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农业规模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规模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规模化发展

第1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5-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苏北、苏中土地流转率达到30%~40%,据沭阳统计,该县土地流转达到5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在苏南土地流转的进程更快,吴江县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泗阳县裴圩镇全镇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对夫妻只能种几亩地,现在一对夫妻可以经营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一个经营大户只要雇几个人,可以经营几千亩地;以前一户农户只能养几头猪,现在一个专业户可以养几十头到几百头猪,工厂化养猪,一个工人可负责2 000头猪。随着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传统的小农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经营方式不同,其生产的技术体系也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小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整齐度差,其技术主要是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如陈永康的水稻生产经验就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技术典型。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只要少量的职业化的农民,劳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产品整齐划一,是标准化的生产,它的技术体系是在综合各种环境条件,依据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出来的精确农业。因此在现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了解掌握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着力解决农艺与农机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农艺与农机的脱节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诟病。从事农艺科技的人员与农机设计者之间的沟通较少,搞农艺的不懂农机设计和生产的复杂,搞农机的也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固定性与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农时性之间的矛盾,国外农机与中国农艺之间的矛盾。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牵涉到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体制方面的问题。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农业机械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2011年中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十二五”末要超过 6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操作是由机器完成。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及轻简栽培方向转变。

当前,要从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矛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立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求,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针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研发推广果蔬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的特点,大力研发推广小型、轻简型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针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施肥施药等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节地农机化技术。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近年来,农业新的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私营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其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产前品种的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的准备,产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的产品收获、加工保鲜,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多项技术的配套。沭阳种粮大户滕云飞,以前水稻曾达1 400斤亩,现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麦曾达1 000斤,现在只有700斤,产量越来越低,问题出在秸秆全量还田上,技术不过关,播种质量差,田间发酵严重。还有一个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产草菇四五千斤销往上海,就是解决不了采后运输过程中的“开伞”问题,使得效益大降。产业链上的技术“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单项技术的推广又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上因技术不配套而影响产业发展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加快构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成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侧重于单项技术突破,解决生产中的某个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往往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转化效率低,推广时间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要认真梳理产业技术需求,完善产业技术链条,突破关键技术,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优质高效粮棉油生产、现代设施农业、生态规模养殖、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技术体系研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顶层设计好各个技术环节。充分利用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调节作用,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科研力量协作,纵横交错,协同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领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术体系构架

(一)粮棉油生产

粮棉油生产面广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机械化水平发展不一。稻麦机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还在探索之中。秸秆利用难度依然较大。要积极探索利用机械化进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1.水稻生产。移栽水稻:(1)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2)适合机械化栽插的工厂化育秧技术。(3)机械化栽插的高产农艺要求。(4)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5)水稻机械化收割、烘干。(6)秸秆还田技术。

直播水稻:(1)选育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主要对生育期有严格要求。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剂水稻品种。(2)机直播技术及农艺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剂应用技术(直播稻杂草是一大难题)。(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麦生产。(1)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抗除草剂小麦品种。(2)一次完成碎秆、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项作业。难点是一播全苗。(3)除草剂应用技术。(4)小麦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3.棉花生产。(1)选育早熟、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种。(2)机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3)机械化直播地膜覆盖技术。(4)适合机械化要求的化控技术。(5)适合农田使用的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6)机械化采收设备研制。(7)秸秆处理装备研制。

4.油菜生产。(1)选育适合本地栽培机械化采收的高产、“双低”、抗病油菜品种(株型紧凑、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趋于一致)。(2)直播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3)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术。(4)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二)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的技术需求主要在养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和畜禽粪便的处理上。

1.规模养猪。(1)优良种猪的选育。(2)现代化猪场的选址、可移动、不固化土地猪舍的建设。(3)“猪―沼―菜”种养结合循环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沼液的输送肥田技术。(4)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5)母猪繁育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和仔猪成活率。(6)饲料加工和营养配方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猪场监控技术及装备。

2.规模养禽。(1)优良种禽的选育。(2)养禽场的选址。(3)养禽场的建设、设备的研制和创新。(4)网床养鸡技术。(5)林地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6)孵化繁殖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三)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用工量大,种类繁多,特别是丘陵山区的果树生产,地势高低不平,种植模式多样化,给果树机械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产品的保鲜加工是一重点。

第2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种植 规模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20-01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大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宜。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规模化经营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经营成本下降,收益上升,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当前,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必须把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当前安仁县农业种植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

安仁县有耕地面积 42.35万亩,其中水田34.11 万亩,旱土8.24万亩,极具开发潜力的丘岗山地140万亩,其中坡度在15度以下的宜果面积42.9万么。近几年,安仁县把落实中央土地流转政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以及与发达地区相比则相距甚远,据调查统计,全县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为4.6万么,约占耕地、宜果面积的5.97 %,其中水稻规模化种植为11000么(其中种粮大户面积为6000么,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基地为5000么),只占水稻面积3.22 %,烟叶规模化种植面积5100么,占烟叶生产面积1.55万么的32.9%,水果规模化种植面积为2.5万么,占水果生产面积5万么的50%。目前我县农业生产种植规模化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通过耕地承包,推动规模种植。这种形式主要以水田、旱土为主,种植作物多为一年生或一年多生:如水稻、蔬菜、烤烟等,一般不签流转合同,只是随要随收回的口头协议,承包期限多为三年以下,有的甚至是一年一包或一季一包,且种植规模较小,形成较大规模比较困难。

