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代农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土地流转既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又包括国家或集体所有依法由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草地、林地以及“四荒”地的流转,在我市主要是滩涂和养殖水面的流转和经营。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地既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选择,又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更是顺应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体现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趋势。
一、土地流转奠定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纵观我市如火如荼的农业项目建设,方兴未艾的农业园区建设,蓬勃兴起的休闲渔业建设,彰显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订单”农业的产品基地建设,作为保障机制的土地流转都给予了强大的物质支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勿庸置疑,土地流转注定要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表现在:
1、培育壮大了四项主导特色产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涉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扶持下,各地立足区域实际,围绕特色产品,坚持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户自发地进行土地流转,逐步培育壮大了蔬菜园艺、畜禽养殖、特种水产、生态观光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蔬菜园艺业。利用我市地产蔬菜不能自给尤其是反季节蔬菜不足的市场空间,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三茅镇香桂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百馨农庄、八桥野生蔬菜生产基地等一批蔬菜生产规模基地,培育出新跃农场蔬菜种植“一村一品”新模式,还建起了馥馨花园、东风苗木基地、红光草坪基地等一批花卉苗木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50亩以上连片大棚蔬菜生产基地20个,百亩以上连片钢架大棚基地12个,其中我市传统秧草栽培生产基地10个,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5000亩。二是畜禽养殖业。各地充分发挥我市畜禽检验检疫的优势,将流转的土地大力进行养殖小区建设,不断引导有条件的分散养殖户进行联合体养殖,全市共创建了10个千头以上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生猪大中型养殖比重已达45%以上。通过在养殖小区推广先进的畜禽生产方式,地方优质畜禽比重也逐步提升至60%和70%。三是特种水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丰富、长江岸线较长的优势,以我市现有的特色水产养殖技术为支撑,以每年举办的“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为契机,积极有序地推进江滩和水面的流转开发,逐步建成了镇江市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浩顺生态农业园、江苏省观赏鱼基地以等一批养殖示范区。目前全市共建成了规模养殖基地250个,面积达13000亩。其种养殖面积11500亩,产量达785吨,有力地提升我市特色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档次。四是生态观光业。充分发挥我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建成了新坝镇国家级无公害苦瓜茶生产、神农野生蔬菜生产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而且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及“三品”认证,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已达95%以上,“三品”认定总数已达38个,其中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2个,镇江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共建成了渔乐园、江馨怡、银杏山庄、华威农业生态科技园、梓阳植物园、悦己农业园等一批集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
2、加快推进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依托我市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各地通过依法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不断建成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模式的自愿联合,组建了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至2012年底,全市共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2个,涉及生猪、水产、秧草、苦瓜、食用菌、花卉、木刷、柳编等多个产业和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多个环节,共发展个人成员28000人,带动农户达2万户。二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稳步推进。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流转的土地共组建起利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红光土地股份合作社等42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会员1万多户,初步建立了“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收益模式,逐步培育壮大了秧草种植、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生产服务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各地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针对农户分散经营、劳动效率相对不高的现状,积极开展机插、收割和统防统治的植保服务等专业合作社的创办,组建了油坊农机、绿扬农业综合服务等30个生产服务型合作社。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3、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全市各地立足农业项目的做大做强以及主导产业的做优做特,不断营造“农业同样大有可为”的浓烈氛围,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坚持政府投入启动、项目推动、典型带动、政策促动等多种途径,大力鼓励吸引“三资”投入发展农业,逐步建起了以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和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扶持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三资”投入发展农业均达在5亿元以上,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开展,而且共创办了绿健苦瓜茶、永久发木业等18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增收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一是柳竹编制品。全市共兴建了江洲工艺、银河竹艺、金茂伟业等柳竹编制企业7家,年总销售额达3.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二是咸秧草。咸秧草已成为扬中人馈赠外地客商的土特产礼品。目前,全市共有三叶、花红盛、正坤等三家咸秧草生产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其中三叶牌咸秧草2006年即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三是江鲜水产品。通过连续举办六届“江鲜美食节”,有效带动了我市江鲜养殖及特色休闲渔业的发展,相继建成了西来桥江馨怡农业休闲观赏示范园、渔乐园、天成渔兴园等集美食品尝、休闲旅游、商务洽谈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旅游点。四是木刷。现有重点木刷企业2家,木刷生产户100多户,并成立了木刷专业合作社,年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油坊镇和平村、太平村两村共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木刷专业村。
