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第1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中国古典舞剑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特点和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但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其作为纯粹独立的舞蹈形式已然消亡。现行的剑舞是当今舞蹈艺术家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复现的结果。中国古典舞剑舞是涵盖内在文化气度、精神体验、审美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当代的发掘和建构,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形态的复现。笔者在高校的剑舞教学中,对中国古典舞剑舞的发掘与研究有了些许心得,以此文简要阐述。

一、剑舞资源

剑舞的原初形式虽然消亡,但在壁画、雕塑、武术、民间舞、戏曲、文学作品,以及现行的研究成果中依然能够探寻其风貌,这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发掘的可能性。据此,我们的资源便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审美资源。包括美学史;思想史;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各门艺术史;舞蹈史;传统舞蹈美学;剑的考古成果等。

第二,形象资源。包括武术中的剑术;戏曲中的剑舞;民间舞中的剑舞;民俗活动中持剑的仪式;壁画、雕塑中的剑舞形象等。

第三,已有成果。包括现行的中国古典舞剑舞教材;剑舞作品和剑舞作品分析;研究剑舞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等。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剑舞的基础,为研究、整合、发掘、复现提供条件。

二、资源分析

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之后,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资源、形象资源和已有成果。在深度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再现。

首先,是对于审美资源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步:在广泛的收集和研究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和思想风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各门相邻艺术,了解传统艺术的线条、气韵、节奏、心理体验等具体的风格特征;系统的研究中国舞蹈史和舞蹈美学,掌握古典舞的运动规律和要求;通过剑的考古成果的了解,掌握剑的质感和特性。通过这样的层层限定,为剑舞的研究设定了一个框架和可资借鉴的标准。

其次,对于形象资源的研究。这可将雕塑、壁画形象进行归类解析。包括:1.气韵和动势解析。气韵研究决定剑舞动作的轻重缓急,动势研究决定剑舞动作的连接路线;2.民俗活动和仪式的研究。民俗活动包含了大量使用剑的仪式和表演,这些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民俗活动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剑舞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内涵;3.武术资料的分析。武术中包含了大量的套路动作,这些动作的路线、气韵可以直接为剑舞所借鉴,现行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基本上都以武术为依托,因此,武术的研究可以为动作路线和剑的基本舞法提供参照;4.民间舞的研究。民间舞是当今依然可见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在民间舞中保留了大量剑舞的动作,这些动作在古时因古典舞与民间舞的互动交融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间舞可从侧面提供路线、风格、动律的依据;5.戏曲的分析。戏曲舞蹈是流传下来的唯一可见的古典舞形式,在戏曲舞蹈中仍然保留着剑舞的形式,梅兰芳先生就曾表演过剑舞。可见,戏曲舞蹈中的剑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可以收集整理相关雕塑、壁画形象,提炼出最具传统文化和代表性的造型、连接、发力、动律,同时将剑舞的文化气韵特征了解得更加深入。

最后,对于已有成果的分析。当代,已有专家对中国古典舞剑舞进行了研究和复现,编创的教材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也有编导创作了一些古典舞剑舞的作品,并撰写了作品的分析和创作心得;另外,有部分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剑舞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成果中有教材的严整的逻辑构架和丰富的动作语汇,有剧目的奇思妙想和不同的气韵特征,有剑舞发展的脉络和剑舞的传统风貌特征。这些为中国古典舞剑舞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参照和研究的思路。在审美、形象、已有成果的研究基础之上,剑舞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貌已大致呈现在面前,最终进入整合与复现阶段。

三、整合呈现

整合主要是内在气韵和外在动作两个层面。气韵方面可根据不同的时代审美特征、不同的人物精神气度、不同场合的内在感受、不同的舞种的风格特点,以及传统艺术的共通气韵进行分析,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中国古典舞剑舞整体风貌来说,其有着贵族等级的威严、魏晋文人超卓的气度、庙堂仪礼的庄重、唐代健舞的豪迈与奔放、戏曲舞蹈的含蓄与典雅、民间舞的自由与洒脱。在剑舞中,动作方面可根据造型、路线、动势、动作发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整合。其中,造型简单归纳便可;路线上,剑舞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圆的运动路线,其多以圆的连接贯穿舞姿造型;动势上,具有沉稳和飞动相结合的特征;动作发力上,剑舞的以回旋、突击、轻巧、控制、延伸等方式为主。

第2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摘要 舞蹈不仅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且还是原始人类生命展现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并且舞蹈也是随着人类肢体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中国民族舞蹈是在人民群众中被广泛流传的,并且民族舞蹈都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的,我们所指的中国民族舞蹈大多是指中国近代的舞蹈。中国民族舞蹈作为审美对象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特有的韵味来体会其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以便能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 审美特性 欣赏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民族舞蹈的溯源

各国的学者对于民族舞蹈这一概念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书籍、著作及论文当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给民族舞蹈做出了诸多不同的解释。虽然这样的状况让人难以给民族舞蹈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样的情况却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民族舞蹈的了解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民族舞蹈的理论知识。

虽然四五万年以前的中国就渐步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但是在母系公社时期和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出现了随葬的装饰品,这些随葬品证明了中国早期的人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宗教意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宗教意识的增强就产生了非常多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些宗教祭祀活动基本都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进行的。这些最原始的祭祀舞蹈虽然没有留下后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形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存的古老民间舞蹈遗迹来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且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始舞蹈艺术。就是这样中国古老民族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通过人体动作创造出了富有节奏美和律动美的舞蹈,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族舞蹈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的。

二 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解读

1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特性就是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不同民族都有其独到、特有的舞蹈形象。这些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目前已经成为了不同民族风格的特有标记。可以说只要是艺术,都是要用形象来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具体形象来对人们具体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展示,一切艺术都不能脱离根本性的要求和规律。因为艺术如果完全脱离了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就很难给人带来真实的美感,缺少了美感当然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舞蹈也必然会受到这个艺术特有的基本规律的制约。但是作为舞蹈艺术来说,她又有着自己本身的形象美,很多地方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形象美的,因为舞蹈艺术是通过人的具体动作姿势的形象性及连贯性去展示自我内心美和外在美的。如果对过去舞蹈素材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古代的舞蹈艺术素材基本都是对劳动的模仿,或者是对禽兽动作的模仿,模仿的同时还会加入部落图腾和氏族祭祀等活动元素,古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模仿舞蹈艺术来加强人们之间的团结或者来活跃生活的气氛。最为典型的丹寨苗族的锦鸡舞就是舞蹈艺术形象性的最佳展现。

