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范文

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

第1篇: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通胀;投资;收益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1年8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8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增速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

许多人就此认为,CPI上涨的年内拐点已经出现,下半年通胀趋势将有所缓解。但本人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CPI的暂时性回落并不能代表物价上升势头的整体减缓,对通胀的警惕仍然不能放松。首先,国内的成本上涨因素没有停止,尤其是食品价格增长仍然保持高位。其次,从国际市场上看,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随时可能变为现实,欧债危机至今未能解除。综合国内外多种因素,对于通胀的威胁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在通胀的阴霾下,我们应当如何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不让自己的财富流失,甚至从现有资金中获得更多收益呢?

一、亘古不变的“真理”:黄金

“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一针见血地道明了黄金作为货币的重要地位。从古至今,黄金在人们心中地位不断提高,它不仅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更是理财的极佳选择。尤其是在这个楼市、股市都雾里看花的年代,只有黄金可以让人真正放心地投资并持有。

从年初的约1400美元上涨到现在的1700多美元,今年金价的涨幅已经超过了20%,对于黄金未来的走势,市场仍然一片看涨声。目前国内黄金投资的方式主要有黄金QDII、纸黄金、实物黄金、黄金期货、黄金股票及黄金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等。对于普通投资者,“纸黄金”和实物黄金业务可以说是投资黄金的不错选择。

“纸黄金”指投资者在帐面上买进卖出黄金赚取差价获利的投资方式,即使是没有尝试过任何黄金或外汇交易的人,入门也相对容易,只要掌握一些交易技巧并关注市场进展就能有所收获。而对于实物黄金,投资者在各家黄金卖场都可以买到,投资方便快捷,而且无论任何时候出售,变现较为容易,受到众多普通投资者热捧。

二、普通投者资的首选:基金

基金,通俗来讲,其实就是基金公司把普通人的钱收集过来,找专业的人来买股票或者其他理财产品,最终获取收益,并将收益在投资人与出资人之间按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投资方式。

对于基金的优势,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基金有专业的经理人投资运作,他们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保证了投资方向和领域的专业化;其次,个体投资者一般很难做到分散投资,承担风险相对较大,而基金通过进行分散化的投资,使得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另外,投资者可随时按照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申购、赎回,所以流动性较强。

综合以上优势,在通胀的乱世中,基金对于普通投资者无疑是不二之选。

三、投资的新宠:商业房产

说到房子,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有房的,发愁的是急着买房的。现在的房价虽说国家已经下大力气进行调控,但除了少数一线城市房价有所松动外,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仍然像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使众多买房者望尘莫及。在高房价背景下,通胀愈演愈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购措施,但对于商业性房产的投资仍有利可图。

对于分散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商铺或许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商铺的投资与周边整体商业环境、商铺位置、开发前景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城市中心商铺,或是商业闹市区商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未来升值潜力巨大。另外,由于现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等办公的业务用房正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许多城市已经或正在新建写字楼,对于写字楼的需求也会逐步增加,因此对写字楼的投资也是商业地产的一个新热点。对于写字楼的投资方式也较为简单,主要是买下写字楼部分房间后将其分租出去,以每月收取租金的形式获得投资收益。

总体来看,作为通胀压力和国家限购政策下的新热点,商业房产投资必定会在近一段时期内凸显出其优势。

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投资:外汇

外汇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获取投资收益而进行的不同币种货币之间的兑换行为。外汇投资对硬件的要求很高,且要求投资者能够洞悉国际金融形势,其所耗的时间和精力,都超过了一般工薪阶层可以承受的范围,因而,这种投资活动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有较高的难度。

第2篇: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 教学研究型大学 《金融学》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启动的一项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工程,它对于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而《金融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初步认识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把握整体金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金融问题。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打造《金融学》精品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问题。我作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金融学》建设的参与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对《金融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金融学》教材很多,但是适合于教学研究型院校的教材非常缺乏。大多数教材或是为研究型教学所写,理论性过强,数理知识要求高,或是为高职高专所写,理论性要求过低,内容过于简单,操作性过强,因此缺乏针对教学研究型院校状况而编写的教材。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体系设计内容繁杂,层次繁多,包括货币、信用、利息、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以及资产定价、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逻辑线索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导致学生难以在一个学期内掌握金融学的主要基本概念和理论原理。此外,教学内容并非结合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和现实情况展开,过多照搬国外西方金融学理论,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例如,在讲授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时,西方金融学理论指出,中央银行是调控银行间市场利率进而控制投资、消费和总需求,但是,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中央银行是直接调控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总需求,从而缺失银行间市场利率这一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难以对金融学理论有真正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理论性比实用性很强,因此,如果缺乏适当的教学方法,则学生难以真正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放PPT和念讲稿,学生听讲和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方式进行教学。而且,有的教师甚至按照教材的章、节、目平铺直叙,大条套小条,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忽略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和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厌倦,并且缺乏学习自主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无法产生互动,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学相长。

二、改革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金融学》的教学方法作改进。

(一)准确课程定位,选择适合的教材。

《金融学》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金融世界的大门。在教学中着重于阐述基本要领和基本原理而非深层次的理论剖析或操作技巧,避免或减少其与相关金融课程的重复。在教材选择方面要考虑“先进性”和“适用性”,即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同时所选择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不宜过于繁复,通俗易懂,理论清晰,具有时代特色即可。

