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的学科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有相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然而,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自我学习能力”是形势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自身的改革和全面创新。为此,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2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了教师、学生等人为要素、课程等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条件等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过程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它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而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结果等过程性要素形成系统的时间结果。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即我们常说的实施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
2.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
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更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所以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教学设计就是需要在一种新的概念和模式下运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及社会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3.开发大脑,提高学生创造力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任务
课程教学设计特别需要注重发挥学生眼、耳等感觉器官,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来开发学生的右脑,使左右脑协调工作,平衡发展,培养“全脑人”。
4.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
课程教学设计包括图示思维(大脑风暴)、卡片展示、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项目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畅想落实法等,每种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穿插使用。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并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5.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收集信息,对学生要及时地加以评价。在评分时,主要考虑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每一项指标可按等级评分,也可按分数评分,教师在对学生打分后,应给学生以相应的评语。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现实的系统同所要求的理想化的系统之间的差异,为下一步修正,给出诊断性的信息。
6.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有待于日趋完善
6.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必然会大大依赖于学生的主动作用,而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必须非常强。因此,对于年纪较小或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如年纪大些的和比较成熟的学生使用起来适用。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2“双师型”教师有待快速成长
课程教学设计改革中,教师除了负责制作学习材料之外,还有另一项新的任务,即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对于某些教师来说,有效地履行这一职能可能有困难,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组织一些在职学习或培训,以便教师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6.3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法有待完善
如果学校缺乏工学结合课改实效性评估机制或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后反馈信息未能及时跟进,那么就无法保证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期待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和工学结合等要融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之中。
6.4教育系统在体制和环境上有待于不断完善
课程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需要主办学校行政管理和业务主管部门等系统的支持,如外部宏观国家政策环境和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与创新、基金的安排、课程日常工作、使用一些专门设备(图书馆设备、电脑房、实验室等),以及提供适当的考试方法。
关键词 中职校 电子技术课程 专业兴趣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18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Secondary Vocational Electronics Course
by Enhanc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nterests
LIU Jie
(Xiamen Information School, Xiamen, Fujian 361009)
Abstrac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is a lot of theoretical concept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the content is boring and difficult, for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d a great impact. Therefore,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guide th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res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us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nterests, so that students ca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It proves guide on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learning great help.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professional interest guide
0 前言
