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生态城市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城市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城市的特点

第1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1. 关于生态城市的认识

生态城市(eco-city)是由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建立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的全部内容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指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环境,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黄肇义等(2001)提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杨志峰等(2008)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王如松(1987)将生态城市定义为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的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富足、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戴天兴(2002)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自然系统和谐,即“人―社会―自然”和谐为其发展目标的。彭晓春、李明光(2001)认为,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其一自然地理层次,是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生态位的趋适、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其二社会功能层,重在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善子系统之间的冲突关系,增加城市这个有机体的共生能力;其三文化意识层,旨在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冯端翊(2001)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倡导清洁消费;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搞好市区立体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缓解中心城市的生态压力;控制区域城市密度,保护绿色城市间隔;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考核办法及指标。

关于生态城市内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识。从系统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由社会―自然―经济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建立生态产业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的理想经济运行系统;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二重体,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以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意识观为主导观念,社会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3. 生态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对生态城市的理解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而不断加深。国内外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果见表1。

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国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其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经验也较成熟。而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经验不多,且在国际上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理论

1.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城市经济理论的指导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通过分析城市经济运行,解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经济、外部经济、聚集和扩散经济以及分布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揭示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城市系统和城市经济结构,以指导城市建设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正是通过阐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经济政策、对策等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地研究城市经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城市的性质、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预测城市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协调城市内部经济结构间的比例关系,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关系,对城市的经济要素、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回答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揭示城市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为管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城市经济、形成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奠定理念和方法基础。

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生态城市的建设适应了这两大主题的要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代表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向。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见表2。

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具有与传统城市不同的特点,较传统城市的建设更为复杂,甚至在一些层面,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原有的城市理念是冲突的,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城市经济理论的创新,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否则生态城市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城市经济理论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客观需求

我国的城市经济学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经济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中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涉及了中国城市化道路、城市经济区域发展、城市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管理等问题。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从城市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很少,又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不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能拿来照抄照搬。现有的城市经济理论主要是以传统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其理论成果为传统城市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而针对生态城市特点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却存在着不足,无法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因而,为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城市经济学必须进行理论创新,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全面研究生态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其产生的基础与条件、内部经济结构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目标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且多数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外在的城市形象和环境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考虑眼前目标多,长远目标少,出现了与生态城市内涵相背离的情况,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2.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

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3. 城市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力度缺乏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城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薄弱,各相关部门协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城市政府无法完成对生态城市的整体协调调度,工作效率较低。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向良性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对于与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相关法律、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4. 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相对落后,整体来看还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和城市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企业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浪费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资源质量。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GDP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优势不明显。

5.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

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 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维护规则。单纯重视城市绿地面积指标的完成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城市绿化没有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将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少,其综合效益较低。

总之,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诸多背离其独特内涵的问题,涉及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生态城市经济理论的指导,因而创新城市经济理论的研究,形成适宜生态城市建设需求的城市经济理论成果,纠正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偏差,为构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的城市生态体系,促进城市的良性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经济理论创新的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理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基于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实际和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经济理论创新应重点围绕如下方面进行:

1. 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

对生态城市本质和内涵的正确认识是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关于生态城市内涵的解释,学术界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城市经济学应该在已有的关于传统城市本质与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通过与传统城市的比较研究,深入研究生态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内涵,明确生态城市运行的目标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域。

2. 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3.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因而在空间特征上,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4. 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选择

要素禀赋是城市在特定的区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空间上多种要素大规模聚集的结果。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相对完备的要素构成及资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众多方面的生态化要求,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建设途径与方式。城市经济学研究应能揭示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途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判定标准。

5. 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

城市经济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开放性经济,它不是封闭的,因而城市经济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生态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地域界限,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到了城镇化区域之中,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运行环境。因而,城市经济学应该研究生态城市的经济构成,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特有规律,已有的传统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发展之中,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怎样指导生态化的经济运行,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运行规律。

