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第1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高职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展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我国高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中,直接体现的就是教风和学风,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要不断的磨合相关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就和在一起,为校园文化提供相应的养分,这也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1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传统文化可以为我国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养料,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我国对高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上,对于学生的行为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是高职教学应该弘扬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职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当做是良好的教育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和坌G椴伲可以帮助学生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可以帮互助师生树立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传统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有着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师生的自强、自信和自律等积极的态度。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些思想精华对于高职学校的校园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师生陶冶情操,不断地饿开阔师生的胸襟,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上也可以进行调节,减轻面对的心理压力,不断的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师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继承文化精神,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弥补现代青少年在信仰和道德上的缺失,不仅仅要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还要提升精神品味,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凝练“精、气、神”。《礼记》中的《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的建设也是核心的精神力,对于学校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形成和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有着以下的几个特征:(1)高职学校中设计的专业主要是以工科专业为主,这样就导致了高职学校的人文气息比较单薄。现阶段高职学校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进行设置,也就是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偏于理工类,在这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就会设置社会热门的专业,也就是理工类专业,长此以往导致了高职学校忽略了文化建设,仅仅重视当前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重视专业化的设置失衡问题,忽略了人文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影响了高职学校文化的积淀,对于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2)高职学校的建设时间比较短,相应的半血理念并没有明确,大学的精神也就缺失。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目前为止,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成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文化建设还无法发挥育人的基本作用,可以说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提高师生自身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有着一定的校园文化传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思想碰撞之后,才能够形成有着独特魅力的、独属于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

3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现代化的校园建设与传统文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本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进一步明确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对待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领导重视,全院动员,师生共建。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每一个师生都明白,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领导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必不可少,即“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校园文化建设,我的责任”。

3.1.2 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课程

不仅仅是在选修课中开设,建议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基础必修课。只有进一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重视传统文化对校风和学风养成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人文氛围淡薄的问题。从专业技能的教授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达到我们“育人”“树人”的目的。

3.2 教师方面

教师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主导力量,即对学生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仅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在师德方面修炼自己,是很难在教育中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点对教学“一线”和学生管理“一线”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3.3 学生方面

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教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论坛、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交流、人文讲座等,带动和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启迪自己人生智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4 结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过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经典,永远都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营养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丰富自己,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都是符合我们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漫长的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终将成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阵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罗玉萍.职业学校个性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2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承载着“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校园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和建设。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该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的重要的精神凝集因素,也是该民族具有自己独特品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以上八个方面,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在内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它们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把有利于人格发展的道德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优秀人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立足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以八个方面的道德教育为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加以影响,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学校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氛围、老师的教学、教育等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积极影响,使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接受系统的道德品行的教育,而道德品行教育的内容中有大部分便是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并有意无意地去向传统美德的典范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同时,学校一般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这些道德规范,表彰其中的典范,批评其中的违纪或违悖道德规范的人,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传统美德的遵守者和实行者。这些做法,无疑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我校开展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1、创设具有“传美”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环境,确定六个校园景点:爱字碑、滴水池、爱心墙、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香花桥、鞋渡桥。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爱的真谛,“滴水池记”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他人的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慈孝竹记”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使学生受到熏陶,成功创设了具有 “传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学校每月安排1-2次的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3、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传美”课题探索中,学科渗透“传美”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美”因素,使“传美”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由上可见,校园环境、氛围、学校的系统教育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传统美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在环境熏陶、集体学习、集体活动中以及教师的积极评价中,逐步形成较稳定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集体、善于合作、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多的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成功,其学生的道德素质越高,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目标和内涵是相异的。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结合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如“诚实谦虚”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推销产品,处处谦让又怎样把产品推销出去,教育学生既要讲诚实,更要讲推销的技巧,要有不断开拓创业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宽厚待人”美德教育,不是遇事就要容忍、谦让,而忽略坚持原则,分辨是非的前提,批判这种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软弱表现,使“传统美德”教育注入时展的色彩,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升华。

第3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党和中央政府一贯的重视和倡导,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在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下,开发出一系列子课程,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课程体系,可谓是硕果累累。与本科院校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相反,在占据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是一派冷清,鲜人问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

一、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形势极不乐观,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理念较为偏颇,功利实用主义占统治地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难于精准把握,于是出现了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重技轻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过于强调职业技能化课程。一些实用性强,能在短期内见效益的课程受到追捧,一些通识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则一压再压,直至完全砍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里好的情况是作为选修课时开时停,选课学生也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完全不开设,一片空白,完全忽略了对学生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实用主义至上”的观念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根深蒂固。在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曾多次对学院开设的所有选修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专业相关课程、英语考级、专升本、驾校等实用课程,而哲学、传统文化等则乏人问津,他们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太过遥远,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无甚关系,因而兴趣缺缺。

