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一体化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空调外机 设计一体化 住宅 常见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已不仅停留在满足基本居住的层面,更对设计提出了居住舒适的要求。住宅的舒适性既要从规划、户型等,又要借助设备的设计使用,例如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热水系统、地暖系统、太阳能系统等的运用方面合理设计考虑。反之住宅设备运用对住宅设计也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例如住宅设计需要考虑设备管线位置预留,以便发挥设备的最优性能,同时设备的增加不能影响住宅原本的使用功能,要保证住宅整体设计的美观性。
事实上,目前住宅的开发量虽然很大,但住宅设计还是以考虑规划、户型、立面为主,以设备附加设计为辅,这样造成了设备位置摆放不妥当,管线预留欠考虑,设备机位尺寸不合理等问题。下面以我们常见的分体式空调为例列举一些问题。
一、空调室外机摆放位置不合适,不利于空调散热。
有些住宅设计进深较大,面宽小,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自然通风采光,设计了平面凹槽,有的凹槽进深3米左右,面宽在2米多一点,为了不影响大面的完整性,附近房间的空调外机位就布置在凹槽里,如图1。空调机位布置在凹槽里尤其是就高层建筑而言,对空调的散冷热影响较大,因为凹槽中的冷热是通过空气对流进行热传导的,凹槽中形成冷热量的堆积,夏季热空气在上层,上层的空调外机周围热量堆积,无法对流,上层住户的室内制冷效果受影响,冬季下层空调外机位周围冷量堆积,无法对流,对下层住户的室内制热有影响。所以凹槽中尤其是进深深面宽小的凹槽中不适宜布置空调外机位。
二、空调室内机位置不合理,室内机位置与电源、连接空调内外机的冷媒管预留洞匹配不合理。
有的卧室床布置在一侧,空调布置在床的对面,空调风口对着床头;有的书房空调风口对着书桌座椅,从人的使用舒适角度来说都不太合理,设计应考虑空调使用时风口不直接对着人的方向吹。有的房间原本该摆放衣柜或者书柜的位置上方布置了空调机位,对柜子的选择和摆放造成了影响。有的房间空调位置在房间一角,而电源插座和冷媒管预留洞在另一侧或者对角,造成住户使用不方便,这是因为设计未能认真核对,施工时直接按图来做所造成的。
三、空调外机搁板的设置。
《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要求对客厅、卧室等设置空调外机搁板,搁板位置统一设计,很多住宅空调搁板确实有统一设计,但在实际使用中,却面临着如下几种情况。
1.空调外机位置不合理。外机位设置离开室内机的位置过远,造成外墙冷媒管过长,不经济且影响美观,如图2。
2.外机尺寸不适合。空调外机根据匹数都有不同的尺寸,虽然不同的空调品牌外机尺寸会有些不相同,但尺寸差别不会过于悬殊,设计时应该根据较大的尺寸设计,以满足住户对空调品牌选择的多样性。空调机位设计过小,空调外机就无法在该位置摆放安装,用户使用时只能在空调机搁板外的位置安装空调外机,如图3,结果是冷媒管不得不拉长,影响经济和美观。
3.外机装饰不合理。有的外机位尺寸合适,位置比较合理,但装饰没有考虑外机散热,一般空调外机对散热有较高的要求,像大金空调要求空调外机外侧装饰开口率达到80%以上。如果使用过密的空调百叶,后期用户则不得不拆卸装饰百页,以满足空调外机散热,百叶拆除后影响立面观感,如图4。
4.外机位置不利于检修。有的外机位装在墙的另一侧,旁边也没有可以开启的窗户进入空调机位,导致安装和后期维修的不便。设计时应在墙上设置开启的窗户或者检修门比较合适。
四、未考虑连接空调内外机的冷媒管修饰。
一般布置空调外机位时,设计往往只考虑空调外机位的遮挡,而没有关注冷媒管对外立面的影响,如图2。所以设计前应考虑好冷媒管出墙面孔洞与空调外机位的位置关系,或是在后期做统一的遮挡。
综上所述,空调的使用与住宅的适用、美观和经济性密切相关,其他设备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地暖、新风系统等也是同样道理,所以住宅设计应认真考虑与设备的一体化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设计。
1.建筑设计在初期定位时,就要考虑未来需为住宅配置的设备,然后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对安装的需求,把这些都作为设计需要考虑的条件,统筹考虑建筑设计。例如地暖的使用就需要考虑地面增加的尺寸高度对门窗、室内净高的影响,也需要考虑相应的设备的位置。
2.建筑在指定初期方案时,各类设备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管线预留尺寸,设备位置的摆放和尺寸预留等都必须作为建筑设计条件的一部分与建筑平面功能布局,例如室外机设备平台的位置大小,等等。
3.建筑设计要注意节能设计要求,降低设备能耗。
4.立面设计不能把设备作为设计完成后的附加物再作弥补性的考虑,而是要在立面设计的同时巧妙地考虑遮挡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外机位的布置作为建筑体块的组合部分。
5.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对设备设计再进行核对检查,检查位置、尺寸,管线对应等是否合理。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相信建筑和设备能真正达到一体化设计,使建筑符合实用、经济、节能、美观、舒适统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GJ32/J26-2006.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individual scattered disorderly into an organic whole by combining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corresponding to individual, and play a role far beyond the simple sum of each individual. Therefore the so-called home, business, view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is to building residential functions, business functions and landscape design together, so a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city building integrated system integrates various business functions. He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residence, business, view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patterns.
