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策略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所具有多元化的内容与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旧在持续地延伸与拓展。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在学生社交能力、礼仪水平、艺术素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1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1社交教育
我国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调整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社交关系,并促使社会个体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彼此的团结与矛盾的化解。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会是结交朋友、款待宾客的重要礼节,同时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结交挚友的重要手段,甚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茶经常出现在国事的讨论中,如唐宋时期的茶宴,有着庄重、简朴而又活泼生动的特点,在“清茶一杯谈国事”的氛围下,并不会产生酒宴上的俗气与奢华,并可以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文人以茶会友的事例在许多咏茶诗歌、咏茶画作中都能够得到展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一诗句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在火炉旁饮热茶的场景,而这种场景中儒雅和谐的氛围也令人神往。另外,明代画家文征明所创作的名画《惠山茶绘图》,同样呈现出了古代文人以茶会友的场景,并体现出了文人茶会对意境的追求。显然,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社会大众的娱乐需求,而且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准则以及审美理想当中,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参与茶会,必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手段,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交中获得心理愉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1.2礼仪教育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了丰富璀璨的文化、构建起了系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同时也形成了完整优秀的利益规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世人称作“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政治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社会时期所推崇的仁政与礼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些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自然就具备了礼仪教化功能。从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礼仪内容来看,沏茶、端茶、奉茶、倒茶、饮茶、续茶乃至主客、长幼之间的座次顺序等,都有着系统且严格的礼仪要求,虽然这些礼仪十分复杂并且看似乏味,但却是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精炼而成的,因此,每一项礼仪要求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是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如此,茶文化所具有的技艺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以展现。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不拘小节”,也自然会在生活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并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和孤独的人。而由于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元素,所以,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的渗透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从而避免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3艺术教育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事与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让茶事成为了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于茶文化中包含了医学、饮食文化、建筑园艺、文学等多元化的元素,因此,在对中国茶文化内涵进行品位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在饮茶活动中,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茶具和插画的选择,都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饮茶之人能够感受到茶文化对协调美、自然美的追求,并被这些美所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自身对美所具有的感受;再如,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饮茶者不仅能够感受到茶事活动所具有的礼仪美,而且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环境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观看茶艺表演不仅能够丰富饮茶者具有放松自身身心的途径,而且可以为饮茶者提供一个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渠道。当然,中国茶文化不仅强调形式美,也强调心灵美,更加强调形式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为饮茶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要求饮茶者能够具备朴实、真诚、自然的品格,并在养成良好风度与举止的基础上,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底蕴。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渗透茶文化并发挥出茶文化的艺术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的途径,同时能够在陶冶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审美需求、提升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
1.4修行教育
茶圣陆羽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圣眼中,茶具有着高洁的品性,以至于在饮茶之人中也具有“宜”与“不宜”之分。于此同时,茶圣陆羽的这句话,也反映出茶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事实上,喝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为饮茶,另一种形态则为品茶,对于茶人而言,简单的饮茶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而品茶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品茶过程中,茶人用茶来提升自身修养、陶冶自身琴操,并通过茶对人生进行品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形式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自省、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在茶与茶人的身上,也反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茶来看,这种植物生于深山,并在其成熟之时供人们采摘,而从茶人来看,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二者所具有的奉献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茶人用“俭、清、和、静”来总结茶叶的秉性,即茶尚俭、贵清、导和、致静,而茶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也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相处、恬淡安静当作自身的重要追求,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修生养性的境界、推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策略
2.1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则将茶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专业与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系统的学习,并在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由于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茶文化专业和茶文化选修课程,缺乏全国性的课程规划与教学大纲作为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而且需要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出发点,重视将茶文化发展史中能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想内容以及事例体现在教材当中。另外,为了强化茶文化课程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本土茶文化资源的融入,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从而确保茶文化能够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推动作用。
2.2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茶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拓展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面,推动茶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茶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渗透,还应当重视课外渗透,通过开展各类有教育意义的茶文化活动来发挥出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中可以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包括茶话会、名茶介绍征文活动、茶知识竞赛活动、茶艺表演活动以及茶文化讲座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茶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向校外拓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茶文化风俗做出了解与收集,并参与到当地的茶文化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气息,并强化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接受性。
2.3优化茶文化渗透方式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高职院校可以仅仅依靠强化茶文化宣传与教育,就可以对茶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做出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茶文化渗透方式的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提升茶文化渗透方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契合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开展的茶文化渗透工作,不能使用纯粹的单方面宣传与教育方式,而应当重视体现出茶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趣味性以及参与性,具体而言,首先,高职院校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够推动学生对茶文化的接受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感悟;其次,茶文化教育过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契合。高职院校在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茶文化素养的逐步积累,而不能使用“速成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对茶文化做出更加充分的感悟与体验,也才能够在茶文化中挖掘到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重视茶文化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盛产茶叶的景区,将茶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典故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关注、深化学生对茶文化内容的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深入探索的兴趣,这对充分体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的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我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充分的挖掘与运用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容,可以发挥茶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交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修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以及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来提升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覆盖范围,并在确保茶文化渗透方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强化茶文化的可接受性。
作者:陈艳芳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靖国华.中华茶道思维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4):228-229.
