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养老院经营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院经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隐藏于胡同深处的北京右安门翠林敬老院里,往日的宁静被阵阵装修噪音打破。院长张世军正独自面对着几张空置的床位发愁,硬件维修、环境更新均费用不菲,入住率却持续走低。中国社会的诸多“养老难”问题,正在这座不大的敬老院里集中上演。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称,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2020年则可能达到4亿。纵观世界,当今的发达国家在成为老龄社会时,都已是富裕的社会和福利制度成熟的国家,而中国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较早阶段就开始面临老龄化的挑战。

养老产业之痛

在右安门敬老院工作的几年间,张世军经历了中国养老业的悲悲喜喜。

2001年,右安门敬老院正式建立,归右安门街道办事处主管。起初,“公”字号的招牌着实给敬老院带来了一些人气。相比民营养老院,很多老人更愿意“投奔”一家有保障的公办机构以托付自己的晚年。

在张世军的精心打理下,右安门敬老院堪称老年人之“家”,设有50余间房供老人居住与娱乐,并分为单间与双人间,每月收费在1400元到1700元间不等,其中包括床位费、餐饮费和护理费。这个价钱在同行业中只属于中等水平,而这些住在公立敬老院的老人们每月还可领到政府的200元补贴。

尽管拥有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但右安门敬老院的经营依然举步维艰。在扣除敬老院的日常支出,包括护理员工资以及硬件设备的折旧费用之后,如何保持敬老院的收支平衡,一直是困扰着张世军的最大难题。而入住率低正是造成这一窘境的症结所在。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是人之常情,住进养老院则会有“被遗弃”之嫌。有调查表明,超过80%的中国老人都倾向于家庭养老。据张世军介绍,目前,选择到敬老院养老的老人极其有限,大多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另外一些人则是由于儿女忙于工作而难以照顾周全,不得已之下才进入养老院。

另一方面,养老院的市场化价格则将一些有入院需要却不富裕的老人挡在了门外。同时,也不乏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因为服务水平低而导致入住率不高。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公办养老院容易产生管理松懈、人浮于事等低效现象,经营灵活性较差,落后于民办养老院之处比比皆是。

但与“先天条件优越”的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无政府”背景的民办养老机构更是步履蹒跚。虽然入住率相对较高,但民办养老机构大多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有限,为租到一处稳定、合适的养老场所,往往不得不将总支出的50%以上用于房租支付。

此外,由于多数民办养老院的运营资金完全依赖入院费,而不少老人通常经济拮据,因此很多时候,民办养老院要被迫面对生存压力和公益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位于宣武区的颐寿轩敬老院算得上是民办养老机构里的“老字号”。据该院院长向本刊介绍,颐寿轩敬老院起初是由煤炭企业投资建成,虽凭企业一己之力将敬老院发展为三家连锁,但设施条件却无太大改观,多年的亏损也尚未扭转。

对此,有专业人士归因为缺少政府补贴。“国家为公办养老机构确定了事业编制和财政经费额度,民办养老机构却像‘没娘的孩子’,嗷嗷待哺。中国养老体制的‘二元制’严重束缚了市场活力。”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直言指出了养老业的“痛处”。

由此可见,政府基于公办养老机构单方面的投入与“改良”,远不能带来中国养老局面的“革新”,反而人为加剧了养老市场的不公。

公办民营之路

在闫青春看来,从公办养老院的收支难题和市场竞争力薄弱,到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困境,正是政府全力包办的模式才导致了此番市场乱象。

在国外,公办养老机构一般面向最需要养老保障的底层人群,民办养老机构则面向高端市场,而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基于此,闫青春建议,中国应区分不同的养老责任,把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变成有针对性的保障利机构,解决“三无”老人、贫困老人等弱势人群的养老需要,并为一部分养老服务埋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要亲力亲为运作公办养老院,相反,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改变管理方式,与一些NGO及企业合作,发展半福利型和营利型养老机构。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公办民营”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所谓公办民营,即政府补贴机构硬件,交由民间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2006年,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以委托管理的方式接管了月坛街道敬老院。在合作中,鹤童不管财务,不设会计,也不进行前期投入,只负责自己擅长的经营管理工作;作为主管方的月坛街道敬老院负责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月坛街道办事处则只负责对鹤童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这样的举措,保证了鹤童从人员安排到服务提供的独立性。

闫青春指出,月坛街道办事处与鹤童的合作成功,证明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是可以优势互补的。但无论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民间机构,还是对已有的公办养老院进行事业改革和法人治理,政府角色的转变都是必要的前提。

这一观点,也已得到政府支持。今年2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多数民间机构还相当弱势,既缺资金,也缺人才,难成气候。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使之成为中坚力量。

在国外,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之外,也有民办公助与民办民营等养老机构的补充。民办公助养老机构一般是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盈利的私人部门作为投资者。比如香港社会福利署正在推行的“改善买位计划”,就是由政府向私营养老机构购买床位,提供给申请的老人。对于盈利性的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并不意味着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福利性的降低。以英国为例,2001年,该国私人机构投资经营的护理院占护理院总数的63%,但是入住护理院的老人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英国政府事实上承担着大部分养老服务费用。

第2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34-03

引 言

我国未来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人财富增多以及421家庭结构的产生,现有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它已成为继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之后,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随着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视精神生理层面的追求。这为作为新兴地产形势的养老地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对重庆市养老房产的发展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养老房地产概述

