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传统文化底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底蕴

第1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武术;价值;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20-04

Abstract:Carefully examine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s value orientation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may discover tha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ource which forms as the body China martial arts culture,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have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being esthetic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has both”, fitness in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inside and outside to minor i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to unite”, or the moral category “honored esteems martial arts Germany”, “the heavy righteousness light advantage” and so on to manifes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load bearing broad and profoun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value; cultural inside story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式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对中华武术内涵的回归与吸纳,更是一种超越与发展。中国武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中国武术一直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去研究中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 何谓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包括武术套路、摔跤和散打,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它基于人类生存竞争的攻击自卫本能,首先在原始巫术中获得最初的载体,后来并附在狩猎、战争、祭祀以及个人寻仇、宗族械斗、保镖护院和突发应急中获得长足发展,最后还进一步通过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文学作品等等多种领域分别多向展开。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既有客观社会内涵并又表现得极为个性化的综合实用技艺。它扎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之中,是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一种以防身、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中华武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更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宇宙观等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其中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如是说。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的联系

2.1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和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对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有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华武术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此外,它还融汇易学、哲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和特点的武术文化体系。中华武术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理论都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它比其他体育项目更富哲理性、科学性、艺术性,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1]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强调道术圆融、体用不二、由技入道和以身载道,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道”的体现。它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以独特的技艺,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也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对习练者有培养意志,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武术流派都采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如伏羲《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的三经学说等等。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如老庄的行气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其后成为中国武术内功训练的基本理论。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诸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大巧若拙等,后来被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普遍吸收,更被包括太极拳在内的诸内家拳派奉为技击原则。可见,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发展的,它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2.2 中华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贡献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2]。中华武术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明代拳师陈元资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中华武术在当今世界各民族体育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比如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华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使世界从文化的层次上来了解武术,增加武术的影响力,不仅让世界人民充分享受到武术文化这一宝贵的遗产,还增进了国际友谊。通过习武可以便人体悟和理解这些民族遗产,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发扬和传播中华武术,不断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使全世界都知晓武术,了解中国。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其中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 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 “功夫”、”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中华武术承载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得到传播。

3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可理解为价值导向或价值体系,实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在这一观念引导下,中国人形成了重整体、重直觉、重关系、重实用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道家谈“性命双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佛家讲“法身慧命”,讲挖掘、呈现“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秉持一种以和谐为基本原则的价值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对中华武术文化底蕴的审视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它的审美观、健身观、道德观等几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它的影响。

3.2.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之气和拟物制像等等的哲学思想内涵,生发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艺术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体现,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传统的美学价值观是中华武术千百年来泽惠大众的本质。在中华武术中,无论是在技击攻防的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节奏韵律、意境追求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美学的思想内涵。

(1) 技击美

《庄子》中有几处谈及自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与“无为”的相一致。“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清静无为”。在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武术蕴含着以“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等的技击指导思想。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德兼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4]。中华武术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术独特的美学,正如人们所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当练习者见到了自己创造性的掌握了攻防格斗技术而引起的精神愉悦,这便是最初的审美萌芽。后来历经武术家将其攻防格斗的技艺加以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加工和程式化,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套路形式,使其既具有“技击”的特点,又符合生命的自由活动形式,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振奋人心,甚至可以激发出人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振兴民族的爱国精神。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华武术的美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为两大类:一种是刚阳之美,给人的感觉如急流猛浪,它表现了武术运动中的巨大威力与能量,能够剧烈的激感,外家拳多属此类,如少林寺少林拳。另一种是阴柔之美,如行云流水,它更多的展现出事物的和谐统一,内家拳多属此类,如陈家沟太极拳。中华武术的刚阳、阴柔之美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太极拳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少林寺的少林拳则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哲学的影响,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绝技[5]。可见武术之美的体现蕴含着传统文化美的内涵,是通过习武者的动作、功架和神态等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来展现的,以此引起习武者自身的体验和观众的感受,使人欢快而愉悦。