[2]连伟利.以茶润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途径[J].福建茶叶,2016(6):247-248.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特点;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陆羽《茶经》开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茶文化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为一体,促进了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
一、茶文化
1.茶文化定义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还融汇了儒、佛、道诸家的深刻和哲理[1]。
2.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赏茶、泡茶、闻茶、品茶等与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写下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奠定了我国茶文化大国的地位。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中庸”的思想观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融合了释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
3.茶文化特点
茶文化包含四个特点,即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结合,高雅与通俗的和谐及实用与娱乐的一体。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指茶文化的实体是异常丰富的,比如历史名茶,瓷器、茶俗、与茶相关的诗作与画作等,又具精神内涵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是指茶可以饮用与食用功能,茶器、茶艺可以给人美的享受;高雅与通俗的和谐是指茶文化既有上层社会的阳春白雪的气息,又有下里巴人的气息;实用与娱乐的一体是指茶可以解渴生津,入药治病,品茗可怡情养性。
二、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目前,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的传播,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茶的价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
1.茶市场
茶市场的发展是茶文化繁荣的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茶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比如北京的马连道茶城、杭州的“茶街”与茶都茗园、成都五块石茶叶批发市场、重庆天月茶城等。走进茶叶市场,茶香扑鼻,茶文化缤纷呈现。很多城市都形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叶、茶具、茶诗书画集散地,茶市场已经成为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茶馆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有的茶馆布置古雅、朴实,环境幽美、清静,是茶客品茗休闲的场所,也是文人骚客雅集之处,更是商界人士洽谈生意的不二之选。有的茶馆平易近人,是交流聊天的好去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3]。
3.茶会展行业
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茶叶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4.茶文化旅游
近几年,我国将旅游景点的经营与弘扬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如,广州国际茶文化节推出了广州茶文化景点一日游和粤北、潮汕、梅州茶文化景点三日游,这些不仅推动了广州地区旅游业的兴旺,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4]。目前,到实地欣赏茶园风光,到茶园亲自体会做茶,到茶艺馆感受茶文化,已成为城市市民的新时尚,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业经济的作用
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茶文化的推广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目前被广大茶业界看好的一个经济增长点[5]。
1.茶文化提升企业品牌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文化在品牌经济的发展有引领的作用。以天福为例,我们没有在电视上看见天福的广告,但凡是喝茶的人都知道天福。其实,天福靠的是茶文化的传播。陆羽茶艺中心,举办各种大型茶文化活动,很好的对其进行宣传;天福茶博物院,一批热情、诚信的茶人为游客讲解茶叶知识,弘扬茶文化;天福茶学院,为天福集团培养人才,并为其产生正面积极的社会效应。这些方式构建了茶叶和社会资源沟通的桥梁,通过茶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宣传品牌的目的。天福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希望天福茗茶做“茶叶的星巴克”。我们看到,茶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促成了茶产业的丰收。
2.茶文化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
以竹叶青“论道”产品的营销为例,“平常心,竹叶青”“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一语道破天机,《周易》乾卦有云:“亢龙有悔”,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能否保持一个平常心,能否戒骄戒躁,是决定能否实现更高超越的重要动因,论道的立意便基于此。因此高视点、高品位、高境界的论道迅速赢得了广大喜茶、爱茶的名人雅士的喜爱。论道竹叶青恪守论道十二法则,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融入人们现代生活的一些理念,使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人们在品论道的过程中,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感悟刹那即永恒的真谛,体悟论道的境界。通过茶文化的营销,“论道”产品的最高价格上万元,进而使竹叶青品牌跻身为高端茶叶品牌。
3.茶文化扩大茶产品销售渠道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文化贫瘠的经济不会有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空间。茶文化扩大茶产品的销售渠道,每届的茶文化节博览会、无我茶会、茶叶论坛等活动都能很好的传播茶叶经济信息、传播茶产品。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要精心定位产品,体现茶文化的博睿;在营销茶产品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茶文化的诚心意识;借饮茶创造和谐的感情世界明心见性,沟通你我,发挥茶文化的友好功能[6]。
4.茶文化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茶产品是一种健康饮料,也是很多食品的原料,茶文化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
茶艺馆是休闲消费者集聚场所和消费的主要渠道,在休闲时喝一杯清茶,能使人身心愉悦。有文化背景的茶艺馆,是旅游业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高雅的茶艺和温馨的环境赢得了游客的青睐,缕缕的茶香,可拂去旅途的疲惫,荡涤心中的焦烦与苦涩,“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茶文化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也迅势凶猛。茶文化旅游就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茶知识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7]。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不仅能踏青郊游,了解及观赏采、制茶的过程,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品茶,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深受人们喜爱。茶文化旅游,把与茶相关的景点、景观、购物、餐饮、娱乐等联系起来,带动了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消费,提高了茶的附加值,增加了旅游收入。安溪以茶文化旅游、体验休闲游为主打旅游品牌,全力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尤其是打出“畅游千年山水茶都・体验假期休闲安溪”、“茶乡文化让旅游休闲更出色”主题,举办“‘山水茶都・假日安溪’生态休闲之旅暨‘紫云山杯’安溪旅游风光摄影赛”,大大提高了安溪旅游的知名度。据统计,安溪在2012年春节七天期间共接待游客64.4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8.3%。石门县现有茶园13.5万亩,是中国禅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湖南省旅游资源大县,其茶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并每年呈15%以上速度增长。
参考文献:
[1]裘孟荣,张星海.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对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茶叶加工,2012(03):42-44.
[2]陈熠.论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61-63.
[3]龚永新.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97-99.
[4]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2:55-57.
