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劳动对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对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第1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育投资;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068-02

一、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我国是一个有着显著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而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固有的显著制约因素。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涉及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系统,关系到许多复杂的规律和原则,其切入点和立足出发点却始终是在农民。湖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它的农业劳动力比例是相当大的,占据了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9%,它的人口基数也占据了省人口总量的54.9%。伴随整个国家社会科学技术的不停发展进步,经济发展更加显著的加快,湖南省的劳动力资源质量偏低、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偏低。农村农业的劳动力将出现大量的剩余,这种状况是不利于本省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是一种阻碍。故对本省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投资是刻不容缓的。

本文主要围绕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这一主题,分别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不同视角和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

二、理论分析

1.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指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一种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质量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让它在劳动力的市场上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湖南教育基本投资基本情况(见图1)。

2.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的劳动力变迁包括制度、产业、意识层面三个部分的转变。产业层面是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制度层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路径的根据,它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框架;意识层面是劳动力的经济层面变革的表现形式,能够形成新的形成方式,而且构成了劳动力效率跟进的源泉。总而言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是由于在城市能够积累更高的人力资本。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只有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才能让劳动力成功转型。伴随社会结构的更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相处模式都必须向新的方向转移。实现农村的劳动力转移是达成社会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方式。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见图2)。

3.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研究数据表明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的影响,Huffman(1980)对276个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的结论发现教育能够直接的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非农就业的概率,并且计算出它的弹性是1.2。Zhao(1995)对于北京市的昌平区几千户农户进行了数据收集和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979―1985年,农村的劳动力被教育的年限每增加一年,他们能够进入非农的产业部门的就业概率就会上涨三个百分点。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择。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主要基于转移回报率,转移难度和自身状况。因此可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农村教育投资增长率,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第一产业在GDP中的贡献变化率作为解释变量,且假设数据是平稳的。

2.模型的构建。从2004―2014年《湖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可以得到(见表1)。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所以模型回归方程为:

第2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博弈论 劳动合同法 政府 企业

一、问题的导入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面对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社会各界对之高度关注并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企业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这将极大提高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则认为规范用工制度是企业必须担当的责任,《劳动合同法》是其加强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最大的争议集中在企业成本提高和无固定期限合同制方面。从法律上强化劳动合同,强制提高劳动者薪酬,保证劳动者能长期就业,其出发点当然是政府出于民生考虑,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就此而言,这无疑是新法的正面意义。本文将对政府、企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进行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时,行为主体如何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反映了博弈局中人的行为以及相互作用间冲突、竞争、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一个正式的博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对弈者(players),又称局中人或参与者,是指博弈中的决策主体,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2)信息(message),指有关博弈的信息,如关于其他博弈者的特称、行动等知识。(3)策略(strategies),策略是对弈者在给定信息的前提下的行动规则,决定了对弈者在每种可能情况下要采取的行动。(4)支付(payoffs),又称收益或盈得,是对弈者从各种策略组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

二、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分析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管治者和服务者。尤其是现代政府更强调服务而不是掌舵,以前我们的政府注重管治而忽视服务,结果造成制度僵化,效率低下;现在强调服务而放松管治,却酿成企业凭着自己的强者地位,不平等的侵害弱势劳工的利益。政府在现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根据当前社会和谐的需要,主导各个利益群体逐步相容,避免因利益的再分配失衡而衍生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失控。

一方面,政府通过立法,加强执法,惩罚违法者,迫使企业履行法律,增强竞争意识,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深化其国际竞争力,让企业的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及其他的媒体力量,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增进民众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的斗争精神,为推进我们的法制民主开路。这次以新《劳动合同法》为核心,以立法部门的法律解释、政府和劳动部门的法律实施细则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劳动部门的实施规章等配套法律和政策文件,将催生一个庞大的法律系统,直接影响到每个劳动者。

