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第1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3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是高等院校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等院校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的这次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对于在新形势下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四个职能”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还要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才和发展的沃土。

一、高等院校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针

首先要实施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原则将学生按照学科大类分类培养,为同一个学科大类的学生制订同样的基础课培养计划,人文学科要注重理工科基本知识的了解,理工科学生也要主修部分人文社科课程,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打牢基础、做好铺垫,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将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转为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最新的学科信息。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而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难以覆盖最新的学科信息。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不断关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认真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补充工作,及时充实以往教案中的不足的部分。

第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学研合作办学,将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多赢。

第四,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大学课堂的教学不应成为“老师讲、学生听”的知识灌输场地,而应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要把学生看做平等的主体,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与学生交流既可以采取学生提问、老师作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教师主动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的形式,通过总结分析学生的回答来让学生真正理解该问题的答案和解决该问题的思考方法,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提问时,所提问题要联系实际、难易有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回答。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做好启发性教学,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校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源泉。要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而要激发创新热情,就需要一整套完备的创新激励政策做支撑。高校的创新人才激励策略应分为物质激励策略和精神激励策略两个方面。

物质激励策略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进行发明创新时遇到的物质生活困难。高校学生多数都没有任何收入,仅靠家庭每月的生活费生活,而在进行很多创新实践时不可避免的要花费大量金钱,这对于很多有志于创新和有可能做出创新的本科生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当前的奖学金制度,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奖学金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第二,要建立学生科研经费保障制度。高等院校每年应划拨一定款项作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解除有志于创新的学生的后顾之忧。吉林大学通过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每年吸引了400多名学生申报参加,科研立项达到100多项;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高校要对已经做出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以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创新实践当中。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仅有物质激励显然是不够的,精神激励对激发创新思维同样十分重要。精神激励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媒体宣传、设立光荣榜、举办创新赛事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具有创新精神和做出创新发明的本科生的先进事迹,鼓励本科生积极思考、锐意创新,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些措施不仅能激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加入到科技创新实践当中。

此外,为进一步解决创新人才的后顾之优,高等院校还应努力满足创新人才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使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也可以在本专业教授的推荐下,凭借其创新成果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为其后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此专门设立了个性化保研制度,专门服务于学习成绩未达到保研标准,但县有较强科研潜力的优秀学生,每年有70多名创新人才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这项制度的建立让那些想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但是又担心过多地参加这些活动会影响专业学习和学业的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高等院校要为创新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高等院校要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除了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和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之外,还必须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

第2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 会展业 涉外会展 英语人才 培养策略

会展是会议、展览等活动的总称,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的一系列活动(赵春霞,2007)。会展业不仅能提升城市及地区形象,而且能通过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服务流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会展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大的带动的“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即通过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经济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量客商及游客,开拓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以此带动交通、商业、旅馆、餐饮、购物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业低物耗、无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作为高收入、高盈利的产业,会展业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近年来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辽宁会展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王伟娅,2009)。目前,我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带,即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东、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成都、西安、昆明为中心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可见,以沈阳和大连为龙头的辽宁会展业在东北会展经济带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全国也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辽宁省的经济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辽宁省新兴的产业之一,辽宁会展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仅以沈阳为例,目前,在国际有着重要影响的展会有: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东北国际工业博览会、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中国沈阳商品交易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等。2006年沈阳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2007年又成功举办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博览会。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辽宁省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会展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对于会展英语人才的需求就不言而喻了。据有关资料介绍,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沈阳)的境外和外商投资企业共有107家,它们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印度、以色列、英国、美国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占展位达到420个。大量的外商参展,无疑对展会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辽宁会展英语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省高校会展专业设置较晚,规模也比较小。当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或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会展人才匮乏的局面。但会展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多为各高校外语学院(系)的英语专业下设的一个方向,基本以英语专业教学体系为主,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混乱,无清晰目标。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的专业都承袭了一个由学科到专业的发展过程,每一个专业都有清晰而深厚的学科背景,而且学科和专业之间有着清晰的对应关系。但新兴专业的产生则直接是以产业需求为背景的,它们的学科背景都是模糊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新兴专业,它们的学科背景都有边缘化的特征(增亚强,2005)。会展专业的学科背景目前是无法给以清晰界定的,它涉及营销、管理、信息、艺术、财务、传播、公共关系等多门学科,而会展由这些学科边缘结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还需要假以时日。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辽宁省普通高校的会展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体系混乱且无清晰目标等问题。

