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节能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节能技术创新

第1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有机热载体炉 自动化控制技术 经济效益

1.概况

山东某化工企业型号YWL6.0 -1.0/300/280-AⅡ有机热载体炉于2005年投入运行,至今已有7年。随便着使用时间的加长,锅炉的工况和生产效率明显下降。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山东省特检院烟台分院联合某电气公司于2012年3月日―5月16日,对该炉进行了连续74天的考察记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最优控制数据,全面综合地对该炉制定实行自动控制方案,并于是2012年6月5日―6月20日实施,而后于2011年7月10日―7月25日进行了燃烧调试和验收记录。

2.高能耗原因分析

该企业600万大卡/h有机热载体炉自安装后运行多年,由操作人员依靠传统仪表和操作装置进行控制,人为因素和不正确因素太多,控制滞后性很强,燃烧不完全,必然使其长期处于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行状态。

3.有机热载体炉操作自动化改造

3.1自动化改选原理:

①有机热载体炉的导热由经过管道在加热部位利用热设备之间不断循环,以满足工业生产用热要求。用热设备需要的热量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对于输入用热设备的导热油温度则要求相对稳定。根据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动态温度参数计算燃料的动态需求量,通过控制炉排电机转速实时调整活动炉排与运行速度,进而实时调整燃料供给量,达到准确稳定控制导热油温度为目的。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开始降低时就加大燃料的供给量,导热油温度开始升高时,就减少燃料供给量,始终保证燃料的供给量随便导热油温度变化而变化。

②根据在线烟气分析仪检测的烟气成分含量参数,主要是CO和O2的含量,判断燃料的燃烧效率,计算助燃空气的动态需求量,通控制给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助燃空气供给量,保证炉膛燃料充分燃烧。燃料供应量大,助燃空气供应量也增大,给风电机转速就变快;燃料供应量变小,助燃空气供给量也变少,给风电机转速就变慢。

③燃料燃烧会在炉膛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烟气,适当的炉膛负压能使烟气排出炉膛且炉膛热量损失不大,过小的负压使炉膛热量损失小但对排出的烟气不利,过大的负压有利于排出烟气但炉膛热量损失大,根据动态炉膛温度参数和动态炉膛负压参数计算负压的合理数值,通过控制引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炉膛负压使炉膛负压既有利于排出烟气又使炉膛热量损失不大。

有机热载体炉控制系统通过现场仪表采集的各种参数对有机热载体炉的复杂工况进行全面控制判断,经过软件分析和专家数据库推理运算,实时确定燃料供给量,炉膛给风量,炉膛负压的最优数据,实时控制供给燃料的活动炉排的运行速度、给风电机转速、引风电机转速,进而实进控制燃料供给量、助燃空气量、炉膛负压,对有机载体炉实行全面综合的实自动控制。

3.2有机热载体炉自动控制改造方案

①供油温度控制鼓风机炉排

有机热载体炉的供油温度控制主要是根据供油温度控制送煤量和风量的配比。送煤量是通过炉排的转速来控制的,而进风量是通鼓风机频率来调节的。风量和煤量的配比设定值是由氧空燃比T和总燃料量确定。总风量信号经过温度校正。调试时,应首先根据机组静态特性所提供的风煤比关系来确定T值的表达式,然后进行风煤比的自动调节,本系统中炉排转速(代表煤量)为主动信号,鼓风机风量为辅肋信号,可以根据供油温度控制炉排转速(PID单回路控制),并同时调节鼓风量(PID 单回路控制),保证燃烧的效率。本项目中给风量及给煤量的控制采用变频方式,动态调节鼓风机,炉排的转速,使其满足用户负荷需求。

②炉膛负压控制引风机

通过调节控制现场引风机的运行频率来控制引风量以保持炉膛负压稳定,这是保证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炉膛负压波动较频繁,因此,一般要将断膛负压经一阶惯性环节进行平滑处理后,送到PID调节器是;同时将送风量信号作为负压调节器的前馈信号直接加到调节器输出端,以使引风系统能及时响应送风量变化,使负压的变化趋于稳定。送风量前馈增益K的大小选择应使送风量调节指标改变时,引风机运行频率随送风机成比例地同时动作,从而保持炉膛负压基本不变。由于送风前馈量的存在,所以炉膛压力调节中起动态校正的作用。

③注油泵控制

控制器自动检测高位油操油位,进行自动补油控制。当检测到油操油位低时,自动开启注油泵;当检测到油操油位高时,关闭注油泵。

④循环泵联锁控制

循环泵联锁控制燃烧设备,系统运行时即先检测循环泵运行状态,循环泵开启后燃煤系统才能运行,有机热载体炉燃烧运行中,当检测到循环泵故障时,自动关闭燃烧系统;先关炉排,延时后停止鼓风机,再延时后停止引风机。

⑤安全保护功能

a出口油超温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供油温度大于设定超温温度时,电脑控制器供油温度超温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不联锁循环泵。

b进出口低压差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进出口油压差低于设备安全压差值时,电脑控制器“低压差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所有受控设备。

c进口油超压保护:系统过程中,当时进口油压力大于设定的安全压力时,电脑控制器“进口油超低压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甩有的受控设备。

d传感器故障识别与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出口(进口)油温度传感器发生断路故障时,电脑控制器“传感器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e循环泵运行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循环泵启动后,电脑控制器检测不到流量,开关信号时,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f断电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供电断电系统自动切断输出设备,再次供电时,智能控制器自动处于下班状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g电机负荷保护:通过断路器和热过载断电器,保护电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过流,过热保护。

4.自动化改造效果

4.1保证机机热载体炉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准确控制输出导热油温度。

4.2实时控制供煤量做到“物进其用:最大程度上减少燃料浪费。

4.3实时控制给风量,保证炉膛中煤的充分燃烧,有效地提高燃料的燃料效率。

4.4对炉排电面鼓风电机,引风电机实行变频控制,大量节约电能。

4.5设定各参数的上、下限,超限即采取声光报警或紧急停车等控制措施。

4.6自动操作和手动操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无限制切换。

4.7故障自动识别,直观显示与处理。

4.8具有安全保护功能。

5.改造后锅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1提高产品,有机载体炉输出温度稳定的导热油,必然使生产有以稳定,进而使产品质量提高。

5.2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锅炉加热工况,使原料的加量得以加大,600大卡锅炉由原来2.8t/h增加到3t/h,劳动生产率提高7.14%。