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由于以前我国的用工制度不健全,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很大损害,造成了严重的劳资矛盾,而且给社会也带来了极其不稳定的因素。作为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应该担当起协调劳资双方矛盾的角色,因此,政府在承受了极大的社会压力下仍出台该法律,应该说这是政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反观企业的态度,极大多数企业都在有意的规避劳动合同法,或者变相的执行该法律,比如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华为鼓励员工辞职,共计有超过7000名工作超过8年的老员工,被逐步完成“先辞职再竞岗”工作,这就是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在政府强势执行合同法决心下,企业应该是履行该法呢还是规避甚至违反该法律,这就必然产生博弈行为。

政府在这轮博弈中,,就是要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用法律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在对《劳动合同法》上,政府需要在维护其权威、社会公共利益与企业规避法律之间进行博弈。政府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社会公众服务。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府的天职,是政府权力的基本要义。正如社会契约论所言,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的委托,以保障全体公民的需要。政府也只有在此意义上才能树立起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威形象,令公众信服。政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情况下推出该法律,就是因为以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劳动者权益的损害为代价。如今,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此,政府出台《劳动合同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对企业而言,不折不扣的履行《劳动合同法》将会加大企业成本,使企业倾向于规避该法。那么在政府维持法律权威的威望下,企业是选择规避还是履行法律呢,这就是一场博弈。假设企业不履行《劳动合同法》,那么在短期将不会增加劳动成本,但是将面临着政府的惩罚风险;反之如果履行该法律,将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远看,保障了企业员工的权益,将会极大的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和企业在面对《劳动合同法》时,两者可以有一个博弈的纳什均衡,那就是企业认真履行该法,这既是遵循法律的应有之以,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政府只有认真的行使其行政职能,使《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真正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是一个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能力;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G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4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更有益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有的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劳动技术教育活动无法开展,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对劳动技术教育活动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必要环节。

一、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困难

1. 外界教育环境的影响

外界对于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仍然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就是学校的软硬件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情况。如果学校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高,获奖次数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到位,就会被外界评定为优秀学校。这种评估一般通过听学校汇报、学校账目查寻与师生大会的形式完成。具有片面性的学校评估标准,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只重视“重点”学科,忽视了劳动技术学科教育。

2. 劳动技术教育以偏概全

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今天,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小制作、我的小发明、劳动日记都是劳动技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这些活动成为学校仅存的劳动技术活动,其效果则会大大下降。用一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活动代替日常的课堂教学,未免得不偿失。

3. 劳动技术教育思想有待更新

教育思想,往往影响着劳动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知识积累,也有部分教师关心孩子智力开发力度,大于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些家长从不把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放在心上,只要孩子能学习好,他们什么也不用孩子干。一些教师盲目迎合家长的需求,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因而影响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方法

1.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力度

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平凡的意义。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确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课题与实践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从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当地的可利用资源出发,设计具有教育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劳动技术课堂,会让学生爱上劳动,爱上发明。比如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教师可以选择“雾霾”这一环境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开发一个适合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制作小小空气净化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劳动技术课主题,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雾霾的来源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与学生一起去收集所用的原料,研究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这样的劳动技术活动具有时代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开发、积极发明、积极劳动。

2. 注重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优化

对劳动技术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最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劳动技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环境,肯定劳动技术教师的教育地位,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其开展丰富的劳动技术教学活动。劳动技术教师要减少粗放型劳动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学生到校园内捡垃圾、让学生做宣传海报等。多设计一些密集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时动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比如讲解“小鸟的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小鸟的家,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袋去分析,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将课外实践与课内创作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劳动能力提升。

3. 创新劳动技术教育评估机制

做好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估工作,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要想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定期深入到校园,对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在评估校园的办学水平与教学条件时,将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成果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提高劳动技术教育能力的权重。只有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才能使学校领导与教师真正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外界做好监督与评估工作,给劳动技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够给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文章立足于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优化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这一问题。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强化有积极意义。只有全面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才能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对劳动技术学科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重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给学生打造良好的劳动技术活动平台,才是服务学生的正确举措。

参考文献:

[1]劳欢娟.劳动技术――唤醒一批“沉睡”的孩子[J].小学教学研究,2013(11).

