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分析学前教育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前教育教师的需求变化。一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师范学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精神,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精、具有活力、知识面宽且具有创新思想和一专多能的人才。二是从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来看,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与人民的重视,国家的发展要靠下一代,如今学前教育慢慢将纳入义务教育。作为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很小时就进行胎教、亲子教育、上各种辅导班,想给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上学等等,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尤其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三是从全国高校学前教育的整个教学课程设置来看,舞蹈课是必修课程,为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快中国前进的步伐。四是从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现状来看,他们是高中毕业的十七、八岁的孩子,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学习意识与竞争意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舞蹈的学习上是有一定压力。他们的骨骼发育已经初步成形,身体较硬,软开度较难练开。在校的学习时间是两年半,最后半年是顶岗实习。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教授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内容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水平,为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二、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舞蹈教育资源,利用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为学前教育输送高素质、综合性的优秀人才,改善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师资结构,调整、改善、充实我国原有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水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为教育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具有个性化的综合人才;追求和实施精品课程,课程内容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领域,运用综合教育思想,课程富有经典性、综合性、多样性、创新性;使学生培养模式多元化,既有主修舞蹈课程,也有选修舞蹈课程;既有舞蹈理论课程,也有舞蹈技能课程;既有通识课程,也有个性化课程;既有校内学习课程,也有社会实践课程;既有校内教师的舞蹈教学,也有外聘教师的舞蹈教学。总之选择科学规范的舞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打造合格加优秀的学前教育的理想人才。
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是三年学制,舞蹈属于基础课与主干课,是训练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基本训练、儿童舞蹈与创编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通过此专业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舞蹈风格特点和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密切结合,提高自身的舞蹈素质和专业水平,陶冶情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和开发学生的舞蹈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等,形成完美的人格。树立与巩固热爱幼教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工作的要求,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三、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内容设置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探索
一、学前美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定位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目前,已经有许多城市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这也标志着政府在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就是要让更多的儿童享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过去在学前教育目标上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即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新形势下学前美术教育,他更应关注儿童的精神、个性、感受,培养他的思维、能力方面的东西,特别是要重视儿童的审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审美,而审美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人才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才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就整个学前美术教育而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才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
二、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内容新思维
目前,就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现用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二,美术课、手工课的课时安排偏少,三,美术课师资力量不足。这些都无形中制约了美术课程的良性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完整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合适的教材,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写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成为了当前首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在美术课时的计划上,对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校时艺术课程零基础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课程、课时的计划与安排,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和专业素养,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学前美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核心发展趋势就是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些学生进校时美术基础能力普遍都是零起点的,而我们要教授的主要课程:一、美术基础:包括素描、色彩,二、简笔画、装饰画三、手工与玩教具制作,这三部分主要内容再平均下来就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每一部分的内容因为课时的有限,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基本属于蜻蜓点水。再次,美术师资力量的薄弱,一个老师带多个班多个课头,疲劳教学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大环境新形势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前途负责也对祖国的下一代负责。目前就仅陕西省来讲省政府将确保2011年开建的441所公办幼儿园如期投入使用,新建改扩建公办标准化幼儿园325所。这对学前教育是非常利好的事,由此也同样对幼教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肩负起这神圣的双重重任。要求我们的美术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
三、学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新思路
在“十二五”规划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下,我们作为学前美术教育的前线工作者,更应积极响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与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断开创新方法、新思路。其一,美术教师应不断创新学前美术专业美术课的教学方法,要将课堂教学的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的行为又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那么教师就应研究创新自己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其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理念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幼师人才为目标的,因此,作为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也应突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使培养出来学生将来能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其三,笔者认为,学前专业的美术课应是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出有美术专长,有创造激情和审美能力的幼儿教师。既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掌握美术技能,而应该是能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他的专业功底是否深厚,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其本人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美术造型、表现力,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师不但要传播人类文化、艺术修养、开发人类智能,还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能做到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平等、互相学习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与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笔者就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多种新思路的教学活动的大胆尝试,例如,采取课堂游戏、分组竞赛、分组集体创作评比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变得更深刻,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使学生一改过去的“被动学”变“主动学“和 “我要多学”。