在中职学校电子及工科专业当中,电子技术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内容十分复杂、枯燥、难懂,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逐渐产生了抵触心理,不愿意主动学习,自然就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学到电子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中职学校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专业兴趣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 向学生介绍业界最新发展动态
在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课程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该项课程学习之后没有用处,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很少能用到。造成学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只注重概念和理论,对于业界的发展水平关注较少。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1 设计好开头课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电子技术课程开课之前,教师应当结合电子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一个系统的介绍。让学生能够了解电子技术的背景和起源,掌握电子技术当前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理解电子技术的学科特点。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主动学习。
1.2 引入对业界动态介绍和评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些业界的最新动态,并对其进行介绍和评述。这样,学生就能够产生较高的兴趣,专注、认真的听教师讲解。例如,可以介绍一下当前市场上的模拟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具体行情;采用电子技术的主要产品有哪些;哪家企业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等。通过这些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后续课程。①
1.3 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在计算机领域,模拟电路模块的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高速数字系统的设计。而系统处理数据速度的快慢,也受到数据转换期转速率大小的影响。在存储器的设计当中,对于微小信号进行处理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放大、采样、失真、滤波、噪声方面问题的影响。在数字通信领域,设计难点主要是数字传输中数据转换期的高精度、大带宽的要求。在无线领域,设计难点为高频、低噪、抗干扰能力。在光接收领域,设计难点为大带宽、低损耗。让学生了解以上知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宽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视野。
2 教师利用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的相互沟通。成功的教学,往往都是以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为基础。学生对教师认可,就会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②对此,教师应当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回答的正确,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赞扬和肯定。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应当对其进行鼓励,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体现出积极、高涨的情绪,和蔼、慈祥的面孔,以及自信的眼神进行授课。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蔼、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够轻松、自由地学习,才能使思维更加活跃和敏捷,从而大胆地进行想象。对于某些问题,才敢于提出质疑和评论,共同营造一种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同时,应当尽量给予学生机会亲自进行实验。如果教师的演示过程十分生动,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积极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实验预习,做到规范操作。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看实验过程只觉得好玩,忽略知识学习的情况发生,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以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内容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可以将其设计成实验,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体验当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对于静态工作点与波形失真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给学生演示具体的情况,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教师的实验演示,还应当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反复测试,尽量掌握试实验成功的关键条件,以及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情况和影响。以便在学生课上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予以解答。此外,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到基本掌握实验过程和步骤,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出和解答,表扬表现良好的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并不稳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另外应当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效果方面采取措施,让学生能够产生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4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措施
4.1 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在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当中,由于很多概念和理论知识十分抽象、复杂,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同时由于有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处理和简化,采取一些较为贴切的事物对其进行比喻,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激发独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产生专业兴趣。
4.2 将抽象的电子技术问题生活化
对于一些电子技术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引用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③例如,在讲解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和消除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和回忆唱卡拉OK的时候。如果麦克风和音箱的位置不当,就会出现刺耳的声音。而只要移动麦克风或音箱的位置,使自激振荡不满足相位或振幅平衡,就能够消除这种现象。这样,学生就会变得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4.3 将抽象的电子电路具体化