[2]万成.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9(08).

第4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以上这些林林总总的意义无疑都是重要的,然而从今天的许多社会现象来看,我们还要看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另一条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那就是保障社会安全。这里说的保障社会安全,不是以往所理解的通过职业教育教育好一大批问题学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青少年犯罪率,而是指切实地保障社会的基本存在的安全。这些社会现象就是频发的安全事故。从近年来发生的大量安全事故看,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社会能够安全地存在。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无论我们取得了何等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也难以说我们达到了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频发的各种安全事故真是触目惊心,有规模小的,也有规模大的,对这些事故的具体内容这里没有必要去描述,因为读者们都非常熟悉。每一个重大事故发生后,笔者的内心总是默默地期望:这应该是最后一个了,因为它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信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然而遗憾的是,伤痛还未抹去,新的事故又来了,甚至是更加重大的灾难。由此不得不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发达国家的这种问题为什么没有我们多?问题出在哪里?是对事故的处罚不力,使得事故制造者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灾难?还是生产经营者过于追名逐利,完全忽视了安全?这些因素肯定存在,且是主要因素,也是一贯解决事故问题的主要方向。然而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另一个我们不想归因但又不得不归因的因素,那就是劳动者素质!

很不希望把原因归到劳动者身上,因为就劳动者个体而言,的确极少有事故因素是其主观造成的,而在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中,劳动者也的确处于无奈的地位,甚至有时他们自己也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然而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我国劳动者素质总体不高至少也是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一些安全事故做深入分析,是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因素的。首先,劳动者素质不高,缺乏规范、严谨的职业教育,这本身就会使得他们在操作中包含安全隐患;其次,劳动者素质不高,会使他们对安全事故,尤其是重大安全事故存在的隐患缺乏预估,以及时制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相对管理者来说,劳动者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且他们是直接在一线从事工作的,因此在治理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时,如果不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角度着手,那么无论如何加强安全管理,无论对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做出何等严厉的处罚,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

第5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刘晓、梁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中撰文,基于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战略,分析了该实践区在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终身学习体制发展方面的特征与优势,提出了他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分转换和转移、促进地域劳动力和发展终身教育事业方面的启示意义。

首先,作者从发展背景和实践区缔约政策两个方面阐述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过程。在发展背景上,作者分析了各国建立该体系的需求、作用和目标;在实践区缔约政策上,作者从建立宗旨、会议的目标、资料搜集运用、地域性、语言以及对各自角色界定的角度加以描述。

随后,作者分析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特征与优势:1.促进实践区地域性劳动力流动:学习成果转移模型实验是学分得以在两国间转换、认证、积累的学习途径;实践区流动学习的质量监督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地域性劳动者的流动性;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资格认证方式,有利于规范地容纳不同的学习成果的验证和认定程序,为学习途径注入流动的血液,从而实现地域性流动学习的现实价值。2.在实践区促进终身学习体制发展: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为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实施ECVET的实践区可对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成果进行验证,在实践区内部实施ELVET便于劳动者的职业资格等级的更新。

最后,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建立的意义及启示:1.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保证了政策的透明性,使各国形成合作的统一意识,在推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分制和增加弹性学习路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在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格互认和跨国流动以及不断更新劳动力职业资格等级,设立专家小组专门研制升级课程包等方面对我国有重要启示。但是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需根据教育发展自身的现状来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方案,同时对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发展面临的困难,在我国也要给予重视和警惕。

第6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经典思想回眸:阐述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技术哲学因素