Key words: live; business; scene; integrated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的一体化是城市现实情况在需求与限制的双重压力下的必然趋势,是对城市建筑环境潜力的深入挖掘。我国正在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也在积极顺应这个时展的大潮,加快了自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人们对于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的要求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在一些发展较为迅速、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里开始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建筑物的各种类型建设数量也在不断的加快,城市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不断的减小,出现用地严重紧张的局面,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1]。住宅区人满为患,商业区拥挤不堪,街道上车水马龙,严重的还会出现拥堵现象甚至交通事故。交通、居住、商业、建筑等各方面出现较大冲突,于是,将居住、商业、景观等多种建筑与交通等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建筑——交通一体化、居、商、景一体化的观念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起来,将各种建筑与交通等高度整合,建立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一体化模式,对提高城市综合品质有巨大的意义。
一、一体化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体化是指将相互联系的分散无序的众多单个个体通过相应的原则和方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单独个体之和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每个个体简单相加之和。所以,所谓的一体化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将多个分散无序的单位个体整合为有机的系统,从而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在建筑设计中,一体化就是将建筑中多个相互关联的设计因素如场地、气候等综合考虑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来组织,从而实现建筑内部因素、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各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2]。城市的急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的一体化程度,推动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系的建立。城市多种建筑的一体化能够将城市的多种功能与建筑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在空间上则表现为城市多种建筑的立体交叉融合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建筑师哈里森一起计划建造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在前期设计中,他们吸收了建筑师英瑞斯“城中城”的构想,将多种城市建筑相互交叉,立体综合的进行设计。最后,地面上分布了多栋功能互补的大厦,并在大厦的内部设计了一个交通网络,将多个大厦从内部联系起来,并与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等连为一体。同时计划在地下通道内建设商店、餐厅及其他设施。并逐渐将地下一层的购物通道改造成形成大型地下商业中心。于是,整个商业中心成为一个综合、立体,集多种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建筑综合体系。这种立体化空间布局模式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复兴的先兆,也是当代居住、商业、景观等建筑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一种雏形。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对城市各种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大量的实践,人们意识到,城市多种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是一种全新、科学的设计理念,是对城市整体建筑与环境的整合和统一,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对现有问题的解决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3]。
二、一体化建筑的设计模式
居住、商业、景观等多种建筑的格局首先取决于人们的具体需求,以及实际的地形、气候、风俗文化等,因此,各种建筑进行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时,建筑之间相互的空间组合及功能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1 多种建筑以主从模式综合为一体。不同建筑的功能和需求各不相同,一种建筑是另一类的必需时,如果加上地理位置相邻,空间距离较近,就会很容易以主从模式复合在一起。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在一些居住人口较多的生活住宅区附近,往往会有设立很多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以日常生活所需为服务目标的商业机构,如生活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餐饮娱乐场所等。而在一些商务中心附近则大多建设一些会议中心、商务会所等。一种建筑类型为另外一种服务,进行密切的相关支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一体化建筑设计方式。
2各建筑以互补模式联系在一起。例如医院和药店、娱乐景点与饭店等。在进行一体化的建筑设计时,可以让两种或者多种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建筑结合为一体,互相补充促进,形成更完善的整体。例如现在的商业中心大多集合了餐饮,娱乐,休闲,住宿等多种功能,各种相关建筑也因此高度一体化,互为补充,紧密相关[4]。
3一些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建筑也常常会出现高度的一体化。例如同是从事小商品批发的店铺和商业机构常常会共同存在于某个商业中心,方便人们的集中选择和购买。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二手车市场、办公用品一条街等高度集中,密度较大的建筑一体化的情况。而火车站、汽车站附近也往往有很多公共汽车站点和地铁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方便了大家的换乘和出行。这样功能相近的建筑在进行一体化设计时思路较为清晰,效果也较为明显[5]。
三、案例分析
现有某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有密集的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四周交通系统复杂,人流量很大。该中心与其他建筑相连接的形式有: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其中,许多通道的出入口就设置在周边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等交通站点附近,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其中的一个地铁站点甚至能通过该购物者那个心的地下广场将周围的各个商业场所连接起来。于是,行人从地铁站点出站后,可以直接穿过地下广场,通过出口走向地上,方便快捷的回到家中。也可以随意走向任何一个和商业场所的地下层,自主选择行走路线进行购物、餐饮或者休闲娱乐活动。或者从通道走向地上,再从各商业场所的地面入口进入,或者。这样,从地上到地下,从交通到商业,再到住宅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既方便了大家的日常出行,又满足了人们生活休闲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6]。
总结:
随着我国居住人口的增加,居、商、景的建筑一体化将城市有机整合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休闲娱乐活动。但只有通过多方的密切合作,政府主导,集规划、建筑、商业、景观、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不断的磨合中,才能最终建立起强大、完整、一体化的的建筑形象,紧密连接多种建筑形式,从而加快了为城市的一体化和综合化。
参考文献:
[1]丁治宇,城市空间、建筑和景观的一体化整合——爱涛天成“商务中心”设计[J],华中建筑,2012(12):684-685
[2]陶瑞峰,田瑛,建筑与装修设计一体化道路浅析[J],中国市场,2008(27):162-163
[3]司马晓,邹冰,对建立土地使用相容性管理规范体系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12(10):33-36.
