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第1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中国武术文化历经朝代的更迭,吸收了历代皇朝的精髓,以及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到近代,中华武术已具有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武术文化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术的价值理念之中,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武术的战术指导思想来讲,“阴阳”、“八卦”、“五行”都是武术形成的源泉,形成了各派拳种的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种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中国武术文化具有的丰富文化底蕴,正是促使武术文化,甚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必然会走向世界,满载中国厚重历史文化的武术文化,必然会得到发扬光大。

2我国现代武术文化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过去武术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狩猎、战争、祭祀过程中,也已很难见到近身武术搏斗的身影,这就意味着武术没有发展的动力,最起码是缺少了最直接的运用。因此,传统武术具有的攻击自卫功能逐渐被淡化。但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武术的健身功能逐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这也成为现代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其次现代武术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竞技武术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文化知识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术文化,如中原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武当武术文化等,这些地区的武术文化汲取了社会环境的营养,继承了各武术流派的传统,并经过长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具有不同的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的武术文化。这些武术文化正在顽强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武术产业,其中也包括武术教学,武术表演。目前,这些地区的武术学校,武术培训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术产业,这也是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

3我国武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软肋

3.1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创造力

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使到今天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还以“博大精深”来形容。从而也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和武术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响着整个亚洲武术文化的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武术传统的文化观念,脱离了现代的特征——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脱离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将会被现实给吞没。对于武术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即便是武术文化有其光辉的过去,但在时代面前,其古朴、传统的风格不能与时代产生共鸣,一味守旧难免会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中国武术文化到了最困难的时期。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这些具有东方武术文化传统的项目,却走出了困境,适应了时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武术的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东方武术文化的代表——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却稍显逊色。从形式来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与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点,而注重整体攻防的武术,在技击攻防方法的提炼还有所欠缺,所以武术在世界搏击界面临两难境地。

3.2武术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中国武术受陈旧自我修炼观念的束缚,使如此博大精深的艳丽奇葩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已黯然失色,已远离了现代时尚生活。如刚劲勇猛的少林拳和温文尔雅的太极拳,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使得武术运动走向竞技武术的道路,从而也导致武术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中国武术正在走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丰富的武术文化逐渐淡化。随着奥运“更快、更高、更强”观念的不断渗透,现代武术在追求高、难、美、新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武术的发展来看,在武术系统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标识,就意味着武术缺乏其他项目独有的形象基础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标一样,缺乏醒目的、独具特色的特征,使人们很难去识别、接收、认同他们。就拿武术比赛的仪式和规矩来说,目前,国内的武术比赛宣传、比赛歌曲、开幕式、闭幕式尚且没有统一仪式,武术的礼节也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和韩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武术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日、韩两国的武道在激烈的对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礼的行为规范,是值得推崇的。武术应该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这样不仅让观众能感觉到强烈的民族气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3武术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依靠的是传播。而传播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像武术这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传播动力,否则会使民族文化沉寂成书馆的摆设。武术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习练人群,武术文化的表现也离不开武术的载体——人。习练武术的人群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西方体育项目的侵袭,从事专业武术训练的人群不断减少,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项目以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中国体育文化市场。我们必须承认,习练传统武术人数的减少、武术传承空间的不断萎缩,已经成为一种不争得事实。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也就意味着缺乏了市场需求,所以武术表现为发展的动力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武术文化宣传还比较欠缺,武术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可以利用大型武术团体表演,来积极宣传我国的武术文化,在这一点上河南登封已经有了较大突破,目前太极拳表演也初具规模,从这些成功的例子来看,武术今后的发展必须要在宣传上大做文章,这样才能使武术文化深入人心,才能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4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4.1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武术所涵盖的文化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只不过是发展到现代,武术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也就是说传统的武术文化和现代的理念表现为相对独立或相互排斥,传统武术文化和现念相互兼容的问题,是未来武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传统的武术文化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和维持它的发展的趋向,促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赋予其现代的发展理念,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地、连续地、开放性地面对困难,这样传统武术才能不断地吸取更多精华,摒弃自身不足,在实践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4.2吸收和借鉴优秀武术文化发展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武术的发展与西方的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像代表日韩武术传统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却发展的比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滞后的原因之外,还有外来体育文化先进理念影响的原因,因此,传统武术文化还要在借鉴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鉴和吸收”立足点上,要处理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优秀项目的内涵和形式,不能只顾形式,不顾精神,或者只顾精神的领会,却找不到切入点。