2.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欠缺。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普遍比较复杂,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文化素养几乎空白。据笔者几年来的观察,能够流畅说出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顺序的学生不到四成,看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学生所占比例也是少的可怜,对于一些家喻户晓的文化常识则常常是一问三不知。总之,高职生普遍知识面狭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不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着缺陷,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缺乏刻苦精神和创新能力,耐挫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对其将来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有助于提升高职生道德素质。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社会面临着道德危机,整个社会如此,正在成长中的高职生更不可能免疫。而传统文化中这方面的营养极为丰富,如儒家和佛家都强调“敬”,即用心做事,这对避免毕业后学生随意频繁跳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大有益处。

2.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身心素质,完善人格。高职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又缺乏对困难和挫折必要的心理认知能力,耐挫力弱,加之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于是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甚至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做出危害家人、学校、社会的举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正常的心理辅导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方法进行疏导,如孔子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谦受益,满招损!”、王夫之哲理小品“六然四看”、道家思想在失意时所采取的“淡泊”和“宁静”,这些对于提高学生遭遇困境时的耐挫力,舒缓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都是非常必要的。

3.有助于增强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意志薄弱,一挫即倒,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过于崇尚个人奋斗,而忽略了与人合作。而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讲究与人为善,强调“和为贵”,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都是珍贵的遗产,能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力。

4.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许多显性的和潜在的课程如《古典诗词鉴赏》、《文学欣赏》、第二课堂活动、校园人文氛围等都能不同程度的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个人内在气质,增强就业成功的砝码。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为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奠定基础。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基于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以及高职院校职教办学特色,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可利用的前提下,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性质(任选课)及学生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择取上摒弃学科化、系统化,尽量通俗、新颖。32个学时中,基本理论知识绝不超过10学时,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专题如茶、服饰、饮食、民居等不低于16学时。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切入点和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最大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这个专题时,考虑到内容的枯燥性,先请同学们欣赏天坛的图片,解说关于天坛的许多常识,然后讨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核,由此引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3. 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小论文形式外,还采取了综合能力测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投入进去,真正有所收获。

4. 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开设相关子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并与部分思政课程呼应,形成立体课程网络。目前已开出了《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民俗文化》、《茶与茶文化》、《与养生》等传统课程以及《中西文化比较史》、《诗词之美》、《先秦君子风度》、《伦理学视角》、《新伦理学》、《国学与智慧》等网络课程,有了一定的覆盖面,基本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

5.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仅仅利用第一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还抓住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技能比赛,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以浓郁的人文氛围营造和谐校园,让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浸润自己的人格和风度。

参考文献:

第4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这个特殊场所为空间背景,以被教育者———学生,教育者———老师为主角,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展开的一场特殊演出。说是教学活动,它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说教,它渗透于老师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学校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中的隐性教育两方面。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学校里按照学校教育大纲规定必须完成的课业,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等。校园生活的隐性教育则十分广泛,包括校园里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设施,环境布置等有形配置,还包括学校里的文化活动、校风、教风、学风、校纪等无形环境的影响,无形环境之形成同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建设中的部分。它们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发展,教育方向的设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指导性意义。它是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无形资产,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学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早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校园文化以它形象直观的方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寓于各种具体可感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令置身其中的学生和教师,都能领略到积极向上的文化,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活动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素质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1]对于他们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的达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校园文化建设完备的学校,必将是一所校风淳良,学风谨严的学校,他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宝贵的是知识传输之外的无形资产。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与老师,他们的各方面都将得到一种全新锻炼。世界著名的大学,他们的校训脍炙人口,已成为一个个著名的标签,与这些知名大学紧紧相连,成为他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被人们所铭记。校训的不同亦体现出不同学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印记。

2校园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立足传统,传承经典传统

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既积极学习与融入其它国家、其它民族文化中的先进地方又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将这种特色与精髓完整地保留与发扬。特别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文化与德育传统,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校园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之地,代表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将思想品德教育列为教育之首位,立足传统就是重视德育,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国自古就重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放于智育之上。“仁,义,礼,智,信,孝,廉,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底蕴,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校园文化应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进行深耕,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校活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汲取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丰富校园生活,建立博大精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就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说白了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浓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最后都将走向社会,他们今天的精神面貌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之发展走向。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不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2]现阶段,受国际上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与西风渐进之下,传统文化缺失下的学校教育也渐渐迷失。心浮气躁,贪图享乐与功利意识强的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渐渐弥散,基于这种现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道德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其优良的文化基因浸润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将其精华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将起着积极的沉淀作用,荡涤学生的灵魂,涤除其浮躁虚华的风气,渐渐积淀起其深厚的文化素养。