笔者从教学过程的切身实践中体会到,教师要想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十足,最关键一点就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对学生对工作的高度的责任感,还有对自身教学水平和知识素养提高的自我要求,有了这些才能积极主动想方设法不断地去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开拓,也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的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启示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9期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65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248-01
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学前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但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高校采取具体的措施,以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高校学前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并未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这不仅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為了提升教学效果,大部分学前音乐教师一味地钻研理论知识,采取纯理论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仅仅进行理论式的音乐教学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很多高校学前音乐教师在上课时,对当下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其所教授内容的意义便变得毫无意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校音乐教师在未了解的情况下对授课,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还容易让学生对学前教学产生误解,也会从而影响学生以后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学内容不具有针对性,教学也未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二、改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对策
1.转变高校学前音乐教学的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全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国际上各国之间对教育的竞争不断加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高校需要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转变教学观念。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其也是基础教育专业,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此,高校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拓宽对学前教育学生培养的渠道,同时还要加强对高校学前音乐专业教师的培养,使其不断更新自我的教学理念,采取贴合时代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高校学前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2.提高高校学前音乐专业教师的水平。为了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质量,就要提高高校学前音乐专业教师的水平。首先从教师自身素质方面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音乐教学技巧,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我的音乐素养;其次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来说,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习音乐教学技巧和方法,学习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自我,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让高校学前音乐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了解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动态,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3.丰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方法。为了提升高校学前教学专业音乐教学的质量,就要丰富教学的方法。首先教学的内容要联系具体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让学生进行男女对唱或者全班合唱,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构建良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实际幼儿园进行考察,让学生与幼儿近距离接触,从而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以帮助学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编写音乐教学方案。
【关键词】学前教育;参与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刘白玫,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当前形势,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课堂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具体的实施策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希望能给同行帮助。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导致社会对学前教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度。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需要通过教会幼儿唱歌、跳舞、玩游戏和开展不同形式的智力活动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幼儿园喜欢的人才。当然,不管是实施何种教育手段,其相同之处均是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其能够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发挥高校学生群体的主导性作用,提升其使命感与实际教学能力,从而真正让高校学习者能够勇于提出自身见解并且学会做出评价。强化师生员工在高等院校教学之中的良性互动,这是真正解决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当前高等院校学前专业的课堂教学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法以及学法。在当前的高校课堂之中,教学工作者要善于进行组织引导,而学习者则应当深入探究与合作。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要将刻苦学习转换成乐于学习,将乐于学习转换成为懂得学习,将懂得学习转换成为愿意学习,这理应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切实转变自身在教学体系之中的分工,应当形成大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场景,积极鼓励大学生们实施独立自主的思考,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让每位大学生均能依据自身个性化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体验,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全面选择、整合与评价,从而切实将知识转换成自身实实在在的能力。当然,高校教师还应积极指导大学生们开展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提升。要充分激励学习者们在教学中开展辩论,这是由于通过辩论能够推动学习与提升思维能力。我们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唯一出路就在于课堂改革,要切切实实地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真正转变课堂教学思路,真正让大学生们开动脑筋,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将师生们从枯燥乏味的课堂之中切实摆脱出来,从而建设更加高效的课堂,真正成为现代教师。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最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满堂灌’的课是最糟糕的课”。现在社会更加注重的是24小时后知识的保留度,研究表明:各种指导学习方法下学习24小时知识的保持率为:传统的讲授仅保留知识的5%,阅读占10%,视听结合占20%,示范占30%,小组讨论占50%,实践练习占75%,向其他人讲授(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立即运用)占90%,由此可见,主动求知参与分享带给学生的是自信和快乐。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这既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教育的规律,是新形势下课堂模式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参与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新形势下参与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教学上,让大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是整部戏的导演,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真正的演员,在小组内既能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还能发挥学生积极讲解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助,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前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能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发挥小组合作的意识,让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创造幸福有效的课堂提供前提。
(一)参与教学模式的分组策略