4.3加快武术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

创新是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武术创新的目的就是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时代的车轮不会改变方向,因此,武术文化必须主动去适应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技术动作、修订评分规则、降低对抗强度等方法,从而吸引更多的习练人群参与到其中。我国武术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和当代各种体育文化精华进行深度对话,真正把武术博大精深的的文化发扬光大。

5小结

第2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格局 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历代的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几千年来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一些鲜有人关注的民居、传统工艺甚至已经逐渐消失、消亡。传统文化正面临怎样的现状?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也积淀下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汉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自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汉字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甚至在外族入关的元、清两朝,都没能让蒙古文、满文取代汉字。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连接一个民族的纽带,它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若干年的积累和蜕变所产生的一种文明产物。这些文明是现代化社会加速发展的助力器,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需要有建立在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方向指引。一个国家要想走向繁荣,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一个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困难面前就会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民族没落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理论上的遗失。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个民族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没有根深蒂固的信仰做支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在经历了和这两次文化重创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反思,并逐渐找回了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改革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任何国家的繁荣富强无不是从文化强国做起的,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搞好对外发展,才能使国家屹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近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频频被窃取,许多我国传承多年的节日习俗却被其他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显示出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的不够到位,有些文化甚至走向消亡。虽然搞好现代化建设和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很重要,但是有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抛弃。如今,世界各大强国都已经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来渗透到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中,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我们应该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也难免有一些落后、腐朽的部分存在,这部分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然会遭到淘汰,只有符合新时展道路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被时代所认可,得到弘扬和发展,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没能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发展,归因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够完善。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走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得到不断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完善和弘扬。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上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例如我国传承多年的风俗习惯、经典文学、文化古迹、科技发明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摒除腐朽的、过时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缤纷多彩,将这些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传承下去,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中西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盘否定和完全拒绝西方文化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对于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吸纳和接受,使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发展。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应坚决抵制两种思想观念:第一,完全、绝对地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不注重吸收国外文化的先进部分,这样会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固步自封,失去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二,崇洋,不加选择和考虑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这种观念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中西文化融合发展,以中为主,以西为辅,在大力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部分。

结合时代特色完善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文化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弘扬中国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既不完全抵制西方文化,又不崇洋、摒弃传统文化。通过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努力完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中既包含许多先进的思想、创新的发明、丰富的文学等,但也存在一些老旧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当代人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和传承,在多元化的格局下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为此,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民族精神,从而使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桂北古民居美术创作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1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李心峰:《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

②杨丽丽:《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学理论》,2015年第1期。

③吕霞云:《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科技信息》,2014年第4期。

第3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变化。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建筑项目各种设施进行的设计、优化和开发活动。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在建筑设计中,彰显当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运用相应的原则、方法和理念,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是必要的。

1建筑设计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原则

建筑设计原则是对建筑设计各项工作起指导作用的各种规则总称。建筑设计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建筑设计追求的是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善于挖掘文化内涵,将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思想与当代设计理念有机,促进建筑设计水平提高。1.1保持传统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建筑,都有自身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建筑设计时要保持这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他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和风土人情,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将这些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1]。此外,建筑设计时,要适当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考虑当地居民心理接受和认同感,防止破坏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保持建筑景观特色,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1.2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建筑景观设计时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对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文化内容,设计时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保护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建筑设计当中,并进行独立规划和设计,有效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如图1所示),借鉴传统建筑构件———斗拱,对传统建筑元素优化,并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结合,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1.3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设计担负着传承当地文化的任务。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代表着形态各异的当地文化。建筑景观在时间和地域上有着巨大差异,时间不同,建筑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形成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景观[2]。地理位置的差异,也使得建筑景观有着巨大差异,例如,江南村庄和北方村镇,它们的景观是截然不同的,设计中应该注重传承当中文化,促进设计水平提高。