(二)教材体系亟待完善,教材内容良莠不齐。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会展英语也是一门有待完善的课程。从当前国内外会展英语教材市场来看,系统科学、知识新颖的会展英语教材难以寻觅。现有专业英语教材大多都是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单枪匹马编著而成。它们在专业性、信息量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市面上的教材一般可以分为偏专业类和偏语言类两种(曲艳娜,2012)。偏专业类教材的选材保持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照顾专业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知识性。但此类教材一般忽略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英语基础,忽略教学大纲规定下的教学时数和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技能练习。偏语言类教材考虑课堂教学的客观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内容,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但忽略会展专业的系统性、全面性、时效性,轻视会展专业的操作实践需求,大部分注释和训练内容都是围绕语言展开。除此之外,市场上也缺乏有关会展英语教学辅助资料,特别是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供自学与练习使用的音像资料,也没有供自我学习与训练的教学软件可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提高所用。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就会展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而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许多会展英语教师是由原先的英语教师担任,因此在会展课上常常会习惯性承袭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英语的语法知识,以致将会展专业英语课讲成一门普通英语课或英语翻译课、词汇课,让学生感觉不到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此外,在许多院校或机构仍旧使用黑板、粉笔加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还普遍存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难以创造一个专业情景或氛围让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会展专业知识和处理会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成为培养合格的会展专业人才的瓶颈。

(四)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培训匮乏。

会展英语是一种围绕展事活动而使用的特殊用途英语,其教学符合外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即它们都涉及语法、词汇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然而,教授会展英语又不同于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在巩固和提高在基础阶段获得的能力的基础上,教学还需侧重于专业词汇的学习和积累,保证大量的会展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实践,以便能真正以英语为工具,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进行本专业的商务沟通。因此,会展英语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素质:一般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会展行业相关知识(包括会展专业词汇和术语),以及会展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技能。

然而,目前国内既拥有英语教学经验又具有会展从业经验的教师非常短缺。由于对会展类专业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无明确规定,学校在聘任、选拔专业英语教师时产会生标准不一、要求模糊的现象,众多院校目前大都由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师来兼任。然而,这些教师缺乏会展专业知识,难以透彻解释其专业内容。偶尔有少部分机构聘请会展类专业人士来承担教学工作。此类教师虽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熟悉会展专业知识,但他们缺少语言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这也同样限制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三、辽宁会展英语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随着会展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会展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成为辽宁会展业发展的强大支持,是辽宁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辽宁会展业的发展特点、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特此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梳理会展英语课程任务,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会展英语课程任务分析。会展英语课程是会展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会展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文底蕴深厚、学科功底扎实、实践与沟通能力强是会展专业学生必须养成的基本素质。会展专业学生须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能在会展企业、旅游企业、会展行政管理机关、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会展策划、营销、设计、管理和会展教育研究工作。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通过会展英语课程的开设,学生能够熟悉国内外会展行业发展现状、管理法规、国际惯例、市场准则和国际会展知识体系,同时掌握会展策划、会展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英语口笔头交流和商务应用能力,具备查阅中英文献及熟练阅读和使用本专业的英文书刊和资料的能力,基本满足国际会展项目管理与运作所需的双语要求,最终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有关展事活动,特别是在英语环境下从事国际性大型会展项目的运作。所以,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应针对以下三个目标:一是继续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和能力;二是教授和会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三是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最终掌握用英语进行展务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首先要紧贴社会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搭建专业知识平台,设置诸如《会展英语》、《会展概念》(英文)、《会展营运与管理》(英文)、《会展营销》(英文)、《会展礼仪与服务》(英文)、《国际商务》(英文)、《国际物流》(英文)等必修课。其次是搭建能力知识平台供学生选修,包括《知识产权与法律》、《会议与商业旅游》、《调查和谈话方法》、《商务谈判》、《文化冲突与调解》等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

(二)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更新教材内容。

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保证。所以,应加强会展英语教材体系建设,尽快制定统一的会展英语教学大纲,继而组织力量编写能满足我省乃至全国行业企业对会展英语实际需要的系列教材,这是目前会展英语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会展专业英语教材的组织编写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内容要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内容覆盖面要能反映会展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材料的选取应具有知识性,又有很强现代感,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习者可以获取新的信息。当然,鉴于国际会展业发展迅速的特点,会展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及时跟进、适应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教材编写必须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更新教学资料,使会展英语的教学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第二,教材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教材设计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融技能训练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一体,突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展务的能力。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而不是沿用外国原著的框架;教材的形式还应突出多样化特点,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教材内容要涉及会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会议和展览两条主线,做到内容丰富、素材真实可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行业知识并掌握必要专业技能。