第二,通过山地租赁,进行集约经营。这种形式主要以荒山、荒地为主,种植作物多为多年生、高效而见效慢的作物:如水果、药材、经济林等,均以合同制形式明确双方责权利,租赁期多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在三十年以上,且规模较大。

第三,通过企业带动,实行集中经营。这种形式就是农民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最典型的就是我县食用菌生产,企业在自己种菌同时,发动周围的农民共同种菌。企业为菌农提供菌需物质和技术,菌农所需物质包括菌种以及种菌的所有原材料。农民只要按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规程种就行,原材料准备和产品销售是企业的事,风险也由企业承担;另一种形式就是公司与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最典型的就是我县的生平米业公司,每年与农户签订优质稻生产订单达0.5万亩,由公司提供种子,由农户种植,最后按合同优质优价收购。

二、目前安仁县农业种植规模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集中难。一是农民观念认识还有偏差。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农村不少农户把土地“流转”与“失地”相混同,在他们看来流转即意味着失地,故土地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流转,有的甚至荒了也不给人家种,如全县的旱地、边远水田就出现大片抛荒现象,有的连片达100亩以上,问题特别严重。据东南阳光公司的阳总反映,他想扩大脐橙种植面积,当地农民不但要价高,少数农民甚至百般阻扰,使他扩面的愿望难以实现;二是近年来国家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政策,促使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增强,如种1么水稻,国家给予农民各项补贴达110多元,特别是很多地方农民种不种粮,甚至抛荒,均可享受各种补贴,使水田规模化种植更加困难;加之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大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土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

2.经营发展难。采取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目的,首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目的则是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是扮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角色之一,但据了解,很多企业在发展一定程度后均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进一步发展难。不仅是东南公司反映扩面难,牌楼乡神州村种粮大户何广南同志他现在承包的土地均是农民弃耕的荒田,他想扩大种植面积,但农民的良田就是不愿意承包给他,他感到非常无赖;二是发展不稳定,订单生产面对千家万户,因市场因素影响,往往履约率最低,市场好的时候,农民不履约,产品不给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如生平米业公司只所以订单生产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就是与分散种植水稻的农民履行合同难;三是面对市场和天气的不稳定因素,规模经营既有规模效益,也有规模风险,如2008年我县百年一遇的罕见冰灾,使东南阳光公司的2000多么脐橙受到重创,造成90%以上脐橙不能挂果,当年损失就达100多万元,使公司元气太伤。

3.发展水平低。我县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还是刚刚起步,政府投入不足,资本进入少,除东南阳光公司起点高、标准高外,其它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农业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排灌、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差,品种、施肥、栽培、植保等农业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机械化程度差。

三、如何促进我县农业种植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最近几年,农业徘徊不前,据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一个是因农业效益不高,除去成本和工资所剩无几,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个就是每个农户人平不足1亩地,依靠承包田致富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故多数农民是不靠田但也不离田,以粗放经营代替了昔日的精耕细作。因此,过去的经营体制已经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寻找新的农业经营体制势在必在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则应运而生,它又是一次农业革命。如何促进我县农业规模化经营,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政府要制订和规范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引导土地等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分散的土地使用权集中。一种是以市场形式通过拍卖或租赁走向规模化经营,如旱地、荒地、荒山等农民依赖性弱的完全可市场运作,或采取长期租赁经营,期限要在10年以上;一种是以企业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走向规模化,实行“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经营,如水田、旱地、荒地、荒山等均可;一种是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即统一技术标准,农户分散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其它还可采取承包、订单生产等达到规模化经营。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政府均要积极支持、引导、干预土地流转,保证“自愿、合法、有序、有偿” 流转。二是政府要逐步完善好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土地流转后无后顾之忧。三是政府要大力推行“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接纳农民就业,另外要对失去土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保证社会稳定。

2.多种政策向农业规模化经营倾斜。规模化经营有规模效益也有规模风险,且属微利经营,其中以粮食效益最低。建议政府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企业,除享受国家的各项补贴政策外,对参加农业保险的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给予保费补贴或免费投保,以降低农业企业的风险度。对涉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农田、水利、公路等基本建设设施的规划、立项和投资要优先解决。另外有好的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并在技术上给以支持,提高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使产品上档次、创品牌、出效益。并确立优质稻、脐橙、食用菌、优质油菜、优质茶、优质蔬菜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项目,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这些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不断做大做优安仁主导产业项目。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还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一是从区域来说,发达地区、平原地区、人多地少等地方可先行先试先走一步;二是从土地来说,旱地、荒地、荒山、边远地可先推行,而水田则要逐步推行;三是从作物来说,高效、有特色、多年生作物等先搞;四是从经营形式来说,要遵循依法、有序、有偿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以转包、入股、转让、租赁、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流转,逐步探索最佳模式,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集中。

