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雪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顾城; 单纯; 单薄; 童话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51-01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美好、纯净的诗歌风格向来为世人称赞和被后人模仿。本文试图通过对顾城前期诗歌的分析,展示其诗歌纯净却不失深度的特点。顾城的诗歌创作大概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1968-1979年,然后是1979-1981年,第三个阶段是1981-1987年,最后一段时期是1987到1993年,作者在这四个阶段的诗歌风格大致相同但也有区别,相比之下,顾城第一个创作时期的诗歌最有童话意境,同时最能展示作者丰富而又细腻的内心。
顾城前期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从单纯入手,描写最平常的情感和意象,但是往往能引导读者领悟到最深刻的人生。作者这个阶段的诗歌,单纯却不肤浅。
之所以认为他的诗歌透着单纯之美,首先是因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所选意象的自然化和诗歌风格的童话化,这在顾城早起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顾城曾说:"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我知道了,一滴微笑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 顾城《学诗笔记》) 顾城避开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意象,专门选取纯净的自然进行描写,包括可爱的小动物、被他赋予情感的植物和雨滴、云朵等意象。例如:
再远处是一片绿光闪闪的树林/录下了风的一举一动/在风中总有些可爱的小花/从没有系紧紫色的头巾/蚂蚁们在搬运沙土/绝不会因为爱情而苦恼/自在的野蜂却在唱歌/把一支歌献给所有花朵……(《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顾城诗歌的单纯不仅体现在意象的纯净,也体现在其诗歌风格的童话化。顾城避开了直接去抒写爱精、友谊、人生哲理等等这些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是构筑了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诗的世界。在顾城最初的诗中这是一个单纯唯美的童话世界:
森林,森林/有一个梦/小松树蜷缩在树洞中/一串深脚产一串浅脚印/好象金花银花藤/开小花的/是狐狸/开大花的/是黑熊/园果形的/是猎人……(《雪后》)
顾城的诗的主人公是思考的树做梦的小松鼠,怀着信念的小花......在这些诗中,我们几乎可以触及到大自然的微妙的震颤和呼吸。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诗人是置身其中的,在冥冥中,在草、云、海,在绿色、白色、蓝色的自然面前,他在与自然对话。当我们进入这个童话世界时,感到了一种灵魂透明的美,并在这单纯透明的美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可以说,顾城是通过对童话世界的描写,表达着自己的渴望,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反抗着生活中的"不纯净"。顾城初期的大部分诗都具有这样一种童话般轻柔的语调,天真的情态,明净的色彩。
顾城是很善于思考的,虽然他写的是童话世界,用的几乎都是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但我们不能说顾城写的是儿童诗,因为他的诗里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思考。他的著名诗句,"黑
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证明了顾城的思想所达到的深度。而把这种思考化为纯粹的诗情是很难的,因此,当顾城轻松地写出一派"天真"的时候,我们说,正是这种思考使这"天真"不只属于儿童,而属于永恒。顾城是个内倾式的诗人,他的感情常常是宁静而淡泊的,即使是在思考或忧伤的时候。因此,他的诗歌藏在单纯背后的深刻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琢磨才能体会得到。
"它掩盖了肮脏的世界/也扼杀了春天的幼叶/我想从天上摘下一个太阳/来焚毁这虚伪的圣洁。"( 《春雪》 )
顾城的这类诗歌中,依然选用叶子、太阳等自然的意象,营造自然、童话的诗歌氛围,但是单纯后却多了对人生的审视和反思。在《春雪》中,顾城用亲切自然的意象,几句话就勾勒出雪后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自己崇尚真实纯净的观点,反对一切虚伪和不纯粹。
再如顾城在《打火集》中的小短诗《打火机》:"遇见谁/都可以献上/一颗发亮的心/火柴太傻了/只能燃烧一次。"顾城仍旧选取生活中单纯而常见的意象打火机和火柴,并将它们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使得小诗的整体风格仍然俏皮轻盈,富有童话之美。同时,作者也借打火机跟火柴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专一的赞美。
总得来说,顾城前期的诗歌令人觉得很舒服,轻盈的童话在他笔下自然展示出来,不着痕迹不显做作。深刻的哲思在他笔下简单勾勒,不诉诸说教也不刻意,但是却深深打动人心。
当然顾城的主要创作集中在之后的三个时期,当纷繁复杂的时代变化改变了作者纯净乐观的心境,当童年的回忆终于从诗歌中消失之后,那个纯真、任性的孩子就被一个探索生命奥秘的静思者的形象所代替了。我们知道,每个人走出童话都是必然的,因为生活总是渐渐地向所有的人展示黑暗和彷徨。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诗歌阅读重在细致和感悟,需要在简洁的话语中推敲出丰富的含义,补充诗歌的大量留白,所以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同时以同类型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很便捷的途径。
一、读题目,定位题材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定位了诗歌的题材,同时也确定了诗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如: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题目中交代了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咏物诗的基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方法就得以确定。咏物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是: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或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品质和情感。基本的赏析手法就是一一来概括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并以此来揣摩作者是通过这个表达的喜爱赞美,还是托物言志。例如: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请分析作者通过梧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基本的思想和鉴赏方法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仔细分析文本。
