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农业健康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健康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健康发展

第1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税费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当前,财政支农政策框架构建的主要任务是现有政策的完善与整合。现有的财政支农政策包括农业投入政策、农业补贴政策、财政贴息政策、农业税收政策、财政扶贫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在现有政策完善的基础上还应整合这些政策,协调其关系,对其作连续动态安排,发挥其整体功能。

一、充分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1)要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

(2)财政投入要依法进行。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

(3)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1)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

(2)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在补贴方式上,首先改暗补为明补,减少对间接的、中间环节的补贴,直接补贴农产品保护价及与之相关联的仓储建设保管费用等方面,补贴国家需要支持与发展的农业生产项目。其次要改补“硬件”为补“软硬件”并重。即由过去补农药、化肥、农膜等物资为主转向对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补贴。

(3)突出补贴重点。重点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产品出口的补贴。同时,还应注意增加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补贴,鼓励粮食出口,以减少粮食积压和过剩。

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主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

4.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由安徽起步迅速推进到全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称得上是农村地区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不过到目前为止,这次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来农业税制的内在缺陷,也没触及城乡分治的问题。今后,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制度再创新,通过引入新的农业税制,将改革推向新阶段。从长期来看新的农业税制应体现轻税、发展和城乡统一的原则。其基本方案是:在近期彻底取消农业“两税”,给予农民休养生息的机会;中期基本实行城乡统一税制,直接对农业生产者征收土地资源税和农产品增值税;从长期看,要逐步有选择地对农业征收收益所得税。

5.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1)突出资金投入的四个重点.第一,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第二,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第三,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第四,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2)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系。就扶贫开发而言,解决当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扶贫关系。当前,扶贫开发要根据贫困的成因、特点,以开发式扶贫为主。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贫困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考虑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或者通过直接补助资金给予救助。第三,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当前,财政扶贫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从长远看,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是要发展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同时,要把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第四,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的关系。关键是协调好政府扶贫的计划性和社会扶贫的自主性之间的关系。

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健全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法律保证。目前应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抓好单项法规的建设,如农民养老社会保险法、农民医疗社会保险法、农村工伤社会保险法、农村扶贫与灾害救济社会保险法,等等。二是抓好地方性的法规建设。政府除了建立一套立法体系外,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2)加强政府投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政府适当的财政支持,尤其是一些基本性保障项目,如社会救助、养老、医疗等项目。政府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一方面体现政府对农村居民保障的责任;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的公平。同时,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农村社会保障,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整合

以上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彼此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这些政策之间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分,层次之分。构建新的支农政策框架要求我们整合这些政策,协调其关系,对其作连续动态安排,发挥其整体功能。

具体而言,财政支农的优先次序应是:农村扶贫救济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和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在需要体现社会公平的事务上,财政无偿投入;在体现经济效率方面(如产业建设),财政侧重是通过间接支持培育和创造环境,减少直接的投入。财政投入要在解决眼前困难的同时,尽可能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内在造血功能和形成自主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第2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一、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生产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它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与老百姓饮食问题有直接影响,更是我国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未来的主要潮流。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中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大型机械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增加。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管理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增产和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如今机械化已经悄然进入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家中,良好的管理十分必要,不仅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作业效率,还能大大促进农业机械制造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

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的产品市场中,农业机械产品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其市场定位却很模糊,部分的农业机械虽然定位于大中型市场,但其功能上的一些不足性却很难满足大中型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在客户群体上比较偏向于农民,但是其售价却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同时功能也没有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昂贵。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建造技术还普遍落后,导致农业机械的造价普遍较高,其售价也变得昂贵。而现在我国农民和一些农场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于一些昂贵的机械产品并不具备购买能力,同时在具有消费需求时,往往会买一些相对便宜的低质量的替代品,这些都对农业机械的销售造成了严重影响,抑制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3.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目前由于我国对于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技术研发方面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中高端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人员和经费也不足,导致发展脚步十分缓慢,严重妨碍了农业机械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4.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在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产品服务体系中,农机设备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设备的使用中存在地域局限性,我国东部的农机设备使用率远远高于我国中西部;同时农机产品的推广出现断层现象,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传统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推广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新局面迟迟无法打开;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的服务与农机技术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人手不足,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导致无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良好配套服务,严重抑制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的相关措施