教师在讲解电子电路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事物,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一些新的电子元器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带几种不同型号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让学生在线路板上自行寻找电器元件,了解其构造和型号等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的知识。
4.4 结合实例进行教学
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当中,有一些内容十分复杂难懂。例如集成运放性能指标,如果采用传统的背诵定义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很大的打击,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其具体含义。④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运算放大器的设计方向及其应用领域,讲解为什么运算放大器做不到十全十美,介绍能够对集成运放性能产生影响的具体参数。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4.5 重视实践操作的训练
在电子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程设计、教学实验等环节,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只进行单调的操作,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⑤例如,在学习直流稳压电源之后,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为家中的小家电制作一个直流电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电子制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利用适当的提问引导,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专业兴趣。因此,在提问设计中,教师应当合理的设置问题的悬念和矛盾,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同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够进行主动思考,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中规模常用时序模块计数器的时候,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一个电子钟需要几个计数器,每个计数器的模分别为多少;利用学习过的中规模计数器集成芯片制作电子钟,至少需要多少芯片;如果时钟源是1MHz的石英晶振,能否采用计数器进(下转第117页)(上接第37页)行分频。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这些问题,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串联。同时也将分频器这一计数器的另一用途也引入其中,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教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将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继续完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5 结论
无论进行何种学习,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稳定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在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课程当中,利用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有效解决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注释
① 涂巧玲.兴趣引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4(5):70-71.
② 王洪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J].教师论坛,2012(4):48-49.
③ 王晓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J].中国科技信息,2014(12):230.
[关键词]系统;整体性;生成论;演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23-04
“人们通常都把系统等同于整体。实际上,系统是整体的一种描述方式。人们真正关心的不是系统而是整体,人们着眼系统的目的和实质在于整体。系统的整体思维,其精髓是它的整体性,系统其实是整体的一种表达方式。”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施穆滋Jan Smuts)创造了“整体论”(holism)这一范畴,以此彰显“在自然界中,通过创造性进化而产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趋势”。
整体性问题是系统思想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这源于系统本体的整体性、层次性、关系性与自组织等特性。而从科学范式的角度讲,系统科学区别于经典科学的最大特征即系统的整体性。按照不同的角度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是不同类型的系统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性质或特征,其中最基本的性质就是整体性。贝塔朗菲(Bertalanffy,L.v)明确提出系统论是研究“整体”或“整体性”的科学;拉兹洛(E.Laszlo)则将“整体性”列在他所概括的系统的几大特征之首。
然而,系统的整体性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到底具有哪些内涵?这些内涵是如何逻辑地展开因而使得系统科学思想史成为可能?本文拟述之。
一、新质涌现:整体性的行为表征
系统整体性的行为表征(或外在表现)是新质涌现。即质的新颖性是系统整体性的直观体现。系统是要素、外部环境和结构三方面相关联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的整体性是相对于其外部环境而言的,这是系统的一种外在表现、行为表征。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或感知到一个系统,首先是因为它从外在展示了一种整体性的表现。而一个活的系统,维持其生命力的一个主要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断地涌现新质。
涌现(emergence),当代系统科学理论也曾称之为“突现”。新质涌现是指这样一种情况:被考察的客体原来没有的质或特性,在某一变化过程中骤然出现,或者相对于实施考察的主体而言是骤然出现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与新突起的质或特性相对应的系统。
由于涌现现象似乎总是给人以神秘感,导致它长期被排除在科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系统科学的发展使对涌现性的重视和研究重登科学舞台。贝塔朗菲最先冲破这一禁忌,把涌现概念引入系统科学,并把对涌现现象的描述作为系统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但是,贝氏对突现性的理解还是构成性的思维,他借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把突现表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涌现的实质注定不会在贝氏那里得到准确的阐释;霍兰(Hpland J H)把涌现表述为“多来自少”、“复杂来自简单”,欧阳莹之认定“只有系统的额外特征才有资格为涌现”;这些命题仍带有某些神秘色彩,或多或少使人觉得那些额外涌现出来的东西(定性的或定量的)来路不明,无迹可求。由于这个缘故,许多人把不可解释性当成涌现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那些把还原论当成科学方法论之唯一可能形式的人,至今视涌现一词为非科学术语,拒绝接受。
