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银行的行业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的行业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的行业趋势

第1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明确了国际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持续监管、市场纪律。不管其具体计量风险因素的内容和标准如何变化,三大监管支柱基本统一。其含义与内容是:

(一)资本充足率

它是以银行资本为核心,以规范统一的方法,对银行经营及资产面临的风险持续进行识别、计量、分析、判断,以确认银行资产损失及拨备率状况、资本净额及充足率情况,进而对银行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提出保持性、完善性、治理性、整顿性、处置性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的拨备充足、资本达标,始终是一家运行稳健、治理健全的好银行。

(二)持续监管

它是指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运行和市场退出的事项、活动及行为的全过程持续监管。围绕这三个过程,通常是准入事项的审查和审批,业务运行的现场检查和借助统计信息的持续非现场监管,重大变更事项的审查与机构和业务的重组甚至市场退出。市场准入监管主要是银行业机构的资本、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与技术、章程与管理办法、营业场所等。业务运行监管是针对银行机构的业务活动及规范、风险程度等相关的检查与分析和治理,这是影响甚至决定监管组织体制、工作方式的关键。重大事项变更与市场退出监管与业务运行或者风险处置密切相关,是持续监管过程中治理性或整顿性措施的具体体现。

(三)市场纪律

也有人称之为市场约束,还有人称之为信息披露。就是通过持续有效监管,严格依据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方法,对银行的决策、经营、管理和经营效果作出风险综合评价与分类,并将结果披露。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让银行的客户和其他金融消费者清楚与他交往的银行的本质与情况,据此判断和选择后续银行服务。目的在于让好的银行做大、做强,具有持续发展的市场客户基础,让差的或不好的银行面对市场压力,自觉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由市场竞争力淘汰坏的银行。

二、从国际银行监管发展到三大支柱监管的简况

(一)针对具体业务活动而开展的业务行为监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逐步新兴的银行,特别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央银行,基本上是在国家所有制下集中统一办理具体存、贷、汇、兑业务的机构,其上级对下级基于具体业务行为的监督和检查,构成了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内容。通过对具体业务行为的监管,确保操作规范、政令统一、风险最小,实现银行的经营安全。这种针对具体行为的监管,来自于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内部,也是银行为实自身持续安全经营,通过保障操作规范来实现。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在一家银行的内部适用,这种针对具体业务行为的监管,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监管的持续。中央银行如此,银行业监管部门如此,银行业经营机构也如此。

(二)针对银行业经营活动的规则监管

中央银行或银行业监管部门功能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后,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和业务创新后,银行业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不可能深入渗透到商业银行内部的具体业务活动。银行外部监管也没有必要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操作提出具体操作的制度要求。在商业银行追求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目标后,其内部也有确保操作规范的制度安排和监督机制,外部监管主要应维护市场秩序、竞争行为和行业安全及银行服务需求者的权益。确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在规则下的充分竞争,提升银行业服务质量,避免单个银行的业务风险传导,防范高风险业务品种出笼,适时服务于宏观调控等成为银行业监管的重要职责。中央银行或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规则监管,成为了多家银行开放与竞争经营格局下的必然。

(三)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资本监管

对银行实施资本监管,是银行业跨国开放、综合经营、出现多币种、多种类资产的必然。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的银行经历了开放与综合化经营,一家跨国银行同时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等。一个国家的规则、一个币种的风险、多种资产的不同价值与价格、不同国家的规则与法律、不同背景的银行经营管理、不同经济体的银行业务机会等,均对银行经营和银行业监管造成巨大挑战,单个国家或地区对银行业继续采取封闭的规则监管,明显不合银行开放、多元、综合经营的时宜,探索新的资本监管在美国率先登台。抽象出资产内在价值、采取综合方法计量不同资产及其风险程度、预测资产价值与损失拨备、确定资本充足率,据此对银行经营行为自律、有效监管他律,及时披露银行分类信息,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普遍做法,并逐步形成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06年我国金融全面对外开放后,对银行业探索和推进资本监管,由此逐步按照国际规则监管银行及至整个金融,这已经毋庸置疑。资本监管既是自律标准,也是监管标准,更是全世界的中介评价标准。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金融监管格局

构建和谐金融,必须构建和谐金融业与和谐金融监管。构建我国和谐金融是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必然,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内外金融关系、协调各种金融矛盾的结果。通过分析和掌握全球经济与金融运行规律,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要能够促进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要能够发挥有效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处置金融风险,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根本的社会制度。为此,需要推进我国银行业监管内容、方式、体制的创新。

(一)创造条件推进以风险为本的监管、修正行为与操作监管

个人的金融业务操作及其风险防范与监管,主要依靠教育培训和道德约束。不具备金融上岗、从业资格的人员,在当前金融人力资源条件下不能够仓促上岗,不懂得金融操作的人员、不能够控制操作风险的金融从业人员,本身不能够上岗。前者依靠专业培训,后者依靠个人道德与纪律约束。在金融开放与改革现状下,从业人员个人行为监管和操作风险,主要依靠道德和纪律。这方面的监管不应是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应是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范围。作为金融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监管与操作风险,需要监管当局的制度规定和监管纪律来维护,但也需要出资人的持续监督与权力约束。特别在金融监管出现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对于潜在风险主要采取计量分析判断之后,尤其需要将风险的防范与计量重点放在员工个人以外的其他不可抗拒因素上。实际上,国际上基本没有将个人道德风险作为金融监管的范畴,我国也逐步修正这方面的习惯监管做法,改善监管的方式,调整监管重心,终止不适当监管做法,确保金融从业人员道德的纯洁性、业务的专业性、操作的严谨性、从业的审慎性,共同把防范和化解风险

的精力集中在非人为的外部因素,并逐步与国际接轨。最终促成金融从业人员坚持审慎经营、从资本监管为主发展到风险为本监管,实现金融经营与金融监管的和谐,促使金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二)积极推进资本监管。探索风险监管,扬弃规则监管

当前,我国必须遵循国际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以资本监管为重点,以此引入国际银行的风险计量、识别、分析、判断和确认的标准、流程、方法,银行自律,监管持续,分别治理,保障安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风险为本的监管体系和方法,适应全球化经济与金融体制下的金融审慎监管和持续发展。对于暂时还适用且利于我国社会和谐的银行规则监管,需要进一步扬弃。发扬中央及宏观政策的导向性、指导性作用,服务于改革开放大局,服务于科学发展大局。放弃片面的、个人自主自为的、适合宏观与大局的小规则,避免将小规则凌驾于大规则之上,并以此为监管规则。

(三)创造条件,整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功能。探索金融综合监管,以适应国际、国内新的需求

整合了中央4个金融监管与服务机构的功能后,充分发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尊重企业的自主经营和审慎经营,自求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创新,自担风险,构建和谐金融新格局。在全国金融格局有新的变化后,地方各级对于金融服务与监管的主要事务压力减轻,因责任明确,其新兴的专门组织机构需求必然下降,并能够充分尊重和运用全国统一金融服务与监管体制,推进经济发展。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合作自然理顺,责任与权利矛盾也随之清晰。

(四)银行业的综合、开放经营,当前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我国金融出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监管,也只是适应于特殊国情的特定阶段的权益策略,也是在统一监管体制下改革的产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模式正初步完成其使命,在金融出现集团化、综合化、跨国经营之后,现有的银行业监管、证券业监管、保险业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风险防范和处置的要求,已经在中央和地方的层面,出现了加强金融监管与协作的部门和功能需求,同时也影响着现有监管体制的运行。在新的监管体制没有确立以前,需要加强国内银行服务、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的合作,防范金融开放中的创新风险和综合化、集团化经营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和谐。