(三)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规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行业实际,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完善会展英语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按照会议和展览两条主线分别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个的模块;然后,制定模块教学的目标;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收集专业信息,制订任务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同时,力求课堂可操作性强,教学过程交际化。通过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情景表演、热点问题讨论、参观及模拟练习等,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式学习机会,最终达到增强会展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更新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手段。会展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使教学具有时效性,除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建立、健全现代化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平台、会展模式实训室等,并积极引进和鼓励教师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参与力度,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会展英语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从辽宁会展英语整体发展状况来看,英语会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许多高校对普通英语专业教师业务进修比较重视,但对从事会展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还未真正引起重视。因此,需加强对从事会展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的规划和培养,尽快建立起一支英语水平高,会展专业知识丰富,有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在会展英语普遍缺乏师资的情况下,有必要成立会展英语研究机构。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有经验的会展教育专家或者国内外培训机构的专家来学校对教师进行短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平时要加强各院校间会展英语教学交流,积极开展会展英语教学方法的研讨,认真解决会展英语教师实习与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会展英语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会展英语教学质量。

(五)加强省政府政策导向,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会展教育尚未完全纳入辽宁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在辽宁省,目前仅有沈阳师范大学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两所高校开展了会展培训教育,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辽宁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应加强政府政策导向,在辽宁具备条件的高校中积极开设会展管理专业;还应注重职业教育,同时要鼓励民办教育积极参与,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可采取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边学理论边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其突出特点是与公司企业建立紧密相连的产学合作基地,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产学研的成果又直接反馈到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可争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与重点展览馆所、展览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派遣学生到相关会展中心、博览会在岗实习或者做志愿服务,开展学习、应用、研究、就业一体化的能力培养。

会展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深化会展学科的教学改革,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合作教育后,能够真正将会展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不仅能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其专业实践技能也将得到进一步锤炼,从而实现向双师型的成功转变,全方位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会展人才。

四、结语

国家《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年)的出台,使辽宁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动了辽宁经济的全面复兴和快速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是与该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及经济总体规模相适应的。可以预计,随着辽宁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对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的会展活动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会展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会展业在发展,会展英语人才的培养决定着会展业发展的未来。随着我国会展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辽宁会展英语人才的培养也一定能步入健康、科学的轨道,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赵春霞.会展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伟娅.辽宁会展业发展与运作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9).

[3]增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第3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项目名称:培养具备“多元文化”沟通能力拔尖外语人才研究 项目编号:L13DYY030)

【文章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世界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口语课的教学,如何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如何培养汉语口语拔尖人才是我们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汉语口语;拔尖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在“汉语热”的大环境下,在华留学生汉语教育迅速发展。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交流,口语能力的培养是留学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培养汉语口语拔尖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1 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口语交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口语交际是现代人才的基本能力,同时它也需要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口语在沟通、交流、信息传递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求职演讲、商务谈判、经贸往来、旅游服务都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口才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使学生拥有好口才,是培养留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为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初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还可以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影响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

影响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1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思维因素和个体差异。

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和爱好,会影响其汉语口语水平。在口语课上,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害怕自己说错,所以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影响了汉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往往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按照自己本国语言的思维模式来说汉语。此外,受国别、民族、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汉语口语学习中表现的态度也不同。

2.2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因素。.

2.2.1 课程设置单一化

传统的提高口语水平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口语课,练习形式固定化,内容上大部分以词汇、语法为主,与生活联系较少,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够。此外,有利于提高口语能力的课程设置较少,过于单一,缺乏有利于口语训练的新课程。

2.2.2 教学方法机械化

目前口语课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受教材的限制,采用教材中固定的教授模式,机械地进行练习,导致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同时,受教材和教学进度的制约,教师很少也很难创新,使学生渐渐失去兴趣,很多学生处于被练习、被学习的状态。

2.3 考核方式固定化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一般会参加两种考试,一种是学校的常规考试,口语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但是这种考试很难全面考核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一种是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它分为听力、语法、阅读、综合四个部分。很多高校将此项考试的成绩作为能否入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这种形势下,学生重笔试,轻口试,结果考试能力提高了,汉语口语水平越来越低。

3 留学生汉语口语拔尖人才培养策略

为了解决留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影响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培养汉语口语拔尖人才,我们可以尝试新的人才培养策略。

3.1 培养目标

确立符合市场需要的汉语口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汉语口语水平高,掌握翻译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发音标准。对留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全面培养,让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成汉语后能真正成为国际社会需要的人才。

