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关键词:六安市;休闲农业;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以自然生态与淳朴人文资源为核心的旅游需求逐渐增强。休闲农业也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旅游需求,妥善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等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在21世纪初期,以2006年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在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葛深渭、王金龙、戚永欢、罗继春等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既为城市居民外出休闲旅游积累了大量的休闲资金,又为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奠定了物质基础。张建国、俞益武、朱志良等认为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与农村环境的大的反差,让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市场需求。曾玉荣、罗继春等认为我国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为人们出行旅游提供了必备条件。郭威认为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交通运输的发达为城市居民出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刘莹莹、原梅生等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最核心的因素是农业资源的丰富。葛深渭、刘莹莹等认为一定的资金积累是休闲农业的动力血液。通过阅览文献,结合六安市的实际,在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影响因素与主要发展模式。
一、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SWOT分析
六安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具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着挑战,又有战略机遇。就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需求,根据六安市实际情况及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SWOT分析,见表1。
(一)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六安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有三方面的优势:农业资源与农耕文化丰富、市场区位优越、产业基础基本形成。农业资源及农耕文化丰富,六安市临近大别山,农业资源独具特色,植被覆盖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64%,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好。区域范围内大量的竹林、松林是负氧离子的高效释放源,是大别山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市场区位优越。六安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腹地,东往合肥、南京市相连,南与九江、武汉接壤,西通古都西安,北接洛阳、郑州等市贯淮济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安徽省经济建设发展,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六安市在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改善,尤其铁路建设,开通了六安至上海、武汉、南京与合肥的动车组,极大的缩短了与旅游地的距离。农业产业基本形成。六安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水产品、茧丝绸、油茶、六安大麻、中药材、草竹柳编等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59家,市级266家。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现已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55处,4A级以上旅游景点19家。目前,已形成4条主要旅游线路。
(二)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劣势
六安市毗邻大别山,属于山区城市。与发达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旅游区景点分散、缺乏规划。由于缺乏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和深度开发建设,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成为阻碍六安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有特色的景点分别在金寨、霍山、寿县、舒城。高水平建设队伍缺乏。村民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农业产业机构的转变与休闲农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缺乏,不利于休闲农业高效率与科学化发展。发展资金匮乏。2012年六安市国民生产总值为918.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总值为296亿元,占全年GDP的32%,;第三产业的投资总额为329.6亿元,其投资产出比为1.1,其中旅游年收入为98.6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33%,六安市旅游业投资比较小,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三)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机遇
在宏观层面,休闲农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有关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1年农业部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08年六安市出台《六安市乡村旅游(示范点)管理办法》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机构优化等都为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安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合肥经济圈的建设,人们对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及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客源丰富。因此,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比较大。
(四)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威胁
随着国家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支持,各地区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区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全国、华东地区同质旅游目的地较多,高端客源市场竞争激烈。大量休闲农业点的出现,由于缺少科学合理规划,规模比较小,难以与大型综合的休闲农业竞争。另外,盲目建设休闲农业区,使得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不利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也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构造与分析层次模型
模型主要根据SWOT分析模型原理, 将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要素分为内部优势Si(i=1,2,3)、劣势Wi(i=1,2,3,4) 和外部机遇Oi(i=1,2,3)、威胁Ti(i=1,2,3)。用层次分析法对发展休闲农业因素进行分析,提取关键的环境因素。采用AHP方法,建立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建立判断矩阵前,咨询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并进行实际调查专家意见,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所有因素的CR
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农业资源及文化丰富、高素质高水平队伍的缺失、发展资金缺乏、市场潜力比较大、生态环境与环境污染。在SWOT分析时,由多位专家评判得出可供选择的总体战略―规模化休闲农庄发展战略、资源优化战略、可持续与循环发展战略、品牌战略。根据上述分析,构造最优战略选择模型, 如图1。
专家给上述关键因素进行两两成对打分,得出准则层因素对目标层因素的成对比较矩阵A (1)。
A(1)=1 3 2 3 51/3 1 1/2 1/3 21/2 2 1 1/2 11/3 3 2 1 21/5 1/ 2 1 1/5 1
计算矩阵A(1) 的最大特征根λ=5.283,对应的特征向量:X(1)=[0.403 0.12 0.144 0.24 0.092 ]T。一致性检验得:CI(1)=(λ-n)/(n-1)=0.071,当n=5时,RI=1.12,一致性比率:CR=CI(1)/RI=0.063
B1=1 31/2 31/3 1 1/5 1/32 5 1 21/5 3 1/2 1
B2=1 2 3 31/2 1 2 11/3 1/2 1 11/3 1 1 1
B3=1 2 3 21/2 1 2 1/21/3 1/2 1 1/31/3 2 3 1
B4=1 3 2 51/3 1 1/2 21/2 2 1 21/5 1/2 1/2 1
B5=1 3 2 1/41/3 1 1/3 1/51/2 3 1 1/34 5 3 1
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权向量, 做一次性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
当n=4时,CRk(2)
得出组合权重为w=(0.904 0.335 0.558 0.653)T。因此第一种方案为最佳方案,通过一致性检验,即发展规模化农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AHP方法对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进行SWOT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基础建设。资金来源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使得每一笔资金用到实处。二是民间投资,主要是指民间团体、企业、合作组织等。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政府部门应投资改进地区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六安市休闲农业旅游网建设。
