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

第1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新课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前言:新课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小学音乐教学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唱,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唱。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注重学生爱好和个性特点。在音乐课堂上我们通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现象,就是有的小学生喜欢音乐但是讨厌上音乐课,这是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需要反思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音乐老师课堂的教学模式泯灭了他们课堂学习音乐的兴趣。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性的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障。音乐教育可以陶冶他们情操,健全他们的心智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音乐老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他们的音乐创造,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通过课堂上老师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讲解,让他们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音乐的学习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扩大了他们的视野。音乐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古代的诗词都是用音乐的形式唱出来的。感受音乐的能力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是音乐课堂上教学的重点,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把这些精华的文化音乐传授给下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学的理念

首先,新课标下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就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音乐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学习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小学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是非常死板的,老师上课就是一首一首的教小学生唱歌,音乐教材也是编了一首一首的歌曲。殊不知这些歌曲一般都是与学生的音乐品味相反的,他们并不愿意被动的去学这些歌曲,这就是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还有就是有的音乐老师过于严厉,学生本来都没兴趣学这些歌曲,他们还硬是让学生学,无形中让学生有了音乐课堂学习的压力,这与音乐课堂的陶冶情操和放松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对音乐敬而远之,音乐老师往往对这种音乐教学的现状束手无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新课标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在音乐教学中建立以感受和鉴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音乐是一门伟大的听觉艺术,是特别注重人的感受和鉴赏为基础的学科。因此音乐的新课标就特别重视学生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积极的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听”,以及怎么样去感受音乐的文化底蕴。音乐老师要在课堂上把音准以及声音表现出来,让学生主动的去听去感受,这样才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音乐的感受力和鉴别力是是审美的基础,也是音乐审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建立以感受和鉴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课堂上要注重学生音乐表现要素的培养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的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增强他们对人声以及乐器生的听辨力,声音是音乐的基础,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说自己对旋律、节奏以及声音的感受,然后对于正确的说法给以鼓励,对于不正确的说法给予纠正。

(三)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课堂上要注重音乐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增加一些互动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音乐的有用性。例如音乐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唱歌比赛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这样不仅亲密的师生的感情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华利.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探索[J].新校园(学习),2012,(2):102.

[2]高科名.新课标下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影评介,2010,(2):89.

第2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课堂实践,路径

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们为中心,包括教学理念,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的进行丰富和完善。音乐教学提升的是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在学生的情感上和能力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顺应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一、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音乐教学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教学活动活动中正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力求寻找出一条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目前,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学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总结和探索,实现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是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的传授,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上在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而言,初中时期学生对于学习充满了好奇,在复杂繁多的课程学习过程中,音乐教学更能为学生带来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审美享受。所以,音乐教学应该转变发展的思路,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的目的,这种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教学常规,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教学任务的丰富

音乐教学的教学任务应该随着学生发展的需求的变化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学生的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不仅仅能够学会乐器的演奏和声乐的表演,还能够通过音乐欣赏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音乐教学不是一味的演奏演奏和歌唱的技巧而忽视音乐本身的乐趣。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通过音乐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的领悟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将音乐学习的成果吸收加工,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三)音乐教学模式的优化

在教学模式上应该符合初中生的发展特点,现代的青少年是充满创造性和无限潜能的一代人,对于学习的需求性非常的强烈,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的展现课堂的主体性的地位,教师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音乐教学模式应该体现多样性的特点,符合时展的需求性,实现音乐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音乐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将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展示和课堂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路径选择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紧密的围绕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为学生带来更全面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应该调动多种资源,实现教学创新,根据学生发展的特定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依托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视程度。音乐教学是充满灵活性的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性都应该有准确的把握,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课程导入开始就为学生营造思考式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们设定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们带着好奇进行学习,在音乐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自觉的进行学习,发现音乐课堂的乐趣。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够脱离生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指导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绪,通过情感教学的方法,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和学生的情感共鸣,将生活中的感悟带入到课程内容的传授中,让音乐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情感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寓教于乐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学习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就能够完全涵盖的,所以就需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学习活动是充满乐趣的活动,渗透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名人轶事,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从而让学生能够带着好奇和兴趣去自觉的学习音乐课程的内容。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增强学习的乐趣性,同时又能对以往的知识学习进行巩固加深。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音乐学习成为学生们舒缓心情,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三)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改革

丰富的教学手段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音乐教学注重于对感官和视觉的感受,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用心聆听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因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找出学生们的特长。认真的选取教学音频视频材料,利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化的感受学习的内容。注重对学生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绎,汇报表演等主要的形式让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习的乐趣。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手段丰富,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结论

综上,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仍然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话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现对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音乐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3).