2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念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应的理念,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在设计中贯彻落实,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2.1绿色环保。进行建筑设计之前,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传统文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文化内涵、文化的价值特征等。同时要对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熟练掌握自然环境情况和文化特征,并防止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在对建筑选址、建筑规模设计、建筑规划、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等进行最终确定时,要考虑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环保理念,防止对生态环境破坏。如福建省方志馆在响应国家号召下,利用福州市旧档案馆进行改造。地方志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因此在考虑建筑外观时,采用以下三个元素:一是志书的肌理,书卷的立面(如图2);二是窗花文理来源于书架(如图3);三是错缝的石材,暗示方志的厚重,隐现历史车轮的痕迹(如图4)。2.2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时要树立整体规划观念,保证规划体系的完整性,使居住区和无人居住区的建筑相互协调,保证建筑景观的整体性。同时,制定有关建筑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引导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落实传统文化理念[3],促进建筑设计水平提高。2.3生态节能生态节能也是建筑设计必须树立的理念,这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不仅在设计时需要树立生态节能理念,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建设时更需要采取措施,做好建筑工程建设、采光、供水、供电等问题,在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做到生态节能,这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理念的要求的。

3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建筑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它们对设计效果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设计方法。3.1使用艺术化设计。建筑设计是外在形象的一种表现,给人们的视觉以最直观的印象。所以,建筑设计需要运用艺术化方法,考虑居民审美感和审美意识,尊重他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念,遵循传统文化的要求,使建筑设计具有美感和艺术感。3.2注重人性化设计建筑设计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运用人性化设计方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加强环境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设计运用人性化的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新型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有利于建筑工程生态化,也有利于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3.3协调各方面关系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时,要协调好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之间的关系,根据协调原则,从整体入手,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建筑设计中将当地的文化内涵、景观美学艺术、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景观。同时建立评价体系,对建筑工程布局进行分析和评价,既保持当地景观特色,又增加多元化的景观因素,促进建筑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4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为应对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4.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基础设施布局、建筑项目布局、传统文化因素等。对建筑设计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节约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4]。例如,上海金茂大厦是其中的代表,它在建筑设计时,将古代佛塔建筑符号与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巧妙结合(如图5所示)。4.2应用传统文化理念,改善周围环境绿地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保护环境、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建筑景观。因此,建筑设计时要重视绿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绿地,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此外还要增加各种形式的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选择合适的绿化物种,提高绿化程度,改善生态环境。4.3提倡节约型的设计理念,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筑设计中要树立节约型设计理念,引导节约资源,并付诸于实践,反对资源浪费。一方面,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设计人员节能意识的引导,严格执行节能方案,推广节约型建筑设计理念,促进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4.4重视与当地实际结合,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建筑设计中不能照搬某种模式,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采取设计策略,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准确把握时间、地区、产业等方面的差异,制定设计方案,确定工作思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5]。例如,苏州博物馆(如图6所示)就是其中的典型,它在设计中,将中国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建筑意象与山水画意境完美结合,将传统文化和当地实际巧妙结合。4.5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也非一朝一夕,因此,必须建立与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第一、资金保障。建筑设计离不开资金使用,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证。保证专项资金按时按量投入,资金使用全部落到实处,为建筑设计提供物质保障,促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第二、协调各方行动。建立与健全协调机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密切各方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保障建筑设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5结束语

总之,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彰显时代价值和艺术魅力。另外还要善于总结设计经验,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有效融入建筑设计当中,促进建筑设计水平提高,为人们营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高明,董雅.从历史中建构未来———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再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7-220.

[2]刘爽,于雪.我国传统工艺设计对民族文化的体现与传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56-158.

[3]杨谦益.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J].福建建材,2015(9),23-25.

[4]刘思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中华建设,2016(2),78-80.

第4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网络是传统文化保存、传承的新平台。在信息时代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的急剧变化,让传统文化越来越消退。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生息演变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亡,濒临灭绝。如何保存它们,除了传统的方法,新的数字化理念也开始使用。

2010年虎年春节前夕,由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协同第一视频、搜狐、网易、干橡互动(人人网、猫扑网)、凤凰新媒体、TOM网、千龙网、新浪网、百度等九家知名网站,共同策划了“风景这边独好・虎年网络大过年”大型民俗专题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到年三十,八家网站推出八个民俗主题日、通过八天的接力传递,为全球网民献上了八场春节民俗荟萃。八家网站专题总点击量突破2亿6千万次,独立IP超过2000万。境外独立IP接近60万,收到各类网民互动作品几千件,各类留言祝福1548万余条。参与网民遍布全国27个省份,以及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网络成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的传播空间。