(二)课堂上多用定量分析。

在金融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动解释力的理论变得枯燥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其真谛和实践意义,而定量分析则是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在分析费雪方程式时,让学生自己收集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的数据,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未来的产出和价格变动走势,使他们在自己动手基础上形成相互交流,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另外,在汇率决定机制中,让学生根据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汇率的升值压力,从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三)推广金融学案例教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哈佛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金融学》的理论性较强,而且还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同时,它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金融学案例教学是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它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通过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如果调动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辩论,就可以培养其表达能力、反应力、思维逻辑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在介绍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时,就可以以次级债危机中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的案例展开,从而增强学生对危机起源的实感。

(四)采用研讨式课堂教学。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式,通过研讨式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金融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原理形成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金融学课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态度,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和学生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教师建立起信任,同时也对课程产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之间比赛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金融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评,加深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深刻理解;再次,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负责,在哪个章节,哪个内容,需要学生作讨论,都要充分地准备主导作用。例如,在讨论M1、M2和M2-M1缺口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数据,分组讨论、组间比赛,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和制作成PPT,进行演讲,从而加深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丁宏伟,张莹.高校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应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第3篇: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范文

编译/深圳智又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刘蓓蓓

IRO(投资者关系官员)处于一个独特地位,他们能够收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潜在地影响公司业务的各个方面,包括有关销售和营销方面的,甚至是有关研究发展和制造方面的。他们矗立于信息之上,通过实时查询行业趋势、竞争情报和对公司长远胜利有影响的宏观经济信息评论,来收集“第一线”信息。

但是IRO们该如何运用获取的信息来为公司的工作服务,并且又该如何运用它来帮助IRO们与高管层进行接触呢?此外,如何为内部人员有效收集并打包相关信息,同时又不会增加大家已被安排得满满的工作日程表呢?

NIRI(美国投资者关系协会)的虚拟分会在最近所做的一个网播节目中邀请了几位行业专家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主持小组讨论的是Joe Crivelli,他是位于费城的Gregory FCA投资者关系顾问公司的高级副总裁。Crivelli是竞争情报的主要提倡者,他相信“竞争情报是结合了卖方和买方的要素,从内部和外部拓展视野的有效方法之一。”SAP AG集团的投资者关系副总裁Marty Cohen、Credit Suisse Securities(瑞士信贷证券)公司管理主管Scott Barry、和The Business Intelligence Source(商业情报资源)公司的负责人Ellen Naylor,以及一个权威专家参加了这个有关竞争情报的讨论。

SAP集团的Cohen强调竞争情报或CI(企业信息)的重要性。“正确的竞争情报可以确保你的公司向市场传递正确的信息,”他说,“包括向买方、卖方、行业分析师、媒体,尤为重要的是向你的客户。”除此之外,情报收集帮助高级执行者了解竞争对手在市场上说的话,以及这些话与他们的公司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最后,CI帮助识别所有不真实的信息或是对企业战略的错误理解。CI的收集过程能够帮助企业“突出标记出某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领域,”Cohen补充说道。

有这么多工具供IRO们使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把时间花在了与工作最相关的领域呢?Naylor建议IRO们先坐下来确定其最主要的信息主题是什么。她提出:“在你收集竞争情报的时候,最重要的事就是去思考公司真正需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真正努力去寻找的是什么,我们试图回答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是什么?”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些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策略、财务状况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宏观信息,如供应链的健康状况、浮动利率和外国市场的趋势。

卖方分析师

IRO最有价值的CI资源之一就是卖方分析师。毫无疑问,他们的研究报告和行业入门是有关竞争对手和产业信息的极佳来源。然而,管理途径已经成为股票研究公司越来越重要的卖点了――指出股票研究案例中的变化,并从中找出投资银行的脱节之处。因此,分析师比过去更有积极性地去为企业提供更多有关CI方面的见解,将此作为增进与高管层联系的方法。研究公司就是这样获取信息,然后再提供给他们的客户。

为更进一步刺激卖方企业,Barry鼓励IRO们预先与分析师主动取得联系,并且提供相关的资料,以帮助他们进行研究。比方说,“行业数据点和投资者关注的领域”能够帮助分析师更好的了解商务和行业方面的趋势。“这必定是与任何一个人达成联系的最快方式,”Barry暗示道,并且这也将进一步激励分析师为CI收集提供更多的帮助。

最后,卖方企业也成了其他有价值资源的控制中心,比如交易台、外汇交易员和机构销售部,它们都是其中的一些列举。这些资源都能够向IRO提供大量的信息。

教育

Naylor在讨论当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她把这个概念称作重要CI收集过程。“引导式交谈”是从其他人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一个技巧,只是要通过普通的交谈,而不是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想让其透露你想知道的信息。她把这描述为“一个有学问的行为,说到底,这是一门谈话的艺术”。根据Naylor所说的,引发一场交谈的方式就是去“找出什么话题能引起交谈者的兴趣”。然而,为了这个目的去认识这个人并且去了解其的“个人特质”是很重要的。Naylor认为建立关系和保持和谐是成功引导交谈的关键所在。

一些有效的引导方法包括:

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的聆听者――Naylor建议IRO根据讨论的话题提出“有益的、有激励性的问题”,从而推动谈话者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观点。然后,IRO就要静静地聆听了。Naylor说,“很多时候,我们处于讲述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听众。”

在交谈过程中持一种相反的观点――提出问题,如“你怎么会那样认为?”这样的问题会促使谈话者提供更多的见解来支持他的观点。

了解人的基本倾向――比方说,人多少都会想要去纠正其他人;有些人喜欢他们的学识或者是造诣得到别人的赏识。在交谈过程中,对这些人性稍加运用能够深化引导的进程。同样的,Naylor又建议道:“加上一点恭维的话也是无伤大雅的。”