3校园文化建设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当今社会是多元发展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密切。作为社会文化之浓缩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社会交流与融合。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当代中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未来无限憧憬与向往,而缺乏鲜明个性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既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提可以为学生带来归属感了。缺乏特色,没有个性,说白了就是过分追求传统,过分因循守旧,不求创新探索。开放多元的社会,带来的是开放多元的人民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多元文化的多元需求势必要求多种形势的发展。如今有的学校过分讲究条条框框,思想僵化,不思创新,扼杀了学生和老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美国学校教育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学校教育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一是源于美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与鼓励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推崇校园文化的个人主义风尚,重视个性开放,鼓励创新,突出特色与独有的校园审美。开放与包容是其民族特点也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化在这里进行交融,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互相激荡又彼此融合,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这里产生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开放包容,自由奔放,充满活力。

4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

4.1环境布置,氛围熏陶

在校园里进行艺术布置,艺术长廊,书法书画展,名人警句上墙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氛围教育。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处处感受到美丽,领略到文化的力量。将艺术,文化,教育融于环境之中,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赋予它们以生命,让他们开口说话,将文化艺术与教育理念融入校园之中,令校园里处处皆师,每一样东西都能真正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4.2主题活动,丰富生活,参与教育

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的重要交际活动。校园活动既有体育活动又有文艺活动,还有其它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参与活动,每一项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活动既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和体育赛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提高,也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传播。特别是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能令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5结语

总之,一个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校园文化的体现也不仅仅是一幅画,一个校训,一位学生或是一位老师所能体现出来的。它是长期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是一所学校一段时期以来整体形象的一个积累展示,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内核,是学校整体素质的体现,既代表了学校的现在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琪,刘晓勤.绵延文脉,合而不同———探索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第5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教育家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高职院校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教育者的积极引导,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广大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悟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汲取精华,建设书香校园,对于承载教书育人任务高职院校来说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师生成长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伦理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人的理性理论、人的心灵理论、人的追求理论等,这些将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解决了科技伦理中人的理论问题,也就能更好地建设书香校园,服务师生成长。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理性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存在物,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分享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一所真正有内涵的学校,应该是让人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书香的味道,感受到人的理性内涵。教育不应该成为一个训练“机器”的机构,而应该成为培育有理性的人的场所。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广大师生认识理性,学会分享理性。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提升人的心灵境界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任务。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努力向上,努力向无限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人的限度,尤其是社会的限度。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范式的文化传播更加普遍,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更加凸显,对科技文化教育提出挑战。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殿堂,建设书香校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非常必要。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实现人的追求的过程。师生在校园环境中,通过主体的认知来表达对人文精神的接受。当人的期望值特别高,不能达到时,不能忽视我们对善良追求的动力,我们更需要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来实现书香校园文化层次的提升。书香校园文化具有德育教育的特质,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关联,高品位的文化理念灌输,能保证学生人格修养的形成,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4.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文化扬弃的过程。书香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当今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个性超脱于社会文化,形成扭曲的道德观,对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挑战。时代要求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同步,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反映社会的总体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主体意识,对文化进行扬弃,接受对师生发展有益的传统文化,摈弃那些功利主义文化。

二、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学院发展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方法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假设理论、归纳理论、演绎理论等,这些科技研究方法的理论将为书香校园建设搭建更加合理的框架。把科技方法理论运用到书香校园建设,能让书香校园建设更加科学、理性、规范,服务学院发展。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回归过程。书香校园建设能更好地对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和内涵进行追求和把握,是一种回归过程。文化的积淀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要注重对文化本质和内涵的把握,引领文化建设的潮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找出文化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建立能服务学院发展的文化模式。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动态过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归纳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都是时代的需要。归纳和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把校园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文化的动态性。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辩证过程。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从书香校园到校园溢满书香,是对文化的演绎,是一种辩证过程。文化的发展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辩证的否定过程,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是客观存在的,书香校园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也就必然遵循辩证否定的规律,因此,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辩证过程。

三、书香校园建设服务社会进步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关系更加有利于书香校园体系的构建。要有效利用这些关系,使其服务于社会。

1.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提升。思想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对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文化建设是思想建设的表现,对思想建设有展示作用。用sts中的理论关系来指导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研究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sts理论能指导书

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能展示sts理论的成果,二者的相互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能更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进步,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素质。文化是内化为人类思想的人化过程,文化能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其实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的接受和文化的传播,二者相互影响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6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市场竞争;西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新基础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的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控制功能和品牌功能,也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创造功能和辐射功能。正因为校园文化能够在促进师生教学、管理学校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化成为了当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环境因素。它不仅作为与改革开放前学校所处的不同的文化存在,而且直接渗透到学校之中。当代学校必须在认清这样复杂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发展意义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

