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票投资操作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股指期货 投资者 影响和作用
一、股票指数期货的特征
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合约,是由交易所制订的约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合约。股指期货交易本质上是一系列合约的交易,交易双方对一个确定的合约值进行买卖,这个确定值是由标的指数值与一定货币量的乘积决定的。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拟推出的股指期货合约是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其中股指期货的价格是用股票指数的“点”来表示的。
股指期货具有期货和股票的双重属性,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期货,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股票现货交易,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保证金交易,以小搏大。
期货交易具有杠杆效应,收益率可数倍放大。投资者进行期货交易时,只须支付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一般为5%―10%。如果拟定为10%的保证金,就可以控制100%的虚拟资金,具有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可能的获利空间。
(二)具有卖空机制。
这是期货市场区别于目前现货市场交易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期货行情看涨的情况下,可以先做买进操作,后做卖出操作,获取差价利润;反之,价格看跌时可以先做卖出操作,后做买入操作,获取差价利润。即可以进行双向交易。即使市场处于熊市时,只要判断准确,交易者同样可以从中获利。这样,期货投资的盈亏完全取决于交易者主观判断的准确性,而与价格是涨是跌无关。
(三)到期日现金交割。
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采用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股票)交割,这是股指期货与其他种类期货合约的最大区别。由于股票指数没有具体的实物形式,合约到期时,以股票市场收市时的股票指数作为结算的标准,合约持有人只须交付或收取购买合约时的股票指数的点数与到期的实际指数的点数所计算出的点数差折合成的现金数,即可完成交收手续。
(四)“T+0”交易机制。
期货市场是功能市场,交易实行“T+0”交易机制,即当天可完成买卖操作。“T+0”交易机制和保证金交易机制的应用可使交易者在一天的交易中获丰厚的投资回报,“T+0”交易特性既可以活跃市场气氛,又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终推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推出股指期货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和作用
期货市场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市场,从股指期货的特点可以看出,与股票投资相比,推出股指期货对个人投资者将产生以下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一)拓宽了投资的渠道。
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但由于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不一样,使得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具有互补性。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交易方式是一种现货交易,没有做空机制,因此只有股票在涨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获利,而跌的时候就没有行情可做或者被套,这也是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市盈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但期货市场不一样,期货市场中具有做空机制,涨的时候和跌的时候都有投资机会。排除套期保值外,作为个人投资者就可以在股票市场下跌的时候从股票市场撤出来转战期货市场,在股票市场展开上涨行情的时候又可以从期货市场撤出来重回股票市场,增加了一个市场(金融期货),就增加了一份机会!
(二)拓展了投资者的视野。
除了金融期货外,就商品期货而言,目前上市的品种有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橡胶、燃料油;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棉花、白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豆粕、豆油。这些商品要么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原材料,要么是一些上市公司的产品,通过这些商品价格的涨跌就可以很直观地得到上市公司业绩好坏的信息。期货市场商品价格的走势,对股票的操做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在2008年上半年期货市场中有色金属商品大幅上涨,而在股票市场上大胆买进江西铜业、山东铝业、兰州铝业等股票,投资者据此将取得较好的收益。这是因为铜、铝是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要产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必定会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可观利润,那么这样的股票上涨则是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多数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很少参与和关注期货市场的交易和变化,那么,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迫使个人投资者不得不关注期货市场的变化,进一步拓展了投资者的视野。
(三)不断提升投资水平。
在证券市场上,股票和股指期货是两种不同的投资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增加了很多投资组合的选择,从而必然会带来市场交易技术和投资策略的创新,提升投资水平。
首先,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对冲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通过证券组合投资可以有效地化解股票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导致股票市场齐涨齐跌的系统性风险,则需要在资产配置中加入股指期货才能有效规避。
例如,投资者持有股票时,可通过卖出期指合约以预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风险,避免以往“套牢”或“割肉”二选一的局面;如果投资者预计大盘要上涨又来不及全面建仓,则可通过买进一定数量的多头股指期货合约以避免踏空。这样不仅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了股市持久活跃,而且通过双向交易机制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其次,提供套利机会。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通常存在相对稳定的差价关系。一旦期货和现货的差价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严重偏高的情况,则可以卖出期货指数,同时买进一组股票现货来模拟现货指数。只要期货和现货的买卖手续费加上这组股票模拟指数的偏差度低于上述差价的偏离程度,则投资者必定能够从上述不合理的差价中获取无风险的套利收益,因为期货价格随时可能回到正常水平,至少在到期日必定回到现货价格。当然,由于股票不能卖空,相反的情况无法套利。事实上,套利交易的存在保证了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第三,除了套期保值外,投资者还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投机,通过买空卖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加获利机会,改变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低吸高抛才能获利的单一盈利模式。另外,投资者还可以在股指期货的市场价格与其合理定价偏离很大时,进行套利交易。
股指期货交易为投资者带来了很多新选择,有助于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交易手段的丰富与多样化,与过去相比,可以使得投资者可以运用多种交易策略达到管理自身财富的目的。
(四)使投资者更加成熟。
股指期货的推出,促使投资者要积极学习有关期货知识、期货交易法规和条例,全面提高对金融期货尤是股指期货的认识。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才能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时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时要做到谨慎、理性,按照自己的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严格控制仓位,严格止赢、止损。要认识到保证金交易制度的杠杆效应是柄“双刃剑”,在放大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使自己承受的风险同样放大,在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要先考虑到风险,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提高风险意识和操作技巧。只有广大投资者都表现出成熟的风险意识时,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才会更加成熟和理性。
参考文献:
[1]叶萍.我国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策略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7,(7).
