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农业的发展历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的发展历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的发展历程

第1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从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我市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多措并举,为合作社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07和2008年我市先后开展了多次大的培训活动,其中邀请青农大合作社学院院长在党校讲课两次,市农业局人员采取镇镇到的办法巡回讲课一遍,直接到合作社讲课数次,对市、镇两级的主要领导和部门领导及合作社理事长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还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参加青岛市以上培训150多人次,法律精神和合作理念广为人知;为推动全市面上工作齐头并进,市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对乡镇(街道)的年终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农业局先后组织了260家(次)合作社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示交易会;针对合作社缺资金、基础设施差、产品无商标、无认证的问题,我们又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858万元,扶持了54个合作社,使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经营中单家独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专业生产,合力开拓市场,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青岛杨家顶子村以前是一个以种植粮油为主的村,2007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积极探索以蔬菜种植为特色的增收路子,从种到收实行“六统一”服务,并与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2011年,160多户社员的1200亩地全部按合同种植了大葱、菠菜,户均纯收入3.7万多元。青岛良源南瓜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开始种植南瓜只有80亩,2011年该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亩,亩收入4200多元。

二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青岛大黄埠樱桃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和西瓜专业合作社在2000多亩的樱桃西红柿和西瓜的设施栽培中,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防虫网和黄板杀虫技术、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四位一体大棚”生态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又提高了产品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社员在生产过程中摸索的“设施西瓜超高产优质绿色栽培集成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樱桃西红柿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集成研究”项目也已顺利通过青岛科技局专家组论证;西瓜定蔓定向整枝宽行密植技术被专家称为设施西瓜栽培的一次技术革命,使西瓜增产30%左右,每亩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以上。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以及《农民日报》等媒体分别对两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的做法进行过专题报道。预计今年社员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0元以上。

第2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1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水利工程建设,健全的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有利于更好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各种各样的粮食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足够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国家统一修建水利工程,有利于降低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的成本,防止农民在开渠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帮助他们避免了自己开渠灌溉的麻烦,降低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多样,而且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国家中的水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河势,改变农业灌溉的水质和水温,使其变得更加有利于自然灌溉。健全的水利工程更有利于为各种鸟类和水禽类提供更好的栖息地,提供更好的避难所,而各种鸟类又是许许多多农业害虫的天敌,进而更好地保证农业生物链的正常运行,而这则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进而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更有利于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部分环保技术措施有利于各种动物的快速成长,有利于各种植物的快速生长,从而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2防止农业生产遭受洪涝灾害

作为产生农业生产研究人士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最怕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力巨大,而国家不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措施,不断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体系,而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各种措施都这些有利于防止农业生产遭受大型的洪涝灾害,在枯水期或干旱季节的时候,水库可以放水为农业提供充足的灌溉水,防止大片农作物枯死;而在洪水期或将于充沛的季节,水库可以贮蓄多余的雨水并对洪水进行拦截,以更好地防止降水过多或洪水泛滥而淹没大片田地,造成农业破坏,同时贮蓄在水库的水更有利于在旱季的时候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更有利于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的安全。

3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产量,实现粮食生产的多样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在粮食方面也要求五谷杂粮都要吃,在蔬菜方面也要求进行绿色生产和多样化生产,以保证身体的健康,而这无形中要求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要求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而作为促进农业生产高产量的重要因素—水利建设便显得更为重要,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水利基础的保障,为各种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提供安全保障,改变广大农民群众靠天吃饭的消极现象,提高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粮食的产量,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多样化。

4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来源

我们都知道一个行业的发展会带动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水利工程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短暂的时间性的就业,增加他们的额外经济来源,而这不仅有利于自己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来投资于自己的农村生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工具,而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而粮食产量的提高又再一次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经济来源,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其余的则用于农业生产,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结语

第3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经济发展;不利影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017-02

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一直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需急剧下降,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以消费主导经济发展、加大内需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策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存在,是造成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矛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乡镇经济建设中,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生活水平,过度的收入差距带来了社会矛盾。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着消费水平的层次,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分配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收入差距悬殊的城乡居民经济现状对社会稳定发展局面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因此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不利的影响出现。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这种起起落落的变化过程,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政策改革等都有密切联系。1978—1984年之间城乡收入逐步缩小,其间经历农村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1985—1995年城乡收入逐渐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96—1998年是短暂缩小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明显下降在1998年达到谷底。1999年以来,21世纪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4年,国家出台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社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保障、劳保福利、失业保险等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性措施的推行也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