1.关于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研究

宋仲夏分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变。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有技术参与的劳动,技术与劳动结合才得以存在,技术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活动。[2]技术在揭示人类本质力量的同时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实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技术实践活动要合目的、合规律,人类才能最终与走向与自然的和谐。技术的异化导致人的片面化、社会发展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技术异化的克服仍然需要技术自身,技术的合理发展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最终克服与扬弃技术异化现象。基于技术哲学思想,马克思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现状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程敬宝在《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中分析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主要目的以及主要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特点,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基本技能。它既不同于学徒制的技术教育与单一的技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反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本质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综合教育作为实现途径。在劳动变换、职能更动和全面流动的生产实践与生产关系(即全面而自由地发生交际关系)的社会语境下,劳动者需要接受综合技术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2.关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盛国荣在《杜威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想之要义》一文中对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1)技术是一种经验,是制造人工物的过程。有形的人造物与无形的人造物都属于工具的范畴,工具的意义只有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够被检验。[3](2)技术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力量。他反对技术控制论与技术决定论,提倡技术的社会建构论。(3)技术活动同样存在着负面效应,通过民主手段来进行技术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渗透在其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之中。徐平利指出,实用主义技术哲学赋予了劳动者及其劳动哲学的哲学意义。在杜威的思想中,职业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模仿和训练,而是通过劳动等技术实践活动,获得人性解放的力量,找寻”相对真理”,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确立合目的、合规律的技术活动,进而创造美好的职业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技术知识的实践环境,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技能训练,技术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完整的工作过程联系起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经验与理性相互交融,不断探究的过程,实现对于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在性控制”或“确定性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过程、评价和学生成长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教学与工作过程整合起来,实现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心智的成长。

(二)宏观影响探究:论述技术哲学对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意义

技术哲学则是对现代技术的总体反思,这为理解技术进而读懂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梁卿则认为,职业的技术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点,而技术哲学则是对技术本质特点的深刻揭示,因此,技术哲学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之一。马君明确指出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共同的研究点,如“技术是什么的问题”“技能是什么的问题”等问题。高岩认为,技术哲学关于技术、技能等观点的阐释与分析,能够为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持。他指出,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技能与技能人才认识的偏差与落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对于技能的要求发生很大改变,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必须对技术哲学投以足够的关注。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分析了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以及实用主义技术哲学不同的研究旨趣,认为只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才可以真正的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因为作为一种纲领性的哲学,实用主义技术哲学阐释了劳动等实践活动的哲学意义,拓宽了职业教育的意涵,表明它不仅仅是具有训练性的价值,更具有教育的意义。他指出,由于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的理论支撑,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同,“职业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与自由教育并驾齐驱,而且,在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是一致的。”[5]

(三)内在联系分析:从技术哲学的具体问题出发探讨与职业教育的契合之处

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技术本质、技术知识、技术价值、技术伦理等不同的领域。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探讨与分析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如教育、技术、职业、人等的彼此内在关联。如傅朝鼎在《论技术教育的实施》中指出“技术是内容,教育是形式,技术教育是技术继承(技术的横向传播)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技术教育是技术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6]李艺认为,教育与技术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技术进入教育意味着它就不在是单纯的手段而是蕴含教育意义的“教育的技术”。“一种发展成熟的教育的技术事实上已经进入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要素中。”[7]现代教育与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象,而是相互渗入的一体。王玲则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存在价值互指,双方互为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一方面,从历史来看技术的发展依赖职业教育,从现实来看技术的发展需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引;另一方面,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刻影响职业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左明章指出,技术与教育的影响是互动式的交融而非单一方向的制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技术对教育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等确立的导向作用。教育对技术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在进入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还要面临不同教育目标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还要经历一个被改造的过程。有学者则从技术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陈向阳在《技术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影响》中分析了技术认识论的内在意涵,认为技术认识论的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即技术知识类型的确立将改变技术在教育中被忽略的地位,技术认识论的范畴的确立将带来教育内容的改变,技术认识模式研究为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如果说以上研究,侧重的是从“技术性”的维度进行研究,那么还有些学者则关注到了技术哲学的另一研究维度———“人文性”研究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陈向阳的《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一文通过对比国外技术院校技术伦理教育的开展情况,从三个方面指出开展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技术责任感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本质回归的需要;培养完整的‘技术人’的需要。”[8]他认为,技术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增进学生对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理解,反思现代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确立技术应用应该对社会、自然负责的态度等。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考察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之后指出,职业教育过程凸显着“训练性”特征,但职业教育本应有的“教育性”特征却在现实的学校职业教育中被严重忽视。实践层面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顺应趋势片面看重技术训练;理论层面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研究还没找到可靠的哲学基础,理念的落后很难对不完满的现实状况有更多的指引作用。技术哲学对于技术的系统反思则可以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哲学理念支持。

