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基础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德尔菲法;诊疗指南;中医
1 指南制定的常用方法及现状
一般而言,科学编写的临床指南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consensus based guide|line)和循证指南(evidence based guideline)[1]。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是目前指南研究发展的主流,在1996—2006年间国际上颁布的20个指南中,就有12个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像任何科学程序一样,制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是基于证据的方法学,其结论(推荐意见)须有可靠的证据支持[2]。
2 德尔菲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Delphi法,中文译为德尔菲法。它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它是由主持机构以书面的形式征询各专家的意见,背靠背反复多次征询意见与汇总,依据多位专家的知识、经验、综合分析能力和个人价值观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判断并主观赋权值的一种多次调查方法。我国称之为专家评分法或专家咨询法。随着德尔菲法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方法本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尔菲法开始在医学领域中有所应用,之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我们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3)”及“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4)”就采用了德尔菲法。其实施主要分4轮进行:①针对本研究主题提问,请专家提供该病的最佳诊疗指南的初步意见;②课题组就第1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2轮征询表,请专家就其中各个问题做出选择与评价;③课题组就第2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3轮征询表,请专家再一次判断并提出修改意见;④在第3轮的基础上,专家们再次判断和论证。通过4轮调查,形成初步诊疗方案。最后将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过专家论证定稿,形成该病的诊疗指南。
3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专家的横向联系,只与调查者发生联系,专家之间不能相互讨论,经多轮的归纳、总结、修改,最后形成一致意见。避免了权威专家对结果的干扰,反映了专家的真实想法。
单纯的专家经验集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可靠性较低。本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结合循证医学开展文献研究,将循证医学与德尔菲法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对比,最后形成诊疗指南。
德尔菲法为专家问卷调查,专家组的组成对问卷的实施和最终诊疗指南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具体实施中选取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的专家(兼顾年龄、地域、科研、医疗、教学等因素)组成专家调查组,进行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采集到专家意见,对指南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咨询表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咨询答案除必须用文字表述外,应尽量用数字或符号表述。在问卷选项的设计上既要忠于专家意见,又要较好地提取语言,避免表达模糊的选项出现在下一轮问卷上,避免因此产生分歧,降低专家集中趋势。
传统的德尔菲法专家问卷多采用邮寄的方式进行,这种邮寄的形式造成了反馈意见较慢的缺点。鉴于现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兼顾部分地区上网仍然受到一定制约的现状,课题组对本课题的实施采用了纸质和电子问卷同时发送的方法,有效提高了问卷回馈的速度,提高了调查的效率。
经典的问卷调查均采用的是不见面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匿名的调查方法在实际中还是造成了对部分问题存在差异的现状。考虑到问卷调查目的最终是要形成共识,本课题组在4轮问卷调查后又举行了专家论证会议,在会议上将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4 讨论和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全球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也正在加速向世界传播,为各国人民健康服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学科包括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尽管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却经常存在无章可依、有章难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医学在全球的推广应用。加速标准化的进程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循证医学是国外制定诊疗指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专家经验在中医药学术中较之西医有独特的作用和较高的地位。对中医药的标准化研究我们认为不应该照搬循证医学方法,应该根据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德尔菲法,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结合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学成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关键,客观量化、科学合理地提取中医、中西医专家的医疗经验和临床诊疗方案成为影响诊疗指南水平的关键。德尔菲法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特点,应用德尔菲法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为数不多。本课题组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制定出较为科学规范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为进一步全面进行儿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建立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名医思想;传承;现状;发展;时代;结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98-01
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历年来中医药在各学科领域,如中医理论、中药、中医所属各科疾病、针灸、经络理论、医史文献、信息、图书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1]。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其“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色、久经实践考验的临床成果、近些年来在重大流行病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其发展必要与价值。意求发展,继承为先,薪火传承一直是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的主旋律。把握中医药传承规律,推进传承工作,创新传承思维,促进中医药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今中医药事业所面临的首要的、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2]。
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对中医药知识渴求度的提升,名医学术思想继承方法的探讨成为中医药传承问题的重中之重。现阶段传承效率偏低、传承方法仍较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及名医大家的需求[3],在中医药理论继承、传播的过程中显出疲态。医院分科割裂中医思想整体性、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使他们无法专于访师跟诊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名医学术思想传承造成了困难。因此,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亟需调研把握,从而探索出高效的传承方式和稳定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存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院校教育
作为最广泛的传承方式,院校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毕业生,中医药知识得到了共享和广泛传播,为学生打下了较为全面的中医基础。但是,这种“显性―显性”的传承模式(从教材到学生),难以继承中医药精华――隐性知识,即名医的临床经验、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以及高尚的医德。
2.师承教育
作为中医药传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名医的有效途径,在现代仍不可替代,属于“隐性―隐性”模式(通过领悟从师父到徒弟)。但隐性知识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被直接编码,不易表达,难以传播、沟通和共享。因此师承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不稳定性,容易造成知识的衰减和流失,且对师徒交流时间的高要求使得人才培养的效率低。
3.资料汇总与整理研究
名医传承过程中,原始诊疗资料的完善和保存成为各种经验总结的基础,这些资料多为描述性资料,具有不可定量性。现代遵循“临床信息采集―挖掘提取经验―临床应用验证―机理机制研究―理论指导临床”的模式,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方法,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反复总结,不断提升。而基于数据挖掘得出的新知识、新发现的疗效及推广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与评价,目前明显不足。
4.新型模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已成为___中医学院教职员工的共识。20__年,经过反复讨论和酝酿,___中医学院“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了,规划将学院的办学定位为教学型院校,以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医学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学院从专业建设、教学制度、临床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狠抓教学质量。
质量靠专业建设实现
