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配电网工程管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配电网工程管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配电网工程管控

第1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规划;立项;评审;设计;四级管控

一、工作描述

为了提高配网标准化建设的效率,加强配网工程项目前期管控力度,解决原有运检、规划、设计、施工等部门“重项目落地、轻前期技术审查”问题。全面运用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成果,充分考虑地区配电网实际情况,一是发挥配网规划引领作用,通过滚动规划持续完善网架结构,提升配网各项关键成效指标;二是通过《标准化技术方案书》编制工作,管控项目立项规范性和有效性,使配网投资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强项目评审,根据地区电网特点编制项目评审标准,开展项目方案技术管控,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型式,确保《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全面实施落地;四是强化设计管控,编制《标准化图审卡》持续开展设计质量审查,确保配网工程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应用典型设计、统一施工工艺、规范工程造价,确保配电网典型设计和标准化物料应用率均达到100%,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1]。

二、主要做法

1.试行配网一体化规划,统一规划理念。⑴问题分析。公司系统10kV及以下配电网专项规划、滚动规划编制工作存在聘请外部咨询公司进行编制,本单位人员只起到提供相应数据,提出大致要求的作用,编制的规划报告内容较空泛,对后期立项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导致工程项目立项实施与规划存在“两张皮”现象。⑵解决方案与做法。公司于2014年初改变做法,由配改办规划设计评审组牵头,试行配网一体化规划,抽调发展部、经研所、设计所、运检部基层单位、班组等相关配网规划技术人员成立本单位2014年配电网滚动规划工作办公室,组建配网规划团队并集中办公,独立开展地区配电网规划工作。2.试行配网标准化立项,统一技术规范。⑴问题分析。原配网工程项目立项未使用统一的《工程项目技术方案书》,基层单位项目申报《工程项目技术方案书》编制随意性大,工程建设背景、现有设备运行现状、工程建设必要性、建设规模等描述不规范,不仅造成技术方案书评审效率低,单个项目方案往复修改次数多,而且容易造成评审误判,导致部分现场实际亟需解决的工程项目未通过技术评审,造成项目无法立项建设。⑵解决方案与做法。为进一步有效管控项目立项规范性和有效性,公司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制《配网工程项目标准化技术方案书》模板,统一配网立项技术方案书编制规范,提高配网建设项目立项方案编制水平,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3.试行配网精益化评审,统一评审标准。⑴问题分析。原配网工程项目评审工作归口运检部统一管理,由于运检部门既是项目需求申报部门,又是项目技术方案评审部门,评审工作开展深度不够,评审标准不统一,项目技术方案评审工作存在较大空缺。⑵解决方案与做法。整合公司经研所、运检部配网技术评审人员,由配改办归口配电网项目评审,规范统一配电网项目评审管理。通过设置专职配网技术评审人员,明确专业管理部门,突出了统筹平衡,改变了以往多头管理的问题,实现了对配电网项目技术方案的统一评审。4.试行配网规范化设计,统一设计方案。⑴问题分析。原配网设计图纸由于审核管控不足,造成部分工程设计深度不足,图纸资料不完整,设计说明简单不充分,未严格按照典型设计等问题。⑶解决方案与做法。深化应用配电网标准化建设工作前阶段典型设计成果,严把配电网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审批关,编制《配网工程设计标准化图册内容》及《配电工程标准化图审卡》,未执行典型设计和选用非标物料应提出说明原因,有效规范配电网工程设计方案选择。按照标准化图册内容和标准化图审卡,开展省控项目工程及核准工程图纸审查,提升设计深度。

三、特色亮点

1.根据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管理需要,重新梳理流程,完善规划、立项、评审、设计“四级管控”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配网工程项目前期管控力度,解决原有运检、规划、设计、施工等部门“重项目落地、轻前期技术审查”问题,不断提升配网建设成效。2.建立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绩效考核与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规划设计评审的全过程评价,对各相关部门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中规划质量、立项评审、设计质量和立项成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规划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为:计划与规划的一致率;立项评审评价涉及的内容为:评审结果的准确率;设计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为:协同设计平台应用率、通用造价应用率、通用设计应用率、通用物料应用率;项目立项成效评价涉及的内容为:配电线路“N-1”提升率、配电线路联络提升率、过重载配变与线路改造率、线路绝缘化率、低电压台下将比率。3.通过编制《配网工程项目标准化技术方案书》模板,统一配网立项技术方案书编制规范,提高配网建设项目立项方案编制水平;4.通过编制《中低压配电网项目审查标准》,统一评审标准;开展技术方案现场抽查评审工作,试行配网精益化评审,全面提升配网项目评审质量。5.通过编制《配网工程设计标准化图册内容》及《配电工程标准化图审卡》,进一步规范提升配网工程设计质量及深度,提高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水平。

四、实践效果

开展“四级管控”的配网项目前期工作两年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1、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体系更为清晰。通过开展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重新梳理了配网规划、立项、评审、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管理流程、技术标准。2、配电网规划与落地实施衔接更为紧密。配改办规划设计评审组集约各专业部门直接组织参与配网年度滚动规划工作,统一了地区配网规划的理念,便于运检部门、建设改造部门了解地区电网发展趋势的规划思路,使配网规划与工程项目落地实施衔接更为紧密。3、配电网设计更为规范。按照国网公司深化细化配电网典型设计方案的工作要求,全面应用典设成果,并结合公司实际,整理并形成地区差异化设计方案库,实现配电网通用设计应用率达100%。

五、工作总结

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条件。我公司在配电网建设前期采用“四级管控”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四级管控”模式不仅能够加强配网工程项目前期管控力度,还可以提升配网标准化建设的效率,值得在配电网建设中大力推广。

第2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电力;配电网建设;风险管理;防控

高速发展的配电网工程建设速度,不断扩大的配电网建设规模,在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电力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配电网建设特点:配网建设项目小而分散,参建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建设环境差异显著,建设过程又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项目进度影响因素较多。这些不稳定因素和尚未完善的配网建设制度及标准,让电网企业深感压力,如何更好,更规范地开展配电网建设工作,合理防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是摆在地方政府及电网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管理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对风险因素的排查,即针对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风险性质进行罗列。例如工程项目中不合格材料、不规范施工、不尽职的人等都是风险因素。二是对风险事件的评估,如具备风险因素,可能导致怎样的风险事件。三是对风险损失的估计。风险损失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指人身或财产的损失,而间接损失则可能是商业信誉、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的损失。四是基于上述认识的决策,在意识到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后,采取何种措施避免或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五是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这是风险管理的重点,也是风险管理成效的决定性因素。

