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杠杆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杠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杠杆教学设计

第1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基于项目学习的物理教学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引入到初中物理启蒙教学中来,从而构建起以任务驱动、行为引导为主体的教与学方式.本教案就是通过学生制作简易杆秤来实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使得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具体的实物产品联系起来,让学生“做中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杆秤,通过制作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第二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采用实验室探究手段,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深入研究.

2教学过程

2.1项目导入

教师出示一把杆秤,让学生观察一下,让学生体验一下各种秤的称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杆秤的杠杆的模型.教师介绍:杆秤是最古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而且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使用着.现在,我们尝试制作简易杆秤,而且用自己做的杆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看看哪一组制作的杆秤精度高?

2.2项目设计

2.2.1认识杆秤

(1)结构:秤杆、提纽(秤纽)、秤钩和秤砣.秤杆就是杠杆,提纽就是支点,秤钩上物体的重力和秤砣的重力分别是动力和阻力.当秤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秤钩到提纽的距离和秤砣到提纽的距离恰好是动力臂和阻力臂.

(2)称量:当秤钩上被测物体质量增加时,秤砣离提纽的距离就随之增大,这样才能保持秤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平衡).这时,将秤钩上的物体质量的大小转换为秤砣悬挂点到提纽的距离.

2.2.2器材准备

(1)制作材料:铅笔(作秤杆)、铁丝(作秤钩)、细线(作提纽、挂秤砣、系秤钩)、螺母(作秤砣).

(2)制作工具:铁架台(挂秤)、小刀(标刻度)、刻度尺(测距离)、钩码(作为校验秤杆刻度的标准物体)、天平、钢丝钳等.

2.2.3制作方法

(1)确定秤钩与提纽的位置.这两个部件在杆秤上面是固定的.要求学生不但要用小刀刻下两者的位置,而且还要测出两者间的距离;

(2)探究杆秤上刻度的分度规律;

(3)确定一个起始点刻度和一个最大值刻度(即确定杆秤的量程),然后用刻度尺和小刀进行分度(参照温度计的分度方法).

2.3项目实施

2.3.1确定秤钩、提纽的位置

(1)用铁丝弯一个秤钩,并用细线把秤钩栓在铅笔的一端;

(2)用细线做提纽,把铅笔挂在铁架台的挂钩上,调节秤钩系点与提纽系点的位置,使秤杆能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确定秤钩与提纽位置时,要让秤杆保持水平静止?)

(3)用小刀刻下秤钩和提纽的系点位置,用刻度尺测出两个系点间OA的距离(如图1所示,OA=1.40 cm.)

教师提醒:一旦确定了秤钩与提纽的位置,就不能随意改变.

2.3.2探究杆秤上刻度的分度规律

(1)在确定好秤钩与提纽位置的杆秤秤钩上挂一个钩码(50 g),用刻度尺测量一次秤砣悬挂点到提纽系点的距离;

(2)在秤钩上每增加一个钩码,分别测一次秤砣悬挂点到提纽系点的距离;

(3)测量数据记录在表1中,进行分析;

表1 探究杆秤分度规律的实验数据表

实验次数12345…秤钩悬挂物体的质量/g50.0100.0150.0200.0250.0秤砣挂点到提纽系点的距离/cm1.803.605.407.209.00(4)总结规律:秤砣悬挂点到提纽系点的距离与秤钩上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3.3分度

(1)确定秤杆上刻度的起始点,即提纽的系点,设为0.0 g.

(2)确定秤杆上刻度的最大值位置,即秤砣悬挂点离提纽系点距离最大时所对应的钩码质量.如图1所示,杆秤的量程为m0=300.0 g.

(3)测出OB间的长度为10.80 cm,在OB之间等分.等分三份,每份就是100.0 g.在每一份中,再等分10份,每份就是10 g.分度值越小,杆秤就越精确.

2.4项目展示

(1)学生分别用自制的杆秤和天平测同一个物体的质量,测量数据记录在表2中.

表2 用自制杆秤测物体质量 使用的测量工具物体1物体2物体3… 用自制杆秤测量物体的质量m1/g120180250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2/g114.4174.3243.8误差分析m1-m2m2×100%+4.9+3.3+2.5平均误差为+3.6%(2)以天平测量值为标准值,分析自制杆秤的系统误差.

(3)比一比,哪一组做的杆秤精度高?