实际上,涌现现象并非凭空出现的,它具有可以查寻的客观根源和能够用科学揭示的产生机制,因而原则上具有可解释性。消除突现的神秘性,应考察它的现实来源,揭示其产生机制。苗东升认为,系统突现性来自系统的组分、结构和环境三方面:构材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环境效应四者共同造就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系统的整体性最初表现为其突现出的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这种质的新颖性就是整体性的直观体现。从实质上看,系统的整体性也只有就这种质的新颖性而言,才具有客观的意义。以生命系统为例,生物体的特性不等同于细胞的特性,更不能归结为组成细胞的分子、原子等成份的特性,生物体所突现的新质不是别的,正是“活的”生命有机体这种复杂系统所展示出的一种整体性,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调节,甚至病变消亡等。
二、对称破缺与多元协同:整体性的内在原因
从本质上看,由新质涌现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并不意味着系统内部的单纯性和均一性。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系统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从而使系统的构成要素产生一种对称破缺、高度分化、质的规定性多元化,才有可能造就出某种形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产生的原因包括:开放环境可能导致熵减;非平衡是产生新的有序之源头;涨落导致有序;非线性导致自组织。而非平衡、非线性及涨落状态的形成均离不开系统内部的对称性破缺。因此要研究新整体产生的原因,必须研究对称性破缺的问题。
1.新整体诞生的条件:对称破缺
所谓对称破缺,是指观察者视线中系统构成要素的对称程度降低或对称性质丧失。它意味着一种分化,即系统结构由一种均匀的同质状态转变为性质不对称的异质状态。对称性与有序性密切相关。对称程度越高,则有序性越强。普利高津在耗散结构理论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论述,“耗散结构一旦形成,时间以及空间的均匀性可能遭到破坏,我们更加接近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生物学’的空时观。”所谓“生物学”的时空观,就是对称破缺的时空观,它包括空间对称破缺与时间对称破缺。
空间对称破缺:表现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在三维空间中分布的非均匀性。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对称破缺展示出系统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或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本质差别,这种本质差别为演化这种复杂行为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首要的先决条件,它使得原来在无差别介质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演化过程,在对称破缺的条件下可以成为现实。例如著名的贝纳德花纹实验,就是系统达到某一阈值时,由对称性破缺而产生的一种空间宏观有序结构。
时间对称破缺:显示为系统定向运动变化及其周期性、节奏性。经典力学认为时间是可逆的,这就意味着“过去”和“将来”没有质的区别;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此提出挑战,揭示了孤立系统的熵随时间的推移趋向极大值,但不足的是这种对时间的非对称性的描述仅仅限于孤立系统。而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组织理论,则更一般也更深入地揭示了开放系统、不可逆系统的方向性。它们指出,任何开放系统都有一个随时间而创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绝对不可逆转的。对于开放系统来说,时间t总是单向的、对称破缺的。它的意义已非一个简单的几何参量,而是一个决定系统演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量。作为耗散结构论中的一个新概念,时间t是与系统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一个内部变量。如化学钟实验,即著名的B-Z反应(Belousov-Zhabtin-shi),就是经过时间对称破缺,形成一种新的动态稳定的有序结构。
对称破缺作为整体性的内在特征,表现为三维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和一维时间上的不可逆演化。有了不可逆性,即时间对称破缺,才有空间对称破缺的产生维持和发展。时间对称破缺具有更为基本的意义。对称性破缺可以引起我们对两个问题的反思,一是关于秩序问题,二是关于不可逆性问题。
2.对称破缺是自组织系统进化的标志
事实上,无论是平衡结构的产生还是非平衡结构的产生,都表现为某种对称破缺。在进化生物学中,首先是有机分子旋光性的对称破缺,被巴士德等人看作是“生命的唯一判据”。没有这种破缺就没有真正的生命;其次是遗传密码和遗传信息流的对称破缺,它们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延续的关键;而细胞内部及细胞之间的对称破缺,是原始生命继续进化与发展的前提。
当外界条件具备时,系统发生对称破缺是必然的;而对称破缺是如何实现的,却有很大随机性,而在这时涨落则起了重大作用。比如磁体磁场的方向、激光的频率和相位、正反粒子数之差等,都是随机决定的。系统科学家詹奇说:“现在与海森堡不确定关系描述的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并肩而立的是结构中的宏观不确定性。”这些都是系统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涌现的动力学机制:多元协同
系统的新质突现表现为外在的整体化和一体化,而对称破缺则意味着内在的分化和多样化。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系统的整体性来自于对其构成要素特性的扬弃,即在新的关联过程中,要素间自身个体性的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谐一致。另一方面,只有对称破缺、高度分化和质的规定性的多样化,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促成整体的新质突现。
邦格(M Bunge)认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新颖性,往往是在性质相异的事物结合形成系统的过程中产生的。如果说系统内部的相互关联使其各构成要素相互协调、彼此一致地突现为具有新质或宏观信息的统一整体,那么,正是各构成要素充分发展了的对称破缺和相互作用更加丰富、更加紧密、更加具有新质的创造性。
于是,“系统的整体性最终可被理解为:以多元协同为内在动因或突现机制的对立统一体。”而在理解多元协同时,需注意:(1)系统内多样性的关系是多元协同产生的前提条件。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的存在,使得它们之间竞争性的独立运动和关联性的合作运动成为可能。正是系统内多样性的存在,为协同作用的产生提供了可能。(2)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导致了所谓非加和性,即相干性。多元协同的效果之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相干性的存在。普利高津认为由于有了相干性,系统就显示出了整体的行为。哈肯也认为,子系统在相当规则的形式下会发生相互合作,从而使整个系统的状态出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因此不能将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并用纯粹的、无规则的子系统作用简单叠加来说明系统的特性。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合作,确实能够导致在宏观层次上信息的创生。这种信息反映了系统的总的状态,它是由系统中的合作即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所以被称为协同学信息。
总之,多元协同是整体系统的和协之源。它具有动力学的性质,是在动力学过程中发挥效能的。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等系统自组织理论,详细地探讨了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系统内部的对称破缺使其构成要素彼此有了区分,由完全均一的一元化变成了高度不对称的多元化,而系统对称破缺之后要素间产生的相互关联,则产生了新的效应——多元协同。故,对称破缺、多元协同共同构成了整体性的突现机制。