1.找准市场定位,降低市场价格。目前阻碍我国农业机械进一步拓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市场定位不明确,因此相关厂家应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对应的机械产品开发,从而使得机械产品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还要设置好农业机械产品在市场上的总体布局,以保证市场定位与布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农业机械产品定价过高的现象,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善。首先相关部门要尽力减少机械产品的研发成本,对研发过程进行良好的管理,优化研发结构,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实用性。同时,对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适当的优化,提高制造的生产效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而相关的销售部门,要建立直销的途径,避免中间环节造成的价格波动,从而有效改善产品售价,推动农业机械产品的进一步扩大,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2.加强产品的宣传与发展。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要将先进的设备推入农业的生产与应用当中,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因此加强对产品的推广和发展,对于农业机械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要做到对行业中的情况有及时的了解,掌握目前市场中的先进设备,并及时推广到地区农业发展当中,同时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定期开展培训业务,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也要拓宽推广的途径,构建全面的农业机械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

3.加快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是改善当前农业机械环境的有效措施,只有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不仅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还应该聘请高技术人才进行创新研发。除此之外,农业机械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因此产品的研发过程,要尽可能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农业机械能够与农业生产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而通过产品的创新研究,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农业化发展的脚步。

4.实施技术推广,实践农机化操作。要发展农业产业,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将农业机械技术与农业生产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农机部门要与推广部门一起对农民生产进行充分的调查,从创新的角度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与机械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机发展解决限制性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社会化构架。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机械必须全面改善,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潮流。加大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进行农机复式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农机生产机械化信息服务,大力开发精准作业、农村可视化与数字化远程、灾害预防与气象预测等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只有让农民自发购买经济环保、先进安全的低碳农机设备,才能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

第3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建筑质量的高低不但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管理不但能够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能够获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是我国工程管理实现科学化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该积极推动新的发展方向,促进农业节水灌溉健康发展

一、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兴水利、除水害”一直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但是到了近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工程除了稳定社会发展之外还关系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环保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比较早,但是受到我国国情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一直都不高,这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农业和供水的发展。近代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在明显的发挥,人们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也应该不断提高,所以,要适当的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适应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筑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除了基础的工程施工之外,还涉及到了“征地移民、生态环保、交通通信、水文地质等”众多内容,故而,相应的管理内容也就增多了,增加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难度。同时,一个完整而成功的农田水利工程是需要不断论证的,这样就给农田水利工程带来了阶段性的特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论证立项、开工准备的前期阶段、工程建设的建设管理阶段以及竣工移交后的运行管理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工程阶段,其实都具有一个即独立存在又需要相互协调的目标,不同目标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实际效果而言,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招投标管理问题

当前,招投标制度已经成为了我国大多数工程所使用的制度,但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很多工程在招标工作中委托低资质的招标单位,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各个参建单位的素质低下。很多招投标工作并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而进行操作,存在着严重的“虚假招标、违法分包或者转包”现象。同时,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单位还存在着同体的问题,即“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隶属统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很多管理行为不便实施,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也就很难发挥。

2.建筑质量管理目标不清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对各类工程质量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对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各个工程单位为了适应政策和大众的要求也提出了质量第一的建设口号,但是“质量第一”在实际施工中却表现的过于形式化,无法真正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施工质量。而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管理队伍力量不足,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大规模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而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有限,导致了很多管理工作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另一方面是我国水利工程的“计划性”导致了各个地方的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着地方保护性质,不利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

3.农田工程施工中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

我国众多工程都是采用分包的方式进行的,并都是多层转包,在转包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的实体资金在不断地减少,导致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除此之外,工程施工工序也总是不根据相关标准而进行,这样就“降低了现成本,但大大增加了隐成本”。

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促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方向研究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要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要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式,以新的方向开展管理工作,而水农田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化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管理