3.2 课程设置

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探索符合留学生汉语口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改革和创新口语课程。实现新旧结合,以新促旧的新发展。传统的口语课程基本上就是以话题为主,语法为辅进行训练。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训练面过窄、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创新口语课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汉语口语人才。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几大板块,汉语正音板块、成段表达板块、演讲与口才板块、诗词朗诵板块,课程板块的划分突出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化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正确处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板块要根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汉语正音板块主要采用语音模仿、手势法、一对一纠音的方法进行正音,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到多音节,从汉字到词组到句子,进行基础的正音训练,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成段表达板块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词语用法搭配到关联词语的使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篇章表达能力。演讲与口才板块采用培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用性为原则,培训内容分为绕口令、相声、快板、演讲等。采用先集体培训,再单独培训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心里素质、语言表达等多项综合能力。诗词朗诵板块采用培训法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语速、语调、节奏、手势、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4 考核验收

传统的口语课考试形式就是笔试和口试,考试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考核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尝试新的考核形式――参加比赛,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语音大赛、汉语表演比赛等。通过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来检验学生的口语水平,这个方法既实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走出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董萃.留学生汉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研究,2012.

[2]佟欣.学生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文学教育 ,2013.

[3]周红.对培养具备国际化沟通能力拔尖外语人才的思考.沈阳航空航天 大学学报,2013.

第4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渐接受,使高职院校的生源逐年不断增加,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创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培养出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所谓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很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加上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所以,以上这些都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约因素。高职院校要想改变现状,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单纯的只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改革成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高职业素养和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到本领,毕业后进入社会才能完全被社会所接收,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社会的需要使高职院校不得不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是学习一切技能的前提。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并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要想实现这些,首先,要改革师资队伍,许多学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有专业知识,但是教学经验稍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派教师出去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如何更好的教好学生,也可以向企业优秀的人员学习,通过企业人员的亲身经验来现身说法,学生从中会受益匪浅。其次,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做中学,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层挖掘他们的潜力,这种方式比只在课堂上讲解要好的多。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从而为其它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2.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生的综合技能决定着他们是否被社会所接受,而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任。综合技能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能力,它不但包含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包含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这方法的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他们亲身实践去体会一下工作环境,从中他们会学习到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其次,可以让学生去社会上进行实践,增加自身阅历。

第三,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一些辅助课程用来讲解不同专业的职业生业规划[2]。总之,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毕业后到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5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教师;学生;课堂;人才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职高语文教学标准,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做出了相应调整,职高语文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以新职高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职高语文教材为基础去设计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对当前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立不明确。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利用单一的教学工具并遵循固有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接受或者及时学习、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上没有转变,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也并非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而是以语文教师的讲解和灌输为教学中心。二是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尽管一般职高的语文教师都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能力和语文专业知识能力,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并不注意利用课余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将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心全部集中于教材内容上,没有为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和充实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而准备课外教学材料,限制了学生接受语文语言知识的范围和学生的阅读思考范围。三是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审核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完善。部分职高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评审制度尚不完善,因而教师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职高学生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学生的就业愿望和需求较强烈。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对职高语文的教学工作不够重视,职高语文教师的讲课能力审核、评估方式和制度也没有得到明确规范。

二、教师的职能转变

在职高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职能的转变应当从以下两个部分做好。一是提高职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职高语文教师应当针对职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为职高学生创设充实、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职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专业性较强,部分学生已经选择好了未来从事的工作。因此,职高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就职需求去安排和设计语文教学方案,给学生寻找和讲授与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趣和爱好。二是提高职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随着科学和知识信息的扩张发展,社会对职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高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扩展自身知识涵盖范围,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作为辅助,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职高语文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适当引导,把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顺利完成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

三、课堂方案设计

语文教学课堂的方案设计应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和谐、融洽,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给予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以本人的一个语文课堂教学方案为例,分析总结如下。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作文,学会分析职高语文作文的写作要素和写作重点,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文写作能力和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本人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水平、学习意愿等因素搭配分成讨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作文材料,并给每个小组布置讨论内容和修改任务。在该教学方案中,职高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分析作品中存在的缺点、问题或者优秀之处,学生在阅读、讨论和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本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作文评分和修改的教学环节中,我帮助学生列出优秀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的特征和属性,然后由学生自己去评析和决定作文的最终成绩。学生在评定作文结果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词句运用等语文知识进行了学习和掌握,最终由学生对彼此的修改意见和评分合理性做交换评价,赏析他人的文学作品并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综上所述,职高语文教学活动应当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能力审核评估机制,转变教师职能,提高职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根据职高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实现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雪玲.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新课程

学习,2012(5).

[2]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3(2).

[3]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

(2).

[4]刘丽.试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现代交

际,2013(3).

