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小学生课堂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课堂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课堂学习

第1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从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可能是教师教的很多而学生收获的却非常少”。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于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思考以及探究。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对于知识的好奇心以此来引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一步步地引领学生们步入知识的殿堂。比如当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西师版教材四.下)这一堂课时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准备一堂手工操作课让学生自己通过对于纸张的拼凑和剪裁在学会一种解题方法的同时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会其他图形的解题方法,并且牢固地记住究竟该如何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这一方法的引用就是为了告诉教师们在教学当中不要一味地停留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要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始终保持着兴趣这样学生们才会愿意学习并且记忆知识也牢固。

3.课堂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如果重复单调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就会使学生烦躁、厌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应及时变换练习方式方法,例如,教完“7的组成”后可以做如下练习:

师:我出2(伸2指)

生:我出5(伸5指)

师:我出3(伸3指)

生:我出4(伸4指)

……

曾经一位数学老师这样上列方程解决问题(西师版六.上)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当看到这样的数学问题时你还认为数学只是枯燥的加减乘除吗?原来数学也可以和文学联系在一起,兼具趣味和韵律美,学生能没有兴趣吗?

4.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学科的特点又是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那么怎样使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呢?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

5.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设计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第2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14-0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完全依赖于教师,成为知识的接受容器,而不懂得自己去获取知识,更不能有所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比较死板,不能够融会贯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样的学生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在当今的社会当中,懂得学习、能够创新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在当今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更加熟练的运用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体会。现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很少参与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不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也很少。即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也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这和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师说了算,教师的威严对学生形成了一种震撼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课堂教学的气氛严肃、紧张,学生们在教师面前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出现错误受到教师的责罚。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就应该从改善教学氛围入手。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并敢于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严肃的课堂教学情形,要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学生才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被激发。教师要做到和学生融洽相处,和学生交朋友,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当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够一味对学生进行斥责;当教师出现错误时,允许学生进行纠正。只有在这样民主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才会感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才会乐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究当中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利于新课改顺利推进的教学方法,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探究当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只有把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生活切实结合,才能够激发出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才能够有主动进行知识探究的激情。例如:在学习《周长的计算》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例如观察黑板的形状。然后设想如果我们给黑板加上一个边框,需要多长的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出材料的长度?通过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学生们都积极进行探究,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之下,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仅获取了更多的数学知识,而且探究的欲望和能力更加强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挥问题情境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一切问题的探究都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懂得如何运用好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更加具有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会逐步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体会到了乐趣,就会更加乐于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形成良性的循环,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越来越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数学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优势作用,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一、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二、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诚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以便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和体现。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三、利用直观教具,计算机及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但我们可以利用教具,电脑,投影或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把抽象变为形象,把传统教学中只能用语言描述的情景变得生动具体,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屏幕静——动态演示,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再现客观事物,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长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感从身受,,对本节的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体现数学学习意义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改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和增强都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第4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关键词】小学学生学习兴趣

一、模拟生活场景,培养兴趣

数学来自于生活,实用性很强,许多例子学生都很熟悉,学好数学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实际,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数学条件或是身边熟悉的例子,减少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神秘感,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教利率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算一下过年时得了多少压岁钱,如果把这些压岁钱存入银行为期1年,到期后一共可以得到多少钱?学生听了异常兴奋,纷纷报出压岁钱数目,然后兴致勃勃地算起自己的存款。通过解决这些简单而熟悉的实际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创设好快乐的教学情境,才能被教学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如采用讲故事,猜谜等活动进行课堂的导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游戏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例如:“路程应用题”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题,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给学生准备本地几个景点或商场的地图,注明它们之间的路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如何计算“打的”费用等。像这样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情景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灵活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接触更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边学边用,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一个人学习基础差不是与俱来的,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且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就缺少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自然就会将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进而形成有效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如:通过读、议和动手操作等来讲解数学概念,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讲解性质、法则和定律等。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习题,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经身受用无穷。”这句话体现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好比“金子”和“手指”,与其给学生许多现成的“金子”,不如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