(4)由于我们刻度不能够分得很精细,所以误差比较大.还有一种方法,即在用自制的杆秤测量物体质量时,先直接测出秤砣悬挂点到提纽系点的距离,然后折算出物体的质量.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见表3记录的实验数据所示.

杆秤量程m0=300.0 g,对应的秤砣挂点到提纽系点的距离l0=10.80 cm.

2.5项目评价

通过杆秤制作、用自制的杆秤测量物体的质量、分析自制

表3 用自制杆秤测物体质量测量工具物体1物体2物体3…用自制杆

秤测量物

体的质量秤砣悬挂点到提纽系点的距离l2/cm4.206.308.80折算出的物体质量

m1=l2×m0l0/g116.7175.0244.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m2/g114.4174.3243.8误差分别m1-m2m2×100%+0.7+0.4+0.3平均误差为+0.5%杆秤的可靠性等工作,你对自己做的杆秤有什么评价?你认为,哪一组做的杆秤最好,好在哪里?提高杆秤的精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等等.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适度点评.

2.6项目拓展

2.6.1教师启发

教师提问:杆秤在水平位置能否保持静止,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跟秤钩上的物体重力大小和秤砣重力的力臂大小有关.(这是学生直观的发现.)

教师分析:如果改变一下秤钩的位置,或者改变一下秤砣的重力,原本静止的秤杆能否保持静止?

学生回答:噢!秤杆平衡还与秤砣的重力和秤钩上物体重力的力臂有关.

教师提问:能不能用简洁一点的物理术语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秤杆保持静止,可能与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有关.

教师提问:这四个物理量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秤杆平衡呢?把刚才自制杆秤称量时测得的数据转记在下面的表4中,进行分析.

表4 杆秤平衡条件分析数据表实验

次数秤钩处秤钩上

物体的

质量

m1/kg秤钩上

物体的

重力

G1/N秤钩系点

与提纽系

点的距离

l1/mG1•l1

/kgm秤砣处秤砣的

质量

m2/kg秤砣的

重力

G2/N秤砣悬挂

点到提纽

系点的距

离l2/mG2•l2

/kgm物体1114.41121.11.40×10-215.739.0382.24.30×10-216.4物体2174.61711.11.40×10-224.039.0382.26.40×10-224.5物体3244.22393.21.40×10-233.539.0382.28.90×10-234.0…2.6.2学生归纳

学生对表4中数据分析,发现杆秤平衡时,满足的条件是G1•l1=G2•l2,即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6.3诱思引导

教师提问:我们在制作杆秤的过程中,发现的杠杆平衡条件是否可靠?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所发现的规律是否可靠,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学生回答: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

教师出示: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等.请学生利用这些实验器材,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2.7项目深化

学生按照教材图示,把杠杆安装在铁架台上.

2.7.1调节杠杆

调节杠杆两段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调节好的杠杆,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不能再旋动螺母.调节杠杆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这与确定秤钩与提纽的位置具有相同的功效.

2.7.2实验验证

(1)分别在杠杆支点两侧悬挂钩码,调节悬挂点位置,使得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在表5中记录钩码重力和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如图3所示).

表5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数据表实验次数杠杆支点的左侧杠杆支点的右侧F1/Nl1/cmF2/Nl2/cm123…(2)调整钩码数量,再调节悬挂点位置,重复数次实验.

(3)根据表5中的数据分析,杠杆平衡条件是否符合“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用力直接拉杠杆使之平衡,是否也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呢?

拿去杠杆支点一侧的钩码,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下拉(如图4),使得杠杆平衡,看一看是否符合杠杆平衡条件?

表6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数据表实验次数钩码拉力F1/Nl1/cmF2/Nl2/cm123…弹簧测力计的自重会影响实验的.能不能通过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上拉?让学生讨论,拿出方案.可以将实验改成如图5的方法进行探究.

(5)分析表6的数据,看看杠杆平衡时,是否符合杠杆平衡条件?结论是很明确的.

(6)教师提问:一是为什么杠杆一定要水平位置平衡?二是为什么要在竖直平面内拉杠杆?

如图6、图7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竖直拉杠杆,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测力臂.

2.7.3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是可靠的.围绕杠杆平衡条件,结合教科书上例题组织课堂训练.

