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级几分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SWOT分析
论文摘要: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连云港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连云港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来应对挑战,要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
近年来,连云港国际物流取得迅猛发展,受到国内外物流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初温加宝总理到连云港考察以后,连云港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为了抢抓战略机遇,连云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本文在分析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tL,的现实意义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现实意义
1.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推动大陆桥区域物流合作,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是陆桥经济带的对外开放窗lZl和商品集散地,在陆桥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实践表明,物流领域的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建设高关联度的一体化区域物流平台,可以作为推动陆桥区域合作的重要切人点。物流中心城市在区域物流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连云港依托大陆桥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体系,对于加快沿桥地带的开发开放,进一步增强陆桥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陆桥经济带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tL,,是连云港加快发展、扩大影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形成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可以显著改善连云港物流业运行状态,提升城市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带动商贸、金融、保险等物流相关业务的增长,从而提高物流业对连云港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可以极大地增强连云港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地区物流合作,能够促进地区物流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内物流规划、通关、物流信息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对接,为连云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连云港为腹地服务的能力。
二、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战略优势
良好的区位资源是形成国际物流中心的客观和先决条件。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具有沿海、沿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连云港港与日本和韩国港口的最近距离只有700海里,如果以郑州西端为起点计算,西北省区的货物从连云港港进出口分别比经上海、青岛近425公里和487公里。因此连云港港既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又是连接太平洋西岸与大西洋东岸大陆桥运输的国际枢纽。
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形成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条件。连云港港口现有生产性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最大泊位15万吨级,实际通过能力7000多万吨。港口已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开辟了40余条国际国内集装箱、杂货、客货班轮航线,月航班230多个。连云港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连云港机场现为国家4D级标准,民航开通了到中国重要城市北京、广州、上海、大连等地的航班;铁路客运和货运列车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宝鸡等大中城市,并通过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等连接中国各地;连云港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国家重点建设的同三、连霍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3.集装箱运输跨越发展、国际物流服务日益拓展
集装箱吞吐量是一个地区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连云港集装箱吞吐量2OO7年突破200万箱,已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集装箱大港行列,向集装箱干线港迈出坚实一步。连云港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国际物流服务品牌:外贸运输量、外贸比重在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是江苏最大的外贸港;为全国进口氧化铝、出口铝锭和胶合板第一港,出口焦炭和进口化肥第二港,三大活牲畜接卸港,五大粮食进出口港,沿海出口煤炭唯一无索赔港,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生产资料中转港之一;作为亚欧大陆间的水陆中转港,连云港承担了新亚欧大陆桥1992年正式开通以来9o%以上的国际过境箱运量。连云港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国际物流服务品牌的日益拓展,为连云港发展国际物流打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ess)
1.连云港国际物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虽然连云港国际物流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当前连云港国际物流产业尚面临集聚度不高、辐射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连云港现有的物流企业整体上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缺乏跨国物流公司,缺乏跨国采购和跨国配送业务,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的经营层面,距离现代物流企业有较大差距,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弱。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缺乏协作,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难以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滞后,国际多式联运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2.国际物流信息化服务功能有待于发展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在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尚有很大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连云港现有的物流信息平台资源还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港口与海关的EDI系统还很不完善,船务公司、港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货主等各用户之间不能实现高效衔接。连云港物流信息化深层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跨区域的物流信息平台亟待发展。
3.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尚存在结构性矛盾
当前,国际物流快速发展与物流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尚比较突出。连云港港口陆域面积严重不足,堆场能力不足,港口吞吐能力不能适应吞吐量增长需要,港口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运能和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铁路集疏运能力不足,港口物流集疏运系统尚待进一步完善。从已形成的港口功能判定,连云港港口仍处在以运输功能为主导的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过渡阶段,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三)机遇(oppDnI1rIies)
1.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2OO7年元旦温总理视察期间,给予连云港很高的战略定位,提出要把连云港的发展摆上国家战略层面,要求连云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交通部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落实总理指示精神,表示将在港口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布局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铁道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也纷纷表示将给予连云港港口更多的支持。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连云港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超常扶持政策,举全省之力振兴连云港,强调港口发展是重中之重。连云港市把港口带动战略作为连云港谋求跨越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把港口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临港产业的有力依托、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现代物流的优势平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给连云港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区域经济崛起振兴的机遇