第2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私人银行;发展趋势;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2009)01-0027-03

私人银行最早起源于瑞士,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它通过为高段的富裕阶层提供一系列私密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为银行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目前己经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成为国外一流银行的战略核心任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己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都为刚刚起步的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一、私人银行业务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

(一)基本情况

通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TM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应运而生,并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在发达国家,除了现金业务,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也发展成熟。仅2002年底,私人银行管理的全球27万亿总资产中,有2500万投资者的1.9万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每年产生约200亿美元的收入。2006年,汇丰集团网上理财客户迅速增长,网上客户己占全部个人客户的13%和企业客户的30%。

(二)产品和服务方面

9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保险、基金行业的兴起,商业银行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了财务管理、咨询、委托理财等,还涉及到了健康、运动、旅游、娱乐利公益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一些银行更是推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站式服务,针对客户人生不同阶段利重要问题诸如婚丧嫁娶、健康医疗、搬家、财产投资管理、旅游、退休计划管理等提供一站式全面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从单纯的出售传统的柜台金融产品转变为了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或“金融超市”。

(三)在岸业务发展快于离岸业务

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加大了国际反洗钱的合作,各国的税收也趋于了一致,私人银行客户对保密性的需求减少,因此,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一走的阻力。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越来越重视提供本地的产品和服务。

(四)私人银行之间的并购逐渐增多

在最近的银行并购潮中,零售业务成为银行业并购的重要争夺对象,而私人银行业务更是争夺的焦点。2002年,汇丰控股以10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零售银行纽约共和国银行及其在欧洲的私人银行分支机构。同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旗下私人银行子公司Coutts成功收购了BankvonErnst。而近年来最大的银行并购是200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SantanderCentralHispanoSA)利比利时富通集团(FonisNV)收购了荷兰银行。其中西班牙国际银行有意接管荷银在巴西和意大利的业务,富通则相中了荷银在土耳其的零售银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

(五)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随着亚洲地区财富的迅速增长,国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已转向了亚洲。目前,新加坡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己排名全球第二。全球30大主要私人银行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其中标准渣打银行更是将其私人银行业务统筹中心和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设在了新加坡,花旗银行业将其全球财富管理国际部设在了新加坡。此外,美林、摩根士丹利、JP摩根、高盛的私人资产管理部门也在这里开展业务。本地的新加坡发展银行、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同样设置了财富管理部门。“欧洲财富和私人银行业2005”调查预测,今后几年新加坡可能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离岸资产中心。

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高收入人士、富裕家庭数目激增。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拥有百万美元家庭金融资产的家庭超过31万,居全球第五位,波士硕预计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有望在2011年达到60.9万户。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国内外银行纷纷瞄准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在这方面,外资银行利用其母行的优势捷足先登,早在06年底就有汇丰等6家外贸银行在国内设立了代表处或业务部。中资银行方面,2007年3月,中国银行联手其战略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其后,国内其他中资银行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在国内发达城市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但与国际私人银行业务相比较,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特别是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产品较为单一,产品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私人银行的核心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理财需要,在国外,私人银行的产品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而受制于我国金融体系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的综合化水平很低,产品创新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合作日趋紧密,全国多家金融控股集团已初具规模,但无论是在合作的范圃还是深度上与国外混业经营模式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由于缺乏产品创新,不能跨市场设计产品,导致国内各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既无法满足富裕人士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进行分险分散,从而给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带来了难度。

(二)私人银行系统建设落后,电子化渠道应用程度不高

尽管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迅速,电话银行、网络银行、ATM等渠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但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两多家银行正在建设新一代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更为明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将增加更多国际视角,实现海内外银行服务的联动,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银行资源进行交换、配置和共享,以随时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优化的方案和服务,要求银行的系统必须超越时空利地域的限制,这对国内银行特别是中资银行来说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三)私人银行专业人才匮乏,培训体系尚不成熟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私密性专属服务,决定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必须具备综合的高素质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不仅持有CFP(理财规划师)、CFA(金融分析师)等资质,而且通晓会计、法律、心理等学科的知识,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掌握了一些高品质生活的软技能,象高尔夫球、艺术品鉴赏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得到客户的信任。因此,国外往往将这些优秀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称为私人银行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组织架构不合理,难以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由于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流程设计必须要快捷和高度的人性化,充分体现出客户的个性需求,同时也要求私人银行服务的高度私密性利安全性,这决定了银行内部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灵活的市场创新能力,而我国大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组织架构是一种传统的宝塔型体制,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很高,决策链很长,对市场反应速度慢,条线和块块(主要指一级分行)之间的目标和激励往往出现偏差,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我国私人银行的对策

(一)改革分业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业务综合化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从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私人银行均是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为客户提供集银行、保险、证券于一身的金融服务,并形成了“金融超市”。因此我国的私人银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银行能广泛深入地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运用灵活的金融工具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二)加大产品创新,扩大本土化经营优势

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加大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国两银行本土化经营优势是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国际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中也可看出,在岸业务的发展速度己经超过了离岸业务。而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地缘、人文、社会关系、网点渠道等因素是优势。在北京、上海等地己经出现了中资私人银行开业后,客户从外资私人银行转到中资私人银行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必须更加注重本土化的优势,加大对国内或区域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创新,弥补分业经营模式下产品创新范围和深度的不足。

(三)加快系统建设,提供多种服务渠道

国内银行必须加快系统的建设,将分散在银行各个部门的零散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客户综合贡献度的细分,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从而更加有利于私人银行客户的挖掘和营销。

同时,扩大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渠道,尤其是电子化渠道的利用。美国银行界曾经测算,在营业网点进行交易的成本在1.07美元,电话银行的交易成本是0.54美元、ATM机是0.27美元,通过PC的是0.15美元,而在网上完成仅需要0.1美元。从国际私人银行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化渠道的运用已越来越普遍,特别是网上银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国内银行必须重视私人银行业务电子化渠道的建设,并纳入整体银行IT系统建设中,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私密的服务渠道。

(四)完善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推行事业部制

根据国际一流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实践经验,发展专业化的条线管理模式,推行私人银行的事业部制。根据全国地域经济特征建立若干私人银行中心,区域性的私人银行中心直接由银行总部的私人银行部管理。通过实行私人银行事业部制,私人银行中心对区域内涉及私人银行业务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制订本区域私人银行发展的目标、计划利营销方案,并组织统一的考核。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私人银行家队伍

私人银行的发展最终还是归结到人才,特别是经验丰富的私人银行家,这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根本。由于私人银行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元性,决定了国两银行除了引进投资银行、保险、个人银行等领域的金融专业人才外,还要储备法律、教育、健康甚至艺术等人力资源。同时,国内也要加大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理财服务体系中贵宾理财、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三级认证机制,使得国内银行尽早建立一支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严旭彬,2005:《对中美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J],《市场周刊》研究版第5期。

第3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间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

发放贷款、票据及中间业务等。

二、商业银行的特征和功能

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金,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依法合规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但由于它经营的商品是货币和货币资本的特殊性,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和信用创造职能,不同于一般行业。

商业银行的职能如下:信用中介职能,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资产业务,投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改变货币资本的使用权。信用中介职能使资金所有权不发生转移的前提下,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使剩余资金转化为货币资本,促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支付中介职能,是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和支付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可以降低流通成本,加快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同时可避免现金支付造成的局限性,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非现金支付系统,实现现代经济各项交易迅速快捷的清偿方式。金融服务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信息灵通、联系面广,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如提供投资咨询服务、资信调查服务、发放工资,支付其他费用等。在激烈的竞争下,各商业银行不断开拓服务领域,通过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并把资产负债业务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己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由于对资本无要求,服务性强和盈利相对较高的特点,风险相对低的中间业务近20年来在国际银行业获得迅速发展。据统计,美国花旗等20家主要银行70%以上收入来自于中间业务。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当初的一笔原始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形成数倍的派生存款,被称为原始存款的乘数效应,这就是信用创造职能。

