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农村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在阐述广东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广东科
>> 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低碳社会发展中科学消费道德理念的引导与树立 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关系研究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探讨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廉租住房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 推动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低碳发展小城镇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浅析劳资关系现状及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机制及模式选择研究 论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 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当代社会发展中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 社会发展中的计算机技术影响研究 新疆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支撑愚公故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广东省统计局.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01)[2013-03-15]..
[5]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2010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11-12-05)[2013-03-15]..
[6] 方伟,廖玲,万忠.广东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广东省属科研机构调研的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235-237.
当代中小学教育弊端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正因为当代中国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定位不准确,直接造成了教育投资方面的不均衡现象。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全世界范围来说还属于低水准,还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由此可以推算。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得教育普及,但是其一大弊端表现为导致教育者对中小学阶段教育的不重视。高中以上的教师力量充沛,更多的年轻教育者愿意进入高校教学。最主要的原因是高中以上的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此外,高中以上的教育工作者更易赢得社会的重视,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由于经济及环境的限制,难以吸引更多年轻教师的到来,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事业难以注入“新鲜血液”,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退休年龄普遍较高,教学形式及内容难以有实质上的突破。
留守儿童增多及初中生流失现象普遍 农村儿童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对象,其受教育状况应该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众多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发达城市务工,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农村儿童的留守。这些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他们入学年龄不大,对学习的认识不清。进入初中后,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如果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极易导致学生厌学。这一时期的受教育学生数量开始减少,一部分初中生进入社会务工,过早地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由于心理认识的欠缺及对社会的认识不清,加上青少年自身易冲动的性格特征,很容易做出与身份年龄不合的事情,甚至会违法犯罪。
教学宗旨不明,应试教育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教学宗旨一直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老师面临的难题。随着国家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新时期的教育方式更加尊重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和尊严,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同样存在弊端。这一时期正是青少年性格的养成阶段。青少年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热心,带着极大的理解去认识和亲近每一个学生。而相应地,许多年轻教师缺乏的正是这种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处时的耐心和热心。同时,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义务制教育阶段仍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象长期存在,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缺乏创新性人才资源的一大原因。
具体对策及建议
加大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变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国家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应该严格规划,真正用到教育现状的改善上,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应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尽快推广小班化教学。因为一个教师带过多的学生,往往会力不从心,更多的时候是无可奈何,这样每个学生所受的关注程度不一,内心的感受不同,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育需要专门师范学院提供相应的毕业人才,聘用师范类毕业生;并从城镇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随时向各农村小学提供各种知识的推广宣传活动。面对这些年龄偏小的学生,教师们需要的不只是学识,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热心。针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我国必须积极开展农村基础教育支援、交流并利用就近城市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
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小学要健康发展,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都要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素质教育面对的最大课题不是升学率,不是高分,那样的办学思想禁锢了几代青少年的思想;素质教育也不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止步不前。应试教育下的高分往往造成低能,缺乏动手能力,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不过,这种只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办学思想如今还是普遍存在,不论城乡,成为中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止步不前的一大障碍。因此,中小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健康和谐的发展。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的,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城市保险市场相比,尤其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对保险的需求相比,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农村保险种类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而将人的身体的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选择的,缺乏灵活性,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针对性不强。
1.2保险费用标准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3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2拓展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
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农业保险市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上的消费者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再生产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把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农民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保险只能排在较后的位置。当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便可以通过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来培育农村保险消费者了,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组织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讲解等等,让广大农民真正的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购买保险、宣传保险,促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2.3扶持保险公司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所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税收优惠,在鼓励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让利部分所得给广大投保户,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费率,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外,各地应逐步加大金融保险行业的开放步伐,还要积极吸引专业的农村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毕竟,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积极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农业保险的扶持。同时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减负减税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质层面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公司;险种;保费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险种单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2007(12)。