二、推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思考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充分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价值。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我们扬中市建设现代农业、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更是根本出路。因此,作为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破除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心理,广辟多渠道的农民就业新途径,是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此,提一些建议和意见:
1、要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土地流出方能削除后顾之忧。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流出土地的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拓宽农户收入来源渠道,稳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救济等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流转解决后顾之忧。
2、要为土地流转营造浓烈的氛围,使土地流转双方均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针对部分干部思想保守不敢大胆引导流转,农民把承包田看做保命田而不肯流转的现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土地流转的意义,为土地流转营造出浓烈的舆论氛围,通过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放心流转,为土地流转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对村级组织作为中介牵头完成的土地流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或服务费用。现在的土地承包权对农民而言,已成为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义务的权利,而要想让农民让渡这种权利,我们认为,不仅要通过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行政推动。
关键词: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及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发展任务。
1完善改革体制
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首先必须创新农业经营的模式,要尊重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创新体制化改革,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并存发展。只有扩大经营模式,才能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化生产元素,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由于扩大经营模式后的农业生产,增加生产量势必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增大,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效益的分配、经营主体的变更等等,这时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管理体制来制约和维持农业稳定。在考虑农业经营提高效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农民的收益,注重和普及农民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培养新时期的农民意识,做好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和转型发展。
2协调发展
要想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如果单单只靠发展农业本身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完善自身的组织架构,稳定有序地协调前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满足国家粮食需求为前提。因此要严格保护耕地制度,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能满足国家的藏粮战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土地、天气、环境等分析,最后部署战略性的农作物生产,不但可以推进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发展支柱产业,提出建设特色农副业产品体系,从而全面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农业进程中,推进农业机械发展,离不开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必须通过提高或是引入新技术,在带动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当地的经济组成,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在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注意融入城乡发展的概念,无论是配置、服务、保护、布局等,都要把农村的建设列入到未来城市建设当中去,实现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城市发展,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方面考虑,只有农村的同步发展,才能给城市提供“锦上添花”的帮助,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的发展能力。
3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践农业机械发展新理念,仍然要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已然注意到环境对农业的重要性,先后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保护政策,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的发展,不仅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绿色农副产品,例如:一改传统的大量使用农药、抗生素等,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也给农副产品提供了二次污染。而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从种子、肥料、农业废弃物等各个环节做起,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批量的种植,施用农家肥,统一处理农业废弃物,不仅为农民减轻负担,也为资源环境的保护作出了强有力的贡献。拓宽视野,着眼于国际。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不仅受到国内市场单一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虽然使用农业机械大面积种植,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市场动态,很可能使得所种植的农产品产量大于需求,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必须着手研究国际市场动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调剂,保证国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进农业机械的新发展。
4结束语
农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和对农业新格局要求不断提升,势必会推进农业机械新发展,同理,推进农业机械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同时也打破了小农格局禁锢,促进了农业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大胆探索、从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2]杨菊观.发展浙江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7,(06):200.