三、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趋势

(一)加强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信贷歧视,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可容易地以低利率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而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的中小型企业,较难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支持此类商业银行的发展,诸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对于各商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中支持小微企业的份额,监管部门可按照类型不同的银行,分别规定不同的比例。允许并且鼓励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释放其贷款规模限制,鼓励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创新,建立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融资风险控制体系。在有效风控前提下,鼓励开展小微企业无质押无担保贷款等,引导银行资源在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业务创新,改善盈利结构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较低,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依靠创新来提升盈利和发展能力。商业银行要提高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发掘人们的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重视,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盈利渠道的多元化,使商业银行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与国际成熟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高达40%至70%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些年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并采取战略措施,取得了一定进步。尽管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亟须转变,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演进过程,需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国外的银行业发展也经历了单纯靠利差收入,然后向以零售业务为主、实现多元化收入结构的转变,这是一个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过程。国外的大型银行都是全能型银行,如花旗、汇丰,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也在海外成立了许多子公司,如工银国际、中银香港等,开展了很大部分的券商业务。事实上,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面临许多制约,如分业监管体制。近些年一些大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很快,这跟银行理财业务的飞速发展有密切关系,银行理财业务还是以存贷款为基础的业务,如若把这部分剔除,中间业务占比仍然不高。然而在美国银行业中,非利息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存款账户服务费、投行财务顾问经纪担保费和佣金以及资产证券化等。这些中间业务在我国银行业还无法大规模开展。此外,现在信托的业务越来越多,随着存款的不断分流,银行在前景上也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更应重视调整盈利结构。

(三)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主要商行在海外大规模的设立分支机构,工商银行在九十年代分别在新加波和香港设立分行,1995年农业银行在新加坡和香港设立分行,二十一世纪以来,海外机构的设立更是进一步加快。随着境外银行业对我国的开放,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也迅速扩张,建设银行收购美国(亚洲)银行,2012年工商银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百分之八十的股权。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近几年境外资产呈下滑趋势。但整体看, 主要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使银行业不可避免的国际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仍有很长路要走,银行要面临战略定位、机构网络、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等多方面挑战,以及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国际市场风险等。

(四)高科技电子化趋势

高科技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网络银行迅速发展,使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服务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电子银行业务的方便快捷性,在支付业务中占比越来越重。据统计,支付宝注册用户已超过7.5亿,每日交易金额超过45亿元,交易笔数超过1800万笔。这些交易如都通过柜台来操作,大约需70万个银行柜台或10万家银行网点,而支付宝只需3600名员工就可以完成。阿里巴巴一款名为信用支付的金融产品即将正式上线,支付宝将根据用户交易数据对用户进行授信,信用额度可用于在淘宝等购物支付,用户需在还款日之前进行还款即可,最长可获得38天免息期。这样从长远看,支付宝若能解决虚拟信用支付在线下非签约实体店的支付渠道问题,那支付宝将会成为银行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各商业银行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促进市场创新,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与社会福利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混业经营的发展

在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必然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分业经营为了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和证券业的监管制度,减少在经济变革时期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运作效率,确保金融机构在稳中求发展,在加快完成金融业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发展全能银行是金融业国际发展的趋势。美国混业经营是通过分别来自不同业务的子公司实现的,各个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公司,达到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目的。美国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经过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从单一银行到发展为银行控股公司,从银行控股公司发展至现在的金融控股公司。这些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从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看,在保证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运行的前提下,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中国银行业可以借鉴美国混业经营的模式,设立一种在统一的内部组织机构下,资金、人员和业务相对分离的形式,实现金融混业经营。中国金融法规虽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在实践中已存在着如光大集团通过控股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及申银万国证券己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丁振辉.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时代金融,2012(12):141-142.

[2]路妍.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1(4):67-73.

第4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其盈利性是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银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1年全球银行盈利能力排名,工商银行以去年盈利325亿美元位列全球之首,建行盈利264亿美元紧随其后,中国国内银行的利润目前已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两成多。但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存在着特殊性,近期报道的银行业收费不合理,暴利等概念正威胁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不断加深,银行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面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而言,既要面对国内同业间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形势严峻。而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许多老牌银行深陷泥沼:巴黎银行、瑞穗银行、花旗银行亏损严重,国内银行业遭受牵连,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生存、发展并通过提升盈利能力来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值得思考。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

英国《银行家》(Banker)杂志2011年的“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共有三家中国银行机构按一级资本进入排行前10名。其中,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全球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自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税前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2008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以8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合计1151亿美元总利润的73.8%。2009年,在全球银行业盈利回升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84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继续增长到1018亿美元,占1000家银行总计税前利润的26.3%;2010年,101家上榜银行利润增长到1498亿美元,占全球1000家银行的21.1%,继续保持着2008年以来创下的第一盈利大国地位。

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暗藏危机。

当今世界科技的极大进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进程。金融业也正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来说,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将在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权和设立形式,外资银行可在加入五年内向中国居民提供信贷服务;另自2006年起,中国金融系统允许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大举“入侵”,造成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国内同行业的竞争,更面临着来自于国外同行的挑战。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环境下也存在着众多问题。

1.由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金融机构正朝着混业经营的模式发展。金融机构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削弱了银行业的竞争力,使得盈利能力下降。

2.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符合8%的最低要求。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承受能力提出了挑战。一旦资金出现缺口,风险暴露,对盈利能力必定造成巨大影响。

3.分业经营的模式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对于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信息传达以及各类结算等都存在着滞后性,这对于盈利能力也有较大的限制性。

此外,优质客户流失、内部人才流失等管理方面的缺陷,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一)盈利能力指标选取与分析

依据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判指标的全面性、主要性、逻辑性、可操作性、可预测性这五个原则,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1.银行资产收益率: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通用综合性指标,它是指银行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的净收益的比率,与银行的获利能力成正比。收益率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资产的盈利水平越高。由于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率一般都比较低,在2%以下。

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3.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营业收入与上年营业收入之差和上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了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表现了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

4.营业收入利润率:该指标是对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评价,净利润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银行在成本支出、经营管理等方面表现较好。

第5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国际比较

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毋庸讳言,其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经营绩效的相对低下。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或是受制于中小银行经营数据的非透明,或是缺乏横向的尤其是具有可比性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绩效与国内银行和国际银行业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我国中小银行绩效的国际同业水平,从而廓清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基本认识。

一、比较对象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我国25家中小银行为样本,这25家中小银行包括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5家城市商业银行,从个体数量上占全部中小银行的20.33%,资产规模占全部中小银行的85.94%,贷款市场份额占据全部中小银行的87.32%,因此能够代表我国中小银行的整体水平。本文选取了53家国内外银行作为我国25家中小银行绩效的比较标杆。①这53家银行包括:2004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1](212)它们代表了全球银行业的主流力量;与我国25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25家国外(地区)中小银行;国有四大银行,将经营环境同质的国内四大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国内中小银行进行比较,是目前学术界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研究的主流方法。[2](46-53)[3](26-33)这53家银行涵盖了国际同业主流、国际同等规模银行以及国内银行市场竞争对手等不同标杆,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信度。

比较指标的选取既要效度优先,又要虑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较性,还要体现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参考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指标体系,[4]本文选取了如下3类7个指标:(1)盈利性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2)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流动性指标:贷款比例。这7个指标是国际通行的对银行绩效考察的量化指标,也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监测的主要内容,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效度。