6. 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将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区别对待,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7. 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依据,对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应该构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应从生态城市自身经济运行特点着手,重点研究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生态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方式和责任分工、进行生态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问题。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环保等内容构建适宜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语

第2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建设 城市新形象 四川资阳

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唯一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四季分明,终年碧翠,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古迹极为丰富。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根据环境生态学原理,对资阳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通过上述措施改善资阳人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用以确保生态平衡。通过建立健全城市绿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和特点

1.1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建设生态园林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全社会共同期待的事业。生态园林对于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它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生态园林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优美、清洁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和建设城市的园林与绿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城市,在这个城市中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人们在这种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将生态学的原理与园林景观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在一个空间环境中合理配置乔、灌、草以及藤本植物,使植物种群协调发展,并且层次鲜明、季相色彩适宜,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进行融合,进而营造一个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生存环境,丰富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

1.2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具有观赏、美化环境等园林特点,同时兼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等生态学特点,生态园林城市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在功能方面,生态园林城市一方面在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提高经济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人造的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城市,具有生态城市的功能,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城市体现了生态文明、物质文明,以及城市精神文明,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最高形式。

以生态学为基础,融合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知识,构建城市生态园林。在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影响的范围内,通过研究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城市生物群落,使人工构建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更加稳定,确保城市生态平衡。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宗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保证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同步稳定提升。

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和应坚持的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来说,在满足人居环境的前提下,然后去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高效的投资创业环境。在这样的城市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代价,企业日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合理与优化,不断提高原材料与能源的利用率,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公民的自觉行为准则;在城市生态园林中,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人的行为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而构建生态城市,借助园林绿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依据生态理论,对生态园林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树立师法自然与生态化相结合和“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各类植物间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花草)与轮廓的变化、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型、生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艺术性、美学等原则,是把城市园林向更高层次提升的比不可少的。

3 关于资阳城市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园林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对于调节气候、减少噪音、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任何城市来说,园林绿化就是形象工程,它代表一种生产力,它就是美丽城市的代名词,其中公园绿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使城市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彰显城市绿化的功能。近年来,围绕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资阳市加大城市绿化建设的力度,生态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突出抓好九曲河两岸城市综合整治工程,发挥九曲河在资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独特优势,时隔两年,如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生态优势逐渐显现,所以我们要将后续工作做到位,做好植物调整、更新和补植工作,不断丰富植物群落,实施绿地保护,提高文化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老城区的三贤公园、世纪广场的重新规划建设以及沱东新区字库山公园的景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文化、游憩、娱乐的需要,营造了市民生存发展的绿色空间,它们的景观形象已经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称赞。

3.2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 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总趋势,建设生态园林需要我们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从生态学、行为学、环境保护学的角度对城市环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与分析,逐步实现在城市中建设园林到城市融于园林的过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理性的选择,在生态园林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并且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必须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我们要逐步提高城市生态功能性,抓公共绿地建设,建设人文景观,弘扬历史文化。世纪广场、三贤公园、字库山公园、九曲河沿河生态建设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将园林绿化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之余,体会能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园林绿化成果,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开展各种活动来保护绿化成果;三是建立和完善保护城市绿化和环境的规章制度,对人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营造爱护环境和保护绿地的良好氛围;四是建设绿化执法队伍,认真执行园林绿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3.3 目前建设生态园林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新兴的资阳市城市园林的建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绿地面积严重匮乏,结构布局不合理;②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后;③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④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⑤没有完善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保障确保机构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特点,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进一步弱化。

建设生态园林关系到市民的人居环境,这是全社会备受瞩目的公益事业。通过调动社会力量早日完成这个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规章制度,在强化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宣传的力度,巩固和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将生态园林与城市发展落实到市民的行为活动中。在规划过程中,考虑园林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要从绿地的立体结构和平面格局等角度出发,进而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6.

[2]陈烨.谈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72.

[3]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774-6775.

[4]王永义,杨晓明.论生态园林城市[J].天中学刊,2006,21(2):65-67.

