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第1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一、PC门户何时成了“传统媒体”?

1.网络媒体顺势整合改版。

今年6月,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移动传播特性,经过重新设计的界面,操作便捷、运行流畅。其中,客户端的苹果手表版,成为其改版的一大亮点。随后,新华网全新改版的消息再次引发新闻界的讨论,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新华网从传统网络媒体走向移动新媒体的新历程。无论是PC门户还是手机界面,信息传播从“桌面”移到“指尖”的趋势逐渐清晰。与此同时,地方媒体闻风而动,广西新闻网借力微信、微博、微视频三微平台,力推新闻的私人定制功能,成为地方新闻媒体改版趋势的代表。

2.“今日头条”的定向推送。

2014年11月,由腾讯科技与人民大学共同的移动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到,近半数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每天超过3小时。近七成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而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不到一成,近八成用户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以“今日头条”为例,这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正是利用了网民的社交化阅读习惯,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精准判断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其运营团队正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充分迎合信息传播特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3.几大商业门户的移动战略。

与传统新闻门户网站相比,商业网站向移动端布局的脚步要早得多。从2012年开始,新浪便提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的路线图――内容+社交。同年,搜狐也提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构想――利用自身在媒体领域的竞争力,以 B2B2C 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发力点,间接带动手机搜狐、微视频、搜狐微博等无线产品的普及。2013年开年,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网络巨头,通过兼并、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加快在移动端的跑马圈地。

4.专业媒体人转战自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自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批专业的传统媒体人争相投身于自媒体的浪潮中。以当下知名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为例,创始人罗振宇曾经担任央视《经济与法》、《对话》等栏目制片人,后做过多年的自由媒体人,公众号“罗辑思维”以典型的“罗氏”脱口秀风格,以微传播形式,深受80、90后群体欢迎。与罗振宇的经历相仿,曾就职于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申音、新浪地方站的朱晓鸣等一批优秀媒体人,已经成为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

二、传统PC势头持续走低的因素探析

1.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从几处典型的信息传播新变化来看:通讯技术由1G提升至4G、个人空间由博客发展至微博、网络交流工具由QQ发展到微信……网络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微”渗透,但各平台的综合社交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种种表现均预示着,传统PC的信息传播式微,移动互联时代来临。据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8.9%。另一项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2015年前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超8.99亿。而从市场直观表现来看,传统PC(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的出货率不断提升。

2.上网人群特征驱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网民获取信息的时间及方式趋于零散化,移动终端恰好为网民的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条件。同时,网民的年轻化特征,使新的传播技术及形式的普及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据第35次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主要集中于10-39岁这一年龄段。该群体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传播技术及设备属于“技术控”,然而对于传播内容又属于“速食主义”,因此,移动设备与移动技术契合了他们随时随地阅读及社交的网络习惯。

3.自由表达的新诉求。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已经成了民众宣泄情绪的主要阵地,也为舆论乱象提供了土壤。由于网络乱象的不断滋生,国家开始集中精力整顿规范当前的网络环境。但由于个别地区矫枉过正,或打着“清网行动”的旗号打压对自己不利的声音,传统的意见表达平台(如QQ群、贴吧、论坛等)逐渐被边缘化,网民只能将诉求表达寄希望于新的传播载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同时,对于一些社会事件或现象的解读,往往大V的评论要比媒体的评论更具影响力,草根化的网络表达更符合自媒体传播的新特征。

4.传统网媒信息滞后。

从之前的传统媒体往往落后于网络媒体一步,到现在网络媒体常常落后于自媒体一步,信息传播的格局不断被打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民记者”的概念不断强化,网民随时播报的热情不断上扬,在实际的信息播报中,网络媒体跟着自媒体跑的情况频频上演。对于突发的社会事件,自媒体为身处现场的网民提供了多种报道方式,网民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全程直播。特别是一大批具有媒体经验的媒体人转战自媒体后,使自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播报更具专业水准。同时,网络媒体也会常常关注自媒体动态,从中寻找线索。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网络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愈发明显。

5.传统PC自身局限。

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PC的发展困难重重。从现实应用来看,网民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实现信息获取及社交,而传统PC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工作及数据处理。另外,PC互联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及使用成本的要求,在许多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未能达到要求,PC端接入率极低。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唯一工具,而另有35%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同时,三线及以下和农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力增长点,PC互联网由此损失一大批潜在市场。

三、后PC时代舆情工作该如何应变

1.培养“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

后PC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特征,面对自媒体“场境”下的舆情裂变,各级政府在舆情处置上更需要与时俱进。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不仅表现在集中关注舆情在自媒体中发酵及演化表象,更应体现在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进行形象维护及舆情处置上。首先,要学会运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与网民交流,实现信息上的平衡;其次,及时从碎片化的网言网语中体察民情,洞悉民意,提前发现潜在舆情危机;再次,要学会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与社会发动功能,积极打造正面舆论形象。眼下,各地政府对“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实际上正是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的最好体现。

2.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区域舆情预测、预防及预警。后PC时代下海量信息的时时生成,使用户数据更加具有可追溯性、把握性和分析性。通过对历史及现实数据的科学建模,从中总结舆情发生、发酵及演化规律,可以有效预防常规舆情的爆发。而对于突发性舆情事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其走向,有效化解次生舆情危机。同时,应树立数据就是民意的意识,通过对网民随时随地所的网络言论进行监测,可以及时的把握民众诉求、观点意见甚至是舆情的扩散范围,掌握这些维度,舆情处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加强智库建设做好处置保障。