二、盈利性的国际比较

(一)总资产收益率比较

在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收益率(ROA)是衡量盈利性的重要指标,它衡量中小银行资产的运营效果,反映银行的管理者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资产运营效果越好。

从四类银行的平均ROA数据(表1)看,我国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明显低于国外的25家中小银行,也低于最大25家银行,只是在2003年以前高于国内四大银行的平均值。以2004年为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只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的1/4,是全球最大25家银行的1/2,明显低于1%的通常水平。从发展趋势看(图1),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呈现缓慢降低趋势,从2000年的0.45%降至了2004年的0.33%,这不但与同期国际同业平均ROA的逐步上升相背,也与同期国内四大银行的同指标迅速提高趋势相去甚远。

(二)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所有比例指标中综合性最强、代表性最高的一个指标。[5]它衡量中小银行股东每投入单位资本获得净收益的数量,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给股东的回报率越高。

四类银行的平均ROE数据(表2)表明,最近5年间,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国内四大银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内四大银行,另一方面却一直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最近两年中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从变动趋势看(图2),与国内四大银行的上升趋势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1.10%逐步降至2004年的9.89%,已经接近四大银行的平均水平。而同期国际同业经历了U型波动,从2002年开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我国中小银行与之相比,差距也逐步加大。

(三)成本收入比率比较

成本收入比率是反映银行在获取一定收入上的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近年来, 国内25家中小银行成本收入比率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略高于国内四大银行,部分年份中稍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但与后两者相比,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表3),即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能力优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但与国外同等规模银行和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并无优势。从成本收入比的变动趋势看(图3),国内25家中小银行保持了持续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国际国内同业变动基本一致。

从近年来不同银行间的ROA、ROE和成本收入比率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不但与国际同业的总体上升趋势相背离,而且与国内四大银行的迅速上升也不一致。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赢利能力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也说明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与决定因素。虽然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较好,但与国外中小银行以及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并无赢利优势,这一获取收入的能力并没有转化为获取利润的能力。

三、安全性的国际比较

(一)资本充足率比较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银行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明显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和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如表4),而且在2004年末,我国25家中下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已经降至8%的监管线以下,资本充足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动趋势看(图4),与其他三类银行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考虑到资本规模的稳定上升,这种下降必然是风险资产总量扩张的原因所致。我国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降令人堪忧。

(二)不良资产率比较

良好的资产质量是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小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衡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不良资产率,该比率越高,说明在银行的资产中,有越来越多的原有贷款或者新发放的贷款在企业的低效率消耗中固化为滞销库存产品或者形成亏损。不良资产的界定有“一逾两呆” 和“五级分类法”两种方法,一般认为,后者是比前者更为严格的界定方法,同等条件下计算出的不良资产率更高,在2002年以前,我国银行适用的是前者,所以下文中关于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数据可能略低于实际水平,考虑到这一点,将加强比较结论的说服力。

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25家大银行的历年不良资产比率处于2%―4%之间,而国内25家中小银行则在5%―18%之间,低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显著高于国际同业水平。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保持了迅速下降趋势,这与国内四大银行在2002年后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是考虑到四大银行的数次不良资产剥离的政策原因,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应该有着自身特殊的原因。

(三)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比较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处置贷款风险和弥补资产损失的能力越强。

从表6可以看出,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很低,无论是与最大的25家银行还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相比,差距非常显著,即便与拨备覆盖率的基本标准100%相比,我国中小银行只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的1/5到1/2。另外,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率最近几年内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国际同业和国内四大银行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图6)。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拨备率更是快速提升,但是要达到合规标准和国际同业水平,仍然需要付出相当努力。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已经濒临甚至突破监管下限。不良资产比率较高,拨备覆盖率很低,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流动性的国际比较

流动性是指银行在其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支付或变现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银行就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贷款的要求,银行就会丧失优良客户。另一方面,为满足流动性而提取的储备过多,又会减少银行的利润,最终影响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所以银行在经营中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存贷比率、资产周转率和贷款比率等,本文以贷款比率为依据,考察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越低。

从表7数据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高于国际最大的25家银行,但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国内四大银行。

从变动趋势看,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与国外同等规模的25家中小银行相一致,但与最大的25家银行相背。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正呈现逐步降低的态势,这种态势不同于国内外的大银行,但与国外中小银行相同,所以这可能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大小有关。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较高,但是近年来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反言之,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然并不明显,但同样不容忽视。

五、简要结论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形成基本判断。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但盈利性和安全性指标明显较低,而且部分指标已经低于监管下限。同时,多个指标的变动趋势还说明,我国中小银行与国外同业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与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在2002年以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占优势,但2003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却令人沮丧,中小银行的优势已经近乎完全丧失,除去四大银行的享受的政策优势等外部环境因素之外,中小银行本身的行为必然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注 释:

①原本应为54家银行,但因为中国工商银行位列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之列,这与四大银行相重合,所以实际上是53家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Terry Baker-Self, Beata Ghavimi & Matthew Dickie. The top one thousand world banks[J]. The Banker,2005(7).

[2]阚 超,王付彪,沈 谦 等.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1992-2003)[J]. 2004(11).

[3]高 莉,樊卫东.中国银行业创值能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3(11).

[4]刘明康.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和监管创新迈上新台阶(THE WORLD IN 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齐寅峰. 公司财务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mall and Medium Banks’ PerformanceZhu Jianwu1 Li Huajing2Abstract: By comparison with the Top 25 and overseas 25 small and medium banks (SMB),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China’s SMB’s performance. It shows that China’s SMB’s productiveness and security a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overseas. Some indexes have fallen below the supervision guide line and the gap between China’s and overseas SMB is enlarging. SMB’s advantages over the state’s bank are dismissing.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banks;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第6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大企业可以投数十亿美元巨资开始一场变革。新生企业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幸运的话,可以像Google的创立者那样发起一场革命。

有时有远见的创立者能够变革整个行业,如同Phil Knight 和Bill Bowerman在耐克的所作所为。但即使你是一家小企业,没有庞大的R&D预算或是风险投资,你仍然可以善用变革。美国的一家叫Umpqua的小银行就是积极迎接变革的典范。通过银行营销创新,在11年的时间,Umpqua银行从6家分行扩展到120家分行。

变革的启示来自酒店和零售商

不同于其他银行,Umpqua银行非常重视每一个细节,包括光线、设计元素、店内装饰等。以Umpqua银行波特兰Ore分行为例,该分行的营业大厅看上去既像酒店大堂,又像零售店,这意味着,在服装零售店发生的革命可能会向银行业蔓延,所以Umpqua银行通过审视其他零售商来开始自己的变革。

Umpqua银行采用了许多从Nordstrom,丽兹-卡尔顿等服务行业学来的概念,被人们称之为革命,《商业周刊》等杂志也对此大书特书。其实,Umpqua银行的变革并未对R&D大量投资,所有必须做的工作就是看看周围其他行业的企业是如何击败竞争对手,然后严肃认真地考虑打破行业规则,再创造一种紧迫感并专注于变革。

在确定战略方向时,Umpqua银行CEO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要不停地审视导致经营之道改变的趋势。走出户外与一线员工沟通意义非凡,因为一线员工经常能够迅速感知顾客偏好的变化,你只须问他们,就可以知道顾客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新方法。

许多人会说发现趋势是营销部门的工作,但是在Umpqua银行,这是每一个员工的工作。Umpqua银行试图使每一个部门都对变革保持警觉。例如,它的商业银行部的员工可以直接见银行的高管,反映顾客的新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每一位员工都应当倾听顾客的反映。