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强化对工程设计方案和图纸进行审查,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设计的要求是要以工程的实际要求为基础,以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相关设计标准为依据,建设单位要建立专业化的农田水利工程“图纸审查制度”,以此来防止图纸变更对工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从政府角度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即对质量监督管理队伍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并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了水利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质量管理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同施工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一样的复杂多样,主要有“采购、施工、监理以及原料采购和工程设计”等,而质量管理工作需要选择对水利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第一,认真编制施工计划。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是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根据,因此,在施工之前相关部门要针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并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要求,认真地编制施工计划,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科学性。第二,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质量管理责任制就是指,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任务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管理任务,并以工程项目为小组,项目负责人为主要质量管理负责人,把质量管理任务切实落实到各个智联管理小组。第三,积极开展信息化工程管理。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也要积极应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促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方向研究等三个方面对本论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其中也简单的阐述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各个方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重点论述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实际农田水利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志红.马美兰.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问题的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8)

第4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2000年以来,恩施州探索并大力推广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核心内容的生态家园建模式(农业部称为“恩施模式”),沼气池建数量快速增长。全州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2万户,占总农户的56%,占适宜建池户的74%,户用沼气池保有量在全国地市州位居前列,在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区居第一位。近几年来,在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以管提效,以效促建,建管结合,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坚持“三个立足”,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沼气池建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转变,放大了沼气池建的综合利用效益。主要做法如下:

一、立足质量安全,抓规范化管理

具体体现在“一统一、三加强、三提高”。

1、全州沼气建统一按照国家和湖北省沼气建标准严格执行,确保沼气池建质量。

2、加强沼气技工职业道德教育和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建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行分级培训制度和考试考核制度,全州已有农业部颁发施工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3600多人,壮大和稳定了沼气建技术队伍。

3、加强农户培训,着力提高沼气安全、正常使用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科技赶场、发放沼气安全使用手册或挂图资料(农户签收)、与农户签订安全使用责任状、制作宣传壁画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普及沼气安全使用知识,确保一户有一个明白人。

4、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和碳基金项目,打造了一支既能胜任国内项目建管要求,又能适应国际规则的建管理队伍,恩施州项目及资金管理工作多次得到世行检查组和财政、审计部门的好评。

二、立足综合效益,抓模式推广

在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紧紧围绕“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的发展战略,沼气建始终坚持与新农村建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基地建相结合。加强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种养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等示范面积逐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此带动下,全州已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个,州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0个。经过连续三年打造,全州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村于2011年底通过了州生态能源局组织的验收。

在强化后续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上,按“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思路,初步探索形成了“州有协会、县有服务中心、乡有服务部、村有服务网点”的四级综合服务网络模式。已经建立了州、县、乡三级体系,建立并完善了1200个村级服务网点,村级网点有效覆盖率达到60%以上,“恩施超市”服务模式得到不断完善。为巩固网点、稳定队伍,力求每个县市都要培植2~3个后续服务示范样板和典型,探索走专业化、市场化道路。

三、立足先行先试,抓机制创新

1、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并顺利实施了世界首个户用沼气碳基金项目,开创了生态补偿机制先河。2011年8月22日,世行官员、中国农科院专家、省能源办领导在恩施市三岔乡举行了我州户用沼气碳基金首期减排收入发放仪式,3万多个产生减排的项目农户共获得减排净收益204,9万元,半年减排期户均收入在50元左右,

“建池有补贴,用气挣美元”是碳基金项目农户最形象的总结。2011年12月,接受了第二期减排核查工作,目前现场核查工作已经全部结束。2012年上半年有望获得16个月的减排收入,每个农户将获得150元左右的现金补偿。第三个减排期(2011年度)的监测工作已经结束,第四个减排期(2012年度)的监测工作刚刚启动。

恩施州户用沼气碳基金项目于2006年开始申报,先后完成了基线调查、确定方法学、编制项目计文件、项目立项审批(国内、世行)等工作,2009年2月19日正式被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2011年5月11日,第一笔核证减排量312371屯经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正式签发。具体分配比例为:78%支付给农户,其中以技术服务方式支付10%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其向项目农户提供免费服务,剩余22%作为州及县市项目办管理费。

