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问题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供求矛盾;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64 ― 0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传统的联合型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结构逐渐趋向核心化,呈现出“四二一”的特点: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对夫妻要承担扶养四个老人的责任。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空巢家庭大量出现,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多。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在应对社会危机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比较脆弱,因而在养老、医疗保健、社会救济和帮扶等领域需要更多的资源供给和社会支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就有学者针对空巢老人进行研究,存在较为成熟的经验。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的趋势、独生子女增多、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家庭空巢化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制定社会保障和救济政策必须要予以考虑和重视的一环。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日趋严峻。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在2013年2300万的基础上,将增加到2050年的1.08亿,2054年达到峰值1.18亿。在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中,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未来,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将突破70%。城市空巢老人群体因其生活方式、生活空间的多元化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社会认同的迁移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其缺乏相应的生活照料和精神照顾,进而引发了“空巢危机”。因此,针对当前城市空巢老人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运用多种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介入空巢老人的日常行为、情感生活、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恢复社会功能,促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良性回归。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相关研究
(一)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和类型的划分
空巢老人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空巢,一个是老人,学界中对空巢老人年龄的界定依据的是老人的生理年龄,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这在学界已经达成一致。对于何为空巢,学者众说纷纭。有学者将某些的家庭结构形式包含其中,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者虽有子女,但子女在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独立生活,而老年人则独自一个或两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肖结红2006,赵芳2003,李爱芹2007)。〔1〕对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将其分为“纯空巢”家庭(单身或者与配偶同居)和“类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但有其他亲属)两类。〔2〕
(二)关于城市空巢老人形成的因素研究
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论述。李克在《空巢立爱巢有多远》一文中提出了几点原因:(1)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进步;(2)向往拥有平静时间和自由空间;(3)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4)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5)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和不完善;(6)机构养老以及社会养老形式发展落后(李克,2004)。〔3〕
同时,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子女、父母之间的居住安排和亲密关系具有相关性。鄢盛明等人的研究表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居住安排对子女在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给予父母经济支持以及给予父母情感支持三个方面提供赡养的可能性有显著的影响(鄢盛明,2001)。〔4〕
(三)关于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的研究
当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弱,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也越来越脆弱。另外,在研究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还研究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其中,梁艳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实地调研的资料,在其文章中指出,精神赡养包含3个维度: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安心、情感的慰藉。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距离(指空间距离与血缘距离)可以让子女更孝顺父母;女儿是不是“贴心小棉袄”与其是否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密切相关(梁艳,2007年);〔5〕吴雪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配偶是老年人的主要精神支柱。丧偶后,空巢老人原本的生活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更会给他们带来重大的精神创伤(吴雪,2004)。〔6〕
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基本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长期困扰空巢老人的孤独、苦闷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能力。一旦不良情绪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则会对空巢老人的生存和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亟待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组织提供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并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城市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存在巨大的缺口。社会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扩张性形成了供求矛盾,这一矛盾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产物。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对社会服务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运用新办法和新思路突破原有的制度体系障碍,逐步化解供求矛盾。
(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日益被重视,社区服务成为主流
城市空巢老人因缺乏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会出现生活压抑、苦闷等情绪,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一些新闻事件诸如“坐公交车打发时间”、“买菜谱吸引儿女回家”、“老人打110求聊天”甚至绝食自杀常常见于报端,“老无所为”、“老无所乐”的困境,已经成为一个老年群体的隐痛。
城市空巢老人问题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各级地方政府在关注城市空巢老人医疗健康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各地区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爱老、护老活动,为空巢老人带去关怀和问候。作为一项基本的惠民政策,对空巢老人开展社会服务和支持,不仅能够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质量,而且也符合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治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基本方略,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各级政府和社区也通过社会养老和保险制度来解决空巢老人的经济供给、医疗药费和基本生活照料等问题以缓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以务实惠民的政策和态度为空巢老人提供社会服务,让空巢老人共享改革成果。
三、解决措施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空巢老人大量出现。空巢老人不仅面临养老和生活照料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着“精神危机”,由此导致家庭危机甚至社会危机的出现。如何从根本上打破“老无所乐”的困境,充分满足城市空巢老人的物质需求、生活照料和精神照顾需求,是当前政府制定养老和医疗政策所要考虑的。因此,需要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有效路径,有效的解决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恢复并保护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一)切实加强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社区养老日益成为新的养老方式。依托社区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完善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多样的养老服务;建设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使之成为综合性的“为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餐饮和临时休息场所,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推进老年协会建设,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心理不适症”,恢复其社会支持系统和自我认知功能。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和救助制度
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拓展养老保障的服务范围,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让更多老年人早日享受到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积极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应保未保”问题,扩大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保障面,提供经济支持,尽快建立和完善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养老保障政策可以适当向老年人优惠倾斜,重点对高龄、空巢、低保家庭的失能、失独老人等特殊对象提供社会救助和医疗服务,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
(三)完善帮扶机制,社工组织扶老助困
社会工作者积极组织各类“送温暖”活动,倡导社会互助,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建立社区内外的联动机制和帮扶机制,动员和组织社区干部和社会组织积极与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帮扶服务,在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予以安慰,帮助空巢老人融入家庭,缓解空巢老人心理压力,让老人安度晚年。
(四)多措并举,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环境
解决城市社区空巢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关怀,全民参与”的方针,动员社区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做好空巢老人的养老和服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J〕.社会工作,2007,(03).