从皖南到东北,从苗寨到水乡,来自中华各地的网民集体通过互联网、重温了具有浓烈民族特色、地理风俗的传统春节文化,分享了自己的春节记忆。身居海外的华人网民也积极参与其中,网友“兼听则明”以图片形式展示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唐人街欢度中国年的热闹场面。定居澳大利亚的博友说“过年就是要把华人都聚起来,提醒我们仍然还是中国人。生活方式,信仰和语言可能已经改变,但是根本的精神没有变也无法变。”

此次活动以网络媒体为主导和推动,第一次将民俗传统文化与互动性这一特有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以互联网站为平台和载体,将散落于民间的春节“记忆”进行数字化收集与整理,并对当下中国社会春节民俗进行原生态的记录与呈现,使传统文化主动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得到传承与发扬。

此外,世界各国文化机构和企业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欧洲积极致力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数字化工程;美国则把开发利用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的遗产,作为展现其最新技术的内容载体。我国也已经开始启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西湖等遗产数字化工作。随着谷歌数字图书馆、电子书、文化保护数字化的普及,传播介质、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许稀释了很多我们带有怀旧情结的乐趣,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使得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广泛、更便捷的接受方式和适合于大众传播的新的应用平台。

网络是传统文化重塑、创新的新助力。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仅能够适应时代潮流对信息传递的要求,而且与传统媒介相比,有其优越性。从传媒本身的特点看,网络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使信息的传播方式从一元变为多元,将记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网络可实现交互性传播,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直接交流信息,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间的距离,并能够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促进信息深度加工和整合。从受众角度看,网络使受众摆脱了时间、地点限制,使受众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

信息化时代网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及双向选择。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只有重塑,抓住机遇,利用本民族的优势和网络这一新型传媒,才能挺进世界文化阵地而立于不败之地。

利用网络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发展。要积极利用网络文化所提供的信息化手段,将传统文化作为内容,将数字化作为载体,用新的传播方式、先进的文化手段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从多方面深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第5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周秦;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设计

一、周秦传统文化的起源

周秦文化指的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总称,因为其发源地均在今陕西宝鸡地区,所以统称为周秦文化。周人的祖先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自称为周。周武王牧野一战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周朝一共经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经历了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诸侯立周平王为国君,平王将都城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在今天的陕西宝鸡地区,周人曾经以此为中心进行长期活动,后来至秦朝建国也是以这一地区为活动中心,并且留下了大量的先人足迹以及文化遗产。至今在当地还保留有一定程度的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墓葬和居住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的商周秦时期的青铜器,因此宝鸡地区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作为文化遗产,周秦先人留下了影响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封建制度,这些制度对于我们当今世人的影响依然存留。除了宝鸡地区仍然存留当时文化的残存遗迹之外,研究和发展周秦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对于传统礼仪、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影响。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使用青铜工具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工艺进而进一步繁荣,除了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文上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青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其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了不少的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炼制造的铁器,说明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的技术。东周共传25王,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

西周时期,周朝所实行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与政治结合得更加紧密,对于王位世袭起到了顺利执行的作用,对于稳定政局,动员统治阶级并全力加强对国家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以周王为首,根据宗法制度的综支原则与分封制度相结合,将他们的既得利益按照等级分配给各个家族。《左传》所记的周初商朝遗民的“宗室”“分族”,就是指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团体,迄今为止对中国早期宗法制度的了解主要还是关于周朝代的。

周朝礼仪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并且对于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作用,在当时,已经有了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的专职人员,而且,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发展程度和进步程度。

到了秦时代,秦文化为我国历史进程中最有建树、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秦文化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西戎、西羌等中国西部基本文化,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二、周秦传统文化的特色

周朝武王灭商以前的周文化被称为先周文化,在周武王灭商以后的周人在继承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周文化。这种文化形式和内容全面地反映在了西周时期,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和较为健全的政治伦理道德制度,周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华纯铜文化的源头。

在周朝持续统治的几百年间,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集成创新和汉唐宋明理学的弘扬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环民族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且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其中,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意识、政治基础、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三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周朝的统治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主要有四大制度作为支撑,即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这四大制度对以后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这四大制度当中,周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为封建制,周朝灭商朝以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的各个地方,建立起了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其数量超过百个。再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基本国策。在政治文化方面,吸收和兼容了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秦文化形态。其特点和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即求实重实、质朴率直、不事虚浮、求大求多、注重拓展、主动性强、强悍尚武等。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结束了诸侯割据达数百年的动荡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王朝自今甘肃清水一带发迹,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其二十四代国君曾在宝鸡陇县、千阳、陈仓、凤翔建置过都城,因此宝鸡作为秦王朝发祥之地的辉煌历史可见一斑。

