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

第1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第2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4-1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黔江区作为重庆市农业大区县之一,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 概况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湘鄂黔边区结合部,位于重庆市东南角;介于东经108°28′04″—108°56′56″,北纬29°04′29″—29°52′10″;海拨320—1938.5米,相差1600米以上;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90公里,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黔江区属于山区县,境内多山,土多田少,农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2011年度全区共辖5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3个镇、215个村民委员会,1334个组。全区总人口5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2万人;乡村户数13.54万户,其中:农村户数11.98万户;农村劳动力28.29万个,其中:男15.04万个,女13.26万个;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4.97万亩,其中:田18.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5%,土26.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5%,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年农作物总面积140.55万亩,复种指数为312.5%;粮食作物面积96.03万亩,亩产258kg,人均生产粮食569kg,人均口粮467kg,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

2 政府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

(1)在无公害生猪发展基地,达500头以上的修建大中型沼气池1个。

(2)黔江区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为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农户建设沼气池,让修建农户享受财政补助。

3 黔江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情况

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畜禽养殖产生粪便约 300万吨左右,除了在部分农户修建了沼气池以外,其余无害化处理不足10%。

近年来,沼气项目受到了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黔江区发展较快,沼气建设工程已被列入区“惠民工程”。黔江区主要采取生态家园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利用模式。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建沼气池45000口。沼气作为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实用模式,受到广大农户的肯定和欢迎。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农民走畜禽粪便-沼气-沼肥综合利用这一循环利用模式,对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3.2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黔江区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都在130万亩以上,作物秸秆种类多,数量大,资源丰富。据统计,秸秆总量大约32万吨,其中:玉米9.2万吨、水稻8.3万吨、小麦3.1万吨、油菜2.5万吨、豆类1.4万吨、薯类5.5万吨(干产)、其他2万吨。其中被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的约占70%,秸秆还田的数量极少在5%以下,用于燃料的只占5%,用于饲料的只占10%。这些秸秆在野外焚烧或抛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3 生态种植、养殖情况

黔江区是农业大区,是重庆市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近几年来,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生产畜产品产量53068吨。实践证明,黔江区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大规模的玉米、红苕、洋芋种植,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而畜牧业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4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情况(无公害生产情况、清洁生产技术措施)

全区共推广无公害红薯产地面积10万亩,推广无公害水果种植面积500亩,推广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15万亩。

3.5 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黔江区的农村庭院经济主要是农家乐模式,而这些农家乐又主要集中在城东办、城西办、城南办、舟白办、正阳办。据统计现在营业的有30家。这些农家乐的修建和经营,既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又为他们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创了收。提供了生活保障。

4 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

首先要领导重视,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4.2 加快技术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4.3 完善政策措施

实行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财税、价格、收费、投资和技术政策,鼓励支持开发和推广、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种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4.4 开展试点示范

第4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联片研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4-0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县66.3%的小学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因此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我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而且体育学科在社会上受尊重和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许多农村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本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个人的成长漠不关心,处于无规划状态。所以。巩固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

2、学校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偏小,由于学校班级数减少,体育教师的编制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配备了一个体育教师,再则由于农村小学地域分散,进一步限制了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既缺乏研究对象,又缺少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很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骨干引领力量。由于客观原因,骨干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大部分的农村薄弱学校连县一级的骨干力量都很少,农村小学很难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造成了教科研工作同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科研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4、校本教研开展。虽说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开展教科研活动目标定位的不够准确,实施不够深入,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难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5、教师继续教育。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本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下拨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无疑给没有任何创收机会的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一定的资金上的压力,在勤俭办公的指挥棒下,无奈得牺牲许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培训更是一种奢侈。既不能走出去取经,也没条件请专家进校指导,这就使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造成信息闭塞,再加上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得不成为无米之吹的“巧妇”。

6、保障制度构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在教科研的督导和管理上做了较完善的规定,而在教科研的激励制度方面却很少涉及,这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教科研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热情。

二、发展对策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自觉促进专业成长。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力。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1)提高认识,改变被动局面,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2)对专业发展过程反思经常化、制度化,根据短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2、构建联片研训平台,打造城乡专业发展共同体。确立一所强校为龙头,地域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合形成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联片研训”团体,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增值放大,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生、互动合作、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训机制。在强校和弱校所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以强校输出为主,通过输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优秀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第5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一、苏北农村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