5.3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控制系统由原来的人工调整变为自动化调整,减少了控制系统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受热不均匀现象,防止导热油老化和结垢,进而有效防止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了安全性。

5.4节约电能,降低燃料消耗。

5.5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煤燃烧后产生大量CO2和水蒸气以外,还产生大量燃烧产物,如SO2、CO、NO等废气和炉渣,降低粒粒消耗就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2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节能设计;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现代建筑也在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全面发展。建筑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性能结构与耗能指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绿色建筑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大量的建筑施工同时也加大了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就加重了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对于建筑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要采取必要的节能措施,积极的使用可再生资源,结合现代化施工技术,有效促进绿色建筑环保节能的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发展情况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样自然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节奏不断加快。我国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经济模式的制约,建筑节能水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处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美好目标,由于近几年能源危机的威胁,国家对节能问题经有了高度的重视,绿色建筑将成为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能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规划设计,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来达到节能的目的。②窗户的合理设计,从而有的利用光照,来满足室内湿度与温度的要求。③大量的使用节能建筑料,改善墙体的传热功能,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来达到节能的效果。

二、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措施

2.1墙体节能措施

墙体是整个建筑物的基本架构,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对墙体进行设计,对建筑物的节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在我国传统墙体的主要材料是实心粘土砖,但是这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并不是很好,也不能满足建筑的设计标准。所以要想做好墙体的节能保温工作,就要应用隔热保温的材料,来有效的阻止建筑物内外温度的传递,使建筑物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空调的使用量。新型的节能墙体主要有两种,玻璃幕墙和双层幕墙。玻璃幕墙是改变过去的被动型,变为主动的能源利用,使用采暖供热的形式来满足温室效应。而双层幕墙则是在墙的中间留有一定宽度的空气通道,上下各有一个进风和排风的设备,在夏天的时候,就打开排风设备,排除墙体内的热空气,使空气流动,来降低室内的温度。而冬天的时候则关闭进风和排风口,使墙中的空气能够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从而保证室内的热量的不流失。

2.2充分利用太阳能

能够达到有效的节能措施就是用自然中的可再生资源来代替建筑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大自然中有很多能够被人们所利用的可再生资源,比如说太阳能、潮汐能等,这些都是使用方便而且能量无穷的可再生资源,同时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健康都不会造成危害。在现代的工民建施工中的太阳能技术,就是利用相关的阳光反射装置来为建筑物提供热量和光照,将遮阳、散热和太阳能的收集一体化,并且在逐步的向混合型太阳能技术的方向发展,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3隔热节能措施

建筑物的隔热措施主要指的就是墙体和屋顶,而最重要的就是屋顶的隔热措施,因为屋顶会长时间的受太阳光的辐射。目前大部分的建筑中使用的都是空气层隔热,就是通过降低传热而达到隔热的效果。另外还有几种常用的隔热节能措施就是架空型保温屋面、高效保温屋面材料和倒置型保温屋面。

2.4室内采暖节能措施

室内采暖主要针对的是寒冷的北方地区,应用的是水源热泵的环保系统,就是利用地表水源吸收太阳能和地下水吸收的地热能来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资源,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而降低了对电能的消耗,达到采暖的温度,是一种热能转移的节能措施。

2.5建筑物表面的采光技术

建筑物的表面采光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光线,采光措施主要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对于光线的直接利用就是采用传统的侧面采光,但是这种采光方式的空间局限性比较大,所以,在现代的工民建筑工程中,设计时更注重的是间接采光利用,间接利用为建筑物提供的光线比较广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线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有效的节约白天建筑物供热系统的能源消耗。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包括新建建筑的设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等等,都仍需得到加强,改进和加强的空间还相当大。基于我国的国情与现阶段的发展程度,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看法和建议:

3.1 加强对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节能技术主要以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为依托,在施工设计方面加以广泛使用,因而,材料的不断更新升级是必要的前提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也在不断的进行中为了做到摆脱单纯的进口材料的现状,实现开发生产自给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建设成本,开发新型建材并独立生产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必须加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攻克难关,保证我国工民建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应用。

3.2 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在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稳定中,注重创新和实践互相结合,提高节能技术的现实使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节能效果和环保效果,在实践中发展技术,创新技术大量进行调研,借鉴优秀案例,吸取经验,从而更好地完善设计和应用。

3.3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

加大人才投入,吸引掌握先进节能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参与工程建设,从而更好地普及和推广节能技术应用,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扩展节能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空间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材料研发和技术攻关的同时,加强节能监控制度的应用,依据法律规定和成本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节能标准,从而实时准确又有针对性地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和技术提升程度。

3.4注重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我国目前节能技术和新型建材的开发和研制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仍是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需要挖掘,因而,在具体工程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先进技术,相辅相成,尤为重要在双赢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我国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飞跃,从而加大节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建筑节能设计已经得到了行业内外很大的重视,这将是我国实现节能环保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新世纪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其平.建筑节能设计在墙体保温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7)

[2] 顾湘.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第3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字:暖通空调;节能设计;暖通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ergy saving in modern society has been considered to have strategic issues, for HVAC engineering such an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latively large projects, to do a good job of energy conservation work, we should not onl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mproving construction design, but also to meet people's daily needs of heating on, improve technology, to design the most reasonable. The related technical problems of air-condition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in this paper analyzes hvac.

Key words: HVAC energy-saving HVAC technology;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01.5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兴起,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城市能耗也在逐年攀升。据统计,在城市能耗中,建筑能耗已经占据社会总能耗的 27%,有些城市则接近 40%。而在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系统所占据的比例属最高,因此如何提高暖通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暖通工作系统的能耗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设计方向1. 要合理的选择热源系统。

在设计暖通空调节能系统时,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建筑选择实用有效的热源系统。一般来说,当前国内市场上的热源种类主要有热电站、热泵、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小型锅炉、区域锅炉房等。而从能量利用效率上来看,其中以热电站的效率最高,其次是热泵技术。 热泵是以大自然中蕴藏着大量的较低温度的低品位热能为热源,如以大气、地表水、地热或工厂排放的废水(气)为热源,通过压缩机的工作从这些热源中吸取其中蕴藏着的大量较低温度的低品位热能,并将其温度提高后再传给高温热源。热泵按热源的不同可分为:空气源(风冷)热泵。目前的产品主要是家用热泵空调器、商用单元式热泵空调机组和热泵冷热水机组。地源热泵(尤其是土壤型)可以节能30 %左右,而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供热式的效率相当于燃油或燃气锅炉,对于锅炉房来说,大型区域锅炉房明显优于小型锅炉。通过这些科学的分析,设计人员在设计暖通空调节能系统时,就可以根据工程建筑自身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可行的热源系统,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建筑工程的需要和条件不一样,所以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必须注意对热源的选用。 2.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减少热媒介输送过程中能耗的主要措施。

