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艺礼仪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离异家庭 大学生 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73-02
1.问题提出
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而形成的[1]。夫妻离婚率的攀升,因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在了离异家庭,根据的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而离婚,离异会给绝大多数离异后的夫妻双方和子女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然而,也有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了这一问题,认为离异不一定带来不幸,关键看父母是何种方式离异和离异后对待子女的态度和行为[1]。对这两者间不统一的观点的考究,正是引发本次研究的缘由之一。
研究方法
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立足在客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调查分析。
(1)整体上了解离异家庭大学生基本的人格特征;
(2)将离异家庭大学生与完型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差异比较、分析讨论;
2.2被试
本研究中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网络发放问卷和走访的形式,向多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共412份,其中有效问卷362份,问卷有效率为89.2%。考虑到被试的代表性,选取了有效问卷中的218份作为本次研究调查的数据。被试的统计情况(见表1)
3.1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2得知,离异家庭大学生,在精神质上的倾向和典型性比完整家庭的高出12.6个百分点;在神经质上典型和倾向性高出12.5个百分点,且在整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中,有典型神经质和倾向性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完整家庭大学生比离异家庭大学生表现出内向的人数比例大12.1;两者在说谎中表现的差异不明显。
3.2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
研究中从均值的比较,t检验,针对来自离异和完整家庭的在校大学生总的体人格特征做了对比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在神经质、内外向和掩饰性这三方面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均显示出无显著差异,只在精神质上存在的差异显著。
3.3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与重组家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
研究还将所有离异家庭中的34名单亲家庭大学生和26名重组家庭大学生的筛选出来,进行了两者间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统计结果如表9所示:离异家庭大学生中无论现在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还是重组家庭的,他们在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这几方面的得分均未显示出差异性,而在内外倾向上的差异明显。且离异后重组家庭的大学生比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趋外向性。(见表4)
4.结论
(1)来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精神质上表现明显,与完整家庭大学生的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具有较为明显的孤独、不近人情、敢于冒险、挑衅,自我意识强、不轻信他人、坚强、独立等人格特征,而在焦虑、抑郁、敌对、担忧、情绪不稳定、性格的内外向和掩饰性上表现得不明显,与完整家庭大学生在这些特征的表现差异的差异不明显。但在人格特征上,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性很大。
(2)父母离异后,生活在重组家庭的大学生在性格上与生活的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比,更趋于外向。其他方面的特征差异不明显。但是,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比重组家庭的更缺乏安全感,重组家庭的比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趋向于独立,对家庭的依赖感不强。
(3)父母离异后的家庭结构形式,会对子女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主观努力才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5.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夫妻关系的解体,不代表亲子关系也解除了,对子女的责任减轻了,因此,离异后的夫妻应还是得一如既往的发展好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关在子女心理特点,注意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使子女意识到,父母即使离异,他们还是子女最亲最爱的人,是自己可以依偎的港湾。这样会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2、作为离异家庭子女的亲属、同伴和其他教育者,也应从情感上多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与其他人同样的爱,从而教会他们怎样爱他人而非嘲笑和排斥。