[2]杨斐,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下)2014(2).

第3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学 音乐鉴赏 策略

一、前言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①。这表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学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行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学音乐鉴赏教学是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是学生对音乐接触和学习的最为直接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加大了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②。然而,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随着美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作为我国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却并未受到学校及中学音乐教师应有的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没有相应更新,依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约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对学生美育作用的发挥。

中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要求,中学音乐鉴赏的学习也并没有引起学生及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由于学校、中学音乐教师、家长及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并未能真正开展。

三、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音乐鉴赏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③。因此,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作为中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应提高对中学音乐鉴赏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投入,激发中学音乐教师在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热情,鼓励中学音乐教师不断创新。中学音乐教师也应在《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达到培养并提升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学校和中学音乐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地看待中学音乐鉴赏课程,充分认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对美育的重要性,重视中学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

2.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除了应具备中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等能力以外,还应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音乐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满足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要求。

中学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各种类型音乐的学习,在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各种音乐形式。中学音乐教师应该做到可以自由的引导学生去鉴赏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古典音乐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锻炼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音乐是发自心灵的声音,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优秀的音乐作品更是音乐家灵感和智慧之结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新颖有趣的模式,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

中学音乐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生活实际或是简单的问题入手,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集中精神,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的课堂学习中来。而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中学音乐教师也不宜进行过多的讲解,因为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对象是普通的中学生,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多,音乐教师讲解的知识有时对中学生过于深奥,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过多讲解容易约束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制约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功能的发挥。

此外,中学音乐教师还可以学习并掌握至少一种乐器,能够在课堂上伴奏,甚至自弹自唱。这样在中学音乐鉴赏课中学生除了能够听到音乐作品以外,还能够学习一些乐器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的兴趣。

四、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题,但是随着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通过学校、中学音乐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必定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贾佳. 打开音乐之门――如何培养学生音乐聆听和鉴赏的能力[J]. 南方论刊,2010.12(10):98-99.

② 张燕. 浅谈音乐鉴赏课教学[J]. 榆林科技,2012.12(7):52-56.

第4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教育;音乐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创新,音乐课作为改革较大的一门课程,也提出了最新的理念。对我们广大的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就音乐教学而言,它在听觉、感觉、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优势。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个演变和渐进的过程。那么,高中音乐教学应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它,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进入音乐的学习,去感受美妙的音乐。音乐是一门体验性强的学科,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但资料表明,在音乐教学中存在“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是很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把音乐的理论知识及发音等看得过重,也正是这些较强的专业性要求,导致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烦进而畏惧上音乐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渴望的是更贴近生活、更能体现真情的音乐。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音乐课上把一些比较好的流行音乐拿出来,了解作品及歌手的背景等。此外,学生往往会对一些美丽的图片或视频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找一些配有画面的音乐或资料,同时配上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将学生的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上《旋律上的终止感、主音》这堂课时,可以用语文诗歌《悯农》来导入,并让学生用动作来体现古诗内容。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与学习环境。

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变得内容贫乏,枯燥无味。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于音乐的课堂教学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成为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人。如果音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仍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得到保证,音乐教学就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因此,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沂蒙山小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歌词变成自己的家乡、学校或者班级来唱,让学生尽情体验、大胆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更好地感受创造的乐趣。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新课标提倡综合化的音乐课堂,要求在教学中注重音乐与其他方面的有机联系。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博学多才,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同时还要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的内容引进课堂。例如,在课堂中介绍一作品时可以介绍些和此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故事去听音乐,理解音乐,不至于觉得音乐枯燥乏味了。另外,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教程是一门融合了欣赏、唱歌、舞蹈、作曲、器乐、表演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这就对音乐老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网络、录像或与同行观摩研讨的机会,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

四、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

音乐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沟通渠道和交往机会。音乐课上有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如:齐唱、合唱、歌舞表演、话剧表演、即兴创作、小型音乐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等;课外活动也可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音乐讲座、合唱队、舞蹈队、乐队、话剧编演等等各种活动。相信通过参加这样的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往活动,学生肯定会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自己对音乐艺术的认知和感悟。

总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新课改的号召,顺应新课标的方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目的,加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标。

参考文献:

[1]郭永琴.关于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2009(21).

[2]宛煜.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师素质[J].当代教育论坛,2008(23).