1 市场竞争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

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正在由一元向多元发展。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了提高就业保险系数、求得好的就业岗位与生活条件,人们不断提高学历,获得各种证书。可见“利”在人生价值观中地位的提升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人不能无金钱,人不能不谋利。

人对利的这种追求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与学生,其集中表现是升学竞争的下移、尖锐化和市场化。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方式的出现,必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生活方式的形成,不利于生命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丰富的精神体验。

因此,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十分现实和重要的任务,不是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所以学校生活的须尽全力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向往,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懂得只有提高本身的需求水平和实现需求的能力,才能创造和享受幸福的人生,为事业、社会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2 西化对本土文化浸漫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参照系,关注全球性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强烈的赶超意识和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以及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先进科技、消费生活水平的赞赏、羡慕都使外来文化以顺畅的势头浸漫到中国社会的各方面。

然而这一切在青少年那里是没有感觉到的,他们被新奇、刺激、快节奏吸引,年轻一代赶洋时髦的热情空前高涨,对民族历史、文化、经典、节日和民俗疏远。面对如此的现实,学校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学校教育实现青少年一代文化培根的导引,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关乎民族文化兴旺的大事,是任何国家都会关注,且不能依靠国外文化引进来解决的大事。改变盲目迷信、迷恋国外文化与教育的心态是学校首先要做到工作,而后才能认真对待和承担起文化培根的任务与责任。民族文化的根只有在一代人的心中扎根壮大,才有绵延发展的生命力,这是学校教育不变的使命。

3 现代与传统文化冲突交互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

现代与传统文化的交互和碰撞是今日中国文化生境中十分突出和独特的一个景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同,但它源自历史的积淀。在社会常态稳定发展时期,文化更多呈现的是传统的承继与发现,现代的因素只是局部的起着更新文化的作用。但是当社会进入非常态的转型时期,“现代”似潮水般地涌进,现代与传统就会出现对峙与冲突,并在两代人的显著不同的取向上得到显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当代学校教育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互和碰撞中进行以面向未来为导引的新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时代和教育意义。

从根本上看,学校是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繁衍纵向沟通的重要的机制,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参与当代新文化的创造,为未来新文化的创建培养人才,是学校作为社会存在的必要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民间或办学机构掀起一股“国学”热;政府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民俗节日等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期望。这是值得学校关注的现象,也为学校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此,而要着力于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并发挥文化创新中的未来导引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求处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处理教育改革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新基础教育”主张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师生相互在人格上尊重与关爱,在认识上的理解与沟通,在行为上的自主与协同,以及教师的积极导引和学生的主动发展相结合等为特征的,富有教育性的民主、平等、合作、发展的师生关系。

以上从社会转型的角度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同时,也简略地展示了当代中国学校所处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文化环境。这种环境一方面以外在于学校的社会存在方式作用于学校,使社会文化影响与原有的学校文化之间产生众多的不一致、矛盾和尖锐冲突。另一方面它又渗透到学校内部,造成学校内部文化的复杂生态。这是每一个在学校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事实:如学校中育人目标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教师意识中义利关系观念的变化及其在职业行为中的表现;师生之间、青年教育与中老年教师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矛盾与冲突;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学科知识价值的判断和实际上的重新定位;校内文化氛围原有打破等等。因此学校要在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立新的文化任务,就要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启正。文化复兴是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国证券报,2006,3.。

[2] 【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 叶澜等著。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7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塑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始于家庭教育,成于学校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使两者有机融合并能以健康、绿色的状态不断向前发展,共同奏响塑造当代大学生和谐健康的人格的华丽乐章。 

一 

校园文化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和辐射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1]。和谐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谐的高等教育除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外,还应当担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责任。在看到和谐校园文化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应当花更大的力气去保护、协调和构建具有先导性和广泛参与性的校园文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契合度很低,缺乏战略领导、科学管理;在实际的操作中,偏重于显现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隐性的观念文化建设。对于架构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符合时展需要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深入的探索与实践,重其形而缺其意,使校园文化的内涵作用没有发挥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没有实现好。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学生的文艺活动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角,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侧重点。因此,不能忽视校园舞台的内容,透过高职院校的舞台能发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弱点和亟待改进的方面。不难发现,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舞台上摇滚主宰,街舞横行,劲歌泛滥,这是当代学生追逐时尚、彰显个性的阵地,仔细分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竞争中的滑铁卢。再看台下观众山呼海啸、群情激昂、乐此不疲,这是十几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麦城的一种结果。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及其走向[2]。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优良的素质,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家庭教育受到了个别遗留封建思想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家长都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他们几乎疯狂地让子女在逐级考试的指挥棒下拼命苦读。到了高中更是遭遇一朝文理分,充耳不相闻的尴尬,子女在才艺方面的爱好或者特长自然而然地也就被纷纷泯灭。进入大学后,特别是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便会被社会或者家长另眼看待,期望值也打了折扣,这是社会用高考分数来区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一种悲哀。没有了父母的约束,面对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分满足自己的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完全以新潮和时尚为判断和接受的标准去参加社团,而且社团往往是数量多质量低,缺乏专业老师的指点,对学生的爱好或者特长不能有规范的指导和帮助。此外,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塑造知识人的现象,“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则都被虚无化”。教育中这种塑造知识人的做法很难对人的精神世界起到全面的作用。高职院校往往将专业技术和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很少开设类似于音乐鉴赏和传统文化等的选修课,这也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学生内涵素养的原因之一。 