[3]徐晓棠.农业机械管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7,(03):27.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
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当前,我区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其中,出租占流转面积的59.1%;转包占流转面积的32.3%;互换等其他方式流转占流转面积的8.6%。流转的土地主要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共449106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6.7%。流转土地全部为农业用地,而且基本上用于种植业。据调查,99.6%的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用于种植业的为44341亩,占流转量的85.6%,以种植水稻、西瓜、蔬菜、水果、花木为主;用于养殖业的有7459亩,占流转量的14.4%,主要以鱼、虾等水产养殖为主。
二、主要做法
1、宣传引导,顺势推进。面对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发展态势,我们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利用科技下乡、农民培训、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宣讲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讲解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活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流转建设规范性生产基地的,优先安排项目补助。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区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与奖励。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责任考核,加大了推进力度。
2、建立机构,完善服务。首先在 镇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心实行“服务组织网络化、交易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模式运转。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规范土地流转流程提供必要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和《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并通过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网站对外,搭建起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
3、培育主体,强力带动。我区通过深化农技推广责任体系改革、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农业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8家(其中工商注册的196家),种养大户大量涌现,有20亩以上种粮大户1567户,10亩以上柑桔种植户176户;年饲养生猪50头以上养殖户8660户,年出栏5000羽以上养禽户126户。这些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
4、创新模式,加大流量。在鼓励流转主体选择中长流转的同时,探索季节性流转方式,解决季节性抛荒问题。土地流入主体在冬闲季节,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户租用土地,到来年开春将土地归还给承包户耕种。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横路乡下墅街村87户农户的425亩农田流转给本村大户种植萝卜,租金按土质和位置的不同每亩150元至200元支付,春夏季由农户自己种植水稻,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2210元。同时,该种植大户又雇用本村农民完成萝卜种植农事操作,年发放人工报酬11.8万元。每年可收获萝卜140万公斤,年纯收入18.6万多元。这种流转形式既化解了季节性抛荒问题,又给农闲期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就业途径,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
5、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区里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申请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样本,下发各地参照执行,到目前,签订书面合同的达43004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3.02%。加强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款支付方式的引导与监管,普遍采用以稻谷计价方式确定租金,以每年支付一次承包款的方式加以规范,最大限度降低流转双方的责任风险。20__年建立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通过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纠纷和土地流转纠纷,运用法律手段,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权益保障。
三、初步成效
1、开辟了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承包土地流转后,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如浙江宝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 镇五坦、涧峰、董家三个村流入土地675.1亩,每年每亩按300公斤稻谷的价格(以粮食收购指导价)支付租金,常年雇用当地几十名农民务工,按月支付工资。莲花镇五坦村总人口1300多人,土地流转后有400余人放心在外打工,增加非农收入。 镇大田畈村种粮大户高荣根,流入耕地近千亩,年雇工2600多人次,发放工资10万多元。
2、增加了农业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国家、农户农业投入的不足。一些有实力的经营者立足高起点开发农业,纷纷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等问题,改善了生产条件。20__年 镇由承租主体投资,新修机耕路6公里,修建和整治山塘等蓄水设施10余处,建设照明设施3公里。去年租种600多亩
耕地种西瓜的温岭老板在官塘、岩头两村投资2万多元新修机耕路,水利设施,不但本身受益,周围农民也受益,弥补了村级公益事业经费的不足。岭洋、举村两乡动员农户将不宜种粮的300多亩山垄田、山坡地出租给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吊瓜生产基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3、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土壤改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品牌建设。全区有 75 个名特优农产品注册商标,9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20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个优质农业新品种试种示范顺利实施;水稻、玉米、草莓、柑桔等一大批农作物优新品种在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早稻旱育秧无纺布覆盖技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4、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流转,依托粮食合作社,建成了万亩高标准优质稻米基地,为国家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粮;促进了粮食组织化生产,区金岳粮食合作社由种粮大户107人组成,水稻种植面积10384亩,油菜、绿肥、蔬菜、西瓜等作物种植面积6930亩,合计复种面积17314亩,复种指数为225.86%。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两家农机合作社和一批农机专业户,拥有大型耕作机38台,小型耕作机300多台,农田作业机收机割率达90%,在全市率先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5、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有了更大的创业平台,他们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莲花镇加速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基地化、组织化、机械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相继建立了西瓜、葡萄、草莓、食用菌、优质稻、柑桔、生猪、麻鸭、蔺草、花卉等十二大基地;香港华懿天然花卉集团有限公司租用月山村土地,建成千亩玫瑰园;一加一农业发展公司在涧峰畈租赁农户土地200多亩,建立了优质葡萄园。土地流转促进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一批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茭白专业村、吊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无公害蔬菜专业村、高山蔬菜专业村、生姜专业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全区各地纷纷涌现。
三、下步打算
1、强化服务职能,健全流转机制。建立和健全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成立区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立衢江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区农业局),负责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政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考核督查等工作;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班子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流转信息的收集、,指导合同签订,资料归档等工作;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负责流转信息收集、上报,帮助做好合同签订、建立信息台账,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2、制定激励政策,加大推进力度。研究制定《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管理服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流转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将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起来,专项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土地在1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一次性给予所属区、乡镇(街道)服务中心、村服务站分别每亩20元的工作经费奖励。
3、广泛宣传引导,完善纠纷调处机制。
积极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宣讲《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土地流转重要意义,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激发农户的流转积极性。完善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仲裁委员会设立日常办事机构,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各乡镇(街道)、村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组织,负责调解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切实保护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措施