所以,我们据此得出本题的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晚唐诗人。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强秦。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怀古诗。我们对这首诗会有一个大体的思想情感的判断,因为怀古诗的基本思想比较固定,怀才不遇,讽喻现实,追慕古人,感慨时光易逝或盛衰无常等。这类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古今对比,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比较固定。
其他几种题材的诗歌的阅读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平时的诗歌学习,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平时这样分类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攒起的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
二、读诗文,把握重点
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诗中有3类词语是一定要抓的。
1.抓直接抒情的词语。
2.抓景物及其修饰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古代诗歌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准确抓好景物的特点和其所营造的氛围,对解读诗歌至关重要。如: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词中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其中景象的描写“风定”“千里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整个景的特征便可清楚把握,即澄明、清幽、开阔。而远空时隐时现的孤鸿这个物象的动作泄露了诗人的思想,诗人要像这孤鸿一样,在辽阔清净的天地之间自由翱翔。与词的首句“摇首出红尘”自然相照应。这里景与物及其修饰成分或相关内容的细致把握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本诗以景结情,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紧抓“寒鸦飞尽”“水悠悠”来作重点赏析。飞尽寒鸦,写眼前景色极尽荒凉,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这其中的愁情已经很突出。再看眼前的流水,悠悠不尽流向远方,古诗以水喻愁,此中更显友人远去之后,诗人凝望朋友远去的方向,故人身影已尽,唯有悠悠不尽的流水好似诗人心中流淌不绝的愁情,剪不断。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歌的精华,鉴赏是要倍加细致,以期更好的理解效果。
3.人物的动作及相关信息。
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段多样,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将这些内容与诗文本身内容有机结合,能收到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奇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本诗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捻花”“放花”及人物状态的描写“无语”,很传神地刻画出了诗人面对即将归去的春景的珍惜之情,于是“手捻花枝”,似要握春于掌,阻其逝去。可惜春光无情,转眼已经残红凋谢,遍地狼藉,无奈,只能放手,眼见春景逝于眼前。这其中的伤春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传情的神来之笔。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紧抓诗人的动作行为描写,快速把握诗歌内容。“钩疏箔”“卧看”,面对千山急雨,诗人敞开笼帘,更是敞开了胸襟,平静地卧于榻上,任凭大雨咆哮滂沱,不禁让人拍手称叫,好开阔的胸襟。
三、读下注,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诗歌鉴赏题中主要以下注的形式出现。抓准下注给出的重点信息,再结合诗文本身,理解诗歌不但快捷,而且准确度大大提高。例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所作。
这首小诗的背景部分对于整篇诗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乍看本诗写的是杜甫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烦扰,实则并非如此。我们观察诗歌创作背景“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杜甫流寓西南一带,居无定所,生活落魄,每日甚至饮粥度日,几经辗转,后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有了稳定的生活,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稳定的生活,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后“一举登第”等,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还有“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自然接触,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李白,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已强烈的情感注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
杜甫,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一味“嘲风雪、弄花草”的创作倾向,以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他的讽谕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来源:文章屋网 )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
从宏观来讲,古诗词专题的考查,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向命题:
1.对于唐、宋、元三代作品的考查,要引起重视。就文学水平而言,在唐、宋、元三代期间,古诗词达到了一个顶峰,也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其中的典型作品,代表性的作家,虽然经历了千考万考的淘漉,但依然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2.对于“非顶级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要引起重视。所谓“顶级诗人”与“非顶级诗人”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出现在学生阅读视野中的频率以及学生对他们的熟悉程度而言的。
从微观上来讲,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又称为“炼字”题,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指定分析某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要求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要求考生指出某个句子中哪个词最具表现力,并对其作用进行赏析。从考查形式上看,单纯考查对关键词的语义理解的题目很少,它一般是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借助一字(词)领悟全篇的能力,具有透过一字(词)弄清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2.对意象赏析的考查。意象是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诗歌正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人生志趣、价值情感和思想取向的,所以只有把握作者选取某意象的意图,弄清楚作者在某一意象上的寄寓,才能清晰地看到意象的价值,进而能够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意境,领会整首诗的价值。
3.对景情关系的考查。对写景诗而言,景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作者通过状写景物传达情感,景物色调的晦与明、阴与暗,景物状态的动与静,景物现状的宏大与纤细,景物距离上的远与近等,都与诗人的情感取向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古诗词鉴赏中,历来重视对景情关系的考查,或着眼于整体设题,或立足于局部设题,或从意趣方面设题,或从写景特点上设题,灵活有致,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4.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阅读鉴赏正是要通过作者笔下的景物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审美上的愉悦。考试命题极为重视这样的题目,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对手法及语言的考查。作者写景、叙事、状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这样的手法同样能让鉴赏者获得美的享受。手法技巧、思想情感等离不开语言,对语言的赏析,在艺术层面上考察诗歌,能够检验出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
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2.多赏。要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优秀的鉴赏名篇。只要带着分析、批判的眼光去看,对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3.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自己坚持写一些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的评语,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考查语言
易: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难: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指出该字,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评价其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词统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小结:检测语言时,先解说表层含义,即从字面意义入手,描述该字所在诗句表现的景象;再分析深层含义,即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突出主旨;最后评价以上形式所具有的作用,也就是表达效果。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二、考查意象
易:确认意象的特点
难: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的画面,概括氛围特点(准确),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考查内容和情感
易:检测层次内容
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分别解析层次内容。
难: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四、考查表达手法
易:识断表达手法
难: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五、特别注意:以对比鉴赏的形式考查
易:有明确提示的比较
难:无明确提示的比较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或者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②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该。②垆(lú)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
赏析
这首词直写江南之美,曲写对家乡的思恋。首句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我”呢?没说。这一点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比较,就很容易察觉韦庄的内心之思。这江南的美是印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的,而韦庄只是听他人说的罢了。次句“游人只合江南老”,这游人是谁呢?当然包含作者在内了。“只合”含有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漂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唯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以下几句,直接夸赞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极写江南的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江南人之美。不过,江南是美,可那毕竟不是我的家乡啊。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急转直下,哀伤之情,感人肺腑。江南纵然美好,那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的心依然属于故乡。然而,现在是有家不能归,即便回家,那离乱的惨景,也会让人柔肠寸断。