舆情智库好比是舆情处置的后勤保障,是保证舆情处置机动性、灵活性、实效性的基础,也是对舆情大数据应用的有效补充。智库建设应本着立体构建思路,既要满足全面性原则,又要充分照顾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积累舆情事件的相关数据及处置经验,形成专业智库供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分析。与智库相匹配的,是对智库团队的建设。各地可以在舆情队伍基础上,建立一支专业智库维护、分析、研判的智囊团队,从而达到智库建设与实际舆情处置的有机结合。

4.建立多层次舆情处置体系。

第2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情治理 社交媒体 传统媒体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从边缘媒体的角色,已经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6.88亿网民,6.20亿手机网民,使网络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汇聚平台,成为最喧哗、最庞杂的舆论场。在互联网媒体化、社交化的态势下,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也在日趋紧密,社会的运转方式以及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准确掌握和及时研判舆情走势,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舆情治理机制便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难点

网络舆情治理是指政府机构在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和消解进行干预与引导,发挥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降低和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由网民、政府、媒介等相关主体产生和推动。其发生过程是,与政府相关的舆情通过网络媒介产生、扩散,引发政府关注,政府根据舆情发展动态,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引导舆情,实现与网民的政治沟通。舆情治理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配合,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党的宣传阵地的传统媒体从不同角度推动引领着舆情的走向。然而,各个相关主体对于舆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由于体制、机制、资源以及意识等问题,使政府的舆情治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部门:新媒体平台作用甚微,被动应对成常态

目前政府对舆情的治理主要依托各职能部门的宣传部门和信息监管部门进行,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方式建立专属的新媒体信息渠道。这类新媒体平台在日常运营中担任政策政绩宣传和规章制度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未能对的热点及时回应,度较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人员尚未正确认识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工作以及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社会负面情绪和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常采取“事后救火”的方式被动应对,表明出政府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说明政府部门缺少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规律和传播手段的科学认识。

(二)传统媒体:话语权消解,用户关注度有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有大量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精心打造的正面宣传话语在互联网中迅速被消解,网络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特征加剧了受众对于传统媒体宣传话语的不信任和抗拒。在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的“受众”一跃成为新媒体的“用户”。受众流失,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下降,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过多种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影响力十分有限。纵观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尝试,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众多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究其根本来讲,仍是乏善可陈,尚未出现平台级的新媒体应用产品,其影响力的实现依赖于商业型互联网企业搭建的超大规模用户平台。

(三)网络媒体平台:缺少行业自律,删帖行为推动舆情发酵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崛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移动新闻客户端强势发展,自媒体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巅峰。社交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公众话语权,公众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众声喧哗”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代名词,网络谣言泛滥,网络水军肆虐,加之社交网络去中心化、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出口,极易出现舆论难以控制的局面。网络媒体平台在内容制作、、转载等环节较为随意、缺乏监管,在内容违规后采取删帖等简单的处理方式,使得舆情不断发酵,甚至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还有一些网络媒体平台视商业利益为唯一追逐点,放任甚至炒作渲染网络谣言等违法违规信息,缺乏行业自律,有的利用法律监管的空白,通过技术手段营销不法和不实的信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置于不顾,给舆情的社会治理埋下各种隐患。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建议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舆情预警机制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各级政府部门基本建立了专属的信息渠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正有序推进。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成为民众获取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是民意的重要体现,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整个决策体系,不能单单依赖各级宣传部、网信办等主管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岗位都应该具备舆情预警意识,将网络舆情作为政府日常工作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现阶段从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舆情采集、监控、研判、预警等工作已经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分行业、分部门的舆情监督预警机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员参与,并进行常态化运行。

此外,为了建立更有效的舆情治理机制,可以从信息源头着手,考虑把舆论引导工作纳入公务员培训科目,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关舆情应对工作的培训,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规律,自觉树立舆论引导的意识,强化舆情预警思维。

(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扩大对媒体的监管范围

新形势下,“媒体”这一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之前报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享有绝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万众皆媒”的时代,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级应用崛起,自媒体野蛮生长,各类微信公众号、大V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某些传媒组织。因此舆论监管范围应该延伸,凡是参与时政新闻和评论的各类组织及个人都应该纳入管理对象的范畴。

与传统媒体相比,商业性互联网公司搭建的新媒体平台起步早、发展快、用户基数大,网络新闻客户端随即也成为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无论是门户网站搭建的Apps,如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还是具有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都应该成为舆论监管的重点。

(三)传统媒体应利用技术手段和资本手段建立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机制

传统媒体一直承担着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任。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可以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舆情治理工作承载于新闻内容之中,而作为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机构,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的革新,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当下流行的H5技术、VR技术、短视频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借助的手段。传统媒体应一改长篇累牍的通稿式宣传模式,化繁为简,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碎片化、移动化、重社交、重互动的媒介消费习惯。在分众化传播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必须针对用户的不同属性,建立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宣传信息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地方传媒集团运用资本手段收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具备一定用户规模的社交平台、游戏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以浙报传媒收购游戏平台边锋浩方为例,交易完成后,浙报传媒可以直接获取大量用户,在自家的平台上进行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更游刃有余,同时又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社交媒体平台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类信息汇聚的综合类应用,如QQ空间、微博等;另一类是细分、专业、小众的垂直类社交应用,如职场社交、社区社交、视频社交等。现阶段这两类社交应用都聚集了大规模的用户。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应用更易出现“失控”状态。因此,这类平台应该成为舆情治理的重点。因此,舆情治理需要将社交平台纳入管理体系,将其作为舆论引导和管理的主要途径,督促社交平台履行职能,自觉建立舆情采集、研判的机制,可以设置关键词,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并将之常态化、日常化;重视排查有害信息、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建立定期汇报机制,并报备主管部门;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将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期能间接加强对内容服务提供者的引导,确保互联网上的良性生态。

三、结束语

作为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政府以及舆情传播的媒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情的走向,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的无效化。为此,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媒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破解网络舆情治理的难题,增加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使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5):20- 22.