经过八年酝酿,四年筹备,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终于闪亮登场。上午9时15分,沪深300指数5月、6月、9月和12月四个合约同时开盘,开盘基准价均为3399点。股指期货上市,使A股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做空时代。
股指期货上市后,对A股市场会有哪些影响?股指期货都适合什么样的投资者投资?今后,股指期货和股票投资者将在一个新环境下进行投资,二者之间如何适应?就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新财经》采访了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满平、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刘国宏。
股指期货不适合普通股民
《新财经》:中国的股指期货已经开始上市交易,这个市场适合哪类投资者参与?
桂浩明:股指期货并不是一种大众化的理财工具,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金融风险管理手段。上世纪80年代,股指期货在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开始出现,当初主要是为机构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的工具。由于其交易灵活,具有明显的杠杆作用,很快受到各界的青睐,成为各大投资群体的操作对象。不过,真正在股指期货中进行大规模操作的,还是对冲基金。中国的情况与海外不同,我们还没有正规的对冲基金,股指期货的推出主要是满足投资者控制风险、锁定收益的需要。
因此,它更适合具有一定规模资产的投资者,将其用于投资风险管理。当然,就股指期货本身的特点来说,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一面,而这一点的确是很吸引投资者的。但是,如果是冲着这一点进行股指期货交易,实际上是有违于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的原意。强调对参与者进行适当管理,目的就是避免不合适的投资者盲目参与。
刘国宏:股指期货专业性比较强,具有高杠杆、高风险的特点,适合有雄厚经济实力、有一定市场经验(或模拟期货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强、能够对经济形势进行全面评估的投资者参与。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就是说,股指期货是一种更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的交易品种,不建议普通散户投资者参与。
《新财经》:投资者在参与股指期货时应注意哪些风险?在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上的操作应注意哪些技巧?
桂浩明:在理论上,股指期货的最大风险在于其具有高杠杆性。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规定,股指期货的近期合约保证金比例为15%,远期为18%。这个杠杆比例不算高,但还是要将风险放大5倍以上。如果一个投资者满仓介入,在开仓方向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几个涨跌停板,就可能导致血本无归。另外,股指期货合约是有时间限制的,它不能像股票那样“套住”了可以“捂”,因为到合约交收期是要进行清算的。所以,对于习惯于股市现货操作的投资者,一定要先熟悉股指期货的各项规则和特点,把握其操作特征。
刘国宏: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首先要明白它与股票现货有很大的差别,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规模大、涉及面广。投资者应当注意几方面风险:第一,价格风险。由于股指期货的杠杆性,微小的价格变动可能造成客户权益的重大变化,在价格波动很大的时候甚至会造成爆仓,也就是损失会超过投资本金。
第二,结算风险。股指期货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对资金管理要求非常高。如果投资者经常满仓操作,可能会面临追加保证金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当日被多次追加保证金。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补足保证金,按规定将被强制平仓,可能会造成投资资金的重大损失。
第三,操作风险。和股票交易一样,行情系统、下单系统等可能出现技术故障,导致无法获得行情或无法下单的情况,都可能造成损失。
第四,法律风险。股指期货投资者如果选择的期货公司是未经证监会批准的地下期货公司,或者未经批准从事境外股指期货交易等,都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在操作技巧上也要注意:第一,投资者应关注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联动性,既要了解股票现货市场又要了解期货交易特性。与普通的商品期货相比,二者的现货标的不同,影响面也不一样。商品期货大多是周期性变化,但股指期货对外部因素的反应更敏感,在期货交易上经验不足的投资者要注意资金分配和仓位管理。
第二,要注意止损,行情很难被连续准确预测,任何一项投资策略制定完毕,都可能有意外发生,需要有止损策略。当行情发展与自己的预期发生偏差时,前期制定的止损策略就将派上用场。
第三,要保持谨慎、健康的心态。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如果做投机交易,股指期货盈亏幅度与普通股票市场相比可能有所放大,当盈利和亏损幅度被放大后,会对投资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
第四,决策要快、操作执行要迅速。股指期货实行的是T+0交易,对市场信息敏感,要求交易者能作出更快速的反应。
第五,资金管理要合理。很多股民喜欢满仓操作,不愿浪费一分闲钱,但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如果持仓量大,每天的盈亏会非常显著,所以切忌满仓操作。
股指期货对A股影响大
《新财经》:股指期货上市后,对于A股市场有哪些影响?现货市场的普通股民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以控制投资风险?