其实,Umpqua银行变革的许多主意都来自优秀的酒店和零售商。很多时候,许多对你有利的变革并非来自于你自己所处的行业,你会从其他行业中发现。你需要关注其他行业,看看它们都有什么好主意,然后想想如何将这些好主意应用于你自己的行业。

我敢向你保证,在银行界能够这样做的银行简直是凤毛麟角。但如此行为的银行有机会对他们的商业模式、战略和市场进行超常规的新思索。你可以在自己的行业里寻找新思维,但是绝大多数时候,真正的革命性思维来自完全不同的领域。

此外,银行咨询专家的建议不会令Umpqua银行激动,因为他们只会告诉银行业的趋势、其他银行的反应,仅此而已。Umpqua银行更愿意雇佣一家零售咨询公司或是一家医院咨询公司,他们的建议更令银行对银行业的认识耳目一新。

发现与合作有助于银行创新

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也有助于你远眺、洞悉市场变化。Umpqua银行总是愿意倾听那些有合作意愿的企业的建议。例如最近,Umpqua银行就与一家专注于音乐市场业务的名为Rumblefish的商组成团队。Rumblefish正在进行一项“发现身边的音乐”计划,它从Umpqua银行在北加利福尼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服务的社区中挑选出几百首由当地独立音乐人制作的音乐并制成专集―“发现身边的音乐”萨克拉门托-西雅图第一辑,并在Umpqua银行的所有网点播放。与Rumblefish的合作不敢说帮助银行发掘出一种全新的革命性营销手段,但确实有助于银行加深对所在服务社区的认识和了解。

另一次机会是微软向银行推销它们的改善银行客户体验的新技术。当顾客进入银行时,这种新技术可以让顾客携带的PDA或是手机向银行发出顾客身份识别信号,从而可以使银行加快顾客账务处理流程,减少顾客等候时间。例如,顾客可以利用PDA将个人信息迅速传输给银行,申请贷款和其他银行服务;顾客的PDA也可以接收并存储市场促销信息(二维码技术)。通过与微软的合作,Umpqua银行可以检验这些新概念,有助于银行走在下一代技术革命的前沿。

Umpqua银行常问“如何让顾客喜欢在银行逗留”这样的傻问题,因为大家都清楚顾客通常不喜欢在银行逗留。传统智慧认为顾客只希望银行有高效率―不想在银行浪费时间;好的服务就是快速服务。

第7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1中国网络银行业的竞争趋势

在金融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目前中国本土银行市场上的竞争呈现了两个新动向:(1)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业的竞争从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竞争势态演变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共同参与的“多极”竞争势态;(2)国内外的参与者无一例外地瞄准了“网络银行”这个新兴市场,因此可以预测网络银行将成为今后银行业的竞争焦点。在网络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和我国特殊的竞争形势下,重新审视银行业生存和竞争的行业环境,才能为银行业的战略分析提供一个切入点和基本框架。“波特五要素理论”从行业的进入威胁、现有的竞争对手的竞争、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替代威胁五个要素出发,分析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仍不啻为一个很好的工具。

1.1进入者的威胁将加大在2001年,中国银行市场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并在过去5年中,以每年约15%的年均综合增长率扩张,银行资产相等于国内生产总值(CDP)的160%以上。中国银行市场的持续增长和长远潜力引起了全球的瞩目,必将使它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积极争夺竞争的主要战场。但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网络银行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进入者强大的威胁。(1)网络银行降低了行业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打破了传统银行借助资金、技术和网点等优势实现垄断的局面。(2)网络银行是外资银行“进攻”中国市场的有力武器。随着加入WTO的一系列金融市场开放承诺的兑现,外资银行参与本土竞争的业务壁垒和政策壁垒渐渐消失了。(3)网络银行竞争优势和全新的经营理念及模式,给新进入者带来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是其迅速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

不难想像,今后将有更多的参与者参与中国的银行业竞争。事实上,2002年8月28日香港东亚银行电子网络银行服务中国版正式启动,就拉开了外资银行出击中国内地网上银行的序幕。2002年11月6日渣打银行宣布已获准在中国内地推出互联网银行业务,在华历史久远的花旗银行早于2001年已经向央行备案,申请开展“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汇丰银行作为第一家购买中国国内银行股份的海外商业银行,已在合作联盟的战略部署上迈出了第一步,此前也已经向央行递交了上述申请。外资银行积极推进其在华的网络银行业务,争夺中国内地市场的种种举措已经预示了今后中国银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

1.2现有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强烈要求的外在推动和传统银行竞争中“存在和发展的本能需求”内在的激励下,我国的各个银行也意识到了网络银行时代的到来,因此“积极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争夺网上银行市场”成了目前中国市场上银行间竞争的焦点,目前有三股主要的竞争势力。

1.2.1股份制中小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10个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在新兴的股份制中小银行中可谓一枝独秀,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网络银行业务,不但实现了立足而且一直保持着中国本土网络银行领域领头雁的地位。到2001年1月,在B2C方面约有20多万个客户,共完成交易金额366万元;B2B方面,网上企业银行安装数为1.6万户,交易金额6789亿元,交易笔数48万多笔45%的对私业务和15%的对公结算业务已经成为非柜台业务;95%以上的国内电子商务网站都采用了它的“一网通”为支付工具。

我国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主要优势是体制先进,经营理念科学,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均高于四大国有银行,机构灵活,业务转型快,金融服务效率和市场灵敏度高,更善于创新和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另外,中小商业银行成立较晚,起点较高,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较为先进,大多具有较好的电子化技术基础和人员基础,因此适合开展网络银行业务。

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弱点往往是资本实力弱,经营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弱,资金技术实力不足,机构网点欠缺,在品牌、声誉和公共关系等方面不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各大外资银行。

但网络时代银行业的竞争秘诀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胜慢,网络为中小银行同大银行一决高下创造了条件。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从批准市场着手,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化的品牌服务,在大银行尚未涉足的领域积极开拓,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

1.2.2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紧随招商银行之后,逐步涉足网络银行业务,真正拉开了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的竞争序幕。

中国银行于1999年6月正式了网上银行业务和产品,提供了证券交易结合的“银证快车”服务和面向个人银行的“支付网上行”,并很好的将长城卡系列的一千多万用户结合起来,同时也成为国内对公服务最丰富的网络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1999年8月开始正式开发,从网络客户群的培养和整体经营成本的降低出发,实施了营业初期目标市场定位于私人客户的业务发展策略。已开通的业务功能有:公共信息查询、账务查询(包含对公与对私)、转账(对私)、缴费、网上支付(B2C)、银证转账、挂失与信用卡申请、客户服务等。

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2月1日起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城市开通了对公的网上银行,单位客户通过中国工商银行的网络银行能实现账户查询、转账付款、企业集团理财、客户证书管理等;2000年中,又开通了查询账户余额、交易明细、对账单信息、网上挂失及换卡申请等业务的个人客户支付系统。目前其服务覆盖了31个城市。工商银行的重要特点是将对公服务作为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出了方便灵活、安全、具有信息增值服务的BTOB在线支付业务。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居于市场中的寡头垄断地位,主要优势是在品牌与声誉上树立了国家背景与国家信用的形象,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开发能力强,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使其享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无论是对公还是对私业务,国有商业银行都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

其不可忽视的弱势是管理机制落后,经营理念陈旧,缺乏风险管理机制,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较差,不良贷款问题严重,运营机构庞大,基础设施有待升级,已开发的电子系统兼容性和统一性较差。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推进,发展网上银行的潜力不言而喻。但广大的国内企业客户和个人对互联网的应用十分有限,网络银行的目标市场还不成熟,这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点,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客户惯性,积极市场,推出适合中国企业和个人的网络银行业务留住客户,改善不良资产和经营效率等问题,并有力抵抗外资银行的竞争。