一是在设计要求材料的选用上,可以制定选用保温效果好的新型保温材料对管道进行保温节能,如在设计上采用热水预制保温直埋管等。二是在能力的输送系统管理的设计上,可以选用计算机系统对供暖系统进行全面的水利平衡调试,采用以平衡阀及其专用智能仪表为核心的管网水力平衡技术,以便科学有效的实现对管网流量的合理分配和控制,进一步提高输送能量的效率,以达到节能的效果。三是在设计时考虑实用性强的动力传输系统,力求在设计时对动力系统的优选,以保证在实际施工和使用中实现节能的效果。可以选用效率高、部分负荷特性好和大温差、低流速、低摩阻管道,输送效率高的载能介质的动力设备,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输送过程的能耗,从而提高输送效率,既改善供暖质量又节约能源。 3. 在设计上合理选择采暖、通风与空调相结合的节能系统,采用科学的空调方式有效的降低负荷。根据具体工程建筑的需要,依据技术标准,在设计时应注意朝向、周边区与内区、使用功能的差异等对系统进行选择和划分,同时要考虑分开设置或分环设置以便于控制、调节及管理。比如在采暖中散热器宜明装在外墙窗台下,散热器表面涂料及安装形式、南北向房间系统宜采用分环设置等措施。在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上,采用不同朝向、内外区系统应分开设置或分环设置,或采用多分区新风机、多分区空调机系统,对内外区分别输送不同参数的风,风量也可分别调节与控制,从而避免不同区域出现过冷或过热的能量浪费现象。例如变风量(VAV)系统、变露点送风系统、辐射板供冷与供热系统、变水量系统、水环热泵系统、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多分区新风机、多分区空调机系统等都具有节能的优点,分析环境控制场合的特点和各种系统具有的特点,使二者有最佳的配合,从而达到既经济又节能的目的。在通风空调系统的气流分布模式的设计上,可以选择具有节能优点的气流分布模式,如下送风模式、置换通风模式等。

二.各种新兴环保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利用

1.新兴环保能源的利用。

1.1采用天然气作为空调制冷设备的能源,天然气是继煤炭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常规能源,能够有效控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降低。使用天然气为能源的制冷空调市场前景广阔。

1.2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如地源热、地下水、太阳能、自然风、海洋能等自然资源。地源热泵空调,是利用在冬季吸收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资源的能量,向建筑提热能,夏天向天然资源释放热量,给建筑物供冷的一种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主要用于居民住宅、别墅、学校以及商业建筑。太阳能空调利用太阳光的辐射为能源进行制冷工作。它的使用,弥补了供电不足的缺口,缓解了供电压力,也非常环保,不会带来传统电空调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并且由于太阳能空调的使用原理中并不包括氟利昂,就不会产生相关的有害物质致使大气环境遭受破坏。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节能空调。

2.新的环保节能技术应用。

2.1蓄冷空调,一般主要利用冰和水两种介质。由于许多大城市白天供电紧张,为了限制用电,白天和晚上的电收费水准不同。一般晚上定点以后,电价低廉,就可以采用冰冷空调。此种空调正是在夜间电价低廉时,开启一部分制冷机组进行制冰,并储存总能量。在白天电价较贵的用电高峰期,再进行融冰用以提供低温水,释放出所储存的能量,用以应对大量的用电需求,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用电成本。除了冰和水,也有利用变温相变材料做蓄冷介质的,如共晶盐等。但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和高额的制作成本,此项新技术仍然在研究阶段。

2.2热回收技术,是将空调机组排放出的热量进行回收,避免排风系统直接将空调房内的空气排出室外,造成能量的浪费。此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热污染,对热量的回收再利用,也获得了变废为宝的效果。

2.3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是在地板中直接埋设热水管用以加热地板,由地面辐射产生的热来加热室内空气。使用这种方式,常用热水做介质,辐射体表面温度不大于45摄氏度。低温地板辐射采暖过冲中,热量均以对流的方式向上方传递,致使室内温度下高于上,让人们感受到脚暖的同时保持头顶的凉爽,感觉舒适。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地板供热不仅舒适性和私密性好l而且能减少扬程,有效节省空间,方便计量改造,从各方面节省了维修费用。

三. 结束语

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占建筑节能的主要部分,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业。要想做到空调系统的节能,不仅需要节能技术的开发及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还需要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市政管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筱虹.空调节能研究与探索[J].南京: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

[3] 钱济雄.浅析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J].太原:山西建筑,2010,(3).

第4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环保技术创新 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对自然的伤害是企业运作、工业生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的容量和能源资源的持续利用的问题。石油产品用途极为广泛,但其工艺繁琐、技术复杂等,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其能源消耗得不到有效控制、其污染得不到有效制约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质量的恶化,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末端治理费用,从而给企业增加了沉重负担,使得企业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因此,石油企业在过程当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并融合现代科技与创新技术力量,从资源节约、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约束和控制,保证生产所消耗的能源、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构筑良好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

1.石油行业环保技术创新过程的节能减排现状

1.1现阶段环保技术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把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作为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得目前石油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针对节能减排关键点和疑难点问题上,能有计划安排设置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目标相互连接体系,把节能减排的指标列入到技术创新考核体系当中,使得节能减排工作通过考核体系当中的指标来评估;有些石油企业同步开展“安全环保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但总体而言效果还不是很好,尤其针对炼化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油气资源的综合利用、稠油热采集中供汽和废气驱油注采清洁工艺等节能减排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1.2创新手段对节能减排的影响

围绕节能减排实施,国内一些石油企业在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燃料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手法和创新应用方面作出了努力,如:针对注水泵耗电问题、自用油的替代工作问题等方面均被纳入到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环境影响评价当中,不仅强化企业生产流程,使得企业生产规范化和有序化,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保证了节能减排效果性。但目前众多石油企业依旧采用的是“问题”指向“技术”这一个流程,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方法,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和影响工作效率,也使得技术“创新”只是并非真正的创新而只是针对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含义。