近年来,___中医学院将内涵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通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构建专业评估体系、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划拨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等有效措施,经过专业改革使得中医学、中药学等传统专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等新增专业更具有学院自身特色,使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使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形成了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体系。目前,学院现有中药生药学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病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等5个院级以上重点学科,有中医儿科学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针灸学等4个院级重点学科。其中中药生药学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重点扶持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儿科学等11个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学科。
学院将课程建设作为学院专业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来抓。20__年,学院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制定了精品课程的基本条件、建设计划和管理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实行立项申报与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制。课程建设过程中,___中医学院还将师资队伍培养和精品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重视推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学院《中医内科学》、《中药学》、《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骨伤学》等6门课程被评为___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西医内科学》等10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课程建设步伐,各门课程以精品课建设为标准和目标,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学院已有项课程列入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质量靠教学制度保证
___中医学院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先后于20__年、20__年两次召开学院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截至目前,该校已制定了基本教学管理、教务管理、专业及课程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103项教学规章制度,覆盖了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健全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在现行教学规章制度里学院在突出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特点的同时融入了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等现代教育思想,使教学制度不仅符合专业教育要求,而且也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他们又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确保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一是明确教学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职责,学校各级领导负责督促教学制度执行,保证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建立健全了审批制度,日常教学管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履行审批手续。三是建立了监督机制,通过开设学生教学工作论坛,建立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信息,经汇总、分类向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反馈。四是实行了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文秘站:)对于违反教学纪律的人员均严格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及时做出处理。通过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该校形成了激励与约束良性互动的教学管理机制,增强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了教师严谨治学风尚的形成。五是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起三级监控的组织系统,即以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的评估系统、快速反应的信息系统和控制有效的调控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全过程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引入了“学生评教”机制。评教主体覆盖全校学生,评教对象覆盖全部课程和全体教师。定期通过网络、座谈、测评等形式进行全校性的学生评教活动。为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该校在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等钢性管理措施的同时,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教育教学奖励措施,对在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群体或个人给予奖励。
质量靠临床教学检验
医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___中医学院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认为:医学,特别是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工作应在优化教学计划、削减课时、精减内容的同时,按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采用基础与临床交替结合,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形式,认真筹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学院始终把临床教学放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临床教学质量。目前,该校已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教学医院38所,实习医院10所,实习药厂13个。这些实习基地有力地保证了学院各专业临床教学、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学校向附属医院投资教学设备总值达余万元,改善了附属医院教学条件,为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证,使实
习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坚持每年召开两次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与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一起研究解决临床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革和创新临床教学模式,以适应临床教学需要,提高临床教学质量。20__年以来,学院根据临床教学需要建立了一个系部级实验中心,并通过对其他独立实验室的调整与合并,初步实现了系部层面上实验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了学院实验资源的优势。为了使学生能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能够及时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学院一次性投入资金250万元建成了17间实训室,购置了心肺复苏综合训练实验系统等仪器装置,目前整个实验中心可以进行实训项目212项。
1.1根据课程特点,安排介入时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中医课程,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后,才具备实施PBL教学的基础,从而达到预期的PBL教学目标和效果。鉴于此,我们把PBL教学安排在后半学期病机一章结束后,作为独立内容进行。1.2PBL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对象为2011级中医本科专业二班学生125人,学生自由组合,分为8组。分别在8个独立教室分两次进行,共四学时,每次两学时。具体步骤为:①第一次课,教师将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内容先后呈现给每个小组,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分幕提出问题。②由学生推选的主持人和记录员进行主持和记录,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进行问题整理。③带着问题课下查阅资料,自由组合讨论。④第二次课,分别呈现第三幕和第四幕内容,学生将查阅的资料结合病案内容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⑤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围绕焦点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阐明中医的理论和思维。⑥进行PBL教学评价。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发言情况、资料的充实度、参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小组成员互评打分、自评打分和教师给每位同学打分。
2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调查反馈