二 

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舞台内容的单一性和肤浅性,更要意识到改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提炼和矫正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雨沧桑、久经积淀、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样也是正被我们慢慢抛弃的一份华丽瑰宝。塑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始于家庭教育,成于学校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转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理念及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家长要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这是现代社会对家长素质的基本要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家庭教育的目标,要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其良好品德的养成。这就要求家长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有的家长希望给自己的孩子物质上的优越感,吃喝穿戴都讲质量,却整日忙于工作、应酬,很少关注孩子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例如:有的家长在外地做生意,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来管,平时的学习和言行疏于关心,形成了懒散和无所谓的态度,高考成绩一塌糊涂,甚至连高考志愿都没有及时填报,最后只能补填。甚至有的孩子升学分数不够,家长不惜用金钱填平,找工作也是用金钱来做砝码。

只给孩子物质上的充裕而忽视了其思想品行上的完善完全,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说到家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熏陶孩子,家长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多而广会使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育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3]。例如:家长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家庭的自身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参观革命圣地,参加素质拓展,等等,使孩子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品质,从而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素质。 

如果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形成和谐校园文化的前奏的话,学校教育则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主阵地。要完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彻底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态度,摘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发展力度,努力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创出特色,形成品牌。同时,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构建校园文化,能融入职业特征、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定不移地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做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文明修养和道德素质,这是校园文化的根基所在。在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要重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倡导制度和行为的协调融合,这是校园文化得以延续的保障体系[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教育和科研氛围,这是校园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社团和舞台建设,对社团要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丰富校园舞台的节目内容,多开设一些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真正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这些是校园文化蓬勃向上的外在体现[6]。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做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以企业文化指导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来宣传企业文化,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之处。 

透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看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方面,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些不足并努力改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并能以健康、绿色的状态不断向前发展,共同奏响塑造当代大学生和谐健康人格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潘春胜.关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2]何智明.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8). 

[3]李伟.论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4]董贵胜,刘万韬,李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 

第8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特色小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朱伟芳(1978-),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度规划重点课题“人文旅游发展背景下绍兴地域文化对外交流译界研究”(编号:135017),主持人:朱伟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37-05

一千多年前,当牛津大学的几十位教师与学生来到剑桥创立剑桥大学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师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育人的知识与育人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文化――一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哲理色彩和科学色彩的大学文化,影响、感染着剑桥人,经过一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与文化融合,今天的剑桥小镇已经被剑桥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文化洗礼,成为了具有浓厚桥剑特色的文化大镇。中世纪的大学对所在的城镇在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之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以至于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文化与宗教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影响和引导着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望与文化的追求,这不能不承认大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虽然大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学――大学的使命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镇也不再是原来的小镇――小镇的经济实现了现代化、小镇的文化更加多元且更加综合,但是,研究大学与小镇的文化融合,尤其是研究具有浓厚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与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浙江小镇文化的融合,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瓶颈

我国高职院校一直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养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理想情操的要求出发,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认为“大学文化,是指一切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是学校以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行为方式以及由青年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激活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学育人的不足”[2-3]。二是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环境建设对培育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推动作用,提出“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布置校训,在校园显著位置放置校训石,在办公场所悬挂与专业相关的名人字画”“通过校内外的环境布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性格及职业操作能力”[4]。三是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征,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层次性”“包容性”“延展性”“继承性”“创新性”,“大学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等多重主体影响着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5];“师生通过完成融入文化元素的教学或学习任务,加深对学校的认知,提升对学校的责任感与归属感”[6]。四是从职业需求出发,研究具有企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营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职业特色,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耦合”[7-9],等等。这些高职院校文化研究成果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偏执与缺失,许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似乎已经陷入了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校镇文化共建,既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研究与文化创新的特长,又发挥小镇特色文化的优势,使小镇文化要素更加完整,使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逻辑起点