从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消息来看,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水平23821元,基尼系数比2015年略高,总体下降趋势保持不变,居民收入差距保持预期逐步缩小的趋势。全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形势下,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得到可控性缩小,是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中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有效政策调控作用。同时在政策支持下,不断关注并重视收入差距问题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重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不平衡性发展问题。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政策性调控,惠农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差距值,但实现差距缩小面临的困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问题上,城乡收入差距形成且实现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重心转移,城市发展速度显示出的区域优势地位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经济特区建设、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带到延伸至内陆城市经济建设的一系列开放政策为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打开了新的道路。反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情况,滞后的改革和发展条件对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逐渐拉大到得到调控后有所缩小,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稳步高速发展,因此在政策上的调控和缓解远远不及经济建设的速度,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需要解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近些年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都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改善和重视。但从根源来看,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等关系到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不能改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性问题,农产品价格过低,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投入和收入的比例,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还有更大的距离。除此之外,农村教育在推行义务教育改革后虽然保证了城乡受教育的公平和区域平衡性,但对农村教育投入来说,教育投入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仍是一笔大的负担。国家政策在城市倾向上从改革开放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差距,对现阶段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的历史作用。

第二,体制的因素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体制将城乡分割成不同发展特征,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享受的社会福利和补贴形成了显著对比,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差异性。改革开放对城乡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逐渐缩小了体制上的差距,但在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教育体制等多方面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形成的影响仍在影响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2]。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城乡人力资源的利用和投入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显现出问题,城市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在社会地位和收入上的优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逐渐形成新的劳动力输出局面,农村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廉价的劳动资源,这和城市居民劳动力形成鲜明对比。人力资源收入上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反映,伴随着其他相关问题的影响,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下对这一现状的加剧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以上几点因素之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还有很多,在社会、国家、居民个人方面都深受其中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历史问题,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问题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对当下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解决。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缓慢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村各领域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侧面反映的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居民收入和经济来源的问题。消费以收入为基础和标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差距扩大,农村居民在消费上的支出会受到影响。几年来,在城乡消费水平上,虽然没有地域的限制,越来越多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也会在消费上不断改变,但从整体消费情况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会降低,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收入水平没有得到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消费水平的支持也会下降,内需不足的情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对特色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倾向更多,农业经济建设中的项目建设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上也會处于计划阶段,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农村的经济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发展速度和经济水平上缺乏政策和实质性的技术支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会存在落后的问题。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城市发展之外,在地理优势和交通设施建设上没有优势,对农业经济的多元开发也会受到技术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在特色区域经济建设上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农业经济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3]。

第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单一,是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建设中缺乏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人才流向趋于发达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才流失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得到实现,这是在目前农业经济建设中需要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收入差距影响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在政策支持上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注意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在收入问题上逐步缩小差距。农业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的贡献是整体的成果,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改革一直是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国家政策扶持的条件下,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实施是有力的保证。

第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经济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农业发展的单一结构在当下时展中需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在非农产业的建设上,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配到产业建设之中,既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4]。

除此之外,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都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影响下的农业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加大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改善城乡收入差距中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时代变化中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来解决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的不利问题和因素。

作者:张会盼

参考文献: 

[1] 廖显浪.制度转型、经济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2] 王晓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第4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据《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3.5%,提高1.5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3297.2亿元,排全国第四位,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增长14.2%。

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基础地位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重要基础

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快速提升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统计,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3亿斤,连续6年增产。油菜籽产量221万吨,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2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蔬菜保持第5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尽管农业在四川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实现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26%,超过四分之一,增速高于工业产值1.3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着力突破农业机械化的瓶颈制约,以“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化进程。2012年,四川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了52万人,减少2.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3088.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家庭纯收入“双核心”主导特征十分明显。农民有钱后进城经商、居住、置业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空间

随着四川“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四川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4%,城镇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3.32个百分点。

据测算,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农村劳动力48.4万人。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

据农业厅对四川30个县的60个乡镇、120个村、2207户农户的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调查表明,120个村共有劳动力15.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7.3万人,占46.5%,其中丘陵地区为52.9%、山区为49.2%。并且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调查的2207户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只有4322人。另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田、不愿务农。