第2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

《杠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生活中的机械的中的第二课,本课从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操作,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分析数据,发现、比较、归纳出结论,认识到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学会整理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认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大胆想象的意识.3、认识到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中的运用。

三、活动准备:1、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文具盒、直尺、塑料块、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开瓶器等。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2、学生挪动教师坐的椅子。3、讨论是不是女生力气比男生大?4、小结:运用木棍介绍杠杆定义,揭示课题。(设计理念:本环节,用学生搬椅子游戏,贴近学生生活,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玩一玩,初步感知杠杆

1、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塑料块等玩一玩杠杆撬字典的游戏?思考:(1)、撬重物时,你发现那几个地方在起作用?(2)你有什么感觉?2、学生汇报预设:(1)简笔画画出杠杆位置图,认识杠杆的三点名称。(2、)初步感知杠杆作用。3、小结。(设计理念:在玩一玩的亲身实践活动中认识杠杆名称,初步感知了杠杆作用。)

(三)猜想假设 ,制定探究方案

1、猜一猜:杠杆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2、汇报。3、说一说:你打算探究那一种猜测?制定你的实验方案。4、汇报实验方案。5、小结。(设计理念:学生结合活动感知大胆提出猜想,自主制定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主体意识。)

(四)探究实验

1、认识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组成,观察尺子、教师介绍使用方法。(设计理念:《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2、分组实验探究 (1)出示温馨提示。(2)、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结论。(3)、汇报、展示实验记录。(4)、归纳实验结论,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5)、总结。(设计理念:《课标》指出,。)3、巩固:(1)、说说女同学为什么能撬起老师?(2)、你桌上的的器材那些是杠杆,找一找它重点支点和力点。(3)、出示举重若轻的地球。设计理念:亲身经历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通过探究实验分析、联系生活,检验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杠杆的运用

1、说说你知道的杠杆工具?2、课件展示杠杆工具。3、说说那些工具省力?那些工具费力?那些工具不省力也不费力?(设计理念: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六)总结、质疑,课后拓展

1、为什么会有费力的杠杆?2、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设计理念:《课标》指出,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见图1)

(设计理念:本课板书运用简笔画,图形有助于理解杠杆的三个点,而大于、小于、等于、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是学生实验前的猜测,射线是学生实验结论的展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生动形象。)

第3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堂;社会生活;认知碰撞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立足于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

首先,在教育观念上,把联系生活的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之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态度及其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在这些组成科学素养的诸多因素当中,让学生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是新课程的基本支撑性理论之一,该理论主张不论是个人单独的知识还是社会大众共有的知识,均是由人们所建构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建构出他自己周遭环境的心智模型,并且运用他现有的心智模型来解释和了解新经验。初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理解力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并且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笔者觉得应该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现象或现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新利用科学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无动于衷的话,他们后续的思维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

再次,在开发教学资源上,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其实也是我们科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笔者认为,现代科学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一股新生的力量。研究生活中的科学,远远要比研究课本上的科学来得重要。

二、将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的实践策略

(一)从社会生产走进科学,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生产生活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走进科学,课堂“过程”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就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把它学好。”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教授《杠杆》内容时,教师分析讲解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然后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动力等。接下去就游戏和实践,再现生活。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由学生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先把支点放在木棍的中心点上,决出胜负。再通过慢慢改变动力作用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来悄悄改变处于劣势的小力气学生的表现,直到最后大力气同学失败而归。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他的忙?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这一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当比赛场上的形势慢慢转变时,学生觉察到了“杠杆”这一特殊装置在这次比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些学生一边抱怨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一边就推理“杠杆”是如何帮助力气小的学生的。这样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点转移到了探究“杠杆”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上。一个好的活动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后,笔者又组织了两位力气不同的学生上台扳手腕,当其中一位输掉比赛之后,笔者请班级其他同学帮忙想办法让它反输为赢,学生们想到了让力气大的同学把手放在另一位同学的腕部,果然那位力气小的同学赢了,此时笔者就请全班同学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学生们通过这一过程不仅知道了人的身体当中有很多的杠杆,而且还体会在复杂情境下分析杠杆要素,还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了实际问题。

由此看出,课堂教学设计着重从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素材,精心设计了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由于问题生活化,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下课后还饶有兴致地与探讨有关问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科学教学要立足于生活,才是最有活力的教学。

(三)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例1 判断下列说法中哪些是对的( )