1连云港市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一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制约农业集约生产,土地流转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入会农户少,涉及面窄,生产缺乏信息指导,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50岁以上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47.5%,其中妇女占专职农业劳动力的65.9%,制约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1.2综合配套体系依然薄弱
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投入不足,建设规模较小,仍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滞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致使动物防疫形势严峻、外来生物入侵几率加大等问题日益加重,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3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一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投入不足。乡镇财力有限,农技推广办公事业经费几乎没有,造成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二是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偏低。有些基层农技人员按国标工资发放且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存在农技人员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现阶段作为技术骨干的农业中高级技术人员60%以上在5年内面临退休,人才处于青黄不接局面,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薄弱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已经转换到位,但是基层监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人员编制相对缺乏,执法力量不足;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1.5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综合实力弱。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资本积累时间短,产品开发、储藏运输能力不足,多以简单加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不足、品牌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外投资合作的实力。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综合实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不强。
1.6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储备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技术因素始终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较少,如设施农业新品种多半还依靠引进或进口。技术不足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特点,而现代设施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集成、安全农产品标准生产、优美生态环境营造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1.7农业资源环境日益恶化
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局部地区农业用地质量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将持续深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挤压农业发展空间。
2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主要措施
2.1明确农业产业布局
在农业部外经中心编制了《“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规划(2015-2030)》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明确功能定位,确定产业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谋划《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并加快推进一系列规划实施,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2.2抢抓农业发展机遇
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重点海港城市,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西依大陆桥,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处于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十”字结点位置,在区域经济布局中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其开放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要抢抓这一农业发展机遇。
2.3稳定基础农业生产
保障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亿kg左右,加快高产技术普及步伐,以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建设为依托,辐射引领全市粮食生产水平整体提升。推进设施农业集中区建设,在设施农业集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中开展高效创建活动。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建设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引导规模养殖场更新改造提升设施装备,提高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
2.4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
应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紧盯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连云港农业资源禀赋,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产业体系。围绕连云港市优势产业,继续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只有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切实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2.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台资创办农业经营服务企业。支持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针对,提升种养植大户生产水平。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2.6实施农业科技创新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研发,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完善农技推广制度,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继续完善“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实施“百千十”示范工程。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积极开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示范应用。
2.7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品牌化经营。
2.8提高农业装备和技术水平
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应抓紧深化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用工业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着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
2.9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新型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普及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环保型饲料,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秸秆综合利用,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继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王蓉,张来振.“一带一路”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29-330.
关键词:农业展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新技术;新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082-02
山东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同时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实施展览带动战略,可以向国内外展示山东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山东省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塑造山东农业开放、精品、特色、生态的新形象。
一、促进党的农村政策宣传与贯彻落实
农业展览的积极推进有利于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同时也是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速山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两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农业信息平台,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合理配置农业市场、生产、人才、科技、资金等各项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郊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山东在全国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粮食、棉花总产量位于全国第二位;花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总产量均居于全国第一位;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900多家;涉农企业从业人员中农业人口占90%。为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作为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创新举措,有利于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利于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合适的承接载体;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投入,以及发展多种类型的设施农业,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投资效益;并能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快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能够发展各种合作组织,为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农民还可以优先在园区就业,实现资产(土地股权)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提升。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还能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科技研发、推广及人才培训等创新体系。