农民增收致富压力大

近年来,尽管四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四川6600万农民奔康致富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3305.6元,比2000年高出9326.33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产业发展支撑乏力

四川现代农业规模大而产业弱的矛盾明显,品牌不响和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产业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乏力。

据统计调查,2012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4元,在全国排在21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00多元。其中来自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9.6元,占了差距的51%。

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尽管四川对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增长较快,但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201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62.8亿元,仅占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巨大差异,制约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进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县”工程,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着力使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在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扶持,紧紧围绕马铃薯、茶叶、柑桔、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加快培育近期能进入全国前三位的高粱、蔬菜、稻谷、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下大力培育打造品牌,努力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过程监管、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落实到位各项监管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农产品。

第5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资源;气候

1 成立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农特产品物产资源丰富,而资源配置效应欠佳。

张家口市地处燕山山脉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段,地势起伏,地貌复杂,不同区位和不同气候造就了不同的特产资源。辽阔的坝上,是避暑旅游胜地,又是绿色无公害错季菜天然园区。如今的莜麦、土豆和羊肉成为坝上四县的“新三宝”,尚义的“尚亿”牌口蘑以国优产品,胜似野生口蘑,为“草原明珠”的盛誉增添了光环。富饶的坝下,有久负盛名的宣化马奶葡萄,蔚县的杏扁、杏仁等等。

全市不同区域的不同特产,在国内同一产品中独树一帜,有的是传统的宫廷贡品。但当山东的大葱、大蒜在全球炒得火热之际,而我们的特产却默默无闻。主要原因:一是交易者知识是有限的;二是搜寻信息要花费成本;三是信息的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扭曲或不能合理决策,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依法完善信息宣传法制和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创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在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是成立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1.2 从北京市场看张家口市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的潜力。

仅以北京大钟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例,这是北京最大的“菜篮子”市场。它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600个县(市),货源广、货量大、集散快、竞争程度高。有一项调查显示,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供应量逐年增加,而各品种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反映出社会需求总量与蔬菜总供给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市场供应量与价格成正比的趋势。在了解北京市场需求潜力的信息流中,同时看到张家口市地处北京北缘。这种地域资源,具有融入“大北京”经济圈的条件和优势,这为特定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乘势而上,加速全市资源的综合开发中,顺应物流大发展的趋势,组建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2 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美日两国是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两国的物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

一是企业自有型配送中心。二是合作型配送中心,由数家合作管理。三是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社会所有物流单位提供服务。四是合同型配送中心,即通过签订合同,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五是集约化配送中心,它不仅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还提供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2.2 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物流企业凭借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系统与之实行联动。

2.3 建设大型物流基地和物流设施

使之成为支撑整个物流网络的终点,实现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分拣等物流系统的现代化。

2.4 健全的物流管理体制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物流,注意在宏观上为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物流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和物流主管部门、货主企业和运输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了一套物流管理体制。

在物流全球化的今天,概括美国和日本物流业成功的经验为:灵活的市场机制,可靠的运输体系,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政府高效的物流宏观调控与管理。

3 组建配送中心的前期基础工作

要做优做强物流配送中心,应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1 做优外部发展空间

3.1.1 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引导规范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物流理论的宣传引导,普及现代物流知识。二是制定规划,把全市物流产业规划、物流设施的布局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制定激励政策,包括用地、贷款、租费、工商管理等方面,通过政策倾斜,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3.1.2 必须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是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整合运输网络,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和合作,发展多式联运,畅通渠道。二是进一步发展综合通信网络,加快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信息化进程,以互联网为依托,专业化物流信息网络为支撑,构筑物流信息平台。

3.1.3 要发展高水平的物流载体

要规划建设几个综合性物流园区,将物流园区列入促进经济高效运行的重点设施和开发实验区,吸引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咨询服务企业进驻,互相促进,集约化发展,使园区成为我市物流枢纽。

3.2 做强中心自身素质,发挥整合优势

3.2.1 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物流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完善的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

3.2.2 要大力推进物流业的标准化进程

尤其在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的标准化,它可以为物流企业之间进行整合合作减轻技术上的障碍。

3.2.3 要大力培养和使用物流专业人才

发展人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准的物流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社团组织或知名物流企业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并对目前具有物流雏形企业进行试点培养。

3.2.4 起步组建配送中心工作

鉴于我市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广大农户尚未融入专业合作化组织,因而起步组建工作应由政府引导组织,由政府职能部门市农业局牵头,市农口部门协助,从人才市场和有关企业选拔胜任配送中心各机构的人员,并由政府协调解决必要的启动资金。

启动后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应成为地方对外经济活动的“龙头”组织,在众多企业的联合和连锁经营中,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空间资源均衡共享,互相协调,以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求得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周建勤,鞠颂东.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物流技术,2007(2).