[5]胡晓.试谈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J].现代交际,

第6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人才培养 作用 策略

高校要想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将重心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实际中,高校应全面贯彻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机制及模式加以创新,从而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发挥政治素质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导向作为了一项不容小觑的功能。因此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有没有达到社会实际所需,高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这些都将决定了高校学生能否顺利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关乎到了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前行。高校学生本身具有正确的思想,但他们往往会因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了解的少而出现了模糊的政治方向,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此,他们的思想逐渐与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方向背道而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有效的政治素质导向作用。

1.2发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作用

思想直接决定了人的行为活动,但思想并非是人原本就存在的,而是在参加后续的教育培养及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最终产生的。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且独立性强,但他们缺乏较高的选择及鉴别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多种多样,尤其网络等先进科技的迅猛崛起,为多样化的价值观散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这些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思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使得高校学生在对相关问题分析研究时有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优良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才能的具体实践方向。一个人如果光有才而无德,不仅对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会极大地阻碍社会的顺利前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1.3发挥法制观念教育作用

当前,法制经济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大核心,高校学生担负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任务,他们是否具备正确的法制观念及较高的法律素质,关乎到法制社会的建设进度。高校学生在市场经济中占主体性地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法律基础课为着手点,传授一些核心的法律理论知识给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国法律制度的认识程度,使学生产生强烈民主意识,从而积极主动担负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及义务。

2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2.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强化学生创新素质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教育均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范畴。当前时期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因为一旦政治教育不强,将严重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就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也会因为缺乏坚定的政治思想、信念,难以为创新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时,应注重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以此正确引导和有效约束创新活动。同时,心理教育也应与创新人才培养保持紧密的联系,心理教育理论教学中要优化调整学生的创新心态,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忍耐、自信等正确的心态,这样学生就能坦然面对创新中出现的困难及挫折。

由此可见,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正确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保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顺利运行。

2.2制定完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想保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核心支撑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健全人格,从而成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强化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此产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专业教育强调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养成提供了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着各自注重的地方,功能作用不同,应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协调配合发展,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高校教育人员应与时俱进,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寻求现代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获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新方法,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品设计 人才培养

一、前言

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促使了市场对人才的升级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长三角纺织企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思考。

2.长三角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转型期,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比较优势,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将继续深化,并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梯度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优势突出,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管理成本大幅上升,采用新材料、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成为必然。虽经产业布局调整后,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研发水平、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的大部分纺织企业仍然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力密集、初步加工制造、依赖外单的发展模式;与中部、西部企业相比,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消耗成本等都处于劣势;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在高技术纤维的采用、高附加值的功能纺织材料的开发上做得远远不够;江苏的少数几个企业如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海澜集团等虽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进行了一系列研发工作,而大多数企业的生存风险很大,行业的发展还得“靠订单吃饭”。因此,江苏的纺织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率先进行功能性纺织材料与制品的研发,必然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二、长三角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纺织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装备设计能力、创意设计能力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纺织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纺织教育实施校企联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已是势在必行。以前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只要具备单一艺术设计能力或工艺设计能力即可,而随着纺织品时尚化、功能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更需兼具纺织品艺术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生产实践问题解决能力、产品市场推广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等于一身的高素质纺织品设计人才。

三、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品设计专业是江苏省同类专业唯一的特色专业。从1989年至今为社会输送了1800多名优秀的纺织品设计人才。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了以纺织面料设计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了“产品引领、技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引入课程体系,建立了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站点;与常州三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湖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联合初步共建了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参加了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面料技能大赛,5次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团队教师共同获得了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虽然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但是面对纺织产业升级、招生现状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从近三年的就业和企业需求来看,学生一次就业率很高为98%~100%,但毕业后半年的专业对口率稍低,比例为75%~82%;中小型纺织企业对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很高。在对学生满意度评价中,均认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较好,但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表达能力欠缺。其次,从招生情况来看,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这可以从近三年的报到人数中体现:2012年,100人;2013年52人;2014年46人。另外,在招生填报志愿时绝大多数人对纺织品设计不了解,仅从名称上给予简单的预估与评述;多数人对纺织品设计专业现代化的设计需求和环境还不熟悉,还停留在纺织工业环境“苦、累、差”的认知上。最后,从专业学生和教师的兴致度层面来看,学生虽然很清楚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但是多数同学对现有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兴趣度不高;多数同学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专业教师总是觉得面对这样的学材,沿用原来的方法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去教,面对原有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越教越没有自信。

面对产业升级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策略

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纺织品设计专业针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出了新的举措。

3.1服务区域,满足需求,定位培养新目标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长三角纺织企业及贸易公司,就业地区主要是上海、江苏常州、吴江盛泽、江苏苏州、江苏南通、浙江嘉兴、浙江海宁。从事的主要岗位为纺织品新产品研发、化纤面料分析、色织面料工艺设计、大提花工艺设计、床上用品花型设计、面料检测、面料跟单、面料销售。