1.3节能减排规范与效果

一些石油企业围绕节能减排作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并针对石油企业相关的体制进行了改革,这些机构的调整和重组对石油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所做的这些工作并没有对节能减排产生实质性的效果;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石油企业中,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人员多数都是从其他企业抽调来的兼职人员,人数数量少且缺少稳定性,往往计划在前,但实际节能减排工作并不能够如期实施,给企业节能减排效果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另一方面机构调整并没有真正解决石油企业当中存在的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石油企业所运用的设备依旧是采用以油气为主燃料结构,不仅仅降低了企业原油产量、加大炼油成本,也使得节能减排工作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规范,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2.环保技术创新过程的节能减排策略

2.1环保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石油企业经过多年运行发展,本质上已经拥有了技术创新所要求的技术基础;在环保技术创新过程当中,使得节能减排的管理工作和体系建设成为可能。石油企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的经验积累和管理方法进行深度的融合,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环节要将节能减排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到考核的标准当中,并设置相应的监督评判机构对技术创新环节当中节能减排对效果进行实时重点的评判,一方面采取鼓励的方式,对融合了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成功的项目进行积极的成果申报,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针对于在节能减排管理当中,针对于技术创新环节及时寻找自身不足,找出它们之间不相容差距。这些都是构建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2.2完善创新手段培养与扶持机制

国外的一些石油企业,在企业技术管理方面已经完全抛弃了“问题”指向“技术”这一个流程;其技术创新手段和以往不同的是,不再采用末端治理方式,从问题上来进行对企业技术流程当中不合理的因素分析;而采用技术创新手段则是从预防的角度来进行深化内部结构和技术的调整,使得生产工艺趋向于合理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的方法,从而避免能源过度消耗、污染问题产生和发展。 我们国家石油企业应该借鉴国外石油企业成熟的经验,采取培养和扶持的态度来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的推广,增强和引进服务的机制,建立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系统,提倡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2.3建立统一节能减排标准设置

节能减排工作涉及的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一方面我们要对从事石油企业相关节能减排工作队伍进行管理,培养本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人员上岗。再由于节能减排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运用复杂,因此需要对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建立统一的标准,依据标准加快研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方案、新措施,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 结语

石油企业创新技术不仅在节能减排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从源头指向问题本质,可以引导企业把“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对企业节能降耗、排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进行业科技进步,提升行业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5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31-02

1 引 言

自1980年以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对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目前,学术界对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已达成广泛共识,认为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应该相互匹配,才可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但对于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尽管企业的组织模式正逐渐由科层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结构转变,但现阶段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仍广泛存在,研究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以及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分析

直线职能式组织是企业最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吸取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有效抑制了它们的缺点。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企业中。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

直线职能式是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组织的目标在于内部的效率和技术专门化。它的优点是:命令统一、责任分明、分工明确、规模经济。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缺乏横向联系,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权力过分集中,变化反应慢。

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1 创新与技术创新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1912年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其定义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1951年,索罗(S.C.Solo)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弗里曼(C.Freeman)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Drucker)认为“创新是创业特有的工具,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经济学家缪尔赛(Mueser R.)把技术创新界定为“以其构思新的创始、演进和新颖性及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过程。

3.2 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巴顿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万兴亚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不仅具有生产经营条件,而且要能够完成技术创新的任务;孙晓峰等把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七个方面。

4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企业组织模式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4.1 直线职能式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面影响

直线职能式组织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由于纵向层次较多,更注重信息的垂直沟通,这种组织形态构建原则和比较优势是企业职能的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效应。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设立的各职能部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这些职能部门,比如生产、采购、人事、财务、营销及研发等部门,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提高了各部门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各部门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资源,这样有助于制造企业知识、经验与技能的积累,有利于组织运作效率的提升和工艺技术的创新,形成组织创新、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企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成本优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增加创新投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研发部门独立设置,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充分学习和利用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积累技术开发经验,加快科研成果在企业研发、生产中的长期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研发部门的创新效率。

4.2 直线职能式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

这种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有消极的影响。首先,按照专业化分工设立各部门,使得各部门之间横向信息交流与沟通存在较大障碍,导致信息特别是与创新有关的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流动过于困难,抑制了企业各部门之间互相学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及内部集体学习氛围的形成,阻碍了知识和信息的碰撞、转化和应用,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由于各部门专业化、标准化的存在,增强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刚性,降低了柔性与灵活性,削弱了企业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从企业外部来说,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大大减弱,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企业内部不利于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利于创新成果的及时运用,而且可能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成本费用增加;再次,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企业开放性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处于半封闭状态,不利于企业之间知识、技术的沟通与合作,不利于科研成果在行业中的应用,从而会抑制企业技术开发的速度与效率。

5 结 语

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是一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它有许多优势,对当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直线职能式的组织模式作为一种稳定的科层组织对技术创新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着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应客观地对待这种组织形式,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其积极因素的同时,不断创新组织模式,发挥直线职能式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能动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7-42,314-339.

第6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1.绿色节能建筑概况

1.1绿色节能建筑简述

绿色建筑的含义有多种理解方式,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表示人、建筑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关系,也就是说建筑在被设计、建造、使用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要求建造者们最大化的利用天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合理、健康的生活空间。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使用寿命期限内,最大化的节约能量消耗,保护周边环境并降低污染度,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生存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东北地区绿色节能建筑施工现状

对于我国我国绿色节能建筑技术而言,对它的研究起步很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在很多发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比如我国在1986年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建筑节能设计行业的标准。,2005年7月1日,又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尽管如此,其仍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人们对绿色技能建筑认识度不够,导致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不高,加之很多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对其也不够重视,从而使全国各地方建筑节能工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地区甚至出现回退现象;二是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得不到全面的推广和使用;三是现有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政府部分执法不严、监管力度不够;四是建筑节能上的资金投入甚少,很多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东北地区环境的特点设计建筑结构,基于建筑节能标准之上,研究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是必然趋势,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2.我国东北地区开展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原因

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且干燥,气温基本维持在零度以下,寒冷时间持续较长加之东北地区气候易变、地貌复杂,因此东北建筑与南方建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东北建筑十分注意室内的保暖,故而墙壁、玻璃等都非常厚。由于东北建筑注重采光保暖,所以能耗就成了保暖首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根据调查的数据来看,东北的建筑量尽管很大,但是能达到节能标准的却是少之又少,房屋窗户的传热指标及保温系数也无法满足节能设计标准,因此我国东北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室迫在眉睫。

3.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优选分析

3.1 技术优选

开展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节能措施的优选方法,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建筑设计及能够都不尽相同,在东北寒冷地区,采暖是耗能的主要问题,国家颁发的节能标准中提出了很多节能的措施,同一措施在不同建筑物上使用后的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保证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达到节能目的,因此建筑节能技术必须要明确每种措施在全年节能的作用,指出节能措施的优选方法,从建筑能耗量最多的部分进行着手,这样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1]