1.2.3外资银行网络银行在国外发展很快,进驻我国的外资银行像花旗、汇丰等一般都具有了多年开展网上业务的实践经验,他们技术先进成熟,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信誉好,且服务范围广,提供的金融产品多,个性化服务能力强。中国的网络银行市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像前文所提到的花旗、东亚、渣打等外资银行都在积极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

外资银行的相对弱势是营业网点少,缺乏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经验和人民币本币的来源,同时,外资银行欠缺本地化的优势。虽然WTO的加入,中国政府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经营和业务领域的限制,但至少到2006年才实现完全的国民待遇,因此给中资银行一个先下手、抢占市场的机会。

众多业内人士都预测加入WT0,银行的行业壁垒逐渐消失,外资银行必将抓住机会,积极推进对中国市场上的优质客户、高附加值业务以及银行人才抢夺,网络银行不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和能力,更因其对中国国有银行网点优势的削弱能力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中国市场的有力武器。

1.3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大长期以来,银行业一直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风险回避、产品同一、标准化的利率与价格、有限的成本控制和产品创新以及无差别的客户服务。在网络时代,银行客户的市场力量随着信息膨胀和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提高而不断增强,导致交易谈判的优势向消费者转移,银行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质量、范围、信息、收益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强。网络银行必须摈弃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采取全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创造性地利用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重新改造银行传统业务流程和恐龙式的庞大组织机构,废弃以职能分工为主的银行传统动作模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优质服务留住客户,以创新服务吸引客户。

1.4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我国目前仍然采用利率管制,银行不能像国外的网络银行以较高的利率吸引存款。而且在同一的存款利率下,网络银行由于没有了传统银行时间、地域等的限制,扩大了储户的选择范围,而且服务内容和质量高度透明,在选择一家银行时,储户都可以获得充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比较,使得银行吸引储户的难度增加,在谈判中力量较弱,而银行资金提供者储户的谈判力量增强。越发的凸现了网络银行时代“服务取胜”的关键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

1.5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增大技术的进步,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资本市场各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的趋势将是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IT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等等都将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的融资渠道,银行客户资源转移,业务经营回旋余地变小。网络技术的运用使银行业务的差异性很小,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在此情况下,银行产品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大。

(1)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是网络银行生存的命脉,未来网络银行必将向着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但网络银行高度的开放性,难以建立起行业的技术壁垒,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能轻而易举的被模仿。

(2)客户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网络使银行客户信息充分共享,瞬间做出快速反应,因而无限增加了提供服务的银行数量,曾经是寡头垄断的银行市场渐渐呈现了自由竞争的势态。在鼠标轻轻点击之间,客户在一家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就轻而易举地转换到另外一家银行,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以上分析显示了中国的银行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行业进入的威胁增大,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在加剧和不断分化,买方和卖方的实力都加大,替代品的威胁也时刻存在。中国银行业的“四国”寡头垄断局面正在逐步打破,若要在今后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各个银行家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和改变这五种要素,使自身在行业发展中占据有力位置。

2中国银行业在网络银行领域竞争优势的确立

网络银行是银行的电子商务模式,是网络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撑部分,必将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经济的核心。紧紧抓住网络银行的契机,实现传统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2.1成本优势网络银行的建立和新市场的开发,不再凭借传统营业网点的扩张和分布,节省了大部分的房屋和人工费用,在线自动提供各种标准化的服务,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银行组织内部信息传递成本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成本,从而使银行的经营和运作更加有效。

2.2业务优势网络银行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提供Anytime、Anywhere、Anybody的3A服务,因此它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客户范围和业务范围。同时,网络银行以客户为导向,信息的收集、传输和综合能力强,对市场更加敏感和反应灵敏,就能够抓准时机,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更好地赢得客户。

2.3规模经济性优势和范围经济性优势网络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网络银行通过积极的战略联盟和合作,具有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未来的“金融百货商店”将比传统的银行更大的规范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2.4联结经济性优势信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是企业竞争的首选资源,信息的积累增值效应产生了的网络经济独有的联结经济性,网络银行具有更强的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传输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将是银行的重要资产和竞争手段。

由于网上银行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以来,网络银行很快成为西方银行业着重发展的领域。目前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美国花旗银行,从1995年起就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瑞士SEB银行和荷兰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国收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金融交易;新加坡政府也在推动金融电子交易,并决定于年之前建立人类第一个“无现金社会”。据IDC公司预测,2002年美国家庭拥有在线银行账户的数量将比2001年的1470万上升22%,达到1800万个,29%的家庭将使用他们的个人电脑接受网络银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网上银行的用户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

3中国网络银行发展对策

3.1市场策略通过上文对现有网络银行竞争者竞争势态也即对其的SWOT分析,不难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这三大集团,在竞争中各自具有自身独有的优势和机遇,但任何一方都不能战胜对手,达到完全的垄断地位,因此,扬长避短,找准适合自身的市场和客户群,而不是面向整个市场和全部客户,才是各个银行的首要战略任务。

外资银行不具备网点优势,培养市场的成本过高,发挥其外币经营的优势,它会直接选择业务增值程度高、网络使用频度高的这部分优质客户,即群体IV中的外币业务频繁的个人家庭和涉外交易的企业。

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对象最广,涵盖了所有的群体,采用的战略应该是利用其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更好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住原有的客户,尤其是群体IV中的大中型企业,同时利用庞大的网点优势和一贯的客户亲和力,培育群体Ⅲ(如学生、BtoC企业等)、群体Ⅱ(如个人投资者、中小企业等)和群体Ⅰ(如普通家庭、小型企业)向优质客户群转化。

新兴的股份制中小银行机构灵活,业务创新能力强、转型快,应该采取新市场、新产品的开发战略,在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尚未涉足的领域里,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与产品。

3.2品牌策略从五种竞争要素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网络使银行客户具有了更强的谈判能力和更大的价格弹性。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趋势也提示我们,树立银行的品牌形象,以“特色服务取胜”,增强客户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将是今后网络银行成败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作保证,在广大客户中的形象和信誉良好,深受中国广大百姓和企业信赖,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重点应该是抛弃陈旧的经营理念和沉重的官僚风气,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创新服务品种,保证已有客户,发展吸引潜在客户。而股份制银行品牌战略的重点是突出业务的安全性和独特性,增强客户对银行的认同和信任,从而在部分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市场上长期吸引着大量的客户。

3.3经营策略

(1)积极培育市场。网络银行的市场是广大的,但是比较国外,我国的信息产业还比较落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还不广泛,人们对网络银行的了解和认同还比较有限,本土银行可以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积极宣传网络银行,普及其应用。

(2)电子商务是网络银行的商业基础,没有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银行也无的放矢。因此携手电子商务共同发展,网络银行才能有广阔的天地得以施展。

(3)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朝着多元化的网上银行发展。自从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行业经营,标志着银行再次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银行开展混业经营还有待审时度势的考虑。但可以利用网络银行的优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构建战略联盟,将会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也有利于建立银行网络金融门户的地位。

3.4成立行业规范和监督机构,完善网络银行的法律和法规“入世”过渡期内,中国银行业不但受到国内金融法规约束,而且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约束,中国银行业必须积极转换体制,完善各种法律和法规,实现同世界贸易组织制度框架的全面接轨。尤其是网络银行对自身行业高度的规范化、统一化、国际化要求,中资银行应该抓住行业刚刚起步的契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合理制定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服务规范和监管制度,在为整个行业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能使行业的先行者们巩固其领先地位,建立起利于自身的行业进入壁垒。