在课堂分组时应当切实落实组间同质与组内异质之方针,从而努力实现小组内部的互助以及合作,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课堂教学之驱动力,主要的实施办法是:一是依据学习者们的成绩、潜力以及协调能力选出6至10名组长。二是依据前次考试的成绩先后次序,由教师实施合理的分组。三是在分组完毕之后,由教师依据男、女生之间的比例以及性格等,在学生们均表示同意的前提下实施合理调整,从而保障每位同学均可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学习之中。四是在分出小组之后应当保持一定时间之内的稳定性。五是各组长应当依据成绩把本组参与者分别确定为1至4号,至于未能达到或者超出4人的则应当按照实际状况加以确定,从而指导小组成员们合理地完成任务。
(二)参与教学模式的小组答题策略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保证每位大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不让一位学生掉队,达到人人成才,人人都能成为社会需要的目的,特制了相应的参与教学模式课堂小组答题要求,现加以展开:一是被抽到答题者应当快速起立迅速,目光看前方,或者是面向黑板、本班同学来回答,答好后即可坐下。二是要求回答问题者能够做到吐字清晰,语速中档,使用普通话进行回答,声音不应当太大,至少应当教师与全班同学能够听清楚。三是在交流过程中应当先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也就是1号同学与2号同学进行交流,3号同学与4号进行交流,其后再互换交流对象,最后才能实现组内的统一。四是答题通常可以分为必答题与抢答题,前者是教师依据题目的情况,分别说出各小组的某个号码,并且让学生来回答。后者则是在某一小组的必答题无法答出或者回答错误之后,再由别的小组的学生来抢答。五是学生在起立后回答问题之时应当要有合理的用语,比如,老师,下面由我来回答或者由我来补充等。六是学生一旦发现有许多同学竞相进行抢答,为取得答题的主动权,可以大声地报出自己的号码。七是在某次课中已主动回答过一个问题的学生,不得自行抢答,而是要等待教师给自己以答题的机会。八是个人在答题时如果需要书写或者画图的时候,即可全面运用本小组黑板进行书写,当然,所书写的内容应当要让全体学习者均可看清。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下明确参与教学模式的操作顺序,笔者觉得操作顺序应当为:先全面导入以调动学习者参与其中,再创造合理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参与其中,再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者参与其中,再落实课堂反馈环节鼓励学习者参与其中,最后是进行课堂反思推动学习者参与其中。其中小组探究,合作参与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激情导入,调动参与环节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基础,课堂反思,延伸参与是课堂的探索和升华。
(一)全面导入以调动学习者参与其中
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师生的情趣和情感的高低。学习者们只需对某事具有稳定而又强烈之兴趣,即可付出全力来加以实施。他们在实施探索时往往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并且发展为自身的情趣。我们大学的教师在课堂上只要充分发现、激发学生们创造的热情,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深入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参与教学要比被动消极的学习有效很多。学生们在兴趣的带动之下就会将学习目标视为巨大的驱动力量。在该环节之中,授课教师可使用故事、视频或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提升学习者们的情趣,用老师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激情导入,调动参与这一环节是整个参与教学模式的基础。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参与其中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创设出良好的条件,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积极性的良好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够将学生们带入到拓展思维的新天地之中,更好地触发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指导学生们演练生活场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带动学习者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者参与其中
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平等的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对学生今后走上成功道路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当切实尊重学习者们在个体上的差别,尊重其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其能在小组之中更加充分地选择学习形式、伙伴、内容等,让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对成功的重要意义,以实现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进而推动全班同学一起来实现教学目标。
(四)落实课堂反馈环节鼓励学习者参与其中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导演下,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小组和小组之间交流对话合作,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授课者应当快速对学生们的参与结果加以归纳与总结,并将其反馈给学习者,这样有益于适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切身体会到成功之快乐,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推动其参与意识之提升。当然,教师还需要依据学习者们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而准确地检测自身教学之成效,以实现提升课堂效率之目的,并且让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均能体会到成功之快乐,提升自信心,发掘出应有之创造力。在参与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姿势、演示等形式把信息反馈给学生。
(五)进行课堂反思推动学习者参与其中
课堂反思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最后总结和升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之后,就能实现查找自身知识不足之目标。当然,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们进行深入反思,从而在反思过程中加以提炼、总结以及提升。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对知识的复述,也可以是对整节课的回顾和检查。
四、结论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改革就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要在实际操作中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堂改革的前提,积极的创设条件课堂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学生的自由主动是课堂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能够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课程能够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我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只要能够积极主动探究,做到这几点要求,就一定能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也一定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向小英.浅议舞蹈教学中的“以幼儿为本”[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蒲恩荣.参与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发展,2006(08).
[3]陈浩月.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1(01).
【关 键 词】 高校;声乐;表演唱;教学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并不是以培养具有精湛演唱技巧的独唱演员为目标,而是培养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合格的幼儿教师。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革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这必然引发我们对教学的思考,探索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使教育服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一、声乐集体课开设儿歌表演唱课程的重要性
(一)传统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多,生源差距大。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课的形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性不强,更谈不上创造与提高。由于传统的声乐集体课不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幼教实际,学生到了幼儿园工作以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声乐专业知识运用于幼儿歌曲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佳。声乐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最终目的。
(二)儿歌表演唱的涵义及特点
儿歌表演唱是在幼儿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以简单、形象的基本动作和对歌曲理解基础上的自然表情,对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进行的表达。这种歌曲体裁常采用小组唱、小合唱或重唱、对唱的演唱形式,以唱为主,动作表演为辅。简单的歌表演是基本站着不动的,只随歌词做一些手势动作。复杂的歌表演,有位置的调换及队形的变化,舞蹈的动作也更多一些,是幼儿歌舞的初级形式。
(三)声乐集体课开设儿歌表演唱的重要意义