本项目是由中国农科院专家董红敏和李玉娥主持开发,项目提出的新方法学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批准,这是联合国第一个根据我国专家提出的由该方法学开发并获准注册的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它为户用沼气进入清洁发展机制领域克服了技术上和方法上的障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恩施州农村沼气已从注重建转变到注重管理和发挥其综合效益上来,

“恩施模式”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建、管理和使用沼气的积极性。由于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恩施州农业局获得农业部2010―2011年度科技进步(科研类)一等奖,州生态能源局陈树生同志作为项目参与人也同时获奖。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第5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规范管理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00-01

随着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机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机械的应用效率,充分发挥农机的使用价值,一种新兴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因势而生.。并且,有一发不可收之势。诚然,合作社在发展之初,因顺应了市场需求,加之省主管部门比较重视,其表现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然而,由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的程度不同,加之,人力、财力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对合作社的管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就对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 现状

我当涂县自2010年始,组建了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4个。根据服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型的或机插或机耕或机收的专业合作社。像这样的合作社,目前我县共有16个,占合作社总数的三分之二;另一类则是综合型的,即能够同时提供机插、机收、机耕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管理上,县级及以下级政府和部门,原则上都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付诸管理。上面出来了什么文件,提出了什么要求,下面就做什么。2012年,我县开始了示范合作社的建设,根据部建、省建标准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有全国农机专业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其他,因为市里和县里没有开展同等级合作社创建评比,所以,则为一般合作社。

2 存在问题

由于县级及以下政府及部门,对合作社的发展管理,基本上还是处在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中,因此,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诸多制肘,与合作社的标准化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2.1 合力不够。我县虽说有3个示范合作社,然而,就其他合作社而言,由于其合作社成员文化等自身条件限制,标准化程度不高,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一种松散型的组合。忙时则合,闲时则散。甚少有人问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的合作社建成后,也就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因此,组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不了合力,不能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优势。

2.2 后劲不足。就我县来说,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是由几个亲戚、朋友一起建社的模式组建的,并且,基本上都是以机入社。几乎没有以资金入社的。加之,合作社虽建立了一定的制度,但制度执行的情况,很少有到位的,比喻,合作社设有合计制度,但并没有设置资金提留科目,加上目前,财政还没有专门的扶持资金,因此,合作社就不会有资金积累。一般遇到重大事项,如联系作业业务,都是临时集资。或者由某个社员先垫资,事后,再有合作社成员摊派。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合作社的后续发展。

3 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

主要原因,笔者以为是与部门管理宣传到位与否密不可分的,由于不重视宣传或宣传不到位,缺少必要的舆论引导和技术指导,以至于机手在建社中产生:

3.1 建社的盲目性。很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主要是在“跟风”的前提下组建的,随着市场跑,看到别人成立了合作社,觉得很新奇,生怕自己落下了什么。既于对合作社建立后,如何运作、发展壮大,并没有详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合作社的发展,只能是脚踏西瓜皮,踩到哪,滑到哪。完全由市场行为决定,缺乏自主发展的主动性。

3.2 建社的功利性。很多人以为,建立了合作社,就一定能享受财政补贴,在此前提下,建社的积极性很高,有的人以为,我建社就是对行业和社会利好的事情,就应该享受补贴,“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而当真的合作社建立后,却迟迟不能享受到补贴,对合作社建设发展的热情便日趋冷淡。加之,合作社自身没有意识能自觉投入资金,或者通过作业提留的方式积累资金,以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所以,造成合作社的发展,只是在数量上的增加,而没有在品质上的提高的尴尬局面。像这样抱有功利性建社的,大约要占到合作社建社总数的三分之一。

4 发展方向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不断加快,大片的土地,不断地向种田能手手里集中,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订单”农业,将会越来越普及。这就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未来的合作社建设将越来越要求规范化,其组织机构、职能分配、制度建设、法制意识的要求将更高。也就是说合作社必须是一个完善的服务组织,除了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同时,因为市场不同需求,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会建立合作联社。这样才能全方位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高度市场化的需求。