第8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一、现有低效的中国银行业制度安排与“入世”后银行国际化趋势之间的冲突

1.中国银行业现有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及无奈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绝对比重,它们在中国银行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1978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历经20年的改革,商业银行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前15年,构建了由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的央行和行使专业银行职能的工、农、中、建等四大专业银行组成的银行体系。该银行体系虽然是对原来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下的金融体系的否定和改革,但同时继承了原有体系中固有的内部机制不健全、经营效率低下的致命缺陷。93年开始,中国的专业银行体制向商业银行体制过渡,央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职能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原来由专业银行承受的政策性业务。

20年的银行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出现了制度安排上的问题和矛盾,表现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模糊、约束机制软化、资产质量低下和资金运营不佳等等。据估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约为20%一30%,若按30%计算,1998年损失约为3000亿人民币。1998年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仅为0.2%,远远低于同规模的欧美银行,也低于香港银行业2.29%的平均资产利润率,甚至不及问题多多的韩国银行业0.85%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中国银行业面临盈利性和流动性双差的现实,同时,它们又能继续顽强地经营下去而不倒闭。中国银行业的这种制度安排尽管在表面上看似一种制度性的低效率现象,但这也是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进程中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因此,诸如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等问题不应全归于制度安排的失效,而应赋予更多的经济学含义,比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它们可能将商业性风险外化为政策性风险,诱使了不良贷款的扩张。

2.“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银行国际化趋势的冲击

如果说在不考虑“入世”这一变量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中国银行业开放后银行的国际化趋势与现今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必然产生冲突。国际上,银行业监管要求不断提高,银行的外延逐步扩展,可以想象,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中国银行业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

(1)中国银行业面对国际银行业监管新要求时的无所适从

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外公布了《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征求意见稿。这是为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做出的彻底性的修改。尽管正式文件于2000年底才定稿,但它对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如何正确对待资本充足率,以及如何为之,将起着深远的影响。

新框架除了进一步保持了资本充足率的地位外,又新增加了二项新的要求: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从而构成了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新框架预示着银行监管的发展方向:即银行监管更加着重市场约束的作用;更加重视监管的成本与效率;更加重视把监管目标与商业银行的内在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监管当局将被置于公众的监管之下。

银行监管的发展方向同时将给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国内独资商业银行以极大的启示。中国银行业不会仅仅满足于最低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还应将注意力投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衡量,应根据各种风险规定相应的资本要求。然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单一主体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新框架中的具体要求。银行在实施“分子策略”、“分母策略”时的空间不大,也缺乏风险退出机制。

(2)银行外延扩展的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制度安排的矛盾

银行国际间的并购实现了外延上的扩展,它加速了银行国际化的进程,银行并购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重建的重要方式,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银行之间的并购活动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才逐渐增多的。一九八五年以来,每年都有大量银行并购案发生,美国每年并购案高达四百多宗。进入九十年代,全球化的银行并购叠起,致使全球银行业发生巨大的变革。

首先,银行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历史上的银行并购通常表现为大银行收购或兼并中小银行,近几年来则出现了大银行间的共购,先有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并购案(1996年),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并购案(1996年),后有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并购票(1998年),美国美洲银行与费城国民银行合并成为美国第二大银行并购案。其次,混合并购成为时尚。银行趋向业务多元化,涉及证券、信托、保险等业务。新形成的花旗集团的业务范围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成为全能型的商业银行。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樱花银行则紧随其后。再次,银行并购金额不断扩大。美国和日本银行并购市值逐年创新高。最后,强强联合成为主导近几年来,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并购虽然局限于国内大银行之间的联合,但这种强强联合万式符合目前法律环境等的要求。它正在改变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

银行并购的根本动因是追求利润和迫于竞争压力。比如,美国和日本为图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中抢占有利地位,近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改善了法律环境。法律环境的变革影响银行并购的实质和内容。循着这一金融改革路径,可以发现,美国和日本银行并购的新变化有其必然性。1998年5月,美国众议院通过《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FinancialServicesActof1998),它对美国银行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分业经营限制的消失,通过银行并购,美国将形成一批比如花旗集团一样的超级银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尽管在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受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影响不大,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国银行业应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推进体制改革,扩大规模,构造大银行,增加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必须主动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实力。

二、“入世”后关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逻辑判断

银行业是金融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银行业开放应符合金融体系开放的要求和安排。加入WTO后,金融体系开放前其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是否会在开放后演变成金融危机的命题,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开放的逻辑判断。

1.中国银行业开放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逐渐开放,外国有实力的大银行一旦进入中国并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外币存款和贷款业务,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可能失去一批存贷款客户,这或许是最直接和正面的影响。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甚至破产的命题不成立。理由是,支持这一命题的约束条件通常有三条:一是占中国商业银行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家在入世后破产;二是四大银行中必须有一家的不良资产超过50%;三是央行及信用手段能为银行提供近乎完全的支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的存量及增量对可流动性资产和总资产的支撑力不受损害,因此,根据理论判断,中国金融体系的支付危机不会出现。然而,“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直观负面影响会影响我们在上述所作的判断:首先,“入世”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业务萎缩;其次,中国银行业的人才可能流向外资银行;再次,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增加;最后,中国银行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与世界性金融改革趋势相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在入世后出现支付危机甚至破产的命题不成立,但重建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得以平稳发展而不致引发国内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2.中国银行业开放顺序的逻辑判断

任何国家的金融体系的开放总是分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在开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应进行适应竞争的制度安排。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与完全开放间必须有一个过渡期,至于该过渡期的长短则取决于金融改革的压力和改革任务完成的状况。同时,也取决于中国在市场开放协议中所做出的承诺。根据“中美双边协定”,中国已同意在加入WTO一年后,美资银行可向中国客户提供外汇资金,中美合资银行可获批准;外资银行在二年内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国独资银行将在五年内获准经营;外资银行在五年内经营金融零售业务。

不管过渡期有多长,也不管进程有多快,重要的基金融体系开放的顺序。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应按以下顺序进行:银行体制改革��培育中国的资本市场��由分业经营转向混合经营��提高金融经营的透明度。优先进行中国银行业制度改革的逻辑判断的理由为:

第一、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货币资源的分配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银行业的安全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从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层面而言,若想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就必须结合不良资产的处理加大银行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造速度,如果中国银行业自身的素质及资产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善,那么,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银行业必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客户可能去选择更有实力、经营水平更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外资银行,客户的流失将使中国银行业出现流动、支付困难、公众信心动摇等窘境。

第二,从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成熟度而言,银行业是中国历史最长、成熟度最高的金融企业。虽然中国银行业商业化改造只经历了二十年,其改革仍有待于继续,但已形成了包括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其中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已被列入世界银行业前500强(按总资产计)。中国银行业是最具开放条件的金融机构。因此,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是中国金融体系开放的第一步,这也是中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必然延伸。

三、中国银行业的制度选择

从系统性金融风险来看,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微观经济基础和政策取向条件下,造成中国银行业困难多多以及与国际银行业趋势相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制度性因素。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至今仍承担着一部分《商业银行法》以外的“社会责任”。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对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产权结构方面的改造,唯有如此,才能从政府制约转为出资人制约,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割断传统体制因素与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转型期的“信贷软约束”问题“入世”对中国银行业制度路径选择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1.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与不良资产处置同步进行