第3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生态城市的墓本内洒,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探讨了广西城市建设生态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宁、柳州、桂林、捂州和北海的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提出了时创建广西生态城市的几点认识。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l-al。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相应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环境的不断恶化,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广西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目标,但与生态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和实施办法,使许多相关政策难以贯彻实施。本文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五城市为例,探讨符合广西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的获取方法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

1广西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的构建

1.1指标体系

从传统城市、田园城市到园林城市、人居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国内都制订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iol,但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平衡对近远期要求等诸因素都存在很大的特异性和差异性,用一种评价体系及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城市显然是行不通的。

笔者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参考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从中选取适合广西特点的指标进行评价。

为了科学地评价广西生态城市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些符合广西城市自身特点的指标,例如:酸雨频率和降水PH最低值是根据广西城市特别是柳州酸雨酸度低、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而提出的评价指标;城市景观均匀度和城市干道绿化面积/总面积,主要是根据广西城市绿地较为丰富,指标也比较高,但最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离城市居民最近、最能调剂居民生活的中心区绿地却相当贫乏,可见部分市区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一点,笔者根据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这两项指标fnl,用来评价城市建设用地和绿化面积的搭配均匀程度以及各个绿地面积的连通程度,以确保物种具有足够的生存环境和迁移的重要路径和通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滨江防护带宽度的提出主要是根据广西大部分城市依河而建,近20年来,城市河流滨水区的发展明显滞后,一些城市修建了防洪堤,几乎完全改变了河流的原始风貌,而有些防洪堤就像城墙一样,隔断了市民与河流的联系,一些城市将河流作为纳污体,河流城市段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绿色防护带则能为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迁徙提供自然场所与廊道,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场所,环城绿色生态圈宽度主要是根据有些城市的防风带较窄、不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景观结构而提出的。

根据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反映城市社会各系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城市主要资源的丰裕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城市环境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参考标准值

i.z.i标准值确定的原则

确定指标的标准值是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宋永昌提出的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参考以下几项原则指定标准值:①凡已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②可以参考国外具有生态特色的城市的现状值作为标准值;③参考国内生态建设良好的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④依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定量化作为标准值;⑤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完整,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数据时,暂用类似指标替代;⑥评价中一些重要但又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通过主观评判或专家打分的方法加以定量化[3J

1.2.2标准值的确定

在进行城市生态评价时,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确定其标准值。评价标准的确定,也可以说是要建立起一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或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定量参照系,是人们能够通过与参照系的比较来找出自身的差距,明确其发展的目标。有些指标,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已经有了经过研究确定的国际、国家标准,对于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使用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但有些指标没有一定的标准,根据某一城市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指标体系,对于此类指标标准的确定就比较困难。因此,各地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生态城市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

2指标的计算和评价

2.1各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z.i.i三级指标数值的计算「,z-,4}

三级指标数值(QJ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Q;=c;/s;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Q}s;/c;

其中二

s;—某三级指标的标准值;c一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三级指标的现状值。

2.1.2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二级指标数值(V;)时根据其所属三级指标数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其计算公式如下:V}}EQ;)}m

其中:Q;—某三级指标指数值;一改二级指标所属三级指标的项数。

2.1.3一级指标值的计算

一级指标指数(助是根据其所属各二级指标值乘以各自的去中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如下:U艺V;W;

其中:

从—二极指标的数值;W*一.某二级指标的权重;一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项数。

2.1.4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生态综合指数(ECI)是将各一级指标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一次加和,计算公式如下:ECI=U;=EV;W其中:

V;—一级指标数值;

W}—一级指标的权重;

n—一级指标的项数。

2.2权重的确定

根据广西城市的实际情况,经专家咨询,参考宋永昌、夏晶等所制定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一级和二极指标的权重,确定广西生态城市的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五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计算各级各项指标的指数。结果见表2、表3、表4和图