1. 儿歌表演唱融思想性、音乐性、趣味性和舞蹈性于一体。这种简单易行、活泼生动的综合艺术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儿歌表演唱这种艺术实践课突出歌唱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的人人参与的实践机会。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表现,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也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 在儿歌表演唱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个边教、边学、边实践、边讨论的生动活泼而富有刺激性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演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二、儿歌表演唱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合理科学的选材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歌表演唱训练时,应选择具有学前专业特色的声乐教材。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选择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特点、不同难易程度的,反映幼儿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幼儿歌曲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一些带有创造性的改编和创作。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 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幼儿歌曲表演唱以唱为主,动作为辅。如何演唱幼儿歌曲呢?我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正确演唱幼儿歌曲的方法和儿歌表演唱的理论知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儿歌表演唱的视频,将完整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儿歌表演唱的真正涵义及特点;组织并引导学生对表演唱的视频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对儿歌表演唱的感受、理解和审美,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进行儿歌表演唱打下基础。
2. 加强学生对儿歌表演唱中常用动作及队形的训练。儿歌表演在幼儿园指伴随歌唱进行的身体表现活动。歌唱与动作表演是不可分割的。我通过声乐集体课加强学生对儿歌表演唱中常用动作和队形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儿歌表演和唱的能力。
3. 指定演唱曲目,培养学生编导和表演能力。我将每班学生分成10~15人一组,让他们按指定题目进行歌表演的设计创作,培养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表演唱创作过程中只起指导和监督作用,淡化“教”的痕迹,让其成为一种“隐”性的、不为人知的学习。
4. 定期举行成果汇报会,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学生自选不同风格的儿歌分小组创作,定期举行成果汇报会向全体同学和教师进行汇报表演。同学们充分利用服装、道具和多媒体,通过汇报表演这一形式加强艺术交流,在与同伴的比照中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学习成果,取长补短,提高歌表演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问题,及时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又可以检查这一阶段的教学成果,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进步。
5. 通过幼儿园见习活动,加强实践演习。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种职业定向的专业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其声乐教育应与音乐专业相区别,让学生早接触、多实践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课程。
三、儿歌表演唱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儿歌表演唱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和操作考试两种相结合。
笔试:如在专题讲座后,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针对某一课例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见解。老师的评分要以学生是否有独特见解,是否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准。
表演设计考试:由学生自行选择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歌曲,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考虑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以小组为单位评定学生儿歌表演唱的等级或分数,促使学生创造积极上进、团结互助的学习环境。我运用多元化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个评价体系,将严肃凝重的课堂教学变成轻松有趣的展示、讨论、交流学习的实践活动。这种评价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性。评价过程中,我对学生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思路、新设计等闪光点大力褒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用鼓励性的语言提出学生表现中的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去改正。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
声乐集体课儿歌表演唱的开设,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幼儿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学前教育系的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学习和进修培训,加强舞台表演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充实自身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身体力行地给学生进行指导。期望通过儿歌表演唱这一综合性的教学训练手段,能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盼. 高师声乐集体课重唱与表演唱教学探析[J]. 黄河之声,2009(13).
[2] 汪梅娟. 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2).
[3] 果艳丽. 浅析音乐课堂歌表演教学的运用与开展[J]. 音乐天地,2010(5).
[4] 赵越. 表演唱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学习月刊,2010(3).
关键词:学前教育;艺术教学活动;现状对策
一、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分布不科学,艺术课程比例较少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艺术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然而一些民办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理论知识学习,比如课程论、心理学、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应的课程安排重点也放在以上这些课程方面,而艺术课程的实施很不理想。一周属于艺术课程的节数屈指可数,甚至只学习一两个学期,缺乏系统延续性。对于大部分零艺术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能学习到肤浅的艺术技能,而不能掌握领悟更全面更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素养。
(二)艺术教学内容单一匮乏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要求艺术教育也应该多样性,可是一些民办高校艺术教学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匮乏。比如音乐活动就仅限于学唱儿歌上,而对于一些打击乐表演,手指韵律操、音乐欣赏活动等没有涉及到;美术活动大多停留在涂颜色、临描上,对于手工、折纸、美术作品欣赏等形式几乎没有深度开展;文学活动也仅仅是老师提供选读的名著或其它书籍,让学生自行阅读讨论,如早期阅读、儿童戏剧、语言游戏等艺术活动很少进行的。
(三)艺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有待更新
1.只重视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
一些教师误认为艺术教学活动就是教学生唱歌、跳舞、画画等,只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美术课上,大多老师都是提前在黑板上画好图案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接着规定每一张图片的画法和一些具体要求及其注意事项等,学生就会照搬下来,这样死板的教学方法,完全扼杀了学生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师过分强调学生有没有学会技能或者说有没有掌握所学知识,老师在艺术教学活动中也是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舞蹈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教那些舞蹈动作,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只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动作,却忽视了舞蹈本身的魅力以及它所要传达的情感,也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的亲身经验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个体差异
一些民办高校的艺术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价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以“做的对不对、学的像不像、记的好不好”等一些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认为只有学生学会了、掌握了、记住了才算是成功的。可是这恰恰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实质和意义,没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个体差异性。
二、提高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活动水平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相关制度
某些从事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C,也没有职称,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稳定师资队伍。对于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并建立教师从业准入制度,还要加大对其监督力度。
2.加大对艺术教学设施设备的财政投入
改变民办高校学前教育艺术教学活动的现状,投入是关键。学校每年向教育投入的经费应适度向学前教育倾斜,可以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也可以在社会各地区开展一些公益活动,鼓励多种形式筹资,比如社会投入、民间投入等等。确保艺术教育经费充足,保障艺术教学设备配置到位。
3.加快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是推动力。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方面,提高实践课程(主要是艺术课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师方面应做的努力
1.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己
正确的教育观念决定正确的教育行为。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转变思想,重视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在根本上转变了思想才能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培训和讲座,自觉向一些优秀教师学习,去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纲要》和《指南》里的内容和要求,来严格规范自己,以艺术素养的提高作为自己教学能力提高的切入点,努力完善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教学水平。