3、对于来自离异家庭大学生本身,也应从正确的角度,客观地来看待父母离异这一事件,了解它的科学性,真正从心里接受这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同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4、学校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建立来自离异家庭学生的信息档案,以对其进行关注,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必要的时候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1文化素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与之相生相伴的茶文化也具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要想准确传达茶文化的精髓,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既包括对茶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加工方法、适宜茶具、水质和温度、冲泡品饮方法等茶叶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判断,还包括与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有关茶的历史典故、风俗人情,茶的保健知识,茶艺设计的审美知识、茶艺表演的表演知识等等的了解,并且能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在茶艺表演中将这些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品茶者在享受茶之美的同时,还增加了茶文化知识,享受了品茶的乐趣。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茶区幅员辽阔,茶树的生长环境千差万别,茶叶品种包罗万象,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多不胜数,而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千差万别,要掌握这些知识,做一名合格的茶艺师,非加强文化修养、博览群书不能生任也。
2审美素养
茶艺之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袅袅的茶香水汽中,蕴涵着茶文化的美,净化品茶者的心灵。茶艺是一门艺术,当然具备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有人总结茶艺有“六美”:第一是“人之美”,即由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心灵美构成茶人之美;第二是“茶之美”,我们在茶艺中赏析了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欣赏茶的名之美;第三是“水之美”,水以“清、轻、甘、例、活”五项指标俱全,才称得上是水之美;第四是“器之美”,好茶具的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第五是“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第六是“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诸多方面,这就是茶艺六大美的享受。要充分体现、发扬茶艺的这些美,就要求茶艺师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从开始的环境选择、器具准备、音乐配伍,到茶艺表演的设计、表演过程的协调性,直至表演过程的结束,都要根据饮茶的对象、茶室的环境、茶类的不同而从审的角度进行设计、表演,从而使饮茶者在饮茶的同时,体会到茶文化之美,起到心灵的愉悦、放松作用。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很难达到目的。
3表演素养
茶艺又是一门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茶为载体,以音乐为伴侣,用优美的动作来展示、体现饮茶之美。所以从观赏层面上来说,要求茶艺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茶艺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表演,它是将泡茶的动作与泡茶的环境、器具、茶叶、音乐等
关键词:传统游戏;回归;幼儿园;快乐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69-01
一、前言
传统游戏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形象地反映民间生活,具有传承性,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游戏简单易学,材料易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充分体现游戏价值。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很多有趣又好玩的传统游戏在幼儿身边消失了。为了让这些好玩、又具有传统性的游戏重新回到幼儿的身边,幼儿园可以把它融入到园本课程中。
二、传统文化长廊活动
为了把优秀的适宜幼儿的传统游戏引进到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园打造了传统文化长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考虑到幼儿的年g特点,幼儿园选取了幼儿容易接受、能够接受的内容,如编织、剪纸等手工区域,戏曲与绘画的融合,茶道与礼仪的融合,天书与书法的融合,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自主带来的快乐,既能感受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又能从容自若地游戏其中。
1. “剪纸坊”“编织角”――心灵手巧
剪纸坊: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汉族传统艺术,也是幼儿园常规教学课程中的一门。幼儿们对剪纸非常感兴趣,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把自己所见的、所想的剪出来,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剪纸意在通过动脑动手,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通过剪剪画画,来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在剪纸坊,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吸取我国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从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从易,以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为主,运用到幼儿的游戏和学习中。
编织角:幼儿给布娃娃打辫子,用野草树枝等编草帽、打蝴蝶系鞋带等其实都是编织。在编织角,教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绳子、毛线、布条、纸条、装饰带、藤条等,让幼儿在区域中自主操作。教师可结合一些简单的图示,教给幼儿一些最简单的编织技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找到操作的乐趣,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喜欢的小玩意儿,既可留给自己,也可当作礼物送给小伙伴们。这样既经济又实惠,还能显示幼儿的创造才能。