二、反思与展望:已有研究评价和未来研究趋向

(一)在宏观理念上,从技术哲学视角诠释与反思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之前的研究未曾触及的领域。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指的是职业教育本体、认识论、价值等本源性问题,必须对它们从理念上予以阐明,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出现的其他问题。未来的研究将以技术哲学作为基本分析工具诠释与反思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以使职业教育这些“隐而不显”但却极其重要的问题得以“敞亮”与“澄明”。从技术哲学视角反思职业教育的本体将涉及以下问题:从逻辑上看,职业教育的本体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技术哲学视域中的职业教育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在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中,能够探寻到的职业教育本体是如何呈现的?从技术认识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主要探讨如下问题,技术认识论如何为化解职业教育的“合法化”危机提供理论支持?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到底有何区别,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应该如何平衡这两类知识?技术哲学家们提出的技术认识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教学逻辑的启示是什么?从技术哲学视角探讨职业教育的价值,将立足于职业教育与自然、社会、文化等领域通过技术这一中介性要素所产生的紧密联系,未来的研究将深入分析在这种联系中职业教育所展现出特有的伦理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内在和外在价值。

(二)在教育实践方面,深入探究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影响

1.培养目标设立的影响研究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单面的工具人,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从技术哲学的价值诉求中找到思想依据。技术哲学中关于技术本质、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等的研究,提醒职业教育应在实践中正视技术知识的独立性、明晰技术自身的逻辑,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凸显职教的“技术性”特点。技术哲学关于技术伦理的反思,能够引发职业院校对于技术伦理教育的重视,增强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凸显职教的“人文性”内涵。未来的研究将在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职业教育目标确立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2.对课程内容选择和确立的影响研究

当下,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反映工作过程的知识,以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称之为技术知识。而具体应该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决定于不同的工作类型,更依赖于对技术知识的深刻认识。未来的研究将对技术知识的基本特点、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不同等问题做出更全面的研究,为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技术伦理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院校中很少涉及,因此,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责任意识与技术伦理意识的培养现状令人堪忧。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与技术责任意识,是应该选取具体的技术伦理内容渗透到日常的专业教学当中,还是单独的设置技术伦理课程,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当下的职业教育一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来展开教学。它的背后逻辑是科学理论居于先在重要的地位,技术活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应用,掌握好基本的科学理论,技术活动就变得很容易了,但技术哲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技术活动的逻辑不同于科学活动。技术活动指向现实目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活动则指向思维目的,重视理论推进。学科化的教学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并遵循思维演绎来展开,注重前后教学的逻辑衔接。技术教育以现实的实践目的为指向,并不严格强调理论的深度,但重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技术活动与科学活动不同的目的指向、不同的认知逻辑决定了二者必须依循不同的教学顺序、教学方式才会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讨一些技术认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过程,提出更加合理的、符合技术认识特点的教学过程。

4.对教育评价的影响研究

第7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职业教育理念确立的意义,梳理了“职业”、“教育”、“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现有的“能力本位”观念的职业教育的弊端,从“人本位”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 能力本位 人本位

一.确立职业教育理念的意义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为什么而存在,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教育应该如何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在意义层面的思考。教育理念的确立对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所持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育行为过程,行为过程最终对教育结果产生影响。其中教育行为过程包括教育制度的构建、教育模式的建设、教育体系的搭建、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等,这些具体的教育过程最终影响教育结果,即教育对象最终特性的形成,如理性思维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人”的分析