着手开始

CI收集过程是可以十分简单地开始进行的,其中许多内容都是IRO平日里必不可少的工作。CI收集过程包括如下一些步骤:

准备工作。IRO们必须了解当前市场的信息来源以及这些数据的背景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将会帮助你更有效地收集、分析和汇报竞争情报。”

着手监控竞争对手的媒体新闻和电话会议的会议纪要。这可能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但是这却是让你了解竞争对手在市场上说了哪些重要的话的过程。如果你聘请了IR顾问,Cohen则建议其定期提交一份对等沟通的大纲给你,以保证你对最新的主要兴趣点的掌握。

学习行业和竞争对手研究报告,同时不能疏忽进行买方研究的分析师。“他们在买方市场从事第一手研究,进行调查活动、竞争情报的收集、数据的收集,”Barry说,“那些将使IRO们具有从整个行业中读取实时数据点的能力。”

尽可能地参加财经会议和竞争对手的投资者日活动。公司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正如Cohen所解释的:“管理层确实希望向大众讲述公司的历史,因为他们将要大力宣传自己的策略。”

不要忽略你的内部要素。来自销售和市场的同僚能够提供非常宝贵的建议,因为他们通过销售会议和商业展示可以每天获得竞争对手的信息。CI收集过程着手十分容易,并且还能给你的公司和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极大的益处。Cohen最后作了一个总结:“投资者关系是华尔街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参加所有会议,并且我们会见的财经团体比公司里的其他任何一个人都要多。高管层要依靠我们的竞争情报来进行明智地举措。”

收藏本文,请发0712到958868306(移动)/92190906(联通)。

延伸阅读:

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期间,每五年统计一次各国投资者关系在太平洋、美洲、东欧、西欧四大区域的发展(增长)情况。

根据IIRF(International Investor Relations Federation-国际投资者关系联盟)的统计,以美国、丹麦、法国和英国为代表的美洲和西欧是投资者关系发展较早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欧各国的投资者关系发展较为迅猛,直到今天,这个地区投资者关系的发展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段时期,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加入到IR发展的进程中来。进入21世纪以后,IR的发展又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东欧地区各国的投资者关系发展较为迅速。投资者关系在中国已经越来越被上市公司和各方权益相关者所重视和关注,中国的投资者关系也将发展到新的阶段并登上国际投资者关系的舞台。

上图是美国和欧洲在亚太、北美、南美、欧洲和其他海外所拥有的净资产的对比图。在全球化作用的影响下,投资者关系也将逐渐国际化了。

该图反映了从1965年到2000年的35年中,美国净资产数的变化,以及个人与机构所占比重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投资者关系在制度化的作用下生产的结果。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净资产总额从1965年到2000年始终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增长尤为显著。

早在1965年时,美国个人净资产持有比例远远高于机构持有的比例。随着美国社会各方制度的完善,机构持有的比例在逐渐增高,直到20年后的1985年,美国机构所占资产比例已经超过总量的50%,而在10年前,英国社会的机构所占净资产比例已经超过个人。这一比例上的变化都是在日趋完善的制度化的作用下逐渐促成的。

CEO-主要的公司发言人

第4篇: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范文

少年磨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陶行逸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县的一个小镇。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读中学时,连父母的关爱也渐行渐远。父母的离异让他感觉“这个世界把我遗弃了”,陶行逸至今不愿过多提及那段伤心的往事。

家庭的变故,对陶行逸影响颇深,成绩开始急转直下。陶行逸说,“挺叛逆的,不怎么爱学习,高一、高二比较浪荡,高三才奋发图强。”寄宿在姑姑家的陶行逸,因为生活的压力,高中时起就开始折腾小生意,一门心思想赚钱。那时的他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个最不让人省心的孩子,成天瞎折腾,什么有可能赚钱就折腾什么,吃了不少苦头,也交过很多学费。提起这些,陶行逸有些自嘲,但不得不承认,陶行逸想出的赚钱方法也从不是常规套路:倒腾过中药,挨家挨户收过古钱币,甚至曾经在自家院子里花了一个月时间挖了个池塘准备养鱼……想起这些往事,如今陶行逸自己都觉得挺荒诞。

但是,“我很向往大学的生活,”陶行逸说,“想离家远一点,多一些见识。” 幸运的是,从来相信“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陶行逸,最终走进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校门,学习传媒法。可是,这却不是他理想中的大学和专业,“我是被调剂过去的。”陶行逸说,与北京大学金融专业擦肩而过后,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这所学校。

因为家境一直不太好,开学时,陶行逸的学费是亲戚们凑起来的。以后的日子,还要靠他自己赚取生活费和学费。这对于一个不到20岁的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到北京后,他开始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从学校出发,想把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转一遍,陶行逸说“如果我不光在自己的学校摆地摊卖点小东西,还要到其他学校去卖,我总得知道路吧?”更进一步地,“我要想在这个城市立足,总得知道它什么样吧?”没想到,骑到王府井的时候他就已经累得不行,北京太大了,并不是他熟悉的南方小镇。但是为了生计,陶行逸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经济问题。做生意、炒股票、倒腾东西都是他的取财之道,大学四年里,他为此逃了很多课,挂了不少科,最终,他连学位也没有拿到。而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和同学在非典时期倒腾口罩和板蓝根,但因为板蓝根是属于国家定价的药品,不许随意涨价。他们手上的货量比较大,结果被“一网打尽”。