从上表和图可以看出,广西五城市的经济、社会指标都比较低,只有生态指标相对比较高,但是柳州和梧州也只有0.656和0.7620从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看,广西五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海、南宁、桂林、梧州、柳州。北海居首位,主要是因为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指标较高。但是参照国外的综合指数分级方法,大于1.5才属于协调水平。广西五城市距离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各城市需要针对自身特点和问题,加速城市的生态建设。

4对广西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认识

广西要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要把城市生态建设放在首位,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各项经济、社会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生态城市结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广西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加快教育发展,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发展实现法律化、制度化。

4.2重审发展目标,完善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及相互促进,要求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既发扬现代城市生活的种种优点,又不失自然环境的纯净、清新和宁静。根据以上生态城市的理念,城市建设应力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和谐统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疏解建筑密度,保护城市水域面积和绿地面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城市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

4.3净化城市水域,构筑迷人景观

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水文化,是现代城市颇具魅力的赋情景观,是生态城市的“点睛之笔”。广西大部分城市都是依河而建,因此,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应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借助园林艺术手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截流污水、净化水质,沿线布绿、因势设景。应进一步加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城市中水(净化后)管道建设,使中水服务于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从而实现“水清、水畅、岸绿”,在都市中创造出闲适幽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4.4重视区域合作,协调城乡发展

城市不能仅注重自身的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这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城市间、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因此,在生态系统协调方面,应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使城市和乡村之间能够功能互补、彼此发展,而不把乡村当作城市来建设。

第4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市在不断发展进步,然而一些危害城市发展及人类健康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环境污染的加重、人口的快速增长、交通的堵塞、噪音的污染、资源的滥用等等。这些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生态城市的概念就得到了认可并受到广大的推广。生态城市主要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因此,将生态城市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当中是必然的。可是因为现在的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尚还不够成熟,部分城市盲目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但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违背了生态城市的宗旨。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含义

1.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都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的规划方法,以达到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2.生态城市的特点:(1)高效益、低耗能的特点。生态城市主要是推行低耗能高产出的方式,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高效益的经济增长,生态城市将人类的物质及资源快速的流转起来,以降低能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促使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高协调。生态城市要求注重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良好生活环境,还要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才能造福后代子孙。所以,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原则:(1)坚持生态要素的原则。在建立生态城市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尊重自然、符合自然,在考虑环境自然的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节能、再生、可持续的生产活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设计方案。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以物质的发展为立足点,以造福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注重文化的传承。(2)复合生态的原则。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将社会、自然及经济的关系和谐统一,进一步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得以顺利实施。(3)结合实际的原则。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只有将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不能盲目的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要结合本地实际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设计出最为适合的规划设计方案。

4.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在追求城市的过程中忽略了人的重要性,城市的建设就是为了让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安心。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

1.城市景观设计。人文景观以及自然生态景观都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一部分,而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建筑景观以及园林景观构成的。在一个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及民族风情,将该城市的人文景观利用建筑物展现出来,在打造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更加突显出该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特色,通过宣传和培养的方式将该地区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形成他们独有的特色。具体来讲,建筑景观设计不仅要进行高层超高层的景观设计,还要进行底层景观设计。在进行高层超高层景观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且将街道建筑景观要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要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理念融为一体,并且要将城市公园、广场、江、河、湖、溪作为重点,融入其中,进行设计,以促进提高生态效益以及景观效应。要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境界。

2.城市产业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强而有效的保护,并限制使用,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促进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科学合理,加速自然、社会和人的流转,促使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量消耗以及减少污染排放量,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城市产业设计要注重产业与生态相结合,以高科技的产业结合循环经济的形式,满足市场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现状,设计出高科技、高起点的标准化生态城市产业,使城市旅游、教育、医疗、文化的得到较好的发展。还要对现有产业进行有效的调整及改造,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对生态城市设计完成后,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进行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评价标准,对环境和企业进行各方面评价,针对其评价实况进行干预,以使城市环境和企业得到科学发展。

