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困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发展困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发展困境

第1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风险管理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个人理财,企业理财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这也是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竞争的主要方面。当然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责任不到位,没有细分个人理财服务市场,优势并不明显等。依据个人理财,对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潜在问题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为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争夺巩固高端客户的有力手段

银行业一直在遵守/ 280定律,银行在争夺大客户的竞争策略中就是依据的/ 280定律。然而,由于市场利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利差更加的不明朗,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贷款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经不明显,也就是说规模大,获取的利润不高。银行业务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吸引高端客户。对于高端客户而言,他们财产的增值和保值的需求日益增加,简单的存款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高端客户更加注重银行理财产品的品种,个性化,以及产品的质量,以确保他们的利益和收入。

2.理财业务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加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

正如上面提到的,传统的银行业务使得银行无法通过存贷差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银行必须对盈利模式进行调整,努力发展中间业务,降低利息收入在主要业务中的比重。统计数据显示,外资银行所获取的个人理财业务方面的收益占公司总收入的30%以上,个人理财业务成为许多大型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也是发达国家收益的重要来源。理财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银行扩大业务来源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

毫无疑问,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金融产品和资本主义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外资的商业银行起源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多是采用混合模式,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因此银行的资本渠道是无处不在的。中国从1993年开始对金融业进行分开管理,分业监管,也就是说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三大部分,在各自的金融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服务,相互隔离,相互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商业银行只是作为一个促进者,并非直接参与其中。这使得客户的资金的流动范围非常小,就很难获取价值的最大值。金融分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商业银行中个人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

2.缺乏复合型金融人才及高素质的理财专家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金融产品,且不限于投资分配,资金规划和拨款申请,同时还能够帮助客户对税务、房地产、收藏品,证券和其他投资进行处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知识密集的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业务。因此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要高,而且还要求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对于各种产品的功能有充分的了解,对于证券,房地产,保险,黄金以及股票的知识都要有充分的掌握,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如今,我国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比较少,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就导致了金融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无法很快的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虽然始终坚持创新与发展的理念,由于难以获取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有效发展。

3.产品创新不足,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个人理财投资及基金管理业务的丰富多彩,就使得银行和证券市场以及保险市场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联系。特别由于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电子技术的发展,银行已成为客户进行个人财务管理的重要帮手。虽然在中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业务繁多,但是产品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规模较小的银行之间出现相互模仿的现象。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同等行业的金融产品之间差异很小,除了名称有差异,自己的个性金融产品基本没有,同时产品的市场定位也无法显示产品的特性。市场价格的激烈竞争也显示出了产品的同质化。个人理财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很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人理财产品,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对银行的形象产生影响。所以在产品创新的同时要选取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和方法。

4.理财产品品种少,差异化不足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国际金融市场拥有1000多个品种的理财产品,中国尽管有260多种品种,但是实际上可以直接使用的品牌却非常少,个人理财产品明显不足。对于个人客户来说,人民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股票交易,商业银行理财计划,债券交易和外汇基金,信托等产品。尽管各银行推出了名目繁多的产品,其本质几乎是相同的,金融产品的形式和服务也几乎相同,无法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而且也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就必须对风险管理给与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品需要提高,追求产品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脱颖而出。

2.商业银行建立自己的金融品牌,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

银行占据市场,提高客户保留率和收入的关键就是产品对市场进行细分,商业银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目标消费群的需求特点,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高产品的特性。新产品要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得到的效益最大化。

3.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要加强,形成高端的金融管理团队

各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全面的掌握银行、投资市场的各种知识,运用各种营销技巧,深入了解顾客心理,针对不同职业的消费者,不同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各种不同文化背景来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4.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市场细分

客户管理就是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为目标,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国内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对于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够重视,对于客户的需求无法进行充分理解。所以,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研究要重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实施差异化的管理。创建客户资料数据库,与客户加强联系,以提高顾客的利益为目标,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有效落实。

5.通过有效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发展

银行监管机构能够有效的促使商业银行对个人金融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并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法令,依照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加强对个人金融服务的监管。深入分析存在的各类风险,风险评估标准和控制措施要严格制定。促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总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商业银行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学习经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存在的问题来否认这一点,他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在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的过程中也要吸取其存在的教训,商业银行从而创造具有个性的理财产品品牌。我认为,在金融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将得到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敏.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河北企业,2011年02期

[2]喻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金融研究, 2012,(8)

