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

第1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第二条统筹管理的原则。无偿性,即非税收入资金属于政府性资金,政府从委托各单位代征的非税收入资金中统筹调剂部分资金,具有无偿性;公平性,即政府对纳入统筹范围内的单位或项目,按照同一比例征收统筹资金;合理性,即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非税收入,在剔除上缴上级、返还下级、征收成本费用等因素后再进行统筹。

第三条统筹管理的范围。本区行政区划内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下简称“单位”)所收取的,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都要按率征收政府调剂统筹款。统筹资金具体包括下列项目:未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性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和照章纳税后的其他收入等。

对各单位收取的有法定专门用途的非税收入、专项资金、上级补助收入、往来性资金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所收取的各类款项暂不统筹,具体项目由区财政局按规定予以界定,但须按规定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或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第四条统筹管理的方法。非税收入调剂统筹实行“核定收入基数、固定调剂比例、超收比例返还、短收调剂不变”的管理办法。每年初,区财政局根据各单位前三年的实际收入平均数核定收入基数,基数内的非税收入在扣除上缴、分成和成本性支出后,按20%的比例统筹,超基数的按50%统筹;对未核定收入基数的单位,原则上按实际收入的30%统筹。各执收单位如果完不成收入任务,调剂统筹部分仍按收入基数计算,短收部分相应核减该单位综合支出预算。

第五条统筹资金的用途。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资金,由财政结合预算内资金,纳入政府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计划,统筹安排,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主要用于解决社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公益事业等补转移支出。

第2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我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从年9月1日起正式上运行,第一批公安等四个单位作为进行改革的试点单位。年4月1日第二批11个预算单位纳入改革,年6月1日劳动局等22个预算单位作为第三批试点单位实行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截止到12月31日共受理,直接支付业务13827笔,累计金额18241万元,授权支付661笔,累计金额354万元,整体运作良好,进展顺利。

一、重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为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这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核心,对已实行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等改革进一步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对财政改革的综合效应。为此,我们已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小组,组建了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局,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的实际,制定了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改革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加强了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县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程度高。因此,国库收付管理局针对业务上的需要,制定了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编印了《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资料汇编》、《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操作指南》等相关资料。并分期、分批组织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行相关人员及预算单位财务联络员进行改革政策,支付业务流程和系统操作培训。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声势和良好的改革氛围。

(3)清理帐户,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了严格控制和规范试点单位的银行帐户,促进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对试点单位现有的银行帐户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开户条件开设的帐户一律予以取消合并,对符合开户条件的账户经过规定的批准程序后保留,同时,按规定在银行开设财政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从而建立了国库单一帐户体系。

二、改革的模式

会计核算中心与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局各自独立运行。对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16个单位,从会计核算中心剥离出来,恢复单位的财务主体,由单位自己做账。暂未实行改革的单位,继续按现有模式在会管中心报账,以后逐步扩大改革覆盖面,实现会计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而目前我县采取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独立运行双轨制模式,主要是考虑目前我县尚不具备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条件。因此,只有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先入轨、后规范,先易后难、批准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只能采取成熟一个、纳入一个、成功运行一个,成熟一批,纳入一批,成功运行一批的分步实施的办法,慢慢扩大改革的覆盖面,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平稳过渡。

三、主要成效。

(一)搭建财政资金的“直通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实施改革试点后,由于建立了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实行了新的支付方式,改变了过去分散多重设置银行的账户,层层拨付,导致财政资金从财政国库拨付到预算单位再到最终用款单位,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时间长的要十天半个月,时间短的也要2—4天。改革后,全面取消财政“二传手”,财政资金不再通过预算单位层层转拨,而是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一般当天就可以直达收款人帐户,减少单位用款环节,并且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了监控的时效性。实现了预算执行监控的明细化,动态化,不仅能更好的保证预算执行和批准的预算相一致。而且从制度上能有效的预防,遏制和纠正资金使用中的不规范操作和违规问题。

(二)提高了财政性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改革后,原来由部门和单位分散管理、分散支付的财政资金运行方式,改为由财政部门统一集中管理、集中支付,做到了“管理一个渠道,收支一个口子”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沉淀、闲置的问题,不仅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调度能力,而且为降低财政筹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造了基础条件。

(三)撑起财政资金的“阳光伞”——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通过改革,形成“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的资金管理模式,管住了收费的手,制约了花钱的手,可以从制度上,源头上解决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等顽症,而且预算执行的每一笔支付交易记录都通过了信息网络传输,可以实时了解指标、计划和付款环节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全过程监控。增强了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防止私分滥发、挤占挪用,奢侈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操作规程

为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县成立了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局。于国库股合署办公,两个牌子一套机构。并明确与各业务股室在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的业务指能。

(1)预算编制机构负责指导预算单位编制当年的部门预算。

(2)指标环节:由预算股负责预算内指标的审核、录入、下达。国库集中支付局负责预算外及其他资金指标的录入、下达。

(3)计划环节:由国库股负责预算内计划的审核、下达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局负责预算外及其他资金计划的审核、下达。

(4)支付环节:由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负责预算单位的支付申请审核、生效、打印。

(5)清算环节:由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局负责办理所有财政性资金清算业务。

(6)核算环节:国库股负责预算内资金的核算业务。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局负责预算外,其他资金的核算业务

;五、加强财务审核监督,严格执行部门预算。目前纳入支付局管理的预算单位达到了37家,在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和责任面前,我们坚持“为政府当好家,为单位理好财”的工作宗旨,把财务审核监督与部门预算相结合起来,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严把报账“受理关”。在报账受理过程中,从原始凭证把关入手,对不合规、不完整、应补充和更正的原始凭证予以退还,要求纠正和补充后再报账,并向报账员做好业务辅导工作。二是严把报账“政策关”。财务审核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我们严格按照有关财政财务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单位未按规定办理控购和政府采购手续的,不严格实行纪委“五人会审制度”或者没有使用统一报账凭证格式的支出坚决不予受理;对不合理、不合法、超标准、超范围的支出坚决拒付,并对单位做好解释工作。三、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对预算单位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执行,绝不允许预算、支出“两张皮”,更不允许超预算支出现象出现;四是严把“监督关”。几年来共纠正和退回不完整、不合规支出500余笔,涉及金额达400万余元;拒付各种不合理支出300余笔,涉及金额260余万元。加强财务审核监督,杜绝了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了支出结构,节俭了财政支出,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用,保证资金安全无误。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虽然抓得比较早,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还有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