因此,结合专业人才需求和社会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纺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机织物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具备纺织品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能的,能够从事面料设计、面料跟单、面料设计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技艺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2联合育人,多元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围绕“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三大核心技能,构建“技术、艺术融合,应用、创新并重,就业、创业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向企业开放办专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政校企社”四位一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共同制定纺织品设计专业动态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

3.3 转变方式,工学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全体专业老师应统一思想,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应不断提高自身“双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团队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作用,外聘企业专家、设计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并承担教学任务。拚弃原有强调学科性的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参照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技术与创意融合,教学与产业互动,“设计创造价值”,以真实的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为学生学习型工作任务,设立企业设计部课堂,聘请企业设计师现场指导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形成“产品引领+任务先导+学训交替+技艺结合”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和“项目驱动+大赛促练+课证融通”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和网络共享共建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自信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致;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设计技术与创意创优结合的职业发展潜力,让学生深刻体验知识应用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面料设计师”的职业梦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4整合资源,建好平台,集约发展

以“常州市新型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为平台,建设具有“开放+服务”产业特色的研发中心或技术工程中心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双重属性的纺织品科技贸易有限公司,完善校内外职业实境的实践教学基地。

确立纺织品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实施“模拟设计部、典型案例、角色体验、项目团队、大赛引领、创业实践、信息咨询、网络学习、市场导航、成果测评”的多维立体交叉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教师与学生通过产学研实战项目技术攻关,充分体验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实现教学实践和职业实践的“双重实践”交融,建立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从而加强专业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5文化育人,职教育人,丰富素养

实现人才素质教育与培养方案高度融合,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为规范为重点,将现代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风建设月、创新创业大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阳光心态、善于沟通、诚信协作的良好素养和品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人发展的需求。

3.6质量保障,过程监控,服务带动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政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专门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通过持续开展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百名教师下百企”活动,适时跟踪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动态提升打好基础。

搭建积极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积极为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研发,师生、企业专家共同组建项目攻关团队,实现专业建设成果与企业发展共享,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责任意识。

四、结语

面对纺织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传统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根据长三角地区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校企联合,实现人才培养新定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运用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将企业文化理念环境引入课堂等,最终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是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苏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人才培养[J].江苏丝绸,2012,(6):30-32.

第8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设计学专业广泛存在于科技、社会和环境等众多领域中,它具有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的特征。设计学的核心特征不仅是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更是人们创新思维劳动的成果体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开展,设计学科在很多职业院校中也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因具有情感和认知的双重活动,在设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文从设计学专业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体验式教学在设计学科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及应用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内涵

体验式教学最早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David Kolb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David Kolb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他将知识学习的过程化解为4个步骤即体验、反思、归纳、运用。在体验式教学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曼教授认为“体验式教学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

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体验式教学中的体验是知、情、意、行的亲历与验证。它具有亲历性、过程性、不可传授性。我国古代就有体验式教学思想的渗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培养“君子“的目标就主张“学”“思”“行”的学习过程,并将学习思考心得用于日常实践行为中。在战国教育学著作《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对体验学习的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体验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设计学科中的表现形式

目前,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计划中主要分为3类课程,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

(一)基础课程融入体验元素

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训练内容为造型基本训练(素描、色彩)和构成基本训练。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是静物式的机械临摹。对主动性缺乏的学生来说会因坐不住而使学习过程枯燥难耐。适当融入体验元素可摆脱基础课程的枯燥。如静物素描练习,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或自设一些易感染情绪的场景。学生可将静物从情感的角度进行升华,而非单纯的临摹。再如平面构成课程可采取视听等多角度的方法。如重复这一技法知识点讲授,可通过听音乐,让学生用平构方法表达音乐情感。再如对肌理的认识,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材料,更是让学生通过肌理效果体悟相应的情感。

(二)专业课程重视体验需求

专业课教育需增强专业特色,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目前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多采取任务教学法。学生有较多自主权。体验式教学各类方法都可在这一阶段中实践。如实物展示与操作、情景设置等。目前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存在缺乏深度,对学生体验需求把握不准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对体验需求诉求点的认知。即,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弱主要是因生活、设计经验及内心敏感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教师可通过详尽的教学设计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如电话机的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事先整理安排特定的场景,通过角色人物出演电话的使用场景与方式,以达到有目的地让学生考察电话设计的契机。再如某酒类的包装,教师应尽可能详尽地把使用人群、酒的特点、历史、成本控制等告知学生。这可使学生充分把握本品牌酒包装的定位与特点。教师将教学安排得越周到,越能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即特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实习课程中加强体验效果