〔2〕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4):124.
〔3〕李克.“空巢”离爱巢有多远.新闻,2004,(10):24-25.
〔4〕鄢盛明,陈皆明,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J〕.2001,(01):130.
一、中国心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中国心理教育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与心理教育相关的机构或组织相继成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高校的相关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中国心理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也日趋活跃,这些都极大方便和满足了学生需求。然而面对新形势,中国心理教育与大学生还呈现着不适应、相矛盾的情况,一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中国心理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和发展。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从小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在性格方面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叛逆与自私,同时又有着自己强烈的自尊,当他们脱离父母步入校园,又会出现其他问题,比如个性张扬渴望交友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却沉默寡言、思想上较为成熟但是处理问题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小冲击。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会遇到各种挫折、困惑与矛盾,加上高校教育体制的转变,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择业压力、人际压力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不适,若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发展成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症、恐惧症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二)中国心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心理教育在高校开展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然而由于观念滞后,心理教育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往往混淆了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看成品德问题,心理教育却流于形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加上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力度不强、内容不系统、学生心理测验以及档案建设不规范、心理教育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完善的心理教育体制、家校配合不密切等,大大阻碍了中国心理教育在高校中的有效开展。
二、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机制。首先,政府应对中国心理教育给予支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比如教育部门可组织成立全国性的高校心理教育与服务机构以及相应的主管机构,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的规划、指导和监督;政府可提高对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视,尽快颁布心理卫生法,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和检查。其次,学校应增加现有临床心理学课程,建立相应的心理危机工作干预机制和自杀预防机制,积极开展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在内的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实施动态管理,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防患于未然,增强中国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进一步完善心理教育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在保障机制方面,应加大专业性师资力量建设,增加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中国高校的心理教育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在评价体系方面,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方面的内容,注重对科学评价工具和技术的运用,切实提高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中国心理教育内容体系。中国心理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内容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心理教育成败,为此,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还明确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系统的进行认知教育、情感调适教育、意志力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教育、适应教育等,比如可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现场咨询、开通心理网络咨询、开展朋辈辅导或团体辅导、开展心理行为训练或团体训练等,争取将心理教育工作做细做实,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学生意志力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品质,让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在群体中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进而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并始终保持心理健康。
(三)开展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合作也是拓展中国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通常家校合作在幼儿园、中小学比较常见,事实上,家庭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校心理教育中实施家校合作是可行的,各个高校都应将家庭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家校合作最大的优点是学校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以来学校教育功能和家庭教育功能融合在一起,对于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扰,预防和改善起来才会更容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众所周知,家长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非常深刻,家长只有与高校配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活动,才能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这样以来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才能更透彻,孩子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容易得到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与技术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高职教育业经历了从被质疑诟病到被广泛认可、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充满机遇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学压力的增大,高职教师自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种种心理不适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1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所谓的健康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中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心理健康不仅仅包含没有心理疾病与社会适应良好,还指能将个人人格的完善与潜能的充分发挥。"[1]在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通常被定义为:"认知功能正常; 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个性结构完善;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规范;活动效能吻龄。"[2]