[5]杨江帆.茶业经济与管理[M].2008,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和谐;云南;博物馆;价值
彩云之南――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主要l源地。在这里,数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在这里,普洱茶文化独树一帜,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哲学义理的高度,将普世和谐之美散播到世界各处。
1 普洱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世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所以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生观。从狭义角度讲,茶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人讲究茶的人文文化与茶艺精神,为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茶文化也见证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文明发展形式。普洱茶文化就代表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发现、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这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已经存在于云南地方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的血液流淌中,成为澜沧江流域千年以来的文化及精神文明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孕育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景象。所以可以将普洱茶文化视为是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已经深入骨髓,成为地方建设和谐的基本象征。
在2002年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谈到“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促进人与人间的关系,那就是茶。因为茶香甘醇,带给人悠远意境,它象征着中庸与和平。”中庸与和平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中国人借助茶文化与世界互动交流,这是再好不过的媒介了。当然也要看到,在当下物欲横流、人类通过科技力量征服掌控自然的巨大支配欲望释放背景下,现代文明所创造得更多物质内容也正在蚕食人们的原始思想,它所生成的各种异己力量也正在不断摧残着人们的心灵,导致了人的异化。在这种危机背景下,人类急需找回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互共融思路,解决内外危机交集所带来的矛盾发展现状,为人类未来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基础。在中国,澜沧江流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就希望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寻求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该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为和谐世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民族意识、气质与品格的水融,这里不但包含了云南各个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反映了当代人的人生信仰与思想境界,这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相互统一一致。
客观来讲,普洱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而且这一价值也在日益凸显。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文化及喧嚣城市氛围中生活,它违背了人类与自然本应一体的和谐生态本质,所以现如今更多人开始不自觉的寻求再次亲近自然本源与文化生态的机会,寻求那种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性空间,所以普洱茶正起到了此作用,它在文化价值上对应契合了现代人的现实发展需求,蕴含了更多和谐自然、质朴简约的人文精神,从侧面促进了人们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有效发展。当然,中国也依靠普洱茶文化实现了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经贸往来,这对于人类发展,创建和谐世界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的[1]。
2 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价值
普洱茶的文化和谐价值体现在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普洱茶拥有千百年文化底蕴,惠泽天下众生,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曾经得到其润泽。现如今,普洱茶更是人们之间互通友谊,表达真情的“和谐饮品”,所以普洱茶这种从人类个体发展人性、人文交际的和谐功能价值是其它文化产物所不能取代的,它为人们所带来的是风清正气、民心和谐的社会风气,也非常利于营造出那种振作向上、洗心涤厌的和谐氛围,这对人与社会之间的长久交流是非常利好的。
普洱茶是宝贵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遗产,它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的世界茶树基因库,这就说明人类已经将其视为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最好沟通纽带,强调它的原始自然价值,包括它为人类所带来的有益特性。我国作为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中心与原产地,希望借助普洱茶的推广来带动国家环保生态产品的全面普及,也倡导现代化农业生产要走绿色路线,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如此背景下,普洱茶就象征了健康与财富,人们对它深怀感恩之心,将其视作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将普洱茶树供奉为神灵并虔诚守护。现如今,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依然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与茶魂树的古老习俗,他们将其视为是对古老祖先的精心守护与崇拜[2]。
3 普洱茶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体现
2016年7月~9月期间,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普洱岁月、茶马春秋――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这一主题活动展示了从我国清代到民国时期近300件茶马文化实物与珍贵图片,特别是以普洱茶“茗香随风”为主题的中国普洱茶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更吸引了各方注目,它将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千年文化都展示在人们眼前,强调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源、茶马古道的重要标记,是中华民族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普洱茶文化也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进入平民百姓视野,鼓励人们以茶示礼、以茶会友,展示了它之于国际、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和谐之美[3]。
总结:品茗普洱茶文化,温润心灵,共建和谐人文社会,这也是普洱茶文化之于人类发展建设的重要功能。现如今,中国也在通过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与“民族文化大省”来丰富茶马古道内容,向世界普及普洱茶文化,希望通过普洱茶文化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和谐文化精髓来构建强大的文化联谊体系,使普洱茶文化成为天下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财富,将它的和谐价值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云.论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之美[J].大理学院学报,2013(8):59-62.
[2]王平盛,刘本英,成浩等.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533-536.
关键词:英国;红茶文化;价值取向;基本内容;下午茶
英国人素来以热爱饮茶闻名于世,据统计,英国以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世界百分之七的茶叶,超过八成的英国人拥有每天规律饮茶的习惯,每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近四公斤。不过,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其茶叶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进口,从十七世纪正式接触茶叶至今,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始终位列世界之首,尽管二十世纪中期茶叶进口量与消费量曾经受到其他饮料的竞争性冲击,但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它仍旧保持着英国“国饮”的地位,依然是英国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人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茶叶由单纯的饮品演变成为品位、格调与内涵的象征,而饮茶活动则成为英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社交形式。
1英国红茶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而言,英国人饮用红茶则显得更富规律、更有格调。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意指“饮茶时间”,具体算来,英国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用于饮茶,饮茶的内容包括早茶、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早茶是英国人晨起后饮用的第一杯茶,以红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牛奶、柠檬、方糖等辅料,温纯甘润,暖肾养胃。英式早茶通常精选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等地的红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使之气味浓郁清新,富于锡兰红茶的特色,口感浓厚醇滑,带有阿萨姆红茶的特征,色泽红亮剔透,带有肯尼亚红茶的属性。对英国人而言,倘若早晨没有饮用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这一天都会觉得怅然若失。上午茶又被称为“公休茶”,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还是空暇在家的家庭主妇,都要在这个时刻休息一会儿,喝一杯红茶,作为工作间隙的有效调节方式。由于客观条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上午茶不宜复杂,一杯单纯的红茶即可,不必添加辅料,因而上午茶便成为英国红茶文化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红茶文化的载体,具有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最佳体现。下午茶的专用茶源包括伯爵茶、锡兰茶、大吉岭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如果需要奶茶,则应当先倒入牛奶再倒入茶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下午茶是英国红茶文化所有内容中最为讲究且最为丰富的,举办下午茶的地点应当典雅整洁,茶具与茶叶必须高档精美,茶点应当精致可口,出席下午茶时应当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与时尚品味。起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以下午茶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而后下午茶发展成为整个英国社会的社交窗口,很多商人和政客也逐步成为了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与朋友、合作伙伴洽谈时,下午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因为它既精致又经济,还承载着传统茶文化,彰显出英国人高贵、优雅、恬静的气质。晚茶是在傍晚饮用茶品,通常与晚饭一起进行,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辅餐饮品,体现出更多的平民化色彩,与精致典雅的下午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2英国红茶文化的价值取向