第3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摘要:简介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点——自媒体舆情,设想如何通过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的3个策略要点,即构建专门的服务平台、增强互动和引导舆论方向,希望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自媒体(WeMedia)研究报告,给出了“自媒体”的定义,即:“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分享他们自身经历、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又称公众媒体,大众通过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平台交流观点,最终会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并且扩散出去,这就是自媒体舆情。自媒体舆情具有跨时空性、泛在性、零延时性、强互动性、群体极化性、井喷式爆发等特点,参与者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受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较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2]。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参与到自媒体舆情中,我们迎来了自媒体时代。

1当代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的情况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及相关产物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碎片化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抢占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成为高校党支部首要面对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爱好新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是自媒体舆情的积极参与者。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通过自媒体,大学生虽然能够了解到当前最新信息,拓宽视野,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但是,在自媒体上,存在着信息量大、信息杂乱等问题。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也十分容易被自媒体上的不良信息影响。王永灿提出,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舆情的主体具有理性认知能力不足、自我及社会认同受挫、从众心理明显、被边缘化的现实及猎奇心理和娱乐态度等特征。为了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仔细分析大学生的舆情特点,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事件,根据自媒体的传播规律来采取针对性措施。

2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的策略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要想更好地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舆情表现、自媒体的传播规律以及当前互联网特色来制定不同的措施,具体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第一,针对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的特点,构建专门的服务平台,以少数带动多数,提高群体影响力;第二,针对大学生自我及社会认同受挫、娱乐态度等特点,增强与大学生的互动,弱化自身角色,取得大学生的认同度和协同参与度;第三,针对大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足的特点,积极引导舆论方向,做正面的言论标杆。

2.1构建专门的服务平台,利用信息茧房提高群体影响力

信息茧房代表着相互联系的一个群体,群体之内交流信息较多,相互之间受影响大,高校内的主体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交流多、宣传多,但是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极易受外界影响,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被不辨真假的信息牵引思维方向。根据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在对应的服务平台上建立专门的服务账号,为大学生推送感兴趣且正能量的文章,利用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通过少数学生影响到更多的群体,潜移默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例如微信公众平台“青春山东”,及时推送新闻热点问题及青少年们关注问题,大学生关注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被引导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同样受到这种态度的影响,既接受了正能量,也增加了对“青春山东”的认可程度。

2.2增强互动,弱化角色,提高协同参与度

自媒体是大学生参与的重要工具,自由发表言论是对强调凸显个性的一代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特点,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能够实时看到参与者的评论,及时进行回复,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影响力,也减少了新闻真实性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有助于党支部及时了解大学生受众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点。在推送信息的过程中,党支部需要弱化角色,通过网络流行语的灵活运用,缩减与大学生的距离感,融入大学生的年龄群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以微博账号为例,不少公安账号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使用活泼网络流行语的方式宣传一些信息,例如“江宁公安在线”常常自称为“警察蜀黍”,受到公众好评,网友也更喜欢在这样的官方微博下留言讨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自媒体其互动环境也有所不同。譬如微博的互动环境就属于公开形式,任何人都能够对微博内容和评论内容进行点评回复,在这个时候,作为自媒体就需要对评论中的舆论环境进行把控,避免在评论中出现错误引导的情况。而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则是在一个较为私密的环境下进行,通过微信的关键字回复以及专属客服,可以跟学生进行更加私密以及轻松的互动,因此在这个时候互动的关键字以及客服人员发挥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2.3引导舆论方向,做言论标杆

自媒体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悄无声息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如何建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新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成为高校党支部需要重视的新问题。大学生处在学校与社会的交界点,从小受学校和家庭教育培养形成的三观承受着社会观点和网络信息的冲击,不断重塑,最终会形成自身独有的行为观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变化多,分辨能力差,容易产生思维盲区和误点,高校党支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以此为前提,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为迷茫的大学生做人生道路的指路灯,在混乱的网络思潮中做显著的言论标杆。尤其在面对社会安全事件和国际新闻时,如何引导舆论方向、教育大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和理国也是当下的重点。以萨德事件为例,韩国企业巨头乐天(LOTTE)将自身用地提供给韩国军方部署萨德系统,导致萨德系统最终在韩国安家落户,对中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为了表示抗议,国内掀起抵制乐天的热潮,网络上更是铺天盖地的更新各方面动态,有些过激言论煽动公众采取过分行为扰乱国内的社会安全秩序,面对这种情况,主流媒体呼吁“理国”,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就针对抵制乐天的行动作出呼吁:“保持理性,警察蜀黍可不喜欢借机的同志!”。借鉴提出处理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原则,就是要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精准的尺度、最恰如其分的分寸把握舆论主动权,进行舆情事件舆论引导预案,做到科学、规范引导。

3对未来的展望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人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储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要不断研究的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新的传播途径,自媒体的运用也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距离,摆脱以往的疏远情况。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探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亚琴,姜德志,彭韵琪.媒体作用下自媒体舆情的演化与引导[J].经营与管理,2016(9):140-141.