二、配电网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

1.项目规划前期阶段风险识别

配电网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配网项目规划管理、可行性研究管理、走廊与用地报批管理、配网计划下达、调整、新增等工作流程。这些工作流程存在的风险大致如下:配网项目规划管理:规划深度不够;规划未能根据实际滚动调整。可行性研究管理: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可行性研究内容不全面;未能发现障碍。走廊与用地报批:未能及时规范开展报批手续;报批手续因政策原因受阻。配网计划编制及下达:计划编制不合理;计划下达内容不全面。配网计划调整和新增:未经过规范审批手续进行调整;未批先建。

2.项目实施阶段风险识别

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涉及项目招标、合同签订、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物资管理及项目财务管理六大方面内容。下文将对配电网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解读如下:招投标管理:招投标不合法合规;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中标方资质、信用、履约能力存在问题。合同管理:招投标不合法合规;合同签订不及时;合同存在缔约过失的情况;合同审批不规范。项目设计管理:设计深度不够;未按规范开展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签证不规范。项目物资管理:物资申请和供应不及时;缺乏应急物资;物资质量有问题;物资回收有问题。财务过程管理:超支;未按约定支付款项。施工与监理:施工安全问题;施工工艺及标准问题;施工进度问题;整体配合问题。

3.项目投产投运阶段风险识别

配电网建设项目投产投运阶段主要包含项目验收、工程结算、项目投运三大块管理内容,如下:项目验收管理:材料与设备检验、试验不合格;验收不规范;验收问题整改不到位;验收人员贪污受贿或渎职。工程结算管理:造价审核不规范;集中结算;设备资产清查转资不及时;项目超支。投产管理:项目档案未及时归档;项目资产及后期运维责任不明确。

三、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的应对思路

1.建立矩阵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形成全面风险管理常态机制

包括制定和完善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管理手册;组织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日常维护与应用;并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岗位职责中,把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与个人发展评价,由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予以评定,以督促、激励其主动作为,充分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2.完善配电网制度标准体系,落实风险问题有效闭环管理

从专业操作规范、内部控制措施、风险管理标准、风险预警管理办法4各方面入手,完善配电网建设项目涉及的各个专业的专项制度与技术标准。建立风险信息库、风险案例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5个方面的风险管理成果管理评价工具。

3.搭建配电网风险管理模型,辅助风险管理评价与决策

以业务流程为纽带,以管理制度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配电网风险管理模型,实现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成本效益分析及风险对策的在线评价与监控。

4.编制配网建设项目风险管控操作手册,实现风险管控有效落地

配网建设项目操作手册以业务流程为线索,通过对每一项具体业务的分析,识别该业务中的风险点,通过对风险进一步分析,找出或设计应对风险的控制措施。配网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操作手册,比照发现当前项目环节的风险情况,了解到应对风险的可行性方案,也可以通过操作手册及时发现自身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为风险管控措施有效落地奠定基础。

5.利用风险控制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配网风险动态实时监控

风险监控是风险动态管理的必要手段。对配网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监控也是配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用现有ERP、GPMS、GIS等现有的管理信息平台,采集风险管理关键信息,并利用tableau数据分析软件实现信息分析、传递、披露、知识共享,实现配网建设项目风险动态管理。四、结语电力工业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电力建设。在电力建设中配电网建设比重加大,因此在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分析配电网建设项目的安全风险,构建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有利于进一步消除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因素,保证建设项目的安全性,为国家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张颖 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赵文彬.10kV配网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12):102.

第3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统一工程管理制度。制定《配电网工程管理办法》,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及省公司统一制定的有关工程建设的规划、计划、物资、财务及审计等专业管理制度,并强化制度的执行监督,落实分层管控职责,确保了工程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统一工程技术标准。遵循《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要求,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典型设计》标准,同时结合《农网10kV柱上变压器台及进出线施工工艺》和《农网10kV及以下线路施工工艺》,积极采用“三通一标”,制定统一的工程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并符合配电设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

统一业务实施流程。根据机构职能定位,强化流程管控,明晰业务界面和衔接职责,突出纵向执行和横向协同,进一步细化横向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内部流程,搭建覆盖各部门、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流程框架体系,明确工程关键环节的条件和标准,达到了公司标准制度和内控基本规范的要求。

统一信息系统支撑。将配电网工程纳入ERP系统统一管理,固化工程管理流程,对工程全过程的执行与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和监控,实现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融合。依托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信息系统(OMS),并与经法、财务、审计等相关业务系统的衔接配合,全面支撑工程建设管理需要。

统一工程队伍管理。建立一支与工程组织体系相适应的掌握工程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强化工程全过程管理知识培训与实践,切实掌握先进理念和工作技能,提升工程专业管理水平;同时加大对参建队伍的管理力度,促进了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精益化。

统一评价考核机制。将管理、技术、工作事项进行明确责任,量化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开展指标统计与分析,及时发现管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参建队伍的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了相关标准的全员、全面、全过程贯彻执行。

二、强化全过程管控的监督机制

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配电网工程督察小组,形成对工程进度、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的“三横五纵”管控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

进度管理方面。加强材料设备的履约管理,确保物资采购按期交货;监理单位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乡镇供电所协助施工单位做好停电计划安排工作,并履行属地协调职责,确保了工程按照里程碑计划进行实施。

安全管理方面。加强对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开展参建队伍实际施工能力核查;签订责任状,明确施工安全责任;安全督察队会同监理单位组织开展重点环节管控和监督,检查“两票”“三制”“三措一案”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了工程施工安全。

质量管理方面。加强设备材料进场验收管理,杜绝不合格设备材料进入施工安装环节;重点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的旁站监理工作,并采用数码照片存档等手段作为质量管理评价依据;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质量检查,严把标准工艺关,确保了验收后零缺陷交付运行。

造价管理方面。重点掌控项目建设过程中预算执行情况,加强设计变更及现场工程量签证确认,以及经监理单位签证后的工程预付款、进度款、青赔费和设备材料款的支付,并纳入月度现金流预算管控,做到了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确保了不发生挤占、挪用和套取工程资金等违纪违法现象。