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特色小镇的文化挖掘、文化培育、文化创新,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方法途径,都需要高职院校的参与;二是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实现文化育人,同样需要小镇特色文化的充实。

(一)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建设也需要快速跟上,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政府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提出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已经有两批共200个小镇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特色经济建设;二是特色文化建设。经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资金运作与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需要与高职院校文化融合。

1.小镇特色文化的挖掘需要高职院校的帮助。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江浙一带小镇的许多特色文化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又由于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疏忽了文化建设与保护,使得原本已经保留不多的小镇文化又丢失了许多。要做好小镇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做的是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一项既没有经济收益,又费时费力的事情,虽有政府的发动,社会响应寥寥无几。但是,这项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则具有不同的意义,小镇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在内涵上具有趋同性与互补性,而且高职院校师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创新能力,比较适合从事小镇文化的挖掘工作。

2.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需要高职院校文化来充实。正是由于小镇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越来越少,因此,要丰富小镇特色文化不仅仅需要对遗失的小镇文化进行挖掘,还需要融合其它文化内容,充实小镇文化。但是,可以融入小镇文化的“外来文化”必须具有小镇的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而高职院校的文化恰恰具有这两个特点。其实,高职院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地域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以高职院校文化反哺小镇文化正是小镇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播需要高职院校师生的推动。小镇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只是文化元素的增加与文化产品的增多,同样重要的是对小镇文化的宣传与发扬,虽然许多人可以从事这项工作,比如,小镇人通过日常生活习俗与文化产业内容传播小镇文化,通过旅游服务和文化服务传播小镇文化,但是,与每年都在不断变更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相比,这些从事小镇文化传播的人则显得数量不足,发动来自全省乃至其它省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传播小镇文化,会更显成效。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离不开特色小镇

高职院校文化不但具有高校特色,还具有地域特色,高职院校文化的地域特色越丰富,文化育人的内容就越丰富,育人的效果也就越好。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传承、吸收更多的小镇文化,并将之内化为学校文化。

1.高职院校文化的地域特色源于小镇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育人方面,招生与就业数量最多的是本地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合作与服务最多的是本地的企业、行业、产业;在依托专业与技术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主要面向的也是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政府职能部门。因此,高职院校在育人、科研、社会服务中形成的文化,主要元素或是起主要作用的也依然是当地的特色文化,即小镇文化。

2.高职院校创新文化产品离不开特色小镇。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每一所学校都有文化产品的研发功能。学校研发的文化产品必须有其自身特色,这一特色应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特色、本地的产业特色、区域的文化特色,其中,教师的专业特色取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布局,而当地的产业布局与区域文化有紧密的衔接与因果关系。因此,学校研发的文化产品关键是体现出本地的文化特色,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就离不开对小镇文化的挖掘、研究,而且,在设计、制造出文化产品之后,还要依托小镇的文化企业、旅游产业实现产品的交易销售。

3.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也要依托特色小镇。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育人,但是,仅仅依靠学校本身很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必须要依靠社会、依靠企业、依靠政府,尤其要依靠特色小镇,依靠小镇的文化元素与小镇的文化活动,要安排学生到小镇进行文化调研、学习观摩、研究思考,最好能够融入到小镇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以小镇特有的文化元素培育学生。

三、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既要符合文化建设要求,又要研究方法途径,还要搭建平台,设立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内容,因而需要研究内在规律。

(一)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规律

在高职院校和特色小镇文化共建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必然会产生文化元素的渗透,这种渗透方式符合布朗运动规律。布朗在高分辨率的显微镜下观察到两种不同浓度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分子之间存在着从密度高的一方向密度低的一方渗透的现象。将两种浓度不同的文化元素混合在一起,也会存在从文化元素密度高的一方向密度低的一方渗透的现象,渗透的快慢取决于两者接触的频率以及接触的范围。

(二)文化再生的生长规律

挖掘小镇传统文化是文化共建的重要内容,挖掘的方法遵循学术规律。但是,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挖掘层面,还需要让挖掘出来的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就需要研究小镇文化生存的外部条件。传统文化之所以需要挖掘,就是因为小镇的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传统文化的生长,要使它们重新生根发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要象对待植物的种子一样,进行浇水、施肥,提供空气、阳光等生长条件,文化的再生也需要营造生长环境。

(三)文化重构的发展规律

文化共建的另一个内容是文化创新。犹如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到一起必将形成一种新的液体一样,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渗透不只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会出现大量的文化创新。与液体相互混合产生化学反应所不同的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人的思想与人的行为这一特点,所以,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创新,其内涵更加丰富,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远,而且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创新等文化重构现象将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文化重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也就是说,小镇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文化重构符合融合、重构、再融合、再重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四、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的要素构成