2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产生的民族舞蹈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因为产生的基础不同,再加上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对于中国民族舞蹈审美特性来说,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也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性。例如,中国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就因为最初是来自中国的北方草原,随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又逐步迁徙到了西域地区,在这个迁徙期间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由过去草原游牧式生活发展成为了正式定居式的农业生活的原因。所以她们的民族舞蹈《赛乃姆》就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艺术特性:节奏非常明朗,舞姿也非常明快活泼,手腕及肢体变化也异常丰富。再如,优美的傣族舞蹈,就以表达感情含蓄,舞蹈动作丰富及舞姿也富于雕塑性而出名的,傣族舞蹈中的四肢身体各躯干基本都需要弯曲,这样的艺术特色就同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傣族基本都是生活在水边,他们爱水和赞美水的内心情感注定了傣族人及傣族舞蹈就像水一样的纯净和柔美。又如,以豪放彪悍为特性的蒙族舞蹈,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舞蹈特性,这和他们的生活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使得蒙族人不但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而且还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这种粗狂豪放的民族舞蹈形象。蒙族舞蹈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民族地域性。

3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超越现实的动态性。舞蹈可以通过人体舞蹈的动态美来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可以对人类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人体美进行有秩序和有规律的加工整合,然后创造出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人体舞蹈动态之美。还有就是舞蹈是需要动作的,而舞蹈动作恰恰是可以通过有节奏的变化来展示人内心情感的波动状态,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孔雀舞就是能够超越现实动态性特点的表演性舞蹈,虽然傣族的孔雀舞因为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风格各异的跳法,但是不管哪种跳法都实现了用丰富的舞步来展现孔雀静态及动态的娴雅优美,也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的超越现实的动态性特征。

三 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艺术

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舞蹈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因为观众通过欣赏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可以从内心产生出一种精神感应,就可以对舞蹈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内含思想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舞蹈还可以通过其美的动态和美的韵律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说舞蹈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并且能把人类感觉、知觉实现完美统一的内心精神活动过程。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需要观众的感受、理解、联想及想象等诸多积极心理活动来参与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观众对舞蹈作品真实内涵的具体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欣赏过程必须要同舞蹈形象思维紧密联系,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美的欣赏首先要对舞蹈展示的形象有明确的感知,然后从内心产生对舞蹈形象的感情反应,最后才是从认识和感悟到的舞蹈艺术作品中理会到其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及舞蹈的主题思想。另外就是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感觉、想象和体验等心理因素进行融合,然后对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后产生出适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形象,这样一来欣赏者就能对舞蹈艺术形象有更为深刻地感受,从而对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及形式美产生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欣赏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悟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真实魅力。

首先,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情感之美。舞蹈艺术具有自己的情感特点,那就是特别擅长抒情,对于叙事却不怎么注重。舞蹈艺术就是通过借助动物或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来用人类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和传递这些自然景物的形态变化,以便达到借物比兴和托物寄情的效果,最终能用舞蹈的外在形式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波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但是不管什么民族的舞蹈,我们都可以从中分析出人们想要表达和体现的情感之美,这种情感美也许是人性之美,也许是人情之美,也有可能是人类道德品质之美。中国民族舞蹈可以说在各个方面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进行了折射。例如,最为著名的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双人舞《两棵树》就充分表现出了青年异性之间对真挚爱情的追求魅力,该舞蹈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树或夫妻树,然后舞蹈家就借助了这种自然界的植物来展示了人间的深情,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人体情绪,然后观众就会从内心产生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这就是受到了舞蹈艺术家情感艺术感染的结果。再如,探戈舞及恰恰舞,这两种舞蹈都是通过借助其自身优美的动作旋律来展现彼此间强烈的感情交流,观众通过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就会收到舞蹈本身的感染,就会从脑海里想像出每个动作组合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及生命意义。总之,中国民族舞蹈就是通过那如诗如画和含意隽永的舞姿及动作展现出了独有的情感美,舞蹈的这种情感美能给观众带来发自肺腑的情感呼应。

其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韵律之美。不管哪个民族的舞蹈都会有令人折服的人体旋律,也可以说人体的旋律美是舞蹈艺术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舞蹈通过和谐的音乐节奏及肢体的规律动作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愉悦美。舞蹈艺术作品能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舞蹈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国古代的敦煌壁画就是以其绝妙的想像来表现中国古典舞蹈的人体动律美。舞剧《丝路花雨》就是以敦煌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该舞蹈作品以其绝美的艺术特性及独特的东方韵律和造型让整个世界都为其喟叹。再如,作为宁夏歌舞团演出的《羌笛舞》更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感染了人们,以其流畅的舞蹈韵律感动了中外友人,更是通过把舞蹈的艺术韵律同历史的真实性实现了完美融合,再现古老党项族的古朴民族风貌。还有就是如果你欣赏陕北的《安塞腰鼓》,仿佛就能看到古代边塞沙场上两军激战,看到武士们的威武雄壮,这些场景都能把观众内心的畏惧洗涤掉,振奋人们的精神。

再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具有景情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果能把景与情实现完美融合,也就是实现了客观的境同主观的意相结合,就会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舞蹈的意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好比一首诗的“意”;第二,是好比一幅画的“境”。其中的“意”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舞蹈形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非常讲究意境的艺术,舞蹈必须要做到通过直观、可感及动态的人体律动来传情达意,这就要求这些律动必须要生动、多变和新颖,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就不能创造出“情”与“景”有机统一的舞蹈美的意境,舞蹈艺术也就等于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例如,傣族舞蹈《邵多丽》就用那美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尽显了傣族神秘的特有文化;舞蹈《荷花赋》更是表现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舞蹈《黄土黄》充分展现了黄土高坡人的粗犷和奔放的情调意境;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则运用了各类线条上的变化表现出涓涓细流奔向江河大海的一种美妙意境。

最后,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雕塑之美。同音乐艺术不同,舞蹈是一种空间艺术,因为舞蹈动作之间的间歇及停顿能够在观众的视觉中形成相对稳定停留的映像,这些影像能够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可以给观众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原型,所以说舞蹈在造型上是非常富于雕塑性的。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到民族舞蹈的韵律美,还可以欣赏到其特有的雕塑美。舞蹈艺术家创作舞蹈作品的时候非常注重将每个瞬间都给观众造成一个个美的形象,然后观众就可以将这些富有节奏性和动律性的雕塑串接成完整的舞蹈画面,这种艺术形象对观众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敦煌系列舞蹈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或者取材于雕塑中的造型,古代的雕塑家把这些舞蹈造型凝固化,今天的舞蹈家就是把这些凝固了的造型和雕塑进行活化性的艺术再造,然后融入到现代的舞台艺术中,观众就可以在欣赏这些舞蹈艺术美时达到陶冶自己情操以及升华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肃容:《民族舞蹈基本动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艺术教育》,2011年第2期。

[4] 孙晓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 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 孟令刚:《浅谈舞蹈的欣赏》,《青春岁月》,2010年第24期。

第3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艺术与宗教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两者皆根植于人的生命体验,展现出生命体验最深层次的不同侧面。正因如此,两者往往能够相互转换,挚诚的宗教情怀能给人带来充沛的艺术灵感,而极致的艺术追求亦能将人导向超越的宗教境界。

佛教艺术是佛教思想的直观表达,将审美的享受与佛法的体悟融于一体,令观赏者获得身心灵的全面陶冶。作为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佛教艺术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书法等众多艺术门类上都达到了很高成就,并以其瑰丽的想象力、生动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博得了人们的由衷赞叹与深切厚爱,成为哺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养分。