[2]王永灿.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引导探究——基于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分析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

第4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08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多,互联网资源数量呈现指数型的增长,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网络在传达社情民意方面的优势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表达民众心声、反映社会舆论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探测并发现网络舆情中的热点话题,有助于梳理舆情监控的思路,抓住纷繁的监控工作中的重点,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找到目标信息,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到关键的地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

而如何对网络舆情加以有效的监督和引导,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使和谐的互联网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网络舆情数据越来越呈现出大数据特征。

1 问题与挑战

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分析和挖掘方法具有如下挑战:

1.1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舆情信息,所需要的数据量大幅膨胀。随着数据生成的自动化以及数据生成速度的加快,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了获得准确的网络舆情信息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急剧膨胀。一种处理大数据的方法是使用采样技术,通过采样,把数据规模变小,以便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1.2 数据深度分析需求的增长。为了从数据中得到准确的舆情信息进而指导人们的决策,必须对大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些复杂的分析必须依赖于复杂的分析模型。所以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还需要路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图分析、What-if分析等。

1.3 自动化和可视化分析需求的出现。在TB级的复杂舆情信息环境下,网络舆情系统应该能根据网站的内容自动构造查询,自动提供热点推荐,自动分析数据的价值并决定是否需要保存。

2 大数据技术的主要进展

针对传统分析技术的局限性,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试验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R是开源的统计分析软件,IBM公司研究人员致力于对R和Hadoop进行深度集成,把计算推向数据并且并行处理,使Hadoop获得强大的深度分析能力,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功能。

针对频繁模式挖掘、分类和聚类等传统的舆情分析方法,研究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如,Iris Miliaraki等人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在MapReduce框架下进行频繁序列模式挖据的算法[1],Alina Ene等人用MapReduce 实现了大规模数据下的K-center 和 k-median聚类方法[2],Kai-wei chang 等人提出了针对线性分类模型的大数据分类方法[3]。U kang等人使用“BP算法”处理大规模图数据发掘异常模式。Jayanta Mondal等人[4]提出了一个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来管理大规模动态变化的图以支持低延迟的查询处理方法。Shengqi Yang等人[5]对基于集群上的大规模图数据管理和局部图的访问特征进行研究,为了在图查询处理中减少机器间通讯,提出来分布式图数据环境。Jiewen Huang等人提出了一个多节点的可扩展RDF数据管理系统,比目前系统的效率高出3个数量级。

3 网络舆情分析发展方向

3.1 实现更加复杂和更大规模的分析和挖掘是网络舆情分析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数据新型计算模式上实现更加复杂和更大规模的分析和挖掘是网络舆情分析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进行更细粒度的仿真、时间序列分析、大规模图分析和大规模社会计算等。

这些舆情主体间频繁联系、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些大V,他们左右着其他主体的舆论方向,最终影响整个舆论场。同时,关注点相似的舆情主体间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联系相对紧密的子群体,在子群体中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要管理和引导网络舆情,就必须对网络舆情主体和舆论子群体进行研究,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就是有效的手段。

3.2 网络舆情信息的实时分析和挖掘。面对海量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效率成为网络舆情分析领域的巨大挑战。尽管可以利用大规模集群并行计算,但在数10TB以上的数据规模上,分析和发掘的实时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查询和分析的实时处理能力,对于舆情运用个体来说及时获得决策信息,做出有效应对是非常关键的前提。

3.3 关联不同领域数据进行舆情分析,非结构化大数据处理分析成为难点和重点。网络上的信息是千千万万的人随机产生的,从事网络舆情研究要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网络大数据有许多不同于自然科学数据的特点,包括多源异构、交互性、失效性、社会性、突发性和高噪音等,不但非结构化数据多,而且数据的实时性强,大量数据都是随机动态产生。网络数据的采集相对科学数据的采集成本较低,网上许多数据是重复的或者没有价值的,价值密度低。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的数据分析及预测,比科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更困难。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获取越来越多的数据,而是数据的去冗分类,去粗取精,从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数据采集。

3.4 词汇理解的复杂性研究。既考虑词汇的情感倾向性,又权衡语义模式对评论的情感倾向值的影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势。但是词典的构建与语义模式的建设需要人工参与,个人的主观性影响比较大,机器学习的能力不强,准确度不高。另外,由于网络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技术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话语变迁的复杂性。在国内的网络语境中,谐音、暗语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借外讽内是常用的叙事手段,隐喻、借代是常见的修辞。现有技术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判定句子的情感倾向性,机器对词汇的理解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要不断改进舆情的分析方法,将大数据思维及方法运用到网络舆情分析中去。首先要开始关注大数据分析,其次不再仅仅依靠语义分析,而是求诸于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再次要关联不同领域数据进行舆情分析,等等。总之,我们要突破传统,将舆情分析向大数据分析的方向创新。

参考文献:

[1]Miliaraki I,Berberich k,Gemulla R.Mind the gap:large-scale frequent sequence mining.SIGMOD’13,2013:797-808.

[2]Ene A,Im S,Moseley B.Fast clustering using MapReduce. KDD’11,2011:681-689.

[3]Chang K,Roth D.Selective block minimization for faster convergence of limited memory large-scale linear models.KDD’11,2011:699-707.

[4]Mondal J,Deshpande A.Managing large dnamic graphs efficiently.SIGMOD’12,2012:145-156.