三、周秦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设计

周秦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早期文化的源头,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政权稳定以及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传至今日,周秦文化中的政治方式和经济方式已经离我们远去,周秦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却是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支柱。

现阶段,正在处于快速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宝鸡地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筑总体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气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在今天的陕西宝鸡地区很难再看到周秦传统文化的建筑模型,也很难切身感受到周秦传统文化营造的文化氛围,其中,传统文化的求实重实、质朴率直、不事虚浮等传统风尚已经很难捕捉到。

面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我们只能从当地的一些偏僻的地方隐约寻找到当地的传统习俗中所保留的周秦传统文化气息,包括民间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传统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周秦传统文化中所坚持的君臣之礼,流传到现代社会,根据人们的习俗应该演变为长幼、师生、官民、尊卑等文化习惯,这些也是周秦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去发展周秦传统文化,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如何继续继承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合理利用,也成为了地域文化设计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第6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儒家思想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气息,其文化传承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其中对环境艺术最大的影响在于规矩与对称。随着儒家思想的盛行,汉代以后以对称为主的艺术设计风格兴起,如宋朝时期就有“依山傍水两物临,顽石堆砌相平齐”的设计谚语,这表明我国古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较注重对称。明清时期,对称艺术已经成为重要的代表,皇家园林按照天圆地方、二八星宿、四象变化进行设计,形成交相辉映的对称状态,圆明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称艺术并不死板,也不追求单纯形式上的规矩与对称,而是讲究南北呼应、东西相望。近代以后,死板、教条化的思维模式禁锢了一些设计师的思想,使得对称艺术变成形式上的对称,丧失了传统艺术的人文情怀,也丧失了儒家传统思想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改变这一形式,深入研究儒家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内涵。

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是无为的自然特性。一些人将“天人合一”看作道家的“自然”,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天人合一”并不是道家的根本精神,儒家也谈“天人合一”,尽管角度并不一样。道家的精神在于自然无为,先秦时期的自然设计风格往往是最显著的设计理念,他们不拘泥于形式,追寻自然的脚步,将内心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文献记载:“先秦之物多属神品,然汉代后毁于本末,究其因乃不兴自然也。”意为先秦之前的艺术品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汉代以后的艺术品丧失了艺术的灵性,这是由于不追求自然导致的。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自然的追求是设计师需要注意的。现代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追寻对自然的把握,这种把握不在于应用手段,不流于形式的俗媚,应当从心出发,依靠内心对自然理念的理解进行合理的创造把握,从而让设计形式与自然结合。

三、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会贯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基本理念之一,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与艺术精髓。“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经历了由改造自然到回归自然的思想转变。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必须对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向以及材料运用等进行有意识的转变,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并结合现代多元文化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这不仅能在融入传统思想的同时衔接现代设计思维,还能使现代人充分体会精神上的闲适安逸与心灵上的清雅淡然。

四、结语

第7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一、基本情况

望松街道境内有始建于民国初期的黄家大院及始建于清代的吴弄古建筑群。黄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民国初期续建,占地面积为646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2平方米。现保存较完整的只有楼房3座,1986年被列为松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点是“七间”也称百寿厅,均围绕“寿”字为主题,牛腿和雀替上108个篆体寿字,无一雷同。吴弄古建筑群位于吴弄村,建筑群始建于清代,15幢古民居较完整地保留着清代至民国时期民居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高耸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二、农村传统文化概况

松阳县望松街道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古村落、古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各行政村。2008年松阳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望松街道不断挖掘非遗资源,共收集资源线索153条,普查项目101项,基本掌握了辖区内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

望松街道下辖的吴弄村文化底蕴丰厚,2003年,松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吴弄村为县级历史文化村;2012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收录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5年获浙江省第三批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

吴弄村较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化有:舞龙灯、闹鱼灯(翻新亭)、鳌鱼灯(桂花亭)、民间小调等。吴弄民间习俗有大年三十祭拜社公,正月初一叶氏后代祭拜先祖等活动。望松街道民间传统节气大致有春节(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代代相传。斗转星移,传统的民间岁时习俗依然如旧。