第4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体系结构实现技术

1、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

(1)配网自动化的基本问题:

尽管我国的配电网自动化工作目前已进入试点实施阶段,但对于配电自动化的认识仍然众说纷纭,下面仅对配网自动化的概念、目标、范围阐述本文的观点:

a.概念:配电网自动化首先表现为一种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它在在线(实时)状态下,能够监控、协调、管理配电网各环节设备与整个配电网优化运行。

b.目标: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和提高运行管理效率(经济运行)。

c.范围:以10kV干线馈线自动化为主,覆盖了400V低压配电台区自动化,延伸到用户集中抄表系统。

(2)配网自动化的体系结构:

配网自动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含了四个主要环节:供电网络、远动系统、通信系统、主站网络。目前存在的误区之一:过分强调自动化及软件功能,忽略电网的根本需求。

(3)实施配网自动化的技术原则:

a.可靠性原则:实施配网自动化的首要目标是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实现高度可靠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具有可靠的电源点(双电源进线、备自投、变电所自动化)。②具有可靠的配电网网架(规划、布局、线路)。③具有可靠的设备(一次智能化开关、二次户外FTU、TTU)。④具有可靠的通信系统(通信介质、设备)。⑤具有可靠的主站系统(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

b.分散性原则:①由于配电网的地域分布性特点,建立配网自动化系统希望功能分散、危险分散,采用具有智能的一次设备(如重合器),故障就地解决。对于县级规模的配电网,复杂性并不高,提高可靠性供电,通常双电源即能满足实际要求,推荐重合器方案,并且在10kV干线适当配置开关数量,使保护配合能够实现。②为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主站软件功能分散,以SCADA为主体的实时监控功能独立运行,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主体的在线管理功能独立运行,电网分析计算功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间内核(数据库、微内核调度等)一体化设计,保证信息的可靠、高效、优质共享。

在实施配网自动化工程中,存在着另一误区:以GIS代SCADA(如ARCINFO),实时处理图形,增加了计算机工作负担,人为地降低了系统安全可靠性。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第一目标的架空网,SCADA实时监控为重点,确保主站信息处理及时,GIS在线管理为次;而以运行管理为主要目标的电缆网,应区别对待。

2、配网自动化的实现技术

(1)供电方式及一次设备:

受地域与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配电网在管理上划分为城市电网(大中城市)与农村电网(乡村、县城),城市电网以电缆网方式为主,农村电网以架空线方式为主。

配电网的供电方式由电源点、线路开关设备、网架(线路联结)三部分决定,电源点、网架的不同方式组合,架构了多种多样的供电方式,如单电源辐射状供电、双(多)电源互备供电、双(多)电源环网供电、网格状供电等,而线路开关设备如环网柜、重合器、分段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提供了功能各异的供电配合方案。城市电缆网多采用环网柜(配负荷开关、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等)作为配电线路主设备,农电架空线网多采用重合器、分段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主设备。

以线路开关设备区分的供电方案主要有:电缆环网柜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分段器(自动配电开关)方案、断路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仔细比较各方案的优劣,下面仅说明几个重要问题:

①评价架空网配网自动化供电方案优劣的首要依据是供电可靠性,包括故障下停电范围、停电次数、停电时间、恢复供电时间。

②在架空线网中,重合器方案具有现实的和技术的优点:实际中,架空线路故障的80%是瞬间故障,采用重合器隔离瞬间故障,能大幅度提高供电可靠性;由于强电的危险性,线路发生故障时,希望现场问题就地解决,不宜扩大,减少人为复杂化;重合器的智能化程度高,使供电网络能独立运行,不依赖于通信系统、主站系统,同时可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由于故障多发生在分支线低压台区,支线可以用智能分段器与干线重合器保护配合。

③县级城市配电网的特点是架空线网、供电半径在5km以内,推荐双电源环网供电,并采用三开关四分段重合器方案。

④无论是依靠智能开关设备保护配合隔离故障还是通过通信、主站软件隔离故障,均希望简化电网联结的复杂性,对一般的城区和农网,采用双电源环网供电,完全能满足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要求。

(2)远动系统及二次设备: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远动主要实现FTU、TTU对线路开关、配电台区(变压器)的监控。远动系统及设备的可靠主要包括保护动作、环网控制、远方控制、就地手动等四方面。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主要问题是线路电源(仪表与操作电源)和传输规约,设计适用于户外环境的、可靠的不间断电源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一个难题。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性,目前变电所采用的CDT、POLLING规约,均不适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新的101规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它能否作为配电自动化远动传输标准,尚难评定,目前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协议标准。

(3)通信方案及设备:

配电自动化的通信方案包括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子站对现场单元、子站之间、现场单元之间的通信等广义的范围。目前实施的完整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系统的通信方案指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的通信。通信是配电网自动化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区域不同、条件不同,通信方案也多种多样:光纤、电力载波、有线电缆、微波、扩频等,但总的来看,采用混合通信方案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原则,通信干线(指10kV线路)用光纤(城市供电半径较短,同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支线(指低压配电台区)采用别的通信方式(根据距离干线远近、传输要求高低决定),远距离孤立点采用无线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配网自动化光纤通信通常传输一路数据,带宽在几十K即可,需采用专用光端机。配电载波技术是有着巨大前景的配电网通信技术,目前尚未达到实用化。

(4)主站网络与软件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的主站功能包括SCADA实时监控、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线管理、电网经济运行分析等,主站框架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调度自动化系统C/S模式,以P-P-C/S-B/S一体化架构,充分体现分布式网络的管控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特点,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平台技术充分体现功能与开放,并提供与异构系统跨平台接口,与调度、负控、MIS、CIS等自动化子系统实现无缝集成。

从供电局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出发,目前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该实现配(网)调(度)合一的设计,技术上统一平台,管理上易于维护(考虑到尤其是县级供电局自动化技术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经济上节约资金(包括节约建设资金和维护费用),同时也奠定了将来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在做法上,重视已有的调度自动化的升级改造与建设配网自动化统一考虑,新上调度自动化与建设配网自动化统一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现监控与管理一体化,在技术上体现在信息的高效共享,而不仅是通过数据转换的松散联网。GIS应与CIS、CRM管理密切结合,设计要分布式、网络化,引入GPS定位系统,提高供用电维护、检修等自动化水平,提供优质服务。