参考文献

第3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规模化经营 土地流转 农民利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使广大农村地区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当时的使中国人“活了下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如何让中国农民“发展起来”,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成为当前的热点和难点。而农民最大的资本在土地,因此,考虑农民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土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这无疑是对现阶段“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和新一轮农村,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发展起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对于解放农业生产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中国农村继“”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到底如何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现实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路径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本了一些思考。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应从条件具备的地区优先发展、率先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不是全国范围内同步发展,更不是强制实行的一项任务。首先,土地规模化经营需要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同。不同地区,村民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以及对规模化经营的认识都存在千差万别,决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切合当地发展实际,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做好政策的解读和对农民的帮扶工作,遇到问题时,应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拓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体范围,夯实规模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石

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或承包大户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农民自愿将土地、资金入股成立生产合作社,这里的合作社既包括直接用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又包括以农业机械用具租用为主的合作社,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将新型农业合作社搞成以前的生产队。农业企业是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企业主体,它的优势在于科技含量高,管理相对成熟,且可以发展多元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层次和深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参加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家庭农场或承包大户是以家庭主体的承包经营方式的拓展,在规模上比以前扩大,便于实施机械化操作,随之带来的是生产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此种方式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而发展好一点的家庭农场还可进一步发展成农业企业,锻炼和培养出一批农民企业家,从而带动大多数农民走向富裕。

三、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依法管理和发展规模化经营的良好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要提前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出发,围绕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合同签订、法律咨询以及信息交流、价格评估、纠纷处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土地规模化经营中政府要针对流转无合同约定、土地流转价格缺少调整监督机制、自发流转合同无相关部门备案等,从基础抓起,搭建土地流转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破解规模化经营发展瓶颈

资金短缺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支持,并通过推广相关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信用调查体系、土地流转、金融贷款担保、防范不良资产风险等平台,对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金融支持。通过平台的建立,使金融机构能够针对经营主体自身条件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也拓宽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通过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集体资源使用权抵押、土地预期收益权抵押、大中型农机器具和不动产产权抵押等担保模式,增强金融机构贷款融资信心,让经营主体贷款融资有较大改观。

五、确保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农民的受益,防范风险失控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更加富裕,但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气候、环境和突发灾害等影响比较大,一阵狂风暴雨或许会导致颗粒无收,因此这些潜在的风险必须考虑到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并通过建立保险制度,使得农民在任何情况下的生活都有保障。因此,要加快土地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包含银行信贷、有价证券、信托等金融手段在内的土地金融创新工具符合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并此基础上建立由土地抵押贷款、土地债券以及土地信托组成的完备的多层次的土地金融市场体系[2]。

六、建立农民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以河南为例,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约有40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大量的闲暇时间带来的损失估计每年在800-1000亿元,大批的农村人口紧靠分散的农业生产,不可能实现收入持续增长和生活真正改善的目标[3]。因此,如何将这些损失弥补起来,教育是有效之道,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分年龄的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根据农民自己的意愿和个人的能力素质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使农民在有最低保障的同时,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向城镇转移。

总之,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顺应发展潮流,积极培育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健康环境,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许庆,尹荣梁.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4).

第4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规模化经营 农村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可能和必然。规模化经营的专业化、机械化,使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外,我国农村已经存在的过剩劳动力就会显性化,农业就业压力更大。为此,必须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农业的内部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例如,农业机械必须以一个完整的单位才能进行正常运行,当经营规模较小时,农业机械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利用率低下。同时,土地规模的狭小,也会使农机的无效作业增加,影响其生产效率。农业规模经济表现为固定成本不可分割造成的分摊成本的降低。其次,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更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包括某企业因其他企业规模变化而获得效益;某企业的发展对其他企业产生的影响效益;市场规模变化而产生的效益等。例如,企业规模扩大后,可以在原材料购买与产品销售上获得有利条件、产出效益,就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从我国实际出发,只有农业经营达到规模化,才可能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经销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均耕地约0.13k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国民收入很低、粮食短缺、种粮收益好的情况下,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宗农产品由总量不足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且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由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等,在许多以粮棉油生产为主的乡镇企业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种粮比较收益低或赔而不赚,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徘徊不前,甚至下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表面看,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粮食供求关系改变造成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土地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竞争力差。许多农户无商品生产意识,出于无奈,即使外出打工,也宁愿让土地撂荒,因为在收入没有保证的情况下,离开家园放弃土地难免缺乏安全感。靠少量的土地生产粮棉油无法让一个3-5口之家达到小康水平或人均数千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规模化已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的进程,各国普遍选择了加速推动的对策。许多国家政府制定了有利于土地集聚和整合的法律、制度。韩国在近5年内,促使耕作面积75英亩以上,达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的户数增加了一倍,达到1.57万户;日本从1947年到1975年农业人口从72%降到了25%。规模化经营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必会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而消化吸收这些富余劳动力主要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人从事第三产业,而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仅为30%左右。服务业的有效发展是以城市为依托的,优越的城市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只有实行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才会有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从调查看,各地农村已经出现了自发土地联合的趋势,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代表着先进的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模式,符合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统筹安排和综合利用,有效解决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成本高、增收速度慢等问题;有利于逐步消除小农经济思想;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适应资产专用性和农产品交易不确定性要求,降低农产品市场各环节的交易成本,避免小规模农户的同构竞争和政府垄断性的农资供应部门和流通部门的中间盘剥。