[3]杨立春.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第5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71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加强师生合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要在音乐教学中和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这样既能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1.1参与到学生当中

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在音乐课堂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1.2与学生一起合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又可以互相弥补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不能单独完成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与教师一起学习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1.3灵活引导学生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例如在教学西洋乐器时,有些学生经常把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搞混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会,让大家谈谈根据自己的理解怎样来区分这两种乐器,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想法总结、综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讨论学习,使学生们对中西乐器的区别留下很深的印象。

2.改进教学方法

2.1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2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上课时,教师课堂语言如果说“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因此,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通过“谁敢来试一试”、“老师想请一个舞伴”等各种引导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最终,使学生放下羞涩跟着教师一起学习,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3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如小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或没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三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3.结束语

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秀珍.浅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的愉快式教学[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S2)

第6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必须要进行心态调整、理念更新、角色转变,要专心研究探索音乐教学的新措施与新手段,时时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面对学生,面对现实,也不得穿新鞋,走老路,而要主动积极地与现代创新教学接轨,全面完成新课标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以艺术的感染吸引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全面开发课程资源,应对现代社会生活。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应用广泛,魅力无穷。诸如重大的节日、隆重的庆典、壮观的队列、热烈的迎送等都离不开礼仪音乐:大型广告、活动健身、民族舞蹈等又离不开实用音乐;休闲娱乐、庆典餐饮、影视欣赏等须依附背景音乐。总之,音乐确实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多元性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只有全面透彻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才会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充满学习音乐的信心,让音乐伴随终生,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务必的喜悦与乐趣。那么,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八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捉摸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感悟与品味。这样的课才上得非常生动有趣,才有利于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感染与现象。

在音乐课教学实施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让学生首先开发音乐课本资源,也可以利用媒体大量地开发网络信息资源,还可收集课堂以外的乡土民间资源。如此的音乐资源充分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中的时代新人了,那种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唱、老师演奏学生听看的传统习惯已经淘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要转换,教师的观念要变,角色更要转换。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情感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挖潜学生演唱表现能力,在每节音乐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率先投入感情,真情感染学生,艺术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欣慰享受。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和精神魅力,可鼓舞人们的斗志,可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也可陶醉人们的情操。还有“另类音乐”,就是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而又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相当美妙的音乐,真可了不得啊。

第7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一、曲解“学科综合”,音乐课偏离音乐性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学科本位,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而新课改提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强调教学综合效益。于是就见到这样的一幕: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课题是《游击队之歌》。上课时,教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了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抗战时期的故事。接着老师打开电脑观看抗战时期的课件,看完后学生讨论并进行演说,离下课还有8分钟才进入歌曲欣赏,教师简单介绍了词曲作者就下课了。这样的上课方法,是对音乐课学科综合的正解还是曲解?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了呢?

以往的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而新课标中“学科综合”的提出,既是音乐学习领域拓展的体现,也是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但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经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在音乐课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像前面提到的《游击队之歌》的执教老师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音乐性的教学远远不够。最后,欣赏《游击队之歌》成了探索抗战历史的陪衬,音乐课成了历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对音乐学科综合的一种曲解吗?

二、“课堂民主”蜕变成课堂混乱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改中,多数老师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但个别教师却又走入另一个误区: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老师调动,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着发言,几乎吵作一团。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课堂“越乱越好”,他们认为“这就是学生主体”,真的是这样吗?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要求和规则不能变。如果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发言、聚精会神参加讨论,那无论课堂多精彩,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领会知识。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原则。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秩序而过分民主,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真正的民主气氛是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是以课堂秩序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潜能得到发挥,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活而不乱”的教学策略,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转贴于

三、“赏识教育”陷入廉价表扬

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因而在课改中,许多老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即使学生的见解乏善可陈,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称赞。这种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夸大其词和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使表扬趋于“廉价化”,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

在大力弘扬赏识教育的今天,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类似以下的现象:老师在听完某个学生的演唱后,便问其他同学:“他唱得好不好?”(其实很一般,音高、节奏均有偏差),可学生都知道投“师”所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让我们给点掌声好不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在某些公开课上更是充斥着全盘夸奖,一堂课就像表演一台节目,掌声此起彼伏,乍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也带给我们反思:这就是赏识教育吗?这种赏识是否太廉价了? 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亮点给予鼓励。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审美与情感培养并非抛弃“双基”

第8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整体建构;表现;音乐艺术;演唱

一、前言

《中学生音乐课程标准》,就是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校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打破了版本、章节、时序的界限,将中学的音乐艺术进行整合与建构,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内容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深入新课改,在“整体建构”下的音乐艺术中,“表现”是音乐教育实践性最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深入新课改的音乐“表现”艺术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同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新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表现”是音乐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演唱”在表现艺术中的重要性

音乐艺术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演唱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坚持音乐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强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交流,共同参与音乐实践,形成对艺术的感悟和共鸣,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发现,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演唱”是如何在新课标下的艺术表现中体现出来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具体的教学实践领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表现”,二是“鉴赏”。