1.教师自身方面的问题与原因。(1)专业自主发展认识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中学教师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程度是相当高的。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许多教师对自己专业自主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其表现为:对过去和现在的专业发展状态及水平、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自主发展意识[2]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我们的调查有6.18%的农村中学教师认为妨碍专业自主发展的最主观的原因是由于认为自己各方面素质已很强了,无须加强专业自主发展;有41.75%的教师则认为是工作很长时间了,认为自己的工作经验丰富;有40.93%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使人厌倦,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加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还有9.27%的教师认为自己不想一直在教师这个岗位工作上,无须进行专业自主的发展。(2)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相对较低。苏北农村教师中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占相当大的比重,由此导致的这部分教师职前培养不足。而在职后培训时又受时间、精力和经费限制,不能进行系统的专业自主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致使农村中学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陈旧、专业发展水平失衡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苏北农村教学条件较简陋,获得知识、技能和信息的途径狭窄,并且不能及时将这些仅有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吸收转化。因此,有较多的苏北农村教师缺乏教育科研意识和经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也相对于城市教师较低。所以苏北农村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教育技能、教育科研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在实践方面,理论与实践转化失衡,效率低下。由于苏北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理论大都借鉴其他学校、假设性理论或者有关教材、论文的总结,没有考虑到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和动态变化,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只需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于是,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培训、进修,提高学历。但最终发现,这样的方式并没有达到原先所预想的教学效果,而专业知识即便是提升了也无法真正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失衡,使两者的价值大大降低。(3)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首先,苏北农村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要求并不高,态度也不积极。他们只是简单地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的“任务”,并没有意识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够促进自身多维度发展。绝大部分农村中学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其次,农村中学教师缺乏对专业自主能力提升的信心,对其自身发展前景的态度比较悲观。他们更加安于现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足够的期待,对自身专业自主发展也没有积极的要求,从而导致信心缺乏和较低的积极性。这对其专业自主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4)时间精力投入不充足。农村中学教师个人时间不足且零散。平时在学校忙于备课、坐班、上课、作业等事务,没有过多的时间潜心研究学术。他们的学习时间也很零散,不会特别空出整块的时间用在专业自主发展上。不仅如此,与城市学校相比,学校的教学和教师学习设备不完备。苏北农村中学教师的学习非常艰苦。由于教师学习时间很零散,学习设备又不完善,教师很难利用足够的学习资源来进行专业自主发展。在城市学校当中,教师有着便利学习设备,如电脑、iPaid等,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专门的教师学习网站、学习交流平台,甚至设置专门的教师联络平台、QQ教师群互相交流。而苏北农村中学教师学习环境远远不如城市教师,除此之外,农村中学教师常常面临更多的学校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精力有限,尤其是女教师。在我们本次的问卷调查中,采访了多位女教师,关于精力时间这方面的问题,她们都多次强调由于家庭里的各种问题以及学校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等各种各样要求,女教师即便有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但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专业自主发展。

2.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与原因。(1)缺乏政策、制度支持。据调查分析,仅仅只有18.15%的农村中学教师认为本学校教师共同发展、自主发展专业的氛围已经形成,而49.03%的教师认为本学校教师共同发展、自主发展专业的氛围一般,29.34%的学校则未形成这种氛围,还有3.47%的教师对本校是否形成此种氛围持不清楚态度。国家和社会需要教师的不断发展,一旦置身于教师这个专业群体中,农村中学教师首先会感受到的就是所处环境对自身发展的限制,那么寻求改变和发展的愿望就会应运而生。促使农村中学教师主动寻求学习机会,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的动机就有了。有了这种内在发展动力,自然会体现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再加上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渠道,这样看来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景似乎是一片光明。但实际上,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却困难重重。首先,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并非是为了引导教师继续专业化的历程,而是把教师纳入机械的制度框架内[3]。农村中学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把握几乎没有自主权利,只能按照现有的课程标准和大环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相应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其次,农村中学教师还是处在“以老带新”的教师发展模式之下,接受到的训练内容和方式也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性,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接下“上一代的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再次,苏北农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定较城市而言也比较困难。这样对他们的教育教学热情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上级教学研究活动的获奖难度很大。首先通过县级,再经由市级的层层选拔和评判,即使和城市的教师研究成果水平差不多,最后获得的奖项也不尽如人意。更不用说开公开课的机会了。这种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对农村中学教育事业乃至中国整体教育发展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农村中学教师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难免会对教育的热情大大降低,更不用说自主专业自主发展了。另外,苏北农村中学的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措施也不到位。许多农村中学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将其与教师职称、荣誉的获得以及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教师不得不片面地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发展。(2)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少。与城市中学相比,国家、社会对苏北农村中学教育的投资不足。据调查,苏北农村中学教师月收入在2000以下的人数居少,2000~3000之间的比例为68.73%,3000~4000之间的比例大约为27%,4000以上的人数为0。这表明,苏北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和城市地区教师的工资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在经济上难以支持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除了维持自身的生活,不足以进行专业自主发展或是更好地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因为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苏北农村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缺少来自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多方面学习渠道。如普通教师一般一年只有一次左右的机会去县城的学校学习;校长或教研组长一年有一次左右的机会去市区的学校学习,普通老师没有机会。因为周围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差不多,即使进行公开课交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以及提高自身专业发展能力帮助并不大,更使得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丧失兴趣和信心。