二、规模化经营使农村劳动力陷入困境

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会增加。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即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管是追加资本、还是原资本都会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尽管农业具有规模化经营的垄断倾向, 但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基础产业、公益产业,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困境,其分散化经营的细碎化倾向依然存在。

1、农民害怕失去土地

我国农民普遍有一种恋土情结,就是几千年来农民逐渐形成的对土地依依不舍的情感,农民不愿离开土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在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的过程中,农民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搞现代化、集约化经营,一部分农民将成为农业工人。由于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适应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技能,离开土地寻找新的容纳地――工作岗位难度更大,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农民会有一定抵制的。

2、农民对失去土地后身份问题的担忧

土地规模化必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进入城市,但许多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多年,却始终是城镇的边缘群体,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之中,而最终还是回流到原地。在原有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和户籍管理下,农民工很难真正获得市民待遇,他们在从军、就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所遭遇的身份歧视并没有实质性消除。无论是从经济地位、权利上看,还是从社会声望、国民待遇上看,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不仅低于其他社会阶层,而且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比不相称。农民工一方面渴望享受城市文明,一方面又对城市敬而远之。可见,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造成农民身份不明确,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的推行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3、社会保障的缺失加重了农民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心理负担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与运行方式的不合理,使农民长期处在社会的最低层, 处于相对被歧视的地位,成为游离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群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查显示,2005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总支出的11%,全国9亿农民中只有404万享有农村低保。这种城乡社会保障的不公平,成为农民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最大心理障碍。

三、规模化经营下转移农村劳动力对策

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需要进行转移。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有这样几条途径:一是政府采取一定的补贴措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日本采取各种奖励办法,鼓励小规模农户放弃土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同时,对离农再就业的农民进行免费的职业培训和发放转移过程中的生活补贴。二是发展工业生产。工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动力和主要途径。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又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钢铁、纺织和煤炭等工业的发展,这些新兴工业部门工资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使法国农业劳动力由原来占全国总劳动力的80%下降到40%,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石油、内燃机、汽车、飞机、人造纺织、有机化学等行业的发展,使法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的比重下降到20%,这个比重可以说是由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的标志。三是发展农业合作社,为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条件。日本农协中从事供销服务的工作人员,农协所办的食品加工厂的职工,都是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招雇的人员。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加强职业技能教育

教育是基础和唯一途经,这是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经验。在发达国家,与现代农业水平相应的是高素质的农民,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农业院校,德国的农民70%以上受过农业技术教育和其他专业培训。而我国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85%以上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5%。因此,不论是土地规模化经营本身,还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都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抓好对9亿农民的教育。要在5-10年内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把广大农民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要把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和财政转移支付相当大的部分放在农村教育上,使农民有能力面对现代化、集约型农业生产的新要求,也敢于离开原有土地,在其他的工作岗位找到新的谋生手段,从而最大限高度地消除农民对土地过高的依赖程度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推行创造条件。

2、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迁移设置了障碍。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城市职工下岗数量增加,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这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了新困难。要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要打破原有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对原有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打破城乡界限,取消身份差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平等的权利,避免历史上周而复始的因土地兼并而引发的可怕的流民现象;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接纳找到新的途径。

3、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现有的体制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风险,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配置,又使进城民工遭受歧视,其权益受到侵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屡屡发生。同时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其子女的安置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的全面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和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仅事关社会稳定,也事关中国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个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涵盖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努力创造一个稳定和的社会环境。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一般社科项目《湖北农村富裕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渠道及形式研究》,项目编号:2007Y121。)

【参考文献】

[1] 尹丽辉: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J].湖南农业,2005(1).

[2] 唐剑:从农民角度出发认识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障碍[J].农业经济,2007(1).

