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食堂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高校食堂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55-02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面临更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高校的饮食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难点,强化食堂成本管理是学校食堂取得好的收益,保证食堂伙食质优价廉,同时使学生满意的关键工作。
所谓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事先制定成本预算,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对各项成本预算按照编制来调节,并且对各项成本的费用的实际支出进行约束和控制,从而使企业中各部门的各种实际耗费控制在全面的预算内,最终达到降低企业成本费用,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的实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成本预算,定期进行计算、实施、检查、调整的一种管理体制。
高校食堂实现成本管理目标最重要的一环是稳定食堂的价格,要稳定食堂的价格就必须做到成本控制。所谓的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对成本限额进行预订,按照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进行比对,从而衡量经济活动的绩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实施成本控制对高校的成本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高校食堂与现代化成本管理接轨的需要。高校食堂各部门要想持续有效率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只有依靠严密的内部控制技术来协调、组织和控制各部门的活动,同时对各部门和相关经营人员的关系进行调整和处理。另一方面,它是高校食堂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需要。高校食堂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仅是对菜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
二、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现状
1.成本控制的机制不健全。在高校食堂的成本管理中,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餐饮中责、权、利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后勤集团在食堂运行中常常以“营业额”或者“利润”指标考核食堂的业绩,餐饮中心在生产经营中没有材料来源的决策权,也没有产品的定价权和营销决策权,只是对材料耗量有控制权,这种成本控制机制造成了责、权、利的高度不对称,致使餐饮中心在经营中积极性受挫。
2.成本管理的理念落后。高校成本理念落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1)成本管理主体意识的缺乏。在高校食堂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一直认为成本管理是少数管理人员才有的权利,认为只有领导和财务部门才能负责成本和相关的效益,而普通工作人员只是生产者,对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无权过问。(2)错误地把成本管理看成是降低成本。普遍采用: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的形式采购原材料和设备。实际上这种策略是降低成本方式中一种最初级的形态,它属于消极式的成本管理。(3)没能实现成本管理与食堂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协调。高校食堂在成本管理中过多强调降低成本,没有考虑到产品的竞争力,没能进行效益分析,更没能将成本管理目标与食堂的战略相结合。(4)成本管理的范畴狭窄。高校食堂大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强调采购及生产成本的管理却忽视事前的分析、事后的反馈,也忽视了对其他成本和费用的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方式远远不能应对外界的竞争。
3.成本管理人才缺乏。进入高校食堂有很多条件,这些条件对人才的引进存在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食堂。而管理者往往认为成本核算比较简单,只要认真负责做就可以了,忽视了这项工作的专业化,不能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成本管理队伍进行培训。这种选择直接导致高校食堂的经营模式粗放。另外,不少高校食堂在成本管理方面仍然采用手工操作。手工操作业务量大,容易出错,往往使核算人员陷入繁重事务性劳动中,而没有精力去思考和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物资的采购与验收机制有待加强。食品采购是成本控制最基本的环节之一,食品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与食堂提供给学生的饭菜质量与价格是直接相关的,从而影响到食堂的营业额和利润。采购机制如果不健全,会使采购部门的采购工作缺乏指导,加之高校的采购量巨大、采购原材料种类繁多,中间如果出现纰漏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食堂的经济利益。
三、改进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机制。旧的成本控制方法挫伤了餐饮中心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要想搞好成本控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确定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机制。随着学生对餐饮需求的多样化、对餐饮质量的高要求和学校周边的小饭馆增多等客观现实,高校食堂要想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建立全员参与以价格、份量、口味、质量和服务等内容的运行机制势在必行。此外,还要树立全员成本核算以及服务意识。管理上追求精细,节能降耗实行低碳生产经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完善日常的使用维护和保障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好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工作。
2.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实现由传统的财务成本管理理念向全面、全过程的现代化成本管理转变。要改变过去的那种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加工费用为主的成本管理模式,树立成本是由各种独立或者交互作用因素共同作用的观念。在生产成本核算中,注重产品开发和销售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控制,及时地对成本进行预测和控制。另一方面,推行策略性成本管理。策略性的管理可以理解为食堂以市场为依据,以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的分析原理来测算出食堂各项目标成本,最终将市场竞争的压力作为食堂的动力,从而提高高校食堂竞争力。
3.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人力资源是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高校的成本控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成本降低的好处以及潜力,使全体员工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食堂内部也可以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员工以食堂为家,自主进行成本控制的意识,特别要增强技术人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将经济与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对降低伙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也要树立现代化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和效益意识。另外,在成本控制中引入计算机可以大大地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实现成本控制的电算化。