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山东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强省,农业十分发达,已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多,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农业正成为富裕农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势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创新发展是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寿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改活农”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中心,以寿光现代农业开发区为重点,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园区化发展之路。
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是推动农业转型提升的现实要求。农业要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就必须适应科技型农业特点,实施展览带动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生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以功能组团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形成园区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服务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农业展览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了政府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定规划、搞服务、抓招商、创示范和优化环境上,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促进农业业务技术人员向既抓技术又抓管理、抓招商、抓政策研究转变,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农业展览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
实施展览带动战略,通过农业展览会,山东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推广进程明显加快。以山东寿光为例,每年一届的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带动了当地农业快速发展,比如高新农业新技术的快速引进与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及应用,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寿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高科技生产基地,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竞争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展示农业、体验农业更拓展了农业的多元功能。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通过农业展览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展览,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得到快速及时的应用和推广。发展绿色食品,体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市场化进程;扩大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管理、农产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保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农业展览为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快山东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宣传推介
实施展览带动农业全面发展战略。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为应对农产品市场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山东省政府于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了山东省名优农产品洽谈定货会。山东500多家名优农产品企业携带5000多种产品到会参展。他们冲着深圳而去,瞄向的是华南、港澳台及国外更大的市场。三天的展览产品销售成交额突破20亿元,协议额达到28亿元,招商引资达到10亿元。像这样的展会山东省近几年在上海、深圳共举办了四次。每年一届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山东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积极选派名优企业到会参展,向国内外宣传、推销山东农产品,同时制订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纳海内外资金投入到山东高新农业建设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依托国有资产解决企业融资难,是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向国内外宣传企业的优势,展望美好的前景,是农业展览十分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步伐加快,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成为有机互动的整体。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展览宣传,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企业在种植业、养殖业、水资源管理、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基因工程以及农业生产支撑体系等领域加强交流,扩大合作,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实现更大的发展与效益。
五、结语
要发挥以上作用,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国家财政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新闻媒体热情地帮助推介,有关办展机构及人员具有专业水准,同时要选准合适的展览场地。农业展览会要打好国际化品牌,要积极按照营销学的思路进行推介,作为一个成熟产品,通过市场划分,把农业展览会逐步推向市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来满足政府官员、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农民等不同参会者的需求愿望;要增强办展会的危机感,加强对农业展览会市场化的深入研究,切实做好农业展览会城市环境和环境的治理;进一步明晰农业展览会的发展目标,按国际化水平办一流展会。农业展览要采取市场准入制,质量无保障,达不到一定水平,摊位费出得再高也不能进入展厅。所有参展的农产品均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参展产品展前进行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一律拒之门外。按照“高、大、全、广”的思路,将农业展览向高度、深度和广度推进。坚持创新,做大品牌,做大规模,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4月初,在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运作帮助下,由省农业机械研究院技术人员为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1000平方米育秧大棚安装了DXTG8006型棚室智能小管家、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检测设备。可同时显示棚室内的多种参数值,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等。监测数据每两分钟就可在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上传输一次,当任何一项监测指标异常时,立刻通过短信方式向管理员发出报警,管理员对异常情况就可及时处理。而且,通过GPRS网络向服务器发送的监测信息,完全支持移动、联通与电信网络,方便、快捷、实用、科学。通过棚室理化指标监测,在第一时间掌握棚室环境动态,提早防范病虫害发生几率,掌控秧苗的长势情况,提高秧苗质量,降低育秧风险,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实现了科学管理农业生产。
物联网技术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信息传感设备,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进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技术。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既能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笑呵呵地告诉大家:“我去年在市农机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实现了可视农业。今年,我又在市农机推广中心和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的大力扶持下,安装了物联网技术检测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
“去年,我运用的新技术就给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希望我的事业会更上一层楼。我愿意尝试和运用新技术来为农业发展服务。”
目前,九月丰家庭农场投入80多万元建成了吉林市第一家水稻催芽车间。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管理,一次(24小时)催芽20吨。保障了出芽质量,可以满足2000亩水田的芽种,同时也为周边的村、镇广大农民服务。