第6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93-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农业工程相关专业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工业工程专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熟悉了解农业工程生产中的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环境等方面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至今尚无直接的教材,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该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该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讨《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绪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以“农业及其发展历程”引入课程内容

在教学中,为使课程更好地展开,首先将“农业及其发展历程”内容引入绪论课,以便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农业的发展及其意义,更容易理解《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后续的主题内容。

“什么是农业?农业是怎么来的?”笔者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农业的定义进行了解释。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它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理,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农业泛指种植业[2],它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从广义上讲,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这五业合在一起通常称为“大农业”。目前农业早已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属于第一产业[3]。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可以借助古籍中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进行讲解,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我们经常把农业的起源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4]。在农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把农业生产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1)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是完全依靠人力和简陋的木、石工具,模仿动植物自然生产过程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

(2)传统农业――当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开始学会制造铁犁和使用耕畜,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开始打破原始社会那种封闭式的生产方式,逐渐进入较为开放的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3)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不仅提高土地生产率,并打破了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同时现代农业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2介绍农业工程的内涵

通过“农业及其发展历程”的教学,对“农业”进一步延伸,向学生讲解农业工程的内涵。农业工程是改善农业生产手段、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设施的各种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理论的总称[5],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及其原理。自1910年内燃拖拉机问世,标志了现代农业工程的开始。

另外从当前农业工程学科构成角度给学生一个全面的介绍。目前农业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科学技术研究的范围很广,总体归结为以下7个方面: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工程、农村建筑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副产品加工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工程。农业工程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出率等方面都有重大作用。

3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从何时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环、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乐赝�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

在农业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方式,利用化肥、农业提高作物产量,工业化模式的农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以大化肥、大农药、大量消耗地下水为代价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下去存在严重的隐患[6]。“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我们要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农副产品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要解决未来可能将要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回到循环性生态农业上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农业只能走“用地养地”、“精耕细作”配合一定现代化设备和生态技术的生态农业。

4从熵的角度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熵的角度对农业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剖析,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晰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1868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物理学中发现和揭示了熵世界观的概念[7-8]。它告诉人们,物质和能量虽然是守恒的,但在表现形态上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为了创造工业文明,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和消耗各类自然资源,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9]。

笔者探讨分析后得出结论,农业的实质就是通过绿色植物吸收与转化太阳能形成负熵。生物体的负熵机制如图1所示,以负熵为起点,并以这种负熵在流动过程中不断耗散的方式展开农业生产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又尝试按照数学极限的思想,并提出一个极限公式(公式1),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讲解。该极限公式可将其表示为如下的形式:以时间t为自变量,自然界的熵表示为时间t的函数,则

(1)

式中,C为相对常数,即人类生存的星球在某一时期能够忍受的熵。熵是最后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无效能量的总和。这种情况在封闭系统中表现明显,当熵达到最大值时,则表示一切有效能量均消耗殆尽。当有效能量和无效能量相等时(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规定),则意味着系统进入了全面崩溃,或称“热寂”阶段[10]。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世界的有限性,有意识地尊重地球资源的极限,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到地球的宝贵,从而做出对人类继续生存有重大意义的调整。

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有力的告诉学生,我们必须把熵定律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只有发展低耗、节约,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符合减熵原理和生态规律的农业,才能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该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化的农业,在带来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但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业发展,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寻求一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1]。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总结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正确认识学习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核心内容。以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只会让环境背上沉重的包袱的问题,而不会带来长久的效益,因此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利用系统思维和系统的科学体系去解决问题。我们面临的任何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其实都是系统。将农业工程看成大的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农业系统的合理组建和最佳运行的过程技术。

第7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无缝钢管 生产历程 装备发展历程 发展方向

引言

无缝钢管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被称之为工业的血管,汽车、化工、建筑等各部分对其质量的要求都非常高。我国无缝钢管行业在2008年之前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但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无缝钢管行业开始呈现衰败的趋势。