那时,陶行逸对金钱只源于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的朴素愿望。家庭变故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开始为自己谋划长远的将来,而不是单纯地专注于学业,创业就是他一直以来的打算。上班期间他就附带组建了一个工作室,帮身边的同学、老师投资,赚钱后按一定比例分账。这也成为日后陶行逸创业的启动资金。

从股市到金市

这轮延续至今的黄金牛市始于2001年,陶行逸10年的努力也始于此时。当然,那时的陶行逸还并不了解黄金市场,只是一个刚刚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法专业的学生。按陶行逸自己的话说,这是传媒大学里最不入流的专业,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靠着温州人与生俱来的精明和敏锐,陶行逸的大学时光都花在了研究各种赚钱的门路上,逃课成了家常便饭。那时,他选择的赚钱门路不是黄金,而是炒股。

2000年9月,陶行逸申请了助学贷款。而家里为他准备好的学费则被陶行逸买了“雅戈尔”的股票。刚入股市的时候是2200多点,做了半年亏了些钱。虽然开始并不如意,但凭着一股子钻劲,陶行逸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交易,愣是在市场非常低迷的那几年里,用在股市上赚来的钱支付了自己的生活费,甚至是学费。在熊市赚钱,着实令人刮目相看。陶行逸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技巧,总结四年做股票的经验,是因为自己肯坚持,好学而已。”他自学金融方面的课程占据了他大部分学习时间,关注股票的时间远远超出他上课的时间。正如陶行逸所说,“投入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毕业后的陶行逸虽然自信对证券市场的了解和认识已经非常深入,但他却并没打算进证券行业,一方面是因为2004年正是中国股市最艰难的时候,金融机构都不景气,更重要的是,他很清楚自己尴尬的专业背景并不利于他在证券行业的发展。于是,带着大学炒股时积累的对黄金市场的懵懂认识,陶行逸选择进入香港一家做黄金和外汇的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的代表处。当时公司刚刚成立,人手有限,使陶行逸有机会接触到黄金机构中各个层面的工作,虽然极其辛苦,但对他来说收获也巨大――从最底层的销售到培训师,从黄金交易员到分析员,甚至最后替客户做资产管理,与客户分成。在陶行逸看来,是这个新兴的行业和市场,给了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更多参与和学习的机会,而行业内较低的准入门槛也给了他创业的契机。

2007年,毕业才3年的陶行逸,凭着做资产管理赚来的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之所以会选择黄金投资这个行业,陶行逸觉得黄金市场刚刚放开,对年轻人来讲机会比较多。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陶行逸确实赶上了新一轮黄金牛市的好时候, 这是他在创业之前就看得很清楚的:“像黄金和原油这样以自然形态存在的资源,它的牛熊周期是非常长的,它的自然禀赋决定了它的供给是有限的,不像印钞票。黄金在1980年到2000年经历了20年的熊市,这轮牛市是始于2001年,从周期的角度来讲我预计它会有十几年或20年的牛市。”

目前,金顶集团已成为国内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黄金私募基金,管理着超过30亿元资金。4年间,国际金价从2007年第一个交易日的639.8美元/盎司,到如今的1600美元/盎司,涨幅一度达到3倍之多。陶行逸和他的公司,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般,生意越做越大。而这个80后年轻人的财富增长速度更是让人咋舌。

突破瓶颈期

早期的金顶,就是帮助高端客户进行黄金投资。由客户自己在香港开立账户,在签署协议后,客户将账号和密码交给金顶操作,而资金在客户的账户内,金顶只能交易但无法动用。在此模式下,金顶的收入来自于和客户的收益分成。

公司发展到后来,账户管理模式出现了瓶颈。从周一到周五,30个账户至少要配备两名交易员24小时轮值倒班。随着账户数量的激增,对管理半径形成挑战。另外,尽管创业这几年公司业绩颇为喜人,但因为是个人账户,无法拿到第三方评级机构进行审计认证。所以,知道金顶在黄金投资领域是专家的,大部分都是小圈子里的口碑相传。为了跳出账户托管模式的限制,陶行逸打算从面对个人高端客户逐步转变为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合作,开始陆续发行面向专业机构的对冲基金,以及着手准备实物金投资加衍生品交易的实体店经营方式。

之后,金顶陆续3支基金:在海外发行一支针对国内用户在海外投资需求的基金;同时以信托的方式在国内做一支类似阳光私募那样的基金;第三支基金则是以有限合伙的形式来做,也是在国内。而之所以把实物金和衍生品交易打包放在一起,首先是实物金投资增长迅猛。中金旗下的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就在全国开出1000多家实物金投资加盟店。因为实物金本身价格很高,所以每年的销售额都在10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实物金业务可以为金顶带来快速增长的业务以及营收规模喜人的账面资金。但是,陶行逸坦言,实物金投资不是金顶的优势所在。“我们也竞争不过像中金这样上游有金矿资源,下游有大规模渠道和品牌的企业。”此外,实物金业务面临着无法摆脱的缺陷――利润率太低,甚至不足1%。相反,衍生品交易是金顶的长项。尽管它的营收规模无法跟实物金相匹敌,却有着很高的利润率。“所以,实物金只是我们的切入点,跟黄金投资相关的增值服务,比如资讯服务、资产管理等业务才是我们的重点。”陶行逸说,这两块业务需要结合起来,一起做营收和利润。