2.1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中国的茶文化更多地倾向于其中的精神内容,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在饮茶之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凡与饮茶相关之事,必然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比如,饮茶环境多为高山流水之间,自然清幽处,风光无限好,饮茶所用的器具精致玲珑,水多为山间活泉,火则为旺盛活火,等等。而英国人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精神愉悦与放松,更多的则是看重茶叶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元素,在冲泡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溶于水中,经常饮用能够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解除疲劳、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茶叶最早进入英国时,被宣传成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宛若传说中的仙草一般。特别是与酒精饮品、咖啡等相比,茶叶无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令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实现身心愉悦。另外,英国人饮茶并不像茶叶故乡中国那样仅限于品尝清澈的茶汤,而是极具创意地将牛奶、蜂蜜、果汁、方糖等加入茶叶之中,有些人还会依照自己的口味加入肉桂、黄油、鸡蛋、威士忌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因而,茶叶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休闲饮品,而更多地成为是一种富于营养、可以充饥的创意食品。英国人还常常以甜品、面包、水果或正常的饭食来佐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茶饮的饱腹作用。这就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诉求,特别是他们对于物质内容的重视。
2.2高雅与通俗的融合
十七世纪,饮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一个世纪以后,在贵族阶级的推广下,茶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品,女性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的繁荣又反过来提升了饮茶的格调:专门的消费性茶园出现,茶歌茶舞等艺术形式诞生,与饮茶活动配套的服饰与器皿行业形成并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带动下,饮茶开始从贵族走入平民阶层,具有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然而,饮茶活动的纵横发展并未对其品质造成影响,它依旧是高雅生活和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是英国典雅消费模式的综合展现,成为高雅与通俗融合的典型范例。
2.3审美与功能的协调
在饮茶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英国红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逐步显露,并形成了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英式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物质载体,人们在制茶、品茶以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够对人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产生能动作用。虽然英式茶道较之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历时较短,但其内涵仍旧是非常深刻的,凝结了英国特有的高等艺术境界,是大不列颠民族的精神支撑,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能够平和心境、舒缓情绪,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与优雅。英式茶道就其泡茶技艺、品茶艺术等外在形式来看,可谓是英式审美的典型,它对于茶具的要求和礼仪的讲究无一不渗透着英国民族缜密而细致的审美观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器具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富于美感,还要便于使用。最初英国使用的茶具在形状和图案上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瓷器为上乘,杯身印有美丽的花卉图案,杯沿镶有金边,庄重而华丽。一套茶具由茶壶、茶杯、茶碟、滤匙、茶匙、糖罐、点心盘、木制托盘、保温罩、餐巾、鲜花或蜡烛装饰物等十五件组成,维多利亚式下午茶还需要优美的古典音乐来营造轻松典雅的饮茶氛围。英式茶道泡茶所用之水也是将新鲜水煮沸,由此可以使红茶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茶叶用量为一茶匙红茶冲泡两杯红茶,以发挥出茶叶的香醇味道,冲泡时间依照茶叶浓度而不等,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同时,英国红茶文化还体现出对优雅礼仪的严格要求,以下午茶为例,人们通常称之为“淑女茶”或“绅士茶”,足以看出它对礼仪的强调。人们出席下午茶时,男士应当穿西装,女士则穿礼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女士还应当佩戴帽子、面纱、手套等。如果是在家中举办,女主人应当身穿盛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饮茶场所应当是家中最好的房间,茶叶、茶点、饰品、音乐等都要精益求精,对于食用茶点的顺序和方式也有详细要求。不过,英国人对于审美的注重并未削减他们对于实用的强调。英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实用主义,对于一切事物都强调其功能性。他们喜爱茶叶,因为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功能;他们热爱茶文化,因为茶文化能够促进修身养性、平和心境、提升情操,最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社交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英国红茶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
茶叶进入英国后,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逐步形成了富于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集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高雅与通俗以及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红茶文化与英国的价值取向也是同样道理。红茶文化是一种高贵、典雅并富于美感的文化形式,遵循传统规范、注重规则礼仪,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其群众基础,在操作中强调饮茶过程的简易性、可行性、功能性与实用性。通过品鉴独特的茶饮与红茶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英国价值观念的认识,明确古老传统与工业文明、贵族气质与公平务实、精英理念与个人修养、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此外,英国红茶文化也体现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既要有宁静致远的田园特色,又讲求高贵华丽的气氛,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英国红茶文化对于新灵感悟和自然神韵的追求并不像东方茶文化那般深刻,它更多地强调口感与形式,更加看重感官享受,因而也就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之,英国红茶文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容,也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艾登.茶[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柏凡.中国茶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储安平.英国风采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范中汇.英国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摘要:茶文化的德育教化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价值观方面:取德尚义,臻于至善;世界观方面:善礼与互让;人生观方面: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茶文化切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几个主要面向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化。基于茶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可以从生活化教育策略、自我教育策略、交互主体性教育策略方面寻找到答案。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历久弥新的课题。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到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可以获得一些不同的经验和认知,例如从组织行为学、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技术等不同的渠道切入到这个过程中就会获得一种不同的教育实践导向,但是,本质上都因循着教育规律发展的基本路径。“茶文化”某种程度上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伦理体系的一种智慧结晶和生活浓缩,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我国社会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具体表征。在当前这样一个大众化、全球化、虚拟化环境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回归传统、重温国学、回到经典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基于茶文化这个国学传统的视角,有助于我们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善、美和创新的全新内涵。
1茶文化的德育教化价值挖掘
作为一种文化实践,茶文化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神农尝百草时期,古蜀茶作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中代表了上古时期古巴川地区的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讲究和追求。随着战争、文化传承的加深,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禅宗思想将“茶文化”赋予了形而上的学术认知理念,至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为止,我国茶文化正式从一种形而下的实践,经过文字的描述和体系化的理论建构成为了一种体系化的学说。无论是从茶文化的“本性”来讲,还是从茶文化的“表达之道”、茶文化的“道德寄托”来讲,茶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德育教化功能与价值。
1.1价值观方面:取德尚义,臻于至善
茶文化作为儒家、道家、禅宗等思想互相交融的一种复合型文化产物,集中承载了这些思想流派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儒家倡导的“义利观”、“君子观”、“和谐观”和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淡泊宁静”、“无为而治”以及禅宗的“导人向善”等都是在认识“价值”方面给人们释放一种积极的“德义观”。正如荀子所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河在涅,与之俱黑”,象征君子正者自正、清者自清,将君子应然的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和立场作为茶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世界观方面:善礼与互让