了解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规律、文化再生的生长规律、文化重构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理论进行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应强调以下几个要素:

(一)文化融合的充分性要素

产生布朗运动的充分条件是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液体倒入同一个容器之中,使两种液体充分融合,同理,欲使两种不同特色的文化达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目的,也需要保持两种文化频繁互动、充分接触。

1.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与制度性。多样性可使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制度化可使文化交流的机会更有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多种层次、多个维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例如,安排师生到小镇参与文化调研,参与小镇文化志愿者服务;开展小镇文化宣传与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将高职院校文化元素、小镇文化元素融入到特色文化产品中;邀请小镇文化名人到学校讲课,介绍小镇的生活习俗、特色饮食、四季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文化名人,制订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与创新小镇的特色文化内容。

2.文化渗透的基层性与特色性。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小镇百姓,只有依靠小镇人,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小镇文化,因此,要让众多的小镇人参与文化共建,尽可能调动小镇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挖掘小镇人热爱的文化内容,为他们组织喜爱的文化活动。例如,利用各种传统节日为小镇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小镇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养成自觉维护传统文化的习惯;通过制造、销售、宣传小镇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渗透范围,提高小镇文化影响力;开发文化旅游,开放文化场馆,建设文化雕塑,提升文化品牌,在提高小镇特色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小镇人的文化品味。

(二)文化挖掘的再生性要素

传统文化的再生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将已经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具有鲜明特色并能很好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并加以发扬;二是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宣传,提高文化活力,使挖掘出来的传统文化得以“再生”。

1.对小镇传统文化的挖掘。高职院校可成立小镇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聘任高水平文化研究专家、小镇长者、有兴趣和专长的学校师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作为基地的研究骨干,长期研究小镇的文化发展史;成立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专家研讨、文献分析、实物论证等方式,挖掘不同历史时期小镇的文化特色,分析产生特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研究特色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小镇人的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特色文化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成因,研讨小镇各历史时期特色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融合,将已经流失的、正在流失的、将要流失的文化,利用各种平台、渠道、方式方法进行传承、发扬。

2.小镇传统文化的“再生”。文化再生至少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是能够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二是能够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或是独立生存;三是虽然当下不具备生存的环境,但可以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保留下来。为此,高职院校至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挖掘出来的再生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再生文化,欣赏、享受再生文化带来的愉悦,将再生文化融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中,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二是撰写再生文化书籍,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再生文化提供新生平台,甚至将再生文化融入到春节、元宵、端午、七巧、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使再生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三是将再生文化融入到小镇的特色建筑之中,使小镇人习惯于再生文化习俗。

(三)文化重构的创新性要素

小镇文化表现为三种形式:已经被传承的文化元素、获得再生的文化元素、不断创新的文化元素。三种元素的交叉出现,必然会出现文化重构。创新文化元素是文化重构的主要源泉,文化创新是文化重构的主要动力。

1.小镇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的文化创新,是指小镇之外的外来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小镇的文化内涵,将新的文化元素渗透到小镇的主流文化之中,使小镇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变革。主动的文化创新,是指人们根据小镇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化创造、文化重构,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可以说,被动的文化变革一直在发生,这也是一种文化渗透的布朗运动,这种被动的文化变革有可能使小镇文化往好的方向发展,使小镇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健康,也有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外来文化占据文化主阵地之后,必然排挤小镇传统文化。在校镇文化共建中,需要更加主动地开展文化创新,在融合小镇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前提下,使创新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又更加健康。

2.高职院校应在小镇文化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文化的创新需要经济的支撑,文化的创新又有利于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文化产品,对经济有推动作用,这样的文化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应当在创新特色文化产品、加强特色文化创意设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利用小镇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从生活、娱乐、消费等角度,研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爱好需求、特色需求、数量需求,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开发、挖掘各种文化产品,开创小镇的文化经济。

五、文化共建使校镇双方得益

文化共建不但有利于小镇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校镇双方皆可得益。

(一)学校得益

1.丰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内容。教师通过参与小镇文化建设,可以开阔文化视野,拓宽文化研究范围,提高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参与小镇文化建设,可以扩大文化活动空间,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学校通过文化共建,利用在特色文化研究方面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为学校服务,可以丰富大学文化元素,增加文化育人的渠道,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2.加强学校区域文化特色。将小镇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文化中增添了文化元素,尤其是小镇已经传承下来的文化元素,曾经流失在历史长河中被研究和挖掘出来的文化元素,受到外来文化侵入而产生变异的文化元素,以及融入到文化创新产品中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具有明显的时域特色和地域特色,使高职院校文化更加多样、更具特色。