A.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投入水中,铜块受到的浮力比铝块受到的浮力小。

B.质量不同的两块铝块投入水中后,质量大的受到的浮力比质量小的受到的浮力小。

C.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投入水中后,铝块比铜块受到的浮力大。

第4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物理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11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交互式电子白板被世界公认为有效提高师生交互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之一,有利于教师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与计算机进行信息通讯,利用投影仪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由专门的应用程序支持,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会议或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促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发生改变,要提高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用效能,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集成。它的核心是电子感应白板、感应笔、计算机和投影仪,教师应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有所了解。

1.具有方便的书写、绘图、批注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书写功能,教师可以在白板上任意书写教学内容;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丰富的各种几何图形和各学科的仪器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使用物理仪器图绘制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形。例如:电路连接的方法、杠杆原理的演示等。

2.储存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内容储存下来,无论是书写的文字、构建的图表、插入的图片等都可以保存下来。这些文件可以形成教师教学之间的共享资料,或者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素材。

3.探照灯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探照灯功能,利用此功能可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自控能力不够,在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探照灯的使用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4.放大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对所选择的局部内容进行放大,便于学生的观察。物理教学活动尤其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理利用这一功能,可提高教学质量。

5.回放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回放的功能,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上的所有操作可以完全保留,教师可以对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回放,帮助学生复习知识、掌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可以对之前教师或者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完成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回放,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回放功能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二、物理教学设计应做相应改变,精教活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设计,精教活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应精选教学内容,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学”的时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用。另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冲击学生的感官,刺激大脑,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媒体库的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寻找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例如:教师在讲授杠杆这一课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方便演示杠杆的原理。直杆绕轴转动,在直杆的一端挂一重物,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保持水平的力F,直杆在力F的作用下从竖直位置慢慢抬起到接近水平位置。情境演示教学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知识,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交互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实验、绘制图表、板书注解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存储、记忆功能,记录下学生的示范操作过程,形成新的学习资源,供师生分析、讨论和学习。

3.教师在讲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熟练掌握电子交互白板的操作,对课堂的讲课内容和方式进行仔细的研究推敲,不能因教师操作不熟练而浪费课堂时间。例如:在讲述杠杆和滑轮这两节课时,会遇到画图和导入图片的操作。在此之前,教师应了解怎样运用电子交互白板中的几何图形来画图,对图片的导入操作步骤也应该熟练。

除了熟练掌握电子交互白板的操作还应对讲课的内容进行反复推敲,一定要做到“精教”,做到既能讲清楚课堂知识,又能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交流的时间。对于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不必多言,可一带而过;而对于学习的难点、重点、易错点,一定要讲清、讲透。

4.引导学生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

可引导学生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因为中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不让学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所了解,他们会更多地注重于教师对电子白板的操作,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反而会忽略。学生熟练操作电子白板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只有理解了才更容易接受。

5.正确处理交互式电子白板演示功能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之间的关系

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强大,便于演示和交流,很多需要实际操作的活动都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演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不能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演示示范来代替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学生只有在现实实验中才能真正获得感性材料,理解物理知识的原理,深刻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工具,它不能取代其它的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促进和提升教学设计,而不是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代替所有教学活动。

6.教师应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

交互白板内置有多种资源,例如:文件库、页面库、背景库和图像库等,每一种资源库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树型目录结构,按学科和班级等进一步分类,方便查找和调用。另外,教师可在交互白板的计算机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包括各类计算机和网络软件课件,播放各类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对已有资料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这样就可以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资料。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但是要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和实用技巧,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运用精教活学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互动,有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5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一、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集于一体,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刺激,如临其境,更加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杠杆的应用》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 阿基米德的设想:“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个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移动地球”及阿基米德的梦想“有一天他能飞到太阳上,以金星为支点将地球撬起”图片。提出问题:他的设想和梦想能实现吗?他的设想和梦想有科学依据吗?通过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设想和梦想提出问题,让学生眼观其行,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非常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本节课成功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有利于多角度观察对象