三、走向生成整体论:系统整体的生成机制
科学的历史发展到量子理论阶段时,科学家波姆(D J BOhm)提出了生成性的整体论。以往的整体论更强调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成整体论则更关注时间的延续性与系统的动态性。而系统科学发展到非线性科学阶段,其整体论思想的主要特征即生成性。
按照生成整体论,整体是动态的和有生命的,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而是从生之时起就是整体。生与成联在一起,成长壮大,是任何机器系统所不具有的。特别是生命系统,其整体有着自组织性和突现性两大基本特征,它们是自己创造自己的。按照生成整体论,部分只是整体的显现、表达与展示,整体通过连续不断地以部分的形式显现其自身。
对于生成,重要的不是物质的空间运动,而是信息和能量的跨层次传送和转换,由此生成整体必然具有自组织性、突现性、多层次性、不可分性和不可还原性。按照李曙华的观点,生成的过程是信息指导物质的生成(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生成),是新事物不断出现的过程。生成整体论的使命就是:如何突破还原分析的传统方法,找到整体作为整体、非平衡作为非平衡、非线性作为非线性的新的研究方法,而不满足于在构成的基础上附加考虑相互作用,在局域平衡的基础上附加考虑子系统间的不同情况,或考虑如何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处理。在这里,信息是生成的重要条件。
1.逻辑起点:生成元
系统科学之于经典科学,除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对立外,还有构成论与生成论的对立。在经典科学中,原子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因,它是构成一切而自身不被构成者。原子的假设为经典科学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其特点是:从实体和部分出发,因此“质料因”是最基本的;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因此可分;由于认定部分与整体是同质的,所以了解了部分即可了解整体;所谓变化就是指不变原子的分解与组合,或受力点在空间的运动;原子相对不变或稳定的属性是质量,即“原子量”。
而建立在整体论基础之上的系统科学的逻辑起点是“生成元”。按照李曙华的生成理论,她将生成元与原子的差别归纳为:(1)生成元首先透显的是“动力因”和“目的因”,而不是“质料因”;(2)生成元不是既存的,而是生成的,因此生成元可生可灭,本质上是过程;(3)生成元是整体,不是部分;部分由分化生长而成,具有整体性与分形性;(4)生成元相对不变或稳定的属性是生成规则(中国文化中所谓“理”或“道”),而实体则是不断生长变化的;(5)决定生成元生长的是信息,而不是载体的原子质量。系统科学的各支理论中,隐藏着不同的生成元,如耗散结构中可以放大为巨涨落的涨落、突变论中突变点上的整体控制型、协同学中的序参量、超循环中拟种的突变体、混沌中的吸引子、分形中的分形元等。
总之,生成元是系统整体生成的逻辑起点,也是新结构诞生的“胚胎”。生成元的生成过程包括反应增殖(简单信息增殖为复杂的整体信息)、展现进化(潜在信息进化为强大显在的序),此二过程不可回避,否则生成过程将变得神秘。
生成元其实就是广义信息论中的潜在信息。生成过程包括信息增殖——简单信息相互反应为复杂信息;信息进化——潜在信息组织无序的物质能量放大展现为显在序这两种过程。以上两种过程都是超循环过程的片段,超循环起到了选择、正反馈增强、稳定结构一过程链、不断自我复制的作用。于是自组织、自稳定、自复制的有机整体遂在动态中生成。
2.整体重建与生成:分形生长与混沌动力
根据自组织理论,突变点上系统进化的问题,实际上是系统的整体重建问题。其机制是各子系统通过自组织形成超循环,并实现内在的价值选择,关键在保证代表进化的某种“生成元”在突变点上诞生并迅速生长,完成进化。按照非线性科学的观点,分形与混沌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系统生长的形态学与动力学机制。分形几何学揭示了系统形态生长的普遍的数学规律,并进而涉及能量、信息与功能的分布等规律,而混沌理论则发现了奇异吸引子——世界生成过程中信息创生及跨层次传递信息和能量的重要机制和渠道。
如果说贯穿整个机械过程的基本规律是能量的形式转换与守恒,那么贯穿整个生成过程的基本机制则是信息的反馈、复制与转换。“生成规律本质上是信息规律,是信息选择、组织物质和能量的规律。生成的过程是从整体到整体,而不是从部分到整体。从根本上说,生成是信息的创生、保存、传送、翻译和转换。”
四、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儿童;想象旅行;静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11-04
一、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前儿童“想象旅行”新模式的提出
想象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幼儿开始。近几年来,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一直是中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探究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开发显得更为重要。
“想象旅行”这一模式是由德国的埃莉萨·迪肯佩2002年提出来的,并撰写了《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一书。“想象旅行”是内心进行的旅行,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的一种新尝试。通过想象旅行,儿童可以处于松驰的状态,并“看到”和感觉到幻象。想象旅行的一个基本效应是:激发、增强和促进想象力的形成,让孩子在无限广阔的幻象世界里自由行动。
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实施的对象是3-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学前期儿童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简单地按照埃莉萨·迪肯佩的某些做法来组织儿童进行想象旅行,使儿童真正能进入到老师所期望的心理状态是颇具难度的。又由于学前儿童缺少生活体验和表象积累,直接影响了想象的发挥。使得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在德国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质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新模式,是在肯定德国埃莉萨·迪肯佩“想象旅行”模式的基础上,以全脑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打破时空界限,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形象逼真的媒体资源丰富儿童的表象积累,同时创设心静环境,为“想象旅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表象形成的特点分析
表象也称意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的一种心理表征。表象代表着一定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表象按照刺激的性质以及刺激所作用的感觉通道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味觉表象等。其中,视觉表象在人类认识活动中作用巨大,人的表象总量中,大部分外界形象信息是通过视觉输入大脑的。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性是指: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头脑中,就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某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一样;表象的概括性是指:表象反映的事物多次被感知结果,它表现出事物的一般形象,带有概括的性质,如头脑中关于书的表象,并不是指具体的某本书,而是书的一般形象;表象的可操作性是指人可以在头脑中操控表象;对它进行认知加工,就像人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采集、传输、存储各种信息,从而为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对知觉形象进行有效加工与表达,使得表象材料具有选择性,即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而是去除一些复杂、干扰性的成分。