就表达技巧方面说,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写江南之美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正面极力赞颂江南之美,实则衬托了作者滞留他乡内心之苦及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对家乡遭受战乱后荒凉惨状的哀伤。在修辞方面有比喻,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从人物形象描写方面说,有两个比喻,一是江南的美女,二是作者。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薰(温暖)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另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作者通过对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孤桐的赞颂,表现了自己正直不屈、磨难越多斗志越坚的品格,也表达了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首联描写了孤桐的茂密和孤高。这种特质虽是外在的,但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改变的。为颔联和颈联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颔联由外在的描写过渡到对其内在品质的揭示,突出了孤桐岿然屹立,伟岸不屈,虚心汲取的品性。“虚心”一语双关,既是孤桐内心空通的真实写照,也是自我品性的表白。
颈联继续刻画孤桐的本性,老当益壮,无所畏惧。岁月的磨炼更能彰显它的坚强,骄阳的烤灼更能表现它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
尾联卒章显志,借用典故表达心愿:即愿在清明之世,尽自己所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也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
整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孤桐,借孤桐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作者对孤桐的描写,既是写实,也是自比。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禅院幽静、空寂、和悦的美妙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佛门,厌世嫉俗的情怀。
首联使用白描的手法。一个“照”字,不但描写了光照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作者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所蕴涵的对庙宇的赞美之情。
颔联描写通向寺后禅院幽深的小路,禅房所处环境幽静迷人,这样美妙的意境,给人以纯净愉悦之感,唤起身临其境者的深切回味,让人惊叹、陶醉、忘却尘缘俗情。
颈联精炼扼要,含意深切动人。“悦”字突出了秀美的山色使鸟的性情为之欢愉,“空”字突出了潭水的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个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水光山色相应的纯净怡悦。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尾联以动衬静,以钟磬之声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幽雅、清静。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显然,作者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着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风格淳朴淡雅,构思精妙,寓情于景,意境幽远纯净,读来真的是“心也可以清”了。
■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云梦馆[注]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作者的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请简析本诗所营造的意境。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是如何表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的?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1.请对首联中的“嗟”字进行赏析。
答:
2.后四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
答: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请简析本词的人物形象。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 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本诗运用了 和 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翠绿的情趣。
2.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作者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
。《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 。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蕊的词和郑域的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①帆来重,冥冥②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①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②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1.诗的题目为《赋得暮雨送李曹》,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切题的?
答:
2.请简要分析颈联、尾联如何给我们营造出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深远影响 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6-02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背景是不相同的,孟浩然的生活状态和为人处世之道与当时出现太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在仕途上太过坎坷,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孟浩然依旧能够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喜欢漫游于大好的河山。孟浩然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然流露出他对归隐山林的无限向往之情。