[5]Yang S,Yan X,Zong B,e.Towards effective partition managenment for large graphs.SIGMOD’13,2012:517-528.

第5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关键词:企业;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研究

一、网络舆论概念和特点:

网络舆论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1)网络舆论的广泛性。 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不仅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而且几乎是用之不竭的。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批评和建议,,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2)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新的情况,不必等待印刷,也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网上,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可以立即获悉。人们只需打开页面,就可获得充分的新闻信息,所以大大加速了其传播的高效性和及时性。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参与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中,网友的发帖、看帖、转帖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十分及时。

二、企业加强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市一些关心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所引发的。随着媒体、互联网的盛行,人们的认知程度已经非常广泛,对事物的吸收程度很快速。往往有关企业某一事件发生,就会以很快速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引发民众的思考和评论。舆情所呈现的广泛影响性以及信息传播快速性、内容的偏差性在客观上已不是企业再沿用传统思维去化解的危机。如果再套用传统概念在舆情产生时,以堵塞言论、封闭信息等方式,只能造成不良舆论继续发酵、升级,让事态演变的不可挽救。

舆情监控工作可以为企业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及时化解新闻危机,帮助企业提升社会民众对工作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维护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三、企业中在新闻舆情管控上存在的问题:

(1)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在舆情工作中存在“报喜不报优”的现象。对事件问题类的舆情动态涉及较少。并且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企业良性舆情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且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很多企业舆情工作人员都是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舆情信息检索出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这些舆情信息只是信息员凭感觉找到的。在处理舆情信息时手段也简单、粗放。会埋下重大新闻危机风险的“种子”一旦遇到影响严重的舆情事件发生,防控处置工作不到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四、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工作对策

(1)指导思想上,企业必须将舆情管理从舆情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定位中摆脱出来,不能仅仅等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采用一些堵塞传播渠道、删除传播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平安无事时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采取沟通的话语姿态,保持国有大型企业利国利民正面品牌形象。同时要不断进行与企业相关关键词的议题准备,建设企业品牌传播议题数据库,并将各类议题不断发送到各种媒介渠道中,保持与大众的沟通。

(2)工作方法上,企业要更加深入地将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引入舆情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调查、数据挖掘、相关性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作用,从外宣内容设计与储备、内容的内部测试、媒体渠道的组合、社会效果的反馈等环节保证企业良性、长效的品牌建设;从负面舆情事件数据库建设、舆情应对中的内容准备、舆情内容的传播机制挖掘、舆情事件带来的教训与应对上保证在负面舆情爆发的时候与社会大众的沟通。

五、企业在舆情监控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企业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机制。

(2)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能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第6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关键词 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交往互动的形式多样化。微时代,信息内容的传播并不均匀,会出现一些比较模糊的或者是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是极为重要的。微时代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创新工作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1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微时代下,微信、微博等社会层面的监管并不多,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比较自由,这些新媒体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对于愿意彰显个性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认真地甄别信息,盲目地接受和认可,这种信息传播的顺畅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于虚假的信息,教师很难做出正确的引导,也很难辨别出信息背后的真正意图。

微时代,信息来源逐渐广泛,传播的速度也十分迅速,微博、微信上的突发事件发酵以及传播速度等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的反应时间、空间差异性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澄清出现了时间差,因此怎样在第一时间使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教师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时代价值多元化,使得思想政治主流思想受到冲击,微时代中的微电影、微论坛等形式自由的生存在网络中,它们的表达形式不同,也会出现多元价值化学反应,微电影中的过度商业炒作,微论坛上突发事件的过分发酵,信息不透明,容易造成网民的激愤,这些与核心价值观是极为不符的,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对各种不良冲击。

微时代,电商等也逐渐深入到院校中,一些大学生电商将微信朋友圈、QQ空间作为商品发表介绍的重要渠道,将自己的同学、好友作为顾客群体,通过信任来将进行商品的推广,还可以通过论坛,免费的公共平台进行交易,群体逐渐扩大。

2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通过微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微信、微博等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满足微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微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率先使用微信、微博等媒体,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然后通过微信、微博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需要认真研究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语言体系,了解生动、鲜活的微信、微博语言,更好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强化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对于大学生微信、微博关注的热点信息等进行了解,获得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提高思想政治关注的吸引力。然后通过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思想文化的认同。

2.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和公众微信平台,正确认识微博、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通过微信以及微博平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中的不足,从而提升其针对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建立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平台需要积极主动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宣传,做好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广大师生的自由交流与评论,对社会和网络中的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其知名度。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应充分发挥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的作用,将微信、微博、QQ、邮件等联系起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强化高校网络信息的干预机制

高校的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根据网络现象表达自己意见、情感、集体互动而造成的社会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生当前的思想认识以及思维方式。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也极强,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督和干预机制,避免舆情发酵,抑制大学生的负面情绪。

高校需要对舆情进行科学的分析,设置相关的机构以及人员,尽快查清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事件的轻重缓急,并进行舆情等级划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微时代信息传播比较开放,信息复杂多样,还需要建立舆情处理机制,将事件的真实情况澄清,还原事件的原本面目,使谣言不攻自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坚持思想政治的路线、政策,把握正确的方向,根据大学生实际信息进行宣传,对于与大学生思想相违背的舆情要及时澄清,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力量。

3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宽,作为网络信息的活跃群体,大学生由于思想认识以及心理等方面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辨别信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理念,能够以坚定、正确的态度处理网络信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倩,张立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02):228-231.

[2] 冯红,刘妍,程镝.“微时代”文化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冷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4):196-198.