第2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经营困境 经营转型

追求盈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提高经营效益是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同业竞争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以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商业银行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营业的日子已经不存在,银行业经营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在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能否抓住转型的契机,不断地改革创新,这将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以及业绩是否可以可持续的增长。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的恶化。据报道,海外研究机构怀疑,中国的银行真实坏账水平高于财报数据。华尔街见闻提及,穆迪曾在上月初分析了11家中国上市银行上半年业绩后指出,部分逾期至少90天的贷款并未被纳入坏账范畴,因此,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水平可能被低估。另外,彭博社文章援引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Judy Zhang预计,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银行坏账率在9%左右。可见,当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迅速飙升,这无疑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恶化经营环境。

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年均净利润增长率20%左右,201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下降至13.5%,年初预计2015年净利润增长率9%左右,根据前三季度数据预测,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远低于年初预测水平,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接近于零,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躺着挣钱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业应该抓住改革的契机,寻求新的出路,跟上改革的步伐,以谋求经营的稳定及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二、商业银行经营困境的原因

1、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我国银行数量众多,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134家城市商业银行,5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181家外资银行,1000多家农村信用社。众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同分一个市场竞争日趋加剧也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个方面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民营银行的成立,意味着国家不再行使为五大行兜底的职能,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了中小银行,为银行间同业竞争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

2、金融“脱媒”日趋严重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资金的需求方和融资方,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分流了银行的存贷款,使得居民户的金融资产从以储蓄为主转为以证券资产为主,企业客户从银行贷款获取资金转为直接从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进行融资,因为资本市场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使得一些业绩优良信用水平较高的企业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使得银行企业客户的资信水平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直接导致贷款利息收入下降。

3、实体经济走弱

2012年我国的GDP总量为534123.0亿元,同比增长7.7%,2013年我国的GDP总量为588018.8亿元,同比增长7.7%,2014年我国的GDP总量为 636138.7亿元,同比增长7.4%,2015年一季度经济增长7%,二季度7%,三季度6.9%,这也是近年来我国GDP增长率首次破七。当今,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经济有明显的下行压力,投资消费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贷款下降,利息收入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巨大的挑战。

4、利率市场化改革压缩存贷利差

我国自1996年以来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主要表现为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和不对称降息,2014年11月份以来央行更是多次不对称降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这意味着商业银行靠着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差获取收益的日子已经不存在,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将面临重大挑战。

5、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以及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迎合了这一趋势,使得金融服务实现了移动化、脱媒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顺应了如今电商经济下网购的热潮。当然互联网的出现由于其便利性以及高利率使得银行的存款流失,存款是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大量存款的流失势必会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6、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

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多样化。一方面,经济主体的投资习惯发生根本变化,银行存款不再是体现经济主体资产的唯一形式,股票、债券、基金、理财、信托、私募等金融产品成为人们投资的目标。另一方面,优质大型企业客户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募集资金,商业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经济主体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

1、提高服务的质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随着银行间同业竞争市场的加剧以及银行同业间产品服务的同质化问题,使得银行丧失了比较优势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招揽更多的客户,银行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高服务的质量,如简化办理手续的流程、增加与客户的交流、积极听取客户的建议等。

2、加快业务和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靠利差开门营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商业银行为了寻求新环境下的利润增长点,必须加快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针对客户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创新,抓住机遇打造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抢占市场和客户。

3、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中间业务水平

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以及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拓宽收入的来源,商业银行可以开展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等。根据客户的需要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理财产品。

4、加强风险管理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处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商业银行的信贷的风险水平就会加大,不良贷款率就会提高,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的管理,如在授信业务的过程中,加强贷款前的调查、贷款中的审查、贷款后的检查。

5、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开发新产品满足大众的需要。

6、中小企业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课件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也将成为银行未来主要的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和服务范围对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及议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 零售银行零售业务转型

一、什么是零售银行

零售银行是相对于传统的批发银行而言的、是以消费信贷、银行卡业务、网络银行及个人理财业务为代表的、向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零售银行起源于600年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前,在国外商业银行业务的收入来源中,零售银行业务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与传统的公司业务相比,零售银行所占用的资本金少、业务规模庞大、单笔业务金额有限、创新空间广阔,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零售银行业务日益为现代商业银行所重视,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偏重于批发业务,零售业务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一直以来,批发业务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零售业务所占的比例甚至不到20%。