1、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时间滞后,影响了支付的执行。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上年收支情况、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核定,但大部分都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对支出类别、经费类型也没有明确,预算支出达不到国库支付的要求,并且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也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正常运转。

2、人员紧缺,业务繁重。由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程度高,国库集中收付局作为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的龙头,起着核心的作用,但县编办并没有提高支付局的行政级别(目前支付局为股级机构),以致于人员迟迟不到位。而支付局只有两位具体经办人员,不仅要办理大量的集中支付业务,随时对预算单位进行跟踪指导,还要每天与银行、人民银行进行实时清算,因此,工作量大,任务十分艰巨。

3、单位会计基础薄弱,制约了国库集中支付有效运行。有些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素质比较低,只适合简单跑跑腿、报报账,而这次改革不但没有削弱单位的财务管理,相反还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学会加强分析和预测,还要做好收支凭证的审核、传递、记账、对账等工作,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样才能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的相应要求顺利操作。

4、预算内资金清算速度慢、效率低。由于人民银行的清算时,受上级部门影响较大,只有在每天下午15:00—16:00短短的1个小时,而财政汇总清算单银行划款凭证的发送以及有关票据的传递等大部分操作都需要通过人工来完成,因此,一但出现了系统故障,收款人的账号有误,或者财政部门银行、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一方不规范操作,都将直接影响到资金清算,而每天发生的预算内资金支付业务,都是由银行先垫支,这样就使得银行蒙受损失,极大的影响了各银行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热情,又阻碍了集中支付的顺利推广。

5、由于受人民银行清算时间的影响,预算内资金支付的时间较短。银行只有上午的9:00—11:00短短的2个小时的时间付款,因此,单位为了及时支付预算内资金,往往先一天就来支付局办理业务,第二天上午送银行支付。这样做不符合实施改革后国库集中支付方便、快捷,当天就能办完所有业务的特点。

6、银行支付时有时不够及时。银行支付时还有借付现象,不能够将财政性资金及时地支付给供货商,造成财政、单位与供货商之间的矛盾,有时银行给财政退款的退票上没有注明具体原因,导致预算单位进行重复性操作。

第3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传统预算理念认为,政府预算只是一个资源配置过程,它是通过公共选择这种非市场机制来完成资源配置的。实质上,这是一种投入预算理念,它的侧重点就在于预算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等过程,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结果较为忽视,只管过程而不管结果。但按照现代预算理念,政府预算并不单单是一个投入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预算投入所产生的结果,讲求效率,这实质上是一种产出预算理念。现代预算理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即社会公众委托政府为其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政府要履行这方面的责任就需要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源来承担成本,这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所形成的损耗,而这些社会资源就是政府通过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到的现金流量(也即流量资产),以及由过去和当前筹集到的现金流量所形成的存量资产[1].其实,政府所掌握的这些社会资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社会公众的,社会是政府财产的最终所有权者。因此,其在享受政府供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有权知晓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服务在数量、质量和范围上是否满足其要求。也就是说,社会公众要求政府的行为必须是有效率的。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预算其实就是政府进行行为即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体现,政府需要遵循社会公众的意志进行活动,那么,政府预算也就应该树立现代产出预算理念,将之建立在一种效率的基础上。这里所说的效率,也可以说是绩效,其实就是一个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效益越高,成本越小,则效率越高;反之,效益越低,成本越高,则效率越低。对于效益这个问题,它通常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部分,前者是可以用货币来直接衡量的,而后者是无法用货币来直接衡量的,它的高低不单受行为主体决策影响,还受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所左右,这是较难控制和准确计量的。而政府预算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行为,它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服务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一般来说,其产生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无法准确衡量政府预算所产生的效益。对于成本,无论是市场行为还是市场,一般都表现为流量资产和存量资产,这在我们当前技术条件之下,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准确衡量的。因此,我们在对政府预算作绩效评价的时候,更为重视的就是一个成本问题,即在预期带来同等效益的前提下考虑所需要的成本数量[2].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准确、全面地核算政府成本或花费就成为我们进行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关键性问题了。一般地,我们要核算政府预算的成本,也就是核算财政支出的成本,主要是通过预算和决算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来进行,它表现着政府的花费,预决算反映的情况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的结果,进而影响到绩效评价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准确、全面反映政府所有花费情况(包括了政府所有流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政府预算制度。

二、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与现代预算理念的冲突

11法定政府预算

过去,我国预算法及其预算法实施条例将政府预算范围仅界定为税收收入、依据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但在实际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范畴,是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将原来纳入政府预算范围内的资金拿出一部分,不再列入政府预算,由地方、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范围筹集和使用的资金。当前,我国预算外资金规模迅速膨胀,与预算内资金的日益严重短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在调动各地方、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筹资积极性和维护其自身发展等方面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预算外资金的取得主要与各地方、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所掌握拥有的权力有关,权力越大,则可能获取的各种预算外资金就越多。由于各地方、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权力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财力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二是各地方、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为使自身财力得到最大的保证,它们往往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众任意收取预算外资金,甚至违法违规,这不但导致了预算外资金急剧膨胀,而且还加重了社会公众的负担。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国对预算范围进行了部分的调整,除把预算内资金纳入管理外,还把大量预算外资金统筹进来进行管理,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目前已经纳入我国政府预算范围(目前仅仅是在预算中列收列支)但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十三种政府性基金收支。另一方面,还有大量属于政府财政资金,应当纳入政府预算,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因而将它们作为预算外资金,只在形式上进入政府预算管理范围。这主要有: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保障资金是由政府强制执行,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本政策。这部分资金当然应当进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目前,这部分资金虽然进入了政府预算范围,在政府预算中有所体现,但这部分资金只是在预算中“列收列支”,分散管理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二是政府性专用基金。目前,一部分专用基金已经纳入了政府预算,且只是在预算中列收列支,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纳入政府预算。这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预算外资金的过度膨胀,但还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专款专用性问题。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性容易滋生贪污、腐败,而且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因此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采取这一原则,而是把所有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不指定资金的用途。我国当前存在大量预算外资金,并实行专款专用,这很难避免贪污、腐败和资金闲置浪费等问题。另一个是形成各部门利益格局问题。各地方、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财力分配不公平问题依然严重,部门所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十分突出。