到目前为止,有两块业务为金顶贡献着利润,一是传统的对冲基金所产生的账户管理费;另一个是跟实物金结合的衍生品交易。受市场大幅波动因素的影响,前者去年贡献了40%的收益,后者的收益超出陶行逸的预期,达到50%。陶行逸希望三五年之后,实体店像连锁超市一样,出现在一线和二线城市。

如今,陶行逸创立的金顶集团经过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拥有创新型连锁金店业务、规模化黄金投资资产管理业务、全方位贵金属投资资讯业务、顶级贵金属投资交易平台的贵金属综合性投资集团,以北京、广州为中心,分支机构遍布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云南等国内主要区域,并在香港、伦敦等地设有代表处。

年轻富翁的人生观

或许,中学时家庭的变故,大学里做股票交易的风险,让陶行逸过早体验到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和艰难困苦,以至于在他以后的工作和事业发展过程中,反而成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人生的跌宕起伏都体现到交易里来了。”陶行逸如是说。

黄金交易亏损盈余,总是不可避免。做黄金期货与炒股太不一样,炒股想亏得一分不剩都难,但炒黄金期货可能血本无归,沦落到倾家荡产的也不是一个两个。“我早期也经历过2个月内资产从100万翻了十倍,然后在一个星期内亏损一千万的过程。”陶行逸回忆说,当时觉得行情好,把交易杠杆放得太大,希望一口气吃成大胖子,不料遇上了不测风云,炒金事业差点被雨打风吹去。“那次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欠了人家几百万不说,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是做这行的料,曾经两个星期没合过眼,彻夜思考这个问题。之后还是觉得对黄金期货感兴趣,想研究想操作,慢慢一步步重新爬起来了。”陶行逸自省道,“我从中学到的经验就是:要看长远,莫急切,长期盈利最重要。”

“我也曾经亏了也难过,赚了也郁闷,亏了觉得不应该啊,赚了觉得还可以赚更多。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生活没有阳光只有阴霾,赚再多钱也没有意义。”所以, 陶行逸的另一个原则是,看明白了再做。“如果出现突发事件,但我们暂时不能分析明白透彻,即使让我们的仓位有很大盈利了,我们也要先退出来,看不懂的不做。”从事这个行业三五年后,经验就不是决定胜败的第一要素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心、性格和精神状态。

陶行逸分析说,“交易时应该理性、严谨、自律、自制,但生活不完全是交易,做好了做砸了都难过。我把交易当成一件美好的事情来做,而在交易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不能让交易占据了生活的全部。”陶行逸美美地说,“有时想想身边一些细碎的事儿,比如妹妹的一句问候,我也能开心很久。”

“年轻的时候,敢拼敢闯这是最基本的东西。30岁之前如果想着安定的话,做不了什么事情。”而今,29岁的陶行逸早已不再为生存忙碌。一身休闲打扮的陶行逸周末可能去骑马,或者干脆“宅”在家里。他在新浪的博客,几乎每日都要更新,分析黄金走势或者白银投资。“我更欣赏现在的我。”尽管才29岁,陶行逸仿佛已悟出人生的某些真谛,“人活着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仅从外表,看不出陶行逸与大多数的同龄人有何差距。时而,他会到读大学时的校园里随便溜达,“我其实很喜欢广院的,有很好的同学和朋友,有些现在都一直保持很好的联系。”陶行逸说,“共同经历一些事情,生活中留下了很多的感动和回忆。你遇到一些人,经历一些事,那些东西是最珍贵的。”至今,金顶公司的李珩迪总裁是他最好的搭档,也是他在大学时认识的朋友。

历程评述:

如果没有高中时对各种赚钱方式的尝试和挫折,他不会在刚上大学时就积极接触股市;如果不是在股市的摸爬滚打中学习和积累的投资技巧和研判能力,他就不可能在全新的黄金市场中迅速适应,也不可能拥有看透黄金行业发展潜力的独到眼光;同样的,如果没有在黄金机构3年工作中的学习和磨砺,他就不可能坚定自己在黄金行业中创业的决心,也不可能拥有创业初期的第一批客户 。

第5篇:外汇投资入门与技巧范文

关键词:KODA;境外投资;金融消费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3-0070-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3.16

一、内地居民香港投资的背景

(一)内地个人理财市场空间大幅增长,金融市场空间被打开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等私人财富的大幅增长,我国居民个人理财需求呈现出鲜明的“高增长、高积累、高分化”的特征。首先,个人财富呈现高速增长,房产净值和金融资产增长是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统计,1995―2002年,我国人均居民财富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1.5%。其次,财富构成呈现高积累的特点。房产净值和金融资产,特别是上市或非上市股权成为中国居民财富积累的主要渠道和推动力量。第三,金融理财市场的空间被打开。随着我国个人财富的大幅增加,我国居民对于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金融理财市场空间不断拓宽。第四,居民财产分布具有高分化特征,提出了更高水平的理财服务需求。高分化的特征对各类理财业务,提出了定位目标客户群和差异化服务的要求。

(二)分业经营和监管制约,创新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仍沿用分业经营的传统模式,银行业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其他领域,银行除了存贷款业务,只能从事特定的银行理财业务。而在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发展。如固定收益资产和衍生品资产的结合,与普通固定收益产品比较,结构性产品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但结构复杂,风险也比较高。

分业经营政策的制约使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力度较低,远不及美国、欧洲、香港等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国内银行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一些结构复杂的产品完全依赖外资银行定价,在产品设计上缺乏主动权。同时,分业经营导致监管缺失,这对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产生不利影响。在银行业,主要表现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不真实,金融理财产品宣传中存在过度推介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金融消费者在我国内地市场的投资信心。