(2)节奏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种无形的、连续的存在。它通过“聚”而形成具形的万殊,通过散而回归起自己。“气”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生命、活力、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中华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用,使武术运动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如八卦掌的动态有快慢(速度)、轻重(力度)、刚柔(程度)之分,亦有大小、伸缩、起伏之别。八卦掌的静态有高低曲直之分,俯仰开合之异。演练时整套动作如龙戏水,如燕穿云,使人产生产生了“观其形,悦其目”的艺术效果和“咫尺之内面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山之峻”的美感。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影响,武术运动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亮相,每个动作的变换,每次恰当的停顿,每个眼神的随势而动,无不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洞察,无不能体现自身神、形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中华武术演练时体现动静对立变化并相互作用,无论是飘逸灵巧、快如霹雳、动若疾风还是稳似磐石,都是使生命运动始终保持均衡和谐的状态,这种美的状态,也是中华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们通过观赏武术的运动形式,能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和人体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

(3)意境美

意境是中华民族尚“道”重“意”的文化心理在学艺术领域潜心营造的深幽的艺术境界,是中华民族于哲理思维的表现。所谓意境美,意者,是习武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者,是习武者所描绘的画面形象景致。意境则是习武者的思想感情在演练时所呈现的感人景象,它凝结着节奏、和谐、统一的结构,自我欣赏和被欣赏的美学价值,从而使武术艺术本质和价值不仅仅显示在技术上的熟练,而且身心总是处在一种新的体验之中,即达到了意境美。中华武术的意境是指套路中所体现的并经过艺术加工的攻防格斗技术其中所显示的精、气、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界。意境美在美学意义上标志武术运动超越了纯自然状态,进而跨入了文化创造领域,使武术运动具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和更浓郁的民族特色。意境美离不开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高超技艺和传神精彩的形体表达。体现了中华武术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一气贯穿始终的内在审美特征。中华武术追求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神明之境。如形意拳中的意境美,在于形意统合,神兼备、天人合一,在其中的高度统一中,领悟到处世的哲理,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意境可把无生命的动作人格化,把自然界的动作活灵表现,形成“物我两忘”,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

3.2.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健身观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中庸和谐、整体把握等一些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使中华武术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在健身观上,中华武术一贯强调以内为主的内外兼修,不像西方体育那样张扬。修身养生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和如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太极拳等。在传统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中华传统武术把搏击的技击性与养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强调武术要“以心合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气、形,神”相和谐于一整体。并要使人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和谐,并与四季变化相适应。中国传统医学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3.2.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道德观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从社会学角度讲,伦理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伦理道德关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就是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6]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因而在其发展的贯彻中,势必被赋予传统文化的内涵。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道德观念。

做人有道德,习武讲武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中华武术界优良的传统。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中华武术中重视武德的特点是极其显着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是相互映照的。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界向来强调“德”的作用。“末习武、先修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华武术的传统,由于受到“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及其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武德观表现出“爱国、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因为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技击时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再如: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内涵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的三纲五常思想的“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争正宗排异己”、“师命不可违”等,这是我们在认识中华武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去其糟粕,武德中优秀的精华才能得到充分肯定与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价值观的核心是“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见死不救非为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砺志警句和豪言壮语,是中华武术习武者的道德观体现,也培养了他们刻苦、勇敢、助人、爱国、见义勇为、侠义心肠、精忠报国等武德。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中孟子倡导的“大勇”成就了中华武术的尚侠好义的传统。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他们是文武兼备、尽忠报国、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都得益于武德文化的薰陶,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的人生极高境界。

结束语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土壤。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以技击、强身养生、修身养性三者有机结合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观、健身观和道德观。而内外兼修、神形兼备、注重武德,历来为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在练习中凸显出的自强不息、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的传统文化精神,使中华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ZK(#]白全贵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值[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军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对外传播[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 赵玉华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 2008,(10)

[4] 谭炳春 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4,(7)

第2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中图分类号:TS941.2 TS93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94-012

摘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图案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服装图案设计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服饰文化。本论探讨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图案设计;图案纹样;服饰图案

中国拥有56个民族。分布地域的辽阔,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生产方式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图案丰富且有文化意蕴。中国民族图案从形式到内容,从创意到工艺制作都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来说,那应该是无尽的宝藏,而这宝藏正是我们进入世界服装先进行列的文化根基。

一、传统图案元素分析

1.原始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原始服饰有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佩戴这些饰物,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2.商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