21现行综合财政预算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出综合财政计划,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并一直实行至今,但它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它与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预算是同时并存的。所谓综合财政预算,实质上就是财政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有机结合的总预算管理,即是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这两块资金的来源,数量、规模和支出的方向、结构、比例等进行总体的综合计划,形成一个完整的收支总预算,从而对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管,充分发挥综合财政预算的指导监督作用,确保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综合平衡,有效地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综合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是预算内外收支综合平衡,不列赤字;预算及其他资金安排的顺序为“吃饭”、“看病”、事业发展。可以说,综合财政预算是我国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的财政经济形势,所采取的一项旨在加强宏观调控为目的的、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流量进行监督管理的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专款专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行没有法律地位的综合财政预算,都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他们所反映的只是政府所花费的资金流量,却没有包括政府的全部成本支出。当然,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资金流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是政府进行行为所占有、消耗的主要社会资源。然而,政府在进行行为时,还占有、消耗了由过去投资形成的大量存量资产,例如行政单位所使用的办公楼、汽车等。当前,有些存量资产是由过去的流量资产所形成并在当年或者当期一次性在政府预算中反映,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是因为,这些存量资产是可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所使用的,如办公楼就可以使用长达20年,但把它们安排在当年或者当期政府预算中一次性地反映出来,这必然会增加当年或当期的政府成本,那么,我们进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时,如果当年或当期安排的这些存量资产投资较多,则会得出该时期的财政支出绩效较差的结果;如果当年或当期安排的这些存量资产投资较少,但实际上使用了大量的存量资产,则会得出该时期的财政支出绩效较好的结果。因此,我国当前这种只反映资金流量的政府预算制度,无法准确核算政府当年所占有、消耗的所有社会资源,进而无法进行准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1现行部门预算

除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外,我国政府还有选择性地对一些部门开始试行了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作为一种全新的预算编制模式,自2000年引入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定,并开始成为预算编制的主流模式,它所体现的不单单是资金流量,而且还包括存量资产,这是部门预算与现行综合财政预算的重要区别[3].当前,部门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正常支出预算,也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预算内的收支计划,又包括预算外的收支计划;还有基金预算等等。具体来说,部门预算包括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两个部分。各部门要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年增减变动因素,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行政性收费、预算外收入以及部门的其他收入也要核定到单位和具体项目)本部门的预算收入。同时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按照预算年度所有的因素和事项,分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的支出需求,个人的工资性支出要按编制内的实有人数核定,公用经费要按照部门分类、分档,按定额和项目编制预算,基建、挖潜、科技三项费用、建设性专款等都要进行项目论证,测定支出概算。我国实行部门预算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我国现行的部门预算也无法全面地反映政府的全部花费情况,具体如下:第一,政府或有负债。政府为各部门或单位进行担保,当它们还不起债务时由政府代其偿还而形成的潜在债务,这就是政府的或有负债[4].政府或有负债其实也是政府为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方式,虽然它只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支出,但这种可能性是时刻存在的,所有也应该在政府预算中有所体现。第二,政府负债。政府负债包括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前者主要是指政府发行的各种国债和其他实实在在的债务[5],例如拖欠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后者是政府应该承担但没有按规定承担的债务,例如下级政府一项工程需要的资金拨款但没有足额拨付,安排的公共产品数量不足等。这些政府负债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有可能已经发生却没有支付,但这完全应该包含在政府的花费上。第三,政府资产负债变动情况。政府所掌握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其实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动的。例如政府的办公楼,其当年造价是1000万,但有可能随着物价的上涨而重新估价达到2000万,而在政府账面中只反映1000万,资产升值的部分却没有反映;又如政府负债,其当初的利息确定得比较高,而当前却大幅度回落,政府却要按原来较高的利息支付,政府的负债相对升值了。这些政府资产负债变动情况,虽然变动较大,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政府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情况,因此,我们要准确核算政府全部花费,也就需要对政府资产负债变动情况进行计算。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每年所占有、消耗的社会资源,这不利于我们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适应现代预算理念的要求,克服当前预算制度存在的缺陷,全面、准确核算政府成本,下面我们将提出一种新型的综合财政预算制度。

三、推行新型综合财政预算的改革设想

(一)新型综合财政预算的深刻涵义

我们所提出的新型综合财政预算,是指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流量资产和存量资产有机结合的总预算管理,即是对流量资产的来源、数量、规模和支出的方向、结构、比例等进行总体的综合计划,并核算政府存量资产,反映政府所有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形成一个完整的总预算,统筹安排所有政府财力。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新型的综合财政预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预算的范围覆盖政府全部财力。这种新型综合财政预算并不是现行部门预算的简单相加,它的预算比部门预算范围更加广泛。它是要把所有政府财力,即流量资产和存量资产,都纳入财政部门一个笼子管理、一个盘子平衡、一个标准安排支出,也就是说预算的范围不单包括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内外资金、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国有资本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机关部门单位的自收自支资金、政府的或有负债、政府负债、政府间转移支付等资金流量,而且还包括政府当年所消耗的存量资产。第二,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变动情况。无论是现行综合财政预算还是部门预算,都没有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但它却反映政府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情况,只有把它纳入政府预算范围,才能准确地核算政府成本。新型综合财政预算要求在统计政府所有流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基础上,借鉴会计核算方法,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第三,流量资产无指定用途。与现行综合财政预算类似,新型综合财政预算所反映的全部流量资产一都不具有专款专用性,尤其是预算外资金,而要求所有资金流量由财政统筹安排。第四,结果控制。新型综合财政预算所要控制的只是一个结果,也就是要实现所有政府财力的总收支大体平衡,在保证各种公共产品足量供给的基础上实现政府花费或成本最低。一般来说,它规定的只是政府财力的大体使用方向,至于资金的具体使用项目是没有做硬性规定的,具体项目的优先选择权交由单位,政府只管绩效。例如政府间转移支付,综合财政预算只具体规定支付下一级财政,但不具体到哪家单位或哪个项目。