三、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我在教了《圆的面积》后,布置学生观察与圆有关的事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大自然中,为什么花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或是正方形的?”他带着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终于揭开了秘密。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三角形、正方形、圆,以圆的面积最大。花是圆形就能接受更多的阳光、雨露,更好的成长。 如, 教学“元、角、分”,虽说学生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年龄小,家长一般不让学生花钱,所以对这些人民币实际操作应用还是颇为困难。模拟生活场景、实际购物无疑是最有效的一个途径,通过操作将所学的新知在模拟环境中得以应用、内化、巩固。在有趣的“买”“卖”过程中,学生不只经历了付钱、找钱及加减计算活动,对人民币真伪的辨认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这样,同学们感觉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对学科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如果平时过于严厉,不善于和学生交流,就可能让师生关系隔阂,从而不喜欢数学老师,进而不喜欢数学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放下架子,多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谈心、辅导,对待学生尽可能和蔼一些,少一些严肃、多一些微笑,少一些责骂、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给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了解、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关爱。特别是对待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千万不要歧视他们,要多肯定,多鼓励,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找出和分析自己学习数学不好的原因,找到适合的方法,树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如采用多媒体教具演示,实物操作等方法及学生能紧紧围绕课堂中心活动。如在教学圆柱的面积时,学生身边不难发现圆柱的物体,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张纸去包一包你的圆柱物品,再计算出它 面积。又如,利用学生经常玩的积木,演示增减其中小块积木,面积发生的变化就一目了然。常言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新颖、奇特的教学设计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活动中萌发对知识的要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第一节课数学教师给学生的印象非常好,学生会因为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数学。所以,数学教师应努力上好第一节课,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才华、幽默或是口才等尽量展现出来,吸引学生。同样,每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好导入。小学生很少会对枯燥的数字感兴趣,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数学情境。灵活、巧妙地创设合适新颖的情境,能让学生顺着创设的情境,带着疑问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兴趣之上。

五、多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简单的学习目标不能引起学生学习成就的满足,不能使学生惊喜,从而不足形成兴趣;学习目标过难,会使学生失望而生畏产生厌烦情绪。只有适度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习产生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元、角、分”一课,课后布置这样一项任务:用50元钱置办一次班级联欢会。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得知道都需要准备些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开联欢会最基本的要准备这些物品:布置教室的物品、游戏所需道具、奖品、食品饮料等。然后学生自愿结盟组成小组,开始运作。每组领一项任务,几乎都要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做市场调查(所需物品的报价)订出预算,然后申请资金,再开始置办。学生在操作时发现了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时他们将这些实际遇到的问题带入了课堂,经过讨论,尝试解决。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方法得以运用,体味到了数学的真正的价值。

第5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一、引入自学环节。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在大教学班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果能有意识地增加自学环节,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化,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和练习,才能使知识“内化”吸收,“外化“表达。因此讲授知识前有意识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增加自看、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环节。借助独立、主动积极的个体活动,使学生熟悉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为教师的讲授,集体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全面群体的教学活动建立在独立个体的活动基础之上,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久而久之,课堂形成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气氛,同学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力的提高也就蕴含其中了。

二、指导小组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便于提高学生思维质量及教学效果,新式灵活多样。一种是两人的同桌小组,还可以多人的学习小组等。两人小组(同桌)围绕问题主要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他们即是教师又是学生,在双向交流中互相督促、检查、交流、互相启迪、帮助。在多人小组学习中,可以采取自由发言,也可以采用轮流发言式,或有学带领讨论式,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互相启发,共同研究,达到共同提高。使学生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在横向信息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教师已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加强课堂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培养训练要做到:增强训练意识,明确训练目标,突出训练重点,扩大训练面,保证训练时间,展示训练过程,研究训练方法。总之,学生的能力在训练中形成,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思维在训练中发展,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认识在训练中加深。“训”就是教师的引领,“练”就是学生思维操作,我们通过训练来增强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有效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的内容。在大面积的训练参与中使全体学生客服依赖性,增强自我意识,通过训练,学生自我学习的要求及自我评价能力都得到提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又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自信心的增强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还是绝对的权威者,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熄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将自己置身于“导演”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扮演角色”。无形中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会自然地提高。还有课后与同学们倾心交流,也会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更加接近你;才会积极参与你的课堂教学;才会自主提高学习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配合你一起解决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五、提倡创新立意。