3.周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从十二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并没有排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唯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

4.秦汉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秦汉的图案以瓦当图案最为精美,瓦当图案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纹为多,取材多与吉祥、辟邪有关。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延用外,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在服饰图案的表现上,龙、凤纹样不仅具有了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了。综上所述表明,服饰图案的运用经历了最原始的一种蒙昧美的追求,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5.隋唐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隋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正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的服饰图案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二、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1.局部使用图案

将图案用于服装的某些部位,如领部、袖口、门襟、下摆等部位,整件服装以清地为主,局部用图案点缀来驱散了单调感,服装上图案有变化但不零乱,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这种装饰方式可以说手法众多,特别在吸纳民族服装装饰方式的同时,更要注重服装纹样的细部构思,运用二方连续的几何纹样相拼艺术,使纹样在服装组合中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或奔放、或粗狂、或细腻、或工整的特点。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上的服装主要运用了最能体现出中国风情的中国。

2.重复使用图案

为满足一些追求完整、统一美的消费者的需求,在服装设计时可采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元素进行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整体配合,形成一种整体感。最典型的是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采用的“青花瓷”系列礼服,以瓷器装饰图案为主题图案,展现中国悠久的文化,设计别具匠心,精致的青花瓷花纹,点缀在礼服上,美轮美奂,让人不禁陶醉其中。使“青花瓷”成为2008年最流行的中国元素.奥运颁奖礼仪小姐身着青花瓷花饰的旗袍展现了最温婉的中国风情。奥林匹克公园里竖起青花瓷雕,连北京奥运支线地铁候车大厅里也布满了青花瓷元素的陈设,作为中国文化的青花元素得到全面升华。

3.高科技使用图案

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替代手工加工,如利用电脑绣花进行机械刺绣,在面料上进行仿挑花、打籽等刺绣效果印染等加工方法,可节省时间;也可在面料上进行刺绣图案数码印刷;水晶烫片也可以快速地将设计图案实现在面料上,形成华丽的珠串效果。将这些机械化生产的图案用于现代服装,也能体现民族图案对现代服装服饰的贡献。

三、结论

民族图案应用于现代服装中,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普通商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一把标尺,具有相当的价值,图案应用于服装使中国服饰文化享誉中外,自古至今都颇受人们青睐和推崇,同时服饰图案寓意的深刻内涵,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即使普通大众也喜爱有加。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设计师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敏锐地捕捉时代气息,洞察时代的步伐,是传统的审美经验和新时代的审美信息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服饰图案,图案设计应用于服装设计也成为了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图案基础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2]杨林,安毓英.《中国民间服饰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3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1、首先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图书。通过阅读理解那些经典图书,提高自己文化底蕴,结合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来判断我们该怎样的去做。

2、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榜样,学习榜样的奉献精神。达到爱国爱民,建设国家,小到拾金不昧,帮老爱幼。这都是在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像学雷锋服务底层需要帮助的人,学习那些革命先烈,树立报国的志向。

3、在自己的家里我们同样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像三字经里有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我们可以从这些事例中学习关心家里的老人,照顾老人;替父母分担家务;对亲朋有礼貌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4、学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例如唐诗宋词,我们可以去才加诗词比赛,勇敢的去夺魁。绽放自己的风采,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1.1文化建设缺乏深度

目前,很多高校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在大学中实施文化建设。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根本不具备实际作用。高校本身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刻,因此其实施必然导致根本无法触及实质。大学语文教育的淡化是造成文化建设缺乏深度的重要原因。语文教育被淡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降,精神变得薄弱,自然就会对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1.2文化建设的整体氛围有待提高

学生的自由空间多,这样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使其养成自学的习惯十分重要。因此,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其整体氛围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与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但是就目前形势看,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下降,这种模式急需改变。

2.大学语文教学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有助于提高文化底蕴

高校语文教学被淡化使其文化底蕴不足,因此正视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切实认真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重视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深厚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其文化建设。其次,重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其与人沟通,学生会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影响他人,深厚校园文化底蕴。

2.2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缺失是现代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深入学习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才能认识传统文化,了解其重要性。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知识,还能够在文字欣赏过程中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语文教学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认识到责任的重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有助于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以文化和感情为依托。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情感体系得以构建。同时语文强调对学生内在感悟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不断的知识学习和情感投入,不断践行内在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是长久的,语文对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这种坚持正是人文精神所需要的。总之,语文教学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3.结语

第5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凤兰,张永顺.现代标志设计中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J].大众文艺,2014,(6):66.