[4]鲍毅琳,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481-482
关键词:协同设计;建筑结构;建筑信息模型;特点;应用
所谓的一体化协同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个专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设定项目中心文件集体共享。这种设计方法将各专业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信息共享消除各专业间的冲突,能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各专业一般是分开进行的,易发生冲突,设计变更情况较多。建筑结构采用一体化协同设计后,不仅能解决传统设计方法的缺陷,还能提高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而建筑信息模型为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建筑信息模型及其特点
(一)概念
建筑信息模型,英文简称BIM,是一种利用数字模型进行设计、施工与管理的一种新工具[1],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
(二)特点
1、信息具有集成性
建筑信息模型核心是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由计算机三维模型所构成,囊括建筑建材、建筑构件性质等物理信息,建筑结构空间关系、建筑构件尺寸等几何信息,建筑构件荷载、连接方式等分析信息,供应商等制造信息等[2],与建筑相关的所有信息基本都包含在内,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2、工作具有可传递性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程序支持工程数据之间创建实时的、一致性的关联,使工具具有了可传递性。在工作可传递性下,设计者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进行自动设计与调整,如果设计师修改了某项内容,建筑信息模型立即将修改反映至与之关联的图元中,自动完成各专业设计修改。
3、设计具有协同性
建筑信息模型作为一个以几何学、建筑学、空间关系、地理咨询等信息为基础的新设计平台,为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建立了一个沟通平台,实时处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所需要的信息,优化电气照明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各专业设计[3]。特别是建筑信息模型有碰撞检测功能,能根据各专业不同设计原则自动进检测建筑构件间的影响,极大缩短了设计周期。而且,也可以建设设计缺陷,提高设计质量。
二、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全新的设计平台,为建筑工程一体化协同设计提供了工具,使建筑协同设计成为了现实。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要求各专业设计人员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协同完成设计任务。由于参与者多、专业复杂,应理顺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流程,顺利进行建筑结构协同合计,提出建筑信息模型的优势与作用。
(一)前期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的关键是各专业设计师一起利用自个专业知识协同进行设计,达到并行设计效果。为做到这一点,正式开始设计工作前,各专业设计师必须全程参与项目信息收集、整理,对建筑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做出条理化整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协同设计。建筑工程信息包括地理信息、设计条件、组织策略、建设规划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决策。
(二)设计初步的施工图纸
基于计算机三维模型所构成的建筑信息数据库,设计者根据业主要求、各专业设计目标和原则、约束条件等设计初步的施工图纸[4]。在初步设计阶段使用建筑信息模型,帮助设计师利用一个数据模型建立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多方面评估,优选出一个最经济、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满足业主和建筑工程设计要求。如,从建筑信息数据库中抽调相关信息,包括可建空间、可建范围、基地约束条件等,结合具体的约束条件进行建筑工程结构模型设计,确定设计意图,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三)施工图纸细化
初步设计图纸创建出来后,总设计师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将初步设计传递给各专业设计者,实现设计图纸共享。让各专业设计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入手,按照各自专业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约束条件等进行本专业设计,对建筑结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深入的考量分析,细化建筑结构设计。初步设计共享,可以采用图纸链接方式,各专业设计者基于链接的图纸进行各自专业设计,即并行设计,协同完成设计任务。建筑信息模型的很多软件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如AutodeskRecit软件,可利用这些软件辅助各专业设计者完成各自工作,达到协同设计木目的。如,结构设计时,结构工程师基于链接的图纸,根据建筑结构空间关系、建筑构件的几何尺寸等几何信息,以及建筑材料等物理信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设计软件自动进行信息分析,创设建筑结构模型。然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碰撞检测功能进行对结构模型进行检查,分析结构模型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经济与否。然后,根据碰撞检测结果调整结构模型。
(四)协同检查
各专业完成各自设计任务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链接功能将本专业图纸传递到整个项目模型中去,进行协调检查与设计。在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检查各专业之间是否有碰撞情况,特别是细节部位,如结构梁、结构柱等。进行协同检查与设计时,各专业设计者都要参与进来,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建议,优化结构设计,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条件下,对建筑结构各部分进行协同设计与碰撞检测,保持整个设计团队与结构模型更新同步,能减少主观的人为错误,提高设计质量。
(五)自动出图
建筑信息模型具备可视化、可出图等功能,细化后的建筑工程结构模型可以可视化的展示在平台上,如综合结构构件图、综合管线图、综合结构留洞图等,方便业主查看。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得到建筑结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将结构数学模型可视化的展示出来,即出图。建筑结构图纸包括平面图、刨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等。利用以往设计软件出图时,一旦图纸中的细节有改动,就要按照程序人工方式的调整设计图,不仅程序复杂,工作量也很大。但是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后,在工作可传递支持下,设计软件可根据设计者的修改对相应的图元做出调整,不需要一项项的修改,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缩短设计周期,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出三维可视化图纸,与传统设计软件出图的形式完全不同。以往设计软件出图形式主要是二维图,如CAD,立体感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图纸查看。三维视图的立体感强,可以直观的看到建筑结构构造及各构件布设,使业主更清楚了解设计意图,查看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工程一体化协同设计中应用,实现了建筑工程结构协同设计,促使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分化设计向协同设计转变,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结构设计水平。鉴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重要性,未来工作中应当加强该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不断积累应用经验和成果,改进应用方法和程序,使之在建筑结构协同设计得到更好的运用,充分发挥建筑信息模型的价值,保证建筑结构设计合理。
作者:沈洪峰 单位:太和县建筑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勇,张建平.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76-82.
【关键词】建筑节能;外墙保温;防火安全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5以上,通过加强建筑保温技术措施降低采暖、制冷设备的能耗能有效节约我家资源。高分子保温材料以其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外墙保温技术中被广泛采用,但这也正是引发火灾重要原因。由于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引发火灾的报道屡见不鲜,如09年正月十五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大火等。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不可能像国外先进国家那样,高层建筑中禁止使用可燃性保温材料,当今技术将一种材料制成防火材料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保温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外墙保温与防火安全间的矛盾,将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安全一体化。
1.我国外墙保温与防火技术的现状
1.1外墙保温材料的划分
外墙保温做法主要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夹心保温三种,现在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现,其本身具有保温作用且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问题,下面主要对外墙外保温方面从所选用材料的燃烧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可分为无机类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和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由于无机类保温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很差或不具可燃性,其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性问题但是一般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或在技术等方面还未得到推广。现在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以聚苯乙烯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有机材料为主,属可燃性材料,存在引发火灾的危险。
1.2我国外墙保温防火的现状
为了防止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火灾事故的发生,国家在2009年已经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规定。这项规定明确了不同等级保温材料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范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规定中仅仅限制了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适用的建筑物的高度,并没有规定保温系统的耐火等级划分,也没有明确非幕墙式建筑防火隔断的具体要求。现在我国外墙保温系统及保温材料没有统一的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评价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不同防火等级的外保温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防火技术、规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在已经建成的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将可燃的聚苯板保温材料用于高层建筑外墙保温,其本身就存在火灾隐患。从发生火灾事故中可以看出,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火灾造成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更为严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外墙保温防火一体化设计