4.完善高校的物资采购机制。学生对食堂饭菜的质量与种类要求越来越高,造成食堂的采购品种也越来越繁琐,大部分采购品保质期、采购品的价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因此食堂在进行采购时要做到物资采购计划申报与审批制度齐全,执行严格的采购询价、定价制度。同时对大宗的物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制度,还要有规范的采购验收和库存物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弋福林.浅议新形势下的高校食堂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8(12)
2.林树芳.搞好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应对物价上涨冲击[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白海.强化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4.蔡永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思路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8)
5.刘玉琳.加强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0(2)
近年来,我校以“三为主”、“五育人”、“以人为本,服务育人”为宗旨,转变思想观念,锐意改革创新,加强后勤管理,强化教职工服务意识,在学校后勤管理,特别是食堂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承包激活满盘棋
两年前,食堂管理是我校的头疼事,不论如何管总是不顺利,社会不满意、学生意见大、内部麻烦多、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秩序。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灵活,无法调动职工积极性;二是工作责任不明确,职工工作效率低下;三是服务人员水平低,服务意识差,无法满足师生要求。2009年,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承包食堂,走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路子,我们严格把关,挑选服务意识强、头脑灵活、善经营、懂管理、有一定烹饪技术的人员为承包人,其余服务人员由承包人自主选择聘用,自主考核,自发工资。承包人在学校领导下对食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食堂真正成了承包人的家,服务人员按技术高低、责任大小等核发日工资,从根本上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是抓好食堂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有效的管理是沟通的桥梁
学校食堂搞承包,决不是为了卸担子,甩包袱,而是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把握不好这一点,搞承包更容易搞垮食堂,承包人往往会忽视学校食堂教育和服务的义务,把学校食堂当做赚钱的机器,从而侵害广大师生的利益,在校内处造成不良影响。我校在食堂承包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坚持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食堂管理。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1.成立食堂管理小组。学校后勤主任任组长,挑选10名教师,20名就餐学生任组员。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食堂维护就餐秩序;监督检查食堂伙食情况;考核食堂各项责任目标。
2.实行量化管理。学校对食堂饭菜分数量、质量、卫生、服务态度、保证供饭时间五个方面制定管理细则。由食堂管理小组每半月考核一次,评出好、中、差,综合评议后,任何一项为中,扣除保证金50元;出现一个差,扣除100元。
3.召开学生生活座谈会。对食堂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提出意见或建议,学校整理评议后反馈到食堂,限期改正。
通过以上措施,规范了学校对食堂的管理,充分发扬民主,沟通了师生与服务人员的关系,增强了食堂职工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确保了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能保证食堂经营健康稳定发展。
三、强化服务,重在育人
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正确定位学校、食堂、就餐师生的服务关系,才能更好地管好食堂。我校把学校定位为双重角色,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作为服务者的角色,既服务于就餐师生,又服务于食堂。学校对食堂的服务,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对食堂的宣传。食堂承包起初,很多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食堂已承包,应按市场规则运行,任其发展,效益好不好,那是食堂自己的事,与学校无关。很多家长私下议论,学校食堂承包了,老板赚的都是黑心钱,娃娃们吃亏还得受罪,纷纷为孩子在集镇饭馆中入粮买票,让孩子在饭馆就餐。面对以上形势,我校首先利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引导教育教师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让教师树立这样的观念:即食堂还是学校食堂,相互服务促进学校食堂发展,既有利于师生生活,又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其次,我们利用家长会等各种机会,请部分家长到食堂参观、就餐,了解食堂饭菜质量、数量、卫生等情况。通过纵向、横向比较、算帐,让家长了解食堂饭菜价格,同时,积极引导教育家长,让孩子在学校食堂就餐,不但可以节省开支,有利于学生学习,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的传统美德。通过积极宣传,加上学校有效的管理,学校食堂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可。一位家长参观了学校食堂,品尝完饭菜后感慨地说“学校食堂的饭菜比家里的好,现在的娃娃上学真享福”。
2.管理即服务。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学生生活委员帮助学生买票、记帐;组织团员监督岗,食堂管理小组成员维持就餐秩序,及时召开就餐人员生活座谈会,征求食堂改进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食堂建设。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2015年5月选取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2010级和2011级完成《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学习的在校本科生、2013级和2014级的硕士研究生(本科阶段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学习)。发放问卷309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应答率93. 20%。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3.30+-11.27)岁;男生137人(47.57 % ),女生151人(52.43 %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35人(46.8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02人( 35.42%),医疗保险专业51人(17.71 %)。