今年,九月丰家庭农场又新进了筛土机、筑埂机、搅拌机、水稻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水稻育秧生产线一套等设备10台套,新建育秧大棚20栋,极大满足了生产需要。实现了水稻催芽、育秧、整地、水稻机插、田间管理、水稻机收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又可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性质为:在农村一些地区相继成立建设的一批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在锦州市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为此我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目前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1、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锦州市农村合作社把农民联合起来,从个体进入市场转化为集体进入市场,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黑山协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就是在种植之前统一考察选种,统一提供种植前技术服务,并且批量找好产后市场,进行统一销售。这样不仅在种植中提高了种植产量,更大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路径,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2、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范围开始从原先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如北镇市绿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占地2600亩,员工65人,合作社根据本地资源已开发了6个小区:山野菜种植区,绿色养殖区、生产加工区,苗木培育区、观光旅游区,科技示范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3、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现阶段的农业竞争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农产品价格的竞争,更多的是综合了品牌、科技和质量与服务的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不再是单单从事生产,而是将产销相结合。再实在农产品卖出去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销售的利益最大化。
4.提高农民收入
经过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可以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还能确保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提高农民基本收入。合作社前期统一买入供应农资和种子、幼苗,后期统一销售农产品,期间为农民供应免费的技术顾问,极大程度上抑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损失,最终提高了农产品收益。合作社主要工作:开设生产技术培训、建立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战略、集中扩大市场、组织订单生产,尽可能减少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风险,提高社员收入。
二、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锦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目前,大部分合作社的产业文化低,运营结构不紧凑,没有明确自身产业链的构成,缺乏销售目的性等,各项不达标的结构混在一起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总是无法提高。
2、缺少人才、技术、信息带头人,合作社管理层素质不高
合作社管理人员对目前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了解不够全面,对合作社的本质更是似懂非懂,这就导致整个合作社管理阶层管理素质低下。合作社的产品基本都是初级农产品,由于没有相应的专业设备,致使不能对农产品进行在加工,不能将初级产品转化成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层次产品,这也就是合作社为什么没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3、明显的资金短缺问题
根据我市近几年的合作社发展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将突破千余家,但是整体来看,所有合作社的注册资本加起来都达不到亿元,所以,导致了资金严重短缺,运转不周,直接影响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行。
4、政府对此并没有很大支持
因为上述的资金问题,使很多老的合作社运行不为人们满意,而又有新的合作社处于起步的阶段,久而久之,得不到政府的肯定,所以合作社的发展成了很大难题。
三、对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使合作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结合我市农民的需要,在各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例如: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真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1.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
政府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一、开展远程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二、合作社人员需主动学习,向专家咨询,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三、为提高合作社的管理能力,须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和财会人员。四、合作社需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而一个好的带头人必须有着较高的道德素质,所以在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道德的教育。五、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合作社需要规范的建设和发展就需要加强制度的培训,加深农民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了解。
2、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当明确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村和农民的思想,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和扶持项目数量,来增加扶持力度;合作社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施行信贷优惠政策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鼓励工商资本注入合作社,而工商资本的注入不仅能快速解决合作社的资金问题,还能帮助打开市场,推动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3、真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良好统一的政策在合作社的顺利发展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让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就要在政策上着手,将各项指标都落实到实处。但是政策的落实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求领导对政策的重视及关心,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科学的扶持政策,但是每项政策之间必须互相配套。二是要求政策制定后,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个人都了解政策的重要性,并对此责任到人。三是要求各部门员工认识到工作靠大家一起来完成的,达到全体员工的协调统一。
以上几点浅显的看法,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的持续发展壮大,才能促进现代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2期.
[2]简伟秀,郭兰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意义及其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3]赵佳荣.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演进及其启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截止2009年底,我市1384个村都发生了土地流转,流转农户38506户,占总户数的7.0%;流转面积3.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7%。目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为转包、转让和出租。其中:以转包(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形式流转的面积为30062hm2,占总流转面积的83.5%;转让(原承包户有了比较稳固的非农经营项目或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农户经营)面积为2237hm2,占6.2%;出租(农户将土地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面积为3059hm2,占8.5%,三种流转形式占总流转面积的98.2%。
1.1 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1)流转规模日趋扩大化;(2)流转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3)土地流转呈现一定规律性;(4)发生土地流转的范围较广;(5)政府和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
1.2 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中纠纷增多;(2)土地流转合同期短,土地流转规模小;(3)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不强烈;(4)流转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2 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1 优化了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通过土地流转,打破了一家一户封闭式的经营格局,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使许多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务工经商,转向二、三产业,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2.2 实现区域化经营,节省了管理费用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的承包土地向主导产业和规模基地集中发展。通过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或其它合作经济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用于连片规模开发优质、高效的名优特产品,形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并允许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使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2.3 拓宽了致富之门,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从两个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出让土地的农民所得到的土地补偿,普遍高于自己经营所能获得的收益,因为承包地的转出户多是土地面积小或者具有其他特长及就业途径的农户,经营土地效益不高,对其不具有吸引力,在承包地转出后,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专心从事喜爱的职业,效益显著。
2.4 土地向能手集中,提高了产出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培植了一批经营土地的大户,他们既有资金技术,又有经营头脑,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可以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3.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3.2 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强化农民增收的制度基础
3.3 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