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自多元文化的交汇激荡。佛教艺术在诞生之际,便受到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综合影响;传入中国以后,又充分融合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神特质,最终造就了绚烂多姿的中国佛教艺术。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佛教艺术扮演了开路先锋的关键角色。早在“汉明求法”的时候,就有佛教美术作品一并传来。《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进入中国后,随即面临着语言文字不通、民俗习惯迥异的巨大文化反差,而且早期的汉译佛经文风质拙,难以准确表达佛法的深妙义理。反之,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要形态的佛教艺术,以其通俗、直观的表现形式,超越了语言文字的隔阂,成为佛教思想的主要传播途径。《高僧传》记载:“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这一段话从侧面反映出,在佛教经典广泛流通前的魏晋时期,佛画、佛像、寺庙建筑便早已盛行于中国。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正是通过寺庙或石窟里的壁画、雕刻、造像这些“活的佛经”,在饶有兴致中了解佛陀本生的传奇,不知不觉中领受佛教精神的感化。佛教艺术的普及更为日后佛教事业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信仰氛围与民众基础。

佛教艺术除了发挥必要的教化功能之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是我国艺术史上最富创造、最具气象的时期,也是佛教艺术产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期,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普遍的佛教信仰,催生出巨大的宗教艺术需求,社会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品评、鉴赏、收藏蔚然成风,成为推动艺术事业走向繁荣的强大动力。其二,在社会需求与宗教热情的推动下,诞生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旺盛创作活力的艺术家群体。他们对印度佛教的艺术样式,脱其形骸,取其精髓,改革创新了传统技法,建立完善了指导理论,奠定了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坚实基础,取得了卓越丰硕的艺术成就。其三,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实现了对异域风格与技法的消化吸收,那么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则实现了佛学思想与艺术境界的深度交融。富于艺术特质的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促成文人艺术的顺势崛起,开辟出我国古代艺术一片崭新的天空。

本次艺术展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佛教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佛教艺术的鲜明特征在本次展览作品中也得到了具体展现。一是开放性。在古代,开放性其体现为本土艺术与异域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当代,则体现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交相辉映。在本次作品中我们看到,传统造像巧妙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现代雕塑也努力汲取了传统艺术的优良风格。佛教艺术正是在开放中不断走向丰富。二是亲和性。佛教艺术自诞生以来便具有雅俗共赏的天然特质。本次展览的作品体现了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审美特征,可谓是“见之生动,观之触动,忆之感动”。三是思想性。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取材多样,匠心独运,有的体现佛菩萨的福智圆满,有的诠释悟境的空灵妙动,有的展示罗汉的解脱自在,有的刻画高僧大德的悲天悯人,充分显示出佛教思想的深广内涵。

第4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关键词:雕塑艺术;雕塑材料;金字塔

中国分类号:J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6-2

一、雕塑艺术介绍

一位当代最盛名的英国雕刻家在谈到从事这一行业的目的时说:“每一个雕刻家,通过他过去的经验、对自然法则的观察、对自己及他人雕塑作品的批评,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构成以及发展阶段,会发现某些对他来说极为重要的雕塑特性。在我看来这些特性是:忠实于材料、充分的三维实现、对自然物的观察、视觉和表现、生命和表现力。”

人所共知,雕塑艺术从诞生那天起,便是通过一定介质材料的实体形式展现于我们生活一定空间之中的艺术品。从雕塑语言的构成层次中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它其实包括了物质介质层、形式成分层和技法表现层三方面,而物质介质层是雕塑作品形式构成的物质性载体。物质介质层主要包括石材、木材、金属以及人造硬质材料等;形式成分层则包括雕塑作品的整体形式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即雕塑作品本身的形式构成体、形体、空间、节奏等等一系列雕塑造型因素的有机整合关系;至于技法表现层系即雕塑家个人的艺术表现力,雕塑家所处的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即生产力水平),而这些又不同前者的是材料介质构成依存关系。材料性能的特点制约、影响着艺术表现方法。雕塑的技术层面意味着发挥某种材料的特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雕塑的语言特点和艺术价值。换句话说,雕塑就是靠这些实体形态说话,其一系列外在表现力与内蕴寓意,皆产生于不同的石块、铜块、木块或泥块之中。这些自然物质,从常规概念来看,是一种普通的、不含情神意义的物质。但一经转换为艺术形态,其自身性质就大不一样了,它就脱离了常规的物质性而成为一种人类感情的寄托物,它就与人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也就有了可思维的空间。一件雕塑艺术品早已不再是原有的石头或铜铁,不再是自然物的再现。由于材料制约和限制,雕刻家有时没必要去表现一些细微末节,而是常常是根据他们的意图创造一个立体的造型艺术品。雕塑是人的聪明才智、精神世界物化后的创作行为的结晶,是人的审美理想的实现。雕塑艺术的发展,除了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宗教等影响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对材料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不同风格的无数雕塑艺术精品,都以其鲜明的特色展现了不同介质材料的魅力。

二、埃及金字塔雕塑艺术

曾经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任何一件雕塑作品都是石头所写成的一首诗,也造就了历史。所以我们可以说岩石或者说石材在雕塑艺术材料中是最为悠久的一种。由古至今雕塑家对石材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欣赏角度,石材也对雕塑家具有丰富的诱惑力。这些早已印记在雕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经过长久的雕塑艺术发展,雕塑家已经能够全面地认识到雕塑材料能够经久不变到什么程度。我们知道材料的质量对雕塑作品的保存年限起决定性因素。在西方国家的一些雕塑家,他们通常把一座优秀的雕像比作成富有灵魂的诗人,J・马戈利斯认为雕塑作品以物质客观之体呈现出来就好比一个人体现在他的躯体之中。“说艺术品被体现在一种物质对象中也就等于说艺术作品的特性必然是和那个体现着艺术作品的物质的特性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发现,进入智人阶段已经有几十万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大自然的身躯―――岩石一直稳定、刚毅的矗立在万物之中。将其神秘感和圣洁呈现在人类眼前,使人类对其感到敬畏与敬仰,在人类的历史上,古老的埃及是最先在雕刻史上画出神秘的一笔,也创造了人间奇迹之一。我们知道埃及人是相信人死之后灵魂还在,正所谓“灵魂不死说”,聪明、勤劳、技艺精湛的埃及人将一块块巨重的石头堆砌成具有艺术价值的金字巨塔形状。金字巨塔能够让我们看到只有如此庞大的体块以及不朽的盘石才能象征着埃及法老王权的权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埃及统治者的意念和夙愿主要通过庞大的岩石魅力实现。三、我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我国古代,统治者们对岩石的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感情,通过媒体或者历史典籍上我们经常会发现统治者通常会用山河、江山等代表他们的政权或者国家社稷的象征。其实,这些统治者的期望是他们的王权与山河并寿,与日月同光。其实我国古代也是相信灵魂不死之说,在历代的陵墓石刻中我们不难会发现一些代表帝王、贵族的灵魂思想。这正是古人有效的将大自然的崇山峻岭等坚实有力的环境与体块特征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特性。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陵墓门前都会摆放一些狰狞的怪兽来守卫陵墓,这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典型封建文化,也是封建法权不可侵犯的象征;在很多陵墓前我们会看见长着翅膀的马和鹿等,这也是古代人的神秘幻想,也是封建君主龙种非凡的代表,石马、石羊等俯首屈膝代表着天下子民对天子的敬仰、尊重;捧贫持剑的文武大臣代表着死去君主的侍卫,保护着君主的灵魂,也表现出君臣之间严格的秩序观念。古代的雕塑家通常都注重雕塑作品的庄严、威武以及给人以敬畏之情,能够使后人在这种宏大的气势下感受到崇高感,这也是君主被岩石魅惑的表现。