连云港港口吞吐量中6o%的货物来自中西部地区,作为国内最早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港口,连云港的“五定”班列承载着广大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梦想,它在推动中西部开发、带动陆桥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连云港的快速发展。从江苏的经济发展看,江苏省委、省政府将连云港作为苏北振兴的龙头,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功能平台。连云港是江苏扩大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的自然通道,对于实现江苏“两个率先”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苏北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依托。因此,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随着江苏省大力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挑战()
1.沿海港口城市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竞争日趋激烈
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集散地,是联结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整个国际物流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港口城市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具有天然的优势。从国外的情况看,国际物流中心也多是条件良好的港口城市。当前,国内沿海城市为构筑现代流通平台,集聚物流,加快经济发展,发起了抢占”国际物流中心”制高点的争夺战。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整合港口资源,加大投入,聚集优势促进港口上规模、大发展。连云港南侧的苏州港发展迅猛,去年集装箱增幅超过连云港,提出建设江苏省“第一外贸港”和“集装箱干线港”的目标;北侧山东省沿海港口以青岛港为中心,联合日照港、烟台港,积极打造北方国际物流中心;连云港面临的“南北夹击”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2.大陆桥区域国际物流协作缺乏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是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主要服务对象,当前,陆桥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形成,缺乏统一的一体化物流发展战略框架和多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各自都有独立的物流发展规划和定位,缺少统一协调和整体的发展战略。沿线很多城市在物流规划中都将自身定位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规划了大量的物流园区。由于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跨区域基础设施很难实现“无缝隙”衔接,造成了地区间物流资源浪费、重复定位等问题,影响了区域整体形象,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大陆桥区域国际物流协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区域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大陆桥沿线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也必将成为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挑战。
三、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连云港应抓住外部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扭转内在劣势,积极应对外部的竞争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结合上述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港口城市国际物流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港口在国际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构建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连云港要抓住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围绕将连云港港建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集装箱干线大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的发展目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提升港集疏运条件。结合主港区功能布局调整及南侧港区疏港通道建设,立足于港口现已形成的氧化铝、胶合版、焦碳等服务品牌,建设港口大型散杂货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尽快把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成为集中转、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物流园区。
2.以物流信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业的支撑体系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对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连云港要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公共平台,使各种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以满足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大力推进港口EDI信息中心的规划建设,打造数字化港口,提高港口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电子通关和贸易无纸化,扩大增值服务J。要积极推进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筑以连云港为基础,以大陆桥沿线区域为主体,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功能包含公共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货运管理等专业信息服务的区域性国际物流公共平台,努力扩大物流信息服务的辐射半径,增强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鼓励物流企业发展,提高国际物流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物流企业是物流的真正供给者,也是推动物流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际物流中心的形成,必须有一批强大的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作支撑。连云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物流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争创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要鼓励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形成的纵向联盟,形成信息互补、利益共享;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结成的横向联盟,实现服务一体化,形成规模化经营。实施“物流总部经济”战略,通过引进外资、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连云港;鼓励连云港物流企业以连云港为中心“走出去”,建成以连云港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推动连云港成为国内重要的物流服务输出城市,打造以连云港国际物流业为核心的国际物流运作平台。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了大批量的物流,比较突出的大型物流工具有二十万吨的油轮和十万吨上午矿石船等;到上世纪70年代,国际空运横空出世,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同时出现了较高水平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行业不断发展与进步,已经建立了一套基础的标准化体系,虽然物流行业在好多国之间得到了发展,但是国际物流还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的8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逐渐衰退,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同时,日本的经济逐步发展并成熟,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完备的国际物流体系,此时发达国家的物流的也逐渐成型了。
1990年到现在,国际物流行业被全国各界人士普遍接受,世界各国开始了对国际物流行业的发现与探索,物流服务行业变得更加国际化。物流行业的整体性与相关行比较明显,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国际物流行业的地域范围比较大,跨度广,更加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际贸易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与依赖的经济发展形式与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积极主动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带来的优势,可以更好的推动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
15到17世纪,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所发展。二战结束后新贸易理论被提出,是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他的跨地域范围小,因此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还有待完善。现如今的国际贸易发展很快并逐步完善,无论是在进出口的商品结构还是在分布上都逐步成熟,国际贸易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三、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现代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从最初的世界各国不推崇、不接受国际物流,到现在的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认可国际物流行业,到现如今国际物流行业的成熟,现代国际物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世界各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各国的贸易也逐渐增加,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
国际物流行业的进步加强了贸易国之间的联系。世界各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推动了贸易行业的进步,国际贸易简言之是指各国间的商品买卖,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业推动贸易业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唯有紧密的联系,才能推动和保证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四、总结与对策分析