第6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包装设计 运用

在现代商品市场竞争中,拥有一个好包装设计,不仅可以让商品更能够吸引消费者们的眼球,而且可以提高商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我们的设计者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对于提高商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是很有利的。另外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商品包装盒设计和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当下正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于商品在市场上的超强流通性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性,我们的设计师可以考虑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去,借用商品这个流通载体,把传统文化寄托在上面,让人们在购买和使用的这些商品的时候,能够学习和了解到包装设计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致使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时间非常有限。现在的学生一离开学校,更倾向于把时间花在娱乐和休闲上面,而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更没时间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相比于系统地花时间去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人们更倾向于利用零碎时间来做这些事情。而商品是很好的载体,它们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的吃、喝、住、行等。大家在买自己所需的商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其包装;如果包装设计者们将符合这些商品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来,人们不仅会喜欢商品本身,也会对这些与商品相关的传统元素感兴趣。这样消费者很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和学习到商品包装中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包装在商品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以致能够推动商品经济更好地发展。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被人们不断地学习和传承。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其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商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而且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接下来从传统材料、图案、色彩、文字四个方面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

(一)传统材料元素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选择购买商品的时候不仅注重商品本身的质量,也对商品包装设计材料的环保性和天然性越来越关注。现在包装设计中多采用的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并加工后的人工合成材料,因为这些包装材料生产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广泛运用于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但是,这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不少包装材料存在易生产、难回收处理的问题,比如目前泛滥的“白色污染”问题,给人们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另外国家和政府在处理废旧包装材料的时候需要花费更多的物力和人力,这也是很浪费资源的。所以我们的包装设计者有必要运用传统天然无污染的包装材料。中国传统包装材料包括草木、竹藤、皮毛等等。这些传统材料自身成本很低,同时非常实用。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的就是这些包装材料。如我们的设计者在设计陶器、瓷器、玻璃类商品包装的时候,可以运用草木材料。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商品,同时将草木本身粗犷豪放、不拘一格的气息与商品的洁净且有艺术美的气息相结合,这无形中向购买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信息。当然这些传统材料需要和商品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不能张冠李戴,以免降低了商品本身的品质。总的来说,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合适地运用传统材料不仅有利于环保,而且能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向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二)传统图案元素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图案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样式风格和文化底蕴。很多的传统图案有着深厚的寓意或者美好的祝福,这些传统图案都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的包装设计者将这些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那么就可以将美好的祝福或者吉祥的寓意融入到商品之中。我们的设计者在设计像珠宝首饰这类昂贵且有贵族气息商品包装的时候,可以考虑运用龙凤双飞的图案,因为这些图案象征着高贵的身份,可以给予消费者一种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另外,竹节图案寓意着节节高升、蟾蜍图案寓意着财源广进、石榴图案寓意着多子多孙,我们的设计者在设计相关商品的时候可以加入这些有着特定寓意的图案,将它们刻画在商品包装外面,不仅让商品的外观更加吸引人,同时向购买者传达美好的祝福。这样商品的整体外形和内涵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当然我们的设计者不能盲目地运用传统图案,在运用的时候要加以选择,将传统图案的寓意和商品本身的用途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商品包装设计相结合,实现商品质量和内涵的飞跃,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传统色彩元素在F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商品包装的颜色,如果一件商品的包装拥有一个既能吸引人眼球又突显出商品特征的颜色,这对于提升商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把中国传统色彩元素运用到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来,就一定需要深入了解各种色彩元素的内涵以及作用。中国传统的颜色主要包括:红色(代表着吉祥、热情、革命,被国人成为“中国红”)、黄色(代表着皇权、庄严、威武)、绿色(代表着平和、理智)、蓝色(代表着稳重、神秘)。如我们设计者在设计礼品包装、节假日庆祝用品的时候,可以考虑用传统的中国红作为包装设计的主要颜色,这样不仅显得商品红红火火,也突显出吉祥热情的美好愿望。当我们设计珠宝首饰的外包装的时候,可以将传统的黄色作为主色用在这些贵重商品的外包装盒上面,因为黄色可以将珠宝首饰的价值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可让我们的消费者在打开珠宝首饰盒之前,被包装的炫目颜色所吸引。还有送亲朋好友生日礼物的时候,可以用蓝色作为外包装盒的主色,这样很自然地凸显出礼物的神秘和珍贵,让你的朋友能够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总之,将这些传统色彩的各种象征意义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更好地表现商品的功能、用途和特色,使商品更有魅力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兴趣,提升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传统文字元素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其中书法艺术就是在传统文字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书法是按照文字的特点和内涵,并以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来写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线条艺术,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传统文字元素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传统文字的寓意和内涵。合理地将书法形式的文字书写在商品外包装上,并进行精心的编排,就可以把商品的重要信息有效地传达给我们的消费者。另外书法自身特殊的视觉吸引力,会给商品增加强有力的视觉感染力,这对于吸引消费者们的购买兴趣是很有作用的。不仅如此,合理地将传统文字的书法艺术运用到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还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尽显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如中国的茶叶包装,我们设计者可以用书法字体作为外包装上商品名书写形式。这样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和茶文化就会巧妙结合在一起,让购买者在品茶之时感受到包装上书法艺术的魅力,从而给予自己在味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但是书法字体在包装设计中不能乱用和错用,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正常情况下、隶书、楷书、行书彼此比较相似,方便消费者识别;但是甲骨文与篆书字体结构比较复杂,不适合用在商品的外包装上。所以我们的设计者要将传统文字书法艺术与包装对象的属性和用途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字元素的独特魅力。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地运用到现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对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只要我们设计者在现代包装设计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好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包装对象的属性和用途有机结合,就能够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且提高商品的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8):18-20.