2.1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的因素
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是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外保温系统的构成材料及构造方式两方面确保建筑的防火安全。保温材料是影响防火安全的条件因素,构造方式是确保防火安全的关键因素。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的构造方式主要有:保护层厚度、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防火隔断的设置等。
保护层的厚度和质量是决定了建筑受到热量或火焰侵袭时对内侧有机保温材料的保护能力。
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可分为有空腔和无空腔两种。空腔的设置对于外墙保温节能是有利的,但是也为保温材料的燃烧及火焰的蔓延提供了氧气和烟囱效应。因此我国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对于容易出现空腔构造的幕墙式建筑的每层楼板处进行防火材料封堵,阻止火灾蔓延。建筑中防火隔断一般采用分仓或设置设置防火隔离带,能有效阻止火焰蔓延。提高外墙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采取有效的防火构造措施是减小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防火技术措施研究的重要方面。
2.2外墙外保温应进行合理的防火设计
外墙外保温采用的聚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防火能力很差,现阶段我国不能完全杜绝这种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所以如何保障高层建筑的保温性能又能确保防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禁止或限制将一着即燃的聚苯乙烯保温材料应用于幕墙保温系统及高层建筑中。建筑幕墙及每层楼板处的缝隙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高层建筑各层窗户下方及其他外墙保温材料处均应设置保护层,防止发生火灾大面积蔓延。高层建筑间的距离满足防火间距,根据相邻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等级确定相邻建筑的距离。若建筑间的防火间距不足且外墙保温材料易燃,任何一座建筑发生火灾都会导致相邻建筑保温系统的燃烧,增加火灾安全隐患。
2.3外墙保温防火设计措施
①防火构造措施。通过采取防火构造措施增加有机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这种措施不仅增加了建筑的成本,而且添加的非环保型阻燃剂在火灾发生时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防火构造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性能,但也削弱了对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等级的限制,对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发及提高建筑整体防火水平不利。
②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由于有机保温材料自身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有人提议用节能效果差些的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这样能达到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吗?无机保温材料在火灾发生初期能有效阻止获得蔓延,但当火灾进入高温阶段,它已不能经受火焰继续升温,最终失去预期的防火效果。在央视大楼中采用的玻璃棉、防火棉等不燃材料在大火中全部被烧光,此例也充分说明了高温火灾中无机保温材料不能满足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
③有机保温材料碳化绝热、隔热措施。由于无极保温材料节能效果差且在高温火灾中不能有效达到防火安全的要求,其不能取代具有高效节能效果的有机保温材料。技术研究发现,有机保温材料在高温火灾中形成的碳化层结构具有隔火、防火、防止火灾蔓延的功能,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将无极保温材料与具有碳化层的有机保温材料形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建筑节能防火安全问题。
以上三种防火设计措施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措施一过度重视防火构造措施的采用,忽略了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措施二无机材料代替保温节能效果好的有机保温材料,忽略了无机保温材料自身的缺点;措施三最为完善,但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科学实际的验证。虽然建筑外墙节能与防火安全存在矛盾,但节能与防火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两者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需深入建筑设计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形成节能防火标准和成熟的技术体系。
3.小结
建筑外墙的保温防火问题不仅涉及我国建筑节能和防火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节能与防火必须统筹兼顾,将建筑造型与防火构造相统一,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节能与防火安全的一体化设计,促使中国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字】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与实践
【 abstract 】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in a certain degree of coordination use of the u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aesthetic, so in contemporary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design, the designer to clever desig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between the position relations, set up the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 to do environmental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between the coordination.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mainly explains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the design of the ma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 key words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单单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有更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生活、工作、学习,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条件和日益增长的精神领域的需求,有更多的建筑矗立在大都市里,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使用面积也不断的缩小,各种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车水马龙,这样本来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挣扎的人们无论是从心里还是感官上未免会产生一种疲劳,这样就完全的失去了整个城市的使用功能,以及城市环境的使用价值了,所以在当今繁华的大都市有限的空间中,如何做到建筑和景观的相协调,从而在视觉上达到扩展空间,突破建筑物的边界的要求,想更深更广的空间发展建筑物,实现建筑景观的一体化,更多的满足人们的居住条件,本文主要就是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理念的知道下,对设计师做好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做出简要的分析。
一、我国大都市建筑景观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6%,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标准,城市化的水平达到了30%以上,城市化进程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我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城市和地区顺应这个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加大,因此在大都市里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建筑物的建设数量也在不断的加快,并且城市的使用面积不断的减小,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街道的车水马龙,拥堵现象十分的严重,随着人们对于物质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情况下,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就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来看,城市建筑和景观处在了严重的不协调的情况中,这显然是和人们要求的生活环境是相悖的,而且也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建筑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建筑景观的价值,因此合理的设计建筑景观,突破建筑物的边界,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指导下,使得城市建筑和景观更加的协调,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二、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以上介绍的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快速发展中,城市中的建筑和景观出现的不协调的现状,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视觉享受,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知觉或是供我们想象的,而他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所以在现代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理念下设计出的城市建筑景观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感官和表达人类的情感。
1、 建筑景观设计的误区
在当代的城市建筑景观中,人们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误区,综合解读当代的城市建筑景观,不仅仅存在着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不协调的现象,还存在着,在景观的设计中,缺乏严重的主题概念,却反审美的情趣,缺乏人们的情感和信仰,在现代的繁华的大都市里,更多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住房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所以对于传统的景观寓意和美学准则就很难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上运用了,新的文化的精神和形式的建筑景观还没有形成;在对于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景观的科学和高科技的应用还处在尝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景观被迅速的商业化,郑智化,所以个性化不断的消失了,所以作为城市开放部分环境的建筑景观,所以更多的时候是被带入了城市的形象工程的建设,所以对于生态的破坏也是很严重的。