在多种思想流派互相交融、激荡的背景下,茶文化吸收了儒家思想倡导的“情景合一”、“中庸之道”、“内自省也”、“和谐交往”、“君子和而不同”等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同时也继承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五行阴阳协调”的理念,这些体现在社会交际方面就是一种“社会尊礼”,是“礼义”在交际层面的表达。例如茶文化中的“茶道”、“茶戏”等都将互尊互让、和谐对话、包容性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所谓“客来不敬茶,不是好人家”就是指的一种“尊礼”状态,传承了儒家思想中的“有客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世界观和社交观。在茶道中,“倒茶要到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更是将这种尊礼和互让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当前以独生子女构成的大学生主体来讲,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1.3人生观: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的基本构成是德性,代表了一种伦理和教条体系,是人们在交往当中应当遵循的一些起码的规范,属于韦伯所讲的“价值理性”的范畴。相比较于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念趋向于“工具理性”(一种物质享受、工具主义的导向)这种状态,我国的传统伦理教条都采取一种明显的大陆国家导向的“价值理性”,同时将工具理性置于价值理性的框架性约束当中。比如说在看待“茶”的价值功能方面,我国茶文化持有的基本立场是要重视茶的物质功效(比如养生保健、生津解渴等),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超越这种工具理性去自觉地寻求一种修身养性、尊礼互让的道德实践,将茶文化作为一种修行模式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茶作为一种饮料看待。对于当前大学生们基于市场经济形成的一些短期物质享乐主义来讲,茶文化这种教化功能值得我们挖掘。
2茶文化切合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几个主要面向简单地来讲,茶文化指的是我国基于种茶、饮茶等过程形成的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体系化认知的一种伦理体系、物质财富和交往规范的总和。重德、尚和、崇俭、贵真是我国茶文化在教育教化功能方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来讲,重用茶文化、弘扬茶文化、创新德育教育与当前的社会格局是紧密相关的。
2.1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命题是马克思的发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大众化”的主要实现形式是灌输式教育和单向传播教育,因循的基本思路是“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样的“灌输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能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在这方面我国茶文化的大众化途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茶文化中能够体现出我国国民性的一点就是其“大众化”,无论是基于经济交往还是战乱洗礼、文化交流,茶文化之所以广泛地成为一个从上到下全社会阶层都持欢迎态度的文化,根本原因在于其尚和、修身养性、怡情的重要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道理真的是科学的,即便是不去灌输传播,人们也会主动地、内在地去追求它,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大众化”过程。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和分歧,但是“生活化”的一种主要内涵就是倡导德育工作要广泛地借助于生活世界开展教育创新,而不是理论导向、应试导向、课堂教学导向、校园导向,因为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已经逐步地被“新媒体”这种工具分割为无数个碎片化的生活情境,我们要密切地关注到这一点。在这方面茶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细节具有明显的渗透作用,因为茶文化本身就是生活化的、本身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积极挖掘茶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值得我们把握。
2.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化
实践哲学认为,教育工作的实践应当被放在第一位,理论是灰白的,而实践之树常青。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地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技术等方面推向“大众化”、“生活化”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实践化”的过程。这种实践教育哲学因循的基本逻辑是“以学养人”,而不是纯粹的“以理服人”,也就是说这种实践化的教育转向开启了一个“知识被信仰”而不是“被消费”、“被考试”的一种新的阶段。由于茶文化经过深刻的历史实践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细节中,它背后的一些伦理教条也借助于这些实践在人们的脑海中得到了巩固,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如果能够和茶文化结下某种关联,十分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
3基于茶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建议
传统茶文化塑造出来的“和”、“义”、“德”之国民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恒久的传承,体现出了一种伦理教育体系的延续。德育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大众化、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支撑,以茶文化为视角我们可以尝试采取这样几点教育创新策略:
3.1生活化教育策略生活化
教育所超越的是“应试教育”,其精髓在于倡导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素材、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载体等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我们建议可以在课堂教育中增设“茶道与德育”模块的主题,可以分茶系、茶的品种按照学生小组开展茶道表演比赛,重点考核学生在茶道表演中的团队协作、礼仪风貌、道德表现力等,借助于这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丰富教育内涵。
3.2自我教育策略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德育教育的创新面临着“学生回应力不足”的问题,教师的单向灌输制约了学生的发问精神、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一种茶文化的视角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尊礼”、茶道交往等都是在“自我教育”中完成的,并不是一种外在强制性灌输的产物。德育工作吸收这种理念可以采取“学生自我对自我的教育”、“学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教育”、“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的学生自我教育策略。例如可以在高年级同学中选拔德能勤绩廉优秀的学生充当低年级学生的兼职辅导员,从学习、生活、就业、婚恋、网络、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其进行辅导,拓宽教育的渠道。
3.3交互主体性教育策略
交互主体性指的是两个主体之间基于平等交往形成的一种对等关系,这种交互主体性贯彻了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理念,具体到德育教育工作中这种交互性可以体现在德育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体现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对话、沟通、提问、质疑,通过这种交互的过程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索和正确认知。在此,可以在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案设计等都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主要负责知识指导、资源保障和评委点评,让学生走向讲台和舞台的中央,给学生一个发挥自身优势的话语权机会。
参考文献
[1]邹跃光,余玉荣.试论中国茶文化的德育功能[J].农业考古,2006(6):203.
[2]邹明华.养生•修性•怡情•尊礼———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J].农业考古,1994(2):57.
关键词: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
挖掘区域茶文化旅游资源来助力当地茶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自然禀赋条件来看,茶业产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寒地区,而且与之相关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以资源指向型为主导。从中不难发现,除了大力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域外知名度外,发挥比较优势来引入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以在范围经济效应下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之所以提出“生态旅游项目”在于:以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新奇性为要求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言,需要使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获得差异性、新奇性的特质,以及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的特征。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茶叶种植生态园项目中挖掘茶文化,则是构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第一步。结合笔者的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茶文化。
1.1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茶叶种植项目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与当前我国所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通过笔者对近年来旅游项目类型增长数据的考察可知,生态游项目成为了游客十分青睐的旅游产品。具体而言,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包括“绿色、无污染”等核心要件,通过展示生态文化元素将能在游客面前塑造区域茶叶品牌,这一结果自然就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联了。由于茶叶生长所依赖的特殊自然环境使然,在区位上毗邻的生态环境都可以纳入到文化元素的提炼之中。
1.2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在许多茶叶种植园区都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而这种基于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便是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一种展示。与都市文化不同,农耕文化在时间节奏上呈现出“慢”的特点,而且通过人们的劳作向自然界获取财富,这本身就与都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正因如此,才能使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挖掘具有商业价值。
1.3品茶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在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中,必然需要在品茶主题下来挖掘文化元素。与简单的喝茶不同,品茶不仅需要静心品出茶味,还应在茶道中悟出人生道理。可见,追求休闲慢生活的都市游客,将能在品茶中获得旅游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茶文化旅游优化茶业经济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茶叶种植、茶叶生产受到自然禀赋条件和成本控制目标的约束,往往聚集在山地和高寒地区。从商业化视角来看待这种情形,当地茶业经济发展将因区位劣势而受到抑制。随着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带动下便能使当地的茶叶产品逐渐走进游客视野,让游客认识并体验以茶为媒介的旅游产品,进而优化茶业经济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展示茶业经济发展内容