内地金融理财市场现状无法满足个人理财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而香港个人理财业务的个性化服务、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到香港进行个人理财投资。其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很多内地企业家,由于投资渠道极其匮乏,长期以来只能投资楼市或者股市,如今他们将巨额资本投向境外,如香港的外资银行。

二、KODA投资纠纷案例剖析

(一)案件经过

2009年5月,大陆投资商赖建平与荷兰银行之间因一款名为KODA(股票累积期权)理财产品导致的巨亏,荷兰银行毫无规则催讨保证金并强行斩仓。至此,一大批内地富豪因购买该款理财产品遭巨亏的案件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2009年8月,内地“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6名代表投诉香港多家银行以不良销售手法,误导他们购买KODA,令10余人合共损失逾10亿元。

早在2007年6月,赖建平认识了时任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董事的张宁,后者介绍了一款有20%年收益的理财产品。在未详细阅读条款的情况下,他在100多页的英文文件上签名。其实,张宁推荐的“打折股票”,实质上是高风险金融衍生品KODA,即累计期权合约。在当时,该产品却宣传成“低风险、高回报”的理财产品。于是,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开户,存进420万港元购买“打折股票”,并在3个多月内一共购买了10多个KODA合约,合约金额大都在1000万至2000万港元之间。在此期间,他的账户里一直只有420万港元,银行却从未向他要过保证金。

2007年10月20日,赖建平又以7.54元的价格购买了复兴国际KODA合约,每个交易日吸纳3500股。然而这只股票表现欠佳。2008年1月9日,张宁突然给出一个计算保证金的公式,而对此赖建平之前并不知情。此时,银行表示如果不按期存入足够的保证金,他们会强行斩仓。无奈之下,赖建平开始四处借债,6月,他跟荷兰银行交涉,希望停止合约。到9月8日,荷兰银行让他把此前3个月的股票收回。而9月18日他收到的复兴国际的股票,已经跌至2.36港元。银行的这一举动令他凭空损失了几百万港币。最终,他的2100万保证金全部亏空,还倒欠银行200多万港元。

(二)境内KODA投资者纠纷的成因分析

1.KODA产品特点

KODA(全称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是一种高风险的结构性理财金融衍生品,可以挂钩外汇、股票、石油期货等。以股票为例,该产品以某股票现价的约定折扣价(10%~20%的折扣)作为行使价,以约定溢价为终止价,在合约期内的每个交易日(一般合约期一年有252个交易日),当收市价高于行使价而低于终止价时,允许投资者以行使价购买约定数量的股票;当收市价高于终止价时,合约解除,当收市价低于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以行使价双倍买入约定数量的股票。

KODA产品具有以下“致命”的特点:首先,KODA产品具有高风险。是一种“收益有限、风险无限”的产品,其收益与风险是不匹配的。根据定义,当收市价高于终止价时,合约解除,则说明获得收益有一定的界限;而当收市价低于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以行使价双倍买入股票,即股市行情不佳时,投资者的损失翻倍,即“风险无限”。 KODA可以看作是一个买入“看涨期权”与两个“看跌期权”的期权组合,但是KODA并没有期权买方享有的选择权,而是在面对股市下跌时,必须双倍买入股票,缺乏对冲的途径,成为无底洞,因此被称为“富豪杀手”。由于KODA产品具有极高的风险,美国证监会禁止任何银行出售任何KODA产品给美国公民。另外,在KODA产品说明书中,产品的风险被描述为:交易并不保本客户可能面对的损失将无限。另外还有条款写明,“如客户为买方即使当前价格低于行使价,客户仍有责任以行使价累计标准工具在每一宗使用杠杆的交易中‘以亏本价买入’额将倍增” 其中“不保本损失将无限”“‘以亏本价买入’额将倍增”等实质上也明示了KODA产品的高风险。其次,KODA流通性有限。由于KODA产品的准入门槛比较高,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人数有限,不具有可以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几乎不能转手,投资者非常被动,只能等待合约到期。而一旦出现任何风险,投资者必须承担全部损失。最后,KODA为保证金交易。保证金具有“杠杆效应”,其收益会借助“杠杆”力量而成倍放大,但是如果与产品挂钩的金融产品价格下跌,投资者也会雪上加霜。而一旦投资者账户余额不足以购买股票,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限额内的贷款,从而保证其继续履约KODA合约,在此期间,银行不断催促投资者补缴保证金,否则就进行斩仓。

2.交易信息不对称

首先,在交易过程中,香港银行未履行充分的披露义务。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为守则》、《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及香港《证券与期货管理条例》,银行的法定义务包括“首先,造访客户必须事先获得客户的要约;其次,对银行所担任的角色是顾问关系还是对赌关系应当进行清晰的披露;再次,所选择的客户必须是专业投资者;最后,必须对打折股票的风险进行充分、完整的披露”。