2、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主要的策略
1)设计师的理念是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关键
无论是城市的建筑师、城市的规划师、工程师还是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师,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寻找沟通城市建筑和景观之间的鸿沟的途径和方法,更准确是是城市景观的建筑师要把城市中的砖瓦、沥青马路、千奇百怪的建筑以及静谧清幽的草地、海滩等之间的对立更好的进行协调,所以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师就要树立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把城市的各个部分有效的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设计,既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要体现出城市的特色,为城市未来在经济建设、人文景观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2)突破传统的艺术限制,利用艺术新领域展现景观个性化设计
对于城市建筑景观设计来讲是一门艺术,所以它就和其他的所有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当代的建筑景观的设计中不但要吸取当下最流行的时尚设计的元素,更多还是对现代艺术的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设计源泉。所以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突破传统的艺术得限制,在艺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在纯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相对模糊了,所以设计师们在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要吸收电视、电影、戏剧、音乐、建筑等等的创作手法,于当代的艺术相结合,保持建筑景观的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中的视觉享受了。
3)转化思维,扩展更广阔的新空间
随着更多的人流涌进大城市发展,大都市的土地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不断的减少,建筑物的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的下降,在这样情况下,城市的建筑景观设计就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所以针对我国目前城市里人口多,面积小的问题,建筑的建设突破了传统的站地位置的限制,向着更宽广的空间拓展,因此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建筑不断的向更高处的空间和地底下的空间发展,低矮的建筑物变成了高层建筑,大型的停车场建在了建筑物的地底下,地面上的公交车开始慢慢的由地底下的地铁代替,这样既节约了建筑面积,又减少了城市的拥堵现象,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以此就会留出更多的城市面积进行绿化,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
三、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城市中建筑景观设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理念下,给出了建筑景观设计的主要策略,旨在通过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合理设计,达到建筑和景观的协调性,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的功能和人们的需求,并且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健.多元化背景下地域对城市景观的影响[J].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关键词:太阳能;建筑设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
太阳能是可再生的资源,它有着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太阳能主要应用在热水器上,而应用在建筑的其他方面比较少。因此,如何把太阳能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是比较关注的问题。太阳能若能够和建筑进行很好地结合,那么势必将会给国家带来非常可观的效益。
1、太阳能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与其它资源相比,太阳能在我国是非常丰富的、可再生的,并且是不污染环境的资源。若要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太阳能的用处,那么将会给建筑带来很大的方便。诸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一些光电玻璃等等,将太阳能照射过来的光能变为热能,方便居民生活的使用,诸如洗澡等等。这太阳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压力负担,并且给国家带来非常好的效益。
2、太阳能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在我国太阳能的应用主要限制在采暖问题上。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建筑设计人员的远光不够长远,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只会应用被动式太阳能的技术问题,而太阳能的生产厂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创新经营上,诸如开发等等。
3、对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提出的建议
3.1对建筑师的建议
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师的理念、思想将会影响到建筑设计。在太阳能这个问题上,若建筑师能正确地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思想,并且理解和掌握了太阳能的设计要点,那么太阳能将会和建筑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会推广建筑设计和太阳能的一体化进程。所以,相关的培训是必须的;在考核建筑师中,有关太阳能的内容需要添加进去;在课堂上,这方面的内容需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3.2健全国家的建筑法律和法规
关于建筑设计和太阳能一体化结合的相应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相关方面的专家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会将各方面内容考虑进去。目前的标准不是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建筑物配制太阳能热水器标准图集等等。因此,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健全法规,将建筑设计和太阳能一体化设计走上标准化道路。
3.3开发多样性产品,以提高太阳能的应用性
作为厂商,一方面需要将自己的重心应用到工厂的经营上去,另一方面,需要开发自己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创新性。因此,厂商需要将自己的部分资金投入到科研方面。对于科研的投入,一方面使在太阳能目前在应用中出现的难关进行解决,另一方面,使相关的太阳能产品体现出创新性以及在性能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
3.4国家以及社会各方的参与
为了倡导节约能源,国家可以制定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政府提倡在建筑物上使用太阳能。太阳能的使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的污染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各个方面的效益。另外,国家还要大力地培养相关这方面的建筑人才,加强他们的专业素质。这样会使这方面的产业较快地发展起来。社会各方尤其是新闻媒体要大力地宣传使用太阳能的好处,这样的宣传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电视台上做一期关于太阳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访谈节目,使观众对这些有所认识。
4、在太阳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中注意的要求
若将太阳能应用到建筑节能中,那么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好处。太阳能将会由光能转变热能以及电能。这将会节约资源的使用。但是,若将太阳能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作为建筑师需要注意事项有:太阳能的使用将会给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这负面影响包括建筑物是否能正常使用、围护结构能否正常使用等等;如何从众多的太阳能系列的产品中,选择出来的太阳能能够很好地与建筑物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4.1太阳能的具体方向的要求
太阳能设置的具体方向就是能够使太阳能吸收更多的太阳光照,使光能转换为我们所需要的能量。我们知道,太阳光照最强的时间是从早晨的九点到下午的三点。因此,太阳能的位置应该尽量放在这个方向上。
4.2对建筑的的结构的要求
我国的日照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建筑结构的围护结构的设计方面,就应该考虑到散热的问题。当太阳转到中午的位置时,建筑物的南墙就会吸收较多的热量。因此,为了使建筑物吸收的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建筑物的南墙面积尽量较大,而其他面积要保持到尽量较小。对于建筑物的体型结构上来说,根据一些节能专家的建议来说,尽量使建筑物的位置设置成长轴方向为东西方向的,这样的摆放会使建筑的节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4.3对围护材料的要求
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我国在围护结构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措施。因此,对于太阳能和建筑设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并且要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来进行。围护材料涉及到外墙、屋面、内墙以及楼梯间等等。因此,要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就要在施工工艺的方式上、材料选择上以及相应的保温方式上都要引起重视。作为建筑设计人员,门窗洞口是建筑物里面节能最差的部位。因此,建筑设计人员要对这一块设计方面引起重视,使节能问题得到解决。若处在较为冷的地方,那在门窗洞口这一块要做好保温措施。
4.4对门窗洞口的要求
门窗洞口问题就会涉及到窗间墙的面积问题。窗间墙面积的大小会影响到室内散热量的问题。因此,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到自己的设计中去。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窗户的得热构建问题、窗间墙的面积问题、窗户的大小问题等等。比如,在学校建造的一系列教室中,为了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往往在设计过程中,会使南面的窗户设置稍微大点,这样会使上午的教室的温度很快变得高起来。
5、结束语
太阳能在我国是非常丰富的,并且是可再生的、不污染环境的资源。因此,如何将太阳能资源引进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带来较好的效益,是我们目前要关注的重要事情。本文结合者自己的工作经验在介绍太阳能在建筑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太阳能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还探讨了在太阳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中注意的要求问题。相信能随着国家倡导节约能源的力度越大,那么太阳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结合就会变得越好。希望本文对研究该领域的人员有所帮助,若有不足的地方,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姜玉梅.试论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设计一体化[J].科技视界,2012,28:318+246.