日益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促使对老年住宅需求急剧上升,为养老地产提供了新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契机。

1.1养老地产概念

养老地产,又称企业盈利性老年住宅,作为一种基于适老化和为老化住宅而拓展的新兴地产形态,具有立体的开发经营方式,复合了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1]。简而言之,养老地产就是有机结合了高质量地产和专业规范的老年护理服务,突出适老化设计,以实现既养身又养心为目的的地产项目。

1.2重庆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据重庆市统计局2010年11月1日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市常住人口2884.62万人,其中60-64岁以上人口总数164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占总人口11.56%,且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约为637万人。由此可见,重庆老年人数量大,养老压力重,对养老机构特别是养老地产的需求量大。但目前重庆养老机构比较少,全市能提供的养老床位仅11.5万张,床位缺口巨大。且老年住宅户型设计落后,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在重庆有统计的180家社会福利机构中,三星级以上的标准养老机构仅有六家[2]。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配套设施落后,护理人员素质低,大部分是福利院和养老院。例如:重庆市福牛牛养老院,环境设施相当落后,护工极度缺乏,根本满足不了当代人养老需求。总之,重庆养老地产仍处于低水平运营阶段。

2. 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程度,重庆市乃至全国正在积极探索养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地产产业。作为全国首批养老体系建设5个试点之一的重庆,养老地产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中面临的挑战众多。现简要分析如下:

2.1民间资本投入不够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养老服务品质的追求将成为养老地产发展的催化剂。这使得大量的民间资本开始涌入市场。但是,养老地产是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在国内发展也不成熟,市场不稳定,很多营运商缺乏养老地产运营经验,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另外已经开始实施的《重庆市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中,虽然在免缴营业税、地免征房产税等方面给予了一些政策优惠,但是力度不大.,不足以引导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这些因素导致民间资本的投入相对匮乏,使开发商在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资金链成为其一大障碍。

2.2养老建筑缺乏针对性设计,医疗配套服务不完善

为了达到让老年人养老即养身又养心的目的,其住宅结构的设计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生活习惯的观察研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性的为老年人提供配套服务设施,比如:老年大学,休闲娱乐场所,医疗保健场所等。另外其住宅结构设计应以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例如:无障碍通道,室内报警器等。但是目前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滞后,养老建筑质量低下。例如:集中在沙坪坝去区歌乐山镇的养老机构,单纯提供养老住所,针对性的养老建筑缺乏,普遍配套设施落后,医疗服务不完善,老人生病无专车送去医院及时就诊,且护工极少。

2.3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国内养老地产发展较晚,企业在这方面经营管理可以借鉴的模板较少。而养老地产涉及面广,包括金融、地产、服务、医疗、保险领域等多个方面,开发运营周期长。其需要高质量的员工管理、对老年客户服务管理以及自身风险规避方面的管理。大部分开发商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同时,目前存在养老地产的经营模式有销售模式、会员制模式、销售+出租模式等但是结合重庆市养老地产项目自身的特点,也不确定哪种模式适合。例如:万科幸福汇老年公寓,其采用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但此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模式随时可能变化。

3. 关于促进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的对策

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中的挑战重重,为了进一步完善其发展,针对以上挑战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通过BOT模式进行融资,政府给予必要政策支持

BOT模式,它是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简称,在这里主要是指政府对养老地产项目进行立项,并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3]。这种模式使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融资,从而获取更多的投资资本,同时减低了企业的开发费用。同时政府方面,一方面应建立系统全面的投融资体系以及咨询服务,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投资保障。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且明确养老地产用地政策,税收政策,并出台相关土地优惠政策,激起开发商投资热情,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3.2引导养老地产建筑设计向标准化,适老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把养老地产建筑的设计标准化。从养老地产建设设计、其建造以及其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基本规范,制定符合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的相应标准。为重庆今后扩大的养老地产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发展更系统化。建筑设计单位则应以老年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和意见为出发点,为老年人进行针对性设计,使老年人有机会选择针对性选择配套服务设施,如:旅行社,银行,医疗机构等。同时,建筑产品的设计应该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如:地板的防滑设计,较矮的楼层设计等。

3.3汲取国外养老地产经营管理模式经验,注重创新

美国养老地产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为后续高质量的管理提供了可能。重庆市养老地产的发展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专业的管理公司对养老地产进行打理,一定程度上实现拥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可以解决养老地产资金回收期长的问题,减轻开发商的压力。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数字化高科技管理。同时在养老地产发展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广大高校应该重视对养老地产的研究以及其理论成果的输出,为养老地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 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15.

[2] 孟圆华.重庆养老地产发展现状调查[J].时代漫游,2014-01-15.

[3] 张敬岳.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问题和争议[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03-15.