3.1.1 加强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能有效的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主要是指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整体组合、采光方向等因素。另外,在建筑物墙体、门窗等的细节上也要十分注意,只有把握好细节才能成功。

①墙体节能优选。在东北由于气候寒冷,墙体是保温御寒的最主要部分,墙体的材料直接影响到保温的效果,最好是采用玻璃棉、聚苯乙烯塑料及聚乙烯塑料等新型高效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它们可以有效的降低外墙传热系数。

②门窗的节能优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建筑中有百分之四十的能耗是通过门窗流失的。门窗是建筑物内外进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所以在进行门窗材料和质量的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选用密封条将门窗封好,确保外窗的气密性,使其能够很好的隔热,外门窗四周与墙体连接处缝隙最好使用严密性较好的聚苯板或聚氨酯等材料进行填充。[2]

③屋顶设计的优选。屋顶能阻止外界寒冷的气流,对房屋保温性起着很大作用,在进行屋顶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尽量使用吸水率较小且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材料。

3.1.2优选方法

首先要对优选指标体系进行确立。通常是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方案层四个指标组成的。一般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这种方法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建立指标体系。第二步是基于第一步之上,构造出两两对比的判断型矩阵,对每个层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之后,得出占用的主要指数,其实采用9级标度法来进行打分,并根据打分结果来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第三是对层次进行排序并检验它的统一性。求解得出可以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矩阵一致性。最后是把所有层次进行总的排序,从高到底的进行降次幂排序,采用按加权法求得指标层相对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检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3]将所得的权重值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其优选,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有效的多因素决策,进而得到最精确地结果。

3.1.3优选用电量的措施

现在人们的休息时间都非常晚,因此照明用电量无疑是非常大的,一些地区经常出现用电紧张的现象,作为建筑照明,这方面的节能至关重要。人们可以尽量选择节能照明和用单设备,充分利用自然光及控制开关,可多采用声控开关,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采光效果,多使用自然光。

3.1.4供暖系统的节能

东北建筑的供暖是一项很耗能的工程,其也是建筑物节能的工作重点。在进行设计的环节中,一定要对热源、管网和建筑系统进行细致的考虑,从选择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热力使用能效比、减少输配管网热损失、提高室内散热器热效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充分利用自然资 源等多方面着手。首先要对用户供暖网络进行合理的设计,尽可能的使用最短的供暖管道,要对管道使用保温层进行包裹,提高送暖的温度,降低热量流失。其次是优化采暖设备,可以将太阳能供暖和锅炉供暖等多种方式进行结合使用。最后在太阳能供暖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再用锅炉进行辅助供暖,节省燃耗的消耗量。[4]

4.结语

东北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领域很广,绿色建筑节能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我们要根据东北气候环境、地址面貌进行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案,争取达到最佳节能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加大绿色节能技术的研究力度,尽可能的对其进行宣传,完善建筑节能市场,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和对绿色节能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的认可度,这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凌颖,王禾.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工程与技术,2010,(32).

[2]白润波.孙勇.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例.2012(03).

第7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尽管电池技术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电池容量的增加速度跟不上多媒体移动设备能量需求的增加。由于电池技术的进步跟不上电池使用需求,因此便携设备制造商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除非开发出降低功耗或提高电池容量的新方法,否则增加新功能就不可避免地会缩短电池使用时间。

除了基于时间的调光、显示器暂停和亮度设置(由用户设定)等方法外,许多移动设备制造商正在采用环境光线感应(ALS)、内容自适应背光控制(eABe)和键盘/GPIO扩展器来减少电流消耗。 对于大多数便携设备制造商来说,显示器背光成为导致电池很快耗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带有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的媒体密集型设备要求显示器在任何时候都有适当的照明,以免降低光学性能和可读性。

尽管需要持续提供背光且功耗相对较高,高品质的透射式显示器仍受到移动设备制造商的青睐。与反射式显示器相比,其室内性能、NTSc(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度和高亮度更胜一筹。要降低背光功耗,必须尽可能严格地控制和管理背光强度。

虽然在不工作时进行背光调光可节省功率,但由于许多设备包含web浏览、电子邮件,GPS导航、游戏或视频播放等功能,要求在长时间的用户互动期间保持背光。

一种方式是通过产品设置菜单中的亮度控制来调节背光强度,以在使用这些功能期间节省功率,但这种方式需要用户输入信息并需针对不同的环境光线条件更改设置,才能切实获得节电效果。这些方法对用户并不实用,也不足以满足今天的密集且独特的使用情形的需求。

环境光线感应(ALS)

液晶显示屏或键盘所需要的背光量随光线条件的改变而有很大变化。环境光线感应依靠光电二极管或晶体管来测量局部光线强度。光源可以是太阳、办公室灯光或月光。传感器把捕获的光亮度转变成电流或电压,背光驱动器或处理器可基于预设的阈值决定液晶显示器或键盘要求多少背光。

在暗光条件下,用晴天所需的大电流来驱动显示器背光,不但浪费能量且可导致黑暗条件下的眼球紧张。相对于在明亮条件下对典型使用情形驱动背光LED所需的电流,根据环境光线条件改变背光强度可节省电流60%以上。

ALS实现方法

一些制造商使用模拟或数字光传感器IC来检测环境光。模拟光传感器把光线转换成电流,而数字光传感器使用内部AD c产生数字比特流。由于实现简单,模拟光传感器较为便宜。

无论使用哪种传感器,都需要对输出进行解码以便使用。许多设计使用主处理器,完成传感器输出解码和背光控制。但是,主处理器必须足够快,才能提供多媒体功能,其较高的速度和带宽也意味着在实现ALS轮询功能时有较大的电流消耗。因此,要降低电池消耗,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处理器的参与。

有些IC集成了光输入解码和背光驱动控制功能。在背光驱动器中集成光传感器有几个优点:首先,驱动器使用简单的状态机来完成任务,使解码和背光控制所需的电流减少到不到20uA;其次,一切都在一个封装中,在PCB布局中减少了连接和引线的数量;第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背光驱动器和主处理器之间的通信。

为向手机制造商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些集成器件可通过编程来设置总阈值、迟滞和滤波时间。由于产品的机械设计都各不相同,要求智能驱动器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处理所有条件。可编程闽值使手机制造商可对光线输入范围(如白天、办公环境或黑暗环境)编程,对每个阂值设置的迟滞可防止背光来回跳变。滤波时间让用户在进行背光调整之前,可以设定手机在某个照明环境中所保持的时间。这些调整可方便地提供手机制造商所需的灵活性,以修正不同产品之间的参数差异。