KODA投资纠纷案中,香港的私人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未遵守上述规定,在向投资者推介理财产品时,并未履行披露义务,导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往往在对理财产品缺乏必要了解的情况下盲目签订合约。其一,KODA合约,性质上类似于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对赌协议,银行和投资者的利益是相悖的,若投资者损失,银行则获益,反之亦然。香港银行在介绍KODA产品一般并未提及“银行所担任的角色是顾问关系还是对赌关系”,或者向投资者声称其是投资者的理财顾问。其二,设置“专业投资者”这一门槛,目的是保证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具有一定的了解,以免其深陷较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而遭受重大损失。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和《证券及期货条例》规定,专业投资者的标准一般包括“800万港元投资额”,且每年进行一次确认这两个硬性指标以及“其相关市场上活跃地进行交易达最少2年;每年应进行不少于40宗交易;该人士以往曾买卖的投资产品种类,以及该人士对在相关市场上进行交易所涉及的风险的认知”这四个其他考虑因素。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往往仅以“800万港元投资额”作为硬性标准,未考虑投资者投资经验、投资技巧、抗风险能力等主观因素。其三,银行只提供了长达几百页的全英文说明书,并未提供任何中文文件,也未对KODA产品的高风险、投资者的义务进行详尽的说明与告知。

其次,投资者也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投资者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盲目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人员的宣传,购买与自身预期及抗风险能力不匹配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个人财产受损。在KODA投资纠纷案中,内地KODA投资者风险意识尤为薄弱。在签订KODA合约时,内地投资者并未对KODA产品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背景了解,在银行投资顾问提供冗长的英文法律文件之后,并未要求银行提供中文文件,就盲目听信银行投资顾问,草率签订了投资额高达几百万的KODA合约,造成巨大损失。在赖建平案中,银行在开户文件选择“已看过开户文件的中文本”的选项,而实际上,投资者赖建平没有见过任何中文文件。

3.内地与香港监管存在真空

内地与香港在对KODA产品案的监管上存在真空。在内地,由于KODA产品是境外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国内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制,也没有相关机构对其监管。而从行业监管来说,中国银监会的管辖范围只涉及境内银行或境内法人分行,应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对其进行监管。

而在香港,如果投资者被视为“专业投资者”,则认为其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其与私人银行之间的投资行为,无需得到香港证监会的核准。在实践中,银行在对投资者否为“专业投资者”进行判断时,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盈利为目的,将“800万港币投资额”作为唯一的硬性标准,甚至降低该标准,以使更多的内地投资者得以进入“专业投资者”的范畴,银行在获取巨额利益的同时,规避香港当局的监管。香港证监会对此类交易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而香港金融管理局由于深陷雷曼事件的处理中,对于KODA纠纷案内地投资者的诉求分身乏术。

(三)境外金融投资纠纷的司法解决

1.管辖与法律适用问题

KODA产品业务实质上是一种离岸业务,即在不需要投资者出境的情况下,境外机构向内地投资者推销产品、开立理财资金账户。那么,境内KODA投资纠纷应该由内地法院还是香港法院管辖?

KODA合约主体的甲方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内地自然人或者离岸公司,而乙方则是香港的外资银行,是外国法人。合同签订一般是由香港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将合同寄往内地,内地投资者在签约后寄回香港或者由银行客户经理带至香港签字盖章。所以,KODA合约签订地应为香港,而非内地。

与此同时,香港私人银行通过合约中管辖条款,将诉讼纠纷的管辖权限定在香港法院,并且只能适用香港法律作为双方适用的唯一管辖法律,这使得内地投资者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KODA合约中都有选择性管辖条款,且投资者不可撤销。如,在协议中规定,“第一,服从香港法院的管辖;第二,放弃其在任何时间对将任何该等法院(就在任何此等法院所提起的任何法律程序而言)作为审判地可能提出的任何反对意见,并放弃声称该等法律程序已经在不便的诉讼地提出或该法院对其不拥有司法管辖权。”这种管辖条款完全排除了内地投资者在内地进行任何司法救济的可能性,任何投资者提起的合同无效、合同撤销、以及合同无效和撤销之后的损害赔偿之诉,国内法院都不具有管辖权。

在赖建平发现自己由于荷兰银行对其故意隐瞒风险、误导进行高风险投资、诈骗投资者与其对赌等行为而使自己产生巨额亏损后,他曾向香港证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投诉,希望追回损失,但是一直未果。另一方面,赖建平在2009年曾多次向相关法院该“理财陷阱”,但均未被受理,赖建平不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于2010年1月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后者尚未作出终审裁定。后来经查询,赖建平发现荷兰银行在上海拥有一家全资子公司―荷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荷银中国”),其成立于2007年6月,由原荷兰银行上海分行转制成当地法人银行。赖建平随即向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在2010年1月在上海第一中级法院立案。然而,原本定于2011年4月1日的开庭日因“程序问题”无限期延后。

2.香港与内地司法差异

香港的司法制度与内地司法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也使得内地投资者在香港维权也陷入困境。与内地相比,在香港的诉讼成本很高,内地投资者维权费用很高。

第一,香港实行的是“败方付费”制度。即,诉讼的败方承担诉讼费用。在KODA投资纠纷案中,要想解除该合同,必须证明银行在推销产品时实行了“欺诈”,对此,投资者负有举证责任,而由于内地投资者所处的弱势地位,一般难以获得这方面的证据。内地投资诉讼失败的概率相当高,而作为败方承担的大笔诉讼费,对于本身背负巨额亏损的内地投资者来说,更加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香港律师费高昂。由于KODA产品本身性质的复杂性以及地域性使得内地律师一般很难有能力完成,一般投资者只能聘请香港律师进行案件,而根据香港特区法律,不允许律师进行风险诉讼收费,即使是一般的法律咨询都必须立即支付费用,这对于内地投资者的维权来说,负担非常大。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金融立法的创新