作者简介:刘洋(1994-),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产。舒露(1995-)女,贵州六盘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产。

第3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03-03

一、发展与完善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意义

截至2011年底,成都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213.98万,占总人口比例18.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迫切之举。根据2011年底的《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成都市已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纳入到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由此可见,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有助于满足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机构养老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完善机构养老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和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意义重大。

第二,有助于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上述规划对2015年和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总床位数等做出了要求,然而,截至2012年末,距离目标差距仍然较大。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推进养老机构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从硬件方面提供保障,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第三,有助于提升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实现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品质,促进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从软件方面提供保障,进而提高成都市机构养老的效果。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

截至2012年2月,成都共有养老机构218处,总床位数3.73万张,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2]。养老机构供求之间存在矛盾,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不少公办的或较大规模的养老院都已住满,有许多老年人登记等候入院,有些甚至提前一年预订也难以满足入住的愿望。另外,根据《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应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3%以上,养老床位达7.35万张,布局规划则要求到2020年,成都养老机构增加到395处,床位数达21.7万张,以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态势看,要达到以上要求还有较大难度,这也反映出了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的功能和目标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若干成都市公营与民营养老机构,发现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在目标和功能方面比较单一,处于保障基本需求的阶段,主要满足大众型消费,如吃饭、睡觉、看报纸、打麻将等,发展层次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缺少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和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另外,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缺乏对广义老年服务的认识,湖南省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专题报告《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中提出,养老服务要包括老年食品、产品、医疗保健、保险、旅游和文化教育业等服务[3]。但是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考虑老年人养护、医疗、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缺少归属感。据2010年对成都市6所养老机构169名老年人的调查表明,成都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整体需求满足状况不容乐观,养老机构内娱乐设施不够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部分老年人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

(三)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方面有待改善

成都市专业养老看护人员十分短缺,以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第二福利院为例,其养老机构面临专业人员短缺、招聘不到专业护工的尴尬,工作人员里80%的护工都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占到30%-40%[5]。护工短缺和老龄化是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已经成为掣肘成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护工待遇,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财政政策出台。因缺少专业人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自然也难以提升,照顾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另外,2013年5月,成都市出台并开始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两项标准,但关于机构养老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范,这导致对养老机构管理和监督存在难度,养老机构没有一套规范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管理标准、护理标准、公寓房屋设计标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等,另外,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四)成都市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利用不足

目前,成都市在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鼓励和刺激措施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障碍。成都民办养老产业现状比较冷清,目前成都市的民办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17%,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约50%的比例[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一是用地方面,成都市规划为养老院的区域很难得到相应的用地指标,尽管2011年末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指出,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挂牌方式、以不低于土地成本的优惠价格购买,但由于各种原因,从2011年至2012年,成都市并没有任何养老规划用地的交易记录。二是登记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以及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基本不受理养老机构登记请求,若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有限的同时又规定不得赢利,阻碍了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三是经营能力方面,成都民办养老机构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经营能力较差,目前成都以投资1 000万元左右的民办中小养老院居多,主要服务中低收入老年人,涨价空间有限,而人力、物价都在上涨,基本处于亏损边缘,生存压力巨大[6]。

三、促进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思路

机构养老模式属于老年福利政策的研究内容,因此,针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将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的四个维度,即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输送和资金来源入手[7],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见图1。

(一)服务对象方面

根据成都市不同社会条件和经济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应包括市场型、福利型和救助型机构三个层次,分别面向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中等收入的老人和贫困老人。

这种设计可以帮助解决目前成都养老机构目标和功能定位单一、发展缺乏层次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对于那些经济非常困难、缺乏儿女照料的晚景悲惨的老人,政府有责任将这些不得不困在家中的老人解救出来,将其纳入养老机构,其收费标准可参照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政府财政拨款予以免除,同时鼓励社会、个人向这类养老机构捐献[8],这类机构可称为“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采取公办形式,作为整个养老体系的基础和最后防线。第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老人来说,应该发展建立一批“福利型”养老机构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即政府委托民间来经营自己以公共权力兴办的设施和事业,具体可以由政府提供公有土地甚至部分资金,邀民间机构投资共建老人院,并且共同招标和委托专业民间机构经营管理,也可以由政府投资,在公用土地上建成老人服务机构,招标并委托民间机构经营管理政府或将已经建成的老人院委托给民间机构或者个人承包管理[9]。“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等应有统一标准,同时定期接受专业评估机构的考评,同时政府应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实时地调整“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生活水平和申请限制等。第三,对于少部分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其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市场型”的养老机构满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求。具体应鼓励民办机构进入高端养老市场,目前成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6],因此具有发展潜力,这类机构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高收费保证较高的软硬件水平,提供年轻化、专业化的一对一护理,甚至组织国内外旅游等娱乐活动,其赢利空间很大。总的来看,对于成都市计划建立的养老机构应该按这种思路进行层次的划分,对于目前已存在的养老机构,也应按此思路进行整合和调整,绝大部分现存机构仍应归于“福利型”养老机构。

(二)服务内容方面

根据成都市区域特征,提供多种类的服务项目并各有侧重,中心城区主要以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为主,二圈层区(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三圈层县(市)突出休闲养老服务。

按离中心城区的远近,成都市域划分为三大圈层,这既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一个经济分区。三个圈层,经济规模呈现3:2:1的倍差关系,一圈层为市中心的6个区,其占地不足4%,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50%;二圈层为紧邻中央城区的6个区县,占地约26%,经济总量占全市的33%,三圈层为距市中心较远的8个市县,其占地70%,经济总量占比却不足17%[10]。发展成都市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该考虑到以上区域特征,在强调回应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同时,有侧重地提供养老服务项目。中心城区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主要可以突出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利用社区的便利让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满足生活、交往、社交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其需求满足程度,还可以发展以社区托老服务为主的社区配套型养老机构。二圈层区(县)可以利用交通和医疗服务便利的优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目前成都市医养结合或养护结合的养老机构很少,对于一些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与患有老年高危疾病的老人,一般的供养型的养老机构是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因此,需要利用二圈层区的优势,将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例如,可以将养老机构规划在医院附近,将其列入医疗服务,老人可及时住院就诊,出院回到养老机构后,医院的临床医师可以对有需要的出院老人进行随访,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养老院中建立医疗卫生室并配置医生或三级医院办养老院,通过两者合作使失能老人同时享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三圈层县(市)虽然经济不发达,但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生活成本较低,这样可以突出休闲养老服务,让一些向往田园式的乡村养老生活的老年人满足需求,成都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鼓励中心城区老年人到三圈层区的乡村去养老,对中心城区的老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实施相应补贴[11]。