克服因循守旧和从众心理,培养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鼓励标新立异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素质的有效途径。为了获取优异成绩,常见老师鼓励学生是死记硬背,在学习中照样葫芦画瓢的懒惰行为也屡见不鲜。因而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儿童的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摆脱他人的模式影响,力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认真保护每一点别出心裁的思维火花。例如:在造句时,学生思维开阔,不落俗套,每人造出不相同的句子。解答应用题时,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答,做到一题多解。长练创新,求异思维的风气在班级中就会逐渐形成,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就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六、展示学习舞台。

第6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2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发展的重心转向内涵发展,学校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发展,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研究“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过程中,国内外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教育人员关注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对教学实效性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愿学、会学、乐学英语,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符合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性、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体现了小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活动始终围绕“强化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目的来设置;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并同时关注自学技能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探究出了“任务驱动+过程合作+核心自学”的课堂模式。

一、优化课堂框架,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不是过多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而是在原有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正确的、有效的习得语言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了任务型教学法之后,笔者把课堂教学大框架简单地设计为三个部分: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

(一)任务前

具体操作流程是:1.创设情境。课堂的引入部分应选择热门话题、游戏、歌谣、音乐等有趣的形式,语言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又要与新的知识目标有一定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出任务。要想保证课堂的高效性,要求教师用简洁清晰的课堂用语适时地呈现学习的任务。

(二)任务中

具体操作流程是:1.合作讨论。在学生明确任务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2.记录发言。每组同学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指派记录员对组内成员的发言做简单记录。记录员应由组内同学轮流担当,以便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总结汇报。由每个小组派人汇报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指导学生汇总不同小组的成果,寻找完成任务的最佳解决方案。

(三)任务后

具体操作流程是:1.做出评价。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或同伴的表现做出评价,最好能给学生提前制作好“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避免出现盲目评价的情况。2.巩固操练。如果学生已经完成预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巩固性的训练。如给低年级的孩子增加单词发音练习和模仿课文自编自演对话的练习,给中高年级的学生增加适当的笔头练习和阅读练习,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积极尝试都给予回应和鼓励。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优化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以任务驱动为引导,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情境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增加语言的刺激次数和语言输入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过程合作”型的学习方式,一般使用在任务型课堂的“任务中”部分,在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常把合作课堂活动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个体独立思考阶段

合作活动开始前,应该保证学生有个体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任务时,才会主动去寻求小组的帮助和合作。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笔者认为,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个体思考时间,在合作任务开始前,应该至少做到以下几点:1.遵照认知规律,必须让学生先理解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或先解决和任务相关的关键问题。2.先提出简单的问题,鼓励容易胆怯、害羞胆小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

(二)小组合作学习阶段

“小组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每组几个人的学习小组讨论,形式可更丰富多样,开展两人以上的互动互助教学活动都可以归类为“小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了教师设置的小组活动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主,形式有师生、生生、组际之间的对话操练、角色表演、信息交流、讨论竞赛、抒发己见、语言训练等。

(三)全班交流阶段

全班性的展示和交流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展示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还能训练他们的听力和注意力,也便于教师在活动最后给予适当的总结。以本校的一节典型故事课为例(片段),教师以复述故事和续写故事为任务,采用了“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课堂学习模式:

教学内容:观看“Story:Christmas Day”短片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讲故事,并给故事编结尾。

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动画以及教师的示范,学会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出来。

教学重难点:1.训练记录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和动画,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2.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出精彩的故事结尾。

Part 1:

热身引入之后,再次播放动画并配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记录关键词,尝试复述整个故事。

Part 2:

1.T:What will happen next?(video)

2.T:(Look at the pictures)Can you try to tell this part of story?Pay attention to“when”,“where”and“what”.

3.Work in groups.

4.Students show their stories.

第二部分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内讲故事。

Part 3:

1.T:You did a good job.You can tell this story now.But this is not the ending of the story.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Try to tell this part of story.

2.T:Now,can you tell the whole story?Please try with your friends.Students show your stories.

3.Let’s tell the story together.