5 建议和对策

就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来看,笔者以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是否到位。因此,建议:

5.1 强化管理部门职责。只有管理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列入制度化工作日程,常态化进行管理,才能在人力、物力上倾情投入,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推行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为之:

5.1.1设置专人负责。只有人员到位,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谋划;

5.1.2建立作业信息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部门工作效能,按时收集,并及时把合作社需要的作业信息,通过便捷的渠道,到合作社里;

5.1.3适时组织机具调度,组织跨区作业生产工作。跨区作业是提高机具作业效率的一个十分有力的手段。管理部门,利用信息通畅的优势,适时开展跨区作业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合作社的机具使用率,增加作业收入,同时,还能增加管理部门的凝聚力、公信力。

5.1.4力争安排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合作社合理发展。从江浙等先进地区来看,对合作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是合作社发展的有效催化剂,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设置专门资金,进行扶持。当然,需扶持的对象,应设置一个标准,以保证每一分钱到花到点上,真正发挥扶持资金的作用。

第6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合作社;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1 着力发展和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

当前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1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团结各界的力量,积极鼓励以各类市场为主体的人群创办并领班合作社。打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限制,推动多领域、多层次的相互合作。发挥市场化程度高的优质蔬菜、粮食、大蒜、金银花等重点产业,发挥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着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力,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2 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目前,苍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突破了之前的数量,但是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存在的劣势:运行不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针对这一情况,应该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对合作社相关部门的规范化引导,提升合作社的规范程度;要逐步培训农民专业合作负责人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现代经营技巧,他们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合作社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的加快;建立健全的“三会”制度,保障成员对合作社事务的各种权利,依法依章建立健全成员账户、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加强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3 强化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讲实际、重现实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特点。在推进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利用典型行动发挥好他们的带动作用,提高合作社发展规范化上水平。从2013年开始,每个乡镇每年要培育一定数量的示范合作社,县里从中评选30个县级示范社。县级示范社要认真执行“七有标准”,抓好示范建设。同时,对那些已经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进行认真地总结和提炼,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对此大力宣传,并将其积极推广、放大。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和经济交流会等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广泛推荐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示范作用。各乡镇积极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到示范社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和获取经验,引导群众、鼓励群众、调动群众加入农民积极性,不断推动农民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深入。

4 全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

就是要提升品位,拓宽范围,延长链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资源配置、要素组合、产业集聚作用,进一步拉长合作链条,扩大辐射半径,拓展经营范围,提升合作社的服务的水平。现阶段,苍山县的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服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符合当今发展的趋势,更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今后,应该结合苍山县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把服务逐步向加工领域、销售领域拓展,组织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一批特色基地,开发一批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加强品牌化建设,促使产品提档升级,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和信誉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的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一系列的服务,真正使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农民群众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特别是效益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

积极利用每年的农村会计培训向各村宣传合作社有关知识。按照上级部署,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小册子,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为全县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合作社提升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责任到人,做好服务,经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苍山县的合作社发展必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为苍山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浅淡合作社的规范发展[J].河南农业,2011(15).

第7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摘 要 最近一段时间人们普遍发展物价上涨了,由于蔬菜、水果的价格轮番上涨,有些人无奈地说从房奴变为菜奴、果奴了。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何正确看待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如何正确引导农产品价格合理变动,成为值得关注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 上涨

进入2010年下半年以来,人们普遍感觉到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进而带动新一轮物价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与农产品涨价幅度是否合理,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价格容易上涨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过程,即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部门和城市转移,以及非农部门产值和份额不断扩张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农产品价格在工业化过程中可能上涨,也可能下降,总的来说,农产品价格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涨落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工农业劳动者相对人数、工农业部门相对工资水平、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技术等因素。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改进余地远远低于工业生产效率的改进的特点,使得农产品价格在现实中更有可能在工业化过程中上涨。再者,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者收入增加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需求的增加。在需要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果农产品的供给不能相应幅度地提高,则农产品价格上涨就不可避免。