职业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包括“职业”、“教育”、“人”。

对职业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学者对职业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辞海》中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汉语新词典》中亦将“职业”解释为“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从其概念不难看出,职业是个人为获得生活来源所必须进行的劳动,其内含了交换的概念,这跟社会分工带来交换的社会背景有关,自社会分工以来,每个人的工作所得只能与他人进行交换之后才能获得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质。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只有劳动力,将劳动力转换为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成为我们获得职业的前提条件。教育是现代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教育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学者们和教育实践者都关注着对教育的本质的探讨。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

人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人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是动物性,这决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其次是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人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更多是社会的互动,包括物质的交换、情感的交流,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的社会特性。关于人的定义就不能仅仅从“物”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应该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的角度对人进行定义。笔者赞同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对“人”的定义,他认为“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是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价值性的存在。”

三者的定义不难看出三者的关系,职业的主体是人,职业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行走于社会的载体或中介,教育的对象是人,完满的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教育,职业技能的形成亦需要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理念的探析必须从三者的联系入手进行思考。

三.基于人本位视角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探析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不管是职业教育的过程还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主体始终应该是人,但是现有的我国职业教育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过于强调职业而忽视了人,或者说对职业的理解过于狭隘,把职业当成了人的全部,人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获得职业,职业成了中心,由此带来的就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下笔者将对“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进行分析,并由此探析“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1.“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力是我们胜任某一岗位的前提,就如前面所说,现在的交换性的社会确实需要我们具有某一职业去换得维系我们生活的物质,如何通过训练获得胜任岗位的技能成了我们教育的首要职责。由此理念出发带来的就是将科学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作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同样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但是这种理念内涵了一个前提假设,即人只是槲镏识活,然而事实却是人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意义性。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亦可以看出这种教育理念的失误,教育对象普遍缺乏意义感,看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并且由此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学习的功利性,学生的学习只为能否获得物质,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份职业,当然由此产生的就是受教育者的情感的荒芜、淡漠,与社会互动的能力的衰退。这种职业教育的最终结果却是将人异化为“机器人”,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的一个活的工具而已。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那个在流水线上劳作的工人一样,机械、呆滞、麻木。

2.“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探析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缺乏对人性的呼唤,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正如上文所说,职业是人行走于社会的中介,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应该成为左右人的中心轴,职业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帮助人获得职业,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帮助人在职业中获得意义感、价值感,使人成为一个内心充实的、完满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人的意义感从何而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尤其是帮助受教育者寻找职业的意义,学会自觉思考职业的特性,理性思考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寻找在职业过程中提升自我修为的途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人,而不是被职业推动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1]高青海著.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8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在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要比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影响大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容易被视界外的事物所影响,针对这样的幼儿教育实际,可以相应地为幼儿教育布置一个更加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教学环境。

(一)物质环境

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地,教室的布置至关重要,在教室布置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布置,充分考虑幼儿的布置意见遵循幼儿教育理念,可以布置公鸡长鸣图(中国地图)让幼儿时常能看到中国地图,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提高和爱国情感的培养,可以布置可爱的卢龙让幼儿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常怀孝敬感恩的心。

在教室布置中还可以设置自然角,养一些植物和金鱼、乌龟、蝌蚪等小动物,给学生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将幼儿散漫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幼儿有帮助的领域上去。

(二)社会环境

幼儿成长的环境除了物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因为幼儿教育时期的幼儿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更多的是对教师和其它成人的行为进行模仿,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每一个决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本着对幼儿德育教育负责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是要把握住德育教育的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坚决否定,对幼儿高尚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褒扬宣传,让幼儿在潜意识中提高自我道德约束。

二、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教育之所以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围中来,就是因为幼儿教育有区别于义务教育的独特性,幼儿由于本身年纪较小,注意集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因素都要融入到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去,在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传教士似的说教,而是要将德育教育的因素渗透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去。