“表现”领域中的“演唱”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结合歌曲进行识读乐谱学习,创造音乐并表现。演唱的目的是利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听众使听众获得艺术享受。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演唱者应有较高的思想水准,丰富的艺术修养及适宜的技巧,才有利于恰到好处地表现歌曲的主题思想。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不可忽视技巧的练习,因为只有精湛的技术和完美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获得有感染力、有艺术魅力的歌唱。

在“鉴赏”中“演唱”,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独唱进行到轮唱,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整合与建构,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五、结语

新课改下,音乐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将音乐的表现艺术框架进行划分,从而看出演唱教学是学生实践的重要手段,音乐表现是一种表演艺术和创作艺术。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普通中学音乐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2]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第9篇: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范文

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是最基本的课外活动形式,因为它是实施最公平的教学,也是最便于操作的教学。歌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学生最有效的抒感途径,同时又是学生最喜爱、影响最深远的教学。中小学生之所以喜爱歌唱教学,主要是因为,只要是身体健全的人,几乎人人天生都喜爱歌唱,而且在歌唱面前一律均等,随时随地,想唱就唱。歌唱遍及每个角落,歌唱伴随整个人生。现在,各个卫视台推出的歌手选秀异常火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个节目抓住了人人都爱歌唱的天性。而中小学生,更是一个表现欲旺盛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歌唱的兴趣、热爱甚至痴迷,其程度更是远远超出其他群体。但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歌唱教学更是陷入尴尬境地。唱歌内容匮乏,老师教的歌学生不愿意学,学生愿意学的老师不能教,上课教师辛苦、学生学习痛苦,师生都感到枯燥无味。为什么我们的歌唱教学遭遇着种种尴尬,怎么解决这些尴尬问题,我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措施和做法。

1. 正确认识中小学歌唱教学的目标 中小学歌唱教学是一种非专业性教育,它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歌唱家,是普及性的基本素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歌唱教学的关键词是“唱”,它离不开“唱”,它必须围绕着“唱”而展开,“唱”贯穿整个歌唱教学课堂始终。可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首先,中小学歌唱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或首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敢于自信地当众演唱。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咿咿呀呀的歌唱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逐渐成熟,特别是自尊心自信心意识的逐渐增强,做任何事情都开始有所顾虑。歌唱也是如此,中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更是明显,小学低年级孩子歌唱最大胆,年级越高反而胆量越小。如何让学生自信的当众歌唱呢?首先是我们的歌唱教学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当众歌唱的机会,学生表演的机会多了,其胆量自然就大了;其次,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歌唱给予鼓励和欣赏,同时也要营造一种同学之间彼此尊重和欣赏的良好班级氛围,学生的歌唱若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褒奖,歌唱的兴致会大大提高。

其次,培养学生热爱歌唱并保持长久的兴趣。新课标基本理念要求,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歌唱教学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唱还有持久保持。要通过歌唱教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歌唱伴随着人的一生。做到这点,最重要的是提高歌唱教学让学生得到歌唱成功体验、快乐体验,体验一种震撼和感动心灵的歌唱审美愉悦,感受到自己奇妙的“好声音”,让歌唱教学课堂成为他们的“快乐声音”的舞台。

最后,培养学生准确而富有感情演唱。就要求运用有关歌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2. 领会新课标精神,综合社会环境因素,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思路 针对当今中小学课堂歌唱教学的现状,综合现实社会因素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影响,领会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从一些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在中小学唱歌教学课堂中,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首先要教师自己定位是一个快乐的分享者,同时也是一位学生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分享歌唱的快乐,享受教学的过程,但不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也不能扮演培训师的角色;我们应该给学生的定位是“体验快乐的学习者”。他们既是歌唱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歌唱活动的主体,所以他们在歌唱教学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又是歌唱者。作为学习者,他们需要掌握与歌唱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而作为歌唱者,他们理应体验和享受歌唱的快乐。所以,理想的歌唱学习是一种快乐学习,学生就是快乐学习的主人。

第二,根据环境因素影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中小学歌唱教学要创造条件给学生充分歌唱的机会,就必须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倡导兼容并包的活教材,学生歌唱的机会多,就意味着要唱更多的歌,但是,现有教材的容量很有限,所准备的歌唱教学的曲目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要唱更多歌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实歌唱曲目,而且在选择歌唱曲目的时候,应该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包括深受学生喜爱的那些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应该纳入我们的选择范围之内。及时引导学生欣赏各个媒体推出的歌唱性栏目,正确评价广大不同类型歌手的“好声音”,鉴别美与丑、庸俗与高雅,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良好的声音形象,唱适合年龄、心里特征的歌曲,禁止大喊大叫、声嘶力竭的模仿。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第三,积极更新知识,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拓展我们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