一、无缝钢管概述

无缝钢管属于经济断面钢材,因其常应用于高温高压等使用环境中,对其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有可能出现废品或次品,有必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以确保后续工序不受影响,从而提供设备的利用效率及产品的质量。无缝钢管生产的基本工序包括坯料准备、管坯热处理、斜轧穿孔、轧管、荒管热处理、减壁减径、精整及检查等,对各环节的质量预报及优化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发展历程

我国无缝钢管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第1阶段为初级发展阶段(1949-1982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无缝钢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阶段。鞍钢和包钢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先后建成了φ140mm自动轧管机组(1953年)和φ400mm自动轧管机组(1971年),成都无缝钢管厂利用匈牙利提供的主轧机,建成了φ133mm顶管机组(1962年)和X216 , φ318mm周期轧管机组(1966年)。上海第一钢铁厂参照鞍钢无缝钢管厂φ140mm自动轧管机组的图纸,自行设计、制造了φl00mm自动轧管机组(1960年)。随后,由国家组织编制了φ76mm无缝钢管车间通用设计,并在全国推广。φ76mm斜轧穿孔机和冷轧(拔)机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82年,我国无缝钢管产量达到了100万t,主要产品为流体管、结构管、锅炉管、军工用管和油井管等,自给率为80%左右。

2、第2阶段为发展阶段(1982-1997年)。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无缝钢管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1986年,宝钢无缝钢管厂引进了φ140mm全浮动芯棒连轧管机组;1992年,天津钢管公司引进了φ250mm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成都无缝钢管厂利用美国技术,国内外联合设计、制造了φ180mm精密轧管机组;1988,1995年,大冶钢厂分别引进了φ76 , φ177mm三辊轧管机组;1997年,衡阳钢管厂引进了φ89mm半限动芯棒连轧管机组。上述机组代表了当时无缝钢管生产机组的先进水平。

3、第3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8年)。

1998年以后的10年,是我国无缝钢管行业发展最快的10年。期间,我国无缝钢管产量以年均19. 8%的速度增长,年均增加166万t。到2008年,我国无缝钢管产量达到了2115. 24万t,从10年前占世界无缝钢管产量的20%左右提高到了60%左右,成为世界无缝钢管产量的巨无霸。

4、第4阶段为调整阶段(2009年一目前)。

自2009年以后,我国无缝钢管的产能和产量继续高增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年年下滑。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产品品种、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产能和产量持续增长,但增速减缓,产业集中度降低。

3)市场恶性竞争,销售价格下降,制造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降低。

4)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受阻。

三、我国无缝钢管设备发展历程

1、自动轧管机组

自动轧管机组是我国出现的第一例无缝钢管生产机组。

1958 年后, 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制造、安装和投产了一批 Φ76 mm 自动轧管机组,971 年前苏联制造的 Φ400mm 自动轧管机组在原包钢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从这以后我国有了 2 套大型轧管机组。到 1986 年自动轧管机组的产量达到近一百万T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68.5,而其中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机组产量将近60万T 。

2、顶管机组

顶管机组是我国出现的第 2 种无缝钢管生产机组。988 年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 1 套 Φ102 mm 新式顶管机组在江苏常州建成投产。最近几年,由国内多家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建成投产了 Φ1 100到1500毫米的大直径厚壁顶管机组。

3、周期轧管机组

其是我国第三种无缝钢管机组。1966 年在原成都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了匈牙利制造的 Φ318 mm 大型轧管机组,同时这也是我国第1 套大直径无缝钢管轧管机组。2010 年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从德国购买的全套 Φ720 mm 周期轧管机组建成并投产。

4、钢管挤压机组

其是我国第四种无缝钢管机组。1970 年原上海异型钢管厂自行设计制造、建成投产了我国第1台 15 MN 的四柱卧式钢管挤压机。06 年浙江久立不锈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从德国购买的1条35 MN 挤压管生产线建成投产。

5、“圆盘”轧管机组

其是我国第五种无缝钢管机组。1971 年原鞍钢无缝钢管厂自行设计制造的狄塞尔轧管机组建成投产,后来由于精密轧管机组的发展, 大多在“圆盘轧管机”上增加了辗轧角, 使其变成了简单的精密轧管机。