2. “天书吧”“茶艺馆”――书香流芳
天书吧:中国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它以毛笔、宣纸、墨和石砚为工具,源于汉字,而象形则是汉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它与绘画血脉相通。而幼儿的书法更是与绘画分不开,幼儿会把“写字”当成画画,把“写字”说成“画字”,这就是幼儿最原始、最本心的表达,其呈现在幼儿面前的符号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区别。在天书吧,幼儿们可以依样画葫芦,学习最简单的象形文字;可以自由创作,完成一幅幅让成人看不懂的天书;可以结合水粉、水彩,让文字披上彩虹般的色彩。在这里,幼儿们乐在其中,既有了文人墨客的书香气,又不失欢声笑语、五彩缤纷的童年稚趣。
茶艺馆:中国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其渲染了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在茶艺馆,首先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来的,中国有哪些名茶,如何保存茶叶等;其次让幼儿学会泡茶,在玩水的过程中感受泡茶的技巧及工艺;最后,学习茶艺礼仪,通过服务自己、他人的过程中展现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
3. “戏曲苑”“对弈台”――经典绽放
戏曲苑: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戏和曲,有很多的元素在里面,如文学、舞蹈等,其中京剧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唱唱跳跳是幼儿最喜爱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戏曲苑,不仅有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戏曲服饰,更配有二胡、笛子、唢呐、大鼓等乐器,让幼儿在吹拉弹唱中感受戏曲的喜悦气氛以及戏曲这一传统艺术的呈现方式。
对弈台:对弈台里有幼儿最熟悉的棋类,如飞行棋、跳棋、围棋、象棋等,教师可让幼儿通过学习简单的儿歌、故事、连环画等了解下棋规则,并与幼儿共同设计棋谱。同时,教师要利用家长这一有利资源,让家长和孩子在入园、离园时到这里对战一局。幼儿在下棋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坦然面对失败等。现在的一些幼儿缺少挫折教育,心理抗压能力差,而在棋盘上,生死一线间,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会让他们懂得只有接受失败,才能真正迎难而上,获得成功。还有一些幼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下棋是一种培养他们注意力的好方式。同时,在下棋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对手,也学会了与同伴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结束语
传统游戏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仅是一种尝试、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需要。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和挖掘有效资源,传承和保留传统文化,让幼儿在快乐有趣的传统游戏中得到成长,使得传统游戏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财产可以得以延续,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参考文献:
1 茶艺表演的特点
茶艺表演是茶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多数人对茶文化的了解都是通过茶艺表演实现的。茶艺十分讲究程序,每一道程序都融入了中国茶文化的敬、廉、清、雅等思想,简单地说,茶艺表演就是将泡茶的过程用更加典雅、科学的方式有序地展现出来。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简单的展现,它其中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中国茶文化内涵,产品不同,其所体现的茶文化侧重点也不同。钟爱品茗之人,在观察茶艺表演的时候,自然会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独特魅力,可以说茶艺表演是音乐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既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身心的倦怠之感,也能够丰富人们的内涵,提升人们的修养。茶艺表演在我国十分受青睐,茶艺表演类型众多,茶艺类型受地域特点以及民族民俗的影响,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其生活方式、饮茶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所孕育出的茶艺表演自然也丰富多彩。比如传统茶艺表中的西湖茶艺、台湾乌龙茶茶艺、赣南茶礼、白族三道茶等,其中心内容以及来源是历史茶文化,而禅茶艺术、火塘茶情则是对特定文化内涵的反映。在茶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茶艺表演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并且表演器具、服装以及音乐、礼仪都对茶艺表演产生影响。这使得茶艺表演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在表演中要遵循精、清、净、美四大原则,茶叶、茶具、水的选择都是十分讲究的,必须要精益求精。茶艺贵在修身养性,茶艺表演的环境需要清静、典雅,这样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