[2]陆遥.建筑设计中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合[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0:107.
[3]林世华,郑文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2009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作品简介[J].建筑节能,2009,06:54-57.
[4]丁征,罗从杰.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的美学探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2:184.
关键词:设计施工一体化建筑装饰企业行业分工互补功能
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将设计要点和施工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整合建筑装饰行业优势,发挥建筑装饰企业专长的重要举措,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设可以将建筑装饰工程统一为一个整体,是新时期建筑装饰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举措。应该从建筑装饰行业的角度出发全面解读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概念,做到对设计施工一体化功能与价值的深入分析,从解构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内容,统一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过程入手,提升建筑装饰企业运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能力,强化设计施工一体化对建筑装饰企业的促进作用,为建筑装饰行业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探寻保障与支撑。
1 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定义
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建筑装饰企业根据装饰设计与装饰施工存在的必然、内在的练习,通过整合的办法将建筑装饰工程各环节做到紧密结合,建立起设计和施工的体系,以一体化的方式完成建筑装饰工程的各项目标。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当前建筑领域的趋势,由于建筑装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装饰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方式已经不适速发展的实际,建筑装饰企业应该着眼于设计与施工的统筹,提升工程质量、工程效果,在出色完成建筑装饰工程任务的同时,提升建筑装饰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做到对建筑装饰产业的有效调整,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开拓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的空间与环境。
2 设计施工一体化对建筑装饰产业的价值
2 . 1 设计施工一体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在物质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建筑装饰工程的要求正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建筑装饰产业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对建筑装饰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而有效地覆盖,使建筑装饰工程的各环节纳入到有序、体系的层次和环节。特别应该展开对设计与施工的统一和调整,使建筑装饰工程得到更为科学、更为完整的行业支持,在提升建筑装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以设计施工一体化推进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2 . 2 设计施工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设计施工一体化不但可以有效避免工程业主因专业水平、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而出现的建筑装饰工程的常见问题,而且也能为建筑装饰企业提供设计与施工相关工作的整合与处理空间,能够对装饰工程设计和施工进行有效地协调和专业地处理。在提升建筑装饰企业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建筑装饰企业的发展潜力,使建筑装饰企业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自我完善和调整适应建筑装饰市场的发展,做到对建筑装饰企业不断进步的保证。
2 . 3 设计施工一体化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
当前建筑装饰市场的同质竞争愈发激烈,如何提升建筑装饰企业竞争力,建立建筑装饰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和行业急需解决的任务与目标。进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是当前较为有效的途径,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可以实现对设计市场和施工市场的有效整合,确立建筑装饰企业在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同时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还可以形成建筑装饰企业的特点与
优势,帮助建筑装饰企业建立起独特的市场形象,增强建筑装饰企业的竞争力。
3 建筑装饰企业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措施与方法
3 . 1 做好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分工工作
建筑装饰企业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的专业化的设计与施工体系,有助于设计施工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紧紧依靠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一体化,才能借设计施工一体化功能的发挥进行设计施工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建立起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的新型平台,更好地发挥出建筑装饰企业在设计与施工中的独特优势。
3 . 2 提高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内涵
设计施工一体化过程中应该提高综合协调能力,使建筑装饰工程在装饰设计的主导下,兼顾施工过程和技术,使整个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更加完美。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引进专业设计人才,提高专业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等级,在满足市场和客户需要的基础上,提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内涵。
3 . 3 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中的作用
应该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提升施工企业内在素质的功能,掌握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的动向,形成对建筑装饰工程发展趋势的把控,建立建筑装饰企业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应该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保证监督作用,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体系形成严格遵照执行、科学控制装饰施工、严格质量管理的体系,在提升对装饰施工工程监督水平的同时,提高装饰施工企业施工质量。应该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管理功能,形成对建筑装饰工程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科学管理体系,做到对建筑装饰工程质量、安全、效益等各项目标的保证。
4 结语
建筑装饰行业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方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设可以发挥建筑装饰行业在技术、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取得设计和施工两个重要过程有效统和的基础上,做到对建筑装饰行业、建筑装饰企业潜在价值和能力的挖掘,从设计施工一体的方式、途径和策略上推进建筑装饰行业与企业向更全面、更系统的方向发展,在创建符合新时期建筑装饰行业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做到对建筑装饰产业发展的有力促进。
参考文献
[1] 王俊才,洪红,廖奇云.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包方式――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模式的应用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6):108-114.
[2] 分项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体验――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装饰装修、建筑幕墙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实录[J].施工技术,2010(9):14-15.
[3] 刘志峰.推进住宅全装修发展成品住房建立科学的住宅建设模式[J].住宅产业,2009(7):1012.
[4] 劳智权.对于“建筑装饰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思考[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7(2):92.
[5] 赵一峰,金磊.通过科技创新和设计能级管理提升建工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能力[J].建筑施工,2007(9):741-743.