第7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关键词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研究特点

中图分类号TU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8-02

2005年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可视为开启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标志性文献。其后短短8年时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力量、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逐步细分化

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使其作为“第四媒体”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显,网络舆情随之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和细分化。

从理论研究来看,既有网络舆情一般性概念的界定和比较研究,也有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且随着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媒学等传统学科的引入,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学科交叉和融合性研究更加频繁。

从应用研究来看,由于网络舆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网络舆情充满了多样性,这一点决定了网络舆情应用研究同样具有多种需求、多种视角。除了通常有关社会管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网络舆情研究外,还出现了经济网络舆情研究、政法网络舆情研究、农业网络舆情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军事网络舆情研究等分支,更有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企业网络舆情研究等更细分支,研究成果如湖南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唐亚阳负责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1)》、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萧国政主持完成的“2012年中国教育热点网络舆情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等。网络舆情研究细分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出现了大量专门性研究刊物(内刊)。有的侧重某一行业或领域,如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三农内参》、正义网主办的《政法网络舆情》、中国交通报社网络信息中心主办的《交通网络舆情》等,有的是地域性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合办的《首都网络舆情》、山东省省委宣传部下属大众网主办的《大众舆情参考》等。从应用研究的重点看,网络舆情研究的对策性成分增加,实践应用性大大增强,内容更加具体,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内容明显增多。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的细分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团体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网络舆情研究自身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更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2 网络舆情研究手段趋向技术化

网络舆情的即时性、海量性、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剧增,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影响增大,由此对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而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社会需求加上技术推动使网络舆情研究手段快速发展,出现专门用于网络舆情分析、预警、监控的软件,如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手段得到研究机构和人员认可,并在研究中得以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网络舆情研究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性。

3 网络舆情研究力量日益组织化

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发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社团等组织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研究力度加大,研究力量也由最初的单个、分散、自发状态向有组织的、团队化方向发展。几年内迅速发展为数百家相关研究机构,如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人大――方正舆情监测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舆情信息研究基地、陕西省社会舆情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独自成立的,有的则是其与政府共建成立的,还有的是与企业联合成立的。总之,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出现加速组织化的趋势。

4 网络舆情研究模式呈现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源动力是社会需求,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舆情具有易发、突发、放射、难控的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实需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社团,都迫切需要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防范、管控网络舆情危机,以避免危及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蔓延。需求与利益驱动刺激了网络舆情研究模式的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一些研究机构大量开展有偿服务,进行订单式、专题式网络舆情研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和相关对策;二是研究手段的商业化,网络舆情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手段越来越借重信息技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研究相关分析监控软件。这些软件大多是信息技术公司开发出来然后再出售给相关研究机构,或者双方开展一种商业化的合作,网络舆情研究软件的商品属性更加直接明显;三是研究组织的企业化。一些研究组织本身就是企业或企业的部门机构,其研究活动和目的自然具有商业性。比如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相关软件开发的信息技术公司,广义上讲也属于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其本身就是企业性质。还比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上市公司人民网的下属机构,其《网络舆情》刊物的出版发行模式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点。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一方面推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无隐忧,如何在商业化的运作下保证网络舆情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淑敏.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论文的计量规律分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第8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 消防宣传 创新

当前,随着网络文化高速发展,催生消防宣传工作向互动化方向发展。互联网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消防宣传工作的主客体常常互相转换,形成了网络背景下消防宣传工作独特的传播景象:传播者和接受者相互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在以微博、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中,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消失,网民有时比消防部门的信息更快、更全。同时,用户可以自由借助互联网,创建各类社群,组织各种群体性的网下行为来深度交流信息。为此,消防宣传工作必须构建起平等、多样、亲和、网上网下同步的交流引导模式,才能在网络时代占领阵地、把握导向、凝聚民众。

一、提高认识,加快网络消防宣传建设

充分认识发展网络消防宣传的意义和优势。权威媒体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9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04亿。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31亿;微信从2011年1月至今,用户规模已经突破3亿,日均用户数增长41万。互联网已基本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及每个社会公民。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发展网络消防宣传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发展网络消防宣传,有利于促进消防长远事业发展。应用网络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论贫富、不论职业,每个社会公民乃至亿万未成年的在校学生都是网络“主力军”,是网络信息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为此,推进网络时代的消防宣传不仅有利于当今消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为未来消防事业的发展“铺成”和夯实基础;发展网络消防宣传,有利于提升消防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充分利用网络固有的特性和优势,建立消防宣传信息网络传播的新格局,可以有效地保障网络消防宣传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发展网络消防宣传,有利于形成成本低的宣传规模。从传统的消防宣传活动中,我们体验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及材料、报刊杂志、会议授课等不同形式的宣传过程,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较大、时限较长、成本较高。网络的利用完全可以克服以上宣传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大大地降低消防宣传成本。尤其是利用“微博”、“微信”,甚至是消防部门的内外网站等开展宣传更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传统的消防宣传模式,各个层次的消防部门“单打独斗”,形式各异、内容不一,不能有效地克服地域或时空的阻隔,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规模。互联网络消除了地域和人为的差异,可以形成网络消防宣传“一盘棋”的规模效应。

二、把握重点,建立网络消防宣传机制

随着博客、微信等信息交换平台的跨越式发展,网络舆情广泛地活跃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亿万民众已成为直接参与者或受益者。为此,牢牢把握网络时代消防宣传这一重点,建立和健全网络消防宣传机制,应成为各级消防部门优化消防宣传职能之一。