2 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音乐原本就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特征也更加鲜明。传统音乐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基本以民族特色音乐为主。传统音乐并不是以创作时间认定的,它是由创作的特征以及艺术表现区分的,比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渔舟唱晚》、《二泉映月》等等,这些作品虽然创作历史不长,但是它们却具备了传统音乐的特征,继承了传统音乐的内涵,因此它们也被视为传统音乐作品。传统音乐的特征基本表现为:朴素、典雅、唯美。同时流传性强,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具有丰富的情感以及文化内涵。朴素:传统音乐不需要太多的修饰,音律悠扬,音色清明,听传统音乐人们的身心都会得到洗礼。典雅:传统音乐大部分都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其中富有众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因此会给人以大气、和谐之感。唯美,传统音乐意境悠远,节奏舒缓,情感展现比较含蓄。传统音乐需要传统乐器来演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胡,二胡的表现性强,音色与人的音色十分接近,音调平和沉稳,茶艺表演中使用二胡伴奏,能够烘托出茶艺表演的沉静与厚重。由此可见,茶艺表演与中国传统音乐不可分割,中国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够提升表演的感染力,完美地展现表演的艺术氛围。否则会削弱表演艺术感染力,无法达到传递传统茶文化的目的。所以,茶艺表演之前,传统文化音乐的选择比较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只有选择了对的音乐,才能够受到事半功倍的茶艺表演效果。不管是休闲娱乐,还是想要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都能够从音乐中找到答案,音乐和茶艺是不可分割的,传统音乐可以更加鲜明地烘托出茶艺表演的主体,提升表演的感染力,音乐早已成为了茶艺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传统音乐,那么很多茶艺表演都会失去灵魂和意境,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而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3 茶艺表演中如何选择传统音乐
茶文化在我国经过无数朝代的变革,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智慧结晶,中国茶文化所蕴藏的文化精髓是任何文化体系都不可比拟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极为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茶文化亦俗亦雅,既能够成为上流社会所喜爱的饮品,又能够普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博大的包容性,注定其必然会广为流传。而传统音乐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与茶文化有相似之处,因此两者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具体分析如下:
3.1 典型中国传统音乐名曲
中国传统音乐基本都是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完成的,比如古筝、琵琶、二胡、古筝等,这些乐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经得起品味,耐得住岁月。它们节奏缠绵,蕴含丰富情感。茶艺表演的过程就是茶文化、品茶人、表演者交流的过程。这种环境中,非常适合选择传统音乐,选择合适的传统名曲作为表演的背景音乐,品茶人能够更快地融入茶文化意境,对于茶品之味、茶艺之美的感受会更加深刻,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可以讲作为茶艺表演的中国传统音乐分为以下几类:思乡之情、山水之音、月下美景、拟禽鸟之声。
3.2 具体分析
3.2.1 月下之美
描绘月下美景的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江花月夜》,该曲目的主旨是对美好月色的赞美,并且节奏紧凑,丝丝入扣,随着音乐的流动,品茗者似乎可以看到一副生动、淡雅、迷人的夜色图画。此乐曲与青茶茶艺表演相结合最为合适,青茶就是乌龙茶,乌龙茶的特色是工艺精湛、香气逼人,在茶艺表演中,乌龙茶表演是最为讲究的茶品之一。乌龙茶以超乎寻常的香气著称,表演所使用的茶具材料为紫砂,因此在欣赏乌龙茶茶艺,品味乌龙茶的时候,人们会深深被乌龙茶沉稳、端庄的意蕴所感染。根据乌龙茶本身的这些特色,选择以古琴、二胡演奏的古典音乐最为合适,《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之一。此曲更能衬托出乌龙茶的香气和韵味。另外,展现月下美景的其他传统音乐曲目还包括自然之美的古典乐曲《月儿高》、《关山月》等等。
3.2.2 山水之音
《高山流水》作为山水之音的代表最合适不过。此曲借景抒情,模拟了自然流水之声,也展现了山峰、山峦的壮伟绮丽。情景交融、交相呼应的艺术手法,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画卷。此曲与茶艺表演相配,能够为品茗者创建一种西湖美景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浮想联翩,身心都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此曲与绿茶茶艺相配最合适。绿茶具有历史优秀、品种繁多、香气浓厚等特点,可谓色香味俱全,茶艺表演中绿茶的器具也有讲究,茶具是采用青瓷、玻璃或者是白瓷等材料支撑,并且都要以绿色植物作为搭配,在《高山流水》的悠扬曲调中,一边品茗,一边欣赏茶艺和绿色植物,乐曲的意境与茶品的意境完全融合,可谓最佳结合的典范。
3.2.3 思乡之情与拟禽鸟之声
思乡之情的代表作品有《阳关三叠》,此曲的基调十分沉重,旋律流畅连贯,但是却渗透着无比浓厚的伤感之情。这是一首描绘友人离别的曲目,此曲作为背景音乐的表演,同样是以展现深厚情谊为主。而此类作品还包括、《情乡行》、《远方的思念》等。拟禽鸟之声的代表作是《平沙落雁》,此曲演奏时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幅浓墨渲染的中国花,笔触苍劲有力,自然景色被勾勒得壮美大气。这种极为生动、形象的传统民族乐曲是不可多见的。将其与茶艺表演相配合,必然可以衬托出茶艺表演的抑扬顿挫,可以更加鲜明的展现茶艺的主题,渲染和烘托气氛,是非常难得的佳作。
近年来,随着“茶为国饮”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意在促进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裕光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关键词: 饮茶文化 中日对比 起源 特征
饮茶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记录,饮茶文化开始的具体时间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很多资料显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饮茶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也就是说饮茶这个习惯是从中国开始,其他国家的饮茶、种茶的习惯直接或间接地都是从中国传去的。但是现在中国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大多认为,喝茶是中国人的习惯,但是“茶文化”是从外国传来的。特别是如今,日本的茶文化模式主导着世界的“茶文化”。因此,下面仔细分析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从中得出结论。