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达到了PBL教学预期的目标。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PBL教学法,我们在课后对参与本次PBL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对PBL教学法的了解度与参与度;对PBL教学法的感受与看法;PBL教学现存问题及建议。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5份。2.1对PBL教学法的了解此部分设有两个问题,一为是否了解PBL教学法,一为是否愿意尝试。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前对PBL教学法有所了解,所占比例为69%。愿意尝试该教学方法的比例占97%。尽管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对于中医基础知识尚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但总体看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成为学习的主动者。2.2PBL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部分共设40个问题,每问设有“否”、“不确定”、“是”三个选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把握和整合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等几个层面。总体来看,PBL教学法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如:“使我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一项,122份问卷认为“是”,所占比例高达97.60%。为进一步确认其认同度,我们还分别设了“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大于学习的趣味性”两题。前者的认同率(是)为90.41%,而后者的否定率(否)为88.45%。对于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为97.60%,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的比例较低,为79.40%,认为能加强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掌握的占92%。94.4%的学生认为同学间的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班上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2.3存在问题及建议现存问题主要有(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提的问题会偏离主题。建议主要有增加PBL教学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平时多开展讨论。建议PBL开课次数以2~3次为宜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为72.80%;每次课时以6~8学时所占比例较大,占85.60%。
3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01-02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逐渐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并在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投入巨资建成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探索了一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服务市场的模式[1];福建省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侧重为本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3]、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4]进行了研究。这对中医药领域建设共享服务平台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拟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为例,就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对外研发服务能力作一阐述。
1 面对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专门的中医药实验研究共享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6年3月,经科技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共享平台“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平台已由2006年的零设备,发展为拥有涵盖光学及电子成像设备,物质分析检测设备,生理、生化检测设备,分子生物学相关设备等中医学基础研究必备及前沿的仪器设备的共享实验综合平台,为中医药科研与共享服务提供保障。
根据平台发展规划,结合人才学科背景及中医药自身特点,平台建设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成立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平台,以提高共享实验平台整体水平,促进平台科研与共享服务的同步跃进。目前设有机能、分子生物学、四诊、物质分析、形态学及微透析6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主要承担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
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心脑血管、代谢、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方药筛选及其配伍原理研究,方剂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开展中医证候的细胞因子研究、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抗体功能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新药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四诊实验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适用科学技术,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与方法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拥有脉象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特色技术和设备,其中“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研究中相关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工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药动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成分分析等科学研究提供高标准的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形态学实验室主要开展动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物质不同层次的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能够从组织到细胞、从宏观到微观,实时、多参数研究观察待测对象,为开展中医藏象、证候、针灸经络、中医诊断学及中药、方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技术支撑。微透析实验室主要开展中药微量多成分的体内过程、中药复方药代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检测等研究工作。
目前,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1年,医学实验中心大型设备为中心及兄弟单位的77项国家级课题、28项省部级和34项院级课题提供服务30278.25 h,其中,对外服务时间为5166 h,对院内各单位服务时间为25112.25 h,比2010年同期增长12.5%;服务课题总数139项,比2010年同期增长39.0%。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实验室都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开发了细菌生物膜技术、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同步测量心肌细胞的收缩和钙离子变化技术等。
2 不断完善和深化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相关实验功能和关键技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全院的科技资源。从2009年开始,承担“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致力于整合全院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地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探索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内部科技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使资源所有方、运营方和服务方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使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并力求探索更为先进科学的资源管理经营模式,从真正意义上盘活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该基地运行3年来,从资源的内在价值属性出发,把握科技条件资源共享的本质,对条件平台、服务基地、共享机制的内涵、构成、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工作部署,结合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平台建设的目标: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规模、加强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我院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程度。
该基地通过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将实验、检测服务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新增开放科学仪器设备126台(套)、价值5683.15万元,新增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已经累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669台(套),总价值约2.52亿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全面向社会开放。