(三)服务输送方面

以提升专业水准和照顾品质为目标,提出要使工作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极其短缺,服务水平和管理监督都不尽如人意。对此,需要适当提升养老机构专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大针对养老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设置和培养老年社工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同时培训养老机构的主管及各类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只有提升机构养老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乐意进入机构安养晚年[12]。另外,还要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制,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奖惩措施和淘汰退出机制等。据悉,《成都市养老机构基本规范》、《成都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标准》、《成都市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等级标准》等地方标准已纳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度地方标准制订项目计划[13],应加快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使养老机构实现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切实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输送的水平和品质。

(四)资金来源方面

要拓宽筹资渠道,政府除建立公办机构外,还要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兴建公办养老机构,是难以解决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这一失衡状态的。为此,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在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利用民间和社会资金,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2011年末,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在财政资金补贴、项目用地保障和相关费用减免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民间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仍然非常有限,民办养老院所占比例偏低,这主要是政府相关政策并未落实,前文述及,主要涉及用地规划和机构登记方面的各种阻碍。为此,成都应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把相关优惠政策真正落实,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并放宽登记条件。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与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促进养老“福利”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芳杰.成都拟出台两部养老服务管理规范[N].华西都市报,2012-05-29.

[2]李秀中.成都养老院一床难求,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11.

[3]艾丽.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3,(4).

[4]胡强,庄红,等.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满足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0):703-705.

[5]福利院护工断层当我们老去谁来照顾[N].成都商报,2012-

08-09.

[6]熊筱伟.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有三难[N].四川日报,2012-09-04.

[7]Neil Gilbert,Paul Terrell,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3-85.

[8]梁鸿,程远,等.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公共福利政策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63-66.

[9]杨团.公办民营与民办公助——加速老年人服务机构建设的政策分析[J].人文杂志,2011,(6):124-135.

[10]胡锦枫.三圈一体:联手共筑产业发展平台[N].成都晚报,2012-12-13.

[11]休闲养老路在何方?[N].解放日报,2007-08-23.

第4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机构;情感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少子化和老年化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特点之一,老年人数量大,老龄化程度高,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减弱,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世界老年人人口的五分之一,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2%。据预测,在2030年中期,我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23%。十二五养老规划指出,在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上,“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由此可见,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人精神文化支撑能力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马斯洛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是情感上的需要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情感上的需要表现在希望子女常来关心探望、机构本身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态度要好等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情感和心理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则讨论了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在其研究中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种。林(Lin)等人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同情、关爱、理解)和工具性支持(如家务、财物支持等)。而沃恩・本特森在其研究中则指出了与好友、亲属和邻居的情感交流会在老年人生活满足感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穆光宗从机构养老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到机构养老面临六大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化解机构养老困境的五大应对策略,提到了“机构养老的亲情化、福利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品质养老’”。谢国秀等人,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与居家老人的抑郁状况做了详细的比较,映射出养老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状况欠佳,提出加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心理方面的服务。明艳运用“差序格局”理论把老年人精神需求概括为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几个方面,并且把老年精神需求的这几个方面划分为一种由核心向外推,越推越远、越推越高的层次结构。李倩从基于需求理论的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出发,强调了家庭亲情关怀力量对老年人情感慰藉的重要力量,提出配偶是老人的第一心事倾诉对象,除了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精神上的支持,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所以夫妻之间的相互关心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此外,子女永远是父母最大的感情寄托,所以子女时常的关心慰问也是老人非常渴望的。

三、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子女的精神关怀“供不应求”。在家族文化浓郁的中国,老人的精神关怀和支持渠道主要依赖于子女。民办养老机构老人脱离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子女关怀上普遍不及家庭养老的老人,子女在精神关怀上的供应不足,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养老院老人在适应度方面明显低于居家老人,差异较为显著。客观上,多数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原因是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在老人入住后,子女在对老人的关怀频数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很少基于老人需求的立场来考虑。主观上,子女在对父母的关怀上层次较为单一,多停留在物质层面。民办养老院老人多有足够的退休金,在物质层面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反而在情感支持方面却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子女的关怀多是给予物质满足,在谈心、隔代看望等精神支持方面却认识不足,甚至根本无此方面的意识。

(二)配偶的精神支持权重大而难实现。配偶是真正相伴一生的人,由此可看出配偶的作用在人们的情感支持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机构内夫妻老人少之又少,单身及丧偶老人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因此,机构老人在配偶精神寄托方面多呈现空缺状态,这无疑是导致机构内老人精神方面供应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老人自身多在考虑到自己的年岁、子女意愿时就放弃了自己在找老伴的动力;很多子女在此方面与父母缺乏沟通,没有给老人提供足够的支持,甚至存在强烈反对的现象;机构在此方面的服务几乎为零,服务停留在生活照料方面,精神慰藉方面的供应形同虚设。