2 调查工具本研究的调查工具自行开发,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专业、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对教材的评价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教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重点关注传统课学效果的评价借鉴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堂教学效果,改编后的问卷有17个条目,这17个条目用,中文版)( students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归属于7个维度,分别是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与组SEEQ ),本研究制订了学生评价的《卫生事业管理学》织、课堂互动、师生关系、知识宽度、教学管理(考试/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SEEQ(英文版)是由评分与作业/阅读材料)和课程难度。每个条目均采澳大利亚Marsh教授于1986年设计,1994年我国学者用Liken五等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孟庆茂和林文莺将SEEQ加以修订,形成了中文版的别即为1,2,3,4,5分,得分越高则评价越高。该问卷在国内几十所大学的文科、理科、工科、该问卷的克朗巴赫(Cronh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为医科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样本中使用,结果表明该0. 883,说明问卷的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3 现场实施本研究于2015年5月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同学们自己填写并当场收回。
4 资料录人与分析方法应用Epi 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双人双录人,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x士、表示。评价为同意的人数等于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的人数之和。
二、结果
1 学习价值感评价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通过老师的教学,已经掌握了《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方法和课程内容。51.04%的认为通过课堂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只有28.47%的认为,通过课堂的学习,自己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2 教学热情与组织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老师上课充满精力和活力(81.60% ),授课内容做了精心准备与仔细解释(72.57% ),而且授课速度快慢适中(65.6%)。
3 课堂互动与师生关系课堂互动与师生关系评价中,70.83%的调查对象认为课堂上可以自由地和老师交流,而只有30.90%的调查对象认为老师真诚的关心每个学生,课上或课下可以和老师有充分的接触(35.4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研究的课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知识水平相当的两名教师,在使用同样的教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教授同一成绩水平的平行教学班后,过了一个阶段,成绩会有很大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所教学生学业成就呢?这些因素中,教师的管理因素有多少?
通过研究,为一心想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教师指明方向。通过研究,为教育部门强化课堂管理,提高学业成就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对教师由知识型向学者型、科研型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项:
研究探索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气氛的影响;研究探索教师的行为管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探索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
本实验选择包头蒙中高一年级两个班学生为被试,其中实验班62人,对照班62人。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基本情况
选定的班在入校时,以尽可能随机化的方式进行分班,并不存在专门的高能力班与低能力班。研究者认为两组学生的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及智力因素得以基本控制。进一步证实了两组学生学业成绩相似性。选定的班任课的两名教师的基本情况是:
表2两名实验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学生有关成绩取得与老师课堂管理关系的问题、收集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并选取符合实际的操作方法。
运用前测——后测方法。实验研究前,测试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实验中,运用教师课堂管理减少在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行为分为喧哗、破坏小动作、随便走动、不听从教师和打闹等。对每一种问题行为都给出了相应的矫正程序,进行管理。重视课堂中的社会强化,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并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验后期对一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表现
为了使课题能够更好地开展,需要对完成课题的条件进行充分地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氛围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
(一)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氛围的影响
教师课堂管理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的管理语言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教师在课堂开始结束时,营造启发式的,辅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达成不仅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的需要和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还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息息相关。作为教师来说,如何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表3教师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氛围的影响的调查表
通过表3发现,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老师的表扬。最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导、管、理也会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适度惩罚也会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本研究中教师的管理使课堂有了较大改观。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成绩直线上升。
(二)教师的课堂行为管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虽然有些学生品行与生俱来,但多数学生的行为是后天的,这也意味着这些行为可以被改变。总之,学生的行为,包括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是可教可矫的。