3.城市住区设计。城市住宅区的设计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将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因此,城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础条件。做好城市住宅区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供水、供电以及信息网络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规划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证。城市住区设计要以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将生态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住区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城市的实际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为立足点,进行符合当地区域特色的住区设计。加强居住区绿化,在居住区设置集中绿地,提高居民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另外还要重视生态保障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节能减排,加强排污处理,修复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使周边山岭、河流和湖泊的生态功能得以保障。

4.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行符合当地环境的规划设计,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态环境。其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城市设计所利用,使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提高环境的生态效益和共享性。

结束语: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将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条件,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式,以现念为根据,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是:高效益、低损耗、高协调、评价指标规范。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遵循生态要素的原则、符合生态的原则以及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以及生态环境设计等方面几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J];城市规划;2001(1)

[2] 任磊;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8)

[3] 马玉英;生态文明视闻下青海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3(3)

第5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原地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喀什特地势地貌高原省份,由于地理因素,我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交通限制。而当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及我省得天独厚的优美风景和气候,给我省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我省的城市建设规划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从微观角度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设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进程一样,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充分研究城市地理、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美学等相关因素的条件下,对城市空间形体的一种塑造。其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具有舒适形式,功能方便,颇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形态;要营造出平等、自由、合理的社会环境;为振兴和发展经济,提倡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当然,也必须合理控制城市发展,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人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五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我省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2.高原城市的城市设计要素

2.1 高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即在城市范围内,由建筑物、广场、道路、水体、绿化、标志物等共同围合、界定而成的空间。高原城市建设的基底不同于平原城市,它的可建设用地一般比较分散,这就决定了高原城市在用地方面的布局。对于复杂的地形,要遵循优先布置主要功能项目的原则。在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与用地发展时,要注意各个地段的建设条件,也不能忽视这些地段之间及其周围地区的交通联系等。高原城市的结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带型、组团型、树枝型、串联式等型式。由于高原城市的地形比较特殊(平原城市是二维用地,而高原山地城市是三维用地),在自身生态构成方面,高原城市比平原城市更有优越性。

2.2 高原城市道路交通。道路是高原山地城市的骨架,它是高原城市空间布局的整体形象和形态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运输条件,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道路展现了城市建设与地形结合的特征,其走向、布局、尺度都体现了它适应客观环境。因城市地形的特殊性,山地城市的路网多为自由式路网。这种自由式的路网,结合地形,将道路弯曲成为无规则的几何图形。它的优点是能够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能保护自然山体。

2.3 高原城市景观设计。高原城市景观构成因素: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都是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如:水体、地形、气候及各种植物等。在设计城市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各因素的特征及其美学价值。②人工因素。人工因素是人们根据主观意愿进行改造、加工景观的因素,其最大的特点是人为创造、人为建设,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当它成为积极因素时,会使城市景观十分和谐、完美。反之则会使城市的规划出现杂乱无章。它包括建筑、构筑物等。③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一般会从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会对环境演化产生影响,使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变得协调一致;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法律及技术等因素,使之符合社会需要。

3. 高原城市设计的新认识

3.1 适应高原城市地形的城市设计的理念。(1)亲水。自古以来,许多山地城市是沿水发展的。亲水是人类的天性。不同的水的形态,会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于高原城市而言,水是其景观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高原山地城市时,应该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形成城市景观的“山水一体”格局。(2)择高。高原城市的空间比平原城市多了一维。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注意空间的多维性。高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气候、生态环境、植被,还会对影响城市的建设。如建设运输较大、工程较大的公共建筑应布置在高度较低的地方。(3)择坡。坡地对于高原城市来说,是十分常见的。因而,坡地对高原城市的设计影响很大。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坡度、坡向的不同而决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用地选址、建筑设计、道路交通组织和景观设计等。(4)留顶。留顶是指山体的顶部需要留出来,用以作为城市的绿化景点。设计需要留顶,是因为山地城市有多种山体分布;加之城市的用地紧张,为了节约城市用地,争取生存空间,城市发展多维空间。设计高原城市时,应该考虑多维设计,使城市空间集约化。