显示器背光分析

显示器背光使用6个用1 8mA电流驱动的LED串,从电池吸取111mA(假定LED正向电压为3.5V,驱动器效率为85%,电池电压4V)。因此,如果一直以最大强度驱动,仅显示器背光就将在9.9h内消耗1100mA・h的电量。显示器并非在所有条件下都需最大强度的背光照明,在环境光线较弱时(如在办公室、电影院和室外的夜晚)可降低照明强度,从而节省大量的能量。

晴天的亮度范围为32000~1000001ux,比明亮办公室4001ux的亮度大2个数量级。因此,当从室外进入室内时,把背光强度减少一半甚至更多将不会对显示器的可用性或可读性造成任何损害。由于大多数人60%的时间在办公室里,这个背光亮度削减约可减少50%以上的电流消耗。对于前面的例子,背光功耗将由111mA降低到55.5mA。使用ALS,对同样的显示器,电量为1100mA・h的电池的使用时间将延长到19.Bh。

内容自适应背光控制(CABC)

如图2所示,内容自适应背光控制ccABc)是一种分析显示内容并根据图像的灰度使用伽玛校正技术调整显示器背光的方法。显示驱动器把PWM波形输出到背光驱动器,并根据视频内容灰度和使用伽玛校正来改变占空比,对黑暗图像降低背光。在保持逼真的显示效果的同时,该技术降低了背光功耗并提高了显示对比度。这种方法在视频播放时尤其有用,因为画面可能会经过较长时间才从亮变到暗。cABc还可以减少静态图像和标准菜单屏幕的电流消耗。

可通过修改移动产品的用户界面来利用这些节省方法。随图像数据的不同,cABc可以把显示功耗降低20%-50%。如果与ALS相结合,能量节省幅度可超过70%。IC制造商已经在I c设计中利用cAB c与ALs相结合带来的功率节省。

键盘背光

除显示器背光之外,ALS还可以节省键盘背光功耗。大多数键盘有一个可视的丝网,当有足够的环境光可用时,键盘不需要背光。对于一般尺寸的键盘,基于LED或电致发光灯(EL)技术的背光从电池汲取约30mA电流。如果没有ALS,键盘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打背光,消耗大量的能量。利用ALS,背光驱动器可以关闭或调暗键盘背光从而节省数百mA・h的能量。带有集成ALs控制的背光驱动器在光线变化时以中断方式通知处理器,以便改变键盘或其他外设照明。

在用1100mA・h电池、lllmA背光电流的显示器可以播放7h视频的设备上,视频模式功耗占总功耗的70%。依靠ALs可把显示器背光电流消耗削减一半,视频播放时间将从7h延长到10.8h。表1给出了在不同照明环境下ALS带来的能量节省。前例中的显示器和键盘背光在背光强度最大时汲取141mA的电流。在白天,键盘背光可完全关闭并节省21%的背光电流。真正的电流消耗节省是在办公室和黑暗环境中。在办公室环境,显示器背光电流可削减50%而没有明显的显示质量下降,且同样无须键盘背光就可看清键盘。依靠ALS实现,总的背光电流消耗可减少61%。在黑暗环境,合理地减弱键盘背光并在黑暗环境中保持充分大的电流,可把显示器背光电流降低到24mA,总的背光电流消耗可减少62%。

第8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目前,全球经济有所复苏,许多西方的IT发包企业的外包战略,以及对接包企业的能力要求,和接包企业的合作方式也有所改变。中国IT接包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以下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高层管理团队的全球化经营理念、运营管理效率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因此,中国IT接包企业要想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分割欧美市场不仅需要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更需要调高创新能力。本文着重从IT外包合作中的知识共享及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IT外包合作的发展历程

IT外包服务(IT Outsourcing),就是客户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1]。IT外包合作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90是第一个阶段,1990―2000是第二个阶段,200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IT外包合作的概念定义、战略目的、治理机制以及主要的研究理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2]。IT外包的概念从外包发展到战略外包、随后发展到转型外包[3~5]。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可以利用外部的低成本的人力、物质资本进行非核心业务的生产[6]。但是近来学者认为有必要考虑外包过程中的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与双方的合作程度和合作差异相关[7]。基于交易成本理论,IT外包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产品质量、供应商行为和企业绩效的不确定[8],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对供应商的依赖。另外,交易成本理论也提供了任务不确定性和专有性对外包合作的影响的研究视角。在全球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企业期望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资源来构建核心能力[9]。因此,基于RBV,学者进行了外包的相关研究[10]。基于RBV的相关研究,IT外包可以为企业提供获取外部服务和人力资源的机会。特别是,在IT外包中,新兴国家可以为西方国家提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基于制度理论,企业可以作为追随者观察进入新的外包市场是否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11],这样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企业可以利用制度设计拥有和控制有价值的资源[12]。

二、IT外包合作中的知识共享研究

IT外包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产品的知识投入、高度依赖于知识技能输出、与客户之间的高度互动是IT外包的主要特征。因此,从组织间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基于IT外包合作的知识共享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Blumenberg(2009)[13]等指出,知识共享对外包合作的成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IT外包合作中双方的目标不同,因此知识投入、知识共享的动机和意愿也不同[14]。发包方希望获取互补性的技术知识,以实现战略转型和技术升级,同时也期望获取对方的市场知识,以及产品的流程与程序相关的知识,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而接包方希望获取对方的先进的技术知识,包括结构设计、流程设计、数据准备、软件安装和测试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也希望获取先进的组织管理知识。传统上,西方企业经常转移技术和管理知识给其分公司。相反,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企业将分公司分布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从其分公司获取技术和市场知识[15]。

综合上面的分析,影响IT外包合作知识共享效率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IT外包合作成员之间的共享意愿。Hrong and Chen(2007)[16]认为过去发包方由于担心接包方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不愿意将知识共享,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可以使发包方降低产品质量监督成本,也可以促使双方的长期合作。二是知识属性,即知识属性将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17]。Polanyi(1996)[18]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那些可以被编码处理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隐藏在个人的头脑之中,根植于每个人的行动及经验之中[19]。知识的新颖程度也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应用学习指的是通过相近的搜索、实验性的改进、现有惯例的选择和重新利用进行学习。而探索学习指的是剧烈的变异和新的试验性学习。外包合作过程中,应用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属性会影响知识的共享效率。三是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发包方的技术工程师的技术指导,以及接包方的桥梁工程师有利于合作双方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隐性知识才能达到有效地转移。