1.“茶”和“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发现了茶叶并加以利用,我国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中国,茶叶最初是在四川省周围种植,然后扩展到东部、南部等广大地区,最后全国传播。日本的最澄和尚在中国学习佛教然后把茶的种子传入日本。然后茶就在近江(滋贺县)附近种植,而且通过嵯峨天皇的大力推荐种植,茶得以在日本各地广泛种植。在中国饮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然后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喝茶。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制茶、饮茶和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基础。而且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当做药饮开始慢慢演化成喝茶,品茶。这是一个从“实用主义”演变成“精神文化”的过程。此后茶和儒教开始产生了关联,并广泛融合在诗文、书画、陶瓷工艺等方面。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正好相反,是从“精神层面”到“实用主义”的演变。就饮茶方式说,中国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此外,日本的茶道即沏沫茶法是中国宋代即日本中世纪时期的饮茶方式的反映。
2.“茶道”的概念
在东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实际上一旦说到“茶道”大部分人就会和日本联系起来。实际上,“茶道”这个词在中国从唐朝开始应用了近千年。中国人认为“道”是完美思想的学说,关乎于宇宙,人生规则。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不会简单说出来的。但是在日本品茶称作“茶道”,赏花称作“花道”,剑术称为“剑道”,摔跤搏击称为“柔道”。在中国饮食、游乐活动中升华成“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中的一种礼仪,是精神修养的一种体现。
3.中国的“茶道”
“茶道”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很快在中国兴起,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是更早时期,喝茶就作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道”而存在。唐朝的《封氏见闻录》中就有“茶道”这个词的记载,这是“茶道”出现在文献资料中的最早记载。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茶的种类比较多。中国对于“茶”的分类是根据茶的形状、目的不同而分。一般出口的茶不同,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也有压缩茶和即融茶。拥有丰富的茶类资源,中国“茶”的品质得到重要认可。另外,中国人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茶具和泡茶的方法也不同。中国的茶艺非常重视要泡好茶用什么样的好方法。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色”、“香”、“味”、“形”一整套评价标准。在中国,最开始的茶道是以推行道家五行和谐和儒家中庸之道为本的。中国的茶具都是细致打造的瓷器。例如饮茶用的茶壶通常都是紫砂壶,而且对茶具的造型、花纹、材料、颜色、美感方面都有严格标准。
4.日本的“茶道”
日本沏茶时最重视的是沏茶的“间”,并且十分重视其中的精神体现。泡茶的方法不像中国那么多。日本有绿茶出产,还有雨露茶、煎茶、绿墨茶、粗茶等种类。日本的茶道深受中国茶道影响,非常重视其过程。现代研究表明,古代日本并没有种植茶叶,没有饮茶习惯,饮茶习惯大概形成于8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茶道的目的,不重茶优劣的鉴别,味道浓淡的体会,而是通过复杂的仪式,实现对静寂境界的一种追求,达到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强调“茶和禅的一体”,吸收了中国茶道的一部分,而且更加强调人们的和平共存,促进人们互敬互重,互相友爱,也推动人们形成清廉高洁的素质。日本的茶道重视自身内心的反省,提高自身修养的本来的禅道精神。
5.中日茶道特征比较
在中国最先提出了“茶道”这一概念,但是没有具体形式,中国的“茶道”重视精神,轻形式。在茶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中日茶文化主要相异在“道”上,“实用”到“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到“实用”,叶子一样的“茶”和粉末状的“茶”,一个重视“品”和一个重视过程,这些都是中日茶文化差别所在。中国的“茶道”是儒、佛、道教精华的融合吸收,强调“中庸”,“茶禅合一”,“天人合一”,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中国的“茶道”崇尚自然,而不是像日本茶道那样重视形式。因此,在中国日本的“茶道”称作“茶艺”更合适。
经上述比较研究,我认为在中国“茶文化”中应该更多吸收日本“茶文化”中的严谨和美丽的一面,日本茶文化过分拘谨的一面应当被改善,应该附有更多人情味和实用性。这样东方的“茶文化”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世界文化领域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张忠良,毛先颉.中国世界茶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策略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所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与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旧在持续地延伸与拓展。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在学生社交能力、礼仪水平、艺术素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3]黄洁.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借鉴[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23-25+56.