3.2 高原城市设计新思路。(1)道路系统优化。高原城市的道路起伏大、弯道多,使得它的景观错落有致,有着多层次特色。设计高原城市的道路时要运用“人车分离” 、“步行优先”的思路,尽力优化城市道路系统。综合考虑我省的地形特点,可以从平面和竖向两个方向着手。(2)脊柱构建――规划设计应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城市的布局紧凑,形成这种集中型间隙式空间发展模式。这种间隙式发展,是在城市各片区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保留各片区间的林地、湿地等,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如此一来,这些绿色屏障能够减噪、降尘、蓄水、净化空气、改善环境。(3)组织填充――控制建筑系统,景观系统。人们常把建筑作为是感知城市空间的标志物。高原建筑的独特形态是城市风貌的特色因子。在控制建筑系统时,应该着手于建筑系统平面和纵向轮廓,应加强城市门户与标志的设计,结合城市环境地形,认真选址,精心设计,体现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和精神,使城市面貌得以美化,城市景观得以丰富。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该尽量提高。还应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构建丰富的城市绿化空间。

3.3 高原生态城市设计的原则

3.3.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即城市设计要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城市设计着力构建城市的生命力,不仅要关注城市个体的人,并要关注社会群体中的人。要认真考虑人的要求,以人的尺度为出发点,注重亲切的感的塑造,使城市外部空间的界定与围合得以增强,外部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得以改善;使人们的活动参与空间形态、设施、环境等多样化,凸显我省城市的文化特色。

3.3.2生态原则

城市设计要注重结合自然特色,以生态思想为指导,以保证城市生态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高原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经济现代化,使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良性发展,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效果。

3.3.3因地制宜原则

高原城市设计的因地制宜原则是指城市设计要根据城市地形进行。它主张:在设计高原城市时,要合理安排人工形体环境的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在确定城市的容量时,要从自然高原的格局为出发点,适宜控制、合理引导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尽力使城市环境相匹配,有机结合城市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创造出完美的山水城市空间。

4.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大多是以平原城市为主要对象。但对于我省这样一个高原省份来说,充分研究和探讨高原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有助于解决在我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Z].

[2].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5.

[3].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5,10:43-45.

第6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园林 设计 城市

引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有些城市的景观,由于受到设计师的理念或城市发展的限制,还存在一些影响整体效果的设计。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在历史底蕴方面的欠缺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而一些城市在景观设计方面,都偏离了自身的特色,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的植物花草的搭配,而是一种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植树造景活动,蕴涵着历史与文化。

如果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不能体现出本地的历史人文风格,也就失去了其整体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2、景观规划过于模式化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的景观规划趋于向西方设计风格化,普遍存在照搬照抄想象,忽略了本土特色和本地的气候条件和文化内涵。这是当前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趋于模式化缺乏个性,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

因此,我们本地的园林景观设计应着重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相结合,通过设计风格来展现城市的面貌。更要具有独特的个性设计展示,根据每个城市的自有特色设计出不同的风格,充分体现地域风情。

3、现代园林建设意识不强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将会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景观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一些城市的发展水平受观念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特别是景观设计功能性没有透彻认识理解。

4、园林景观设计欠缺人文关怀

当前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相对片面,人为关怀明显缺失。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设计,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喷水池、雕塑,缺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应从实际出发,从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根本,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为目的,增加人性化的特点。而不是单纯的遮风挡雨、花草植物搭配等等。应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些措施

1、重视水景景观的设置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水景的设计。比如山、水的点缀,譬如依水而建。景观设计既要考虑水质与水形,还要注重水的流动性、净化方面问题,完善生态园林建设。

譬如以瀑布和涌泉的设计为例,让水自然循环流动同时,还有溢水涓流的动态效果。不仅增加水体与大气、砂石的接触,还能提高其含氧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局面,为城市居住提供美好的环境。

2、体现本地特色及历史文化底蕴

园林景观要以体现城市风情和文化为主题。因此在设计时要摸清城市的历史文脉,并要注重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生态条件为基础,将民俗风情、宗教历史、传统文化等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增加景观的文化性和地域性,还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