对于高职类教师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标准既吻合一般人的心理健康的定义,又有其群体与职业的特殊性。具体表述如下: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正确的看待、评价自己,对自己与他人不求全责备,也不过分夸耀;对高职类教师角色与任务的认同:热爱本职工作,能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国民教育体系与国家发展的意义,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并体会到满足感。对环境的正确感知:能有效的面对和适应现实状况,并以合乎现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非逃避,个性独立,不卑不亢;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以互惠互利为基础,表现出更多的喜悦、赞美、尊重、信任等积极情绪而非嫉妒、仇恨、厌恶等负面态度;有良好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不将生活中与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或留给家庭,能冷静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并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类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照本宣科,能根据相关的教学任务把教学内容实践化、操作化。
2 当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同时也要拥有优良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转型的出现,再加上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心理会对学生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高职类教师因其所面对的学生以及自身的特殊性。
(1)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焦虑情绪
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能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的前沿,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但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相对欠缺规范性与稳定性,加之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中的高职教育的新要求了。为了要让学生们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喜闻乐道而非挑剔批判,老师自身非得下一番功夫,不断提升理论或技能知识才能获得学生的满意和信赖。对于高职学校教学骨干力量的中年教师,在面临知识体系陈旧、知识储备不足、学历低的问题时,就会有学习新知识与提升学历与职称的焦虑;对于新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年轻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和实践的锻炼,会因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不足而焦虑;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承担巨大教学任务和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教科研工作,这势必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冲突。再加上许多高职老师还要面临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学历的再提升、职称评定、聘任与淘汰等各种考验,面对着这些问题他们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一些教师就体会到了焦虑不安和烦闷的情绪了,而心理承受力较弱的老师就会因压力过度而产生心理问题。
(2)技能与职称的双层压力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他们必须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当学生的益友,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操作的演示者。因此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与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在相关领域有其特有的专长,社会对高职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在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深造的同时也增加了心理的压力。另外,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构成中有一部分是高校的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先中专等学校转岗的教师,他们是教师构成中的特殊部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往往对高职教师本身的定位模糊,加之缺乏教学经验、准备不充分,在这个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心理上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对于转岗的老教师们,学校的"升级"并没有使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想担当重任的愿望与力不从心的事实让他们矛盾不已。日常的教学与实践指导,日渐增加的科研压力、学校考核与聘任制度带来的危机感、职称晋升困难带来的失落感也导致了高职教师大量的体力、脑力和心理能量的消耗。久而久之,心理健康的状况当然会受到影响。
(3)职业倦怠与人际关系不协调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3]据统资料显示,高职教师群体是职业倦怠的好发、高发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感到压力大,责任重,对工作不满意,丧失兴趣,引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甚至于产生离开教育岗位的想法和情绪。[4]人际适应也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能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与理解,从而对于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能力就强;反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应为缺乏安全感而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体会到焦虑、抑郁、愤懑等负性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甚至疾病,极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如果遇到工作压力大、工作氛围不和谐、管理方式不民主等问题,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冲突就会由此触发。
3 缓解高职教师心理压力的几点建议
首先,对高职学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应更加重视。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加强教师的终生学习与培训,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重视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使得高职院校教师能以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最后,建立合理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增加相关的项目和资金支持,重视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使教师从容面对日益增加的教学压力。可以尝试建立专职班主任与兼职班主任结合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同时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提升心理舒适度;再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应被列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对教师群体实施心理健康保健,让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有解决的地方。
再次,引导教师要正视压力的作用。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带来的一些消极反应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现象而非个体弱点与能力不足的体现,要正视压力的消极意义,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受力。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代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终生学习观,不断提高知识和实践能力,保证知识传授的时效性和技能传授的实用性,并结合日常的教学与实践积极进行科研工作,缓解教研压力;另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使情绪得到放松,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又能陶冶性情开朗心胸,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EB/OL]. http://who.int/suggestions/faq/zh/.
[2] 俞国良, 曾盼盼.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3] 王晓春, 甘怡群.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5.