(三)是把双刃剑。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对物质的反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的虚幻反映,是对现实社会的扭曲反映。有些老年人往往沉溺于自娱自乐的宗教生活,而对宗教世界之外的人和事物不管不问这种与非宗教人员的疏远易使其形成专断、我行我素的处世态度”这不仅限制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途径,还不利于其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这样,教徒与非教徒就形成了两个群体,也不利于养老机构的管理。

(四)其他人员的精神支持相对有限。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民办养老机构环境相对封闭,不得使老人自由出入,这就客观上限制了老人的交流范围,也一定程度上与老人进院前的人际圈隔离,即基本上脱离了原有的社会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与其他亲朋的联系。另外,由于与许多亲友年久失去联系,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其他亲友的精神支持作用也相对有限。

四、小结

综上所述,民办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供给渠道单一,多方责任机制尚未建成。老人的情感支持主要源于子女、配偶、亲友等内部关怀,而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上,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社区等外部力量。如今,机构内老人的文体活动和自我实现方面需求的满足主要靠机构自身、零星的志愿服务及老人的努力,这就引发了供应主体层次“倒置”现象。养老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与民生建设,随着我国养老方式的不断发展调整,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机构养老方面并没有给予及时、全面、动态性的关注与支持。(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3)

[2] 谢国秀等.养老院老人与在家老人抑郁情绪之相关调查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5)

[3] 丁志宏.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现状及社区支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报,2012(7)

[4] 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养老院的个案研究.人口与经济,第1期.

[5] 王如青等.《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与对策》.常州年鉴,2009(11)

第5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施工企业

管理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着重于改进、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侧重于建设性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开展管理审计任重道远,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就施工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略谈几点想法。

一、施工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偏差,弱化了内部审计地位。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重揽轻管的弊端,事后核算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管理意识不到位,极大限制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准确定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视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一旦遇到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动,首先是被精简、整编的对象。

(二)审计氛围失调。目前,内审工作仍未走出财务审计的阴影,以查错究弊、事后监督为主,即使提些建议,也处于次要地位,且大多失去时效,欠缺实际指导意义。如此的审计方式,给人一种寻找罪犯的感觉,一方面,审计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查错究弊,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消极配合,积极防御,搞得双方关系较僵。强烈的对立氛围实不利于管理审计的开展。

(三)审计手段落后,管理审计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日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经济理念形成强大冲击,产生了深远的革命性影响。人性化电子信息平台和通讯技术日益发达,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单就会计电算化而言,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前面。许多审计还停留在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的应用感到无所适从,更别说技术开发了。目前,计算机犯罪、高智商犯罪呈上升趋势,适宜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的审计技术,实不易发现层层设防的隐蔽问题。审计技术不解决,管理审计开展将很难收到实效。

(四)内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内审部门不太受重视,且往往费力不讨好,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在一些施工企业,审计部门成了闲置人员暂挂的地方,成了“养老院”。二是大多内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专业单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当部分内审人员根本不懂工程。如此的内审人员构成怎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开展,充分发挥管理审计的效能?

二、开展管理审计的对策

第6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一、民营养老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大多数民营养老服务行业呈现出投资大、微盈利、经营风险大的特点,这促使民营养老企业运营管理者不断创新改进企业管理方法,以寻找最佳运营模式。此时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民营养老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稳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推动民营养老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第二,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高民营养老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效果,对员工起到激励并且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第三,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控制成本,合理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增强民营养老企业综合实力。

二、养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和了解不够

部分养老企业已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但各部门负责人对全面预算管理仍缺乏正确认知。尽管其认同预算是一种有效的量化管理工具,但由于编制出来的全面预算难落实难执行,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运用,没有将预算与养老企业内部管理很好地结合,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在院内并不受重视,预算编制困难重重,预算结果执行不到位。

(二)预算编制不合理

部分养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脱节,运营管理者往往看重个人经营业绩,而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造成企业短期行为;在预算编制上指标体系不健全,部分预算指标宽松、有效性差。缺少科学依据和可控性;将预算等同于财务预算,全面预算工作甚至成为了财务部的独有化工作,整个编制开展工作中,与其他部门相脱节,各部门未形成真正的预算链条,使得预算编制工作零散,缺乏沟通及协调性,导致资源分配冲突,各部门在编制全面预算时不能合理预测,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不合理。编制过程中为了使本部门能顺利完成预算目标留有空间,存在低估收入或高估成本,低估收入使得销售部门不去努力就能实现业绩指标,缺乏客观性,增大成本费用预算,使得业务部门完成预算指标的难度降低,造成资源不合理分配,遮掩了运营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三)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院内没有专设预算管理机构,仅将全面预算工作交由财务部门兼任,对于预算管理中各部门出现的问题和冲突,没有权威机构进行沟通协调,造成预算管理出现断层和漏洞,无法从组织上来保障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预算流于形式而起不到应有的管理作用。

(四)全面预算跟踪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

养老院管理层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每个部门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甚至有些超预算项目出现跨科目跨部门占用其他科目预算的情况。财务部作为主导预算管理的主要部门,在预算完成后,缺乏对各部门预算责任人进行跟踪培训辅导,企业内部也未健全配合预算执行的相关制度,没有预算配套的考核方案。导致预算实际执行困难。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虽然也掌握许多经营数据,但几乎没有做对经营有支持的数据分析,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公司财务部最薄弱的环节。