其次,休闲农业的规模化与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并不是说休闲农业区越大越好,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发展规模建设,可以采用资源重组与小型企业兼备等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市场竞争力,减少盲目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标准化建设,就是休闲农业区的住宿、餐饮、购物等完全按照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规划,对不符合规定的休闲农业区严厉取缔。园区建设需要招揽人才,用提高待遇等方式留住人才。
再次,加大宣传,打造优质品牌。采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加大对休闲农业区的宣传,创造特色品牌。好的品牌由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支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采用最新的技术挖掘当地农业文化,通过加工润色,创造本地区的特色产品,利用严谨科学的营销策略,打造优质品牌。
最后,健全部门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分散化经营、重复建设等现象比较严重,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验收关。通过实地调查后,考虑是否允许办理营业执照。建设专门的休闲农业办公室,综合处理各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译文,陈泰名,孙强.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9).
[2]王庭,于佳华.基于SWOT模型的六安市茶叶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3]万青.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03).
[4]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六安旅游网,2013-02-07.
[5]杨炜.乡村旅游开发问题初探―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旅游经济.2012(12).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介。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农业的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产生变化时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概念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的重要区别在于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会因为经济层面的数值增长而消失,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改变,一些问题仍旧十分严重,放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来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数值上的增长,还要进行质量上的改变,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单纯地依靠生产要素的增长转变为效率更高的科学发展的增长,这种带有经济结构转变因素在内的经济增长才能被称为经济发展,这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农业机械化的简介。
农业机械化是指使用先进并且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对农业进行优化和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对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各种效益都有一定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是体现在农业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通过机械的装备和技术和农业劳动力、农业特点的结合,对农业中的大部分作业都有提高效率优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整体的发展,并且促进农业由生产力的推动模式转向科学技术的推动模式发展,而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发展又势必会为农业的机械化做出贡献,所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必然结果,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农业机械化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利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权的流转以促进农业活性的提高。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我国当前的农业土地制度,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耕地较为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的限制让当前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业的活性,农民过度追求短期的经营利益使得农业发展处于一个长期的不健康的阶段,所以促进农业土地的产权优化和产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更加有效率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的活性,从而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进行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否则农民不仅从心理上无法接受机械化农业的设备和思想,在行为上也没有办法对机械化的农业进行熟练的操作,所以在推行机械化农业的时候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政府要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采取的措施比如将发展农村的教育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在相关的教育政策方面进行一定的强化认识,国家在出台教育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对此进行倾斜。另外还要注重对于该方面的宣传,对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要从最能打动农民的地方开始说起,和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的使用方式培训等,但是使用方式培训知识临时增强农村机械化的手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的科学文化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宣传和鼓励。
三、结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人类生产活动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开发的同时,人与自然也呈现出一定矛盾。在国家提倡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依托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及民生状况得到迅速提升。但在看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针对一体两面的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过度开发,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应视而不见。只有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才能收获金山绿水。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后被提到新高度,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在各地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经济的属性决定了农作物必须处于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下才能提高丰产率。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效益表现。其次,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的概率,农业发展带来的广泛关注及农业经济产生的大量经济价值,可以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协调状态。最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带有相对性、约束性及均衡性。从相对性及约束性上看,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中给出战略选择,两者都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被选择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有其相对性。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的过程,农业经济出于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的目的,通常会选择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有其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考虑发展农业经济时,约束性特性是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从均衡性上看,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不应被片面理解,两者均有价值,过度发展农业或因生态环境保护而阻碍农业发展都有偏颇性,应把握两者的均衡性。
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了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质,这一生产过程是在生态环境下进行的,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生产实践的必要条件。新农村建设倡导农业经济生产生活要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及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相依相存,一方面,这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串联起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品的整个过程,使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模式转变为现代可持续农业。
(二)改善农村环境