陆满平:股指期货推出短期内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但中长期能够平缓市场波动。股指期货将为投资者提供避险机制,缓解市场的“狂躁症”,促进股市稳定发展。股指期货先期规模有限,对股票市场影响不大。但对于权证投资者来说,股指期货上市对其有一定影响。
桂浩明:股指期货上市,对于A股市场影响很大。因为它改变了长期以来A股市场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历史,也增加了杠杆交易的机会。由于股指期货具有发现价值的功能,它的出现,会有效抑制股指的过大波动,使其稳定在一个大的区间内。但是,因为股指期货又具有放大作用,同时在合约到期时必然会产生某种震荡,自然会加剧股指在区间内的波动。可以说,有了股指期货,股市的波动会更加频繁,但波动的空间会被压缩。如果在前几年就有股指期货,股市也许不会涨到6100点,也不会跌到1600点。如此大的波动,是会被熨平的。
《新财经》:股指期货业务的推出,会给证券公司带来哪些机会和风险?
桂浩明:在海外市场,股指期货的交易额通常会达到现货的1~3倍。因此,对于中介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在程式化的高频交易逐渐成熟的情况下,股指期货在刺激交易活跃方面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股指期货对证券公司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内证券公司大都控股期货公司,并且建立了IB制度(券商担任期货公司的介绍经纪人或期货交易辅助人制度),这就使期货业务纳入到了证券公司的范围之中,期货交易越活跃,证券公司的收益也越大。当然,现实情况可能不那么简单,股指期货的佣金大战已经开打,各券商为争取业务,都在放低身段,降低手续费。因此,股指期货开始交易后,究竟能够给证券公司带来多少新增业务量,现在还很难说。
陆满平:股指期货将给证券公司提供扩充传统业务范围的良好机遇,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将发生变化。绝大多数证券公司都控股了相应的期货公司,未来股指期货的交易者,主要是来自券商的客户资源。因此,各家期货公司的股指期货业务市场占有率,主要取决于控股股东券商的市场占有率。从业绩贡献总量来说,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高的券商,特别是具备全面结算会员资格的券商受益较高。
刘国宏:从国外经验来看,不少市场特别是东亚地区市场,其股指期货交易额已经超过股票市场交易额。参照境外的经验,这类投资的年投资收益率可望达到10%~15%。
业务体系的变革,将导致证券公司在金融工程研究和衍生产品研究及交易人才上的竞争将更为残酷。一方面,有实力的证券公司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内证券公司与外资公司在这块业务上的抗衡,可能加速进入“肉搏战”阶段。同时,将进一步强化“强者恒强”的证券公司竞争格局,小券商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新一轮证券公司整合浪潮也将来临。
券商经营管理风险将随之放大。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管理风险的工具,使用不当也会成为引发风险的源头。如“百年老店”巴林银行,由于交易期指导致巨额亏损而倒闭,法兴银行因衍生品交易引发巨大风险等事件。
股指期货完善了证券市场体系
《新财经》:股指期货推出后,还应该出台哪些相关的配套措施?