关键词:初中课堂 提问心理 现状调查
一、前言
课堂提问是中小学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发展其智能。好的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课堂提问表现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对话”,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机。然而是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问呢?会不会在有意无意中采取了一些做法使之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学生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使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烟台市两所普通中学和东营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四年制初中学生,共144人,其中初一学生76人,初三学生68 人。
(二)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16个题目,包括选择和问答两种形式。内容主要涉及初中生对课堂提问的认知,情感体验,意向,课堂表现,教师的提问倾向及学生对课堂提问的评价和期望等六个方面。
(三)调查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收回问卷,144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对课堂提问的认知
调查表明,有88.9% 的学生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只有极少数即11.1%的学生否定这一看法。但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对此看法有显著差异。二十名后的学生较二十名以内的学生有更消极的看法。从后面的研究结果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二十名以后的学生较二十名以内的学生有更少被老师提问的机会,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受到了损害,所以表现出对课堂提问的消极情绪。当问及课堂提问是否与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时,有92.4%的学生认为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在初中教学中继续发扬课堂提问的优势,努力提高它的应用效率是很有必要的。但对此问题的看法有年级差异。初三学生比初一学生对课堂提问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有更消极的看法,这可能与初三学生的心态有关。
(二)初中生对课堂提问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水平有利于问题解决。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体验适度的紧张,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表明,有 17.4%的学生在被提问时“很紧张”,56.3%的学生“有点儿紧张”,26.4%的学生“不紧张”。可见只有刚过一半的学生可以达到适度紧张。且发现紧张程度与学习成绩有显著相关。二十名之后的学生较二十名之前的学生有更多人容易紧张过度,而二十名之前的学生与二十名之后的学生相比有更多人不紧张。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状况有关。对前二十名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老师的提问有比较大的把握,所以老师提问时他们比较能顺利回答,紧张程度低;而二十名之后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欠佳,导致了更大程度的紧张。对有些学生的过度紧张,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
(三)初中生对课堂提问的意向
当问及是否希望老师提问自己时,86.1%的学生表示希望。目前由于某些原因一些教师喜欢按座次逐个提问整排的学生。但当问及希望老师挨个儿提问整排的学生还是挑选提问时, 77.1% 的学生愿意老师挑选提问,他们认为这样更能提高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年级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转贴于
(四)学生的课堂表现
1、年级与课堂表现
在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方面,只有57.6%的学生经常主动举手或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其他42.4%的学生则相反。且在年级上差异显著。调查显示,初一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比例极其显著地大于初三学生。当问及会回答时是否都会举手,有86.8%的学生选择“是”,13.2%的学生则相反。二者在年级上差异显著。研究还发现,有15.3%的学生在不会回答老师问题时也会举手。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不举手就会让其他同学看不起。应该说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但它也反映出初中学生的自尊心理,对此应该给予关注。
2、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
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有显著相关。学习成绩在二十名后的学生与成绩在二十名之前的学生相比,更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这与他们对问题的回答把握有很大关系。所以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学习好的同学越有机会回答问题,锻炼能力,提高成绩,而其他同学如果不是老师提问就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活跃分子学习好,而且越来越好,不活跃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师提问的倾向
对“老师喜欢提问什么样的学生”的回答结果表明,有37.5%的学生觉得老师对所有学生“都一样”,其次是“学习好的学生”(36.8%),再其次是“表现积极的学生”(17.4%)。对“老师较少提问什么样的同学”的回答结果中,有34.7%的学生选择“都一样”,其次是“学习差的学生”(29.2%),再次是“表现不积极的学生”(20%),还有“调皮的学生”(14.6%)。在提问频率上,对老师是“经常提问我”,“有时提问我”,还是“几乎从不提问我”上不同成绩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所有被调查学生中,选择老师“几乎从不提我”的问学生占极少数,但却都是学习成绩在三十名以后的学生。而前十名的学生选择老师“经常”提问自己的人数最多。可见,老师们在提问上有着一些固定的习惯。
(六)学生对课堂提问的评价和期望
初三学生不赞成的比例显著大于初一学生。在老师的做法上,调查结果是,没有惩罚方式的有56.9%,其次是罚站,16.7%,批评,13.2%,还有打人的选择有6.9%。对每种做法,即使是没有惩罚也有学生不赞同,即使是打人也有学生赞同。可见,学生对老师在学生答错问题后的处理方式的看法上,有自己的看法。但过度的处理方式如打人,对学生造成的身心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要避免。有27.8%的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提问有待改进。他们的意见主要是希望老师能提问到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活跃课堂提问时的气氛等。
四、建议
1、教师应该提高对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式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往往能自觉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辅助教学,但是在应用效果上重视程度不够。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总体水平和个别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挑选提问题目和人选。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注意提问题目的适用性,有效性。不能毫无规则,毫无准备的随意进行课堂提问。要保证使用的成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意无意的提问偏向,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个别学生。
2、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进行素质教育
课堂提问中师生的交流不只局限于文化知识,教师的言行也在思想上影响着学生。所以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鼓励,少讽刺贬低。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维护其自尊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教师不能只看重学生回答得对错与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其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3、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讨论氛围
对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创造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其与其他同学交流。在民主、热烈的讨论气氛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充分认识和理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和年级差异
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发生剧变。心理上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初一到初三,其自我意识发生深刻变化。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成人感的增强和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分化和自我塑造能力加强。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但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水平还不高,不稳定,不全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顺利解决该时期的问题和困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财务信息管理的整合性