1.学前儿童想象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年龄小,小班幼儿年龄一般为 3-4 岁,想象很简单或是零碎、想象水平较低。中班幼儿的年龄为 4-5 岁,已经有了创造想象的萌芽,此时创造想象多依赖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听过的故事,或由成人语言的描述而产生创造想象。大班幼儿的年龄为 5-6 岁,想象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2.信息技术在表象形成中的作用
人体所有行为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是自身的大脑,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来进行思维。传统教学由于多呈现的是语词,因而思维加工多依赖于左脑,缺乏表象加工,信息的提取速度较慢。而信息技术可以合理呈现语词和表象材料,并使之有效匹配,从而为获得正确思维提供了条件。
(1)创设情境,形成表象
由于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一些真实的情境儿童不能亲身体验,因而缺乏表象积累。此时,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有关真实情境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出一种情境、一种气氛,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从而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相关表象的形成。
(2)动态模拟,清晰表象
很多现象是儿童无法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获得感性材料就存在着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视觉表象。
(3)声图并茂,深化表象
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图像的形式形成了记忆表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图像和语词有效的整合,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大大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种引人入胜的动态图画,伴随着深情的朗诵与动人的音乐,声图并茂,使得思维的加工材料大大拓展,加工方法也更加科学,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多种感官,促进儿童的理解,有利于表象的稳定,从而更有效地开发了人的大脑。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4]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78-482.
关键词:外加剂 砼 性能 路桥 施工质量
工程概况
枫江北路市政工程位于揭东县经济开发区枫江之滨。道路(含桥涵)全长1168.4米,宽20米,全工程分为道路,排水,桥涵,路灯等四项分部工程。是揭东县经济开发区这中外合资企业及蟠龙工业区的交通要道。
重点工程所需砼的原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
施工急用临时便桥便道钢筋砼C30坍落度35~50mm;
桥下钢筋砼双方孔箱涵C30抗渗P8坍落度120~140mm(泵送);
砼路面板C35抗折4.5mpa,坍落度40~50mm 。
砼掺拌物经见证取样送检主要指标:
细骨料采用潮州韩江产中砂,经检验堆积密度1492kg/m3,含泥量0.5%,泥块含量0.0%。细度模量3.0属中砂,其级配层2区,其他技术指标达到工类标准。
粗骨料采用云路产粒径16~31.5mm花岗岩碎石,经检验堆积密度1400kg/ m3,含泥量0.3%,泥块含量0.0%,针片颗粒含量4%,强度压碎指标10%,符合16~31.5mm颗粒级配。
胶凝材料采用海螺牌P042.5R水泥,批号ED0082,检验结果:抗折强度3d=5.4mpa;28d=7.9mpa,抗压强度3d=26.0 mpa,28 d=49.6mpa。其它安定性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水 :采用可供饮用的自来水。
外加剂的选用:
SNN-Ⅱ早强减水剂(粉剂)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1%,减水率14%;
NR-1砼膨胀剂(粉剂)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8%,减水率12%;
MD-2缓凝减水剂(粉剂)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3%,经试验减水率12%,泌水率比28.2,含气量2.7%,砼凝结时向差(初凝)+130min。
四、各施工部位强度等级砼配合的设计及配制:
(一)便桥便道砼C30掺入SNN-Ⅱ早强减水剂要求砼7d抗压强度≥
C30
配制强度:fcu,o≥fcu,k+1.645δ=39.9(mpa)
水灰比:w/c=(aa*fce)/(fcu,o+ aa*ab*fce)=0.55
SNN-Ⅱ未掺入的水用量:mwo-(55~77)=195kg/ m3(因坍落度损失T =20mm故Tt=T+Ts=55~70mm)
SNN-Ⅱ未掺入的水泥用量:mco= mwo/ w/c =355kg/ m3
由于SNN-Ⅱ的掺入减水12%,故实用水量:mwa=195*(1-14%)=168kg/ m3
外加剂掺入量:355*1%=3.6 kg/ m3
实用水灰比:mwa/c=0.47
砼配合比及检测结果(二)桥下箱涵砼C30,抗渗P8,由于需砼量较大且配筋较密,为提高施工质量和进度,故采用砼泵送供料,坍落度Tp=12~14cm,考虑并实测运砼里程及可能于施工现场的瞬间停量,坍落度损失T为0.5~1cm,故搅拌台于运砼前实测坍落度Tt取:13cm
1.fcu,o=39.9mpa(同上所计)
2.w/c=0.55(同上所计)
3.外加剂未掺入时的水用量:mwo(Tt=13cm)=205kg/ m3
4.外加剂未掺入时的水泥用量:mc =373 kg/ m3
5.由于NR-Ⅰ型的掺入减水15%故mwa=180 kg/ m3
6.外加剂掺入量:373*8%=29.8 kg/ m3
7.实用水灰比:mwa/mc=0.48
8.砼配合比及检测结果如表(二)
砼路面板C35抗折4.5mpa
实践证明:当砼28d抗折强度达标时,其同期同料的抗压性能将大大地超过原设计要求的抗压指标,故本项只作砼抗折配合比的设计及试配。(试验规程:JGJ55-2000,JTGF30-2003,J64-2000)
抗折配制强度:fc=5.2mpa
w/c=0.45
mwo -(SL=55~70时)=195 kg/ m3
mc= 433 kg/ m3
MD-2掺入量=13 kg/ m3
mwa―(由于MD-2的掺入减水12%)=172 kg/ m3
实用水灰比:mwa /mc=0.40
砼配合比及检测结果如表(三)
五、在设计配制砼配合比的实践中,科学地选用外加剂适量掺入砼中,能改善砼拌合物的性能。
(一)掺入SNN-Ⅱ早强减水剂能加快砼的硬化速度。如上述表(一)中砼7d龄经检验抗压强度为33.1mpa,满足早强的效果,加快施工进度。同时砼拌和物的坍落度,粘聚性、保水性等性能也获得改善,其减水性能将降低砼拌和物和水灰比,提高砼的抗压强度。合理地增加该剂的掺入量,能调控砼的硬化速度,满足施工要求。
(二)桥涵工程中的桥下钢筋砼箱涵,原设计要求其抗压强度C30,抗渗等级P8,故在设计配制砼配合比中选用NR-1膨胀剂,经适量地掺入,令其在砼中微膨胀,由于受到钢的限制,使钢筋受到0.2~0.8mpa的拉力,从而对砼产生预压应力,补偿砼因干缩和冷缩所产生的拉应力,避免因砼的收缩应力大于早期砼的抗拉能力而产生裂纹。从而大大地提高砼的抗裂和抗渗性能。经检测砼28d抗压强度为38.2mpa,抗渗等级P8。
(三)在设计配制砼路面板的砼配合比中,充分考虑到砼搅拌台至各施工路段存在一定的里程,砼在运输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坍落埙失,况兼施工期逢春末夏初之季节,早午的温差较大,故设计配制的砼拌合物务必具备如下的性能:
1、砼运至施工现场实测坍落度为35~45mm之间,以适应摊铺机对砼的摊铺及三辊轴机震捣密实,圆磨机抹干,和手工修光等机械化的施工方式。
2、砼拌合物的和易性、保水性、粘聚性、表面密度等性能良好。
3、砼拌合物应具备早期缓凝。砼凝结时间应廷长2~3小时,以利于施工及增强砼的抗裂性能。
4、砼拌合物在一定时间内坍落度损失小,保塑性能良好。
5、在力学性能方面应具备较高的抗压、抗折、抗裂等性能。
本项为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在设计和配制砼配合比时选用MD-2缓凝减水剂,并于应用前对其进行试验,实测结果其性能各数据如上面(五)之3所述,该剂掺入后砼拌和物经施工现场检测各项能满足上述要求,砼经检测28d抗压强度50.8mpa,抗折强度5.41mpa符合设计要求。
六、结束语
【关键词】 次穴; 三阴交; 益母草颗粒; 原发性痛经
doi:10.14033/ki.cfmr.2017.3.0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30-02