2004年,招行行长马蔚华提出要打造“零售银行”,并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卡中心,相继地,民生、浦发也都在上海成立信用卡中心,并逐渐实行成本独立核算的内部事业部制。2005年11月,中信实业银行正式并更名为中信银行,去掉了“实业”二字,表明了向零售业进军的决心。与此同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进行了经营战略的调整,掀开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序幕。

三、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向零售银行转型原因分析

1.发展零售业务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1)银行业的发展受监管部门和巴塞尔协议Ⅱ的约束。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到2007年1月1日,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一方面,银行的发展要受到这个刚性标准的约束,银行要扩大经营规模,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准备金成本。另一方面,银行若要持续而稳定的发展,资本充足率是其生命线。这时,零售业务的准备金要求比批发业务少的优势就开始显现出来。

(2)利率市场化将打破了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将被打破,在目前利息收入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当前,我国金融企业流动性普遍过剩,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总额为9.7万亿元,是2000年底是4倍多;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也从2000年底的80%下降到目前的54%。流动性资金的过剩导致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势必进行削价竞争,这会导致利差的进一步收窄和上存资金利率下调。

(3)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金融脱媒趋势加强。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国内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传统的批发业务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和饱和。而与此同时,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的竞争也已硝烟弥漫,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多,具体表现为:一是直接融资大幅增加。二是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2005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超过1400亿元,而2006年的整体规模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成本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大量优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替代掉,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造成直接冲击。这样,银行的长短期贷款产品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出现了代替产品,银行整体经营环境更加严峻。

(4)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2006年12月11日,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高效的服务以及丰富的经验,而且外资银行不受国内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约束。这也就使得外资银行将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与此同时,国内银行还受“分业经营”机制的束缚。为了扭转业务竞争上的劣势地位,于是国内银行纷纷主动出击,拓展零售业务。

2.在我国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有了现实的可能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居民的消费也因此同步增长,这就为在中国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1.7亿人口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同时,金融消费主体的日益扩大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

第4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第5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2011年7月4日,微型企业的官方定义首次提出,这体现了微型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重庆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典范,实现微企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政府根据重庆的具体状况,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微型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试图解决微型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然而,微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单一,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微型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因此,对重庆市微型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得出较为一致的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对策,本文旨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重庆市微型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分析,得出关于构建和完善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一、微型企业的融资困境

第一,微型企业。

微型企业是从业人员少、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低的企业。微型企业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方式,缺乏正式的融资渠道,其员工以家庭成员为主,没有正式的会计制度。但是,微型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微型企业的作用有提高社会就业率,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等。

第二,重庆市微型企业现有的融资模式

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模式。近几年,重庆市实施了各类政策以扶持微型企业。微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困境。目前,重庆市的微型企业已达数万。其通过向银行或小额信贷公司融资,但其融资渠道主要为商业银行的债务性融资,即向银行贷款。

非正规融资模式。微型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也倾向于向非正规的民间金融借贷。这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渠道:其一、向私人或向企业借贷;其二、向合会等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借贷。

第三,微型企业的理想融资模式。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微型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服务与反馈机制,建立微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为微型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双方积极谋求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

小额信贷公司:小额信贷公司应认识到微型企业这一客户群体的发展前景,努力成为微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小额信贷公司可以联合为微企提供信贷资金,建立长期的互惠机制。

微型企业方面: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走出融资困境,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三、重庆市微型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分析

第一,政策实施有效性受阻。重庆市各级政府组织联合出台了各类扶持微型企业的政策以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但是,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一系列因素,致使政策的准确下放和有效进行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微型企业特点。微型企业天然面临着市场巨大的挑战与风险。其规模小、没有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盈利能力较弱、市场淘汰率高,也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征信体系。这些特征都会导致其融资困难,是其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三,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性低。微型企业主要的融资途径是商业银行,但是面临着银行开户、贷款困难的两大问题。商业银行因微企的特点及微企信贷利率较低,则给微型企业设置了高门槛。此外,微企人员的素质的差异性大,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使得银行出现“惧贷”与“惜贷”行为。

第四,非正规融资渠道成本高。民间信贷的利息成本很高,对于本身就缺乏资金营运的微型企业无疑雪上加霜。此外,民间信贷资金的不稳定性和来源的非合法性也不利于微型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论及对策

第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当前实施的微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其职能,监督政策的具体实施,建立反馈机制。同时,政府要为微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引导微型企业的发展,制定符合重庆微企特点的政策。

第二,实现微企融资渠道多元化。重庆市推行“1+3”微型企业融资模式促进了微企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这使微企资金来源更稳定,为解决融资困境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当然,我们还需对此模式进行完善,在其基础上继续创新。