简单来说,电力企业在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有效的运用网络,来对企业中的各个分支部门进行有效的远程工作处理,财务审计,提高了工作的方便性。同时,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财务同意管理,集中调配,进行网上开支,网上结算,可以使在各地的企业分部门通过网络进行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整合性。
(二)财务信息管理的时效性
电力企业通过运用网络来有效的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会计业务的时间差,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相互沟通,信息共享。同时,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很多重要的信息,其他部门也可以共享。企业运用网络管理软件,调节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上级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跟踪企业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强了约束与管理。
(三)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性
和传统的财务管理对比之后我们能够看出,在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运行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运用网络特点,来把工作中使用的信息转变成网页数据,可以随时查阅,而且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在办公中实现了在线办公,分散办公和移动办公,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电力企业运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可以使财务人员通过网络进行资金划拨,缩短了工作时间,避免了财务丢失的可能性。企业在运用网络进行资金使用时,必须做好审批程序,并且留有网上操作记录与人员记录,这样也可以避免财务问题。
二、我国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已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最先运用的是传统核算模式,单项业务处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逐步形成了财务管理信息化,为企业运行增加辅助功能。我国现代化财务管理信息框架基本形成。电力系统十分重要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因此,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能够给予电力企业工作更多帮助。在电力系统建设网络已经遍及全国,为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了基本网络框架。
(二)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进行实际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进行财务管理的网络建设中,由于网络连接本身就具有盲目性,这就使得其中的很多企业之间并没有做到一个很好的沟通和协调,都是闭门自行建设,限制了企业的连接与发展。电力企业中的一些财务部门往往重视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建设,而没有注意到网络系统的整体性,从而使企业中各部门网络系统软件之间没有连接,各自为政,并没有很好的运用网络,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对于传统的工作模式有了习惯性,很多单位建设网络系统而没有得到使用,使得企业很多资源浪费。
三、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一)改变信息化管理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引导着各个单位中的各个部门来实现资源共享,并以此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有了一定的限制,制约了资源共享。但是,运用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改变传统模式,提高了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连接,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有了各部门的联系与参与,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
简单来说,如果说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制定一个准确而又长远的信息化管理目标,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得到很好地应用。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大力度进行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定其发展目标,并且伴有详细可行的建设计划,进行进一步实施。同时,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了然于胸,充分分析企业管理专业性,为了能够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可以请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三)高度重视管理信息化
通常来说,如果电力企业想要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要由领导亲自批准,所以说,领导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试用以及改进才能够使之更好,因此,领导的重视是完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企业在业务工作中,改变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减少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工程的阻碍。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针对新课程、新教材,搞好高中物理教学,使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有新的起色,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后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状况。因此,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时,教师较以往更注意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映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发表自己看法,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后续教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2.三维目标并重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广大教师对此给予了重视,在教学中既体现科学思维方法,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充实、更有效。
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师生一同研究,这样教师也更容易接受和把握。以往有些教师常认为讲授为主的课不是探究课,可是现在许多教师把讲授课设计成了很有探究味道的课,并在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4.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的活动普遍增多了,并且为了使学习活动进一步联系生活,许多教师亲自动手制作教学用具。此外,一些学校还购置了多媒体数字化实验室。随着这些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师的合理使用,一些原来比较难教、难学的内容变得简单易学,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从古至今以来对于教学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在教学方式上也总是采用制定教学计划、制定题海战术等,不仅使自己在教育工作方面上难有创新和上升空间,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艰难、压力大等情况。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的教学思想观念才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对新课改理念有着充分、深入的了解,从而加强自身思想认识,转变教学理念。
2.角色定位模糊
在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时,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且所参与扮演的角色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没有真正进行良好的互动,导致许多学生存在角色定位模糊现象。学生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共同参与教学并进行互动,这样才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仍然十分模糊,没有紧跟上时代步伐。