因此,每个城市在做景观设计时,都要结合其自身的地域特征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需要挖掘城市主题文化和环境特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景观,使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和绿色环境相辅相成。

3、园林景观设计应考虑生态环境

(1)保持植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中,应重视植物本身的各种特点,以及植物间相互搭配的和谐。利用各类植物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其功效,为园林景观增添色彩和个性。

(2)园林景观的生态与布局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生态平衡。着手于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自然引入城市,协调好城市绿地、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利用好城市绿地的空间,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3)乡土树种的选择

在景观设计时,不能片面的追求个性与特色,还要考虑因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导致地区之间植物选择的不同。而选择乡土树种更能体现本地的特色。使用中还可靠、廉价、安全,更能发挥现代园林建设的作用。

(4)充分考虑地域特点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地域特点,充分了解城市的气候条件、地质状况、文化底蕴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

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设计,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火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更要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不仅是一个健康舒适的休闲场所,更给你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人们身心得以放松的同时,一个城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得到体现。

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使设计风格上不断创新,并根据各个城市的地域特点,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园林景观。

(5)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要确保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还要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人方便,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和舒适。

结束语:

在每个城市中,生态环境、绿化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园林景观则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方面。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功能,因此我们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拿出解决的对策,提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水平。

一个优质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对于促进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结合本地特色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卫东.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1(07).

[2] 尹益臣.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3).

[3] 姚菊俊. 如何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9).

第7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生态城市建设;内涵;措施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1 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特点和要求

1.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

1.3生态城市的要求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

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2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3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合并的高效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2突出城市个性特点,树立城市生态风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

3.3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4 结论

如果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城市公共艺术,以构建和谐生态的园林城市为己任。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做出以下几点探究。

一、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特点

就城市公共艺术特点来看,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共性,其体现的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显得更加重要,其体现出现共性比其体现的个性也要重要得多,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城市公共艺术应体现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化。与此同时,开放性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的开放对现代人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核心所在,这也是构建和谐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特点。此外,公共艺术的地域性、文化性与参与性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地域性来看,就是在城市的特定区域之内的所有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形成的组合体,注重的是公共艺术品的规划与分析,并将整个城市的整体低于规划到城市发展中来,尤其是加强城市独有文化的延续性保护。而公共艺术的文化性来看,注重体现的是城市文化艺术的展现,通过城市园林景观公共艺术的设计将城市的文化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有着较高的标准,而参与性则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通过增设城市公共艺术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之中,将城市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表现出来。

二、分析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通过公共艺术体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品位。虽然当前我们认识到了构建和谐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但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尤其在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与城市公共艺术的体现的矛盾尤为突出。

第一,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艺术体现的生态性和整体性以及和谐性较低,城市公共艺术并没有纳入城市的生态元素,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差,而整体性的缺乏则是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周边因素和整个城市的环境氛围,和谐性的缺乏则是园林景观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低,对构建和谐而又生态的环境的作用甚微。

第二,设计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往往由于局部微观的开发对宏观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使得产生负面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为因素的原因还使得本应设计的园林景观设计所体现的城市公共艺术与生态环境的构建相违背,尤其对可持续地发展理念的融入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和谐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还会对设计机构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基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所在

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将公共艺术体现出来,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就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所在,但在城市中并不可能在每个公共空间都存在公共艺术,加上公共艺术的欣赏需要更多的人去欣赏,才能将公共艺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城市公共艺术时应分别在成绩的休闲文化区域和文化生活区域,如在广场、道路、公园、街道、社区等区域中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进行设计,因而必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

(二)基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内容

基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内容包含了植物、水体、小品、道路、广场等方面的设计,而设计的目的旨在将各种设计内容进行有机和完美的结合,形成亮丽的风景线。园林设计作为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体,所涉及的公共艺术能将城市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虽然说公共艺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段,是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才能将公共艺术更好的展现在公共空间,但公共艺术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公共艺术的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公共艺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很多公共艺术已经是园林工程中的主要景观。尤其是很多雕塑作品已经将周围植被环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已成为园林设计之中的经典,更是公共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主要体现。