虽然,现代国际物流行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我认为,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的,毕竟,国际物流已经被全世界广泛认可和接受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是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发展可以拉动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各国社会的进步,这种优势和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保护并让他继续延续下去。
首先,由于是国际物流行业,因此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同时英语水平也是需要保障的,不然是不可能胜任这类行业的,因此专业对口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仅是在学生时期,即便是在社会,也应该继续学习深造,活到老学到老,保证国际物流行业的长足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国际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的素质水平。
[关键词] 国际短期资本 危机效应
一、短期资本流动在危机过程中的效应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国际资本流出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1994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的亚洲危机,2001年阿根廷危机等等。研究已经证明,这些危机国家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经济高速发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资本市场不断膨胀――经济泡沫剧增――投资风险扩大――国际资本大量外逃――资金突然短缺――危机爆发。虽然,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不恰当的经济政策,但是,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在危机爆发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究竟有怎样的效应呢?这种效应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呢?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墨西哥、泰国和阿根廷三个国家在危机发生前的一些情况:
1.汇率制度
墨西哥和泰国当时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阿根廷也采用了僵硬的货币局制度,这些制度在采用初期均发挥了令人满意的作用:稳定了成本,吸引了投资,控制了通货膨胀,总体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当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强劲,美元趋于升值以后,三国政府均未采取调整汇率平价的措施,致使本国货币随美元升值,造成币值高估。
2.出口贸易
三个国家均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常账户出现顺差。但是,三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品,在其成本比较低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当与其相类似的周边国家(如新加坡和巴西等)同样利用自己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与其竞争时,其出口量就大打折扣,再加之本币随美元升值,其他国家货币相对贬值,造成出口产品失去竞争力,经常账户开始逆差。
3.财政政策
墨西哥在改革初期加入GATT,降低关税和减少使用进口许可证制度,后来本币相对升值后进口需求大增,经常账户恶化;同时政府拍卖国有企业,以临时解决财政困难;泰国政府鼓励人们通过泰国国际银行向国际资本市场借债或放贷,这些活动的利润可以减税,这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数量减少,而政府短期债务却大量增加。阿根廷同样将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私有化改革;并且国内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政局动荡,各界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公务员队伍庞大(占全国人口的5.6%),仅国会就雇佣了1万人之多。这些均造成了阿根廷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4.外债管理
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逆差,利用本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表面现象,大量吸引外资,却不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和控制,导致流入的外资多为短期资本,而且偿还期非常集中。同时,由于对外资的使用缺乏严格限制,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业、证券业等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经济泡沫越来越大,资本的投机性越来越强。
以上可见,对这些危机国家来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危机效应得以实现的“特定的条件”正是这些不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包括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僵硬的汇率制度、不适当的财政政策、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政府监管不力等,使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变得规模巨大、投机性增强、可控性减弱,危机效应得以显现。
二、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危机效应
那么,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满足”了危机效应需要的“特定条件”呢?下面,我们将我国的情况和这些危机国家作一下对比:
1.相似点
经济均为高速发展,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呈现出顺差;但出口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比重较低。外债规模绝对数同样较大,外债中短期债务比重高,并且长期资本现在也并不保险,因为长期资本也会转化成短期资本;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已超过五成,并将可能继续加大乃至完全开放;外汇储备都比较高,我国储备量位居世界第一;汇率制度虽发生了改革,但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市场化水平不高,与固定汇率有一定的类似。
2.不同点
(1)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完善,国家通过一些措施引导外资投向我们真正需要的领域,高科技产业正在崛起,出口品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多。(2)我国有大量的国内剩余资本(如巨额居民储蓄),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对外投资,我们都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并且,IMF2006年4月份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已列出我国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净输出国。(3)我国现阶段对资本市场管制仍比较严格,对国际资本在这方面投资的管理尤为突出,实行的QFII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资本的过量流动。(4)财政方面虽然有赤字,但我国的赤字原因与这三国是不同的:主要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增大社会保障力度和大量的转移支付等支出较大。(5)我国外债/GDP比重较低,约10%左右;并且外债增长率远不如外汇储备增长率高。
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现在的情况对短期资本流动危机效应的出现有很多刺激因素,比如,中短期债务比重高;外资投资方向监控不够严格等。另一方面,我国的现行制度中,有很多是合理的、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良好,经常账户顺差控制日趋合理;正在加快汇率制度改革,主动、渐进地实现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监管水平也逐步提高。再者,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顺序是合理的;从短期外债结构看,贸易信贷的增长是短期外债占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我国短期外债大多具有真实贸易背景,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局面。另外,我们加强了外债预警系统建设,积极防范外汇风险。这一切表明,短期资本流动的危机效应暂时可以得到控制,但由于我国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爆发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仍要谨慎,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我国预防短期资本流动危机效应出现的措施
1.宏观经济方面
首先,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既要注意对外贸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避免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又要继续落实并长期坚持内需主导战略,减少经济对外暴露;并且要继续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公众和投资者坚定的信心。其次,要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反映,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今后应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同时还应针对外汇储备自身的特点,继续创造外汇储备发挥作用的条件,使外汇储备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而不至成为危机隐患。
2.汇率制度方面
要进一步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继续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现阶段,要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度,现在压力大不能说明人民币价值大,不应盲目受到外界影响,应坚持自主性原则,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和小幅升值并存的现状。长期应以实行浮动汇率作为目标,选择适宜时机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主动实行浮动汇率可以将汇率风险消化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贬值或者升值压力的积累而引发货币危机。