3、实施模式

为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效率、降低技术难度,依据配电网规模的大小,配网自动化的实施模式主要区分为县级城市、大中城市两种情况:县级城市等小规模配电网可以集中管控,一个配网主站、一级通信网络;而对大中城市,以小区化建设,类似调度自动化方式,以小区设备群为单元,实施"单元化终端-分布式结构-分层网络-功能集成-多级管控"的配电调度系统模式,解决信息瓶颈,提高系统总体监控/管理效率。

4、突出的问题

(1)户外运行:配电线路设备的户外运行环境,对开关主设备、远动设备、通信终端设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保证温度、湿度、抗凝露、抗老化、抗风沙等指标,在开关的外绝缘材料、电子设备的设计、元器件筛选等方面特殊考虑。

第5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现代智能配网;改造升级;途径

0 引言

今年上半年,东营供电公司持续加大配网建设改造力度,加快解决配网结构薄弱、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城农网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中低压线路建设改造127条、461公里,新建及更换配变53台、13.2兆伏安,2012年度110个农网改造升级中低压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年项目开工率实现89%,投产率实现61%,超额完成半年建设改造目标,圆满完成了春检、重要节点保供电及迎峰度夏准备工作;组织开展配变负荷普测,重点排查迎峰度夏期间可能出现过载或“卡脖子”的线路及配变,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配网可靠供电能力大幅提升;智能配网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智能配网建设实施,累计建设配电自动化主站1个,配电抢修指挥平台1个,完成配电线路智能化改造138条、880公里,安装智能终端892个,终端在线率91.6%,实现市区智能配网全覆盖;核心区10千伏线路联络率负荷互供、转供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多分段、适度联络、结构合理、运行灵活的配电网络。配电自动化系统投运以来,应用成效已逐步显现,实现了故障区段的快速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快速恢复供电,非故障段恢复供电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下降到5分钟以内,目前已累计正确动作29次,减少停电1715时户,减少电量损失约20万千瓦时。

1 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关于“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解决‘两头薄弱’问题”工作要求,对公司配电网从网架结构优化、供电质量改善、运行管理提升等方面对中低压配网进行深入剖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配网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配电自动化和智能配网的建设投运,极大提高了配网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但由于是建成初期,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运行维护人员存在对智能配网认识不深刻,对设备原理不熟悉等问题;配网设备增加较快,需要对PMS、电网GIS、配电自动化等多套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同步维护、更新,目前仍存在数据录入和更新不及时现象;配网状态检修和不停电作业有待进一步推广;需探索建立营配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标准化抢修相关制度标准。

1.2 县公司配网专业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推进了市县公司核心业务的集约融合,深化了市公司对县域配网的专业化管理,但仍有待于深度磨合提升。一是县域配网仅利津县公司开展了智能配网建设,总体进度缓慢,农村配网网架依然薄弱。电源分布不合理、配电线路线径细和设备老化等问题仍然突出存在,远不能满足“一体化”专业管理要求。二是农电基础管理相对薄弱,存在管理模式不一致、标准执行不到位等情况。三是农电人员技能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区公司存在配电运检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偏低等问题,不能满足生产检修精益化管理的需要。

1.3 配网运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直供配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县区域内配网结构不断优化,配网“三率”(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和线损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截止6月,城市供电可靠率达99.974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987%,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50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276%。但对于新兴开发区、农村偏远地区等区域电源布点少、供电半径长,停电及低电压方面的服务投诉依然较多。部分农村电网、接管小区设备陈旧老化,历史欠账较大,停电及低电压方面的服务投诉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对公司配网运维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2.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网标准体系

根据省公司管理标准、工作要求,结合配电自动化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梳理、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流程、作业指导书等,提高标准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职责界面清晰,全面提升配电自动化基础管理水平。全面优化“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后生产和营销业务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打造营配高效协同管理新格局。组织各单位修订完善状态检修标准制度,加强工作经验交流,积极开展专题培训,深入开展状态检修和带电作业。

2.2 加快推进直供配网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

加强工程管控,加快推进直供中低压配网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新兴经济开发区线路建设和新建变电站配出建设,进一步优化配网网络结构,提高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加强专业指导,加快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优先开展配网节能与提高供电质量改造项目,对功率因素较低、负荷较大的低压台区加装无功补偿,提高供电质量和线损率水平。加大物资供应、施工进度等关键节点的督导管控,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年底前完成2.33亿元、110项农网改造升级中低压工程建设任务,全面提升农网设备装备水平。

2.3 加强配网运维管理,全面做好迎峰度夏工作

一是,严格停电计划管理,充分利用带电作业和零点作业等手段,避开用电高峰、高温时段,尽快解决问题、消除供电隐患;二是,持续深化开展配网诊断分析和安全大检查工作,全面梳理配网薄弱环节,及时排查治理设备缺陷和隐患,对全市配网5条重载线路进行重点监视,加强巡视和消缺,完善事故预案和预控措施,确保电网和重要客户供电安全;三是,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前全面落实防雷击、防台风、防汛各项技术措施和物资储备,加强防汛值班管理,开展防汛应急演练,确保电网顺利迎峰度夏。

2.4 扎实推进配电自动化实用化进程

一是,进一步完善配电自动化制度标准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流程,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效率。加大智能配网技术培训力度,提高配电自动化人员对配电自动化工作原理、运行维护认识,保障智能配网实用化功能顺利实施;二是,加快配电自动化系统消缺。全面梳理智能配网在主站、通讯设备、一次及终端设备存在的缺陷,科学调度,合理安排消缺计划,确保馈线自动化功能顺利投入,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自动诊断、快速切除、快速恢复的优势;三是,强化配电自动化运行分析,完善运维指标体系。对终端在线率、遥控使用率、遥控成功率等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定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改进,不断优化系统运行。

第6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配电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安全;质量控制

国家配电网工程是将电厂存储的原始电力能源经由电力系统的合理调配,以转化为合理电压值的电能输送至每一家用户,从而保障用电客户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配电网是我国电力系统三大组成内容之一,主要与电力能源的分配质量和应用效果有着直接联系。而针对我国配电施工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专业施工单位应制定专项的合理的安全施工作业技术方案,并有效规避新引进施工工艺为解决配电网工程施工难题所潜在的风险。