2.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艺术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的学问,所以艺术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多彩多样的。其实当地本土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所以教师可以将当地文化特色也融入到艺术课堂上。比如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拜访当地老艺术家,欣赏剪纸工艺、捏糖人、雕刻作品等等一系列民间艺术。设置一些区角活动比如手工区域、绘画区域、音乐区等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
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不单单只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这样刻板的方法扼杀了学生天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所以在艺术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发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不要用教师的眼光去评价对与错,是与非。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乐器,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事物发声来演奏,这样以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节奏的感知能力,也增加了艺术课堂的乐趣。真正发挥了艺术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正确进行教育评价
教育活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学生发展知识、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的评价中也应立足于自我评价,学会自我反思,总结经验。不能单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
三、结语
新时期,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艺术教学活动一直存在很多问题。艺术课程比例偏低、内容单一、方法落后、评价不够科学,是主要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制度的不完善与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在制度建设、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方法更新上做文章。如此一来,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才能更具生命力,为学前儿童教育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柏兰.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职业能力 课程
[作者简介]霍巧莲(1975- ),女,山东菏泽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江西 吉安 34300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3-03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产品是否合格最终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应对市场的需求,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市场需求,推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应对市场需求,重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再认识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无外乎是专业知识再加上一点唱歌跳舞的专业技能。这种简单的“理论知识+技能”的职业能力的定位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认识需要更新,需要重新建构。笔者认同饶淑媛的研究观点:幼儿教师需要构建多元综合能力结构。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符合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学前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多方面的专业要求。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多重角色期待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综合职业能力。其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认知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等因素,这是一般人从事一般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观察力、语言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其二,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活动能力。具体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教育教学监控能力、创设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情商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其三,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技能,它包括唱(歌)、弹(琴)、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简单的舞曲)、做(做手工)、演(艺术表演)等。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
同时,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的职业能力外,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时代不断向幼儿教师提出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例如实施双语教育、蒙氏教育等各种特色教育的能力,或0~3岁早期教育、感统训练教育等更为细化的专业能力。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灵活应对教育形势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统领。课程目标定位,是前提;准确定位,是关键。
在笔者走访调研的院校中,山东潍坊教育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着眼于当前我国高素质应用型幼教人才短缺的现实,都旗帜鲜明地将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应用型幼教人才培养上,即凸显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山东及江西两省的幼儿园调研中,园长访谈、教师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对行业需求,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是用人单位的迫切要求。
在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学前师范教育曾有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而中师教育则是培养一线幼儿教师。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的过渡,中师教育宣告结束,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便成了高师的使命。高师课程体系的特点是通识课比重大,教育理论扎实,最大的欠缺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学生毕业后会讲理论而缺乏幼儿园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使得学前教育本科生研究工作做不来,一线幼教工作又不会做,形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查,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从教育体制看,目前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好,而从小学到高中音体美课程不同程度的缺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艺体素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启蒙。所以入高师后各种能力尤其是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和必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和国际接轨以来,中国幼教和发达国家幼教的差距也给当前的幼教行业提出更新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了新的潮流。
所以,高校调整好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到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适应时代需求的积极转变。
二、课程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改革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新体系
(一)课程改革与构建应以解决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为突破口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突出的问题,课程改革应以此为出发点。应改变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空、繁、旧”的现状,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针对性;应改变教学法类课程分别教授既浪费时间又互相重复的现状,开发整合课程;应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的弊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改变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提倡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应改变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的现状,在大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学习发展;应推行课程考核方法的变革,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应转变实习环节中实习时间短、实习收获浅表化、零散化的不足,探索优质高效的新的实习模式。