三、完善院内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院内相关部门人员全面预算管理培训

正确认识和了解全面预算管理是养老企业未来发展的首要前提。好的预算管理,既要考虑数据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执行的可行性。企业应经常对院内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知识的辅导与培训,要有效组织企业资源让每位员工都懂得全面控制思想,知晓全面预算的管理意义。作为院内经营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也应更熟练的掌握这一多功能的管理控制工具,了解预算管理的实施流程,发掘在预算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陷阱和纰漏,并学习成功的解决方案,以为养老项目的发展提供高效科学化指导。

(二)完善院内全面预算编制

1.院内在年末开展对下一年业务部门预算编制之前,除应重点对上期经营分析报告除对计划预算目标执行及其偏差进行分析说明外,还应结合各项业务指标展现经营成本,揭示问题,确立下期全面预算编制原则,年度目标制定应充分考虑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同时根据年度经营目标沟通会确定来年的年度经营方向编制年度全面预算,成本预算可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先计划后预算,本着实用、节约的原则进行编制;可对年度关键计划预算目标的设定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共同确定。

2.年度预算编制结束后,还可在半年度时启动对半年度预算的调整工作,针对上半年度经营报告与经营指标的完成及未完成情况加以重点说明,对下半年的预算数据进行调整,但原则上应该以不突破年度预算数为准,在下半年进行全面预算工作调整时应将原年度目标已确定的工作应结合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及内外部环境分析,对下半年的计划预算做出合理预测调整;对上半年度财务经营指标、销售目标、入住率、市场营销、对客服务及内部管理完成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以为下半年度全面预算调整工作奠定好数据基础。

3.各部门编制预算过程中对各项目均需注明编制说明,有理有据,围绕年度目标编制,且收入与成本配比,考核指标从中进行选择,在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编制口径;在经营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养老行业人力成本是最大的运营成本开支,在对各部门人力成本的预算时,首先要和综合人事部明确各个部门的人员需求,根据人员需求预算表再进行人员经费的各项编制,在对营销费用进行编制时,先要由营销部门编制营销计划书,营销费用预算是营销计划的财务数据表达,根据营销计划书再编制营销推广费、广告费及活动费的预算以互相匹配。在对经营成本进行预算编制时,对物业管理费,维修维保费、环境维护费、保安、保洁、工程人员的人员配备需要结合上年度入住率目标,根据现有已经签订的维保合同,和需要续签的或者新增的维保项目编制。有合同的必须依据合同,没合同的按照市场价格合理预估(预估也需要有依据的预估)。资产采购,需由采购部门组织编制采购计划,依据采购计划进行资产购置的编制。资产购置的时间不能简单全部假设为月初,须根据年度目标及年度配置计划,明确预计采购时间,可根据计划提前1月配置完成。工程改造支出,要有工程改造计划,评估工程改造需要的费用,根据计划时间节点编制。

(三)院内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成立预算责任机构

院内要持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必须使预算管理制度化。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需成立专门的组织来运营管理,而不能由财务部单独负责。全面预算需要每个部门参与,每个责任人来执行落地,执行过程中明确相应的权责利。院长作为养老机构第一责任人对预算管理全面负责,是年度预算编制的决策者,应领导院内管理层直接介入预算的授权、审批等日常管理环节并且负责年度经营目标、审批预算编制合理性。对全面预算如何编、编制内容、编制目的、编制流程及要求等,应通过预算制度文件加以明确规定,预算制度文件还需说明预算编制与执行分析的部门职责、管理内容与要求、质量控制、记录管理、考核和报告与记录。预算责任机构负责组织年度预算编制,初步审核各部门预算并进行汇总、平衡;财务部负责预算执行分析表的审核,按月向院长汇报执行情况及差异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各部门为预算编制的执行机构,各部门主任负责根据院内分解下达的年度经营目标及年度计划,编制本部门年度预算,并配合财务部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原因。

(四)监督院内全面预算有效执行

预算责任机构应该有效地跟踪各部门的预算情况,使预算执行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院内预算责任机构应与综合人事部门共同制定“全面预算成本管控绩效考核”,每个月将预算执行差异进行各部门分析,将预算差异分析形成书面报告与绩效挂钩,根据预算执行结果需要有评价和奖惩措施,对预算达成的部门及优秀员工按预算考核制度进行奖励,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院内全面预算的有效执行,使全面预算既能引导院内开展经营管理,又能激励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真正发挥院内全面预算管理功效。

第7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一、辽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1 教育机构设施现状

在调查的村庄中, 59个村庄有幼儿园,其中有14个村庄拥有不止1所幼儿园,大多是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村庄,且以私人开办的幼儿园居多。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以乡(镇)或上级拨款、村集体收入和村民集资三种方式为主。丘陵地区和经济落后的较为农村,没有配置幼儿园,占总数的70.5%。其中,有少数农村打算近期建立托儿所,近期内没有建立计划的村庄达到93个村庄。

近年来由于受到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影响,大量分散的村庄集中迁并建设小学,一些村庄原有的小学也随之合并或撤销。另外,随着农村人口逐年降低,加之农村劳动力人口携子女举家向城市聚集打工,导致农村地区入学适龄儿童减少,也是造成近年来农村小学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医疗保健设施现状