第三,形成面向微企的中介服务。日本在发展微企过程中,重视面向微企的中介服务。由政府、金融机构、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形成的企业服务网络对微企的发展贡献极大。微型企业能从中获得相关的经营诊断、人才培育和信息提供等服务,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6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小微企业正如雨后春笋班,其数量越来越多,而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应急迫切需要银行的支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客户,它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在现代社会里,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小微企业的巨大潜力,纷纷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但是在发展在那小微企业业务,由于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使得商业心银行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有着良好地发展市场前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小微企业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拓宽企业的客户群,从而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其次,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职责。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发展资金,就会使得小微企业数量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会失业,从而增加国家负担。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另外,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能更好地优化银行自身结构,通过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尚特银行的盈利能力[1]。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一)转变经营观念

相比一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言,小微企业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这种弱势地位使得许多商业银行不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银行自身的业务重点主要偏向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要明确小微企业市场定位,致力于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台州银行开展的“小本贷款”,该银行始终坚持“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的市场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也正是因为银行的这种经营理念,使得小微企业客户成为了该银行的业务主体,为银行自身带来了好的利益[2]。

(二)加大创新

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小微企业的潜在价值,纷纷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现代社会里,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的对象多样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要想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加大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小微企业对本银行的黏度。首先,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研发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小、频、急的贷款需求;其次,要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各个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善于利用网络来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服务。另外,要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小微企业信贷有着小、频、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就必须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从而满足小微企业信贷的需要[3]。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专业的信贷业务人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细分小微信贷业务,设计不同的职能部门,从而内部人员中或者对外招引专业的人员进行任职;其次,要强化业务人员能力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强化职业教育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4]。

(四)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要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从而降低信贷风险[5]。

四、结语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直具有重大潜力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拓宽银行的客户群,为银行自身带来好的利益。同时,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现。但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自身经营风险较大,使得商业银行对其开展的信贷业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结合小微企业信贷的特点来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要加大金融创新,要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为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自身更好发展。

作者:肖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

参考文献:

[1]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14:187.

[2]李静怡.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探析[J].浙江金融,2013,10:34-36.

[3]杨志新.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J].时代金融,2014,05:109-110+112.

第7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有了很大的好转,商业银行增加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融资数额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小微企业目前每年仍有近7000 亿元的资金缺口,小微企业的发展仍显得困难重重,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加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投资、融资租赁、典当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出于种种原因无法广泛为小微企业所应用。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应用的最多。比较商业银行融资和民间信贷,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具有现金流稳定、贷款利率低、渠道正规等优点,而民间信贷的利率则相对比较高、现金流也不稳定,这使得商业银行贷款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融资渠道。

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一)融资成本较高

小微企业的风险溢价通常相对较高;小微企业在贷款时,银行也要耗费同样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小微企业通常每笔的贷款数额比较少,银行相当于承担了较高的管理成本;银行在受理小微企业的抵押贷款时通常要求小微企业进行抵押担保,这又需要小微企业缴纳担保费用,评估费用等,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以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为主。越是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规模越小的企业,内部融资占比就越高,内部融资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在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在间接融资中,又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而银行对于小微企业又普遍存在惜贷行为,小微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十分有限。

(三)信贷支持不足

小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原始资本积累不充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外部融资有着较高的需求。但由于小微企业通常抵抗风险能力弱,盈利水平低,缺少抵押担保产品,资信水平低等原因,银行存在着明显的“惜贷”行为,信贷支持不足。

(四)金融体系因素

商业银行对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战略意义认识尚不充分,商业银行对大企业“过度”偏爱,忽视金融脱媒趋势。商业银行在体制上存在缺陷,我国商业银行多为“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分支机构缺乏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动创新意识。

三、帮助我国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小微企业自身应做得努力

(1)提高企业信用,建立和谐银企关系。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形成信用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按时还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同时,也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向银行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并?⒆式鹗褂们榭黾笆蓖ūㄒ?行,以实际行动取信银行。

(2)小微企业联保同贷,共担风险。一个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信用,多家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信用共同体,共同承担信贷风险,便可以有足够的信用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贷款。现在很多银行都积极支持这种信用共同体融资模式。

(3)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小微企业大部分都集中于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小微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更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小微企业融资宏观环境――政策保障