在实践中,学生学习行为规范最直接与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直接告知与肢体示范。学生在这种行为规范的传授中接受知识,明白学习的环境。学生明白“良好”的界限,用维持这一作用规范其行为的延续,使“偶然良好”变为“良好”“很好”的行为,通过规范、体验、反馈、评价等一系列的维持学习行为的过程,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提高,学业成绩就会逐渐提高。
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另一个更加重要的途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纪律行为,从而使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发生改变。
(三)教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
通过一学期的行动研究,教师课堂管理模式的运用,使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氛围改善、学习行为规范、学习效率提高,最终提高了学业成绩。
表4实验前后成绩对照表1
表5实验前后成绩对照表2
教师在课堂管理模式运用过程中,提高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成绩直线上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笔者采访好中差各五名学生,上学期成绩一样的三位男生和三位女生。基本情况如下:
“你觉得本学期运用教师课堂管理模式ACHIEVE模式后你们的学习有变化吗?” 学生们兴奋地说“有很大变化”。“课堂气氛更和谐了。”“老师运用行为矫正管理课堂后,你是否对课堂学习感兴趣?”他们异口同声道:“感兴趣。” “为什么呢?” “过去的课堂里,同学们昏昏欲睡,老师对此或者持无所谓的态度,或者采取禁止的态度。”“时间久了我们学生也就无所谓了,老师的禁止很苍白。我们呢,觉得学习也不过如此。成绩也那么回事了。”“那么,现在的课堂呢?”“老师也禁止,也管理,但方法变了,丰富知识与情感交流和适度管理结合,同学再也不昏昏欲睡了。那种无所谓,觉得学习也不过如此,成绩也那么回事的现象再也没有了。”研究者问一些男生:“你的成绩为什么提高很快?”答: “老师原来觉得我没救就不管我,我于是破罐子破摔。如今,老师时刻注意男同学接受知识的差异性,并对我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适时讲解易懂的知识,与我们进行情感互动,我也有了信心。我的成绩超过了同桌女生,要知道,她原来与我成绩一样差!”
四、结论
教师课堂管理运用一学期后,使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成绩居中的学生学业成绩也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实验班运用课堂行为管理模式ACHIEVE模式后学生的的学习有了变化,男生学业成绩提高大于女生。
关键词:初中政治;小组学习;教学方法;协同意识
协同意识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极强的学习态度,以此为出发点,能够让学生形成自我主导的学习能力。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独立自觉思考的,并乐于将思考成果进行彼此沟通的思维。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从各个环节做出努力,保证协同意识落实为行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地进行观察、思考和小组交流,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对协同意识的形成及保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对流程的控制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种方法,政治教师在进行基于协同意识构建考虑的合作学习指导前,需要做出整体的构思,按照教材基本特点、学生学习情况等,采取合理有效的组织引导策略。总体而言,一般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有下述几个环节流程:首先是本小组内的中心发言、讨论后的分别发言;接下来是各小组成员对未尽问题的补充;然后是小组给出针对课题的总结性陈述;最后,以教师为中心,各组做出问题的反思。如果教学需要,还可以对各环节加以丰富,或者做出适当调整。
二、对时间的安排
如果需要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协同意识形成,那么教师本来的讲课时间就会被大大压缩,但对于教师来讲,依然不能漠视自身所能起到的巨大的课堂管理作用,也就是说,小组中学生是主角,可教师是无可厚非的导演,是教师负责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使学生能够依预期的教学目标去做协同的事情。为此,教师需要对课堂的时间安排加以细致思考,避免造成课堂教学失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看一些教师的讲课,出于烘托协同合作氛围的考虑,把问题提出来以后,缺少必要的学生思考空间,合作学习便开始了,这样做显然会使协同意识仿佛空中楼阁,缺少独立思考的基础,也更反映出教师对时间安排上的准备不足。为此,初中政治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做好时间的合理安排,特别是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思考机会,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氛围的构建
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目标,对学生进行协同意识管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主要的应用形式,以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但此过程容易造成学生间的想法冲突,如何化解这一冲突,形成和谐友善的氛围便应当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大家要勇于包容不同的观点,实现与他人的平等交流,而不能片面地以为自己或者教师的观点完全正确。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才能最大可能地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诱导协同意识的完善。为此,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及课堂实际情况的要求,给出更加恰当的教学情境氛围。比如,在学习到合理消费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氛围情境:自己将几支笔带到课堂上来,让小组内成员选择一名同学扮演推销员,向小组内其他同学推销这些笔,形成一个仿真的简单商品交易平台,接下来再看看哪组的配合更加默契,更能体现出合理消费的主题。在此种笔的销售氛围里,教师要让负责销售的同学突出产品的功能、价格及质量优势,最后,大家进行各小组成员的消费行为对比。在这样一种仿真的氛围下,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到过程中来,而最后的结论也是由教师和所有学生共同得出,协同意识便在平等的氛围中自然建立起来。
四、对引导的重视
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水平依然很低,其能力的构建特别是协同意识的完善,需要长期的教育过程来加以培养,但与此同时,初中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跃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却是其显著优势。如何利用优势化解不足,便需要教师加强过程的引导,在帮助大家取得知识的同时,完善其协同意识。比如,在接触到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协同研究,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周边的自然风貌及人文景观,利用实地调查走访的办法收集必要的资料,从而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意识到:教材知识的深入研究,同生活感知的深入获取,二者同等重要,使学生注意到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义,真正投入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去。当然,在这种类型的小组协作学习中,教师要做好学生所收集信息资料的筛选与提取工作,并综合考虑怎样进行接下来的全班各小组成员汇报,如成果展示的内容、成果展示的方法等。