设计学的实习课程主要有基础课采风及高年级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习课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形式。目前学校的这类实习往往因学生数量及教学费用等问题不能深入展开。为加强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出发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前辅导,例如基地的基本设计流程考察、生产设施状况、行业状况。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实习内容。

三、体验式教学在设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特定情景法

特定情景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以特定的设施环境或故事渲染、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生活现情景、实物情景、音乐情景、语言描绘情景是常用的手法。其教学特点是形象逼真。情景显现使学生获得真实感;情景意象为学生开创想象空间,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创造力。如上文提到的电话机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师可先将电话按年代、风格、功能特征将其历史、风格流派等做文化分析。再通过实物演示对产品壳体构造、零部件配置安装等特点进行认知。再次,可通过视频(有条件的可以到企业一线)认知电话的生产流程。最后通过生活情景法来设定电话的使用环境、方式、人群。至此教师将教学任务解析透彻,接下来就是学生自主的进行设计创作。

(二)角色任务驱动法

角色任务驱动法是将学习知识隐含在“角色”“任务”中,学生通过自身角色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角色任务和项目任务,执行任务,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的一种方法。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它可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方法适合分组完成。学生可分别扮演总项目管理者、市场调研管理者以及具体设计管理者。随着设计流程开展,各角色将在任务发展中各尽其责。如调研环节中,市场调研管理者充当临时主角。设计展开时,设计管理者充当主角,对设计进行分工。总项目管理者负责对项目的总体把握。教师扮演客户来对整个流程进行互动指导。角色任务驱动可调动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并且可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设计环境。它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情感推动法

所谓情感推动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情感因素来激发、调动学生对认知的需求,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师生间和谐融洽是此方法运用的良好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情感推动法较适合对创新人才性格的塑造,如独立、自信等。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方式特别适用设计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德育培养。

四、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作用

有学者论述了学校课程领导者可能扮演的八项角色:理念的追寻及实践者、系统的建置及营运者、知能的建构及散布者、成员的领航及合作者、创意的推动及支持者、资源的整合及经营者、人际的沟通及协调者和成效的回馈及监督者。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包含了对知识技能和人格塑造的双重任务。教师需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知识技能教学中,教师是总体的设计者,建构了教学的体验环节、体验方式及体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内容。在人格塑造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正能量的形象熏陶和感染学生,并能善于倾听学生内心感受,鼓励学生自信、勇敢、独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真善美。当然无论用何种方式,一颗热爱学生和教学的心是必不可少的。

第9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贸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日俱增,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在我国独立院校较为普遍,然而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在分析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具体策略。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开启了对外贸人才的巨大需求,与此对应,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解决外贸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本、专科的外贸专业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并未帮助外贸企业找到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很多外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行业,很多企业选择花更多的钱雇佣有实操经验的老业务员帮助其拓展业务。

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设立由国家教育部审批,招生计划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本科层次的独立院校有259所,而其中很大部分设置了经济类专业的一般都会有国际贸易这样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独立院校的学生有其独特性,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更高,相比正规本科院校又有所差距,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因此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锁定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对于解决我国外贸人才缺口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成功经验,专门探讨提高独立院校培养外贸专业人才的策略。

一、当前独立学院本科外贸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间题

在帮助我校外贸专业同学(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就业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首先,目前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本身财力有限,有些老板自己不懂外贸或者是懂外贸但没有时间培训业务员,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很强,而大部分外贸企业却不愿意或无条件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机会。

其次,虽然独立院校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更高,但是由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更为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课的要求降低,学生都被鼓励去考取更多的专业证书如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考取某些具体的职业证书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得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放弃了对于学历的要求,转而寻找大专院校的学生,这使得本科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优势在减小。

再次,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步履较快,实操性课程的比重在加大,但是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却有限,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时期内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可见简单地增加实务课程比例并不能增强外贸专业学生的实操技能,反而要在对外贸企业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改善课程安排,通过与企业加大多方面的联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训班项目背景与在我院的实施效果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的通过展会或者面对面交谈的贸易洽谈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国际贸易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借力电子商务,根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网络贸易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10年将要达到42%。鉴于网络贸易交易金额相对较小,从交易量上来算的话,网络贸易的百分比将会过半。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网络科技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网上贸易平台,截至2009年9月,其旗下网站阿里巴巴国际站目前拥有1048万注册用户,122万家企业网站/商浦,收费会员20.3万,全球各个国家都有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注册会员,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09年10月,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后阿里巴巴将自己对其会员企业的服务延伸到了替企业培养并招聘外贸人才,将自己的经营领域扩展到了培训行业,其设立的“阿里巴巴外贸实训班”经过了在江苏省的试点向全国铺开,目前该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全国已开办了数十个班级,学员反映整体良好。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和中国外贸发展的前沿阵地,拥有阿里巴巴17%的外贸会员企业,因此自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开始了与广东省独立院校的合作,向广大有志于从事夕卜贸行业的待毕业生推行此班。