由于初中生的直接经验较少,且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一些抽象的现象难以理解,这时教学中就要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在教学《杠杆的应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剪刀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其结构特征并利用杠杆知识给这些剪刀分类。多媒体展示撬石头的撬棒、缝纫机踏板、托盘天平图片。观察图片,分别画出杠杆示意图并加以分析,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或从未涉及过而听说过的实物图片,为学生直接感知观察这些实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同时多媒体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有助于教师凭借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 利用多媒体扩充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在教学《杠杆的应用》时,教师多媒体展示并板书学生的发现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然后引导学生猜想并设计验证猜想实验方案,选出最佳方案。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鸭梨的重G;

2.使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4倍,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鸭梨升高,从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鸭梨升高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3.使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1/4倍,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鸭梨升高,从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鸭梨升高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4.使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鸭梨升高,从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鸭梨升高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多媒体模拟演示并板书

省力杠杆的特点: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的特点: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等臂杠杆的特点:既不省力 ,也不省距离

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可以通过屏幕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很轻松地从中归纳出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其创新的能力。

四、 多媒体教学的大信息量、大容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

在教学《杠杆的应用》时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练习

总结交流,巩固新知

1.“对比”

2.深入思考

辨别省力、费力、等臂杠杆,你的方法是

答案

辨别省力、费力、等臂杠杆,你的方法是据题意分析画出杠杆示意图,比较动力臂、阻力臂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3.“练一练”

(1) 下列杠杆省力的是()

A.起子B.吃饭用的筷子

C.镊子D.理发用的剪刀

(2) 下列哪个杠杆是省距离的()

A.用羊角锤起钉子B.钳子

C.钓鱼竿D.切纸刀

(3)图中杠杆的OA=OB处于水平位置并静止,B端绳子的拉力F与A端重力G相比()

A. F=G;B. F<G;

C. F>G;D. 无法比较。

练一练答案(1) A (2) C (3) B

拓展应用,整合提高

1.你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吗?

2.你还能说出天平测质量的原理吗?

3.你能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结合案秤实物说出案秤的使用方法吗?

――大胆试一试

课后回味,展现自我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学习了哪些研究方法?

3.这节课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

作业

写出本节课中探究实验报告并讨论动力、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与动力臂、阻力臂的关系。

小资料 人体内的杠杆

很多机器上都有杠杆,可是你知道吗?人体中也有很多的杠杆在起作用呢。当我们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或者翘一下脚尖,这时都得依靠人体的杠杆才能起作用呢。

点一下头或抬一下头是靠杠杆的作用,杠杆的支点在脊柱之顶,支点前后各有肌肉,头颅的重是阻力。支点前后的肌肉配合起来,有的收缩有的拉长,就形成低头仰头动作,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低头比仰头要省力。

当曲肘把重物举起来的时候,手臂也是一个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支点左右都有肌肉。这是一种费力杠杆,举起一份的重,肌肉要化费6倍以上的力气,虽然费力,但是可以省距离。

当你把脚尖翘起来的时候,是脚跟后面的肌肉在起作用,脚尖是支点,体重落在两者之间。这实际上是一个省力杠杆,这时肌肉的拉力比体重要小。

第6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教师与其把已有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切身的感受,所以,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实验,学生在分组合作中能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杠杆的分类”时,有的教师仅仅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杠杆,有镊子、剪刀等,但是这种方式非常简单,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家里带几件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学生根据分组的情况,给每组分配不同的剪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比较使用不同的剪刀来剪同一张纸所用的力,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不同的剪刀剪不同的纸张所用的力不同。如此,学生会对杠杆原理产生很深的印象,会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杠杆原理[3]。这一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茎的输导作用”时,按照教材上的知识,先讲的是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导管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运输的,随后利用一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可以创新教学设计,可以先不讲茎的疏导作用,先在课前让学生剪取一些小段的树枝,然后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把自己的材料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学生可以把枝条按照顺序插在红颜色的墨水中,把除去叶的枝条按照顺序插在已经稀释的红墨水中,学生还可以把环割部分的树皮按照顺序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最后还能把枝条倒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在上科学实验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按照不同的方法出处理的枝条外观,然后切开叶的茎来观察茎的内部的颜色,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茎的颜色是否发生了变化,哪里发生了变化;按照不同的方法处理的枝条的现象的情况是否相同。根据这种情况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学生会利用已学到的知识,通过分析现象,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和争议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然后证明正确的结论[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方法,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实验得出新的结论,实现让学生的脑海里产生正确的结论的目的,进而能够让学生形成永久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被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师要结合生活,做到从生活中取材,达到科学和实验紧密结合