王维的诗是综合各个方向的好的地方、各个角度来表达他诗的意境。对于王维的一生来说,他和孟浩然的仕途不顺不同的是,王维是一个精通诗、书、画、音乐等的诗人。
一、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的共同之处
(一)从题材的角度来说
都是从山水诗的角度出发,结合田园诗和作者的感情来进行描写,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着活力,生动有趣,王维和孟浩然的写作手法就可以将大自然的最自然的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相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多层面表达个人感情,提高了诗歌的质量。
(二)从艺术手法来说
几乎都是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叙事文的叙述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一个场景,其诗把个人的感情放在其中,看似诗作平淡无奇,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但是却总有很多的寓意在其中。
(三)都属于平淡的诗风,属于“清”派
在描述上会给人创造出一种非常闲静清远的意境,这也是我认为的田园山水诗的艺术传统所共有的、所表达的。王维的诗大多数是“清”,孟浩然的诗是淡
(四)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仗候荆扉。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刚入夏天的黄昏在乡间的人和事物非常巧妙地连接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十分安静静谧的乡村生活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满着诗情画意,一幅浪漫的乡村风景画,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种闲逸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孟浩然的一些诗中也充满着白描手法,这样的手法使整个诗歌更加精致,很多东西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可谓是点睛之笔。就他的名篇来说《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又比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在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他向往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的真实写照,孟浩然是一个向往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仕途不畅,总有坎坷,所以渴望着安静的田园生活,他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
(五)写作的选材上
几乎都是采用山、水、泉、石、松、柳,通过这些简单的大自然的原始材料、随处可见的风景来表达着对生活很细微的但却很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虽然很简单但却充满着大道理,文笔十分的平意近人,十分的平淡甚至可以说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很简单纯粹,但是就是可以体会出一种真切的深刻的思想。
(六)大多数都会采用以动衬静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的诗歌中经常是静态的景物却会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好,表现出了田园山水的特别的情趣和意蕴。其实田园山水诗中的动就是为了衬托静的意境,或是更加突出静的这种氛围意境的美好,来达到诗歌中田园山水诗的艺术效果。例如《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刻犹眠。在我看来,这两句诗描写了满满枝头盛开的桃花还带着清晨的晶莹剔透的闪闪发光的水珠,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让人分外欢喜,花开得更娇艳。远处是嫩绿的草丛,在淡淡的弥漫的晨雾中更加的鲜绿,让人欲罢不能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突出了静的闲适和悠然自得,我想诗人在作此首诗歌的快乐也在此处了吧。孟浩然的诗中这样的手法也不在少数,比如《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歌是描写了在日光快要降落的时候,天空的晚霞将天色染成了让人昏沉的色彩,乘舟归来的人儿回到鹿门,在这途中所看到的情景,通过归人,在船到岸的岸头的争吵还有家家户户的烟寥寥升起,这样的动态描绘,将不同的景象描绘在一幅画面里,没有任何的违和感。让人反而觉得这样的乡土人情是多么的亲切。同时期也表达此时作者对于这样的简单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
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的不同之处
第一,王维的诗歌会注意到自然界万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变化,比如光线的明暗变化。在《渭川田家》一诗中的: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终南山》中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它们都是注意到了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对一天不同时期的光照甚至都有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样就绘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精美画卷。而孟浩然的诗歌中的诗句更多的很直接地就表现出大自然景物的本来魅力,例如:“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实不管是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这样非常恢宏气势的描写更加加深了整体美感,更加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有想去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增添了太多的绚丽的色彩。