四、松山吟和心语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

作品《松山吟》(尺寸300×480×150,如图1所示),以木化石为材,作者根据材料的固有形态,奇思妙想、因材施艺,构造自然形体美。以山水、风景为题材,刻画了万年松在下面坚硬的岩石衬托下,于清丽中显得风姿绰约。深入欢乐,充满情趣。简单的点缀情景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手法丰富且不拘一格,或大刀阔斧、粗犷有力,或精雕细刻、简洁概括,巧用自然美的自然协调。

作品《心语》(如图2)是根据材料的自然成型似双峰的自然形状和独有的外表特点,通过现代艺术手法,把释迦摩尼在前和达摩在后,突出时间关系。山有高低和沟壑的无限距离,但心灵相通,心的距离却是近在咫尺。通过达摩面壁的专心致志和释迦摩尼面向前方的坚定心灵,传达出他们共有的一心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把自然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给人自然美感和现代艺术的融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雕塑家往往通过雕刻作品展现自身对岩石的内涵以及特征独特的理解。在西方最为著名的雕塑作家是米开朗基罗。对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有人这样比喻,将其比喻成是一座葡萄园:在文艺复兴的早期,将其比喻成尚未成熟的葡萄;晚期的艺术则太熟了,甜得过分;唯有鼎盛时期的艺术犹如刚刚成熟的葡萄,最为鲜美。他的艺术便是这最令人渴望的“葡萄”。大理石在雕刻艺术中发挥的岩石这一介质的作用,米开朗基罗确已达到前无古人的历史顶峰。

参考文献:

[1]刘敏.钢琴技法的民族风格之探讨―――古筝奏法在钢琴中的应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2]李宛平.论司空图的“韵味”说[J].南都学坛,2005,(04).

[3]杨延帮.论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运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第5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关键词:宋代雕塑;设计艺术;线条;色彩 ;空间

Abstract:Based on the time feature of the sculptures in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artistic languages of the sculptures in Song dynasty, which shows secularization, highly realism, vivid images, and the joy of life. In combination with similar art category, then to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sculptural styles and plastic methods of the sculptures in Song Dynasty, to analysis some aspects like shapes, lin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rs and space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sign elements that indicated in those sculptures. Try to absorb nutri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design heritage, and to make them to own a sort of modernity, then to expand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to expand and improve the existed sculptural views.

Keywords: Sculptures of Song Dynasty, Design, Line, Color, Space

陈寅恪在对宋代文化有过较权威的论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世人耳熟能详者,多是诗词歌赋、绘画书法,言之不尽,观之不绝。然而,不可否认,宋代雕塑作为该朝的一种文化形态,却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并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翻开两宋雕塑的恢宏篇章,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石刻雕像与彩塑像两个方面。造型上,由魏晋、隋唐时期的写意象征转向高度自觉的写实的具象,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富有生活情趣;审美特征上,则一改魏晋时期的秀骨清像和隋唐时期的丰腴华贵,以平和、典雅的气质取代神圣、庄严和肃穆。即,宋代雕塑真正做到了“走下神坛”、“放下身段”,去表现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特别是抓住世俗生活中生动、亲和等的点点闪光。

无疑,宋代雕塑艺术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性,与传统绘画相融、相通,在线条、造型和结构等方面经营空间,表达情感和现实。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些线条、造型和结构中挥之不去的设计性元素。雕塑是以形写意,以形体之经纶、谋划和变换,塑造出或静或动的虚、实空间,进而表达浩瀚宇宙中的个体对三维世界的认识、理解及感悟。与此同时,在赵宋相对宽松、开放的天空下,另有一条繁盛而蓬勃的设计造作脉络。其幻化为陶瓷、丝绸、金银器、漆器和玉器等门类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生存中汲取最普世的智慧,一方面以极尽的谦卑姿态组成社会运行的各个零件、基本工具,另一方面又毫无保留地敞开胸襟,影响、指导并启迪着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宋代雕塑艺术即是其中之一种,因此,本文将尝试用设计的思维角度去思考、解析并品味宋代雕塑艺术中造型、线条、色彩和空间等,并探寻它们在当代雕塑艺术中呈现的设计元素。

妙趣横生:造型的观照与巧思

有别于唐代雕塑充满宗教感的庄严大气,宋代雕塑的世俗性倾向更加明显。雕塑家们所关注的已经不是虚无缥缈的佛道仙人,深宫宅院,而是回归到最真实、朴素寻常巷陌,市井生活,所以于此时代,最能代表雕塑水平和特征的,不是大型的宗教雕塑,而是塑造普通人的小雕塑。来自陶瓷的智慧,以水、泥的混合、幻化,成就最归真的艺术形态,同样,泥塑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体。

小雕塑易于成形,又便于携带、移动,无论是作为文房、起居之摆件,还是用作祭祀、陪葬之冥器,都有其极大的便利性。宋代文人地位突出,社会风气崇尚儒雅。因此,此期涌现了大量的用于清赏、把玩之“小器”。著名者如瓷器中的兔毫盏、玉壶春,玉器中数量较多的小人、小动物。这些恐怕都成为宋代雕塑小型化的背景与诱因。犹如玉器,小泥塑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动态略微夸张。女性一般带有一点左顾右盼的扭动感,有的表情羞涩,有的略带泼辣,极具表现力,也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男性小雕塑的动态则更强调动势。表现最为生动的也是在田间或市井活动中的劳动者。宋代小雕塑,虽然注重对生活、生产的描绘,人物的造型和装束服饰也基本是时代真实的写照。目前存世不多的宋代织绣印染,与这些雕塑人物的服饰形成极好的印证。在服饰写实造型的基础上略有夸张、动态上注重神韵的写实。同时,玉器工艺更是与之形成了相互借鉴与参照,在不同材质上展现各具特色的风采。