(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因素

幼儿教育的教学活动是琐碎的,很多人质疑幼儿教育,为什么简单的教学要进行如此之久,主要就是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差、自律能力差,导致幼儿教育活动多是琐碎的、反复的,而幼儿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琐碎和反复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可逆的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的琐碎和反复中去,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幼儿园午餐时间,教师除了要安排幼儿安全有序的用餐,还要利用餐后的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食堂的叔叔阿姨的辛苦劳动进行参观,让幼儿对劳动有一定的认识,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在餐后带领幼儿参观餐具的收理和消毒清洗,厨余垃圾的收拾和处理,相信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要比简单的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说教更有效果。

(二)利用节日活动,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幼儿园在欢度这些节日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利用节日的文化价值进行德育教育,在三八节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孝心教育,安排幼儿为妈妈洗脚等力所能及又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在五一劳动节进行相应的劳动教育,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去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后的成就感,让幼儿从小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意识;在十一国庆节培养幼儿的爱国意识,可以举行幼儿爱国绘画展、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幼儿开始对国家存在形式和祖国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幼儿心中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结合德育教育,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节日庆祝形式也加深了幼儿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以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围绕主题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因为教授的课程多数较为琐碎,所以进行主题活动将琐碎的教育元素链接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开展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专题活动时,教育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成人劳动、学习歌颂劳动的儿歌、看赞美劳动者的视频,让幼儿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开展主题活动我爱妈妈活动时,让幼儿自己回忆自己的生活中妈妈的奉献,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详细的叙述,幼儿质朴的不经修饰的语言往往最具感染力,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意识到妈妈在自己生活中的付出,从小就树立牢固的孝敬感恩意识。

(四)搞好各科教学,相机进行德育渗透

幼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寓教于乐,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将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和课堂的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可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有利于幼儿道德素质培养的游戏模式,在玩中学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就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树立的游戏模式,在游戏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9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 闲暇与教师的闲暇教育

1 闲暇

闲暇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是新时代名词,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中国古代的《学记》中写道,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里“居学”就是相对于正业而言的一种闲暇活动。古希腊的柏拉图对闲暇有过一定的论述,他认为闲暇有四层含义,即“空闲、从活动中获取自由、自我控制的自由和休闲的状态。”[1]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闲暇时间是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2]这一时间是人们从事劳动后身心调剂的过程,与劳动力再生产和必要劳动时间补偿相联系。美国现代闲暇学学者凯利也说,“在现代社会,闲暇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它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过程。” [3]可见闲暇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时间的合理利用对于个体自身也发展有促进作用。

2 教师的闲暇教育

随着闲暇和劳动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闲暇早已不单单用来缓解疲劳和休息,它更是我们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闲暇教育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冯建军教授指出“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余暇教育是教他人有选择地有价值地运用闲暇时间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4]而教师的闲暇教育是指“教师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定的休闲活动,对教师进行闲暇价值观、闲暇意识、闲暇知识、闲暇方式和闲暇技能等教育或培养,以使教师获得舒畅的心境与生活质量提升的教育活动。”[5]

目前,闲暇教育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关于青少年和老年人,对于教师的闲暇教育还十分欠缺。根据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70%的教师认为自己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63.8%的教师报告职业压力给自己造成了较大或很大影响” [6],并且已给教师带来诸如心理、生理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负面影响。对教师进行闲暇教育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使教师学会合理的利用、规划闲暇时间,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在闲暇生活之中,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优化自己的人格,充实自身专业的发展路径,提高闲暇的生活意识和质量,从而使教师在闲暇生活中真正的享受这种惬意,并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二 闲暇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价值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还有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才能的发展和专业情意的发展。”[7]目前大部分学者和老师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的发展,却忽视了专业情意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而教师闲暇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情意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 闲暇教育有利于教师的人格全面发展