建立顺应和谐社会建设舆情需求的宣传机制。随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消防工作已经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消防部门要深化和拓展及规范网络消防宣传,借助网络“大舞台”,把宣传重点落在关系到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消防知识、法律法规的宣传上,建立社会公众关注消防动态的宣传机制。随着社会公民对消防知识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舆论对一些消防问题的认识模糊,需要消防部门进一步加强涉警舆情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各种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消防宣传舆论氛围,建立把握核心主题准确定位的宣传机制。

由于社会的多元性,网络消防宣传应该分门别类把握切入点。根据不同属性的公众的侧重点不同,如学生、老人、消防责任人等有针对性地宣传消防知识,加强网络化宣传服务。如,企业消防QQ群、消防“微博平台”等,实现网络消防宣传服务个性化。以社会公民为宣传主体时,对于一般公民应该以宣传消防基本知识为主,广泛利用不同网络载体,通俗易懂、富有艺术性、趣味性地让广大社会公民了解消防的基本知识,懂得防止火灾发生和火场逃生的技能。对于企业法人不仅应从消防理论进行深层次的宣传,给他们一个消防宣传“网站”、“微博”或“微信”,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消防责任、义务及如何开展消防工作。

三、创新思路,提升网络消防宣传效能

明确发展思路,加速网络消防宣传大格局的构建,大力实施网络消防宣传提升消防公信力战略,全面提升网络消防宣传社会效能。

传统模式与网络载体相结合促效能。根据网民特点,在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时,应借助传统或民间的文化体育活动载体,尽量使用“网络语言”,开展网民喜闻乐见、通信易懂的宣传。如利用好“消防文化节”、“民俗风情节”、“全民健身日”、“书画联谊会”、“球类联谊赛”、等文体活动大造消防宣传声势,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消防文化”载体,将消防宣传传播于广大网民的文体生活中;提升科技含量与社会宣传相结合提效能。着力提高公众参与消防宣传的积极性,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网络是最好途径。因而要善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把网络宣传转化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消防宣传需求。在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同时,用足用活网络,有效地促进网络媒体覆盖广、对象多、公信力强等优势对消防宣传工作的高效对接,使一大批反映消防工作成效和亮点的消防宣传精品能及时地“微博”。

第9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

作者简介:李雅红,女,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经营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所引发的公共冲突问题不断增加,其中邻避冲突问题最为突出。本文在界定邻避冲突概念的基础上,以2012年发生的什邡、启东、镇海为例,深入分析邻避冲突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这种基础研究,有利于人们以更加开放、严谨的态度对待邻避冲突中的网络舆论,更好地进行监督引导工作,从而促进环境公民社会和环保公共领域的浮现与生成。

关键词:邻避冲突;网络舆论;启东;什邡;镇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42-02

“邻避冲突”指的是民众因反对邻避设施的兴建而引发的抗拒心态和反对行为,“邻避”的英文缩写“NIMBY” 即 “不要在我家后院”的涵义。“邻避设施”是一些给社会公众带来福祉,却给周边居民带来负外部性影响的公共设施,其中包括火葬场、精神病院、垃圾焚烧场、污水处理中心、磁悬浮等引起周边居民嫌恶性设施。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与民众环境认知的提升,当这些公共设施的负外部性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根据集体行动逻辑,设施附近的民众将会有较高的组织能力来反对该设施的建设,“邻避冲突”由此引发[1]。近年来,环境年增速保持在29%,邻避冲突已成为转型期社会的新冲突源,厦门PX事件、什邡事件、启东事件、镇海都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关于“舆论”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侧重点虽不同,但一致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务趋向于一致的看法。目前,邻避冲突的网络舆论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与思考。邻避冲突本身的一些特点,如非直接利益受损、非突发性、有组织、有计划等,通过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其复杂性与难以控制的特点也变得更加明显。

一、邻避冲突中网络舆论的表达形态

普通民众有环境风险沟通与环境生存权益的权利,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民众的公共表达打造了一个绿色话语平台,这为公共交流并最终达成共识提供了可能。从发动形式来看,从最初的论坛社区、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讯等,到现在最流行的微博动员,网络集体行为日趋常态化,论坛、微博和即时通讯方式是邻避冲突网络舆论传播最主要的传播载体。手机携带的便捷性与难以监控性,让手机传播在多起邻避冲突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什邡、启东、镇海中,在传统媒体沉默、网络媒体传播受阻之后,手机媒体仍在向外界传递讯息,推动事件发展。另外,在多起邻避冲突中,更具封闭性与隐蔽性的QQ群成了社区内的业主们联络彼此的媒介首选。利用QQ群强大的管理功能与明显的戒备意识,业主们能及时发现社区中的异议持有者并将其剔除,其内部交流的快捷性与难以监控性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邻避冲突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

1.初期冷处理及掩盖式应对造成舆情泛滥

邻避冲突发生后,政府以往避而不谈、封锁消息的方式已然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比如,2012年发生的什邡事件中,从6月29日始网上便开始流传关于当地钼铜项目可造成生态威胁的质疑与流言,但职能部门并未进行风险解疑,忽略了对网上流言及时进行舆论引导,从而加剧过激言论在网上的传播与扩散。无独有偶,镇海事发后,政府在10月25日在论坛删帖,从26日开始限制宁波用户只能发不含有“镇海”词汇的文字博文,试图通过种种屏蔽方式来封锁消息,但网民发挥了无限的智慧,网友通过“Zhenhai”“镇海”相似词有关镇海的信息,并通过人人等SNS网站和论坛图片,再由网友下载组合图片倒灌于微博,至此,“屏幕关键词”、“限制发图”等措施都均告失败,“镇海”26日就成为新浪热门话题之一,而“我爱宁波”(104388)“宁波市政府”(95618)“宁波”(18848)“宁波公安”(15764)“宁波日报”(15565)相继成为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引发媒体的大量报道,促使镇海受到全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而政府对网络舆情反应滞后,严重损害政府形象,进一步放大信任危机。