3 完善功能平台,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为增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外服务能力,在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下,根据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域的不同,分为中药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文献检索平台、基础研究平台等涵盖中医药研发各个领域的功能平台,为企业、兄弟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①专家咨询及信息服务。拥有科技部基础性信息平台、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三级)、中药新药研发综合数据库、药物研发专家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等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市场调研、检索查新、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相关服务。②中药新药处方、处方设计优化。建立基于专家群体经验智慧,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隐变量和扩展熵的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模型,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平台。能够进行处方转让、原料药物开发、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配伍优化。③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研究中心、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两个三级实验室,建立中药材生产环境与质量评估技术平台,对中药资源及种植环境进行评价与开发。④中药化学解析、合成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基地拥有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标准化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具有化学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合成、质量标准控制技术体系,可提供天然活性产物分离、纯化及分析,对照品制备,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与合成,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检测服务。⑤中药制剂工艺优化及应用开发,基地拥有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形成中药制剂工艺应用开发平台及适合于中药特点的新制剂评价平台,可对中药制剂工艺实行优化,并且开发应用新的中药剂型。⑥中试放大及药品加工生产,中药制备过程的多指标在线检测平台,可完成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的中试、放大及其多指标在线检测。⑦中药药效学评价,建立中药复方药效评价及机理研究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能对药效学研究方案设计、新药药效试验方案咨询与论证、药效学指标选择与评价、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提供服务。还可以提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等对外研发服务。
4 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该基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注重宣传推广工作,建立了基地网站(http://),并安排专人负责。与领域平台以及总平台顺利完成对接,成为基地品牌宣传以及能力展示的综合窗口。2011年,基地办公室多次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系的各科研机构与企业广泛宣传。深入南京、重庆等多家科研机构,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宣传展示,基地的经营模式、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得到广泛认同,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此外,配合北京市科委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该基地运营单位――医学实验中心的参展项目“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荣获银奖,极大地调动了各成员单位参与基地宣传展示活动的积极性。
基地办公室汇总整理研发服务技术链条,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确立了涵盖“新药发现、处方优化、质量控制、工艺优化、中试放大、药效评价、安全评价、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等环节的中药研发服务链,基本能够满足多数中医药研发机构不同层次的需求。
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日益受到关注,很多院所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5]、文献资源共享[6]、管理机制创新[7]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借鉴相关院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已经形成了与院属各二级院所之间的联动机制,基地建设促进了中心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为盘活科技资源、增加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培育生物医药产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6):113.
[2]郑庆昌,谭文华.试论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定位[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6):46-48.
[3]王莉,胡高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23(1):19-22.
[4]郑庆昌,张丽萍,谭文华,等.科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2):10-14.
[5]古建伟,王庆良,苏颖奇,等.大型公立医院资源整合与运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27.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抑郁症 更年期
中图分类号:R277.7;R74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7-0021-02
更年期抑郁症是更年期妇女的常见病,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身心及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目前,对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治疗,通常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主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焦虑、抗抑郁治疗,但少部分患者对其不能耐受[2]。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西医药结合疗法治疗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2009年9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96例,均符合更年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3],且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抑郁症。所有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8分,且治疗前1个月均未使用激素类或抗抑郁类药物。年龄45~55岁,平均(48.5±2.5)岁。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HAMD评分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资料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如氟西汀或帕罗西汀,200 mg、qd 口服,加用尼尔雌醇2 mg 口服,每半月1次。若患者有焦虑、失眠症状,可使用小剂量阿普唑仑。治疗组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胶囊(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4 g、bid 口服。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辅以适当的心理疏导。疗程8周,治疗结束后进行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表现,并采用HAMD量表进行评分,统计患者总分,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若患者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HAMD量表总分下降≥75%则判定为显效;症状有明显改善,HAMD量表总分下降量为25%~75%,则为有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且HAMD量表评分总分下降幅度较小(<25%),则为无效[3]。
1.4 统计分析
汇总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使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通过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4.38,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结束后,复查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胃部不适,后自行缓解;对照组共有1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6例患者口干不适,2例患者食欲不良,经过对症治疗后有所缓解。
3 讨论
处于更年期阶段的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卵泡刺激素分泌增加,兼之日益增加的来自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易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甚至抑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困扰。中医学认为,根据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划为“郁证”、“脏躁”或“绝经前后诸症”的范畴。主要原因由情志不畅、脏器郁积而引起五脏气机失调,从而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对其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滋阴补肾、疏肝解郁以及镇静安神。
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血府逐瘀胶囊联合常规的抗抑郁药物对更年期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与对照组只采用抗抑郁治疗相比较。血府逐瘀胶囊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桃仁、红花、积壳、川芍、柴胡和赤芍等药物,可以改善器官组织的血供,有活血、化瘀、通脉和舒肝调气等作用,同时各个药物之间协调作用,使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3.0%。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治疗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单纯西医抗抑郁治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提高患者对抗抑郁药物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疗效。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清亚, 王晓慧, 宋瑞华, 等. 中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4): 639-640.