第5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情况;问题;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64-01

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党在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泰兴市曲霞镇党委、政府坚持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确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路,努力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径,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曲霞镇已累计流转承包土地1 206.67 hm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1.5%,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75个。

1.1 产业发展

在已流转的1 206.67 hm2土地中,稻麦两熟1 053.33 hm2,占比87.29%;苗木73.33 hm2,占比6.08%;蔬菜57.33 hm2,占比4.75%;水产18.13 hm2,占比1.5%,其他占比0.38%。在粮食生产中,单体流转面积规模为6.67~133.33 hm2。统计数据表明,从事稻麦两熟种植已成为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趋势。

1.2 主体建设

全镇以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为抓手,制订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粮食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指导,通过招引能人、组织村组干部、培育种植大户等形式,培育家庭农场46个、种植企业2个、为农配套服务专业合作社27个,有序推进规模化种植,家庭农场已成为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并且初步形成了以“园区+合作社+农场”的主体管理格局[1-2]。

1.3 基础设施

从2012年起,先后实施了重点县小型水利设施改造项目1个、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2个、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2个,一批生产道路、泵站、水渠、涵闸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及时改造,有力提升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综合保障能力,夯实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1.4 物质装备

结合省市出台的农机补贴政策,新增了一批农业生机械装备。2年内,新增58.84 kW以上拖拉机17台套、乘座式插秧机8台、喷杆式植保机4台、粮食烘干机6台、育秧机5台、开沟机6台、收割机5台。新增农机仓库8个,占地面积1万m2的烘干中心正在建设之中,该烘干中心建成后日批处理能力将达到300 t,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服务能力将得到加强。

2 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 存在的问题

2.1.1 主体培育引导不够。部分家庭农场、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存在资金实力不强、技术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大面积粮食生产的要求,甚至有个别经营主体出于“跟风”的目的而流转土地,造成“能种就种、不能种就跑”的怪象,增加了社会管理风险[3-4]。

2.1.2 管理技术滞后。就该镇2015年水稻长势情况看,规模化经营的田块普遍差于家庭经营的田块,栽插时节推迟、田间杂草防控、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导致粮食产量降低,规模化经营效益下降。个别粮食作物生产经营主体依靠家庭经营式的种植形式,采取直播的方式制约了水稻的科学管理水平。

2.1.3 应对灾害能力不强。部分地区受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影响,保障能力弱化。2015年“6・26”连续暴雨,导致该镇近200 hm2土地受灾,出现了适龄秧苗无法及时移栽、田间积水无法排出的现象,近20 hm2土地无法移栽或补栽,处于抛荒状态,经营亏损已成定局。

2.2 制约因素

2.2.1 思想观念上的误区。一方面,农户不愿流转。在绝大多数农户要求流转的同时,存在部分农户不愿流转的现象,已流转的田块中,仍夹杂着部分农户自行种植的耕地,农户与经营主体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有序推进。另一方面,部分经营主体盲目扩张。少数经营主体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片面地追求规模,一味在土地流转的量上做文章,不能做到精耕细作,种植水平总体偏低。

2.2.2 物质装备存在差异。在实施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越高,保障能力就越强。受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无论是粮食种植企业、还是种植大户,由于刚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不足,是当前影响规模种植的突出问题,尤其表现在机插秧的作业能力上,少数承包主体赶不上适期播种,影响粮食产量。

2.2.3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出于投入较大的考虑,部分主体不接受秸秆还田、机械耕翻、精准定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控等种植技术,依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模式,规模化经营的经济效益无法充分显现。

3 建议

农业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了秸秆禁烧、无劳动力种田等社会问题,但防范规模经营的风险必须摆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规范推进。

3.1 加强政策宣传

一方面,宣传土地承包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利,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下,让农户自觉参与到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规模经营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经营主体的引导,引导经营主体实施农业“三新”应用推广,在规模化经营的“质”上下功夫,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规模效益。

3.2 加强风险防控

第一,要正确引导有意规模经营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种植经营能力,合理确定种植规模,一般应在6.67~20.00 hm2之间,防止规模超大而引发的社会风险;第二,要引导种植主体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上,结合本地的土壤结构、气象条件、种植方式、病虫草测报与防治、林业绿化规划,防止在推行新技术、新品种种植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向农业科技要产量、要效益;第三,要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进一步完善涉农保险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极端自然灾害对规模农业造成的损失。

3.3 加强农业投入

其一,经营主体要加大农机作业机械的投入,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强自身规模种植的经营能力;其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路、渠、泵、涵等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保障农业规模种植取得成效的基础,通过不断改造路、渠、泵、涵等基础设施,提高规模经营的保障能力;其三,完善好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项目建设,提高各专业合作社在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服务水平,同时降低规模经营生产成本,提升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营利能力。

4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蒋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1):5-11.

[2] 吕晨光,杨继瑞,谢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3(20):135-138.