3.外债管理方面
首先要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和结构。既要合理控制外债增速,与实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又要保证短期债务中有贸易背景的债务的真实性,并做到长期债务到期日分散化,以防止长短期资本的过度自由转化。其次要严格监督和引导外债投向。虽然我国将要逐渐放开资本帐户,但应针对我国的现状对其中的某些项目在现阶段加强管理,防止国际资本进入房地产和证券这些获利高、易产生经济泡沫的市场。
4.加强对国际短期资金的管理
一、国际流动性输入我国的主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的鼓励出口、鼓励外资流入和实际上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在解决就业和消费不足,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国际流动性通过贸易、资本以及热钱的渠道大量输入我国。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开始出现,并持续扩大。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流动性输入我国的主要渠道。
1.经常项目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与大力推动出口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额的进口关税,配额限制,许可证限制等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进口。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我国1994年以来经常项目顺差逐年增长,其中主要是货物和服务顺差,即贸易顺差。1994—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总和19106.27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顺差总和为17841.68亿美元。
在我国的贸易顺差构成中,对美国和欧盟的顺差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中美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994—2010年期间我国贸易顺差累计14981.8亿美元,而中美贸易顺差累计达到12431.6亿美元。此外,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又一重要来源,2002—2010年欧盟15国对华贸易顺差占到我国贸易顺差的50%以上。
图1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构成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商务部网站
2.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
我国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除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之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吸引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其中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资金问题,避免形成债务负担,而且可以带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引进外资,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措施。在一系列招商引资措施的推动下,我国以FDI为主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也逐年高企。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为东亚、美国和欧盟。东亚国家中,日本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第三或第四大外资来源国。
3.热钱流入
热钱(Hot Money)也被称为国际游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将热钱定义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热钱(游资)”。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人民币升值呼声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美元存款利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境内机构和个人纷纷将所持美元资产兑换成人民币,同时大量投机资金(即“热钱”)受到利益驱动伪装成经常项目交易进入我国,期待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利。人民币自2005年7月正式与美元脱钩以来,已经对美元大幅升值,而2010年6月19日开启的二次汇改,更是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强化了升值预期,使得“热钱”大量涌入中国,而这反过来又增大了升值的压力,如此交替反馈产生了预期的自我实现,导致热钱进一步涌入。
二、国际流动性输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国际流动性输入增加了央行货币冲销压力
1994年以来,除个别年份,我国国际收支一直维持“双顺差”且顺差逐年扩大。在强制结售汇体制、“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和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我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逐年累积,其余额从1994年的516.2亿美元激增到2011年6月份的31974.91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外汇占款的增加,并形成基础货币投放,在其他变量不变条件下,基础货币投放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也可以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央行票据等)进行货币冲销。外汇占款增加是否导致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以及流动性过剩,实证研究有不同的结论。如周铁军等(2009)的实证结果表明:从静态考察,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呈高度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考察,随着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增加,两者分别对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的作用效力不断增大。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已被央行进行了有效的货币冲销。如徐明东等(2007)检验了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央行货币供给动态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2004年前我国央行的冲销系数维持在—0.6左右,2004年后央行的冲销干预接近于完全冲销(一1)。尽管对于外汇占款持续增加是否引起了我国的货币供给扩张问题,实证研究有不同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改变了央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给央行带来了持续的货币冲销压力。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货币冲销指数看出来,见表1。根据国际经验,该指数的正常值介于0.5—1.5之间,如果超过3,则表明货币当局承受了过高的货币冲销压力,可能打乱正常的货币政策的安排。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大部分年份,除了2002年,我国的货币冲销指数都在1.5以上,显示出我国一直存在着很高的货币冲销压力。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受危机影响我国推出了超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货币冲销指数从2009年开始下降。2011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加大,可以预见未来货币对冲压力将逐步升高。
2.国际流动性输入改变了基础货币供应结构,导致流动性结构失衡
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有三个渠道:净国外资产、国内信贷以及发行债券。从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基础货币构成中的净国外资产增量逐年加大,并在2006年超过基础货币,给货币当局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货币冲销压力。为了冲销净国外资产增量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2005年起国内信贷从传统的投放基础货币的角色转变为充当对冲净国外资产增加、防止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的手段。从债券发行来看,2002年起,债券发行规模开始扩大,并逐年上升,成为对冲净国外资产增加的重要手段。从债券发行结构来看,2002年以前,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主要采取债券正回购的方式来收回基础货币。由于央行国债资产规模限制,为了进一步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2002年9月,央行将未到期的正回购品种转换为同期限的央行票据,自此开启了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对冲净国外资产增加的先河。从2003年4月开始,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连续滚动发行了3个月、6个月以及1年期的央行票据。2004年12月央行开始有计划地推行3年期票据的发行工作,当年通过新增票据回笼的基础货币占外汇占款增幅超过50%。2005年为了对冲快速增长的流动性,央行发行票据的频率和力度更大,当年新增票据为基础货币增量的168%,票据余额占基础货币总量上升到31.5%。随后几年,为了对冲净国外资产的急速增加,央行票据发行量也逐年扩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改善和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央行票据发行量才开始缩减。
