且随着无纸化考试的不断改进、拓展和深化,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最终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上述情况,推行无纸化考试应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哲学考试的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韩雪娜,关绍云.谈高校无纸化考试[J].教育探索,2009,(11):67-68.
[2]康国胜.高职院校无纸化考试略论[J].考试周刊,2010,(15):7-8.
[3]王丽,李敬有,王大鹏.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网络无纸化考试现状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33-34.
[4]傅家骧.关于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发展中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5,(6):48-49.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选择
在当下的文化困境中,如何保持各自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命题。在此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形式和重要内容,对其保护和利用研究尤为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反映关中地区的群众意愿,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关中民间口头文学、生产技能、表演艺术、礼仪节庆、社会风俗、崇拜信仰等,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和价值取向。换言之,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民众精神意愿立场观念的展演,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内在凝聚力。
二、反思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五大严峻问题:一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有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仍不完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充分得到依法保护;三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多种保护机制急需完善;五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式需创新。反观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概括起来总体呈现如下几对矛盾或困境:遗产的真实性与舞台化、遗产的整体性与碎片化、遗产的活态性与静止化、遗产的民俗性与官本化、遗产的多样性与同一化、遗产的娱乐性与功利化、遗产的主体性与去主体化、遗产的农耕性与资本化等。
三、研究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开展对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民族个性和特色,维护民族文化的时代选择,更是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地域形象,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应对。具体来讲,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有利于:
第一,推进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在充分利用现存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同时,着力挖掘和恢复原有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拓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建设各类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形式,创新文化产品,进一步发挥宣传展示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展示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文化遗产。
第三,提升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通过挖掘内涵和外部“包装”,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沉睡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是提升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
总之,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最终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伟大进程。
四、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㈠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同时保护好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生态背景。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居建筑、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审美情趣等等,都与地理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应抓住国家西部开发机遇,狠抓生态建设,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关中地区民间生态文化智慧,通过生态重建来保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
2,社会经济环境的保护
目前,关中地区民间艺人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各级政府命名艺术大师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年青一代都不愿学习民间文艺,除枯燥难学的因素外,关键是民间艺术、民间艺人地位还不高,他们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给他们适当的津贴非常必要。如果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民间艺人的氛围,就会有很多人学习民间文艺。
3,社会制度环境的保护
要大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对增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教育后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因为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民族价值观、审美观最本质的反映。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追求高度物质文明只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民族精神。文化要解决的是民族的形象、自尊、自爱和生命的延续。要改变过去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落后的代名词观念,重新审视其对人类永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化学实验成为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化学实验固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促进科研项目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但化学实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虽然一次实验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长期积累下去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对化学实验室污染的控制,提高环保意识,尽量避免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本文将从化学实验室对于环境的主要污染以及化学实验室污染的治理方法进行探究。
1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
1.1化学废液的污染
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是十分常见的化学实验污染物之一。很多废液中含有腐蚀性较强的物质,如硫酸等,如果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管道,严重时会污染地下水。另外,一些无机废液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亚硝酸盐,是危害巨大的致癌物,若随意丢弃,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重要的影响。
1.2化学废气的污染
在化学实验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污染极大的废气,例如CO、NO等,由于气体的扩散性,使得实验废气不同于其他物质,难以收集和控制。一些人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随意将废弃排入空气中,虽然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长期下去对于大气的污染会十分严重,因此做好实验废气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3废弃重金属的污染
化学实验室中的重金属是化学实验室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重金属往往很难被降解,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能够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食物链中不断累积。例如铅、汞等重金属都有很强的毒性,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若将重金属不慎排入土壤或水源中,其危害是很难控制的。因此,对化学实验室的重金属的治理,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
2化学实验室污染治理的措施
2.1制定适当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完善的环保法规是化学实验室有法可依的基础。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化学实验室的环保方法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化学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于污染的处理措施不够,往往只重视教学,忽视了对于实验室废气污染物的治理。同时对于学生的环保教育不够,环保意识普遍不足。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明确对于污染物的处理措施和排放标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2加强对实验员的环保教育
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的往往是高校师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实验的过程,对于实验后废弃物的处理意识不够。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合理的实验方法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例如采用微波消解法,防止酸气排放到大气中等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避免浪费实验试剂,在实验结束后,养成自觉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的习惯。只有文明合理地进行实验操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污染。
2.3适当购置和使用化学药品
高校实验室要注意适当购置和使用化学药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化学药品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过度购买化学药品容易导致由于过期带来的浪费,实验室应定期适量的按照计划进行化学药品的采购。在使用中,也应尽量减少用量,避免多余的化学药品对环境带来污染。推广微型实验方法,节约实验试剂的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耗,在保护环境之余降低实验成本。这是高校实验应提倡的方法。
2.4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
高校应聘用合格的实验室管理员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严格的管理。高校师生在进行实验后往往会对废弃物缺乏必要的处理和收集,而设置实验室管理员就是为了进一步进行污染物的严格处理,对实验员的操作进行监督,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室管理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化学实验知识以及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验完成后,管理员应对废弃物进行严格的分类、集中并妥善保存,统一由环保部门进行回收。对废气进行一定的处理使污染降到最低后再排出。要做到管理和治理相结合,保存实验室环境洁净、有序、安全。在实验员对于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时,实验室管理员也应及时指出并制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要想有效减少污染,需要政府、高校及实验人员共同的努力,只有切实提高环保意识,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化学实验室的污染问题,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麦艺炽,张以科,何广坚,甘焕英.高校实验室废液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414-416.
[2]贾继文,仇念文,李金玲.高校实验室污染防治与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60-164.
1、浓硫酸(吸水性和脱水性);
2、无水氯化钙、无水氯化镁、无水硫酸镁等盐类(可逆地吸水);
3、钠、氧化钙、五氧化二磷等(不可逆地吸水);
4、分子筛、硅胶等利用表面的吸附作用吸水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