1.配电网工程常见技术问题及应对策略

国家配电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与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调配质量和应用效果有关,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用电企业和个人正常生活用电的质量与安全。如果采用的电缆长期处于高压运载状态且直接接入到用电设备中,极有可能会给配电系统及设备造成性能损害甚至报废。伴随着社会生产对于电能的需求量急剧增大,配电网工程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电能调配的作用越发显著。而就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而言,配电网工程尚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有:

(1)电源的布置问题

传统的电源布置在其结构层次方面仍欠合理,这就会造成配电网工程施工进程受阻,大大折减了系统电源的使用效率。因此,解决配电网电源布置合理性的问题十分关键。地方有关的电力管理部门应该严格遵照设计图纸要求合理选择电源和变电站网点的分布地址,如配电电源与变电站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以便于未来对配电网的规划及建设;配电电源布置网点要尽量绕开地下管线密集的地区以免除配电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另外,配电网中比较常用的配电电源设施应该强化改造力度,从而配电电源可持续稳定地提供电能,以保障配电网的正常运作。

(2)无功补偿技术问题

配电网工程无功补偿技术问题主要表现为:无功补偿设施应用不够科学造成配电系统受谐波影响,变压器装置不能有效发挥变电的效用。变电站接入配电网系统的发电机以后,发电机的额定功率参数不够精确,供电传送的有序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我们知道增加无功补偿设施的目的是为提高配电网的运作功效和降低变压器与输电电缆的功损,从而创造良好供电条件。针对以上有关无功补偿的技术缺陷,关键要严格按照配电网供电系统的真正需求选择补偿设施,如有必要也可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监测元件。

(3)配电系统运作受技术条件束缚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配电网工程要网盖千城万乡。众多城乡自身的综合发展水平毕竟迥异,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在推广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条件十分有限,也缺乏必要的施工技术支撑。基于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通信传送模式较为落后,推广与应用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则会受到硬件方面的束缚等等。为紧随时展步伐和平衡电力能源供需关系,配电网工程实现自动化是大势所趋。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配电网工程中可扭转一直以来难以克服的“高功损”供电局面。同时,为能良好适应配电网工程自动化综合改造的规范及标准,重点研究配电系统中如环网电缆、架空电网等接线方案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防范自然雷击事故措施

配电网工程的供电电缆是遭受自然雷击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部位。如发生雷击事故,供电线路供电能力将大大受损,配电网的运作效率将急剧降低。在施工阶段,我保证配电网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必需要制定针对自然雷击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通常,我们以采取设置避雷装置的方式来增强系统的抗雷击能力。

a.绝缘装置。增强配电网供电线路的绝缘能力是降低配电网工程遭受自然雷击事故发生频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配电网工程施工中应合理选用绝缘办法,部分特殊区域应增加一定数量的绝缘子,如依照环境勘测结果对一些自然雷击现象频发地区或大跨度高杆、交叉进线等部位增设绝缘子片数的办法要明显优于一般供电线路的抗雷击能力。

b.接地装置。同建筑工程类似,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可将自然雷击引入到地下,从而避免自然雷击对配电网工程接入设备造成重大损害。不同配电线路所能匹配接地装置的施工方法就会有所不同。以高压输电线举例说明,其抗自然雷击的能力会因杆塔接地电阻增大而减低。由此特点,我们可以控制接地装置的埋设深度(通常埋设深度不小于0.7m)和引线的截面面积(引线截面面积越大,抗雷击能力越强),同时也要确保各支输电线路的准确连接。

c.避雷装置。配电网工程中常用的避雷装置有避雷器等。如何合理安置和灵活应用避雷器是能否发挥防自然雷击效果的关键。虽然有些配电网工程中的输电线路中装有避雷线且对控制过电压具有明显的效果,但经检测试验以后可以发现,仍有部分过电压流通于输电线路。为了周全配电网输电线路免遭这部过电压的损害,可安装避雷器来彻底解决残留过电压的安全隐患,为配电网工程的安全运作创造良好条件。

3.配电网施工质量的控制策略

配电网工程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应注重于流程管理和技术监督两个方面,实际上在施工中流程管理是保证施工技术合理实施的根本,同样也是保证配电网工程施工质量的根本。流程管理主要涉及到规范作业和控制进度等内容都是以施工技术方案全面落实作为大前提的。由此可见,仅依靠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施工技术方案是远远不够的,增设一项技术监督制度与流程管理相辅相成才能保证配电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达到标准,即施工质量达标。

(1)流程管理。强化监督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同时合理针对实际情况适当优化与改进方案;力求组织合理化,提高方案的实施效率,合理控制施工进度;融入安全管理,提高技术管理的事前控制能力;加强与成本控制的结合,即不论何种技术措施的选择与实施都应当保证预算目标的实施,尽量避免技术工艺造成成本浪费,或者延误工期。

(2)技术监督。任何施工的过程管理都必须将质量作为技术管理的前提,通常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都是分阶段进行,挺好死每个阶段完成后都会进行质检,因此质量检测的过程就必须进行监督与管理,这也可以作为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对于检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应控制其检测执行过程,不能在中间省去检测环节,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的质量检测必须按照相关的执行标准来进行,因为这些都会危及到人员的安全,如果检测不到位就会形成纰漏而影响人身安全。同时在施工中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形成持续关注,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要有人员负责跟踪,直至形成最终的改进成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家电网建设是有关民生民存的事业。施工企业在配电网工程施工中处理施工技术问题要严谨认真,以施工技术管理过程化、规范化来带动整个工程管理的升级过程,才是保障配电网工程管理全面有效展开的关键。另外,配电网工程在施工中潜在的质量隐患也必然是施工技术分析与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有必要通过应用自动化监测系统辅助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形成一种管理思路清晰和覆盖面广且能充分为配电网工程施工服务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伟.配电网建设工程的技术质量分析与施工过程管控[J].2012(21).