(二)供给相对减少,使得农产品价格上涨

供给相对减少又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

1.耕地面积减少。从长远来看,耕地面积减少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6-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亿亩,其中1999-2002年三年减少4900万亩,2003-2006年,净减少耕地6009.15万亩,年均减少耕地在1000万亩以上[1]。

2.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再加上蔬菜生产基地从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使得农产品成本增加,价格上涨。

3.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相对来说比较低,而风险却比较、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使得投资者更不愿意把资多投在农业生产这方面。

4.自然灾害影响。进入2010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先是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接着西南地区大旱,再者南方多省市洪涝,8月份以来东北吉林、丹东等地也发大水。频繁的自然灾害,势必影响到农产品生产,引起价格波动。

(三)游资恶意炒作,使得农产品价格短期上涨幅度较大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投放了大量货币,我国去年银行贷款投放了9万多亿元。资金流动性充裕后必定要寻找出路。在2009年,房价节节攀升,股市表现良好,大量资金被房地产、股市等资本市场吸收。而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股市也在下行。楼市降温,股市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退出股市和楼市后,就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在农产品这一块,像绿豆、大蒜、姜等小的农副产品品种,便于储存和操作,被一些游资看中,进行恶意炒作。

二、如何理性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一年下来,农民的种地收入非常低,再加上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议价话语权,最终在市场获得较多利益的往往不是辛辛苦苦种地的农民。最近二十多年来,城里的工资上涨了几十倍,但农产品的价格涨幅很小。“和韩国相比的话,中国的大米和韩国的大米价格相差25倍,平均下来,韩国的各类粮食价格也是中国的十多倍。在中国吃蔬菜便宜,但是到了美国、英国却是吃肉比较划算,蔬菜和肉究竟哪个便宜?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来的就是农业人口的劳动价值[2]。”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发表文章指出,“保持低农产品价格,实际上是补贴富人;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低收入群体,则是富人消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并以此改善收入差距[3]。”

所以说,我国农产品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上涨,是我国农产品长期低价位运行的合理补偿。从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是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有利于粮食供应的增加,以及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在可控范围内上涨是合理的,对于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有益的,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要使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可控范围内上涨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的对策建议

(一)使农业投入的法制化

美国农业的投入之所以能够稳定而可靠,使美国农业长久保持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农业投入的法制化[4]。而我国对农业的投入还没有建立法制化的管理方法,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农业出现危机了,国家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当危机缓和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就相应降低了,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的发展波动较大,损害了农民和国家整体的利益。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定价机制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由于农产品价格是在市场中形成的,因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充分性是形成合理价格的关键。因此政府首先应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性,改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政府也应通过通信、网络等各种渠道,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制定行之有效的调控政策,并及时传达给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

(三)完善农产品储备制度

建立主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完善农产品储备体系,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在现有专项基金的基础上,设立综合性的价格调控基金,加强对基金和储备农产品的管理,提高储备效率,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与监测预警体系相互响应的、中央和地方联动的储备体系。政府通过对粮食价格的调节最终使粮价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变动,防止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四)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游资恶意炒作农产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给农业生产者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不利影响。国家和政府应该切实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必要时候组织开展专项检查,依法查处一批扰乱市场秩序的典型案件。

总之,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是让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可控范围内合理上涨,切实保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好处真正被农民分享,而不是过分被农产品流通部门侵蚀。否则,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部门就难以起到稳定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丽芬,杜超.我国粮价上涨原因及解决方法探析.农业经济.2007(11):32-33.

[2]刘芳.中国太多游资无出路,故而炒作农产品.凤凰网.2010.9.4.