作者简介:
空间序列的一体化
1.基于城市的建筑空间布局
此布局建筑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以城市空间作为参考框架,对其所处城市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和氛围。
空间一体化导向的设计把建筑看成是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强调建筑设计与城市的衔接。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导向,将建筑的公共空间布置在与其联系紧密的位置,以加强建筑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联系,使建筑空间序列与城市公共空间序列产生某种关联,从而使建筑布局与所在的城市空间取得呼应、协调,达到有机的统一。
2.基于公共性的内部空间细分
建筑内部空间按开放程度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内部功能空间三个层次。空间细分后以建筑公共空间作为设计突破口,强化其特殊性。它对外联系城市公共空间,吸引公众:对内为建筑中的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场所并联系各私密空间,兼具建筑与城市空间双重性格,是开放到私密转换的过渡性空间。当前很多建筑将公共空间布置于朝向城市公园、广场、水面、绿地、标志空间等或通过底层架空、边庭等形式处理,以强调建筑公共空间,实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渗透、融合。例如在BBc广播电台总部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斜向切入基地,在万灵教堂的轴线上创造一个大型的充分对公众开放的玻璃中庭,其他各功能空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并与教堂形成对景,强调了建筑的公共责任和对城市历史的回应(图1~3,图片来源:林箐/译,《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诺曼・福斯特)》,1999)。
界面的渗透性
1.透明性
建筑界面的透明化可以化解建筑与城市的边界,消除两种空间之间的隔阂,使建筑立面之后的空间与外部城市形成连续的一体,加强空间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实现城市与建筑的渗透、转换、融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广阔、更深远的空间意向。
透明性使室内外空间关系呈现视觉的连续。这样,建筑中的人可以欣赏城市景象,感受建筑所在场地浓郁的环境氛围,使建筑与城市取得知觉关联和一致,从而获得场所感、秩序感和认知感:同时,透明的建筑界面也将建筑中的板、柱、墙体、楼梯等构件以及人的活动展现于城市,使建筑内外融为一体,从而丰富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层次。透明的建筑表面就象是电影的银幕一样,将人们所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展示给建筑内的人;又象橱窗一样将建筑自身的魅力展现于城市。
2.开敞空间
建筑界面的开敞要素通常由外廊、门厅、中庭、平台等组成,该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和便于交流等特性,又具有建筑的领域感和场所特质。从而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空间。通过尺度并置、与城市同构、隐喻以及对材料与光等空间构成要素的处理,形成具有城市空间特性的场所。其中的人们能真切感受到城市空间体验和场所认同感,营造建筑与城市的中间领域,丰富城市空间层次,使城市活动和建筑中的生活相互渗透,将城市一开放空间一建筑融为一体。
例如在卡里美术馆的设计中,一个简洁的柱廊下的灰空间布置在朝向神庙一侧,将广场人流引向建筑主入口。面向广场的建筑立面使用透明、半透明的玻璃等材料,在视觉上将都市与建筑内庭连续起来。在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上,一个四层高的空间将门厅与上下方的阅览室及三层的展厅连接起来,也使室内空间与神庙广场空间相互渗透,从而使建筑内外空间融为一体,新旧建筑得到协调。广场柱廊下的空间建筑中庭空间私密空间,这一序列重塑了一种传统的罗马式空间,加强了建筑与场所的联系,达到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图4、5,图片来源林箐/译,《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诺曼・福斯特)》,1999)。
对人的活动的支持
不论是建筑还是城市,其空间的本质都是为人的活动服务。人的体验是设计的主要依据。“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为人们的生活等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和物资环境,并帮助定义这些活动的性质和内涵。”
1.行为连续性
一体化导向强调对人的活动连续性的支持,使人们从城市到建筑的各种活动保持连贯,构成连续的知觉体验。人的行为有公共性和私密性之分,二者对空间领域感有不同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不能把建筑内部与外部、建筑与城市之间视为孤立存在的,而应依靠层次丰富的中间领域进行联系和融合,并消除或弱化不同空间之间的隔阂,保障人的活动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自然过渡,构成流动、连续的空间体系。
例如在斯图加特的斯洛斯广场艺术画廊与商业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师通过大台阶及楼梯的设置,使人流可以从广场轻松顺畅地到达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开放空间,使广场与街道之间没有障碍,形成丰富而连续的活动平台。并将屋顶营造成一处可供人们休息交流的公共活动场所。透过玻璃幕墙,建筑与附近的城市广场相互呼应,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保证了人们从城市到建筑的活动连续性(图6~8,图片来源:H.M.纳尔特/著;杨宇宁,郭鹏,吴敏译,《德国新建筑》,2002)。
2.群体尺度主导的多重空间组合
群体尺度是行为互动的基础,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尺度的空间,多元化行为要求多重尺度空间灵活组合。把群体尺度引入到建筑公共空间内,营造具有场所感的室内活动空间,可以形成热烈、浓郁、或自由活泼的空间氛围,为其中人们的交往提供“社会”的和“公共”的尺度,从而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内容。
在群体尺度主导下,还需要个人尺度的搭配,才能满足不同的社会活动的需要。个人尺度空间能使人感觉到亲切、平易、有安全感等,满足人们私密性活动的需求。将这些空间通过建筑公共空间串连整合起来,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场所,满足人们不同的空间需求。
3.感性空间
人的活动对空间的要求除了为行为提供有界形式的“空”之外,还要将空间和在其中的活动相关的,并触动人们感觉和情绪的某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空间需对人的精神感知、文化体验等做出回应,使人在这个空间中能体验到
独特的场所意味,即要体现空间的场所精神。感性空间要反映所在场地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活动及地域特定条件,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体现场所特质。
黄石音乐厅的设计实践
黄石音乐厅位于湖北师范学院校园西北角的青山湖畔,依山傍水。主体建筑由一座800座的音乐厅和一栋16 000m:的艺术教学楼组成,是集教学、办公、音乐演出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教育观演建筑。方案以空间一体化为设计导向,力求使建筑和城市空间达到和谐统一,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和独特的人文艺术氛围。
1.一体化的建筑布局
基地东边为城市道路,西面为校园道路,南靠山丘,北临湖面,校园与城市干道有很好的视觉和行为联系。设计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入手,强调建筑布局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总体布局将公共性更强的音乐厅建筑于伸入湖面的人工半岛上,而教学楼则借助山坡,依山就势,呈带状分布。二者围合而成中心艺术广场(图9),从而形成城市空间一音乐厅广场教学楼的由开放到私密的空间序列。在音乐厅内部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导向,将观众休息厅布置在邻湖的一面,透过点式玻璃幕墙与城市空间相呼应。休息厅向南依次为演奏厅、办公及准备用房等。这一顺序也是由北向南,由开放到私密,与城市空间序列相一致,从而达到建筑布局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一体。布局清晰地表明了建筑群纵向轴线的秩序感和景观层次,人们的视线沿这一轴线,经由远景的山丘,到飘逸的音乐教学楼再到艺术广场,最后由音乐厅开放的体量被引向湖面,与城市环境相交融(图10)。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和通透的立面处理,整个建筑群构成了一处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表达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建筑与城市实现了整体的连续。
2.界面的渗透
音乐厅通过入口的大片弧形玻璃幕墙与广场实现视觉渗透,使室内外空间连续、贯通。这里的门厅等公共空间兼具视觉上和功能上的双重意义,被赋予双重角色,既是室内空间,又是开放空间。对内连接表演空间与左右两侧的展厅及排练厅,组织人的流线,并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对外与艺术广场连接,实现室内外活动的连续与贯通(图11、12)。在音乐厅面向城市和湖面的一侧,观众休息厅围绕演奏大厅,尺度巨大而通透,通过弧形的点式玻璃幕墙与建筑周围环绕的景色交融,山水、天空、城市空间在建筑弧形界面交织、变换(图13)。遥遥望去,休息厅中的文化墙、楼梯等构件以及人的活动若隐若现,与室外的城市生活场景相互映衬,再加上湖面的倒映,共同组成优美的生活画面。建筑实现了与都市界面及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接触。
3.对人的活动的支持
设计注意人的行为活动的连续性,强调对各种活动的支持。城市人流通过基地东面的沿湖道路被引向艺术广场,形成公共活动空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可达性,力图使广场不仅仅是人流集散的场所,更是一个生动的、热烈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公共生活舞台。结合水体和绿化,布置露天咖啡座、观景平台以及一些小品构件等,以营造浓郁的城市生活气息。
音乐厅面向广场的弧形大台阶水平的内外贯通,将广场的人流导向音乐厅的门厅等内部公共空间,然后进入演奏厅等不同的功能空间,广场与建筑一起构成连续的可漫游的生活场景。音乐厅的三个体块通过公共的共享空间联系并融会贯通,它包括入口门厅、休息厅、周边的走道和展览区。在二楼上架设空中过道以加强联系。共享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高大而开敞,形成流动的空间序列,联系着不同尺度的私密、半私密空间,为各种活动提供支持。在这里,阳光透过幕墙投射到地板和演奏厅的墙面上,环境绚丽而舒适,人们可以静坐饮茶,聊天交流,也可以欣赏周围的城市景观和湖光山色(图14、15)。城市与建筑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人的各种活动获得了丰富而连续的空间支持。