三、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现状

1.初步形成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对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申报。望松街道开展了《制豆腐皮》《石雕》《古沉木根雕》《晒红烟及加工技艺》《驱邪巫画》《吴弄社公祭祀》《浙江省第三批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申报工作。经过评选,吴弄村2015年获浙江省第三批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传统晒红烟及加工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豆腐皮制作技艺》、《黄家大院木雕技艺》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岗后村王客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注重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针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保护措施,特别是“活保护”措施。搭建非遗传承基地,在松阳城北小学建立太极传承基地,每星期上一堂太极教学课,并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在吴弄村晒红烟陈列馆展出晒红烟实物、制作器具、种植、加工流程以及销售、烟具、烟俗等内容。开展晒红烟制作体验、演示活动,吸引游客,宣传松阳,提高松阳晒红烟知名度。

四、存在的问题

1.欠发达地区区位劣势明显。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六个重点扶持的欠发达县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历史和交通等多方面原因,松阳县非遗项目虽多,却是多数分布于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面临着薪火失传的困境,欠发达地区的区位劣势限制了我县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

2.非遗传承的年轻化转变。非遗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而现今的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传承人不断老去,而年轻人却不愿意去学习,培养新的年轻的传承人已是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重中之重。

3.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欠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工作量大、涉及面宽、专业性强,除了要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还要有一支业务精、善管理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基层从事的非遗者多为半路出家,专业人才相当缺乏,尤其在乡镇一级,多数文化员身兼数职,导致许多工作流于表面,保护工作相对滞后。

4.非遗项目挖掘整理滞后。经过2008年非遗普查,我县共收集有价值的非遗线索2121条,然而现在县级非遗名录项目仅63项,还有众多富有价值的非遗项目未被包装整理。乡镇人手不足,挖掘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县的非遗项目挖掘整理滞后。

五、对策建议

1.夯实基础,大力建设“四大体系”。逐步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四大体系,搭建非遗保护整体框架。一是完善非遗资源普查体系,在非遗普查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并整理挖掘重点项目,争取每年挖掘包装一个好项目;二是搭建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完善,争取有价值的非遗项目上等级;三是搭建代表性传承人四级体系,完善传承人梯队,培养一批年轻传承人;四是扩大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立足现有的传承基地积极开展传习活动,新建一批非遗传承基地。

2.统筹协调,大力落实“四大保障”。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建筑非遗保护强力后盾。一是落实政策保障,从政策制度上保证非遗保护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二是完善组织保障,成立松阳县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组建松阳县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三是强化设施保障,以县非遗馆为龙头,乡镇非遗展陈室为辐射,搭建非遗展演展示平台;四是确保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8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韩国综艺;传统文化元素;Running Man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5

一、节目简介

Running Man于2010年7月开播, 是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的SBS电视台的主打节目之一,也是《星期天真好》板块的组成单元。SBS电视台通过此节目,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娱乐节目新形态。

节目主要以竞赛方式进行,一般邀请韩国偶像、艺人为特别嘉宾,游戏是重要组成部分。游戏设计夸张,为了搞笑,参与嘉宾常需卸妆,便于拉近受众与偶像之间的心理距离。开播五年来,不仅在韩国国内广受欢迎,在亚洲其他地区也大获成功。2014年,中国浙江卫视向SBS电视台引进此节目的版权,一同合作新节目《奔跑吧兄弟》。该节目于2014年10月10日在浙江卫视首播,被誉为“中国版的Running Man”。

Running Man这档大型游戏综艺节目作为如今最受热议的韩国综艺节目之一,除栏目环节设计精彩、主持人之间互相配合和对节目的推动外,节目的核心仍是渗入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二、节目中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1.饮食文化

Running Man中对美食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亲自体验。例如,由嘉宾和主持人亲自体验制作泡菜的乐趣,配以讲解,加深了观众对传统食物泡菜的认识。第二种就是将这些传统美食融入游戏环节中。比如济州岛特辑中嘉宾要根据听到的方言介绍,按照正确的顺序卷着食物吃,既展示了传统美食,也表现出了方言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给美食赋予了地域性的新鲜感。