第6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1 引言

改革开放35年来,以“均田制”为特征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甘肃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增加和地带性差距的缩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由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做相应调整。随着人们吃饭问题、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承包责任制固有的制度缺陷,如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规模不经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渐露端倪,农业比较效益随着农产品产地收购价格的低迷和生产成本的上涨呈不断下降趋势。受利益博弈的影响与驱动,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纷纷弃地脱农,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出于对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新生代农民非农化转移和将来中国“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战略考量,党的十明确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甘肃作为西部的一个农业欠发达省份,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滞后于全国及其他地区,且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省内14个市州的地带性差异及内部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鉴于此,如何围绕甘肃农业现代化建设,创新农业体制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就成了当前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利用实地调研、个案解析与效率指数测比的方法,对全省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水平进行聚类与梯度划分,总结提炼“高梯度”地区的成功经验与路径对策,以为甘肃“低梯度”地区的发展与赶超提供经验借鉴,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2 甘肃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现状、个案解析与梯度划分

甘肃作为西部一个比较典型的欠发达省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业在历史性解决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后,驶入了特色定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甘肃立足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现已初步形成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苹果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以庆阳为主的瓜籽、小杂粮规模化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五大优势蔬菜产区和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酿造原料规模化生产基地。2014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960多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6%;从事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的农户达到23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5%;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000多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5家,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1400多万吨,加工转化率达49.5%。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基本覆盖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例,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062万亩,鲜薯产量1600多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鲜薯产区和最佳种薯繁育基地。现已建成有一定规模实力的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12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57户,年加工鲜薯430多万吨。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3.69万亩,产量98.37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道地药材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60%、25%。现已建成中药材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中药材20多万吨。农业区域特色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甘肃农业分散经营、低效重复、竞争乏力的状况,而且催生出许多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为甘肃现代农业的提速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甘肃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依旧不高,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基础条件差、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基于现实的考证认知,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必要通过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个案解析来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共性特征,以为甘肃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的个案解析与经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实地调研与个案解析,我们发现,“十二五”期间,甘肃以区域特色产业定位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省内不同农业片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参照已有研究,结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与核心特征,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将劳均耕地面积、劳均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综合起来,用指数法构造农业经济转化效率指数,并以此分析甘肃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地带性差距。通过对2014年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水平的效率指数测算。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梯度。第一梯度:河西绿洲农业灌溉区和沿黄农业灌溉区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最好的地区。第二梯度:中部旱作农业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区为次好地区。第三梯度: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为次弱地区。第四梯度:甘南及祁连山高寒生态牧区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最差的地区。如表2所示。

众所周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是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手段是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变革创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从实地调研和表2的对比分析来看,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滞后的县区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甘南、陇南及祁连山区,也有一少部分分布在中部干旱地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区,这些地区山大沟深,土壤贫瘠,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受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发展现代商品农业的意识淡薄,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少,农民的职业化程度低。河西绿洲农业灌溉区与沿黄农业灌溉区所辖县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整体发展水平高,农业经济转化效率高。中部旱作农业区和陇东黄土高原区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加和农民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以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草食畜为主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体呈上升态势,从全省来讲,处于次好地区。

3 促进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提升发展,必须按照全产业链经营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品质为根本,以科技为支撑,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构建农业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经营体系。

3.1 围绕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公司制农业企业是引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意味着,农村各类经营主体的状况,特别是带动引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的状况对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影响巨大。从课题组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凡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比较高;凡是以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为此,要推动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水平、上台阶,必须着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联户经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公司制农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引导不同经营主体沿着产业价值链进行基于专业分工的深度嵌入与合作,使农业资源特别是农地资源、资本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与经营风险,着力提高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3.2 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职业化水平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没有固定模式,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经营主体可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实践不同的经营模式。目前甘肃比较典型的农业规模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业主经营模式,即业主通过拍买“四荒”土地或成片租用农民的承包地成为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市场引导模式,即在一些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价值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合作社组织模式,即通过合作社把从事相同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农业投入品供应、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定价销售的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入股模式,即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为企业的股东,企业将入股土地进行整治和连片集中,进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企业订单模式,即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引导农民按公司的标准要求进行订单生产,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以上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职业化水平,为农业规模经营的提升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应不断完善,总结推广。

3.3 健全农地管理机制,促进农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

“均田制”导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弱化了农村土地的经济功能,事实证明,难以形成致富途径。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按照市场化配置原则,健全农地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政策引导机制。出台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农产品原料基地的相关政策,多管齐下推进土地流转。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农地规模化经营奖补机制,吸引更多农村能人和经营大户参与农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准入机制。要对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种植大户、企业业主的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对大宗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备案和流转合同签证制度。四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依靠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区仲裁、司法保障,有效化解农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五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或托管中心,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对农村撂荒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托管发包、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将承包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种养大户流转。

3.4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规模经营主体的科技支撑

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为此,必须从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转变科技服务方式入手,进一步强化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科技支撑。一是以“十二五”期间省农牧厅确定的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明确首席专家,为区域优势显著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攻关与服务。二是建议省上将武威黄羊镇打造成甘肃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科研与土地资源,为河西绿洲农业区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示范指导。三是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促其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技术集成与产品研发。四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及推广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提高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能力。