(二)实行新型综合财政预算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财政支出进行准确的绩效评价。准确核算政府每年所占有、消耗的社会资源,是科学、合理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前提。目前只有这种新型的综合财政预算才能做到准确核算政府全部花费。

二是有利于打破部门的既得利益格局。新型综合财政预算保留了现行综合财政预算的优点,通过政府统筹安排各项预算内外收支,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和标准,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预算内资金的紧张局面和单位之间财力分配上的苦乐不均,使单位经费预算逐步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三)新型综合财政预算的实行11实行新型综合财政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部门综合预算与功能预算互补。在部门综合预算中体现功能预算的指导,按功能分出类、款、项。第二,合理确定预算内、外资金优先支付方向。预算单位专户资金和其它收入不足以满足其经过核定的支出需求的,差额部分由预算内拨付。按照“吃饭”、保险、事业发展、基本建设的顺序,预算内拨付基本支出,预算外弥补不足。第三,依据财政部门核定的单位收支预算,实行弹性的以支定调。

对部门的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原则上不作部门间的直接调剂。第四,预算的精确性和灵活性紧密结合。基本支出要精确,同时在资金上给预算单位留下适度的灵活性。

21实行新型综合预算管理务必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由于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使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必须加强有关预算法规的体系建设,依据《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等,制定新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用法规形式明确新综合财政预算的主要内容、管理范畴、管理方式及管理对象等。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编制办法、审批缴拨办法,部门(单位)综合财政预算执行办法等。第二,抓好票据管理,以票管费。收费票据是依法收取预算外资金的征收凭证,是单位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对预算外资金的征收进行检查的重要依据,所以,加强票据管理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础[6].要从票据的源头抓起,以票据的“发、审、验、核、查、销”为管理手段,以票管费,从源头上规范预算外资金的管理[7],促进财政资金的正常回笼。

第4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社会机构,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具有非盈利性和公益性质的单位。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单位,有的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有的虽有部分收入,但不能抵补本身的全部支出。因此,它们所需的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财政补助,即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和开展业务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包括有关经费的筹集、领拨、缴纳、运用等,经济关系包括国家与单位的经济关系,单位与单位的经济关系、单位内部的经济关系等。事业单位虽然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们所从事的工作却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事业单位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完成这些工作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需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这就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保证。然而事业单位不是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除一些单位在开展工作,进行业务活动时可取得部分非经营性收入外,大部分依靠财政补助为其主要资金来源。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国家财政提供的财力还很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各单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的完成,各单位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地安排资金,认真地执行财务预算,努力增收节支,严格财经纪律,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一)预算管理形式僵化

事业单位在现阶段的预算管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全额,差额以及自行收支管理。这些预算管理方法在改革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几年来的执行情况看,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三种预算管理形式的划分却暴露出了日益明显的问题:一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不能准确反映各类单位的实际。如规定经费自给率在30%以下的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在30%以上的为差额预算管理单位。由于国家对三种预算管理形式单位的有关政策不尽一致,使一些单位对对财政支持过度依赖,致使我国财政改革推行困难。如有的单位收入较多,经费自给率已经达到了较高程度,但仍要求国家财政的全额支持,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预算内外分割,收支管理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被人为地划分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两大块,并对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事实上,各单位特别是一部分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早已构成单位财务收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已超出预算内资金的数额。现行制度的这种划分显然割裂了预算内外资金的内在联系。这也是造成许多单位全部或绝大部分支出用财政拨款来安排,而利用国家提供的资产、资金、技术、特许权利等组织的收入却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逃避财政监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支出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

改革开放以前及初期,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基本上是财政拨款。在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支出的管理还有章可循,也较为严格规范。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体制改革的进行,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非财政拨款收入逐渐增多,但对这部分收入所形成的支出管理却相对弱化。同时,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业务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活动内容逐渐复杂,而国家政策又难以面面俱到,使得很多单位的财务预算随意性较大。另外,有些事业单位开展了一些生产经营活动,而对这类活动没有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生产经营支出与事业支出相互混淆,生产成果难以得到真实反映。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要尽快颁布行业财务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是对一般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所做的统一规范。但是事业单位类型多样,特别是某些行业的事业单位相对复杂,其行业业务特点也相对突出,而《规则》又不可能把所有行业活动突出的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完全涵盖进去,有必要根据这些行业的业务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之更具操作性,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因此,应尽快颁布有关行业财务制度。《规则》作为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但是事业财务制度能否贯彻落实,与有关政策有关,如工资政策、税收政策、公费医疗政策等。现行的工资政策、公费医疗政策等都与原制度的三种预算形式有关,财政部门以此对不同类型单位采取不同的财务政策。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实施后,“三种预算形式”随之取消,就应尽快出台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以便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

(二)逐步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的补充。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不可能对事业单位每项财务活动都做出具体规定,而事业单位从强化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就一些财务活动做出规定,这就有必要在遵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单位内部的具体管理情况以及管理目的,对一些财务活动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约束机制,促进事业发展。

(三)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如今我国的财务管理人才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财务人员的需求,而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是改善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其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工作效率都有巨大的作用。因此,要改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而高素质财务人才的表现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的娴熟,一方面是职业道德恪守,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要足够深刻。单位和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财务人才的建设:首先,在行业准入上,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通过从业资格考试,而从业资格考试的设计一方面要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考核,另一方面则要考核到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基础。其次,在从业人员的管理上,要定期组织对最新法律法规的研究学习,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跟得上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最后,建立考核机制,对于不再符合执业要求的人员可以实行淘汰机制,对于优秀人才要予以奖励。对于违法违纪徇私舞弊的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行业禁入,涉及犯罪的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相信从业人员在完善的制度下其专业素养将越来越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会更加成功。

第5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摘 要 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在我县财政部门已全面推开,现就我县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笔者谈谈个人观点。