2.服饰文化

Running Man节日特辑中,主持人和嘉宾常常会穿着韩国传统服饰――韩服。多彩飘逸的韩服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增加了节目的效果,同时还展示了韩服的传统之美。

3.建筑文化

建筑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播载体,如果能在游戏中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可谓一举两得。由于Running Man的游戏特性,几乎每期都会选择极具韩国文化代表性的建筑作为活动场地。如在国立国乐院拍摄民乐盛宴一期节目,进入国乐院后一幅恢宏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此时字幕会配合演奏的曲名以及含义,让观众对演奏有进一步的了解。嘉宾主持人跟着音乐展开游戏,也使观众见识到韩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游戏活动与文化传播也显得自然,毫无牵强之感。

4.传统节日

Running Man通过传统节日特辑的方式,使很多被韩国人遗忘的习俗被大家重新记起。比如新年特辑、中秋特辑等。

5.音乐文化

音乐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可以感染人的情绪,加深对节目的了解。Running Man的音乐一方面融入游戏内容中。例如唱歌环节中,有多种韩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猜歌名游戏,考虑到游戏者的不同背景,节目倾向于选择年代比较久一点的大众歌曲;另一方面是作为配乐的音乐呈现,尤其是极具个人性格特色的音乐,这是Running Man的一大特色。

三、国内影响

1.高收视率和高人气

作为三大台之一的SBS的当家综艺Running Man的播出时间在周日的晚饭点的黄金档,从2010年开播以来,其国内收视率一直在10%以上,可称为“长寿综艺”。

自开播以来,Running Man每年都在韩国SBS演艺大赏中获得包括“最高人气节目赏”“最优秀节目赏”等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并且连续两年获得百想艺术大赏的TV部门女性综艺赏。

2. 强大的制作团队及参演嘉宾

首先,Running Man的团队十分强大,MC(Micphone Controller)们都是业界翘楚,主MC刘在石更被称为国民MC,实力强大的MC保证了节目在韩国的影响力。同时,强大嘉宾阵容是节目强势的体现。其嘉宾从演艺界扩展到体育界的各类运动员等。在2012年的全盛期,国民级大咖孙艺珍、金喜善等把Running Man作为自己的综艺首秀,还有韩国一线明星崔智友、河智苑、韩佳人等加盟及香港特辑中的成龙等,无疑不是其极高地位的体现。

3.游戏成为独特的节目视觉符号

Running Man开创了有自己特色的许多游戏,如独创性的撕名牌;而且会根据节目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来创造游戏,保证了节目的创新性,也使得韩国国内许多综艺节目争相模仿。

四、海外影响

1.“韩流”风靡亚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综艺节目播发版权的海外输出,以Running Man为首的韩国综艺的受众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以百度贴吧为例,截至2016年1月12日,百度贴吧Running man吧已有主题89125个,帖子10894295条,会员数达1015253人。

借助Running Man,韩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使得国外观众对韩国的了解越来越深,韩国文化对中国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 赴韩留学热 赴韩旅游热

韩流的吸引力以及韩国综艺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引领了赴韩留学热和旅游热的潮流。

2014年韩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赴韩留学的外籍学生中,中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赴韩留学的外籍学生共8.5万名,中国留学生共计4.8万名,占56.7%,亚洲国家为其主要生源地。

赴韩旅游人数连年攀升。据韩媒《朝鲜日报》报道:2014年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共392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占赴韩旅游外国游客中的最大比例。旅游项目多为韩国著名的地标建筑、韩剧经典场景以及韩国民俗体验等,这些都离不开韩国综艺节目中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与推广。

3. 版权输出 二次传播

由于Running Man节目形式新颖和收视率火爆,2014年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团队联手打造了中国版的“跑男”――《奔跑吧兄弟》,该节目在借鉴Running Man成功经验的同时又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处理,在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粉丝。根据CSM50城市网收视率显示,前五期节目中有四期位列首位,第五期更是达到了2.489%的高点。

随着《奔跑吧兄弟》的大获成功,原版节目Running Man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关注。Running Man由于版权输出带来的二次传播威力不容小觑。

Running Man作为当下最火热的韩国综艺节目之一,除节目形式新颖、主持人的默契配合以及丰富的节目环节设置外,其成功的核心因素仍是节目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节目通过对建筑、饮食、节日、音乐等传统因素的表达,彰显了韩国文化自身的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国内和海外影响,推动了“韩流”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