[2] 司天梅.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的临床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 2010, (3): 26-27.
[3] 宋丹.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58例临床观察[J]. 医学信息, 2011, 24(6):3529-3530.
关键词 偏头痛 养血清脑颗粒 预防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畏光恐声等,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部分患者由于偏头痛的发作频繁或者疼痛剧烈,需要预防性用药。临床应用较多并且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预防药物有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1-3]。养血清脑颗粒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对于偏头痛的预防作用需要临床观察,本研究旨在观察长期服用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按照国际头痛协会(HIS)的最新诊断标准[4]确诊的门诊偏头痛患者,预防性治疗指征[5]:①每个月偏头痛发作超过2~3次;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③非常严重的头痛;④急性治疗期不能完全缓解或对治疗不耐受;⑤偏头痛发作先兆延长。入组标准:①发作次数为≥2次/4周;②首发年龄<50岁;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4~72h(未应用即刻止痛药)或者≥2h(应用止痛药);④年龄18~65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头痛导致1月内≥4天不能工作;②面或头神经痛;③继发头痛;④非偏头痛性头痛1月内≥6天;⑤近期接受针灸或者中药治疗。符合预防用药的偏头痛患者215例入组,随机分为治疗组107例和对照组108例。评估偏头痛的发作天数和安全指标指标,记录数据。两组基本情况如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各种因素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患者入组时评估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开始记录4周内头痛发作的情况。患者进入治疗阶段,予药物:治疗组:养血清脑颗粒(天津天士力公司)每次8mg,每日3次;即刻止痛药口服。对照组:养血清脑颗粒安慰剂,每次8mg,每日3次;即刻止痛药口服。即刻止痛药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给予普坦类或舒马普坦,每次25~50mg,必要时服用。试验的23~26周再次记录偏头痛发作的天数和评估安全指标。
1.3 疗效指标和统计学分析:主要疗效指标为入组前4周内的所有的发作天数之和与治疗后23~26周内的差值。次要疗效指标为应答率,是指疼痛时间减少>50%的患者占该组总人数的百分率。安全指标为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按照ITT(intension to treat)汇总数据[6],主要疗效指标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次要疗效指标的数据以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如方差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如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试验进行终止(26周)时,治疗组脱落6人(n=101),对照组脱落8人(n=100)。ITT汇总数据分析,主要疗效指标:治疗组头痛天数减少2.3天(95%CI 1.9~2.7),对照组1.2天(95%CI 1.3~2.0),P<0.05;次要疗效指标,治疗组应答率50%,对照组37%,P<0.05;安全指标组间无差异性(P>0.05)。见表2。26周时试验终止,养血清脑颗粒脑可以减少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时间,与安慰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使用止痛药和安全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多与风、寒、痰、湿、火、瘀、虚等因素有关。感受风邪是偏头痛的致病主因,因偏头痛发病迅速、痛势剧烈,与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合。《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宋代医方对偏头痛与风邪的关系论述多而且详尽,如《太平圣惠方》中有“夫偏头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的论述;《圣济总录》亦有“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的论述。养血清脑颗粒源于中医名方“四物汤”,其中熟地黄补血,当归补血、活血,芍药敛阴养血,川芎活血止痛,为治疗头痛要药。基础研究提示养血清脑颗粒还可以改善脑供血,减轻脑缺血损伤[7-8],但是养血清脑颗粒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机制还需要研究,当然这是建立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基础之上的。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部分患者发作频繁或者疼痛剧烈,需要预防性用药。已经报告能够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有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5]。中医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针灸即刻止痛效果较好,目前有较多关于针刺预防偏头痛发作的临床试验[6],Diener和Linde的试验[9-10]发现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均好于安慰剂组。本试验严格按照RCT(随机对照试验)的要求设计,观察养血清脑颗粒的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疗效。结果提示可以减少偏头痛的发作,2例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升高,停药后恢复正常。说明养血清脑颗粒可以作为偏头痛患者的预防用药。我们研究的结果提示,该药能够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时间,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仍然需要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的证据。
4 参考文献
[1]Brandes J.L.et al.Topiramate for migraine preven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4,291(8): 965-973.