[2]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9)。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24-02
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便是金融,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快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基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现状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完善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每一个行业中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同。在农村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还没有工业,大部分经济活动仅停留在农业活动,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农业活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农村服务业这类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农业化程度加深,农业经济活动相对减少,仅占农村经济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可以说,当前农村经济的主体主要是第三产业与农村工业。而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文化工业水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农业结构在政策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在不断地优化与整合,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改革开放前只有不足10%,如今已经超过了50%。2004年国家提出的三农政策,连续11年锁定农业问题,全面推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农民才会有更多的收入,而农业生产条件才能不断完善,但是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居民收入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以政策性质为主的金融手段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农业银行在正规农村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信用社是以合作性金融机构形式存在,农业发展银行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逐渐削弱了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力度,部分农村地区的信用社被逐步撤销。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存在,在农民融资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机构极度缺失,随着金融服务网点或者试用网点的退出,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第二,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以往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可以说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半壁江山,但是垄断局面之下必然是较低的效率,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已经无法真正承担金融领头羊的角色。第三,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逐渐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他们的收入也随之通过金融机构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就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生产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第一,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培育符合标准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研究银行改革实施的总体方案,目的是对政策性职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强化。让更多的商业银行能够主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中,然后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对目前的金融战略进行调整。例如,战略调整应该坚持以“三农”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金融手段不断强化对“三农”支持力度,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从而探索出符合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第二,从农村地区经济实际情况入手,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当地农民经济状况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让更多的民间金融机构能够参与进来。政府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度引进民间资本,从而建立新型金融机构。例如,村镇银行可以放宽对发起人的限制,允许民营资本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参与运营农村信贷公司。第三,积极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方面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就必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由于目前农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比较陌生,应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政府更应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宣传工作,让更多农民真正了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宗旨,充分利用“口碑效应”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优势在农村地区积极流传开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在村镇银行存钱的积极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广泛收集存款信息,重视把握储户的实际情况,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适当为储户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真正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二)建立农地抵押制度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经过多次改革,但是农村资金剥离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就是农民的基本金融需求与目前金融服务存在“错位”现象,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内生性金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作用过程体现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发展与本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唯有深化地区金融服务才能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贷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抵押品,这样的金融风险也会更高,而且会影响到金融渠道的流通。农村经济发展依赖的基本资源便是土地,但是土地资源必然受到现实因素、历史因素的制约,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引入农地金融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让农民将农地当做抵押品,建立更加灵活的金融C制,需要注意的是农地抵押制度要以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前提,如果农民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金融机构必须能够收回本金,降低风险的手段就是变卖抵押品。但是,农地抵押制度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这是农地金融模式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唯有建立农地抵押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农村金融配给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三) 大力l展乡镇企业
第一,积极鼓励与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金融结构指标也就是用乡镇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从而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研究之后进行衡量的。重视乡镇企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做活县域地区经济,从基层经济一步一步向上发展,逐步完善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从而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渠道,才能保障劳动力不会持续外流,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保障资金在农村地区更加稳定地凝聚起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要发展乡镇企业,资金固然关键,技术创新也非常重要。传统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发展的需求,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增强技术开发的应用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产品,向集约化发展目标一步一步靠近。第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包括产业结构方面的矛盾、农产品结构的矛盾,而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建立流通的市场,才能真正将城乡之间的壁垒冲破。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就能增加非农业就业人数,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真正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田杰,刘勇,刘蓉. 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112-118.
[2]张丽娜,王静. 农村金融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59.
[3]赵洪丹.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赵洪丹,朱显平.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 当代经济科学,2015(5):96-108,127-128.