关键词:四川茶馆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一、四川的茶馆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文化一直源远流长。巴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产茶胜地之一,四川人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饮茶的习惯,有谚语流传:四川盆地“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在四川,特别是成都,茶馆可谓遍布大街小巷,坐茶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在老成都早已演变成独一无二的“茶馆文化”。可以这么说,茶和茶馆在四川既是生活的体现,也是文化的象征。茶馆文化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与川茶息息相关。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地形盆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广阔的丘陵地带使该地区有着良好的排水性,再加上酸性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川茶的“孕育”。宋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叶著作,其中记载了唐代时期全国有名的五十多种茶叶,有十几种就是出自四川,可见良好的茶叶是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二)与当地的茶馆有关。在四川,茶馆随处可见,成都这样繁华的省会有高档的茶座,偏僻的乡村里有简单的茶摊,公园里有茶坊,大W里还有茶园。茶馆也分大小,大的有上千个座位,这种地方一般还有评书或者变脸的娱乐活动,小的茶馆也就三五张桌子,一般设在自家小院,来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亲朋好友。舒新城在回忆三十年代的成都时写到:“在茶馆里,无论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可见,茶馆是老成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一直高举儒家思想,孔孟在宣扬“仁”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在四川的茶文化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是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四川,要是有客来访,或者留在家中招待的话,主人会亲自给客人烹茶,又或者是一同去到茶馆,品茶聊天,反正茶是不可或缺的,客来饮茶是四川人家庭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礼仪。其次是以茶代酒的风俗习惯,四川人的饭局,要是主人遇上身体不适或者需要开车的情况,总是以茶代酒来表现对客人和朋友的尊重,主人以茶敬客,说一些祝福的话,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和大方,在敬茶的过程中,要彬彬有礼,然而客人也需礼貌地以茶回敬,礼尚往来。
儒家思想还主张“和”,万事以和为贵,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茶文化里最核心的茶道精神恰巧也体现在这个“和”字上面。这里的“和”既要要求茶器、茶品与中庸之道相和,还要求茶客的人品合于中庸之道。因此,作为一个喝茶爱茶之人,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而且在饮茶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人的沟通,尽量营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四川茶馆都是以舒适为主,布置相对来说都较简单,放置小方桌、竹靠椅、铜茶壶、青花瓷茶碗等。在老成都的茶馆里,客人们品的都是“盖碗茶”。①制造这样的茶器和喝茶的氛围能给喝茶人一种在家的温馨感,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如今的成都茶馆发展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为了使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务,现代的茶馆也增加了不少功能:(1)小茶馆发展成为了商务休闲娱乐的高级茶楼,是成都人谈生意、谈工作的好去处,这里环境优雅,各种设施齐全,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服务专业;(2)茶馆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周末闲来没事的时候,叫上三五好友,一副麻将或扑克,就可以娱乐一下午;(3)茶馆也是老人们聚集得场所,比如,养鸽的老人都会聚集在中山街鸽市附近的茶馆,同时业余川剧爱好者是茶馆中的另一类活跃分子,他们可以定期到茶馆聚会唱戏。
以儒家的中庸、和谐为主,提倡节俭、朴素,也是茶文化所体现的茶道精神。成都的茶馆儿,多以竹子为棚,搭配竹桌、竹椅,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泡茶选用的茶叶多以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为主,茶香四溢,且价格实惠,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能让茶客们度过美好的一天。
三、四川茶馆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虽然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很少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缘分可以说是最深的。四川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源地,道家的自然观②乃道家学说的精髓。道无所不在,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茶文化(茶道)也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自然朴素的天性决定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质。茶本是生长在川谷之间的野生之物,现代人提倡“真茶”的概念,就是要保证茶叶的原滋原味,不允许在茶汤中添加香料。川茶之所以闻名全国,就是采摘者保留了茶原本的特征,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的东西。就比方说,味醇干鲜的蒙顶甘露茶,产自四川名山蒙顶,采摘细嫩,保留了茶本身紧卷多毫、叶嫩芽壮的特点,另外还有茶馆常泡的碧螺春、铁观音都保留了茶本身的滋味。不仅如此,成都老茶馆泡茶的水也十分讲究,用来泡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沸的开水,第一次水只盛半盏,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次。这样一来,泡的茶能够保留茶本来的茶香味,甘甜可口。