(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向探索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瞄准职业能力培养的总价值取向,不同的高校根据校本实际,可以大有可为,做足文章。据调研,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构成模块总体上大同小异,只是字面上表述方式不同而已。有的高校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通识课、专业教育课、技能课、教育实践课;有的高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单列;还有的高校课程采用基础文化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的表述方式。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基本构成差异不大。简单地说,学前教育课程有以下必要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唱、弹、跳、画、讲、做等各项技能的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课程;适应未来社会对学前教育多元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虽然从理论上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涵盖了丰富的课程门类,课程框架搭建完备,但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上还要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思考和实践。
1.探索构建模块课程之间的合适比例。课程基本模块涵盖了一般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向特长等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形势下,在大学四年的时间中,搭配好不同模块课程的合适比例,就是需要细细思考的问题。在调研的高校中,有的通识课明显课时比例过高,有的专业技能课又明显课时不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要求必然要重新审视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总体上讲,应该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但不同课程模块应以怎样的比例组合,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不断完善。
2.优化各个课程模块。第一,优化压缩通识课。要适当压缩通识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对通识课程,一定要优选对学生最有价值、最核心的课程。适当优化、压缩,对学生高中阶段就熟知的材料要勇于舍弃。
第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课程设置有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高,门类多,内容杂,主干课程不突出;限于师资或其他条件,课程开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人设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深发展,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随着学前教育大发展,新的科目不断叠加,而缺少相近相关学科的有效梳理和整合。因此,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如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可以整合为一门课。可以将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这门课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目前有的高师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保健等,这些课程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整合删减。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
第三,重视技能教育课程。目前,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幼儿园甚至愿意聘用艺术专业毕业生而舍弃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达不到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要求。由于高校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痼疾或者是意识到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师资、教育条件一时达不到的限制,使得技能课与理论课相比普遍还是弱。因此,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技能教育课程,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同时积极创造硬件设施和引进艺术专业教师,为艺术教育课程提供积极的保障。要探索艺术教育、艺术训练的途径和更为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艺术技能课应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全过程,同时所选艺术门类以幼儿园适用为原则。笔者提倡,首先,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有必要加设面试一项,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就读的四年全过程。
第四,抓实践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高校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也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但是,因为人力、物力、财力、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有的高师在计划中开列着教育见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达不到,形成空头计划。所以对高师的实践教育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避虚而求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也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幼儿园实习时间一般为6~8 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重点放在锻炼学生在幼儿园备课、从事教学活动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同时,实习指导缺乏深入,实习中的总结和反思易流于形式。总之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幼儿园教育实践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一是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校学前教育实习基地。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践课程目的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实行教育实践模式多样化。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见 (实)习的形式,将集中见 (实) 习、分散见 (实)习、穿插见(实) 习、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强调教育见(实)习安排的创新性,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四是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见习和实习过程和结果都要做分析评价。
第五,抓好专业方向课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对学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一切教育活动要紧跟社会这个总的风向标,要敏锐捕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催生和即将催生的新的学前教育生长点和就业点,及时更换增添新的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课基础即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开设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细化和特色化。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双语教育方向、艺术教育方向、早教方向、蒙台梭利教育方向、幼儿园管理方向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一树多枝、一枝多果”。这类课程设置专业性更强,要做到细而精。这类课程要细致打磨,持续发展,既是凸显高校学前专业办学特色的亮点工程,同时使学生学有专长,分层就业。面对新的形势,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新体系是势在必行。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和优秀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应是一个艰巨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一系列的研究,诸如高校与幼儿园深层合作的可行性模式探索;加强实习有效性的可行性探索;实习学期制的长效研究;推行课程之间的整合研究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新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假以时日,不断努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会慢慢构建和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3).
[2]傅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
[4]刘强.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一、学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1.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促进教师能力开发的催化剂,它在教师职业技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会使教师在工作中充满使命感。同时,教师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发展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会将幼儿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为了能给幼儿成长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为幼儿树立榜样。
2.专业知识
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们应该具备的,它们在学前教育中是不可代替的。因为学前教育职业所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幼儿,要想实现好的学前教育就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在了解幼儿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最新的知识理论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对幼儿教学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3.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各个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拥有学前教育职业技能是学前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包括很多,大致包括以下方面:(1)组织安排职业技能;(2)与幼儿沟通与合作的职业技能;(3)实施教育活动的职业技能;(4)鼓励和评价幼儿的职业技能。
二、高校学前教育培养现状