五、对评价的把握
作为一种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式,以学生协同意识管理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评价方式上亦应与时俱进,个人认为现在应当重点考虑到三个方面。首先,评价应当关注学生能力特别是协同能力的发展,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我们依然存在给学生提供知识过多、知识训练也过于严格的问题,而和能力有关的建设则不够充足。我们需要知道,知识和能力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二者应当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能力的提升要以知识的取得为前提条件,而知识的取得则要以能力的提升为方向。比如,在接触到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有关问题时,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我国基本法律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从网络、报刊等方面尝试主动获取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教师后期的评价,则既要关注学生获取资料的成果,也就是资料内容的准确度与完整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获取资料的过程,大家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合作的,具体的获取方案怎么样,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其次,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教师要将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进行有效结合,使得评价过程也能成为协同意识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表现以及协同意识表现加以评价,均应当得到足够的关注。其中,针对学生个体的发言等表现进行评价,固然不能被忽略,学生在小组内外的整体表现也应当得到积极的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第三,评价要针对学生的协同意识,而这种针对协同意识的评价还要考虑到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要看其对于时事的把握、对于个体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等方面的意识,让大家既要关注个人目标,也要关注集体目标,并将两种目标和谐地统一在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任务中来。
六、结束语
学生协同意识形成,且在此基础上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一方面能够促进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彼此间的经验紧密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效果。对于教师来讲,应当重视这种学习方法,并从各个环节加以辅助,以便真正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庆敏.构建初中政治高效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7,(9).
[2]张芳.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政治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4,(8).
[3]史爱军.初中政治分层合作教学初探[J].中学教育,2016,(6).
[4]赵亚丽.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培训,2016,(2).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的心理欲望。它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常见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起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
一、传统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曾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问方法,如启发性、趣味性、鼓励性等,但这些行之有效的提问方式存在着严重弊端,即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积极思考,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主要因为: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心理,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课堂问答,其内容和方式都是以直接判断为主的简单化的提问,严重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二是教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权。
在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思考的是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没有认真思考哪些是学生可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我们宁愿把所教内容讲深讲透,也不愿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这势必会导致对所讲内容都作详尽的解说,并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由于知识架构和阅历的不同,观察事物的视角和认识的深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也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更加广阔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理论认识上把握分寸,对教材钻研得更深、更细,并能在课堂上从容的、娴熟地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科学的、艺术的组织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化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有的学生因教与学等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较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1. 优化问题产生基础,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然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大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设疑、激疑和质疑,科学的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演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筒内易燃物产生明亮的火焰给学生留下了生动的直观印象。然而,该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筒内要放入易燃物,为什么要迅速向下压活塞这一系列重要问题,在学生头脑中仍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如果先做一个对比性的铺垫实验:筒内先不放易燃物时压缩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研究对象)的内能是否增加。 这时学生头脑中会产生疑问:怎样能看到空气内能是否增加?此时自然引出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情景:怎样才能变“看不见”为“看得见”?