茶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便是茶叶销售,而茶叶作为一种快消品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仅需要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活动展示其中的茶叶品质信息。茶文化旅游项目所呈现出的种植、炒茶、品茶内容,便能在产业链条下依次向游客展示当地茶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便能增强当地茶叶产品的消费者体验度。
2.3茶文化旅游搭建茶业经济发展渠道
若要推动当地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需要大力挖掘消费者资源,或者说是拓展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在茶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中间渠道的搭建。那么如何进行招商引资来搭建中间渠道呢?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知名度,还将有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在旅游项目中植入客户关系管理要件,便能维系中间渠道的稳定性。
3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3.1提升知名度的功能定位
根据市场营销学对产品结构的定义,其从内到外分别是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茶文化旅游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实则就是通过打造有形产品为出发点的。有形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核心产品的品牌,而品牌的作用在于建立产品的市场差异性,以及增强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为此,茶文化旅游就需要围绕着以上目标来进行功能定位。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所蕴含的茶文化旅内容,则能够起到提升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功能。
3.2茶产品展示的功能定位
茶产品展示的目的在于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以及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因此,展示中就应将茶产品独特的一面呈现出来。这里独特的一面可以是茶叶种植环境,也可以是茶叶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是茶叶消费环节。所有这些都通过茶文化元素的释放来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而且也与茶叶产品市场知名度提升相匹配,借助显著的市场差异性塑造了产品品牌。
3.3渠道搭建中的功能地位
渠道搭建中茶文化旅游功能的体现,归因于茶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茶产品的有效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便是将茶叶资源通过商业化运作来使当地社会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由此,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载体,便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使当地茶叶生产企业与域外经销商进行商贸洽谈,并在双赢态势下搭建起中间渠道。
4定位驱动下的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推动茶业经济发展需要在茶叶产业视角下来进行,而茶叶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茶叶价值链系统,天然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具有区域环境植根性。这里的植根性主要体现在与当地的茶文化环境相融合,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茶业经济发展获得不竭的内驱动力。
4.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的目的在于对茶文化的推广及传播,促进当地的经济创收。为此,当地可以根据民俗和茶叶生产周期设立茶文化旅游节,在节日中通过引入招商引资内容来拓展当地茶叶的销路。这里的关键词是“特色”二字,而突出特色便需要从旅游文化节的内容构成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可以在增强游客对茶叶种植、制作品茗茶艺等的个体体验度上下工夫,还可以在挖掘区域茶文化元素上做文章。
4.3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前面提到了茶文化旅游项目在实施中应突出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和品茶文化,那么当地茶叶产品的展示活动也应贯穿于上述文化旅游之中。具体而言,参观茶叶种植生态园区可以将生态文化显性的一面展示给游客,进而能说明当地茶叶产品具有绿色生态特征。通过设立参与茶叶采集和炒茶的活动项目,游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采茶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以及炒茶与品茶相联系的劳动乐趣。
4.4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这里的客户可以是游客还可以是中间渠道商,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中间渠道商。为了锁定中间渠道商,茶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中便应以旅游节为契机,邀请中间渠道商参与到节日庆典中,并通过评选年度优秀经销商作为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就能较好的确保中间渠道的稳定性。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
5小结
本文认为,茶文化旅游的功能可定位于提升知名度、茶产品展示、渠道搭建等环节。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上则需要从: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等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殷鑫浩.关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想设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4):32-34.
关键词:茶具造型;艺术文化;传统文化;和谐关系
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作为茶文化的一个代表,茶具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功能。茶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有不同的分类,这也形成了许多具有特殊用途的茶具,例如商业茶具、专门茶具、生活茶具等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赋予了茶具丰富的文化功能,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在饮茶清谈的同时,也更喜欢将文字刻于茶具上,不仅体现了茶具的文化韵味,也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除了在茶具上刻字,也有许多文人喜欢在茶具上作画,绘画的内容不仅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肖像,十分丰富。茶具在诗与画的融合中,提升了文化氛围,营造了人、茶与诗画相融合的自然之美。茶具是茶文化浓缩的精华,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融合在一起,无论造型还是内容都需要艺术的配合。茶具的造型中,为了能够更加适应人的身体结构及动作和环境,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为了能够与人类的情感、道德及价值取向相融合,则需要人文科学的支持。为了能够提高茶具的产量,降低污染,实现茶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科学的支持。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茶具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愉悦,提升产品附加值,就需要艺术科学的支持。多种科学的需要与支持都集中融合在茶具中,这就需要茶具体现其人性化的一面,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对于人们来说,茶具除了它的物质效用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内涵的载体。
1我国茶具造型发展概述
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茶具发挥着积极的传承作用。从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发展曾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我国唐宋时期正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从采茶、煮茶到饮茶都展现了丰富的茶事活动。茶具的造型与形态也极具地域特色,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器具,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茶具也从最传统的物质用途逐渐转为工艺用途。在古代,茶具最初的功用是饮茶,造型也十分简单,重在实用功能,随着茶文化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茶具也从简单的饮茶功能逐渐向工艺品方向发展。传统茶具的造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具的外观及造型都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体现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茶具也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如何将茶具用途与其文化内涵相融合,充分体现其“人性”特色,是茶具制造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今文化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许多茶具已然成为流水线上的器具,外观造型相同,没有任何体现当代文化特点的符号,这种现象制约了茶具的发展,对民族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不利。因此,茶具造型的创新发展首先要从茶具与艺术的结合来进行突破,通过对传统茶具的造型工艺的分析研究,了解传统茶具的造型特点和烧制技术,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结合现代美学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生活所需要的时尚茶具,体现时代的艺术特性,创新茶具造型艺术的发展。
2茶具造型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茶具是茶文化的代表
传统茶具造型艺术的保留和推广,是当代茶具造型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留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今茶具造型艺术的一个关键之处,也是茶具创新的难点所在。茶具造型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了其实用价值,也展现了人们的道德原则和喜好,是一种极富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现代陶瓷茶具造型与其特有的文化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在追求创新艺术的现代社会中,也不能摒弃传统艺术造型对茶具的影响。因此,在茶具造型设计中,要保留传统艺术特色,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茶具能够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传承。