在医疗方面,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民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重要措施。在有效调查数据中,平原地区、经济条件好、规模大的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好,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村庄规模小的医疗条件差甚至没有。卫生院的经营性质,目前卫生院以个体诊所居多,占到调查样本的57%,由村集体或社区主要负担的卫生院(所、室)占到28%,而公益性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派驻站(所、室)仅为14%。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影响,建有养老所的村庄很少见,而且部分村庄养老院已经停办。养老所主要建成于80年代和90年代,而且现有养老所得规模都不大,在调查的22个养老院中全职员工在5人以下(含)的有16个,占到总数的72.3%,且素质不高。

3 文化体育设施现状

在调查的村庄中,有包括文化娱乐、科技宣传、图书室等功能在内的文化站仅有58个,占调查总数的29%。在已有的文化站中,以近年新建为主。由于农村建设条件不高,以及村庄居住人口数量有限,因此文化站的设施通常集成多种使用功能,为农民提供多种服务,如文化活动、图书室、教室等。

拥有独立的球类或田径运动场地的有21个,占总数的10.5%,其中,2006年至今建成的仅有6个;部分村庄利用小学等附属的球类或田径运动场地作为居民活动场所;大部分村庄已拥有独立的包含健身器械的小型场地,可供村民自发性进行休闲健身活动。

二、辽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

1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空间缺失,提供服务范围有限

通过对辽宁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现状调查分析后,发现辽宁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均衡,学校、卫生所、体育休闲场所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公益设施目前的覆盖率不是很理想,养老院、托儿所等国家政策支持有限的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很低。由于受到农村地区范围广、村庄分布不集中的影响,绝大多数公共服务设施仅能够为本村居民提供服务,这就使没有服务设施的村庄无法得到相关服务,即便能够获得服务,由于受到场地设施条件限制,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不足,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沿用以前的模式,大部分工程没有设计图纸,只是按照当地风俗和传统认识组织村民自行建造。但是,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品种的丰富和建筑使用功能的不断完善,对于建筑施工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公共服务设施来说,其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结构设计、建材选用、施工难度等方面比农村住宅建设更为复杂。公共服务设施的施工如果依然采取住宅建设的模式,没有建筑设计图纸,仅凭农村建筑工匠的个人经验组织村民自建,往往由于施工不规范或采用的建筑材料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建设工程的质量隐患。

3 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普遍低下,影响设施使用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管理,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设施都制定了设施使用与维护的管理规定,并派专人负责,但是维护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设施通常只是派人负责日常卫生的打扫,能够达到对建筑设施的日常维护,对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的不多,影响了房屋设施的使用功能,同时对建筑使用寿命也有一定影响。

4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筹措难

资金是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首要因素。目前农村居住区内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除了经营设施外,主要依靠乡(镇)或上级拨款和村集体收入,很难通过商业方式进行市场融资。

三、推进辽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策建议

1 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农村住区建设

进一步修编完善镇域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根据农村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农村住区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区和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共同意识等“软件”内容纳入规划编制。

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建立规范的农村住区服务中心和完备的服务设施,为住区范围内农民群众提供服务。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两委”来组织运行。相对分散的村庄以中心村为聚集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撤并自然村,实现农村社区的聚集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农村住区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即十五分钟生活圈。

2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努力改变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象,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就医、就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3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经营管理新体制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多元投资的思路多渠道筹资,加强私人、集体投资的管理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农村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既可以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等激励手段;也可以采取 “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市场机制原则,依据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投资模式。对边远地区农村由政府全额投入,对近郊平原农村以政府投入为主,对集镇农村和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区由农民自筹为主,推进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软硬件同步建设、协调发展。鼓励社会举办和经营社会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公开招标项目法人、特许经营、贴息贷款、政策优惠等多种方式,政府购买其社会服务,推动市场化运营模式。

4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保证村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及时准确理解相关政策实施范围、预期目标、政策内容和效果检验等,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聚集等农村社会的现实变化,利用电视、宣传手册、户外广告等形式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逐步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变化,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中国发展出版社

2 吕微,唐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9(07)

3 都爱红.公共服务的伦理内涵与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4)

4 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行政学研究,2006

第8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 老年服务与管理 专业技能培养

教育要实施多元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是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个方面结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占的比重相当大。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毕业就能上岗,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养老机构的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关键所在。

1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意义

1.1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工作,学会从业。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的综合能力,将使学生具备在今后的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 专业技能的培养,起点应放在如何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综合的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1.3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加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生活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科学、合理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的内容

我们培养的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老年学、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社会工作这些应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地调查,以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评估,写出调查报告的实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学生必须具备老年技术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康复护理、老年事业与产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3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 修订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编写实训大纲 2008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以来,我院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首先,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到目前已经完成12版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在12版教学计划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职业技能训练等项目列入其中;提出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比例相当,淡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按岗位技能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如09版教学计划中的《老年政策与法规》课程修改为《老年人权益保障》课程。其次,督促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了课内实践教学成绩的比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按规划拟建设老年护理实训室,要求要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大纲与其配套。制定实训大纲时,要以实用、能力为主,不断扩展充实新知识,优化职业技能。

3.2 到涉老机构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到涉老机构进行实践训练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涉老机构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到涉老机构进行专业见习、职业顶岗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将见习、实习贯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学期进行专业见习。见习的单位以鞍山市各大养老院、鞍山市老年病院为主。通过见习过程中的参观、参与涉老机构的基础护理工作、写见结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了涉老机构的工作环境和具体的工作内容;第三学期通过职业顶岗实践活动,学生选择养老机构进行为期半年的职业顶岗实践,真正的顶岗,使学生深入到养老机构,了解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岗位职责;第六学期进行13周的毕业顶岗实习,把实习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3.3 开展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借鉴养老机构举办的护理大赛,我校可参照其方案,定期举办护理技能大赛,积极练习比赛项目,把技能大赛的准备工作贯穿整个学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还能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技能的操作步骤、过程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标准。