老子说“大巧若拙”。自然之美③是道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样的美学原则也影响了茶文化中的茶艺审美,具体表现为茶具的选择和茶馆的布局上。道家的自然之美体现在茶器上的审美要求就是朴素之美。四川茶馆儿里的茶具都是茶碗、茶船、茶盖三位一体,精巧的盖碗茶具,色彩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淡雅的青花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犹如中国水墨画的黑白相间,表现出简素的审美风格,显得纯净淡雅、清新自然,茶具实用又美观,宛如一套艺术品。另外,成都的茶馆儿,多建在大树公园等环境清幽,景致较好的地方,布局虽简单,但是多以竹为棚,摆满竹桌、竹椅,让茶客们有一种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的感觉,置身喧闹的都市之外,能忘却烦恼和不好的情绪,获得一份难得宁静平淡。同时,让每位茶客都能自然平等地享受生活,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舒服和惬意。因此,才有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这样的评价。
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④。在道家贵生、养生思想的影响之下,茶文化开始更加重视茶的功效和作用。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人们最钟爱的食物就是火锅,同时川菜大都以辛辣的口味为主,吃完饭不管是在家,还是在老茶馆儿里,总是会泡上一壶好茶,喝几杯,起到降火祛湿的作用。还有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茉莉花、、玫瑰花等的花茶,也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养生又美容。
四、四川茶馆文化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中重要活动就是僧人坐禅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僧侣的活动,禅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都有一个被称为“都市中的心灵乐士”的大慈寺禅茶堂就是禅茶相通的代表。禅院、阳光、香炉、树荫、瓷碗花茶,在喧闹都市中,为茶客们提供一份淡泊宁静的氛围与心境。所谓“浮生如斯,光阴翦然,每叭宋熟何处,往往只在一饮中。”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四川的茶馆里,有一绝就是“茶博士”⑤们的茶艺表演。这些“茶博士”中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人,所以在武侯祠或者文殊院这样的寺庙,也是有众多茶馆存在的,随处可见他们的表演,_到了“禅茶一体”的境界。同时“茶博士”的斟茶技巧⑥,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茶与禅还有着共同的地方,体现在“悟”上,所谓“凡体验有得出,皆是悟”,茶事活动与佛教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和文殊院等地方的茶馆儿,就有坐禅饮茶、以茶供佛这样的活动,并有评书人讲解禅门茶礼。
儒释道思想和茶文化的结合,丰富了四川的茶馆文化的内涵。茶之为饮,茶馆的兴盛,既营造了一种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有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体现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保留了四川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老成都的茶馆精神值得发扬,四川的茶馆文化也值得传承。
注释:
①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用来承托茶杯的盘子)三部分,是为了防止喝茶时茶杯倾倒。
②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③“自然之美”就是以自然为美,在艺术手法上讲究朴拙,反对人工雕琢,在艺术风格上追究浑然天成的基本原则。
④所谓“贵生”,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贵生的真谛在于把自的生命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⑤所谓“茶博士”不是现代意义上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那些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而是茶馆儿里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得名于陆羽的《茶经》,他们茶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因此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茶艺表演十分精湛,主要表现在掺茶技巧上。
⑥“茶博士”的技巧: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因为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与碗口平齐的,碗外也无一滴水珠。这既是一门绝技,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茶博士”托一大堆茶碗来陈列桌上,茶碗都是有盖的,只见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而速度又快得惊人,甚至数十只杯,转眼间翻盖冲水即毕,桌上可以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刘一玲.茶之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王卫国.喝在民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05.
[3]姜洁,王庆岭.我爱四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4]来玉英.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
[5]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2016.
[6]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西南农业大学大学学报,2013.
[7]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J].福建茶叶,2015(5):67-68.
[8]汪帮宏.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J].北京商报,2015.
[9]释仁空.浅谈禅茶文化思想和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11]丁以寿.道家思想对中华茶道的影响[J].中华合作时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