在业界,该班的设立引起了专业老师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阿里巴巴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对未来的实际工作有更深的体会;而另一方面,学校推荐培训班给学生,除了看好阿里巴巴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阿里巴巴的这种纯应用性的教育模式对高校教育的补充左右。为了做好学生就业的工作,我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选择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并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与阿里巴巴合作招生成功并开班的高校,学生培训后全部通过了阿里巴巴的认证考试,大多到阿里巴巴所推荐的就业岗位工作,普遍反响较好。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我也是与阿里巴巴外贸培训合作班的项目负责人,全程跟踪了此班的招生、培训和推荐就业的整个流程,试图以此来思考和审视大学教育中已有的外贸专业培养方式的不足,通过借鉴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有益之处,探讨独立院校培养更具实践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的策略。

三、对当前外贸实务相关课程设置的改进策略

基于对本人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及对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了解,现综合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做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单证课程及相关 课程的衔接

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把外贸实务课放在大二下学期,单证课放于大三上学期,而与两门课程都有很大相关性的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等内容并无专业分工,两门课程的老师对于其中的具体内容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使得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零零散散,不全面具体,而这些贸易惯例,是当前国际贸易实操的基础和国际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为外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单证课程以外贸实务课程和专业英语为基础,而一些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外贸英语课程,仅仅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并不能满足外贸专业学生制单、处理发盘、询盘以及外贸实际业务的需要。

虽然,单证课与外贸实务课程是作为两门课程,但实务课的各个部分如:合同、保险、运输、结算等内容都包含对于单证的要求,因此或多或少地会被提及,而又不能提及太多,一方面是因为授课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短时间内吸收效果有限;此外还会影响后面单证课程的效果。

针对如上所述的现实情况,建议采取如下策略:第一、将单证、外贸课程合并为一门,分两个学期上课。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外贸中单个流程的全部内容,掌握起来更细致、全面;第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外贸专业英语课程或者代替传统的商务英语;第三、可开设单独的“国际贸易惯例”课程做为选修课程,系统讲解外贸领域重要的惯例,以培养学生利用国际法规惯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改进措施

双语教学即运用外语(主要是英iA)教授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1)知识目标,即通过外语的学习增加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广度与深度;(2)语言目标,即学生通过对学科专用术语与语句,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的掌握,能够读懂该学科的英文教学资料,进而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交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3)思维目标,即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鉴于国际贸易工作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十分必要,然而双语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大,受到学生英语水平和教材选择的种种限制,例如当前在国内就找不到一本较好的本科级国际贸易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的情况。另外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尤为关键。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国贸专业双语的改革应注重:首先应将双语课置后,学生学过专业英语之后再开设双语课程;其次应注重双语教材体系的开发建设,与其选用汉语教材也不能用不合格的教材,这样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要注重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多提供机会给老师学习交流,多提供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三)增加设置外贸专业电子商务实训课程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外贸方式的极大变革,新条件下的外贸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很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找 到客户并拿到订单的外贸业务员,能否高效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就是衡量其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班的一个亮点就是结合电子商务平台 的利用,这样就弥补了一般高校教育的一个空缺,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外贸实操能力和就业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增开了“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此课程的优势在于借助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电子商务外贸平台,使学生结合已学的外贸知识实际操作外贸业务,学习客户发掘、在线信息、询盘管理、客户管理等重要技能。学生学过这门课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很好地应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先关课程的积极性,目前该课程正在进行中,学生反响较好。

(四)灵活教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i)II班的老师上岗前经受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老师讲课沿袭了阿里巴巴以往给客户做培训的一种风格,教学气氛相对轻松活跃,老师会采取一些特别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安排一些实操竞赛;设置一些奖项来表扬可以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设置一些表演节目的环节甚至通过一些小游戏减轻学生的困乏感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连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评价和讨论的方式互相学习促进等。

虽然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有些剥专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无法复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人数较多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阿里巴巴外贸班是小班教学(30人左右),教学时间是整天的课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尤为重要。但是如果大学校园的老师能够更多地思考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适当地选取一些激励措施提高课堂参与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裨益的。

(五)对在校生职业教育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