教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教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例子,例如,在研究《空气的占据空间》时,要按照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这种结论,小组可以根据这种情况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进行演示和验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科学实验的取材应该更容易和简便,这样有利于减少一些干扰和影响,达到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目的。

3、结束语

第7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

1.Pre-reading(阅读前)现阶段英语读前环节基本采取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这一方法最初起源于精神病理学,现在更多地强调为推动和激发产生新的理念与设想而不加任何限制的自由探讨与联想,鼓励学生之间在互相商讨与启发的背景中培养发散性思维,继而帮助学生加快阅读信息理解与英语思维共鸣。2.While-reading(阅读中)阅读中环节的主要方法包含scan-ning,skimming和detailedreading若干种。略读(skimming)部分要求学生限时通读全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阅读初期迅速捕捉文章主题、预测其发展与结局的能力。扫读(scanning)部分是要求学生对细节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其捕捉具体信息与重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他们在提取、筛选和重组文本信息过程中归纳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细读(detailedreading)方法是要求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段落当中的语言,培养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比如理解文章中结构较难、意义复杂的词句与结构,挖掘作者的主观写作意图和具体阐述观点等。3.Post-reading(阅读后)阅读后的环节也可以称作评价性阅读,也就是reproduction,要求学生以完成一定预设活动的模式,进一步思考文章的观点、主题、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的特色等,以任务驱动模式为动机,以独立思维为杠杆,实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问题引领”阅读教学设计模式的实践操作

第8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 内容 模式 手段 目标

一、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预侧教学内容、学习环境、教师行为所引起的效果并依此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形成的教学设想。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也可以说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与学的活动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分析、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修改和使之优化的过程;是一个把现代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如何进行计划?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整合计划”模式;另一种是“目标一手段详细计划”棋式。

1、教案的绷写

教案是备课的记录,也是上课的依据。一个完整的教案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明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用具;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规定了教师从上课到下课的全部教学活动,是教案的主要部分。

2、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结合方式。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一是全班组织型式,二是分组组织形式,三是个别组织型式。要学会运用各种组织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如全班教学需考虑班级规模,分班的灵活性等;分组教学需考虑学生特点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组数、小组的人数以及分组的灵活性等;而个别学习需要教师去寻求和创作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及学习环境。

3、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行为要有效,就必须把握好“适度”两个字。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学行为时需要考虑的各种“情景因素”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目标或意图与所用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学习环境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与素质。

每个教师都有一套独特的个人经验、背景知识、教学技能和个性品质。这些使他运用某种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加自如和有效。在熟练掌握各种方式之前,教师最好采用比较适合自身特长的方式。

4、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课的目的要求,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找准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的要求的实现。一节好课应该是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切忌在教学中均分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细心钻研,以免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一堂课是有时间规定和教学要求的。如果面面俱到就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5、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一堂数学课的设计,从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和手段,到反馈矫正等都离不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因此,摘好教学目标的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既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又是我们完成总体和具体教学任务的目的和结果。

二、语盲衰达能力

对于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通俗简洁,使学生易位,留下间隙,便于学生思考,生动形象,以引起学生兴趣;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针对性、直观性与情感性,并注意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尤为重要的是教育语言的启发性,教师的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现代教学棋式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或情景)创造,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即所谓教学模式,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教学环境,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开始进人课堂,教学影视片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获取信息的氛围。

四、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使用学具实验操作,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进一步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明白计算法则、公式及数量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使用好学具,教师要给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操作程序,并养成使用学具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9篇: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力臂;构建模型;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39-03

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对于力臂的教学采用了直接讲述的方法,许多科学老师在进行这一概念的教学中也大都采用这种方法,直截了当地讲出杠杆的五要素,但是,力臂这个概念非常抽象,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比较生硬,忽视了在形成这个概念时,对于科学方法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体认识过程中有突兀感,难以被同化、吸收并储存,其结果是学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对于如何处理力臂的问题,死记硬背的多,画错的、判断错的不计其数,使得老师又不得不化大量时间进行纠错。那么,如何能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笔者从长期教学实践中得出:采用构建模型法较为行之有效。

构建模型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建立科学模型和由模型来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化方法,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其实学生对构建模型法并不陌生,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磁感线、化学式、细胞结构图、等高线等都是科学模型,这些模型大大方便了学生对相关抽象的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对抽象概念的教学难度将会大大降低。抽象化的科学概念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突破这一难点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步骤?