第二,王维和孟浩然在诗句的整体的把握上是不一样的,王维的诗句诗词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方法,他会在传情答意的过程中加入色彩的感情渲染,使其会在感情的表达上调节一种色调,并表达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对象的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点点之间的联系,采用恰当的色彩来渲染情绪,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写出的诗歌更加让人愿意去深刻探讨,去努力地融入其中,去理解诗歌的画意。例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萍池中的轻舟回荡,归舟以后的绿萍慢慢地恢复,突然间又被垂下的杨柳打开,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写出绿萍、春池、翠柳的形态,同时运用了绿色的一系列的色彩来表达绿的深意。王维这首诗中绿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大脑,满眼的绿色,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也同时流露出春天春风让人身心愉快,清新人生,不知道春意的到来让多少人扫去了心头的烦恼和忧愁。绿色是让人心情变明媚的色,它代表着平静和安定。王维的诗歌经常会采用绿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绿是一种感情寄托。
第三,孟浩然出生在开元盛世,有着一腔的报国热血,可是却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因此他此后的一生几乎都是选择悠闲自得的生活,喜欢漫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将他那一颗报国无门的心也投入到这样的美景中,去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在其中。孟浩然的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淡”。从他的每一首诗歌中都可以体会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风。在不同的角度看,孟浩然的诗歌大多都是表达归隐山林一种闲适的情感,每一句诗歌都不是充满着活泼绚丽的词语,足够的朴实无华,但品味起来却是深远无穷,意境深刻。诗歌中总是充满着淡雅,这种独特的风格体现在语言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不同于陈子昂的朴实却充满着古老的味道,更不是那种浮夸艳丽的感觉,就是清新隽逸。其实,孟浩然的诗,如果你不仔细品味,你不会发现他的诗歌的显眼点、亮点在哪里,但是如果你可以耐住性子慢慢品尝,你就会发现他诗歌中的香味,他的诗就像一瓶陈年老酒,如果你不够有足够的耐心,我认为你是品尝不出他的色香的。孟浩然之所以有这样特别的风格我认为和他的本身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接受佛家思想的人,他懂得如何可以做到静悟,如何心里保持静待,所以他的山水诗是让人有清旷淡远的感觉,但是却不是平淡无奇的,是平淡中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或许每一句话我们一开始会觉得写得十分不费力气,但是细读你就会发现是多么的自然地表达着情感。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采用五言格律的形式来写作,这样的手法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有名的,盛名一时,在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大好河山、壮阔的山川、湖泊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他自己隐世生活的描绘,也有在漫游途中的所感所见的事物的描述,更有对乡村农家生活的反映,就是这样的简单,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却表达着很多的个人情感。孟浩然的诗歌常采用白描,而王维是采用点的结合,孟浩然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诗歌缺乏强烈的色彩上的差别对比,但是孟浩然他会运用从高处入笔,随意地结合他的平淡的思想,就会营造出一种平淡深远的氛围。同样的孟浩然的诗歌表达的多是感受,他对山水田园画卷的深刻描绘是比较少的。
第五,和孟浩然的田园山水画相比较,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多变的。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充满着不同格调和风格,有时候王维的诗歌非常的大气或是说气魄恢宏,所描述的场景是十分开阔的;但是有时候王维的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就是十分的细腻甚至可以说把事物描绘得十分的深刻,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更加应该说的是王维擅长用点点结合的方式,增加颜色的渲染,来活灵活现表达大好河山的景象。王维在写作上甚至会用层层叠叠、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通过层层加深的手段让诗歌的色彩更加的鲜明,所表达的更加透彻。王维有时候会追求生活在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中,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心境,因此很多这样的山水诗人会很愿意生活在寂静的环境中,体会这样一种别样的快乐。
三、结语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田园山水诗中,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中却充满着很多作者个人的感情,也让后代人对诗歌有了很深的体会。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作家,虽然两人在写作的艺术形式或是手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但却都有着各自让人欣赏的地方。他们二人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出的氛围让我们这代人对古代的山水田园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古代文学文化进行深入思索,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推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其在社会上的地位,我相信,这样的历经千年时间洗礼的独特诗风会在当今也会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感染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仔细品读,我们很容易看出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有的诗人爱用多种色彩的组合来表现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有的诗人喜欢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有的诗人擅长全篇用色,这样使诗中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有的诗人乐于用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来反映事物,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映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他叫海子,是许多优秀诗歌的作者,他热爱诗歌,热爱土地,热爱太阳。他的作品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名字只有少数人可知。以前读了他的诗,我都认为他一定是21世纪的诗人,因为他的诗都具有很强烈的现代感彩在里面,许多语言是现代作家也不一定能写出来的。可是我查阅他资料时大吃了一惊,他是时期的诗人,而且因为当时太多人的压迫与不解他选择了自杀,年仅25岁。