3.5 拓宽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甘肃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因资金短缺,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此,必须下大力解决规模经营主体筹资难、融资难的问题。一是根据甘肃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把财政支农资金真正用在甘肃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上。二是参照省上已成立的能源、交通投资公司的做法,由财政注资成立专门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通过与信用社、银行合作,推出更多适合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担保贷款产品。三是以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等投资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四是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扶持单体规模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使其在更宽领域内筹资融资,以解决其经营规模扩张所需的资金。

第7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现状 政策建议

一、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潜能从农村中释放出来,推动了我国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促进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十以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超过了4亿亩,比2012年增加了1.3亿亩,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蔬菜、花卉、瓜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和特色种养等产品的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农户聚集,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涌现。十以来,各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有87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

二、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出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黑龙江省土地流转后非农化情况并不多见。但在南方特别是大城市郊区非粮化现象则不同程度存在。而且越是发达地区非粮化现象越突出。这种现象使得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向粮食主产区转移,主产区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更加突出。[1]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急剧增多,对配套设施用地的需求日益强烈,有些农户为解决农产品的仓储和晾晒等问题,而不得不将一些土地转为非农用地,造成了土地的“非农化”。

第二,部分农村耕地存在闲置、撂荒的现象。据发展改革委统计农村都存在大量承包地撂荒,约在30~40%。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其获得的经济收入远高于从事小农经济生产所带来的收益,从事农业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其承包经营的土地要么由其父母耕种,要么让其近亲或关系比较好的朋友耕种,对于土质较差、地块较小的土地,则选择休耕或弃耕。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土地被闲置,如沿海地区因海水倒灌,农田盐渍化而大面积撂荒的农田。

第三,城市二元结构以及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正常流动,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利于土地的流转,从而阻碍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原有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和户籍管理之下, 农民工很难真正获得市民的待遇,多数农民工在就业领域、工薪报酬、看病就医和子女上学等方面都无法享有与市民相同的待遇,且农民工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有限,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得他们面对农业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存在的高门槛时,例如购买一定面积商品房等,表现的束手无策,削弱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进行生产的积极性,使他们没有安全感,不敢放弃自己手中的土地。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无法彻底切断农民与土地的联系,他们宁愿土地搁置,也不愿意流转出去。

第四,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鼓励流转但缺乏价格评估、补偿机制。由于我国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刚刚起步,缺乏对转让土地的合理经济补偿标准和规定,对流转出去的土地得不到应有的价格补偿,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有能力进行规模经营的农户和想投资于农业的工商企业,因缺乏额完善的价格评估补偿机制担心因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投资后出现麻烦。

第五,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各地区细碎化程度不平衡。一是南方地区的土地零碎化程度要高于北方地区,二是东部地区的人地比例较高,但亩产量及产值也较高,土地的零碎化也高于其他地区。由于土地细碎化,农户可以在土地上进行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同一农户造成损失的风险,但其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进行,也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三、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第一,统筹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使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城镇基础设施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与城镇原有居民同等待遇,消除其失地的后顾之忧,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使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推动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第二,加快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完善政策和相关法律,建立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可分离的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

第三,盘活农村闲置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开发利用闲置、撂荒的耕地,有些被闲置的土地是由于土质较差,土地产出率极低,人们放弃了对其的更种,当地政府可以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实地调研,找出解决办法,进而充分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用。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人口的转移,我国许多农村都出现了“空心村”,农村土地资源被大量的占用,由于我国宅基地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户多宅的现象突出,这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占用。因此积极落实宅基地政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集中规划农村居民点,对现有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以往的小农经济,农民进行粮食种植缺少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抵御自然灾害、病虫害的能力低,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他们既能增加对农业知识的了解,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又能有能力面对现代化、集约型农业生产的新要求,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五,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示范区的建设。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一批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示范区,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经营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打造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应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配套政策扶持。各个地区也要根据各地情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适度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如像上海这样的人口密集区,耕地资源少,人均耕地面积小,经济发展水平高,就要利用科技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

第8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前言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关注农业的发展,并且近些年来我国政策的聚集点也更加注重农业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农业的现代化经营也会是今后的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对农业的生产方式与效率造成影响,并且农业土地流转是新时代的主要内容,土地流转更加适合我们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经营模式,所以深度的研究农村入地流转对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

土地流转指的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农业住户在保留承包权的大前提之下把土地的经营权与使用权转让交给其他的农业住户或者经济组织等。目前,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土地流转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含转让、出租、交换与股份合作等一些方式,大部分农户选择的方式是转让,并且伴随工资与农业的收入差距增加逐渐加大,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土地闲置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农民工常常将他们的土地经营权以现金或者物品的方式来进行转让。其次是互换的方式,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一些土地比较分散的省份地区,这样更加方便对土地进行集中种植与管理。其他的流转形式大都是以上述两种形式为基础进行变化。

2、土地流转数量逐渐增加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们国家土地流转的政策改革,土地流转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十年之前参加土地转让的农民所占比例约为10%,土地流转的面积约占15%,而相较于东北与华北地区土地质量更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流转的占比是更高的。在这之后,土地流转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以大约1%的速度上涨,我们从整体来看,随着政策的改变与鼓励强度加大,土地流转的数量处于一个急速上升的趋势。