小雕塑并非宋代雕塑艺术的全部,大型的宗教题材亦是可圈可点。然而,大者难为,需要雕塑家的观察与巧思方能接近“完美”。这些设计的细节包括人物造型,一般比例为头略大,手脚较小,头、胸、胯的动势变化大,造成视觉上的多角度变化,通过转折产生节奏感和整体动态的流动感。头部略大则有利于更好更细致地表现人物的五官,精妙之处是眼神和嘴角部位的描写。不但世俗人物刻画生动,宗教雕塑也融入了生活的气息。李泽厚先生曾对中国古代雕塑有如此评断:“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2宋代宗教雕塑如大足北山石雕《数珠手观音像》,造型非常之美,表情自然天真,美姿令人倾倒,令人陶醉。这些一般菩萨像所不予强调的娇美,在这尊像上却被着意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雕制出不同于其他菩萨,倒象是民间纯真少女的观音像,难怪被人们称为“媚态观音”。因手拿数珠,因此也被叫作“数珠手观音”。她一直享有大足“北山石刻之冠”的美誉。由此可见,不论是审美的世俗化还是刻画手法的细腻,都是源于雕塑家们对人世的观照,对其他工艺门类之闪光的借鉴和汲取。造型而不单纯的“应物象形”,细微之处的变化正蕴藏了宋代工匠们设计的巧思。如此,方使其在雕塑史中独树一帜。

以线传神:线条的灵动与鲜活

线条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根基,也是其艺术精神最简约的表达方式。同样,线条对于设计,也是其实现的基础,它们或直或曲,承载着无数匠人的灵感。中国的雕塑艺术从魏晋以来便能熟练地应用线条来加强雕塑作品的表现力。而这种线条的应用,在宋代雕塑中也达到一种新高度,更具有设计性和思想性。

宋代雕塑不仅从外型上,通过动态的夸张、曲线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线性流动感和韵律,从精微处即五官和手脚部的描写,也很好地应用了类似宋代瓷器刻花、划花以及漆器錾刻的线条语言。宋代雕塑的人物脸部造型结构并不是完全立体的,而是在整体圆形的三维空间上,加以绘画性的描绘刻画。这与宋代瓷枕的人物纹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正是这种看似游离于结构之外的线的延展,给观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宋代雕塑加强线条的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物的服饰。因为注重现实生动的描绘,人物服饰往往也是写实的。宋人的衣服一般为开襟、束腰,布纹复杂生动,有利于线的安排和穿插应用,来加强雕塑表面的丰富性。而市井中的劳动者,或缠头巾、或绑脚、或挽袖,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更是有利于也必须应用线条来表现。比如宋代大足宝顶摩崖石雕《养鸡女》,细眯的双眼,微微上翘的嘴唇,前俯的身姿,掀开鸡笼的双手动作,都充分应用了线性语言。源于服饰的褶皱纹理,巧妙地运用于生硬的石材上,以一种巧妙的设计手法重现了织物的意味。塑像的眼神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切都是幸福的。丝毫也未受到生活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其面容纯洁与慈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就在她掀开鸡笼的一瞬间,鸡群争先恐后地跑出来,两只鸡由于同时发现一只蚯蚓而争夺起来,农妇也被这盎然生机所陶醉了,她的辛勤劳动在此时得到了慰藉。而这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朴实无华、亲切感人的形象,不正是宋代雕刻匠师对他们所熟悉和热爱的真实生活的写照吗?塑像身上线条的长短、轻重、缓急甚至干润,无不体现了匠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认知与态度。衣食住行,生活之本,只有真正地巧思和巧手,方能记录生活的点滴,并转化为具有时代性,具有亲和力的设计性语言。

艳而不俗:矿物色彩的大胆运用

无论何种艺术形式,恐怕都离不开造型和色彩两个基本的维度。特别是色彩,其功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装饰和美化。在设计工艺上,该点体现的最为明显。更为难得的是,它们还要兼顾实用性,这个最本质的属性。因此,一件艺术品色彩的选择,往往不是单纯为了“好看”,还要考虑它们相互之间的冷暖搭配,设计好深浅浓淡之关系。宋代雕塑的用色也是如此,比起前朝更加大胆突破。题材的世俗化和生活化带来造型和塑造手法的变化改进,也要求雕塑在色彩上应具备喜闻乐见、适应大众的真实审美,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这得益于宋代服饰文化的大发展,其在织染上较为丰富开放的用色,给本朝雕塑,特别是人物雕塑带来了许多可资参见的现货素材和现实灵感。不同于织物采用的植物染料,宋代雕塑上以各种具有颠覆性的色彩亮度和厚度极强的矿物染料为主,如朱砂、石青、石绿等,同样实现了浓烈而协调的艺术效果。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市井小雕塑上,也体现在宗祠、庙堂的大型雕塑上,如著名的山西晋祠等。色彩的艳丽往往会带来一个烦人的问题,就是搭配不好容易花哨、容易俗气。宋代雕塑的色彩通过制造一种暖灰色的底子来化解这个问题,用底色和墨的灰度来抵消、统一各种有亮度的色彩。泥胎的灰黄色被有意地透露出来,让颜色渗进去,从而降低色彩的亮度和纯度,再通过局部墨线的勾勒,来明确和统一色彩的格调,使其艳而不俗,既生动又低调。

其乐融融:多重空间的交叠与互用

众所周知,雕塑是三维空间的展现,这本身就是谋篇布局的设计。正如屋舍的搭建,亦是另一种空间的营造和设计。

首先,从个体上来研究,宋代雕塑的个体本身就包含了雕塑空间和个体空间。以晋祠彩塑侍女为例,按当时皇宫中“尚室”“尚缮”“尚宝”来分,她是“尚宝”侍女。她双手捧着如意,略略偏向左侧,身子在直立中又稍事放松,头上梳着高高的双髻,髻上包裹着绿色的花巾,上身穿着绿边红色窄袖衫,下身穿着绛红色的长裙。她美丽端庄,双目痴痴地注视着前方,也许是在思念亲人,也许是觉得归宿一片渺茫,眼神中流露着企盼,流露着淡淡的忧伤。从她那稚气未脱的脸庞,从她那158cm的身高看,还完全是一个单纯的少女,再看其他31尊彩塑,均是年龄各异,体貌、表情各尽其妙,被中外人士一致誉为中国雕塑史上的瑰宝。晋祠的侍女塑像,从造型的曲线到脸部的塑造,再到服饰飘带的描绘,不但具有雕塑的体量感,也充满设计的语言――与真人等比的身高、略带倾斜的姿态,尽管个别细微之处的留意处理,却收到整体造型空间的传神效果。

再者从整体上来研究,即雕塑个体和绘画背景的统一。该种布置方式的设计处理,将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结合,将个体置入群体,从而实现一种虚实相映、块面交融的特殊效果。这点可以从宋代的洞窟、寺庙或者宗祠(以晋祠为例)来分析。一般宋代雕塑的绘画背景都是以雕塑立体为中心往四周呈放射状延伸,线条的分割呈流动性发展,这恰好跟宋代雕塑的形态特点是统一的,即动态感强,其次是色彩的统一。文章前面分析过宋代雕塑大量应用工笔画中的矿物色、雕塑上也会用墨线来加强结构,所以人站在洞窟或宗祠外往里看去,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整体的彩绘空间,慢慢地才把视线回收到中心点的雕塑上面。而视觉又可以随着线条的延伸循环,从而造就了雕塑和绘画空间的整体统一。