关键词 集中核算 集中支付 思考

江苏省宝应县于2006年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在此之前我县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现就我县现有状况,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对接,整合管理资源,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支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背景

“十五”期间全面推行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基于当时预算管理不是很规范、财政内部职能还未完全理顺、计算机管理落后以及银行结算体系不发达等诸多因素限制的情况下,自2001年起各地相继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就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一次探索和创新。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不改变单位财务自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所有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帐户,集中办理资金支付结算,统一发放工资,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会计档案。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一是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国库单一帐户,取消预算单位的银行帐户,所有财政资金收支均纳入财政单一帐户管理。二是财政收付方式规范。所有财政资金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劳务提供者或收款单位。所有税收或非税财政收入均通过银行直接上缴国库单一帐户。财政资金余额只保留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内。

二、我县实行集中核算与集中支付的现实状况

为适应改革的要求,建立一条适合我县具体情况的管理办法,我县从2002 年7月正式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对县直财政供给单位实行集中核算,有效地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

1.实现账户统管。撤销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和会计机构,财政资金从国库拨出后,财政资金不是沉淀在各单位,而是沉淀在财政部门,使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都在财政部门的账户内。

2.加强财政监督。会计集中核算制要求单位的经费开支必须在中心的严格审核后方能支付,因而对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从事后审计监督向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监督的转变,进一步规范了各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3.明确各自责任。会计核算中心对单位提供的各类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和分类核算,对会计处理方式负责,并提供会计报告。而单位对提供给核算中心各类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为顺利实现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和融合。我县从2006年9月份,本着“总体规划、先行试点、稳步推行”的原则,充分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和特点,先行对四个单位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分七批次,将集中核算的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到2007年底已全面推行,目前已延伸至基建等项目资金。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资金范围主要是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其支付方式采取的是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开设了预算内、外两个零余额账户,分别用于预算内外资金直接支付以及与国库、预算外资金专户清算。办理流程是:用款单位先填写“分月用款计划申报单”通过网络申报计划,由职能科室和国库科审核批复,用款时提交“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预算内/外)”,核算会计审核,复核后转交支付会计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并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然后由资金会计根据资金性质办理清算。另外保留了原来会计集中核算的老账户,采用集中支付的方法核算各单位的往来资金。

三、取得的成效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资金“三不变”的前提下,撤销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和会计机构,会计业务改由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实践证明,作为地方财政部门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对于提高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规范会计行为,改变了分散核算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会计监督不到位的缺点,使财政监督不仅仅停留在繁琐的查账实务上,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强化了会计核算与监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以来成效显著。一是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支付业务都由核算单位根据本单位用款额度开据支付申请,由核算中心开具直接支付凭证,银行将资金直接支付到个人账户或商品及劳务供应商。缩短了资金层层转拨的停留,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加强了财政资金的安全监督。通过制度和软件管理,杜绝了过去无预算、超预算拨款和随意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等全过程都受到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三是规范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预算单位严格依照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和规定申请使用财政资金,对预算编制、财务收支管理更为细致,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规范性大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四、目前我县模式下存在的弊端

会计集中核算取消行政事业单位独立会计机构,直接其会计业务,缺乏制度保证;核算中心单位会计多家单位财务,对单位财务、资产、经营等来龙去脉不甚清楚,不有利于单位资产管理,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行;责任主体难以确定;核算人员忙于、记帐等具体业务,只能根据原始单据来判断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对经营性收入与往来等很难判断和监控。

从前年起,我县陆续在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资金清算不及时,对账难度大。预算内资金在支付时先由工行的预算外账户资金进行垫付,由于我县金库未与商业银行进行实时清算,信息传递中国库科、信息科、工行、人行任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造成无法清算或清算不及时,使预算外资金无偿被占用,给对账带来一定的难度。

2.工作量大,手续较为繁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会计核算中心各岗位会计增加了工作量:一是单位会计要帮助单位申报计划、与职能科室进行衔接指标下达、计划批复等事宜;二是预算外会计根据单位预算外支付申请书,逐笔核算记账,每周五还要将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余额数上报给各职能科室,作为预算外指标录入的依据;三是资金及支付会计根据“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或“支款凭证”,开具现金支票的同时要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对于每笔进账的往来业务支付会计还要在电脑已往来指标的形式记帐。

3.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建立部门预算的基础上。由于我县可用财力水平低,部门单位预算保障能力有限,还没有建立起完全意义上部门预算。

4.财政资金尚流离于国库部门之外。虽然会计集中核算后将单位的非税收入集中于会计核算中心,但由于核算中心主要行使会计核算职能,而上级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管理的要求责任在国库,因而对集中的非税等资金管理要求不够了解,缺乏有效的监督。

五、几点建议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推进。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要加快集中收付系统网络化和电子化建设步伐。财政部门要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建成覆盖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和银行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以便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结合,实现支付信息和相关财务数据、报表信息的各部门实时共享,对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控,增加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能做到实时支付,当日清算,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理清中心职能。核算中心一是明确核算职能,专门为单位集中核算服务。二是专人支付职能,成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并同核算相分离,专门从事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三是非税及资金管理职能分出,确保上下统一。