第7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文化底蕴;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57-01

一、最早的包装

包装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人类祖先狩猎开始,一片树叶、一块兽皮揭开包装产业的序幕,中间历经石器、铁器、铜器、布匹……到今日结合纸张、塑胶、金属等等,构成复杂而广泛的复合性包装材料,其各个阶段都代表该时期的历史文化及生活背景。

纵观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最初的“包装“形式的出现,应该追溯到古代埃及。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从身体中游离出来,在宇宙中徘徊,如果灵魂回来是发现身体不在了,就会永远的离开,因此,必须想办法对遗体进行保存。所以人们想办法,把人的尸体制成了木乃伊。这可能是人类最早运用“包装”的手段来保持物体使之长久的行为,其目的性很强,而且运用了当时人类所能掌握到的最先进的技术。从此,“包装”行为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劳动和祭祀等众多领域,并及时结合运用所出现的科技成果。

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我国的包装同样经历了由原始到文明、由简易到繁杂的发展进程。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化历程中,每一项科技发明、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环境的变化,都对包装的功能和形态产生很大影响与促进。

二、关于文化和文化底蕴

广义上说,文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内容的系统,具有不可逆转的传承性。文化底蕴则是指人们所掌握的现有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的功底及其应用能力。

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新的认识,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而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是因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子孙,都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这也是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发展的文化渊源。

三、不同时期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所组成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字语言、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都有差异。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下包装都各有风格。

四、图形纹样、色彩及文字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一)图形纹样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图形纹样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一大要素,是对产品内容形象化的表现。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好的图形运用能增加包装整个画面的美感。

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纹饰的运用十分广泛。最常见的传统图形有图腾,传统花边纹样、国画、民族服饰、民间图案纹样、民间寓意吉祥图案纹样、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等。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边饰或角饰,都能带来一股古朴、清新的气息,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感。

(二)色彩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色彩亦是包装设计中一大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由于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它可以通过视觉刺激,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应用到商品包装设计中,能增强商品的可识别性,产生一种民族心理文化。一些成功的色彩运用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一种品牌文化,甚至会是一种民族文化。

(三)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与影响

产品包装设计中之另一大要素就是文字。商品的牌名、用途、生产厂家、宣传标语等相关信息都需要运用文字来加以说明。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式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给消费者一种明确的指示性。