3.课堂氛围较差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但是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与方式影响严重,导致其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为主;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新课改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氛围较差,仍然过于单调、陈旧。这样的情况,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一些新的物理教学方式也不能较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启发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外,整体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仍和原来一样,不仅无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需要,也使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提高。
三、改善高中物理教学不足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方法
新的时代要求教学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尝试中体味到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快乐。
2.精心设计习题
老师们可以通过习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索。对于高中物理习题的设计,教师首先应精选习题,删除旧教材中繁、难、怪。比如,改选择题为简答题,改简答题为开放性试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新教材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新旧教材的平稳过渡,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
3.增加教学设备
高中物理属于比较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高科技时代,学校要增加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等,虽然教学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方便、快捷,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让学生能够尽快体验到现代教学手段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4.重视实验教学
一、公立?t院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学历、职称的管理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后勤人员等。如果按照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医疗卫生人员;二是工程技术人员;三是行政人员;四是工勤人员。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是采用合适的方法对人力进行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以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简单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留下人才,各个环节相互促进、不断循环。
我国在2009年,颁布了医院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标志着新的医疗改革工作开始了。其中明确提出改革医院内部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分配激励机制等,以实现多元化的办医体制[1]。当前医疗市场竞争加剧,医院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规模大小、服务水平,人力资源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医院之间的竞争,最终落脚点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公立医院只有分析管理现状、明确管理问题,并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1.管理认识问题
由于医院服务工作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临床一线,也就是由医务人员转岗而来,因此真正出自管理专业的人才数量少。这些管理人员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但是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相对缺乏。针对公立医院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医院管理人员并没有树立人本思想,因此管理意识不强。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大多采用人事管理模式,行政色彩强烈,容易造成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另外,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所带来的利益是看不到的,因此将其当作是一种费用负担,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
2.人才聘用问题
在医院的人才招聘中,科学的岗位分析、完整的招聘计划,是招聘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合理的招聘能增加人力资源总量,为医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不合理的招聘则会增加医院成本,对管理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公立医院规模扩大,对于医务人员的需求也在提高。受限于编制因素,医院只能从社会上招聘管理人员,尽管待遇上和编制人员一致,但是流动性大、安全感缺乏,难以全面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3.技能培训问题
医疗技术水平是随着时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对员工开展培训工作,才能满足医疗发展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技能培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才能够弥补不足、完善自我。欧美国家认为,用于员工培训上的资金具有较高价值,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对于医院来说,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不到位,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不利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另外,部分员工职业意识薄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于职业前景的认同度低。
4.激励机制问题
一项针对离职医务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福利待遇差是产生离职意愿的首要因素[3]。我国医院在员工的薪资待遇上,采用平均化的模式,也就是“做多做少一个样”,削弱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虽然目前医院采用绩效工资制度,但工龄、职龄并不能反映出分配制度的优势,没有考虑到员工的业绩和贡献。综合来看,激励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将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模式有机结合;二是薪资和绩效的关联性不强;三是和其他行业相比,医务人员的现有工资水平较低。
5.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依靠。由此可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充分发挥出文化建设的指导性作用[4]。然而当前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精神内容和物质层面分离开来,往往只注重其中的一个领域,难以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要想向深层次进展,就必须在现状的基础上实现突破。
三、新医改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1.创新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公司、企业的核心资源,其他资源则具有附属性,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也不例外。基于此,医院要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才队伍,其前提是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5]。医院领导应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招募人才、培养人才,来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体到各个科室,科室主任和负责人也应该重视人才作用,推动人才梯队建设。管理人员要树立人力资本理念,也就是将医务人员当作资本要素,在管理工作中突出医务人员的价值,增加人才培养上的投入,继而转化为人力资本。
2.完善薪酬体系
薪酬体系公平合理,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薪酬体系的公平性,要求薪酬设计期间,一方面做好科学的分析、评价工作,严格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另一方面薪酬分配要拉开档次,依据指标是工作岗位、工作态度、工作强度、个人业绩等。另外,还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适当提高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分配系数。只有这样,才能肯定员工的劳动价值,继而提高院外人才的吸引力。
3.实施绩效考核
实施绩效考核,是对医务人员劳动的认同和评价,也是薪酬支付的重要依据。对于医院而言,应该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具体操作如下[6]:第一,考核制度的建立,应该考虑到医生、护士、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的类别,继而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可以从责任、风险、含金量、工作强度等方面入手。第二,考核工作要具有公平性、透明性,不公考核会引起员工不满,打击工作积极性。第三,重视绩效反馈和改进工作,可以采用面谈的形式,分析员工工作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