中国银行业的产权结构改革有三条路可循:一是上市;二是向国内非国有部门出售股权;三是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改造。就第一条路径而言,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家的资产均很大,我国的股票市场规模小,不能承受如此大规模金融企业的上市要求,同时目前银行低盈利性等条件并不能保证银行能顺利地发行股票。因此,在国内上市并一次将其改造为公众公司基本上没有现实可操作性。就第二条路径而言,中国非国有部门目前还不具备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在短期内进行收购的经济实力,它们担负不起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产权重构的责任。显然,第三条路径才较为可行。

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改造的思路,我认为应跳出将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作为切入点的传统思路,而应引入另一种机制,即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与不良资产处置同步进行。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不良资产的正确处理可节省大量资金,同时为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但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不良资产处置并不能起到从制度本身消除不良资产产生根源的作用。而优质资产股份制改造恰恰能在一个全新的界面上重塑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关系。

第二,从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部分不良资产的历史客观性来理解。就大部分不良资产的成团来看,多数不良资产源于财政的负担,是体制的代价之一,它不能完全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来承受这一体制成本。仅仅以不良资产处置为手段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则有失公允,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不能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对于目前以处置不良资产为主要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从民营化的角度进行安排。可以考虑让民营资金以实收资本的形式进入资产管理公司;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给民营资产管理公司以较大的业务范围和适当的政策优惠;以市场化的思路重构目前的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相应的制度与规则。

2.中国银行业制度选择的外部条件及配合

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制度选择是一项艰苦而长久的工程,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整体改制的条件和环境尚不具备。目前可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部分股份制改造。但从长远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股份制改造是生、然的制度路径选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股份制改造有赖于其他条件的配合。

首先,按市场规律培育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资本市场培育成真正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工具,以资本市场支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股份制改造,为中国银行业的制度选择提供融投资场所,拓展融投资空间。

第9篇:银行的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型

一、引言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做出很大的转变以适应入世所需的国际标准,同时应对外资商业银行的冲击。上个世纪以来,国际先进银行在结构调整和经营管理转型中取得重大成功。虽然本次次贷危机使得很多国外商业银行陷入了困境,但是转变仍然是全球银行的主旋律,尤其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更是迫在眉睫。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本次危机,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扩张政策,随后随着天量的信贷投放完成,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量不足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2009年11月以来扩张政策带来通胀上行压力迫使央行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造成我国银行业的资金短缺,因此传统的外延粗放的银行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的经济背景

在研究中国商业银行转型问题时不应当忽略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只有深入研究了我国当前的银行转型背景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的路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户需求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个性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企业参与世界的经济的大循环,各自业务运作方式不同,因此企业金融服务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由于个人财富的不算增长,中国的高收入阶层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无差别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大客户的理财需求,个人业务的个性化趋势同样明显。二是多样化趋势,由于现代企业竞争激烈,各个企业纷纷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出现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企业收购重组,成立企业集团,出现业务跨国跨区域经营;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其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广泛。对于个人客户来讲,随着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发展,人们的投资和储蓄行为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各种投资工具日渐丰富使得客户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了。三是市场化趋势,随着我国各种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客户可以根据银行的实力、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选择,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四是电子化趋势,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业务都从实体到实体和网络并行,银行的金融业务也不例外,提供安全、快捷、操作简便的网上银行业务以成为银行竞争客户的重要手段。

(二)资本约束的空前严格

巴塞尔协议实施以来,资本的约束就被成为压在银行头上的一座大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银行业告别了软约束时代,通过之前得股份制改革,我国大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银行的信贷扩张规模是空前的,这造成了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结果;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为了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升级了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可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是全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天候的资本监管。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和11%,这要高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

(三)资金的短缺及利率的市场化趋势

由于近年来,政府推行主动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我国通胀上行压力日显,为了减轻通胀压力、抑制房价的上升并防止经济硬着陆,人民银行从2010年初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1%,经济中资金则减少约6000亿人民币,流动性不足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阻力之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主要利润收入仍然来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即存贷利差,而资金量的紧缺使得银行从传统业务中获得的收入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既定目标,2012年4月2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利率市场化可进一步推进,这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可能大大提速。一旦利率市场化实现,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面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利率市场化将给过度依赖传统业务的中国商业银行的带来巨大的利润压力。有研究称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初期可能造成过激的市场反应,估计大银行的净利差会收窄0.25%~0.5%,中小银行的净利差会收窄1%~1.5%,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将减少10%左右,中小银行的拨备前利润将减少30%左右。其次,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商业银行管理风险增加。利率的波动会给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带来更大的风险,对于风险管理不完善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这种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增加了。

(四)来自国际的竞争日趋强烈

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已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银行业市场,这意味着银行业各领域各地区全面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从整体来看,外资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的增速超过同期国内商业银行,在北京、上海、深圳河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银行网点的扩张程加速之势,外资银行表现出强烈的抢占市场意识。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明显,外资银行有着开展高端客户服务的基础,因此吸引了较多高端客户资源。然而高端客户市场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实现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领域,可以预见未来高端个人客户领域的竞争将是激烈的。此外,外资银行在国际声誉、激励机制、培训计划等方面比中资银行有着较大的优势,这将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流失人才也就意味着损失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增大,我国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的途径

根据本文之前得论述,在我国目前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银行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所以来的传统业务很难维系像过去那样利润的快速增长,我国银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以及自身条件找到适合自己转型方式。目前,我国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主要有如下方式:

(一)中间业务是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业务中获得巨额的利润,这使得我国银行没有重视开展中间业务。但是在目前银行所处的环境来看,传统的以资产负债为主体业务的经营方式很难维持下去,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无疑是经过国外银行验证的合意的利润增长点。

就中间业务而言,其优点是不占用或很少占用银行的资金,这使得在我国目前银行业流动性缺乏的背景下可以实现利润的增长。尽管我国银行近来已经重视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仍然巨大。目前,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50%,而一些大银行如美国花旗银行竟然达到70%,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比不高,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的大银行只有15~25%,而个别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0%。可见,对于我国银行来说,中间业务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带动利润增长的业务。总之,我国银行要实现有资产、负债为主体业务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业务模式转变。

(二)积极的风险管理是转型的关键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实施积极的风险管理还是消极的风险管理将直接决定银行的经营结果,虽然我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随着银行业国际化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的市场化,银行实施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必然的。积极的管理策略是根据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做出积极防范,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的风险损失结果采取最大限度的控制,它既考虑短期发展和收益,又关注长期风险隐患。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中资产业务中的信贷业务是盈利比较高又是风险比较大的业务,如果不对信贷规模加以控制造成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过高,就会对银行的长期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压力,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要求银行及早的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加以控制,在此种情况下银行一般会采取降低风险资产所占比例。

(三)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银行转型的美好愿景

银行混业经营是指银行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也可以经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它突破了分业经营业务模式的局限,借助金融创新手段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内涵,极大提高了银行业资金运用效率,为有价值的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奠定架构基础。混业经营模式源自德国全能性银行,其后相继被美国、欧洲大陆和日本等国家金融业效仿,并由此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从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虽然在我国银行业仍然继续分业经营,但是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许多“混业经营”的尝试,如早在1999年7月,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公司全面合作;12月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的联手等等,作为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尝试无疑会引起我国银行业对混业经营的探索。未来,政府的管制必然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放松,通过发展混业经营可以增强我国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我国银行盈利能力,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银行转型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藤光进,刘琛.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变革及其动因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2]周翔.英国四大清算银行的战略转型评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2(4).

[3]侯维俊.德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经验与借鉴[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5(8).

[4]潘功胜等.从德意志银行的兼并收购看其发展战略转型[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5]马蔚华.转变银行经营凡是:动因、目标与举措[J].中国金融,2010(19).

[6]杨淑娟,刘明显.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J].经济导刊,2011(8).

[7]魏国雄.积极的风险管理是银行转型的关键[J].中国金融,2011(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