6、阿塞尔轧管机组

其是我国第六种无缝钢管机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建成投产和在建、拟建的三辊轧管机组共有 29 套,产能达 354 万 t。三辊轧管机组已是我国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的主力机组之一,产能约占 16% ,仅次于精密轧管机组,位列第三。

7、连轧管机组

其是我国第 7 种无缝钢管生产机组。1986 年在原宝钢无缝钢管厂建成投产的 Φ140mm 8 机架浮动芯棒连轧管机组,是我国第 1 套设计年产五十万 t 的高产无缝钢管机组,也是世界上最后建设的一套全浮动芯棒连轧管机,目前, 连轧管机组是我国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的第一主力机组, 产能约占 51%。

四、我国无缝钢管行业今后的发展

1、应严控产能增长,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无缝钢管行业是钢铁行业中产能过剩的重灾区,现有机组开工率不到7000。因此,控制投资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投资风险是无缝钢管行业的首要任务。

2、调整品种结构,延长产业链

企业应从自身装备、工艺技术水平、成本和坯料资源的控制程度出发,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靠技术创新,实施产品的差异化或低成本战略。

3、实施国际化战略布局

“走出去”发展是我国钢管行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中国钢管企业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需要。随着国内钢管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企业实施海外建厂,占领国际市场,既可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节能减排的压力,又可以利用国外资源进一步发展。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及设备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无缝钢管行业今后要朝着降本增效、开放型发展的方向进行发展,望对相关人士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燕玉,饶维江. 绿色节能环保无缝钢管工厂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 钢管,2014,02:68-71.

[2]王帅伟. 大口径不锈钢无缝钢管斜轧穿孔裂纹缺陷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

第8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湖南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湘西、湘南是我国稻田养鱼的策源地之一。地处湘南的临武县,稻田养鱼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我省稻田养鱼生产上以自发分散为主,技术上以平板式稻鱼共生为主。1949年后我省传统稻田养鱼区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田养鱼模式,生产技术特别是育苗技术有了创新发展,稻田养鱼出现了,特别是近5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16.84万公顷,与上年同比增长11.88%,预计单产与上年持平(受洪灾影响)。基于文献资料查阅,结合本课题组的调研与分析,纵观1949年以来湖南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有三次发展。

1. 1传统稻田养鱼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50年代经历了第一次发展,稻田养鱼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8年,稻田养鱼面积23. 2万公顷,创我省历史记录。生产方式以传统的平板式稻田养鱼模式为主,一般不进行投喂和管理,单产和效益均较低。由于家鱼人工繁殖技术还没有推广普及,稻田养鱼苗种来源困难,成为限制稻田养鱼发展的第一大瓶颈。随后的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中期,农药在水稻生产上大量推广使用,稻田养鱼模式没有与迅速发展的双季稻匹配,稻鱼共生相冲突,稻田养鱼萎缩,1978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仅0. 53万公顷,创我省历史最低记录。

1. 2稻田养鱼理论与技术创新完善期  

 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初期经历第二次发展。经过探索与凝炼,形成了丰产技术模式。由平板式稻田粗放养鱼的单一模式,逐步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多种模式,适合小丘块的沟幽模式,适合丘陵区的沟塘模式,适合平湖区的宽厢深沟模式,适合山区的窄垄深沟(半旱式稻田养鱼或垄稻沟鱼)模式。稻田养鱼品种由原来的鲤、卿、草鱼,增加了赃、蝙、罗非鱼、革胡子鳃、青虾、田螺、泥鳅等种类。稻田养鱼由依靠稻田中天然饲料,发展到结合人工投喂饲料,单产水平大幅提高,“千斤稻百斤鱼”已由典型到形成一定规模。稻田养鱼结构由稻鱼双元复合发展为稻、莲、萍、菱白、菜(瓜果)、禽、食用菌、鱼等多元复合结构,生物多样性增强,稻田蓄水能力增强,生产功能大幅提升,生态功能增强。1980年稻田养鱼面积2. 67万公顷,总产200万公斤;1983年发展到11. 26万公顷,总产890万公斤;1994年上升至22. 67万公顷,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总产4106. 2万公斤,单产180 kg/hmz,总产与单产创当时的最高历史记录。