2.谣言的频发加大舆情复杂度

为了获得较高的媒体能见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倾向于借助未经证实的谣言和网络传播的力量表达环境抗争诉求,以此争取舆论支持并维护自身的环境公民权。通过“冲突的社会化”以增强话语权是弱势群体惯用的媒介话语策略[2]。网络的开放性使公众的政治参与门槛降低,但许多未经证实的信息在其中传播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事实上,在环境领域的公民参与运动中,谣言的传播发挥了建构虚拟社区的环保认同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公众的情绪得到宣泄,情绪动员的功能显著,但它同时存在着加剧邻避冲突的可能性。比如,在启东、什邡和镇海中都伴随着谣言的身影,虽然微博大V及政府部门都进行了澄清,但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收回。凭空捏造的恶意谣言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大了邻避冲突中舆情的复杂度,政府处理起来更为棘手。

微博辟谣 网传宁波大学一女学生在“PX事件”中死亡,这一信息纯属谣言。散布谣言者史某某已被警方查获。被谣传死亡的郑某某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目前正常上学。 网友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最后虽然谣言已被澄清,但对宁波现场的市民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事件逐步升级。

3.民众诉求单一,政府的高频度应对并未缓解舆情

邻避冲突中,一方面,政府引进项目的决策过程忽视民意,没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众的环境知情权;另一方面,面对民众对项目的质疑与抗议,政府未能及时进行风险解疑释,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环境领域的公民参与运动,均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有关部门处理舆情危机能力的薄弱。在邻避冲突发生后,许多非利益相关者的介入,是社会风险加剧的重要标志,也使得舆论场声音更加多元化、理性化,一些大V?开始发表一些“反民意”言论,例如谈论是否是民众过于“环境恐慌”,当地民众在微博等自媒体上关于冲突现场的博文,异地民众献计献策。综合来看,网民的诉求单一而比较合理,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指向,即要求将要或者正在建设的化工项目迁出所在城市,因此就算政府部门高频度应对也不能缓解舆情。比如在什邡与启东中,当地官方微博的博文数量分别为18条和11条。而在宁波PX事件中,宁波官方微博共86条微博,平均每天21.5条,基本上每个小时,网友就能从官方微博中获取官方应对和处置的最新消息。但综合来看,官方的高频度应对仅是在进行舆情相关应对和处置,并没有针对民众的实际诉求进行事件处置,缺乏接地气、务实性、承诺性和法治性的保证。因此官方的高频度应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缓解舆情,直至市政府宣布“坚决不上PX?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回应,一些游行民众仍然不肯散去。

4.舆情震荡短暂,线下民众持续观望

区别于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邻避冲突舆情震荡短暂,一般只会出现一次新闻高点。比如,公共卫生事件被媒体曝光以后,由于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会引起政府、媒体和公众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进行的检查、控制、问责等一系列措施接踵而来,新闻媒体会进行持续跟进报道和深度挖掘,就会出现新闻报道的多次高点。重大自然灾害一般会引起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各种救援行动紧锣密鼓的展开,事件会在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至少15天内)持续得到媒体和公众关注,同样出现新闻报道的多次高点。而邻避冲突发生后,一般先在自媒体上快速传播,紧接着成为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报道量迅速攀升,在事件发生后两三天之内达到报道量峰值,随着善后处理工作的结束,一般会在一周内淡出媒体和公众视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邻避冲突的影响范围很大,延续性处理时间会比较长,通常情况下政府承诺的处理方式都让对之不信任的民众持持续观望的态度,一旦出现新情况,网民的注意力会立刻转移回来。

5.网上热议与传统媒体沉默形成巨大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邻避冲突发生后,网上热议的现象与传统媒体“噤声”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长久以来,传统媒体因其新闻生产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引导着大众的价值观走向,但受制于宣传口径及政府管制,对于敏感事件,特别是关于政府环境决策与经济发展规划的邻避冲突,传统媒体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因其集体失语而导致的信息真空的状况时常出现。比如在镇海初期,即2012年10月初至10月27日,传统媒体并未报道,从28日到29日开始,一些相关报道才开始出现在现代金报、宁波日报等当地的报纸上。从报道角度上看,这些报纸往往从当地政府对事件回应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而侧面提及,没有现场冲突报道。相比之下,由政府资助但独立于政府监管之外,属于市场价值导向的BBC中文网在报道镇海时采用图文兼有的方式直击事件发生现场[4]。正是邻避冲突新闻表达的缺口,使得传统媒体遭遇尴尬的局面,传统媒体集体失语引发一片唏嘘与质疑声,网络媒体通过帖子、论坛等舆论形式率先突破政府的信息封锁,在宣告政府屏蔽策略失败的同时亦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Kaspergerson,Roger E.,Dominic Golding, Seth Tuler, Social distrust as a factor in siting hazardous facilities and coummunicating risk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8(4),1992.

2 Dear M,Undem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 syndro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58,1992.

3 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的人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