4.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制定合适的用人制度,在分析各个科室工作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公平竞争的原则选人用人,为技能培训、薪酬待遇等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要大力引进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政策扶持,对于潜力大、贡献多、态度正确的员工,在评优晋升时给予倾斜,从而激发员工活力。二是加强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委派医务人员到重点医院、重点科室进行学习,或者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业务指导,通过建立重点专业学科,来带动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
5.加强员工培训
员工的培训工作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职业规划。依据医院职位结构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方案,了解哪种人才是医院急需的,从而满足医院发展需求。职业规划评估体系的形成,首先要分析医院的发展现状和目标,考虑到职位变动情况;还要针对不同岗位制定评估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7]。第二,继续教育。在医院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员工继续教育,一方面应该落实各项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员工在医学专业上继续深造,并将其用于实际工作中,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一)高职教育地位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比较重要的形式,它在中国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兴起和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二)高职教育优势
职业院校比一般本科生更有就业优势。有报道称,高职的技术人才的待遇比普通白领和高级蓝领的待遇还要高。国外也出现了此类问题,像日本,法国等国家由于国家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技术类人才严重匮乏。所以说高职生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
(三)高职学生管理弊端
一些高职学校是从中职学校、专科类学校以及技术类三本转化过来的,很多学校还沿袭着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形势,所以高职学生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高职学校的管理还得从学生入手,了解学生现阶段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方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逐年重视,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但成立时间短,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成果较少,多数还是照搬中专或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缺少成型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管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本科高校开始不断扩招,职业院校生源素质也逐年下降,学生管理的困难程度绝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素质的高低。另外由于学生管理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专职辅导员数量过少,兼职辅导员的教学任务繁重,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当前形势下管理学生,是大多数职业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决定着的学校秩序的好与坏,也与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层次复杂,素质下降
随着近几年各个高校的扩招,本科学历教育已逐步由解放初的精英教育发展为全民教育。一些公立的高职院校招收学生困难以及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濒临倒闭着实的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数量的减少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选择的余地大大减少,为了生存,一些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较差的学生也进入了校园。高职院校的生源一部分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学生,有技校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生等。生源素质下降这也是学生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2)纪律观念淡薄
被成绩所“淘汰”下来的学生多数进入了高职院校,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带来很大的隐患。高职学生存在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淡薄,诚信尚缺,缺乏自信,没有较强的奋斗目标,缺乏集体意识等问题。这些学生在初高中都会被班级定位“差等生”,尤其在纪律和卫生这俩个基本方面表现的较为明显。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缺勤率在10% ~ 20%左右。迟到的现象更为严重,高达20% ~ 50%。请假离开率过高,平均每班5% ~ 10%,学生吸烟屡禁不止,打架,偷窃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宿舍卫生状况较差,被褥不整理,地面经常不打扫,气味难闻。
(3)学习目的不明确
现如今,“90后”的他们出生在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物资极度丰富,多数学生不知道贫穷是什么滋味,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导致他们缺少艰苦环境的洗礼,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热情不高,只有少数同学学习较为认真,大多数同学以混的态度应付上课。有的班级学生上晚自习,大部分人为了应付点名,上课玩手机、睡觉,一直到下课。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上大学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来上大学;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处在迷茫状态下的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就会无所事事,对大学生活产生反感的情绪,从而就会犯下种种错误。
2、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006年9月1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开始实施,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还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角色综合化是我国辅导员的一个显著特征,且日常管理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因此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的辅导员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1)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更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在学校的地位低,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很多人做几年之后都想着转行,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标准较低,对所学专业、沟通能力、知识能力的要求,较为随意。学生管理工作群体很大一部分人是不适合做学生管理工作或辅导员工作的,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非常努力的工作但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
(2)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不足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不但要求辅导员政治心理素质过关,还需懂得学生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而高职院校大多数辅导员专业不对口,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不能对学生更好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外,高职院校辅导员配置时间短,并且大部分都是从本科院校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缺少相关经验,工作时遇到问题解决的并不是尽如人意。
(3)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因素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专职辅导员也只占少数,多数的辅导员既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又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而且有很多辅导员都是专业的骨干教师。虽然兼职辅导员在专业教师在专业引领、就业指导方面占一定的优势,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及时的管理。这部分人不仅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授课任务,还要完成学生日常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等事务,同时面临学生管理各个部门的考核,体力、心理上往往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而且相关部门没有给予辅导员岗位足够的重视,对于辅导员工作的鼓励政策、管理制度方面有待改善。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成因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管理的完善, 管理学生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原因。