法律法规保护小微企业。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财政补贴方面,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种类繁多,包括贷款、投资补贴、贴息和担保等。结构性减税,对规模不大的小微企业来说,复杂的税种和高税率是致命发展障碍同时也加大了税务部门的征收成本。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将税种合并或取消,使得尽可能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简易的征税模式,实现真正的结构性减税。另外,种类繁多的行政收费对利润微薄的小微企业是一种盘剥,应该减少行政收费来为小微企业减负。

(三)金融体系方面的改变

缺乏统一、完整的信息系统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深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创新信贷产品,完善客户经理制度。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是通过客户经理进行连接的,因而完善客户经理制度对于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贷款的成功率。

(四)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型融资模式

第8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来自某银行的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多家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不良率都在增加,预计不良率达到7%,而银监会曾给出的上线是5%。针对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从2013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近一年时间不良率只升不降,这对银行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小微企业经营困境凸显

在政府、企业、银行三股力量的推动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从经济贡献度来看,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4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GDP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尽管占经济比重持续上升,但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却是由来已久。因此,政府在推动小微企业融资上可谓不遗余力,比如要求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信贷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容忍度要提高。

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小微企业经营困境凸显。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继大量P2P平台被曝“跑路”后,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是担保公司“失联”,从而引发担保信任危机爆发。

银行处于两难困境

银行业内资深人士分析,从担保公司危机到P2P“跑路”,背后折射的是小微企业生存之困。但政策却一再释放出对小微企业的利好,要求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其实银行的风险在进一步加大。

银行也是企业,也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小微企业虽然贷款利率较高,但从风险收益平衡的角度以及银行内部问责制度来看,依然会非常谨慎地给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经济下行时期出现不良贷款的风险更大,而且当前绝大部分银行的小微贷款不良率已经连续数月持续攀升。

对商业银行来说,小微企业从风险和收益匹配的角度来看,终究难以比肩大中型企业。除小微企业风险高以外,小微企业基本难以给银行提供较多的结算存款,中间业务贡献也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始终处于一个走钢丝的、追求多方面平衡的状态,既要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又不得不睁大眼睛防范随时可能到来的坏账风险,同时还要从小微企业身上获得足以补偿风险的收益。

第9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能力的路径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9月9日

一、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概念及特点

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重任,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与完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指出,“社会责任”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政府、股东、商业伙伴、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以及为促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应当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与慈善责任。

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枢纽,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组织动员能力,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以下两项特点:一是有义务对贷款企业履责情况进行监督。给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贷款,是对其不良行为的支持。商业银行需将社会责任的理念传递给贷款或相关企业,例如把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等纳入贷款的准入条件。二是履行社会责任更直接。商业银行开展的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具备正的社会外部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同时,也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

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缺失原因

(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利益已然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从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来看,社会责任并未被引起战略重视,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重点支持回报率高的行业,对公益性事业顾及相对较弱,这根源于其对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意识不足,社会责任感仍需加强。

(二)承担形式单一。从商业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集中在捐款、助学贷款等,少数银行会赞助文化教育事业。同时,由于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上存在不足,使现有产品使用率不高,所以银行又很难通过产品开发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进而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监管机制尚未健全。部分商业银行难以协调社会责任与自身利益,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谋取高收益,选择支持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盲目提供贷款,最终导致部分产业出现发展明显过热的局面。同时,由于有些银行忽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产业的支持,造成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冷热不匀的困境。然而,由于行业内缺乏监管,以上行为便可以肆意妄为。

三、提升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能力的路径

上文所述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承担形式单一以及监管机制尚未健全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以下三项针对性路径,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承担能力提供借鉴。

(一)加强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把社会责任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将责任文化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始终。建立体现社会责任内涵的文化价值观,在员工教育方面,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带头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例如抗震救灾、扶贫帮困等。同时,可以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讲解活动,提供一些免费的金融产品来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以此来关心弱势群体,让广大社会公众分享银行业发展带来的硕果。

(二)拓宽履责形式。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是为了增加普通的社会利益,这里最大的社会利益可理解为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拓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一是为“三农”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资金问题是“三农”政策落实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枢纽,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功能。放低对“三农”相关行业的贷款支持门槛,必然能够极大地促进“三农”政策的落实;二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低碳经济是为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为低碳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即是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支持,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健全监管机制。首先,可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来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依据和保障。例如,可以在相关法律中明确银行社会责任的要求,细化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使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更明确行为方式;其次,行业协会可建立适用于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定期举行行业内大检查,对商业银行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建立奖惩机制,进行必要的鼓励与引导,促使商业银行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