第7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内容;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071-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配电网建设已经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其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改善。尤其是在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后,配电网真正实现了实时配电监督,保证了用户用电的时效性,减少了配电网故障对用户用电的影响,从根本上提升了人们的用电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配电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需全面重视。

1 配电网自动化的作用

如何保障电网安全、高效、可靠运行,降低电网故障发生率是新时期配电网建设的关键。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能够借助实时监控系统和自动感应装置对配电网电力输送状况进行监督,在该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检修,做好配电网事故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配电网故障。

这种检修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对提升配电网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能够借助智能控制装置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在安全运行基础上调整网络结构,减少了传统输配电过程中的线路互备,从本质上降低了配电网运行成本;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还能够准确定位故障点,依照线路运行状况实施配电网负荷预测及调整,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测投入,这对电网运行效益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是在智能检测和控制基础上形成的配电网实时监视、实时协调、实时控制技术,已经成为配电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该技术能够将完整的配电网系统划分为互不干涉的供电分网,通过对分网设备的检测和控制减少设备故障对配电网的影响,从根本上提升了配电网的稳定性。

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用户自动化系统和馈线自动化系统等。其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化检测装置基础上采集配电网电力负荷数据,通过计算机装置和数据处理软件获取电力信息,为配电管理提供参考;配电管理系统在SCADA、负荷管理和分析软件基础上实施相应配电网监督和电力调度,借助上述手段实现电力系统的协调和控制;用户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智能监测技术对用户用电行为进行监督,并在用户用电需求基础上实现配电网系统的调节和调度,保证用电需求和配电负荷供需平衡;馈线自动化系统能够在通信技术和检测技术基础上实现配电网的远程监督,实现远距离实时监测和就地控制,最大限度降低线路故障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与此同时,馈线自动化系统能够转移负荷,实现故障隔离,提升了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韶关市为例,对其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状况进行研究,在该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构建及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应用原则

韶关市配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较为注重,在该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构建原则,其具体包括:

①实用性原则,即配电网自动化需符合韶关市电网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智能化“保护”,如在韶关市配电网运行状况基础上实施电压时间型、电压电流型等;

②发展性原则,即配电网自动化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要依照不同阶段配电网状况实施针对性控制,如初级阶段以电压控制为主即可,后续需增加负荷调配、微机控制、自动化处理等装置,逐步完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③可靠性原则,即依照可靠性指标要求对配电网自动化结构进行设置,减少功能的交叉和冗余,做好二次安全防护等。

3.2 具体措施

韶关市电网建设过程中对配网自动化非常重视,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对基础建设进行完善,提升供电可靠性、供电质量、配网建设水平及管理水平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网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电网”的规划建设思路,应对智能化配网平台建设进行完善,其具体包括:

①主站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各工作站进行把握,做好前置接入层、后台数据处理和管理服务层、用户人机对话层和外部服务层的构建。尤其是在SCADA建设中要对其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合理设置,并形成相应的安全保护系统。控制主站需要在主RTU和监控主站基础上进行设置,一般可在局域配电网设置区域性控制主站。而配置终端建设时需要对DTU和FTU方案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DTU中需要注重硬件的扩展功能,保证其能够满足配电网主站一次设备扩容需求;FTU中要对测量和控制量配置方案进行明确,依照在线测温需求、架空线路故障指示要求等合理设置温度检测装置、故障寻址器等。

②通信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需把握好主站与基站通信网络、基站与设备终端通信网络、内部以太网通信网络三部分内容,可结合具体状况合理选用光纤通讯或GPRS通讯。光纤通讯中光发射机接收被转化的电信号后通过光纤线路将其传输到光接收机,完成光信号的传输。这种传输方式线损率较低,通讯效果较好;GPRS通讯借助GPRS通讯网络将数据从DTU传输到主站,借助开关控制器和线路开关实现通讯的控制和调整。

③用户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负荷管理和用电管理两部分内容。在负荷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智能检测和控制技术对配电网负荷进行调控,做好削峰、填谷、错峰等用电调整工作。必要时可以合理调整电价以控制用户用电行为;用电管理的过程中要完善自动检测装置的设置,实现自动抄表系统入户,从而形成科学的用电管理体系。

④配电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依照其层次结构合理搭建系统平台,基础层主要在信息采集技术基础上获取区域地理信息、配电基础数据等,为数据库系统提供完整的地理信息内容;数据库对上述数据进行整理,总结数据中的信息,得出针对性结论;人机接口将上述结论转变为可视化图像,供配电网管理人员实施配电调控。

⑤馈线自动化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对一次设备、控制箱、通信系统等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其一次设备仍依照环网状况、供电结构等筛选配套开关和传感器,如使用电动操作负荷开关和电压―电流传感器;控制箱需使用UPS电源备用供电且具备安全闭锁控制电路,能够在遇到故障后通过手动或自动闭锁;通信系统可借助光端机、载波机、光纤和无线电台或扩频电台实现,可依照区域配电网建设状况合理筛选。

3.3 注意事项

配电网自动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动化建设内容进行强调,依照配电网自动化建设要求形成针对性技术体系,在信息化平台基础上加强业务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配电网输配电效益的全面提升。

3.3.1 注重业务融合,做好技术交叉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构建后要对“一遥”、“二遥”终端进行合理把握,结合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智能调控工作进行完善,做好业务间的交叉,如通过配电网自动化平成日常巡检,为电网管控提供数据参考。而管控人员在该基础上与巡检人员协调,对平台反映出的配电网问题进行处理,从而形成高效联动维护体系。

3.3.2 提升设备质量,加大资金投入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对设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依照自动化平台建设需求科学地筛选配电设备、检测设备、控制设备等。上述设备质量需经过严格审查,如设备合格证、生产厂家资质、生产质量等,这样才能够降低由设备问题引起的配电网故障。

3.3.3 做好技术创新,提升配电水平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对技术创新进行强调,不断加强远程监测控制效果,完善配电仿真模拟内容,形成实时化、动态化检测监督体系,从而为日常配电网监测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 语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区域配电网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在该基础上合理设置主战系统、通信系统、用户自动化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及馈线自动化系统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配电网实时监测效益,做好线路故障风险控制。与此同时,还要做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升级,不断提升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水平,形成与时俱进的配电体系,从根本上加速我国配电网建设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郭建成,钱静,陈光,等.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J]. 电力系 统自动化,2015,01:206-212.

[2] 沈兵兵,吴琳,王鹏.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27-32.

[3] 杨华,陈涛,郜士琪,等.天津城市核心区配电自动化技术实施与进展[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42-48+71.