3、流转市场发展存在滞后问题

目前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效率都是非常低的,这是由于我们国家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存在滞后问题。土地流转市场缓慢主要提前在三点上。第一点是土地流转缺乏一个成熟的交易平台,这样农户与农户之间就不能够很好的交流,信息非对称问题,对土地流转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就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就会导致一些成交失败的问题。第二,土地流转的程序是比较专业的,通常情况下,农户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如果没有专业与规范的引导的话,就会致使流转的随意性比较强,特别是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这样土地价值就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评估,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收益。第三,土地流转规模的范围是受限制的,并且因为单个用户流转规模与范围受限程度比较大,土地就很难进行轻易的流动与分割,这就严重影响了规模收益。

三、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传统的的大方向之下,农户通常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进城找工作。所以农民的收入来源通常都是农业上的收入或者是工资,而这两个来源是不能够同时享有的。这种生产的隔离与限制问题,对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的拓宽是有影响的,同时它也会造成由于农民进城务工而发生土地荒废问题,也就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土地流转既能让农民获得一些土地的租金,也能让农户进城务工得到稳定的工资,所以说土地流转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来源。

2、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行良好的让了农民生产与收益的分开,让农民走出田地里的生活而进入工业生产当中,这样既能够得到租金,也能够得到务工的工资。土地流转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的效率以及它自身的价值,这样,农民在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也能从土地租金中对非农生产的成本形成弥补,这样就让农民有了许多工作方式可以选择,为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中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3、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

在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上,加快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实现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土地本身的价值就能够让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就可以正确的对土地的价格进行引导,让土地的生产资料达到最高效率配置的目的。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会从分散化向更加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土地的流转方向是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户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农户,这样也就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土地生产的效益,同时大大减小了农村土地闲置与荒废的可能问题。而在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问题上,伴随着我们国家政策对农业土地流转重视程度与引导方向越来越强,近些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有着急速上升的效果,并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调配之下,农业土地本身价值也有了很好的体现,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入增加很好的加强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农村分散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成片成区的生产,真正的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实践可以证明,实施土地流转,并且适度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它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有利的,能够有效减少农业成本的同时提升劳动生产的效率。它非常有利于加快农业增产增效,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它对保证主要农业产品的供应与粮食安全的保证都是有利的,因此,每个地区都要从实际的角度与问题出发,积极的推动土地流转,使其正规化,规模化,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良好的进步,为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张淑梅 单位:龙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能够集中农民土地,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因此,没有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支持就没有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一)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有效减少土地抛荒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劳动力开始逐渐向城市转移,伴随着农村收益的下降,农村逐渐出现耕地被抛荒的现象。因此,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将成片的抛荒地集中起来,让少数人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经营,这样便能将抛荒的土地进行再次利用,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农村的土地流转能够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我国还没有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生产,生产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经营方式滞后、科学技术含量低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整体呈现出来的就是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经营靠近,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产生交易经济收益,增加土地的投资价值,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产生边际产出拉平效应,有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土地流转必然会促进农业生产向科技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靠近,从传统农业走向产业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

(三)有利于土地使用权迈向市场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产业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土地自从承包到户以后,土地的经营呈零散的现象,原本成片的土地被分割成几块,由不同的农户管理经营,这样就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农业的人均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减小。随着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普及,新型农业生产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新型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规模化要求较高,这样才能方便机械操作。因此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的转让,能够促进新型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市场化的农业模式,进而推动土地的使用权向市场迈进。

(四)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农民的收入增加困难是目前我国“三农”问题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经验得知,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多,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已经超过了农村土地的最大承载能力。而实行土地流转能够通过流出和流入环节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其中,流入环节即是指通过土地的流转让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流出环节是指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进行解放,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让这些劳动力投身于新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综上所述,通过实行土地流转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进一步减小城乡差距。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思想比较传统,这就增加了实施土地流转工作的困难。很多农户宁可将土地闲置也不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并且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不便进行迁移,这也是造成农村土地收益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期望值过高,不利于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虽然现在农村有些人对自己的土地不能进行经营,但是由于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并且流转的经济效益不大,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大,土地流转从中获取的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很多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三)土地流转不规范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土地流转过程不规范,通常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可依据的书面流转合同。

三、针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提高土地流转积极性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切实了解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并且政府一定要立足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土地流转工作,努力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势在必行。为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有关部门应该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和程序进行认真研究,并拟定完善的土地流转合同,进行统一印制。这样便能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无序、条例不明所引发的流转问题。为了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规模化经营,对农村发展种植、养殖专业户,进行重点扶持,除了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外,还应给予技术上的支持,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加强引导和运作,培养新型的农业产业要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以及土地流转的运作。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农民向种植大户和集约经营进行转变,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走向规模化经营。此外,还应该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培养新型农业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