据调查显示,教师在入职三到五年中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闲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发源地,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8]如果教师能够积极的开展有意义的闲暇活动,在闲暇的时间里依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各种活动,放松精神、愉悦情绪、排解压力,就可以及时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养成健全的人格。全面自由的发展有利于教师职业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成为人格全面发展型的教师绝对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2 闲暇教育有利于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

闲暇生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如果教师能好好利用闲暇时间,在闲暇时间中做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旅行、打球、跑步等,就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提高。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闲暇生活却只是在消磨时光,并没有意识到闲暇生活中的价值,甚至有些人会在闲暇时间酗酒,赌博等,这些行为不但没有一点益处,反而不利于家庭和睦、社会的安定。此外,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她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选择良好的有意义的闲暇活动,也在无形中给学生做一个好的表率作用,对于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改善。

3 闲暇教育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寻常事件中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联想的能力,是一种按照新的方式对旧有的信息加以重新组织的能力。2007年8月3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充分利用好闲暇时间不仅有助于教师个性的培养与塑造,更有助于教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三 教师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教育中闲暇教育的空白

在师范教育课程中,学校主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教师的专业情意方面缺乏重视,而与教师专业情意紧密联系的闲暇教育更是被忽视。目前,在教师教育课程没有相关闲暇教育方面的课程,而且在其他课程中也几乎没有相关内容的渗透,所以教师教育中闲暇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直接导致培养的师范学生缺少闲暇教育的观念与意识。

2 工作单位机构对教师闲暇的剥夺

通常人们都认为教师是一份很安定、清闲的职业,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日常的讲课、备课、听课、教研等基本工作几乎占据了教师所有时间,不多的闲暇时间或者工作外时间也会被学校各种会议、相关的各种要求、学生和家长的各种需求所占据,所以真正能够让教师闲暇的时间其实并不我,不能很好地让教师的各种压力得到舒缓。

3 教师自我闲暇教育的缺失

目前,大部分的教师闲暇意识不强,没有看到闲暇生活的质量对于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闲暇只是用来“玩”的,而往往“玩”过之后,身心也没有得到放松和愉悦。还有的教师即使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也不知如何去利用,从而荒废了闲暇时间。根据调查,当前很多教师的闲暇生活内容单调,趣味性不高,很多教师在闲暇时间中从事的活动主要是看电影、看电视、睡觉等,并没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利用好闲暇的时间。摆脱消极的闲暇活动对于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在闲暇时间中从事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提高闲暇时的生活质量,对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以及专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四 教师闲暇教育策略

1 在教师教育中开设相关教师闲暇教育的课程

在教师教育中,相关院校应把教师的专业情意与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放在同等的地位下,不能顾此失彼,教师的专业情意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闲暇教育与教师的专业情意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该开设此方面的课程,或在相关课程中适当的渗透闲暇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师范生在入职后能够更好的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排解工作中的压力。

2 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宣传教师闲暇教育的意义

当前很多学者把闲暇时间的增加,工作时间的减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因此,在对教师的各种教育中,不应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更要让教师重视闲暇教育的意义。而社会上一些教师的培训机构、学习组织也要积极发挥这样的作用,利用各种教师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向他们渗透闲暇教育的价值,提升教师闲暇教育的意识,帮助教师探索闲暇的方法途径,从而发挥闲暇对于工作效率、专业成长的价值。

3 教师要学会自我闲暇教育

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闲暇教育的意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解优质的闲暇途径,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闲暇方式,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教师要自觉的摒弃消极的闲暇活动,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端正闲暇生活的态度,选择健康、有益的闲暇方式,养成健康的闲暇生活的习惯。例如,在工作之余,可以选择爬山、打球,在爱好中寻找乐趣,让自己的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放松,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状态,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久而久之,闲暇生活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9) : 37-40.

[2]吕关心.论消费社会中成人教育的发展[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1-14.

[3]韩美兰.论休闲对人全面发展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4]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 9) : 37-40.

[5]束仁龙.教师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9).

[6]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A].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