2.2茶具造型是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茶叶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繁荣时期,彰显了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茶不仅越来越喜爱,而且对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茶在古代成为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许多茶题材的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为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茶文化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人们抒怀的重要方式。茶具有清新淡雅的品质和意蕴,因此,茶文化也更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重视修身养性,能够减少现代人的焦虑困惑,使人的心态更加平衡。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茶具造型作为茶文化的代表,也成为传统文化与茶文化融合的产物。
3茶具造型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发展
3.1提高人文素质
茶具造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茶具赏玩、欣赏茶艺还是品饮茶水,都能带给人们自然闲适的艺术享受。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茶具造型设计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借鉴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使茶具造型更加具有现代时尚特点,这种理念的融入也加速了茶文化的推进与传承。在新时期茶具造型的推广与传播过程中,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其更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世人关注。茶具造型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展现了茶文化深厚的民族传统底蕴。因此,茶具造型对人们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茶具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升华为一种人生的信仰。茶文化也不再单纯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成为了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与标准,茶具造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3.2保持与时俱进
茶具造型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无论从茶具的形象还是层次,或者是制造技术来看,都应该与时展步伐相一致,这样才能适应当代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茶具的进步与发展。茶具在历史变革过程中,无论从造型还是材料或是烧制工艺上都有所改变,不仅增强了茶具的生产方式,而且使茶具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对于设计者来说,从茶具造型到刻画方式,都要考虑茶具的特点以及收藏价值,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前茶具造型艺术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审美方式,美的内涵与方式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美都有其独立的一面,只要与时展相呼应,与自然相和谐,就符合美的要求。在当代艺术发展中,新的审美观念丰富多样,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观念产生了不断的冲击和碰撞,使艺术的发展更具多元性,但艺术价值也更难以固有的标准来评判。对于现代茶具造型发展来说,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观念内涵,都可能出现不规则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又蕴藏着潜在的艺术潜能,这种极具生命力的东西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当设计理念出现差异性时,需要在相同的矛盾中选择同样的目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理念去解决这种差异,设计者要把传统与流行的现代思想方式进行选择性的结合,最终在产品的实际效果里形成一定的艺术特色。
3.3内外统一的艺术审美
茶具是饮茶的重要器具,最基础的功能是实用。在传统饮茶习惯中,茶具要具备大小合适、便于掌握、便于饮用的功能,这就对茶具造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手柄设计要合理,壶嘴大小要合适,还能方便于倒水,能够保温等。其次,还要考虑茶具的材质、制造工艺等,使茶具与人的结构以及兴趣能相互吻合。此外,还要考虑茶壶的造型要美观大方,在品茶同时还可以欣赏,突出茶具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内涵。人们在品茶清谈时,能够从中感悟人生,传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茶具的特性,即造型、手感以及文化底蕴在此时得到全面的体现。茶具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这也是茶文化所赋予的,茶具寄托了人们内心的气质及渴望。人们借助茶具所展现出来的精致、大气和脱俗,素雅的颜色以及光滑的质地,赋予了茶具深厚的文化意义。不仅讲究整体的和谐统一,同时融入更多的装饰性,将山水、花鸟等自然之物融入其中,进行不同的搭配设计,茶具也从人物到鸟兽,由形及神,回归自然,彰显出茶具灵气合一的气韵神态,这也是茶具造型设计体现和谐性的重要体现。
4结语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繁荣的发展时期。茶具作为茶文化的代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文化流传下来的茶具制造工艺,以及长期的文化洗涤,给当今茶具造型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坚实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造型艺术中来,不断开创更新的艺术品类,是设计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造型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以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引养分,获得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我国当代的茶具造型艺术也是吸取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融入更为丰富的茶文化,以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标,在茶具的造型艺术发展中创新出更具时代性和艺术性的茶具作品,为促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雨苍、李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茶文化的萌芽
晋代、南北朝文人饮茶兴趣大增,有些关于茶的诗词出现,茶这时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更赋予了文化精神的涵义,发挥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2.茶文化的形成阶段
中唐时,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出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中国茶道精神第一次出现。
3.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到了宋代,我国茶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文化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喜饮茶,他在在宫廷中建立茶事机关,并且将宫廷饮茶按等级分类。这时候出现了茶的礼仪制度,赐茶成为皇帝宠爱大臣,眷顾亲属的重要方式。
4.茶文化的普及阶段
明代茶叶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明代的文人雅士不少留有经世之作,比如唐伯虎作的《品茶图》等。这时候茶具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清朝时期茶中正式作为出口的一种行业,这时候的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1982年,第一个弘扬茶文化的社会团体在杭州成立,名为“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建立茶文化研究会,名为“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后来茶叶博物馆和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相继建成。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各地的茶馆数量俱增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个地方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茶叶节都以茶为载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茶文化的发展动态可以看出,茶文化的研究和所进行的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和社会的接受、认可。我国经济发展以和谐科学发展为目标,人们通过举办茶事相关活动,对人们的道德培育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茶事活动可以降低人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可以发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二、茶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范畴来说,一个是广义上,另一个是狭义上说。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同样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茶文化是指以茶为中心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是以茶这个物质为载体,折射出一定的精神内容,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和谐高度熔合的产物。广义上的茶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茶中的发展历史、茶艺和茶道、饮茶习谷、茶具、茶诗和茶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剔除茶这个物质载体外的精神文明这部分,也就是指茶在被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茶文化是优雅、健康的文化,它可以使人们紧绷的心得到舒缓,平衡人们的心理。茶道精神主张以和为中心,主张和平相处,以礼待人。我国茶文化专家沈学政教授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这个载体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将茶和文化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体现物质文明,同时也是精神的折射。茶文化是通过茶派生出来的,是围绕茶所进行的心理、习俗和行为等现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茶界代表侯罗华认为,如果茶叶经济发展中没有茶文化的传播,茶叶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形态,只是一个农产品,一种人们习惯的饮品而已,它的经济价值也远不比上今天这么高。茶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促进人们对茶叶饮品的消费,给茶叶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同时对人们的旅游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茶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指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也得力于茶艺文化的宣传的推广,这两方面共同发生作用,是将来茶业发展的航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文化的溶入,本质上来讲也就只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单一的经济活动,缺乏传统文化元素,也无法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产业。为了将我国的茶叶打造在世界茶叶中的有利地位,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茶文化是必须进一步宣传和弘扬的。茶文化与茶叶经济就像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使茶叶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宣传。茶文化对茶叶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四、倡导“茶为国饮”的理念