1.立法禁止销售KODA产品

在KODA产品的协议中,均有“不接受美国人购买”或需声明“不是美国公民”的条款,这是因为美国证监会禁止将KODA产品销售给美国公民。同时,1994年,美国宝洁公司指控美国信孚银行通过欺诈手段对其销售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1.02亿美元亏损。信孚银行最终被法庭判定有欺诈的嫌疑,最后被德意志银行收购。

由此可见,KODA产品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失去市场,所以近年来,境外银行纷纷转向了中国新兴的内地投资市场。而KODA等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以及给中国内地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并陷入了维权困境,中国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应从金融消费者利益出发,尽快立法或者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境外银行向中国公民销售KODA产品。

2.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要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披露义务。在KODA投资纠纷等案件发生之前,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银监会规定较为原则、简单,银行承担的信息披露义务非常轻微。为了规制类似KODA等金融衍生品交易纠纷中,金融机构不如实履行披露义务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2009年7月31日银监会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第7条、第8条以及第10条对金融机构的披露义务进行了规定,如第7条规定,“金融机构销售衍生产品应向机构客户提供衍生产品介绍和风险揭示的书面资料”,第10条规定,“在衍生产品销售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客观公允地陈述所售衍生产品的收益与风险,不得误导机构客户对市场的看法,不得夸大产品的优点或缩小产品的风险,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机构客户承诺收益。”

其次,建立金融投资信息共享平台。无论是《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为守则》、《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及《证券与期货管理条例》,还是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均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了银行的告知和说明义务,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大部分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金融消费者在获取金融投资信息方面仍处于劣势。

所以,笔者认为,要保障金融消费者切实、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有必要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建立一个金融投资、理财的信息共享平台,以使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可以在投资过程中更有效、平等地获取个人理财、投资等相关信息,而这一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可能需要中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进行推动。

3.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与实践创新

2000年,英国出台《金融服务与市场法》,首次使用“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将存款人、保险合同相对人、投资人等纳入该范畴内。明确规定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同时设立单一申诉专员和赔偿计划架构,为金融消费者提供进一步保障。

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以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要求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并赋予其监督、检查和执行权等一系列权力,专门对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等服务实体进行监管,以对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监管保护。同时,《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设立投资者顾问委员会、投资者维权办公室以及专项的投资者保护基金,全面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在KODA投资纠纷案中,内地投资者维权难、金融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事情凸显了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滞后,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是非常必要的。2012年8月,中国银监会已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而央行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亦即将成立。至此,“一行三会”均各自新设消费者保护部门。这改变了沿用美联储等在央行下设统一机构的初衷,而是沿用了“一加三”的分业管理框架,即央行与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下分别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在中国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消费者保护分属不同的行业,由不同的机构监管,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如何进行协调、统一的监管是一个大问题。例如,在资产管理方面,银行、券商、基金都有理财产品,均涉及到投资者投诉、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反观美国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署,其立足点是产品,可以对涉及到不同金融产品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形进行监管。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层面交叉的情形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复杂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避免明显欺诈行为,设立一个统一的金融保护机构从宏观上进行监管是很有必要的,而要想设立统一的机构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改变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二)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建立“专业投资者”准入制度。KODA投资纠纷案中,虽然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与《证券与期货管理条例》都对“专业投资者”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对“专业投资者”的评估程序却相对宽松,除“800万港元投资额”认定为硬性标准之外,其他的认定标准均由市场中介机构自行作出判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建立“专业投资者”准入制度,尤其是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专业投资者”具体认定的标准,并保证该标准的有效施行,是保护金融投资者重要的预防措施,也是今后金融衍生品发展完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

其次,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在本案中,内地与香港金融当局对于KODA产品的监管真空是主要问题。香港证监会、金融管理局对于KODA产品监管不力,未能及时遏制银行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并在发生KODA投资纠纷后,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使得投资者的权益难以得到切实维护。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香港在自治基础建立起来的自律性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因此,香港方面应该进行更为广泛的社会监管,不仅重视事前规则的制定,也要重视事后的争议处理。由于KODA投资纠纷案是香港监管当局批准销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受到香港证监会、金融管理局的监管,如果该类KODA投资纠纷案完全发生在境外,银监会作为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虽然无权对此类纠纷行使执法权,但是在内地投资者对境外银行维权面临困境时,应该及时提供相应的援助,以保护内地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内地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内地投资者之所以在香港银行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一方面受到其金融理财产品盈利的吸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内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内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内地投资者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需求,这迫切要求国内银行加强对个人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控制金融理财产品风险和充分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提高银行对个人金融理财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创新力度,提高理财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客户的利益出发,改变“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经营理念,将个人金融理财业务落足到“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其需求和合理的财务目标为其策划长期计划,为客户实现合理的理财目标,配置有效的金融理财产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金融理财业务。

参考文献:

[1]徐艳.汇丰KODA理财产品合约曝光银行涉嫌与客户对赌[N].上海证券报,2009-06-19.

[2]余雪菲.接轨国际监管银监会增设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热点关注)[N].国际金融报,2012-08-24.

[3]陆媛,张宇哲,温秀.一行三会各设机构保护金融消费者协调机制存疑[J/OL].[2011-12-05],http://.cn/money/bank/bank_hydt/20111205/081110933553.shtml.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课题组.现状透视: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概览[J].西部论丛,2007(4):51.

[5]吴舒曼.逃离“打折股票”黑洞――内地KODA投资者维权之困[J].公司法律评论,2010(卷):409-414.

[6]刘.我国金融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和监管问题研究[J].证券法苑,2009(1):229-230.

[7]朱永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迷你债”、KODA事件启示[J].金融实务,201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