[2]Snow V.et al.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acute attacks of migraine and prevention of migraine headache[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2,137(10): 840-849.
[3]Ramadan N.M.Current trends in migraine prophylaxis[J].Headache,2007,47: 52-57.
[4]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M],2nd Edition.Cephalalgia,2004,24(Supplement 1): 160.
[5]Evers S.et al.EFNS 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J].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06,13(6): 560-572.
[6]Alecrim-Andrade J.et al.The long-lasting effect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migraine prophylaxis: 44 weeks’post-treatment follow-up[J].Cephalalgia,2005,25(10): 942-943.
[7]Li J.et al.The neural protection of Yangxueqingnaokeli in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gerbils[J].Jiepouxuebao,2007,38(4):419-423.
[8]Hu Q. et al.he therapeutical effects of yangxueqingnaokeli on hippocampus CA1 neurons in mongolian gerbils after glob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J].Jiepouxuebao,2007,38(5): 520-524.
[9]Diener H.C. et al.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the prophylaxis of migraine: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Lancet Neurology,2006,5(4): 310-316.
关键词:图像分割;舌诊;最大类间方差
中图分类号:TP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3-00711-03
Based on Advenced Otsu MethordSeparating the Tongue Coating and the Tongue Image
FANG H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 China)
Abstract: In automatic analysis of the tongue image, to separating the tongue coatingand the tongue image is a important pretreatment work.The OTSU method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image segmentation, especial when the histogram of which image has single peak value.So it is very useful,to process the tongue image by OTSU method.But which is sensitivity to the noise and imag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becomes into a hot spot now.A new formula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nd 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fragmentary distribution “noise” in histogram are inhibited strongly by the new method.The best threshold value get by this paper become more steady,and the method ha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mage Segmentation; tongue diagnosis; OTSU
1 引言
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信息获取和处理的信息化研究,实现中医学中信息客观化、定量识别,是中医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舌色舌质的研究是中医望诊中一个重要部分,舌苔是舌表面的一个附着层,把舌苔从舌表面的图象中分离出来,是一个基本的工作。这是一个图象分割的基本问题,分割的方法也很多,本文感兴趣于目前比较热门的,用基于最大类间方差进行分割[1]的方法,因为该方法以其简单有效,而赢得众多学者的青睐。但由于摘要中提到的缺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Otsu法进行了讨论和改进。最近,付忠良[2-4]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Otsu法进行了推广。不管如何改变公式,一个基本问题是方差的形成公式没有变化,这使得远离期望的点的作用较大,这是Otsu方法阈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此文提出一个新的计算公式,在解决舌苔、舌色的分离中取得稳定的效果。