【关键词】农村发展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农村中的经济为主,在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作为补充,农村经济中农村属于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和推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战略型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时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即合理的利用好农村资源和环境,实现农村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自然因素
我国属于多山国家,因此能够开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虽然我国的耕地面积占有量是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我国同时也具备了最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如果按照人口来进行计算,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当贫乏,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天气变化严峻,不断地发生干旱、洪涝、风沙等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都造成了很多不便,影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村的位置比较偏远,所以信息比较闭塞,很那吸引外商来农村投资,由于发展空间有限、投资环境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社会因素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对于很多行业的渗透还是不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比较弱,农业中科技含量比较低,资源消耗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同时农业的科学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同样影响了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属于原料性,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的价格效益又不高,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资源。农村的种植方式目前还存在半机械化或者是非机械化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大多数是以消耗水量为代价天然灌溉。土地属于农村的资源基础,也是生存以来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自动1957年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在不停地减少,一部分原因是土壤沙漠化,另一部分是如让盐碱化,水利工程建设不配套,导致灌溉技术落后,大量的盐碱和次盐碱更低出现。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垃圾排放合格工业垃圾排放,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污染,也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着力于我国的基本发展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把社会可承受程度和农村改革发展力度相结合,实现农村的经济改革,通过协调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运用系统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坚持改进策略方针,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上,让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长期协调统一,实现农村财务和村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实行农科教相结合
加强农村科学教育力度,加强农村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农村要加大科研力度,下大力气抓好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提升农村的技术含有量,{整农业科研专业机构的合理发展,在农业科研专业机构开发利用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长远规划,加快技术开发研究的速度。农村需要进行科技教育体制创新,为农村发展培养更多技术创新人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不损害后代人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社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的重要策略方针。科教兴国的策略核心内容指的就是人的素质和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村科学教育和卫生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科技、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整体素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生产资源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处理好农村资源使用、开发和保护的工作环节。进行生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需要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上来制定好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机制的制定目标首先是为了能够提升生产资源认识,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法规能够落实到农村可持续发展中,把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强化农村中的各种资源管理,建立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机构,强化管理职能,通过社会性的总体宏观调控手段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国家的正确方针指导和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祈祷我们的农村经济能够早日走出发展困境,达到真正的繁荣富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洪英.当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视界,2012,(2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3).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一类特殊人群,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做好农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现状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回乡创业的这部分大学生比例正逐年上升。但是,当下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在资金、人文环境、资源设施等方面相对匮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多数家境一般,白手起家往往成为他们的无奈选择;农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回乡创业的学生还要背负来自村民乃至父母的压力;同时,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能够提供给大学生创业的基础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回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往往从白手起家做起,缺乏多方面的支持,这些成为他们创业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二、在校农村大学生的培养现状及择业趋势
作者所在本科院校生源以农村大学生为主,通过亲历观察及谈话了解,他们在校培养现状及择业趋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缺乏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目前,高校教育课堂已经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辅导课,针对广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针对农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在:尚未形成成熟的农村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在校园内形成农村创业氛围等。加之部分就业指导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引导学生进入大城市,追求高工资,从而使得留在城市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
2.缺少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农村大学生创业,需要走出适合自己、适合农村的发展道路。积累广泛的专业知识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据调查,目前农村大学生多将书本知识学习作为自己的大学学习任务,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数学生未能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去广泛汲取课外知识。
3.缺乏基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缺乏相应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是目前在校农村大学生未能投身农村建设的一大原因。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艰苦创业的主动性;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风险承受能力;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毅力等等。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这些都不是可以量化考核的对象,目前多数高校将学习成绩、就业率等作为考核指标,使得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一直没有突破进展,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亟须改进的重要一环。
三、农村大学生的培养及教育模式创新
1.择业引导
未来高等教育应该把如何培养农村大学生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之一;从适合农村发展的角度去考量农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农村大学生创业的角度去重新定位创新创业的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构建适合自己的就业规划,开发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灵感和创造力。
2.专业教育
教师应首先熟悉广大农村的发展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相应的专业知识并拓展课外知识,引导农村大学生多关注农村发展。在高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农村,以成熟全面的视角观察农村的运行模式,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创业契机,为今后扎根农村、发展农村积累知识和能力。
3.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正处于性格逐渐成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将创业素质培养和创业能力开发作为农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加速农村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塑成,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等。
农村大学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面向农村,他们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面对社会,他们是创新创业的一代;当下的高等教育,应该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将农村大学生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创新创业与农村发展结合到农村大学生身上,创新教育模式,为广大农村输送更多更好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教育学刊,2015(12):278-279.