3.锻炼教师文化研究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与具有区域特色的小镇文化的研究,可以弄清楚小镇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小镇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特征要素,学会高职院校文化与小镇文化的融合方法,锻炼文化创新产品的实践能力。而且,项目研究有抓手,研究内容实用性强,感同身受,趣味性好,投入感强,教师研究能力提升较快。

4.提高教师文化服务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在帮助小镇、社区进行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方面重视不足,教师的文化服务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技术服务能力,教师的技术与文化之间已经失衡,通过与特色小镇进行文化共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不但使教师越来越重视文化育人,而且通过文化挖掘、文化研究、文化实践,大幅度提高文化服务能力,为学校回归文化育人奠定师资基础与文化基础。

(二)小镇得益

1.完善小镇传统文化。通过师生对小镇传统文化的挖掘、再生以及对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变迁、融合的研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新产品之中,并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发文化旅游,开放文化场馆,加强文化宣传,提升文化品牌,创新、完善、发展小镇的传统文化。

2.丰富小镇文化生活。通过师生挖掘小镇人热爱的文化内容,帮助他们组织喜爱的文化活动,调动小镇人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利用传统节日为小镇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小镇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养成自觉维护传统文化的习惯,提升小镇人的文化品味,丰富文化生活。

3.拓展小镇文化产业。高职院校为小镇研发特色文化产品,设计特色文化创意作品,研究人们对小镇特色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爱好需求、数量需求,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产品中,将文化创意设计融入到包装、服装、影视作品中,利用小镇的旅游资源、市场资源,发展小镇的文化产业,开拓小镇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孟庆浩.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8):52-53.

[2]曹孙志,谭学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77-78.

[3]刘长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5):88-91.

[4]李向妃.从校园环境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3):55-56.

[5]曹赛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略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3(3):76-79.

[6]王亮,钱群雷.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65-68.

[7]俞立军.企业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0(7):82-83.

第9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当前校园建设中培养的是具有独立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善于接受现状,缺乏创新精神的中庸思想就不能完全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使德育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们更喜欢服从、被动和沉默,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年龄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是正统思想在作怪。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和反省,对于文化的传承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要在继承中批判地接受,我们必须思考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应该如何在传统文化和创新之间平衡。这样,我们才能既保留住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理智的进行选择,以使儒家文化能真正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应该善于营造一种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环境,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有主流文化做支撑,纵观当前校园文化多元性的现状,主流文化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相互碰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儒学文化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实。理智的面对儒学文化的回归。校园文化是引领先进文化发展的发源地,它的形成是在继承和改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都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来改变自身的某些地方,儒学文化也是如此。儒学文化的回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保持一种文化自觉性,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理智的选择,不盲从、不跟风,充分挖掘儒学文化的价值,寻找儒学文化和时代需要的契合点,理智的对儒学文化进行分析,从而使儒学文化做到发展式的继承。自觉遵守儒学的道德情操。儒学文化的核心是“仁”,处处以“仁”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仁者爱人”,只有懂得了修身之道,才能称得上达到了做人的根本。而且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汲取道德营养也应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纵观校园中的道德现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宽容、缺乏诚信、对人冷漠成为他们明显的外在表现,他们的价值定位已经离标准价值观越来越远。在这样的情况下,营造良好的道德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儒学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对接,就成为当前校园德育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学生把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当成一种自觉的时候,就代表着他们已经对儒学文化进行了认同,那么儒学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就会日益凸显出来。

认真践行儒学文化的礼,“礼”是儒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而且道德水平也是人格高低的正确反映,人格关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学生人格的发展更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儒学重视道德修养,因此,“礼”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于礼”,要求人们时刻都要保持完善的人格,而当前学生们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尊礼、守礼的思想。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懂得自省自律,提高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水平,为他们营造一种学礼的氛围,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宽广的心胸,而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够把外部需求转化为内在行动,承担起对自己、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不学礼,无以立”是儒学文化的精华,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汲取儒学中的好学精神。儒学文化对好学非常重视,“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在孔子看来,好学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强调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好学强调的不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态度,如果能做到自觉、持之以恒的学习,那么他的人格品质将会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但是当前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这一问题,首先要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懂得刻苦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让他们明白好学不仅表现在知识层面上,还表现在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让好学成为拓展学生素质的推动力量。综上所述,儒学文化博大精深,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儒学的加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更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儒学文化,需要我们了解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在儒学中又能得到什么。不能完全的照搬照用,否则就会使校园文化陷入僵局,而是要根据时代背景,将儒学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实现儒学在校园文化中的理性回归,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有选择的运用,从而既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又体现了儒学文化的价值所在。

作者:张彪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