桂浩明:现在,股票市场是T+1交易,而股指期货则是T+0交易,在理论上做多力量与做空力量不平衡。在现货市场上,股票一旦被买进,当天不能再卖出,而卖出股票后所获得的资金是可以用于买股票的,这样做多力量客观上就会大于做空力量。股指期货不存在这个问题,两者平行交易,平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到了结算日,就会因为多空不平衡使市场运行的公平性受到挑战。当然,现实情况是否如此,还可以再研究,这毕竟是个极为明显的漏洞。
《新财经》:截止到股指期货上市前,已有9000多人开户,这能否满足股指期货的流动性?
陆满平:目前的开户数不多,在满足股指期货流动性方面确实存在一定不足,是低于原来多方预期的。但根据我国投资者的习惯,随着股指期货的正常开展,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变。
刘国宏:目前开户数不大,这是管理层为保障上市初期市场的稳步运行,严格执行高标准开户条件、高度警示风险的背景下的“初始开户”结果。据中金所统计,现有的客户90%都是商品期货投资者,具备较强的期货市场投资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因而总体开户数量比较合理,质量比较高,众多潜在开户者仍在观望。但随后开户数将保持稳定增长,股指期货上市初期的流动性是能够保证的。
桂浩明:由于实行了严格的适当性管理制度,现在股指期货开户的人数很有限。如果从市场还处于培育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准备短时间内把成交量搞到现货的几倍,那么,这种交易还是可以被接受的,股指期货流动性应该没有大问题。
《新财经》:股指期货推出,对基金业有哪些影响?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要注意些什么?
刘国宏:首先,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加了指数型基金的流动性,指数型基金会更加盛行。
其次,除了相关股票外,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相关性较大的还有封闭式基金和ETF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封闭式基金高折价将成为历史。
再次,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和投资基金是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投资优势是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境内股市齐涨共跌的系统风险很难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化解,这就使机构投资者由于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投资工具而不敢积极入市。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使机构投资者和投资基金充分利用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在预期股市行情呈现下跌趋势时,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并在估计下跌后对冲原期货合约,用期货市场的获利来弥补股票市场的亏损,减少了机构投资者在熊市中的恐惧心理。
桂浩明:现在,仅有部分基金可以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而根据有关规定,它只能进行套期保值。因此,目前基金很难成为股指期货的主力。投资者大可不必以能否参与股指期货作为选择基金的参照。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现在投资者要参与股指期货,一般还是要自己做,尚不能借助基金进行。
《新财经》:股指期货推出后,会对我国证券市场近期和远期产生什么影响?
刘国宏:股指期货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打通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联系通道,预示着交易品种将与国际接轨,具有技术含量的投资行为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有利于证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包括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的限制将会得到大幅度放宽,其他稳健型的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将会显著提高。
成功推出股指期货将带动股指期权、个股期货及期权等众多系列衍生产品的推出,必将吸引很多投资者入市,市场规模将明显扩大。对冲基金的出现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当前,大国竞争趋势已经转向资本、金融市场,而股指期货在金融市场中是一个制高点。建立和完善这样一个制高点,对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争取金融资源的定价权具有重要意义。
桂浩明: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最大的影响在于使得市场结构比较完整了,多层次市场体系也因此基本成型。这样,投资工具比较完备,投资手段也相对丰富,可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也为市场的风险控制与价值发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当然,这应该是在股指期货运行比较成功时才会产生的效果。而现在,人们最需要做的是,如何保证股指期货平稳起步,有序运行。
股指期货与股票的区别
期货合约有到期日,不能无限期持有。股指期货有固定的到期日,到期就要摘牌。因此,交易股指期货不能像买卖股票一样,交易后就不管了,必须注意合约到期日,以决定是提前结算头寸,还是等待合约到期,或者将头寸转到下一个月。
期货合约是保证金交易,必须每天结算。股指期货合约采用保证金交易,一般只要付出合约面值约10%~15%的资金就可以买卖一张合约,一方面提高了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必须每日结算盈亏。交易后每天要按照结算价对持有的合约进行结算,账面盈利可以提走,账面亏损第二天开盘前必须补足(即追加保证金)。由于是保证金交易,亏损额甚至可能超过投资本金。
期货合约可以卖空。股指期货合约可以十分方便地卖空,等价格回落后再买回。股票融券交易也可以卖空,但难度相对较大。一旦卖空后价格不跌反涨,投资者会面临损失。
市场的流动性较高。有研究表明,指数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明显高于股票现货市场。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