2 基本理论
2.1基于一维最大类间方差的阈值的确定
先定义一些符号:ni是灰度级为i的像素频数,N是图像的全部像素
各像素的概率为:pi=ni/N。阈值把图象分为两类C1和C2,其概率为: ωk=Pr(Ck)=■Pi (k=1,2),灰度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图像的整体灰度平均值μT、总体方差σ2T分别为:μT=■iPi,σ2T=■ (i-μT)2Pi,可求得类内方差σ2w和类间方差σ2B分别为:σ2w=ω1σ21+ω2σ22,σ2B=σ2T-σ2w。 则使σ2B/σ2w 最大的灰度级T,即为
最佳分割阈值:
■(1)
2.2 算法的实施
本分割算法基本思想是把彩色图象变换为单色图象,然后采用区域生长的方法进行区域分割,用最大类间方差求得区域生长的约束性条件,以提高分割的精度[5]。最后用分割的结果从彩色图象中提取需要留下的彩色信息部分。
令已生长得到的区域为R,μ、σ是均值及标准方差,作为衡量灰度一致性的特征量。
一维最大类间方差比确定的最佳分割阈值为T1,带约束条件的生长规则可用下式表示:
■ (2)
T2是相似性准则的的容许误差,点的3×3领域的灰度均值f(i,j)与m接近,满足公式(2)的点视为通过了一致性测试,将其并入生长区域R,并更新μ与σ,反复执行,直到无法生长为止,完成对目标区域的分割。如果是提取舌苔,舌苔作为种子点,赋值255,其它部分留本色。最佳分割阈值T1相当于目标类与背景类像素的边界灰度值,由于有T1的限制作用,提高了分割精度。
2.3 问题的提出
1)阈值的变化和结果的差异。图1是舌表面的彩色分部图灰度化后的图象, 图2它的直方图,图3分割后的结果,表1是图3说明 。从图3可见,由于阈值的变化分割出舌苔图象的面积有较大的变化。
■
图1 分部舌表面原图 图2 图1的直方图 图3 结果图
表1 图的数据
■
2)直方图分布对阈值的影响。表1显示出范围变化引起最佳阈值的变化的差等于6,造成分割图象明显不同。从公式(2)可见在直方图中远离数学期望的点对方差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但从客观上讲上图中80-140范围内的少量的点不应该较大地左右最佳阈值。
2.4 解决办法
有两种可选择的方法:
1)改造直方图,把很小数值或空格部分删除,以减少灰度和期望之间的差值大小。
2)建立一个新的公式[4,6],或减少远离期望的点的作用,
此文采用第二种方法。从公式(1)可知,最佳阈值主要决定于类间方差σw,它的有关部分再述如下:
q1=σ21; q2=σ22,ω1=n1/N ,ω2=n2/N ,qw=q1*ω1+q2*ω2; qb=qt-qw;
为了抵消少量“噪声”, 本文提出下面的最大类间方差修正公式(3),λ是修正系数,减号后面的一项是修正项。
η(T)=(1-λ)*( qb/qw)-λ*(N/(n1-n2))(3)
当η(T)最大时的阈值T就是最佳的。
分析修正项可知,n1-n2随着阈值逐步增大会出现由负到正的过程,由于修正项前面是减号,所以它的作用是加大整体结果η(T)的值,如果n1很最接近n2时修正项的绝对值最大,加大的作用也最强。而Max(qb/qw)
2.5 彩色图象的提取
上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舌苔部分已经置以最高值255,这样用两个文件逻辑与的办法很容易把舌苔部分从彩色图象中去掉,留下舌底色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可比较方便的进行下一步工作。
3 实验
3.1 公式没有改变前的结果
文中对舌表面的彩色分部图象分离出绿色的成分,对A,B,C,D,E,F,G,H 8张灰度图象进行分割处理。图A,d,e,f,g的分割结果还可以, 最佳阈值的变化在1~2之间,而图c,b,h的最佳阈值的差距比较大,达到5~6以上,而且h图在取值范围较宽时出现反常现象
3.2 新方法
对于上述8个图片用本文的新方法分割,发现结果很一致。几个问题突出的图片的数据汇总于表2。修正系数λ取0.005(λ有一个较宽的可取范围),在表2中范围一项虽然取得不全,但也足以说明最佳阈值的稳定性。
3.3 对于修正公式的测试
为了透析修正项的作用,对公式(2)进行数据测试,汇总于表(3)中。 从表3可知(1-λ)qb/qw的范围在0~1.042,随着阈值增加,公式(1)的值逐步增大,当n1接近n2的时候,达到最大,最佳阈值就发生在这里,图4显示最佳阈值附近η(T)分布图。
表3 舌分部图片B的计算数据
■
3.4 分割的结果
下面选择了3幅舌分部图进行彩色分割处理,它们分别是图5、图6、图7 ,从下面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分割还是比较成功的。
4 结论
本文方法对于公式的缺点进行修正,获得的结果还比较理想。数据表明本文方法使OTUS方法有比较稳定最佳分割阈值,方法简单可行,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Otsu N. A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rd from gray-levelhistogram[J].IEEE Trans SMC-9(1),1979:62-66.
[2] 付忠良.图象阈值选取方法-Otsu方法的推广[J].计算机应用,2000,20(5):37-39
[3] 付忠良.一些新的图象阈值选取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0,(10):13-15.
[4] 付忠良.图象阈值选取方法的构造[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5)A(6):466-469.