1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的,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城市保险市场相比,尤其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对保险的需求相比,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农村保险种类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而将人的身体的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选择的,缺乏灵活性,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针对性不强。
1.2保险费用标准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3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2拓展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
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农业保险市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上的消费者
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再生产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把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农民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保险只能排在较后的位置。当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便可以通过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来培育农村保险消费者了,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组织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讲解等等,让广大农民真正的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购买保险、宣传保险,促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2.3扶持保险公司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所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税收优惠,在鼓励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让利部分所得给广大投保户,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费率,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外,各地应逐步加大金融保险行业的开放步伐,还要积极吸引专业的农村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毕竟,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积极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农业保险的扶持。同时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减负减税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质层面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公司;险种;保费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险种单
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2007(12)。
[2]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9)。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培训;职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8
一、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调查以河北省一农村教学点附设幼儿园为例。该村常住人口一千余人。随着经济发展,当地兴起机械制造业,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妇女也外出工作,而家中幼儿无人看护及教育成为该村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撤点并校浩浩荡荡的展开,村小由1-6年级减缩至1-2年级,家长面临着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择校问题。部分家长倾向于将孩子送至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寄宿,原因有三点。一是孩子在家中无人照管,学习上也难以辅导。二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无需参与。在众多家长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更要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过分注重教师的作用,使得家长在教育中应该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难以体现。三是迫于升学压力,在外求学拥有更高的教育质量。这造成了大量的低龄生源外流,使得村小生源难以保障。为提供照顾和教育儿童的场所,减轻家长的负担和压力,确保村小教学点的生源,就开办了村小幼儿园。
在此教育目的下,该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较低,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附属品,依托小学发展而发展,由于没有学区经费支持,加之家长对教育投资少,收费标准很低,为100元/月。幼儿园屋舍为学校闲置房屋三间,与小学只一墙之隔,教师也没有独立办公室。幼儿园管理体制与小学基本一致,作息时间也与小学时间基本相同,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管理与教学体系。
幼儿园班额过多,师幼比过低:该幼儿园小班人数相对较多达30人,中班为21人,大班为25人。师幼比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7至1:8的要求。
幼儿园师资专业水平低,工资待遇低:幼儿园由于没有经费支持,所有教师没有编制,由一名教师负责后勤,三名教师分别负责三个班级,一名为专科毕业,其余两名初中毕业,平均年龄27岁。根据访谈,笔者还发现教师选择在幼儿园任教主要原因为:一是学校要求较低,能够管好孩子就行;二是自己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而在幼儿园任教,方便照看孩子。幼儿园教师工资1100元/月,相比去年800元/月,提高300元。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师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待遇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立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分担、省统筹的项目财政投入体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农村教师的问题说到底是经费问题。对此,国家必须重视农村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增加对农村学前教师的进修奖励,扩大社会宣传