痛经在临床中可分为继发性痛经和原发性痛经(PD),继发性痛经是因患者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原发性痛经为非器质性病变痛经,也称之为功能性痛经[1]。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未婚女性,一般发生在月经前的2 d或来潮期间,一般行经前1 d疼痛症状最为严重,疼痛中心位于中下腹部,疼痛呈痉挛特征,部分患者会向股内侧和腰部放射[2]。在女大学生中,原发性痛经十分常见,这直接对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对2014年9月-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8例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9月-2016年6月在笔者所在高校医务室接受治疗的88例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为大一至大三女大学生。对照组,年龄17~24岁,平均(19.5±1.5)岁,病程5个月~6.5年;试验组,年龄17~23岁,平均(18.5±1.4)岁,病程
5个月~6.5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出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学生在行经前及来潮期间周期性地发生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随着呕吐、腹部酸痛、恶心、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甚至晕厥等症状;(2)通过B超辅助检查、妇科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继发性痛经[2-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周期性出现痛经前1 d,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089;规格:0.3 g×20粒),1粒/次,2次/d,在月经期第2天,疼痛感有所缓解后便可停药,用药周期为3个月经期。
试验组采用扣击次穴和三阴交联合口服益母草颗粒冲剂(广西天天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5020208;规格:15 g/包)进行治疗,1次/包,2次/d。扣击方法:让患者垂肘沉肩、放松腕部,并用大鱼际或者掌根有规律平稳的左右交替扣击次穴和三阴交,以局部出现麻、胀、温热感、酸、微痛为适,适应良好且可巡经向少腹部传递为最优。经络传感较为敏感者一般在10 min后,便有所缓解。待完成施术后,嘱咐患者在观察室继续观察半小时左右,待腹部疼痛感再次产生,可重复施术1次,以患者少腹部气感较为显著者为宜。并嘱咐患者回去后,口服益母草颗粒冲剂。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疗效评估: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和痊愈四个等级。无效,痛经症状无任何缓解;有效,患者痛经及并发症有所缓解,但无法维持3个月经期;显效,患者痛经及并发症完全消失,但无法维持3个月经期,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等症状;痊愈,痛经及并发症等完全消失,且后续3个月经期无复发。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2)疼痛时间、严重程度: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时间。参照COX制定的痛经症状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痛经临床疗效对比
在对照组中,有1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75.00%;而在试验组中,有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3.18%;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731,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W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为(7.21±4.0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21±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固肾为调经之根本,肾精亏虚为痛经的根本原因。三阴交处于肾肝脾三经交汇之场所,具有调补肾肝脾、益血健脾之功效,因此也称之为“妇科三阴交”[3-4]。次穴处于腰部,是痛经主要穴位,具有健脾除湿、疏导水液等作用,也称之为足太阳膀胱经要穴,并与肾经相表里。通过扣击三阴交、次穴,具有调补肾精、疏通经络的作用;益母草颗粒具有祛瘀生新、活血化瘀作用;扣击三阴交、次穴,同时口服益母草颗粒以实现“通则不痛”作用[5-6]。
杜冬青等[7]对原发性痛经进行研究发现,经前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后,患者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总分和痛经持续总时间出现持续下降。锆宏玲[8]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应用益母草颗粒与布洛芬进行治疗发现,益母草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在复发风险、缓解临床症状上效果较好。本文研究发现,扣击次穴和三阴交联合口服益母草颗粒临床有效率高达93.18%;疼痛时间为(9.4±3.2)h,显著短于布洛芬缓释胶囊的(20.2±5.8)h(P
参考文献
[1]侯广云,郭宪清,曹玲,等.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寒凝血疲型原发性痛经[J].针灸临床杂志,2011,23(5):193-194.
[2]王惠萍.复方益母草联合维生素B6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5):147-149.
[3]王娜,宋卓敏.痛经宁颗粒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性激素及组胺含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22(4):523-525.
[4]苏书贞,李凤燕,曹欢欢,等.暖宫温经止痛散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J].四川中医,2014,32(2):118-120.
[5] Navvahi R S,Kermansaravi F,Nevisian A,et paring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heat patch containing iron chip and ibuprofen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Womens Health,2012,12(6):25-31.
[6]王利分.益母草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9):1133-1136.
[7]杜冬青,高树中,马玉侠.经前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2):1073-1076.
第五单元第五课时等式的性质
同步测试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填空。
(共4题;共7分)
1.
(2分)
(2019五下·鹿邑月考)
等式的两边________加上或减去________,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
(2分)
等式的两边同时________或者________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3.
(1分)
求未知数x.
x+7.3=13.2 x=________
4.
(2分)
8与x的和是56。方程为________,方程的娥姐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5.
(2分)
如果x=y,根据等式的性质,经过变换后,下列等式错误的是(
)。
A
.
x-8=y-6+2
B
.
x×2×3=6y
C
.
x+8=y+10-2
D
.
x÷b=y÷b(b≠0)
6.
(2分)
x=8是下面哪个方程的解(
)。
A
.
4÷x=0.5
B
.
x÷4=0.5
C
.
4x=0.5
D
.
6-x=2
7.
(2分)
一块梯形土地的面积是1300平方米,已知梯形的上底是20米,下底是上底的4倍.梯形土地的高是(
)
A
.