综上所述,对宋代雕塑的设计性元素进行分门别类地解析,尝试从中国传统设计的遗产中汲取营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赏析宋代雕塑的文化底蕴和世俗审美,能认识到中国造型艺术在宋代达到一种整体的高度,并以发展的思路,将其转化为雕塑的时代性语言,从而延伸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认识到艺术学科从来不是单独地自闭性发展,总是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地发展。这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有利于指导我们当下雕塑艺术创作,拓展和提升现有的雕塑创作视角。

(林永潮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陈美延.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2012

2 屈健,刘丹.中国美术史 [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

社,2012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

4 李险峰.雕塑与平面造型艺术 [M]. 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7

5 王铁城,刘玉庭.装饰雕塑 [M].北京: 中国纺织

第6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图书馆建筑是构成图书馆的重要物质条件。尽管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全面应用,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概念层出不穷,20多年前就有学者曾预言作为建筑实体的图书馆将消失,人们获得信息依赖于进入家庭和办公室的网络终端,但事实情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图书馆建筑越来越多,越建越大。据统计全国有80%以上的高校新建和扩建了图书馆,如北大图书馆由24000平方米扩建到51000平方米,清华大学图书馆经过两次扩建由不足3000平方米扩大到27000平方米,普通高校图书馆的面积也多达上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方面,上海图书馆新馆83000平方米,深圳图书馆新馆35000平方米,首都图书馆新馆37000平方米,东南沿海发达省市的中小型图书馆也多达上万平方米,国际上也出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这样的巨无霸工程,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85405平方米。虽然计算机和宽带网已进入办公室和家庭,但漂亮的图书馆建筑及图书馆里的书卷味、艺术氛围、舒适的阅读环境、亲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到图书馆的读者才会亲身感受到。一座实用而又具有艺术魅力的图书馆建筑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它使人感到亲切、舒适,进而身心向往之,愿意到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殿堂里畅游,淘金挖宝,获取信息,娱乐休闲,这也正是图书馆的功用所在。

2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美的本质

从美学的角度说,美的本质是真和善的统一,真是规律性,善是功利性、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并通过具体而又有光辉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所谓“美是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是指客观对象的感性形象上面体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而言。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对象上来说,要满足物质功能要求,也就是要“善”,这时可用“建筑物(building)”来表示,从学科上来说,要满足精神(美学)功能要求,这时可用“建筑艺术(architecture本意为巨大的艺术)”来表示,当人类的建筑摆脱单纯的功利性目的而含有审美目的后就成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美的本质即是满足人们的实用功能的需求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统一。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有别于雕塑、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建筑以实用和技术为基础,就其工程技术属性而言,它涉及结构与力学、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和设备、施工和管理等诸多问题。受技术和功能的制约,使得建筑作为艺术远不如其它艺术形式自由、灵活。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将艺术分为三类,首先是象征型,以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物质压倒精神;其次是古典型,以雕塑为代表,其特点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第三是浪漫型,以绘画、音乐和诗为代表,其特点是精神超溢于物质〔1〕。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构造了一种体系庞大的艺术哲学,这种哲学把各种艺术按等级加以排列,建筑艺术处在最底层,它展现了各种基本的自然力形式,即空间和地心吸力领域中的物质的各种应力和应变。古典派风格的建筑最出色地使这一自然力形式和谐一致,而哥特式建筑则是紊乱的,由位于底层的建筑艺术逐级往上是雕塑、绘画、诗歌和音乐。按照这种等级,这些艺术越来越表现出人类在终极的非理性的现实中的困境,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摆脱和解除这种困境〔2〕。这两位哲学大师探讨了建筑作为艺术在整个艺术哲学中所处地位,即建筑受功能和物质技术因素制约其艺术表达形式远不如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自由。

2.1功能制约建筑:在构成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这三大基本要素中,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要求的必要手段,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而建筑功能则是建筑要素中的最基本要素。古代图书馆的以藏为主的功能产生了天一阁这样的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艺术的代表;近代图书馆的以藏为主、藏用并重的功能产生了阅览在前、书库在后、中间置以目录厅、出纳台的藏、借、阅分离的建筑形式,一般呈“山”、“工”、“T”等字形;现代图书馆多功能化,文献收藏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多种功能集于图书馆,产生了荷载、柱网、层高三统一的现代化图书馆建筑形式,正如图书馆的多功能一样,建筑形式也异彩纷呈,纷纷成为大学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2技术制约建筑:建筑之美,依技术而成,猿人寻穴而居,攀枝筑巢,古代石砌木构,现代摩天大楼,均透出建筑对技术的依赖。每次工程技术的进步,都推动了建筑的革命,古罗马的火山灰水泥,使得巨大的斗兽场成为可能;飞券结构,让古哥特建筑高耸向上;榫卯结构,形成了东方神韵的木结构体系;钢和玻璃的应用,产生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意向和观念;信息社会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智能建筑〔3〕。现代成功的图书馆建筑如北大新馆、清华新馆、中科院图书馆、及即将建造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国外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无不在艺术化的造型里渗透着建筑技术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建筑艺术的美的本质就是合乎现代图书馆功能要求与给人以崇高审美享受的统一。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结晶”相呼应,图书馆建筑艺术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于建筑技术与图书馆功能相统一的不断追求的结晶。

3图书馆建筑的美的表现

图书馆建筑的美表现在环境美、造型美和装饰美三个方面。

3.1环境美:图书馆与环境必须和谐,才能显示作为文化建筑的特点,正如我们常说的“美是和谐”。环境是建筑实体的延伸,它包括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馆内环境与馆外环境。生态环境指图书馆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美是在保持环境自然美的基础上协调生态主体(图书馆)与自然环境,使之自然融洽而不是显得生硬。建于北京北海公园旁的北京图书馆老馆和建于紫竹院公园旁的北图新馆无不注意周围的生态环境,通过取景、借景,为读者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读书环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北京大学图书馆位于未名湖畔,宁波天一阁位于宁波月湖西侧,都旨在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人文环境就是考虑到图书馆建筑选址要便利读者使用,而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因为图书馆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许多城市和大学都将其作为标志性建筑置于城市或大学的中心地带,既便利读者使用又能充分感受其建筑的审美功能。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图书馆建筑上的体现。例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地处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这里是中国高科技研发中心,中科院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等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中心、信息开发中心、学术研究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的职能有重要作用。再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位于广州市区中心与鲁迅纪念馆和广东省博物馆一起围成一个小型文化广场,在市内形成一个安静的文化区,人文和文化底蕴深厚,便利图书馆职能的发挥〔4〕。

除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外,图书馆建筑的环境还可分为馆内环境与馆外环境。馆内外环境建设的最高原则就是人文关怀,使人远离各种有害因素,一切从关心人出发,营造馆内外优美、舒适、健康的环境。馆外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噪声、水火灾、有害气体、烟尘等,因此从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到基地都应注意避开污染源,选择闹中取静的地方,馆区要通过绿化进一步减少不可避免的污染。例如唐山市图书馆位于唐山市中心,西邻市委市政府,东面与凤凰山公园隔路相望,南面和北面是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图书馆有庭院与主干道隔开,院内花草树木繁盛,其建筑格式布局高雅,既区别于市政府大楼的庄重,又别于商业中心的繁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实为读书治学的好地方。馆内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光源不足和空气污浊。因为经济条件的允许,许多新建馆都采用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通风换气,从本质上说这是与人文相违背的,既浪费了能源,又造成了污染,2003年春季蔓延全国的非典疫情使我们不寒而栗,专家指出自然通风排除室内污染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因此,在图书馆建设中要立足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这是最人文的选择。