一、圆盘的制作

需要制作的杠杆模型必须为轻质杠杆,但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强度,所以可以选择厚度为10MM的泡沫塑料板(即KT板),为了增加实验的可见度,板的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然后确定板的中心,以中心为圆点,画出一个半径为0.5米的圆,将多余部分沿圆边小心剪去(如上图)。在制作好的圆盘上,用较粗的记号笔描出圆心O及A1、A2、A1'、A2'、B1、B2、B1'、B2'等点,其中A1、B1距圆心的距离相等,A2、B2距圆心的距离相等,OA2的长度是OA1的两倍,OA1'、O'A2'、OB1'、OB2'的长度相等,A1A1'与A1B1垂直,A2A2'与A2B2垂直,B1B1'与A1B1垂直,B2B2'与A2B2垂直,选择细长的铁钉小心的将每个点穿破,其他点暂时不插铁钉,但将铁钉穿过圆心,并通过这根铁钉将整个圆盘悬空固定在铁架台上。另准备一些细棉线和钩码,细棉线打出称人结备用。

二、教学过程

1.引入问题情境。在指导学生认识并建立杠杆、动力、动力作用点、阻力、阻力作用点、力的作用线等基本概念后,可设计比较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引发学生讨论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样既可提高课堂资源的利用率,又有助于学生能尽快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作出猜想。

2.引发认知冲突。在引入问题情境中,给学生们提供的感知材料是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相接近的,因此,学生们在归纳小结时,绝大部分都非常容易地归纳出了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以外,就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且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既轻松又得意的神情?教学实践表明,对于在这种思维定式消极作用下所归纳出的结论,要消除其影响,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变式教学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让其自行发现矛盾,认清谬误,从而自觉地消除错误的认识,此时就可以出示自制圆盘进行实验演示。

那圆盘是否是杠杆呢?学生刚刚接触杠杆,对于典型的直杠杆还不是非常熟悉,此时出现这种变形的杠杆,需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认识,同时这一步骤也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杠杆本质的认识。学生通过对圆盘的分析,很容易得出,这是一根硬棒,而且能绕固定点转动,教师可补充说明,为了便于问题的处理,将作用在A点的力作为动力,作用在B点的力作为阻力。如果在A1、B1上挂上等量的钩码,圆盘将处于静止状态(教师演示),此时我们可以说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现在在A2上挂上两个钩码,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为消除铁钉的作用,在对称点上也应插入铁钉),发现圆盘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可提问学生如果把两个钩码换挂到A1,那圆盘会怎样呢?学生肯定会整齐而且大声地回答:转动。教师演示,结果确实如学生所料(如下页图)。为什么呢?学生肯定会回答:因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再提问,如果把两个钩码换挂到A2'呢?学生面露不屑之色,当然转动了。教师演示,而圆盘并未转动,学生目瞪口呆。

经过上述过程的分析,学生们虽然在头脑中意识到了刚才的认识是错误的,但同时对影响杠杆平衡的那个“距离”究竟是什么也陷入了比较茫然的地步,脸上也露出了求助的神情?这时可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随机介绍一些科学家顽强拼搏探索科学规律的事例,以激起学生们努力克服困难的斗志,使其重整旗鼓,勇于探索。这样,本堂课的情感目标的落实也会更加丰富一些?

3.自主认知顺应。此时可加入一个小的练习,让学生过一点作一条直线的垂线,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点到线的垂直距离,同时也为后面如何作力臂作一热身,然后再请学生边讨论边思考为什么挂在A2与A2'点时,杠杆都会处于平衡状态,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得出是因为这两次中: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相等。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对这个问题进行完整探究,可按以下方案进行(1)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在A2挂上两个钩码,再由A2换到A1点,其作用是探究当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作用线的距离都改变时,杠杆平衡破坏;(2)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在A2挂上两个钩码,再由A2换到A2'点,其作用是探究当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改变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间的距离不变,杠杆仍然平衡;(3)在B1上挂上四个钩码,在A2'挂上两个钩码,再由A2'换到A1'点,其作用是探究当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不变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间的距离改变,杠杆平衡破坏。通过这三次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这一力臂最本质的含义,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来准确表述这种物理共性,初步得出,影响杠杆平衡的那个“距离”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