农村学前教育离不开农村学前教师的辛苦耕耘,他们是乡村社会知识的守望者和传递者,没有他们的耕耘,但农村教育将是一片沙漠。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就要重视学前教师,但农村普遍尚未形成这一观念。国家层面颁布一系列幼儿园规章以及2011年来“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开展,让教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同时也为社会再认识农村学前教育和教师提供了平台。另外,要通过奖励和宣传增加学前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农村小学教师通常去县城培训机构培训,而农村幼儿教师却没有进修机构,进修机会少之又少。因此,针对农村学前教师教育发展要增设教育培训机构,适当对教师予以补贴,将“国培计划”开展到中华大地的每个教育角落。
(三)完善多元化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美国学前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主要有四大领域:社会情感和身体发展(0-9岁)、儿童的创造性和语言、儿童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当代社会教育。英国注重保教人员质量,主张在短期培训班中进修,参加各种学前教育学术会议交流,聘请学前教育专家进行授课、现场指导,通过多种途径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技能。
现今中国学前教师教育发展主要依靠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两种途径。英国EYPS培训项目中强调培训的重要性,要求构建多种基本培训途径,以满足不同地域和人员的受训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提升教师职前素养的基本目标。而在职进修主要依靠学历进修,这与中国农村学前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远远不符,因此学前教育教师培训要适合农村教育实情,因地制宜,遵循经济性、实用性、个别化原则。
纵观中国水彩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水彩是接受西方古典派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中国画的某些特点,加上中国水彩画家的创作,经过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选择而确立的一种模式。它以写生为主要方式,再现客观对象,追求水色趣味,以风景静物题材为主,用小画幅、短时间作画。一般认为它属于“即兴,即景式的抒情小品”。这种观念方法师生相传,直至八十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现代绘画的冲击下才有所突破,走上开拓创新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后期,是中国水彩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九十年代后期,中青年水彩画家基本上摆脱了传统水彩画的模式,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追求,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形态。现代中国水彩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绘画是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它强调主观作用,侧重表现生活而不是模仿生活,它强调画家的艺术个性,发挥画家的创造性,运用画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它强调突破传统,发展传统,以崭新的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段,通过具象或意象的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主体的感情世界。现代形态的水彩画,必定是具有现代感的多样化的水彩艺术。
二、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当代中国画和中国油画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国画、中国油画的发展跌宕起伏,它们进行自身变革,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中,他们既有艺术本题语言、观念的自律发展,同时与整个社会的总体背景,文化意识的沿革密切相关。中国画创作方面如花鸟上吴昌硕、齐白石等坚持在简笔文人画自身基础上变革,徐悲鸿拿来画的写实主义以复兴中国画,林风眠引进西画色彩及其现代派进行融渗。“这传统与新派两大阵营、六种走向,共同构成20世纪前半叶中国花鸟画的格局,而这种格局变异正是当时大文化背景的产物。”再如人物画“其发展的道路一直很不平坦,遇到挫折、诘难也特别多,这是由于人物画常需要触及敏感的社会现实,其自身的艺术表现问题并非都是自律发展,而总是与客观的创作环境,时代息息相关。在中国油画创作方面,同样包括造型、色彩、技法、语言到风格流派、审美观念等一系列的探索,“对20世纪而言,中国油画创作问题就是民族化,1949年以前,这一问题以‘融合’的方式提出”50年代后半期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陆续提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问题,讨论一直持续到“”前夕,经过“美术”的探索阶段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艾中信等人再次提出油画本土化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量的中国油画家及学者到欧洲学习,更为直接深入研究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油画,同时,西方新信息的大量涌入为中国油画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契机,并开始反思“民族性”“民族化”的内涵,同时讨论中国油画的现代性和现代化等问题,至90年代,中国油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时期。由此可见中国油画作为“舶来品”,它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民族化问题上,并贯穿于20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从中国画、中国油画的发展走向来看:当代的中国画中国油画在东西方碰撞融合的社会沿革背景中发展,无论是因于中国社会沿革及文化意识的冲击影响而变革,还是艺术本体语言语汇的构建和自律发展,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变革性。
(二)现代绘画的表现形态及特征