第8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1.制定政策,扶持发展

几年来,为了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支持政策。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申报、承担和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建设项目。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引导、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经济实体,组织农户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和批发市场所需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予以安排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金,采取以奖的方式,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市财政还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改善办公条件;信贷支持政策。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符合条件的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享受农业企业贷款待遇。对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贷款给予放宽额度优惠,有合作社担保的可以根据需要予以延期。到目前为止,全市各级各类银信部门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贷款1.3亿元。

2.指导服务,促进发展

重点抓了3个方面工作:落实“1113”培训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6期,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000多人次;进行农校、农超对接。先后组织了2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参加了农业部和省农委举办的农校、农超对接活动;为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定期地组织有关农业专家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现场解答合作社社员疑问,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全市共组织此类活动43次,解答农民意见和建议数百条。

3.典型示范,引导发展

在培育典型上突出抓了三个“注重”:注重多形式发展。在坚持农民主体创办的同时,注意树立和发展相关事业单位协办、龙头企业参办、集体组织领办、专业大户联办的典型和模式;注重多领域覆盖。在行业上,覆盖种植、养殖、农机、加工、储运、金融等多个方面。在生产环节上,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全过程。在发展空间上,突破行政区域界线,由村内、乡内发展到跨县市发展;注重产业特色。从2008年开始,提出了“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组织兴产业”的工作思路,先后召开了全市牧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发展工作会议,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扶持发展加工型、销售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既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的优势产业中迅速发展,又使特色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第9篇:农业健康发展范文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命脉,其稳定发展关系着粮食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一项战略任务,是目前我国首要的农业发展形式,农业保险是政府基于此背景下提出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鉴于此,探讨了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希望农业保险能更好的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保险;生态农业;农业风险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也是为了缓解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矛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而制定的战略性工具,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从而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对其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1.1农业风险逐渐扩大

发展生态农业虽然扩大了农业的风险,但其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只依靠种植业很难达到社会发展最终的目的,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能够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在农业转型过程中,由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向集约型农业经营方式,由家庭小农经营模式转向企业规模性经营模式,产业化部门由一个部门增加到几个部门,上述转变都不同程度适当扩大了农业风险的规模、范围,以及危害性,因此,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1.2农民的支出能力提高

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增强了农民购买保险的欲望,而要想将购买的意向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则需要一定的支付能力。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的支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的集约化使得生产的主体由个人到集体,一些农业企业集中了农民的资金,使得农业发展有能力承担保险支出,而企业将这些资金扩大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1.3农民的保险意识增强

粗放型经营模式的主体是松散的农户,其保险意识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保险知识了解程度较少。此外由于一般农民家庭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剩余资金较为有限,即使在农业上遇到风险,也可以自己承担。但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下,经营主体是一些农业企业或者农民大户,他们使用现代化和市场化经营理念来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旦遇到风险,企业则无法自行承担,因此,现代化农业产业理念要求农民必须采取措施来分散风险,以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2农业保险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1有利于完善生态农业风险管理制度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而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以根据现代保险分配制度合理的分配所有主体的成本、收益、义务与权力,将原来农业经营方式中个人所面临的风险现在分散到农业生产链的每个经营主体身上,随时分散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风险,稳定经营主体的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保证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2.2有助于完善政府的支农政策

农业保险是政府的制定的一种支付手段。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政府进行财政支持,目前政府的财政支持形式是补贴农民、扶植农业,这种平均补助的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相反将补贴利用保险的形式将资金预先存入银行,当农民面临风险时帮助农民度过风险期,更能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保险比其他补贴政策能更有效的弥补农民遇到灾害后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3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

阻碍农业改革创新的主要因素是农村金融,资金不足造成金融抑制,而生态农业的风险高、成本高则是造成农村金融不足的主要原因。对此,农业保险可以有效的弥补农业遭受的损失,提高农民抵抗的风险能力。农民可以通过与农村合作社结合,改善农村信贷问题,激活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必要的条件。目前,在政府的监督下,农业保险机构已经建立起银行互保制度,保险机构对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的提供保险,银行对参保农民也采取了一系列信贷优惠政策,形成了农民、保险、银行信贷统一的承担风险、共同发展的模式。另外,部分地区采取了保险权转让、保单质押等参保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融资问题。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的资金就会增加,进而会不断地增加农业生产规模。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加,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会不断扩大,自然需要农业保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农业保险可以稳定农业生产规模,改善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度,吸引外来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农业保险对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有利于完善生态农业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完善政府的支农政策、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才能确保农业保险的稳定发展,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萍.生态农业发展中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1):59-60.

[2] 车德彬.试论农业保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