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不仅仅会对农业生产,还会波及到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有鉴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战略。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农村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以往伴随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如滥伐树木、滥垦土地等,农村水渍化问题屡见不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及农民居家乐业的基础保障,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能够通过创设舒适的农村生存空间,借助环境资源换取农村发展资金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扫除后顾之忧。
(三)助力农民创收
生态环境的多样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基础资源,如清新空气、干净水源、肥沃土壤等。通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农业生产实践中为了给农作物生长提供绿色环境空间,会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量,从而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高质量农产品。当绿色农产品投入农业市场,受供需关系影响,其价格必然一路上涨,如此能够帮助农民创收。从农业实践中看,因绿色农业而使农民增收致富的案例并不鲜见,概括其优势经验,主要在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先,农业生产跟进在后的策略,如扩展林地及草地面积,发展林下产业等,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提高的路径。
三、常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看,简陋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并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下,使农业经济发展受阻。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农民群体受传统思维影响,在耕作方式上较为传统,延循旧法,不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如一些农户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作物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带来了土壤板结硬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减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及经济附加值。从宏观层面看,生态环境带有系统性,在农业资源,如土地,水源面临问题后,农业用地的质量会下降,农业种植产量提升缓慢,外加上农业人口基数的增加,从而形成农业发展恶性循环。当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到一定程度,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此,在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避免走入竭泽而渔的困境,寻求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创新农业经济格局。
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路措施
(一)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为依据,确定现代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经济发展应首先依循自然生态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应用,然后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特点,在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适宜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模式的选择需要与生态环境调研为依据,农业生产活动要突出生态环境指导下的因地制宜属性。相关要点有:第一,对农业经济中农作物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的情况加以改变。可根据农村所处区域及农村土地的具体特点,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划分,增强可利用的生态资源的利用率。第二,结合农业资源,将农业产量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加以结合,打造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性,各个层次都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所用,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串联起各类农业生态系统要素,如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具体实践中,在高层种植区或农用地边缘区域,以植物种植为主;对马铃薯、花生等低种植植物,采用混种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由农业防治改为多样化防治,如遵循生物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手段。第三,以农业现代化为思路,优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采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生态农业所需资源,确定农业发展适宜模式。
(二)多手段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结合了传统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技术,然后遵循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等基本规律,实现对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农业经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农业因具有环保优势突出的特征,广受关注并得到实践。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一是要结合农业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规划,对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环境气候因素、农业经济重心等因素充分考虑,凸显出生态农业优势,为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做好铺垫。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中,要确保其环保性得到充分展示。这一环节可以借助农业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打通及共享农业生态信息,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构建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及共享平台时,要注重农业信息的沟通传递,借鉴引入城乡一体化经验,在农业生态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上互通有无。
(三)做好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经济发展及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创建应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借助农业资源才能开展实施。在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协同发展中,突出的两者的协同,而不是偏重某一边。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经济基石,在开发利用时一定要突出合理性,而衡量合理性的标准就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环节把握如下几点:第一,保护性利用农业耕地。在耕地的利用上为达到高效化,应多依靠农业科技,在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亩产量。第二,在农用物资的使用上,掌握经济性及绿色环保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农用物资应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时,根据农作物种类应确定施肥及地膜管理方案,以对生态环境最小化影响为前提,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第三,对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在这一方面可以推广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技术等,在满足农业需求的同时,将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四)控制农业活动污染源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对影响及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控制,阻断污染源传播链条。通过对污染源的控制,能够起到农业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的保护作用。一是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在对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后及检测后,确定农业生产活动的具体时间,避免无序生产劳作而对环境施加破坏。二是在立体农业发展中,在林下经济产业中,要以畜禽洁净化养殖为思路,采用环保性能好的饲料,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格局。三是做好农业生产再生品的加工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如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不能放任其在田间燃烧,可以将其进行回收再加工,使其用于工业生产。
(五)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除了在制度框架、模式选择及生产资源利用上做好相关工作外,还需要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入村,上墙等方式,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引导,加强其环保观念,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五、结语
农业是国之大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在对两者的内在关系加以认知后,应从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生态农业的推广、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业污染源的防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齐抓共管,使农业经济能够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农,刘宝存,孙约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01):1-5.