结语
建筑与城市空间一体化是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的一种体现,是缓解当前建筑与城市矛盾的有益尝试。作为一种关注城市整体环境的设计手法,它无疑会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对城市化的建筑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石音乐厅设计为国内公开招标中标方案。现已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正在施工。
作者:李传成,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讲师 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对于一个建筑来说, 如果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脱节严重,势必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最终成果即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在国内,内外反差较大的建筑随处可见, 很难将建筑整体的完美形象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工程中,往往是土建设计完成甚至工程竣工后才开始跟进室内装修设计, 使得室内装修设计者无法通过与建筑设计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原建筑设计意图, 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 这样的脱节不仅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尽快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以设计一体化的模式来指导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 保证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完整性。
一、室内装修设计要素
1. 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予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 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 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 装修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楼梯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5. 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 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二、室内装修的设计理念
1.简约
最时尚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简约设计理念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常常增加不同的功能空间,比如通过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
2. 绿色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觉醒,对存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住在城市水泥方盒子中的人们向往自然,提倡绿色食品,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大自然绿色环境中,因此希望使自己的居室环境走向绿色回归自然,反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可称为室内“绿色设计”,所设计的住宅称生态住宅。它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样,其总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与地球可持续进展,设计具有高科技加情感的特点。
3. 和谐
常用的绿色设计的手法有室内设计室外化;改造建筑设计使室内外通透,创造出开敞的流动空间;追求田园风味,营造农家田园的朴实无华、实用舒适的气氛;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出山水,绿化景观;运用室内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材质肌理的运用;在室内环境创造中采用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气味效果的手法、生态设计等。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设计的元素包括建筑结构、地下管线、功能分区、线路分布等,这些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的要素包括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素、陈设要素、绿化要素、墙面要素、地面要素等,各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要素的特点,还要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协调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所谓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就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同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情况, 及时修正,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更加包容统一,而室内装修设计可充分运用建筑设计埋下的伏笔进行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的设计。
四、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在实践中的统一性表现
以某住宅别墅为例,在该工程中,受到业主委托,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分为两个专业小组进行工作。工程规模不大,别墅面积大约为500m2,总共三层,业主要求将第二层设计成自己的私人住宅,第一层设计为公司活动间,业主还希望室内装修能体现出中国特色风格。在进行现场考察并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室内设计师及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内容比较多,包括室内平面设计、空间组织设计、界面设计、照明设计、室内陈设等,划分的较为细致,需要在考虑业主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室内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形态, 这些涉及的更加具体的问题是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而室内装修设计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个成功的室内装修设计对建筑室内完成后的界面有明确定位, 使得天花板的造型、灯具的选择和定位、空调的选择和定位、电器和插座电源的定位以及数量等具体工作都落到了实处, 这就为电气专业、排水专业设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条件,进而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能够相得益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与室内装修设计者进行了有效沟通和交流, 通过了解建筑设计意图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合理调动, 最终使建筑设计意图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了出来, 而建筑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完美发挥。
五、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优越性
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同时, 一体化设计的优越性也会随之显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体化设计过程中, 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是分为两个专业小组共同进行的, 或是由建筑工程师统筹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涉及的各个专业能够实现有机协调和配合,避免了专业或团队不同造成的设计方面的差错, 而建筑设计者也可充分把握自己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 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第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步到位使各个专业之间更加协调, 对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不协调带来的大面积的改动具有重要作用,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了建筑质量;第三,一体化设计缩短了周期,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团队在工作时间上趋于一致,有效避免了不同团队由于施工时间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噪声污染,对于控制工程造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现代建筑的整体完美,我们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吸收成功经验,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关系, 充分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使两者相得益彰, 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和完整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取得瞩目成就。
参考文献:
[1] 易普男,汪振泽.浅析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文化学[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