(四)对城市公共艺术和园林设计的追求与期待

应该说城市公共艺术在将来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园林设计当中,以此不断丰富园林设计的内容和风格,这是公共艺术和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当前的共公艺术应该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内容和形式,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寻找突破,以宣传中国传统美德、宣传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尽量不要选择太过于抽象的,除了“好看”老百姓想不出来其他内容的艺术形式。对于园林设计应该向着更加生态化、更加人性化、更加文化的方向发展,要重点突出公共艺术功能和作用,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自然且系统地修护与改造,达到园林设计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探讨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在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结合实际,根据城市公共艺术特点与园林景观设计内涵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着力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所在,加强城市公共艺术的应用,着力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和能力,为构建和谐生态的园林城市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奇,戴晓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9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林业;协调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号召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设生态型的城市就要努力弄好城市的绿化,协调发展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城市林业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行业,它包括庭院圆木的建造,行道间树木的建造,都市范围内风景林的营造等。

1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发展各自的特点

1.1 风景园林的特点

城市绿化下的风景园林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塑性和服务性,它的构建面积比较大,通常是以亩来计算,以城市的覆盖率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例为准,从包括的类型主要有公共绿地建设、居民区绿化、风景林地等,主要是供居民观景、为居民提供休憩的良好环境、改善环境条件、促进城市生态文化的发展,它主张从城市的内部开始构造,逐渐延续到乡村,做到城乡一体化的园林建设。

1.2 城市林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林业具有区域性和很好的防护性,以森林的覆盖率为准则衡量,以“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为最终目标,组成成分主要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等,属于生态环境构建的一部分,参与自然灾害防护的工作,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旅游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景。此外,林业还可以为生产提供原材料,促进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1 当前城市发展的状况

21世纪是个全新的时代,对城市的建设要求更高,然而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着些许问题。有的城市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影染下一味地追求利益,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有的城市则热衷于做“面子工程”,往往是只追求表面的美观却忽略实际的情况,更有甚者以构建生态型城市为幌子向国家过度申请资金和设备,或是设计不合理的城市绿化规划,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讲求以长远的目光、整体的利益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对构建生态型的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发展之间的共同点

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及城市林业的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构建生态型城市,它们之间有着不少的共同点。首先,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建造都有共同的绿色空间。绿色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它代表着自然和生命的延续,给城市带来舒适、优雅、清静的环境。其次,这两部分拥有互动的工作领域。最后,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建设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为了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型城市。

3 促进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自始至终地坚守可持续发展战略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促进生态型城市构建的步伐,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正好体现出其宗旨与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相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并自觉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来构建生态型的城市。

3.2 种植与管理两手抓

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及城市林业的发展都需要各种植被,植被,不仅仅需要被种植,更需要好好地管理,最好是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种植期间,要保持植被的多样性,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地地区发展的植被。

3.3转变单方面发展的思想

很多城市发展要么是注重风景园林的构建要么是追求城市林业的发展,往往都是促成单方面的畸形发展,不利于城市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全方位发展战略,风景园林与林业共同发展,促进两者间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3.4 合理规划布局

风景园林是以构建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化以及风景林地等为主,是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的一种建设,且风景园林建设主要是供居民进行赏析和休憩,改善居住环境,而城市林业发展则是以建设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等为主的,构建工程要更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以及各种设施装备的需求也就相应的更大,涉及到的范围就更广,不管从构造城市的深度还是广度来说,城市林业建设都要比风景园林建设所耗费的资金、人力都要多,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在对城市的风景园林以及城市的林业发展的设计规划时一定要合理并讲求整体性的和谐。

4 结语

21世纪的理想城市必然是绿色城市。对绿色城市的追求必然就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环境为目标,坚持城市间风景园林与林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促成健康、文明、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构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