如今,众多院校都不遗余力地改变着我国高素质学前教师缺少的局面,他们都明确地指出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的急切渴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每一个行业都有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学前教师也不例外,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水平极高,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准确性
有一些高校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现实的,例如“专家型幼儿园教师”“研究型幼儿教师”,个别学校忽视了幼儿教师的使命,其实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教育好幼儿。
2.课程体系的不足
在课程安排上来分析的话,国家并没有制订针对本科院校的课程标准,许多严重的弊端不断出现,其中学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等重要的职业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3.缺乏专业性活动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进步是很有必要的,专业性活动会对学生在专业方面起引导作用。回头看看我们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活动,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缺少专业特色。如今很多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诗歌朗诵、健美操等,这些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很少有关联。校园活动的缺乏,使得很多学生丢失了很多实践操作的机会。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
1.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出现的众多问题,所以课程构建也以此为出发点。所以应该尽快改变以往脱离实践的教育方法。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加教学实践的内容,注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摒弃以前在课堂中对老师“言听计从”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学术性的交流和探讨。在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开展与学前教育有关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实践活动中。另外,我们还应推进教师教育与终生学习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找到正确的道路。
2.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内容
改善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不单单包括学校现有的教学课程,还应该从整个教育体系课程入手,使教学富有内涵。研究表明,幼教的工作充满专业性能,与其他专业的专业性能有所不同。教师工作开始于幼儿园,这些孩子们刚开始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具备综合素质。现在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很多,大概可分三个方面:教师应该会弹琴、唱歌、绘画、讲故事、跳舞、护理幼儿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其次是会引导学生、讲述讲解、衔接过渡、总结评价等素质;最后幼儿教师应该有组织管理、教学分析、技能评价的基本职能。这三方面的基本职业技能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它们彰显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职能特点。
3.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加快学前教育的进度,可以针对学前教育内容与培养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以往对通识类知识的考核主要以笔试进行,这种考核仍然可以进行,但同时我们应该增加对教学的考核。比如以舞蹈为例,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增加舞蹈表演活动,然后对舞蹈活动进行考核,并且进行最终评估。成绩合格者则通过,无法合格者学校需要对其进行再测试。最终以成绩合格的学生通过,成绩不合格的给予更多的机会。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课堂教学是主要的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能够教授学生书本以外的知识。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形成体系,能够满足以后学生工作的需要,例如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很好的了解,这样对于理解所学知识具有很大帮助。
5.模拟教学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进行模拟训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在训练中,让学生完成训练任务,进行幼儿教师的工作模拟演示。模拟演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演示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可以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同时,在演示过程中能够发现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这些问题,并给学生一些建议,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模拟演示中得到提高。进行模拟演示要求学校具有专业的场地和实验室,例如,模拟幼儿园、蒙台梭利教室、感觉统合训练室、奥尔夫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画室、手工教室、早教室、亲子活动室、科学发现室、实践操作室,乐高活动室、亿童游戏活动室等等。
6.加强实践实训
将现场见习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理念;短期实习,能够将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将顶岗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就业质量。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贯彻落实学前教育职业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现场见习。学校可以规定每学期现场见习一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具体的主题活动,比如,布置会场或者幼儿卫生保健等,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学前教育,提高学生对幼儿教师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自己制订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其次,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寒假、暑假以及实践活动周等课外时间,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幼儿园进行短期实习,了解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素质以及言语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发展特征,运用所学知识辅导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学习目标。短期实习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1)实践活动周。第二学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以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安排各个班级的学生轮流到幼儿园实习一周,将其作为实践活动周。学校需要为每组学生联系好一所幼儿园,学生应该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学校需要指定专职实习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向学生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训手册》,制定具体的实训规则,明确实训的内容和任务。通过小组的谈论与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
(2)寒、暑期短期实践。学校需要制订学生寒、暑假短期实践活动实习计划,编制学生《寒、暑期实践活动手册》。另外,学校应该召开学生寒、暑期短期实习专题会议,向学生讲述具体的实践活动计划,促使学生能够明白实践实习的任务、目标和意义,了解短期实习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如何评价等,促使实践活动尽可能具体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实习指导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实习目标进行指导,制订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实习作业内容贫乏、空洞,缺乏实践过程体验的问题,通过实践体验来观察报告、调研报告或者实践体会、感悟与建议的形式完成实践活动报告或者小论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 民族地区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1-02
一、奥尔夫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社会三大著名教育体系之一,是德国著名音乐大师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的传播、实践,对世界音乐教育,尤其是幼儿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
奥尔夫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原本性及艺术的本源。原本性的音乐能够表现心灵情感,能够让人跟随并释放情感。人作为参与者参与其间,动作、舞蹈、语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并体验的,是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没有大型的形式、繁复的结构,只是提取有关的节奏、音响和旋律的一些素材,简单不单调,是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二、奥尔夫音乐的重要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不是学习高深的专业音乐知识、培养专业音乐素养,而是注重开发人的音乐潜能,是人类音乐的启蒙,是儿童学习其他所有音乐的基础。