1. 3稻田养鱼快速发展期 

1990年代中期至现在为第三次发展。1994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向全国农业、水产、水利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的通知。1996年4月、2000年8月,农业部又召开了两次全国稻田养鱼现场经验交流会。我省大力推广稻鱼工程技术和稻田养殖名特优品种新技术,增粮、增鱼、增收、增效,稻田养鱼成为农业稳粮、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通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稻田养鱼成为产业。2016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16.84万公顷,同比增长11.88%,从近几个月的情况分析,持续扩大的势头强劲。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产出、高效益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驱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器。我省333. 3万公顷稻田有一半可实行稻田养鱼,以近期每年20万一26万公顷计算,未来3年可新增产值280亿元以上,其中80亿元由稻谷品质提高而增加。

2 湖南发展稻田养鱼的背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农业发展的热点。从农业技术角度分析,其内涵一是“生态”,现代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将农业纳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高值”,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投人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稻田养鱼模式是集约化3不舀田养鱼工程案例  

 (1)2015年湖南省南县共发展稻虾共生种养0. 33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虾1800 kg,稻谷9000kg,纯收人60 000元以上,比种植一季稻增加48 000元,全县“稻虾共生”增加农民收人超过1亿元。沉江市草尾镇立新村“一季中粳稻十龙虾”共生种养基地6. 7 h耐,引进釉粳杂交粳稻“雨优538”与龙虾良种,每公顷稻谷产量12 300 kg,龙虾1200 kg以下。生产的鱼花米与稻花鱼成为抢手货。  

第9篇:农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农村与农业一直深受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必要保障。随着资金流动在全社会全行业广泛推行,农村的金融也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深入研究。本论文以期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和当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为后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未来发展规划打下前期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般来说,小额信贷是指为中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小额度的持续的金融服务活动。

在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类型小额信贷,即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沈红(2000)研究了孟加拉格莱瑕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得出小组联保模式能确保客户获得全部贷款;杜晓山(2006)通过对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制度主义模式在强调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小额信贷的社会目标,与福利主义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温铁军(2007)认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丰富多样,在借鉴其他国家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时要谨慎、不能盲从。

在小额信贷发展面临问题研究方面,张爱武、邱兆祥(2007)通过对历年来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在运行小额信贷时应摒弃扶贫就是救济、融资放砸馕蹲沤鹑诜缦铡⒏蝗烁讲信用等错误思想。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期试点阶段、项目扩展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和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阶段等四个阶段。

(1)初期试点阶段。初期试点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到1996年,该阶段主要是国内外不同的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利用国际组织捐款或其自筹资金在我国进行小范围的小额信贷实验,目的是考察在我国开展小额信贷的可行性。

(2)项目扩展阶段。通过试点阶段的发展,政府部门总结经验,逐步认识到小额信贷能够帮助解决贫困问题,于是从1996年到2000年,政府部门开始大力鼓励政府相关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额信贷项目,小额信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局面。

(3)全面推广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效,政府对小额信贷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同时为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政府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并在较大范围内全面推广小额信贷。

(4)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阶段。2005年以后,随着中央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小额信贷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央行加大了对小额信贷的扶持力度,同时允忌桃敌孕《钚糯试点,培育多元化的小额信贷组织。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总结

(1)小额信贷缺乏区域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且伴随着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现实情况,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性质各异的信贷机构提供各具特色的信贷产品与服务。当前的农村金融制度比较被动,信贷资金的发放与使用效率均较低,支农效果有限。

(2)信贷资金来源有限。根据2013年《中国金融年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资金来源中有90%属于自有资金。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吸收存款,从其他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等外源性融资方式增长乏力,资金来源受限使之可持续发展发发可危。资金短缺,就无法拓宽服务面,无法照顾到更多的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资金短缺,就无法提高贷款额度,无法更好的满足农民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3)需求对象与信贷产品错位。我国大力引进并推广农业小额信贷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资金供给,在充分挖掘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的自给投入,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良好发展。但传统的农业小额信贷在确立目标客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没有指定严谨且细致的标准,严重违背了小额信贷的成立目的。

(4)信贷机构的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较低。很多小额信贷机构或运行主体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不同于一般企业,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着支农惠农和自身盈利的双重目标,应逐步探索出一套包括审计、信息管理等在内的、适合其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

(5)法律地位欠缺进而监管不到位。小额信贷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政策法规的出台跟不上小额信贷发展,这里主要是指小额贷款公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