第三部分,学生进行了独立复述。在小组内讲完故事活动后,学生又通过小组自由组合的方式续讲故事。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并给故事选择一个最有意义的结尾。

三、教给自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步骤。自学英语的小技能有很多,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最为基本的有以下四种。

(一)教会学生使用字典

学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自学的前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学手段。学会使用字典,学生就能轻易扫除课外阅读时碰到的生词障碍,促进对语篇的理解,从而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单词量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遇到部分不影响理解文章大意的生词时,优先考虑使用推断的方式揣测意思并稍作记录,待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再查阅字典;只有遇到无法推断句意、并影响后文理解的生词时,才考虑使用字典。

(二)让学生掌握一种语音拼读法

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高效语音学习方法有自然拼读法、音标拼读法、字母组合拼读法等。由于记忆单词是英语学习中一项艰巨的工程,如果能在单词教学中渗透语音知识,就能让学生以更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学习,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语音拼读法,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能力持续得到提高。例如,在教授三年级26个英文字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自然拼读法,通过节奏明快的歌谣来感受单个字母的发音(Letter Sounds)。

Amy likes apples.Apple,apple,apple. A,a says / /,/ /,Apple,apple,apple,Blue likes Bird.What do you say?I say B,b b /,Blue,blue,blue bird...

同样的方式也可用于高年级的单词教学,也就是把拥有同样发音组合的单词编入歌谣,充分利用自然拼读法的趣味性,刺激学生主动去多读、多练英语发音。

(三)让学生学会用笔记录

英语课堂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四部分,要想让学生快速掌握这四种技能,就应该先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做笔记。如听英语时,先记下关键词语,过后用关键词串联起整句话的意思;说英语时,事先写好发言要点;读英语时,要先掌握生词的读音和意思;写作时,先尝试列好提纲,等等。

(四)让学生勤于思考和大胆提问

学生只有先学会理性思考,才能大胆假设提出问题,最后通过小心求证来解决问题,获得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通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7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阅读能力 有效策略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阅读的社会,阅读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越来越重要。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广泛参与阅读实践,以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学生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科学、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工作,深刻地感觉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值朦胧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是通过各种阅读渠道来实现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因此,对这个阶段的阅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书读的越多其思维就会越活跃,对问题的思考就会越清晰,有效的数学阅读会不断地扩大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推理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同时还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36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25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 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80厘米,那么做这样3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独立解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 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圆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

(二)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强化。

(一)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图形语言和图形关系,在弄清图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二)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进行数学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已知数以及未知数,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确定。

(三)在对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学习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和阅读方法,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不断的进行数学知识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因此,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文. 阅读能力,数学老师也追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 现代交际, 2011(04).

第8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兴趣 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和善学。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强调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兴趣,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持续性的同时,激发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标下,教师的作用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与指导,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巧设悬念,恰当的启发、诱导,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恰当的启发、诱导,让学生认识到所接触的教材是符合其需要的,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闻等心理特点,我总是在课堂上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疑,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为了让学生发现“圆的周长”的每种测量方法,我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圆片,有大的、小的、轻的、重的、硬的、软的,线绳,直尺等多种学习材料,学生凭借这些材料在经历“想——做——悟”过程后,便能发现圆周长的多种测量方法(如绳测法、滚动法等等)。软圆片的提供,使一些学生想起了对折等量这一简约的方法。当大家将近在眼前的生活中的圆的周长可用绳测、尺量的办法解决,那远处的生活场景“十五的月亮的周长”怎么办?诱发了学生渴求解决问题办法的内动力,向圆周率的认识迫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教材,正确引导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并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灵活运用数学,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 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人们理性生活。生活化课程、生活化教学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数学思考方法,教师在关键处要注重引导,提出一些内容恰当、难易适中,并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学生不断产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材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如教材的“读一读”里,有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教材的“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呈现“想一想”的图例,问题是:人们在围观时,为什么会自然的围成圆形呢?这是在让学生观察与思考、画一画、认一认、讨论圆的一些特性后让学生思考的深度问题。教师可以从原理上、从人文性上、从人们的生活习性上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这是因为:①围在圆上的人数比其他任何图形边上围的人数多,最大化的利用了场地;②每个人站在圆上看中心是等距离的,人们的从众心理和向心作用;③更具公平性,给运动中的人和物留下最大的展示空间。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去发现三角形是如何具有稳定性,让学生去观察房架、自行车,引导学生做实验:用三支铅笔围三角形,让学生发现不管如何移动,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稳定的本质“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

3.注重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9篇: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