因为他我热爱诗歌
在了解并喜欢海子之前,我对诗歌是毫无感情的。但在我大量阅读之后才发现,诗歌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喜爱的地方。阅读诗歌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诗歌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海子在《夜色》中曾说过,“我有三次幸福,诗歌王位太阳”由此可见海子把诗歌当做了自己唯一的憧憬与信仰。在诗歌的世界中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生活得很快乐。
因为他我懂得悲伤
海子的作品中往往都会透露出浅浅的忧伤。他在《土地·王》中说道: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海子并不是第一次在他的诗中提到死亡。对于海子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与对生活的绝望早就已经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他的诗歌当中。我很喜欢他写的《海上》,是写海上生活的渔夫生活,但词句中也尽显凄凉。我记得其中有一句是“成群游来鱼的脊背,无始无终”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表露出来的都是一个悲字吧。海子也经常在他的诗中提到他的爱情,可惜他的爱情并非美好。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人,四个女人先后都离他而去。他的悲伤他的凄凉当时又有谁懂呢?海子,你的悲伤我懂。
因为他我喜欢太阳
海子很喜欢太阳,在他看来太阳象征光明、真理、希望、力量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夏天的太阳》中他写道“我想到在白天出生的孩子,定是出于故意,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他所描写的太阳都是炽热的都是蓬勃向上的,让人渐渐地对太阳产生一种憧憬与向往。于是我也开始喜欢太阳,喜欢那个光明向上的标志物。很可惜在海子生活的时代只有一个太阳,所以黑暗压倒了太多。而我们生活在万丈光芒下更应奋发向上。
关键词:古典诗歌 语言 雅名
诗歌是高度的语言艺术,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尤其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杜甫自述自己作诗的苦心孤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古典诗歌的历史长河里,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词秀句不可胜数,更有不少诗人因妙语佳句而得雅名者,成为诗坛佳话。
晚唐诗人郑谷有《鹧鸪》诗一首:“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诗借咏鹧鸪以抒怀,委婉感人。其中“游子乍闻征柚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游子一听见(鹧鸪声)眼泪就沾湿了袖子,正在唱歌的美人一听到就低下头来思念情人――描写细腻,感情深挚。郑谷因此诗而出名,时人称之为“郑鹧鸪”。
晚唐诗人赵嘏作《长安晚秋》云:“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其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当残星寥落之时雁阵横飞塞上,当一声长笛吹响时征人正倚靠在鼓楼上思念家乡――对仗工整,意象生动,诗人杜牧酷爱此两句,吟叹不已。后人因之称其为“赵倚楼”。
宋朝诗人谢逸曾作《蝴蝶诗》三百首。其写蝴蝶“才过东墙又西去,片时游遍满园春”,“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晓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观察仔细,想象丰富,而语言又通俗平易,人们因此称他为“谢蝴蝶”。
宋代词人宋祁所写《玉楼春・春景》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历来为诗家所称道。它用通感的手法,不仅表现了杏花的绚烂繁盛,而且表现了春意的浓郁和春天蕴含的勃勃生机。近代学者王国维赞赏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钱钟书先生也说:“‘闹’字是把事的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因宋祁曾官工部尚书,所以得了个“红杏尚书”的雅称。
张先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风格清丽。其《一丛花令》词有“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想象奇特,借物写人。张曾做都官郎中,因而有“桃杏嫁东风郎中”之称。其《行香子》一词中云:“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情深语婉,常引起失意人的共鸣,人称之为“张三中”。张先词中又偏爱写影子,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娴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名句,描写极细致,人们因此又称他为“张三影”。
宋代著名词人贺铸《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用江岸如烟青草、随风飘飞的柳絮、江南梅熟时的连绵阴雨来比闲愁之多,形象生动,历来被视为绝唱。尤以“梅子黄时雨”精妙,贺铸因之被誉为“贺梅子”。
南宋词人张炎,词风清远蕴藉,凄怆缠绵。其《解连环・孤雁》一词中有句云:“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以孤雁咏相思之苦,“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意谓书信没心思写成,只能寄来孤雁的一点影子,融“鸿雁传书”“雁行成字”之说于词中,构思巧妙,意味深长,后人称张炎为“张孤雁”。
明朝袁凯曾写《白燕》一诗,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诗以月、雪、柳絮、梨花比喻燕子之“白”,用赵飞燕的典故,告诫白燕不要飞入王宫,免遭横祸。语带微讽,寓意深刻,后人称袁凯为“袁白燕”,袁的故乡还因此建成“白燕庵”,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