90年代中国绘画有了自己的面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深刻变化,无论是“政治波普艳俗艺术”还是“女性艺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形式的探索与中国现实文化相结合,它们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广阔层面展开;它们试图把个性化的语言与当代视觉经验相结合,作品表现了在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与分化,困惑与压抑,逃避与宣泄;90年代后期,现代绘画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即后工业化的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和思考,二是观念性绘画,如被称为“新现实主义”或“新具象绘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告别形式的前卫和自我表现,直接表达社会的意识。
(三)当代中国水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艺术中允许一种模式的存在是不能想象的,多样化发展应该是现代艺术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规律。当代中国水彩发展的形式风格呈多样性。由于水彩画原属西洋绘画,而其又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着系缘关系。作为夹杂在油画与中国画之间的中间地带,水彩画有着极大的兼容性。近年来,随着水墨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乃至雕塑家加入水彩艺术中,大力地拓宽了水彩画的语言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然而我们在看中国水彩艺术呈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到中国水彩就其自身发展现状与中国画、油画以及现代绘画的发展相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性:首先在题材上,中国水彩的创作题材大都集中的在传统绘画题材,如集中在静物、少数民族、风俗画的题材。当然这些题材不是不好,而是没有赋以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趋向。“重要的是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我们从现代绘画中的传统题材来看,虽然它们同样是表现传统题材,但能与中国现实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并且具有现实批判意义。比如,中国油画有许多描绘当代中国城乡的“超写实”作品,中国水彩画也有描绘当代中国乡村的超写实作品,就技术含量而言,两者并无太大的好坏和优劣,只是各有千秋,但中国的水彩画少了点时代的感觉和文化。在审美的趋向和价值判断,中国的水彩画缺少社会批评意识、文化批评意识。对于发生身边的事,社会转型期形形的变化,熟视无睹,淡然麻木。至于中国水彩艺术家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意识也有所欠缺的,他们很少意识到艺术的社会禁忌、身体和情感极限的突破,很少对艺术概念自身解体,而大量的作品都只是停留在技法上的更新。形式语言上,中国水彩画虽作了大量的尝试,但大都停留在本体语言的探索,也是“具象”和“抽象”“肌理”效果,一维二维这些形式语言的探索,当然这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紧密联系,为什么同样是表现农村题材,油画的感觉就和水彩不一样,它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水彩画的创新与建立现代水彩意识观
创新,在美术界已是老生常谈了,但有似乎是永远的话题。时代在不断变化,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近20年来的中国水彩已取得巨大发展,一方面中国今日之面貌归功于画人的大胆探索和试验,但中国水彩画创作的革新缺乏其他画种具有的时代意识,文化穿透力与信息。本就前卫而言,绘画已成为边缘,而就现代绘画而言,水彩同样成为边缘,如何反边缘化,何以创新了?“在绘画上的创新,既不墨守陈规,又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实质性突破,这其间不仅仅在于形式和口号,而是在于观念。创新并不在于浅层次上花样翻新,而是要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来达到,并表现出一种升华和超越。对于传统,对于外来的东西,如果不是从深层去理解、把握,则反会形成干扰。”我们稍留意一下水彩画册,水彩画展,可以看到原始壁画、史前艺术所具有的那种强烈、膘悍的阳刚之气,几乎已荡然无存。现代水彩所表现的除了小桥流水,就是几抹远山,数枝弱柳,清淡的色彩,优雅的情调,自有明快可人,但给人仅是消遣小品。艺术应该在形式法则和精神意义上同步地进入现代文化范畴,作为精神和文化载体的水彩艺术应该建立现代水彩意识观,也就是以水彩艺术作为媒体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存在和现代意义的空间意象,赋予所表达的物象以超越物质存在的形而上意味,这也是水彩艺术的创新所在。
(一)对技术性的工具超越
由于水彩画的语言特征和工具材料的性质,使它很容易沦为一种单纯技术的工具性的画种,插图、连环画、舞台设计、建筑效果图等等都以水彩画作为工具来表达和体现,因此水彩画似乎不知不觉成了一种速写式的技术性工具,而水彩画在艺术上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就受到损害和限制。然而,有不少水彩画家在拓展水彩画的表现范畴做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但是就整体而言,水彩画在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与油画的发展不是处在同一层面。“水彩画提出的问题主要还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然而,我们可否提出,水彩画终究不能超越它技术上的局限吗?但是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水彩画自身发展的潜力而言,我觉得要建立一种现代水彩意识,创作出现代水彩画,首先就要突破水彩画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障碍并且超越它。何以超越,这是需要我们在创作中不断摸索、尝试、试验,经历一次次失败的过程。
(二)水彩画艺术创造意识的扩充
“生动明快,透明,畅丽”一向是水彩艺术基本的审美特征,这种重感性,重第一自然的特征,造就了水彩画的审美优势,同时也成为它的表达局限,又由于水彩画工具材料上的原因,传统的水彩画基本上是一种一次性完成的艺术,这也就成为水彩的表达局限,这种局限使得水彩画成为客观性很强的艺术,水彩画较之油画的创造意识很欠缺,要使水彩艺术的生命更为充实,就需扩充它的创造意识。扩充创造意识需要画家也就是创作主体赋予对象创作客体之上,自由的凌驾于创作对象,“使传统水彩画的客观精神置换成画家主观创造的态度。”如我们在看陈朝生的《橘子》作品后,改变了我们传统水彩静物题材画的认识,王维新将这幅作品称为“独具慧悟的一幅静物画”。画家的静物不仅仅是在视觉上供人观赏的对象,而是画家对物象的“个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画家把物象转换成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从而超越了题材本身。画家将所表达的内容转化成一种形式,这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