第6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1.1突出事前防范控制。根据业务流程修订了《资金管理办法》《预算内资金付款管理办法》《现金管理办法》《承兑汇票管理暂行办法》《账户管理办法》《财务结算管理办法》等资金内控制度。同时,建立了严格的组织分工和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使印鉴的保管、票据的背书、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的付款都必须通过3人以上的程序进行审批控制;对企业的对外付款、提取现金业务、票据的收付业务也作了严格的审批规定和授权批准制度,特别是重新明确了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夯实了资金管理基础。1.2狠抓事中控制。注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控制。在安全性方面,采取商务卡提取经费,减少现金接触,增加安全系数;在完整性方面,采用收支两条线保证资金全部入账,杜绝资金体外循环等违法行为发生。在合法性方面,针对货币资金收入与支付业务,按照严格的授权审批、支付制度,合规合法地办理各项支付业务,实行网上银行实时监控,重点控制大额资金的支付;强化资金预算的约束力,对每月下达的资金预算,除了通过结算中心的结算系统下达以外,还要通知重点单位的领导,使其在安排本月资金时严格按照挂账时间的先后顺序付款,并把付款单位名单公布在电子屏幕上,提高付款的透明度。对于财务部每月追加的资金预算,根据主管领导安排和实际挂账金额并经总会计师签字后,下达到二级单位;根据授信总额度、每月已办理的额度、每月的现金流入,在保证其他正常生产资金的前提下,对办理的银行承兑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严密的内部控制、监督,及时发现不合法的货币资金收、付行为。在有效性方面,通过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指标,优化货币资金的回收方式,对股份公司内部单位基本上通过财务公司结算,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加强预付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优化负债结构,减少资金浪费。1.3强化事后监督。在资金管理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在每个月末,对照月初下达的资金预算,对每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对比,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各职能部门也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间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财务部,及时发现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是否与指标的一致等。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也可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单位的资金指标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及时公布每月各单位的资金指标情况,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资金管理工作。

2细化管理措施,规避资金管理风险

2.1加强资金集中力度。我们对外部经营机构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均实行收支两条线,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网上银行结算系统,确保超限额资金能及时汇划至上级财务部,从而实现了对所有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集中控制,特别是坚持每月对账制度,由财务结算中心统一进行清账并付款,确保油田整体资金运行顺畅。2.2强化资金指标控制。在年初与各单位认真对接下达指标的基础上,狠抓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工作中不断理顺结算关系,对勘探局提供的工程劳务,要求各单位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对勘探局领用的料款,也要求按期收回,避免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双高的现象。加强了预付账款的审批控制,除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钢材、成品油等紧俏物资外,其他物资的采购原则上不得预付款;货到后及时办理入库、出库手续,有效杜绝囤积库存或长期挂预付款不入库的现象,特别是财务部门每月对指标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按月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变动情况,不断跟踪落实改进措施,使各项资金指标均控制在限额之内。2.3加快销售货款回笼。按照内控业务流程的要求,建立了统一的信用政策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方案,完善了主要客户信用的评估档案,根据资信能力分别确定信用等级,拟定具体的信用限额,并纳入ERP系统管理,开具产品销售订单必须履行系统信贷检查程序;对达不到信用条件的,原则上要实行现款交易;信用等级高的,收款期限也要控制在3个月之内,减少了坏账损失风险。对属石化系统内部的往来单位,也基本纳入了财务公司统一结算系统,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收款周期。对于新发生的应收款项、预付款业务,不但严格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权限逐级审批,避免了出现新的挂账,还按照“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货款回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销账不销案”的原则,继续加大历史陈欠的清查对账和追讨力度,使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不断降低。2.4充分发挥财务结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利用财务结算中心对各项外付款项进行监督。财务结算中心根据油田生产协调部、生产技术部、科技开发部等主管部门审签的外付款项审批单,以及资金管理部门的资金预算,对各二级单位的每笔对外付款实施及时监督,保证各二级单位按油田有关规定使用资金,防止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乱纪事项的发生。同时,在与勘探局、行业公司等的关联交易往来中,利用财务结算中心的优势,弥补SAP系统的不足,强化关联方的往来挂账与对账工作,加快了业务的签认结算,减少了结算资金的占用。

3抓好资金运筹,保障资金运行

第7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不断加强,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和收入、支出管理方式。但是,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方面的问题

(1)专项资金的管理。目前,专项资金管理在体制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大了财政负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首先是冲击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预算外资金是从财政预算资金中分离出来的,但在分流收入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分流财政支出,于是出现了原由财政供给的项目照样供养的状况。这不论从财政资金供需平衡理论还是从实践看,都必然导致预算内资金紧,预算外资金松的问题。

2.制度不健全

(1)专项资金的管理。一是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得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二是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

(2)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单位购车、买设备或其他物品,汇给商家的钱多,购物金额少,因结算不及时,产生债务纠纷,无法收回形成呆账。个别单位违规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由于借款人不能到期清偿而承担连带责任被银行硬性将款项扣回,单位求偿未果形成呆账,而直接责任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3)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责任不清,而形成呆账坏账。

3.制度执行不力

(1)对资金的管理。一是职工借用公款没有及时催收形成呆账;二是对有偿资金不及时清算形成坏账。

(2)对原始票据的管理。近年来,对原始凭证的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原始票据记载的内容、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数据。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原始票据的管理。

(3)应缴款项的管理。实际工作中,单位的应激款项管理不够规范,使用上比较混乱,使其大部分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乱支乱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4)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一是会计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没有按有关规定,对各项物资进行清理盘点,致使盘盈、盘亏资产不能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调整财务,从而导致账实不符。二是没有按规定进行年终结账,仍沿用旧的账务处理方法,将本年度结余虚列支出转入存款,造成本年度内收支不实。

4.资产管理漏洞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闲置物资或者库存以赊销形式出售给他他单位,但是账面清理却不及时,造成呆账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此现象,财政部门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及资产的管理监督。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及建议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1)实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解决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解决会计核算存在的许多弊端。一是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核算中心可以从社会上选拔出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担任会计,从而在较大程序上改善会计人员素质状况;二是有效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让会计人员能在没有羁绊的环境中依法行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三是有利于加速会计电算化步伐。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将这类收入和支出融入目前的会计科目体系当中;二是在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中,增加上级补助收入和下级补助支出两个科目,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核算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这类收入和支出。

2.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要重视预算管理,按照“综合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编制单位内部经费执行预算,加强经费执行实时控制,通过对比分析预算与实际支出,及时预警经费超支,加强对单位经费执行情况的考核,将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在预算经费执行过程中严格控制限额经费、尽量减少计划外专项经费,从而加强经费管理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应参照企业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设置“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科目;经营性收入应采用谨慎性原则提取坏账准备金;资产设置应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在批量购进或零星采购单位价值小、易损耗的物品时,采用分次摊销或直接列支;固定资产核算应提取折旧,增设“累计折旧”科目,编制会计报表时,折旧项目作固定资产原值的抵减项目,真实反映单位资产状况。建立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相适应的国有资产使用、处置核算制度,并设置相应科目,以适应新形式下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第8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非税收入征管取得的成效