第8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主站;通信

一、配电自动化概念

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可选)和通信通道等部分组成。配电SCADA也称DSCADA,指通过人机交互,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远方控制,为配电网运行和调度提供服务。

二、配网现状

本工程建设区域内的电缆线路接线方式主要以单联络、双联络和多联络方式为主。10kV开关柜主要以HXGN型、SM6型为主,也有其他部分HK型。线路负载率超过75%为重载线路,低于20%为轻载。则本次建设改造区内共有重载线路9回,占线路总数的2.08%,轻载线路136回,占线路总数的31.48%。针对重载线路的改造已列入本年度配网改造计划。

经过前期工程的建设,已经完成了本区域约76回10kV线路,156座开关站的自动化改造,并完成了本区域配网自动化的总体结构建设,主站系统、配网信息系统、通信网管系统等相继建设完成,为后期配网自动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配网自动化改造设计必要性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配电网络的薄弱环节越来越突出,形成了电力需求与电网设施不协调的局面,集中反映在配网故障后的恢复和处理、配网负荷转供等问题,这种局面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

配电自动化是解决配网盲调问题,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配网精益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智能配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更高。在配电自动化覆盖区域内,用户年户均故障停电时间从39.4分钟下降到了4.74分钟,平均倒闸操作时间从36分钟下降到了4分钟,事故处理中非故障区域平均恢复供电时间从56分钟下降到了8分钟,供电可靠率RS-3从99.8902%提升至99.9976%,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配电自动化在倒闸操作、事故处理、负荷分流等配网日常运维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3.大幅度减轻了配网运行劳动强度,提高了运维工作效率,实现城区电缆网主干线路范围内配电自动化的全覆盖,从而进一步减少非计划停电时间,提高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四、配网自动化改造设计

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主站+子站(通信汇集型)+终端的三层结构,如下D所示:

4.1一次设备改造设计

本区域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对现有的配电一次设备电缆化率较高的特点,按“进线三遥、出线一遥”的模式差异化开展进行配电自动化建设改造,配套相应的配电自动化终端。实现三遥的间隔加装辅助接点一副,DC48V电动操作机构一套以及三相电流互感器。对于无低压电源及没有配置PT柜的站点,需加装1台PT柜,主要为配电终端DTU提供工作电源及母线电压采集。

4.2终端设计

配电终端用于对环网单元、开关站、配电室等进行数据采集、监测或控制,应满足高可靠、易安装、免维护、低功耗的要求,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配电终端建设应根据供电可靠性需求、网架结构、一次设备条件、馈线故障率等情况,按照经济、高效的原则,按照《配电自动化规划技术导则》要求,在电缆网主干线路合理配置“三遥”终端的类型、数量和位置。

实现三遥的每座开关站配置一台DTU,三遥接入间隔数为8回路及以下的,考虑采用一控八型DTU;三遥接入间隔数为8回路以上的站点考虑采用一控十六型DTU。

配电终端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运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通信等功能,满足即插即用及远程管理的要求。配电终端应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有关规定和电磁兼容性要求,并具备防雷击和过电压保护措施;性能指标应满足现场安装环境要求。

配电终端采用外部交流电源供电或电压互感器(TV)供电方式,且应配置无缝投切的后备电源。后备电源宜采用蓄电池,应能保证配电终端运行一定时间。

配电自动化终端取电优先考虑PT柜取电,取电电压为AC220V。后备电源采用蓄电池,蓄电池宜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电池,宜装设一组。蓄电池容量按4h事故放电时间考虑。

4.3通信系统设计

配电通信网络是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关键环节,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需依靠有效的通信手段将反映远方设备运行状况的数据信息收集到控制中心。

考虑到本项目实施区域的供电可靠性要求、工程量、投资额度等因素,采用光纤通信方式将配电终端接入主站,并利用通信管理系统(TMS)实现对配电通信网中各类设备的综合管理,有效提升对配电通信接入网的智能管理水平。

根据统计,本期通信配网系统建设建设计划敷设37条光缆245.387公里,安装OLT(含以太网板)设备13台,安装ONU设备230台。ODF配线架550个,机柜18个,分光器460个,光衰耗器100个,尾纤(2M)1500根,通信电源9组,SDH以太网卡13块。

五、成效分析

5.1经济效益

通过本工程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即通过配网改造及自动化建设,在提高配网供电能力的同时,也在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初步测算扣除人工现场故障巡视和现场操作造成的故障停电时间,实施配电自动化后,主城核心区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可减少至0.07小时/户・年。

配电自动化实施区域内可以充分利用一次设备资源,降低设备的闲置率,改善一次设备的整体运行环境,有效延长了设备投资周期(平均每年可节省一次设备投资200万元左右)。减少运行维护和管理费用带来效益。通过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控以及设备工况的监视,运行方式调整可通过遥控操作直接执行,大大减少运行人员的巡视次数及测负荷等工作量,节约运行成本120万左右。

5.2 管理效益

通过配网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配电生产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并能达到规范业务、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全面提升配电专业管理水平。全面促进高素质、社会化的配电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夯实企业发展根基。通过试点建设,培养配电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及高技能人才,迅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建立调控一体和配电自动化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验收等方面的标准,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配网调控一体及配电自动化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配电自动化后,特别是实现数据集成共享后,主站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应用功能来自动分析和处理各项管理事务,如报表统计、缺陷处理、停电管理等等,大大减少了人工参与量,即提高了工作速度,也提高了工作的正确性。

5.3社会效益

树立良好行业风格,全面提升本区域供电公司社会形象。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即把国家电网公司建成一个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通过实施配电自动化,构建停电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可有效缩短故障停电时间,进一步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极大满足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保障地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供电可靠性的提高,是发展经济建设必需创造的良好硬件环境之一。通过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可有效的提高供可靠性,为宁波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用电保障。构筑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提高供电可靠性,缓解电力需求矛盾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可以减少电量损失,减少设备损坏,减少维修费用,节约国家紧缺资源。

5.4 总体成效

本期工程建设完成后,预计成效如下:

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率大大提高,此区将有145条线路,215座开关站(环网单元)实现自动化,配网监控水平、调控一体化覆盖范围、故障分析诊断范围、配网运行优化水平等大大提高。

一次网架负荷转供能力大大提高,通过网架的优化,网络结构更趋于合理,提高网架负荷转带能力。自动化区域所有线路均实现N-1,具备负荷转供路径和备用容量,网架更加坚强。