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实验教学过程,由于实验是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思想及实验所揭示的本质都会有深刻的认识。
要培养问题意识,还必须给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尽可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演示实验前,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如在“摩擦力”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在学习“惯性的概念”内容时,可以设问:物体如果没有惯性,将会怎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提问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进教学民主化,加强师生之间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解决问题,也就为创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大胆地说,可以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其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设悬念,留疑点。有疑问,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自感”教学中,我们可用三个演示实验来创设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电键闭合时,我们没有观察到电路中发生的现象,教师及时设疑:这说明了什么?是没有发生电磁感应,还是我们没有发现电磁感应呢?学生建议接入电灯或电流表,结果也没有发现电灯迟亮的现象。师生一起讨论,采用第3种电路进行演示。通过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发生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第三阶段,创造气氛,使学生有问题提问。在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时,某学生插上一句,结果课堂气氛为之一变。在学习“单摆的周期”时,我们讲到:当单摆的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而与摆长有关。这时某学生提问:在演示简谐振动图像时,用了一个盛沙的漏斗,当漏斗中的沙子随着振动不断减少时,单摆的周期变不变?这时,我立即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甲:因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故周期不变。
学生乙:当漏斗中沙子减少时,重心变了,摆长随之变化,故单摆周期变了。
学生丙:如果沙子减少会引起单摆周期变化,老师怎么会用它来演示简谐振动的图像呢?
学生丁:沙子减少时,重心变了,摆长变了,周期应该变。只是由于演示用的漏斗质量较大,在短时间内沙子质量变化而引起的重心变化可以忽略,故周期变化可以忽略,老师才用来演示。
上述讨论过程,也就是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笔者在平时的历史课教学中,注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学、会学、勤学、善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顾知识,让学生记一记
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注重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忆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既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顺理成章导入新课,自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课前,我让学生背诵前面一课《》一课的相关知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基本标志,完成的时间以及意义。尤其让学生注意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这样导入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为什么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二、关注热点,让学生看一看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这一课内容时,我及时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一首歌曲和原小岗村书记沈浩因劳累过度去世这一视频。优美的旋律,感人的事迹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沉浸在音乐与故事中,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教学产生共鸣。关注热点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课程的深层主旨,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课堂设问,让学生想一想
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赋予内容以某种趣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不少人认为历史课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或是教师在教材上勾、画、圈出重点内容,学生读、记、背就行。
问题的设计从林肯的性格入手,营造一个戏剧冲突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历史思维和探究的兴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使其由情感上的需要和求知欲的驱动,上升到审思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就显得极为需要和迫切。
四、重要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不少教师往往对历史教学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读书是语文课的事情,历史课不需要学生读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阅读对于历史课来说必不可少,甚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加深理解;阅读可以使得学生高屋建瓴,把握知识结构;阅读可以帮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提高学生的能力;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在日常的历史课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书。当然读书的方式是多样的。一是选取教材内容让全班同学读书。朗朗的读书声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组读。有时还采用评比的方式,对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和团结精神;三是学生个人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胆量;四是学生的默读,让学生在“静”中找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和事件的线索,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
课堂小结是对整堂课学习内容的小结,对于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把握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课时,我打出幻灯片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又认为“”失败了,你认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然后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经过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交流,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总结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概括、感悟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深刻的多,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表达能力,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六、巩固知识,让学生练一练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关系到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恰当运用练习这一方式,使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巩固、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课不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尤其是当前减负增效,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减少作业量,但是适当的知识巩固必不可少。提高课堂效益特别是课堂训练的效益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有效训练是关键,是有效课堂的落脚点和重要体现。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适当、适时、适量地选择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能够对教学起到检测、巩固和提高作用,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效果。
1.观望心理导致体验缺失
有很多学生到了实验室,由于是分组的,小组内部有“高手”,所以自己自愿成为观众,导致虽然小组完成了实验探究和观察的任务,但是个别组员由于处于观望的视角学习,导致实验方法和操作体验缺失,真正要自己独立动手实验或是实验考试时,“南郭先生”就露陷了.