3.2造型美: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它以其形体所构成的空间等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建筑造型给人以最直接的信息和最强烈的印象,它包含客观形象和审美的双重含义,其构成手法多样,对人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而存在于图书馆建筑本身的美是客观的,不会因个性的审美差异而改变。成功的例子如建造于1996年的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建筑由107米和59米两座塔楼组成,门前有几十级宽阔的台阶,代表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人们攀拿知识高峰的路程。2001年建成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政府共同负责规划建造,新馆建筑呈圆形,倾斜面向大海,既是古代埃及太阳神和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同时又令人联想到宇宙天体,预示图书馆的发展和未来。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的文化信息中心,是支持教育、提供学习和研究资源、应用和展示最新信息技术的场所,同时也在校园生活中起到一种凝聚作用,使大学生们交流信息并得到审美愉悦。大学图书馆纷纷将这些意义融入其建筑造型之中。如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享有国际声誉,建筑由5栋相连的楼房构成,像一只巨大的手,将全校师生聚拢在一起。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则以具有未来派艺术特征的造型,表现这个大学的科学技术领先地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屋顶矗立着一个高达40米的圆锥体,入夜后像一座灯塔放射光芒,召唤学生们前来寻求知识,进行新的探索和追求〔5〕。因此,建筑造型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图书馆要吸引读者并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就必须在建筑造型上下功夫。

3.3装饰美:图书馆建筑不但要在造型上表现其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而且要在装饰装修上表现图书馆的功能和审美特征。装饰装修是一个图书馆建筑的重要环节,它属于细部处理的范畴,主要运用在重点的地方,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谭祥金教授将图书馆装饰装修的总要求概括为4条〔6〕:

(1)显示知识殿堂的氛围,既体现图书馆所处地区的文化底蕴,又要有时代的特点,符合国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

(2)坚持适用原则,设计服从于功能,受制于适用,动静清晰,流线顺畅,注意安全和环保。

(3)以人为本,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和关怀。

(4)适应现代化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满足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需要。

每一座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个多元化社会里图书馆建筑要通过装饰装修表现自己的文化和审美特点。如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墙上装饰着两个浮雕石块,刻满着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字,象征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则在其圆弧形外墙上刻着字母或象形字,这些字形来自全球500多种语言,代表上下一万年的世界文化。美国纽约皇后区图书馆法拉盛分馆门前的台阶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台阶上用不同的文字刻着各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作品题名,以此象征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图书馆则恰好是满足这种愿望的地方〔7〕。

第7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影视艺术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影视艺术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情感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

第8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众所周知,舞蹈学科主要是研究人体动作艺术的一门科学,同时也是研究舞蹈艺术审美规律的一门科学,舞蹈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舞蹈审美学。它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审美创造和鉴赏的科学,是舞蹈与美学交融的一门新兴学科。

舞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舞蹈家和舞蹈作品都不应也不可能独立于它所属的社会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所以,若不研究舞蹈自律与他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完整地把握舞蹈的审美本质。

作为舞蹈学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舞蹈美学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及相对界定自己的研究范畴。无疑,舞蹈美学是把舞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舞蹈的产生、存在及变化的根源、形态,自然就是舞蹈美学的研究范畴。因为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当然是舞蹈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不仅是舞蹈美学研究的对象,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审美对象。它之所以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对象,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反映。实际上,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本身也是在舞蹈与生活的审美反映关系中呈现出来的,研究舞蹈与生活的审美反映关系的特殊点当然也是舞蹈美学研究范畴之中的重要之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蹈美学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个已然的存在物,通过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成过程,去把握其审美创造、其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其生成过程中的美的传统等等。

吴晓邦先生说的好:“谈美最好从美感说起,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舞蹈美感?我认为,舞蹈美感实质上就是舞蹈的审美意识。它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广义的舞蹈美感,包括舞蹈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诸如舞蹈的审美观念、趣味、能力、理想和审美感受等等:另一种含义是狭义的舞蹈美感,即专指舞蹈的审美感受,即舞蹈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们,在创作与欣赏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种舞蹈的审美感受,是舞蹈审美意识的核心所在。舞蹈的审美意识,也属于人们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没有舞蹈艺术的存在,也就没有关感可言。要认识舞蹈审美意识的来源和本性,就必然要涉及到舞蹈与生活的审美反映关系,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舞蹈美,以及舞蹈的本质与审美规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舞蹈的审美,在心理学上来说,也是属于心理感觉与知觉的认识活动。费尔巴哈与车尔尼雪夫斯基都曾从哲学上肯定了美感是通由感觉器官对客观现象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恰巧又是对自己的认识,即人在客观对象上看到了自身,看到了人的情感和生活,于是产生出审美的愉快。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毕竟与感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而且舞蹈的美感与一切美感乃至人类的一切意识现象一样,它“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由此,我们看到舞蹈审美意识(美感)是对舞蹈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就其反映的内容或感受的形式来说,也是人们舞蹈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内容与特性,是取决于舞蹈审美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取决于一定历史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它所特有的把握社会现实的审美感知方式,是产生和建立在人类舞蹈文化漫长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之上的。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有其萌芽状态的舞蹈审美意识,这与欲望满足后的、狩猎饱食后的欢乐交织在一起,但它常常被束缚在感觉本身而缺乏想象、理解的自由活动,这是远不能与当今舞蹈多样化发展的高水平的舞蹈审美意识相比的。今天,我们通过舞蹈的审美对象感知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社会美育意义。就审美意识来说,它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舞蹈审美意识与一般文化意识、宗教意识、科学意识、伦理道德意识之间的复杂的辩证关系,也必然要联系到舞蹈审美观念上真善美的关系舞蹈审美感受的反映特点――社会功利性与心理感受的特殊性――感性、理性以及情与理的统一等,还有舞蹈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舞蹈美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舞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舞蹈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等……都需要我们联系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至于舞蹈美,我认为它是属于人工创造的美。舞蹈的美和各类艺术美一样,它包括舞蹈内容的美和形式的美,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而形成其特有的美,它就是舞蹈艺术形象的美。