从央行基础货币结构来看,随着净国外资产逐年快速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已经被净国外资产增量绑架,其他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已经成为对冲净国外资产增加的手段。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变化导致我国货币供给结构出现不平衡问题。我国的净国外资产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出口导向增长战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地区不平衡,东南沿海由于地理上的优势,成为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以净国外资产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对冲净国外资产增加的方式,无论是国内信贷,发行债券还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都是面向全国所有地区和省份。这就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冲销出现了地域上的不平衡,进而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我国货币供给结构的地区不平衡。张文(2007)考察了各省1999年—2006年新增存款与当年外贸顺差以及实际利用外资额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以2003年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为分界点,随着大规模的外汇对冲操作,新增存款与贸易顺差和实际利用外资额的相关性显著提高。
1994年以来,随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出现及持续扩大,国际流动性通过贸易、资本以及热钱的渠道不断涌入我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货币冲销压力,改变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并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出现地域上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
[1]徐明东,田素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供给动态关系:1994—2007[J].财经研究,2007(12)
[2]余永定.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J].国际经济评论,2010,3
[3]张文.外汇流入的地区分布与区域资金供给差异[J].金融研究,2007(09)
关健词:水轮发电机;可控硅励磁装置;励磁变流器;过流故障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LZ-3 type hydraulic generator excitation system controlled by two phase operation flow converter excitation fault. Due to the damage caused by silicon components generator excitation device two phase run, in generator power output unchanged and machi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tant voltage of the basic operation, controllable bridge exciter current reduce, after LiQiao current increases by, excitation converter the flow, long time running, excitation converter fever, the insulation aging, insulation performance drop, affect the safe running of the equipment.
Keywords: hydraulic generators; Silicon controlled excitation device; Excitation converter; Flow fault
中图分类号: TM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昭平县西部山区某小水电站几年前发生了一起因可控硅励磁装置两相运行引起励磁变流器过流故障。该电站设计水头21.76米,设计流量24.63米3/秒,发电机型号TSL-260/35-20,装机容量3×1600千瓦,电站通过3条35千伏线路向外供电,发电机励磁系统采用了直流侧并联自复励方式。水轮发电机机组励磁装置型号KLZ-3,配励磁变压器一台、励磁变流器一台、可控硅控制屏一块。KLZ-3型自复励可控硅励磁装置原理框图见下图一。励磁变压器主要技术数据:额定容量30千伏安、原边额定电压6300伏、副边额定电压140伏。励磁变流器主要技术数据:额定容量30千伏安、原边额定电流184安、副边额定电流168安。励磁装置输出的参数:发电机空载额定电压时输出直流电压39伏、直流电流100安,发电机在功率因数为0.8时输出直流电压100伏、直流电流345安。2008年2月16日,昭平县发生了重大冰冻雪灾,该电站一条35千伏线路在距电站12公里山脊处因雪灾发生倒杆引起线路三相短路,解列事故线路,机组重新建压并网。当时发现电站3号机组无功功率不能调到额定值,停机检查,发现故障是由于可控硅励磁装置B相脉冲触发插件的脉冲输出三极管过流损坏,造成B相可控硅截止。当时雪灾严重,进站公路多处发生坍塌,电站对外交通阻断,损坏的元件站里又无备件,不能即时修复。同时县电网多处电站遭受雪灾,救灾供电告急。该电站是县网主要电源,担负起昭平县西部片区的救灾生产临时供电任务,决定电站3号机组在可控硅励磁装置的B相脉冲触发损坏下情况下带“病”运行,可控桥输出直流70安,运行中无功功率比正常略低,有功出力基本达到额定值,在紧急关头缓解了全县抢险抗灾的供电压力。抗灾工作结束后,对3号机组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发现发电机定子尾端的励磁变流器LL(如图一所示)的原边A相引出导线绝缘材料因过流运行发热老化,绝缘性能变坏,必须进行更换维修。
2励磁变流器过流故障分析
2.1励磁变流器基本工作原理
电站发电机励磁采用直流侧并联自复励的励磁装置,它提供给发电机的励磁电流包括可控硅分量和复励分量。复励分量由发电机尾端的励磁变流器从定子电流中取得交流电流经三相不可控的复励桥整流而得。励磁变流器将发电机输出电流的变化反应到复励桥的整流器交流侧,经整流后供给发电机负荷时补偿电枢反应对气隙磁场的去磁或加磁作用所需的励磁电流。当发电机空载时,励磁变流器是不起作用的,亦即励磁变流器不能为发电机转子提供励磁电流。当发电机带上负载以后,负载电流越大,电枢反应作用越强,复励变流器提供给发电机转子的励磁电流亦增大,故能自动补偿负载电流及其相角变化时对发电机端电压的影。当发电机及外部短路时,励磁变流器并能为发电机转子提供强行励磁电流,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可靠切除故障。可控励磁装置和复励励磁装置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当可控硅励磁装置有故障时,必然引起复励装置相关设备、元件的不正常运行。
接入复励桥的励磁变流器相当于一台电流源。其整流接线原理如下图二(a)、变流器二次侧电流波形如下图二(b),整流波形如下图二(c)。从图二(b)中知道,供给发电机励磁绕组的电流是由-ib、ia、-ic、ib、-ia在正半周的包络线,由于发电机励磁绕组是一电感性负载,其两端电压超前于电流一定角度。为便于分析,选择在一个周期之内分为六个区间,每个区间,各相电流瞬时的方向如下表。例如在0~时间内,由图二(a)知,ia、ic为正,ib为负。复励桥上D1、D3、D5三只管子导电,等值电路如图三,流过发电机励磁绕组的电流为iL=ia+ic=-ib,励磁电压为:uL=uab=-ubc,即励磁变流器副边电压uab、ucb与励磁电压相等。由于1、5两只管子同时导通,使得励磁变流器副边uca=0,励磁电流iL=-ib与励磁绕组的阻抗ZL相乘为励磁电压uL,即:uL=,角的大小由励磁绕组的阻抗决定。考虑发电机励磁绕组电感的因素,经计算,可以得出复励桥输出直流电压平均值和励磁变流器副边交流电压有效值的比值,以及输出直流电流的平均值和励磁变流器副边输出交流有效值的比值,即:,。利用此关系式可以算出故障时励磁变流器副边电流。
复励桥输出电流及整流元件在周期内导通情况表
2.2可控桥缺相运行分析
从图二(a)可知,可控桥与复励桥并接于发电机励磁绕组,共同向励磁绕组提供励磁电流。本装置可控桥为三相半控桥,其接线原理如图二(a)所示。三相半控桥接线由可控硅元件1~3和二极管4~6组成。在图三,当元件2处在正向电压b1时,其控制极在B相脉冲触发下使元件2导通,经整流的励磁电流ILK由B相经元件2、励磁绕组L、元件4到A相,如图二(a)所示,励磁绕组电压UL=Uba。当Uba处在如下图三中的t3点后,Uba〈0,元件2无整流电流输出,这时励磁绕组电流减少,同时在其自感电势作用下产生的电流继续在续流二极管D中流通,以限制励磁绕组电流减少,元件D在t3点后开始与元件2、4换流。同理A、C相整流以此类推。
电站3号机组励磁装置在雪灾应急运行,因可控硅触发回路元件损坏引发B相脉冲丢失,造成可控硅缺B相运行。在图三中,触发控制角α设定在110°左右,在缺B相的情况下,换流时,续流二极管D的续流压降加在元件1、4上产生的电流大于元件1的维持电流,在时间t6后至C相脉冲到来之前,元件1仍然导通,抵制励磁电流减少,相应发电机励磁绕组加有如图三所示的电压Uab,可控硅元件参数配合恰当,励磁装置不会出现失控现象。但是,这部分电流与流过续流二极管D的电流叠加在发电机的励磁绕组上,因复励桥与可控桥相并联,构成二端口网络,从复励桥端看进去,也等效增加了复励桥负载的电流。为了不断提供励磁绕组的磁场能量,维持发电机端电势,在可控桥缺B相时,复励桥此时自动相应增加A相励磁电流,如图二(d)所示,确保基本稳定输出无功功率。
下面简略估算可控桥缺B相时,复励桥A相电流增加值。机组正常运行:励磁装置输出额定直流电流345安,其中复励桥输出直流ILF=168×1.22=205(安),式中1.22为换算系数;可控桥输出直流电流ILK=345-205=140(安)。可控桥缺B相运行时,可控桥输出直流电流ILK=70安,为了维持输出无功功率不变,复励桥A相需增加输出直流电流ILfa=140-70=70(安),增加的直流全部加于复励桥A相,复励桥A相输出直流电流为ILfa=70+205=275(安),归算至励磁变流器原边A相电流有效值I1=KI2==246(安),式中K为励磁变流器变比。励磁变流器A相原边电流过流倍数Ka==1.34。
由上面计算结果而知,电站3号机组励磁变流器A相绕组在雪灾应急供电期间运行承受了1.34倍过电流,励磁变流器原边绕组导线型号与绝缘工艺与副边绕组有别,在过流运行过程,容易引起导线发热,时间一长出现绝缘材料老化故障,直至危及设备安全运行。
3结语
(1)发电机励磁装置可控硅在长时间的缺相运行会对相关电气设备造成严重影响。在日常运行时,应避免发电机励磁装置缺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
(2)小水电站特别是山区的小水电站应该对一些日常生产中关键的、重要的、易发生故障的设备元器件留有足够的备件,确保电站在应急时刻发电设备正常运行。
(3)对临时应急运行的电气设备,要加强值班人员运行巡视,发现设备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停机处理,避免灾难性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罗强,钱晓耀,赵荣祥. 交流励磁变速电机励磁系统故障运行分析及仿真[J]. 大电机技术. 2000(03)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并购;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050-03
【作者简介】李甫英,江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与信息工程;(江西南昌330013)
陈林心,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江西南昌33006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资本重新流向发达国家、国际资本流动以并购为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重点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并购(购买企业股权10%以上)发展势头迅猛,年均增长率达42%。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约2.4万起,并购金额高达2.4万亿美元。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主导形式,从1990年的1510亿美元,增至1999年的7201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从72%上升到83%。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企业并购呈现出越来越集中的趋势,一方面跨国并购主要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之间进行,欧盟的跨国并购约占世界跨国并购的一半;另一方面世界大多数大宗跨国并购交易都是由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方式,尤其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大量并购国有企业。导致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主导形式的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生产经营的全球配置。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跨国并购的动因是指跨国公司实施并购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跨国并购行为面临不同的东道国、行业和目标公司,其具体动因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跨国并购是多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以及获取速度经济性。