二、苏北农村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对策建议

1.重视苏北农村地区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根本上还是意识的问题。农村教师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即便农村教师的生活范围狭小、接受信息渠道有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动力和信心不足,但他们仍然能够通过强化自主发展意识来不断地调整、建设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日新月异,教育变革急剧的状况下,更好地去适应,并且使他们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应当大力宣传苏北农村中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将这种意识提升为主流意识的一部分,以调动教师个人积极性,先从一部分有觉醒意识的教师做起,再通过这些先“觉醒”的教师带动那些后“觉醒”的教师。例如教师形成互助的学习小组、社会团体组织。另外农村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和师资培训机构及学校领导应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转变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思想,更新教师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观念,激活其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第6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 滨州市滨城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农民人均收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创新模式 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对策 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南充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元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 滨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增产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体育舞蹈推广现状调查研究 对滨州市滨城区“家长园地”的调查 滨州市滨城区餐饮具消毒状况调查 滨州市滨城区耕地资源利用与改良对策研究 滨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滨州市滨城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现况分析 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构成、转移现状及对策探讨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成尚军.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30):13427-13429.

[3] 万玛项秀,李临颖.贵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现状及建议[J].青海统计,2007(9):23-25.

[4] 敖德玉,黄雪梅,周相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对农民外出打工现象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76-6377, 6379.

[5] 董金涛.关于北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308,310.

第7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0引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农村地区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改进传统落后的经营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城乡差距

就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城乡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国家以及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够迎头赶上,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但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教育水平落后,急缺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劳动人口,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整体增长幅度较小。而此时,城市经济正呈递增式增长,农村人口不断的流向城市,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农村经济被远远的抛到后面,使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1.2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制约性

随着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基础建设不断的完善。在城市当中,由于城市规划因素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市区内的租金较为昂贵,使得许多工厂开始改变战略方向,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大量占用农村的耕地以及农业场地,使得农村的农业用地更加的少,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此外,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上,仍然采取着分散式的劳作方式,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也无法投入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以及设备使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使得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发展。

1.3农村人口分层结构出现分层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管理与专业型人才,但很多地区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个人利益却得不到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停滞不前,使农村社会出现分层,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随着现代工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各种变化,使得农民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有了更多的就业和创收机会。农村居民之间或农村区域内农民与各别群体之间出现了经济阶层的分化,农村人口结构分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分层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2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1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而言,应当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逐渐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出现的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要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形成一套适应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效率,帮助农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利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

2.2创造经济发展条件

新模式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思想上逐渐改变农户的发展观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并对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的规划,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调动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不断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以及可能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使农村经济发展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踏入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提升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2.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地区进行数据调研,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对目前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农村经济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发展现状。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要考虑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3.1加强管理人才与农民的教育培训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能够将各项政策更好地落实到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管理人才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想要使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稳步增长,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招聘的方式获得综合型专业人才,并对现有的管理人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逐渐提升其综合素养。对于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培训。通过不断地强化工作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帮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技术,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及机械化的运营管理模式,逐渐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2加强环境保护

就目前农村地区发展现状而言,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且环境保护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化学药物的使用较为频繁,严重损害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质量被严重污染。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来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平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

3.3完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根据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村经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是存在许多联系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真正做到改进传统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够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逐渐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数据调研。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对相关农产品要进一步加工甚至是扩大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保障食品的安全,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农民的收入翻倍提供基础保障。

3.4拓展融资渠道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资源缺乏,且受地形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艰难。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我国相关部门也极为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其资金的投入不断的扩大,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税也被逐渐剔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显然只靠政府的单方面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农村地区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大部分的人口仍然处于农村。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不断地拓宽资金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拨款之外,还应当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组织以及企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断地鼓励企业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投资,加强农业企业的开办建设,如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资金问题,还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应当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新时期下的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不断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完善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民的专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措施,试图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且质量低,这已经成为我国隐性的失业大军。如何提高农村潜在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培训机制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述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1数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同期农村人力资源增长了58.50%,年平均增长1.94%,农村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同期总人口、农村人口的增长率,更高于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5%的水平。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1]。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而且,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正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只有15万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2]。

1.2 质量现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文化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亦即 4.8 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就有 4.2 亿人[3]。

1.2.2 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水平的要求,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必要性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转化,则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为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就成为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有效措施。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3.2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 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第9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发展质量;方法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