舞蹈内容的美(包括审美情感、趣味、理想、观念等)是舞蹈家对自然与社会生活审美属性的审美意识的集中显现,它与舞蹈的形式美(包括舞姿、动态、音律、服饰、线条、色彩、构图等等)应是水融在一起的。不过舞蹈又是一门形式感很强的艺术,因此,要重视舞蹈形式美在舞蹈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形式美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然而在重视舞蹈形式美的同时,不可忽视舞蹈的内容美仍然在舞蹈审美中是起决定性因素的作用。从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看来,他们的审美创造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即都努力追求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优秀舞蹈作品的美,我们无不是从完美的、真实的人物形象中直观感受到的。所以,从舞蹈美的全部内涵来作总体上的审视,舞蹈的美,可以说美在形象。当然,舞蹈形象的美,是舞蹈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统一,融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之中,熔铸出性格鲜明、生动的舞蹈艺术形象。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称之为‘美感’。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它的审美创造过程。我认为,舞蹈审美创造的一般规律,可以简述为:审美感受――审美发现――审美意象――审美形象。即舞蹈创作者以审美眼光和心灵,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审美感受,发现并选择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美;进入形象思维的系列加工,从而熔铸出舞蹈艺术美的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浸透着舞蹈创作者与表演者的审美感情、趣味和理想 舞蹈审美鉴赏的一般规律是:舞蹈形象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象的感知――审美情感的进发与共鸣――审美形象的评判,即舞蹈欣赏者,从对舞蹈形象的直观感觉、印象开始,进而产生联想,想象,感知审美对象的意象所在,激发自身审美情感,从而作出对该作品的审美评价。舞蹈家从生活情感、想象――形象,即情、意、形,换句话说,从内心到外形。而从观众欣赏角度来说,就恰恰相反,观众是要通过形、意、情来感受的,从外形到立意而获得情的感受,即从外到内。从这里我们看到舞蹈形象是审美创造与鉴赏的核心与集中点。如何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塑造出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舞蹈审美形象,是舞蹈家们孜孜以求的。舞蹈形象是舞蹈意象的物化形态,它决非是自然物象的简单反映或直接再现与翻版,自然形象是经过意象而转化为舞蹈形象的。所以,舞蹈的审美意象,实际上成为舞蹈艺术形象塑造的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也即是舞蹈形象思维的核心部分。舞蹈审美意象,就是舞蹈家审美心灵里的意中之象。具体说来,即是第一自然或社会事物,被舞蹈家感知,产生心理表象,经过与同一事物相关的表象积累,产生了对该事物的观念之后,创作者不仅不脱离原来事物的感性表象,而是联系各种相关的感性材料,展开舞蹈形象思维活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泛化、深化给该事物表象染上情绪色彩,注入了主观情感内容,使客观事物的表象与主观的情、意相结合,于是在舞蹈创作者心目中,逐渐形成饱含思想、情感、意趣,表现为精神境界的舞蹈审美意象。也就是说,舞蹈的审美意象是在一定的表象基础上,经过形象思维过程的一系列意识加工,伴随观念的不断深化,情感的凝聚,而有选择地对于那些最能显示主题、人物性格的侧面,紧抓不舍,并使这些表象特别突出出来.强化起来.使之越来越鲜明、丰富、凝练,而成为饱含审美情趣、理想的舞蹈意象。如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作品《雀之灵》的经验告诉我们了舞蹈审美意象的突出作用。作品从孔雀的原生形态和舞姿的雕塑感,以及绚丽生辉的孔雀服饰和独具特色的傣家民间音乐旋律,使演员自我爱怜的陶醉,特别是通过她灵动的手指给予孔雀头千姿百态的造型,注入了杨丽萍主观思想的情意,使之融为一体,她突出的强化了孔雀的“表象”,从自然形象――舞蹈意象――升华为舞蹈审美形象。人们从观赏《雀之灵》中,感受到鲜明、生动、丰富、动人心魄的独特的舞蹈人物形象和傣族民间舞蹈的柔美、轻盈、平稳的时空意境,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力来呈现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舞蹈从原生态中提取,塑造了孔雀的形象,古朴、醇厚与自然浑为一体,追求一种任凭时光穿梭,生命周而复始的宇宙观,在不知不觉的舞姿变化中象征着图腾,舞段采用剪影的方式静态地制造出远古的空间感。着力于动作的张力和意识的外延,寻找一种腾空的漂浮感。杨丽萍独创的那种雕塑感生发出来的,具有闪烁,生动的舞蹈动作,更是民族舞中所鲜见的。用“形神兼备”来赞誉《雀之灵》是似乎还不够的,杨丽萍那着魔般5的手臂有节奏、有层次的节节律动,分明超出了孔雀的机敏、矫健,反映的是人类对精致完美、灵动自由的不懈追求。给人们以强烈的舞蹈美的感染,带来了鼓舞力量,具有现代意识和富有个性的民族精神,《雀之灵》是一个成功的当代民间舞蹈精品,获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和探讨我深深地感到,从审美角度对舞蹈的审美与创作活动,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将有效地从艺术理论到实践,促进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是作品赋有生命力、立体感、艺术性和时代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9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影视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203-01

多媒体教学尽管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广泛进入艺术教育时,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为主课件为辅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人为地割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大忌。如果教师对于展示影视艺术的多媒体素材没有充分的理论见解和实作能力,他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多媒体课件,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或者在讲课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有一些疑问,面对多媒体的“死模式”,怕老师尴尬而又无法启齿,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合理引导分化

对于影艺术的理解和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是良莠不齐的,在多媒体教学中,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那些自制力强、接受能力强、自身具有一定影视艺术修养的学生将如鱼得水,越学越好;而那些自制力弱、接受能力差、基础素质缺乏的学生将会排斥部分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主动性差,只会越学越糟,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注意学生在影视艺术学习当中的反馈信息,加强引导。

三、节约成本,科学使用

多媒体教育设备投入成本高,制作艺术相关的多媒体教育材料一般比较费时费力,制作流程和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假如引进设备后由于缺少课件制作的先进技术,缺少人才,或者课件制作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优越性而使设备闲置,导致资源的浪费,又缺少技术维护而导致设备损耗严重,这样又浪费了才力、人力、物力。因此,尽管艺术教育与多媒体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作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影视艺术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节约成本,科学使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直观展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表现在外部形态上,主要是视听造型。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影视作品的图形、图像、声音、语言、文字等影像符号直观地呈现,加强学生对教学对象的印象和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艺术的视听造型特征。

2、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较单一、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智能型、具有亲和性的界面,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充当学习的主体这一角色。

3、教育资源的共享,节省人力、物力。这是跟多媒体教学自身特点相关的。传统教学往往是一个教师指导数十个学生,而多媒体教学中,一个老师授课,通过具有受众面极其广阔的多媒体传播途径,其受益者是以千、万计的。另外,一个新的教学成果,一个人的创新,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会造福他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影视艺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进入影视之后已经互相融合,形成电影、电视自身的特性,使得影视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影视艺术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正是由于影视艺术自身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使它能够兼视觉与听觉、时间和空间、动态与静态、表现与再现于一身。

艺术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审美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影视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作用,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助于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教育承启了影视艺术的本质,在教育形式上表现出直观的视觉造型、丰富的声画语言,形象的内容展示,具有影视艺术通俗化的特长,也因此,它具有最为普及化的优势。比起传统的书籍、口耳相传、黑板教育形式,影视教育一开始就应该和多媒体教育手段结合,成为新式教育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