通信系统更加完善,光纤为主,载波补充的方式完全满足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有关规定,基于GIS的通信网管,综合了光缆链路的建成,通信系统可靠运行;

基本实现了全网数据模型的“单口维护,全局共享”,基于信息交互总线的配电自动化结构更加完善。

六、结束语

本项目的实施结合之前一期、二期工程基础与建设经验,改造涉及主站、子站、一次设备、通信、终端等多个环节,通过一次网架优化和配电自动化建设,本项目实施区域内的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将达到100%, 供电可靠率预计可提升至99.9891%。配网自动化改造实施提高了整个城网供电的可靠性,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Q/GDW 370-2009

[2]《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Q/GDW 382-2013

第9篇: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配电网;管理;建设

通过对历年来配网建设状况的分析,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对于“一流配电网”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全员提高对“一流配电网”建设的认识

建设“一流配电网”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关键途径,同时其实施过程也是十分的艰巨复杂,作为参与“一流配电网”建设的施工单位,立足企业内部环境,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配网建设施工改造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工程管理水平不高、安全基础不牢、工艺质量不佳等,因此趁着推进“一流配电网”建设的东风,以此为契机,大力宣贯“一流配电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在企业内部上下形成共识,通过“一流配电网”的建设实践来不断提升配网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2 加强企业内部对“一流配电网”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并制定工作流程,从制度上保障建设过程的连贯性、准确性、时效性,减少过程偏差;其次要由企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成立“一流配电网”建设工作组,对企业承接的每一项工程建设任务明确目标,落实各环节的责任人,形成从上至下的闭环管理机制;再者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工程管理模式,经实践证明,项目部制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工程管理模式,所以必须强化项目部制度,同时优化项目部的管理职能,赋予项目管理人员更多的职权,并要求配网建设工程要参照基建工程建设程序进行施工管理,对于项目部的组建,企业要抽调骨干力量实行按工程建项目部的办法,并将项目部建在现场,随时随地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3 做好配网工程工艺、质量的教育培训工作

在参与配网工程建设的几年中,企业内部都对配农网建设与改造技术规范、工艺标准等进行了大力的全员宣贯,但从现场的执行情况检查来看,标准在现场的执行还是大打折扣,施工人员长期以来养成的施工习惯一时间还难以纠正,因此对标准、规范等需要加大灌输力度,反复学习,迫使施工人员在潜意识里养成按标准作业的施工习惯;同时应将各类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施工现场,要求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生产一线进行指导督促、各施工人员都要参与到样板工程及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工艺标准,让同一类型工作通过机械反复,使得施工人员自然而然地形成规范施工的意识。

4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规范工程施工管理

由于配网工程面广量大,相对于基建工程来讲,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上一直以来都欠规范,虽然各个层面上包括企业内部在配网工程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规范、制度,但制度在现场的落实、执行、监督不够,很多制度在制定后往往被束之高阁,长期积累使得各级人员对制度缺乏一种敬畏心理,从而导致在配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产生了很大的随意性,并存在很多安全等各类隐患,因此要强化规范、制度在现场的执行、检查、考核,特别是考核工作,只有让犯错的人有了真切的痛,才能有彻底的悟,所以必须从严动真,绝不能姑息迁就,严格按流程、按制度办事,从工程承接、项目分包、计划编制、施工组织、工艺质量、文明施工、尾工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高工程管理的规范性。

4.1 注重工程施工的过程检查与验收

对于过程检查与验收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简单的突击检查解决问题,各电建企业都有专职的安全督察人员,首先企业的安全督察人员在督察现场安全的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工艺质量进行检查,企业派驻现场的到岗到位人员需全程重点关注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施工班组派驻现场的安全质量监督员应协助现场工作负责人把好安全、质量关,采取这种密集型的检查督促方式,全面覆盖整个施工过程及所有施工现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全面执行验收制度并增加控制层级,施工人员自检、工作负责人复检、安全质量监督员审核、项目部抽检,一级对一级负责并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将验收结果与员工考核、工程分包挂钩;对于配网基础、电缆管沟等隐蔽工程及关键工序,依据上级的规章制度制定企业内部的更为严格的验收要求及规范,对此类工程的施工、验收过程必须由企业内部员工采取旁站等方式参与,并对施工、验收过程取证,留下文字、影像等资料作为备查依据。

4.2 全力抓好文明施工及工程的尾工管理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一直不佳,被誉为“电老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电建企业在电网建设改造施工过程中的文明施工程度不够,没有把好事做实、做细,这几年随着电网改造大规模地推进、地方建设的发展及百姓意识的提高,电建施工企业进行施工政处的难度越来越大,地方老百姓的赔偿要价很高,涉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处工作难度加大,这就要求电建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能从细微之处着手,换位思考,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各方损失,同时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为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提高尽一份责任;另外配网工程的尾工管理工作一直比较薄弱,通过加强工程的尾工管理,形成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闭环管控,是建好“一流配电网”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项目后续的竣工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审计结算、项目关闭等工作,严格按照各环节的时间节点落实责任人,制定企业内部作业流程,加强日常的工作检查与考核,建立起与“一流配电网”建设相适应的工作管理机制,促进企业配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4.3 将外协施工单位的管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因企业内部人员编制限制,许多承揽的工程依靠企业自身的施工力量已无法完成,企业主要承担的是工程管理职能,大部分工程的施工主要是依赖外协施工单位协助完成的,因此建设好“一流配电网”还是要靠各外协单位施工人员的参与,但目前各外协施工单位的人员组成复杂,其技术状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各单位在施工力量的协调上不畅、生产工器具的配备上不全、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的水平上不高,与“一流配电网”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外协单位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质量目标,因此对外协单位应将其视为本企业的第二班组来管理,纳入本企业的安全教育体系,主动分析各外协单位的承载力,变被动式技术教育培训为主动式,增强各外协单位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将对外协单位的管理放在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

4.4 重视项目的总结评价工作

一直以来对配网工程只重视施工进度,而忽视了工程的后评价工作,因此以“一流配电网”建设为契机,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工程项目的综合评价机制,通过不断地总结评价,吸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配网建设的相关管理流程及规章制度,提升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同时利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在工程的招投标、项目分包中加以利用,也能促进和不断提高各参建外协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本企业与外协单位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