2.畏惧心理导致创新缺失
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力在学生的个体行为动机中并非起到主要作用,其主要作用的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摸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试图拖延等其他同学成功了依葫芦画瓢,或是试图回避实验.尤其是在自主设计实验或是改进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想法,不过当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好学生”)有差异时,总觉自己错的,于是担心被其他同学笑话,所以不敢将自己的创新做法说出来,总认为自己旁观比较“安全”.还有些女生担心化学实验带有危险性,如氢气爆炸实验、浓硫酸稀释实验等等,对自己的操作的信心不足,所以不敢靠近观察实验,更加不敢自己动手实验,由于没有主动参与,自然也就无法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以生为本的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管理策略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虽说初中学生存在着上述几种不利于实验能力提升的心理,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也有积极的一面,从初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形象性思维还占主要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虽然不成熟,但也开始有所活跃.学生在初二学习了物理学科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而且好奇心较强,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以生为本、扬长避短,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化学学习正情绪,提高探究的效果,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具体管理策略上有如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
(1)设计真实的情景.
真实的、熟悉的情景最能拨动学生思维的撞针,生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生产、生活中实际的素材转化为化学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溶液酸碱度”的实验教学时,我们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抛出问题:“如何对头发进行护理呢?”学生有生活经验,很自然会联想到用了洗发剂洗头发后再使用护发剂.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为什么用洗发剂洗发后还要使用护发剂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怎么进行探究呢?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用pH试纸测定洗发剂和护发剂的pH,然后通过实践总结出“pH可以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在此基础上,再抛出实验情景:生活中的食醋、矿泉水、雨水、肥皂水和鲜牛奶等等液体的酸碱度是多少呢?透过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向课外,同时学生也在实践中意识到化学问题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的价值性.
(2)设计“新”、“奇”的情景.
当前的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的好奇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激发,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关注最新的化学研究成果和社会上与化学有关的新闻,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发展,出奇制胜.例如,我在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意大利“屠狗洞”的故事.设问:“你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将教学导向“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和探究中来.
2.丰富实验的多样化,维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趣味性实验演示.
有趣的实验现象,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中时常给学生表演并揭秘“魔术”,例如,将手帕用75%的酒精浸湿后,点燃,手帕“烧不坏”;借助于高锰酸钾的氧化性给学生表演“魔棒点灯”;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给学生表演“清水变牛奶”等等,通过这些奇幻的现象,激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实验探究的欲望.
(2)自制器材从事微型化学实验.
是不是只有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才能进行科学探究呢?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微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对于实验本身而言,还节约了药品,有利于环保,尤其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微型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例如:生活中的青霉素药瓶可以用到微型实验里,代替一些反应器或集气瓶,点滴器胶管可以代替实验室的导气管使用,盛中药丸的塑料盒可以用来代替试管.
三、总结
首先,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有疑可质”的平台.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活动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制造出的产品合格、优质?得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能给学生一个能制造“疑问”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容纳师生间的民主与尊重,需要恰如气氛的情境活动,需要学生的大胆质疑,甚至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老师,敢于挑战教材.
当然,这些“质疑”的圆满处理是建立在教师教学机智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老师是没有预设的,可一旦引导得法,就能为课堂的深化起到峰回路转的作用.课堂质疑声音的出现,必定有出现的时机和平台.有可能给我们制造出一些麻烦,但它带来更多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提供这样的可以质疑的平台,让学生有疑可质.
其次,我们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质疑的错误”.
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满怀自信的学生质疑问题时,他的问题也许稚嫩,也许荒唐,也许漫无边际,也许错得离谱……引来的也许哄堂大笑,也许是一个自信心灵的消失,也许…….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老师,该如何对待学生课堂中的质疑错误呢?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有一位学生说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觉得可以用两条边的长度相乘”.此时,引起多数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便羞愧地坐到座位上,面红耳赤.作为教师的我,首先制止了同学们的“大笑”,接着请同学们探讨研究——“你们凭什么说不可以这样算呢?”从多角度分析,终于使这位同学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其他同学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得更深刻了.往往一节优秀课的出彩就在于学生的错误的精彩,往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是从错误的质疑开始的.
最后,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时的各种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可能经常会遇见学生各种问题的现象.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这有可能是学生违反纪律的、自由散漫的表现;也有可能是学生思维敏捷、有个性的体现…….学生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能以老师的好恶来要求学生,更不能带“情绪”进入课堂.现在的教学的把握还是在于老师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让课堂稍稍“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