当前,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规模大、范围广、项目多,财政对非税收入的依存度较高。自1998年以来,即墨市坚持以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目标,紧紧围绕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从源头入手,实行“票款分离”征收办法,强化收费征管及监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得到深化。自2000年以来,对全市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的征收全面推行了“票款分离”制度,实行部门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管理体制,收费指定专业银行代收,有效地从源头上堵塞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截留隐瞒收入、坐支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维持了财政正常分配秩序。

第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力度加大。根据有关规定,将部门、单位依法收取的非税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建立了“部门单位征收,财政统一监管,政府审批使用”的管理体制,实行预算内外合并拼盘使用,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按照定员定额原则,对部门、单位的支出进行分析测算,根据人员经费按实计,公务业务费分标准,购置修缮等专项资金视财力,大宗物品统采购的办法,对单位支出实行预算内外捆绑使用。单位总支出确定后,先自预算外安排,不足部分自预算内补齐,对单位收入预算大于支出预算的,收支结余作为政府统筹资金,用于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在预算执行中,严格预算程序,强化预算管理,做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超预算不拨款。同时,按照“超收分成,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下达后,对年终收入超计划的,超计划部分市政府与单位按一定比例分成,充分调动征收单位的积极性。

第三,财政专户管理进一步加强。在收入账户管理方面,取消了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过渡账户,由市财政统一在各专业银行设立财政专户,用于各项非税收入收支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收取的非税收入通过银行代收网点及时划解财政专户,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有效地遏制了收入资金分散在各部门单位存款账户上而难以监管的现象。

在支出账户管理方面,根据部分部门单位银行账户开设不规范、多头开户等情况,2002年即墨市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将71个收费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由单位分散核算改为统一核算。同时,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取消74个单位61个收入过渡户,由财政部门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直接拨付会计结算中心,其他资金一律不得存入该账户。通过上述做法,进一步规范了单位收支行为,促进了廉政建设。

第四,收费票据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收费票据管理是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的源头和基础。为此,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票据领用和缴销制度,对各种票据严格实行“按月审验,验旧换新”制度,并视单位特点,严格控制发售数量。单位缴销票据时,严格核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上缴财政情况等,如发现问题,停止供应票据,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建立了票据有奖举报制度,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公告,宣传票据有关政策,并设立举报电话,对不按规定使用收费票据的,按规定严肃处理,达到了以票控管、以票控监的目的。

第五,财政性资金调控力度加大。将预算外资金等各项非税收入全面纳入政府调剂资金收支管理,对一般性预算外资金按年初各部门单位收入预算扣除正常支出后,统一集中统筹,增强了财政性资金宏观调控能力。2000年~2005年,政府统筹资金累计近12000万元,重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事业等重点项目支出,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促进了地方各项事业发展。

第六,“收支两条线”监管工作得到强化。一是建立收支稽查制度,由各部门抽调专业人才成立稽查科,专门负责对各部门单位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日常收支及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对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缴、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处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二是实施专项检查制度,自1998年以来,每年由市财政牵头,市监察、审计、物价部门配合,对市直部门单位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严肃了财经法纪,有效地防止了“三乱”、滥支滥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违规问题的发生。

非税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即墨市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即墨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狠抓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落实工作,广泛开展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清理检查,规范收费、票据和账户管理,初步改变了预算外资金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薄弱的局面,使即墨市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非税收入涉及面广、项目多,征收方式复杂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界限模糊不清。目前,“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没有包括诸如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政府取得的其他非税收入,预算外资金与行政事业收费、政府基金之间存在概念交叉问题,致使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部分部门单位将非税收入甚至收费项目,下放到所属事业单位、企业或社会团体收取,形成了单位财务收支体外循环。少数部门单位未经批准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收费,逃避“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监督。不仅造成政府分配秩序混乱,导致财政职能虚位,财政资金流失,还助长了“三乱”现象的滋生。

第二,非税收入征管过于分散。目前,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基本上由财政部门制定或参与制定,而非税收入征收主体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执法主体过于分散,形成了多方征收、多家使用、多头管理的格局。因此,在非税收入征管过程中,部分征收主体因部门单位利益的驱动,收费行为不规范,乱收、乱罚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非税收入征管的严肃性。

第三,非税收入征管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在编制综合财政预算时,部分部门单位轻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非税收入,收入填报不真实、少报、漏报,而对预算内资金很重视,出现了“重预算编制,轻收入管理”的倾向。同时,实施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的综合财政预算后,个别部门单位支出范围、标准都是统一的,非税收入的多少与支出的预算安排已完全脱钩,挫伤了少数部门单位非税收入征管的积极性。加之非税收入征收标准浮动幅度过大,少数人员擅自减、缓、免,收“人情费”,造成了财政性资金的大量流失。

第四,少数部门单位收费和票据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少数部门单位对收费和罚没票据管理松懈,不按规定使用财政统一收费票据,有的开票收款长期不结账,有转让、代开、串开、遗失票据等现象,有的罚没款不用规定罚没票据,直接坐支罚没款。

第五,非税收入的使用监管力度不够。虽然政府对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实施了集中收支管理,并进行了资金统筹,但是大量资金依然是谁征谁用,部分部门单位经费开支比较浪费、数额较大,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从而降低了非税收入使用效益,没有真正发挥出缓解财政困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六,中央、省对垂直管理部门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存在较大漏洞。目前省以下工商、交警、技术监督等部门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上交省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存在漏洞,形成上级部门管得着看不见、地方财政看得见管不着的局面,坐收坐支现象难以杜绝。

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的探讨

通过对即墨市预算外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管及监督制度。

第一,合理确定非税收入范围,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明确提出非税收入新概念,合理界定非税收入范围,即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以政府名义接收的各项捐赠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统一界定为非税收入。同时各项非税收入必须严格依照财政部门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和国库,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管理范围,逐步将游离于财政监管以外的非税收入纳入财政专户。