1、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信息渠道,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集体观念淡化。独立或小群体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更注重通过各种手段维护个人利益。部分的学生务实态度使他们越来越功利起来,无论参加班里还是学校组织的活动都多多少少的渗透出功利色彩。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专业定位不明确。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素质原因,相对本科院校管理要严格,但很多的学生表现出的是排斥,他们认为学校管的太多,没把他们当成大学生来对待。所以这也是高职院校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2、辅导员非职责范围的事务增多
高职扩招造成学生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相对短缺,当前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不仅要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做好学生就业规划指导又要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协助教务处传达各种教学事项,帮助财务处催缴学费,甚至还要带领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冬季除雪等等,还要应对各方面的检查,只要学生有问题,首先问的就是他的辅导员是谁。
辅导员工作的不可量化性和工作时间延续的不确定性,使他们的工作负荷不断加重。角色的多重性导致多重的责任,过大的压力让他们感觉到精疲力尽,影响到了他们本身的工作和职业的规划发展,导致他们开始应付一些职责和非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最终导致他们降低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同。
3、管理者缺乏服务意识
高职教育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而且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学生既是教育管理对象,又是学校服务对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寓于服务工作中,没有好的服务就没有好的育人环境,当我们总是在报怨学生素质不好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学生,作为学校管理者,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管理教训的多,服务的少,固化思维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在当前国家的大形势面前,高职学生管理同样要接受严峻的挑战。
总之,落实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解决学生与管理者角色冲突的矛盾,探索更加实际、更加明确的工作方法,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变,强化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在未来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所有教师和管理者应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浅谈我国高职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2]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26-01
1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 我国农民工数量惊人,因此在农村地区,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由于年幼时期脱离了父母,因而在情感上通常有所缺失,成为儿童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这一群体在年幼时期和祖辈生活,由于代际差异过大,和祖辈难以形成十分亲密的情感联系。由于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情感上缺乏依恋的对象,缺乏安全感,十分敏感且容易受到伤害。在情绪上,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十分消极避世的情况,其性格压抑,情感得不到释放,且没有进行心理辅导的条件,有的儿童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需要治疗。
普通儿童心理问题现端倪 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影响到我国绝大部分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成为父母之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儿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许多家庭都不甚稳固,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父母一方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心理造成的严重损害。即使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的不良嗜好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儿女,孩子在家要什么有什么,五六岁了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可能会造成儿童与父母关系的过分疏离或过分亲密,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感受到冷漠或者宠溺,难以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
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儿童心理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目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多数是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学校环境中进行解决,然而效果乏力。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心理上产生问题就是“精神病”,本身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无法合理对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染上恶习甚至走上不归路,其长大后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这使得儿童心理问题逐步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路径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因而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此全力重视起来。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应当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相关工作,调配各方资源,明确权利责任,使得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干预、决策等工作能够真正妥当地开展起来,方能够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明确目标,使得各项措施得力。
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 确立了相关的主管机构之外,接下来就要从操作层面上加强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一方面,需要做好调查研究、跟踪访问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的掌握,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基本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各地区、各个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实施。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集合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的资源,使得社会的多种资源能够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目前,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这就需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大众传媒、教育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家庭都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加强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认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宣传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现状和影响,才能够使得全社会都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
3 小结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方式集结力量、整合资源、贯彻实施策略,我国当代儿童才能够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葛元,孙小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J].学理,2013(30):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