弘扬茶文化一方面为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需大力宣传“茶为国饮”的理念。通过茶文化的弘扬使消费者对茶有正确的认识,茶是一种健康饮品,茶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对美容、减肥、保养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茶知识的了解日益增多,大力弘扬茶文化将吸引更多的茶消费者。从而使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大,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1翻译语言学理论概述
翻译是以准确通达为基础,将一种语言信息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活动。而翻译语言学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抽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体系,其以翻译实践活动为原型,将翻译所涉及的语言现象、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的方法进行系统构建,以理论的视角对其研究分析,从而促进语言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塑造。从唯物辨证注意的观点来说,翻译是在翻译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翻译语言学理论则是从翻译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方法论。翻译与翻译语言学理论在辩证中统一,在统一中互相融合。
1.1翻译的概念及其原则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其通过一定的语言规则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不仅包括文字翻译,而且图片以及符号也都是其所属的范围。所以,翻译的内容是较为广泛的。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埃及,其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但是翻译理论体系却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才开始建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翻译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直到新航路的开辟全球经济的融合,翻译才被视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行为。另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行为,其通常以“信”、“雅”、“达”为主要标准。“信”是指翻译必须遵从其原有意思,保证原文的真实度,完整而准确的将原文信息表达出来,不得曲解原作者的意思。而“雅”是指翻译活动中应当以雅俗共赏的文字将原文进行翻译,注意翻译的遣词造句。“达”则是指翻译的通畅性,译文的语句表达流畅,没有逻辑错误。
1.2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体系构建
卡特福德把翻译依此分为音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个等级,然后又结合翻译的性质将其分为逐字译、直译与意译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即原文与译文完全或部分相同。翻译等值这一理论将词汇的特点、语法规则以及句子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然后初步构建了翻译语言学理论体系。而后随着翻译的进一步发展,翻译等值理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同媒介与不同音位学之间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实现,进而也阻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20世界70年代,德国的汉斯•弗米尔根据翻译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目的功能翻译理论,并首次将目的论引入了翻译语言学的框架中。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语言学理论是指翻译行为必须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原文的意思对其进行整体翻译,不能完全束缚于翻译等值的模式中,对于不能以直译或者意译方式翻译出来的句子,可以通读全文然后运用抽象概念的形式对其进行构造翻译。总之,翻译语言学理论的产生较晚,但是其发展进程较快,其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2茶文化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2.1翻译手法单一,尽失茶文化的深层意蕴
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抽离出来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孕了茶学、茶画、茶歌、茶故事,还涉及到了茶曲、茶书以及茶诗等,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仅用汉语的形式就难以道尽,更何况将其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从漫长岁月里走过来的茶文化,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后,愈发耀眼夺目了。但是,其却在纸醉迷金的现代社会陷入了发展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漠然之态,甚至不认同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我国的翻译人员也由于其自身对茶文化的认知比较浅显,导致其难以将茶文化的深层内涵翻译出来,更无法从民族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独特化翻译。另外,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英语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手法也较为陈旧,依然以等值翻译为立足点,根据字面意思对茶文化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立足于茶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所寓含的文化历史内涵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入翻译,从而外国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一片空白。
2.2翻译理论陈旧,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华而成。所以,茶文化思想的复杂体系结构可见一斑。然而,我国的茶文化在被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却忽略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没有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具体的翻译,大多只是从我们中国文化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翻译,没有考虑到翻译国本土的语言文化特色,进而导致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与本地人的思维表达习惯不相符,从而在无形中阻碍了茶文化的传播,降低了其影响力。再者,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翻译时,其所沿用的翻译理论也较为落后,而且大部分翻译人员固守于一种翻译模式,没有利用现代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英语翻译进行科学构建,其所翻译出来的茶文化英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不合时宜的标签,也无法满足外国受众的需求。总而言之,翻译人员的素质能力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茶文化英语翻译的质量,僵硬的翻译模式以及固化的翻译思维对于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而言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3翻译语言学理论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3.1以语言翻译的原则为指导,不断完善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技巧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曾一度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然而,我们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却不及日本茶文化。究其原因,我们茶文化的精粹都没有被翻译出来,不能为外国人所知晓。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应当审慎遵循语言翻译的原则,将信雅达作为茶文化翻译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翻译的技巧与手法,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首先,翻译人员应该以提高自身的茶文化知识为出发点,结合茶文化的不同文化形式,逐步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艺术形态,在把握了茶文化的核心要义后,再以准确通达的翻译标准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再现茶文化的原有文化面貌。其次,翻译人员也可以从语言翻译理论体系着手,对不同的茶文化内涵进行分层翻译,具体而言,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茶文化内涵的不同表达方式,结合不同的翻译理论选择与之相应的翻译手法,进而推动茶文化英语翻译向完善化与系统化发展。
3.2立足于不同文化的异同点,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诞生,其自产生之处便沾染上了我们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在千年的传承中所汲取的本土民族元素更是不可胜数。所以,翻译人员应当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采取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的手法对中国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体系进行全面构筑。一方面,翻译人员可以从茶文化的社会性与文化性出发,应用翻译语言学理论,从深厚的茶文化内涵中提炼出传统文化元素因子,而后以此为突破点,尽量以直译的方式对茶文化内容进行翻译,而不能直译的则采用目的行为翻译理论对茶文化进行归化意译,充分发挥翻译人员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翻译人员也可以翻译国的本土的文化习俗特点为切口,根据其当地的语言交际模式以及思维方式,对茶文化进行地道化的翻译表达。当翻译人员进行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时,面对难以翻译的古文茶文化其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在脑海中构图概括,再从茶文化精神着手,依据翻译国的文化信仰以抽象翻译的手法将古文中的茶文化以英语的形式阐释出来。同时,翻译人员也可以从翻译国的俚语入手,从中挑选与茶文化意思表达相近的语句对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注释,从而帮助外国大众加深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
作者:王博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敏.对《乌镇旅游指南》的翻译质量评估———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37-138.
[2]罗灵江,陈宇.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及技巧运用[J].中国商贸,2012(21):221-222.
[3]吴晓燕.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新闻英语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v.28;No.196(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