[2]王继东.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4):47-48.
[3]于耀义.生态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218+220.
[4]贾晓君.农村能源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探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03):18.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对策
1闽侯县鸿尾乡农机推广现状
闽侯县鸿尾乡通过广播、传单、入户宣讲等多样化的行使进行补贴政策的宣传,加强群众对农机应用的认识,进而扩大农机的使用范围。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服务水平,在春种期间提供能充足的农机设备、零件、材料等,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打假、安全管理等活动,提升农机市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此外,该乡十分重视农机安全生产活动,对各类农机违规操作和违章行为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惩处,杜绝违章改车、无证驾驶等行为,确保农机的使用安全。强化牌证管理,配合交通、公安等部门进行秩序维护和法律监管,从而有效提升农机入户率[1]。
2新型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合作社数量和质量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闽侯县鸿尾乡耕地面积有30000多亩,虽然近年来推广新型农机成效显著,但农业机械化仍有待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当地农机推广的要求,管理和推广人员短缺,进而造成农村合作社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2.2缺少专业人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高学历人才极少。人才短缺造成农机推广工作缺少创新能力,进一步导致服务质量低下,对推广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合作社薪资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人才招收渠道单一,最后导致新人未入老人想走,人才凋零[2]。
2.3部门联动不足
乡镇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之间缺少联系,联动效用不强,乡镇干部忽略自身职责,对农机推广工作欠缺考虑。虽然有开展部门联动活动,但活动内容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3]。
2.4管理水平落后
当地农村合作社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经营模式。虽然合作社之间看似联动互助,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各个合作社仍旧处于独立工作的状态。合作社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指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无法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3农业合作社与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对策
3.1政府加强重视
农业合作社属于基层单位,是促进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设施机构。所以,要从农业合作社入手,政府要加强合作社的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各项法律规章,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建立完善有效的农机管理体制,提升对农村合作社和农机发展的重视,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进行合理规划、统一安排,召开相关的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服务能力[4]。
3.2改善工作机制
农村合作社工作机制的改善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干部的岗位意识。严格管理干部的日常行为,做好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干部团队更加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将农机推广与合作社的日常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渗透到每一项工作和活动之中,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农机推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度,不仅要改善岗位福利待遇,增加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为农户提供更多福利政策,使更多的农户能够了解农机的作用,并且具备购买农机的条件,最终达成农机深入推广和应用的目的。
3.3提升人员素质
一方面,要拓宽人才招收渠道,吸纳更多高才毕业生加入到农村合作社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农机使用和推广人才,为其提供有效的进修和培训渠道,使其在工作中不断进步,进而提升工作质量。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新晨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关键词:农机技术;关键因素;机械化;生产体系
1农机技术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1有效节约人力,不断推进机械化发展。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农业所需的各种农业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更新和使用,从而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产品生产时间,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1];二是使用高效农业设备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加农民收入。1.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农业机械技术中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的设备。这些设备或设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可靠高效,有效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现代农业生产的风险。1.3改善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环境污染。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受到环境污染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环境污染将制约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制约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然而,随着高效施肥和施用技术的出现,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和药物对农产品的危害及污染。
2农机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充分了解两者关系,积极推广农业技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农业科学发展观有效落实到位,多元投入机制合理有效的建立,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健全,机械化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2.1有效落实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政府职能中发挥指导作用。采取综合全面的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努力提高利用农业机械技术的效率,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好处[3]。另外,需要资源的最佳分配来整合和重新配置现代农业发展中可用的资源,从而增强农业机械技术的组织和专业化。2.2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投入机制。在农机技术推广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投入资金是大问题。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机械化和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我们应该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主导的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渠道[4]。2.3建立健全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有效建立,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农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机械化生产的引导工作,不断的宣传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二是农业生产要积极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5]。2.4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机械化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让农业在节约人员的基础上发展更快,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农业机械化综合性水平的不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促进机械化综合发展,其次要出台各种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提升机械化综合水平,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