1.目标公司价值低估
由于东道国股票市场低迷、汇率下降引起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这是推动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Gonzalez,Vasconcellos和Kish分析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跨国并购的动因之一。他们采用1981―1990年外国投资者并购美国76家企业样本,并利用q比率研究价值低估学说对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学说的适用性。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疲软,股市低迷,就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8年,发生在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跨国并购大量增加,表明外国投资者利用东道国货币严重贬值,大肆低价收购目标企业,获得价值低估的资产;近年来日本货币贬值、经济衰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使日本成为世界跨国并购活跃的市场之一。
2.获取财务协同效应
跨国并购由于税收、会计处理方法以及法规的不同,企业可以从并购中获得货币经济利益,这种收益是通过财务运作带来的,被称为财务协同效应。获取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进行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获取财务协同效应,常见的情况是通过对亏损企业的并购,在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的盈利和被并购企业的亏损相抵扣,从而实现减少税收的目的;在并购盈利企业时,通过互换股权或股权和现金收购结合,也可以在企业扩张的同时减少开办费、投资收益所得税等,实现避税。
3.适应国际环境变迁
跨国并购适应国际环境变迁的动因,是外国投资者对国际环境变迁战略反应的结果。199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国际环境变迁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的迅速发展,是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这些环境变迁包括:竞争加剧,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政府采取促进并购的有利政策;竞争加剧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条件下的较高效率;获得技术与降低研究开发成本;对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计划做出的反应;许多发达国家80年代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这使低成本融资选择成为可能;80年代后半期经济繁荣期间,发达国家出现的新的投资机会。其中前3个因素将对跨国并购市场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纷纷制定措施,在行业准入、审批程序、税收等方面鼓励跨国并购,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1998年这些地区发生的跨国并购占整个亚洲的73%;20世纪90年代,美、欧等国相继放松了对电信、金融业的进入限制和并购监管,而这两个行业正是跨国并购发生最多的行业。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例如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引发了美国企业对墨西哥企业的并购浪潮,1998年欧盟成立,当年欧洲内部发生的跨国并购增加了30%,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跨国并购最多的地区。
4.获得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论认为,通过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研究表明:大公司的利润变动率比小公司小,受市场环境、行业发展变迁和技术革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就说明了企业规模、稳定性和市场势力三者存在密切的关系。1987―1999年间,全球跨国并购有54.4%是横向并购,其增强市场势力的动机十分明显。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一些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并购频频发生,仅1999年就发生了109起,还发生了一些行业巨头之间的并购,例如英国沃达丰电讯(Vodafone)收购美国Airtouch电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收购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这表明,获取市场势力是跨国并购,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要求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势力,而跨国并购是短期内获取市场势力的最佳途径。
5.取得规模经济性
获得规模经济性是跨国并购重要的动因之一。Caues研究了技术的规模经济性问题,他通过对生产同一产品的6个不同国家的6个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一个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但是价格上的优势却被运输成本抵消,这家企业只有兼并另外5个国家的企业,形成统一的跨国公司,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目前,跨国公司的R&D支出较高,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5%,庞大的技术开发费用促使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在更大规模的基础上分摊技术开发成本,实现技术的规模经济性。1998年12月1日,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动用10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合并后的银
行总资产将达到8200亿美元,成为新的全球最大的银行。两家银行合并后,在世界各地的雇员将达到9.6万多人,预计将裁减其中的5500个职位,从2001年起,每年大约能节省10亿美元(17亿马克)的成本,2001年德意志银行每股利润可增长10-15%。日本麒麟啤酒收购珠海啤酒厂后,利用其全球化、批量采购的优势,不仅保证了啤酒花、小麦等原料的质量,而且降低了采购成本。
6.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
跨国并购具有传递厂商优势的动因。例如,日本本田汽车并购原广州标致后,不仅引进了本田公司在美国最新推出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技术的先进车型,改造了原来的生产线和发动机车间,而且引进了看板管理、零库存管理、质量控制等先进的管理制度,实现了厂商优势的有效转移。实证分析也表明,获得厂商优势是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出于获得厂商优势的跨国并购屡见不鲜,例如德国大众公司对英国劳斯莱斯汽车的并购,很大程度上是其看中了劳斯莱斯公司强大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拥有世界领先的发动机生产技术;1998年,美国强生公司收购瑞典德普伊矫正产品制造公司,其主要动因也是获得德普伊公司控制的矫正产品技术。
7.获取速度的经济性
按照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的论述,企业可以通过加快库存、销售、生产的速度,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所谓的速度经济性。速度经济性表明,若将企业看成一个资源转化的系统,则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转换资源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源转换的时间及速度,靠加速交易过程带来成本的节约。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生产、销售、研究与开发能力,从而加速这些资源在生产循环中的流通,获取速度经济性。
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使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时的时间变得更加重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采用跨国并购是最快的一种进入方式。跨国并购可以快速建立生产能力、销售网络,获取市场筹供能力,从而比新建更快地在东道国建立生产能力,这样既可以防止东道国原有厂商的报复,也可以对后期进入的其他跨国公司构成威胁。同时,技术升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已经成为当今一大趋势,新产品如果通过新建的方式在东道国扩散,可能面临更大的产品升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采用并购的方式建立同样规模的生产能力比跨国新建要快得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得速度的经济性。
在跨国并购的动因中,速度经济性对于推动跨国并购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无论是获得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传递企业的厂商优势,还是获取市场势力,都无法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不选择新建,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因为这些动因同样可以推动跨国新建的形成。但是如果考虑到速度经济性的影响,这些动因对于跨国公司并购的推动作用就变得明显了。正因为如此,联合国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速度经济性是推动跨国并购最重要的动因。
二、结论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一种方式,又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使跨国公司在进行并购决策时,不仅面临着国内并购所要面临的问题,而且要受东道国的外资政策、税收政策、行业结构、竞争状况的影响。因此,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相对复杂。