(一)奥尔夫音乐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可以激发幼儿自信主动的参与活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其教育理念包括主动性参与性,即幼儿作为活动的主题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与以往的音乐教育有很大区别。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奥尔夫音乐是开放式的。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有无限可能无限的答案,它允许任意答案的存在,只要孩子们做了就好,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就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鼓励孩子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儿童天生具有探索精神,只是在后天的教育中逐渐的埋没了,因此奥尔夫提倡儿童的自主探索,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的探索精神,并努力挖掘儿童的各种潜能。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创新意识与交往合作意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自由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让儿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活动,这也符合《纲要》精神。对儿童来说培养兴趣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创造力的培养更重要,与他人相比不一样的创新更重要,而这也要求教师需要创作更多的活动才能引导儿童去创造与创新。奥尔夫音乐中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即兴性,即要求儿童根据乐曲能够即兴创作出新的动作、造型等,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每个个体都是集体中的个体,因此需要有大量的合作活动存在,从而培养其合作意识。
(二)奥尔夫音乐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作用
1.丰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育内容
艺术领域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美术两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专业课核心课,是根据3―6岁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规律组织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着重讲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对于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涉猎较少。虽然目前音乐教育中也培养幼儿的能力、兴趣,倡导幼儿大胆表现,但从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上看仍显单调传统。奥尔夫音乐教育重视儿童的发现、探索与创造,重视节奏学习、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强调幼儿主动感受、大胆表现、自由探索,填补了传统音乐教育的空白,丰富了当代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
2.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技能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享誉全球的优秀儿童音乐教育法,倡导主动参与、积极实践。高校开设奥尔夫音乐课程,系统的讲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奥尔夫音乐教育技能,遵循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
3.有利于幼儿园实际教学的开展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岗位后势必要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音乐教育领域,也能够为其他领域提供借鉴。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具体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以下好处: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进行综合学科的教育;采用儿童熟悉亲切、易学易懂的教学手段;掌握培养儿童即兴创造能力、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而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幼儿乐学易学。
4.开设奥尔夫音乐幼儿特色班
有研究表明:5岁前能开发出90%的音乐潜能;7岁前能开发出50%的音乐潜能;17岁前最多只能开发10%的音乐潜能。因此奥尔夫音乐应及早进行,奥尔夫音乐能够对乳儿期4个月的儿童进行教育,在熟练掌握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奥尔夫音乐教育亲子班、早教班等,也为收入偏低的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增加收入的途径。
5.奥尔夫音乐教师前景喜人
据北京爱福幼师培训学校的专家指出,由于幼师行业倍受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尤其在北京等各大城市需求量更是供不应求,而作为奥尔夫音乐教师又是幼师中的稀缺职位,所以奥尔夫教师有着相当绝对的就业优势。
三、呼伦贝尔学院《奥尔夫音乐》课程开设现状
呼伦贝尔学院自2012年开设《奥尔夫音乐》课程以来,已经开设三年,设定为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处于探索阶段,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技能,又为学生培养一技之长。
1.具备较为专业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师
自开设《奥尔夫音乐》课程之前的一年,学院派遣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奥尔夫音乐的相关知识,在理论学习与实操技能方面都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能够独立承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工作。
2.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
《奥尔夫音乐》作为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占1学分,共计18课时(以前为16课时),其中包含根据考试改革要求的平时考核、阶段考核以及结课考核的课时量。奥尔夫音乐是一个内容体系完整的音乐教学法,内容较多,方法丰富多样,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但由于课时量有限,只能选择最重要的部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
3.奥尔夫音乐教育场地不足
学校没有专门的奥尔夫音乐教室,每年根据教师需求不同不停地更换奥尔夫音乐授课教室,使奥尔夫音乐成为一门“游击”课程,不便于课程的开展。奥尔夫音乐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可看可听,但是目前教室内不具备相应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室内设备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4.奥尔夫乐器配备不尽完善
奥尔夫乐器是奥尔夫对音乐教育的一大贡献,因此乐器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多种原因,现在所使用的乐器不尽完善合理,有大量损坏的情况,也存在部分乐器“过剩”,缺少部分重要乐器的情况。常用的乐器用的比较频繁,部分乐器从未使用过。
四、提升《奥尔夫音乐》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提高对《奥尔夫音乐》的重视程度
1.建设专用的奥尔夫音乐教室
完备的奥尔夫音乐教室是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前提,因此学校应提供资金建设一个专用的奥尔夫音乐教师,为培养专业人才投资。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以便教师更好的开展活动。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教学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
2.精选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乐器贵在精与实用。精心选择的乐器,不仅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最大作用,还能节省资金。要做到精心选择奥尔夫乐器,就要参考任课教师意见,将教学过程中常用语必须的乐器备齐,不必要的花哨乐器则可以大量删减,即可节省资金,又可以提高乐器的使用率。
3.组织教师定期培训
学习与成长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任课教师在开课前进行了培训,具备了开设课程的能力,不代表一辈子就不再需要学习,虽然奥尔夫教育理念是七十年前的理念,但是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运用却日新月起、天天发展。因此学校投入小部分资金,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外出学习与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二)提高教师自身奥尔夫音乐教育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自身音乐能力
(1)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和网上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的把奥尔夫音乐展现出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2)要不断的外出学习和培训,获得系统的奥尔夫音乐知识与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奥尔夫音乐教育效果,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观摩奥尔夫音乐教育精品课,参与其他教师的经验交流,从而获得活动设计的经验。也可到基层幼儿园实地观摩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学习与观摩中加强对奥尔夫音乐的理解,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本土特色
教师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来组织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幼儿参与废物利用的自制玩、教具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和幼儿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利用身边物品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奥尔夫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刻理解领会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并指导实践,掌握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与实施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因此《奥尔夫音乐》课程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设计与开展幼儿园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教师要注重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奥尔夫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设计与实施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引进奥尔夫音乐课程[J].科技风.2011(8)
[2]刘晓娜.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研究[J].学周刊. 2013(10)
[3]张冬梅.论幼师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