总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着改革发展的目的,与时俱进,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面向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纪祖.论开放远程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

[2]鄂秦泰.以就业为导向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

[3]胡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以长汽高专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第9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一、我国现有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并且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并不多,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所占用每亩耕地而产生的失地农民数量也是巨大的,在失地农民中,约有20%没有任何工作和收入来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因而也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如何满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需求,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保障不确定因素较多

家庭养老保障是失地农民最为基本的一个养老保障模式,但是每个人的具体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依靠这种养老保障模式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其生活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家庭养老保障也会增大子女的生活压力,对于很多失地农民来说,子女并不从事土地耕种,并且也不同父母一起生活,完全依赖家庭养老保障,会增大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家庭养老观念不同、子女工作生活情况不同等各种影响因素,使得家庭养老保障不能够较好的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

(二)社保缴纳领取标准较低

社会保养养老机制对于很多失地农民来说都是唯一的养老保障途径,但是应当看到,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中,其缴纳和领取的额度标准,无论是农村养老保险还是城镇养老保险,都难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额甚至只有几十元,而从其缴纳金额来看,每年一百余元。较低的社保缴纳标准直接导致领取标准的降低,虽然很多农民希望提高社保缴纳金额,但是在现行的社保制度下难以实现。

(三)养老保险资金管理不规范

我国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为农民自己缴纳,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国家拨款。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情况来看,大部分资金仅仅是存入银行获得利息,并没有开展多元化的投资,从而导致基金收益率不高。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方面进行了统一化的规范管理,但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管理人员和成熟的资金管理体系,导致应用效果不佳。同时,在资金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在保费收取中,当前主要是以村为单位进行保费收取。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导致保费收取较为混乱,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资金挪用问题时有发生。在保险金发放过程中,没有按时足额发放等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甚至部分地区没有按照规定,延迟一年以上没有发放养老金。

(四)商业保险参与度不高

在当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领域中,还需要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但是在农村养老方面,商业养老保险还没有较好的进入这一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商业养老保险需要交纳高额的保费,这往往是农民负担不起的。因而很多商业保险公司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市场较小,普遍不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市场的开发。事实上,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失地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赔偿金额是较为可观的,有能力支付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并且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财方式,能够为其提供较好的养老保障。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些建议

(一)构建新型家庭养老保障模式

基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特点,应当积极构建起全新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鼓励老年公寓、养老社区等新型养老模式参与到家庭养老保障体系中。在养老保障经济来源方面,可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部分土地拆迁款、子女赡养款以及相关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扶持。其中在扶持政策方面,也可以引入其他的扶持模式,并不一定是资金支持,例如对于养老公寓、养老社区等项目的土地扶持政策或者对于一些公办养老院的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给予失地农民参加养老公寓、养老社区、养老院等养老模式一些优惠支持。同时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子女也应当充分进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在这种新型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下,不但能够有效降低子女的生活压力,还能够更好的满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需求,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陪护服务、医疗服务以及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二)制定弹性的社保缴纳领取标准制度

针对当前社会保险缴纳领取标准较低的问题,国家财政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支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缴纳和领取标准,制定更加弹性的社保缴纳领取标准制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借助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适当提高社会保险缴纳领取标准,制定多个缴纳领取标准范围,允许农民多缴纳和多领取社会保险。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国家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进行重点扶持,提高最低缴纳领取标准,使得养老金额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且缴纳领取标准也应当是动态变化的,同物价水平挂钩,实时调整。

(三)加强养老保险资金管理

加强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是提高社会保险作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面,应当积极同一些商业基金进行合作,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投资,提高收益率。养老保险基金首先考虑投资风险,但是如果基金收益不能够抵消物价上涨水平的话,就会出现价值缩水,事实上银行存款这种投资方式往往会造成实际价值缩水。因而这样就需要在基金管理中引入更加科学的投资理念,合理搭配投资比例,使得收益水平能够超过物价上涨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在保费的收取和养老金发放环节中,应当建立统筹的资金管理制度,村委会并不具备较好的资金管理能力,应当逐步进行资金管理过度;可以由省级相关部门进行统筹管理或者国家级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制定规范的资金管理程序和监督制度。

(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领域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当前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领域中商业保险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引导商业保险全面进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领域。对于商业保险公司而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市场是极为可观的,失地农民有着较好的保费支付能力,能够确保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此外失地农民在养老保险方面的需求也是刚性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强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公司推出的一些业务进行审核规范,确保其养老金额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应当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对于保险领取额度进行调整。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的商业保险资本进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领域,依靠商业保险较高的获利能力,能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更好的养老保障体系。

(五)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也是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措施,当前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在失去耕种土地后很难找到较好的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一种长效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使得失地农民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便与其再就业。在耕地征用过程中,再就业培训机制应当同时跟进,一旦耕地征用完成后,应当立即启动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结合当期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失地农民提供多种技能的培训,如机械生产培训、厨师培训等等。或者同当地企业合作,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联合开展培训工作,对于培训合格的失地农民,合作企业应当优先录用,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