进入2000年后,由于恐怖活动、战争等因素使得跨国并购数量有所下降,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并购数量减少的趋势。2001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仅为1.74万亿美元,较201)0年的3.4万亿美元下降了50%。但与此同时,北美、拉美、东亚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并购数量和总额有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并购浪潮中仍唱主角,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有所作为,在全球并购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设施、丰富的目标公司资源促成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分析跨国并购的动因也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还很少。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将跨国并购作为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在政策、开放领域等多方面鼓励跨国并购。还有一些国家,例如东欧市场转型国家,积极推动跨国并购改造原有的国有企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因研究值得关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当前国际物流行业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作为东方进出口贸易的大国,在我国研究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当前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途径;国际物流;发展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52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社会专业化分工逐渐深化,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服务产业,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我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笔者对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状况概述,并提出相关的措施与思考。
1当前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国际物流需求层次逐渐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近三十年的持续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上,我国对于外来货物的贸易活动逐渐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发展过程中最为瞩目的亮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的整体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尤其可以看到出口商品部分中,初级产品所占有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整体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提升。我们说这样的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巨大变化,能够为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其次,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成为全球经济的黑马,甚至与北美洲、欧洲并成为当今全球贸易的三驾马车。然而之所以与西方世界相抗衡,势必是由于物流服务改革发展产生的影响,自从2007年以来,与中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六个地区中,亚洲、欧洲与北美洲所交易量达到了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百分之九十五左右。
第三,当前我国主要国际贸易港口快速发展。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港口与通商口岸就是我国贸易的重要节点,尤其在国际贸易物流迅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外贸通商口岸港口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当前被我国海关所管辖的对外口岸一共有349个,几乎快赶上了世界一流物流国家。
2当前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逐渐拓展了自身的外贸领域,并且对外贸易额度也在不断增长,并且会利用了自身优势来不断深化市场改革,一跃成为了世界三大贸易国家。然而我们同时要看到的是,相比于自身庞大的贸易业务,国际物流行业正处于劣势状态,甚至与西方部分国家的物流行业相比有着较大差距。所以,我们在自身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式。
首先,外资物流企业迅速涌入国内市场。在近几年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诸多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市场,在自身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提高了业绩与经营规模,这对国内部分物流企业在起步阶段起到了阻碍作用。尤其是对于国际物流行业中,诸多外资物流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不断巩固在国内市场中的位置,并且延伸出了自己的领域,诸如UPS、DHL等国际强势外资物流企业。
其次,缺乏相关的健全法律法规。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领域也得到了迅速扩张,然而国内相关的配套法律体系却显得十分滞后,甚至严重影响到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3新时期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策略探讨
首先,完善相关物流法律体系,为国际物流发展保驾护航。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针对我国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相关法律不完善状况要尽快制定出物流法律规程。尽管我国国际物流行业正处在起步时期,但是可以汲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针对我国实际国情来完善法律管理机制,营造健康的法律制度氛围。
其次,构建国有物流品牌,抗衡外资物流企业冲击。在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被外资企业逐渐占领大部分份额,但是我们并不能强制赶走它们,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构建属于民族的物流品牌,让我国物流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同时,要转变传统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诸如运输功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等,这样才能够不被外资企业所“欺负”,从物流大国转变为物流强国。
第三,要完善相关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新时期国际物流人才除了要具备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等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并且也要了解报关报检、保险、运输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只有这样的才能够顺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需求。我们要完善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人才走入岗位之后,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让物流人才在实践培训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4结语
随着现代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物流领域一定会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我们就务必要全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出一批物流领域的精英,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进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高效、优质、科学的服务,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征.现代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08).
[2]雷权勇.基于国际贸易的江苏沿海港口物流竞争力研究[J].中国商贸,2011,(23).
关键词:负序过负荷;负序过电流;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
中图分类号:TM3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095-02
负序过负荷和过电流主要造成的烧伤在于转子,因此,装设发电机负序过电流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发电机转子。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作为发电机变压器内部或者系统不对称短路故障的后备保护。对于大型汽轮发电机,其承受的负序电流能力,主要取决其转子发热的条件。发热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汽轮发电机的负序过电流保护应具有反时限动作特性。水轮发电机在负序电流的作用下,过热的程度比汽轮发电机小很多,约为汽轮发电机的1/10。但是,水轮机直径很大,焊接条件比较多,其承受负序电流能力应由100 Hz的振动的条件限制。因此,水轮发电机负序过电流保护可以没有反时限特性。
1 发电机负序过负荷及过电流分析
该部分将介绍发电机保护的构成,和负序过负荷及过电流的动作特性。
1.1 保护的构成
保护分为负序过负荷和负序过电流两部分组成。过负荷是作用于信号的,而过电流是作用于切机的。
中小型发电机和水轮发电机通常采用的是定时限负序过电流保护。然而大型汽轮发电机负序过电流保护是具有反时限特性的。该动作的特性通常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反时限部分的上限以及下限定时限的部分。反时限部分的作用在于防止由于过热造成的损伤发电机转子,上限和下限定时限左右在于作为发变组内部短路和相邻元件后备的保护。
保护的接入电流,应为发电机中性点TA二次三相电流。
大型汽轮发电机负序过负荷及过电流保护的逻辑图如图1所示,其中A,B,C,D,分别为发电机TA二次三相电流;I2op为负序过负荷元件;I2op1为负序过电流下限定时限元件;I2oph为负序过负荷元件;I2t为负序过电流反时限元件。
1.2 动作方程
①负序过负荷元件I2≥I2op。
②过电流元件满足以下条件:I=IopI≥Iopt=
1.3 动作特性
负序过负荷保护的动作特性为定时限特性。负序过电流保护的动作特性如图2所示。其中,I2oph为上限动作负序电流;I2op1为下限动作负序电流;tup为上限动作时间,ts为下限动作时间。
2 保护措施