13米
B
.
26米
C
.
28米
D
.
76米
8.
(2分)
有2只桶装油44千克,如第一桶倒出
,第二桶里倒进2.8千克,则2只桶内油相等,原来第二桶装油多少千克.(
)
A
.
18千克
B
.
15千克
C
.
8千克
D
.
28千克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
3x+6=0,变形为x+2=0
10.
(2分)
若5x+8=4x,则5x﹣4x=8。
11.
(2分)
x=10是方程15+x=25的解。
12.
(2分)
方程
的解是
。
四、看图列方程。
(共1题;共5分)
13.
(5分)
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72除以一个数的商是0.9,这个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4题;共7分)
1-1、
2-1、
3-1、
4-1、
二、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5-1、
6-1、
7-1、
8-1、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1、
10-1、
11-1、
12-1、
四、看图列方程。
【关键词】 统计学现状 问题 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一个良好经济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统计学作为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助推器。
一、统计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
1、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统计学发展体系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传统的统计学只注重其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而忽视了其在社会、科技、人文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我们要把目标从发展狭隘的统计学转移到建立和发展大统计学上来。大统计学的观点就是把统计学归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从而使统计学的作用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现状,使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加准确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为我国及各个地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做好统计工作是我国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十一五”阶段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统计工作为这些成就的获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保障。统计工作在经济普查、人口抽样等领域的作用也逐渐凸显,这些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定位,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能量。
3、统计工作为我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数据上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统计工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手的市场变化数据,使我们主动地去适应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统计工作在影响我国政策制定的基础上,其重要性更加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利益分配等都在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而发生着变化,统计工作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利器。
二、我国统计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社会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统一。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我国通过对统计学的多次研讨,社会各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数理统计学发展到了,包括理论统计学和各领域应用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的概念。大统计学并非是要彻底地去除统计学的各种特性,而是把统计的各种性质加以融合,使统计学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相互包容,使其不断吸取各种性质的长处,从而增强统计学的社会适应性。
2、近年来我国统计学在教育领域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的国情。统计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在专业设置、教材编订、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等到了充分发展。我国的大学已经把统计学作为了独立的专业,相关的经济专业中也加入了统计学的教育内容,统计从业资格证和统计师等考核也已经步入正轨。我国统计学的发展紧跟了时代的脉搏,统计教材的编订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国情。
3、我国统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改革开放给予了统计学和各学科间融合的机会,从而赋予了统计学旺盛的生命力。我国对统计学的研究包括:国民经济的核算、计量经济分析、政府的统计改革、经济主体的发展策略、市场研究、经济预测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我们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统计学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上的强大能力,为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统计学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统计学仍然属于弱势学科。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从人才培养的力度上看,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差距。我国的统计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作为数学专业的研究范畴,这种归类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统计学和相关学科的结合,而缺点就是使统计学缺乏独立性,不利于统计学科的整体发展。我国高校统计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点设置及硕士、博士点的分布如表1、表2所示。
三、促进我国统计学发展的新策略
1、发展我国的统计学教育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统计学发展的要求包括:要正确认识统计学的测定方式,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体,各类统计学科都有相同点,把统计学充分应用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生命力等。统计学的教育要进一步明细,分清各种形式统计学的不同特点,可下设政府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等专业。统计教育学科的设置可以采取分级的方法,把统计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然后根据具体的专业走向来设置二级学科,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2、注重统计学和各学科间的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统计学科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数学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我们要把统计学看成是一个贯穿于各个学科间的线索,构架一个综合性的统计学科教学体系。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对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要抓住统计学统计数据这一本质特征,把对统计的认识方法和应用领域中的专业学科相结合,研究出统计学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规律。
3、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的质量,做到数据分析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于2002年决定加入国际公布数据通用体系,然而该体系对数据的统计质量、诚信度和公开程度等方面有很严格的要求,我国统计学的发展任重道远。统计学的发展政策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的理论研究体系,加强有关统计的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等法律从制度上保证了统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认定机构还要注重统计人员素质的认定,施行委派制管理,主管领导要下放权力,为下级的统计机构分配权力,从而减少乱用职权现象的出现。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犯罪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报、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4、完善市场机制,做到统计数据分析与市场发展的同步。传统的统计都是政府来操作的,是一种垄断行业,在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引进竞争机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行业走向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做好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增强竞争意思,加大对统计行业市场化的投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的统计机构的发展,鼓励政府和民间机构统计部门的资源共享,做到互惠互利,优化发展。
5、把统计学的发展加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文化。一种理论的发展到最后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统计学作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含义存在于统计学与文化相互联系的有机范畴中。统计的文化包括从业人员的信念、道德素质和奉献精神,也包括了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的努力,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统计体系而不懈奋斗。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闭关锁国式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不能生存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统计学和统计人才的重视程度很高,其金融、银行、保险、医疗、财务等领域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限制了我国统计人才的培养,致使我国的统计行业发展迟缓。作为统计行业中的一员,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相关的统计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我国统计事业的稳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万军:顺应统计学发展的历史趋势构建大统计学的学科体系[J].统计研究,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