第二,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征管体系。对非税收入的征管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为此应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的法制建设,逐步将非税收入的征管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非税收入的征管范围、征管权限、票据管理、资金解缴、预算编制、监督检查等内容,使非税收入的征收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严密监控之下。同时,进一步深化“票款分离”收缴,做好日常非税收入收缴工作,逐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第三,强化财政专户管理,深入开展国库集中收费制度。明确一级财政只能设立一个财政专户,而取消现行的财政部门按资金的类别设立多种财政专户状况,逐步完善分级财政专户管理制度,确保各项非税收入按财政级别直接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在“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础上,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深入落实集中收费制度,将部分二级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通过财政资金核算中心结算,取消各部门单位开设的基本账户。在收入征解方面,通过银行代收网点直接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在资金使用方面,人员经费实行工资统一发放到个人;公用经费实行均衡拨付,从结算中心账户直接划转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动提供者的账户,业务费实行“收支挂钩,比例拨付”;部分单位只从结算中心提取限额现金作为零星支出的备用金。

第四,加大预算编制改革力度,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率。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及其管理制度,将非税收入纳入政府统一预算管理。同时,构建科学而高效的公共财政支出运行机制,有效克服现行财政支出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改进和完善财政各项基础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提高地方理财水平和公共财政支出效率。

第9篇:预算内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一、国库集中收付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可以促进整个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完善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权限及操作程序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增强了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公开性和约束力,有利于全面监督,加强了对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的监控,强化了预算约束和预算执行管理,财政资金从筹集到使用,都处于政府财政的有效监督管理之下,对于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来说资金的使用双向透明。在现行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体制下,缺乏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前监督,在支付、采购等环节存在资金截留、挪用、挤占等问题。

(二)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财政资金实行了统一的管理和调度,细化了资金使用情况,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财政资金集中存放,一方面政府可以灵活调度库款,集中财力办大事;另一方面提高了政府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算内

(三)有利于减少财政负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国库集中收付,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把财政资金统一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内,预算单位按规定使用资金。国库资金集中保管,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环节过多、效率低下的问题,加快了资金拨付速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加快了资金流通;而且可以减少债券发行量,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对稳定金融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有利于严格各单位财务管理,严格预算编制

现行的财政资金收付方式下,一般预算单位不太重视预算管理,预算编制基础工作薄弱,预算执行不严格,项目使用资金有挤占、挪用等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收入直接进入国库,支出是按财政批复的预算使用财政资金,划拨到预算单位,严格预算执行,突出了预算执行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已普遍实行,但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具体的运行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存在的问题有:

(一)基层部门预算编制不完善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中规定:“各支付单位的每项经济业务必须根据当年批准的预算收支计划向财政部门按用途提出用款申请。”也就是说编制部门预算,建立明晰的财政资金支付预算,有利于实现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和顺利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预算内资金的集中收付,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未区分预、外资金的国库集中收付。因此,必须完善基层部门的预算编制,减少预算资金的流失,及时批复预算,全面进行预算监督。

(二)预算监督不力

目前,国库对财政拨款的监督停留在事前监督,而对资金拨出后运作效益监督不力。没有有效的监督,必然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目前的分散支付制度下,预算资金一旦拨付,就脱离了财政的监督,存在严重的挪用、截留、克扣现象。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烦琐、到位慢,财政资金容易造成大量资金沉淀,资金使用效率低。如有些项目建设资金,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经过若干个部门之后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很少,这容易引起基层单位上报的预算支出不符合实际,存在多报现象;资金到位慢,影响工程进度,使得建设项目质量不高,“豆腐渣”工程的产生与此不无关系。

(三)基础设施薄弱,人员效率低下

我国目前国库集中收付实施的基础设施很薄弱,适用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金财工程”尚未完全建立,还不能完全脱离手工记账,而细化的部门预算、方便快捷的银行清算系统、“金财工程”等配套措施,是保证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顺利实施的保证。基础设施的薄弱,大大增加了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预算单位及时准确报账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全面推进。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国库加强资金的监管、预测和分析,目前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并未真正为国库的资金监管权提供确切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的执行”,但并未明确指出财政部门有权实时监控预算单位的零余额单位账户发生的资金变动;而且目前的一些文件,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只能称其为制度,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形式,不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亟须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五)具体实施中,个别部门和单位对制度认识不足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个别部门、单位的利益有所触动,有的人对改革方案、管理办法理解不深,还在等待与观望;有些人的观念与改革的要求不一致,出于一己私利考虑,不愿意改革;有的人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不愿意去熟悉、掌握新的管理方式。这些个别部门和单位人员的种种认识都制约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向纵深发展。

三、如何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防止产生腐败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财政资金分散、财政资金管理控制困难的局面。严格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程序是规范、合理、安全和高效使用资金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集中管理组织体制。根据我国实际,设置专门负责管理国库集中收付的机构非常必要。制定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严格国库集中收付行为和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对预算科目和预算批复时间进行全面合理的改革。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与现行的科目体系衔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通过业务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人员素质

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改革对财会人员来说是全新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的改革,特别是编制部门预算(包括政府采购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都需要财会人员有较强的技术性和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财会人员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使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充分了解改革的实质、意义,熟悉制度规定、管理办法,改变传统的观念,掌握具体操作程序,以保障改革的有效实施;同时,注重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团队意识、正确的理财观念等,建立一支过硬的业务人员队伍,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三)规范收入缴纳和支出拨付程序

各项财政收入,一般均采用直接缴库方式。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区别收入性质,由缴纳义务人将应缴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也可按法律特殊规定采用集中汇缴方式;纳入“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银行代收”的非税收入,通过银行归集,分别划解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资金财政专户。根据支出管理需要将预算单位的支出划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四类,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对预算单位的统发工资支出和集中采购、购买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对预算单位的转移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四)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和国库管理体制的变革及相互间协同配合、信息沟通等问题,必须运用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引进竞争机制;尽快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做好国库收付制度的前后衔接,明确各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责任和义务,有效防止各预算单位转嫁财务违规风险。

(五)严格监督控制

要加强对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监管,不断完善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搞好与预算单位账务的衔接,设置相关的辅助账,与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对账;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收支审批权限,控制和管理好资金的收支;实行财务公开,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的同时要建立全面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