目的研究理气和中中药治疗功能性肠病(腹泻型)疗效。方法对已确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中药、中西结合、西医综合3种治疗药物,对患者逐日记录临床反应,资料汇总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纯中药组及中西结合组无论是症状控制还是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西医综合组。从数值上看,中西医结合组似乎优于中医组,但统计学证据不支持这一结论。结论理气和中法治疗功能性肠病(腹泻型)疗效确切,与西医综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 功能性肠病 理气和中法
功能性肠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肠道疾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临床诊断困难。临床往往采用综合治疗:肠动力调节剂(普鲁苯辛、匹维溴铵),肠菌群调节剂(培菲康), 镇静剂(地西泮),肠黏膜保护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笔者采用理气和中汤治疗本病取得很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2005年我院消化道门诊病例,依照1999年罗马Ⅱ诊断标准确诊为IBS腹泻型,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EA,CA-199、心电图、B型超声、电子肠镜等检查以排除相关疾病。除外孕产妇、儿童。总计139例,男55例,女84例,男∶女=1∶1.53,年龄27~69岁,平均40.23岁;职业分布:公务员 22例,工人6例,教师17例,医务人员11例,大型企业职员16例,农民4例,离退休人员45例,个体劳动者18例。纯体力劳动者28例,占20.14%;病程3~7年,平均(2.5±0.23)年。随机分3组,3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1 各组临床资料分析(略)
1.2 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罗马Ⅱ”标准为诊断标准:
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两项:①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②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③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有排便性状的改变。
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腹泄型)常见症状,症状越多则越支持该诊断: 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急迫感、排便不净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①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除外肠内器质性疾病;②血、尿、粪(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寄生虫)常规,粪便细菌培养;③血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沉;④腹部B超,MRI,CT检查,除外肠外相关疾病。
1.3 研究方法
所选患者知情同意后按自愿原则随机抽取3种分组卡片,再由组织者随机确定A,B,C 3组组号。A组给予中药理气和中汤(苏梗、木香、香附、川连、吴萸、淡芩。肝郁犯土加香櫞,脾肾两虚加破故纸,久泻不停加芡实),由助手煎好,2次/d,每次1袋(100 ml)。B组为中西医结合组,在中药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培菲康2粒,2次/d;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1袋,3次/d,腹痛严重加匹维溴铵50 mg,tid;C组为西医综合组,给予培菲康2粒,2次/d;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1袋,3次/d,腹痛严重加匹维溴铵50 mg tid,焦虑加安定5mg bid。
1.4 观察方法
疗程30 d,随诊3个月。每天由患者填写表格反映临床变化,所有临床工作结束后再进行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病例均完成治疗。
1.5 疗效标准(自拟)
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粪便柔软成形,腹痛、腹胀、焦虑等伴见症消失,随诊3月无反复为显效;大便2次/d以下,成形或不成形,症状控制不能脱离药物为有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中药组和中西结合组疗效无论从症状改善还是从整体疗效上都优于西医综合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明显。从具体数据上看,B组有效率似乎好于A组,但统计学处理不支持这一结论。结果见表2~3。表2 理气和中汤治疗功能性肠病(腹泻型)疗效分析例表3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比较(略)
3 讨论
本病属中医“泄泻”“久泄”范畴。中医学认为,久泄一证,多因素体脾虚或劳倦内伤以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或由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滞,失于条达。脾气亏虚则运化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肝气不舒则横逆犯脾,脾不能运化,胃失于腐熟,精气不能别溢入血,反合糟粕混杂于大肠,大肠传导失司。泄泻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胃四者功能失调。是故本方以木香理气和中;香附消积化滞;吴萸助阳止泻;苏梗行气宽中;淡芩、川连苦寒燥湿,小量予之佐制其温。全方舒肝健脾,理气和中。清气得升,脏腑得养,浊气自降,大便如常。医学研究认为,香附醇提取物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木香生物碱有抑制迷走神经、中枢神经作用,对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及小肠平滑肌的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朱氏研究提示[1],木香刺激胃黏膜Mo细胞产生内源性胃动素,加速胃排空;王氏认为[2],木香对胃肠动力障碍的改善与刺激内源性胃动素升高有关,对胃排空作用强于西沙必利,木香对小肠推进无显著改善;张氏认为[3]吴茱萸对离体肠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
肠易激综合征(IBS)(腹泻型)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便次增多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西医目前没有“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主张给予肠动力调节剂、菌群调节剂、黏膜保护剂、镇静剂等组成的综合调节方案,疗效尚可。但它潜在的副作用和较重的经济负担往往令人感觉不快。与中药合用后疗效肯定,但并未显示出明显强于中药的治疗效果。
本组患者约79.86% 是平时体力消耗少的脑力劳动者或离退休人员,其他体力劳动者亦多有精神情绪等方面缺陷。同时,女性患者占总数60.43%。虽然本资料不是大范围普查资料,但仍可提示我们,适当注意休息,保持正常的睡眠,防止用脑过度;常坐办公室的人,尤其是女性以及年老体弱的人要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这样才能减少本病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朱金照,冷恩红,陈东风,等. 砂仁对大鼠胃肠运动及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