三、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

IT接包方主要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发包方特定能力、流程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发包方特定能力指的是与接包方具有的了解发包方短期、长期的相关的组织惯例和资源分配方式。接包方应了解发包方的商业战略,并且与发包方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接包方应该具有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发包方的运作环境的相关知识。流程管理能力反映接包企业在系统架构和软件设计方面的技术能力、技巧和资源,主要包括软件设计和构建能力、投入评估能力、资源调度能力,通过CMM和CMMI的资质认证可以体现接包企业的相关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在招聘、培训、指导和工作分配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技巧。多个任务和项目的轮岗、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这方面能力的具体表现。

合作过程中环境动态性、合作关系的氛围和发包方的战略会影响发包方不断调整合作策略,从而导致接包方必须提高相应的能力以满足发包方的需求。环境动态性包括全球化、市场动态性和正统性三个方面。发包方的全球化战略会促使接包方提高组织设计能力,以完成合同规定的服务。同时,全球化战略会促使接包方提高市场领先能力。接包方必须将市场动态性、商业环境和内部优劣势结合才能满足发包方的要求。市场动态性会促使接包方提高市场领先能力。接包方必须将市场知识与内部知识整合,同时应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实行必要的创新活动。正统性体现在市场、国际法律和IT行业标准。接包方必须具备调整组织结构和流程以适应组织再造的能力[20]。合作氛围包括创新和采购战略两个方面。发包方的创新性要求接包方必须具备流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接包方必须提供创新的方案以满足发包方日益变化的流程需求。其次,接包方需要开发技术以满足发包方新的需求。采购战略会促使接包方提高市场领先能力。发包方的战略包括系统架构和柔性两个方面。系统架构需要接包方具有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接包方应该具备架构能力。接包方的IT系统架构需要为发包方提供标准化、合理应用和有效交流的平台。第二,流程再造能力。在“端对端”服务过程中,接包方需要通过流程再造以校准服务流程。第三,治理能力。发包方的柔性战略要求接包方具备商业管理、采购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柔性能力,从而达到发包方的发展需求。

合作过程中接包方可以通过显性的资源投入或者隐性的干中学来进行知识获取,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双方可以以资源投入将显性知识进行构建、编码和共享。同时双方可以投入时间和资源,以操作手册、计划制订和项目管理软件的方式,进行集体讨论、绩效评估以及知识编码和共享。合作过程中,接包方还可以通过多次重复的“干中学”积累相关的经验,获取相关的知识。接包方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海外工作经验可以快速了解发包方的文化,从而调整发包方的程序以适应中国情境。设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促进双方知识共享。

四、知识共享与治理机制的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Das and Teng(1998)[21]研究指出,组织间合作风险可以分为绩效风险和关系风险。绩效风险主要指环境导致的合作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关系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这种合作关系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关系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方能否向外包合作投入其所承诺的知识,即投入风险;其二是对方是否会不公平地使用或者窃取企业的知识,可以称之为侵占风险。另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会引起关键资产的流失或者滥用,从而降低知识的市场价值,因此知识转移的风险不容忽视。所以企业应该选择有效的控制机制来降低组织间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控制研究起源于组织控制理论。基于Ouchi和Jaworski[22]的观点,IT外包项目中同样存在结果控制、行为控制、宗派控制和自我控制四种模式,它们是通过大量的具体机制来实现的,例如项目计划、会议、奖惩激励、组织压力、工作任务描述。这些具体机制是识别控制模式的重要依据。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正式控制通过契约来实施。IT外包合作中,契约主要有两种类型:固定价格(fixed-price)契约和成本附加(cost-plus)契约。在固定价格契约的情形下,发包方只向承包者支付一笔固定费用;若双方签署的是成本附加契约,那么发包方在向接包方支付全部项目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一笔费用。显然,成本附加契约使接包方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而固定支付契约则使承包者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

在IT外包中,正式契约固然重要,但考虑到IT外包关系的复杂性、组织和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仅仅依靠正式合同约束双方行为是不够的。因此,在管理IT外包活动时,应该更多强调信任和灵活性的作用。IT外包中的信任有四种类型:(1)算计性信任,根据项目计算收益和惩罚;(2)基于知识的信任,基于合作双方的了解;(3)认同信任,合作双方有共同的合作目标;(4)绩效信任,基于过去成功的项目的信任。先前的研究强调发包方单方的信任对接包方的控制的影响,没有考虑双方之间的关系互动。而心理契约理论能够通过双边视角为我们提供一个对控制战略更完备的理解。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

IT外包合作不仅为接包方提供了业务,更提供了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的机会。然而这一研究领域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也就是未来的研究方向。(1)随着IT外包合作业务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发展到知识密集型,知识共享已经成为实现双方战略的重要途径。先前的研究强调知识共享对产品质量和运作效率的作用,而战略变化、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知识共享对战略变化、能力提升和合作稳定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分析。(2)IT外包中从发包方的角度研究知识转移共享的治理问题,忽略了IT外包合作的战略转型的背景下,接包方在合作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从合作双方整体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知识共享的治理问题。从而导致管理者难以从“双赢”和“单赢”结合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共享问题,进而影响合作关系的长期发展。(3)先前的治理机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治理观点,以降低知识共享过程的风险为目标。而新的外包合作更强调知识共享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新的知识共享方式下,先前的治理机制以及知识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的效率和外包合作成功的影响还缺乏研究。(4)目前关于IT外包合作的演化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还缺乏相关的案例分析、仿真研究和实证研究,从而导致结论相对缺乏全面可靠的支撑,难以为理论发展和企业的具体实践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Willcocks L.,Kern T.IT Outsourcing as Strategic Partnering:The Case of the UKInland Revenue [J].European Journal ofInformation Systems,1998,7(1):29-45.

[2] Lacity M.C.,Khan S.A.,Willcocks,L.P. A review of the IT outsourcing litera-ture:Insights for practice[J].Journal of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9,inpress.

[3] Hatonen J.,Eriksson T.30+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outsourcingCExploring the past and anticipating thefu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9:142-155.

[4] Varadarajan R. Outsourcing: Thinkmore expansively[J].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 2008, in press.

[5] Gonzalez R. ,Gasco J.,Llopis J.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A literatureanalysi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6, 43(8):821-834.