本部分将对定时限过负荷保护,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以及提高保护的动作可靠性措施做出介绍。
定子绕组通入三相交流电时,在定子铁心内产生旋转磁场。如果磁场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方向,开始通电时,磁场方向上为N极,下为S极,转子处于静止状态,与磁场有相对运动,相当于转子向逆时针方向运动,转子上部的导体相当于向左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用右手准则判定,方向由纸面向外,转子下部的导体相当于向右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因此导体内有感应电流通过。这样导体在磁场中又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作用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转子上、下部导体受力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以转子在力矩作用下逆时针旋转起来。转子的旋转方向与旋转磁场的方向相同,转子的转速一定要小于磁场的转速,这样才能使转子与旋转磁场有相对运动,而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否则转子的转速与旋转磁场的转速相同,转子导体不切割磁力线,也就不能产生感应电动势,没有感应电流,电磁力为零,转子也就不能转动了。所以,转子转速必须小于磁场的转速,即小于同步转速。
2.1 定时限过负荷保护
对负序过负荷保护整定,是要确定过负荷元件动作电流和动作的延时。
2.1.1 动作电流
在电力系统中,由于三相不肯能完全对称,总是有负序电流存在。当发电机的负序电流小于某一值,而长期运行对发电机无公害,将该某一值的负序电流定为发电机长期允许负序电流。用I2∞来表示。发电机负序过电流负荷元件的动作电流,应按发电机长期允许的负序电流I2∞来整定,即:
I2op=Krel
式中,I2op表示负序过负荷动作电流;Krel代表可靠系数;K代表返回系数。
2.1.2 发电机长期允许的负序电流
各国大型发电机长期允许的负序电流值如表1所示。
2.2 反时限过电流保护
2.2.1 下限动作电流及动作延时
下限动作电流,可以按照其定时限负序过负荷保护电流1.3倍整定,即:
I2op1=0.1×1.3IN=0.13IN,ts=300~600 s
2.2.2 上限动作电流及动作延时
上限动作电流,应该按照发电厂的高压母线发生的两相短路发电机所提供负序电流1.1~1.5倍整定,而上限动作时间应该与高压母线出现综联保护或者距离保护动作时间配合来整定。上限动作电流的计算:
I2oph=(1.1--1.5)
式中,X为发电机负序电抗标么值;X为发电机次暂态阻抗标么值;X为变压器电抗标么值。
2.3 提高保护的动作可靠性措施
由于定值等计算造成的误差,造成负序反时限过流保护的不正确动作例子非常多。因此,为提高该类保护动作可靠性,对定值的正确整定是很有必要。
①关于上限定值的整定。整定原则:当发电厂高压母线及出线上发生故障,为了确保母线保护或者线路纵联保护首先运作,为此,反时上限动作电流应该略大于高压母线上的相间短路时供给最大的负序电流。
②关于定值的输入回路。由于该保护需要整定的参数很多,因此,在输入和固化整定值的时后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把各参数输错。否则,后果严重。
3 结 语
本文对发电机负序过负荷以及发电机负序过电流的产生危害、以及对转子的保护做出了分析和说明,在发电机转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品流通领域;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召回;退货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一. 逆向物流概述
逆向物流是指产品退回、资源回收、废弃物处理、物品替代、物品再循环、再利用、维修和再制造等物流活动[1]。根据不同产业形态,逆向物流又被分为投诉退货、维修返回、商业返回、包装返回、终端使用返回、生产报废与衍生副产品等六种类型[2]。逆向物流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特殊环节,人们掌控与计划逆向物流过程的难度相比于正向物流要大。目前,一般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很少有对逆向物流的处理与管理功能。随着政府立法的完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它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改善与增强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保护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3]。
二. 商品流通领域中的逆向物流分析
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最常见的逆向物流主要有两类:产品的召回与退货。
产品召回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自愿召回,也称为主动召回。是指制造商经自行判断认为其生产的产品存在缺陷而自愿地采取产品召回措施。另一种是强制召回,也称为指令召回。是指主管部门发现并认定某种产品存在危险,经过一定的程序,向制造商命令,要求制造商必须采取召回措施[4]。退货是指消费者对不满意的产品,不合格的材料和残次品退回至来源点的行为活动。
由于产品召回与退货的物流方向相同,所以召回与退货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和相似点:
(1)召回和退货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消费者解决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2)产品召回中存在着退货,而同一产品退货原因、数量出现某种规律和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起产品召回,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生关系。
(3)产品回流至制造商后的处理过程类似。
同时,产品召回与退货之间在事件性质、处理的法律依据、处理对象、处理范围和事件解决方式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在整个召回和退货的过程中,制造商对逆向物流的处理是最关键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公开化,透明化。制造商首先要对召回和退货的回流产品进行检验分类,然后再进行处理。对于一些整体状态较好的回流产品,通过再加工后可以返还给顾客或进行再次销售。如回流产品经过再加工后无法正常销售的,则可将其转化为投入二手市场出售的产品。对于无法进行再加工的回流产品,可分解成零部件,然后将部分状态良好的零部件循环再利用。而那些没有办法处理的回流产品,制造商就必须进行报废处置。另外,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危险品和普通产品要分开处理。对于回流产品的处理,总的原则就是循环再利用,加强回流产品的综合利用,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产品召回是制造商售后服务的一部分,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体现。一次成功的召回不会对厂商及其产品的形象造成很大危害。相反,这将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制造厂商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同样,产品退货虽然会给制造商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建立良好的退货机制可以赢得消费者对制造商的认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制造商的信任度,增加购买回头率,间接地为制造商创造效益。根据逆向物流的性质,可以设计一个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以便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召回、退货等逆向物流过程的管理。
三. 商品流通领域的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设计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是为了让顾客、销售商和制造商之间有一个及时、透明、集成化的信息交互平台。该平台还可以监督制造商的操作过程,避免制造商的违规操作。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顾客的切身利益,而且可以提升制造商的信誉,达到双赢的目的。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可以令使用者及时掌握逆向物流信息,并及时作出处理决策,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因此,该平台应具有采集信息功能、存储数据功能、分析处理功能、传递信息功能和显示信息功能等[5]。该平台可以采用集中制数据存储管理的浏览器/服务器(B/S)应用模式,其功能模块可以分为总控系统模块和子系统模块。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5]:
(1)系统管理模块:方便用户的访问,并对用户设置权限和对部分需要保密的信息加密。
(2)回流产品管理模块:对需要召回和退货的回流产品进行回收、分类、保存和盘点,并对回流产品信息进行动态更新,方便对其进行查询检索和及时通知制造商作进一步处理。
(3)处理动态信息模块:对回流产品的处理动态作记录便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尚未处理的回流产品作出处理决策。
(4)原因统计分析模块:对回流产品产生的原因和领域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发现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回流产品的产生,减少企业成本和有效利用资源。
(5)财务成本控制模块:对回流产品产生的会计成本统计分析,确定对回流产品的处理是否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便于企业成本控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将大大促进各类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问题,使各方得益。当企业完成一次产品召回或一类产品退货,该平台可以对这次的召回或退货的处理情况编订代码,便于日后评估和同类事件的参考。
该平台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监控能力,不但要能应对外部的侵扰和攻击,而且还要能对内部用户进行权限设置,确保系统的安全和保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系统进行安全设计,保障系统的硬件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 [5]。逆向物流流程比正向物流流程复杂。逆向物流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结 语
我国逆向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一些成果还不能适应商品流通领域逆向物流的整体发展要求,必须采取有力的配套措施加以改进,如加快逆向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等。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必将会是企业拥有稳定的顾客群和长期占有市场的重要战略武器。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James R Stock. Reverse Logistics in the Supply Chain[EB/OL]..
[3]叶伟芳,徐迪.基于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初探[J].管理学报,2005,(2)(增刊Ⅰ):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