字体本身是一种艺术形象,具有美和抒发感情的特性。苍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产品历史悠久,做工讲究。

包装的历史沿革和文明发展告诉我们:包装不单是商品包装,更包涵着艺术性,它从古时代的静态贮存,发展到近代的流通媒介,其功能变化反映出现代包装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属性。“包装常常比盛装在里面的产品还重要”,这句话道出了现代包装在产品中新的涵义,包装的附加值在加大,而文化精神功能在不断提升。这是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销售、消费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第8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68-01

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语文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精神之所在。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传承性,而语文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文化始终充盈于课堂之内,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养分,在师生之间持续渗透着,离开了文化,语文课堂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精魂”。为此,要注重建设语文课堂文化,让整个教学过程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1 用丰厚的文化底蕴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修养、学识、人品、教学水平和经验等内容。教师要基于自身丰富而渊博的知识,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经验、技巧等,引领学生走进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世界,指导他们去品位、领悟我国的文化瑰宝。例如,教师以布置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每天阅读文学作品,并记录自己读后感受,同时每节课都给予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发表自己的读后感,与同学沟通交流。通过这样形式鼓舞学生阅读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积累与沉淀文化财富。

2 用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恒古不变,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也蕴含着隽永的精神。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既能积累知识,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更提倡师生一起探索、体验教材中的“真善美”,让学生充分吸收文化养分,成长为具有浓郁书香气味的人,使历史文化辐射出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要能够挖掘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并利用它们去洗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层面,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民族精神、文化修养,以及坚定而正确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人。

3 用和谐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得到生命的启迪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现象,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变得更加频繁与和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来到课堂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对生活都有着独到的认识,只是相比之下,学生的人生经历不丰富,一些想法不成熟而已,他们并不是一个等待灌注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思想、激励精神、拓展视野的有文化的生命体,从而得到生命的启迪。所以要运用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和育人功能,加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思想“交流”,正确解读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思想以及要传到的精神,使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启迪思想,拓展视野。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解读文章,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最终被学生所内化。

4 用个性化的阅读激活课堂文化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的文学作品每一次读都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语文作为重要的育人阵地,能纳入教材体系的文章基本都是精挑细选过的,篇篇经典。阅读经典作品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感受,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而教师要尊重他们对文章的解读,不要评价好坏、对错与否,以免扼杀掉学生的个性,同时更要鼓舞学生的这种个性化阅读行为,让学生自由行走于文化世界,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学生自由阅读的时候,文化变得更加鲜活,仿佛血液一样流动在学生脑海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而教师的鼓励可以极大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表达和创造的欲望,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文化氛围。

5 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盈满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了解我国文化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学习、正确解读文章、挖掘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鼓舞学生多多进行个人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充满书香味道,从而使学生丰富自身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范恒.生态的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关怀[J].怀育科研,2008,(11).

第9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

一、了解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古诗词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这些课程的内容,还应为学生延伸教学内容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文化的底蕴。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时,可以: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其次,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然后,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好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例如,在教室、学校走廊张贴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然后,教师在讲到文言文或是古诗词时,如:教师在讲到《江南好》这首诗时,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因子,将与这首诗相关的文化深入到语文课堂。并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从古诗的注释、引语、古诗诗句、课文插图等入手,为学生引用相关的典故,讲解江南的美景以及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做一个课外的延伸,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一下诗人的其他作品,或介绍江南的美景,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汲取文化营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拓展课外的经典文化,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然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2.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4.重视课外文化阅读。

例如,在低年级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可以从汉字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年级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如:让学生了解诗文背后的民俗文化、名家荟萃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课文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寓言故事中隐藏着民俗文化的精髓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并从文化的学习中有所启发。然后,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知道课文的写作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教师应倡导学生多阅读课外经典文化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开展延伸活动

教育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小学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应围绕中华优秀的魍澄幕,为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开展延伸活动中,教师可以:1.让学生多读经典文化阅读。2.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3.让学生搜集经典文化背景知识。4.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早读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文化,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搜集积累自己阅读的经典文化的背景知识,既巩固教材知识又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教师可以在各种节日开展节日庆祝活动,请学生们查阅资料讲一讲节日的根源与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朗诵比赛、背诵比赛、书法竞赛等,并设置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积累。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