[6] Gupta A., Seshasai S.,Mukherji S.,Ganguly A. Offshoring:the transitionfrom economic drivers toward strategicglobal partnership and 24 hour knowl-edge factors[J].Journal of Electronic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7,5(2):1-23.

[7] Stringfellow A.,Teagarden M.B.,Nie W.Invisible costs in offshoring services work[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 (2):164-179.

[8] Brouthers K.D.,Brouthers L.E.,Why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entry modechoices differ: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 factors, risk and trus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40(59):1179-1204.

[9] 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ns [M]. Macmillan,London,1990.

[10] Aubert B.A.,Rivard S.,Patry M..Atransaction cost model of IT outsourcing[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4,41 (7):921-932.

[11] Westphal J.D.,Gulati R.,Shortell S.M..Customization or conformity? An insti-tutional and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con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TQMadop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 42(2):366-394.

[12] Brito C.M..Toward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 trial Marketing,2001,16 (3):150-166.

[13] Blumenberg S.,Wagner H.T., Beimborn,D.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esin IT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impact on shared knowledge andoutsourcing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 342-352.

[14] Powell W.W.,Koput K.W.,Smith-Doerr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116-145.

[15] Alavi M.,Leidner,D.E. Knowledge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conceptual foundationsand research issues[J].MIS Quarterly,2001,25(1):107-132.

[16] Hrong C.,Chen W. From ContractManufacturing to Own Brand Manage-ment:The Role of Learning and CulturalHeritage Identity[J].Management andOrganization Review,4(1):109-133.

[17] Chen C.J.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C].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 2002:1-6.

[18] 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 [M].NewYork:Macmillan,1966.

[19] Zack M. Knowledge and strategy[M].Newton,MA:Butterworth-Heinemann,1999.

[20] Tatea W.L.,Ellram L.M.Offshore ou-tsourcing of services:An evolutionary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20(2):512-524.

[21] Das T.K.,Teng B.S. Resource and risk management in strategic alliance 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8,24(1):21-42.

[22]. Ouchi W. 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al Control Mechanisms. Management Science,1979,25(9):833-848.

基金项目:陕西自然科学基金(2011JQ9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K5051206008)

第9篇:节能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设;应用

建筑节能应用技术,首先要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墙和屋面采用高效材料保温,应用活动外遮阳以及保温和气密性能良好的窗户。现在已经开发多种墙体保温技术,并广泛应用,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应深入研究并推广适用于我国各种气候区域的保温、防火和耐久性能良好的技术系统。窗户采用多腔框体,铝窗框设断桥,用导热性能低的密封条,透明部分使用中空玻璃,在玻璃间层内填充导热性能低的气体,在玻璃上镀覆低辐射涂层或粘贴特种薄膜。采用遮阳百叶、遮阳帘、遮阳板或遮阳篷,可按气候条件由用户自行调节,在夏季和冬季都有良好的节能和热舒适效果。此外,还要提高采暖、通风、空调、照明设备和系统的效率。锅炉集中供热系统,要选用高能效的锅炉和换热器,合理配置设备容量和数量。做好管网平衡、加强管网保温,降低输送系统的能耗。利用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风压差,合理利用自然通风。要提高空调设备能效比,提高系统的效率,避免设备容量配备过大。提高管网保冷效率,减少输送能耗。在有条件的场合,采用输入少量电能实现低品质热源向高品质热源转移的技术。还可通过妥善安排开窗位置和开窗大小,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要营造建筑的自然生态环境。

1发展普遍适用技术

中国正在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建设节能建筑,改造高耗能建筑。当然不是高新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尽量使用机械设备,而是多采用普遍适用的技术,特别是要充分采用被动技术,尽量依靠自然通风、天然采光。所采用的建筑节能手段,按照具体条件的不同,因时、困地、因人、因工程制宜,有自然的、人工的、技术的、设备的、智能的,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结合、配套。要创造条件使建筑外立面能够动态地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让人们能够尽量利用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如设置活动遮阳,减少夏季太阳辐射进入,并在冬季起保温作用。设置门斗,减少冬季冷风侵入,适时开关门窗、启闭遮阳,自己动手调节光照、通风和温湿度。与采暖、空调、通风、照明设施相结合,只是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使用这些机械设备,尽量减小建筑用能。

2创新节能技术,发展建筑节能产业

建筑节能是低碳排放的一个关键领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建筑节能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牢科技基础,创新节能技术,努力争夺并占领一大批战略制高点,把建筑节能产业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建筑节能产品生产和工程建设应用大国,建筑节能工程的规模非常庞大。但是,我们还不是建筑节能产品生产和应用技术的强国。我们往往只顾及应付当前节能工程的急迫需要,建筑节能有关基础技术的资料积累比较少,建筑节能配套技术的深入研究相当不足,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力量投入甚微,小型、分散、手工业生产方式在许多技术领域还占主导地位,因而,离现代化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业强国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3巩固建筑节能技术基础

目前,由于建筑节能技术基础工作非常薄弱,在编制节能标准和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选择技术方案时,常常遇到缺乏各种基本数据的困难,非常被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建筑节能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无论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围护结构、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的角度,还是从材料、构配件、设备生产的角度,都涌现了许多先进技术,并且在竞争中不断得到发展。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在以主要力量发展和推广丰富多样的普遍适用技术的同时,有组织地对成熟的节能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加以提炼、提高,总结出适合不同气候地区、适合各种建筑类型的多套成熟的建筑节能适用技术体系,编制出适合各地不同条件的配套节能产品目录和技术大全。通过多个示范工程应用与多方面的实践,在推广应用中日益完善,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宝库。

4重视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必须重视建筑节能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正在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节能思路,其创新的潜力很大,思路无穷无尽,原始创新十分重要。作为大国,不应该在建筑节能高新技术方面长期落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即将发生的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世界性科技革命的前夕,我们必须警醒。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建筑节能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建筑节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研究和发展高新技术,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一批未来建筑节能发展的制高点。使我国走在世界重要建筑节能领域的最前列,占领一批建筑节能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大幅度提高建筑的用能效率。

5发展现代化的建筑节能产业

建筑节能产业属于新兴的战略型产业,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对于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非常关键。要发展和加强建筑节能产业,包括建筑保温、节能门窗、建筑遮阳、建筑供热与建筑空调等行业,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手段,大力扶持,不断调整充实建筑节能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推进各个建筑节能产业全面升级,保证建筑节能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保证我国建筑取得越来越大的节能减排成就。

作者:刘国庆 单位:勃利县利勃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薛一冰.建筑节能及节能改造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